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6 08:30:0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医药的基础知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医学生基础知识学习体系21世纪是知识化、信息化、学习化的时代,社会对知识分子的要求越来越高。医生从事临床工作需要以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为保证,基础教育在医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分析研究强化医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并针对社会背景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是非常必要的。
一、研究背景
医学生以其特有的就业前景及医生的行业特性决定了其必须具备扎实的功底,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必须牢靠且能灵活运用到实践操作中去。同时,目前社会中存在的一些形势也警示加强医学生基础教育的必要性。我们通过走访调查,分析总结出目前最主要、最具影响力的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1.医学生对基础知识学习产生倦怠感
据研究统计,医疗、护理等专业的学生学习倦怠高于计算机、外语等专业,考虑医疗、护理等专业知识繁杂,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且医护行业服务的对象是人,也给从业者带来较大压力,且医学专业学生同样也要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这些都使得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倦怠程度较高。此外,部分医学生只注重临床技能,认为基础知识枯燥乏味,而完全忽略了基础课程与临床实践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
2.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匮乏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1)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足,降低其就业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医学院校不断扩招,医学毕业生越来越多。但是大部分医学生就业期望值较高,不愿意去乡镇医院,导致基层单位人才缺失。而大中城市三甲及其以上医院却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经济水平以及医疗条件等综合能力吸引着大批优秀的医学毕业生。同时,受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大型医院已经接近“人满为患”的情形,不再广泛接受医学生,而只重点招收以广博的基础医学知识与灵活的实践操作技能兼备的高素质专业性人才,导致医学毕业生就业压力颇大。
(2)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不扎实导致医患关系的紧张
现阶段,医疗纠纷不断,医患关系日趋紧张,除了患者对医生行业的认识不够、舆论压力、媒体偏激的报道等因素之外,医生的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方面,部分医生过分依赖高科技,而忽视传统的体格检查,问诊环节缺少,医患沟通匮乏,医生不能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而单纯凭借化验单、检验报告,往往会导致一些患者病情延误。另一方面,部分医生由于知识的欠缺,在选择检查项目上存在疏忽,不能正确选用特异性的检查,患者花“冤枉钱”的同时也可能会导致错误的诊断结论。
二、医学生加强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
医学院校基础课程不仅仅包括细胞生物学、解剖学、遗传学、生理学、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病理学等,还应该包括思想政治、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以及英语等方面的教育。医学生充分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优秀的基础知识是医学生思想升华的知识源泉
思想政治、伦理学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有助于培养准医学生们高尚的人文素养,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2.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奖助学金、评模评优的有力依据
医学生由于其培养周期和成长过程较长,费用昂贵,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大多数医学生可以在上学期间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取奖助学金,来缓解一部分家庭压力。现行大学期间为促进当代大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各项评优评模的文件都明确要求学生的学业成绩优秀,综合素质较强。医学生只有学好基础课程,才能得到较高的学分,在参评奖助学金时具有超强的实力。
3.稳固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目前,医学就业形势严峻,医学生们纷纷选择向更高的学历进修。但是,医学研究生考试与其他考试有所区别,其专业性质决定其考查知识点综合且理解难度较大。本科期间基础课程的掌握有利于医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做到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的有机结合,形成以疾病为主干,贯穿各科内容的复线。
4.夯实的基础知识是临床实践必不可少的条件
有效掌握基础医学,首先,增强医学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助其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其次,提高未来医生的专业水平,降低临床误诊率和漏诊率,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再次,能够为临床中出现的相关现象和问题做一些基础性的实验和研究。同时,可以从病因诱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改变等方面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提出积极有效的治疗和预后措施,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三、强化医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途径探究
1.个人方面
(1)提高自我认识
正确认识医学生的身份、肩负的重任以及基础教育对于自身、患者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观念和理想。这样,才能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并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去。
(2)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业成绩的重要条件。医学生在学习过程应针对各科目的学科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勤于归纳总结,巧妙联系前后知识点。
2.学校方面
(1)稳抓“三风建设”
辅导员老师进行严格的日常考勤,合理运用奖惩制度,并将医学发展需要和发展目标有机结合在一起,指导、训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学生干部在教室学习园地和宣传栏实时更新医学前沿信息,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学院适当安排学习经验交流会或举办知识竞赛、讲座等,以达到知识的共享。班级内部也可成立学习探究小组,以优生带动后进生,共同进步。
(2)深化教学改革。教师应一改往日传统的说教形式,采用更活泼生动的方式,如小组讨论等,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在基础课程学习开始及过程中,适当地结合临床内容,由临床问题引出要学习掌握的基础知识,对一些基础理论进行精辟和深入的讲解,使学生真正掌握,增强摄取新知识的本领。
3.社会方面
实践活动是完善基础知识的重要手段。医院应多开展一些志愿活动或组织生产实习,学生才能把理论知识学得更活,而且记忆持久、巩固。同时,医学生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参加各种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其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才比较完善和全面,才能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各种能力。
医学生承载着未来医疗卫生发展的希望,应加强基础课程的学习,并不断探究创新。只有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将来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学事业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玲,沈勤,沈梨芳.医学院校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中华护理教育,2013,10(5):199.
1.落后的教学理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对新课程背景下教材的性质、地位、功能认识不足,仍然把教材作为教学的唯一依据,唯教材是从,不敢对教材做任何的增删,忽视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只教不研,理论素质得不到提升,教学方法得不到改进;对新课程教学目标要求的变化理解不到位,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已成为高中政治教师教学的惯性。尽管不少教师对新课程的实施有非常大的热情,但在短暂的尝试后,往往又退回到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去了。
2.矫枉过正的教材结构体系。但矫枉过正,这是违反辩证法的。新教材的编排过于强调生活逻辑编排教学内容,势必会彻底打乱最基本的知识逻辑体系,而淡化了认识和思维逻辑,这是有悖于认识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知识点之间的有序迁移,思维活动的合乎逻辑的发展,理论、原理之间的有机联系,这是旧教材的合规律、合科学、合逻辑的亮点,但新教材却淡化了这些东西。为了解决学生的认知障碍,许多教师在实践中常常采用新、旧课程一起上的方法,这既使得学生糊里糊涂,又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3.教师有限的研究时间。目前教师研究新课程新理论的时间是及其有限的,究其原有,一方面,现有的评价机制以高考升学率为标准,教师被迫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书山题海之中,影响了教师对新课程的研究;另一方面,种种流于形式的业务活动及各种会议也占去了大量的时间,使得教师无暇静心研究。不学习新理论,不研究新课程,旧的教学观念就很难改变,旧有教学方式就很难变革。
二、应对措施
1.立足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教师要牢固树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要敢于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对教材进行增加或者删除,严格遵照“课标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达成课程目标的载体”,正确处理课标与教材的关系;关心学生的情感和行为变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充满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教师应主动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变被动地讲授教材为主动开发课程资源,做课程的建设者,变学生的管理者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做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引导者,使新课程理念在教学实践中落到实处。
2.完善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新教材的编撰工作,推动高中政治新课程的“再创新”。要解决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矫枉过正的教材结构问题,就要推动高中政治新课程的“再创新”。
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的核心组成部分,就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来说,在认识逻辑与生活逻辑、经典性与时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等对立统一方面仍有可改进空间。另外,非教材课程资源,如学生资源、社区资源、实践活动资源仍需加大开发的力度,使之真正成为学生的兴趣资源。
3.营造科研氛围,搭建科研工作的平台。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和机遇,教师应主动参与教科研,增强科研意识。教师必须加深对科研工作的认识和科研观念的转变,认识到自己并非科研工作的局外人,而是科研工作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是科研工作的主体,并积极主动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反思、积累。
首先,学校领导要树立“科研立校、兴校、强师”的教育思想,将教科研工作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地位。学校领导要率先垂范,成为各个领域科研工作的引路人、领头雁。同时学校还要健全科研组织,制定科研工作计划、实施措施及相关的奖惩制度,正确引导教师自觉进行教育科研工作。
其次,注重教师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许多教师观念陈旧,教科研模式僵化,又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教科研。因此,学校教科室或教研组应该利用每周的业务学习时间组织教师学习教科研基础知识,选派教师外出参加各种研讨和培训,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抓住灵感,撰写研究活动的经验体会,修改完善,形成论文,提升教师科研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 责任意识教育 渗透原则 渗透要求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6-0040-01
责任是一种能力,又远胜于能力,责任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品格。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一生的成长发展都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在高中政治教学中,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把责任意识教育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责任意识教育的原则
1.因势利导,淡化痕迹
无痕化的课堂责任意识教育,就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让学生在心里自然而然地接受,是一种符合学生实际的教育方法的优化。
渗透责任意识教育不具有强制性,它在引导人们感悟人生、进行理性思维时,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崇高思想和高尚情操的熏陶,形成应有的责任意识。
2.客观公正,辩证分析
在政治教学中渗透责任意识教育的同时,还应注意客观公正,尊重事实。对一些事件的分析要一分为二,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既明确责任意识包含的内容,又懂得应该怎样去尽责才是科学的。
3.遵循规律,乐于接受
在政治教学课中渗透责任意识教育时,我们应遵循学生的身心规律和认识规律,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两个课堂,书本和实践两种教材,把和学生密切相关的、能够影响他们的教育教学资源抓住,不断丰富其内容、创新其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其真正成为责任意识教育的主体。为增强政治课渗透责任意识教育的实际效果,除了要遵循上述原则外,还需要通过一些方法来让学生更自觉、更容易地接受。
二 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责任意识教育的要求
1.引入多媒体技术,增强直观性
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形象,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概括出抽象的结论,培养其应有的责任意识。
现代教育技术集声音、视频、图像、动画于一体,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视野,强化责任意识教育的趣味性、新颖性。
2.多样化教学方式,激活参与性
渗透教育应力避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要求教育者依据不同的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情境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这样才能避免教师的空洞说教,使学生思维活跃,让学生在自悟中明白深刻的道理,从而达到责任意识教育渗透的目的。
教师应创设多种有关责任的认知情境和两难情境,采取灵活有效的方式贯彻责任意识教育,让学生最终形成正确的责任认知、判断和选择。优化的教学情境能够提供给学生内化责任的精神氛围,从而使道德教育有效地震撼学生的心灵,更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渗透力。
3.整合生活化素材,提高说服力
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句话指出了教育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也要求我们的责任意识教育工作必须回归生活并指导生活。
教师应把教材内容与现实问题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小素材起的可能是大作用。例如在讲“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这一内容前,我在备课时找到了同学们在暑假开展的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的材料,针对他们在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中走形式、开学前突击盖公章等应付学校检查的不良现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明确这样的做法是没有责任心的表现,既违背了学校要求开展暑期实践的初衷,又对自己的认识的提高没有任何帮助。
4.调整好教学心境,己正而正人
政治教师所从事的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在塑造学生心灵的同时,也必须努力完善自己的“灵魂”,只有“身正”才能“为范”。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我们已意识到了课程建设对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许多专家、学者和职校以及身处教育一线的经验丰富的教师都在积极探索、尝试各种符合当今中国职业教育规律的课程模式,以多元整合课型理论为依据进行课程开发与改革,努力突出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的特色扩即以劳动力市场需求、职业现实需求和学生未来需求为基础。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本质含义
当今,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现状的日趋严峻;随着高科技被广泛应用,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综合化程度越来越高,由此引发发达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升学要求越来越高;就业学生转换岗位和职业的频率也越来越大。劳动者一辈子从事一种职业的可能性几乎是微乎其微的,显示出劳动者在接受教育的时候,不能仅仅是为了培养某一个岗位能力而接受某一种单一的知识、能力的训练,否则当学生在需要继续深造或转岗时只能面临被淘汰的结局。所以我们提出的以就业为导向实际上是一种广义的含义,是从学生的全局发展、终身发展出发,是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的前提之下提出的。
二、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建设在中等职业学校课程建设中的地位
中职文化基础课课程主要是指德育、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应用、体育六门必修课和其他不同专业相关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类课程。
中等职业学校作为我国国民教育序列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输送大量合格的高素质劳动者的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在教育部教职成司《关于实施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掌握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学习和终身学习所必须的文化基础知识,都要求中等职业教育要高度重视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把握时代脉搏,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地搞好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建设。只有搞好文化基础课课程建设,才能保证其它课程的建设得以顺利地进行;只有搞好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建设,按照时代需要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真正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打好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的知识基础;只有搞好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建设,才能让学生拥有较好的文化理论功底,使接受继续教育或更高一级的学历教育成为可能。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建设是其它课程建设的前提,在中等职业学校课程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三、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与其它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与其它课程之间是相辅相承的关系。文化基础课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对文化基础课的建设提出具体要求。文化基础课教学内容选择合理就能保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得以顺利进行;专业知识的发展又为文化基础课课程建设、知识更新指明了方向。在我们进行文化基础课课程建设和开发时,必须重视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课程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开展,才能发挥好文化基础课教学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服务的作用。
四、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文化基础课课程改革的现状概括
鉴于现状,所以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加强基础理论教学,通过区域课程开发满足学生今后在本区域经济和社会生活中顺利发展的需要,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协同专业结合区域、学校的特点和社会需求进行课程改革与开发,以达到真正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教学质量和实际效果的目的。充分满足本区域学生、家长和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特别是对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教学的需求,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教学过程中,既要满足后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对文化基础知识的需要,又要满足所有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所以我们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对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的课程进行必要地改革与尝试。同时在苏州大学数学学院副院长朱汉林教授、吴茂庆教授和苏州市教科所殷堰工书记的指导与帮助下、联合兄弟院校进行关于中职文化基础课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尝试,目前课程改革正处在第一阶段的测试与评价阶段。通过在2006级中职新生中使用我校自编开发的新教材,一个学期以来的效果是极其明显的,学生学习文化课的兴趣明显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较为明显地提高。同时我们也看到新编中职文化教材在我校的使用与推广,有助于推动我校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学校文化基础课校本课程的开发正好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在这次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力求彻底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五、调查与分析
为了检验我校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际效果,我分别在我校2005级中专生和2006级中专生中各抽取1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而两个年级的各100名学生分别是各班随机抽取的学生,而且尽量保证每班在各分数段的学生都能有所抽到,尽量控制实验的无关变量对实验数据的影响,以期能真实地反映实验效果。另外为什么会把这两个年级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呢,因为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新教材是从2006级新生中开始试行的,而50级还是沿用原来的老教材,由此两个年级正好作为实验的对照组。同时也对全校的文化基础课教师进行调查分析。
(一)面向学生的问卷题目分别是:
1.你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文化基础课在后续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学习中的作用如何,
A.重要B.不重要C.其他
2.你认为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学习难度如何,
A大.B.不大C.其他
3.你的文化基础课考试有没有不及格科目,
A.有B.没有
4.你认为影响文化基础课学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教师水平不高B人学水平低C.教材、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5.你毕业后准备如何发展,
A.就业B.继续升学C.自己创业D还没考虑好
6.简答:你认为哪门文化基础课或哪个知识点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
7.你觉得文化基础课最应该学什么,也就是什么内容对你最有用,
另外,还让学生描述了心目中理想的教学模式和最希望学到的知识等内容。通过调查我们看到学生认可中等职业学校的文化基础课对后续的学习有作用,也就是想学好文化基础课。但是普遍认为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没有做到结合学生初中学习基础,做到深入浅出,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致使接近一半的学生有不及格科目出现。学生认为改革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教材是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质量的重要环节。学生继续升学比例的提高也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教学内容和高职接轨。
(二)面向教师的调查问卷:
1.您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文化基础课在学生今后学习和发展中的作用如何,
A.重要B.重要C.其他
2.当前使用的教材是哪种版本,
A.国家教材B.省市自编教材C.学校自编讲义
3.您认为影响文化基础课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是,
A.学生人学水平问题B.课程建设问题C.其它问题
4.您认为当前文化基础课课程是否符合学生今后学习、升学、就业需要,
A.符合B.不符合C.还可以
5.您认为当前文化基础课教材适用性如何,
A.很好了B一般C.不适用
6.您认为当前文化基础课教材是否反映了新的科学发展成就,
A.是B.还可以C.不是
7您认为当前文化基础课课程是否渗透了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要求,
A.是B.还可以C.不是
8.您认为自己学校是否有能力自编教材,
A.有B.没有
9.请您谈谈对自己所教课程、所用教材的总体看法。
10.请您谈谈你对今后文化基础课课程建设的设想。
另外还对教师是否愿意以及如何参与课程开发、现用教材的适用性、如何处理专业课学习和升学考试对文化基础课要求不统一等问题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可以看到,教师对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在学生今后学习和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看中。认为影响文化基础课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人学水平问题与课程建设问题二者并重。对当前文化基础课课程是否符合学生今后学习、升学、就业需要产生了明显的分歧,这对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开发发出了明显的需求信号。而且很多教师表示了乐于参加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开发的意愿,并提出了不少很好的建议。
本学期在试用我校开发的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文化基础课课程改革前提的新教材后,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们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对新教材的体会之下,我们将进行第二轮的校本课程的修改与完善。
六、本次校本课程开发中应遵循的原则
我们在开展这个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应充分遵循以下原则:
(1)以校为本的原则。贯彻学校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宗旨,弥补国家课程的单一性,以满足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多样性与差异性的缺陷,反映出本学校的特点和条件,从而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2)学生优先的原则。考虑学生差异,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将他们的兴趣、爱好和要求融人到学校的课程计划之中,从而把学习和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他们的能力和个性得到更充分、自由和生动活泼地发展。
(3)合作互补的原则。首先是学校与课程研究部门和课程专家之间的合作互补,其次是指学校之间以及一所学校内部教师之间的合作互补。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生物农药;适期防治;研究
生物农药在现代水稻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有效的防治各种水稻病虫害,而且对于提高水稻的产量、确保农民增收,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加强水稻病虫害适期防治问题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1 水稻病虫害生物农药适期防冶分析
1.1 水稻病害适期防治 (1)水稻纹枯病。当水稻大田爆发纹枯病以后,选择几块有代表性的田地,复水后隔十天调查一次,直到乳熟期。水稻分蘖期至灌浆期之间,病发率超过30%时,开始第一次对其进行用药;隔10至15天的时间,喷药2至3次。一般而言,其病发率在30%时,时间大约处在7月20日至25日之间。(2)水稻稻瘟病。对于水稻稻瘟病而言,苗瘟防治最佳时间是秧苗生长至3叶期至前。就叶瘟防治而言,其在秧田后期到分蘖盛期之间,当大田中不断爆发急性病斑时,开始用药。对于穗瘟而言,其在破口到齐穗期之间均可施药防治;通常情况下,结合三代三化螟对其进行具体防治。同时,在破口之前大约l至2天的时间内,进行首次施药;对于重发年份而言,一般每隔大约5至7天的时间,进行第二次用药。(3)恶苗病与条纹叶枯病。对于该种水稻疾病而言,其通常以种传方式表现出来,在播种之前需对种子进行适当的生物药剂处理。对于条纹叶枯病而言,通常以治虫防病为主,做好灰飞虱的有效防治。实践中,对水稻构成威胁的灰飞虱代别虫态主要有三种。即一代成虫通常在每年的5月份下旬到本年度的6月上旬时间段羽化;对于二代若虫而言,其主要是在每年的6月上中旬时间内孵化,到本月的下旬以及7月份的上旬时间段,会羽化为成虫;对于三代成、若虫而言,若虫通常在7月份的上中旬开始孵化,而到了7月份的下旬到同年8月份的上旬,上述若虫就会羽化成成虫。因此,对于一代成虫生物用药防治,即可实现对条纹叶桔病的有效防治。
1.2 水稻虫害适期防治 (1)白背飞虱、褐飞虱。对于这两种水稻虫害的防治适期通常在2至3龄期,即每年的7月下旬到8月份的上旬,多为白背飞虱;而到了8月份的下旬、9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则以褐飞虱为主。对于各代低龄若虫爆发期而言,二代白背飞虱在7月下旬初,二三代白背飞虱出现在8月份的上旬;四代褐飞虱发生在8月份的下旬时间段,四代褐飞虱发生在9月份的上旬时间段。(2)水稻螟虫。对于水稻螟虫而言,其主要包括大、二化以及三化等类型的螟虫,其中以二化、三化螟的危害最大。一代二化螟的最佳防治适期为卵孵高峰之后的三天时间内;对于二代二化螟而言,其最佳防治适期一般在卵孵高峰之后的大约5天时间内;对于三化螟而言,其最佳防治适期为卵孵始盛期到高峰期这一时间段。防治白穗的最佳适期一般在卵孵盛期时间内,掌握破口之前的l至2天用药。对于一代螟虫而言,其主要以二化螟为主,在整个防治适期时间内,通常5月末至6月初为最佳时间段。对于二代三化螟而言,其卵孵始盛到高峰,一般在7月份的下旬初时间段;而三代三化螟卵孵盛期处于8月末到9月上旬这一时间段。
2 生物农药在水稻病虫害适期防治中的应用
实践中,可利用种子药剂对水稻恶苗病以及稻瘟病等进行种传病害防治。其中,所用到的药物是浸种灵以及咪鲜胺等。同时,还要适当地推迟播种期,一般以15日为宜,以此来有效避开灰飞虱一代成虫高峰爆发、一代螟虫出现发蛾高峰。对于秧田期的病虫害防治而言,其主要是针对灰飞虱、一代螟虫进行防治。在此过程中,所采用的药剂主要包括吡虫啉类、杀虫双以及锐劲特和杀虫单等生物药剂。
大田水稻栽种5至8天以后,主要是对条纹叶枯病进行防治,同时还要提高水稻自身的抗病能力。在此过程中,所用到的生物药剂有吡虫啉、伊利特以及锐劲特和宁南霉素等。在每年的7月下旬时间段,应针对二代、三代螟以及二代纵卷叶螟等进行防治,同时还要对水稻纹枯痫、稻飞虱以及稻叶瘟等病好进行防治。其中所用到的生物药剂主要包括有亲态保、啉虫啉、杀虫双以及伊利特和井冈霉素等。7月底至8月初这段时间内,主要针对纵卷叶螟、水稻纹枯病进行防治,同时还要对稻飞虱进行有效控制。其中用到的主要生物药剂包括阿棣、杀虫双以及棣哇和伊利特等。在每年的8月份上中旬时间段,针对二代二化螟、纹枯病以及稻飞虱等进行防治,主要用药包括亲态保、橡哇、杀虫双以及吡虫啉和唆嗓酮等。8月下旬至9月上旬,主要防治的是水稻纵卷叶螟、稻瘟病以及纹特病和稻飞虱等,主要用药有亲态保、吡虫啉以及杀虫双等。
结语:水稻病虫害防治过程中,不仅讲究适时,而且还要利用最先进的针对性药剂对其进行防治,才能有效防治病虫害。
关键词:治安管理处罚法;问题;完善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以下简称《治安管理处罚法》)的颁布实施,对于维护社会治安,保障公共安全,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公安法制建设和治安管理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一方面,有利于公安机关依法实施治安管理,查处各类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与旧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相比,《治安管理处罚法》无论是在立法技术还是总体结构、内容等方面均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该法作为一部涉及内容十分广泛、集实体法和程序法为一体的法律,在立法和有关执法解释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疏漏,在该法正式实施以来,公安机关在执法当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治安管理处罚法》在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6年3月1日起施行的《治安管理处罚法》,是公安机关办理治安案件、实施治安管理处罚的重要法律依据。该法不仅充分考虑到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而且体现了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法制精神。但是,该法在实施多年以来,也暴露了不少问题,具体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未引入限制人身自由的听证程序
我国《行政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这表明对于比较严重的影响当事人权力的行政处罚,应当告知当事人听证的权力,以达到使具体利害关系人通过听证程序参与行政行为,使其直接与行政主体对话、协商解决利益冲突,使行政行为公开化,最大限度的保护当事人的利益,从而使处罚更公正。但是,纵观我国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却并没有将拘留这一严重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处罚列入听证的范围,这不能不说是《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一大不足。对于公民来说,自由是最宝贵的,也正因为如此,我国法律明确规定,限制人身自由的处罚只能由法律来设定,其他任何行政法规或规章都无权设定。毫无疑问,相对于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执照、较大数额罚款处罚来说,拘留的处罚更重。因此,该法未将限制人身自由的处罚引入听证程序,是一大问题。
(二)警察的自由裁量权过大
治安处罚权是公安机关的的专属权利,主要由警察来实施。公安机关在行使治安处罚权时,也无可避免的会行使自由裁量权。事实上,现代国家没有哪项行政权的行使能够完全消除自由裁量,适当的自由裁量权可以充分发挥行政机关的能动性,有可能使个案正义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但是,从《治安管理处罚法》可以看出,该法并未对警察对违法行为人进行处罚方式、幅度、程序等进行明确的规定,各个部分都不可避免的有自由裁量权,而且明显的过大,不易控制和监督,警察的自由裁量权过大,极易导致滥用行政裁量权的情况出现,导致虽然是在其职权范围内行使,但权力行使的出发点、目的都与法律规定的精神相违背,这必然会对处罚相对人的权利造成损害,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执法监督操作性相对较差
公权力的行使必须受到有效的监督,最大限度地防止滥权和腐败现象的产生,但有效的监督需要完善的法律规定才能依法控制。《治安管理处罚法》设立了专章来执法监督制度,但却并未规定执法监督的主体、监督手段、措施等具体的操作内容,也未规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如《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
"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办理治安案件,不严格执法或者有违法违纪行为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行政监察机关检举、控告;收到检举、控告的机关,应当依据职责及时处理。"但该法对"及时"的时限、不及时受理与处理应如何追究责任、不予受理是否应向举报人或控告人说明理由等规定却并不明确。而且在这条规定中,监督的主体虽然很多,但谁来监督的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如公民进行申诉,向哪个部门申诉更快捷有效?接受申诉的程序是什么?发生警察违法时,如何及时纠正和给予什么样的处罚等,法律规定依然不明确。
二、完善《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建议
(一)确立拘留处罚前的听证程序
确立拘留前的听证程序对于规范公安机关的执法行为,保障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国的治安处罚应该确立拘留处罚前的听证制度。自由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行使和享受其它权利的基础。我国宪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这充分体现了自由是公民的最基本的权利。而限制人身自由的处罚是最严厉的处罚,一旦处罚错误,其后果是不可逆的,因此必须慎重,必须严格规定处罚的程序,以使处罚尽可能的公正,在进行拘留处罚前告知当事人听证权,可以使处罚权力人充分听取各方的意见,最大限度的保障当事人的权利,如此做出的处罚才是公正合理的。同时这也符合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要求,同样也是行政处罚公开公正原则的要求。
(二)加强对警察自由裁量权的控制
所有的自由裁量权都可能被滥用,这仍是个至理名言。因此,必须加强对警察自由裁量权的控制。首先,在立法上进行控制。处罚的幅度、范围尽量在立法中明确,通过立法缩小自由裁量权。对于法律条文则尽量明确具体,减少弹性条款。其次,行政机关内部控制。通过体制内的各种力量管控公权力的任意行使,如裁量基准,它是一种确定裁量权如何具体行使的规则,其是以行政自我约束的方式实现裁量空间的一种制度模式,能够有效的控制裁量权。再次,定期对警察进行培训,不断提高警察的素质。通过对警察进行培训,使警察提高执法能力,以便更准确高效的执法,同时也可以减少同案不同罚的现象的发生。此外,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东部沿海和西部山区差异巨大,因此,各地区也要根据各自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找准自己的平衡点,在不违背立法目的的情况下,结合自己的情况,对《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解释,以便更好的在当地适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警察的自由裁量权进行控制。
(三)细化监督程序,强化执法监督
公权力是人类为应付外部世界的挑战和协调内部关系,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然而,公权力一经产生,又极易导致滥用和腐败现象的产生。因此,对于公权力不仅要涉及它产生和运作的机制,还必须强化对公权力的监督机制。在各种公权力中,行政权与公民的权利有着最直接、最广泛的联系,行政权力的滥用,最容易给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益造成损害,也最容易产生权钱交易等腐败想象。所以,对于警察权力等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将警察权力运作程序化,既方便公民寻求法律的保护,又能有效解决警察权力运用中存在的腐败、滥权和低效率等顽症。监督程序的完善可以通过公安部以人民警察行为规范的方式予以规范,也可以通过行政解释的方式予以确认。公安机关应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执法、谁办理;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加强对办案民警的法制教育培训,着力提高执法理念和执法水平,自觉接受社会和公民的监督,杜绝特权思想,把监督措施落实到实处。立法机关还需要以立法变动的方式,对具体的监督机构、监督程序、监督权限、处罚方式等进一步规定。
参考文献:
[1]魏继华:论行政法治视野下《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不足[J],郑州大学学报, 2007 (5)。
日前,瑞安市院针对甬台温高速瑞安段三都岭隧道事故频发、公管部门“不作为”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开展预防职务犯罪专项调查。调查发现,三都岭隧道所在的G15沈海高速1755km-1788km段,于2012年被浙江省公安厅、浙江省交通运输厅、浙江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列为2012年度省级重点督办事故多发点段,温州市公路管理局作为该路段的行政监管部门,负有路政管理的职责,温州甬台温高速公路有限公司作为业主单位,在经营过程中负责维护管理的职责。该事件的背后存在主管部门管理松懈、“行政不作为”的渎职风险。2月26日,瑞安市院分别向温州市公路管理局、温州甬台温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发出检察建议书,提出“对隧道内照明不足进行紧急整改”、“对交通安全设施进行改造提升”、“组织治理方案专项设计评审”、“加强日常巡查监管力度”等四项整改建议。该检察建议引起温州市公路管理局、温州甬台温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的高度重视,3月19日,温州市公路管理局对瑞安市院的检察建议作了书面整改回复。3月26日,温州甬台温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将《关于检察建议书工作落实情况的报告》送到瑞安市院,并将有关整改情况作了通报。截至3月底,甬台温高速瑞安段三都岭隧道内已增设隆声线、警示牌和诱导轮廓标等标识,隧道机电设施进行了检测维护,照明系统改造方案已上报审批。
“三都岭”检察建议经媒体报道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推动了高速公路交通环境的改善。4月1日,浙江省委常委、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同志作出重要批示:“瑞安检察院该项举措有很大创新,充分发挥检察职能,全面推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请市检察院认真总结瑞检经验,并在面上推进,形成百个案例,成为我们温州检察经验。”
2013年以来,瑞安市院围绕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查办和预防发生在群众身边、损害群众利益职务犯罪”专项工作部署,针对网络舆情和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开展对职务犯罪案件背后的社会管理问题的分析研判,梳理带有苗头性或普遍性的突出问题,研究机制漏洞和体制缺陷,以检察建议或专题报告等形式,向党委政府建言献策,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深化改革,推进各项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关键词:非医药专业;中医药基础;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6-0063-02
中医药基础教育是未来中医药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多样化人才的培养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核心,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多样化交叉学科的教育建设是目前我国中医药改革创新的重大部署。因此,综合性中医药大学往往会设置医药方向的非医药专业院系,培养多样化中医药复合人才。然而,大多数非医学专业开设时间较短,课程设置不够成熟,尤其是其医学课程设置更是存在诸多问题,导致专业培养目标未能很好地得以实现。
在非医药专业院系中,医药基础课程一般不作为专业课,一两个学期就结束学习。以《中医药基础》课程为例,一般设置为70学时左右,内容包括“中医学基础知识”、“中药学基础知识”、“方剂与中成药基础知识”三大块。对于学生来说,教学内容繁杂难懂、枯燥无味、难以吸收;对于教师来讲,学时太少,不能全面展开来讲,往往顾此失彼,使本课程的教学面临极大的困难。笔者在《中医药基础》教学过程中感受颇深,无论是在职业态度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有所改变,对于非医药专业的学生,教学目的不是让他们学得像中医药专业的学生一样优秀,而是激发他们学习中医药的热情,并运用到本专业领域上来,加强中医药专业与非医药专业的交流和沟通,让学生从“让我学”到“我要学”,从“讨厌学”到“喜欢学”上进行转变。笔者发现,适用于医药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对非医药专业学生不一定适用。笔者思考,在抱怨学生基础知识不牢、上课没人听讲的同时,是否应从教师入手,改进教学方法呢?那么,如何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并提升非医药专业学生学习医药知识的兴趣,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归纳出一些可行性措施。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气氛
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文化程度、知识结构、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双方往往容易产生感情隔膜。如果不能通过主观努力去消除,教书育人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社会阅历宽,有主见,有民主意识,教师很难也不能再按照学校和自己的教育方法或尺度去“雕刻”学生,更重要的是去引导学生,给学生自由的课堂空间。实践证明,师生关系越融洽,教学效果越好。首先,教师应去除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的不良心态,不要以发号施令者自居,应以正直开朗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如果像“私塾先生”整天板着面孔,学生犯错误靠“戒尺”去惩罚,哪有学生愿意靠近教师?更别说积极有效地传业授道;其次,不要把学生的一些特点当成教学阻碍,用挑剔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时间长了,就会觉得学生全身都是毛病。既影响教学心情,又让学生越来越抵触教师,成为一种恶性循环。因此,教师应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地融入教学课堂,给他们创造一个交流、提问、互动的平台,让学生明确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最后,教师个人的魅力也不可忽视。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教师素质过硬,做到讲知识时博学贯通,讲体育时身手矫健,讲娱乐时吹拉弹唱,样样俱全……虽然达到目标艰难,但只要努力,教师的综合素质也会不断提高,赢得学生的钦佩,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自然会喜欢自己所教的课程。同时,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应多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二、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常常会有一些教师在传统教学方法上徘徊,他们责任心强,教学态度认真,一节课从头讲到尾,生怕学生遗漏知识点,整节课下来,自己和学生都会疲惫不堪,可效果却很一般。这样的方法不适合非医药专业学生的教学需要,他们学习《中医药基础》课程的目的以激发学习兴趣为主,了解胜于掌握,兴趣大于成绩。那么,如何让非医药专业学生在短时间内花费更少的精力,达到最大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进行优化:
1.去繁存简,突出重点
《中医药基础》课程的知识点繁多,再加上非医药专业学生的学习重点是自己的专业,很难抽出大部分精力来学习医药知识。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如果不对课本内容做出合理的取舍,不做到“简而精”,就无法达到教学目的,甚至让学生失去学习医药知识的兴趣。例如,在“中药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各种主治的药物加在一起有几百种,如果每种中药都给学生讲解很不现实,学生也很难吸收消化。我们要考虑学生喜欢听什么,多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去讲。学生在学校难免出现感冒、发烧等一些常见病,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中药上,如解表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等,学生感兴趣就会认真听,再举一反三,和其他主治药物相关联,加深印象。又如,非医药专业学生接触临床的机会很少,有关“中医学基础知识”的诊法就可以舍弃不讲或少讲。这样一来,重点突出,学生才能记得住,听得懂,用得上,才会提升学习的兴趣。
2.提倡自主学习,多种教学方法并存
大学生的学习以自学为主,如果完全依赖于教师的讲授,就无法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同时加大了教师的责任。大学的课堂教学不同于高中,应以自学为核心,情景式教学为先导,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将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分析、自我总结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例如,在五行学说的讲解过程中,将学生分为五组,让学生分别扮演金木水火土这几种角色,自行总结五行的特点和相生相克的原则,再由代表辩论。又如,讲到方剂的“感冒用药”时,可以把教室变成诊室,一些学生扮演患者(描述症状),另一些学生则扮演医生(诊断开方),教师引导没有参与扮演的学生通过患者的描述鉴别是风热感冒还是风寒感冒,以及相应的临床表现。同时,根据开出的药方,利用声音、视频、图像等多媒体课件或药材实物演示,让学生更为形象直观地了解中医药中难懂的概念,增长知识面。任何教学方法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有些教师善于使用研究性教学法讲解中药知识,有些则善于使用拓展法将本课程的三大知识点融会贯通……只要善于综合利用教学方法,会比单纯地使用讲授法的效果好得多。多种教学方法并存的课堂,会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增加学习的成就感和愉悦感。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机械式、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切合实际和实践激发学习医药知识的兴趣。
3.营造中医药学习氛围,关注第二课堂
根据文献调研发现,非医学专业的医学课程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大多数非医学专业的学生未能掌握应该具备的医药学知识,或者对医药学概貌缺乏全面的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究其原因是学时有限、教材内容繁多、脱离实践,因而学生难以掌握,学习兴趣不浓。非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医药知识不是最主要的目的,而是激发学习医药知识的兴趣。所以,除了改善课堂教学方法外,还可营造第二课堂的学习氛围。例如,请一些著名的老中医来校开展讲座,组织学生参观学院的药园、标本室,包括到中医院药房或药店调研、学习,等等。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乐于思考、重在实践的学习态度,使教学更注重理论联系实践,达到“学做结合”的模式。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更容易接受和热爱中医药的学习。
综上所述,为了给非医药专业学生教好《中医药基础》课程,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改进目前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增强学习中医药的兴趣,才能为国家培养中医药复合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现状;思考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writer reviewed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graduate student education connected practices,and put forward some effective approaches.
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 graduate student education; Current situation;Thinking
中医药学是一门科技含量极高的传统医学,其完整的学科体系、博大精深的理论和科学思想,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发展价值。大力发展中医院校研究生教育,既是时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学校学科建设,提高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保证。
1 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现状
1978年首次招收中医药研究生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非常迅速,已达到一定规模,实现了与国家学位制度的接轨,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当前我国中医药研究生教育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阻碍着我国中医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
1.1 大学扩招的影响
为适应社会的发展,1999 年以来我国高校扩招规模不断“升级”,研究生教育也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长,这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才需求的数量多和层次高的现实国情有一定的联系。但是,教育规模的过度扩张使得生源质量严重下降,同时由于教育投资机制不健全、教育资源投入有限,在研究生数量扩大的同时,其质量并未同比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幅度不尽如人意,研究生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在中医药研究生教育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同样的问题。
1.2 生员素质的缺陷
目前的中医药研究生中普遍存在着中医药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中医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本科学生对中医药基础知识、经典著作的学习无法深入,这就使得学生在中医药学术视野、基础知识的掌握、西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上,都与研究生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相去甚远。同时受经济条件、就业形势的影响,很多学生报考研究生,继续学习是一种权宜之计,其选择考研,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功利主义的表现。由于这些短期行为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存在,根本不可能激发他们对中医药深入研究的热情。
1.3 导师素质的差异
研究生导师能否按照教育规定施教,将主要精力有效地注入有潜力的学生身上,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由于目前学术界学风浮躁的影响,有些导师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则整日忙于兼职或者繁重的行政事务,同时研究生的持续扩招导致师生比例不断扩大,许多导师负担过重,没时间潜心于学问,以致自身的科研能力止步不前[1]。
1.4 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我国现有的中医药研究生课程还存在不少缺点:内容落伍,跟不上学科发展;课程设置过分狭窄,只关注学科本身的逻辑和结构,而缺乏了对人发展的关注;和本科内容重复过多,甚至是本科课程的翻版;对研究生的重要评价指标仍然是考试成绩等等这些根本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不可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 提高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中医药事业的大力发展,关键在教育。为了中医药更广泛地走向世界的需要,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应顺应目前的形势,把握机遇,培养各种外向型中医药人才,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较高学术水平,以便适应目前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这些除了知识需要长时间积淀和融合这一因素之外,我们需要对中国的中医药研究生教育体制进行一些思考。
2.1 提高导师素质要想培养研究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首先要有一支治学严谨、学风正派的导师队伍。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的主导和核心作用,提高导师队伍的总体素质和学术能力。引入评估淘汰机制 , 严格导师遴选条件, 进行任期考评, 打破导师职务“终身制”;采取留学深造、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合作, 承担重大中医药科研项目等形式, 不断提高导师素质;大力做好中青年导师的培养工作, 切实保证新老导师正常交替;推行集体指导和联合指导研究生制度, 发挥每个导师之长, 使具有不同知识结构的导师共同合作培养研究生;充分发挥导师的教书育人作用, 使研究生在治学和为人两个方面都达到中医药人才的要求[2]。
2.2 开办七年制本硕连读教育根据新的发展需求,积极进行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等相关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逐步建立和健全中医药专业学位教育与学科教育体系,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将传统硕士研究生教育与本硕连读的后期实践教育融为一体;按照重点学科建设模式改革,加强其产、学、研协同培养研究生的探究,搭建研究生实践教育的平台,与中医药继续教育相衔接,培养适应性强的专科应用型人才。
2.3 建立评估制度 为有效地保证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打破学位授权点的终身制,促进学位授予单位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巩固和提高教学水平,国家应定期开展对研究生授权点的评估工作。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方面的社会评估机构也应对学校进行的评估,并且将评估名次向社会公布。授权点应经常性的开展自我评估工作,每一年或间隔一年评估一次,把评估工作作为学校日常性工作长抓不懈。在自评工作中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立起具有自我完善功能的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形成良好的质量约束体制,以保障研究生教育有序、健康发展。
2.4 调整课程体系知识经济呼唤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创新教育,尤其是大力发展以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为目标的研究生创新教育。知识越丰富,基础越宽厚,就越有利于创新。因此学生在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本学科研究领域有关的相邻学科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先进技术方法,具有坚实的外语基础和其它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下,中医学院校要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等方面大胆进行调整创新,将中医学研究生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3]。
3 小结
中医药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我们将不断研究、不断实践、不断改革,努力提高中医药研究生教育质量,促进中医药学术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建兴,苏小康. 中医药研究生创新教育初探[J].医学综述,2007,13(24):2059.
[2]詹秀菊,刘秀峰.中医药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J].中医教育,2008,27(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