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13 16:36:08

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

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第1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将精准脱贫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污染防治一起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同时将乡村振兴战略确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未来三年将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我国精准脱贫攻坚并存和交汇的特殊时期。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脱贫攻坚,形成精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相互支撑、相互配合、有机衔接的良性互动格局,对于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脱贫攻坚互相支撑

精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都是我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确定的国家战略。前者立足于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者着眼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精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相互支撑、协调推进,利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一方面,精准脱贫攻坚是我国当前减贫的主要任务和基本形式,它与城乡融合发展、共同富裕、质量兴农、乡村绿色发展、乡村文化兴盛和乡村善治一起,共同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另一方面,只有包括贫困乡村在内的全国农村共同实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和任务,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才能够圆满完成。

二、将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融入精准脱贫攻坚中

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精准脱贫攻坚的最直接的目标

和任务。在贫困地区,现阶段尤其要集中精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合理的做法是,各贫困乡村要结合自身的条件,根据脱贫攻坚的任务,将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和原则融入具体的脱贫攻坚的计划和行动之中,统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的有机衔接,奠定乡村振兴的制度和物质基础。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原则,安排贫困乡村的脱贫攻坚计划。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异地搬迁扶贫和生态环境保护脱贫等,既要考虑各地实现短期脱贫目标的需要,也要考虑产业发展的资源、技术和市场条件,移民生计的长期安排,扶贫措施的环境友好性和建设乡风文明社区文化的需要,提高脱贫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三、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巩固精准脱贫成果

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第2篇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战略。小偏整理了2020关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培训个人小结作文汇总,欢迎参考借鉴。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培训个人小结一

今年1月2日,国务院公布了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详细阐述整个战略的内涵与实施。我有幸作为培训班的一员,亲历了整个培训过程,感觉受益匪浅、收获颇丰。在课堂上,聆听了学院教授玹玉秋、胡志宏所作的《生态文明治理的“三治”经验》、《党建+生态:红色引领推动绿色发展》的专题辅导,让我对湖州市践行习总书记两山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推进乡村治理、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做法有了整体的了解和宏观的感受。现场教学,先后观摩学习了长兴县水口乡的全域“景区+农家”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村以“桑基鱼塘”为特色的传统村落—特色小镇文化旅游开发模式、双林镇向阳村“魅力水乡、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模式,“中国白茶第一村”—县溪龙乡黄杜村脱贫致富的路径、“两山理念发源地”—天荒坪镇余村坚持绿色发展的过程、刘家塘村“慢生活”乡村旅游的理念、“田园鲁家”—递铺街道鲁家村“无中生有、创新发展”的过程,德清县阜溪街道五四村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下渚湖街道二都小镇“防风非遗文化”的开发和莫干山小镇发展郡安里(洋家乐)的做法,吴兴区仁皇街道桥西村“红色拆迁、发展集体经济”的举措,以及南太湖旅游度假区党建引领、实施生态保护、发展旅游产业的成果等等。

与同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分别是朔州、湖州的下辖县,又同是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和肯定的县,两县、两市的发展有其相似性,发展的阶段又出现明显的差别,究竟背后的规律是什么呢?

湖州市是“两山”理念的诞生地、美丽乡村建设发源地,是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当全国首个省级地方标准—《省美丽乡村建设规范》正式实施后,湖州的美丽乡村建设正在从“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转变。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结出丰硕的成果。此外,还有一点让感触很深,就是农村社会管理的精细化、资源开发利用的高效化、比较优势发挥的化、服务群众的细微化,体现在方方面面。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眼界决定高度,创新决定广度,思路决定出路,勇气决定举措,担当决定成效。只有“跳出看,走出朔州看朔州,对照看,对比湖州看朔州”,才能准确客观的发现我们的不足和短板。作为一名基层乡镇党委书记,如何创造性地贯彻好、落实好市委六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在加快实现“乡村振兴的特色区和践行“两山”理论的示范区”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想在先、走在前呢?我觉得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

一是思想上要解放。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党纪法律范围内主动破除制约乡村发展的条条框框,为创新松绑、为发展撑腰。要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全方位反思以前在农村农业工作方面的不足和问题,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探讨乡村振兴瓶颈的举措,把讨论活动变成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过程,用讨论的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要在全社会形成人人为乡村振兴想办法,不为不作为找理由的浓厚氛围,树立为干事者担当,为作为者负责的正确导向。

二是政策上要吃透。结合现场教学所去村庄,感悟最深的就是湖州人把政策用足用活了。这恰恰是我们工作的一大短板,我们的习惯做法是用政策限制,不是用政策发展。因此,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法规的学习培训和宣传力度,提高执行者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政策研究的力度,提高解读政策的能力,创造性地提出贯彻落实政策的细则或举措,让政策更接地气,更服水土,而不是机械教条式的执行政策,更不能把政策变成谋取私利的工具和依据,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政策变成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力。

三是资源上要激活。这里所说资源指政策资源、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首先政策资源。五四村、鲁家村、向阳村等已经全部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农民承包地经营权全部流转,股权化既保证了农民的土地收益,又弱化了农民个体实际地块的界限,限度地降低用地成本,化解了土地纠纷,很好地处理了农村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极大地释放和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的规模化、集约经营。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一政策,我们还未用足用活。其次社会资源。乡村振兴不是一部门的事,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统筹整合使用政府资源、统筹调动社会民间力量,引导企业资本参与。参观的乡村,村级都设有统一战线工作组,统筹调动乡贤、名人等力量助力乡村治理,这个做法真的不错,值得借鉴。第三文化资源。一是湖州的所有村都有文化礼堂,都有讲习所,都有文化长廊,都有农风家训,都有村史馆,都有农家书屋,都有老年公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处可见深入人心,文化育人、文化兴村、耕读传家的氛围很浓。二是村级党组织尊重人才、培养人才的眼光和远见着实让我们佩服,可以说照此下去,下一轮的发展引领者仍然是湖州。三是对文化资源的挖掘也要做到极致。这次学习还有一个感受就是湖州的博物馆很多,湖笔博物馆、桑基鱼塘博物馆、荻港村名人博物馆等等。国级传统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等都做到了极致。我们的传统古村落、非遗等资源相当一部分在沉睡,未能发挥文化资源在促进经济、教化乡邻、抚育文明风尚中应有的作用。

四是责任上要担当。从鲁家村的成功案例,到向阳村党支部、村委会、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决定、共担风险,处处闪耀着为民担当、干事创业的情怀。创新发展,先行先试,需要担当,就要大力传承弘扬精神。一要有为群众为集体利益担当初心。二要有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不怕挫折、不怕失败,愚公移山的恒心。三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久久为功,利在长远,天下为公的公心。这既是对干部个人的要求,也是对各级党组织的要求。

五是党建上要加强。党群服务中心是每个参观点最突出、最显眼的标志。“为集体操心、让群众省心、请组织放心”、“村庄发展快,要靠书记带;群众生活美,要靠班子领;火车开的稳,要靠党员撑”、“党员农家乐”、“党员文明户”、“党员责任牌、责任区”、“党员请您歇歇脚、上下楼梯慢慢走”等暖心提示清晰显眼,处处体现了党员示范带头,服务群众的理念,体现了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乡村治理中领导核心作用。任何一个美丽乡村的建设,都离不了党组织引领、党员示范带动,只有强一个支部,才能促一个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要通过党建引领,不断强化“三基建设”,激活基层党委、农村党支部内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观能动性。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培训个人小结二

现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还有不到两年时间,“两不愁”到“三保障”,各级干部咬紧牙关、认准目标、真抓实干。从打响脱贫攻坚收官之战再到开启乡村振兴战略新纪元,各种政策,应运而生、水到渠成、承上启下,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实惠与责任共存、发展与义务相当,每个人都主动或被动参与其中,我们既享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红利,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而这其中脱贫攻坚正是补短板,乡村振兴恰好扬长处。在我认知里,2008年泥泞土路摇身一变水泥大道,实现村村通、户户连;2012年砖瓦洋房聚居而起,草屋土房不见所踪;2018年万亩虾蟹池塘,春日微风,波光粼粼,成片银杏,摇曳绿芽,道听途说的村集体经济不再是在路上、在纸上,实实在在惠及着每一位老百姓。据有关机构对村集体经济调查,在发展集体经济中农户不仅收益土地流转费,同时参与集体经济管理获得报酬,还分取集体经济分红。以前说,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一干是一天、农村十年不及沿海半年。话虽不假,经济高速发展,大城市永远是资源的中心。但离不开农村的老弱病残幼,以及种种原因留在老家的中青年人,依旧摆脱不了农村的束缚,改变不了自身面临的窘境。而即将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正慢慢改善他们的衣食住行,提高百姓的精神文明享受,也减少外出务工者对家后顾之忧,这正是老百姓所期盼的。

我从未想过大山深处的老家,会有马路、洋房、水泥地、篮球场、集体养殖场、瓜果蔬菜种植基地,社会的发展把小山村描述得像世外桃源一般,而这一切已经出现在我归家的路上。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培训个人小结三

更加注重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机制整合,确保两项工作有效衔接,不断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随着脱贫攻坚顺利推进,已经出列摘帽的县区乡村,还要齐心接续为乡村振兴的事业而奋斗。

农村地区脱贫攻坚成绩有目共睹,基层干事创业环境的改变更值得称道:干部群众“抱得紧”,数百万工作队员奋战脱贫一线,和贫困户、乡亲们结成了亲戚;上下级、各部门“抱得紧”,五级书记抓实脱贫;东西部协作对口帮扶“抱得紧”,形成全社会帮扶大格局。三个“抱得紧”,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重要机制保障、组织保障、作风保障。这场前所未有的人类减贫实践,本身就在为乡村振兴“补短板”。五级书记抓脱贫的责任体系,贫困地区统揽全局的动员体系,第三方评估严格抽查的评价体系……这些做法,都值得乡村振兴借鉴参考。

乡村振兴,同样需要发扬斗争精神。已脱贫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保持责任不变、力度不变、队伍不变,巩固好脱贫成果,也需要在措施上逐步实现从精准到共享、从特惠到普惠、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基层脱贫攻坚中一些临时性、地域性、超常规的举措,不宜照抄照搬到乡村振兴中来。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乡村振兴而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不少地方的探索,已经显现成效。以云南省临沧市为例,省市县挂钩包点确立指导和责任机制,出台文件明确乡村振兴的内容标准,让相关工作变得更加精细、更易操作。同时,理出农村人力、物力、存在问题和所需项目4个清单,摸准乡村振兴的基层实际。临沧市下面的双江县,在“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加挂“乡村振兴办公室”牌子,集中办公、整合机制,确保两项工作精准理念延续、政策措施延续、帮扶力度延续、成效检验延续。

由此来看,实现乡村振兴,精准同样是必不可少的方法论。比如,建立相对明晰的指标和责任体系,不宜大而化之;摸清乡村困难问题和资源条件,规划先行、步步为营;打开大门、敞开市场,把更多的资源、人才引入乡村共襄盛举;把“指导振兴”和“我要振兴”结合起来,更加注重理事会等的内生动力培养;注重“典型引路”和“提携后进”,有重点“抓两头”来促进全体振兴……更加注重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机制整合,确保两项工作有效衔接,才能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不断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在实施中必须贯彻“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我国脱贫攻坚已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秉承新发展理念,借鉴脱贫经验,用脱贫经验“金钥匙”打开乡村振兴之门,广袤乡村必将呈现更新更美的图景。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培训个人小结四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2019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等情况的汇报》,会议指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90%以上的贫困县实现摘帽,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到最后的决胜阶段。这充分表明,当前,我国已处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的历史交汇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聚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共进,既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培育长效脱贫机制,又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一、当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共进的问题思考

(一)理论支撑与思想认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都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具有基本目标的统一性和战略举措的互补性。当前,还有一些乡村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精神实质缺乏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对二者内在逻辑和有机衔接的认识不到位,认为脱贫“摘帽”就可以“松气歇脚”“到站下车”了,没有从“三农”工作全局去把握二者目标一致性、工作连续性和阶段性统一。

(二)发展现状与实施基础。据调查,一些贫困县,县域工业底子薄,经济活力不足,城市化率低,城乡融合层次低,县乡产业缺乏特色,单一化、同质化问题突出,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门路少。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产业发展相互脱节,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基础相对薄弱,农业综合改革协同性不强,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

(三)体制机制与政策供给。据调查,一些县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缺乏相互通报机制、沟通机制、协调机制,对脱贫攻坚成熟的工作体系,缺乏有效的借鉴和吸收及创新性运用。对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之间政策的过渡接续谋划不够,缺乏统筹性的政策设计和支撑。

(四)规划引领与实现路径。据调查,一些地方,乡村振兴规划与脱贫攻坚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对原有的规划缺乏有效整合、优化和重构。交汇期工作任务叠加,工作内容和工作重心转移,两战略有机衔接的工作方法和工作路径缺乏有效探索和实践。

二、聚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共进的对策建议

(一)做好理论衔接共进,为乡村振兴提供思想基础。一是持续深化理论武装,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刻把握党领导“三农”工作的新思想、新方略,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精神实质,继承“精准”理念,总结脱贫攻坚先进理论和优秀经验,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支撑和根本遵循。二是广泛动员干部群众,践行群众路线,转变工作作风,在乡村掀起“大学习、大调研、大讨论”热潮,实现“被动扶”到“主动兴”的转变,进一步提升贫困人口“自主脱贫”的能力,让人民群众从内心深处转变观念,主动依靠自己的勤奋努力,早日过上富裕生活。尊重群众主体地位,既问需于民,又问计于民,发挥群众首创精神,集众智,聚民心,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民意基础。

(二)做好机制衔接共进,为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保障。一是借鉴脱贫攻坚形成的“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做好“五级书记抓扶贫”与抓乡村振兴的衔接共进,将其总结提炼、推广运用到乡村振兴中。建立健全责任体系、监督体系、评估体系在内的制度体系。二是建立防范返贫和新生贫困、解决次生贫困和相对贫困的巩固脱贫成果长效工作机制,严格落实脱贫“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四个不摘”要求,着力抓好基本产业、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基本技能培训、基层组织建设。三是建立统筹协调机制,统筹推进规划编制、政策制定、项目实施等重要事项,提高财政、土地、科技、人才、金融等各项工作的协同性,构筑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体制机制。科学研判脱贫攻坚项目中需要延续和升级的内容,并纳入乡村振兴的推进机制中。四是落实考核评价机制,在乡村振兴初期应借鉴脱贫攻坚过程中形成的较为成熟的评价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合理的阶段性考核指标体系。

(三)做好规划衔接共进,为乡村振兴提供实现路径。一是清晰明确地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短期过渡计划,将脱贫后待完成的任务、工程等纳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或实施方案,发挥长效作用。二是衔接好各专项和行业规划,将脱贫攻坚规划部署中仍需巩固拓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美丽乡村打造、农旅融合发展等项目,有机嵌入乡村振兴发展规划中,增强规划的持续性和衔接性。通盘考虑土地利用、居民点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注重保持乡土风貌。编制县域乡村振兴规划,坚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切实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三是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对县域内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措施作出总体安排,针对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类型的地区,加强分类规划指导,梯次推进。大力提升城镇化水平,用“大马拉小车”,以城镇化的发展带动乡村振兴。四是制定产业振兴规划,在乡村振兴总体规划指引下,发挥各地特色,制定阶段性的产业规划。保持产业扶贫力度不减,将产业发展重心转向县域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

(四)做好政策衔接共进,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源泉。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一是加强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政策统筹,分类确定需要取消的、接续的、完善的或强化的政策,研究现行倾斜性支持政策的延续时限、内容与脱钩方法,注重总结梳理脱贫攻坚中成熟的理论成果、实践经验,用于完善乡村振兴政策体系、制度框架。二是转变政策供给方式,促进相关政策向常规性、长效性转变,均衡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强化产业、金融等政策供给,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三是合理拓展部分扶贫政策惠及的对象范围。打好特惠性政策与普惠性政策的组合拳,既要持续关注对特殊群体的兜底保障,也要高度重视推动乡村的整体发展。通过政策拓展,将在脱贫攻坚中增强贫困户发展能力的政策举措,转变为能够帮助广大农户参与乡村振兴并分享乡村红利的政策安排。

(五)做好资金衔接共进,为乡村振兴提供金融支撑。一是强化政府“主导”,发挥金融资金的引导协同作用、社会资金的参与补充作用,确保资金投入与提高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相匹配。二是强化资金“整合”,发挥规划的统筹引领作用,把脱贫攻坚、公共事业发展和涉农资金等多方投入统筹起来,充分发挥资金整合规模合力效益。三是强化资金“撬动”,借鉴并创新脱贫攻坚的资金筹措方式,通过以奖代补、贴息、担保等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研究出台市场化方式推进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

(六)做好人文衔接共进,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一是强化人才培养及提升,实现人才振兴。脱贫攻坚与锻炼干部、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是我国特色扶贫的重要经验。在与乡村振兴衔接过程中,通过“内育”与“外引”相结合,培养乡土人才,引进懂科技、懂管理、懂市场、懂法律的现代化人才,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二是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贯穿始终,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道德教化、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形成良好的家风家规,同时外化为自觉行动。三是做好扶智扶志与文化振兴的有效衔接。一方面扶贫扶志扶智并举,实现乡村文化改善。另一方面,多管齐下补齐乡村文化短板、增强乡村文化自信。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农村文化产品供给;因地制宜挖掘特色乡土文化内涵,充分运用特色文化提高村民凝聚力,为乡村振兴铸魂。

(作者单位:中共安徽省泗县县委)

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第3篇

经过这次培训,我对如何加快乡村振兴步伐有了深入的学习和了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书写新历史、创造新未来、铸就新辉煌,真正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紧紧扭住基层党建这个“牛鼻子”,做好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大文章。基层党建这一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是因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各项工作更是如此。必须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作用,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农村千家万户,关乎农民切身利益,迫切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积极主动作为,按照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推动各项措施落地生根,全面激活农村发展活力,为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提供坚强保证和有力支撑。

做好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大文章,关键是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选优配强村干部,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大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各项部署落到实处。目前,基层党组织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两委”班子不团结、村集体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等问题,我们将定期对基层党组织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建立工作台账集中进行整治,建立定期滚动倒排机制,对工作推进中新发现的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及时纳入整顿。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化“四强”过硬支部建设,深化基层党组织评星定级和党员量化积分管理,建立健全教育培训、管理考核、监督约束,待遇保障、政策激励“五位一体”的激发式村干部管理体系,激发干事创业热情,助力全面乡村振兴。

要以服务乡村振兴为导向,从严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优化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制订并实施培训计划,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村级后备力量人才库,下一步计划对现有村班子成员和村级后备人才进行有针对性得培训教育,旨在打造一支善谋发展、善带致富、善待百姓的农村村干部队伍。

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第4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政治、经济、生态、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实施过程中要针对农业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症下药认真破解发展瓶颈,补修发展短板,才能真正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下面我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谈几点体会和思考。

一、规划引领是基础

一是以注重事实为原则。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间跨度非常大,目标任务分三步:2020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203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所以在实施过程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科学确定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不能超越发展阶段,切忌贪大求快,避免急功冒进和急于求成。同时要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特征,分类施策,因村制宜,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调查研究,勇于探索乡村振兴的新途径,要考虑乡村基础情况的差异,采取符合本地特点的有效方式,发展地方特色农业、手工业和旅游业等,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新格局。

二是以科学规划为引领。抓好规划编制工作,以县级统筹制定全县乡村振兴发展规划,要坚持先点后面、示范引领,从不同区域的实际出发,明确不同村庄、不同阶段乡村振兴的发展要求和具体目标,分梯次、有重点、多样化推动乡村振兴,确保在执行过程中不跑偏、不走样,一张蓝图绘到底。要与城镇规划相衔接,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全面覆盖农村,并突出农业生产、农村居住、生态环境保护和农耕文明传承等功能。推动公共服务资源覆盖农村,出台优惠政策,改善基层医疗、养老、教育条件,打造城乡联动的农村生活服务网络。

二、产业发展是重点

(一)要直面现状。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实现产业振兴,只有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才能优化种植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近年来,虽然各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主体在数量上大幅增加,并且也都在大力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示范园区,但是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效益低的问题。这些新型经营主体缺少经验交流平台和有效组织引领,多数各自为政、自主经营,生产规模简单扩大,靠数量求效益,无论是在技术保障上还是发展质量上,都没有实现质的高效提升。二是链条短的问题。与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不充分,仓储、冷链、物流、信息咨询等服务较为缺乏,农村地区物流经营成本高,影响农村电商发展。对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统筹规划不够,个别地方一哄而上、可持续性较差、同质化问题突出。

(二)要创新思路。一要优化农业发展产业。本着“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游则游”的原则,在保障基本口粮安全的前提下,坚持走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路子,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优质农产品,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依靠业新质优推动产业兴旺发展。二要优化农业发展方式。要立足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一批绿色生态农产品基地,强化绿色理念对农村生态治理的引领作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重点推进以沼气、有机肥、生物农药为纽带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生产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三要优化产业发展服务保障。要改革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农业综合开发,加快动植物品种更新换代,依靠完备的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农业发展质量;要以短板机具、智能装备为服务重点,大力开发、推广使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装备,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增加农业发展经济收益。

三、人才振兴是关键

首先要解决人才短板的制约。乡村振兴落子在事、关键在人,人兴方能业兴。人才队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保障,其素质、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的速度和效果。近几年来,由于农村吸引力的降低,农村农业从业人员数量减少、年龄老化、素质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尚处于初步发育阶段,农村技术人才、经营人才、管理人才普遍缺乏。以现有的农业农村人力资源实现乡村振兴,实在是“小牛拉大车”,力不从心。农村人力资源“空心化”的实质是传统农业比较效益低,缺乏吸引力,农村人力资源日趋匮乏,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突出瓶颈。

其实要加强农村人才的培育。重农先重人。一是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符合条件的职业农民进行资格认证,制定出台支持职业农民的配套政策,吸引更多农民提高素质,从事农业。二是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加大对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政策扶持力度,促进他们加快成长,更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三是大力实施“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三乡工程。各地应制定出台并落实支持城市资本、社会资本、城市市民到农村投入产业开发,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境外企业到农村投资建厂的具体政策,加强农业招商引资,打破城乡人才流动制度障碍,加速推进城乡人才互动,要素流动。四是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充分利用现有各种农村人才培训资源和项目,采取多种形式,分期分批从乡村中选拔一批有基础、有信心的农民进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从业水平,加快建设一支乡土专业人才队伍。

四、农民参与是主体

一要破除陈旧思想。受陈旧思想的影响,束缚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不足。存在等靠思想。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要项目、等资金、靠上级的思想,“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政府干、农民看”等现象依然存在;带领能力不足。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不够,组织发动群众的方式方法陈旧,干部拍板多、农民声音少,发挥农民主体地位和主战作用不够。

二要引导主动参与。乡村振兴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利益诉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利益,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乡村振兴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积极帮扶广大农民群众创新创业,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能管理、善经营新时代的新型职业农民,让农民成为一种让人向往的职业,真正发挥乡村振兴“生力军”作用。

五、政策扶持是保障。

(一)健全保障机制。要着力完善乡村振兴的领导责任机制,明确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的责任,将各项工作任务分解到基层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通过定期分步督查和工作实绩考核,推动建立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

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第5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这充分表明了“三农”问题在党中央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下面,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主题,结合工作实际,谈几点体会和思考:

一、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习近平新时代“三农”思想的灵魂。面对目前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农村社会建设和乡村治理问题突出,乡村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的现状,只有把农业农村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才能实现全面小康、全面现代化。因此,从战略和全局上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更可增强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民族自信心。

二、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和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总结起来就是:产业强,环境美,农民富。习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说了七条路: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山雉之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要充分认识乡村振兴战略任务的长期性,既要保持历史耐心,避免超越发展阶段,同时又要突出重点,奋发而为,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特别是要重点做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动移风易俗、改善人居环境等重点工作。明确责任,狠抓落实,要见成效。

三、结合工作,做好下一步规划

一是做好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今年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既是扶贫工作的重点,也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我们将按照市里的统一安排部署,及时将任务分解,下达各村。督促各村及早动手,严格改造流程,加快改造进度,确保按时完成目标任务。

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第6篇

中央站位全局,适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小偏整理了2020关于乡村振兴与时代意义的心得体会作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乡村振兴与时代意义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两次提到“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它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和繁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我镇是农业大镇,通过反复学习、深刻领会,作为一名基层党员,使我憧憬无限,非常振奋,倍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统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十九大精神的丰富内涵,特别是深刻理解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思想,准确把握“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科学论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深化农村改革的目标任务、建设现代农业的工作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认真践行,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激活市场、要素和主体,打通渠道,让广大农民最大程度地分享改革红利。十九大报告强调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这有利于推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给农民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乡村振兴与时代意义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重点发展工业,并迅速成为“世界工厂”、“制造大国”,但在农业发展上,投入较少,历史欠账太多。现在,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整体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制约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中央站位全局,适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同时,我认为我党作为工农联合政党,始终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正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具体体现,因为我党始终代表的是广大劳动阶级,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推进乡村振兴正是“初心之所在、使命之担当”。

如何实现乡村振兴?两会期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提出“五个振兴”的科学论断:即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其中,我认为:组织振兴,即推进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这是重要前提;人才振兴,就是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这是关键所在;产业振兴、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都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缺一不可。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我重点谈谈产业振兴。“产业振兴”即: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产业发展离不开项目支撑,近期,按照市要求,我们和农业部门统筹谋划了一批乡村产业振兴重点战略项目,推进这些重大项目建设将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措施。对我而言,在今后工作中:一是以此次学习为契机,进一步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准确掌握乡村振兴内涵,真正深入基层了解农村工作;二是进一步提升服务群众水平,做好扶贫帮扶工作,帮助贫困户实现真正脱贫;三是尽心尽力为乡村振兴重大项目搞好服务,尽快办理审批手续,为项目早日落地见成效作出应有贡献。

乡村振兴与时代意义三

“四月春光好,正是读书时”。在春光明媚的四月,我有幸到百年名校——交通大学学习,五天的培训,让我受益匪浅,仿佛经历了一次文化之旅,一场视听盛宴。培训结束后,仍然回味悠长,也引发了我对于乡村振兴的一些思考……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我认为建设美丽乡村始终都离不开文化。

文化是生态宜居的守护者。习总书记说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看的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的青山绿水是我们耐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遵循自然法则而生存。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生态文明观,让人们懂得“仁民爱物”,发自内心崇尚自然,珍惜环境,才能从根本上守护住我们的青山绿水。

“乡愁”对于乡村来说是对乡土文脉和故土文化的记忆。乡愁可能是一棵长在村头的古树,可能是一间破旧的祠堂,可能是一出家乡的戏曲,还可能只是一位儿时的玩伴。这就需要加强对遗址遗迹、宗族祠堂、田野文物的开发保护,传承乡村文脉,让村民在精神上有归属感。让更多乡贤回到故土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建设美丽乡村。

文化是产业兴旺的金钥匙。乡村产业无论是农业还是第三产业,都需要注入文化内涵,否则就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我们平利是女娲故里,中国名茶之乡。当我们的茶饮产业注入文化内涵,整合品牌力量,平利的绞股蓝和绿茶也会像西湖龙井、武夷山大红袍一样名扬四海。到那时,我们卖的就不仅仅是茶而是健康和文化。

谈到乡村振兴就会想到乡村旅游。而乡村旅游的持续蓬勃发展,更要注重挖掘文化内涵。一个地方的历史积淀、气候环境、风土人情、饮食起居,风俗习惯等等构成了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而这种文化带给人们的是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精神体验。譬如,有人喜欢“大漠孤烟直”的苍凉,有人喜欢“海上生明月”的意境。我们要做的就是深入挖掘本地的地域文化,让每一个来平利旅游的客人感受到这片土地与众不同的魅力。

文化是乡风文明的约束力。“仁义礼智信、诚孝检勤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在乡村振兴中,如果我们充分发掘乡规民约、族谱家训这些道德资源,发挥身边榜样的力量。让向善向美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人心、引领道德、淳化民风,那么“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邻里和睦”等等都会成为村民发自内心的尊崇。

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保障村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乡村文体活动质量,让广大村民在丰富的文化体验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

《周易·贲卦·彖传》中解释文化,“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有形的,更是无形的,它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三观”和生活方式,要想振兴乡村,就得以文化铸魂。有了灵魂的乡村便有了和活力,有了青山绿水和乡愁,有了希望和未来。

乡村振兴与时代意义四

通过考察学习,我深刻感受到省“三变”改革适应了当前发展的大趋势,融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效益为一体,走出了一条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路子,为我们贫困县创造了可学习、可借鉴、可复制的鲜活经验。

一路走来,在看得最多、感触最多的就是乡村。农村的变化,让人耳目一新,首先是生态好,到处是青山绿水,很少看到垃圾和污水。其次是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水、电、路、村部、学校、卫生所建设标准都比较高。农村老百姓的房子多数改建成了楼房,特别是湄潭县对全县民居进行了统一的风格设计,保留了传统的民居特点。“小青瓦、坡屋顶、转角楼、三合院、雕花窗、白粉墙、穿斗枋”七大元素合为一体,白墙灰瓦的民居镶嵌在黔北的青山绿水之间,好像一幅幅山水画,美不胜收!除了硬件设施的提升,通过“三变”,把农民的土地通过合作社集中起来,发展经济作物和旅游等产业,尤其是茶叶、花卉、猕猴桃、野刺梨等产业发展的非常好,走出了一条依托产业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看到先进就看到了差距,也启迪了思路、鼓舞了我们的信心。下一步的工作规划我有几点想法:

一是积极投身到十九大精神的学习之中。深刻领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结合落实“五新”战略任务、打好“五大攻坚战”,不断加快追赶超越的步伐,努力使自己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中的积极分子。

二是积极投身到“三变”改革的实践之中。“三变”改革是壮大集体经济、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的内在动力。在“三变”改革中,是主导,企业是主体,群众是主角。具体的来说,就是要搭台,企业要唱戏,农民要参与。要用农民听得懂的语言、做农民愿意做的事情,给农民真正要的东西,帮助农民掌握挣钱的技术,找到挣钱的路子,引导农民用的积极性和热情参与“三变”改革,实现联产联营、入股分红,增加收入。

三是积极投身到脱贫产业的培育之中。进一步发挥我县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气候特点的优势,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大力发展核桃、养蜂、烤烟、食用菌、中药材、高山蔬菜、林下养殖等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旅游价值、社会价值好农业特色产业,同时,以市场为导向,扎实将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结合起来,抓好“一红一黑一白”特产品牌创建,让农民生产出来的产品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力争卖得出,能致富。

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第7篇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之年,是脱贫攻坚战役决胜之年。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构建扶贫防贫的长效机制,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是党中央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现实需要,同时是当前非常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产业是消除贫困和增加收入的直接办法,坚持产业协同,是实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核心。如何推进产业脱贫与产业振兴的有机衔接,既要立足产业扶贫的既有布局和成功经验,又要谋划产业振兴的未来和长远发展。在探索特色发展出路时,既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现实条件,打造综合效益高的特色产业;又要充分发挥好政府与市场对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加快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抓好重点产业项目发展,充分发挥重点产业项目带动作用,增加就近就业岗位,强化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后续扶持,不断增强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

思想是指导现实工作的重要统领,坚持思想协同,是实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坚实基础。在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过程中,如何推进思想脱贫与思想振兴的有机衔接,不仅需要对贫困群众开展经济扶持与物质帮扶,还要进行思想指引和精神鼓励。要借助省定贫困村“第一书记”、党建指导员等攻坚力量,通过政策宣传、专题教育、知识培训等方式,坚持“外在输血”与“内在造血”的有机结合,最大限度调动当地群众的积极性,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要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坚决防止大规模返贫现象的发生。

人才是第一资源和发展的第一要素,坚持人才协同,是实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因素。如何推进人才脱贫与人才振兴的有机衔接,单靠现有农村的人力资源是很难实现的,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无法普及,现代化的市场运作无法实现,现代化的金融体系无法有效提供支撑,现代化的互联网无法充分发挥优势,对农业农村的发展制约明显。因此,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需要更多懂农业、懂技术、懂市场的专业人才的加入,来支持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而这些人才必须从城市引进,把城市人才资源转化为农村发展主力,打造高素质、高技术、高智商的农村建设队伍。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要建立脱贫攻坚长效机制,统筹谋划、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以高质量的脱贫攻坚成效助力乡村振兴。我们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这项工作的开展,切实找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契合点,在领导体制、运行机制、政策支持等方面实现科学布局、统筹安排与协同推进。

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第8篇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农业;基层党组织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要发展战略,是取得脱贫攻坚战胜利、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肩负着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三农发展和农村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职责,尽快克服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引领乡村振兴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锤炼过硬过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已成为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1、基层党支部组织设置和管理方式缺乏创新

当前,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巩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伴随着大量的农村新经济组织的出现,由于基层党组织的人才储备不足等诸多原因,对新经济组织实现基层党组织全覆盖与组织活动的正常开展尚有一定困难;鉴于农村党员的流动性、分散性特征,农村党员教育管理难度增大,对农村党组织设置提出更高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先进与落后差异,村与村之间;村与社区;村与企业缺乏党建合作机制,难以实现党建资源互补。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必须就党组织设置和管理方式在实践中加以创新。

2、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能力有待提升

(一)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为党组织结构不合理、党员领导干部年龄偏大;有些村支部书记与领导班子缺乏创新思维,学习管理缺乏,学历低,能力不足,发展理念滞后,发展思路不清,带领农村经济发展能力不足,未能发挥引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作用。

(二)后备力量不足。由于工资报酬相对较低,导致村干部的吸引力下降。且农村优秀人才多已通过升学、参军、务工、经商等方式外出发展,不在回到农村,加之党员发展机制不健全,使得优秀人才难以加入党组织,党组织班子陷入“人难选,无人选”的困境,后备力量严重不足。

3、农村基层党员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一)服务群众能力较弱。部分农村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和为人民服务意识淡化,有的还存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四风”问题,有的党员干部年老体弱,不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导致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影响力下降,干群关系紧张或不屑一顾,未能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

(二)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有的农村党组织仍沿用老观念、老办法从事党务管理,难以调动农村党员的积极性。再加上部分老党员害怕吸收新生力量对其冲击,想方设法不发展党员,再加上党员队伍对外出的年轻人吸引力下降;加之许多党员自身学习能力差,综合素养不高,创新能力不强,未能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4、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缺乏创新

调研发现,农村采取“党建+项目+农户”的常规扶贫模式推进乡村振兴,但在具体实施环节和帮扶举措上缺乏创新。部分支部书记、第一书记的奉献意识和干事创业的使命感不强,缺乏一以贯之的精神和决心,能力不足和项目支撑,加之创新能力不足,扶贫思路不开阔,因地制宜组织力不足或短视的原因,使得农村脱贫振兴工作难有作为。很多驻村干部与后续脱贫工作相脱离,使驻村帮扶工作失去连续性。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建议

1、完善组织构建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保证

按照“合理布局、发挥作用、功能优化、结构调整、服务基层”原则,科学设置农村基层党组织。尤其要加强新型组织的党组织设置,通过组织下派、学历提升、组织培养等将优秀的党员干部充实到基层组织中,实现基层党组织全覆盖。通过村村、村企、村居联动方式,做到优势互补。通过单建、联建、挂靠诸方式在农业合作社与农业项目中建立党组织,持续加大软弱涣散党组织的整顿力度,打造能真正引领乡村振兴的过硬党组织。

2、建立科学选人用人育人机制,抓好带头人队伍建设管理

(一)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坚持“政治素质高、群众基础好、带领能力强、服务能力优”的村党支部书记选拔标准,创新支部书记选任方式。以在本村致富能力强及在外发展好的党员中选拔为主,注重引进高校毕业生与机关企事业单位优秀党员到村任职,提升当地党员干部的学习和管理能力。大胆破除地域、身份诸界限,探索跨村任职等方式,鼓励非本村优秀人员跨村任职,为农村选配优秀“带头人”。

(二)抓好村级党组织后备力量培养。以农村优秀青年、转业退伍军人、农村技术人才、返乡大学生、经济合作社和产业协会负责人等涉农精英为主体,建立农村后备干部人才库,探索富有成效的农村后备干部培养与管理模式,安排其参与扶贫帮困、科技兴农、农村环境治理提升、致富带头等具体工作,增强其在实践中处理农村复杂问题的能力。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村官、选调生及退休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参与村“两委”成员选举,为乡村振兴提供优质后备干部。

(三)加强农村带头人的教育培训力度。立足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探索建立以专家学者、“乡土人才”为主体的乡村振兴人才智库。加强农村带头人关于党的理论、市场经济理论、农村经济、农村实用技术等专题的培训,提高其引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创新教育培训方式,做到脱产学习与个人自学、社会调研相结合。推进“三晋先锋”“微党课”“智慧课堂”“三晋通”“学习强国”等教学方式革新,组织农村干部到先进村、先进社区、先进党组织、科技兴农区学习其优秀做法和经验,使“两委”干部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对培训效果不佳者重新补课,对培训后工作成绩不突出者跟踪问责。

(四)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完善村级干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管是强化村级自治组织的自治职能,还是允许村干部参与产业发展和享受劳动成果,抑或是提高村级干部的基本待遇,都会大大提升村干部履职的热情,引导村干部善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把好入口关,着力选优书记配强班子。建立后备干部库,实行动态管理、递进培养,注重把能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能人、把党员能人培养成村干部。村干部教育培训纳入干部培训规划,着力提升能力水平。

3、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一)严格党员发展标准。发展党员要严把质量关,防止暗箱操作和“近亲繁殖”,严把“入口”,畅通“出口”,保证党员队伍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纯洁性。

(二)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及时更新流动党员信息台账,建立同步联动的流动党员数据库,建立与手机绑定的流动党员电子信息卡,加强党组织与流动党员的双向联系;利用流动党员的特性引进先进的适合本地发展的项目或企业,将其编入项目和企业的组织管理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三)增强组织生活活力。在组织生活中严格执行“三会一课”等组织制度,探索创建网上组织生活平台,推行“微信群、微课堂、微党课”学习法,开展手机APP的学习如“学习强国”、“三晋先锋”等党建学习;开展党建工作督导、考核、监督,强化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与考核,激发其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四)健全完善各项制度。严格执行积极分子、预备党员跟踪考察制度、发展党员责任追究制度、党员考核测评制度等。探索实行党员引领乡村振兴绩效考核制度,对乡村振兴中先锋作用发挥不突出的党员,及时进行教育督导,令其改进。

4、提高经济发展和管理能力,助力乡村振兴

(一)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因地制宜科学制定产业振兴规划,注重开发利用本村特色优势资源,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土地流转和农村综合开发,推动本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与升级,使分散的小农户生产向现代化农业发展转变;结合本地资源,发展乡村特色农业,形成“一村一品”的布局;依托本地优势发展新农村建设、小杂粮基地建设;兴办农村集体企业,依靠合作社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科技附加值,使其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利用“互联网+”等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探索“特色农产品+电商”的发展模式,形成“一村一品”的示范效应。

(二)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因地制宜发展本地优势产品和主导产业,引导农民组建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选择熟悉本领域的党员和吸引外来人才充实到合作组织中,为其提供最新信息咨询服务,给予技术知识方面的指导和帮助,以扩大其生产销售渠道。

(三)建立健全农村技术培训与服务体系。面向群众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和涉农服务,提高农民的致富能力;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计划”,通过技术入股和提供土地或其他荒山荒沟等方式,吸引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等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进行专、兼职工作;加大乡村规划设计、高新技术研发等乡村振兴紧缺人才的招引力度,打造一支精通先进科技的“三农”科技队伍。

5、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创新性建设

(一)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围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创新基层党组织工作制度机制。如完善“两推一选”“两票制”“三票制”及村民直选等选举制度;建立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及民主决策机制,实现党员议事制度、村级民主例会制度、村党组织研究决定重大事项制度等;探索诸如民意咨询会、村务决策公示会等能反映村民诉求的通道;完善财务公开制度,加强村级民主监督;建设线上线下服务管理平台,借助“党员志愿服务队”等形式,切实解决好农民“办事难”问题;探索创新“一对一帮扶”模式,增强帮扶的针对性和成效。

健全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考核标准体系,针对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综合能力、发展经济的能力以及服务能力等,拟定具体翔实的评价指标,尤其要把基层党组织领导集体经济的发展能力作为评价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重要指标,对支部书记履职及其带领村民实现乡村振兴成效进行客观评价。深化农村党员乡村振兴工作民主评议制度,健全完善村干部报酬增长机制,力争奖惩并举,切实激发党员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对农村优秀干部在待遇方面给予奖励和表彰,对践行模范带头作用的党员以激励关怀,调动农村党员干部致力乡村振兴的主动性。

(二)创新农村“党建+”模式。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探索“党建+乡村振兴”的工作模式,重视联村、联企和联上级组织党建等,吸引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探索“党建+全体力量”模式,利用各种外部力量优化农村党组织建设。重视“党建+网络”运作模式,将社会资源更多地聚集到以党建促乡村振兴中去,推进基层党建工作顺利开展。

(三)创新农村“第一书记”制度。探索建立“第一书记”选拔机制,坚持一村一策选派第一书记。选拔时要科学全面考察“第一书记”的综合素养,并根据人才特点和专长因地制宜选派其到适合的农村,以人尽其材。同时,要加大“第一书记”的教育培训力度,注重对其如何开展扶贫工作进行培训,增强其做好扶贫攻坚工作的综合能力。同时,要注意保持“第一书记”扶贫振兴、壮大村集体经济、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诸方面工作的连续性,接续助力乡村振兴。

当前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保障与组织保障,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按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新要求加强建设,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发展推动力。

【参考文献】

[1] 傅国华,李春,郑凯.分层精准施策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J].新东方,2017(05)15-18.

[2] 张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J].知与行,2018(03)7-10.

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第9篇

根据主题教育计划安排,结合职责分工与工作实际,我确定了《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服务“三农”工作》的调研题目,如何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市科协作用,真正把服务“三农”工作做出成效,带着这样的问题,10日19日、20日,我和科普部部长先后到***、***等县区开展专题调研,采取听取汇报、个别访谈、现场察看、问题剖析等方式,围绕乡村振兴问题与县科协、现代农业科普园、农业合作社、农村电商培训基地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交谈,并到***扶贫村看望了帮扶对象,了解困难和需求。现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要做好“三农”工作,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科协作为联系服务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在引导科技资源走进乡村、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勢,应该有所作为。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省委、市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决策部署,根据《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方案>》,结合市科协工作职责,制定了《市科协系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行动方案》,成立了市科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导和协调科协,服务乡村振兴工作。

在2019年7月,市科协专门组织各县区科协系统乡村振兴战略培训班,到***考察学习期间,市科协精心设计并成功实施了一系列“科普服务乡村振兴”示范观摩活动,为下一步各县区组织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二是切实加强基层科协组织建设。市科协借助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契机,强化乡镇科协组织建设,明确要求乡镇设立专(兼)职科协主席,打通科技惠民助力乡村振兴组织通道“最后一公里”。

三是坚持开展科普惠农工作。以农民科学素质提升工程为载体,整合社会力量,大力开展科普惠农工作,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素质,树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着力培育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发挥示范带动和引领作用。推进基层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等阵地完善科普画廊、科普宣传栏等科普设施,加快推进农村“科普e站”建设和应用,将“科普中国”优质资源送达农民。

二、存在问题

(一)农产品竞争力弱。各县区都有部分农产品拥有一些品牌,如栾川的栾川印象,但由于规模小、市场份额占有率低,真正有辐射效应的品牌产品不多,知名品牌更少,产品宣传力度小。在产品质量上重视程度不够,考虑长远打响品牌的更少,缺乏市场竞争力。

(二)现代农业程底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迟缓,农村产业融合型人才缺乏,现代农业产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弱,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链条短,附加值不高。

(三)经营主体质不优。各县区都建有农民专业合作社,但部分合作社内部运行不规范,合作社的章程、制度流于形式,形同虚设;发展资金短缺,贷款融资难,发展后劲不足,质量不优。

(四)技术支撑力量弱。基层农技队伍知识严重老化,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梯次结构不合理现象普遍,推广新技术的人才缺乏;务农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年龄普遍老化,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识不强,参加农村电商等新技术、新知识培训等积极性和接受能力较低。

三、几点思考

全市科协系统服务乡村振兴计划的重点工作,包括强化人才战略、搭建创新平台和集聚内外力量,统筹全市科协系统及各部门资源,促进人才和资源下沉基层,服务乡村,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服务乡村产业振兴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市科协将立足新时代农村产业发展实际,根据农村产业特色,引导学会、农技协发挥人才、技术、平台优势对口帮扶,搭建专家与广大农民沟通的桥梁,以培育发展农技协的为重点,深入推进产业振兴。围绕各县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按照“推广一项技术、发展一项产业、建好一个协会”的工作思路,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大力发展精品果业、绿色蔬菜、特色经作、现代养殖、休闲农业、加工物流等农业主导产业,着力打造一批特色种养殖基地。加速培育农村新兴特色产业,丰富农村新业态,提高现代农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

(二)强化科普优势,服务乡村文化振兴

市科协将大力推进科普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活动,以科普带动乡村文化发展,推动科普力量重心下移,加强基层科普阵地建设,助推科普载体发展。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充分发挥好农技协、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农村科普带头人、科普惠农服务站等作用,围绕科技培训、农技服务、就业指导、农村科普等方面扎实开展工作,引导优质科技资源向基层集聚。

推动各县区科协制作科普图书、科普折页、科普挂图等科普资源,利用科协信息网络、新兴媒体开展扶贫政策和相关知识宣传。推动“科普中国”、“科普中原云”在基层的落地应用,加快推进市、县两级科普信息化网络建设,丰富涉农科普内容,加快建设“科普e站”和科普大屏等科普基础设施。以“普及新知识、推广新技术、倡导新生活”为切入点,广泛开展“健康文明生活”、“崇尚科学、反对邪教”宣传教育,提升广大群众科学素质,把科学知识转化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不断厚植人才优势,服务乡村人才振兴

围绕种植、养殖、加工、农村物流、电子商务等产业,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和骨干为重点,整合科协各渠道培训资源,分类型、分层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现代农业经营者队伍。

统筹发挥科协自身优势和力量,开展“送智下乡”活动,发挥市县两级“百千万科普人才”队伍中涉农专家的优势,组建科普志愿者队伍,深入基层一线,为群众提供产业规划、技术指导、技能培训、行业分析等服务。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