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教学存在问题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13 16:35:56

教学存在问题

教学存在问题第1篇

一、教学资源不够,以大课教学为主

大学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学校面临教学资源紧张,学生宿舍严重不足等问题,学校办学存在很大压力,上课教室排课紧张,学生没有上自习的地方,抢自习室,上课占座位等现象严重。大学里上课多数以大课为主,一般在80人到120人左右,教室第一排的位置不是随便谁都可以坐的,居中的那些位置早就被学生用些器物预定了。上大课老师与学生沟通少,无法与学生进行更为有效的单独互助,大学生有着各种思想行为,大课教学秩序不利于老师控制与计划,大课课堂管理松散,上课学生思想不集中,做其它课外的事情,随便出入教室等现象严重。学生上课应以60人以下为宜,有利于老师开展教学,以达到教学效果。

二、教师投入不大,和学生缺乏交流

大学教学,老师课上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板书整理不规范。老师对课堂投入有待提高,上课前,很少有老师会点名,事实上,由于学生多,老师也点不过来。老师对课程管理干预少,只顾自己讲,学生听与不听,对所讲知识听没听懂,老师不能及时做到调整课堂计划。备课只注重讲本专业的知识,缺乏人文引导,不与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大多坐在教室座位后排,有的用手机聊天,玩游戏,看其它课外书,听音乐等,对这样的现象老师课上不及时纠正。

老师讲授知识跟不上社会需要,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教育。要明确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真正做到教学与学生多交流,切实落到实处。要重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格品德和思想品德,要改进教育方法,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加学生的法律教育,关心学生思想发育状况,及时给他们提供咨询服务和帮助,合理引导,保护他们的个性发展,逐渐形成良好的人格品德和思想品德。

三、教学方法有问题,学生成绩不理想

如今,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在倡导素质教育,以改变应试教育模式,但大学的课堂,素质教育外套下隐藏的应试教育缩影会时不时出现在我们眼前。大学教育不能因材施教,大学在管理模式上显得过于保守,大学生已经不再是孩子,而是有了相当自制能力的成人,而大学里的各种规章制度却严格限制了大学生的这种自制能力,大学难以实现学生自治,因而大学生永远是孩子,很难长大。这种管理模式上的保守还体现在对师生的各种考核制度上,很多大学都对大学教授做了一些严格的规定,要求定期发表多少论文,这无疑会对教授产生很多束缚,使学者的自由空间大大减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授课质量下降。这种保守首先体现在教学模式上,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过于乏味,提不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教学具有严重的计划性,在这种计划教学模式下,大学生的注意力也被死死的固定在课本上,大学生的兴趣很难得到培养,视野也越来越狭窄。另外,实践性的课程设置太少,专业能力很难得到锻炼。

现在的大学,素质教育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而在实际上仍摆脱不了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大学的课堂上,教师仍摆脱不了“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最看重的仍然是成绩。大学里的各种考试、考证琳琅满目,许多大学生的大学生活主要是在为各种考试、各种证书而忙碌。我并不是说这种考核人才的方式有错,毕竟在以后的就业工作中,这些成绩、证书可能帮上很大的忙。但是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具备的只是很强的临场考试能力,而欠缺的却是大学生就业所最需要的实战能力。专业教育也容易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专业知识不断地更新、拓展,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也越来越多,教师要想教学生的东西也越来越多。这种情形中,学生将完全被局限在某个专业领域,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辛苦。因此,有必要改变这种固化的专业的培养模式,着重培养学生成为有足够的知识宽度、卓越的学习能力以及创新的实践能力,能够灵活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

四、学生不上课,人文精神缺失

学生学习动力严重不足,学习无用论成主流,大学人文精神缺失。现在社会较为普遍地轻人文、轻心智,重物质、轻思想,再加上现在社会市场经济的转型,所带来的功利思想在年轻人心里根深蒂固,这使得人文精神、道德水准受到了相当大的冲击。

教学存在问题第2篇

“跨学科”是现代社会科技与文艺发展的主要趋势与潮流,当前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科内知识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科间的知识和能力的渗透,因此,在今天它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被广泛地应用到学科教学当中。不难想象的是自从它在国内被提出,学者们无不持欢迎态度,现有的学术研究更是从各个方面研究它在各学科中的具体应用。跨学科教学固然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但是如果不加思索地应用到艺术教育当中去,那是相当危险的。本文对跨学科教学在艺术教育应用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的分析正是笔者的一些顾虑,希望能让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视跨学科教学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一、“跨学科”概念辨析

“跨学科”在中国的兴起是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的几十年间,学者们研究了跨学科下各种教学模式与教学原则。以艺术为例,数字媒体艺术、综合类艺术、艺术学等跨学科教学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艺术教学。但是“跨学科”一词的概念非常模糊,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以及国家卫生研究院指出,“跨学科研究是团队或者个人整合来自多学科的信息、数据、技术、工具、视角、概念和理论,解决某一学科和研究领域内不能解决的问题。”①我国跨学科研究专家刘忠林则认为,“跨学科研究是科研主体在科学划分的基础上,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跨越不同研究领域而进行的一种科学创造活动,是解决复杂的科学技术问题和社会问题而达到不同学科相互渗透的一个重要手段。”②在已有的跨学科教学研究中,多数只是简单借用这个概念,并没有深入挖掘概念本身的意义。因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此,探讨跨学科教学法在艺术教育领域应用之前,我们有必要简单解释一下这个概念。

简单来说,跨学科教学就是几门学科结合或者交叉模式下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的核心应当是打破原有的学科教学习惯和教学思维方式,超越纯粹的学科教学目标,取而代之的是多学科共通的教学目标,在多学科的融合交叉教学中,建立各学科知识、能力之间的横向联系与整合,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整体发展,也促使学生的单个学科学习能力的提升。③但这并不是“跨学科”概念的全部,随着跨学科研究的深入,国外的研究学者通常将跨学科看作一个综合的概念,是各种程度学科合作的统称,从初级到高级通常分为多学科(multi—disciplinary)、复杂学科(pluri—disciplinary)、交叉学科(cross—disciplinary)、互动学科(inter—disciplinary)和超学科(trans—disciplinary)五类。在学术研究中,很多中国学者往往没有搞清楚这五种不同程度的学科合作的区别,经常将它们混用,更有甚者,将英文单词pluri—disciplinary、cross—disciplinary、inter—disciplinary不做区别,统统译作“跨学科”,这明显是有问题的。

多学科:它是指在一个综合科目下,比如“艺术”“人文”等大科目,教授两门或两门以上专业。多学科教学过程并不追求彼此的合作或形成一个共同的理论框架,只是在各自领域内进行教学。大多数传统学校采用的都是多学科教学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缺点在于,缺乏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联系,只是对知识的简单累加。

复杂学科:在复杂学科教学模式下,各科目之间表现出一定的联接关系,但是在具体的概念表述上却并没有深入的联系,与多学科一样没有形成一个共同的理论框架。国内不少跨学科教学尝试的结果最终还是没有走出复杂学科教学的模式。

交叉学科:交叉学科教学与前两种不同的地方在于,这之中有一门学科的概念处于支配和领导地位,学科间的互动是单方面的。

互动学科:国内的学术研究在使用“跨学科”概念时,实际上指的就是“互动学科”。国内通常将其译作“跨学科”,但在这里为了区别其他学科合作模式,笔者将其译作“互动学科”以更好地说明它与其他四种的不同之处。在互动学科教学模式下,学科之间呈现高度的合作性,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协调发展,形成一个共同的理论框架。

超学科:整个教育系统内部所有科目之间多层次、全方面的合作与互动。目前来说,超学科教学的提出更像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它虽然是作为跨学科教学的终极形式存在,但实现的可能性并不大。

为了后文分析的方便,本文所使用的“跨学科”概念相当于“互动学科”概念,即形成一个共同理论框架的跨学科高度合作。

二、艺术教育跨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众所周知的是学科之间的合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校和老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跨学科教学的研究学者就普遍建议,为了让跨学科教学法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教师应该参与到所有学科当中,这就意味着教师的备课量要大大增加。除此之外,跨学科教学也要求教师与教师之间、教研室与教研室之间必须存在深入的交流与合作。但实际情况是学校的专业教师并没有足够多的时间去应对这个挑战,更有甚者,跨学科教学会削减各分支艺术学科的教学量。

其次,跨学科教学容易忽视一门学科的专业深度。过去的传统教育仅把语文和数学定为核心学科,把艺术课程视为一种可有可无的学科,但随着多元智能理论的发展,综合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何谓“综合”?在《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中强调了四个“综合”,即单元内大综合、课内小综合、艺术类姊妹学科间综合和艺术与非艺术学科间综合。虽然综合艺术教育使用了跨学科教学方式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多种艺术连接或综合为一体,期望它们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加强,但是相应的提供给深入学习一门学科的教学时间就减少了,虽然达到了专业的宽度,但无法达到专业的深度。值得注意的是,当投入学科建设的预算与资金减少的时候,极易出现的情况是将这些诸如音乐、美术、戏剧等各独立专业糅合成一门综合学科。

再次,跨学科教学的方式让艺术学科获得与其他学科互动的机会,但在与其他学科的合作中,艺术门类却往往无法保持自己的学科独特性,出现研究重心的偏移,尤其是那些传统优势学科或者是获得了政府与学校大力建设的学科,如心理学与艺术领域交叉的心理学美学就是属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而不属于艺术学科。跨学科的艺术教育也就成了一个各学科对艺术领域嫁接的学术试验场,而不是一个真正的学科领域。如果艺术专业无法保持自己的独有价值,只是为了整体教育的有用性,那么这样的艺术教育实际上是在倒退。因此,在跨学科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意识到艺术作为一门学科的重要性,而不是为了跨学科去拼凑各种学科的文本。

最后,跨学科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这是学者们在谈论跨学科教学过程中常常忽视的问题,教师如何有效地运用跨学科教学最关键的问题在于自身的专业素质。在现有的四年制大学培养过程中,往往只能让学习者深入掌握一门专业,那我们如何才能培养出一个合格的跨学科教学教师呢?这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目前来说,可行的办法是提倡教师自主学习与钻研,因为当钻研一种艺术形式达到一定深度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被吸引到其他艺术形式当中去,在教学过程中就能有效地带动学生的兴趣到其他学科领域。

教学存在问题第3篇

一、“跨学科”概念辨析

“跨学科”在中国的兴起是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的几十年间,学者们研究了跨学科下各种教学模式与教学原则。以艺术为例,数字媒体艺术、综合类艺术、艺术学等跨学科教学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艺术教学。但是“跨学科”一词的概念非常模糊,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以及国家卫生研究院指出,“跨学科研究是团队或者个人整合来自多学科的信息、数据、技术、工具、视角、概念和理论,解决某一学科和研究领域内不能解决的问题。”①我国跨学科研究专家刘忠林则认为,“跨学科研究是科研主体在科学划分的基础上,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跨越不同研究领域而进行的一种科学创造活动,是解决复杂的科学技术问题和社会问题而达到不同学科相互渗透的一个重要手段。”②在已有的跨学科教学研究中,多数只是简单借用这个概念,并没有深入挖掘概念本身的意义。因此,探讨跨学科教学法在艺术教育领域应用之前,我们有必要简单解释一下这个概念。

简单来说,跨学科教学就是几门学科结合或者交叉模式下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的核心应当是打破原有的学科教学习惯和教学思维方式,超越纯粹的学科教学目标,取而代之的是多学科共通的教学目标,在多学科的融合交叉教学中,建立各学科知识、能力之间的横向联系与整合,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整体发展,也促使学生的单个学科学习能力的提升。③但这并不是“跨学科”概念的全部,随着跨学科研究的深入,国外的研究学者通常将跨学科看作一个综合的概念,是各种程度学科合作的统称,从初级到高级通常分为多学科(multi―disciplinary)、复杂学科(pluri―disciplinary)、交叉学科(cross―disciplinary)、互动学科(inter―disciplinary)和超学科(trans―disciplinary)五类。在学术研究中,很多中国学者往往没有搞清楚这五种不同程度的学科合作的区别,经常将它们混用,更有甚者,将英文单词pluri―disciplinary、cross―disciplinary、inter―disciplinary不做区别,统统译作“跨学科”,这明显是有问题的。

多学科:它是指在一个综合科目下,比如“艺术”“人文”等大科目,教授两门或两门以上专业。多学科教学过程并不追求彼此的合作或形成一个共同的理论框架,只是在各自领域内进行教学。大多数传统学校采用的都是多学科教学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缺点在于,缺乏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联系,只是对知识的简单累加。

复杂学科:在复杂学科教学模式下,各科目之间表现出一定的联接关系,但是在具体的概念表述上却并没有深入的联系,与多学科一样没有形成一个共同的理论框架。国内不少跨学科教学尝试的结果最终还是没有走出复杂学科教学的模式。

交叉学科:交叉学科教学与前两种不同的地方在于,这之中有一门学科的概念处于支配和领导地位,学科间的互动是单方面的。

互动学科:国内的学术研究在使用“跨学科”概念时,实际上指的就是“互动学科”。国内通常将其译作“跨学科”,但在这里为了区别其他学科合作模式,笔者将其译作“互动学科”以更好地说明它与其他四种的不同之处。在互动学科教学模式下,学科之间呈现高度的合作性,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协调发展,形成一个共同的理论框架。

超学科:整个教育系统内部所有科目之间多层次、全方面的合作与互动。目前来说,超学科教学的提出更像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它虽然是作为跨学科教学的终极形式存在,但实现的可能性并不大。

为了后文分析的方便,本文所使用的“跨学科”概念相当于“互动学科”概念,即形成一个共同理论框架的跨学科高度合作。

二、艺术教育跨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众所周知的是学科之间的合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校和老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跨学科教学的研究学者就普遍建议,为了让跨学科教学法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教师应该参与到所有学科当中,这就意味着教师的备课量要大大增加。除此之外,跨学科教学也要求教师与教师之间、教研室与教研室之间必须存在深入的交流与合作。但实际情况是学校的专业教师并没有足够多的时间去应对这个挑战,更有甚者,跨学科教学会削减各分支艺术学科的教学量。

其次,跨学科教学容易忽视一门学科的专业深度。过去的传统教育仅把语文和数学定为核心学科,把艺术课程视为一种可有可无的学科,但随着多元智能理论的发展,综合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何谓“综合”?在《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中强调了四个“综合”,即单元内大综合、课内小综合、艺术类姊妹学科间综合和艺术与非艺术学科间综合。虽然综合艺术教育使用了跨学科教学方式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多种艺术连接或综合为一体,期望它们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加强,但是相应的提供给深入学习一门学科的教学时间就减少了,虽然达到了专业的宽度,但无法达到专业的深度。值得注意的是,当投入学科建设的预算与资金减少的时候,极易出现的情况是将这些诸如音乐、美术、戏剧等各独立专业糅合成一门综合学科。

再次,跨学科教学的方式让艺术学科获得与其他学科互动的机会,但在与其他学科的合作中,艺术门类却往往无法保持自己的学科独特性,出现研究重心的偏移,尤其是那些传统优势学科或者是获得了政府与学校大力建设的学科,如心理学与艺术领域交叉的心理学美学就是属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而不属于艺术学科。跨学科的艺术教育也就成了一个各学科对艺术领域嫁接的学术试验场,而不是一个真正的学科领域。如果艺术专业无法保持自己的独有价值,只是为了整体教育的有用性,那么这样的艺术教育实际上是在倒退。因此,在跨学科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意识到艺术作为一门学科的重要性,而不是为了跨学科去拼凑各种学科的文本。

最后,跨学科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这是学者们在谈论跨学科教学过程中常常忽视的问题,教师如何有效地运用跨学科教学最关键的问题在于自身的专业素质。在现有的四年制大学培养过程中,往往只能让学习者深入掌握一门专业,那我们如何才能培养出一个合格的跨学科教学教师呢?这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目前来说,可行的办法是提倡教师自主学习与钻研,因为当钻研一种艺术形式达到一定深度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被吸引到其他艺术形式当中去,在教学过程中就能有效地带动学生的兴趣到其他学科领域。

结语

本文的最后,笔者想强调的是我们不要轻易抛弃过去为让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作为独立专业存在的努力,尤其是当艺术学科预算减少的时候,跨学科教学的方式可能会成为一种节省开支的手段干预艺术教学。虽然这是需要警惕的地方,但不可否认的是跨学科教学是大势所趋,它仍然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视跨学科教学,做到既不盲目跟从,也不全盘否定。

注释:

①Committeeon Facilitat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Instituteof Medicine.Facilitating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M].Washington DC: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04:26―27.

②刘仲林.现代交叉学科[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69―72.

教学存在问题第4篇

一、问题解决教学的含义需要进一步明确

问题解决教学包括两个重要过程:一是分析问题、形成假说、检验假说和修正假说的过程,即解决问题;二是学习要点的形成及由此引发的查询与探索活动,这是围绕问题解决活动而进行的更丰富的求知活动。前者是问题解决活动的中心线索,通过问题解决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后者则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体验过程中,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主动探究的思想和协同合作的精神。但是,目前大多数的问题解决教学仅仅停留在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的目标只是为了某一个具体问题的解决,以实现某种知识的应用或者获得某种新的知识,指向的是教学的物质性目标。而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来激发学生思维,改善其认知结构,提高其学习能力,重视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体会等功能性目标却被忽视了。

二、问题解决教学的理论需要不断丰富

问题解决教学的理论,一方面应该反映解决问题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另一方面又要体现国内外教育发展的趋势,并密切联系教学实际,对教学有较强指导作用,真正做到心理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融合。但是,目前我国的问题解决教学理论不系统,缺乏全方位视角,多从教学经验中总结提升,无法正确指导问题的解决教学。尤其是问题解决教学因缺少各学科特有的问题解决理论的支撑,因而成为心理学中问题解决理论的附庸或者形式上的简单“移植”。实际上,问题解决教学应该找准一个理论的生长点,并吸收各种相关理论,以此得到丰富和衍生。

三、问题解决教学的实证研究有待深入

当前,问题解决教学的实证研究存在以下问题。其一,相关研究未能整合。来自心理学的有关研究往往与教学实践相脱节;来自教学实践的研究大部分尚停留在教学经验的总结,缺乏心理学的支持;微观层次的阶梯技巧和方法研究泛滥,缺乏深层次的心理分析,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素养。其二,研究面亟待扩大。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于结构良好的问题解决教学,对结构不良问题解决教学,以及复杂问题解决教学研究不足;研究任务单一化,都是在个别任务的解决中来得出问题解决教学的一般规律。其三,研究不平衡。对学生研究得多,对教师研究得少;对在教室情境中以班级形式进行的问题解决教学研究较多,对在社会化情境中以小组形式进行的问题解决教学研究较少。

四、问题解决教学的实践应突出有效性

教学存在问题第5篇

【摘要】解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然而目前在大多数教师中,对待数学解题教学存在一些误区,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培养学生良好解题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关键词】数学;解题;教学

Mathematics problem solving teaching existence question and countermeasure

Li Zhijun

【Abstract】The problem solving is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the important link, is raises the student ability the efficient path. However present in majority teachers, the treatment mathematics problem solving teaching has some erroneous zones, facing these questions, we should take the effective measures, raises the student good problem solving custom diligently, improves student’s mathematics quality unceasingly.

【Key words】Mathematics; Problem solving; Teaching

解题是达到数学教学目标中各项要求的基本保证。在教学中,解题是使学生牢固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必要途径,也是检验知识,运用知识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因而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所以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就必须重视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1 数学教学中解题的作用

解题,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对数学理论知识教学的巩固和深化,而且是对数学理论知识的补充和延伸。解题在数学教学中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四方面:

(1)从数学教学本身来看,解题是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基础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最重要的手段,也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通过解题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数学知识,加深与扩大对基础知识应用范围的认识,并学会熟练地运用基础知识。“任何理论的掌握,离开了实践便是不可能的。”数学的实践活动,主要的就是解题。

(2)从能力培养方面来看,解题可以使学生掌握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所必须的技能和技巧。数学问题最重要的一类就是实际问题(应用性习题),对于实际问题可以通过构造数学模型的方法,转化为相应的数学问题来解决,实质上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各量之间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学生也就逐步养成了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从思维训练的角度来看,解答习题的过程不仅是单纯的知识应用过程,而且是数学思维的发展过程。因此,解题活动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思维与解题过程的密切联系是公认的,数学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最有效的办法,是通过解题来实现的。因此,学生自己动手解答数学题目,并在解题过程中自觉而主动地探索各种数学问题,数学思维能力才可能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了,解题能力也就能相应得到提高。

(4)从教育的作用来看,解题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习惯,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过程。通过解题,可以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精神、坚强意志和独立工作能力等优良品质。

2 数学解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忽视思维过程,片面追求题型。题型就是解题的模式,是学生达到熟练解题的第一步,适当地利用题型,可以提高学生的模式识别能力,增加解题经验的积累,对提高解题能力是有价值的。但是,片面追求多种题型,似乎给学生概括的题型越多越好、越新越好,把解题方法与题型对号,什么样的题就用什么样的方法解,往往造成学生机械地识别题型,死套解法。随之而来的大量练习题、烦琐众多的题型,使学生疲于应付,数学思维受到窒息。事实上,识别题型、死套模式、反复练习是一种较低级的学习形式。

2.2 忽视学生独立探索,片面强调教师示范。解题教学中的教师示范当然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仅仅是教师示范,没有在教师启发下学生独立探索新问题的训练和实践,学生难以掌握探索数学问题的方法。一旦要他独立解决新问题,往往陷入长时间的尝试错误之中,甚至无法解题。

2.3 忽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片面强调解题的技能技巧。数学基础知识是解题的重要内容,但是常发现有的老师对基础知识方面还没有讲清楚,没有分析透彻数学概念、定理和法则中的条件和结论以及应用范围和应注意的问题等等,就急于讲例题,展示各种解题技巧,然后又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这是舍本求末的做法,只能造成学生抓不住解决问题的本质、找不到解题的路径,更表达不清楚解题的具体思路。

3 对数学解题教学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对策

3.1 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解数学题应做到正确、合理、简便、完满、清楚。要按这些要求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对提高解题质量和解题能力都有很大的作用。

(1)提高解题的正确性。解题的正确性是指在解题过程中,运算、推理、作图和所得的结果都正确无误。要做到解题正确,首先要认真审题,其次是认真分析问题中各类数量的关系、位置关系,找出正确的解题方法,并在解题过程中做到运算、推理、作图步步无错。如果上述各步都正确,所得结果一般来说就是正确的,解题后再将结果验证复核也是必要的。因此,应该教给学生验证复核的方法。

(2)提高解题的合理性。解题合理是指列式、运算、推理、作图有充足理由,也就是说,解题的每一步都有真实命题和已知条件作为依据,而且遵循正确的思维规律和形式。因此,提高解题合理性的关键就在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重视数学理论知识对解题的指导作用。

(3)做到解题简捷。解题简捷指采用比较简单快速的解题方法。要做到解题简捷,关键在于培养熟练技巧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已有的解题经验。

(4)做到解答完整。解答完整是指全面解决题目所提出的问题或求出全部结果,题目无解时也要说明理由,不合题意的解应当除去,需要检查的结果一定要检验,有参数的问题应根据参数的取值范围进行讨论,如果题目是研究的实际问题,要依据实际意义进行讨论等等。

一般而言,数学多数题目的解依数学表达式决定的,学生解题往往习惯于单纯从数学角度求出结果完事,忽视解题完整性这一要求,所以,在遇有这类题目,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注意解答的完整性,并布置一些有关题目。

(5)做到解题清楚。解题清楚是指解题有条理、表达清楚并符合一定格式。一般来说,解题的书写格式应以课本为标准,但也要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简详适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数学语言的训练,对学生作业的书写格式要有明确的要求,如果达不到要求要及时指出并要求改正。

3.2 教给学生积累解题经验

(1)带领学生总结解题方法。对于一些典型的题目,解完之后,从解题所联系到的数学知识、解题思维方法和技巧、解题的关键、解题过程中易犯的错误、解题之后得到的启示等方面进行小结,则可以发掘解题时的潜在信息,使学生充分吸收解题过程中的“营养成分”,有助于拓宽解题思路,寻觅解题途径,提高解题速度。

(2)让学生领悟解题规律。凡是有概括价值的题目,解完之后都可以做适当的概括,以从各个不同角度积累解题经验。在解题实践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总结解题方法,领悟解题规律,归纳解题策略,有助于活跃学生思维,丰富联想。

(3)重要的题目适当延伸。为了发掘题目的潜在信息,充分发挥题目的教育作用,解题教学中可以改变原题的条件、结论、解题过程或方法,引伸出新题和新解法,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解题思维方法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利于培养发散思维、激发创造精神,提高解题能力。

总之,在解题教学中,教师要做出典范:教师要做到板书格式规范,步骤清楚、叙述简捷、推理清晰、整个解题过程完整而合理。更要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解题教学必须抓住使学生明白解题的思维过程这一根本问题,让学生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基本能力,从而形成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教学存在问题第6篇

【关键词】合作学习;问题;对策

一、引言

近几年,随着教育课程的新一轮改革,合作学习成为国内外都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是英语课堂教学中应用得最多学习形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既被动又单一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在课堂中能通过合作学习来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合作能力,并能建立较好的同学关系及和谐的师生关系,他们不仅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而且学习上表现得更加自信,思维活跃,对教师的教学能大胆质疑,有很强的主体意识,最终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较好的合作习惯和学习品质的目的。但是,综合英语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策略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本人在柳州师专外语系一直从事综合英语这门课程的教学,经过自己对本系学生及该门课的特点的仔细观察,发现并不是在课堂上用了这一方法就一定能收到预期的成效,应该要注意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本文就本人对在上这一课程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反思进行阐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合作学习在综合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分组不合理,讨论乱而无序

目前为止,我系上综合英语课的老师基本是在学期初将班级任意的分组,基本没有按照任何原则,这样导致了课堂秩序乱,小组问水平不均衡,学生应该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教师应该按照学生的能力,成绩、喜好、性格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分组。然而,实际教学中很难做得到,教师很自然的将学生按照前后桌进行分组,而前后桌的搭配不一定合理,不能让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进行合理的组合。在综合英语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面:老师提出一个话题后,教室就会顿时热闹起来,但只要稍微注意就会发现这样的场面存在很多的问题,好多学生都是论而无序,有的小组只是个别人发言,其他人保持沉默或是做不相干的事,有的小组太活跃,抢着说话,只顾自己说而不听别人的见解,有的小组甚至利用这个机会闲聊一些无关的话题,造成一种讨论很热烈的假象。

2、时间太仓促,时机不正确

柳州师专外语系的课程安排较紧,学生本应该用三年的时间完成的学业却压缩至了两年,剩余一年学生被安排在校外实习,这样无疑给我系老师增加了较重的教学任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宣布开始合作学习后,给学生讨论的时间非常有限,有时甚至只有两三分钟,这样一来,学生有时还没有切入正题就被停止了,无法得出什么结论,总结发言时也只是草草了事,结果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养成敷衍了事的坏习惯,课堂上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也只是流于形式。另外,老师往往不能在课堂上选择恰当的时机安排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比如在课堂内容过易或过难时,或者有时需要全班参与时安排合作学习,甚至一节课安排多次合作学习,这样不仅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还耽误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

3、角色不明确,总结太片面

老师在合作学习的中扮演的应该是监控者与指导者的角色,而学生要实现为合作学习进行合作进行基本技能准备知识准备应该是借助于小组内部的力量,而不是依靠老师来完成。老师往往在这一环节上忘记了自己的角色,将所有的知识与技能直接传授给学生。学生经过合作学习进行总结时往往是组长发言制或是代表发言制,而他们的发言总是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并不能代表整个小组,总结得很片面。

三、针对合作学习在综合英语教学应用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1、注重小组结构,建立有序课堂

合作学习中每个组的学生人数最好不要低于3名,也不要超过8名。这样的成员分配不仅基本符合当前国内大学英语自然班级的现实情况,而且可以使学生进行充分的合作学习。另外,小组人员结构还应考虑到学生的能力,成绩、喜好、性格等因素,这样学生能充分发挥其优等的主导作用,也确保了中等生能够共同进步,同时也使得后进生获得帮助。虽然合作学习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但是对老师而言,在维持课堂秩序方面上会存在很大的困难,课堂看起来是乱而无序。这样就需要建立有秩序的课堂,这样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及学习习惯,老师可以通过一下方法来维持课堂秩序。首先,老师要制定有关的合作和纪律规则。第二,要给小组每一位成员分好工,使之在合作学习中有事可做。第三,让学生独立思考,以免小组成员交流时“人云亦云”容易出现从众的情形。第四,要让学生踊跃参与讨论,积极发言。第五,应该使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通过这样的调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也能明显感觉到英语课堂不再是老师教授学生接受的传统模式,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学生不会觉得枯燥无味,也能积极的参与到其中,课堂气氛也就调动了起来,学生就会在乐趣中接受新的知识。

2、提供充足时间,选择合适时机

老师应该在分配任务后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进而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如果没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合作学习这一过程就只是形同虚设,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发挥其智慧。课堂教学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老师不能将所有的时间都安排在合作学习上,如果课堂内容过于容易或太难就不用设合作学习这一环节,那样会耽误教学进度,另外,一堂课没有必要安排多次合作学习,那样会显得烦琐,学生反而会产生厌烦情绪,这样的环节应该安排得少而精。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就会进行充分的合作以增强小组成员间的合作精神,锻炼其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在合作学习中互相讨论,互相倾听,踊跃发言,使其心理和思维均能长时间处在积极的状态中,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具有高度的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的合作精神,而且,学习差的学生也会被学习好的学生带动,要比靠自己去掌握容易得多,这种合作精神不仅适用于英语学习中,也使用于今后走入社会的工作生涯。而且,学生在合适的时机进行合作学习可以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增强自信心。在这一过程中,由一些知识技能掌握得好的学生将其传给其他小组成员,他们为了更清楚地传授给同伴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这就需要其做好充分预习,认真复习的工作,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教学存在问题第7篇

问题;反思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3—0020—01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的精神,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努力培养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中初级应用型人才。因此,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中职教育工作者非常重视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和办学模式的多元化,大多数初中毕业生选择了继续读高中考大学。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初中毕业后上不了高中的,有的甚至初中都没毕业。他们当中学习差、品德差、行为差的不在少数。由于社会、学校和家庭的综合影响,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效率普遍较低。

由于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生源紧张、学生素质偏低的问题,课堂纪律问题成为提高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有效性的主要瓶颈。少数学生的外向型攻击行为如相互推撞、争吵、挑衅等;还有交头接耳、高声喧哗,甚至做鬼脸和滑稽表演惹人注意的;故意顶撞教师,破坏课堂纪律的屡见不鲜。而多数学生则是在课堂上心不在焉,发呆走神,胡思乱想;害怕被提问,抑郁孤僻;胡涂乱写,抄袭作业甚至不做作业;迟到早退,甚至逃学旷课等内向型的抗拒行为严重影响了教学。

由于社会观念以及国家对中职“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与教师自身教育结构的错位,中职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和心理压力,很多教师都疲于应付课堂,尤其是一些差班,能够平安结束一堂课即是“平安着陆”,教师很少思考课堂有效性的问题。

二、原因分析

当前,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是教育方式陈旧。许多中职学校还在用普通教育的方式教育中职生,不能满足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要求。第二,教师倦怠。社会对中职教师的要求与教师的成长工作环境不能同步。第三,教师的专业水平低,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普遍欠缺。第四,中职教师资源的隐性流失严重,很多学校不重视教师培养,导致有能力的教师“身在曹营心在汉”,影响教学质量。第五,中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机制不完善。

三、对策

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管理机构要营造良好的教师发展环境,通过各种方式培养或鼓励教师成为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双优的专家型教师。另外,职业学校的教师还应当提高管理学生和指导学生发展的能力。学校管理机构应该依据学校发展的持续性和阶段性特征,通过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对教师进行有效培训和引导,使每个教师“一专多能”,优势互补,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

1. 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探索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中职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科学理论知识,更需要提高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对岗位能力的要求。因此要改变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和单一的授课方式,以就业为导向探索多种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成就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教学存在问题第8篇

1.用教材教实际照本宣科

现行实验教材突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了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对教师旧有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挑战。在听课时发现,有的教师由于第一次使用新课标教材,存在:一是忠于教材,坚持“以本为本”,照本宣科;二是依赖教材,而不能进行精“加工”;三是囿于教材,而不能突破教材束缚。

教学建议:一是突出抓好备课,精心研究教材。教材作为教学资源的文本,教师要通过备课,吃透编写者的意图,吃透新教材的新变化,对教材进行精心“加工”,才能把自己的内在素质“外化”。对教材内容的加工要做到“五化”:教材内容的心理化(创设切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情景,激发联想与创意);教材内容的问题化(把要学习的内容变成问题“链接”,启迪学生思维);教材内容的操作化(把教材呈现的“死”的知识变为种种“可操作”的“活”知识);教材内容的结构化(建构教材结构体系,“瞻前顾后”);教材内容的最优化(提炼精髓,优选策略,高效学习)。二是突出抓好教研,促进共同提高。通过组织“三课”―公开课、观摩课、研究课等活动,扩大“三”课的影响,变个体优势为整体优势,实现脑力资源共享。三是加强知识储备,开发教材资源。在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快,信息来源渠道广,要求教师及时“充电”,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悉心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调整、补充、完善。

2.满堂问答看似主动参与

由于教师盲目追求“学生参与”教学,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却出现了偏差:一是低思维量的“假问题”充斥课堂,影响了教学重难点的解决;二是采用简单的“问答式”,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展开。三是课堂气氛看似热热闹闹,实质是形式参与、被动参与、部分局部的参与。

教学建议:首先把握主动参与的要领,科学判断参与的实质。判断学生是否主动参与了教学,应该看参与的主动性,看参与的深广度,看学生的思维是否真正参与。“满堂问”使学生站起来发言,这仅是一种行为的参与。教师满堂灌不好,满堂问也不好。其次创设问题情景,激活学生思维。问题是放飞思维与想象的钥匙,巧妙的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尽可能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再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教师从习惯于把问题抛给学生,转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质的变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真正能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就有保证。

3.小组讨论替代合作学习

走进新课程实验的课堂,教师大都采用分组的方式让学生讨论,进行所谓的合作学习。但是存在:一是讨论的内容选择不够恰当,导致讨论频率过高;二是讨论的任务不够明确,导致学生各行其是。三是讨论的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导致讨论的价值意义不大,多数问题讨论的不深不透、不了了之。

教学建议:一要正确理解合作学习的内涵。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小组或团体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据专家分析,合作学习由以下要素构成: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积极承担并完成个人所属的责任;小组成员之间能进行沟通并相互信任;以及能对活动成效进行评估等。二要熟练掌握合作学习的要领。①分组需合理: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的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确定好小组长,分配好小组内成员的任务,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②频率需适宜: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讨论,也不是每节课都要搞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当选择恰当的时机组织学生讨论,如可以在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思考出现困难、意见不统一时进行。③讨论有价值:教师应围绕容易出现分歧、答案不唯一、方法不确定、个体难以完成等的内容确定讨论的问题,让学上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实现讨论的价值意义。④学生要三会:学会倾听,不随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进一步的解释;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发言,做总结性发言。⑤教师勤指导:合作学习强调学生自主,并不是教师可以撒手不管。学生讨论时,教师应该以听、看为主,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确定有价值的问题或需要教师讲析的问题等。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善于把握学生的学情。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学生有什么优缺,有什么兴趣爱好,处于什么精神状态,教师都要详细了解,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课堂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的新理念。爱学生,一切从尊重学生开始,不断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随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最需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步发展,以培养全面合格的建设人才。

2、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做到这点,教师关键要做好对学生的激发、引导、组织和监督工作,而不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教师却可以完全放任自流,不闻不问。

教学存在问题第9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问题 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3.004

干什么事情都讲究打好基础,只有基础打好了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学习更是如此,只有做好了基础阶段的学习工作,学生以后的学习才能如鱼得水。小学数学一直都受到各界广泛的重视,教学水平的提升大家有目共睹,但是难免会在教学中存在问题。本文首先对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几个较为突出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些不良现象

很多新的教学理念的提出,不仅对减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压力有很大帮助,而且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促进作用,因此,不得不说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了福音。当然,教学理念的进步及实际教学过程中,成绩的取得值得我们骄傲,但是,一些不良的现象我们也要正视,不能一味地回避,并且要以消除影响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不良现象为出发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那么,究竟目前存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有哪些呢?本人借助于本文加以分析:

(一)启发性不够

新的教学理念的提出,要求教师能够积极落实。而现代教学过程中,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且具有较强指导意义的教学理念,就是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而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不管是从新的教学理念的要求出发,还是从学科的特点出发,还是从人才的培养视角出发,都值得教师对启发式教学进行深刻的反思并积极落实。而目前本人结合实际的调查研究发现,教师在开展启发式教学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其中启发性不够就是最为突出的问题,主要由以下两种形式体现出来:一种形式,是教师没有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融入教学之中,导致教学缺乏启发性。另一种形式,就是教师采用的启发措施不得当,导致难以达到教学想要收到的启发效果。

(二)课堂时间的安排合理性不够

课堂教学时间不管是对教师而言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科学、合理的安排课堂教学时间,是教师有效授课与学生有效学习的保障。而对课堂教学时间的设计欠缺合理性与科学性的情况,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个较为明显的问题。教学期间教师往往出现讲解的时间过多的情况,使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依然难以摆脱“满堂灌”的阴影。其他有助于学生学习与素质提升的教学形式没有被有效应用。

(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展开教学做得不到位

现代教学要求以学生为本,教师的教学活动更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不仅仅是落实一种教学理念的要求,更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要求。小学生的自制力、学习能力等各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欠缺,更是需要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展开教学的时候。虽然目前小学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最大实际,展开教学的意识有了很大提升,但是在实际行动方面还存在不足。例如:想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教学,就需要对与学生的学习相关的一些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而目前教师在调查研究,及在此基础上制定有效教学策略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

(四)教学的趣味性不强

与教学的趣味性相关的问题,既是现代教学的一个十分热门的话题,同时也是一个值得引起重视与进行深入研究的话题。现代教学一直在提倡教师要提升教学的趣味性。而小学数学教师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本人认为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迫切。数学本就是学生各科学习过程中十分有挑战性的一门学科,只有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不断提升,才能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减压,才能使学生深入的把握知识点。而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虽然较之于传统教学,课堂教学的魅力与吸引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依然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努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化解之策

虽然上文中叙述的这些问题有时候并不为教师所察觉,但是却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要有相关的意识,并能够积极采取有效之策化解。本人在此给出几个从实际教学中总结出来的化解之策供大家参考:

(一)进一步提升教学的启发性

教学的启发性不够,不仅会对学生理解最基础的知识点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还会对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带来不良影响,因此,提高教学的启发性十分迫切。小学数学教师提升教学的启发性,本人认为一方面,要深刻的思考知识点本身的意义,另一方面,要深刻的思考在启发学生的过程中应该注入何种元素,才能对学生更加有启发性。本人通常会注入一些学生在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去启发学生,一方面,学生熟悉的事物能够使学生更加自由的进行思考;另一方面,熟悉的事物能够使学生尽快的产生联想。

(二)精雕琢,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

针对目前对课堂教学时间的安排欠佳的情况,教师要对课堂教学时间进行慎重的思考。为了使课堂教学时间能够得到更加充分与完美的利用,本人建议教师在备课阶段就对课堂教学时间进行有效的设计与安排,在教师的脑海中对应该如何安排课堂教学时间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执行的过程中才能够更加合理。

(三)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根本展开教学

教师之所以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接受知识点。因此,学生能否有效的接受知识点,也成为教师应该首要考虑的问题。想要做到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展开教学,教师就要能够有效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接受知识点情况等有深入的了解,这样制定的教学策略才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才能更加有效的接受知识。

(四)打造趣味小学数学课堂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