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对外贸易的方式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16 08:30:16

对外贸易的方式

对外贸易的方式第1篇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东亚自由贸易区”;选择 对外贸易额?

1 引言?

20世纪90年代初期,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建议成立一个“东亚经济集团”(eaeg),东亚开始了经济合作的探索。随着世界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的发展,东亚经济的一体化合作也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其中2001年11月在文莱举行的第五届中国-东盟“10+1”会议上,中国与东盟达成在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共识,是东亚经济合作最大最受关注的成果。?

2002 年 11月,在第六次中国-东盟“10+1”会议上,双方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按照该协议中国首先与文莱、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及泰国在2010年实现零关税,与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在2015年实现零关税。于是,一个拥有17亿消费人口、gdp近2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达1.2万亿美元的自由贸易区开始浮出水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在按既定的日程安排逐步推进。?

为了不落在中国后面,日本2002年1月与新加坡签署“自由贸易协议”,在2003年12月东京举行的日本一东盟特别首脑会议上发表了《东京宣言》和《行动计划》,达成计划在2012年建成fta的协定。韩国也宣布要加快与整个东盟建立fta的谈判进程。2003年,韩国在东盟峰会上提出了就签署东盟-韩国自由贸易协定进行谈判的建议,并开始与新加坡就双边自由贸易进行谈判。中国-东盟“10+1”关系的发展竞争性地提升了另两个“10+1”的进程,使整个东亚经济合作以3个“10+1”的形式得到了快速发展。?

我们抛开复杂的政治、边界等因素,单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在东亚建立一个包括中国、东盟、韩国和日本在内的“东亚自由贸易区”(“10+3”模式)对中国经济发展有利,还是中、韩、日三国分别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3个“10+1”模式)对中国经济有利。?

2 模型的建立与回归?

2.1 模型的假设与建立?

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h-o-s模型,一国具有不同于他国的比较优势或要素禀赋,从而需要进行国家或地区间的贸易,实现要素互补,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利益与社会福利都得到提高。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与中国进出口总额增加之间存在一定联系,我们用这种联系来衡量中国与他国或地区贸易自由化后,两国间贸易额的增加对我国带来多大的经济利益。?

为简化模型、便于统计与计算,我们假设中国外贸总额的增长全是优势互补贸易的结果。同时假设与任何国家、在任何时期的外贸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有同等效应的推动作用。这样,我们通过经验分析,就能求出中国与东盟外贸增长对中国的外贸总额促进作用大,还是中日韩与东盟外贸增长对中国的外贸总额促进作用大,即哪种形式的自由贸易区对中国更有经济利益。?

这里,我们假设中国对某国的或地区的进出口额与中国外贸总额存在线性关系。模型基本形式为:?

y=e+ax1+bx2+cx3?

其中y为中国外贸总额,xi为中国与xi国的贸易额,各系数为两国贸易额增长对中国外贸总额增长的边际作用。?

2.2 样本的选取?

在数据选取方面,截取了中国比较稳定的1994-2005年的出口总额以及与各国贸易额为样本数据。复旦大学唐朱昌曾用94-03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我国这里用更长、更新的数据进行分析。?

在东盟十国中,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与中国的贸易往来相对其他五国要明显密切很多。2001年这五国的进出口额分别占东盟总进出口额的94.56%与93.36%,且这五国已统一了内部关税。另外按照《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规定中国将首先与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及文莱在2010年实现零关税,所以选取中国与这五国的经贸数据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从《中国统计年鉴》中截取1994-2005年的数据见下表。

2.3 回归分析与检验?

首先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国经济的推动作用,即中国与东盟主要成员国贸易额增长对中国贸易总额的边际产出模型。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从而为中国带来经济利益,在模型中表现为促进中国外贸总额的增长。中国与东盟贸易额的增长对中国外贸总额增长的边际作用表示为:?

y=e+ax1(1)?

其中y为中国外贸总额,x1为中国与东盟五个主要成员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的进出口额之和,a为中国与东盟主要成员国的进出口额对中国外贸总额的边际产出。把上表的数据用eviews5.0进行ols回归:?

y=757.4226+11.10771x1(2)?

t(12.85) (104.3397)?

r2=0.998991,f=10886.78,d.w=1.724?

(2)式的拟合优度r2,f值、t值和d.w值都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5%的检验。中国与东盟五个主要成员国的进出口额之和与中国外贸总额存在(2)式这样的线性关系。中国与东盟主要成员国的贸易额对中国外贸总额的边际产出,即系数a约为11.108?

接着分析“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国经济的促进作用,即中国与东盟、日本、韩国贸易额增长对中国贸易总额的边际产出模型。如果“东亚自由贸易区”建成,中国对东盟、韩国、日本的贸易额都会有较快速度的增长。这种情况下多边贸易的增长对中国外贸总额增长的边际作用可表示为:?

y=e+ax1+bx2+cx3(3)?

y为中国外贸总额,x1为中国与东盟五个主要成员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的贸易额之和,x2为中国与韩国的贸易额,x3为中国与日本的贸易额,a,b,c为中国与东盟主要成员国、韩国、日本的贸易额对中国外贸总额的边际产出,回归得出:?

y=856.9932+8.6886x1+3.18x2-0.37x3(4)?

t(3.44) (3.63)(1.39)(-0.54)?

r2=0.999,f=3811,d.w=1.69?

(4)式的拟合优度r2,f值、d.w检验、x1的t值都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5%的检验,但是和x2,x3的t检验不通过。检查发现第三、第四、第五期有异常值,估计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引起的波动。引入虚拟变量d4和d5克服第三、第四期异常值。再次回归得:?

y=1159.513+8.32x1+4.53x2+1.08x3-320.8282d4-115.0581d5(5)?

(5.48) (4.89)(2.74)(-1.94)(-3.22)(-1.16)?

r2=0.9997,f=4708.55,d.w=2.27?

可以看出(5)式引入虚拟变量后拟合优度r2, f检验,t检验和d-w检验结果都不错,t检验值也比(4)式有很大的改进,其中拟合优度r2, f值、x1的t值远远超过其临界值。由回归结果得知,中国与东盟主要成员国、韩国、日本的贸易额对中国外贸总额存在(5)式的线性关系,他们的边际产出分别为8.32、4.53和1.08。即从历史经验分析,中国对东盟、韩国、日本贸易额增长1亿美元,中国外贸总额分别会增长8.32,4.53,1.08亿美元。?

3 模型结论并分析?

3.1 模型分析?

从上面中国与东盟主要成员国贸易额增长对中国贸易总额的边际产出模型和中国与东盟、日本、韩国贸易额增长对中国贸易总额的边际产出模型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会促进双方贸易额的增长速度,而贸易额增长与中国外贸总额的增长存在很强的线性关系,其边际产出达到11.07,即从历史经验分析,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增长1亿美元,中国外贸总额会增长11.07亿美元,这比唐朱昌曾用94-03的数据所得的10.69还要大。?

如果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中国与东盟、韩国、日本的贸易额都会以较快的速度增长,这种贸易额的增长同样与中国外贸总额的增长存在很强的线性关系,不过边际产出值会发生变化。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对中国外贸总额的边际产出下降到8.32,中国与韩国、日本的贸易额增长对中国外贸总额的边际产出分别只有4.53和1.08把三个边际产出加起来有13.93,大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模型中的11.07。?

这说明建立但从贸易额方面讲,如果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中国与日本、韩国和东盟的贸易额各增加1亿美元,中国的总贸易额会增加13.93亿美元,而如果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与东盟增加1亿美元的贸易额,中国贸易总额会增加11.07亿美元。如果仅仅从贸易方面讲,这个历史数据的实证分析和国内许多学者的结论一样。但这比唐朱昌曾用94-03的数据得出的结果大相径庭,个人认为原因是我们的时间序列选取比前者大,数据比前者有了更新,且最近两年中日、中韩贸易增长幅度也有很大提高。从长期看,中日韩之间的贸易更能体现出比较优势与要素禀赋,增进贸易。?

3.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经济的巨大利益?

上面对两种自由贸易区形式进行了在严格假设条件下的模型分析,但是现实情况比这个模型复杂得多,模型只是在某种层面上对现实有指导意义,复杂的实际问题要具体分析。下面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两种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随着东盟国家从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复苏,中国对东盟各国的贸易额均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2005年中国与东盟五个主要成员国的贸易额达到1200亿美元,东盟已经连续11年成为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是东盟第六大出口市场。中国与东盟的贸易结合度tcd从1993年的0.87上升到2001年的1.18,中国与东盟的贸易结合度正在快速加深。特别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逐步深化,加上东盟国家希望减轻自己对发达国家市场的依赖性,扩大彼此间以及与中国的贸易规模。相信中国东盟的双边贸易会得到快速发展,并通过模型中的边际产出效应对中国外贸总额造成11.07倍的扩张,为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3.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不足与“东亚自由贸易区”的优势?

虽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经济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但亦有美中不足之处。比如:它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技术水平提高没有太大帮助,而这又是中国长期竞争力提高的关键。由于模型的局限性,这种情况无法反映出来。?

中国与东盟在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方面的近似性将会制约双方贸易和经济的发展空间。由于中国与东盟的产业结构的近似性较强,而且都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中国和东盟大多数国家的出口产品都存在一定竞争性关系。根据一家研究所对东亚地区各国制成品的贸易特化系数(tsc=(xi-mi)/(xi十mi ),其值越接近1贸易结构越趋同,越接近-1贸易结构越异化)的估算: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与中国的相关系数都分别在0.8与1.0之间。东盟国家中只有新加坡与中国的相关系数为负数。双方在国际市场上的产品都集中在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领域。虽然双方的贸易会有较快的增长,但进一步的分工,特别是产业间分工受到了制约。?

从上面的模型分析可以知道“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国外贸总额的推动作用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即从经济和贸易角度看,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需求更迫切些。这一方面说明了近几年,尤其是从2004年以来中国和日本韩国之间保持了不亚于与东盟的外贸增长值,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这种互补的经济关系在比较长的时期来看更有利于中国的发展。?

虽然中国与日本、韩国的经贸关系比与东盟的经贸关系要成熟,所以双边贸易增长速度相对不如东盟那么快(增长的绝对值不相上下,但东盟五国的基数较小)。但从中日韩的产业分工看,中日经济关系以互补性为主。日本的国际资本密集型和研究开发、专有技术密集型产品具有比较优势,中国劳动密集型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品有优势。中日两国的经济互补关系十分明显,具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分工的一般特征。中韩之间也具有较高的经济互补性,产业分工基本反映了各自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禀赋条件。三国经贸合作的加强有利于各国产业优势的发挥。?

贸易关系是对外经济关系的一部分,从吸收国外投资、技术引进等非贸易经济角度看,中国更需要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中国目前还处于东亚经济“雁行模式”的中后部,也就是说中国产业在整个东亚产业结构链的中、低端。一国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决定了它的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中国要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就应该积极推动与处于“雁行模式”前部的日本、韩国建立自由贸易关系,吸收他们的先进技术、管理模式等,从而提高中国的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以及在国际产业结构链中的位置。从这个角度中国应积极推动“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另外,与这一地区建立全面的自由贸易区,不仅有利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对稳定中国周边的政治安全也有重要意义。

?

4 政策建议?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对中国而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短期优势已经由着数据样本时期的变长而不复存在,东亚自由贸易区对于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不过,对中国来说首选的是发展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关系,其次才是整个东亚的自由贸易区。中国应当采取的政策是以积极姿态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各项协议和日程安排逐步落实,从而实现中国的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同时也使另两个“10+1”得以竞争性地提升,从而加速东亚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2004年中国第一次取代日本成为第三大贸易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日本和韩国的诱惑无疑是不可抵挡的,他们都不愿意与这个潜在的大市场失之交臂。所以即使中国不积极推动fta的建立,他们也会为之努力。但是,中国不必为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做出太大的牺牲和让步。东亚地区的复杂历史、政治关系的现实,使得中国应该在不过多牺牲政治、经济利益的前提下推动“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发挥作为一个地区大国应有的作用。这样的一种政策安排才能为中国带来利益的最大化。

?

参考文献?

[1]?李靖宇.“10+3'合作框架下的东亚经济发展前景”[j].和平与发展,2001,(2).?

[2]?王世金,宋健.“中国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选择”[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3]?莫长炜.“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东亚'雁行模式'的发展趋势”[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

[4]?田中青.“东亚合作与中国的战略利益”[j].当代亚太,2003,(5).?

[5]?杨义瑞.“日本对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立场浅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5).?

对外贸易的方式第2篇

第一,我国对外贸易增长迅速,但总体上看,我国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水平还不够高,主要表现为我国出口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数量扩张型的。一是出口商品中,资源性、高耗能、高污染的产品仍占有一定比重,不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加剧了国内资源和环境压力。二是出口仍然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制造环节上,即使是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也主要从事中低端的加工装配环节,国内增值率不高。三是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少,据商务部的统计,我国出口商品中,拥有自主品牌出口产品的企业不足20%,自主品牌产品出口不足10%。四是数量的持续扩张,导致在海外市场特别是我国出口比较集中的市场上,我国商品数量增长很快,引起较多的贸易摩擦。

第二,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1)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建议》指出,要积极发展对外贸易。这是因为就业压力仍将是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相对低劳动成本的优势还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因此,发展对外贸易仍将是我们长期的任务和优势。《建议》要求,要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着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从国内产业发展的基础看,我国具备了在“十一五”期间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基本条件。一是国内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在较快提升,包括汽车及零部件、数控机床、电站设备在内的一批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出口有望出现突破性的快速增长。二是传统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继续提升,即使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也可以从出口中获得更大的收益。三是外商投资企业继续提升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加强研发能力,有利于提升其出口商品的国内增值率。

(2)提高加工贸易产业层次。加工贸易不断发展是全球产业内、产品内分工体系不断深化的必然现象。加工贸易在我国进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2004年,占我国对外贸易的比重为47.6%,其中占出口的比重为55.2%。加工贸易提供了超过2500万人的就业机会。加工贸易产品也在不断升级,我国出口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品中,90%以上是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建议》提出,要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着重提高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增强国内配套能力,促进国内产业升级。

对外贸易的方式第3篇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年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形势,并就对外贸易中贸易条件恶化、竞争力下降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对外贸易结构与增长方式的几点理论思考。 

 

2007年我国的进出口总值达17606.9亿美元,同比增长23.8%。其中,出口9690.8亿美元,增长27.2%;进口7916.1亿美元,增长20%,顺差1774.7亿美元,增长74%。伴随经济全球化以及国内市场国际化,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正在逐渐丧失,以低成本、低价格取胜的竞争优势不仅不能帮助企业赢得竞争优势,还有可能成为提高竞争力的障碍。所以我们要在新的形势下重新审视贸易增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以期达到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 

 

1. 目前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现状 

 

(1) 相对于货物贸易,我国的服务贸易比较落后。据wto统计,2007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总额为7620亿美元,占世界货物贸易出口额的7.3%;而服务贸易出口额为810.2亿美元,仅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的3.4%。同年,我国货物贸易在世界上排名第三,服务贸易排序第八;另一方面,我国服务贸易总是逆差,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达97亿美元,尽管2007年逆差额减少,仍为40.1亿美元。 

(2) 出口产品结构仍不合理。目前,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品比例提高,突出表现在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出现了快速增长。但我们也要看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高新技术产品在工业制成品中所占比重明显偏低,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商品还远未成为出口的主导产品,在技术含量较高的商品领域,我们仍然属于净进口国,我国对外贸易总体上仍然呈现依靠出口低附加值消费品换取资本品的格局。 

(3) 从贸易主体结构来看,外贸受制于外部因素。我国出口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只体现在最终产品上,主要是生产环节上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而技术水平、研发能力、核心技术、产品品牌、营销网络还受制于外来的跨国公司。外商投资企业主导机电产品的出口格局。2007年,外商投资企业的机电产品出口占我国全部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73.7%。2007年机电产品出口中一般贸易额723.1亿美元,外商占57.6%;加工贸易出口2398.9亿美元,外资企业占86.6%,主导了加工贸易中的机电产品出口。 

 

2. 对外贸易结构现状的原因分析 

 

(1) 出口导向型外贸政策没有适时调整,在亚洲“四小龙”成功运用“出口导向”政策实现经济的巨大飞跃后,我国也采用这种外贸政策。不可否认,当时出口导向型政策对经济增长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出口额的大幅增长,这个政策的弊端也逐渐显现,“以量取胜,相互降价”是扩大出口的主要手段,出口秩序混乱等种种弊病暴露出来就不足为奇了。 

(2)“比较优势说”没有动态运用由于劳动力成本低廉,劳动密集型产品是我国出口的主要产品。尽管目前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在出口中已占相当大的比重,然而我国只是承担了组装、装配的角色,这部分附加值低,其实质仍然是廉价的劳动力、土地、较低的污染排放成本等因素推动出口的增长。 

(3) 没有及时调整引进外资政策,目前,外资已逐渐从合作、合资转化为独资、控股等方式,2007年,外商独资在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中所占比例为67.33%,大大超过中外合资的22.90%,况且相当一部分外资企业只是将生产环节放在中国。在这种形势下,技术的溢出效应就要减弱,企业的管理水平得不到显著提高,“以市场换技术”的目标不能实现。 

3. 从对外贸易结构与增长方式角度提出贸易发展的对策 

 

(1) 转变发展观念,加快结构调整转型步伐。以“共赢”的理念营造良好的外贸经营环境。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需从单一考虑本国利益转变为树立一种“共赢”的观念。要充分认识到,通过技术引进可缩短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通过进口可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推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出口结构调整;通过进口可为出口打开更广阔的通道,创造更好的出口环境。在重视出口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进口,优化进口结构,以实现出口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贸易额不能再成为发展的唯一目标取向,提高产品竞争力,降低对资源的消耗,提高出口效益,应成为发展中更关注的方面。 

(2) 向知识密集与研发领域进行政策倾斜,集聚并提升知识产权优势,发展知识产权战略。比较优势的局限就是“比较优势陷阱”和二元经济结构下的“贫困化增长”;竞争优势涵盖着国家、产业从高到低的多层次内容,要求极高,我们一时很难满足迈克尔.波特所提出的全部要素(四种新要素和两种辅助要素)的要求,而只是产权优势则可以以相对较小的局部性投入,获得局部的、赶超型的、战略性的优势。 

(3) 优化贸易结构,完善贸易方式。首先,提升出口商品结构,增加服务贸易出口。提升出口商品结构就是要鼓励那些附加值比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的商品多出口,限制出口大量耗费能源、资源的商品。逐渐转变竞争手段,从“以价格取胜”转变到“以质量取胜”;要提高银行、金融、保险、电信、运输等行业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鼓励其“走出去”。其次,提升加工贸易产品结构。2007年加工贸易在出口中的比重达53%,其在推动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增加就业方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参考文献: 

对外贸易的方式第4篇

1.目前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现状

(1) 相对于货物贸易,我国的服务贸易比较落后

据WTO统计,2007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总额为7620亿美元,占世界货物贸易出口额的7.3%;而服务贸易出口额为810.2亿美元,仅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的3.4%。同年,我国货物贸易在世界上排名第三,服务贸易排序第八;另一方面,我国服务贸易总是逆差,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达97亿美元,尽管2007年逆差额减少,仍为40.1亿美元。

(2) 出口产品结构仍不合理

目前,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品比例提高,突出表现在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出现了快速增长。但我们也要看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高新技术产品在工业制成品中所占比重明显偏低,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商品还远未成为出口的主导产品,在技术含量较高的商品领域,我们仍然属于净进口国,我国对外贸易总体上仍然呈现依靠出口低附加值消费品换取资本品的格局。

(3) 从贸易主体结构来看,外贸受制于外部因素

我国出口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只体现在最终产品上,主要是生产环节上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而技术水平、研发能力、核心技术、产品品牌、营销网络还受制于外来的跨国公司。外商投资企业主导机电产品的出口格局。2007年,外商投资企业的机电产品出口占我国全部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73.7%。2007年机电产品出口中一般贸易额723.1亿美元,外商占57.6%;加工贸易出口2398.9亿美元,外资企业占86.6%,主导了加工贸易中的机电产品出口。

2.对外贸易结构现状的原因分析

(1) 出口导向型外贸政策没有适时调整,在亚洲“四小龙”成功运用“出口导向”政策实现经济的巨大飞跃后,我国也采用这种外贸政策。不可否认,当时出口导向型政策对经济增长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出口额的大幅增长,这个政策的弊端也逐渐显现,“以量取胜,相互降价”是扩大出口的主要手段,出口秩序混乱等种种弊病暴露出来就不足为奇了。

(2)“比较优势说”没有动态运用由于劳动力成本低廉,劳动密集型产品是我国出口的主要产品。尽管目前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在出口中已占相当大的比重,然而我国只是承担了组装、装配的角色,这部分附加值低,其实质仍然是廉价的劳动力、土地、较低的污染排放成本等因素推动出口的增长。

(3) 没有及时调整引进外资政策,目前,外资已逐渐从合作、合资转化为独资、控股等方式,2007年,外商独资在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中所占比例为67.33%,大大超过中外合资的22.90%,况且相当一部分外资企业只是将生产环节放在中国。在这种形势下,技术的溢出效应就要减弱,企业的管理水平得不到显著提高,“以市场换技术”的目标不能实现。

3.从对外贸易结构与增长方式角度提出贸易发展的对策

(1) 转变发展观念,加快结构调整转型步伐

以“共赢”的理念营造良好的外贸经营环境。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需从单一考虑本国利益转变为树立一种“共赢”的观念。要充分认识到,通过技术引进可缩短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通过进口可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推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出口结构调整;通过进口可为出口打开更广阔的通道,创造更好的出口环境。在重视出口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进口,优化进口结构,以实现出口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贸易额不能再成为发展的唯一目标取向,提高产品竞争力,降低对资源的消耗,提高出口效益,应成为发展中更关注的方面。

(2) 向知识密集与研发领域进行政策倾斜,集聚并提升知识产权优势,发展知识产权战略

比较优势的局限就是“比较优势陷阱”和二元经济结构下的“贫困化增长”;竞争优势涵盖着国家、产业从高到低的多层次内容,要求极高,我们一时很难满足迈克尔.波特所提出的全部要素(四种新要素和两种辅助要素)的要求,而只是产权优势则可以以相对较小的局部性投入,获得局部的、赶超型的、战略性的优势。

(3) 优化贸易结构,完善贸易方式

首先,提升出口商品结构,增加服务贸易出口。提升出口商品结构就是要鼓励那些附加值比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的商品多出口,限制出口大量耗费能源、资源的商品。逐渐转变竞争手段,从“以价格取胜”转变到“以质量取胜”;要提高银行、金融、保险、电信、运输等行业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鼓励其“走出去”。其次,提升加工贸易产品结构。2007年加工贸易在出口中的比重达53%,其在推动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增加就业方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依赖于外贸的健康发展。现阶段“转变贸易增长方式”便是对外贸易健康发展的“指南针”,外贸的转型任重道远,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肩负起使命,做出适当的制度安排,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使出口主体——企业从集体非理性向集体理性转变,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汉林、李计广等著. 《入世后过渡期我国外经贸发展的问题、症结及对策》.第四届中国WTO 研究学术年会会议资料,2005年11月。

对外贸易的方式第5篇

[关键词] 对外贸易方式 要素禀赋 产业基础

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是可持续发展大计的具体形式,是加快对外贸易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要求认清产业和对外贸易发展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性。

1.贸易增长方式的含义。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可以简单理解为一国对外贸易的量的增长和质的增长这两种不同方式。量的增长表现为单纯外贸进出口总额的数量上的扩张,出口结构不合理,国际分工地位低,可能以较大的投入和资源的浪费为代价,且贸易利益和国民福利增加的效果不佳。总之量的增长是一种粗放型的增长。

2.贸易增长方式演进的一般规律。贸易增长方式的演进规律可以用贸易四阶段论来表述:贸易四阶段论很好的说明了贸易增长方式的一般规律,它是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演变主要依赖于它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的理论。它认为,一国的比较优势会由初级产品依次向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制成品转移。

3.贸易增长方式的产业结构基础及其相互关系。产业结构对贸易结构具有决定作用。按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建立在要素禀赋基础上的产业结构决定了比较优势结构,比较优势结构又决定了贸易增长方式。

从出口方面看,生产结构向高级转换,会带动出对外贸易方式的质的提高。从进口方面看,国际分工发展的结果,使一国生产越来越依赖国际市场。由此,国际贸易己成为生产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生产结构决定了进口结构。

一、目前我国的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目前,加工贸易出口总额已经占对外贸易出口总额的60%,已经超过一般贸易成为我国贸易出口的主要方式。发展加工贸易符合我国要素禀赋结构,密集使用廉价劳动参与国际分工,利用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并从中获益,增加了劳动者的就业和收入。但同时生产扩张过分依赖廉价要素的投入的增加,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犷,经济效益低,能耗多,污染重;而且我国以廉价劳动承接的这些加工贸易普遍技术落后,效益差,位于“微笑曲线”两端的低附加值部分。

服务贸易在23年间增幅达35倍,年平均增长16.92%,大大超过了中国同期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而且服务贸易逆差自1999年首次降至94亿美圆,可以说服务贸易较过去在不断发展,这是事实。但是同时事实还有另一面,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发展不协调,形成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发展形态,还表现为2005年我国货物贸易额达14219.1亿美元,服务贸易额为1582亿,服务贸易占贸易总额的10.9%,这个比重低于19%的世界平均水平,服务贸易的发展空间很大。但服务贸易的发展的不平衡却让我们看到了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现实途径。

产业产值上,服务业和制造业已非常接近。为什么贸易上差距如此之大?原因是我国服务业能够出口的服务大多附加值低,属于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壮大的同时并没有让服务产品有更多的国际市场空间,出口的服务创造的价值也低。产生诸多问题的加工贸易能否向集约型的服务贸易转变,下面从产业的要素供给角度分析问题。

二、基于要素的产业结构基础分析

分析服务贸易和加工贸易的产业基础着手,两个要素资本(K)和劳动(L),要素只在两个行业间流动,假设服务业和制造业分别有一个生产函数Fs和Fm。为了分析服务业和制造业间的要素流动以及要素价格发生变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为了方便分析问题假设:资本和劳动的总量不变,技术不变,现实中的要素的增加减少抽象为模型中要素价格的下降和上升。

如图1所示,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各自的约束条件下选择最优的生产,m约束表示的是制造业的约束条件,s约束表示的服务业的约束条件,这里的约束可以理解成是行业在一定时间内所能整合的总的资源,或者是发展经济所付出的成本在一定时间内是一定,可以是环境成本,可以是资源成本,也可以是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规划的约束。Fm=ym表示的是制造业产出是ym的等产出线,Fs=ys表示的是服务业产出为ys的等产出线。资源数量某时期一定,形成均衡状态,劳动力和资本得到充分利用,制造业和服务业最优化生产。在(K’m,L’m)点时形成新的均衡。从(Km,Lm)到(K’m,L’m)均衡位置的转移表现了服务业吸收要素,发展壮大的趋势。制造业产出水平有下降的趋势,而服务业有产出水平上升趋势。

三、结论及建议

1.从要素禀赋理论以及运用最优规划模型能够得出制造业的资源向服务业转变的趋势,国家产业部门应该促进这种趋势的进一步发展。改变制造业的增长方式和发展现代服务业是题中之意。

2.转变制造业的粗放型的增长方式,着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的高技术制造业,对于资源浪费型的产品要严格限制,加工贸易产品从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3.服务业的发展要靠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配套,同时促使产业升级加快其进程,服务业中的高技术和高知识密集型产业依赖于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加快技术引进,合理配置各种生产要素,提高经济效益是服务业和制造业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刘志彪.发展现代生产者服务业与调整优化产业制造业结构[J].南京大学学报,2007(4)

对外贸易的方式第6篇

【关键词】中小外贸企业贸易方式融资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国际间的贸易方式也在不断更新。不同类型的企业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对外贸易方式就变得尤为重要。我国的企业可分为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及小型企业,其中中小型企业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也在某程度上决定并改变着我国贸易经济的发展。如何拓展和改变传统的贸易方式,选择既能充分利用国际分工优势又能使自身高速发展的合理贸易方式,就成为我更中小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我国中小企业选择对外贸易方式的问题及因素分析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方式的演变已经趋向于多元化和多样化,但出口加工贸易仍然是最主要的对外贸易方式,而且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增长速度,其他贸易方式则是一直处于劣势。小额的边境贸易方式、租赁贸易等是近年来发展速度非常快的几种贸易方式,但比重不大。从总对外贸易的方式格局来看,我国正在逐步的向多元化的贸易方式发展。可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单一性,却是不能忽略的事实。

原有的贸易方式使得我国的外贸型的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上受到了很多的局限性,无论是出口型的加工贸易,还是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型的中小企业,多年以来都局限在原有的贸易方式中,没有任何的创新和开拓意识,由此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一直影响着我国的中小企业的在开拓国际市场上的动力不足。由此所产生的品牌意识,自主知识产品的缺乏,长期不能占有国际市场,同样的较低的利润又形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这些原有的贸易方式即给了中小企业生存的空间又阻止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步伐。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中小外贸企业科技含量低,缺乏品牌意识

由于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在规模、资金和人才等方面的限制,企业的科研投入和科研能力有限,出口的产品大多科技含量低,缺乏核心竞争力,除少数中小外贸企业出口一些高科技产品外,大多都是出口纺织、服装、鞋类和轻工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根据2011年中国中小外贸企业竞争力报告,在对551家中小外贸企业的调查中,有280家企业自主品牌在本企业出口总额中多占比重不足50%,其中有151家企业自主品牌占本企业出口总额的比重低于20%。在我国出口外贸500强中,名牌产品的销售比例只有6%,远远低于50%的国际水平。另外,中小外贸企业的品牌意识薄弱,一些中小外贸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只顾及眼前的利益,投机取巧、不顾声誉,没有树立和培养自己的品牌,在面对发达国家的技术、绿色等贸易壁垒面前更是不堪一击。盈利难也使得公司的生产规模、技术投入等严重受限,由此就走向了一个恶性循环,公司出口的越多、亏损越快,导致我国很多中小外贸企业发展这么久以来都没有真正的自主品牌,产品品牌的缺失制约了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和竞争力,最后很多企业面临倒闭。

(二)我国中小外贸企业过于依赖廉价的劳动力

家族式企业对外来的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都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在家族式企业中,外来人员很难享受股权及其他平等待遇,这很容易给职员留下被歧视、遭冷遇的感觉,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永远只是个打工者,始终难以真正融入到组织当中,所以很多各方面的人才不愿选择家族式企业,甚至很多企业辛苦培养的人才也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辞职。由于难以留住企业内部人才和吸收外部人才,中小外贸企业对外贸易想要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可能性将大打折扣。

(三)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发展对外贸易融资难

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大部分规模较小、自有资金不足,面临资金周转难题。“融资难”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据2010年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对2849位中小外贸企业家的问卷调查及长期跟踪调查显示,中小外贸企业家认为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有68.3%的中小外贸企业家认为从银行贷款的难度较大,65%认为从民间渠道融资的难度较大。

二、我国中小外贸企业选择对外贸易方式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应加强对我国中小外贸企业资金的融通

加强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管控力度,更加有利于银行等金融企业对于中小企业融资时的风险管控,对于围绕着中小企业的进出口的各个环节的风险的管控,银行和其他的各种金融机构把握住资金流向和物流流向的流动方向,从而进行行之有效的风险管控和风险的分担。进出口贸易结算中的商业单据或者金融单据均由放款银行进行控制,其中权利凭证或者货权也视为银行占有成为质押标的,这实质上是贷款银行的变相抵押贷款。特别是在出口贸易中,与信用证相关的融资方式中,更有来自开证行的有条件或无条件担保。由于金融安全保护与对外贸易融资,银行的风险也容易控制,在中小型外贸企业更容易获得融资支持。

对外贸易融资条款和灵活,适合中小型外贸企业经营的稳定性和较少的功能相比,流动资金贷款,对外贸易融资和短期贸易融资周期为基础的,较低的利率,贷款期限也比较灵活。首先,中小企业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选择融资期限,获得成本相对较低的融资。其次,在汇率波动的情况下,对外贸易融资企业可以根据贸易周期,选择所持有的货币种类,约定远期结汇以及套汇保值等方式,提前锁定成本,抵御可能发生的汇率风险。这样才会更加有助于中小企业找到更合适自己身的汇率,从而增强了中小企业在进出口时候的抗击风险的综合能力。

对外贸易融资方式来帮助中小外贸企业吸引客户,增加对外贸易对外贸易融资的中小企业的国际市场份额,降低经营成本和风险,这一方面使得其能为国外进出口商提供较为优惠的付款条件,从这些方面来扩展粗口的数量和质量,提高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市场上的份额;在其他侧重点中,就会使得中小企业降低生产成本,这些建议会显著的增加中小企业的利润率。

(二)改善和提高企业的多元化经营道路

通常情况下,外贸型的中小企业都很难通过单独的一个个体形成一个产业的集群规模化的经营方式,只有非常单一的经营产品,产品的利润低下,没有明显的效益增长点。由此看来,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必须要形成中小企业集群化、集团化,这一观点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通过组建中小企业的集群经营,可以实现各种社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提升品牌效应,从而才能够让产品的多样化成为现实。通过中小企业的集群化,才能让中小企业产生凝聚力效应,使得那些重要的生产要素聚集在优势产品上,不仅符合世界贸易的发展潮流,同样也是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的出路和方向。二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就是没有自主的品牌,品牌的知名度低下,难以有力的开拓国际贸易市场。三是,可以让我国的中小企业提升员工素质和企业的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生存下来。四是,可以让中小企业拥有自己的主营产品的同时发展更多的优势产品,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竞争格局。在我国的外向经济的中小企业中,不乏有一些已经占有了一定制高点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中拥有一定的竞争力的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中小企业的领军力量。通过形成以领军企业为基础的中小企业集群,加强合作、股份上市、发行企业债卷等形式来形成良性的资本运营,在国际市场中给有力的的参与进去。(三)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应注重人才的培养,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在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无论是在行政机关、工商企业还是其他组织,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中小外贸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我国中小外贸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生存并取得突破,先进的企业管理是不容忽视的。现今,我国中小外贸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中小外贸企业,很多都采取家族式管理模式。管理制度僵化、部门各自为政、政出多门、缺乏有效地沟通、不注重人才培养的想象屡见不鲜。因此,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势在必行。1、以人为本,重视人才培养。企业应该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聘用外贸人才,重视人才的培养,为其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晋升通道,通过考核和选拔优秀的社会人才担任经理人等管理层职位,逐渐摒弃传统家族企业中的血缘、亲缘观念,树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业缘、事缘理念,尽可能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2、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在企业中,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建立有效地沟通机制,企业可以定期举行各部门的交流会、研讨会,通过交流和研讨明确权责、促进协调,避免各部门各自为政、政出多门,浪费资源、避免决策滞后。3、制定合理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每个人都希望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价值,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更希望自己的努力得到肯定,成果能够获得更加合理、公正的对待。为此,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应该建立更为公平公正、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充分保障职员的利益、调动其积极性、挖掘其创造性。另外,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中小外贸企业社会保障制度,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等,以解决职员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够更加乐意和安心地为企业服务。

对外贸易的方式第7篇

一、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兴起

2005年起,甘肃就开通电子口岸,海关、商检全部实现无纸化。兰州天星稀土公司在三年前选择了“在线广交会”电子商务平台,几年下来获得了“在线广交会”金牌会员,通过网络客户强有力的支持,企业发展采购商30余家,每年在网上和通过广交会上优势互补,贸易成交金额以百万美元额以上递增。据了解,像天星稀土公司一样的企业基本覆盖了广交会参展商,由于广交会源源不断的新机会、新客户资源,使得参展企业数量和出口额每年平均递增,分析关键因素就是网络媒体为他们助力“远航”,电子商务技术为他们提供了便捷的服务。甘肃有80%以上的进出口企业注册开展了电子商务,所有参展商加入“甘肃省国际电子商务平台”,成为“诚商网”和“网上广交会”的会员,2009年全省进出口贸易全部通过电子商务方式间接实现贸易。从内陆省份甘肃一个侧面看到了电子商务的兴起,同时也折射出中国电子商务在进出口贸易的应用程度。

可以讲,1997年电子商务在中国刚刚兴起之时,电子商务就涉足外贸,由于当时认识上的原因,只提出了“无纸贸易”是全新的商业运作方式。亚洲金融风暴后,电子商务对外贸企业发挥了实质性的作用,在广交会上,电子商务让广交会“永不落幕”成为现实。这一阶段,国内众多的电子商务网站应运而生,外贸企业有更广泛、更多的选择电子商务平台业务,电子商务逐步在外贸业务中普遍采用。经过十多年探索,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启用,配套的技术支持,由国富通、国富安、国富宝公司提供,从数据平台到CA认证、到支付系统进行不断升级和改进,据悉,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是我国唯一的部级应用平台。随着发展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从“在线广交会”、“中国出口商品市场”提升为“诚商网”,2006年以来,电子商务网上成交逐年递增,商务部所属进出口电子商务网站网上成交额有3400万美元到2009实现4亿美元。

广交会是中国进出口贸易的风向标,也是国际信息交流中心,来自世界的客商在寻找商品的同时,需求催生了新产品、新市场,孵化了一批批新企业,电子商务在这里寻求到了发展的土壤,参展商成为电子商务平台的注册会员,而每年不断扩张的国外采购商成为平台光顾客户,供需关系支撑着“网上广交会”等涉外电子商务平台发展。

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和兴起,可以说已成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里有一组数据显示,2005年,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为49000亿美元,2005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只有12992亿元人民币,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7.1%。到2006年交易额为15494亿,比2005年增长19.9%。2007年达到2.1万亿;2008年金融危机又一次给电子商务业发展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突破了3.1万亿元,其中, B2B交易规模达2.96万亿元,B2C交易达87亿元,C2C达1195亿元。2009年在2008年基础上翻番。

二、电子商务兴起给传统贸易带来的冲击

随着电子商务第一代、第二展到第三代的提出,全新的商业模式正在迅速形成。企业不再像过去那样采用人工办法购买和销售它们的产品。随着发展买主和卖主通过电子网络而联结,商业交易开始变得具有无缝性。一大批电子商务营运商兴起。电信、移动、联通等电信运营商都在发挥各自优势,加大力度推出独具特色、模式创新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

诚商网、阿里巴巴、中国制造网、环球资源网、慧聪网等众多对外贸易的电子商务网站,也纷纷利用广交会和国内贸易展会来发展客户资源,不管是运营商和网站平台,都看中了这一发展契机,进行着一场“线上”与“线下”的商业博弈。在没有网络的时代,那些海外采购商要想找到合适的供应商,至少需要通过电话、传真等方式来进行商业沟通,有的采购商要亲自跑到国外考察几天才能达成交易,这其中的国际长途费用、来回的差旅费都是很高的,而且还耽误时间。自从有了网络和电子商务,海外采购商只需要坐在电脑前,就可以很快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产品信息,包括产品规格、材质、图片,选择自己满意的产品及供应商,迅速达成交易。网络不仅减少了海外采购商的差旅费和电话费,而且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所以现在的海外采购商几乎都通过网络来寻找产品及其供应商。

据资料显示,2008年底,我国各类行业网站达到5100多家,以应用的进出口贸易的电子商务网站也就是25家之多,其中具有多种文字语言进出口贸易的网站达到6家,广交会官方网站和“诚商网”以对外贸易的进出口为主;国内B2B电子商务运营商“阿里巴巴”2008年零售份额和规模占56%以上,“环球资源网”占9.3%、“中国制造网”占4.6%、“中国化工网”占2%。广交会官方网站的增值服务形成了11份语言版本,访问量逐年上升,影响面逐步扩大,广交会期间高峰期日点击量达到200万人次,目前中国的电子商务网站电子和使用的人数已覆盖了全球所有的国家和地区,从全年的访问量来看,有70%来自中国境内,有30%来自境外国家和地区。总而言之,网上找客户、接订单已成为新参展企业和老企业扩大贸易的方式之一,已被采购商所接受。

现在,随着电子商务发展环境的日益成熟,电子商务对于中小企业业务增长的作用日趋明显。网络解决了外贸参展商和采购商更多想了解的信息,同时也引起了电信运营商的关注,电信3G网络推出,各大运营商积极着手电子商务平台建设,表明电子商务对于未来电信运营商有着难以估量的意义。通过电子商务,电信运营商能有效实现从网络基础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电子商务甚至有望成为未来运营商的主要盈利点之一。 研究报告显示, 2009年中国网上购物市场规模达到了2700亿元,预计到2010年此数字将增长至5000亿元以上,届时网上销售额将占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3%以上。互联网技术的有力支撑,构成了新经济的动力,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改变了人们生活环境方式。网络经济带来的相关行业经济效益30%以上的提高,直接刺激一、二、三产业的转型升级。

三、外贸企业如何适应外贸方式的改变

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世界经济将逐步在电子商务方面突破,全球正在崛起的区域性网络公司组织有可能形成全球最大的一条龙服务电子商务枢纽网,形式多元化的枢纽为电子商务提供更多业务服务。

1.如何选择适合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随着电子商务在企业开展国际贸易时应用程度的不断加大,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也就越大。一是网络信息应用在电子商务,相比传统贸易方式,减少了繁杂的程序,以无纸贸易形式,降低了贸易成本,实现了扁平化;二是商品从开发、研制、生产、消费的过程,电子商务完成了单据形成到结算,快捷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从贸易推出到交易成交,人力资本的配置与知识产品的生产之间的关系优化。对外贸企业来说,要适应外贸方式的改变,必须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商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是由专业的网络公司开发并运行的,他们针对不同类型的贸易企业的特点和需求,开发具有针对性的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一般具有以下三个基本功能:其一,提供一个方便的建设企业网站的服务器空间;其二,提供相应的技术保障和管理;其三,提供相应的宣传推广服务。

2.怎样选择电子商务平台才能算合适。其实,这个选择过程并不困难,只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就可以了。一是选择好经营场地。首先要进行市场情况分析,要搞清楚自己产品的主要海外市场范围,是美洲市场大,还是欧洲市场更加重要。其次,要分析一下自己产品的数量、特征,10个产品需要的空间和100种产品需要的空间大不一样。二是选择规模是关键。规模大,供应商就多,竞争也更加充分,商品的价格水分也被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采购商在这里能以最低价格买到同等质量的产品,所以采购商愿意来, 商机也就更多。电子商务平台的规模很重要,但不是规模越大效果就越好,这是因为电子商务平台行业处于完全自由竞争状态。三是量身制衣。有些特殊行业,由于自身专业性强的特点,选择综合型平台不是非常合适,例如化工行业、医药行业。在众多的同类产品中,能第一时间吸引买家注意的产品意味着比同行可获得更多的商机。所以,在产品信息的时候,企业需要能够引起买家关注和兴趣的产品。

3.如何有效操作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合同和传统的书面合同一样,电子合同一般都包含约首、基本条款和约尾三大部分。约首部分一般包括合同名称、合同编号、缔约双方名称和地址等项内容。合同的基本条款同样包括品名、品质规格、数量或重量、包装、价格、交货条件、运输方式、保险、支付条款、检验、索赔、不可抗力和仲裁等项内容。约尾部分一般包括签约日期、签约地点和双方当事人签名等项内容。传统的书面合同一般是一式两份,双方签名盖章生效后,各执一份。而电子合同的签字生效是用数字签名形式来实现。在平时与笔者和广大供应商的接触中,很多供应商认为,专业的卖家只需要看图片就知道产品的情况,而且如果采购商确实有采购意向,他(她)会进一步发询盘了解,现在是买家市场还是卖家市场呢?买家有那么多的选择,尤其是你的同行已经给另外对方详细的产品介绍,买家为什么还要放弃好的选择来选择你呢?所以在描述产品的时候,要注意做到产品描述的详细与专业。的信息专业与否,决定着企业产品和公司是否能够吸引买家,从而进一步获得买家询盘的机会。一个电子商务平台可以聚集数百万的会员,要想在这些会员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获得更优先的信息位置,方便采购商容易搜索到商品信息。采购商到达电子商务平台,也是通过搜索商品关键词来找寻目标,在众多搜索结果中,付费会员总能获得更加优先的排名,也就能获得更多的商机。从网络营销角度来分析,网站的设计必须专业化和商业化,如果目标客户在进入企业网站60秒之内,网站内容还没有引起他的注意并赢取他的信任,那么失去这个潜在客户的可能性高达70%。如果客户在2分钟之内还没有找到企业的联系方式,那么失去这个客户的可能性高达80%。

纵观发展,现阶段电子商务在发展中仍遭遇瓶颈,中小企业在应用电子商务中困难重重,仍然制约着电子商务的健康推进,据抽查甘肃经营进出口贸易三分之一的企业,在应用电子商务投资上,约有五分之一仍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造成网络贸易失败的主要原因,既有客观原因,自身建设方面不到位;又有主观原因,认识不足,进入误区。

对外贸易的方式第8篇

国际经贸环境的新特点新趋势

发端于美国的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是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对国际经贸格局、全球治理结构、社会价值观念和经济发展模式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国际经贸形势出现了一些值得高度重视的新特点新趋势。

一、世界经济缓慢回升,可能经历较长时间中低速增长过程

过去一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世界经济经受了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2009年下半年以来,在各国经济刺激政策作用下,国际金融和经济形势出现一些积极变化,经济复苏的影响正在扩大。另一方面,世界经济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一是全球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二是各国高额赤字和债务暗含新的危机。三是新的经济泡沫风险不断积累。全球通胀预期上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过早攀升震荡。对正处在恢复阶段的世界经济来说,又增添了新的变数。

总体来看,世界经济正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增长速度最快的上升期,转入深度调整期。2009年12月,联合国《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指出,如果目前的刺激经济政策得以持续,世界经济将在2010年缓慢复苏,实现2.4%的低速增长。

二、经济全球化继续发展,但治理和规范全球化倾向上升

此次金融危机发生后,在理论层面引发了对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反思。要求重拾政府干预的呼声增高。一些保守思潮借机主张国家利益至上,要求加强政府干预,对本国企业或产品进行保护,限制外国资本和商品流入。

总体判断,以科技进步和生产要素全球配置为基础的全球化趋势不会逆转。过去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全球化使各国得到的好处总体大于损失。从现有的国际分工体系看,全球化的制度基础仍然存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各国通过高水平的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被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此背景下,全球已经形成了不断深化、相互依赖的国际分工合作体系,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进程将在完善全球治理中得到加强。

三、各国增长模式加快调整,世界经济结构孕育深刻转型

当前各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亚洲生产、美国消费”模式的“再平衡”;二是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两者相互影响、密切相关。美国“低储蓄、高消费”模式的形成,既是国际分工自然演进的结果,也是美元国际货币地位的体现。从二战后美国历次经济危机的波动轨迹看,每次危机大体经过3―8年的后危机震荡,其储蓄率可以恢复到正常值,国内消费也恢复到危机前水平。从近期看,美国等发达国家消费率下降,国际市场需求短期不会恢复增长,但长远上看,发展中国家国内需求增长无法完全填补美国消费缺口。美国靠消费拉动、亚洲国家资源流向制造部门的增长格局难以根本改变。

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普遍提出实行“再工业化”,其主要方向是发展新能源和“低碳产业”,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欧盟、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等纷纷制定“低碳经济”计划,并投以巨资。这些战略和政策调整,有可能使发达国家继信息技术之后,加快形成以新能源产业技术为特征的第四次技术革命,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并促进相应产品和服务出口。

但应看到,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不会终止国际产业转移,发达国家在低端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上已几乎没有比较优势。因此,发达国家在加快发展新能源、环保、高科技产业过程中,客观上会加快传统产业对外转移。

四、新兴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多极化发展格局更加明朗

这场危机发端于发达国家,虽然也重创了发展中国家,但总体而言后者受到的冲击和影响是可控的。在可预见的将来,发展中国家在世界GDP中的比重将逐步增加,这无疑是整个世界经济增长格局的一个重大变化。

但应认识到,发达国家的综合国力、科技实力、主导地位并没有因为金融危机而根本改变,美欧主导国际经济格局和国际规则制定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发达国家的立场和态度依然影响着国际重大问题的走向。今年年初结束的哥本哈根会议,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美国等西方国家希望统筹利用G20、G8等机制,在经济、金融、贸易等规则制定上维护既得利益。他们既想通过把发展中大国纳入现行体系为其分忧解难,又不希望自身主导作用和优势地位受到挑战,各国将经历一个激烈复杂的博弈过程。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对外贸易是我国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对外贸易经过30多年发展,已经积累了巨大优势,同时面临的调整转型压力日益突出。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格局进入大调整、大变革时期,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近期内。国内外环境变化使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一、外需回复进程的不确定性

当前,在各国经济刺激政策的作用下,世界经济已经出现了复苏迹象,贸易发展的外部环境有所改善。在经历了连续13个月的出口负增长后,去年12月起我国出口已连续4个月正增长,近两个月回升幅度较大。但我们不能就此认为,危机已真正过去,外需已彻底恢复。因为当前出口回升既有国际市场需求回稳、进口商补充库存等因素,也与上年同期基数较低等因素有关,今年以来出口规模与2008年同期基本相当。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的内生动力不足,债务风险犹存,各国复苏进程很不均衡,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的新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这些都导致外需回复进程存在很大变数,出口高增长的持续性有待观察。从全球格局看。国际金融危机是对当前经济增长模式的深刻调整。世界经济可能进入相对低速增长期,但在国际市场需求萎缩情况下,全球生产能力反而有所增加。全球供需结构深刻变化,我国对外贸易环境很难再有前几年的宽松环境。

二、生产成本的上升趋势

从资源能源看,一方面,我国将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这是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另―方面,今年以来,国际市场原油、铜、棉花等初级产品价格已大幅上涨。预计在相当长时期内,资源性产品价格的上涨将成为必然趋势,这将对出口企业形成巨大的成本压力。从劳动力看,虽然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但随着国民收

分配结构的调整,提高劳动力价格上升既是客观的,也是必要的。今年以来,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行业招工难、企业用工成本上升快等问题开始重新显现。外贸企业经营成本上升压力增大,担心“好不容易回来的出口订单很可能又因为成本上升而减少”。

三、人民币汇率面临较大外部压力

随着出口“由负转正”,国内外对我进出口走势判断分歧加大,企业政策调整预期不断增强。特别是人民币汇率问题,今年以来引发广泛关注,美国频频对人民币汇率问题施压,国内各界也有许多争议。汇率从来都不是单纯的金融问题,也不仅仅是贸易问题,其间掺杂相当多的政治、社会因素。近期人民币升值压力主要来自美欧急于摆脱危机的经济需要和对我进行战略打压的政治图谋。当前我国内部人民币升值压力是减弱的。虽然国家多次重申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但随着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增大,企业对人民币升值预期增强,不利于接单特别是接长单。今年以来,国内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原材料价格高企,人民币汇率再大幅升值,将直接影响企业利润,出口企业将无法承受。

四、国外贸易保护形势的严峻性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更是“重灾区”。2009年,我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案件数量和金额均创达历史峰值。针对我钢材、轮胎、化工品等优势产品和行业,摩擦国别扩散,救济措施叠加,挑战我国内经济政策和制度安排。2010年是全球经济复苏的关键年,各国保护国内市场、争夺国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随着我经济在全球率先回升和占国际贸易份额的增加,各国针对我的贸易保护主义将持续升温,各种隐形或变相贸易保护主义层出不穷。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将更加严峻,这对我们如何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但辩证地看,世界经济每次大危机都会带来大调整、大洗牌,都是新的大国崛起的历史契机。只要我们增强在危机中捕捉机遇的能力,挖掘我们的潜在优势,不失时机地扩大开放,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就一定能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

一、我国内需市场广阔为对外贸易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我们讲扩大内需,最大的内需是城镇化,最雄厚的内需潜力在城镇化。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为46.6%,据有关部门测算,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5%左右,城镇将新增3亿多人口,这将为扩大内需和对外贸易发展提供强大、持久的动力。首先,城镇化带来的消费需求增加,将为扩大进口创造机遇。其次,城镇化带动的投资需求,将为投资品进口提供空间,将形成对先进技术、装备和基础材料的巨大需求。第三,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带动的投资品进口,还会提高国内工业装备水平,发挥技术外溢效应,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和竞争力。

二、国际分工格局变动为改善贸易结构创造了外部条件

历史经验表明,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国际金融危机加快了科技进步和创新步伐,全球进入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时代。发达国家加快调整科技和产业发展战略,把绿色、低碳技术及其产业化作为突破口。可以说,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之中。在新能源、数字经济领域,我们和发达国家基本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完全有条件在竞争中齐头并进。只要我们抢抓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苦练内功,完全可以在战胜金融危机挑战同时,提升我国的产业技术水平和国家竞争力,使我国进出口贸易的质量和水平再上新台阶。

三、国际上对我借重增加为改善对外贸易环境提供了重要契机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国影响力不降反升,我们积极开展经济外交工作,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合作,全面阐述我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上的主张和举措,积极参加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际合作,推进区域和双边经贸合作,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维护了我国对外经贸利益。当前,国际上看重我国的实力和影响,对加强与我国经贸合作意愿增强。这为我们争取道义制高点、加快推进对外文化交流、增强我国软实力影响、改善国际舆论环境,打开了新的机遇窗口。国际经济环境的有利变化,对我国加快推进自贸区谈判,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升对外贸易水平,提供了更多有利条件。

关于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问题的思考

总书记指出,国际金融危机表面上是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对外贸易更是如此。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为进一步发挥对外贸易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和谐,扩大国际影响力的作用,必须把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这既是短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内外经济双重冲击的迫切需要,也是长期推动外贸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加快转变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更多注重数量扩张,竞争力主要依靠劳动力、资源能源等生产要素。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是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速放缓,各种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为适应国际经贸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要求,要进一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吸纳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鼓励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贸易,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是积极应对国际经济贸易变革的外在要求。经过30多年发展,我国已跻身世界贸易大国行列,出口位居世界第一,进口世界第二。但我企业的研发、设计、营销能力,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附加值,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和重要商品进出日话语权等方面与贸易强国还有很大差距。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是推动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进程的重要举措。

二、加快转变的总体要求

坚持推进“六个协调”的总体原则。坚持出口和进口协调发展,促进贸易平衡;坚持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协调发展,提升规模效益;坚持外贸与外资、外经协调发展,增强互动作用;坚持外贸和内贸协调发展,实现有效互补;坚持多种所有制协调发展,发挥各自优势;坚持东部和中西部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的发展目标。今后一段时期,对外贸易发展要巩固贸易大国地位,推进贸易强国进程。提高出口商品质量,更加注重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化;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更加注重从国际分工的低端向中高端转变;提高大宗商品国际定价能力,更加注重从价格接受者向价格制定者转变;提高国际贸易规则制定的参与能力,更加注重从接受既定规则向更多地主动参与制定规则转变。

三、加快转变的主要任务

进一步优化主体结构,做强大企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快商务平台建设。逐步打造若干个国际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部级会展平台,培育若干个技术力量强、信誉好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若干个有―定规模的商品市场。

进一步优化商品结构,稳定传统优势产品贸易,推动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附加值产品贸易。加快出口基地建设,建设优势产品出口基地,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以自有品牌产品出口为主的基地企业。鼓励低碳排放、节能环保产品贸易,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

进一步优化市场结构,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培育周边市场。在开拓新兴市场方面,加强对企业的支持与服务,建立和完善各种经贸合作机制和平台,营造良好的贸易环境。

进一步优化贸易结构,做强一般贸易,提升加工贸易,发展其他贸易。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加快“走出去”带动贸易,加大对边境贸易发展的支持力度,扩大边境地区对外开放。

对外贸易的方式第9篇

【关键词】 增长方式; 因子分析法; 经济效益; 核心竞争力

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源于“投资、消费和出口”,被统称为国民经济引擎的“三驾马车”。长期以来,我国主要实行的是投资和出口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但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较为严重地依赖投资规模和出口市场,然而在金融危机的阵阵寒流中,我国许多产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较低、依赖贴牌加工、产业链较短的外贸企业受危机冲击较大,有的甚至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因此当务之急是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外贸增长方式是指决定外贸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以及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外贸增长的方式,包括粗放式外贸增长方式和集约式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就是从传统的单纯依靠数量扩张和价格优势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依靠技术与品牌、提高质量和效益、优化结构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尽管我国一直致力于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优化,然而转变效果如何,人们对此有不同的评价。笔者试图构建一个外贸增长方式的评价模型,借此对我国以及各地区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

一、文献综述

关于外贸增长方式的问题,国内学者对于此问题的研究相当丰富,相关文献资料较多,但主要集中在定性分析上,定量分析较少,主要包括范爱军等(2007)构建了外贸增长方式的评价模型,并利用AHP分析方法对山东省1999—2004年的数据对这一评价模型指标体系进行了演示分析。霍强、罗卫(2008)构建了我国外贸增长方式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线性加权法对我国2000—2005年的外贸增长方式的实际转变效果进行了测算。黄小峰(2008)构建了我国外贸增长方式的综合评价模型,并主张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研究。何永达(2009)在构建外贸增长方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浙江省1995—2007年的外贸增长方式转变情况进行了分析。王宇华(2010)利用AHP分析方法对浙江省2001—2008年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本文力求以客观的分析来评价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问题,希望能为各地区评价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可资借鉴的有效方法。

二、外贸增长方式转变评价模型指标的选取

加快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是近年来我国外贸领域的一项工作重心,“十二五规划”中外贸专项规划的主体思路就是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显得尤为迫切,也是我们应对金融危机的有效措施之一。但是对于目前国家及各地区在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上的效果如何却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这对于我们进一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加快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迫切要求,研究如何构建外贸增长方式评价模型的指标体系,并选择适当方法对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效果进行定量分析,为国家及各地区评价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效果提供参考依据,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外贸增长方式转变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与建立不能随心所欲,评价结果是否客观、准确,首先要依赖于各评价指标的选取是否全面、科学、合理和有代表性。因此应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根据各国对外贸易发展规律,借鉴国外历史经验,结合我国几十年来外贸发展的具体实践,按照系统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的原则设置和建立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评价指标体系。笔者选取反映外贸增长方式的4个大类指标,包括外贸总量指标、贸易结构指标、外贸效益指标和贸发基础指标,各大类的具体指标如下:

(一)外贸总量

外贸总量指标主要有贸易总量和贸易速度2个二级指标构成,从总量上反映了地区外贸的增长情况。其中贸易总量包括外贸出口总额(a1)、人均货物出口额(a2)、外贸进口总额(a3)和人均货物进口额(a4);贸易速度包括货物贸易出口增长率(a5)和货物贸易进口增长率(a6)。

(二)贸易结构

贸易结构指标包括出口结构和产品竞争力2个二级指标,其中出口结构包括机电产品出口比重(b1)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b2)和一般贸易出口比重(b3);产品竞争力包括初级产品竞争优势(b4)和工业制成品竞争优势(b5),其中产品竞争优势是指该产品的出口值与进口值之差比上两者之和。从贸易结构中可以看出高新技术产品在地区出口产品中的比重,以及地区工业制成品的竞争优势等情况,这些对于地区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非常重要。

(三)外贸效益

外贸效益指标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3个二级指标,其中经济效益指标包括货物贸易出口贡献率(c1)、货物贸易进口贡献率(c2)和一般贸易出口贡献率(c3);社会效益包括外贸行业就业人数(c4)和进出口外贸依存度(c5);环境效益包括单位出口金额能源消耗数(c6)、单位出口金额废水消耗数(c7)、单位出口金额废气消耗数(c8)和单位出口金额废物消耗数(c9),其中进出口贡献率是指该类产品进出口额的增量与GDP增量之比。外贸效益指标反映了外贸企业的利润来源以及能耗情况,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就是单位出口产品能耗不断减少、利润更多的来源于一般贸易,同时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对外贸的依存度不断降低,外贸效益指标很好地反映了地区外贸增长方式的变化。

(四)贸发基础

贸发基础指标包括投资、产业结构和科研投入3个二级指标,其中投资包括国内固定资产投资(d1)和国际直接投资(d2);产业结构包括第二产业比重(d3)和第三产业比重(d4);科研投入包括R&D投入占GDP比重(d5)和独立自然科技人员数(d6)。贸发基础主要反映了地区的科研投入和产业结构,投资和科研投入的多少对于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产品的附加值具有重要影响,这些因素是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所在。

综上所述,通过高科技产品在出口产品中的占比、地区科研投入、出口产品的单位能耗、效益来源以及进出口总量等指标得变化集中反映了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通过最后的综合得分可以看出地区在外贸增长方式转变上取得的成绩。

三、因子分析法及其评价结果

因子分析法用少数几个因子去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即将比较密切相关的几个变量归在同一类中,每一类变量就成为一个因子,而这个因子并不是具体的变量,是不可观测的,需要我们对其进行命名解释。但是这几个较少的因子却可以反映原始资料的大部分信息。运用这种研究技术,我们可以方便地找出影响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并对因子分析结果进行解释。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为:

X=BZ+E

其中Z为提取的新变量值向量,B为方差贡献率值向量,X为原指标值向量,E为残差向量。

本文以青岛市2001至2012年共12年的数据为样本,选取了共计26个评价指标,则评价样本矩阵为[Xij]12×26。对于青岛市2001年至2012年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具体评价步骤如下:

1.由于26个指标量纲不同,因此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其标准公式为:Yij=■ (i=1,2,…,12;j=1,2,…)。

其中Yij代表第i年的第j个指标值标准化后的数值;Xij代表第i年的第j个指标值;■j代表青岛市12年中第j个指标值的均值;σj代表青岛市12年中的第j个指标值的标准差。

2.利用SPSS17.0软件,对青岛市2001至2012年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26个指标数值进行因子分析,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根据运行结果选入5个公共因子,其累积方差贡献率为95.848%,这5个特征根见表1。

由于公共因子在原始变量上的载荷值(原始变量载荷矩阵略)偏低,不利于解释,故需进一步进行因子旋转,选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经过7次旋转后,得到载荷矩阵表,从中可以看出,公共因子F1在外贸出口总额(a1)、人均货物出口额(a2)、外贸进口总额(a3)、人均货物进口额(a4)、国内固定资产投资(d1)、外贸行业就业人数(c4)、机电产品出口比重(b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b2)、R&D占GDP的比重(d5)、工业制成品竞争优势(b5)、单位出口金额废物消耗数(c9)和单位出口金额能源消耗数(c6)上的载荷值都很大,可以看出公共因子F1主要反映了贸易总量、出口结构、环境效益和国内投资情况等信息。公共因子F2在货物贸易出口增长率(a5)、货物贸易进口贡献率(c2)、一般贸易出口贡献率(c3)、货物贸易出口贡献率(c1)和货物贸易进口增长率(a6)上的载荷值较大,可以认为公共因子F2主要反映了对外贸易的增长情况,可以称其为增长率指标。公共因子F3在第二产业比重(d3)、独立自然科技人员数(d6)、国际直接投资(d2)和进出口外贸依存度(c5)上的载荷值较大,主要反映了科技人员、外资对该地区对外贸易的影响程度以及对外贸易的依存度,是一个外向型的指标。公共因子F4在一般贸易出口比重(b3)上的载荷值较大,可以认为F4反映了该地区的自主出口能力,一般贸易是我们自己的渠道、自己的品牌,是应该鼓励企业发展的方向。公共因子F5在第三产业比重(d4)上的载荷值较大,而第三产业包括了服务贸易的许多方面,比如运输、保险、金融、电子信息化、咨询服务等,可以认为F5是服务贸易因子。

3.用回归法估计出因子得分,按每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5个公共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出青岛地区各年外贸增长方式转变效果的综合得分F,即:

F=■

如上式所示将每年的外贸指标在5个因子上的得分进行加权总和,就得到了综合得分,综合得分大于0的年份表明外贸增长方式转变较好,而越接近于1说明外贸增长方式转变效果越好。具体得分如表2所示。

根据上述各个公共因子的分析,结合各年份在5个公共因子上的得分和综合得分(见表2),就可以对青岛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进行综合评价。在公共因子F1上得分最高的是2012年、2010年和2011年,说明在近几年对外贸易的总量规模、环境效益和国内投资都有比较大的提升,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问题得到了较高重视;在公共因子F2上得分最高的是2011年和2006年,说明在这几年青岛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较快,外贸对青岛GDP的贡献率比较高;在公共因子F3上得分最高的是2012年、2009年、2008年和2007年,说明在这几年科技人员、外资在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公共因子F4上得分最高的是2009年,说明2009年的一般贸易发展迅速,表明青岛比较重视自身竞争实力的培养;在公共因子F5上得分最高的是2005年,这是服务贸易迅速发展的一年。

根据表2中各年份的综合得分和排名情况可以看出,尽管在2001至2012年间青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曾有过波动,但是从2005年开始青岛地区的外贸增长方式处于不断转变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无论是科技投入指标还是科技产品出口的占比都出现了大幅度的提升。由于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导致2009年青岛的外贸出现了较大的波动,特别是F2指标出现了负值,然而F2指标更多反映的是地区外贸总体增长情况。在国家和青岛市政府、各企事业单位的积极努力下,青岛地区外贸企业努力提高自身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致力于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对后期青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危机的压力之下,青岛努力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带来了2009年之后外贸增长方式综合得分的不断提高。

四、政策建议

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化,全球需求缩水和贸易保护主义现象越来越严重,导致全国包括青岛地区的外贸出口都受到了严重影响,充分利用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完成青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对外贸易体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坚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大力增强财税政策、货币政策和资源政策对外贸发展的支持力度,调整我国以出口为导向的外贸政策。利用行政权力促进外贸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外贸绩效评价体制、工作服务体制、贸易促进体制、摩擦应对协调体制,促进青岛市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

其次,实施“科教兴贸”战略,提高外贸人员的素质。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技术贸易,完善青岛市对外贸易的结构;另一方面要运用高新技术对传统贸易进行改造,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效益和附加值,增强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再次,优化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促进外贸进出口结构的转变。在稳定传统优势产品出口的同时,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出口商品结构。面对当前外贸出口市场环境的转变,青岛市必须调整出口市场结构,防止某个外部市场需求的变化对青岛市对外贸易发展造成冲击。

最后,优化贸易方式结构。一方面要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延长产业链,使加工贸易向纵深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要发展多种贸易方式,一般贸易、加工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等多种贸易方式全面发展,改善对外贸易结构。

【参考文献】

[1] 孙西辉.山东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对外贸易情况比较研究[J].济宁学院学报,2008(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