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探究能力的培养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25 16:44:45

探究能力的培养

探究能力的培养第1篇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教育观念正在逐步转变,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也在不断更新。然而,从现在的许多课堂教学活动来看,不少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观念还比较落后,如对那些偏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注重课堂灌输忽视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只要能按照常规,注重了讲深、讲细、讲透彻,就看作是好课。有人评课,主要看教师的“讲功”,只要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强,讲得流利、清楚、精彩,就是好课,却不分析其讲的内容如何。有的主要看学生的反映,学生说听得懂、记得牢、对老师的讲课满意,就是好课。而对那些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如让学生讨论、提问题,启发引导学生自学等,却看成教师讲得太少,或认为没讲透,学生记不住,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低等等,是不成功的课。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课算是好课呢?我认为,评价一节课是否成功的标准,应从教与学两方面来衡量。对教师的教来说,要看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否能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是否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去学;对学生的学来说,要看是否学得积极主动,充分动手、动脑的机会是否多而适当。现就如何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构建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导学机制谈点认识:

一、设计高质量的问题,创设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情境

对于相同的课堂教学内容,有的教师采取的是就题论题、机械传授、照本宣科,往往是讲得很详细,出力不少,但教学效果不佳。有经验的教师则能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情境,用问题组成能力主线,课堂效果显著提高。

设计问题时要注意设计的问题必须是高质量的,衡量问题质量高低的标准应包括难易程度、思维容量大小、思维强度、刺激强度等。只有设计的问题具有足够的思维量,坚持运用让学生“翘脚摘果子”的原则,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当然,也要注意设计的问题不能太难或偏易。如果难度过大,超越了学生的基础和理解能力,学生将茫然无知而失去信心,甚至干脆放弃不学;如果问题偏易,又会使学生养成懒得动脑的陋习,就会泯灭他们求知的欲望。

二、创设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情境,并非教材内容简单的习题化

有些教师认为,创设自主探究式学习情境,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教材内容习题化,只要把教学内容编制成习题,并让学生答完这些题就算完成了任务。要在探索中学,克服简单答题、死记硬背、机械地去找答案的不良现象。这样的问题情境既是旧知识与新知识的结合点,又是新知识的重点,学生学得灵活,理解深刻,掌握得扎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然而,有的教师教学设计不合理,如在新课上过多地安排复习旧知识,结果耽误了学习新内容的宝贵时间。还有的因问题安排不当,把学生思维引向了歧途。

三、创设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情境,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每个学生都要提高

受传统教学思想和应试教育等方面的影响,有些教师两眼只盯着“尖子生”,设计教学方案总是以少数优等生为标准,起点较高,难度偏大,结果抓了少数人,丢了一大片,很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尤其不利于中差生的发展与提高。因此,创设自主学习情境,要尽可能为全体学生创设适宜的自学情境,按照全体学生的认知情况,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有一定梯度。

四、创设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情境,要为学生提出问题创造条件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线。学生只有善于质疑、提出问题,才能形成善于动手和动脑的好习惯。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和条件。如在学习工业革命中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时,提问:为什么说改良蒸汽机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蒸汽时代”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变化?这样的设问,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使他们提出了不少问题。

教材中有很多素材可以挖掘,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给学生留一方质疑问难的天地,让他们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和讲解,久而久之,不但使学生养成了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推陈出新的独立性品格,而且还大大活化了他们的思维方法,激发了创新意识,提高了创造能力。

五、创设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情境,要为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创造条件

学习知识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储存知识,而是应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但从目前教学实际情况看,把学生视为储存知识的“容器”,偏重传授,忽视对知识迁移应用的现象还相当普遍。这主要是人们往往将知识的应用看成了纯粹的“用”而不是“学”。其实,用的过程也是学的继续,不仅是改变了形式的学,而且“用”的过程本身就是学,通过“用”而使学生学得更具体、更深刻、更有效。

具体说要做到:

一是注重知识应用的训练。即对所学知识要多举应用的实例,如学习某一原理或概念,不能仅停留在学懂了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对其进行具体应用。试想,如果对知识仅是学会了,而不具体应用,能达到举一反三吗?

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能否对所学知识进行顺利的迁移应用,关键在于能否迅速地发现新知识的本质特点,准确地进行归类,把它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这就要努力提高对已有知识的概括水平,概括水平越高,就越能用已有知识去理解当前的新课题。因此,教学中要开创一切条件,培养学生高度概括的能力。如学习某一新的原理或概念时,一般不要讲出来,或不全讲完,而应引导学生学,多让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养成善于总结规律、寻找正确答案的良好习惯。另外,根据教学内容,经常让学生写知识性小论文、学习心得等,也能提高概括能力。

探究能力的培养第2篇

一、引导学生从不自觉的探究到感受科学的探究

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曾说过:“每个人在他们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的奇观怀着好奇心和敬畏”,他们时时刻刻都在探究周围的事物。但由于他们的年龄小,他们的探究只停留在经验的基础上。我们科学课就是要引导学生感受科学的探究,使他们成为“会思考”“会探索的智慧的人”。

“科学探究室”为我们把学生培养成为“会思考”的人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场所。在“科学探究室”里,学生可以懂得“潜水艇的原理”,可以清楚地感知什么叫“静电屏蔽”,可以制作出“人工彩虹”,还可以明白“地球为什么是圆形的”道理――我们可以利用科学探究室中的设备让学生感受科学的探究:可以通过学生观察“自动上坡的旋转体实验”,让他们自己探究为什么会上坡的奥妙。可以通过让学生玩“手动仿古鱼洗实验”,使他们探究“水为什么会溅出来”的道理。从这一个小小的课题里,学生体会到科学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验了如何做才叫科学的探究。每一个小课题,学生都会像这样,初步感受科学探究的方法、过程,而真正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探究还有科学的方法,也体验了科学探究带来的快乐。

二、积极营造实验的氛围以培养学生探究的个性

研究认为,如果对新奇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探究的欲望。兴趣越多,求知欲越强。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与老师思维的灵活性、丰富性和学校的氛围密切相关。因此,老师和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引起探究兴趣的环境,唤起学生的探究意识。“科学探究室”恰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探究个性的形成提供了物质的基础。

1.启发猜想。课堂上我们要利用“科学探索室”的实验仪器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和时间,鼓励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去猜想。如实验前先启发学生猜想:袋鼠是上爬了,还是下滑了;潜水艇的上浮与下沉和哪些因素有关等。教师力争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告诉学生科学家的新发现也离不开猜想,这是培养自己探究能力、形成探索个性的最基本的方法。通过启发学生猜想,使学生体会到重要感、主题感,实验后又增加了一份成功感。

2.鼓励操作。学生动手实验最能直接培养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通过动手掌握操作技巧,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接受情况设计一些实验,布置课外小实验从而既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也为学生参与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亲手做实验,亲眼观察实验现象,亲自归纳实验结论,通过实验不仅锻炼了操作技巧,而且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成果,体验到其中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意识。如当学习了有关地球的知识后,就让学生根据科学探索室所提供的材料设计“地球是球体的”实验,再如当学生有了“折射、反射”等概念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科学探索室的材料制造“模拟彩虹”等等。

3.做后思考。实验结束后,对实验记录数字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结论,让学生受到从特殊到一般的逻辑推理方法的熏陶,并认识到数字对研究科学问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推理的方法。每次做完实验我们都应鼓励学生对实验装置、步骤、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并探讨怎样会更好,每个学生要有属于自己的问题,自己的见解,自己的发明。这是一个人探究能力的表现,谁越能表现自己,谁的探究能力就发展得越快。

三、使学生在试探究、做探究中培养探究的能力

1.在“试探究”中培养探究能力。“试探究”是一种对科学家、教师的模仿,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探究会有深一层的认识。我们教师应充分利用探究室的材料,如怎样制作“望不到尽头的长廊”,怎样证明“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等。我们要鼓励学生遇到困难时不退缩,碰到问题时不害怕,发展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科学思维素质、思想品德素质。

2.在“做探究”中培养探究能力。有研究表明,人在早期确立起的对科学的兴趣、态度,对其成年时在科学素养方面所能达到的境界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很大程度上要通过“做”,通过“体验”来养成。儿童只有通过探究才能认识并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科学探究室为学生“做探究”提供了必要的仪器设备和资料准备,学生可以在科学的海洋中尽情地思考,游戏,实验;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大大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将充分地培养。

探究能力的培养第3篇

关 键 词:原生态 歌唱 能力

“能力”,就广义上来讲,是指人做事的本领,在这里特指歌唱能力,就是指我们演唱歌曲的本领。我们知道,任何能力的培养,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对歌唱能力的培养来说,就过程来看,它是一个长期的养成教育的培养过程;就培养的内容而言,它涉及的面非常广,内容也十分丰富;就培养的方法来看,在目前的声乐学科中,可以说是千姿百态;从实际情况来看,不论国家艺术教育的宏观指导,学校教育的理念、培养模式等方面,单从声乐教学“师傅带徒弟”的教学形式上看,经验教学成分比重较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规范性、严谨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导致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一些声乐教师,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声乐教育工作者,在声乐训练的初级阶段,常常存在“见子打子”、就事论事的现象。对声乐人才的培养,往往局限于解决训练中出现问题的表面现象上,不能很好地处理当前与未来、当时课堂效果与今后发展前景及内在的必然趋势,时常出现走极端的情况:夸大自己作为一个声乐指导者的作用,或是过分注重每次训练时学习者完成练习的质量和效果的表象。多数时候,这种情况就导致了不能很好地利用声乐教学“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统揽声乐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能很好地运用科学、发展和综合的人才培养观,正确处理好现在与将来、声乐初期训练时期、当时课堂效果与未来发展的必然联系,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声乐教学及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片面追求当时的质量,过分强调每次训练的效果。WwW.133229.CoM常常因要求过高,使学习者不能很好地在现有声乐认知和能力的基础上,松弛、自然地完成好每一次声乐训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歌唱能力的培养。

我们认为,在声乐的学习中,无论是进行有效的发声技术训练,还是声乐作品的练唱,都是提高歌唱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整个声乐训练的初级阶段中,二者均是培养歌唱意识、歌唱状态,建立歌唱通道、训练人体机能、提高歌唱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知道,声乐教学的这种基本模式,是千百年来在总结世界各民族中早已存在的、被现代人称之为“原生态”唱法各流派精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声乐学习中要研究这一课题,势必就需要我们再对今天仍然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那些民族民间的“原生态”唱法的各流派进行分析和研究,从中吸取营养。

一、“原生态”唱法与歌唱能力

在声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如何培养和提高歌者的歌唱能力,就自然成了声乐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内容。这里,文化知识的学习暂且不论,在专业的学习方面,除了一切与声乐演唱相关知识的学习以外,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对人体机能进行有效的训练,实际上就成了培养和提高歌者歌唱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性工作。我们认为,无论专业歌手,还是业余歌手,甚至包括民间歌者。只要他们的演唱做到气息畅通、声音流畅,并能坚持长期的练唱,他们的歌唱能力总是会逐渐提高的。不过对于业余歌手,特别是民间歌者来说,这些歌手们的演唱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由于人爱美、追求美的本能而产生的,他们往往是自娱自乐,一般不受外界的影响。因此在他们的歌声中,总是洋溢出表现美、赞美生活、歌唱人间真善美的愉悦心情。很多时候,民间歌者的演唱往往是借助山歌、小调抒发对异性的爱慕,传达爱的真谛,歌唱美好的幸福生活。他们的演唱常常是为了给人们的婚丧嫁娶烘托气氛,营造喜庆氛围或是寄托哀思。总之,他们这些自娱自乐的歌唱,从专业发声技术训练的要求上来看,由于他们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歌唱往往是自觉的行动,所以他们的演唱不像专业训练时那种纯粹为了提高歌唱能力时的练唱一样,有极强的严谨性、规范性、科学性和目的性。专业训练概念中提倡的发声训练、人才培养等观念,往往在他们的演唱中悄无声息地进行着。经过调查分析得知,他们的那些演唱,虽然不如专业训练那样总是需要对歌者进行一整套的、规范的、科学的训练,需要提高歌唱能力的发声练习和作品练唱,并伴随着很多的要求和严格的程序。也正是因为在各个方面都没有专业训练中那样多的要求和目的,所以在他们的演唱行为中,基本上都是他们自觉的行动。而实际上,他们的那些歌唱行为基本上是符合声乐发声技术训练,和声乐人才培养“循序渐进”客观规律的。因此,许多民间歌手都是随着演唱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歌唱机能得到训练,歌唱能力逐渐得到提高。当然,许多民间歌手的成长,并不是完全没有受过前辈们“口传身教”“师傅带徒弟”式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但在他们的成长中,自然的成分和自发的行为总是居于主导的地位。实际上,在声乐人才培养工作中,这样的发声技术训练等方面是值得我们探究和借鉴的。

二、科学发声训练与歌唱能力

专业训练中,歌唱能力的培养始终要遵循声乐人才成长这一循序渐进规律的客观要求。由于专业训练的目标性、时间性和目的性等因素,往往使我们的学习者在漫长的训练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正确认识声乐基础训练中发声练习在歌唱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往往忽视发声技术训练在培养人体机能,提高歌唱能力中所处的前提和基础地位,或者片面扩大发声技术训练在提高歌唱能力中的作用。训练中,总是出现耐不住发声练习的寂寞这一问题。一些人认为,唱好了几首练声曲,掌握了几个发声知识点和技能,就能够去演唱分量很大、程度很高的声乐作品,结果往往出现事倍功半,甚至是功败垂成的情况。

我们说,科学的发声训练是根据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大幅度降低音乐技术难度的前提下,把歌唱中音乐和文学等方面很多规律性的知识点和技能,设计成为比较规整的,便于学习者在训练中按照声乐技术训练成分的要求,掌握发声技术的各要领,从而比较容易完成练声曲的学习,并以此为载体,学习和掌握歌唱所具备的技能和知识。发声练习对歌唱能力的培养,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对机能的锻炼和歌唱能力的提高,却远远不如歌曲作品。但是,任何一位优秀歌手的成长,他们在掌握娴熟技术的过程中,无不是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声曲的练习。我们知道,对科学发声技术的技能和要领,也需要循序渐进地学习和认识。通过每天完成练习曲的过程,逐一认识和领悟,对机能进行科学的训练,对歌唱知识和技术逐一学习和把握。这一阶段的声乐训练,其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习者的专业歌唱意识,培养科学的歌唱状态,从而把握科学发声的技术要领。总的来说,就是以苦练歌唱的基本功,对机能进行训练为前提。所以,在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歌者完成每一次练习的每一个环节的要求,都必须符合歌唱基础训练阶段的实际,严格遵循声乐人才成长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这时,任何不切实际、操之过急的盲目行为,都将给训练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甚至使训练步入死胡同。这里要指出的是,在训练中有一种情况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那就是在基础训练阶段中,从数量上来说,歌者对发声技术练习曲熟悉的还很少;从歌唱的知识面上来看,还比较狭窄;对歌唱的能力而言,他们实际上都还很弱。这时,如果硬要他们去完成和他们认识、能力不相符的练习曲,硬要让他们达到难以达到的程度,那么,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就会造成他们即使对启迪认识领悟得非常到位,但由于歌唱能力还不能满足他们完成练习的要求,所以练习中,首先受到影响的就必定是歌唱的气息。而我们都知道,气息不畅通的练习和演唱,对声乐训练来说是有害无益的。

声乐的基础训练就是苦练内功。在声乐人才的成长中,科学的发声基础训练阶段是一个漫长而又不能跳越的重要阶段。只有在这一阶段,经过漫长的苦练,经过一首首练声曲、一首首歌曲的练习,才能锻炼好歌唱的机能,增长歌唱的文化和专业才能。实际上,歌唱的基础训练可谓是非一日之寒,只有不间断的学习和把握,并且是长期完成了相当数量的练声曲和作品练习,歌唱能力才能随之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这里的学习和训练,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歌唱能力的提高,而更应该注重发声训练的科学性,对学习效果的要求要具有合理性、适度性,使学生经过长期的刻苦练功后,感受到完成基础训练阶段的任务后那种“功到自然成”的乐趣。

三、实践性教学与歌唱能力

在浩瀚的艺术世界中,声乐艺术被称之为表演艺术。声乐演唱中,人们所发出的那些美妙、悦耳的声音之原理,就是我们的气息吹击声带的结果,而气息的动力源泉就是我们的呼吸。而在声乐的训练和声乐的演唱中,科学发声要求我们的气息始终要在松弛、自然的状态下,保持气息自然的属性。也就是说在歌唱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声乐实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在声乐的教学活动中,声乐实践教学可谓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可以说,它渗透于声乐教学的全过程。声乐的教学内容始终要通过声乐的发声训练、作品的练唱和对声乐艺术作品的演绎来完成。在这些环节中,都包含着声乐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声乐人才的培养正是需要通过这些途径,对歌者进行音乐知识、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的传授,以及声乐的理论学习与技术训练,实施对机能的训练和歌唱能力的培养。从声乐教学的实践性来看,应该注重抓住课堂和舞台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歌者驾驭作品、演绎作品的能力。

1.课堂教学实践性环节与歌唱能力

声乐课堂教学,始终应遵循声乐人才的培养规律和学科本身固有的属性,采用启发性教学,让歌者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去感受、领悟、把握声乐演唱的真谛,避免说教式、灌输式教学,充分体现声乐实践性教学的魅力,有效地培养歌者演唱作品的能力。

2.舞台实践性教学与歌唱能力

学校声乐教学活动,始终是围绕培养声乐教育工作者和演唱者来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今天的声乐学习者,无论将来担负声乐教育工作还是声乐演唱工作,对他们来说,歌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都是非常重要的。笔者认为,在对歌唱能力的培养上,舞台实践性教学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一般来说,人天生都具有表现的欲望,声乐学习者更是如此,声乐艺术被称作是表演艺术。因此舞台的实践性教学,更符合声乐人才成长和声乐教学的客观要求。研究分析表明,绝大多数歌者在他们的课堂实践教学中,对声乐作品的演唱同他们在舞台实践中的演唱,差距是很明显的,效果也是不同的。由于歌者与生俱来的,以及后天专业学习和训练中培养起来的表现欲,加之音乐和文化修养的驱动,在舞台上,他们真情实感的演唱更加能够调动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舞台实践对歌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其效果是更佳的。

总之,歌唱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的。实际上,它是一个综合、长期和科学的系统工程。歌唱能力的培养,始终是无法离开声乐训练和演唱的实践活动来进行的,就学校教育而言,歌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势必要紧紧抓住声乐教学中课堂的发声训练、作品练唱和作品的联唱,以及舞台表演的实践教学环节等。当然,歌唱能力的培养,同声乐理论知识学习、文化知识的学习等也是密切相关、缺一不可的。因此,为提高歌者的歌唱能力,必须要注意加强对学生歌唱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周晓燕.声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探究能力的培养第4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提升;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是学生对于未知事物的了解能力,也可以解释为是学生在学习中对新知识的探索与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也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率。站在教心学研究的角度,探究能力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特征,有助于促进思维活动不断深入,是激发学生创造精神与创新艺术的重要前提。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将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作为突破点,全面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有效提升了初中语文教学成效,笔者在教学实践之中也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作为重要抓手,积极促进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

一、加强对学生的思维引导

初中数学教师首先得将自身的思想扭转过来,以开放进步的心态来进行教学,顺应信息化、现代化时代的发展趋势,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传统教育方式使得多数学生对于学习产生了抵触心理,让学生无法自主进行正确的学习行为。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逐步更新自身教育理念,改善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引导,让学生能够将学习重点从单纯的知识获取上转移到对实际问题的探究分析上来,引导学生主动地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开发其逻辑思维与发散思维。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问题的习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摒弃往日求“量”的教学,而要开始追求课堂教学的“质”。

例如,在讲解三角形的边长问题时,有定理:组成三角形的条件是两边之和必须大于第三边。照传统教育模式进行学习,只需要在课堂上反复强调定理,并且结合习题让学生加深记忆即可,但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定理,教师就必须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发一些小木棒,让学生亲自动手试验,在小组中共同探讨三角形三条边长之间的关系。初中数学教学论文之后让学生提出试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想法,教师最后进行总结与升华。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始终作为主体存在,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鼓励学生进行数学假设

布鲁纳倡导的发现学习模式中,有一项步骤是:假设――检验,需要学习者对其已有的资料进行分析、整合,然后提出相应的假设,再通过思考与讨论,以事实作为依据来对假设进行检验和修正,如此反复直至得出正确的结论,并且事后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及概括。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发现式学习,让学生在探究问题中加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在不断追求真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例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时,教师首先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在“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等条件中,哪个条件可以判定三角形全等。再由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假设,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不断的证明与修正,最终得出正确答案。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可以轻松地实现研究讨论,在探究中获取数学知识,有效发展探究能力。

三、采用情景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较少,所以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总组织者,所以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教学组织者这一角色的作用,通过组织教学内容与形式,结合数学具体知识点为学生营造情景教学的环境不断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要实现通过情景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就要将数学知识点回归到实际生活中。

在讲授频率直方图这一知识点时,我先向学生讲解了频数、频率的具体定义,在确保学生掌握了频率直方图的意义与画法之后,我让学生一起统计在课堂上长头发扎辫子的同学有几个,并根据统计结果绘制频率直方图。这种方法相对来说简单易行,并且课堂秩序容易控制。为了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点并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我为学生布置的课下作业为以小组为单位,确定一个统计项目,并绘制频率直方图。

四、采用问题教学,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行,问题教学在我国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就。任何一项教学活动都是围绕一个问题展开的。初中数学承担这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将小学数学知识点综合起来,并培养学生学习较为深入的知识点的能力。探究也是问题的发现开始的,可以说发现问题以及提出问题是进行探究学习的有效开端。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以具体的问题为教学中心进行教学。

在讲授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这一节知识点时,我没有直接向学生讲授具体的课程内容,而是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准备几个平行四边形图案,随后让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找寻答案。随后给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点评,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掌握情况进行知识点讲解。通过问题教学,学生的自学能力、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学习的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五、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数学定理、数学概念等是相对来说难度稍大的教学难点,教学生对其的掌握能力比较差,教师讲解不够透彻,这部分知识点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如果单纯采用课堂讲解的方法其教学不会收到较好的成果。所以教师在讲解这部分知识点时一定要根据知识点的具体内容,根据生活实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景。

传统初中数学教学过于呆板,导致教学效果较差,无法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两点之间线段距离最短”这一知识点时,我向学生讲解完这一定律之后,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证明这一定律。由于学生的理性思维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所以对学生的论证方法不必过于严谨。通过这个论证来提高学生对这个定律的理解度,并且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探究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

六、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虽然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但是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为最终教学目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必要条件,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讲授圆的相关知识点时,我让学生将圆的证明歌熟记:圆的证明并不难,常把半径直径连;有弦可做弦心距,它定垂直平分弦;直径是圆最大弦,直圆周角边上立,它若垂直平分弦……学生在学习教我枯燥的定理时学习兴趣较小,所以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比较差,而通过熟记这种朗朗上口的歌谣可以巩固相关知识点,并且通过这种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在歌谣的运用中得到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也应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授课更应该讲究方式、方法,以提高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探究中认识世界。让学生对知识有渴望,只有自身对知识具有渴望,才能主动获取新知识。这种能够自我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就是一种探究,这是在教学中必须要教授给学生的最基本技能。探究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他可以使学生主动地去了解、去发现,而不是平时我们所接触到的被动的接收。

参考文献:

探究能力的培养第5篇

[关键词]初中 数学 学生 研究能力

创新是当下的主题思想,也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创新的基础是探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老师都应该加以重视,积极探索、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全面提高教学水平。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激发学生积极探究问题的兴趣,使学生逐渐地养成爱探究的好习惯。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人们深刻认识到初中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另外,探究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学的要求,同时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基于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笔者在此提出几点简单的建议。

1.营造积极的探究氛围

探究氛围的营造是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基础,环境对于学生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教学工作的开展是建立在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倡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在课堂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我们不仅要求学生回答已经存在的问题,还要让学生在原有问题的基础上去发现问题,并通过积极的探究解决问题。老师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性,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的探索环境,使学生喜欢探索、善于探索,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使探索成为一种习惯。

2.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正确的学习方法能够更加高效、准确的获取信息,是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学校的教育本质不是传授学生更多的知识,而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拥有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这是未来发展的必备条件。因此,初中数学老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教会学生深化课本的知识点,逐渐学会对知识点的归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不懂的知识善于提出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培养学生爱思考的好习惯。在课堂上,每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要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运用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从中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善于探究和思考的习惯。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人对一件事物产生兴趣后,就有欲望去研究和探索它,这是人的本性。因此,在数学教学时,老师要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从多方面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3.1 增加课堂趣味性

由于数学本身的特点所限,理论性知识比较多,容易使学生形成数学是枯燥无味的认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数学课没有乐趣,只是学生还没有意识到罢了。在课堂教学时,老师应为学生创造趣味性的情景,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喜欢上数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便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

3.2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现在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遍布了很多学校,老师要积极运用科技成果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加直接的刺激到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利用视频演示可以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因此,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通过形象的演示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3.3 建立奖励机制

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可知,他们对于老师的奖励还很重视,即使是得到老师的一句夸奖也会觉得很开心。老师适当的奖励对学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受到老师表扬后,他们的学习热情会大大的提升,不论是在课堂上的表现,还是在完成作业方面,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因此,对学生的奖励次数要适当增加,奖励的内容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奖励机制应适当的调整,不能单单的奖励成绩优秀的学生,对于进步大的学生更应该给予奖励,从而使整个班级的学生都能积极向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会结合自己的知识进行解释,解释就是提出新的见解,这就会对学生现有的理解进行更新。每个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也不相同,即便是同样的问题,每一个学生的想法都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每当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以后,老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直接的讨论或者同桌之间的讨论,使学生之间进行想法的交流,对各自的想法进行探究,在通过学习他人的探究经验后,进行相互的比较,以便更好地完善自己的结论。这样的合作探究能够弥补自我探究的片面性,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5.引导学生大胆的猜想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基础差的学生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没有思想,在学习中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学生的大胆猜想是探究能力培养的基础,通过老师的引导,使学生的猜想和假设更贴近真实答案。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猜想和假设的确定就决定了探究的方向,只有通过多次的失败和验证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猜想。每当学生探究一个新问题时,就会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决,通过结合相关的知识进行排除,直到找到最可能适用的知识点,在这个寻找的过程中,实现了学生新旧知识的整合,并达到了巩固旧知识的效果。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要让学生大胆地猜想,不局限于课堂之上。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要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导教学,指导学生对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还要培养其合作探究能力,弥补自主探究的局限性,实现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探究是数学不断发展的根本。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完善自己,增强学习的信心。在数学教学课堂上,我们要积极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体现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开启知识的大门,使学生在探究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探究能力的培养第6篇

尝试:

一、教师做知识的引导人,学生做知识的探究者

数学学习活动是逻辑思维训练的活动,数学知识中概念的产生,公式的推导,命题的证明,思想方法的归纳等都是数学知识的演绎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知识的引导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交给学生学习的钥匙去打开数学知识宝库的大门,不但要帮助学生“学会”知识,更要指导学生“会学”知识。把知识的获取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究,将学习由老师“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更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勇于质疑、不怕困难的学习精神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对数学知识的学习需要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活动中养成独立思考、互动交流,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和勇于质疑不怕困难的学习精神。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在互动交流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对于不同的观点提出疑问,在疑问的解决中面对困难不畏惧,不气馁,勤于动脑分析、动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互助合作共同完成对问题的解答。对于数学问题质疑—解疑的过程,就是学生探究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亲历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学生数学探究能力从中得到了培养和提高。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勇于质疑、不怕困难的学习精神,是培养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前提和保障。

三、深入挖掘教材,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欲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方面要根据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教材,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分类汇编、对比分析、总结归纳,探究数学知识的内在本质和外在联系,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掌握,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学生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在数学问题的探究中得到不同方式的解答,形成一题多解,教师要善于抓住“一题多解”的现象,鼓励学生学习创新,激发学生在学习中多角度思考和改变对问题分析的切入点,积极探究问题的新解答,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

四、培养学生关注生活,进行数学探究活动

知识来源于生产实践,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数学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有着紧密的联系。在高中数学知识中,方程与函数思想、不等式性质、线性规划、统计分析等等都是研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常用手段。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制作活动报告:(1)活动课题。(2)活动目的。(3)信息调查,数据采集。(4)数据分析构建数学问题。(5)解决方案。(6)调查结论。(7)活动总结与反思。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将数学学习活动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数学建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回归实际问题的解答。数学探究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直观和严谨的关系,初步尝试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创造的激情,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的科学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探究能力的培养第7篇

[1

].所以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究问题的机会,使他们的独立性和主动性都得以提高,从而全面发展.本文就当前我国初中数学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探究能力;现状;策略

一、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

当前我国的教育存在很多问题,相当一部分学校为追求升学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题海战术”,教师在课堂上也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刻板压抑的课堂气氛,使初中生缺少应有的思考能力、创新意识以及探究问题的能力.学校的教学环境压制住了学生的个性,在考试和作业的包围之中,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创造力都不能发挥出来,从而导致很多学生在表达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等诸多方面都有欠缺,综合素质不高.

1.教师的教学观念方面存在的问题

许多学校的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习惯性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他们的教学观念是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此外在课堂上只是一味的讲授知识,而忽略了给予学生相应的引导和启发,从而导致学生对于教师传授的知识不能真正的掌握,对于学习他们是被动的,也严重影响了对他们动手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发散思维的培养.

2.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存在的问题

很多初中数学教师对于解析数学的完整性相当重视,而且不断地在课堂上进行强调,解题步骤有相应的模版,虽然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严谨的学风,但会直接导致教学的刻板单调,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此外,一些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过于笼统,他们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缺少必要的针对性,这样的课堂氛围会导致很多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很难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使得教学不能达到理想中的效果.

3.学生的学习动机上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很多初中生不能明确自己的学习动机,无论是在学校里面学习知识,还是在校外学习各种技能都处于被动状态.由于学生没有主动自由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得他们不能健康有活力的成长与发展.被动学习的情况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从而导致他们缺少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探究能力培养的策略

1.初中的数学课堂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中的要求是学生应该作为教学课堂的主体存在,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挣脱出来,变主体为客体,在课堂上扮演引导学生学习的角色.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在课堂上也要积极主动地去探索,不断地提高自己对于数学知识的分析以及解决的能力,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从而培养出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创造力.例如,在学习立体几何知识时,教师可以在讲解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立体几何,从而加深他们对立体几何知识的理解,也能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这样教学质量也会随之提高.

2.初中数学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将课堂变得丰富多样,改变以往教学方式刻板单调的特点,从而达到吸引学生的目的.培养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培养他们主动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同时将课堂的教学质量提高上去.

3.初中数学的教学课堂要设立问题情境

根据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创立问题情景有助培养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学中,问题是无处不在的,所以学生必须要具备分析并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而设立问题情景对于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有极大的帮助.例如,在讲解圆形的有关问题时,可以提问学生现实生活中圆形的东西有哪些;这些东西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等系列的问题,这种层层递进的问题形式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对于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教师通过鼓励学生探究实际生活中有关数学的问题,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以提高.

4.学生要在反思中提升探究能力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对于学生探究问题能力的培养主要的体现是对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这也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学习不是照搬照抄,要通过思考活学活用.注重培养学生课后的反思,尤其在数学的学习中反思是相当重要的,反思可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从而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将教材中的丰富内涵挖掘出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总之,

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初中生的探究能力不仅能够使他们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更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将他们自身的个性发挥出来.在以后的学习中探究能力还有利于他们进一步探索科学知识,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为成为创新型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

探究能力的培养第8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探究;能力培养;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421;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6-0036-01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好奇心较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应积极创设活跃的教学氛围,为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优良的环境,培养并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创设丰富的课堂教学情境,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趣味性的教学活动相结合,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进而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数学体系,为数学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可靠的基础,促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来一场猜数游戏。让学生在心中随便想一个数,加7减3,再乘以3,最后除以3,然后将计算结果告诉老师,老师可以猜出学生心中所想的那个数。学生纷纷表示不相信,于是猜数游戏开始了,学生1先说出了自己计算出的结果为8,教师说学生1所想的数字是4。学生特别疑惑,老师是怎么知道的?这时学生2说自己的计算结果是23,教师说想的数字是19。老师把两个结果都猜对了,学生纷纷表示很惊讶。紧接着又有几名学生说出了自己的计算结果,教师又都一一做出了正确的回答。学生对此表示很好奇,对这次游戏中的奥秘充满了探究的欲望。因此,积极创设数学教学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提供可靠的基础,能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加强沟通和交流,构建自主探究平台

积极的沟通和交流能够为数学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充分发挥潜能,自觉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探究并解决数学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学会主动获取知识,通过交流和沟通,为学生构建优良的自主探究平台,增强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为强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强化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应当积极参与到交流环节中,适度进行点拨。也可以对学生的数学探究互动进行组织和指导,促进数学自主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为学生创建优良的合作交流空间,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比如在二年级“时分秒”的教学过程中,为强化沟通和交流的效果,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深化学生对时间的感知能力。可以播放动画片《猫和老鼠》,播放到一分钟时停止,让学生互相交流,说一说对一分钟的感受。有的学生说,一分钟时间挺长的,过得有点慢。教师对此并未作出评价,接着让下一名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另一名学生说,一分钟的时间太快了,我还没有看够动画片。教师说,还有哪些同学有这样的感觉?许多学生都举起手。教师说,那我们来静坐一分钟,看看这次同学们有什么样的感受。静坐一分钟后,教师让大家谈一谈对一分钟的感受。有学生说,一分钟时间太慢了。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看动画片的时候,一分钟过得很快,而静坐一分钟时间就过得很慢?学生积极展开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指出时分秒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告诫学生学会珍惜时间。通过高效的沟通和交流,构建科学合理的自主探究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比如在“多边形面积”的学习中,在讲解长方形面积计算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鼓励学生分组探究如何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排数与每排个数的乘积。

三、加强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应当积极组织多样化的数学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亲自体验观察、动手操作,并进行自主推理和判断。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帮助学生学会主动获取知识,并掌握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在“正比例与反比例”教学过程中,为了深化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知识的理解,提高其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强化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布置相关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借助于竹竿、卷尺等工具以及相关数据信息来计算学校操场上的旗杆高度。通过课外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在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改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田路.小学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现状的研究与思考[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3).

探究能力的培养第9篇

关键词:探究能力;初中数学;研究

数学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以学生为主,根据其心理特点,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一、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初中生处于青少年时期,有很强的好奇心,要让学生有兴趣地参与到教学中,探究问题,就要帮助学生设立一个能引起其好奇心的问题,并借此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呢?

第一步,教师应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恰当方式为学生提供问题,激发起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提出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心理特点,并带有一定的诱导性,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探究的欲望。这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在探究中得到成功的乐趣,并扩展到全部教学活动中。

二、创设问题情境

探究性学习的第二步,就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以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观察、猜想等探究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时间活动来完成研究。在此期间,教师应起到引导者的作用,但不能过多地干涉学生的活动。例如,在进行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写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并解出根,而教师通过学生给出的根来猜出学生列出的方程。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并会主动进行探究性的学习,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思考,来得到根与系数关系的定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能够为学生未来的思维严谨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科学地进行训练

科学的训练是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思维的重要方法,它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推理等思维能力,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因此,数学教师应抓好训练环节,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在本环节,教师应注意:训练的练习题目难度不应太难,要保持适中,对于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辅导,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鼓励学生一题多解,这样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当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教师应及时做出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改正错误。此外,教师还应重视学生的课外作业,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创新思维,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自信心,提高自身素质。

四、开展合作式教学

合作式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目前,我国合作式教学方法非常丰富,有小组游戏竞赛法、拼图法等方式,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范围,数学教师应根据课堂情况来采取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以共同学习法为例,该学习法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具体为小组共同完成作业,根据小组成绩来进行评定,这种共同学习的方法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默契度,并培养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设计动手操作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动手操作对学生的发展十分重要,初中生实践能力不足,在学习中往往懒得动手。因此,在进行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做一些容易动手操作的活动,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分析设想,让学生一个一个地理解知识。例如,在“大数”的教学活动中,就可以利用实践的方式,让学生测量课本的厚度,并设想一万本课本叠在一起的高度。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采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潜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发挥自己的主导地位,帮助每一位学生实现探究能力的提升。为学生创设情境,科学地进行训练,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