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能源工程经济与管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12 16:34:16

能源工程经济与管理

能源工程经济与管理第1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经济管理;重要性;策略

1提高水利工程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1.1促进我国社会发展进程

水利工程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保障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发展。除此之外,水利工程在我国水资源建设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提高水利工程经济管理能够最大化实现资源利用,促进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1]。加强重视水利工程经济管理,能够合理协调利用水资源,使水利工程养护与建设发展更加具有针对性与指向性,进而发挥出水利工程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进一步加快我国社会发展进程。

1.2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在自然资源中,水资源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关乎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水资源紧缺与灾害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的健康与生产。合理配置水利工程,能够有效规避自然灾害产生的威胁。在全民安全背景下,合理统筹与规划水利工程经济管理,能够进一步促进水利工程建设协调发展,避免贪污腐败的问题发生,为人民切实保障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2]。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气候条件、地理条件、地质条件,也使我国各个区域之间的气候环境多元化。我国大部分地区雨季雨水量较为充足,但是在西北部分地区受气候条件、地理条件等条件影响,使我国西北部呈现干旱的自然环境,大多数人们吃水用水较为困难。为此,提高水利工程经济管理质量,能够确保每一项水利工程施工环节的工作质量,符合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原则,使我国部分地区吃水难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为缺水地区提供重要的生活保障,有利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2水利工程经济管理现状

2.1传统的水利工程经济管理方式

在水利工程经济管理中,降低整体水利工程资金成本是现阶段主要的经济管理方式,但是却忽视水利工程建设中各个环节经济运作方式。传统的水利工程经济管理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根本需求,反而阻碍水利工程建设的创新与发展。在实际的水利工程经济管理中,并没有充分考虑水利工程经济管理的整体方式与发展方向,不利于水利工程造价成本的有效控制,还会在此基础上增加水利工程建设成本,降低水利工程的服务质量。由于水利工程经济管理受传统的管理意识影响,使水利工程经济管理过于形式化,没有切实发挥水利工程管理的经济管理作用。

2.2低效的水利工程经济管理质量

在水利工程经济管理工作中,要求其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坚实的经济管理知识基础,还要有较高的经济管理技术水平与综合素养。但是,现阶段,从事水利工程经济管理的工作人员自身的专业能力与专业意识较低,难以将科学的经济管理技能知识融入实际的水利工程经济管理工作中,使水利工程经济管理质量效率偏低[3]。除此之外,大多数水利工程经济管理的工作人员没有参加过专业的水利工程经济管理技能培养与教导,尽管在选择人才时,大多数都会选择水利工程管理、施工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加入经济管理工作中,但是由于此部分人才没有熟练的掌握经济管理相关内容与技能,而专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人员又对水利工程工作并不十分了解,这也进一步加剧水利工程与经济管理的矛盾,影响水利工程经济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3提高水利工程经济管理的有效方法

3.1建立健全的水利工程经济管理体系

为了提高水利工程经济管理质量与效果,确保水利工程经济管理有序进行,满足新时期社会发展需求,进而合理把控水利工程经济管理各个环节,就应该建立健全的水利工程经济管理体系。除此之外,还要提高水利工程经济管理的有效性,确保有效落实水利工程经济管理的各个制度与工作,提高水利工程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定期开展水利工程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培训,将终身教育理念高效贯彻落实,才能提高实际的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同时还应该对外招聘高素养专业经济管理技能人才,吸收外部先进的经济管理理念,带动内部经济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发展,促进水利工程长效发展。

3.2高效贯彻水利工程经济管理责任机制

由于现阶段水利工程经济管理中,存在责权不清、管理混乱的现状,阻碍水利工程经济管理深入发展。故此,为了有效改变水利工程经济管理现状,明确水利工程经济管理中工作人员的职能与职责,就应该高效贯彻水利工程经济管理责任机制,减少政府与水利相关单位的权责干预,进而发挥政府部门的监管作用,增强政府部门的执行力与震慑力。在实际的水利工程经济管理工作中,成立完善的经济管理部门机制,使人员管理、工程建设管理等相关内容协调发展,减少在实际经济管理工作中问题的发生。与此同时,严格规范经济管理工作细则,进而有效控制水利工程建设成本,减少经济损失,提高水利工程经济管理工作效果与质量。

3.3将新观念与经济管理观念有机结合

为了增强水利工程经济管理效果,就需要在实际的水利工程经济管理中,摒弃传统的经济管理观念,提高水利工程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将新管理观念渗透到实际的水利工程经济管理的各项环节中,要全面深入地了解新管理观念的必要性,进而保证水利工程高效运作[4]。除此之外,还要对于水利工程经济管理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选拔与培训,通过组织内部工作人员参加培训、交流会、组织会等诸多教育方式,提高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与执行能力,进而高效解决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又能充分地结合实际工作状况,将经历管理内容逐渐渗透到各项环节当中,运用先进的新管理观念与管理方式,实现水利工程经济管理的创新,有利于提高水利工程经济管理有效性,促进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为广大人民谋取更多福利。

3.4加大财力投入力度

在实际的水利工程建设与维修中,离不开资金的大力支持,因此在水利工程经济管理中应该加强重视资金运行与资金短缺的问题。水利工程建设与一般工程建设不同,在水利工程建设与维修中,都是由国家政府拨款。为了保障水利工程建设有序进行,发挥水利工程建设效益,应该加大财力投入力度,除却政府与相关部门的财力投入外,还应该结合水利工程的实际状况,吸收社会企业融资项目,进而加大财力投入的水平,确保水利工程建设高效进行。

能源工程经济与管理第2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经济;传统管理;经营管理

1水利工程经营管理的意义

水利工程首要作用在于城市防洪和农业灌溉,其经营管理不仅为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提供必要的基础保障,同时也有利于调节经济可持续发展。现阶段,提高水利工程项目经营管理水平是有关部门应关注的重要课题,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水利工程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广泛性与基础性。水在日常生活和各类社会活动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而水利工程更是推动国家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备要素和关键角色。合理的经济管理能够充分利用水资源,也是养护水利工程的重要前提。其次,社会效益与公共服务。水利工程管理服务于农业,同时也服务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并推动社会进步,其凸显出效益社会性以及服务公共性两大特点。以三线工程项目为例,其建设与运行管理为我国清洁能源开发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支持[1]。最后,统一协调性。对于国家和地区发展而言,水资源是最不可忽视的一种资源,而水利工程管理则是兴水利、除水害的有效手段。我们应通过项目经营管理,实现水利工程的综合规划与统筹安排,突出生态环境的协调与统一性,确保其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最大化。

2水利工程传统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观念落后且难以改变。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开展工程项目经济管理的方法与操作程序普遍陈旧,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甚至于传统管理理念停滞、落后,不能满足水利工程经营管理要求,难以有效协调水资源调度、推动社会经济发展[2]。数据收集以及生命检测工作系统性不足。与普通建筑工程施工相比,水利工程项目难度更高,问题更多,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更需要管理部门重视。特别是施工期间易受到各类因素影响,会引起一些隐蔽性较高的不良状态变化。若检测效率不高,则有可能诱发不良事件,引起安全事故。例如火工材料运用不合理,开展土石方爆破时有可能引起爆破安全问题;潮汐或汛期施工,可能受到水患突袭等等[3]。管理水平不高,缺乏经济管理意识。在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一部分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或知识技能储备不足,难以保证检测质量,或有效性低于预期,对水利工程动态变化信息不能实时掌控,或者节能养护效果不符合标准。整个工程项目经济管理状况紊乱,统筹性不足,难以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经济管理缺乏资金支持。对于水管单位以及工程经济管理部门,防洪排涝是二者的共同任务,离不开各部门协作。同时,繁重的生产维修任务也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以及资金支持。仅仅依靠收取供水费用很难彻底解决工程管理的资金问题,这就会影响工程养护与维修工作,工程效益也很难达到既定目标。

3水利工程传统管理向经营管理的转变策略

树立先进管理理念,改善管理模式。虽然国家对水利工程管理极为重视,并开展相应的革新,推动水利工程建设不断发展进步。但是就目前现状而言,不少管理人员在开展水利工程经济管理工作时思想偏于保守,难以做到推陈出新,导致水利工程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难有切实提升。基于此,管理人员应积极转变思路,改变管理模式,引入先进管理理念,积极更新和完善知识储备,不断提高项目经济管理水平,确保水利工程经济管理工作有条不紊、高效展开。例如单位可以组织管理人员深入学习水利法规,开展集体大讨论,逐步完善单位经济管理制度并将其落到实处;管理人员应重视个人专业素质的提升,积极参与业务培训课程,掌握行业最新知识和动态,提高管理水平[4]。加强工程质量监督。水利工程管理与监督具有极强的技术性与专业性,所以质量监督管理人员技术功底一定要扎实,施工经验必须要丰富;经济管理人员则应对项目资金加以合理运用,为管理工作提供各类硬软件支持,确保各项技术检测工作高效、有序开展。例如为水利实验室提供万能材料试验机、光电液测试仪、混凝土级配试验相关仪器设备、混凝土养护室自动养护仪等等,以便及时快速获取工程建设的关键数据指标,做好管理监督工作[5]。建立合理的经济管理模式。水利工程质量高于一切,为了深化水利工程管理,相关部门应彼此合作,相互协调,推进部门沟通交流,完善监管体制并明确各自责任,防止出现责任不明、监管不力的现象。建立管理激励体制,提高管理个体能动性,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同时采用系统跟踪模式管理工程特殊环节,对安全隐患问题应及时正确地解决。对于施工单位,经济管理人员应严格监督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和其他管理人员到岗情况,全盘掌握施工以及监理工作基本情况,并就质量管理工作提出相应要求,务必掌握经济监督管理工作的主动权。保证资金支持。水利工程项目属于公共服务设施,具有公益性特点,水利部门融资因此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而言,水利工程建设是极为重要的,加大水利工程资金支持也是现代社会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国家财政支持为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例如结合水利工程实际情况由政府出台放贷政策,针对工商企业开展水利工程宣传,不断提高融资力度,整合不同渠道的社会资金,推动水利工程经营管理工作跳出资金困境。通过经济管理实现水资源的优化与统筹。当前气候变化、人口激增以及环境污染问题较为普遍,水资源也存在过度开发利用问题。对此,经济管理人员应进一步极强水资源管理,做到人与自然的友好协调,围绕水利工程利用价值提升来建立经济管理综合协调机制,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统筹利用,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发展。以南水北调为例,该工程改变了南涝北旱的局面,为严重缺水的北方提供了充沛的水资源支持,国家也由此实现了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6]。

4结语

水利工程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其经济管理工作也显得庞大繁琐,我们应积极转变管理方式,细致入微地检查并解决各类管理问题,绝不松懈。同时还应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经济管理制度,不断提高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丰富经营管理相关知识,保证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梳理开展,为我国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源动力[6]。

作者:王菁 单位:山西省水利建筑工程局

参考文献

[1]黄艳,杨高升.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组织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水利经济,2015(1):55-58.

[2]谢晖.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与精细化建设探究[J].水利技术监督,2013,21(6):24-26.

[3]买廷俊.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及发展建议[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5(11):38.

[4]李琴.探讨预算管理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中的应用[J].当代会计,2017(6):36-37.

能源工程经济与管理第3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F243.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调整,传统的物力资源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不断下降,而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日益突出,这样导致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于知识创造者———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提高。从根本上说知识经济本质是智力经济,在知识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才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也导致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为我国社会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新的经济环境下采取合理措施对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创新,能够使社会组织在人才队伍建设中占得优势。

一、知识经济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取代其他生产要素,在社会化生产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势必会对我国经济传统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模式造成剧烈的冲击。

1.知识化以及信息化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超越传统的生产要素范畴,并且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知识作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主要体现在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这对企业员工提出了新的要求,员工必须能够根据时展的特点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及时获得各种信息知识、快速做出反应并且要做出科学的决策。只有这样员工才能做到与时俱进,在增强自身技能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在知识经济时代,当前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传统的时空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也为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市场经济竞争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被称为人才竞争。在这样的环境下,高素质人才则面临着相对宽松的环境。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如何稳定现有的人才队伍,并加强对高素质人才的引进,成了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除此之外,知识化以及信息化使企业组织结构转变为扁平式,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创造性的劳动显得更为重要。这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存在一定冲突,因此需要对企业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创新。

2.学习型管理逐渐引起重视。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则又体现在人才学习能力的竞争方面。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成功的企业也将是一个学习型的组织。在知识经济环境中企业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要保证企业人才不断学习,因此,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要帮助企业员工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习将成为企业自身进行发展的最大推动力。因此,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使企业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必须将企业打造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取代传统的生产要素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将自身打造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有助于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知识的创造与传播,可以在发展的过程中将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完美融合,推动企业的发展。当前在全世界排名前100的企业之中,已经有超过40家企业参照学习型组织,对公司发展进行改造。但是,企业组织学习能力的高低是由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决定的。因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以及实践对企业组织学习,将企业打造成一个学习型组织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知识经济的出现与发展对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在企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人力资资源管理主要起着职能性以及顾问性的色彩,具有明显的服务行政事务色彩。而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的发展以及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使企业管理者逐渐认识到人力资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在企业进行发展的过程中,要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从一个服务功能性质的部门转变成为一个业务性质的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逐渐参与到企业各项战略的制定行动中来。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应该紧跟时展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注意开发企业工作人员的知识创造力。这要求企业要将企业员工的个人目标与企业的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与开发,要注意挖掘员工的潜能,尊重员工的创造性,帮助员工正确地树立起职业观念。

二、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策略分析

1.实施动态管理。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因此,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要坚持动态管理。首先,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要坚持全局管理,既要坚持从纵向上加强企业人员聘用管理、培训考评管理,也要坚持从横向上将企业的全体员工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管理。其次,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上导向,不断调整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在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也需要将顾客纳入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企业想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除了要具有敏锐的市场观察力之外,还需要对顾客提供良好的服务,提升顾客的满意度,这样才能使顾客形成对企业的忠诚。企业要认识到企业与顾客之间是相互合作的关系,只有企业能够满足顾客的实际需求,才能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要使企业员工及时了解市场状况,从而确保企业能够在发展的过程中对市场以及行业发展情况有准确、全面的把握。

2.建立学习型组织。企业在进行学习型组织建设的过程中,要为每一个企业员工提供一个愿景。由于每一个企业员工都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这也导致了每一个员工都有不同的愿景。因此,在企业愿景设置的过程中,愿景应该与每一个员工的具体愿景相联系,但是又要高于每一个员工的愿景。企业共同的愿景构成了企业员工团结努力的基础。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建立学习型组织。组织是由每一单独的员工个体构成的,组织的目标也需要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去完成。在企业学习型组织的建设的过程中要善于不断学习。善于不断学习的主要内涵是:首先,要求企业员工要进行终身学习,能够使企业员工跟随知识发展的趋势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其次,在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要求员工进行全程学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使学习能够贯彻到组织运行的任意一个环节中去。建设一个学习型企业,学习、工作不要相互分开,要能够在工作的过程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工作。最后,不仅仅要重视员工个人智力的开发工作,同时也应该注重加强集体学习与集体智力开发。传统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组织结构一般会呈现出金字塔式的结构,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建立学习型企业,其结构应该是扁平式的,其具体指的是从上层的决策到下层执行之间的间隔是十分少的,能够使企业的决策在最快的时间内得到贯彻实施。

3.转变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必须对自己在企业中的定位进行重新审视。为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不仅要熟悉人力资源管理的所有工作,并且要对企业的其他部门以及部门功能有着十分清晰的了解。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一定要认识到与企业的竞争对手相比企业自身具有哪些优势,又存在什么欠缺。只有掌握了这些信息,企业人力资源工作者才能根据企业具体的发展需求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具体指的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一方面应该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大局出发,建设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主动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帮助。

三、结语

在知识经济时代,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于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代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认识到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创新的必要性。但是,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在短时间内很难实现质的飞跃。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必须依靠市场经济发展创造出必要的社会条件。企业也唯有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从社会现实出发,才能真正实现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可以预见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中的要务来抓,可以帮助企业开创新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丽曼.论知识经济时代国企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观念[J].现代商业,2011(20):136-137.

[2]梁洁.云经济背景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研究[J].中国市场,2014(29):123-125.

能源工程经济与管理第4篇

关键词 分享经济 人力资源管理 挑战 对策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信息化的进步对当下的经济起着推动的作用,人才资源的管理也面临着不同的挑战。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是通过组织、控制、协调、监督等手段保持人与事之间的平衡,这种模式下的人往往是处于被动的状态。而在分享经济时代,要求以人为本,人处于一个主动的位置,要求尽可能地开发每个人的潜力,这就给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对其发展趋势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一)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根据企业经营的需要,对内部、外部人力资源的获取、分配使用、保持与提升、开发和优化的一系列专业化管理活动,这些管理活动必须符合“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包括六个板块,如图。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

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人、事、组织、团队、文化。

三、分享经济时代,人力资源面临的挑战

当一部分人还在传统的思维中挣扎之际,已经有很大一部分人开始利用“经济学+倍增学原理+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的思维进行资源共享及整合,形成了现代经济共享思维模式。比如,一般人的思维模式是:1元*1元=1元;而老板的思维模式则是:1元*1元=10角*10角=100角=10元;那么“互联网+”的思维模式则是:1元*1元=10角*10角=100分*100分=10000分=100元。在2015年夏季

的达沃斯论坛会上,总理曾经指出,分享经济不只是在做加法,更是在做乘法,以此有效降低创业、创新的门槛,实现闲置资源的整合并充分得到利用,形成新的增长点,为经济注入强劲的动力;此外,分享经济的另一大特点就是每个人都可以参与,每个人都可以受益,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由此可以看出,对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具有极大的挑战。

(一)分享经济模式下,经济主体的变化使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范围扩大

分享经济模式下,通过“互联网+”来实现资源整合管理,通过第三方创建的共享平台,让渡使用权并从中获得相应的经济利润来保证资金周转和平台的正常运行。经济的三个主体是生产企业、经销商、消费者,在长时间的分享经济模式下转换为生产者、经营者及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关系变化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对象较之前的企业内部职工体系来说被无限地扩大了,其人力资源管理不再是传统的管理模式,管理对象上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例如,国内的滴滴出行软件,在运营者通过第三方下载应用软件并注c册信息进行使用,这就要求平台管理者要对运营服务的供应者进行详细的了解与管理,因为滴滴网约车服务者的基数是不断增加的,而且服务的使用者也就是消费者也在不断增加或减少,基数的变化幅度较大且频繁,其使用者的不稳定性也给共享平台的人力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共享平台的规范管理及管理上实现规模化是人力资源目前要面对的挑战。

(二)分享经济模式下,经济组织结构的变化使人力资源管理关系更为复杂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求职信息不再局限于纸质的媒介或电视宣传,而是通过互联网络进行寻找与应聘,这样也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分享经济模式下,资源分享服务的供应者所经营的平台是通过“互联网+”的第三方平台建立的,招聘方与应聘者之间可以通过快捷而便利的方式互相了解,在薪资方面也可以在网络平台进行商议,但是若在合同上出现劳动关系的问题,第三方是不能进行解决或处理的。由此可见,“互联网+”共享平台在合约制度上的管理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分享经济模式下的一些外卖平台上,消费者可以通过第三方软件信息看到生产者的产品,然后进行消费,这个过程中会涉及运输管理,在运输过程中出现产品质量问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若生产者没有及时处理好,不仅会给生产者及供应者带来不利的影响,也会使第三方网络平台受到影响,因此可以看出,管理的对象不仅在增加,而且他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化。

(三)人们面对工作效率与个人收益之间的选择

在分享经济时代下,收益与效率之间的选择是每个企业或员工所要面对的问题。在企业中,传统的经济模式下,员工与企业之间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但随着共享经济的发展,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开始出现脱节,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很可能会发生损害对方利益的行为,然而要想寻求利益的平衡发展,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应找寻新的管理模式;在绩效考核上要更多地从员工的角度出发,制定出在合作过程中能够互惠互利的有效措施;在短期的雇佣关系中,企业与个人都关注利益的最大化,这就在选择上犯了难,对于经济来说应保持着长远的发展关系。因此,在分享经济模式下,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新的方法与策略来平衡收益和效率,这将会是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新挑战。

四、分享经济时展下,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应对策

在分享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要从根本上进行改变,其观念与手段不能再局限于传统,应将“互联网+”及人才进行整合,保证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利益最大化,有效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实现组织内部管理,灵活处理问题

对于企业来说,要想保证人才供给得到充分调配,就要根据企业的经营模式和对人才需求条件的变化进行调整分配。首先,在分享经济模式下,应做到组织架构灵活,在部门职能设置上要明显突出企业的核心功能,如产品研发、产品的市场开拓等;可以将非核心的功能单独设立一个部门,通过员工及其他企业或“互联网+”等分享的方式来共同完成项目的开发与执行,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分享经济带来的优势作用。其次,在员工及企业各部门的分工上要做到灵活配置,员工可以做到一专多能,突出其重点职责的同时也培养其专业性技能,在有效完成工作的过程中还可以兼顾参与合作的团队、个人或企业单位,与其进行有效的沟通,因此员工要时刻充电学习、掌握新的理论与技能,以适应企业业务的变化及工作岗位调整的需要。最后,在企业发展中也要现资源的灵活配置,资源内外实现共享、轻重结合,将有效的资源投入到企业的核心建设,充分利用社会新型资源,保证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正常运营与发展。

(二)做到薪酬模式多元化,刺激员工的积极性

在当今的分享经济模式下,调整薪酬分配也是有效的手段之一。结合企业各部门在分享经济环境中参与程度的差异来考虑薪酬分配,调动员工及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在分享经济模式下,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分为松散型、紧密型、合作型。对松散型员工来说,做到市场薪酬水平最大化可以有效地调动其积极性,通过以计时、计件等方式来进行薪酬发放,可以避免工作中产生不积极的想法,进而最快地完成项目分工;对于o密型员工来说,其拥有的技能就是资本,企业应通过技能绩效、资历及期权奖励等对其进行薪酬的发放,做到员工与企业共同进步与发展;对合作型员工来说,利益最大化是其能力的表现,应通过合作的项目分成、绩效奖金、年度红利等进行薪酬的发放,尊重员工对长期、短期收入的自主选择权,他们可以选择短期的现金工资报酬,也可以选择长期的期权奖励报酬或是中期的项目分成等报酬,允许员工自由选择。

(三)注重构建开放式文化

分享经济时代的发展,其本质是具有开放性的。那么,企业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应该朝开放的方向发展,以便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分享经济发展模式。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应着重精神文化的建设,做到人人参与分享经济,可以让企业的所有员工参加室外拓展运动,或是与其他兄弟企业一起开展竞赛类活动,培养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在活动的过程中也可以直观地认识到分享经济模式,并因此得到员工对企业参与分享经济的支持。在企业的领导团队中,领导们的以身作则也会相应地带动企业上下的员工积极参与分享经济,并推动其发展,进而从分享经济的发展中获得更大的利益,达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绩效管理体系的公平性

企业内部员工的职能分类较多且复杂,各自的利益诉求也有很大的区别,为了避免员工之间进行互相攀比而影响到工作的积极性,企业部门管理在绩效管理体系方面应注重公平性。首先,在绩效考评制度方面做到内外公平。因为在企业中员工之间的亲疏程度不同,员工对绩效考评制度的公平性感受也有所不同,包括对绩效的衡量标准、工作难易程度的认知、考核人员的考核标准等都会产生不公平感,因此在绩效考核的过程中,应保证每一项制度都具备可靠性及可公平性。其次,在绩效考核的程序上要保证其公平性。很多时候,员工认为考核程序的公开、公正就是使结果公平的体现,但考核过程中考核方案的预先公布、考评过程的独立性以及考核结果的最终公开等内容都要公开展示出来,这样才能降低员工的不公平感,保证绩效考评程序的公开、公正。

五、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分享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分享经济模式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不同之处在于,分享经济模式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满足消费者对不同资源的需求。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与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也对其制度体系做出了相应的改变,将闲置的人力资源及其他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扩大市场需求,使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以达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作者单位为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豆瑞星.分享经济:国内国外的联动[J].互联网周刊,2013(1):50-51.

[2] 赵博艺.分享经济的现在与未来[J].国家治理,2015(35):17-22.

[3] 张震.人力资源管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1.

能源工程经济与管理第5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成为企业和个人成长需要关注的问题,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绿色管理,是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发展方向。所谓的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实现企业中人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实现企业与人的共同成长。

关键词:

低碳经济;绿色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发展

低碳经济是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关注到生态环境的和谐,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发展、生态良好。而作为一个企业,人力资源是其发展的核心,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想最终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就要施行对人力资源的绿色管理,也就是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本文分析了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进而对如何实现绿色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探索。

一、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及内涵

对基于低碳经济的绿色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探索,首先就要了解到低碳经济的原理及发展现状。低碳经济是指以低碳、节能为目标的经济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追求经济效益,更要追求环保效益使资源节约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全面利用资源。低碳经济要达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绿色GDP的增长。在低碳经济基础上的“绿色管理”,是指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在满足消费者需要与企业发展以及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社会、经济、形态三种效益的统一。基于“绿色管理”基础上的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绿色化”,将绿色管理的一些理念与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最终达到企业内部员工的心态和谐、人态和谐和生态和谐三者的统一。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实现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向现代化转型的内在表现。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最终要达到的就是企业发展与企业内员工个人发展的和谐统一。除此之外,绿色化人力资源管理,是实现企业绿色发展的内在动力,基于此,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低碳发展的基础环节。其中,我们应当看到的是,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反之,低碳经济理念也指导着企业的发展。低碳经济推动着企业步入绿色管理模式,激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意识,并且成功推动着企业形成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意识,这就是两者之间的双向互动。

二、实现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思考

(一)构建“绿色低碳”的企业文化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际上是包括人力资源的“招聘、管理、培训、考核”等的方方面面的,是一个整体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的对在职人员的管理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凝聚员工的基础,也是一个企业需要培养员工具备的认同感。建立绿色低碳的企业文化,就是要员工明确,在企业内所从事的工作,都要以可持续发展为标准,都要尽量低耗能高效率,这样才能最终实现企业的发展,将低碳环保、节能高效融入到生产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二)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

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强调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也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基于此,企业在施行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要关注到人的发展,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企业每一位员工,都能够把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经济利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才能形成最终全面的发展。企业在发展“以人为本”的员工管理理念过程中,能够从学生本身出发,考虑到员工的成长,将员工发展与企业发展相联系,保障整体上能够实现节能高效的发展。

(三)实现员工管理绿色化

前文已述,企业员工管理是一个系统工作,实现员工管理绿色化的过程中,需要从各个角度进行绿色化管理。在招聘过程中,具有环保意识、节能意识的员工要优先招聘。在员工培训的过程中,要将节能环保意识传递给员工,引导员工在工作中都遵循节能环保的发展理念。除此之外,企业在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的过程中,要将自觉遵循绿色发展理念,遵循环保原则等列入到考核体系中,实现员工发展的融合。在企业整体发展中,还要为员工提供一个绿色节能的环境,并且选拔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员工,树立员工榜样,增加员工的责任意识。

(四)重新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在企业向着绿色管理方向发展的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有意识的构建新的人力资源体系,为未来人力资源的发展做出推进作用。其次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重新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考核标准等,将人力资源的管理列入到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事实上,对于一个企业,发展眼光关注到人力资源的管理中,是将节能减排的绿色发展理念内化为企业发展的一部分,最终实现全面的发展,是从内部发生转变的开始,因此,是现代企业发展转型的重要步骤,需要投入十分多的精力与谋划。

三、结束语

作为现代企业,管理人员要明确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将生长发展、生态和谐、人的发展等全面协调的融合到一起。一个真正的现代企业,能够实现内部的和谐,实现全体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社会发展的统一,这也正彰显着一个成熟企业的魅力,是企业转型的重要发展方向。我们需要意识到自身发展的一些局限性,在我国发展过程中,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定是社会大环境与企业小个体相互推进的,因此要从企业内部进行改革。

作者:张永成 单位:海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参考文献:

[1]石俊,刘先涛.经济发展转型视角下的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构建与实践路径[J].湖南社会科学,2016

能源工程经济与管理第6篇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如何科学、合理地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的一门学科,是企业管理者必须熟悉和了解的基本理论知识,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起重要作用。从人力资源管理起源到至今,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在不断改进与完善,并且在实践应用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已经被大部分企业所认可,并且逐渐取代以往人事管理理念。现阶段,相关研究者将人力资源管理划分六个方面,人力资源的具体内容是指: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通过招聘、筛选、培训、薪资、福利等方式,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管理的全过程。实质上,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具有组织性和协调性的活动,以不断激发员工工作的主观能动性,进而达到企业生产的预期目标。这就要求企业应当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进而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优势,为企业自身发展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因此,在实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应当达到企业发展的基本目标。

二、劳动经济学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劳动经济学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学科,劳动经济学对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起关键作用,劳动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学理论,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研究管理理论,因此,劳动经济学与人力资源管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劳动经济学领域,通常情况下,个人与企业的关系被称为劳资关系,然而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个人与企业的关系被成为雇佣关系,劳资关系与雇佣关系本质相似,但是,研究的对象却有所差别。在劳动经济学中,研究的对象是指劳动力市场,然而,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研究的对象是指企业内部劳动关系。劳资关系是以市场进行调节的,并且不存在交易成本,主要是一种竞争关系,市场的竞争力越大,其资源分配效率越来越高,进而为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对于雇佣关系,协调的对象是企业相关管理层,并且存在交易成本,主要是一种合作关系。在企业内部发展的过程中,合作程度发挥重要作用,合作的程度越高,企业就会获得较好的业绩,进而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劳资关系与雇佣关系研究的内容与目的是不可分离的,两者都是为了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并且调整和优化人力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三、劳动经济学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20世纪50年代开始,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和经济实力都在不断发展,生产条件也在不断完善,社会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力资源发挥重要作用。之后,美国经济学家提出了人力资源基本理论,标志人力资源体系正式形成,并且在不断改进与完善,使企业能够更好的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到了20世纪末期,以往人事管理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管是管理理念的模式、方法、内容,都逐渐倾向于人力资源管理。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以传统人事管理为基础,不断完善自身的职能,并且建立健全管理体系,使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不断提高。现阶段,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中,“人”是企业运行的核心,同时也是一项重要的资源,通过“人”企业为自身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且充分利用“人”具有的价值,科学、合理地分配人力资源。例如,员工职业教育培训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都是优化配置人力资源的主要体现,以不断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发展获得更多的收益。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起步比较晚,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管理水平落后,与西方发达国家仍旧存在很大的差距。伴随我国实施改革开放,并且企业也在不断进行摸索与发展,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也在不断发展与完善,使其能够逐渐适应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我国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的基本模式等。然而,现阶段,部分企业尚未充分理解人力资源的基本内涵,因此,不能科学、合理地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进而不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导致了浪费人力资源的现象,使企业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收益较低。在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中,管理方式的不当主要体现在招聘与选拔人员方面,部分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最大限度的获取经济收益,却不重视人员的招聘与选拔,进而造成工作量与工作人员不一致,不利于企业的平稳运行。在劳动经济学中,劳动边际费用是指:在投入劳动力过程中所使用的工资,在一段时期内,企业投入的资本是不变的,然而,投入的劳动力数量是可以发生变化的,企业会通过减少劳动力的方式,为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以上的劳动经济学理论,在不同程度上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然而,大部分中小企业却没有充分利用好这种劳动经济学理论,并且在企业建立的初期,只是依据管理者自身的经验招聘和选拔员工,而这则使得企业招聘的员工的数量不能与企业发展实际相适应。而且,伴随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仍旧没有充分认识到劳动经济学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密切联系,不能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配置。

四、结语

能源工程经济与管理第7篇

关键词:水资源;水利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TV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资源,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愈来愈大,而水污染及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加剧,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问题日趋复杂。水资源具有流动性带来的产权难以界定,水资源使用的外部效应,防洪减灾的公共产品性质,供水、水电的自然垄断性质以及水资源的复杂性、水文化的广泛性等,与其他自然资源有很大区别。从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工作,就需要从资源的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出发,研究和发展包括水资源经济学和水利工程经济学在内的水利经济学。

1.水利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这里所说的水利经济,是指以水资源、水环境和水利工程为主要要素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总称。水资源的双重属性,决定了水利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一是水利经济存在与发展的客观必然性。水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存在时,它表现为一种生态要素,发挥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但是,当水作为一种经济资源存在时,它在经济活动中就表现为生产要素,具有增值功能和经济效益。以水为原料的商品生产,包括在河湖水域从事的水产养殖、运输,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利工程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等,大量涉水行业的发展都是水资源的经济功能效益的充分体现。

二是水利经济与实行水务管理体制的客观必然性。水资源作为人类社会最为重要的基础资源,既要保障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又要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经济功能效益,必须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科学管理,严格保护和有效利用。现行的水利管理体制,导致水资源管理保护和水资源经济开发管理两张皮,管理保护水资源的却不管理水资源的经济性开发,实施水资源经济性开发的却不承担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这种矛盾甚至对立的关系,既不利于水生态资源的严格管理与保护,也不利于水的经济性开发利用,只有把对水资源的严格管理保护与水资源的经济性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有效保护和科学利用。

三是水利经济与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客观必然性。我们看到,水利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明显滞后于交通、电力、通信等行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长期以来,水利行业重视工程建设、忽视资源管理,重视水利的传统功能益、忽视水利的经济开发效益,重视政府财政的力量、忽视市场机制的力量,甚至像一度由水利系统建设和经营的船闸、水厂和水产养殖都拱手让出。水利行业要与经济社会同步甚至超前发展,必然依据水资源的双重属性和水利的双重功能作用,创新水利投入机制充分利用政府财政和市场机制的双重力量,以更大规模的水利投入,加强安全水利、资源水利、环境水利和民生水利建设,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为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水利基础支撑和保障。

2.水利经济研究的对象及重点

水利产品应理解为广义的相互关联依存,逐次交换消费的系列产品。如对水利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的科学准确的定位与理论研究;围绕现代水利面临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生态恶化三大问题所作的可行性研究,科学的规划,并按规划所采取的对策和措施都应是产品;同样,相关部门制订的防洪调度方案、水环境保护法规、用水、节水计划都是产品。因为这些都是劳动产出物,这一系列的工作成果,立起了水资源的开发、建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消费的秩序,保证了社会经济正常而有效的运行。再进一步地分析水利的主要劳动产出物,其水文工作者观测、记录水文数据,整编的系列资料是科研产品;水利勘测设计人员根据水文、测绘、地质资料所规划的工程方案、设计报告及图纸是设计产品;水利施工队伍按照设计图纸施工完成的各种水工建筑物是工程产品;水工建筑物由工程管理部门用作对天然水进行加工,使天然水按人们的意愿进行蓄、滞、泄、供,并被加工成为商品水、电等更是水利产品。根据产品消费的竞争性和排他性,水利产品主要具有两个特性,即:公共产品性和外部性。水利产品的公共产品性,如:堤防、水库、大型排灌站、各种水资源治理规划、设计报告等,都具有公共性,公共产品能使市场有效运转,却不能完全由市场来提供,这是市场经济对水利及其他一些具有社会公益事业单位劳动产出物所表现出的“市场失灵”现象。公共产品不能由市场来提供,但公共产品的生产却能创造市场并促进市场的发展。

水利产品的外部性,即水利产品生产者的经济活动给其他经济主体带来无须偿付的利益或损失。如水库、堤防工程和城市防洪工程使被保护区免受洪灾侵害,使被保护区地产增值,工程建设给企业商家带来发展机遇等。显然,受益的各方并没有直接向水利行业支付费用。水利产品的公共产品特性和外部性是“市场失灵”在水利行业的主要表现。因此,应当理性地认识到产生这种现象的非市场因素,找出制度失衡的原因。在市场机制不能或不能完全发挥作用的场合,发挥政府应有的干预经济的作用,以实现并维持正常的经济秩序。水利经济专业技术研究的重点问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本部门的水利经济研究现状及水利产品在水利行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水利经济分析计算方法在本部门、本专业的应用与研究状况及存在问题;南水北调工程中有关的重点水利经济问题攻关;加入WT0对本部门水利经济研究产生的影响;水利经济对社会、环境效益计算方法的研究等。

3.增加水利经济效益的途径分析

3.1加强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

(1)健全水利工程的相应配套设施的建设。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关注主体工程的建设,更要加强配套设施的健全和完善,注重在进行主体工程的建设中应该建立相应的配套设施计划,使得主体工程能够在配套设施的辅助下顺利进行。只有两者相互有序的配合才能使得水利工程能够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认真贯彻法律政策的规定,使得水利管理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比如说水利管理的相关文件和费用的计划,包括水利工程造价、水资源费用和工业水产水费等费用的管理,使得水利工程管理更加符合经济效益的要求。

(3)加强工程建设过程中和投入后的严格管理。具体表现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法律相关规定执行工程的招标管理,尽量使得招标能够公开化和公正性,防止关系人情导致的不规范行为,严格保证工程质量。

3.2借助水利工程带来的便利大力发展当地的相关产业

众所周知,水利工程的建设带来的不仅是当地经济的整体发展,更是为当地相关经济产业带来了机遇。这就需要当地人民能够抓住这个机遇,大力发展当地的经济,比如说可以发展当地的养殖业,利用丰富的水资源来发展养殖业具有很大的前景,还有可以发展当地的旅游业。总之,水利工程带来的便利对当地市场经济的整体发展以及人民的生活水平有着很大的帮助意义,我们要充分这一资源条件来促进水利带来的经济效益。

3.3通过转变水利发展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步入科学发展轨道

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的约束,不断强化社会管理,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按照不同区域、不同河流、不同河段的功能定位,合理有序规范经济社会行为。在水资源紧缺地区,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要与两个承载能力相适应,严格限制高耗水、高污染项目。在洪水威胁严重的地区,城镇发展和产业布局必须符合防洪规划的要求,严禁盲目围垦、设障、侵占河滩及行洪通道,科学建设、合理运用分蓄洪区,规避洪水风险。

4.结语

总之,水资源开发要通过水利工程和系统管理将资源转化成人类需求的产品,它包括了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阶段的整个经济系统。不仅是一个技术管理问题,更是一个协调人与自然的生态系统和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的问题。因此,注重水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经济问题,不仅会协调当代人之间的利益,更是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并实现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点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殿武,曹广祝.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水利科技的发展[J].水利经济,2009年01期.

能源工程经济与管理第8篇

关键词:施工管理;基建工程;低碳经济;绿色环保

1引言

目前来看,随着世界发展速度加快,因此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环境与资源问题。比如资源浪费、全球变暖、持续消耗等,导致资源种类不断减少,这就使得各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朝被改变,并且朝着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等方向发展下去。从程度来看,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对于城市发展与形象地反映情况的一面镜子。目前来看,我国基础项目建设在施工过程中,因为受到低碳技术所带来的限制以及成本制约、人员低碳意识薄弱等多种情况影响,同时也加上相关部门监管不力、审核不到位等,促使我国经常性地出现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浪费等情况,不仅会对城市人民健康生活造成影响,也使得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以及环境友好型社会主义社会的进程受到严重的阻碍。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如何的路更好落实低碳经济理念,达到低碳节能目的,成为一项烦琐且艰巨的任务。

2低碳经济概念

低碳经济主要指的是将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基础,将发展与稳定作为两大重点目标,由此建立的全新经济体系。低碳经济主要是利用创新技术、创新能源开发、产业重构、制度革新等方式,减少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对于木材、煤炭、石油等多个资源所带来的消耗情况,并且使得能源的效率得到提高,确保低污染能源、可再生能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从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生态保护等多个方面入手,取得发展建设与保护全面丰收的新局面,促使环境社会生态更好地发展下去。低碳经济在基础工程建设过程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地位,主要体现在下述两个方面:一是低碳经济可以更好地节约成本,低碳经济主要是强调高能耗、高浪费的节约情况,随着资源价格不断升高,资源日益紧张,通过推行低碳经济,可以保证市政工程及成本得以节约,促使施工单位与工程建设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综合收益。

3低碳经济的行业价值

基础项目建设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低碳经济理念在行业应用与实践方面,都存在较高的价值。一方面是因为低碳经济理念可以对于基础工程施工进行指导,并且有效地降低能源所出现的消耗问题,避免出现过多的环境污染以及带来危害,避免对于市民正常生活造成影响,更好地缓解城市环境和工程建设之间的矛盾,为城市开展基础项目建设,开辟一条全新的道路。除此之外,随着当前全球资源更加紧张,资源价格高涨,导致基础项目建设工程造价成本不断上升,低碳经济理念的出现,能够发挥其所具备的优势,更好地实现资源的高效能、低能耗等特点,由此能够减少基础项目建设工程所需的应用成本。低碳经济具有系统性作用,在管理、技术、资源等多个方面发挥着较高的作用,不断能够不断地提高基础项目建设工程利用效率,同时也能提高工程的建设质量和施工效率。

4基础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与低碳经济不符的问题与主要表现

目前来看,我国对于低碳经济已经有了一段时间的应用,并且在应用过程中,受到人们积极的鼓励与倡导,社会各界可以更好地落实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基础工程建设施工也牢牢的跟随其发展的步伐,虽然在某些方面取得良好的成就,但是因为受到低碳理念的影响,未能得到全面地落实,同时也受到低碳技术限制、成本制约、施工人员低碳意识薄弱、相关部门监管不力、审核不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仍然会表现出多个与低碳经济难以相吻合的表现问题。

4.1受到传统观念影响,导致低碳经济理念无法得到落实

意识作为先行动的先导,目前来看,在低碳经济理念下,基础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大部分施工人员未能对其有着较高的认识,企业的高层主管、施工人员、监管部门等对于低碳工程意义未能得到全面的理解与认识。与此同时,加上人们传统思想带来的影响,比如先浪费、后节约和先污染、后治理经济发展理念,这就对于我国大众推行低碳经济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并且也使得低碳经济理念难以在基础工程得到落实,同时也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除此之外,主管单位与监管部门未能对于低碳经济理念进行高度的重视。在施工过程中,未能做好全方位的指导工作,导致在基础工程建设当中,低碳经济理念难以得到应用与推广。

4.2受到成本因素制约,在选择材料时缺乏低碳化理念

在低碳经济推行的前提之下,要求人们采用绿色节能、低污染的材料。目前来看,市政工程在选择建筑材料时,经常会陷入一个思想误区,认为因为受到资金成本所带来的限制,所以质量普通的材料与低碳材料相比,价格更加便宜,所以只要这些质量较差的材料合理,那么他们就会选择这些质量较次的材料。从短期治疗效果来看,虽然较为合理,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后期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并且难以符合当前城镇环境改善提出的各项要求。低碳材料具备污染小、能耗低等多个优势,在后期能源投入与污染物处理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但是低碳技术未能得到全面的普及,能源有着较低的利用效率。目前来看,因为受到技术、人才缺失、科学技术发展因素所带来的多方面影响,除此之外,基础工程建设单位未能对于低碳经济引起高度的重视,这就导致低碳技术难以得到普及,以及未能得以充分地使用。除此之外,因为使用一些落后的技术,推广的新技术也难以满足当前社会需求,这就使得未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而导致大量资源被不断地浪费,污染物与废弃物无法达到排放所提出的要求,不断增加污染成本,对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

5在基础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低碳化解决对策

5.1不断推广绿色施工理念

从基础设施寿命周期性角度来看,绿色施工作为工程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更好地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同时对于工程项目成本与资源的节约带来更多的便利。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工程建筑单位如果能够将绿色施工理念真正落实到施工当中的各个环节,不仅能够确保施工的设备与材料质量更高,同时也能从根本角度入手,尽最大可能地去阻止技术能耗过高或者施工效率低下等多种问题。除此之外,施工人员也需要尽可能选择一些具有较高环保性能的施工工艺,并且对于自身的管理理念进行创新。通过对于全新的施工设备做好科学化管理工作,特别是一些设备经常在生产第一线,那么就需要制定更加完善的维修计划与保养计划,并且针对这些有着较高能耗的机械设备,做好及时的维修与改进工作。从根本角度入手,不断降低二氧化碳所具备的排放量,并且使其对周边有着更低的影响。

5.2不断提高基础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精细化程度

在基础工程建设施工开始之前,施工管理人员需要制定一个具备最高可行性的方案,并且从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出发,对于施工设备配置情况、原材料的运输与采购等,做好解决问题。二是在工程项目开始动工之后,施工单位管理人员不仅要做好现场的管理工作,同时也需要对于项目施工次序做好规划,并且对于施工进度完成情况,采用动态化的管理方式,将施工中的成本支付与签证等落实到实际当中来。但是在完工之后,施工单位管理人员需要做好后期的决算工作和审计工作其中,包括施工过程中各种项目地交付文件等,确保低碳经济理念更好地落实到基础设施建设当中来,同时也需要确保各个环节能够环环相扣,相互配合,这样才能维持基础工程建设日后得以良好使用打下扎实的基础。

5.3将合理化施工技术加入其中

从低碳施工技术角度来看,如何才能不断提高施工质量,并且降低施工污染,成为当前十分棘手的问题。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工程项目低碳施工技术包括下述几个方面:水资源再生、再利用技术、水生态修复技术、太阳能技术、生物智能系统等几个方面。施工单位也需要从工程项目实际条件出发,尽可能地选择一些更为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环保设备,通过利用这些施工工艺,更好的降低在使用过程中,所出现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断提高的问题,由此可以保证我国基础设施项目得到更好的落实,并且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始终。5.4树立低碳意识在当前基础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当将低碳理念贯穿于其中。作为施工单位,对于施工人员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做好教育工作,使他们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低碳建设目标,并且确保低碳文化可以深入到企业施工的各个方面。在保护环境前提之下,通过开展基础建设工程工作,能够促进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可持续协调地发展下去。

5.5推广低碳技术,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想要达到高效能、低能耗这一目标,在基础项目建设施工过程中的碳化施工技术,成为最主要的因素。因为受到各种因素所带来的影响,我国低碳经济理念与技术未能落实到施工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始终,但是各大企业已经开始发挥自身所具备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力度,并且通过对于低碳技术进行开发,并投入大量的资金,由此能够使得低碳技术得到更好的应用,并且有效地节约成本,不断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能源工程经济与管理第9篇

关键词: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改革

一、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意义

我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由原来的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演变而来的,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在199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当时在房地产专业领域有“五朵金花”之称,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在2001年才开始招收本科生,目前在校生达300多人,已有毕业生近千人。尽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几次调整,但仍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特色不鲜明、优势不突出等问题,因此,进一步探索土地资源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既突出我校的专业特色、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又符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科委员会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求非常有必要。现在又面临新一轮教学计划的调整,该课题的研究将为新一轮教学计划的调整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有力推动我校的教学改革。

二、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60多所高校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由于不同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背景不同,各类院校在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但大致可分为偏重技术型人才培养和偏重管理型人才培养两大类。其中农业类、经济类院校多偏重于管理型人才培养;理工类、地质类院校多偏重于技术型人才培养。

(一)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现状

1.中国地质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实践必修课―选修课”的分段组合模式,构建了公共基础类课程模块、土地资源类课程模块、信息技术类课程模块、土地经济类课程模块、工程技术类课程模块和土地管理类课程模块六大课程模块。

土地资源类课程模块课程设置有:土地资源学、土壤学、景观生态学、土地评价等课程。

信息技术类课程模块课程设置有:土地信息系统、测量学、土地资源遥感、GIS原理与应用、GPS原理与应用等。

土地经济类课程模块课程设置有:土地经济学、不动产估价、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城市土地经济学、物业管理等。

工程技术类课程模块课程设置有:地籍测量、农田水利、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整理复垦等。

土地管理类课程模块课程设置有:土地管理概论、地政学、土地政策与法规、地籍管理和国土资源管理学等。

2.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如下:

主干学科:公共管理学、应用经济学。

主要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政策、城市经济学、城市经营与管理、城市规划、不动产管理概论、不动产经济学、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市场营销、不动产估价、不动产政策与法规、不动产投资分析、不动产金融、不动产市场分析、土地资源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行政学、土地资源评价、土地信息系统、土地政策与评价、地籍管理、统计学、测量学。

3.广西师范学院

广西师范学院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如下:

专业必修课程:土地管理学、土地经济学、土地法学、土地资源学、土地规划学、土地信息系统、土地利用管理、地籍管理学、不动产评估。

专业必选课程:西方经济学、管理学、自然地理学、地图学、测量学、地籍与房产测量、遥感概论。

专业选修课程分为土地资源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不动产评估和资源环境管理四个方向。(1)土地资源管理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土地行政管理、土地整理与耕地保护、数据库技术、地图制图技术、专业软件操作及应用、城镇规划、土地可持续利用;(2)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房地产投资分析、房地产营销与策划、物业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市场学;(3)不动产评估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房地产基本制度与政策、房地产估价实例分析、资产评估学、建筑工程概论;(4)资源环境管理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可持续发展引论、环境学概论、土壤地理学、矿产资源管理、资源环境经济学、区域分析与规划。

实践类课程:测量学实习、地籍与房产测量实习、地图学实习、设计、土地资源学实习、地籍管理实习与设计、土地规划学设计、不动产评估实习、土地信息系统设计、毕业论文、综合实习。

4.山东农业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如下:

主干学科:土地资源学、土地管理学、土地规划学、土地经济学。

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地学基础、地籍测量、土地资源学、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制图学、土地制图技术、土地信息系统、土地资源评价、土地管理学、土地政策与法规、土地经济学、土地利用工程、土地规划、水资源与农田水利、不动产评估、测量学计算机应用、专业英语、应用写作。

(二)启示与借鉴

从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来看,各高校的课程设置都是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设置课程,没有统一的课程体系,因此培养方案的修订关键是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三、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改革思路

经过与专家、教师、已毕业学生及在校学生研讨,我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改革思路确定为:突出自己的优势与特色,为首都服务。根据该思路,制定了2008版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要点如下: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本专业培养为首都经济服务,掌握城市土地管理、房地产管理等相关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从事土地管理、土地利用规划、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房地产项目投资分析、房地产市场研究、物业管理等相关工作的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课程体系的修订与改革特点

1.专业特色

以土地管理为专业基础,以房地产经营管理为专业特色,突出城市土地开发与利用,结合房地产业运作结点,将知识体系、课程体系、产业运作体系和就业岗位体系相互贯通。

2.人才培养特色

倡导理论联系实际,使课程设置与就业充分链接;通过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强化专业技能的训练;通过考察、实习、实验课等环节,整合专业知识并与操作实践紧密衔接。

3.课程特色

本专业包含“土地资源管理模块”、“房地产开发经营模块”、“城市经济与管理模块”和“工程与技术”四大课程模块,四大模块都设置了基础性课程和专业性较强的深化课程,既考虑了课程设置的规范化要求,同时又强化了房地产经营管理的专业特色与优势。

(三)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2008年起新实施的土地资源主要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通选课、实践教学”组成。

其中,学科基础课有:经济学原理、会计学、公共经济学、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学、经济法、市场营销学、统计学、城市经济学。

专业课有: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土地管理学、房地产开发经营、住宅经济学、房地产金融、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土地利用规划学、地籍管理、土地信息系统、物业管理理论与实务。

专业选修课:城市规划与管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城市生态学、房地产投资分析、建筑工程识图与应用、北京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遥感技术概论、不动产制度分析、房地产市场理论与实务、建筑工程概论、房地产企业融资筹划、国外不动产理论与实践(双语)、房地产信息管理与应用、城市管理制度与政策、房地产估价案例、城郊土地流转与管理、智能建筑管理、房地产税收、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管理、房地产策划案例、建筑工程造价。

该课程体系凸显了“土地资源管理”、“房地产开发经营”、“城市经济与管理”和“工程与技术”四大课程模块,既考虑了土地专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规范化要求,同时又强化了我校房地产经营管理的专业特色与优势。

“土地资源管理”模块的主要课程有: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土地管理学土地利用规划学、地籍管理、土地信息系统、城郊土地流转与管理。

“房地产开发经营”模块的主要课程有:房地产开发经营、住宅经济学、房地产金融、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房地产投资分析、不动产制度分析、房地产市场理论与实务、房地产企业融资筹划、国外不动产理论与实践、房地产信息管理与应用、房地产税收、房地产估价案例、房地产策划案例。

“城市经济与管理”模块的主要课程有:城市经济学、城市规划与管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城市生态学、北京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城市管理制度与政策、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管理。

“工程与技术”模块的主要课程有:建筑工程识图与应用、遥感技术概论、建筑工程概论、建筑工程造价、智能建筑管理。

通过这次课程体系调整,更加明确了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定位和专业特色,既贯彻了2004年全国土地资源管理院长系主任联谊会会议精神,把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土地利用规划学、地籍管理、不动产估价和土地信息系统6门课程作为核心课程,又体现了我校房地产经营管理的鲜明特色;进行了课程体系的优化,使课程的先后顺序更加合理;为学生自由发展提供了较大空间,专业选修课给出了46学分的课程,学生在其中选购30学分即可;重视实践教学,增加了实践环节,增设了实操性很强的一些课程,如房地产企业融资筹划房地产估价案例、房地产策划案例等。

参考文献:

[1]周伟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特点[J].中国地质教育,2004,(4).

[2]王永东等.构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J].中国农业教育,2007,(3).

[3]袁春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07,(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