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18 16:35:39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第1篇

关键词:党建;质量管理;理论思考

十以来,把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铜川矿业公司2009年导入质量管理体系,历经多年的不断实践、大胆尝试、积极创新,2012年煤化集团全面推广党建质量管理体系,通过把党建质量管理体系的意义、管理原则、过程方法等方面与党的建设的宗旨、原理、方法进行对比辨析,思考党建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论依据,对体系的推进和进一步提升党建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将有积极的作用。

一、体系的导入是党建工作对人类先进文化成果的有益借鉴

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是国际标准组织集中世界上众多优秀的企业管理专家,花费数十年的时间,总结发达国家不同组织200余年各方面的管理经验和管理精华,而形成的一套具有科学性、适宜性、有效性、可操作性的比较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党建工作导入这一标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提出的“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以及十提出的“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具体实践,是借鉴人类先进文化成果和推进党的建设的科学化的具体行动。

二、体系的首要管理原则是我党全心全意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体现

质量管理体系的首要管理原则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并作为质量管理标准永恒的宗旨。质量管理体系中“顾客”包括且不局限于:党群部门的上级部门、同级部门、所辖群团组织、党员、以及群众等,这与中国共产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所关注的主体基本一致。而从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人是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到思想中提出的“群众路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到科学发展观中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再到十“为民务实清廉”“以人民为发展中心”等的提出,从党的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到衡量标准、评价判断依据等社会主义理论,都体现了质量管理体系“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原则,二者互通互鉴,体现着我党的根本宗旨。

三、体系的过程方法与我党的工作要求本质一致

质量管理体系的PDCA过程管理方法,从“计划、策划――实施――检查――处置、改进”,与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的辩证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以及我党解决党内矛盾采用的“团结――批评――团结”[14]的方法等有着本质的相似。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产生,受实践检验,经过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检验、修正、丰富、发展,实现了三次历史性飞跃。飞跃的过程,就是PDCA循环的过程。从唯物主义事物发展量变、质变的辨证关系到“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规律,无不体现了PDCA循环过程方法,实施党建质量管理体系有其过程方法基础。

四、体系中5W1H工作方法与我党关于发展的理论基本吻合

质量管理体系中5W1H工作方法,是针对某项工作提出的“做什么,为什么做,谁来做,什么时间做,什么地方做,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规范、系统、科学的工作方法。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框架中“根本任务(做什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什么做)”,发展阶段(什么时间),发展道路(什么方向),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谁来做),发展动力和战略步骤(如何做);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回答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与科学发展观体系构架中表述的“为什么发展,发展什么,什么是发展,如何发展,依靠谁发展”等理论的表述和实质相一致,实施党建质量管理体系有一定的方法基础。

五、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党建质量管理体系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具体实践。质量管理体系与党建工作的结合,有利于工作过程和程序的规范,强调工作效果和结果的测量,加强问题和不足的改进,必将促进党的建设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水平,必然促进企业管理文化和党的执政艺术的提升,必然促进党政融合,引领企业完成包括产品质量、环境、职业健康、财务、安全管理等方面实现全面质量标准化管理的升级换代,推动企业管理现代化、科学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GB/T190002008/ISO9000:2008.

[2]《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GB/T190002008/ISO9000:2005.

[3]王安琦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新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8月出版.

[4]《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11出版.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第2篇

关键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评价指标;建设主体

中图分类号: D262.6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3)03000106

一、引言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决议》的基本精神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加强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经济社会和国民教育的积极作用,形成共享价值观。为此,如何贯彻落实《决议》的精神就成为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时代课题。

目前与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相关的文献集中在五个方面:(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解读和实践经验总结层面,这方面的综述性论文较充分体现了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重点和方向[1]。(2)文化建设内容、体制及文化产业研究,着重把文化作为资源来开发,作为产业来打造[2]。(3)包括成都精神在内的城市精神和区域精神研究,如分析成都精神的形成、内涵、实质及意义[3]。(4)文化社区研究,着重从社区结构和归纳角度分析文化在社区中的地位、作用、呈现方式和建设路径[4]。(5)文化建设指标与评价机制研究,设计指标测评和谐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实现程度[5,6]。

可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建设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深化。在《中共成都市委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意见》中指出:“实施核心价值建设工程,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筑牢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努力建设中西部最具影响力、全国一流和国际知名的文化之都”。构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是一项全新的文化建设任务,是对党中央文化建设精神和要求的积极响应,也是落实成都市文化强市要求的具体体现,对于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理论上寻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引文化强市的内在关联,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和区域社会实践的辩证关系,即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内在逻辑和运行机制,为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提供借鉴。

以典范区建设的评价指标为切入点,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地生根的社区载体模型,有助于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实在的经验指标,增强操作性,为典范区建设内容和绩效评估提供对策建议。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的内涵和特征

典范是指具有某方面特征而可以作为学习和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是一个褒义词,典型是指人或事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是一个中性词。典范区就是作为学习和仿效标准的地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就是在推行、传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功能方面可以作为其他城市学习和仿效标准的文化建设试验区。本文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归属为文化建设试验区,带有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地生根的意图,即在文化结构的四个层面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其结构要素包括典范区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面。典范区的物质文化层面是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精神的外部表现形式,是由城市社会各类主体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实体;典范区的精神文化层面是指城市社会各类主体在学习生活和工作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精神而形成的具有区域特色的价值观念;典范区的制度文化层面是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管理制度、组织机构、信息沟通、激励等规范;典范区的行为文化层面是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精神为取向的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有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建设的内在规定性和指南,要求典范区建设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把一般原理与成都文化的特质相结合,实现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既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共性,又凸显成都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的特殊性。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具有五个特征:(1)价值取向的先进性,这是指典范区追求的目标符合社会发展和文化运行的基本规律;(2)物质存在的空间性,这是指典范区作为一种社区存在形态,具有以城市为依托的物质空间,城乡社区、家庭、企业、政府等实体部门均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精神和要求;(3)直观感受的形象性,这是指典范区作为一个整体留给世人的良好印象;(4)对外显示的示范性,这是指典范区追求积极进步而成为其他地区学习的榜样;(5)运行成效的显著性,这是指典范区建设取得的实际效果能够做出评估。

对于成都地区而言,典范区还具有自身的特色:(1)以成都文化为根底,具有区域特色;(2)以成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为基础,紧密结合成都发展目标,具有时代特色。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的评价指标设计

(一)设计原则

1.科学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反映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能够体现成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规律,能够涵盖典范区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2.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尽可能选择可以量化和可以得到的指标,能够通过统计数据和问卷调查得到基本信息,并尽可能简约和实用,每一个指标都要有特定的评价功能,对总指标有一定的贡献率,用简单指标反映复杂的内涵。

3.引导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目的是引导和促进成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建设实践,以此提升成都的城市形象,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探索新的载体和路径提供依据。

4.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的评价本身是一个抽象而复杂的过程,借助定量和定性方法揭示典范区的内涵和本质。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与内容

首先确定总体评价维度。根据以上原则的要求,本课题借助文化结构四要素框架,建立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维度的指标设计框架,构成四个一级指标,从功能分析角度理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建设的意义和要求,就是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发展的功能,这种功能体现在文化结构的四个要素上面,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成效,通过成效大小衡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建设的水平,从中发现差距和存在的问题,找到原因,为改善和提升建设水平提供依据。文化的四个要素即指标设计的四个维度构成一级指标,在每个维度之下选取若干指标,指标是测量抽象概念的工具,是对概念内涵和特征的经验表达和揭示,具有具体实在和可感知的特点,结合成都经济社会建设和历史文化传统,设计测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的指标体系,每个指标权重相同。

其次,确定二级评价指标,典范区精神文化建设的二级指标有4个: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城市精神;挖掘成都传统文化特质以促进当代城市建设;以提升居民幸福感为城市建设目标;以和谐社区建设为抓手促进社会和谐。典范区制度文化建设的二级指标有7个:制定文化产业政策,制定公共文化均等化政策,推进统筹城乡社会发展的系列政策,制定保障城乡居民住房的政策,制定保障城乡居民健康的医疗政策,制定促进城乡居民就业政策,制定均衡配置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政策。典范区行为文化建设指标有7个:成都经济发展竞争力,服务型政府建设,企业诚信经营,教育、工商、公益等民间组织发育状况,公民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城市居民社区服务功能的开发和建设,城市治安状况改善。典范区物质文化建设指标有2个:宜居城市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建立指标评价体系。成都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评价指标体系由两个层次的指标构成,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21个。

第四,确定评价模型及权重。本文对成都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程度的评价主要采用综合指标法,以I表示,综合评价指标I由等权重(均设为0.25)的4个一级指标累加合成。每个一级指标由相应的二级指标合成,二级指标的权重也均等,各级评价指标的合成计算式即评价模型如表1所示。

第五,评价指标体系的运用。如表2所示,为了显示典范区建设进展,把指标体系进一步转换成量表,量表是对社会现象进行主观评价的工具,根据表1所示指标的内涵,结合成都市的实际情况,把21个指标转化为21个评价项目,每个评价项目由五个等级答案构成,分别是差、及格、中等、良好、优秀,分别赋予1、2、3、4、5分,总分的范围是21~105,把典范区建设水平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总分在21~41分之间者为低水平,总分在43~83分之间者为中等水平,总分在84~105分之间者为高水平,由国家、市场、社会等领域的行为主体进行评价,通过量化分数得出典范区建设进展,从中看到成绩,发现薄弱环节,为进一步努力提供目标和方向。

表2成都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水平测评量表

序号评价项目①差②及格③中等④良好⑤优秀

1成都的城市精神是“和谐包容、智慧诚信、务实创新”,你对成都城市精神的评价是什么?①②③④⑤

2成都的传统文化特质有“安逸之地”、“文采之城”、“天府之国”等说法,你对成都传统文化特质的评价是什么?①②③④⑤

3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按照《GN中国幸福感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测出2012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排行榜,成都排名第4位,你对成都幸福感的评价是什么?①②③④⑤

4成都制定《成都市和谐社区建设评价基本指标体系》,你对成都市和谐社区建设状况的评价是什么?①②③④⑤

52012年《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出台,为成都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提供文化支撑,惠及城乡居民,你对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评价是什么?①②③④⑤

6制定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政策,你对成都市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状况的评价是什么?①②③④⑤

72003年,成都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2007年获批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你对成都市城乡统筹建设状况的评价是什么?①②③④⑤

8成都先后出台政策,建立起由“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公共租赁住房”为内容的梯级住房保障制度,你对成都市住房保障建设状况的评价是什么?①②③④⑤

9农村居民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成都市实现城乡一体化而制定《成都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你对成都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障状况的评价是什么?①②③④⑤

10《成都市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出台,你对成都市就业保障状况的评价是什么?①②③④⑤

11成都市政府办公厅制定《关于进一步深化区(市)县域内公共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意见》(2012)。成都大学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都市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监测评价体系》2010年度监测评价报告显示,成都市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水平进入整体协调阶段,教育机会城乡一体化达到98.5%,教育质量城乡一体化达到84.7%,办学条件城乡一体化达到69.7%,教育经费城乡一体化达到70.4%,教师队伍建设城乡一体化达到80.2%,你对成都市城乡教育统筹状况的评价是什么?①②③④⑤

12中国社会科学院《2010年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对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294个城市竞争力进行排位,成都居第24位,列西部地区第1位,你对成都市竞争力状况的评价是什么?①②③④⑤

13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联合打造的“2011中国服务型政府”排名,成都居第10位,你对成都市服务型政府建设状况的评价是什么?①②③④⑤

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的建设主体

指标体系和量表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建设提供了具体的目标和方向,要实现典范区建设目标,就需要明确建设主体。建设主体是指推进典范区建设的行为主体,回答由谁来落实典范区建设的问题,这些行为主体分布于国家、市场和社会三个领域,其对应的实体是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政府是掌握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对社会进行管理的行为主体,企业是以利润为目的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是介于政府和市场的第三部门,具有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积极功能。在当前创新社会管理服务的背景下,需要以善治理念为指引[7],加强三者的合作。对于典范区建设而言,需要发挥三者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典范区建设进程。通过社会管理创新和政府职能转型实现社会和谐及公共管理的高效与廉洁,在典范区建设过程中发挥主导主用。

一是典范区建设意义的宣传者。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是一个全新的命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阶段,其意义和价值取向需要政府对社会进行宣传和阐释,使社会公众和各类组织明白典范区建设的宏观意义和微观意义,为建设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二是典范区建设方针政策的制定者,典范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多,需要根据典范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和实施细则,以此指导典范区建设实践。三是多元社会力量的整合者,典范区建设需要克服单靠政府部门推动而形成的主体单一、互动参与不足的缺陷,重视政府、企业和社会关系的新变化,积极动员和在制度上保证社会力量参与创建典范区的积极性。政府要为市场和公民社会表达利益提供有力的渠道,保障公众对政府信息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更加公开化、民主化、科学化。提倡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程序和方式的多样性,除了立法机关代表制度外,民意调查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听证会制度、院外游说制度、协商谈判制度、公民请愿和公民投票制度都是社会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基本制度。这些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精神和价值理念,能够使公众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建设的价值,增强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政府要转变职能,积极承担公共产品的供给,在教育、医疗、养老、基础设施、住房、保险、福利、公共安全等方面提供保障,创造安定和谐、充满活力的社会秩序。

社会层面的主体包括社会组织、社区和公民,它们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建设的重要力量,是使典范区建设获得最广泛支持的积极力量,只有充分发挥社会各阶层各组织的积极性,才能使典范区建设的各项指标要求落到实处。这要求社会组织遵守法律法规,做到行业自律,在教育、医疗、养老、社会服务等领域发挥自身的优势和能力,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服务和社会工作过程中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理念。与此同时,社会组织自身也获得社会公众和政府的认可,为自己赢得适宜的生长和发展空间。公民是建设典范区的有生力量,要从我做起,做好本职工作,遵纪守法,加强道德修养,努力做一个诚实的人、一个有爱心和奉献精神的人,带动家庭、同事、朋友提升思想道德境界,提升幸福感,再进一步扩展到整个社会。基层社区是居民生活的小环境,是典范区建设的抓手,要通过整合优化街道和社区服务管理职能,推进基层善治,开展廉政文化进社区活动,搞好社区文化建设,创建和谐社区、平安社区、文明社区,为典范区建设提供基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落实到基层。社会风气是典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舆论氛围,通过宣扬公平、正义、团结、互助、奉献等价值观,营造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社会环境,为典范区建设提供有力的舆论氛围支撑,以此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感染社会中的每个人。

企业为社会提品与服务,满足社会需要,能够夯实典范区建设的物质基础,成为典范区建设的重要支持力量。从商人员要做到公平竞争,诚实守信;企业家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2008年7月20日,总理在广东考察工作与企业家座谈时强调:“企业家要认真贯彻国家政策,关心社会,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企业家不仅要懂经营、会管理,企业家的身上还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比较中外企业家形象,中国企业家形象得分为66.3分,低于外国企业家的74.5分,中国企业家较为缺少的是一种自律、公信力和个人魅力。企业在明礼诚信确保产品货真价实、在可持续发展与节约资源、在保护环境和维护自然和谐、在公共产品与文化建设、在扶贫济困和发展慈善事业、在保护职工健康和确保职工待遇等诸多方面都成为考量其是否健康经营发展的要素。珍惜企业荣誉与名誉;崇尚职业良知;自觉认同并承担道德义务;勇于抉择“小善”与“大善”[8]。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良好企业形象,为典范区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钱燕娜.近五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综述[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2,(1):125-128.

[2]张立伟.提升成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钻石体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5):174-178.

[3]涂绪谋.成都城市精神与中华天地大坐标之关系[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4,(3):91-94.

[4]刘道明.搞好社区文化建设,推进成都现代文明[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1,(4):64-66.

[5]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文化强省内涵与指标体系研究[J].中州学刊,2008,(1):55-63.

[6]许安心等.零售业企业的企业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2011,(7):127-132.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第3篇

关键词:社会质量;理论体系;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C91.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29(2011)06-0083-05

一、问题及进路

社会质量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科学界兴起和流行的重要社会理论之一,亦是欧洲新出现的一种社会政策研究范式。社会质量是指人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参与其共同体的社会与经济生活,并且这种生活能够提升其福利和潜能。社会质量作为欧洲社会理论界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其主要目标在于构建一个以“社会”为中心而非以“市场”为中心的欧洲。简单地说,为了与欧洲社会发展相适应,理论家们提出了相应的社会质量理论体系。

社会质量的提出,主要是为了改变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扭转欧洲社会政策中的相关危机,开创一种欧洲社会政策研究新范式,这对于欧洲福利社会建设向何方进展、如何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权利与促进民众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如有学者认为,社会质量致力于的目标是将决策者和人们交给一个整体性的工具,通过它可以测量社会进步和经济进步。

社会质量理论作为试图缓和和超越制度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紧张关系亦即正式的系统世界和由家庭、群体和社区构成的非正式的生活世界两者之间的水平方向的紧张关系以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紧张关系的基础理论,西欧学者们主要从社会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维度以及指标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如贝克等人认为,有三组因素在创建和评价社会质量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这三种因素分别是制度性因素(社会行动主体维度,包括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团结、社会融合、社会赋权)、条件性因素(人力资源维度,包括个人保障、社会认知、社会反应以及人的能力)和规范性因素(道德/意识形态维度,包括社会公正、团结、平等价值以及人的尊严)等,三组因素共同构成了社会质量的影响因子。

众多学者认为,“社会性”是社会质量理论的重要核心,社会环境限制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在探讨社会质量理论分析维度时,学者们将其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社会经济保障维度,在“社会经济保障”这一维度上,它包括那些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社会经济保障条件及其相关制度,包括收入保障、工作机会、居住条件和住房、教育、卫生、社会网络及可支配时间等。二是社会团结,“社会团结”可以定义为具有共享的规范与价值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的状况;三是社会融合,包括人际关系、社区和邻里关系,以及社会组织和国家等,提高社会融合度能够强化已有的社会结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并促进社会增能;四是社会赋权,包含了考察民众获得政治资讯的容易程度、对于信息准入性以及他们所具有的参政议政的权利等方面的指标,同时也通过考察人们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意愿和积极性,来反映该社会的社会质量高低。此外,西方学者们还研究和发展了社会质量指标体系及其建构问题,并且对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测量,展开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虽说社会质量的系统研究最早见诸欧洲,但是在西方社会质量理论提出之前,中国大陆早已有学者研究过社会质量问题。1989年,政治学学者王沪宁从政治秩序的角度探讨了社会质量问题,他认为社会质量是指社会非政治有序化程度,即在没有政治控制和协调下它们的自组织达到何种程度;他把现代社会分为政治的有序化社会和非政治的有序化社会两大类的基础上,又分为四大基本类型:即政治的有序化低的社会;政治的有序化高的社会;非政治的有序化低的社会;非政治的有序化高的社会。如果说王沪宁是从政治学亦即政治秩序的角度去界定和探讨社会质量问题的话,那么,与其同时的吴忠民教授则是从社会学中社会转型的角度来思考和探究社会质量问题的。吴忠民认为,社会质量是指社会机体在运转、发展过程中满足其自身特定的内在规定要求和需求的一切特性的总和;社会质量有六个基本特征:本体性、效能性、调适性、畅通性、协调性、稳定可靠性;依据社会自身内在规定性所满足的程度,社会质量可以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高质量社会、一般质量社会和低质量社会。虽说中国社会质量研究的两位先行者的学科背景、研究视角有很大不同,但是二者都共同探讨和涉及了社会质量的指标体系构建及其测量以及社会质量的影响因素等问题。

在王沪宁与吴忠民两位学者对社会质量问题有所初步研究之后,中国社会质量理论研究一直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近年来,以浙江大学林卡教授为代表的社会质量研究团队开始系统介绍西方社会质量研究,他认为,研究社会质量理论有助于展开社会政策发展的比较研究,并进而探索“中国模式”;社会质量研究把社会团结、社会包容和社会赋权这些理念有机地联系起来,并为研究社会和谐问题奠定了社会哲学的基础。

社会质量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其提出时间不长,理论厚度不足,一些核心概念界定模糊,理论框架有待优化;尤其是这些研究并没有直面中国社会问题、立足中国国情与考量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并没有发展出具有中国气派与中国风格的社会质量理论体系。如何在借鉴既往社会质量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在推进已有和谐稳定研究的基础上,努力建构和发展出“中国特色社会质量理论体系与评价指标体系”,这是当前社会质量研究所需解决的根本问题。

二、中国特色社会质量理论体系及其构成

费孝通晚年在论及文化自觉时指出,大家要致力于对自己民族与文化的反思,用实证主义的态度、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来认识各自的历史和文化。对此,朱苏力概括为:直面中国的现实,回答中国的真实问题;而不能仅仅关心中国传统文献或西学文献中的问题。社会质量作为缘起于西方社会科学界的理论,它不能简单地移植到中国,需要一个本土化的过程,需要一个与中国社会相结合的过程,需以此来建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质量理论。我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质量理论体系主要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社会质量基本内涵及其特征

社会质量是衡量与指向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在西方学者眼中,它指的是人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参与其共同体的社会与经济生活,并且这种生活能够提升其福利和潜能。社会质量作为一个既具有社会取向、又兼容个体发展的概念,其终极愿景就是“人与社会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中国正在追求的和谐社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希冀提高社会发展质量,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社会质量作为“舶来品”,并非“一无是处”,它可以成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项面,可以为和谐社会发展提供某些启发与贡献。当我们将社会质量移植到中国

语境中时,我们需要解决三个基本问题:一是要直面中国社会问题,二是要立足中国基本国情,三是要体现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我们认为,所谓社会质量,指的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能够获得应有的社会安全与社会保障,能够自由地参与社会发展和享有社会发展成果,进而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很显然,这里所讲的社会质量,既包括个体与个体之间平等交流、坦诚相待,也包括个体与社会之间理性兼容、界限有别,还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质量将至少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第一,具有地域性。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质量考量到了社会发展的差异性与不均衡性,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社会质量程度不同,其考量的指标亦应有别。第二,体现层次性。也就是说,社会质量并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整体,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社会质量本身是有层次差异的,不同时期社会质量的要求有别。第三,侧重发展性。社会质量概念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质量与现代化下的社会质量不同,社会质量需要不断地发展。

2.社会质量分析框架

社会质量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愿景,并非是宏大而不可琢磨的。对社会质量的分析和理解,我们可以从“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两个基本向度进行,根据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不同,我们可以建构出相应的社会发展理想类型。具体如下表:

值得一提的是,以个人性和社会性作为基本向度所析出的社会质量分析框架,不仅适用于中国,而且适用于其他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不仅适用于特定发展阶段的社会类型,而且适用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类型。在一个具象的社会中,个人发展程度与社会发展程度的相差、互切与涵盖,型塑出了社会质量类型的基本序列与谱系。这个序列与谱系的基本顺序就是社会质量建设的演进之路,亦即“混乱――非均衡――均衡”的发展与建设路径。某一特定的国家或者地区,在某一特定的时点,可能对应这一路径的某一阶段。当然,没有任何国家或地区是在某一时点停留,毕竟,所有的国家与地区均处在发展当中。

与社会质量建设整体路径相关,依据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程度不同,可以划分出四种基本社会类型:

类型Ⅰ:个人发展程度低、社会发展程度低。在此种类型的国家或地区,个人发展程度与社会发展程度均低,具体表现为社会治安混乱、地区冲突频繁、个人权益受损严重、个人发展空间不足等等,这种类型的国家或地区以当下部分中非国家较为典型。相比整体社会质量建设路径而言,此种类型可以看作是“混乱”状态。

类型Ⅱ:个人发展程度高、社会发展程度低。此种类型的国家或地区,社会发展程度较低,但是个人发展程度高,具体表现为社会贫富差距较大、社会断层现象突出、社会矛盾多发、个人主义盛行等等,这以部分拉美国家为典型。

类型Ⅲ:个人发展程度低、社会发展程度高。在此种类型的国家或地区,个人发展情况较差,但是社会发展较好,整个社会处于高度整合之下,社会呈现出刚性稳定,社会贫富差距较小,但是整体物质环境较差,这以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部分社会主义国家为典型。相比整体社会质量建设路径而言,类型Ⅱ与类型Ⅲ均可以看作是“非均衡”状态。

类型Ⅳ:个人发展程度高、社会发展程度高。在此种类型的国家或地区,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平衡,二者均呈现出较好的发展状态,具体体现为社会治安良好,社会参与度较高,社会和谐稳定以及个人自由发展,这种类型以部分北欧国家以及中国正在追求的和谐社会为典型。相比整体社会质量建设路径而言,此种类型可以看作是“均衡”状态。

3.社会质量理论要素及其构成

当前,中国社会发展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型,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是社会矛盾凸显期与社会发展转型期。在当今中国社会,社会结构分化严重,地区发展不均衡,各种体制机制问题凸显。基于这一基本国情,我们认为,社会质量理论的核心构件至少应当包括社会安全、社会保障、社会动员、社会融合、社会活力与社会文化等六个方面。依据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各个方面相应有着考察的重点与指标。具体内容可参见表2及本文第三部分的论述。

4.社会质量本土化指导思想及其基本路径

社会质量理论作为欧洲社会思想家们在探索和总结社会发展规律时,为有别于美国式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社会建设理论而提出,其基本立足点和生长点是欧洲福利型社会发展模式,是欧洲社会政策陷入困境之后的可能创新空间。社会质量理论不仅在突破欧洲社会发展困境、走出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之间的不平衡关系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对于当今中国正在建设和追求的和谐社会而言,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价值。

但是,和谐社会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追求,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想,其与欧洲社会的社会质量观之间存在很大不同,二者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着显著差异。我们在吸收和借鉴社会质量理论时,需要处理好“外来移植”与“本土生长”之间的关系,需要在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思想下,将社会质量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与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结合起来。只有建构出直面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质量理论,才能以这样的理论来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中国特色社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构成

社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社会质量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更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质量理论体系的重点和亮点所在。现有的相关社会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成果为构成中国特色社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参考与启示,但离中国特色社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还有较大的距离。我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质量理论体系的构建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社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价值分析

一是有利于形成评价社会质量的整体尺度。社会指标概念的首倡者比德曼指出:“随着社会向复杂化发展,直接经验在作为信息来源和判断之基础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了,与之相比,作为中介物的符号形式的信息所发挥的作用更大了。对于大量的信息必须加以整理,而且要重视其选择性、浓缩性、及时性和普遍性。大量的社会现象的指标,就是专为满足这些要求而产生的”。社会质量指标是一种测量尺度,以单个社会质量指标集合构成的社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将有助于充分认识社会质量这一客体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发挥其衡量和评价社会质量水平的核心功能,从而形成评价社会质量的整体尺度。

二是有利于实施社会质量水平的监测。指标是一种可以评估发展、确认挑战和需求、监督实施和评估结果的有效工具,它可以显示与某个重要目标或动机相联系的某种事物的发展情况。中国特色社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提出,将有利于我们实施对社会质量水平的监测,通过对现存问题的认知和预警,更准确地发现社会问题,并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从而推动中国整体社会质量水平的提升。

三是有利于预测社会质量建设趋势。社会质量指标为

当代中国政府对于下一阶段社会质量水平提升的工作预测和工作计划提供了发展细节,提供了发展的程度范围和数量依据。社会质量指标根据已经占有的数据资料,在对过去和现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索社会质量建设的规律,从而对未来可能发展变化趋势作出预测。

2.社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一是“以人为本”与“以社会为导向”的原则。“以人为本”和“以社会为导向”的社会建设指向,张扬了人的主体间地位,反映了社会的特征,强调了个体在团体、社区和社会中的相互依存关系,突出了社会关系的质量提升与个人发展的关系,其核心价值就是强调人的尊严,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团结。

二是系统性与整体统一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社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社会质量建设的战略目标、评价目的三者之间的一致。整体性原则要求指标体系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社会质量建设的数量和质量要求。

三是规范性与可测性原则。中国特色社会质量指标体系的规范性直接关系到指标体系是否可测和可行。中国特色社会质量指标体系的可测性主要包括社会质量评价指标本身的可测性和指标在评价过程中的现实可行性。

3.社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社会安全、社会保障、社会动员、社会融合、社会活力、社会文化六个一级指标。在社会安全质量方面,包括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食品安全控制体系、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公共危机应对体系等具体内容与指标;在社会保障质量方面,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救济等具体内容与指标;在社会动员质量方面,包括如何规范政府行为以提高政府权威,如何完善社会动员体制以实现自然灾害和重大社会风险等的有效快速应对,如何加大资源保障以完善资源调配系统,如何提高民众危机意识以提升社会响应能力等具体内容与指标;在社会融合质量方面,包括如何创新民族政策以促进民族融合,如何避免社会分化以促进阶层融合,如何均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以推动城乡融合,如何减少东中西部经济差异以推动区域融合等具体内容与指标;在社会活力质量方面,包括如何创新政治参与形式以提高政治参与质量,如何探索多元化的社会治理模式以实现社会自组织能力的提升,如何完善基层自治以实现基层社会科学和谐发展,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推动实现包容性增长等具体内容与指标;在社会文化质量方面,包括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牢固价值信仰,如何开展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以提高道德风尚,如何保护知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权益,如何宣扬国家认同与制度认同以积极推动社会心理认同等具体内容与指标。

四、结语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第4篇

成人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在职社会人员提升学历接受高等教育的职责,是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力量,这就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成人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体系,才能确保成人教育办学的质量与效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关键词:

成人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构建

成人教育即是通过参加全国统一的成人高考录取,取得成人高等教育资格,修完高等教育相应专业层次的所有课程,经考试合格,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证书,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在职人员提升学历与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仅必要,而且意义重大。为进一步确保成人高等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质量与效果,需要成人高等学校明确培养的目标和合理的原则,构建起科学的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体系,由教育主管部门对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质量进行评估和考核,以确保成人教育的办学质量与效果,为中国特色社会建设事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意义

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构建是我国终身教育的根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1.1有利于贯彻与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成人教育学生是贯彻与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力量。通过对成人教育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实践,引导成人教育学生更好地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的贯彻落实,确保成人教育正确的政治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1.2有利于促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有非常丰富的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容,通过对成人教育学生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培养,可以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成人教育学生中的影响,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与践行中去,不断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1.3有利于提高成人教育办学的质量

成人教育的办学目标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提高成人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第二方面是提高成人教育学生的专业素质。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也是检测成人教育办学质量的标准,通过对成人教育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断提升成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与道德修养,引导成人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人才,促进成人教育办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1.4有利于促进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

成人教育是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终身教育体系的实现关系到我国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升整体国民素质的关键环节,通过对成人教育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实践,让更多的人领会、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

1.5有利于培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需的优秀人才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需要大批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素质过硬、专业知识丰富的优秀人才。通过对成人教育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断提升成人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理念贯穿于成人教育,让成人教育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的人生目标,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确保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兴旺发达。

2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构建的目标

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构建关系到我国终身教育的质量与方向,评价体系构建的目标如下:

2.1确保成人教育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非常丰富的人生价值导向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能以正确的观点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正能量,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作出更多的贡献。所以,成人教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成人教育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

2.2引导成人教育学生领会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对成人教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教育,让更多的社会各界人士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与精神实质,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战略意义,以自觉的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

2.3确保成人教育办学正确的政治方向

成人教育是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教育的质量,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关系到成人教育的方向,关系到国家教育方针的落实,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成人教育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与实践学习,确保成人教育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成人教育的办学质量,确保成人教育学生的正确人生价值导向,解决了成人高等教育为谁服务的问题。

2.4促进成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

成人教育办学受到市场竞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办学功利性强,对成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得不到重视。构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体系,有利于通过明确的考核评价机制提升对该项工作的重视度,真正推动成人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开展。

3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构建需遵循如下原则:

3.1政治性原则

构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原则。成人教育承担着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是社会主义伟大建设事业的人才培养的摇篮。在构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中就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原则,以更好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好地统一思想,让成人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构建评价体系的重要原则。

3.2价值性原则

构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原则。价值导向是成人教育的核心内容,关系到成人教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关系到培养的学生为谁服务的问题。在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构建中,应更加重视正确价值导向的原则,才能确保评价体系的构建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成人续教育中的贯彻与落实。

3.3实效性原则

构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要坚持注重实效的原则。在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必须杜绝形式主义,避免走过场。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重视实际产生的效果,真正使成人教育学生能深刻领会、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检测的标准,即注重实效。

3.4科学性原则

构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要坚持遵循教育规律的科学发展原则。无论是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还是评价体系的构建,都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才能实现评价体系构建的目标,才能使评价体系落到实处并产生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只有与教育规律有效结合才能符合实际并为大众所接受。

3.5创新性原则

构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体系要坚持务实创新的原则。评价体系既是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检测指标,又是成人教育办学改革与创新的依据和指挥棒,有关成人教育的执行部门必须以评价体系作为依据,对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与实践进行不断地创新与改革,以务实创新的态度推进评价体系的构建。

4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体系构建

任何工作的有效开展都离不开科学的评价体系的构建,构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体系就是为了促进成人教育办学中落实开展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体系应紧紧围绕教师的教学考核评价(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质量等)、学生的学习效果、社会反响和评价、工作开展的特色与亮点等方面来进行。

4.1评价建议

无论是哪一个等级的评价,评估组必须给出科学合理的建议,评价是为了促进成人教育办学整改与进步。所以,给出的建议必须科学合理,有利于办学单位整改与提高。

4.2评价周期

每一项评价体系都必须跟上时展要求,对于评价周期,建议五年评估一个周期,以更好地促进各单位在成人教育中更好地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4.3调查对象

为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调查对象的选择面要适度扩大,调查对象应包含老师、学生、办学管理者、社会人员、企业等用人单位等;同时,调查对象的抽选要科学化,要科学使用随机抽选等方式选择调查对象,提升调查的代表性。

4.4评价计算原理

评价结果的计算是依照观测点得分乘以该观测点的权重得出对应二级指标实际分值;二级指标分值之和得出对应一级指标实际分值;五个一级指标分值之和得出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总分。

4.5总体调查与深入调查

以上调在对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总体评价,因此评价的指标层级相对不多,评价的观测点主要重在反映总体情况。实践中,为了深入掌握和了解成人教育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情况,还可以进一步细化评价指标和评价的观测点,开展深入调查研究。

5小结

总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成人教育是重要的力量,在成人教育学生中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确保成人高等教育的正确的政治方向与办学质量。

作者:戴春平 单位: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许灵红.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继续教育,2015,(01).

[2]林志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成人高等教育的思考[J].科技文汇旬刊,2014,(11).

[3]吴云.关于成人高等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32).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第5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基本原理;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A811;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4-0162-02

生态文明理论应当贯穿着总体性和系统论的哲学思想。本文以系统论和整体论为前提、以普遍与特殊为主线、以质量互变规律为核心,为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广阔的理论视野,构建了总体的理论框架,从而为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通过一种全新的视角以解决当前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真正让人类能够对解决生态危机这一当今难题有信心。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论和整体论原则

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坚持系统论和整体论。系统论强调系统是由包含在其中的每个有联系的部分的共存体,而不是各个部分的随意拼凑。整体性质决定了系统内每个部分的职责和使命,而并不是系统中的每个部分所能改变的。人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自己的社会制度,改造自然给人类带来大量的经济利益。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也给大自然带来了巨大压力,在这过程中我们所能看到更多的是生态系统已经在不断发生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世界的真正本源,包含在其中的任意一个部分对世界的影响都非常大,而且相互斗争,相互发展。站在系统论和整体论的角度上来说,生态文明本身是一个有机构成的体系,体现为系统的运行机制,其中每个部分或者每个要素都密切相关。人对自然的不断改变构建了当今的生态,而人类之间的交流以及所反映的社会关系深刻影响了文明。由此不难看出,生态文明离不开人对自然的改变,但更不能忽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对人的影响。

生态文明建设应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放在首位,与此同时,新形势下人类之间的交流以及人与身心关系的不和谐也应该成为我们要考虑的问题,从不健康、不和谐转化为健康、和谐。马克思指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1]从本质上讲,人类在满足自身利益的同时破坏了生态原有的平衡。虽然这种利益是巨大的,但就是这种利益才让生态环境的问题愈演愈烈。因此,处理好隐藏在巨大利益后的社会关系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将尊重差异、互相促进的发展理念深入贯彻到生态文明建设当中,在生态利益上妥善处理好各民族国家之间存在的问题并且达成共识。环境的破坏不是一下形成的,隐藏在背后的利益集团往往对此更具有发言权。世界上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往往在发展自身经济的同时在别的国家排放出大量的有毒排放物,而且这种现象屡见不鲜,这不仅破坏了其他国家的自然环境甚至影响了全球生态。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经济不断发展,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必须将不同区域内的生态利益问题得到妥善处理。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与全过程。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2]构建生态文明不仅仅是需要建设经济,而是需要具有全局性战略思维的一种生态模式,需要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彼此相互照应、相互发展。人类通过不断发展自己,使文明逐渐丰富,而其中的各个组成部分拥有着不同的属性与内涵,只有让它们让彼此发挥自身最大属性,才能让系统性和整体性发挥最大功效,才能真正让人类文明迈向新一个台阶。

二、生态文明建设中普遍与特殊相统一的原则

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在坚持普遍性的同时,同样强调特殊性的作用,真正做到普遍与特殊相结合。特殊和普遍、个别和一般的相互关系问题,始终困扰着人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了这个问题,指出对待人类优秀成果要批判地继承,在面对人类历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的时候,并不是全盘接受,而是选择了一种批判继承的态度。面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时,马克思所表明的态度是扬弃,并且用了一种更为全面、更为系统的方式阐明了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一般和普遍寓于一类事物当中,并且从这一类事物当中抽离出来,而且是这类事物具有共同的特征。特殊则是指涉一事物在与其他事物比较的时候呈现出一种有别于其他事物的一种属性。世界上所有的问题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问题当中都包含着个别和一般、特殊和普遍的对立统一体。特殊和普遍相统一,对生态文明建设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导向作用。特殊与普遍的统一存在于任何事物当中,没有任何事物可以脱离它,二者在事物当中相互发展和相互对立,紧紧把握二者关系对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起着关键作用。当前我国正走在比历史任何一个时期都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刻,经济决定厚度,生态决定高度,我们的生态文明模式既要符合国情,也要根据地方特色不断调整,打造出一种新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模式。

中国幅员辽阔,任何时期其领域都足够让国人引以为傲,但也正是这个原因导致每个省份的经济文化政治都存在不同,每个地方所体现的生态文明进程和状态也是不一样的。十以来,在实践中所体现的生态文明已经逐渐成为三种模式:一是在整体中把握调整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二是生态省的重点培养,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三是抓住机遇,重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体而言,各省份积极根据自身特点都打造了一套生态文明模式。例如,厦门市通过不断努力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开辟出了一条生态文明的新道路:(1)打造生态城市,推进一体化进程,实现生态自然与和谐社会以及人文环境的有机统一。(2)通过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和制度使生态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确立和保护。(3)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加大环保投入来实现顺利发展转型。(4)加强环保意识宣传,组织群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相关活动,通过社会广泛参与的监督机制来妥善处理环境问题。(5)通过跨省市的积极合作协调,共同处理好自己区域内的生态问题。山东省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模式,既发展经济也同样强调绿色生态,并且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在坚持生态文明同时与企业、学界、民众积极沟通,真正做到绿色生态,大美山东。苏州市依托自身绿色生态优势,全力打造新型苏州、绿色苏州,创造以自然环境为主题的优质宜居环境。

三、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质量互变原理

生态文明建设应该遵循质变量变原理。量变是指事物本身数量的变化,不仅是事物内部,更包含在事物中具有的一切数量,这种数量的增加与减少,以及空间排列上的增加与减少被定义为量变。量变是一种循序渐进、不易发觉的变化,数量不断发生变化同时,可以看到事物运动过程中的持续性。日常生活里,我们可以观察到的事物变化,都可以用量变来解释。质变是事物本身发生了转变,是由一种事物转化为了另一种事物。质变是一种变化,这种变化超出了事物本质的变化,不能用度来衡量,它是一N状态,可以持续变动,但同样也是持续性的中断,因此被称作飞跃或者革命。量变也好,质变也罢,这些都是在事物当中的双方力量不断发生变化所引起的。蕴含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双方力量是不断发生变化的,而这种力量没有发生本质性变化时,事物所表现出的这种状态就是量变。与之相反的是这种力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主体地位发生改变,事物所表现出的这种状态就是质变。马克思强调:“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双方力量不会永恒不变,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和质变双方彼此依存,量变引起质变,而在这种质变的基础上,事物的新一轮量变又开始进行,照此以往,逐渐形成了质变与量变互变的这种规律。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是人类自身在不断发展中,与生态自然也可以和谐共存。以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建设模式核心,用一种全新的态度来对待绿色生态,从而使原本紧张的人与自然关系得到缓解,最终真正形成绿色生态、和谐生态。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生态是人类一切生存的根,活在当下的我们必须加强对环保意识的理解,深入到行动中去,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中要求生态文化、生态制度、生态经济的有机统一,让这个系统真正发挥效果。既然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依赖于量变,那么在发展绿色生态的时候就要大量积累经验,人类正是由于过度实现自身利益而忽略生态,从忽略到破坏再到麻木,一点点的不注意最终导致了大自然对人类进行了残酷的惩罚,从不经意的量变最终来到了质变。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绿色生态的建设必须从一点点干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生态建设不要一蹴而就、急于求成、拔苗助长,要把生态建设当做百年大计,容不得半点马虎。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绿色生态的路是艰辛的,但我们要相信规律,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这是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通过破坏受到大自然惩罚,也必然预示着人类有一天为了生态保护而要做出一点一滴的行动,不能因量变的漫长和艰辛而放弃或失去信心。漫长的量变过程不是任何人都能坚持下来的,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紧紧抓住质量互变原理,是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具备的视野。

参考文献: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第6篇

关键词:制度建设;高校;党员发展;质量监控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8-0215-02

党员是党的细胞,是党的生命力的源泉。从总体上看,高校学生党员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在学校是班上的骨干,走出校门后,是各行各业改革发展的生力军。然而,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目前既有越来越多青年学生追求进步、积极靠拢党组织的良好发展势头一面,也有在追求数量与保证质量方面出现偏重数量的一面。因此构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监控体系,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一、构建质量控制体系的意义

1.构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控制体系是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内在需要。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执政的时间越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越深入,越要抓好党的自身建设,要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贯穿于党员发展、教育的全过程。

2.构建高校学生发展党员质量控制体系是保持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现实要求。党组织要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必须有良好的新陈代谢机制,而良好的新陈代谢机制,既要有一定的党员数量,更要注重质量。党的先进性要通过党组织中的每一个党员的先进性来体现。列宁有句名言,宁要少些,但要好些。党的发展历史多次证明,共产党的力量和作用更多的是取决于党员的质量,取决于他们对共产主义和无产阶级事业的信心、忠诚。

3.构建高校学生发展党员质量控制体系是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的关键。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必须由一批高素质的党员的战斗力有机组成。尤其在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的稳定工作做得好与坏,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在其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入党积极分子的确定、培养,到预备党员的教育、考察、转正等环节建立一套比较规范的质量控制体系是提高党员战斗力的根本保证。

二、制度建设监控原则

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控制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制度建设是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控制体系的核心,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相应的监控体系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党员发展全过程监控原则。将党员发展的全过程进行科学分类,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要覆盖入党积极分子的确定培养、预备党员的考察、正式党员的教育管理全过程。目前在党员发展过程中偏入党前的教育与管理,而入党后的教育管理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坚持党员发展全过程监控原则,有利于提高党员的党员意识,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

2.党员发展全方位监控原则。组织发展联系人(介绍人)、党支部、基层党委(党总支)、学校党委均为党员发展的具体执行主体,坚持党员发展全方位监控原则,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各执行主体的职责,按照责任、权力、利益三者相统一的要求建立相应的制约机制,有利于执行主体施主动控制,保证党员质量。

3.党员发展目标管理原则。目标是个人、部门或整个组织所期望的成果,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和方向性。在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实施目标管理原则,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充分发挥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的学习、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党组织实施过程监控、指导和帮助。

4.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结合原则。党员发展离不开党外群众的参与和监督,缺少党外群众的监督,党的先进性和党员的先进性就缺少外在的动力和压力。目前党内监督的制度框架已基本形成,关键在于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如何加强党外监督,更好更快地调动党外群众参与学生党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任须付出艰苦的努力。

5.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相结合原则。过去传统的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如公示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等)经实践证明有效的就继续借鉴,并在具体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同时要主动适应新形势,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学生党员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以改革创新精神积极探索党员质量监控新机制、新举措。

三、制度建设方案设计的主要框架和主要内容

1.加强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管理,建立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动态管理制度。加强入党积极分子教育管理,建立一支数量充足、质量较高的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是保证党员数量、提高党员质量的基础性工作。建立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动态管理制度,有利于调动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积极性,克服入党积极分子“等、靠、要”的传统思想,进一步提高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整体质量。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第7篇

的重要讲话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思想。要从 “大局”、“大势”和“大事”上,深刻把握“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的本质要求及其关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把人民生活搞上去,始终是我们党坚持的“大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的根本要求、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要求,始终是我们党坚持的“大势”;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始终是我们党坚持的“大事”。从“大局”、“大势”和“大事”上来理解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意义,大大拓展了我们对为什么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如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认识视野。

“因时”、“随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建设和研究的新视界

在谈到思想宣传工作创新问题时,引用了“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的说法,强调了思想理论要“因时”、“随事”而变的深刻道理,这也就是所提出的“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的思路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就是与时俱进。自《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170年的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的密切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生命力的根本所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结合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态。在当代中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要坚持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设和研究,要凸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时代风格,要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探索的理论精髓,要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当展的新概括和新提炼。在理论建设和研究中,要特别重视和着力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理论的、实践的研究成果和成效;要在现实、理论与历史的结合上,在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上,在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发挥意识形态引导功能的协同上,在中国的现实发展和中国梦的未来憧憬的联结上,彰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力、影响力和作用力,提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理论自信和理论自强。

四个“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研究的四个着力点

“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这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研究的重要任务。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和实践为对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研究的根本要求。在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现。”面对当代中国发展大势,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就要在讲话中强调的四个“讲清楚”上下功夫、求成效。这四个“讲清楚”就是:“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四个“讲清楚”,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文化和国情基础,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深化四个“讲清楚”的研究,能够更为广泛地激励以人民为主体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创新,能够更为深刻地激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精神。

“增强国家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研究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内涵

的重要讲话赋予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以新的内涵。他在肯定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要搞好时,提出了“增强国家精神力量”的新观点;在肯定改善人民精神生活重要性时,阐释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新思想。贯穿国家的“精神力量”和人民的“精神世界”、“精神力量”、“精神需求”之中的主线,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建设和现实践行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和精髓,是凝聚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根本的价值支撑。在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要坚持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力量及基本道德规范,积极探索践行和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和载体。要按照在重要讲话中所要求的,“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同时,“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要能在积极引领社会思潮中发挥中坚作用,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定方向。

“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有新表达

的重要讲话还强调:“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研究要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中国形象,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要着力提高理论研究和宣传的质量和水平,努力做到“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要努力做到“中国立场、国际表达”,讲真、讲实、讲好、讲活、讲深中国故事、中国情怀,进一步扩大中国道路、制度及其理论的国际亲和力、感染力和认同力,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第8篇

[关键词] 社会和谐;企业文化;道德;核心价值

社会主义和谐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系统的和谐。和谐社会需要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其中,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它支撑着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的行为指向和行为准则,从更深层次影响着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程中的思想方法与行为方式。

和谐文化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实质上就是建设和发展和谐文化。和谐文化是引领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的、长期稳定的社会关系及价值追求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是我们民族长期秉承的反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规律的根本原则和价值观念的理性集结体。而和谐的企业道德和企业文化,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企业的展现。

一、企业应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企业应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经济效益,持续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是企业的本质属性和目标。企业只有更好地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克服发展困难,提高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发展效益,不断增加社会物质财富,才能不断拓宽发展道,增强发展的持续性。为又好又快地推进经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贡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它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集中体现在提供精神支撑和文化价值观的引领整合上。在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民族、一个企业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企业在建设和发展中积淀形成的优秀的企业文化,良好的道德风尚和优良传统,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支撑和文化价值观引领与整合,企业文化蕴涵的民族精神、共同理想、时代精神、文化认同和道德自觉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的企业个性彰显和特色展示,以社会主义核心体系为基础,坚持以优秀的企业文化引导企业全体员工的文化自觉和行为自觉,就要把坚持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企业文化的各个层次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企业文化,引领企业道德,使每一个企业员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守护者和实践者。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不断提升企业文化,以保证又好又快地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担当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重任。

二、企业员工道德修养的培育和提升应注重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人的生命价值是不断学习、持续学习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其修养不断提高和完善的过程,企业文化和道德决定着企业的人员素质。企业员工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一靠自律,二靠他律。企业员工在职业实践中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展现自己的职业价值,从主观方面,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即职业修养的自我提升;从客观方面看,要靠企业文化的熏陶培育和社会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引领。从哲学意义和层面上讲,主观自我的修养是内因,组织、社会的熏陶、引领是外因。在企业和社会的大环境中,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修养应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具有政治认同感和使命责任感,和企业文化应有归属感和道德理想、道德价值的认同。在这种政治认同、责任使命认同、道德认同过程中,企业员工应注重自身的学习,在学习和实践中把握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在学习和实践中培育自己的道德情感,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增强责任意识、提升使命感,在文化道德价值取向上使自身的道德价值观和社会道德意识主流趋向统一,使自己的道德行为选择符合社会、企业的道德标准和文化价值。

企业员工道德修养的培育和提升应注重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使之融入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修养提升的过程之中。一个国家、民族在长期共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形成价值体系。在这个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就是其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反映社会意识的本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涵盖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和行为取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企业员工道德修养的培育和提升,其基点应建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之上。建设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企业员工职业道德修养必不可少的道德操守,没有这些,就不会有符合社会发展的,实现社会价值的职业道德修养,也就谈不上员工职业素质的提高。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荣辱观是企业员工职业道德修养的源头。

三、员工道德建设是企业道德建设的主要推动力

加强员工职业道德建设,有助于企业道德的提升和持续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企业在可持续地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企业道德建设的核心,同时,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的需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求,把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根本要求。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理念,企业的发展是为了人,企业发展的成果是为了让人民共享,把“科学的和谐的发展”作为企业员工道德建设的道德自觉和道德行为,企业道德建设也就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价值尺度,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就成为企业道德建设的强大推力。企业在正确处理与自然、与社会、与人、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各种关系时,坚持以人为本,以可持续地和谐的发展为本,以企业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在这样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视野下,员工的职业道德行为就积淀成为企业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行为。企业有这样的道德建设构架,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就成为企业道德建设的强大推力,企业的发展就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员工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反映出企业道德的基本原则的内涵。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作为员工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也从侧面反映出企业道德的基本原则的内涵:企业也应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企业员工个人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的基本原则体现在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企业的道德原则,在国家层面,应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理想,在民族精神的传承方面,弘扬和谐的优秀传统文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发展是为了国家,创新是为了国家。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为了企业道德和文化的持续发展,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应成为员工的道德操守,对企业道德建设发展和内涵提升,是基础性和发展性的,在企业文化层面,是企业员工责任使命和企业责任使命的统一。

四、企业道德和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企业中的展现

企业道德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价值理念、历史传统、责任使命认同、道德理想、道德意志、道德规范等意识形态因素,在企业文化统领下,企业员工的责任、使命、意志得以统一,凝聚力得以发挥,执行力得以实现,达到企业持续科学发展的战略目标。企业道德是在一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下,调整企业与社会、企业与自然、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利益相关者(投资人、消费者)、企业与职工关系的行为规范关系总和。企业道德是企业的规范性文化,是企业特殊的行为规范,它通过企业伦理、企业文化的角度,是对企业法规、制度进行必要的补充。它是企业组织、企业员工对企业行为规范的道德认同和价值认同。企业道德通过运用荣辱、善恶、义利、公正与偏私、诚信与虚伪、节俭与奢侈等相互对立的道德范畴,来规范企业及其成员的各种行为,并用来调整企业与社会、自然、企业、员工、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它是社会意识形式在企业中的具体表征,它对企业的社会存在即企业物质经济条件具有依赖性,企业道德行为所规范的内容,对企业的社会存在的特经济条件也具有依赖性。

道德自律和文化的自觉是企业文化的自觉,是企业持续、科学、和谐发展的基因。企业在获取“利润最大化”的经济目标的同时,也同时承担着道德责任,在处理企业与自然、社会、人、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时,在国家和体制背景下,企业都发挥着道德影响和文化示范的作用。企业道德的作用在于它能够以企业道德的底线基准,对企业文化的底蕴打下关键性基础。企业道德自律和企业文化的自觉是企业持续、科学、和谐发展的基因。

企业道德是企业文化的基石。企业道德是从伦理上调整企业与自然、社会、人、利益相关者关系的行为规范,它浸润、通达于企业的各个脉络,通过自律、评价、教育、引导、示范、沟通、激励、等方式对上述关系起调节作用,维护和拓展着企业的文化。企业文化也正是利用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文化理念,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提升企业的发展和创新能力。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道德建设是重要的基础性环节。员工的价值观、道德理想、责任使命感、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企业文化因素正是企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是企业文化的价值尺度标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在社会展现企业良好的可信赖形象的前提和基础。

企业道德是企业文化的支持性资本。企业不仅在发展中要拥有物质性资本,同时也应拥有道德资本,市场经济越发达,竞争越激烈,对道德的要求越高。具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只有在正确处理企业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关系,和谐地处理与自然、人、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才能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外在条件(自然的、社会的利益相关者的)和内在条件(企业与职工)的高度有效的统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协调,企业与社会、自然的协调,才是企业持续和谐发展的文化基础。

企业道德、企业文化是社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展现。企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企业经济行为中的文化体现,是企业在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社会意识形式。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应有的社会道义和社会责任。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与社会整体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行为规范是适应、融合、体现的关系。企业应该自觉承担起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大责任,这种责任是在市场运作过程中的自觉承担。在这种承担中,企业道德、企业文化的社会展现过程,同时也是对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论证过程。这是社会经济、文化、政治走向持续、科学、和谐发展的重要体现。

企业道德、企业文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方向,推动社会文明和谐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目标是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最佳经济效益,进而推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但是资源合理配置不是一项纯粹经济活动过程,物质资源本身这个客体无法自动实现合理配置,而是在人的能动作用下实现的,它必须通过具有思维能力的具有企业道德和企业文化价值观念人——这个主体来调节。而人的素质,尤其道德素质和文化价值观念直接影响着资源配置的方向、方式、手段、质和量的程度,驾驭着企业市场目标沿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规范着人们的经济思想和行为。企业道德、企业文化引导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企业发展推动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企业员工的自觉追求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第9篇

“教育”为基,注重价值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企业“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价值取向,应成为广大职工共同追求、共同向往、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加强企业“核动力”源建设,要突出三个重点。

在教育对象上突出党员干部这个群体。党员领导干部是企业的组织者、管理者、领导者,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不仅关系企业的发展方向、盛衰兴败,而且也关系企业的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关系能否带领广大职工积极践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因此,以“教育”为基,首先要抓好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这个重点。抓住了这个重点,就抓住了企业价值观建设的关键,构建企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中核建中公司,针对企业深化改革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始终把推进中国核燃料元件事业建设,做强做优做大具有核心竞争力核燃料保障体系;始终把坚持继承创新,开拓进取;始终把保持党员干部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作为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教育的重点。通过领导干部中心组学习,举办党员干部培训班等,不断增强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党性意识,并把教育与深入开展创建“四好”领导班子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党员干部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使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员干部在推进企业改革发展中保持了良好的精神状态。同时,也使党员干部成为学习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带头人。公司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勤政廉政教育,明确了各级领导干部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责任,并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班子成员中进行分解,与中层领导干部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承诺书,纳入党员领导干部的年终考核中,责任到人;领导干部公开作出承诺,接受监督,增强了党员领导干部拒腐防变的自觉性;执行述职述廉制度,把党风廉政建设同其他业务工作同重视、同布置、同落实、同考核,从而增强了各级干部职工的拒腐防变能力。

在教育内容上突出共同理想和职业道德。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凝聚各族人民力量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党的领导,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共同选择,更是国有企业广大职工共同的心声。中核建中公司坚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与热爱企业、热爱岗位结合起来,把倡导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与企业的管理、机制、科技创新等结合起来,将广大职工为共同理想而奋斗的精神,融入到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去。

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突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是职工从事职业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不仅关系到职工个人的道德品质,更关系企业的形象、信誉和核心竞争力。在对职工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四德”教育中,公司从遵纪守法、文明生产、优良秩序等方面规范职工的行为,引导职工树立敬业爱岗、诚实守信、优质服务、竭诚奉献的道德风尚,激发职工的创造性和能动性,提高了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广泛开展读书活动,引导广大职工为公司早日实现做强做优做大、国际一流的奋斗目标尽职尽责尽心尽忠,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在教育作用上突出促进公司安全高效持续科学发展。企业的中心工作是生产经营工作。公司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压水堆核电燃料组件制造基地,拥有400吨铀/年的生产能力,是核燃料产业链上重要一环。作为高风险流程工业,促进企业安全高效持续科学发展,保障核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及公众安全,不仅是企业价值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思想政治工作有没有生命力、战斗力的体现。因此,无论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还是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最终都要落实到促进企业改革发展上,落实到为企业安全高效科学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上。公司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针对不同阶段、不同情况,深入开展改革发展形势任务和政策教育、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等系列学习,先后举办了“解放思想,跨越发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新体制机制”等论坛,引导职工认清形势和任务,以思想的大解放激发观念的大转变,以观念的大转变促进发展的大突破。深入组织开展以“技术创新创效”为主题的劳动竞赛和合理化建议活动,“安全、质量、成本、进度”为主要内容的“立功奉献”竞赛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近年来,公司广大职工提各类合理化建议10 762条,采纳实施10 489条,创效2 021.72万元。组织开展的以“创新、创效”为主题的“双争双创”“青年科技讲坛”“青年科技创新攻关”等活动,提高了青工岗位技能,发挥团员青年在生产经营和各项工作中的生力军作用,努力推进青年素质工程建设。公司核燃料组件从2010年的生产555组增加到2012年1 100组,利润从2010年的3 500万元增加到2012年的1亿元。目前,公司已累计向秦山一期、秦山二期、广东大亚湾、岭澳、岭东、田湾、红沿河、宁德、巴基斯坦恰希玛等核电站制造并提供了7 000组质量优良的燃料组件,为各座核电站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提供了“动力”保障。

“建设”为本,注重以文化人

构建企业文化,培育价值取向。企业作为社会的细胞,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核心价值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经济体中的具体体现。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理念、价值追求和思想行为的总和,是企业“精、气、神、魂”的综合表现。构建企业文化就是把企业的经营思想、价值理念和企业精神,通过文字、图标、书刊等有形的东西表达出来,成为教育、引导、鼓舞、激励广大职工建功立业的行动指南。中核建中公司根据公司发展的需要和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形成了反映企业使命、企业追求、价值取向、经营思想、企业精神等为内容的企业核心文化,其中在价值取向上,倡导奉献核工业、奉献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家核电事业的发展,提出了工作境界是统一价值导向,维护公司形象;工作方法是善于分析研究,解决主要矛盾;工作习惯是勤于沟通交流,精诚团结;工作态度是精于学习思考,奋发有为;工作作风是慎于清廉勤勉,尽职、尽责、尽心;职业道德是敬业诚信,奉献快乐等要求。这些思想,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也体现了企业的特点,成为鼓舞职工献身核燃料元件事业的精神动力。坚持把企业文化融入生产经营管理等各项工作之中,以文化人,着力加强安全、质量文化建设,初步形成了具有建色的“核安全文化”“质量文化”框架;公司大力倡导“安全第一”“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是顾客的安全”“质量提升效率”“质量创造价值”等理念,认真落实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强化管理,消除隐患,有效扼制了事故的发生,确保安全和质量。大力开展现场及作业场所整治工作,创造了清新的现场环境,改善了生产工作条件。公司实现“五无”安全管理目标,始终保持了良好的安全生产态势。目前,公司核设施均安全受控,“三废”处理设施正常有效运行,“三废”排放符合国家和地方标准规定的要求,厂址周围环境空气、水体、土壤以及生物中的放射性物质的含量处于本地区的本底水平,公司周边环境和公众得到有效保护。公司荣获国防科技工业首批质量文化建设示范单位称号。

树立先进典型,发挥榜样作用。企业先进典型是在两个文明建设中涌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他们的先进事迹,体现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企业精神。组织开展向英模和身边先进人物的学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体,大力宣传各类先进典型,影响带动广大职工,进一步弘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开拓进取、廉洁自律的精神,努力营造“比学赶帮、甘于奉献”的舆论氛围。先进典型不仅成为企业价值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素材,而且真正成为职工干好工作的标杆,追求进步的楷模。

加强载体建设,夯实创建基础。公司一方面在推进基层标准化建设过程中,积极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美化环境,让职工在良好的文化环境和舆论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教育。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主题活动,确保企业文化落地。组织开展了“爱厂爱岗、敬业奉献”“讲理想、比贡献”“学英模、争先进”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引导广大职工爱厂爱岗,敬业奉献,增强了广大职工的责任感、使命感,使广大职工的工作热情、工作干劲在工作中充分释放;开展了以“传承历史、再铸辉煌”为主题的文艺汇演、神剑作品展以及篮球、排球、足球赛等寓教于乐、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了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开展了以“知荣辱、树新风、构建和谐企业”为主题的荣辱观教育、感知荣辱图片文章有奖征集大赛、“文明标兵”评选、推荐“荣”事“耻”事等活动,进一步引导广大职工知“荣”明“耻”,普及文明礼仪常识,践行礼仪规范,提升职工文明素养,构筑起抵御不良风气的思想道德防线,为构建和谐企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培育”为源,注重行为养成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动力”源,其能量渗透到企业的目标、战略、政策、日常管理及一切活动中,反映到每个部门、每个职工、每个产品上,也辐射到企业的外部。企业核心价值观能焕发全体职工的责任感、荣誉感、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由表及里地约束、引导和激励着全体职工的行为乃至整个企业的行为,形成企业文化的力量,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因此,把思想观念、价值追求落实到行为、行动中的问题,是企业核心价值观建设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问题。

突出实践,倡导以文化行。公司根据核燃料元件企业的特点,以“核元件 高科技 高品质 中核造”为最高标准和追求,编制了体现岗位职责、规范、操作规程、行为规范等的《管理手册》《文明礼仪手册》及《质量文化手册》《安全文化手册》,成为职工行动的指南。同时,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教育活动,对各级管理干部、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进行了有计划、有针对性的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培训,先后完成了秦山、大亚湾换料、焊工、锅炉工及管理岗位人员的培训任务,共培训干部职工30 000余人次,调动了干部职工学习科学知识和业务技能的积极性;举办各类管理知识专题讲座,2 000余人次参加了培训,增强了价值观建设工作的动力。

完善制度,规范职工行为。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是保障企业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它能协调企业内部的各种关系,是企业制度建设的重点。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制度体系,可以不断增强职工的权利意识、自主意识、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职工的自我发展,塑造健康和谐的人格,从而进一步提升职工的精神境界,规范职工行为,形成相互信任、共同发展的生活环境,促使每个职工认同企业的发展目标,在实现职工个人发展的同时,推动企业和谐发展。职工的行为事事处处代表着企业的形象,反映着企业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关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公司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先后制订了100多个管理制度,对管理体制、投资决策、生产经营、财务管理、质量管理、安防环保、核材料管理、监察审计、保卫保密、精神文明等工作内容做出了规定,使企业各项工作完全处于受控状态,并以此规范职工行为,树立并提升了公司的整体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