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科研课题研究的方法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01 17:05:29

科研课题研究的方法

科研课题研究的方法第1篇

关键词: 省属普通高校 研究生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 问题 解决思路

一、研究生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的主要任务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指社会科学研究为发展和完善社会科学理论在搜集和整理社会科学实践经验数据并开展理性思维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一切途径、手段、工具和方式。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一般包括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研究方法。[1]方法论问题历来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关键问题,方法论的突破意味着相关学科领域研究深化。然而在我国,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学的发展与更新一直比较滞后,尤其是在大部分省属院校研究生教育对学生研究方法训练的系统性和前瞻性还存在明显不足。重视研究方法是一门学科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跟社会科学理论同等重要,社会科学方法论甚至构成了社会科学理论的核心。

研究生阶段的人才培养,要培养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科学研究,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生阶段的社会科学方法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学生撰写学位论文乃至今后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工具问题。提高研究生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能力,对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提升大有益处。规范研究生的研究方法还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层次。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实证研究方法的教学,使受教育者在研究生阶段培养理论联系实践,尊重社会事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良好研究素养,为将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奠定基础,为我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二、省属普通高校研究生培养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在省属普通院校,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应用的整体基础还比较薄弱。通过对所在院校社会科学类研究生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的教学经验总结和对吉林省部分省属高校有关教学情况的个案研究发现,目前一些省属高校尚缺乏掌握主流研究方法即实证研究全部技能的研究人员和培养这些人才的教育机制。一方面,部分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指导老师所掌握的资源(纵向和横向的课题经费)不足以支撑实证研究的支出。另一方面,部分导师和其学生还没有很好地形成优势互补的研究团队,理论研究上多进行规范分析,而缺乏实证的研究。当前部分研究中体现出研究者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掌握还不够成熟,或者重理论而轻方法。

同时,在部分省属普通院校,对研究方法领域的教学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我与部分同行交流,以及在授课和接受一些研究生关于论文中方法方面问题的咨询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面临的方法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比如不会选题,对研究问题的确定偏重于依赖专家或导师意见,难以在符合专业方向的论域里发展出感兴趣又有能力操作完成的论题,不会界定研究问题,不知道什么是好的、能激发读者兴趣并且有价值、潜力的选题,等等。有些学位论文没有研究问题,研究的论域和论题都没有明确的界定,把研究的论域具体化为论题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困难。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也许不是单纯的研究方法方面的不足,但是通过方法方面的引导,可以改善在选题过程中的盲目性。再比如,有的研究论文没有明确的研究假设。学位论文应该如何提出研究问题或研究假设?不少论文在这个方面比较混乱。[2]一些学生只在导论中提到研究目的、研究问题或假设,而在后面的文献回顾及研究方法等章节均没有涉及研究问题或研究假设。显然是为了提出研究建设而提出研究假设。还有学生在论文文献回顾中,根本就没有涉及文献回顾所涉及的有关其他研究与本研究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些论文在提出研究假设时很突然,前人的研究成果与自己的假设之间的逻辑关系没有介绍清楚。此外,还有一些论文中对统计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如均值比较,相关分析等不理解统计软件给出结果的含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位论文写作和其今后的研究能力。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初步估计一方面与这些院校的生源跨专业甚至跨学科现象比较多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这些社会科学类研究生缺乏应有的方法方面的指导有关。

以上问题反映出了研究生的研究方法实际应用和方法课教学中的一些缺陷,希望能在教学中引起重视,加强对学生在这方面的训练或指导。

三、教学中解决问题的思路

1.促进研究生选题能力的提高

研究生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上选择“合适”的研究题目,并开展研究,也许不是研究方法课能够解决的问题。但是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位论文的选题无论如何都是不能回避的问题。在授课的初期,应该在讲授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问题后,在进行讲授研究设计、研究假设、研究方式、研究方法等内容之前,用适当课时通过实际案例,介绍哪些是合适的选题或好的选题,某些选题存在哪方面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鉴别、分析、讨论、思考。引导学生在自己进行选题之前,要先会鉴别他人的选题,督促学生阅读其研究领域内重要的刊物和作者的文献。

2.着力解决研究规范性问题

科学研究要遵循学术规范,包括选题的确定、研究的设计、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结果的表述、论文的结构等。加强研究生研究方法的训练,重要的一环就是强调学位论文的撰写要遵循学术规范。一方面是对研究程序的理解问题,如研究问题或假设与文献回顾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对研究方式和方法的深化问题,如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之间的关系如何结合使用,什么样的问题适合定性或定量研究。教学中应采用研究生论文的案例(包括部分学生的课程论文与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分析与鉴别、课堂与调研作业)进行教学,在经验层面探寻研究生科学研究中的方法欠缺,澄清存在的问题,找到优势。从研究选题的论域、研究问题、研究假设、统计假设、统计分析、软件应用、结论讨论等方面分析研究生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规范,进行案例比较和分析,加深学生的直观理解和印象。对于统计基础薄弱的学生,则应深入浅出地介绍如何根据研究目的与数据类型选择统计方法,为学生应用、解释统计软件输出结果奠定基础。

3.明确研究生与本科生方法课的差异

研究生阶段的方法课与本科生阶段的方法课,除了在深度、课时方面存在不同之外,在教学的方法与侧重点上也存在很大的区别,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不同。如果说本科生阶段的研究方法教学还主要是传授有关知识,那么研究生阶段则应该促进学生掌握实际研究的能力。把知识过渡到实际的研究与科研论文撰写能力,要考查知识结构与实践能力是如何建构的。总结、归纳研究生与本科生社会科学类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的异同,特别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实践教学。通过课内实践和一定强度的课外实践作业,通过“亲历”,激发学生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热情,使学生投入研究对象或研究对象所在的社会情境中去,自发地掌握科学研究的规范与技巧。包括文献综述写作的训练、主要研究方式的应用、问卷的设计、访谈技巧等,都需要亲自操作才能有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要加强教学过程的课外督导,以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提供具体的、个别的指导。

综上所述,加强研究生在研究方法方面的训练,能使他们掌握并运用所在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提高论文写作能力,并为今后的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对研究生阶段的培养任务与要求有明确的认识,又要充分考虑到省属普通院校的生源实际情况,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着力解决研究生研究过程中不会研究或研究不够规范的问题,协助学生从研究问题的确立入手,发展既具有研究价值又具有实证特点的研究问题,并深化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使之规范地开展研究,提高研究层次,从而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林聚任,刘玉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22-24.

科研课题研究的方法第2篇

开幕式由赵明先生主持,苏立康、王小飞、王海燕、赵明等专家作了“少教多学”专题报告。会议期间还举行了首届“教育艺术杯”课堂教学大赛和首届“教育艺术家成长论坛”。7月30日下午,大会闭幕,闭幕式上首先为首届“教育艺术杯”课堂教学大赛和首届“教育艺术家成长论坛”优胜奖获得者颁奖,同时举行了“中国·无棣海洋贝瓷杯”征文比赛活动颁奖仪式和首批立项实验学校授牌仪式。

课题组特邀专家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苏立康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崔峦研究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管理处副处长王小飞博士、首都师范大学饶杰滕教授、教育部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海燕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法律顾问程振勇律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李春旺先生、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伊道恩先生、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史绍典先生、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张鹏举教授、课题组学术指导、全国中语会创新写作教学课题组组长赵明先生、首都师范大学语文报刊社社长、《中学语文教学》杂志社社长陈鹏博士、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特级教师王文丽老师、福建省宁德市教研员特级教师陈成龙老师及课题组副组长朱芒芒、田万隆、王来平、孙雷、张伟忠、葛宇红、刘华、蒋红森、陈高潮、刘桂英等出席开幕式并在主席台就坐。

开题培训会上,专家们的报告精彩纷呈: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苏立康教授的《关注学生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管理处副处长王小飞博士的《教育科研课题的管理规范与研究设计》、教育部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海燕博士的《基于课程实践的教师专业发展》、课题组学术指导、全国中语会创新写作教学课题组组长赵明先生的《“少教多学”课题研究设计的构想与实施》、无棣县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郭云鹰先生的《无棣人文历史与语文教学》,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变革学生学习方式,回归语文教学本真”的主题。与会者通过近距离接触课程改革的最新研究成果及课题研究的方法策略和最新进展,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鼓舞,感悟到了“少教多学”理念的魅力,激发了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

首届“教育艺术杯”语文课堂教学大赛,分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小组,按照先观摩示范课、后展示参评课的程序进行。高中组的示范课由来自浙江省温州中学的张小珍老师执教《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初中组由福建省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的特级教师陈成龙老师和湖北武汉胡擎老师分别示范《最后一课》和《我知细叶谁裁出》;小学组则由北京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特级教师王文丽上了《迎接绿色》。示范课之后,来自全国18个省市区的18名高中、17名初中、18名小学语文教师同台竞技,展示教学风采。参加大赛的52节展示课,都比较地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改精神,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了“少教多学”理念,各参赛选手凭借出色的课堂教学艺术,以不同文体不同内容的教学,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少教多学”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课堂魅力,再加上专家视角独特的点评,给与会者耳目一新之感,让与会者受益良多。所有参评课,经专家评委和一线教师评委量化打分,共评选出一等奖24名(高中、初中、小学各8名),二等奖28名(高中8名、初中、小学各10名)。

原定只用一个半小时的首届“教育艺术家”论坛,由于代表们热情高涨,不得不向后延续两小时。来自全国各省市的校长、教研员、教师、名师工作室代表印余人纷纷亮出自己语文教学之剑,踊跃登台演讲,他们就“少教多学”开题研究和当前课程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各抒己见,对话交流,同时把自己在教学教研中的独到见解和宝贵经验呈献给全国各地的语文教育同仁,激起了众多与会者共鸣。论坛的举办,成功地为全国各地语文老师合作对话、交流分享搭建了专业平台,充分地展示了全国各地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风采。

科研课题研究的方法第3篇

关键词:中小学;校本科研;有效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4-0083-02

近年来,校本科研在中小学得到了广泛普及。特别是新课程实施以来,校本科研进入了方兴未艾的发展阶段,许多学校和教师都希望通过校本科研解决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问题。然而,怎样用科研的方式解决问题,如何实施校本科研才能有效,还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许多学校因此陷入了误区,成为中小学校本科研发展的巨大障碍。破解这些难题对有效开展校本科研、提振中小学校和教师对校本科研的信心、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影响中小学校本科研有效性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1 现象代替问题

就是做研究时不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找不到真问题。现象是要研究的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出的外部形态和联系,问题是要研究的事物表现出的“现象”的“原因”。现象是表层的非本质的,原因是深层的本质的,是问题所在。

笔者对阅读的53份课题设计进行了粗略的统计,研究问题不够清楚的占7成左右。这样的研究就等于没有起点更没有目标,结果也不会有终点。

陷入这一误区的原因,一是教师们问题意识淡薄,对科研的本质认识不够,选题和设计时对发现和筛选问题重视不足,二是分不清现象与原因。

2 活动代替研究

就是把一般教育教学活动当成了科研活动或者用一般教育教学活动充凑科研活动。许多学校在研究报告中罗列了许多活动,但多是缺少“研究性”的一般教育教学活动。

陷入这一误区的主要原因,一是对教育科研认识不到位,不知道科研该做什么,二是科研方法掌握不到位,不会设计科研活动,三是追求政绩性、功利性科研。其中,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和科研方法掌握不到位是主要问题。

3 教研代替科研

科研与教研的主要区别是:从研究内容看,教研限于学科范围的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的研究,而科研是涵盖教育教学、学校管理等内容的全方位的研究;从研究方法看,教研一般采用普通的总结法、筛选法等,而科研采用的是系统科学方法,包括宏观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微观的行动法、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等;从研究层次看,教研一般是技术层面的,是回答“是什么”的研究,是操作程序等变化的研究,推出的是经验总结层面的结果,而科研是规律层面的,是回答“为什么”的研究,一般是研究原因和方法体系的,推出的是成果层面的结果;从研究性质看,教研是普及性和规范性研究,比如实施新课程的指导性研究,新教学方式普及研究等,而科研是问题性、创新性和改革性研究,比如解决新课程的新教学模式研究等。

科研与教研是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的两个层面的研究,相互替代或者偏重任何一面都会极大降低研究的有效性,把握好两者的关系才能创造出有效的校本研究。校本研究实践中就经常出现“科研活动实际上是教研活动”的现象,致使出现科研深入不下去、教研也做不好、最后拿不出成果的普遍现象。

陷入这一误区的主要原因,一是对科研的性质和作用认识不到位,二是对科研方法学习掌握得不够,不会做科研。

4 管理代替规划

笔者在参加中小学校活动时发现,许多学校科研管理制度和管理都做得很好,却弄不清楚其现在研究的课题与之前的研究是否有联系、下一步研究重点想解决那些问题、将来想开展那些研究等重要问题。这是典型的以科研管理代替科研规划的现象。科研的一般管理(规划之外的管理)是使科研规划全面、有效地实施的保障,忽视规划的校本科研是盲目的,也会出现效率低下的问题。

二、实施有效校本科研的基本策略

1 增强科研规划意识,处理好管理与规划的关系

实施科研兴校战略最重要的是制订校本科研规划。科研规划的内容主要是确定学校研究的方向、重点、规模及研究资源的开发利用,明确科研与教研、教学的关系及科研与学校短期建设与战略发展的关系。制订科研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学校现实的、主要的问题,同时,通过研究的方式帮助学校形成长远的发展战略。因此,要增强校本科研的有效性,首要的工作是科学制订校本科研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校本科研,引领校本科研顺利开展。

一要开展调查研究,对学校的历史、现实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对学校未来的发展进行科学的预测。

二要科学分析学校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愿景,追索历史,立足当前,展望未来。

三要坚持立足学校条件、服务学校发展的原则,凸显规划的前沿性、引领性和高端性。

四要列出校本科研课题指南,为学校、各层次研究团队和教师指明校本科研方向,使学校的发展战略研究与现实问题解决有机结合、学校的主课题与教师的子课题研究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统筹开展。

2 增强问题意识,实施以问题为核心的选题指导

为保证校本科研课题能够透过现象直指问题,使课题研究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学校负责立项的部门必须要在选题立项中加强选题指导,使学校和教师增强问题意识,学会确立具有针对性、方向性和有价值的校本科研课题。

一要在选题立项中关注“现象”与“原因”的关系,加强区别现象与问题的指导。一般是通过分析与整合的方式,对教育教学以及管理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处理,找到问题的原因而发现问题,筛选出真问题。

二要在选题立项中加强如何确立课题的指导。确立课题是以筛选问题为核心的判断过程,将能够左右要研究的事物性质的问题(核心问题)筛选出来,判断其是否具有普遍性、复杂性和可研性,具备上述条件可确立为课题。问题不一定是课题,课题一定是要解决的问题。关注与分辨问题,明确主要问题,才能确立真课题。

3 加强以“科研活动设计”为重点的科研方法指导与培训

科研活动是指具备科学研究的特点的活动或者为回答研究的问题而设计的活动。科研活动是研究过程的重要内容,是研究工作的主要形式,校本科研要学会“设计科研活动”,用科研的思维、科研的方式,围绕着课题和问题的解决,设计研究活动,实现有目的、有计划和高质量完成科研工作的目的。

一要加强校本科研方法的培训与指导。教育科研方法是教育研究能够成为科学研究的关键。在以往很多课题研究中,由于学校领导和教师没有掌握科研方法,极大地影响了教育科研的质量和水平。因此,为实现校本科研的有效性,一定要加强教育科研方法的培训和指导,使学校领导和教师掌握科研方法,在课题研究中能够自觉地运用科研方法解决问题。特别是要注重运用调查研究法等实证性的科研方法,使教育科研成果更有说服力,更有科研含量和学术价值。

二要学会科研活动设计。科研活动一般包括如下内容:为了回答研究的问题而进行信息收集、分析、评价、提炼和主题学习培训等活动;为了验证、完善和提升假设成果而进行的实验等活动。如围绕着研究的问题或研究的成果进行的文献活动、学习活动、调研活动、验证活动、研讨活动、课例活动和推广活动等。

科研活动有典型科研活动和不典型科研活动的分类。具备明显科研特点的活动都是典型的科研活动,如围绕着研究的问题进行的信息处理活动、课题设计、验证设计、总结提炼以及成果应用和推广等活动。最典型的科研活动是课题开题活动,其作用主要是对研究的问题、目标、内容、假设成果和研究思路等进行再论证,对课题精神、方向、设计意图、研究路线和方法等内容进行统一思想,对课题的核心概念等理论与实践的难题进行培训,启动研究,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动员激励,明确研究工作的程序、任务和要求等。为回答研究的问题设计的活动统称为不典型科研活动,如围绕着研究的问题开展的教学活动、培训活动、研讨活动等都是不典型的科研活动。这些活动都是为了解决研究中的问题、提高研究的水平进行的,是研究工作不可缺少的活动。

4 以课题课例为载体,建立科研引领教研的有效机制

必须改变以教研代替科研的做法,在学科教育中强化科研思维和科研设计,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校本科研的层次和成果水平。

科研课题研究的方法第4篇

为促进审计工作科学发展,在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经市审计机关审计科研领导小组审定,现20**年度本市审计机关审计科研课题指南,并将有关课题申报要求通知如下。

一、审计科研课题指南

(一)重点科研课题(面向全市审计机关公开招标课题)

1.《**市审计监督条例》立法研究。本课题立足本市实际情况,从立法必要性、目标要求、指导原则、条例内容等方面开展立法研究,形成《**市审计监督条例》(草案),为市人大常委会提供切实可靠的立法依据。

2.世博审计研究。本课题主要研究中国20**年**世博会审计的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和重点、审计组织实施方式、审计方法、审计保障措施等,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特点的大型国际性活动和复杂集群项目审计模式。

3.资源环境审计研究。本课题主要研究审计机关开展资源环境审计的组织方式、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和重点、审计方法和绩效评估等,探索形成具有**特点的资源环境审计模式。

4.经济责任审计操作规范研究。本课题分别研究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区县党委政府领导干部、党政部门和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内容和重点、审计评价指标、审计组织方式、审计方法及审计实施、审计报告等要求,分类形成**市经济责任审计操作规范。本课题采取母课题与子课题相结合,各子课题以联合课题组的形式组织开展研究,申报单位可分别按3个方面单独为题申报。

5.金融行业信息系统审计研究。以美国联邦政府责任署的《联邦信息系统控制审计手册》为蓝本,结合近年来对金融行业实施的信息系统审计案例,从规范化的角度,重点研究金融行业信息系统审计的组织方式、一般流程等,为研究制定金融行业信息系统审计指南提供依据。

(二)一般科研课题

除上述重点科研课题外,各申报单位和部门可结合各自实际工作情况自行选题开展一般科研课题研究。

二、课题申报要求

1.各区、县审计局,市局各处、室、中心均可参加课题申报。市局各处、室、中心本年度原则上应申报一个课题项目开展研究。

2.各申报单位、部门应按照《**市审计科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的要求,如实填写《**市审计局审计科研课题立项申请书》(申请书可以向市审计科学研究所索取或者通过“**审计”网站下载)。

3.课题负责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副处级以上行政领导职务,具有组织、领导课题研究的能力,并能对课题研究实施全过程的管理和指导。申报重点科研课题必须由部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作为课题负责人。

4.重点科研课题,必要时,可由市、区县审计机关或市审计局相关处、室、中心人员组成联合课题组共同参与科研攻关。

5.所有重点科研课题(招标课题)和市局各部门申报的一般科研课题,在申报立项时应同时上报课题经费预算。区、县审计局申报的一般科研课题经费列入本单位年度经费预算。

6.重点科研课题由市审计机关审计科研领导小组组织专家,对课题立项申请书有关课题研究内容、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课题研究人员素质等进行评审,根据评审结果,确定中标单位或部门;一般科研课题由市审计机关审计科研领导小组审核后提出立项意见。

7.经市审计机关审计科研领导小组批准立项后,以立项通知书形式通知获得课题立项的单位或部门。课题研究过程中,一般不得中途变更和调整经过批准的课题立项申请书中的内容。确有变更需要的,应向市审计科学研究所提出书面课题变更申请,详细说明变更要求和理由,经过批准后方可变更。

8.科研课题的成果形式主要为研究报告、论文、法规草案、操作规范,完成时限一般为1年。

科研课题研究的方法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课题;过程控制;实践性

课题研究水平和质量是衡量高职院校科研实力和教师队伍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准,是高职院校科研管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表现,也是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整体科研实力得到了快速提升,所承担的科研课题数量也不断增多,但随之带来的科研课题管理的弊端也越来越凸显。具体表现为:课题立项后不按计划开展研究;高职称、科研能力强的课题主要研究人员只作摆设,不参与课题研究;课题研究者参与课题研究的精力与时间不够,对课题的研究仅仅停留于初始阶段等等。这些都将严重地影响到课题研究的按期按质完成,致使科研成果质量下降,课题研究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提高教育科研课题的管理水平已成为大多数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高职院校教育科研课题全过程控制的对象

ISO9000/2000认为过程控制就是对过程进行策划,并对整个过程实施控制,使其在受控条件下运行。其指导思想是:所有工作都是通过过程来完成的,通过过程控制来确保过程的结果符合规定的要求。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科研课题管理过程一般都包括:课题立项前的管理、课题实施阶段的管理和课题结题后的管理[1]等环节,因此,对科研课题实施的全过程控制主要就是对课题申报立项、课题实施阶段、科研课题成果鉴定、课题文件资料归档等全过程要素进行必要的控制,确保科研课题质量符合预期效果。

二、教育科研课题全过程控制的内容及措施

1.教育科研课题申报立项控制

课题申报立项是课题研究的基础和开始步骤。控制内容主要有:课题选题立项控制、课题设计论证控制两个方面。

(1)课题选题立项控制。教育科研课题选题是课题申报的第一步,也是课题研究的关键性一步,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题的主攻方向、目标和内容,对科研课题研究的发展也起着积极的作用。控制重点为:课题选题的针对性、创新性、独特性、前瞻性。对此,学院科研处每年都会根据各项教育科研课题申报时间提前着手组织申报准备工作,确保课题申报质量,增加课题的立项率。具体措施有:积极主动与上级立项单位加强联系,及时了解课题申报信息、课题选题信息、近期的热点题目信息等信息;通过校园网、宣传栏、公示、电话通知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发动;聘请国家、省部级著名职教专家来院进行科研课题申报知识和填报技巧讲座;用科研经费购买教育科研课题管理专业书籍,配发给每个系部组织学习,使申报者对科研课题申报所需要求、内容、审批程序有所较详细的了解,确保课题选题的针对性、创新性、独特性、前瞻性。

(2)课题设计论证控制。课题设计论证是课题研究的重要基础工作,是确保教育研究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专家评审课题时最为关注的重点。控制重点是:课题论证设计的科学性、前瞻性、针对性、可行性、特色性和创新性;立项依据的客观充分;目标表述的准确、具体、简明;研究内容的切题、具体、完整,研究思路是否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方法是否科学、路线是否合理、先进可行,措施是否具体明确,组成人员结构是否科学合理,完成条件是否实事求是;预期结果是否明确等。学院制定了教育科研课题申报评审审查机制,确保申报课题的高起点。所有教育科研课题申报必须先通过本系部专业教师的初审,再由科研处组织学院学术委员会专家进行会议评审论证,用投票表决的方式评出主题鲜明、优势突出、逻辑严紧、思路清晰、论述流畅的高质量优秀课题推荐申报。

2.教育科研课题实施阶段控制

课题实施阶段是指课题立项后到课题完成鉴定的全过程,是整个课题研究的中心环节。控制内容主要有:开题论证控制、中期实施阶段检查控制、课题结题鉴定控制、课题经费控制四个方面。

(1)课题开题论证控制。课题开题论证是课题申报立项后对课题研究的再认识,再深化过程,它是课题研究的前提,是顺利完成研究任务的基本保障,是保证课题研究质量的需要。控制重点:课题名称主题确切、特色鲜明;研究综述全面客观;课题研究界定准确;课题研究预期目标定位具体;课题研究内容突出主题和紧扣研究目标;课题研究方法有针对性;课题研究实施步骤、措施可操作。学院科研处对教育科研课题开题论证程序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即科研课题开题论证首先应在课题组范围内进行,让课题组全体成员全面了解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明确各自的研究任务和具体做法;然后再聘请有关专家、权威开题论证,对课题研究方案提出进一步全面的系统的研讨与审议,就课题的具体实施方案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修改意见和建设,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然后要求课题组根据专家组的修改建设,认真修改、完善课题研究方案,按修改后的论证方案组织实施,以此提高课题整体研究层次。

(2)课题中期实施阶段检查控制。课题中期检查是课题研究管理的关键环节。其检查方法原则上是按《课题开题论证书》所设计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等逐条进行检查考核。控制重点是:课题研究是否偏离研究方案目标;课题研究是否按计划的内容与进度进行;课题研究过程的资料是否完整齐全等。对此,学院制定有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对课题中期实施阶段各因素加以控制,确保课题有计划、有步骤、按质按量地进行。如学院科研处从课题立项开始,就安排有专人联系对接课题,进行经常性的沟通、跟踪、督促,并于每年9月份定期组织学院学术委员会成员对立项科研课题进行一次全面的监督检查,对提前或按进度完成研究任务的课题人员给予表扬和奖励,对未按进度完成的课题则进行认真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及时调整实际操作与计划的偏差,对于无故不能按期完成或进度缓慢者给予警告批评,直至终止课题研究,撤消课题经费,且课题主持人两年内不得再申报教育科研课题,以此来保持课题成果的高质量。

(3)课题结题鉴定控制。课题结题验收是课题研究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的总结和评价。控制的重点:课题研究内容、最终成果是否按原计划完成;课题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创新性、理论性;课题研究的依据、思路、操作、方法是否科学。学院出台了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对成果质量进行控制,如科研课题完成后,课题主持人要及时向科研处提出结题申请,并提供结题鉴定所需的有关材料及社会影响和效果的证明材料,在完成系部初审的基础上,科研处会同有关专家对照其开题论证书的要求进行课题完成情况评审,给出书面结论。对评审合格的课题,学院根据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有关规定给予结题奖,同时作为课题资料公开发表的论文、获奖的课题成果等,还根据不同级别另行给予奖励,确保教育科研课题的结题率和优秀率。

3.课题文件资料归档控制

科研课题文件资料是课题研究过程的真实记录,是学院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和鉴定验收的重要依据,课题文件资料的收集和归档是科研课题管理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是学院科研课题档案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控制重点是:文件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系统性和规范性。学院制定有科研档案管理办法,确保课题文件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系统性和规范性。如把科研课题文件资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和归档纳入科研管理工作的程序中,列入到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范围,并针对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不同阶段的工作特性,明确归档范围、工作目标及具体要求,把课题研究过程中所形成的文件、资料完整地收集、积累、整理、预立卷。管理办法中规定:教育科研课题归档实行课题负责人负责制,负责日常科研文件的收集,科研处负责督促、指导科技人员作好文件材料的积累工作;科研档案归档的重点是我院承担的教育科研课题各个阶段形成的不同载体的文件材料,特别是教育科学研究阶段形成的作为研究结果依据的原始材料。如:课题申请报告(书)及批件,任务书、合同书及开题论证书,课题研究工作进展和总结,科研成果申请材料及证书,专利申请材料及证书,在专业刊物上发表的教育科研论文,编写出版的专著及其他有保存价值的科研材料等;科研档案实行教育科研工作和建档工作“四同步”管理。即下达计划任务与提出归档要求同步;检查计划进度与检查教研科研文件材料形成情况同步;验收、鉴定成果与验收、鉴定档案材料同步;上报登记、评审科研成果与学院档案管理部门出具教育科研课题归档情况的证明材料同步等。

三、教育科研课题实施全过程控制的成效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自2008年起对所有立项的教育科研课题实施全过程控制管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育科研课题的立项率、结题率、优秀率稳步提高,学院科研工作显现出勃勃生机。至2011年8月,学院共获省部级以上教育科研类立项课题29项,省市级以上论文奖44项,省市级以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12项;在核心期刊或部级期刊上公开349篇(其中被SCI、EI、ISTP检索19篇);公开出版专著5部,课题研究得到了较好的控制,达到了预期效果。

教育科研课题的管理包括课题申报立项、课题实施阶段、科研课题成果鉴定、课题文件资料归档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对课题完成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教育科研课题实施全过程控制,有利于对课题进行全方位的动态跟踪,有利于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协调,为确保科研课题按预定的目标保质保量完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提高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质量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科研课题研究的方法第6篇

现象与反思

目前,吴江区所有学校的主课题都已经在大市级及其以上立项,绝大多数学校能够规范、扎实地推进课题研究,但也不乏只做表面文章的,课题研究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

1.“镀金式”课题。更多的是为了课题的立项,拿到某个级别的立项证书,很少有实质性的研究,缺乏思考与实践,更谈不上适切的科研方法。到了课题结题时,只能选择延迟结题或者不了了之。

2.“拿来式”课题。在课题申报的时候请上几个专家,帮助“揉捏”出某个课题,而这个课题跟学校平时的教学现状乃至办学层次都不太吻合。课题虽然立项了,但学校面对着基本上陌生的“舶来品”课题,面面相觑,无从下手。这样的课题研究充其量只是一张立项证书,几乎没有研究的意味,更不要谈方法与成果了。

3.“箩筐式”课题。有些学校觉得课题研究必须在实践中进行,因此设计了很多的活动,包括学校的一些常规活动,都往学校主课题这个箩筐里装。看上去课题研究搞得轰轰烈烈、风生水起,过程性资料也是“异彩纷呈”,其实这些材料跟课题的核心概念、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并没有太多的关联度,研究方法也只是申报书上的摆设。

4.“经验式”课题。有的学校对于课题研究,从“十五”“十一五”到“十二五”,各个阶段的课题在研究主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大多套用课题研究的老经验,先是课题论证,上几堂课,搞几次活动,写几篇论文,最后一个研究报告,再搞一本汇编。这样的研究缺少针对性,也谈不上研究个性,更缺乏课题研究的学术品位。

方法与对策

上述几种现象,与学校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不够端正有关,也有不少学校想研究但不知道怎么研究,我们有必要进行教科研方法的普及与运用方面的指导,以进一步凸显课题研究的品位与价值。

1.科研方法的深度学习

一是科研方法论著的学习。作为一线小学教师,对于科研方法还是比较陌生的,不清楚各种教育科研方法的内涵与意义,更不清楚各种科研方法如何运用。这就需要我们沉下心来,了解和比较各种教育科研方法的适切性。目前,吴江区不少学校都在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方法的理论学习,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师进行读书沙龙和每月研讨活动,通过阅读、聆听、研讨,教师在科研头脑风暴中逐步明晰了各种科研方法的特点及运用,提升了教育科研能力。

二是他人研究经验的借鉴。也许有的教师会觉得捧着枯燥乏味的教育科研理论书籍难以悟透,那么,身边的科研骨干就是自己最好的学习榜样,我们不妨借鉴他人运用科研方法的成功经验,开始甚至可以依葫芦画瓢地进行模仿。如吴江区汾湖实验小学在课题研究中叙事研究法运用非常出色,区教育局就组织全区小学教科、教务主任进行观摩,汾湖实验小学的教师依据自己的研究主题,将一个个鲜活的研究故事精彩呈现,阐述了在研究历程中自己的所见所想、所感所悟,他们在记录与撰写叙事故事的同时,更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这次活动给参会者以很深的感触,现在,吴江区域内很多小学的教师都在运用叙事研究作为自己草根研究的主要方法,他们在科研的“自留地”上耕种得法,其乐无穷。

2.科研方法的适切选择

一是基于课题研究内容。在学校主课题研究中,科研方法的运用一般依据课题内容而定。如“合作学习理论与本土价值的研究”,势必要用到文献研究法,需要教师检索国内外合作学习的理论,理清本校合作学习的现状与基础,分析国内外合作学习理论对本校的价值等等;再如“‘作后讲评’操作范式的实践研究”,要用到行动研究法,需要教师在构建“作后讲评”操作范式时,不断实践,发现问题,专业分析,行动改进,使得“作后讲评”操作范式的构建不断趋于完善。

二是找准自身研究特长。在科研方法的选择中,有时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可以依据自身研究的优势,选择适合的教育科研方法。如同类型的案例研究,有的教师选择典型学生的个案研究法,并依据研究主题,进行跟踪性的观察、记录、反思、分析,有目的地进行对比思考,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与进程。而有些教师则依据研究主题选择叙事研究,围绕研究点,记录教育、教学片断,通过不断撰写主题明确的教育故事,进行跟踪、对比与反思分析,观察并印证自己的课题研究。

三是借力区域科研优势。在进行学校主课题研究中,行动研究法是很多教师经常采用的方法,但在我们吴江区,很多老师在研究进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借助课堂观察进行课题研究。因为课堂观察研究在吴江起步较早,区教科室还有省级此方面的重点课题,并设立了课堂观察研究的实验区,在各个学段成立了课堂观察协作组,多年来一直在大力推进,所以教师们对课堂观察较为熟悉,知道怎么操作,也比较认可。除了个人经常运用课堂观察法以外,有时还会借助学校教研组进行小团队的课堂观察,相互协作,促使课题研究向纵深推进。因此,区域科研优势是教育科研方法选择借力的重要来源。

3.科研方法的规范操作

一是方法科学。科研方法的运用,要遵循一定的学术规范和程序,需要教师进行精当的操作,还应结合自己研究的进程选择适切的时机。例如不少教师在课题研究中采用“行动研究法”,那么,发现和提出问题―筛选和归纳问题―研究分析问题―采取行动尝试解决问题―总结行动的成败得失―提出改进办法,这其中的每个环节都要符合“行动研究法”的基本规范,这样才能保证研究的科学性与实效性。与此同时,还要根据研究的进程选择合适的时机,毕竟科研方法的运用不是走过场,是需要契合具体研究内容与进展的。

二是过程规范。课题研究重在过程,需要在研究进程中不断进行积累、反思、调整和改进。例如,用案例研究法进行研究的进程中,教师首先要在既定研究主题背景下,有意识地选取含有核心问题与疑难情境的典型事件,而且自始至终必须保证事件的真实性,所撰写的案例要对面临的疑难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对已经形成的解决问题的决策进行评价。这样的案例研究呈现了整个研究的进程,符合我们吴江区域提出的学校主课题研究要“接地气”的要求,也是我们一直孜孜以求的“真研究”。

4.科研成果的提炼推广

一是注重成果提炼。科研成果的提炼是学校主课题研究的关键步骤。首先科研成果需要提炼,经验总结法是最常用到的成果提炼方式,在经历实实在在的过程性研究之后,必有教育规律蕴含其中,需要教师拥有宽广的教育视野和丰厚的教育底蕴进行有价值的提炼;其次科研成果的总结往往要有一些新意,有新的切入点,呈现个性的风采,这就需要我们从习以为常的经验中跳出来,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学会比较,发现其鲜明的个性与差异,真正提炼出有价值的成果。

二是注重成果推广。科研成果的实用性,也是检验教科研成果的重要显性标志。我们要注重优秀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运用,用研究所得去指导区域内外的教育教学实践,去解决新的教育难题。当然,在科研成果推广时,也要根据教育对象和时空的不同,对原来的成果进行新的探索,并加以补充和完善,使其更具有普适意义。

科研课题研究的方法第7篇

    教育科研计划制定的必要性

    1.制定教育科研计划是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的必要措施

    制定出课题的研究计划,课题研究就有了明确、清晰、可行的思路。课题研究计划明确规定了研究范围和目标,具体规划出整个研究步骤,研究者就能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研究。如果没有研究计划,盲目地凭感觉去瞎碰,绝对不可能获得科学的研究成果,课题研究也不可能顺利进行。有的科研课题确定后便无声无息,或半途而废,就是因为没有明确的研究计划。

    2.制定教育科研计划是使研究课题具体化的中心环节

    研究课题必须具体化、可操作。如果对课题有不少想法,但是不知如何使课题具体化,使课题研究可操作。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是使课题具体化、操作化的中心环节和必要步骤。在研究计划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具体的研究方案,去实施具体研究。

    3.制定教育科研计划是课题研究成果质量的重要保证

    如果说,设计蓝图、制定工程计划决定着一项工程的质量,那么一份教育科研计划也直接关系到一项课题研究的质量、研究价值乃至成败。有人说,制定出具体、可行的课题研究计划,就等于完成了课题研究的一半。

   4.制定教育科研计划有利于检查和自我检查

    有了课题研究计划,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对照计划检查    自己的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是否按计划进行?是否按期取得阶段性成果?科研管理部门对课题研究进行检查督促也有了依据。

    5.制定教育科研计划有利于协作研究:是保证明确研究人员职责范围、内部协调、工作同步的必要条件。

    综上所述,在确定研究课题之后,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是非常必要的。制定好课题研究计划,可以使教育科研奠定在目标明确、任务明确的基础上,使课题研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科研计划的基本结构

    尽管教育科研的课题众多,所用的具体科研方法也有所不同,但是课题研究计划的基本结构大体是一致的。

    教育科研计划的基本结构是:

    1.课题的界定与表述;

    2.研究的目的、意义;

    3.研究内容的具体化表述;

    4.研究的方法、途径;

    5.研究对象和范围;

    6.进展的步骤(阶段任务、目标)、进度;

    7.成果的形式;

    8.课题组成员分工;

   9.经费预算。

科研课题研究的方法第8篇

[关键词] 教学改革;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 李小冰,广西财经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广西南宁530003

[中图分类号]C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8-0171-04

我国《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由此可见,具有从事本专业“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具有“初步”的研究能力是本科毕业生基本能力之一。《高等教育法》从法律的角度规定了培养本科生科学研究能力是高等学校的一项基本责任。

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主席于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而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才是关键。培养创新型人才,要以科学研究为根基。因为科学研究不仅是探究未知世界的活动形式,也是培养人才的基本手段。大学生通过接受各种科研训练,形成基本的创新素质,提高创新能力,加强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也是个人发展的需要。因为有科研能力的人往往善于思考、敏于观察、勇于探索,有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这种能力对于任何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有了较强的科研能力,大学生才能拥有广阔的社会舞台。

一、我国本科生科研现状及存在问题

不少国家的大学,非常重视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在国外,本科生进行科学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我国研究型大学从20世纪90年代起思考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问题,开始设置研究性课程内容。如1991年国防科技大学为本科生开设了数学建模课程;2003年北京大学制定了《北京大学本科生研究课程相关管理规定(试行)》,决定在本科课程中增加“教师指导下的独立研究”课程和“教师指导下的小组研究”课程;清华大学近几年开设了新生研讨课;2007年4月,清华大学率先开出大型选修课――实验室科研探究,全校有22个院系的52个国家实验室参与开课。希望通过这门课程,使本科生尽早形成开阔的科学视野和开拓的思维方式。清华大学还把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纳入本科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评价体系,要求学生必须取得科研能力训练学分才能合格。此外这些研究型大学还加大了对本科生科研的扶持力度,浙江大学从1998年起每年投入20万~50万元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北京大学每年拨款30万元支持本科生科研。

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高校在开展本科生能力培养方面,重点大学做得相对较好,而一些非重点大学尤其是地方院校的本科生科研尚未进人正轨。多数举措还处于摸索阶段,科研能力培养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训练项目开发等方面与美国的大学相比,差距甚远。

二、我国本科生科研存在问题的成因

我国本科生科研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学校领导认识不到位,没有把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纳人教育培养目标的高度来定位,没有形成制度,科研能力培养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其具体问题如下:

(一) 课程设置不合理

科研能力是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时,在运用科学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本领。人们通过研究发现,要全面完成科研任务,必须具备几种主要能力:立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集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创新能力是关键。要提升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必须要开设与上述能力相关的课程,做相关能力的训练,必须对本科生做系统的、连续性的培养。而我国大部分普通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不合理,除了普遍开设写作课与信息检索课外,其他课程,特别是涉及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逻辑思维素质的课程几乎没有涉及。由于这些课程的缺失,没有形成系统的训练,构成科研能力的主要素质不全,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低下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 教学方法不得当

创新人才应该如何培养?有专家认为,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教学方法的问题,不同的教学方法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不同。中国传统教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根本目的,局限于记忆能力、模仿能力的培养。这种教法只能培养学生解决同类问题的能力,不能引导学生去创新。而美国的学校则注重学生的批判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思维培养,特别强调多看、多问、多想、多干;强调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重视创造力的培养。这就难怪乎我们中国学生虽然学得比美国学生多和深,但是发展后劲不如美国人。改革开放后,我国不少学生前往西方国家就读或工作,一般地说,在上课和考试中,中国学生往往好过美国学生,但是做研究和进一步办产业时,情况正好相反。在国内,情况就更突出了。近年来,中国的SCI论文数已居世界前八名,但其中原创性内容极少;中国的发明专利就更少,中国所拥有的高新产业中的核心技术几乎都是空白。这些情况,暴露出了中国学生总体上创新能力不足。这不能不说与我们落后的教学方法有关。

(三) 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虽然《高等教育法》规定了培养本科生科学研究能力是高等学校的一项基本义务,但是很多高校领导认识不到位,没有把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纳入教育培养目标,没有形成培养实施方案,科研能力培养处于自发、无序状态。大学四年少有针对科研能力培养的专门训练,到了第四学年,直接布置毕业论文写作。不少学校虽设有本科生的学年论文、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社会调查、毕业实习等环节,但是都没有进行必要的安排与组织,科研能力培养没有落到实处。

我们之所以强调对学生进行系统、持续的科研训练,一方面是因为绝大多数学生缺少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因为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不能够一蹴而就,科研能力的提高建立在学生各方面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如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收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如果缺乏系统、持续的培训,这些相关的能力,无法自然形成,科研能力也就无法提升。如果有了教师循序渐进的培训,学生就能逐步掌握科研方法,培养起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获得有价值的科研课题,并在教师指导下不断修正研究中的错误,逐步形成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提升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对策

(一) 把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纳入教育培养目标,建立起校级培养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体系。开设专门的研究课程

目前我国许多院校在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问

题上普遍没有形成体系和制度,基本还属于个人或个别院系的自发行为。要整体提高我国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必须像美国那样重视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并逐步形成体系和制度。

1998年美国卡耐基教育促进委员会发表了《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的报告(以下简称《博耶报告》)。报告批评研究型大学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没有为聪慧、有创造力的学生提供最大的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机会”,报告建议大学开展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报告发表后,美国研究型大学积极采纳建议,基本上都已开展了本科生研究能力培养的各种活动,很多学校正式启动新的本科生课程改革,把本科生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设立了富有特色的本科生训练计划,形成了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校内校外培养系统。其做法是:(1)校内是由一年级研讨课和中高年级的科研经验计划、顶点计划等组成的连续的层级培养体系,同时开展前期培训,设有一些导入的科研讲座和方法论课程。(2)校外则形成了一些由热心公益的社会组织、研究机构构成的支持系统,他们提供资金和研究机会支持本科生科研。我国虽然无法完全照搬美国模式,但是建立起校内培养体系应该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有了明确的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体系,才能使我们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二) 采取循序渐进、分阶段进行的培养方式

科研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分阶段、有计划地进行。美国一些大学的经验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美国的做法是:

1.围绕科研核心素质设置课程。首先开设讨论课和方法论课程,要求学生在本科前两年必须完成一门通识教育或主修专业研究能力培养的课程。然后,在高年级中开设专门研究课程,如加州大学伊文分校的“大学生独立研究课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特别研究课程:“指导下的小组研究”、“指导下的独立研究”、“田野研究”等5门课程,这些课程旨在锻炼学生的责任感和科研思维方式。

2.训练方法上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逐步深入。美国大学一般分两步走:

(1)课程学习、模拟研究阶段。针对大一新生,开设讨论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科研的第一步。如美国伊利诺斯大学1998年设置“发现课程”,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1999年启动“一年级探究计划”。针对高年级学生,开展高级研讨课程。最著名的有顶点课程,如达特茅斯学院的顶点课程“高级顶点课程计划”,顶点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掌握创新研究的方法。最后开设专门研究课程,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式。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特别研究课程:“指导下的小组研究”、“指导下的独立研究”、“田野研究”等5门课程。这些课程为学生下一步进入正式课题研究打下基础。

(2)实战研究阶段。首先,组织学生进入课题项目组参与研究生或教师的科研活动。比较著名的有麻省理工的“大学生研究计划”,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的“大学荣誉计划”、“大学学者计划”,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本科生科研学徒计划”等。活动目的是让本科生更深入地进行科研训练,与教师一起进行前沿问题研究,在研究中激发研究兴趣,提高研究技能。其次,设立大学生研究计划项目。随着学生知识积累的增多和研究机会的扩大,更多学生选择了独立研究或小组研究。在指导教师的帮助和监督下,学生全程参与,自己提出项目方案,如拟定科研计划、提交申请、数据分析、成果汇报等。加州理工的“夏季大学生研究计划”、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伯克利贝克曼学者计划”等,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最后,学生进入企业或研究机构从事实践和科研训练。美国的一些社会组织非常关心大学的人才培养,纷纷出资和提供研究机会支持本科生科研。如1978年成立的“本科生科研理事会”,面向科学、数学和工程学领域本科生开展科研活动;1987年成立的“全国本科生科研大会”,弥补了“本科生科研理事会”在活动领域方面的局限性,让所有学科本科生都有机会参与科研;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立了“本科生研究经验项目”,以工作站的方式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委员会于2001年对全美国123所研究型大学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被调查的123所研究型大学都为本科生提供了科研和创新活动的机会,学生的参与程度较高。在被调查的大学中,有16%的大学,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占75%以上;有26%的大学,学生的参与程度在一半左右。

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要因地制宜,不能完全套用美国模式。笔者认为:在我国可大致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一年级,以培养发现问题、逻辑推理能力为主。课堂上,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把教材中有关的学术观点、争论性问题、学术动态及参考文献向学生作简要的介绍,并给学生提出挑战性的课题,让学生辩论,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第二阶段为二年级,可以开设“学习与创新”、“图书资料查询”等研究性课程,使学生初步掌握信息的收集、资料的分析、论文摘要的撰写等科研步骤和方法。第三阶段为本科三、四年级,以实践创新为重点,突出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若条件允许,学生可以参与导师的课题,或在导师指导下申请学生科研课题。

(三) 改革教学方法。开展探究式为主的课堂教学活动

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改革教学方法成为今后一段时期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美国大学在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方面非常重视学习方法的研究,其中探究性学习则集中体现了这一点。1998年发表的《博耶报告》建议大学开展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并认为这种探究越早开展越好,最好在一年级时就开始。具体来说,探究性学习包括这样一些方面:研讨性学习法、案例教学法、基于问题的学习和基于课题的学习、高峰体验以及探究性课程等。其中基于课题较具有普遍性,其核心内涵则强调把学习放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形成研究课题,来把握隐含问题背后的概念和原理。该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如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学习资源的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近年来,一些在京高校和重点大学,如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也相继开设了类似美国探究式学习法的研讨课。如清华大学每周定期举行一次的研讨课,教师根据学生研究课题的不同将学生分组。同一小组的学生就本组课题共同展开讨论、积累材料、进行调研,分工合作完成课题。北京联合大学也采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法”、“基于课题的学习法”、“基于项目的学习法”、“基于行业的学习法”。这些方法越来越多地被高校采用,表明人们已逐步认识到探究式教学法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明显优势。

(四) 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科研课题研究的方法第9篇

关键词:管理研究方法;科研能力;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080-02

为了提升管理类研究生的创新研究能力,规范学位论文和学位论文的撰写水平,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为管理类研究生开设了《管理研究方法》课程[1]。笔者基于近年来在华北理工大学多年讲授《管理研究方法》的经验和体会,提出对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以提高管理类专业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水平。

一、开设《管理研究方法》课程的必要性

笔者认为,为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开设《管理研究方法》是非常必要的,理由如下:

1.管理类科学研究及论文质量存在较大提升空间。通过调阅管理类研究生的开题报告、中期报告、学位论文,现场评阅、研究生和导师座谈发现,管理类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存在质量不高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选题质量不高。一项好的管理类研究应该符合重要性、创新性、可行性和合适性的标准,其中重要性和创新性是最基本的要求。然而,大量的管理类学位论文存在重要性和创新性不足的问题。许多研究生未能区分研究问题和实际问题的区别,提出的研究问题不具有普遍性,写出的论文类似于工作总结或工作报告。部分选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理论深度不高,严重缺乏理论价值;也有的选题有一定理论价值,然而现实意义不足,导致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大部分学位论文存在创新性不足的问题,千文一面,研究问题的选择及研究方法或理论的应用缺乏新意,低水平的重复研究较多。(2)研究方案不合理。调研发现,许多研究生不知道如何撰写立项依据和文献综述,不了解现实背景、文献回顾及述评、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之间的逻辑关系,研究方案难以体现出研究问题聚焦的过程。调研还发现,数据导向型的研究方案过多,假设导向型的研究严重缺乏。一般而言,研究假设是研究方案的核心,研究方案中应明确提出待验证的研究假设,研究方案主要围绕如何提出和验证研究假设来展开。未明确提出研究假设,导致研究缺乏清晰的思路和系统的分析框架。部分研究生未能深入了解调查研究法、实地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和实验研究法的适用条件、基本要素和操作步骤,难以选择出最适合自身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导致研究方案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论述过于简单,甚至出现错误。(3)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不够严谨。部分研究仅应用哲学思辨的方法,未能对研究中的核心概念进行操作化或未进行定量测量。某些研究选择或研制测量工具的过程和方法不够严谨,未对测量工具的效度和信度进行科学验证。部分研究存在研究对象的纳入排除标准不明确,抽样方法不合理,样本量不足,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法不规范等问题。有些研究类似于文献综述,主要以综合和归纳别人的研究观点为主,缺乏基于一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4)论文撰写不规范。调研发现,管理类学位论文结构不统一,章节内容的安排过于随意。许多论文在概念的应用上存在不规范现象,比如未清晰界定研究中的核心概念,概念前后应用不一致,偷换概念等。论文的语言文字表达不符合学术规范,不清楚学术论文和文学作品的区别。部分学生不能正确选择和应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调研还发现,部分论文存在复制比过高的学术不端问题。

2.《管理研究方法》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提升管理类研究及论文的质量。(1)有利于管理类研究生规范地开展研究和撰写论文。通过《管理研究方法》课程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研究问题的选择、研究方案设计、概念的测量与操作化、研究假设的建立、理论建构、资料收集与整理方法、定性与定量资料分析方法、研究报告的撰写与评估等环节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管理研究的原理、逻辑策略和科学程序[2]。因此,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管理类研究生可以学会规范开展管理类科学研究和撰写学术论文,科学评价管理类研究成果。(2)有利于提升管理类研究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国家的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其中管理创新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管理研究方法》课程的开设对于培养和提高管理类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从事管理类科学研究和创新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管理研究方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的学科背景影响了教学效果。目前,许多高校在开设《管理研究方法》时,通常不分专业,甚至是公共管理、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生一起授课。这三个学科有着显著差别,在研究方式和方法上存在较大差距。由于学科背景不同,授课老师往往仅关注于自己所在从事的学科领域,对其他管理学科缺乏较为深入的了解。

2.学生的统计学知识基础较差使得教学工作难以有效开展。作为基础课程,《管理研究方法》课程往往在研究生的第一学期开设,而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需要用到一些统计学理论、方法和统计软件的基础知识。然而,由于许多管理类研究生是跨专业考取的,在本科阶段没有系统学过统计学知识和软件,导致学生学习《管理研究方法》的部分内容较为吃力,比如针对不同测量层次的变量如何正确选择统计分析方法[3]。

3.传统的教学和考核方式较为单一。在课程教学中,许多学校仍然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过于重视理论教学,与研究生在实际研究中遇到的主要问题结合不够,未能形成师生良好互动的局面,导致授课质量不高。另外,课程考试主要采取闭卷考试,难以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水平进行科学和客观评价[4]。

三、《管理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1.组建结构合理的课程教学团队。应聘请管理类研究经验丰富、研究成果丰硕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组建结构合理的课程教学团队。在注重通用的管理类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基础上,要考虑到各学科的差异,应安排一定学时请各学科中研究经验丰富的教师对其所属学科所特有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进行讲解。此做法既可以避免授课教师学科背景单一性所带来的知识面狭隘问题,又可以提高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2.教师将科研与教学工作相结合。为了提高学习效果,任课老师应将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相结合。一方面,教师应将自己的科研经历和体会介绍如何正确选择和应用各类研究方法。另一方面,还应该认真分析往届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总结学位论文中常见的错误和问题,并将其融入到授课内容中,以避免研究生今后再发生同样的错误。

3.预先开设相关基础课程。为了提高《管理研究方法》课程的授课效果,研究生应掌握一定的《应用统计学》、《统计软件及应用》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制定管理类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时,应优化课程设置,注意各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前开设统计学相关的课程,或引导学生自学相关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具备学习《管理研究方法》的基础。

4.精选授课内容。授课内容一般按照管理研究的步骤和程序来组织,主要包括选题与文献综述,研究设计,测量、操作化与抽样,研究方式与资料收集方法,定性、定量资料的整理与分析,论文写作。在此基础上,应该增加管理研究的基本要素的授课内容,尤其是理论要素。此外,应将选题、概念的操作化和测量及项目计划书和论文的撰写作为教学重点进行讲授。

5.引入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应引入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1)案例教学法。选择经典的管理研究论文,进行管理研究方法和技术的讲解,与学生共同讨论如何发现研究问题,如何将一般的现实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2)参与式学习法。可尝试在课程的早期引导学生设计一个研究选题,并贯穿整个课程的始终,主要包括文献回顾与综述,调查问卷或量表的设计与评价,调查对象的选择、抽样方法及样本量的确定,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的应用。让学生参与每一个环节,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整个管理研究的各个环节及可能遇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3)文献评价法。指导研究生查阅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对既往研究进行系统总结并给予客观、中肯的评价,提升文献综述和利用文献法选择研究问题的能力。

6.构建管理研究方法的实训平台。为了学生能在实践中掌握各类研究方法和技术,应构建完善的管理研究方法实训平台。为了更好地掌握调查研究法,可考虑建设由平板电脑与面访管理系统组成的实训平台,通过教室内实训、室外实践的方式,使学生掌握问卷设计、结构式访问和质量控制的知识与技能。配备8~10人圆桌、投影仪、白板、录音笔等设备,使学生在实训中掌握专题小组讨论、选题小组讨论、头脑风暴法、德尔菲专家咨询法、个人深入访谈的方法和技术。购置Endnote软件,使学生在实训中掌握文献研究法的应用。通过NVIVO软件、SPSS等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使学生掌握各种定性和定量资料的分析方法。

7.改革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课程考核应打破传统的闭卷考核模式,比如要求研究生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设计一份管理类研究项目的计划书,项目技术书的结构和内容参照国家自然基金委的项目申请书,要求将项目计划书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并进行现场汇报,由授课教师制定评判标准,然后由授课教师和研究生组成评委进行对项目计划书进行打分。这样考核的好处是激励研究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研究问题的选择和项目计划书的撰写中,还能让其他研究生学会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管理类的科研项目。

参考文献:

[1]李怀祖.管理研究方法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2]吴金南.研究生管理研究方法论课程教学探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3):91-94.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