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小学语文教学环境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25 16:44:48

小学语文教学环境

小学语文教学环境第1篇

小学语文教育更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小学语文老师就肩负起了培养学生环境保护观念与技能的责任,这就需要小学语文老师在语文教育中采取适当的策略进行有目的的环境教育渗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下面我从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谈一下自己初浅的看法。

一、结合语文教材,渗透环境教育

要想在既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又不影响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挖掘环境教育的内容,将语文教育和环境教育结合起来才是最好的办法。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课本内容,以保护环境为目标,有意识、有目的地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小学课本里面有很多渗透环境教育的课文,如《春雨的色彩》《秋天的图画》《日月潭》等,教师在讲解这些课文时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插入一些图片,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感受到中国大好河山的美丽和伟大,让学生产生护美的欲望。另一方面,向学生传递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保护环境的意识。在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父亲和鸟》等课文时,引导学生在脑海里展开人和动植物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最后再将现在的环境状况告诉学生,让他们产生危机感。如在学习《食物从何而来》的时候,让学生明白如果破坏了食物链,这个环节上的任何生物都不能活下去;在《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中,让学生牢记破坏生态环境的惨痛教训,发自内心地自觉去保护环境。

二、作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将环境教育渗透到作文教学中,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是一个可行的办法。首先,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写“环境保护的日记”,让他们记下自己每天为保护环境所做的事情,哪怕是保护小动物、随手关灯等非常细小的生活小事。让他们时刻提醒自己。要求学生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时间长了就会让学生对保护环境形成一种习惯,从而领悟到保护环境的可贵。

其次,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作文题目,让学生去写作。在安排每次写作前都可以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体会和领悟,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把注意力集中在环境方面,把他们所看到的、听到的结合自己的真情实感写下来。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和体会更能增加他们对环境的认识。小学作文中渗透了环境教育,环境教育也为作文提供了更丰富的写作题材。

三、开展实践活动,拓宽环境教育的范围

虽然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涉及到环境的诗文,但还是无法满足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的需要。因此需要教师多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环境教育的内容。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的应用,为学生播放一些具有环境教育意义的影片、新闻报道等,让学生更加形象地感受到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组织大家开展保护环境的公益活动。让学生运用自己所了解到的关于环境保护的知识,亲自参与宣传活动和体验活动。通过他们的实际参与来激发他们对美好环境的渴望和对恶劣环境的厌恶之情,以此来增加他们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也为写作积累了素材,提高了语文能力。

四、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多角度环境教育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班会、晨会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教育。组织学生开展环保知识竞赛活动,通过比赛更多地了解保护环境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同时也要开展普及环境教育的讲座,丰富学生的环保知识。在植树节、世界环境日可以带学生去参加一些环境保护的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完善管理制度

小学语文教学环境第2篇

【关键词】学科;渗透;环保;提高;意识

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祖国将来的建设者,对他们进行环境教育,帮助他们提高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做为教育工作者,需要调整环境教育的结构,要通过直接与间接的教育手段把未来与现在的公民培养成为21世纪创造人类更好生存环境的积极参与者。1992年我国提出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方针①1994年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将环境教育的目标提高到培养和增强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和有效参与的高度②1999年教育部在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将环境教育正式做为一个跨学科文题纳入中小学课程,推动了环境教育在全国中小学的开展。③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不仅要求他们知道《环境保护法》的主要内容;明白益虫益鸟是人类的朋友;了解环境污染的表现;知道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而且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以现有的课本为基础,尽量发掘,找到与环境教育相关的课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中渗透环境教育呢?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

1.挖掘本学科环境教育的素材

由于语文科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因此它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环境教育的内容,这些内容有显性和隐性的,显性的比较容易找,隐性的则需要教师认真的分析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素材。

九年义务教材语文第十一册共有二十七篇课文、八单元,其中第一、二、五单元中编入了可以渗透环境教育的课文,共九篇课文,占全册课文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以上,这些课文中环境教育显性教材的有《只有一个地球》、《宇宙生命之谜》、《鹿和狼的故事》《宇宙生命之谜》其它五篇均为隐性的。在教学《桂林山水》、《林海》、《鸟的天堂》、《第一场雪》、《索溪峪的‘野’》这几篇描写美丽景色的课文时,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找准知识结合点,着重培养学生热爱优美的环境,是他们在领略美好的自然风光的同时,懂得这么美好的环境要靠人们的爱护和创造。在教学《鸟的天堂》、《鹿和狼的故事》《只有一个地球》、《宇宙生命之谜》几篇课文时,侧重进行真爱野生动物、珍惜人类生存环境的教育,尤其在教学《鸟的天堂》、《鹿和狼的故事》两课时,要使学生懂得生态平衡的重要。

对于隐性的环境教育教材,需要教师分析挖掘才能使环境教育的因素,显露出来。例如,《小站》一课中,只有寥寥数语,介绍了“小站”在工作人员的精心设计下……“一股活泼的喷泉,几树灿烂的杏花,给旅客们带来了温暖的春意。”针对这句话,教师则可以深入地分析小站的工作人员给旅客们带来温暖春意的原因,这是因为在四周都是光秃秃的石头山的冷落、单调的环境中,旅客们看到这么一个小站,看到这“一股活泼的喷泉,几树灿烂的杏花”。心情必然为之一震,感到了几分温暖和愉悦。教师通过深入挖掘教材,进行生动的对比,启迪学生的心灵,认识到优美的环境不仅需要人们去创造,更需要人们去保护,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2.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渗透环境教育

课堂教学是我们教学进行知识教学的主要形式,语文学科中的环境教育是随着知识技能的教学而进行的,所以课堂教学是渗透环境教育的主渠道。

语文学科的教材内容极其丰富多彩,我们要根据各课内容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环境教育,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教师采用了课件演示,将学生生活中难以接触的课文中涉及的宇宙现象形象地展示出来,虽然本课是环境教育的显性教材,但由于地球是我们无法直观的看到,学生只是凭空想象,感到很陌生,想了解它的美丽、渺小有一定的难度,宇航员的慨叹“地球太渺小同时有太容易破碎了”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要通过课件,形象地演示出与茫茫宇宙相比它确实易碎同时又显得那么渺小。栩栩如生的画面,让学生大开眼界,在心灵深处掀起情感的波澜,教师此时点拨,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地球是人类共同拥有的唯一的家园,。教师小结:同学们,有许多环境的公害能够铲除,失去的美有些可以寻回,但如果毫无节制的破坏地球资源,到了无法挽回的时候,我们人类将无家可归,因为除了地球我们找不到任何可以居住的地方。

可见,人类的家园是靠我们去精心的呵护与创造的。如果我们违背了自然规律,那么留给子孙的将是“石头林”,为了给子孙留下碧水蓝天,一方净土,让我们都来保护环境吧!此时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心灵深处埋藏下热爱环境保护地球的种子。

3.注重横向联系,拓宽环境教育空间

对儿童进行环境教育,就是要给他们创造与周围环境相接触的

机会,让他们用自己的感官认识自然界中的事物,从而尽早唤醒他们的环境意识。因此,要把课内的教育向课外延伸。作文指导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所以要特别重视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例如,在指导写一处景物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写“我们的校园”使学生在习作时学习到考察某地地理环境的方法。在组织学生观察之前,首先确定观察路线,给每人提供一张校园略图,将行走路线表于图中,按图行走。

要求:在图上准确填上途经的各种建筑物名、甬路名,找出水源的位置与走向,讨论建筑物的风格、年代、建筑材料,然后再让学生有条理的有重点地写下来,突出某一景物的特点,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学习环境,懂得校园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

写观察日记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进行写作训练的好办法,也是渗透环境教育的好途径,我是这样布置学生写观察日记的:

城市中的生活垃圾是一种环境废弃物,其来源主要是日用品的包装材料,请同学们对包装的方法开展调查,重点围绕包装袋的颜色、设计、种类及功能,并开展失去作用时处理方法的讨论。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想像,如果将废弃的塑料袋、瓶丢在大街上或运动场上会发生什么事情?会对环境污染吗?对行人有什么危害?会影响市容吗?

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社会,接触周围环境的能力,又使学生从生活实践中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环境道德意识。

小学的环境教育应随着年龄的不同而因人施教。应从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逐步渗透。一个有觉悟的、成熟的公民是逐步形成的,决不可企望十几岁的孩子一下成为环境专家。

小学语文教学环境第3篇

一、

情境感知,阅读思考

语文学科具有形象性和贴近生活的特点。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结合课文内容渗透环境教育,以此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很多文章都是渗透环境教育的好教材,如《只有一个地球》第四自然段提到:“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无节制地滥用自然资源、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就会造成一系列生态灾害,给人类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教师授课时应该借机启发学生牢记历史上破坏生态环境的惨痛教训,自觉地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要告诫同学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破坏了生态平衡,人类自身终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与报复。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化动为静、化静为动,挖掘教材中有关环保的内容,使学生真正认识环境并重视环保。

二、

深挖教材,渗透环保教育

语文课堂是融入环境教育的一个阵地,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去谈环保问题,这样可能会适得其反。其实,在课堂上进行环境教育并不需要占用太多时间,通常教师只需几分钟甚至说两三句话的时间,日积月累就能收到滴水穿石之功。

1.巧用图片,唤起环保意识

图片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利资源。教师应活用图片,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联想。例如学习《九寨沟》时,可利用图片或音像资料引导学生观察高耸入云的雪峰、色彩斑斓的大小湖泊、古木参天的原始森林、高低错落的激流瀑布。当学生形成初步印象之后,就会产生一种愉悦之情,这种审美体验能慢慢地沉淀为有益的营养,继而激发学生保护美丽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2.移情感悟,激发环保责任感

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可以对学生进行正面的环境教育外,还可通过对比,使学生产生危机感,进而增强环保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地维护生态环境。如在教学《特殊的葬礼》时,教师可以打破教材的顺序,引导学生将大瀑布的昨天和今天放在一起交流。在谈瀑布“雄伟壮观”时,大家可以一起欣赏昔日雄伟的大瀑布,并设计角色体验:“如果你是一名游客,看着眼前的美景,你会怎样赞美它?”在谈瀑布“逐渐枯竭”时,我们可以观看图片,再次进行角色体验:“如果你是一位慕名而来的游客,看到这样的瀑布,会说些什么呢?”这样通过对比,能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落差,对瀑布的消逝产生深深的惋惜之情。“如果我们人类再不反思、再不收手,消逝的仅仅是一条大瀑布吗?”教师可及时地以这样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牵引学生进入拓展环节的学习,让学生打开网页观看更多的例子。此时,学生的情感已不再仅仅是对塞特凯达斯瀑布消逝的痛惜,而会升华到关心整个人类的未来和命运,进而产生要保护环境的强烈责任感和紧迫感。

3.强化重点语句的分析、朗读,增强环保的愿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凭借重点语句的分析、朗读,把学生引入优美的景色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将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转化为具体、鲜明、生动的画面,显现在学生的脑海里,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受到感染,产生情感的共鸣,不知不觉地在心灵中播下热爱大自然的种子。

三、

深入浅出,注重意识培养

由于儿童心智特点的限制,长篇大论的空洞说教往往收效甚微。因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重点是环保意识的渗透,为此,教师要深入浅出,选择最佳的切入点,有的放矢地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如在教学《老树的故事》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说话:老树在说什么?为什么这么说?并启发学生想象:这时候,小树的心情怎样?如果你是小树,会对老树说什么呢?引导他们进行朗读体会,使学生感受到老树爱护小树的心情,从小形成爱护花草树木的意识。之后,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枝繁叶茂的小树)说话:这是什么季节,小树有什么变化?过渡讨论:小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使学生体会到小树因为有了老树的关心和爱护,才长得这么粗壮茂盛。最后再看图(爷爷在树下乘凉),想象爷爷的心情,想象爷爷和小树之间的对话,使学生感悟到人与树之间的和谐关系。

小学语文教学环境第4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A-0022-01

随着国人环保意识的增强,环保教育也开始走进课堂。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每个语文教师面临的新课题。在此,笔者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在品读美文时寓入环境教育

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前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文学作品,特别是描写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之类的散文。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让学生去感受环境中美的事物,热爱美的事物,落实到行动中去发现、保护美的事物,创造美的事物。因此,可以通过品读美的语言文字,把环境教育润物无声地融入到学生心中。

如教学《林海》,文中写道:“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做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教读这一段时,笔者则以抒情的语言导读:“多么美的语言,老舍笔下的兴安岭已经纯粹是一位灵秀的姑娘,一位穿着绿袖红鞋随风轻舞的少女,让我们跟着她走进兴安岭的怀抱,去闻一闻花香,去采撷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吧!”学生读出了文章的感情和自己体会到的情感,笔者因势利导:“徜徉于这么美的环境中,你想些什么呢?”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想把她捧在手中,放在心中;也有的说,希望兴安岭永远美丽。在这品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更能达到“自能通解”,“自求得之”的境地,环境教育也已经深入学生心中。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不少描写风景环境的散文,通过多种品读的方式,加上教师的引导,环境教育的渗透就能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二、在视听情境中孕育环境教育

要想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必须要让学生了解环保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长篇大论的空洞说教收效甚微,只有直观形象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需要教师变枯燥乏味的环境保护知识为直观形象,努力创设一种优美的、清晰的视听情境,使学生乐意接受。因为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具体的情境产生相应的情感。

笔者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运用录像手段,在荧屏上展现了大榕树的美姿和鸟儿欢叫的热闹情景,学生通过直观画面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并且和作者产生共鸣。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问题:“为什么一颗大榕树就能成为鸟的天堂呢?”学生回到课文中的阅读才知道:那里的农民不允许人们去捉鸟。笔者还通过相关资料告诉学生当地人通过保护大榕树和保护鸟而取得了经济效益。学生在这样的视听环境中,爱护花草树木、爱护鸟类的感情油然而生。

三、在辨析讨论中融入环境教育

通过有关现象及问题的辨析讨论,也能够让学生明辨是非。这不仅能达到对课文的理解深化和感情的升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张扬学生的个性,更能使学生对环境保护明辨是非,进而强化自己的环保意识和行为。

如在教学完《蛇与庄稼》一课时,学生已经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自然界的生物链如果被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就会受到威胁。如果课文就此结束,学生受到的情感教育并不深刻,更谈不上理性地加强环境保护。于是,笔者设计了这样的辩论题让学生讨论:自然界中生物的关系是紧密结合的,我们知道了蛇是老鼠的天敌,可是社会上乱捕捉蛇的现象也不是个别,有的人故意捕捉蛇来卖、来吃,这些人的做法对吗?如果你在现场,你会怎么做?通过组织学生结合思想实际谈各自看法,可以进一步明确蛇与人类生活、人类环境的关系,明确保护蛇的重要性。在教学《朱鹗飞回来了》和《金色的脚印》时,笔者也设计了类似的问题:动物也有性情,他们也有生死相依之情,也有亲子之爱,那怎么样让更多的野生动物和我们成为朋友呢?学生在辨析讨论中逐渐明晰:给动物生存的空间,和动物和睦相处,才能构建和谐的自然环境。

四、在小练笔中融入环境教育

小练笔是语文课堂教学向课外的扩展延伸,即从具体的课文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收集资料进行观察,联系实际生活和思想实际进行思考的一种读写结合。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诸如不许践踏草坪、不许伤害生物、要节约用水、要爱护树木等多种保护环境的读写训练。这种方式的环保教育与以上几种方式相比,更容易对学生的行为和环境道德认识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笔者让学生进行“地球母亲的诉说”的练笔训练。通过这样听说读写的结合方式,让环境教育渗透并扎实推进。

小学语文教学环境第5篇

【关键词】学科;渗透;环保;提高;意识

Permeate a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reliminary study

in the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the teaching

Zhang Yan-qin

【Abstract】Carry on a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o the student, not only the request student know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thod 》of main contents;The understand useful insect insectivorous birds is the mankind's friend;The performance of understanding pollution of the environment;Know protection ecosystem the importance of the balance;And want to want in the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the teaching with existing lesson origin is foundation, as far as possible discover, find out and the related text of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ermeate a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language teaching.

【Key words】Academics:Permeate:Environmental protection:Exaltation:Consciousness

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祖国将来的建设者,对他们进行环境教育,帮助他们提高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做为教育工作者,需要调整环境教育的结构,要通过直接与间接的教育手段把未来与现在的公民培养成为21世纪创造人类更好生存环境的积极参与者。1992年我国提出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方针①1994年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将环境教育的目标提高到培养和增强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和有效参与的高度②1999年教育部在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将环境教育正式做为一个跨学科文题纳入中小学课程,推动了环境教育在全国中小学的开展。③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不仅要求他们知道《环境保护法》的主要内容;明白益虫益鸟是人类的朋友;了解环境污染的表现;知道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而且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以现有的课本为基础,尽量发掘,找到与环境教育相关的课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中渗透环境教育呢?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

1.挖掘本学科环境教育的素材

由于语文科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因此它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环境教育的内容,这些内容有显性和隐性的,显性的比较容易找,隐性的则需要教师认真的分析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素材。

九年义务教材语文第十一册共有二十七篇课文、八单元,其中第一、二、五单元中编入了可以渗透环境教育的课文,共九篇课文,占全册课文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以上,这些课文中环境教育显性教材的有《只有一个地球》、《宇宙生命之谜》、《鹿和狼的故事》《宇宙生命之谜》其它五篇均为隐性的。在教学《桂林山水》、《林海》、《鸟的天堂》、《第一场雪》、《索溪峪的‘野’》这几篇描写美丽景色的课文时,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找准知识结合点,着重培养学生热爱优美的环境,是他们在领略美好的自然风光的同时,懂得这么美好的环境要靠人们的爱护和创造。在教学《鸟的天堂》、《鹿和狼的故事》《只有一个地球》、《宇宙生命之谜》几篇课文时,侧重进行真爱野生动物、珍惜人类生存环境的教育,尤其在教学《鸟的天堂》、《鹿和狼的故事》两课时,要使学生懂得生态平衡的重要。

对于隐性的环境教育教材,需要教师分析挖掘才能使环境教育的因素,显露出来。例如,《小站》一课中,只有寥寥数语,介绍了“小站”在工作人员的精心设计下……“一股活泼的喷泉,几树灿烂的杏花,给旅客们带来了温暖的春意。”针对这句话,教师则可以深入地分析小站的工作人员给旅客们带来温暖春意的原因,这是因为在四周都是光秃秃的石头山的冷落、单调的环境中,旅客们看到这么一个小站,看到这“一股活泼的喷泉,几树灿烂的杏花”。心情必然为之一震,感到了几分温暖和愉悦。教师通过深入挖掘教材,进行生动的对比,启迪学生的心灵,认识到优美的环境不仅需要人们去创造,更需要人们去保护,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2.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渗透环境教育

课堂教学是我们教学进行知识教学的主要形式,语文学科中的环境教育是随着知识技能的教学而进行的,所以课堂教学是渗透环境教育的主渠道。

语文学科的教材内容极其丰富多彩,我们要根据各课内容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环境教育,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教师采用了课件演示,将学生生活中难以接触的课文中涉及的宇宙现象形象地展示出来,虽然本课是环境教育的显性教材,但由于地球是我们无法直观的看到,学生只是凭空想象,感到很陌生,想了解它的美丽、渺小有一定的难度,宇航员的慨叹“地球太渺小同时有太容易破碎了”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要通过课件,形象地演示出与茫茫宇宙相比它确实易碎同时又显得那么渺小。栩栩如生的画面,让学生大开眼界,在心灵深处掀起情感的波澜,教师此时点拨,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地球是人类共同拥有的唯一的家园,。教师小结:同学们,有许多环境的公害能够铲除,失去的美有些可以寻回,但如果毫无节制的破坏地球资源,到了无法挽回的时候,我们人类将无家可归,因为除了地球我们找不到任何可以居住的地方。

可见,人类的家园是靠我们去精心的呵护与创造的。如果我们违背了自然规律,那么留给子孙的将是“石头林”,为了给子孙留下碧水蓝天,一方净土,让我们都来保护环境吧!此时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心灵深处埋藏下热爱环境保护地球的种子。

3.注重横向联系,拓宽环境教育空间

对儿童进行环境教育,就是要给他们创造与周围环境相接触的

机会,让他们用自己的感官认识自然界中的事物,从而尽早唤醒他们的环境意识。因此,要把课内的教育向课外延伸。作文指导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所以要特别重视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例如,在指导写一处景物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写“我们的校园”使学生在习作时学习到考察某地地理环境的方法。在组织学生观察之前,首先确定观察路线,给每人提供一张校园略图,将行走路线表于图中,按图行走。

要求:在图上准确填上途经的各种建筑物名、甬路名,找出水源的位置与走向,讨论建筑物的风格、年代、建筑材料,然后再让学生有条理的有重点地写下来,突出某一景物的特点,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学习环境,懂得校园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

写观察日记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进行写作训练的好办法,也是渗透环境教育的好途径,我是这样布置学生写观察日记的:

城市中的生活垃圾是一种环境废弃物,其来源主要是日用品的包装材料,请同学们对包装的方法开展调查,重点围绕包装袋的颜色、设计、种类及功能,并开展失去作用时处理方法的讨论。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想像,如果将废弃的塑料袋、瓶丢在大街上或运动场上会发生什么事情?会对环境污染吗?对行人有什么危害?会影响市容吗?

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社会,接触周围环境的能力,又使学生从生活实践中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环境道德意识。

小学的环境教育应随着年龄的不同而因人施教。应从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逐步渗透。一个有觉悟的、成熟的公民是逐步形成的,决不可企望十几岁的孩子一下成为环境专家。

几年来,由于我校十分重视环境教育工作,构建了立体化的教育模式,在各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使学生提高了对环境教育的认识,懂得了环境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因而,他们都热爱自己的环境。夏季,校园里百花盛开,却看不到一枝花被折,在操场上看不到杂物、纸屑。同学们爱惜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大到校舍、器械,小到座椅和班级的物品,无一刻画、损坏,同学们懂得保护环境就要从爱护我们身边的物品做起,由爱周边的小环境到爱社会这个大环境。

小学语文教学环境第6篇

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一,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环境教育应该是一种情感教育,是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促使学生在情感上发生变化,在情感上对环境保护产生一种积极的、不由自主的认同态度。其二,应该在美育的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前人留下了许多优美的文学作品。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让学生去感受环境中美的事物,热爱美的事物。其三,在强调重视自然环境的同时,还应该进一步提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倡建立和谐、自然的人际关系和豁达、平和、宁静的心境。

在古诗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这是一个能发挥语文的学科特点,进行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那么,怎样来进行这方面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点入手:

一、体会自然之美,产生热爱之情。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笔下所描写的自然景物的美,调动学生去想象,去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之中。以“四季”为例,杜甫笔下的“春”清新自然,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高骈笔下的“夏”抒情浪漫,“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杜牧笔下的“秋”风光无限美好,令人遐想:“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岑参笔下的“冬”是那么富有想象色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犁花开。”在作者的笔下,自然界中的一切仿佛都有了生命,是那样的鲜活,那样的清明透彻,那样的可爱。还有那奔腾不息的大江,烟波浩渺的大海,那绚丽的湖光山色,潺潺的小溪。那些名山秀岳、辽阔草原、迷蒙烟雨、小桥流水、落叶残花,无一不向人们展示出一幕幕美景。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种情境。因为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通过图片、音乐等直观教具,创设出一个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尽可能的使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这样一个优美的环境之中,去细心体会大自然带给人的美感,并且让这此美感逐渐在学生的心灵中沉淀下来,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之情,也就会水到渠成,自然而生。

二、感悟自然的作用。

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感受诗文中画面的美以外,还应进一步深入探讨,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古人能写出这些意境悠远的诗文呢?大自然在这里充当了一个什么“角色”呢?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与人的关系。要让学生懂得,在古诗文中,自然成了诗人抒感的重要对象,成了诗人情感外化的表现体,缺少了自然环境,作者就无以抒发自己的感情,无以激发自己创作的激情和灵感,没有“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的浩瀚气势,则不能抒发作者“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豪情壮志;李清照“兴尽晚回舟,误人藕花深处”,没有那亭亭荷花,惊飞的鸥鹭,就不能表达她对生活那份执着的热爱;没有“枯藤老树,古道西风”就不能抒发那天涯孤旅子之情,可以说,是环境孕育了诗人,是诗人赋予环境以生命。

三、体味自然对人的启迪。

在古诗文中,环境除了能表意抒情以外,对培养健康的人格,平静、豁达的心情还有重要的作用。或壮丽或秀美的自然环境,能促使作者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社会,并且能够给作者带来不少生活哲理的启迪。对这一点,我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引导学生去探讨、去思考。例如,孔子面对奔流不息的大河,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告诫自己和弟子莫要虚度时光;杜甫登临泰山,“一览众山小”,建功立业的壮志油然而生;周敦颐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而表不同流俗的高洁品格;范仲淹登岳阳楼,观“巴陵胜状”,则“心旷神怡”,达到“宠辱偕忘”的人生境界;陆游看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则更坚定不屈服于生活磨难的信念。“优美的自然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在这些诗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这里,学生对自然的情感在一步步加深,由最初的“美感”到“喜爱”,由“喜爱”到“关注”,由“关注”到“思考”,层层递进,学生的环境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四、古今对比,产生危机。

在感受古诗文美的意境,体会自然与诗人,自然与诗的关系的同时,还可以对照现在的自然状况,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的思考。比如,我在讲授《村居》一课时,就组织了一场讨论,题目是:如果让你选择你喜欢的生活居所,你选择诗中的环境还是现在的城中生活,并说明理由。学生非常踊跃,他们有喜欢诗中的田园风光,说它自然环境好,无污染,民风纯补;有的喜欢城市生活,说它科技发达,文明进步。更多的则希望能把两者合二为一。在经过点拨之后,大家成了共识一社会无论怎样发展,都需要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不知不觉中,学生接受了一次环境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环境第7篇

随着经济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当前我国许多小学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也逐渐普及了计算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利用多媒体设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工作。在教育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对小学语文教育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学校培养具有合格语文素养的、适应社会主义发展需求的人才。数字化环境对小学语文教学影响较大,教师应当不断地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字化环境的正作用。

一、建设数字化环境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降低教师的工作量

小学学生的年龄较小、心智发育尚不成熟,在数字化教学环境出现前,教师需要在黑板上书写大量的文字来解释一些古诗词或其他教学要点,繁重的板书书写工作令许多小学语文教师感到疲累。数字化教学环境出现后,教师能够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使用网页投影来替代部分板书教学,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教学任务量,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时间,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2.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具有爱好新鲜事物的特点,在许多小学生眼中,语文教学内容比较枯燥,自己难以提起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许多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不主动参与教师的提问活动,从而无法有效地提升自身学习成绩。在数字化环境中开展语文教学工作,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课堂上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投放有趣的教学视频,在教导古诗词时为学生播放配乐朗诵视频,如此能够较为有效地提升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此外,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的学生,能够利用电脑便捷地查询语文知识、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目前,不少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电脑操作,许多小学也设有微机室,只要学生合理地利用计算机进行语文学习,则其学习成绩将获得大大提高。

二、教师如何在数字化环境中进行语文教学

1.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能力是构成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总体上看,我国小学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大部分学生依赖于教师的课堂讲解,不重视在课前进行教材预习、课后进行自主复习。数字化教学环境为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强化创造了有利条件,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在家里利用电脑进行教材预习、完成家庭作业,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将语文探究题目投影至白板上,让学生们自由讨论以寻求问题的答案。

丰富多彩的信息化资料能够让学生重拾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遇到困惑后自主独立地思考,实在无法解决问题再上网搜索资料或者向周边同学及教师寻求帮助。

2.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情境教学法,事实表明,情境教学法的效果非常显著。通过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引入相关教学情境,能够达到集中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难点的效果。在笔者的教学生涯中,曾经多次应用游戏情境教学法、生活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某次,笔者课堂上组织了一个游戏活动,让几名学生扮演教材文章中的人物,在游戏过程中,笔者打开多媒体设备播放了多段音乐,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强的活力,十分活跃地还原了文章的故事情节,整节课的教学氛围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小组合作学习法也是一类较为实用的教学方法。某次,笔者将班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向每个小组抛出一个问题,要求各个小组在最短时间内得出问题的答案。通常情况下,在确定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前,笔者会组织学生进入微机室上课,学生在寻求问题答案过程中可以通过互联网搜寻资料,最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答案。

3.合理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

多媒体教学设备等信息设施在小学语文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数字化环境对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有利有弊,可以说数字化教学环境是一把“双刃剑”,身处数字化环境中的学生会逐渐依赖网络,过度依赖网络的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难以满足新课标的要求。另外,如果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设备而忽略了基本的板书教学,则教师的教学能力也会受到削弱。为此,教应当合理安排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时间,在语文教学课堂上运用多媒体与板书结合的教学方式,合理控制学生在学校内的上网时间,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思考而不是成为网络技术的“奴仆”,如此能有效发挥数字化环境对教学的积极效果。

三、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环境第8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 小学语文课程特点 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网络环境下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网络作为现代信息化的代表,以特有的信息量大、交互功能强、多重感官刺激、操作方便、声像同步、动画演示等特点直观展示教学过程,使学生能随心所欲地看到想看到的各种数据媒体信息及现实实况,让他们在课堂上轻松、自主地学习,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积极性。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过程突破了教室空间与教学时间的局限,扩充了学生的信息量,简化了学习的复杂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他们的创造力。用多媒体计算机创设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活学生的情趣,成功地营造了一种乐学的氛围。学生们自己操作计算机有选择地进行探究学习,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感受到师生间的平等。在这样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能积极开动脑筋,从多种角度考虑问题,创造思维得到了充分发展。

二、网络教学的操作策略

1.体现儿童运用网络环境语文的特点。针对小学生新奇、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缺少丰富的人生体验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尝试运用集文字、图片、影像、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网络教学,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从听觉、视觉多方面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体验,使学生大脑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上课时,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效率也就自然提高了。要达到如此效果,在制作网络课件及教学设计时要考虑使用对象的心理、生理特点:

2.探索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与信息技术能力的整合。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培养,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更有利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特点:信息资源是永远开放的;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是跨越时空的。这一特点决定了网络环境下教学过程是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

3.尝试利用网络环境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教育的特点是语文学习的综合性、整体性、个性化、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的规律,这就决定了语文教育中应改变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为自主合作探究获取知识,让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三、网络环境下教学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教师引导与学生发现的关系。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要以教师的“引导”为手段,以学生的“发现”为目的,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高度参与之中,通过多媒体网络,自主地发现、探索、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帮助与引导提出诘问和异议,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且成为学生平等对话的伙伴,从而形成民主、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我们发现在强调“主体发现”的同时,也辩证地强调了“教师引导”的重要作用。小学生学习基础薄弱,注意力容易分散,就更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精心制作网络教学平台、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在“趣”字上动脑筋,使学生“爱学”;精心安排教学结构,在“导”字上下功夫,特别是为学生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和解决问题的创造性,使学生“会学”;精心设计练习题,在“活”字上做文章,使学生“学活”。课堂教学过程要体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环境第9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网络环境;阅读教学;探究

在网络高速、便捷的信息时代,把语文教学置于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已经成为我们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的一种常规教学形式。小学阅读作为小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有了网络环境的支撑便可凸显其教学的优越性。

1. 引导学生学会对教学资料进行检索,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可利用网络及时呈现教学资料,依托形象直观的资源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把文本中用抽象的语言文字表现的事物客观准确地显现出来。例如一教师在教学《特殊的葬礼》一课时,从互联网、学校资源库中搜集了各种关于塞特凯达斯瀑布的图片、动画、视频资料,并以多媒体网页课件的形式贯穿在各教学环节当中。这些,都是学生平时不曾注意到或根本没机会见到的。尤其是在引导学生理解“咆哮而下”、“一泻千里”、“逐渐枯竭”、“奄奄一息”等知识点时,查找了大量资料,根据资料自己设计了动画片段,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的气势非凡、雄伟壮观,如今的生命垂危、逐渐消亡等画面,通过对比的形式活生生地重现在同学们眼前。这些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一下子就被学生所接受,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2.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意是知识的门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注意力不够稳定,维持注意力的时间短暂,因此,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借助网络进行教学,利用网络能呈现声音的高与低、色彩的明与暗、物体的动与静等多方面的优势,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教学《鸟岛》一课,在播放了一段鸟岛的画面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说一说对鸟岛的印象。在一幅幅画面的呈现中,学生感受到了鸟岛的鸟多、鸟的种类多。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感知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深刻领会语言表达的艺术性和生动性。

接着教师再次呈现一幅鸟的色彩多的画面,画面中各种奇异色彩的鸟儿展翅翱翔。一个一个定格的画面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理而且为学生观察鸟儿提供了足够的时间保障,为学生进行描写练笔奠定了良好的前提。

3.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拼音、字、词、句、标点、段落、篇章等等可训练之处实在太多,这也是语文阅读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的原因之一。作为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应准确把握编者意图,扎实落实训练意图。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紧紧把握训练重点,引领学生对重难点在阅读中揣摩体会。而教学中仅凭对语言文字的揣摩有时是很难实现训练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帮助学生突破所学的重难点方面建构一个平台。

网络用于教学正是一个很好的保障,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有效地弥补、突破了我们教学的瓶颈。例如一位老师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学期第十九课《台湾的蝴蝶谷》:“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这个片段中,学生对于“飞过”、“穿过”、“越过”这样一些动词,因限于年龄和所学原因很难真正理解并体会其运用。为什么花丛是“飞过”、树林是“穿过”、小溪是“越过”?其中的动作可以互相替换吗?教师通过网络下载并制作了三幅画面:(1)飞过花丛图;(2)穿过树林图;(3)越过小溪图。教学时播放这三幅动态画面,引导学生选择填空。学生观看了形象直观的动画后很快就确定了三个动词的用法并准确表达出了这三个词之所以这样运用的原因,把对关键词语模糊的印象变得清晰起来。实践证明利用网络教学有利于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4.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有利于突破并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终身学习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人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在知识每天高速革新、变更的信息时代,谁不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谁终将被时代所抛弃,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做一个爱读书、会读书的人,让学生具备终身学习者必备的技能。如何引导学生去充满兴致而且持久地开展阅读呢?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在自己的教学中经常和学生网上共读一本书,每每想起那样的时刻,感觉总是很温馨的。我与我的学生在每周五上午的第二节语文课上会准时放下教室里的大屏幕,走进我们共同的阅读世界,从《三字经》、《格林童话》到四大名著,在读读演演、议议写写中,学生感悟了书本,感受了生活,丰富了内涵,提升了境界。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