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30 10:16:15

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

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第1篇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 控制

This paper mainly research the risks and control methods in the auditing process of economic responsibility.

Keywords: economic responsibility audit. Risk.Control

中图分类号:F239.4文献标识码A

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干部监督管理的重要环节。经济责任审计与一般意义上的审计相比,最明显的区别有两点:一是审计结果为考核评价领导干部工作业绩和实际工作能力提供了量化的依据;二是审计结果人格化,即必须要有具体的人来承担经济责任。过去我们的审计结果是只对单位不对人,现在实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一方面有利于客观公正地反映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工作业绩,明确其经济责任,防止决策失误或管理不善造成损失,促进干部考核制度和领导干部决策失误追究制度的建立健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组织部门把好用人关,防止选用干部失察,失误。实行这一制度是对领导干部的激励和鞭策,严格要求自己,以便对经营者任期工作业绩作出确切的评价,对有关任期的经济责任问题进行分析,并按相应的政策规定划清间接或直接责任。审计中财务收支是基础,经济效益是根本,内控制度是保证。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内涵和特征

经济责任审计中的“经济责任”是指当事人基于其特定职务而应履行、承担的与经济相关的职责、义务,而不是指当事人对其与经济相关的职务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或当事人应当承担的经济上的后果。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

1、经济责任是一种职责或义务。这里责任的真正含义应当是当事人在特定的社会生活中所负有的特定的职责或义务,而不是当事人的行为应当承担的特定后果。

2、经济责任是与职务相关的职责,当事人应当承担或履行的职责或义务有多种,而经济责任审计中的经济责任是基于当事人担任特定的职务而应当承担或履行的法定或约定的职责或义务,与职务无关的其他责任或义务不在该责任的范畴之中。

3、经济责任是与经济相关的职责或义务。基于当事人特定的职务而产生的职责或义务同样很多,包括与经济相关的职责或义务和与经济无关的职责或义务(如政治上的职责或义务等),经济责任审计中经济责任所包含的是当事人与经济相关的职责或义务。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特征

经济责任审计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的区别:财务收支审计的对象主要是资产负债、资金运用等会计资料,审计范围是财务收支状况,财务成果的真实性和合规合法性。而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则是全部经济管理及资金活动,审计范围涉及面较广,既涉及财务过程,又包含经济活动领域。经济责任审计在范围上远远大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与其他审计项目相比,经济责任审计最重要的特征体现在直接对“人”的监督上,将对“事”的监督与对“人”的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因此,监督的层次更高,政策性更强,审计内容更复杂,要求更严格。 (三)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内涵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做出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具体是指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由于审计人员使用不恰当的程序和方法,对某一事项作出错误地估计和判断,进而提出与实际情况不符的审计结果,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报告和意见,给使用者带来错误的信息,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并由此引起经济责任审计组织和人员承担相应的责任和损失的可能性。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类型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表现形式上来看,风险有两种类型;一是审计人员未能发现单位领导干部任期内未完成政府责任目标、存在违反程序决策或严重决策失误、在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及本人遵守廉政纪律等方面的问题,而作出错误的评价;二是单位领导干部认真履行职责,而审计人员由于职业判断失误,而对领导人做出不正确的评价。三种,但无论哪种风险它们都不是单独地发生作用,而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特征

一是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通常比较复杂。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不确定性因素多、社会环境影响人、牵涉面广的工作,对人与事的监督有机结合,因此风险更高、难度更大;同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贯穿于整个经济责任审计全过程,每一项审计活动都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审计风险,其成因和表现形式均具有较高的复杂性。二是风险成因的独特性。首先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层次高,责任人一般为领导者,同时审计的内容错综复杂,加之经济责任审计覆盖期限长,评价事项多而敏感,审计的评价依据仍处在不断变化、完善之中,所有这些不稳定因素都会反向促生审计风险。三是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具有可控性。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和不可避免的,但只要审计机关掌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产生原因、背景、影响因素、运行特点和规律,通过改进审计手段,收集审计证据,采取有效措施,就可以控制审计活动过程中的风险产生因素,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避免审计失败的发生。

(三)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

一是审计手段滞后形成的审计风险。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通过对财务会计资料的检查来发现问题,但缺乏真实性。另外,随着网络与会计电算化不断推广与应用,许多经济业务都在网上实现。二是经济责任制不够健全。大多数部门、单位内部没有建立健全的经济责任制,领导干部没有明确的任期经济责任。同时被审计单位在某些环节上违反财经法纪是由离任者和领导班子的混和行为所引起。目前国内主要采用两类标准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主要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以及国家的相关审计评价细则和标准仍很欠缺。三是经济责任界定难度较大形成的审计风险。经济责任的界定包括:原任责任与现任责任、主要责任与次要责任、个人责任与集体责任、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短期责任与长期责任等内容。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当,即使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但追究何种行政责任也无明确金额标准界定。四是审计人员的业务素养。审计人员业务知识、经验和能力有限,不能满足工作需要,造成监督失控、失误、失察。五是程序不当导致的风险。执行审计程序所获取的审计证据必须符合充分性和适当性的质量特征。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不客观、不真实或不相关的证据也会导致审计风险的增加。

三、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范与控制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的原则

审计工作是一项由多个环节组成的工作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均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在每一具体环节注意避免产生差错,是控制审计风险、保证审计质量的关键所在。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要切实贯彻“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十六字方针,突出重点,强化职能,扎实地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的措施

1、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

经济责任审计的高风险属性,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经济责任审计是从源头上预防腐败、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增强其责任心,审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大幅度降低。为了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审计机关应当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后续教育工作,不断更新知识,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审计人才,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经济责任审计的需要。

2、强化审计的合规性。

在目前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尽快建立《经济责任审计实施条例》,从法律上明确审计人员执法的权限,加强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建设,减少审计工作和审计判断的随意性。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不经审计不得离任、不经审计不得提拨等硬性规定,充分发挥法律的威慑力。

3、优化经济责任审计流程。

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第2篇

明确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解决“审什么”的问题 ,是促进和确保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

围绕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开展审计 已经形成共识 。但什么是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领导干部应 当履行哪些经济责任?这是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必须首先要解决的基本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经济责任审计 “审什么”的问题。什 么是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呢? “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难以给出一个完整的、科学的、被公认的定义。从现象上讲,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是从责任实质内容的角度划分的一种责任,它指的是资源的公共性和资源运用的私人性相融合、财产责任与个人履行的公共职责相融合、财产关系与组织关系相融合条件下的一种复合型责任方式。

首先,领导干部 的经济责任表现为一种受托责任。“受托责任” 最原始、最完整的含义是管家对主人所要承担的有效管理主人所托付资源的责任。任何单位和个人,接受了委托人的资金、资源,具有代他人保管和运用这些资金和资源的权力,就应 当以最大的忠诚,以委托人最满意的方式,运用这些委托的资金、资源和权力,完成委托人的托付。“受托责任”强调的是责任的“经济性”、“可计算性”、“可追究性”,政治、文化、社会等责任不属于经济责任的范畴。

其次,领导干部 的经济责任表现为一种公共受托责任 。在行为实施之前 ,它是一种公共职责,领导干部在行使 公权力之前就明确行使权力所追求的公共目标;在行为实施的过程中,它表现为一种个人能力、水平和道德及法律责任,表现为对公共权 力的有效 运用和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切实维护;在行为实施之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表现为主动述职或 自觉接受监督,并对不当行为承担责任——撤销或纠正错误的行为和决策,惩罚造成 失误 的决策者和错误行为的执行者 ,并赔偿所造成的损失。“公共受托责任” 强调的是经济责任的实质内涵——领导干部职责、领导能力、领导行为等。

再次,领导干部 的经济责任表现为一种 组织责任 。即有效调动、发挥“组织”的功能作用,体现为资源经营管理使用的决策权、执行权、使用权,以及与组织内部的决策者、执行者、经办者的融合或对应,即组织关系和财产关系的融合。“组织责任”强调责任的落实和责任大小的划分,强调在相关责任人之间就具体责任事项,对各自应当承担的经济责任份额进行划分。

领导干部有哪些经济责任呢? 到目前为止 ,没有权威解释。但至少应当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角色责任 。就是具体领导岗位的经济或业务工作职责,同时也包含各尽其责、各负其责的含义。角色责任取决于授权。

二是能力责任 。主要体现于领导干部的决策力、执行力、管理能力,这是与具体职位、角色、资格、能力等相适应的个人素质和工作水平要求。

三是财产责任 。即依法安排和使用委托的资源、资金,有效管理人民托付的财产。这是和具体职位、角色相适应的岗位义务。

四是道德 及法律责任 。道德与法律的融合,促使责任主体行为、决策、判断必须合乎道德伦理标准和法律法规。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责任审计要客观反映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是否落实了科学的发展观,是否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必须把坚持和贯 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并贯穿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必须从仅注重财务责任审计逐步向更加注重领导干部履行全面经济责任审计转化。

——必须突出领导干部“角色责任”的检查和评价。加强对领导干部岗位工作职责履行情况的审计,如实反映领导干部经济工作职责履行情况,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所在地区、部门、单位的经济总量指标,发展质量指标,群众生活水平指标,社会贡献指标和人财物管理控制情况等进行审计,督促领导干部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组织本地区、部门和单位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完成上级下达的主要经济工作、业务工作和企业生产经营目标任务。积极引导领导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通过客 观核实任期实绩,为各级党委选拔任免和调整干部提供参考意见。

——必须围绕领导干部“能力责任”的检查和评价。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经济决策、政策执行、经济事务管理等反映领导干部能力事项的审计,突出检查各级党委重大经济工作决策及有效落实情况,反映贯彻落实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反馈需要改进和完善的意见,确保决策的合法性、科学性,促进领导干部提高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的能力。突出各级党委提出的重大财政、经济政策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及时反馈贯彻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各项政策合法制 定和有效执行,促进提高领导干部执行政策的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促进领导干部依法行政,合法经营,确保政令畅通。突出业务检查和内部管理检查,促进提高领导干部经营管理能力。

——必须坚持领导干部 “财产责任”的检查和评价。围绕“财物”和“资源”的筹集、分配、经营、使用、监督、管理等活动,加强对领导干部依法理财、科学管财、有效用财等情况的审计检查,督促领导干部严格遵守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规定。

——必须注重领导干部“道德及法律责任”的检查和评价。加强对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义务履行情况的审计,规范领导干部的职务责任和个人非职务责任。督促领导干部严格遵守党和国家作出的各种廉政规定,廉洁从政,督促领导 干部严格执行党和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依法行政。

完善有效的审计工作方法,解决“怎么审”的问题 ,是促进和确保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条件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系统工程。经济责任审计要促进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统筹兼顾,以明确界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为起点,以地区或单位资金运动为主线,以领导干部组织或参与的经济活动为基础,以领导权力运用和利益获取作为审计切人点,重点突出决策审计的工作方法 ,把领导干部不履行、不正确履行工作职责的问题揭露出来,把领导干部决策或经办的不符合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的责任事项反映出来。

——以明确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为起点。不明确领导干部应当承担的经济责任,就不知道审什么。不分析具体领导职位应当承担的经济责任,审计就会缺乏针对性。在没有建立领导干部授权制度和 经济责任界定制度的情况下,审计机关接受委托,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解领导干部所在地区、部门和单位的职能、领导岗位职责和上级下达的目标考核任务,掌握领导干部所在地区、部门和单位的主要经济、业务活动,具体分析领导干部应当承担的经济责任,以明确界定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作为审计工作的起点。

——以领导干部所在地区 (部门、单位 )财政财务收支为基础,以相关经济活动为主线。领导干部 的经济责任主要体现在业务工作上,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也主要体现在业务工作上。因此,审计人员必须突出业务审计,围绕地方党委、政府和部门单位职能职责履行和相关经济活动资料的审查,细心核查与领导干部相关联的经济事项。要注重结合业务审财务,查实问题,从深层次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确保准确定性。要善于“跳出账本搞审计”,以反映领导干部决策、筹划和组织的经济活动情况的业务资料为载体,围绕领导干部所在地区、部门和单位的大量经济活动进行审计检查,掌握领导干部在经济事项的决策、组织、指挥、协调等活动的大量“活”情况。

——以领导权力运用和利益获取作为审计切入点,并突出决策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实质上就是检查和评价领导岗位工作职责履行情况。通过对领导活动合法性、有效性的审计检查,评价领导干部履行领导岗位工作职责的情况和成效。

审计干部必须客观公正、依法独立地监督领导干部权力行使的主体资格、用权程序、权力运行过程的合法性和权力运行效果情况,必须以专业特长,检查领导干部获取个人利益的合法性,以领导权力运用和利益获取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切入点。由于领导干部的主要工作是决策,不是执行,更不是具体经办,审计人员必须注重“围绕决策查问题”,善于从地方党委、政府和部门的办公会议原始记录和其他业务资料中去发现问题线索。

落实领导干部履职问责制,解决“如何定责和问责”问题,是促进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保障经济责任关系可因宪法、法律、合同、组织规则、风俗习惯甚至口头合约而产生。任何一个组织,其内部都构建了一个紧密的责任网络。在任何一个经济责任事项中,其责任都由决策者、执行者和经办者共同承担 。领导 干部应当承担什么经济责任以及承担多大份额的经济责任,由领导干部在责任事项 中的地位和作 用以及与责任事项的关联程度决定。

当前,在经济责任审计操作中,审计定责的过程只是确定和划分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大小的过程,只能解决领导干部承担多大份额的经济责任问题,不能解决领导干部对责任事项应当承担的实质责任问题。也只有在首先明确领导干部应当承担的实质经济责任的基础上,再划分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份额才有意义。

因此,从经济责任承担方式角度讲,审计定责应当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针对具体责任事项,明确责任人应当承担什么经济责任。就责任的承担方式而言,经济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三种。以某高校乱收费问题为例,审计定责就是依据民法和相关政策规定,明确责任人应当承担返还财产等民事责任,并依据相关处分条例规定,明确相关责任人应当承担什么行政责任。

二是在明确应当承担的实质责任基础上,在相关责任人之间就其各自承担的经济责任份额进行划分。对领导责任的划分,目前的操作是分为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三种。确定领导干部应 当承担的实质经济责任,应当坚持 “责任法定”和“实事求是”的原则。第一必须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明确规定,无明确规定的不定责任。第二必须依据问题的性质、情节和社会后果的严重程度。

划分领导干部应当承担的经济责任份额,主要坚持 “关联性”和“客观性”。就一般而言,决策事项坚持谁决策谁负责、谁主持决策谁负主要责任的原则;执行事项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经办事项包括领导干部决定、强令、授意、纵容的事项,坚持谁参与谁负责、谁决策谁负主要责任的原则;执行前任和上级决策事项,依据各方面因素影响和与领导干部的关联程度,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

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第3篇

【关键词】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同步审计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含义

关于审计风险的定义,《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认为审计风险“是指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时,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国际审计准则第6号《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中指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师对含有错误的财务报表表示不恰当审计意见。”《美国审计准则说明》第47号(SAS47)则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师无意地对含有重要错报的财务报表没有适当修正意见的风险。”可见,国内和国际的相关准则对审计风险的定义均强调了审计主体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而不管其是有意或无意。由此我们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提出如下定义: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主体对含有重大错误的经济责任主体的经济责任履责情况表达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上述定义中,“审计主体”既包括政府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也包括接受委托的社会审计组织的注册会计师以及内部审计部门的内审人员;“重大错误”是有别于舞弊或欺诈等行为的事项;“不恰当审计意见”既包括审计主体错误地否定了经济责任主体的履责情况,也包括审计主体错误地认可了经济主体的履责情况,即错误拒绝和错误接受。总之,不能公允地对经济责任主体履责情况表达审计意见;“可能性”即潜在性抑或必然性,意指审计风险的发止与否以及程度如何须视审计报告对经济责任主体所造成的影响而言,但其本身具有客观必然性。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集传统的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与绩效审计为一体的综合性审计活动。这项审计的目的和性质决定了它比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专项审计等更具风险性。究其成因来看,可以分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个方面。

(一)主观原因

1.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失范是造成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内在因素。一些审计组织及其审计人员对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件认识不足,不能遵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审计原则,不能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和应有的职业谨慎,上作中随心所欲,马马虎虎,导致审计风险。更有甚者,一些审计人员以为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行政行为,最终决策权在于纪检人事部门、自己没有什么责仟,因此主观上放松工作要求,从而使审计工作质量下降,审计风险增加。

2.违反审计工作授权审批制度是导致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直接原因。经济责任审计由于其审计对象的特殊性.它除了一般审计应具备的规范的审计程序外,还应当包括其他一些附带程序。在操作过程中,要以《审计法》为依据,严格按照既定程序进行。但实际工作中,存在违反程序操作、越权处理处罚等情况。

3.审计过程不严谨为是造成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潜在因素。经济责任审计因其对象复杂和内容广泛,加之经济舞弊手段隐蔽、审计时间有限以及审计成本制约和审计方法落后,使审计人员收集充分适当审计证据的难度很大。如果审计人员不能获得足够的证据、或者不能收集到直接证据,就只能运用间接证据进行分析判断,必然影响到审计工作的质量。另外,如果审计人员在查账过程中对重要的审计事项事实认定不清,责任界定不明,特别是对被审计单位弄虚作假,串通舞弊等事项不能进行全面揭露,就会使审计意见存在不真实、不客观、不公正的可能,甚至造成判断上的失误。对被审计单位这些问题揭露不了,长期失察,是经济责任审计当前最大的风险。

4.结果评价不准确是造成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结果评价不当造成的风险主要有:引用法律法规不当,如新出台的法规定性以前的问题,或以地方规定取代国家法规评价当前问题;措辞运用不规范,对性质相同的问题定性却不一样,最终因审计定性不当引发审计风险;对非评价审计事项进行评价,如对审计人员无法从会计资料、统计资料等经济资料中取证的事项而予以评价,超越了《审计机关审计事项评价标难》规定的范围,属越轨行为;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具体事项进行盲目评价,使审计评价失去严肃性;对审计证据不足的事项进行评价,使审计评价过于随意而风险大增;对审计评价用辞不当、态度暧昧、模棱两可、敷衍塞责等等。

(二)客观原因

1.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及目标的日趋复杂加大了审计的难度。经济责任审计是对特定对象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的审计,既对“事”也对“人”,审计目标尤为复杂。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与对企业领导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目标上具有较大差异,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和审计范围的不断扩大,审计判断和评价的对象也日趋复杂化,这将导致审计人员发表适当审计意见的难度加大,审计风险也将明显增加。

2.民众对经济责任审计期望的越来越大是审计风险加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审计目的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党政领导的管理和监督,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促进领导干部勤政廉政,全面履行职责。”而企业法定代表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为加强对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和监督,正确评价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促进国有企业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可见,经济责任审计绝非简单地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而是通过对其履行责任的评价,进一步规范和整顿吏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为国家组织人事部门选拔和任命领导提供依据。随着经济责任审计的不断深入,经济责任审计的覆盖面也在不断深化,民众对经济责任审计的期望将会越来越大,而审计工作本身是一种“合理保证”而非“绝对保证”,民众期望与审计实际效果之间的落差将会加大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3.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欠规范也是审计风险存在的原因之一。日前,各地、各单位普遍的做法是:在实施具体审计项目时,根据不同的审计对象确定不同的审计内容,进而确定不同的经济指标,而且,经济指标主要以财务指标为主,而非财务指标如环保指标、可持续发展战略指标、社会绩效指标以及经济增长指标等都相对偏少。财务指标固然是评价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指标之一,但由于财务指标届历史性指标,具有事后性特征,以此为依据难免引发责任人的短期行为。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受托审计,不同的委托单位有不同的要求,如果指标体系不明确、不科学、不统一,容易削弱这项工作的严肃性。

4.经济责任界定的复杂性也将导致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近年来,审计发现的经济活动中的违法违纪问题及经济犯罪行为手段愈来愈巧妙、隐蔽。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则要反映领导干部在任期间有无违反财经法纪、行贿受贿等经济问题,如果这此问题不能为审计所发现,其后果是经济活动中的违法违纪行为得不到遏止,责任人的经济责任得不到追究,少数别有用心的人还会以“审计过了”充当合法的“保护伞”。同时,也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核心是合理界定经济责任,而领导干部应承担的经济责任主要有经济决策失误、国有资产流失、内部财务管理混乱、经济行为失控等责任,这些责任的界定既涉及到责任依据问题,也涉及到界定标准问题。这两个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经济责任的界定就很困难。

三、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对策

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应对是处理风险的基本思路,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最好的办法是避免和预防引发事件,为采取各种措施对审计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消除审计风险或者将其降低至可接受范围之内。

(一)严格界定经济责任

对于经济责任的界定和解释,是经济责任理论研究的起点。陈波(2005)认为“经济责任,其更为准确的表述应该是‘受托经济责任’,即由于受托管理他人资产而承担的相对于委托人的责任”。秦荣生(2004)认为“现代政府审计不但因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产生而产生,而且因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发展而发展。”而关于什么是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第三届大会发表的《关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指导方针》的东京宣言中,给其赋予如下定义:“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是指受托经营公共财产的机构或人员有责任汇报对这些财产的经营管理情况,并负有财政管理和计划项目方面的责任”。根据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观点,受托管理公共资源的机构或人员,由于其资源或资金主要由国家或地方提供,由此便产生了与这些提供资源或资金有关方而的受托经济责仟关系。在我国,经济责任在本质上也体现为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即领导干部应按照法律规定取得公共资源,合法并经济有效地使用公共资源,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共福利。由于公共资源主要来自于征税,“受托经济责任”又常常被通俗化地理解为政府对纳税人所承担的责任。领导干部是否切实地履行了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就必须由政府审计机关通过审计公正地对其履行公共受托经济责任作出评价,进而确定或解除其所负的受托经济责仟

(二)严格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强化审计复核机制

严格的审计程序是确保审计质量的前提,因此在经济责任审计的每一阶段和每一个环节都应严格按照《审计法》和相关规定的程序进行。在审计实施过程中,要坚持“先审后离”的原则,做到依法审计,依法处理处罚。同时对每一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必须经专门复核机构审核,对重大审计项目还要经局长办公会议研究,对可能发生的审计风险进行全面监控,及时处理和防范。此外,对需要组织听证会的要及时告知被审计单位及其责任者本人,并积极组织听证。上级审计机关要对受理复议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及时复议,认真处理,给当事入圆满答复,避免引起行政诉讼。

(三)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风险意识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政策性强、难度大、涉及面广的综合性审计项目,要求参加审计的人员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技术素质。因此,要大力加强审计人员的思想政治、政策水平、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同时,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积极培养和造就一支奋发向上、勤政务实、廉洁高效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全面完成。

(四)持续改进审计工作模式,推广经济责任同步审计

从我国近十几年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效果来看,经济责任审计在加强干部监督管理、预防和治理腐败、建立和健全权利的监督制约机制以及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而如何搞好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同步审计是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需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中国审计学会、审计署,2011)。自2007年开始,我国已经有部分省市开始了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同步审计的试点工作,比较典型的有浙江省、吉林省、重庆等省市。2011年4月中国审计学会、审计署经济责任审计司关于召开了“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同步审计研讨会”,对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人经济责任界定,同步审计的程序、方式方法、审计重点和评价标准,审计结果的运用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和交流(注:本课组研究成果入选该会议论文集并作了主题发言)。在审计署出台的《“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将深化省部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探索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同步审计。在此背景下,各级审计机关应充分认识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对审计风险的理论研究,提高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理解和认识,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中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断进行审计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从而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审计署审计科研所.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理论与实务[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5.

[2]陈小林,廖康礼.经济责任同步审计中的责任界定问题探讨[J].会计之友,2011,6.

[3]李江涛,苗连琦,梁耀辉.经济责任审计运行效果实证研究[J].审计研究,2011,3.

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第4篇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内控评价;分析报告

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责任审计的产生源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需要,为提高经济责任受托方的要求,要求该受托行为的本人和地方党政机关部门、国家事业单位以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主要负责人等对其负责的本地区、本部门或者本单位的财政收支等相关的经济活动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机关的主要工作之一,而当前我国的经济审计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方法重点等都过于偏向结果,使得经济责任审计的真正作用不能完全发挥,并且过于形式化和面子化,阻碍了经济审计的意义。

1.经济责任审计

在分析研究经济责任审计中内控评价的应用,首先就应该对经济责任审计进行分析的理解,从其含义、目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透彻的了解经济责任审计,从而才能从根本上把握经济责任审计这一工作的重大意义。

1.1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

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分离是审计产生的客观条件,审计的目的是能够保护财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确保会计资料是真实可靠的,明确财产经营管理者所应该承担的管理经营责任。因而,从广义上说审计就是经济责任审计。

狭义的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是指企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承包经营责任人在其任职期间内或者承包经营期间,对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负责,并应按规定进行的审计活动。

1.2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

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与常规的审计是有区别的。常规的审计工作是希望通过审计能够维护相关经济法律政策,改善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提高社会经济效益。而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目标是为了能够将经济责任人在其任职期间内,对本部门、本单位经济活动中应当负有的责任划分,为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考核使用干部或者兑现承包合同等提供参考依据。

1.3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其主要的功能体现在保护财产的完整和安全上,有利于保证财产的保值和增值等方面,同时能够有利于建立健全对经济责任人的监督管理体制,能够促进建设廉政政治。

1.3.1有利于经济责任人监督管理制度的加强和完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的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人的才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其所享受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也随之增大,有权力就要有监督,因而对于经济责任人考察监督机制的也提出了迫切的需求。经济责任审计实质就是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和责任的监察制约,权利与义务相结合,要求定性定量,责任到人,在经济责任人自己提出的任期目标的指导下,分析考核相关的经济情况,对其任期的工作业绩提供客观评价的依据。

1.3.2有利于规范经济责任人的行为

经济责任审计的立足点是财政收支,经济状况,而其目标是在于查明个人的经济责任,对事对人相互作用,客观而实在,并且,一般审计的对象是该经济责任人整个任职期间的财经状况,这个时间一般都比较长,往往包括对各年度财政、财务收支的审计,这样也比较容易发现问题,有利于发现并揭露腐败分子,使之得到相应的惩处。此外,经济责任审计还有利于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能够方便及时的发现财务管理的漏洞,完善财务管理的相关制度,有利于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从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经济责任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促进了廉政执政的建设。

1.3.3有利于客观公正地鉴定经营业绩和经济责任

经济责任审计真实、客观的反应了经济责任人所在部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情况,帮助继任者了解接任单位的真实情况,减少继任者的工作阻碍,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了适应期,降低了工作成本,有利于继任者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同时经济责任审计明确离任者的经济责任,有利于工作的交接,保持工作的连续性,有利于客观公正的鉴定经营业绩和经济责任。

2.内控评价

内控评价就是内部控制评价机制,多作用于公司企业。主要是指企业的董事会或者类似权力机构依据相关职权,全面评价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出具评价报告,得出相关评估结论。

董事会或者类似的权力机构是内部控制评价的主导,负责设计和运行内部控制,并对出具的内部控制报告的真实性,有效性负责。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内控评价的对象,有效性就是指企业建立与实施的内部控制对目标实现的合理程度,包括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以及运行的有效性。内控评价对象的有效性又可以将内控评价细分为相关内部控制是符合国家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并且其设定的资产目标是合理完整的,保障其安全性,并且该内控评价是符合公司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的,具有有调控性。

内部控制评价是需要时间来完成的,其是由各个不同阶段、不同环节构成,是一个动态的评价过程。

2.1内控评价的具体内容

内部控制评价针对的是企业通过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所能完成的控制目标。因而,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应是针对内部控制资产目标、合规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战略目标五大目标进行的全面评价。内部控制评价的具体内容应该包括风险评估评价、内部环境评价、信息与沟通评价、内部监督评价和控制活动评价。

2.2内控评价的原则

内控评价有其本身的特点决定其应当遵循相应的原则,从而发挥其本身应有的作用,更好推动公司企业的发展,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

首先,应当遵循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就是指评价工作应当全面,涵盖企事业单位及其所属单位的各个方面范畴,设计和运行的内部控制计划应当包含个各种业务往来及日常事务事项,做到全面而没有遗漏。

其次,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就是指评价工作应当遵循全面性原则的基础上,对于评价内容要侧重重点,关注重要的业务单位和业务往来,关注业务投资中风险较大的区域。

最后,应当遵循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就是要求评价工作应当是对事不对人,减少主观性因素的干扰,客观的揭示经营管理现有的风险状况,如实反映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不偏不移,做到公正客观,根据事实状况评价。

3.经济责任审计与内控评价的关系

由上文可以得知经济责任审计和内控评价之间是存在不同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主要合理保证了经营过程中的各个方面,而经济责任审计是根据上级机关的具体审计目的觉得审计关注点,主要是针对经济责任方面的审查监督,更注重于结果的责任的界分;内部控制评价更多的是通过得到的评价结论来防范企业的经营风险以及指导企业的经营方向行为,而经济责任审计是通过审计结果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是对干部政绩的考核,是一种监督。

但是同时,也应该承认两者之间存在联系,内部控制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且评价的方式是经济责任审计中常用的手段,对于审计工作的深入全面展开起到促进作用,内控评价得出的相关结论也是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合法合规性的体现。

4. 经济责任审计中内控评价的应用分析

内控评价作为一种评价手段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企业管理制度中去,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也健全完善了企业的管理结构,因而,审计人员也将内控评价作为出具更为全面有内涵的经济责任审计结论的手段,内控评价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必然得到越来越多的使用。

4.1两者具有相似的工作内容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概括的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真实、合法、具有效益的经济事项;制定、维护并执行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履行监督管理的职责,建立相应的管理监督机制。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应该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听从上级部门的决策安排,实现社会责任,领导人在履行相应的经济责任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率、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

内控评价主要围绕的是企业的内部环境、风险评估等五要素(上文已经进行过阐述),并结合相应的规范制度制定的。内部环境的评估主要就是对社会责任的评价,这一结果影响经济责任审计中关于责任人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审计情况;对于企业文化的评价则是对于社会责任实现状况的审计结果,因而,可以说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与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是相互吻合的,其结果是可以通用的。

4.2两者使用相同的手段

经济责任审计多采用检查、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分析程序等其中方法,针对比较复杂的情况的时候,经济责任审计也会采取抽样的方法,选定样本从而进行审计,这与内控评价所规定的的手段,即访谈、问卷调查、测试、抽样调查、实地考察、分析比较、观察、重新执行器内涵上是基本一致的。

4.3两者具有相似的缺陷

从实质上讲,内控评价和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在缺陷存在相似性,导致内控重大问题的行为会影响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责任的认定。具体的说会导致内控行为出现巨大偏差的行为主要可以概括为:行为、监督机制匮乏、任意更改报送文件、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条例、缺乏完善的制度约束、人才流失等,这些行为主要影响的就是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这样的行为在经济责任审计时同样无法客观公正的进行经济责任的认定,容易滋生腐败,从而破坏审计的目的,不利于廉政建设。

4.4两者的互补性

在经过大量的实践工作不难得出内控评价和经济责任审计是可以互补的。

在经济审计责任的实际应用中,审计结果多是对前任工作状况的总结和整改,并没有提出相关的意见建议,从而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效益的完善,社会责任的承担,并且审计的内容由于政策等的影响具有局限性,更加注重于廉政方面而相对忽视了发展,使得审计结果缺乏指导意义,并且由于审计时间的局限,审计工作并不能监督日常的工作。

而内控评价则不同,由于内控评价依据的法律法规相对齐全,使得评价的体系相对成熟完善,评价结果更能全面的反应经济活动的过程,并且内控评价的时间相对自由,使得其更具有日常的监督效果,弥补了经济责任审计的不足,能够实质的推动经济的发展。

同时,由于内控评价的主体是董事会或者相关权力机构,所以,内控评价缺乏相应的独立性,容易受到主观的影响缺,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在这一点上,经济责任审计由于是由上级部门组织开展的,更具有客观独立性,克服了内控缺乏独立监督的缺陷。

所以,内控评价和经济责任审计是相辅相成的,相互影响,并能够互补对方不可避免存在的客观缺陷,两者相互结合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

5.总结

综上所述,内控评价是可以很好的应用在经济责任审计中,两者并不冲突,并且可以相互结合,推动经济的发展,完成绩效目标。内控评价可以有效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展开,弥补其内容、运用、体系和实际实施方面的不足,同时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也弥补了内控评价的独立性方面的缺陷。因而,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就应该全面引入内控评价,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更好的发挥其作用。(作者单位:湖南省湘怡移民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沈坚.内控评价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2007,(14):63.

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第5篇

首先,对经济责任概念的理解陷入误区,对经济责任审计定义的理解过于狭隘。经济责任的内涵非常广泛,涉及除人事管理层次之外的各个方面。不仅包含经济管理、财务管理、经济效益、管理绩效,履行岗位职能情况,重大经济决策,对管辖范围内有关分支机构的监管等等和经济有关的责任。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既可以从广义上理解,也可以从狭义上界定。审计产生的客观条件之一就是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分离,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护财产的安全和完整,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和可靠,明确财产经营管理者的经营管理责任。因此,从根本上看,任何一种审计都是经济责任审计,也就是说,广义的经济责任审计包括一切审计。狭义的经济责任审计,则是特指我国在近些年来出现的旨在明确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领导人经济责任而进行的一种审计活动,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或者离任审计。本文所指的经济责任审计即是狭义的经济责任审计。当前,许多同志将经济责任理解为财务责任,特别是有些领导同志也持这种观点。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一些地方的审计机关做经济责任审计时只注重财务会计上反映的内容,往往将经济责任审计做成财务收支审计的翻版,不注重经济责任的其他方面。只要被审计单位财务管理过得去,不出大的问题,审计结果报告对经济责任人的评价都是好的。哪怕经济责任人任期内有再大的决策失误以及因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浪费。一些同志甚至错误地认为,只要经济责任人没有把公款装进自己的口袋,就是好干部。这种观念下的经济责任审计不能为组织人事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考核使用干部提供正确的参考依据。相反,为我们以后的各项工作留下很多隐患。

其次,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模式的一致性。当前的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大致相同,审计结果报告如出一辙,根本就看不出不同单位不同行业的特点。当前的经济责任审计,只是大致分为两种模式,即行政事业类和企业类。审计报告的内容无非是机构情况、收支情况、资产负债情况、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审计评价。除了“审计评价”部分,其余的内容几乎与财务收支审计无异。实际上,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经济责任人的经济责任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如:一般的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是什么、企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是什么、执法部门的经济责任又是什么。若再细分,执法部门可分为公安、法院、检察院、纪检监察、海关、税务等部门,这些单位的职能不同,相应经济责任人的经济责任是不同的。而对他们的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应该是不一致的,审计结果报告的内容应该是有区别的。因此,当前的经济责任审计还需进一步规范。

再次,受审计实施时间的限制,审计风险较大。当前,大部分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党委、政府、组织部门委托的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这种审计,一般是领导干部即将离岗之时。而且,几乎是与组织部门对其考察的时间同步进行。组织部门对其具体考察的时间也就是两三天的时间,根据委托单位的意见,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时间也必须在两三天内完成。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要完成一个经济责任人任期几年内所有的经济责任和财政财务收支情况的审计,审计质量确实难以保证。更不要说例行审前调查和制定详细的审计工作方案等一系列审计程序。尽管《审计法》早就了不得限定审计实施时间的规定,但是这种限定审计实施时间的审计在一些地区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相当普遍。这种限定时间的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说到底,只不过是走走过场,为其任用干部增加一个程序、在干部的档案中增加一份材料而已。这样的经济责任审计隐含了极大的审计风险,而这种风险已出现过多次。

第四,审计结果报告披露问题避重就轻,无决策价值。当前的审计报告,采取中庸之道的写作方式。对审计存在的问题,只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其问题的性质、危害性很少涉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特别是对一些即将提拔重用的经济责任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即使审计查出的问题再大,审计结果报告也只是轻描淡写,含糊其辞。当前对经济责任人的评价,只是简单地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差。缺少具体的、量化的、操作性强的经济责任指标评价体系。

针对上述当前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完善。

首先,必须牢牢把握“经济责任”的概念和“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经济责任具有经济内容的责任,无论是在保护国家财产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方面,还是在健全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促进廉政建设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理论上说,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促进领导干部勤政廉政,预防治理腐败。经济责任审计是权力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是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明确了这两个概念,我们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才能有的放矢。不仅要看财务管理的经济责任,更要注重经济决策、经济管理等其他方面的经济责任。

其次,根据不同的工作职能和性质,明确不同经济责任人的经济责任。从整体、宏观把握领导干部所在地区、部门、单位的基本情况,区域经济特征,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对每个不同单位、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单位,根据其不同的工作职能,把握好每个经济责任人的工作职责,看其是否正确履行了其工作职责。不要把经济责任狭隘地理解为财务责任。如对税务部门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一定要根据税务部门组织税收和管理税收的职能,经济责任人在任期内税收完成的质量,有无水分,是否卖税、收过头税或是有税不收。如对执法部门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则要根据不同执法部门的职能乃至每一科室的职能,从每一执法部门的案卷开始审计,看其是否执法违法、知法犯法。又如对分支机构较多的单位的经济责任人的经济责任审计,首先应从整体、宏观把握经济责任人的经济责任和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其次,既要看其在直管的机构和部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又要观其对下属单位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为了使审计风险降至审计人员可接受的范围内,应运用审计抽样、分析性复核等审计技术方法,应该对每个分支机构进行审计。透过分支机构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经济责任人在任期内是否对他们进行了有效的监管,是否履行了其总管的职责。如果单看其作为第一责任人分管范围内的经济责任,那么这样的经济责任审计则是不完整的,审计报告中的评价也是有失偏颇的。

再次,做好审前调查,规避审计风险。新《审计法》已经开始实施,经济责任审计不必再受实施时间的限制,但是新《审计法》强调,审计工作要提高工作效益。因此,为了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审前调查必不可少,在此基础上编制详细的审计工作方案。根据审计署六号令和谨慎性原则,细化审计目标,确定重要性水平,做好审计风险的评估。这些审计实施前的工作做充分了,既能提高实施阶段的工作效率,又能规避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第6篇

摘 要 政府监督的问题由来已久。在现代社会,资源相对稀缺,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政府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所承担的责任和发挥的作用日益扩大,政府支出在国民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大,支出形式也是多样化。政府在履行其受托责任时,如何利用有限的公共资源,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是各国政府和国民共同关心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得到大力发展。在进行政府绩效审计研究时,有必要对政府绩效审计相关的概念进行界定,因此本文对政府绩效审计相关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将其与几个相关概念进行比较,明确其含义。

关键词 绩效 政府绩效 政府绩效审计

政府监督的问题由来已久。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它伴随着国家和政府的产生而产生;从世界范围的角度来看,各国都在积极地推进政府监督。进行政府绩效审计则是进行政府监督的有力手段之一。在此背景下,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得到大力发展。本文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相关定义,提出了政府绩效审计的概念,并将其与财务审计、绩效审计、绩效评价等进行了区分。

一、绩效的概念

“绩效”一词首先在企业中被广泛使用,按照我国最新《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绩”表示功业、成果、成绩,“效”表示效果、功效、有效。按照这一解释,“绩效”是效果、成果的统称。

什么是绩效?目前审计理论界众说纷纭。总结起来,主要是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是“结果观”――把绩效定义为结果。如英国学者John Bernardin等将绩效界定为在特定的时间内,通过进行特定的工作活动、行为等产生的产出记录,这种观点将绩效等同为行为、活动的结果。第二种观点是“行为观”――将绩效定义为行为。如Katz等人的绩效理论认为,绩效的内容应包括一个过程,首先是员工加入组织中并能够留在组织中,然后在此基础上员工能达到或超过组织对员工所规定的标准。绩效不是行为的结果,而是行为这一过程。随着对绩效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无论是将绩效定义为“一种结果”还是“一种行为”,都是不完整的。于是,更多的学者认为绩效所指的含义应该更加广泛,提出第三种观点“综合观”――将绩效界定为行为和结果的综合。如Brumbrach认为,绩效的内容应同时包含行为和结果。行为由从事某项工作的个人或组织进行实施。而行为不仅仅是实现某一特定结果所付出的活动,行为本身也是一种结果,是为达到特定目的所付出的脑力和体力活动,在这种描述中,要求行为与结果能够分别进行评价。

本文认为,前述的结果观和行为观都不能全面、完整地描述绩效的含义。当我们对个人、组织或某一项目进行绩效审计时,不仅要考虑实施的行为,也要考虑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即将绩效看作是行为和结果的综合。

二、政府绩效的概念

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使者,依法向公民和企业组织征收各种税费,汲取财政资源,并通过政治权力机制,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

简单的来看,政府绩效就是政府行为与其产生的结果的综合。对于什么是政府绩效,国外更多的是沿用“3E”来定义,即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其中,经济性是指政府为获取物质和人力资源的所付出的成本和代价,简单的说就是是否能够以最少的代价取得所需的产出,即维持低成本。经济性的目的主要是评价在政府的支出过程中,是否存在浪费现象。效率性是指政府所提供的产出与所付出的代价之间的关系,是否以最少的代价获取最多的产出,即最好地利用资源。效率性的目的是评价政府的支出是否是值得的,是有效率的。效果性是指政府行动的结果与目标或行动的既定效果相匹配的程度,即提供人们对政府的需求。

目前,部分学者认为“3E”标准存在其局限性,将其标准拓展为“5E”,在原有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环境性和公平性,而且这一拓展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合以上的分析,本文认为,政府绩效是指政府管理活动中付出的行为及其所产生的结果,包括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管理公共事务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环境性和公平性。

三、 政府绩效审计的概念

作为政府财务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环节,绩效审计在政府审计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从相关理论研究文献看,“绩效审计”往往与政府审计联系在一起,对其含义表述的主要内容基本一致,即对政府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例如,2003年6月修订的《美国政府审计准则》将政府绩效审计的概念描述为:“客观、系统地检查证据,以实现对政府组织、项目等进行独立的评价,从而增强公共责任……审计的内容包括项目的效益性、经济性和效率性”。张继勋等人认为政府绩效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对政府及其部门、其他组织所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审查和评价。”

在已有对政府绩效审计的定义中,更多的是将政府绩效审计作为独立的审计体系,很少探讨政府绩效审计传统财务会计审计的关系。笔者认为,政府绩效审计作为现代审计体系中的一部分,与传统的财务会计审计不可分割,不能成为独立的形态。因此,本文对政府绩效审计的定义如下:政府绩效审计是指以国家审计机关作为审计主体,在对政府等公共部门和公共项目进行财务审计的基础上,对其业绩和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价。

四、 绩效审计与其他相关概念的比较

(一)政府绩效审计与政府绩效评价

什么是政府绩效评价?中外学者对其含义的界定也是不统一。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Hatry给出的观点:他认为府绩效评价可以界定为对特定服务或者项目的结果、效率的所进行的评价。通过进行政府绩效评价,可以提高政府行为的效率。这一定义得到了广泛认可。

通过对两者的比较可以发现,政府绩效审计与政府绩效评价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从目的来看,两者的存在都是为了能更好的促进政府部门履行受托责任,揭示政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以期能够提高政府行为的质量;从标准来看,在进行政府绩效审计时,国内外理论和实务界大都将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作为其标准,“3E”标准中也体现了评价的观点;从职能来看,两者的职能都是对政府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和评价,等等。

尽管两者存在很多的相似之处,但是它们之间的区别也是不容忽视的。如:从执行主体的角度,实务经验表明,政府绩效审计的工作多是由国家审计机关组织执行的,如国家审计署等,而进行绩效评价的主体可以是国家审计机关、政府内部专设的评价委员会或者其他政府职能部门,也可以是权威的民间机构、公众等,也就是说,绩效评价的执行主体的范围更为广泛,是多元化的;从立项的角度,绩效审计通常是针对公众比较关心、或者具有社会影响、与时事接轨等的项目进行立项审计,如中国某市福利彩票公益金绩效审计,而绩效评价通常是针对某个被评价对象在某一段时间内而进行的评定,具有很强的周期性,等等。

总结以上内容,政府绩效审计与政府绩效评价作为两种不同的监督评价手段,尽管在某些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绩效审计的实施侧重于当前重点项目和热点问题时效性较强,而绩效评价则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

(二)绩效审计与效益审计

由于各国的做法不同,翻译不同和约定俗成或习惯等原因,绩效审计在各国的具体表现存在差异,形成不同的术语。在我国,绩效审计术语正式出现之前,使用更多的是效益审计。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可以发现国内有许多审计文献将绩效审计与效益审计混同使用。关于两者之间是否能混用?国内学者的意见并不统一。例如,彭华彰等认为“‘绩效’与‘效益’并没有本质的差异,Performance可以翻译为效益,Performance Audit应理解为效益审计”。蔡春认为,“统一使用绩效审计术语比较规范”,并认为使用这一术语更能体现与国际研究的一致性。齐国生认为,相对于效益审计,绩效审计所包含的内容更为广泛。效益一词的含义是指效果和利益,但是对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来言,它们不是营利性的组织,谈不上效益的好坏,所以对其绩效情况的审计若简单使用效益审计术语显得有些牵强。从我国开展政府效益审计的实际来看,主要是对国有企业的效益问题进行的审计,“政府效益审计”的提法是有其特殊背景的。所以对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开展的绩效型审计使用政府绩效审计这一术语更合适。

1992年出版的《会计审计大辞典》首次将“经济效益审计”与“绩效审计” 分别进行了定义,并指出经济效益审计是主要针对企业单位开展的,绩效审计是对非营利机构进行的以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为中心内容的审计。虽然正式将上述概念进了区分,但是目前在我国的审计实践中,却与上述概念并不统一,如深圳市对福利彩票公益金项目的审计中称之为绩效审计,审计署社会保障审计司、审计署京津冀特派办对失业保险基金项目审计中称之是为效益审计,同样是对政府相关机构管理的公共资金进行的绩效型审计,却使用了不同的叫法。这种背离会让人们误解,这两者是可以通用的。本文认为有必要对我国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绩效型审计的术语加以规范,统一使用“绩效审计”这一术语比较规范。一方面,使用绩效审计这一术语符合国际惯例;另一方面,绩效审计包涵的内容更为广泛。

(三)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

财务审计主要关注是内部控制是否能够令人满意地发挥作用,审计范围主要是在财务收支领域,而且有一套专门的会计准则。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相比,既存在差别,又相互联系。

两者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从审计关注的内容来看,财务审计关注的内容是经济活动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规性情况。而绩效审计的内容是政府在使用公共资金、进行业务活动和开展管理工作方面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从审计的范围来看,财务审计审查的主要是会计资料,绩效审计审查的不仅仅是会计资料,还涉及其他的业务资料,并根据需要进行实地考察。从审计的标准来看,财务审计有一个用来测试财务报表和相关内部控制数字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的标准化的方法,而绩效审计则是在利用已有财务审计成果的基础上,对业绩和效果的评价,在一些情况下,可能没有已经制定好的标准,如有些项目需要依据某一领域或行业的技术参数和标准,甚至权威技术专家的参考意见也可以作为绩效审计的标准等等。

尽管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在许多方面存在不同,但作为现代审计体系的组成部分,想要进行全面、完整的的绩效审计,离不开财务审计,并且要依靠财务审计的成果,因此,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之间存在必要的联系。同时,“传统财务审计的很多技术和方法也可以大量应用与绩效审计的实施过程之中,并作为构成其方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王光远.管理审计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2]刘秋明.现代西方公共受托责任研究述评.国外经济与管理.2005(7).

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第7篇

(一)定义

5M1E分析法是指通过分析和节制在产品制造生产过程中造成的质量波动的六种因素:人员、机器、材料、方法、测量以及环境,从而更好的进行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

(二)内容

人员。人员因素包括操作者对质量的认识、技术技能、体质、素质等。机器。机器因素包含所使用的设备、精确程度、机器的保修和调养等。材料。材料因素包含质料的成份、机能等。方法。方法因素包括工装的选择、加工工艺、操作的规章程序等。测量。测量因素包含测量的设备、测量的本领、测试的方法等。环境。环境因素包含环境的温度、洁净、照明、湿度、企业娱乐设施等。

二、5M1E分析法在内部审计质量提升中的应用

为了能更加直观的反映5M1E分析法在内部审计质量提升中的应用效果,本文将以三泰企业的内部审计质量为例。

企业可以通过调查确定了目前内部审计中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存在缺陷,具体包括审计报告问题反映深度不够,大量的财务收支问题不能体现对领导人的任期评价,同时也得不到企业管理层的重视,导致审计成果利用度和权威性降低。企业审计部根据质量管理中5M1E的因果关系,分析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诸多要素相互作用的关系,并通过因果关系来找出造成以上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针对要因在后续审计中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

三、造成三泰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缺陷的要因

三泰企业在确认了质量缺陷之后,需要对造成质量缺陷的各个因素进行要因分析与确认,明确各类因素中哪些是造成最终审计质量缺陷的主要因素。如:人员技能缺乏的要因确认可以是审计部一直未能组织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培训,而确认的方法是人员调查。缺乏审计标准的要因确认是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多年,仅制定了审计管理办法,内容宽泛,无实际的操作性,实际中借鉴的作用小,而确认方法是制度查看。分析不到位的要因确认是审计人员仅限于发现问题,描述问题,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不够,对问题带来的风险不够重视,而确认方法是资料复核。

四、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审计职员拟定相应的审计评价尺度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审计组在审计信息资料真实性、被审计的经济行为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客观公正地评价被审计职员的事迹和功过,对其应负有的经济责任的界定。在对分歧范例经济责任审计客体的属性阐发中,可以发明分歧审计工具的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既有共同之处,也有着分歧的特色对于目前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标准的缺失问题,内部审计机构人员应该要建立评价对象的标准体系。考虑目前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经验以及可安排的预算,如果自行制定有困难,可聘请外部专家或中介机构协助进行。

(二)查找出更有影响力的问题

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有的审计人员在财务核算和会计差错的纠正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实际上这仅仅只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一部分,对经济责任审计而言并非很重要。因为被审计人任职期间工作不仅仅是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更重要的是任职期间重大经济决策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以及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的监督和评价,强调关注事件的成因、效果和责任问题。对此问题,可从以下措施入手:一是培训审计人员技能,提升其查找问题的能力;二是搜集以往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各类问题,并对其分类整理,建立审计问题库,提供给现场审计人员作为参考;三是加大现场引导,实时指示审计组成员的审计方向,明白审计目的。

(三)分析问题的方法

某种程度,审计人员具有查找问题的能力,在审计过程中能够发现众多问题,但描述不清晰,仅仅是针对问题表面进行分析,对问题产生的根源和形成的后果关注不够深入和宽泛,最后提升到报告中也是泛泛而谈。这就需要改变审计人员既往的思维方式,对于审计发现的问题要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果审计组成员的工作方式不能快速改变,审计组长就要起到监督促进作用。例如,在审计过程中,及时复核审计组员的审计成果,对底稿中描述的问题进行追踪分析,校验审计人员是否将问题查清查透,在监督复核中重塑审计人员的审计思路和分析路径。

(四)更好发挥报告的作用

审计报告不受领导重视,审计人员实施审计缺乏积极性,消极的工作态度就不能审计出重大的有影响力的审计问题,而泛泛的审计结果更不能吸引管理层的重视。如此以来,便形成了恶性循环,导致经济责任审计边缘化。因此,审计部分应当构造人事、纪检监察等部分成立联席会议轨制,拟定议事规则,使各有关部分清晰领会审计的成果,更瞬间的应用审计成果。审计结果的运用要讲究科学方法,根据情况区别对待,审慎适用。对肯定性的审计成果,审计部分应适当传递,斟酌审计危害,不宜大肆宣传事迹。对经济责任审计查出的问题,有关部门应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进行处理,按问题的性质区别对待。对与审计对象关系不大的业务操作方面的一般性问题,由审计部门责成被审计单位组织相关人员限期整改。组织人员和监察部门应该对设计一般性问题的审计对象进行谈话,从而更好的阻止问题的进一步发展。对题目较多但够不上党纪政纪处分的,先由审计构造依照财经律例划定对审计工具及其所在单位赐与必然的处置,然后,由构造人事或纪检监察部门对审计工具举行发言诫勉。对诫勉工具每一年跟踪调查一次,经两次审计仍未改良的,由构造人事部门对审计工具赐与构造处置。对由于工作失误造成重大损失或确有经济责任题目的先由审计构造按划定赐与必然的处置惩罚,然后由构造人事部门对审计工具的故乡举行降免。对严峻违法违纪的由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立案查处。最终,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才能树立权威,引发正视。

五、结束语

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第8篇

一、环境绩效审计定义的主要观点

(一)国外对环境绩效审计定义的主要观点 国外对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集中在环境绩效审计程序、方法、准则和指标体系等应用理论的研究,而对环境绩效审计定义没有涉及。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在《开罗宣言》中对环境审计提出了一个框架,认为环境审计的定义中应包括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

(二)我国对环境绩效审计定义研究的主要观点 莫国强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对政府有关部门的环境管理责任和企业承担的环境保护、环境治理责任以及其工作绩效进行的审计。高方露和吴俊峰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审查企业是否以经济节约和高效率的方式运用受托环境资源;是否为实现各种环境经营管理目标,使经营活动获得预期效果而奋斗;是否建立了充分可靠的内部控制以保证经营活动以经济和富有效率的方式进行。陈正兴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通过检查被审单位和项目的环境经济活动,依照一定标准,评价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循环状况和发展潜力的合理性、有效性,并对其效果与效率表示意见的行为。谭文化认为,环保责任绩效性审计是对企业各级管理者的环境责任的执行情况及其结果所进行的一种审计。陈希晖和邢祥娟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指审计机关通过检查被审单位的环境经济活动,依照一定的标准,评价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循环状况和发展潜力的合理性、有效性,并对其效率和效果表示意见的行为。王恩山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指由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或民间审计组织执行的,对受托环境绩效责任承担者履行其职责的情况进行综合系统的审查、分析,并对照一定的标准评定受托环境绩效责任的履行现状和潜力,提出改善环境管理绩效的建议,促进其更全面有效地履行受托环境绩效责任、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一种特殊的审计控制。这一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包括以下几个要点:环境绩效审计的本质是一种控制,是保证受托环境绩效责任全面有效履行的一种特殊的控制机制;环境绩效审计的主体包括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民间审计组织三类;环境绩效审计的对象从本质上讲是受托环境绩效责任;环境绩效审计的标准是环境绩效审计准则;环境绩效审计的本质目的是保证受托环境绩效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环境绩效审计是一种建设性审计。吴立群和王恩山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环境管理活动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审查、分析,并对照一定的标准评定环境管理的现状和潜力,提出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建议,促进其改善环境管理、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一种审计活动。掌握环境绩效审计的含义,应当明确四点:环境绩效审计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执行的审计活动;环境绩效审计是对环境管理绩效实现途径和实现程度的建设性审计;进行环境绩效审计时应当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审查、分析;环境绩效审计是环境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陈钰泓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人员,对被审单位或项目的环境管理活动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审查与分析,并按照一定的标准,评定环境管理活动的现状(包括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循环状况等)和发展潜力,进而对其效率和效果表示意见并对提高环境管理绩效提出建议,促进其环境管理改善和绩效提高的一种审计活动。李山梅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联合审计机构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活动,以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环境性并重,来评价、监督、鉴证其相关责任的履行状况。是在原有的绩效审计3E基础上,增加环境性(Environment)这个非经济因素。薛珊珊将环境绩效审计定义为:审计组织依法、独立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以及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和环境责任进行监督、鉴证和评价,突出强调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被审计单位在环境资源利用方面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

二、环境绩效审计定义观点评价

(一)环境绩效审计定位不恰当 要对环境绩效审计下定义,必须正确处理环境绩效审计的地位问题,这是定义环境绩效审计的前提。只有将环境绩效审计正确定位,才能进一步探讨为什么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由谁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对什么进行绩效审计、如何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等关键问题,从而给环境绩效审计以正确的定义。但从相关定义可以看出,有些学者对环境绩效审计与环境审计和常规审计的关系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有的甚至将环境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相互混淆。

(二)环境绩效审计对象不准确 在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中,必须指出环境绩效审计的对象,这是环境绩效审计区别于其他审计类型的关键要素。但大多数学者以列举的方式说明环境绩效审计的对象,这可能会造成其对象不全面或不准确。

(三)环境绩效审计目标不明晰 大多数学者指出环境绩效审计是“3E”审计,即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审计,明确地指出了环境绩效审计的目标。但有的学者在定义中没有明确提出目标,或者将目标范围扩大化,把原本不属于目标的内容也涵盖在其中。

(四)环境绩效审计本质不鲜明 不论对哪种审计类型进行定义都应当指出其本质所在。但有的学者直接指出环境绩效审计是一种审计类型或一种行为,并没有指出其特性或者其本质特征;或者将环境绩效审计的本质与其作用混淆。

(五)环境绩效审计定义要素不全面 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中至少应包括环境绩效审计对象、目标和本质,但有的定义缺失了其中一个或若干个要素。

三、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位

(一)环境审计是审计的一个分支 由于环境问题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表现,即环境保护问题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产生的,而环境保护问题的解决又依赖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因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环境保护活动实质上是一种经济活动。基于说明问题的需要,可以把企业的经济活动分为常规经济活动(即无诸如环境、质量等特殊问题的经济活动)、环境经济活动(即与环境问题有关的经济活动)、人力资源经济活动(与人力资源问题有关的经济活动)和质量经济活动(与质量问题有关的经济活动)等,由此受托经济责任也可分为受托常规责任、受托环境责任、受托人力资源责任、受托质量责任等。而在上述诸种责任当中,都包含财务责任、合规性责任和绩效责任三个方面,相应地上述各种审计类型也可分为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三个类别。具体见图1。

鉴于此,可以说受托环境责任是受托经济责任的一个方面,审

计的对象是受托经济责任,环境审计的对象就是受托环境责任。环境审计以审计的基本理论为基础,是对审计的一种继承;同时,其是在受托经济责任向受托环境责任扩展后形成的,是对审计的进一步发展。审计对象的不断扩展,形成了诸多的审计新领域,环境审计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

(二)环境绩效审计是环境审计的一部分 审计按照目标不同分为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的目标分别是确保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的公允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审计对象无论如何扩展,针对每一对象的审计都要实现上述三个目标,分为上述三种类型的审计。因此,环境审计也应分为环境财务审计、环境合规性审计和环境绩效审计。相应地,环境审计也要实现公允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三个目标。即环境绩效审计是环境审计的一部分。环境绩效审计的目标是确保受托环境责任履行的效益性(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四、环境绩效审计定义及其本质

(一)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及其要素 环境审计是为了确保受托环境责任的有效履行,由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依据环境审计准则对被审计单位受托环境责任履行的公允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的鉴证。包括以下要素:(1)环境审计目标:确保受托环境责任履行的公允性、合法性和效益性;(2)环境审计主体: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3)环境审计对象:从本质上讲是受托环境责任;(4)环境审计依据:环境审计准则;(5)环境审计本质:环境审计在本质上是一种鉴证。

环境绩效审计是为了确保受托环境绩效责任的有效履行,由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依据环境绩效审计准则对被审计单位受托环境绩效责任履行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鉴证。环境绩效审计同样包括五个要素:(1)环境绩效审计目标:确保受托环境绩效责任履行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2)环境绩效审计主体: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3)环境绩效审计对象:从本质上讲是受托环境绩效责任;(4)环境审计依据:环境绩效审计准则;(5)环境审计本质:环境审计在本质上是一种鉴证。环境绩效审计是环境审计的一部分,因此其本质和主体具有一致性,而目标、对象和准则的范围相应地缩小。

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第9篇

【关键词】 审计本质; 国家有机体; 免疫系统论; 免疫功能

自2007年12月26日刘家义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现代国家审计是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并于2008年3月31日在中国审计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暨第二次理事论坛上进一步阐释“审计本质上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的重要论断以来,审计本质话题再次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一般而言,本质是指事物的本性,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指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由事物内部特殊矛盾所构成的内部联系。审计本质是审计内部所固有的、由审计内部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审计关系,是审计基本特点的根本性表征。本文在总结近30年我国审计发展道路和经验的基础上,系统研究审计本质问题,必将有助于厘清蕴涵中国经验、中国元素和中国特色的审计理念,有助于科学发展观在我国审计系统的贯彻和落实,最终有助于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完善。研究审计本质必须回答“为什么要审计”、“审计是什么”以及“审计能干什么”三个基本审计理论问题。笔者就此谈点看法,以期与同仁商榷。

一、为什么要审计

审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和特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改善的必然结果。如果没有以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为特征的经济关系的变革,没有以股份公司为主要形式的企业组织方式的改变,没有以资本市场为主要模式的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没有以民主法治为基本内核的社会政治制度的改良,就不可能存在所谓的“受托责任”抑或“受托经济责任”,就谈不上所谓的“公共受托责任”,进一步的,就不存在所谓独立的、专业的和第三方的审计需求。著名审计学家戴维·弗林特(david flint,1988)曾说过:“凡存在审计的地方,就一定存在一方关系人对另一方关系人或其他关系人负有履行受托经济责任的义务这样一种关系,……此种关系的存在是审计的重要前提,可能还是最重要的前提”。我国著名审计学家杨时展(1982)教授也有过类似的论断,即“审计因受托责任的发生而发生,又因受托责任的发展而发展”,“近代审计,是近代民主的产物,……今后,随着民主制度的更进一步发展,人民不但将关心政府支出的合法性、经济性、效果性,而且将更关心它的连带作用,即社会福利性。……没有现代民主,就没有因此而发生的充分体现人民意志的这个要求,……也就没有现代的国家审计”。

1949年新中国诞生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政府行政机关掌管国家的全部资源,直接领导和参与国家的经济活动,企业只是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分支机构,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不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以计划指标的形式、以组织指挥和行政命令的方式来安排生产、实现各种资源的配置。在这种体制下,不存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矛盾性,不需要复杂的经济监督和宏观调控,审计业务和审计工作内含于传统会计之中,还没有完全分离出来,形成专职的审计工作和相对独立的审计学科。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经济建设工作中心”以后,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计划经济”逐步转型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终定格在融入全球经济大循环的“社会主义完全市场经济”。一些诸如“亲兄弟,明算账”“先小人,后君子”和“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等蕴涵市场精髓、责任精神和风险意识的观念,逐渐成为社会的一种普适价值观;一些诸如委托代理、受托责任等蕴涵责权利思想的利益关系,逐渐取代人情关系、上下级关系和行政隶属关系,成为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主要经济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一些诸如经济监督、经济评价、经济鉴证和管理咨询等彰显审计思想和审计理念的监管手段,逐渐成为国家控制体系和企业治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制度安排。为了解脱受托责任以及保证经济监督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有效性,迫切需要依靠甚至是倚重具有鲜明独立性、中立性、公证性和权威性的审计或审计工作。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审计关系和审计业务就是一种普遍存在,审计或审计工作就需要进一步强化。唯有如此,市场经济方可得以坚持,受托责任或受托经济责任方可得以保障,经济监督和国家控制方可有效,国强民富方可得以实现。

二、审计是什么

审计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是审计,是揭示审计本质的永恒的命题。只要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人们的认知水平在逐步提高,关于审计本质的争鸣就不会停止,这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和审计发展规律的。关于审计是什么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

第一,审计是查账。潘序伦先生(1935)曾讲过:“审计云者,对于他人所作成之会计记录,用有系统有组织的方法,为全部或一步之检查,以确定其会计记录是否适当,是否足以正确表示该企业的财政状况和经营成绩,同时更指出其谬误,揭发其诈弊,并为出具报告书和证明书,以表示其意见之谓也”。美国《现代会计手册》(1977)中也曾提到:“审计就是依据一定的准则,对各公司或企业组织的财务报表及报表赖以编成的会计记录进行专职的审查,并对所检查的财务报表的表述是否合理,表明其独立的专职意见”。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基本认同审计本质的这种“查账论”。王文彬(1981)认为:“审计这个词,从字面上来解释,是详细查究计算的情况的意思,通俗地说,就是查账,是对会计的记录、核算和分析进行审查,也就是对通常所说的记账、算账、报账、用账的情况,进行审查的意思”。郭振乾(1995)也曾倡议:“审计是检查会计账目,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一种行为”。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