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后勤保障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5-18 23:11:39

后勤保障论文

后勤保障论文第1篇

1.后勤保障与资产管理人才队伍和机构建设不足

学校的工作主要以教学为中心,因此在后勤保障和资产管理人员的选拔上缺乏职业素质等方面的要求。部分后勤管理人员缺乏服务意识和管理技能,无法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后勤保障和资产管理工作提供服务。有些学校的管理人员身兼数职,管理理论和实践工作均存在的一定问题,不能够胜任学校后勤和资产管理的工作。在部门的设置上,学校通常由设备部门和教务部门对教学仪器进行管理,后勤部门管理房屋、建筑物,校办管理学校的无形资产,图书馆管理图书杂志等,财务部门对账面进行管理。结构看似分工明确、权责明晰,但是缺乏一个统一的部门来对上述各个部门的工作进行统筹管理和监督。也有部分学校将后勤保障和资产管理的工作统一归于总务处、办公室等部门,造成后勤保障和资产管理工作出现权责不明晰,责任无法划分,更无法对各个部门的工作进行量化考核。

2.学校后勤保障与资产管理内控机制缺乏

近年来,我国加强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力度。对于中学的后勤保障与资产管理工作来说,正是由于工作中存在上述问题,才使得学校缺乏相关高效的内部管理与控制监管机制,全员参与的内部控制理念没有得到强化,部分中学只是将后勤保障和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工作交给总务处和财务部门进行管理。尤为突出的是学校的固定资产管理,一些资产没有配备相关的登记管理制度,资产去向不明,应报废的资产没有及时报废,会计核算上也未及时体现,容易导致学校的资产存在账实不符等现象。在相关设备的维修和维护上,缺少足够的相关专业人才来对这些设备进行维修管理,加大了设备的维修难度,也降低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另外,在后勤进行采购时,内部控制活动监管不到位。一方面,缺少严格的设备购置申请审批,采购不按照预算来执行,审批较为随意;另一方面,购买物品的渠道不正规,有的甚至不能开具相应的发票,没有及时按物品类别入账,造成资产和后勤物资清核时账实不符,不能做到对号入座。

二、后勤保障和资产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1.更新后勤保障与资产管理的观念

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对后勤保障和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将学校的后勤保障和资产管理工作日常化,经常开展后勤和资产管理的工作会,解决实际问题。其次,学校后勤保障和资产管理的发展方向是社会化,因此要改变陈旧的后勤保障和资产管理的国家统一供给的理念,要鼓励、吸引、依靠社会优质资源来为后勤保障和资产管理工作服务,使得市场机制在后勤资源配置中发挥其核心作用。再次,应该以法律为基础进行后勤保障和资产管理的工作,比如后勤工作中的校园的绿化和保洁服务,应该与相应的后勤公司在合同的基础上展开工作。最后,还要把握好学校后勤保障和资产管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不能单纯强调市场性而忽视了学校最根本的教育和服务性,要保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邗江中学以节能为主要指导思想使后勤保障与资产管理实现由观念到制度的创新。该中学后勤主管部门分主任、保安班长、当班保安员等职务,统一管理教室和各个办公室的用电情况,设置正常的开灯时间。另外针对节能、采购、资产保管任务分配到班级,要求班主任对本班级的任务承担全部责任,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处罚机制。

2.加强后勤保障和资产管理的人才队伍和机构建设

后勤保障和资产管理工作应该根据工作的特点进行人员的分配和队伍的建设。目前中学中普遍存在管理梯队层次性差,常有一人身兼数职等现象。因此,要对人员进行科学分配,建立合理的管理梯队,同时调整收入分配制度,对工作效率高、工作能力强的人员进行奖励,以激励后勤保障和资产管理人员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和服务意识。另外,要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技能,提高其对信息化管理技术的运用和掌握,提高后勤服务和资产管理的工作效率。对后勤和资产管理的模式进行创新,建立一个对后勤物资和资产管理进行统筹管理的机构。比如苏州中学通过建立资产管理处,下设资产管理部、财务部、综合管理部三个部门来完善后勤保障和资产管理工作。其中,资产管理部主抓基建房产等工作;财务处负责财务工作;综合管理处负责后勤等方面的保障和协调工作,各个部门由资产管理处统一调配。在后勤物资和资产的采购和应用上,要通过科学的决策程序,经学校批准确认,经招标等程序进行采购,采购一些价格适中、质量有保证、用途比较广泛的设备。扬州梅岭中学对校园卫生管理、校园绿化管理、水电管理、学生寝室财产管理及维修、校医室、学校餐厅、基建管理等各个方面的管理都设置了相关的管理办法,并对各项工作予以量化评比。

3.加强学校的后勤物资与资产管理内控机制建设

在加强后勤物资和资产管理的人员和机构建设的基础上,将各项工作的责任落实到各个部门和各个工作人员,建立固定资产和后勤物资“归口管理、责任到人”的制度,充分调动各个部门和员工对后勤物资和资产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苏州中学采用责任制的方式,将后勤物资和资产保管的责任具体落实到个人。将物资和资产进行编号,并建立管理卡制度,管理卡上标明该项物资和资产的购置时间、运行状况、保管人信息等资料,以明确责任人。学校还应当做好后勤物资和资产的增减记录工作,对于因人员调动和离职等情况产生的资产变动做到及时上报。此外,要建立内部审核机制,由财会部门抽调审计业务素质较高的工作人员进行学校物资和资产管理的内部审计,独立行使审计监督的权力,使得内部监督的作用充分发挥。其审计的重点应当包括会计资料的真实性、资产的完整性等等。与此同时,建立健全物资和资产的盘查和清点制度,对物资和资产定时进行盘查,并针对盘盈和盘亏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查明根源。

三、结语

后勤保障论文第2篇

【关键词】武警;后勤保障;社会化

后勤保障社会化,是武警现代后勤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减员增效、降低成本,提高后勤保障效益和质量的重大举措。20世纪90年来末以来,武警部队依照国务院、中央军委有关文件和指示精神,后勤保障化改革逐步展开、稳步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随着改革的深入,理论研究不够深入、运行机制不畅、保障标准滞后、法制不够健全等问题和矛盾也逐步显现,影响和制约改革向纵身发展。抓住关键环节和重点问题,有效破解发展瓶颈,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保证后勤保障社会化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笔者认为应注重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 深化理论研究、搞好全局规划,为后勤保障社会化提供系统的理性思路和政策指导

后勤保障社会化,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必然结果,也必然引起保障方式、手段以及利益关系等的根本性调整,迫切需要理论先行,解决后勤保障社会化的模式、路径、步骤、措施、目标等理论问题。特别是武警部队驻地分散,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警种、不同单位保障需求各异,更加需要增强理论研究的针对性、可行性和操作性。一是,搞好基础理论研究。研究后勤保障社会化的本质特征、内涵、外延、规律,以及与其他相关后勤领域社会化改革的关系等,形成具有武警特色的理论框架,为改革政策的制定提供全局性指导。二是,深化发展模式与路径问题研究。紧紧围绕武警部队职责使命,研究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地区、不同阶段武警后勤保障社会化推进的具体路径和方法举措,确保发展规划相互衔接,不同警种、不同地区部队协调发展。三是,推进警地融合发展理论研究。研究武警部队内部以及地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在后勤保障社会化中的相互关系、权利和义务等,为招投标、合同监督、职工分流等相关政策法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四是,搞好全局性规划。立足全局,用系统的理念和方法确立正确的发展思路,制定好全局性改革政策。当前,特别是应对前一阶段改革取得的成绩和存在问题进行系统回顾和梳理,对相关政策、制度进行调整、完善和补充。

2 尊重市场规律,顺畅运行机制,为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逐步完善,为武警部队依托社会力量进行后勤维修、绿化保洁及水电气暖供应管理等保障,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宏观看,后勤保障社会化属于市场经济大循环的消费环节,只有尊重市场经济规则,规范化运行,才能实现减员增效、节能降耗和提高服务品质的改革初衷。一是,更新保障理念。后勤保障社会化后,保障利益关系由“无偿服务”转为“有偿服务”;管理对象由对部属和士兵的管理转为对承包商的管理;管理方式由行政命令式转为合同规范下的协商式。这种根本性的变革,需要各级后勤部门主动适应,学会利用价值规律优化配置后勤保障资源,利用竞争机制、合同监督等市场经济手段提高管理水平和保障质量。二是,理顺运行机制。后勤保障社会化涉及众多单位和部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按照政府部门主导、部队组织实施、社会力量参与、市场机制运作、法规制度保障的要求,建立部队、政府、社会力量协调运作的联动机制,界定权责、分工协作,在政策制定、规划谋划、具体实施等过程中搞好协调配和,共同推进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健康发展。三是,规范保障行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应严格执行和落实后勤保障社会规章制度,确保其规范运行。如,社会力量承担的后勤保障项目,应积极推行招投标制,并严格按总部规定的程序、办法和要求,引入合格的承包商,防止暗箱操作等问题的发生。又如,社会化保障实施过程中,业务部门应按照相关规定,做好合同条款的落实和监督,保证服务质量。

3 加快立法进程、协调保障关系,为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提供有效的制度保证

后勤保障社会化跨越了部队后勤与社会经济两个不同领域,保障主体所处领域不同、宗旨目标各异、利益关系交错复杂,加之武警后勤保障特有的军事属性,如何调整利益关系,如何确保军事安全等诸多问题,都需要从制度层面认真研究解决。唯有如此,才能稳步推进后勤保障社会化持续、健康发展。一方面,应解决制度不接轨、不配套的问题。针对部队和地方二元保障体制带来的体制性、制度,制定和完善有关法规,界定权利义务、规范保障行为、调整利益关系,及时破解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如,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合同管理、质量监督、法律咨询、服务仲裁等方面的规章,特别是围绕职工分流难题,完善工资、保险以及福利待遇等方面的相关制度,搞好警地两个领域“接口”设计和规范,做到部队规定与国家和政府的相关制度衔接配套。另一方面,应结合武警部队任务特点,完善相应规章制度。武警后勤保障社会化,一定意义上讲是一种军事服务采购,保障方式、手段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其军事后勤的本质属性没有改变,其保障行为也必须符合军事后勤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如针对营区军事安全问题,在地方企业招投标范围、保障实施过程等方面要制定严格的保密规章。又如,针对武警部队任务的军事性、应急性,应根据应急采购的有关规定,在相关法规和条款中增加相应内容,确保社会动荡、资源紧缺等特殊情况下部队后勤保障的应急需求。

后勤保障论文第3篇

【摘要】本文分析了思想政治工作对做好事业单位后勤保障工作的作用,并提出了加强事业单位后勤保障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旨在完善事业单位后勤保障工作,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

关键词 思想政治工作;后勤保障工作;作用

事业单位是一种社会服务组织,关系着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后勤保障工作作为事业单位各项工作开展的保障基础,影响着事业单位服务功能的开展。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就思想政治工作对事业单位后勤保障工作的作用以及加强事业单位后勤保障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作出如下的分析与探讨。

一、思想政治工作对事业单位后勤保障工作的作用分析

(一)思想政治工作能提高后勤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觉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一直是党的建设取得巨大胜利的思想保证,也是促进党的队伍永葆生机与活力的生命线。在新时期,如何做好事业单位的后勤保障工作,这是事业单位的发展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只有在事业单位的运行中,依靠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其工作方法及工作模式的创新,促进事业单位后勤工作人员政治思想觉悟的提高,才能有效推进事业单位后勤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在后勤保障工作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还能帮助事业单位的后勤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促进工作者形成正确的服务意识及敬业精神。

(二)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有效推动事业单位后勤保障工作。后勤保障工作在事业单位的全局性工作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其涉及到的工作范围广泛、工作量繁重、责任重大,这就要求后勤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工作能力。因此,通过在后勤保障工作中实行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协助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做到服务为民的宗旨,从而促进事业单位后勤保障工作的开展。另外,思想政治工作的运用,能够帮助后勤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市场意识和竞争观念,这能有效地改进后勤工作者的服务作风,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素养,加强后勤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感。

(三)思想政治工作能为事业单位后勤保障工作提供思想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为事业单位后勤保障工作提供了思想保证,其能有效地帮助后勤工作者认识到事业单位后勤保障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后勤保障工作的不足与优势,认识到后勤保障工作的发展方向。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在事业单位不断进步的基础上,后勤保障工作迎来了更高层次的发展要求。这就需要合理科学地借助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后勤保障工作人员的教育,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从而促进事业单位后勤保障工作质量的提高。

二、加强事业单位后勤保障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

(一)后勤保障工作应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以人为本是事业单位开展工作的基础与根本,后勤保障工作作为事业单位运行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其应当围绕人民群众来开展工作。在新时期,事业单位的后勤保障工作已需要达到更高层次的要求,而后勤保障工作质量的提升与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密切相关。这就需要在开展后勤保障工作时,借助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促进后勤保障工作者自主提高自身的服务观念,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工作中,虚心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及时改进后勤保障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促进后勤保障人员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更好地肩负起自己工作的责任。

(二)后勤保障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中,应当结合事业单位后勤保障工作发展的实际特点,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方法与后勤保障工作有机结合。并通过对后勤保障工作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与教育,发现后勤保障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制定出合理的解决对策,从而提高后勤保障工作的质量。同时,通过将思想政治理论与后勤保障工作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能及时有效地运用理论知识对后勤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促进后勤工作者工作水平以及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三)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好对后勤保障工作的评价。思想政治工作的使用能有效提高事业单位后勤保障员工的思想政治觉悟,提高后勤工作者的思想道德素质。但是,思想政治工作并不是万能的,其工作质量的优劣需要通过实践情况来检验。因此,在事业单位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还需加强对后勤保障工作的评价力度,从评价中了解到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不足,并采取恰当的解决方法,促进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提高。同时,在此基础上,要将后勤保障工作的特点及发展状况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建立好相应的评价制度,并制定健全的奖惩制度,通过将思想政治工作与后勤保障评价制度的结合,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及后勤保障工作的开展,最终实现两者相互促进与强化的效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后勤保障工作是事业单位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结合,有效地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促进了事业单位的进步。要做好事业单位后勤保障思想政治工作,就需要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坚持做好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并做好对后勤保障工作的评价,从而推动事业单位后勤保障工作的进步,实现事业单位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后勤保障论文第4篇

曹文礼(1983-),男,浙江临海人,本科,武警杭州士官学校讲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摘要:近年来,武警部队遂行任务日趋多样化,对后勤应急保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其中后勤应急保障能力建设是武警后勤核心保障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部队完成多样化任务的基础和重要保证。本文从当前后勤应急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如何提高遂行多样化任务后勤应急保障能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多样化;后勤;应急保障

武警部队肩负着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职责使命,遂行抢险救灾、处置突发事件和反恐作战等多样化任务是武警部队的重要职能。但近年来,武警部队遂行多样化任务越来越繁重,对后勤保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恐怖活动内容、形式和手段不断翻新,毒气泄露、公共卫生事件、冰雪灾害、地震等非常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对后勤应急保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本人就如何提高遂行多样化任务后勤应急保障能力以适应任务需要谈几点浅见。

一、 目前后勤应急保障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保障是部队完成任务的前提,没有完善的后勤保障制度,各项任务的完成将寸步难行。近年来,随着武警部队职能任务的不断拓展,后勤保障的范围越来越广、战线越拉越长、难度越来越大,而存在的问题暴露地却越来越明显,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保障理论研究层次较低。近年来,部队任务转换频繁,而各级对常规、单一任务条件下的应急保障理论研究较多,却对非常规、复杂、多样化任务条件下的应急保障理论研究较少,初级指挥院校的后勤科目涉及的应急保障的研究很少,基层、机关、学院的后勤人员对相关的应急保障理论的研究不够深刻,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真正实用性的研究成果不多,造成了理论与实践“两张皮”,不能够满足遂行多样化任务后勤应急保障能力的需要。

二是保障预案不够完善。从近年来部队遂行多样化任务的实践看,遂行任务的突发性、保障方位的不确定性和任务节奏的快速性,使保障对象、保障时机、保障方式的未知性增大。有的单位只有常规条件下的应急后勤保障预案,没有防爆炸、防毒气、抗震救灾等非常规条件下的后勤应急保障预案;有的预案制定不周密,内容不完整,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晰,任务设想不具体;老兵退伍,新兵入伍,干部士官调整等人员变动,却没有对预案及时进行修订、完善,预案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是组织指挥不够顺畅。当前,在完成应急保障任务过程中还存在着多头指挥、多头申报,以及联合保障协调不到位、稳定性不强等问题,从各个支队实际情况看,军需、卫勤、运输、油料等专业科室虽然采取了模块化、战斗化抽组,但由于缺乏足够的合成训练,与实现最佳组合、产生最大保障效益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由于人员抽组采取“预编”、“预任”的做法,容易造成人员不固定、责任难区分,管理不规范,加大了组织指挥的难度。

四是保障装备不够先进配套。武警部队现有的后勤保障装备与保障任务的专业性要求有较大差距。支队、大(中)队两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后勤装备缺编的问题,防爆炸、防毒气、抗震救灾等特需装备器材缺乏,存在机械化程度低、设施陈旧、制式老化、战斗性能差等问题。如汶川、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事件可以看出装备缺少给特殊情况下的应急后勤保障带来了一定困难;装备的信息化水平和科技含量还比较低,装备的配备率和配套率与所担负的多样化应急后勤保障任务很不相适应。

五是物资储备不够合理充足。部队遂行多样化任务后勤保障范围广,物资需求量大,供需矛盾相对突出,特别是在遂行重大自然灾害救援任务中,给养供应、物资补给、运力投入等都难以准确预测,容易发生断供缺供现象。而当前应急物资储备在数量、结构、布局、方式上还不尽合理,通用物资与特需物资储备比例不当,战备物资器材管理不严格,非战斗性消耗大,依托地方储备警地通用物资的意识不强,潜力巨大的社会资源没有很好地予以利用。

六是应急训练不够扎实有效。后勤应急保障训练层次不高,训练存在盲目性,与实战结合不够紧密,训非所用,训用脱节;抓不住训练重点,存在重战士训练轻干部训练、重专业训练轻合成演练的现象,尤其忽视与军地保障力量的协同训练;后勤科技练兵的意识不强,人装没有实现有机结合,制约着应急后勤训练质量上台阶。

七是人员素质有待于提高。当前部队后勤干部来源少,改任的多,不懂,不会的问题突出;院校后勤专业学时少,内容不够丰富;培训机构不完善,培训方式单一,培训内容陈旧;后勤专业干部和技术兵参加上级业务培训和到、地方进修深造机会少,受训比例偏低,高科技和信息化人才缺乏。

二、提高遂行多样化任务后勤应急保障能力的对策

在当前复杂的形势和繁重的任务面前,我们必须理清后勤工作的思路、把握后勤建设的方向。要始终坚持为中心任务服务的思想,切实提高遂行多样化任务后勤应急保障的能力,完善后勤应急保障制度,因此我认为应做到以下七点:

(一)提高应急保障理论研究质量。近年来,部队动中抓建、动中施管、动中保障日渐常态化。在动态条件下,部队后勤保障在指挥方式、保障手段、物资储备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需要用新的思维来思考、新的理论来指导。各级要切实把遂行多样化任务后勤应急保障理论摆到重要的位置,加强对部队遂行多样化任务后勤保障特点、规律的研究,认真梳理、总结后勤保障中的经验教训,做到常抓常议;要倡导百家争鸣,营造宽松的理论创新机制,鼓励理论创新;要解放思想,紧贴武警部队实际,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把超前研究和现实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使理论成果既适度超前又满足现实需要;要大胆创新,广泛借鉴,博采众长,力争出现一批高质量的理论创新成果,以指导后勤应急保障实践,提高保障能力。

(二)不断完善应急后勤保障预案。无论是处突、反恐、维稳还是应对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在时间上具有极强的突然性、艰巨性和紧迫性,在事件规模、地理环境和气候等方面具有不确定性,部队遂行任务后勤保障工作需求多样,任务艰巨繁重。所以要集合不同地区的政治、经济、地理环境和社情,以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类型、规模,超前预测遂行多样化任务作战条件下的物资消耗和人员配置情况,增强预案制定的针对性。要充分设想各种突况,着眼提高独立保障能力和应变能力,加强预测研判,从难、从细考虑各个阶段的保障重点,多做准备,适应各种情况。要不断通过后勤应急保障演练和实践,制订完善并形成适应多种不同任务需要的后勤保障预案,做到一种情况多个预案,一个预案多个配套计划,以此牵引各项应急准备工作的有效落实。进一步调整修订完善预案,使之在人员编成、任务区分、车辆使用、保障手段、组织指挥等方面更加科学,合理。

(三)构建灵活高效的组织指挥体系。要按照“层次简化、要素浓缩、反应快捷、高度权威”的要求,在军警地现有编成下,采取编内预任的形式,成立省、市、县(区)三级后勤应急保障联合指挥机构,明确指挥权限,理顺指挥关系。一要做到集中统一,指挥突出一个“联”字。一体化指挥要求建立具有高度权威的指挥体系。统一筹措通用物资、专用物资,统一指挥后勤保障,统一协调地方力量。二要科学编配,抽组围绕一个“快”字。在保障分队的模块组合上,应坚持就近就快原则,切实解决因抽组单位分散而造成组织协同困难、集结慢、保障展开不同步等问题,在现有条件下实现快速稳妥保障的要求。三要合理组合,技术体现一个“精”字。针对当前应急保障技术力量编制少、保障能力弱的问题,应做到以总队应急保障力量为基础,支队级为补充,执行任务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加强或直接补充到力量较弱的专业保障分队。

(四)大力加强后勤应急装备建设。在现代条件下,由于新的技术装备的广泛应用,应急行动目的不确定,行动方针不断变化,因此,遂行多样化任务后勤应急保障显现出复杂性增强、时间短促的特点,无疑为加强后勤应急装备提出了更新更多的要求。因此,在当前高科技后勤保障装备少、骨干装备配备率低的情况下,应加大投入,加快后勤骨干装备的研发和引进步伐。坚持以动态和野战条件下部队保障需求为牵引,按照“整体配套、系统优化、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思路,按编为部队配发后勤装备、不断提高后勤装备的野战化、系列化和配套化水平。在当前经费供应仍然紧张的情况下,可优先为重点方向部队按编配齐专业装备,以尽快形成应急保障“拳头”力量。各级要通过科学组训、升级改造的办法,充分挖掘现有后勤装备的保障潜力,使现有装备发挥出整体保障效益。同时,根据部队需求搞好后勤高科技装备的研制,着力提高部队所处的环境和可能担负的任务实际,提高后勤装备的配备率和配套率,并适当配备非常规突发事件需要的特需装备器材,以把握遂行多样化任务后勤应急保障的主动权。

(五)充实完善后勤应急物资储备。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对所需物资总量进行科学测算,立足应急,遵循“突出重点、品种配套、平战结合、钱物并储、警地一体、讲求效益”的原则,突出高技术条件下易消耗的物资,突出保障区域内社会筹措困难的物资,突出应急保障所需物资,切实优化物资储备结构。区别任务需要有所侧重,对应急行动急需、部队易筹措的物资,以部队储备为主;对部队不易筹措、专用性强、技术含量高、不易储备的物资,以国家专供、地方专储为主;对军警民通用、兼容性强的物资,依托地方储备,从而形成高效合理的战备物资储备格局。进一步完善实物储备、经费储备与地方协议代储相结合的应急物资储备模式、形成通用物资警地连供、通用装备警地联修、通用设施警地共建、通用技术警地共享、通用人才警地公用的警地一体化储备模式,采取签订协议、军警民共建、紧急征用等方式,与地方有关单位和部门密切协同,共同探索定点储备、虚拟储备、货币储备等储备模式,尽量减少物资储存和周转带来的损失,进一步畅通物资筹措渠道。基层中队(连)应加大军需、战救药材等物资的储备量,以满足持续、独立保障部队遂行任务的需要。

(六)扎实抓好应急后勤保障训练。在当前我国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不断增多、后勤保障专业性高的情况下,加强后勤保障专业训练至关重要。武警部队应牢固树立“练为战”的思想,按照“全员、全装、全任务、全天候”的要求,从最困难、最复杂的情况出发,紧贴任务抓训练,加快提高“快运、快供、快救、快修”四种能力。超前预测可能遂行的任务,结合预定任务地域的环境气候、地形地貌、人文环境等特点,适时组织贴近实战的综合拉动演练,提高军警地一体化协同保障能力,达到快速、准确实施前送供油、粮秣供给、物资补充、伤员救治等保障目的,努力缩小训练与保障任务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要突出搞好后勤首长机关组织指挥训练,后勤首长机关要进行室内想定作业训练,着力提高组织指挥、上传下达、协调指导能力。后勤专业分队要突出抓好快速反映、快速机动、快速保障训练,如物资分队要抓好搭建帐篷、快速装车卸车、搬运物资和野外加油、供电的训练。要突出人装合练,围绕装备的性能,开展“一专多能”、“一人多岗”和“一兵多用”训练,实现人装的最佳结合,使新装备迅速形成保障力,战斗力;突出智能训练,有意识地培养后勤官兵在复杂环境、多变环境下搜集信息、分析情况、临机应变的能力;突出心理训练,着力提高后勤官兵在复杂、艰苦、残酷环境下的心理适应能力和顽强的战斗精神。

(七)加强后勤应急保障人才建设。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格标准和程序,实行“阳光操作”,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坚决杜绝“外行”挤占“内行”、“关系”挤占“能力”的现象发生,从源头上选好后勤专业人员,建强后勤专业保障队伍,把好入口关,真正把那些思想品质好、作风过硬、有一定专业基础的人选拔到后勤应急保障队伍,确保队伍的质量。拓宽后勤人才来源渠道和发展空间,营造具有武警部队特色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才管理机制相适应的引才留才的良好机制,拓宽地方技术人才进入部队工作渠道,加大信息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以改善部队某些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的状况,满足部队急需。调整目前后勤干部专业区分过细和定位过死的培养和使用思路,走出一条后勤干部和后勤专业技术兵横向多专业交叉和纵向多层级进修培训的培养和使用路子,不断提高后勤人员能力素质;建立健全相应的后勤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机制与考评晋级机制,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以更好地适应遂行多样化后勤应急保障任务的需求。(作者单位:武警杭州士官学校财务系会计教研室)

参考文献

[1]刘小林.武警后勤 中国,西安:武警工程学院 ,2011,8-10

[2]李 广.武警后勤 中国,西安:武警工程学院 ,2011,32-33

后勤保障论文第5篇

关键词 军事后勤保障 新变化 警务保障 学科建设

一、警务保障学科建设概述

警务保障学是为了确保公安机关履行职责,研究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技术、信息、法制、政策等资源的支援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是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特点的新兴学科。它综合了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等诸多学科知识,培养从事警务保障工作的技术型与管理型兼备的高级专业人才。从知识结构和培养目标看,警务保障学与其他学科在性质、特点、地位、研究内容、手段和实现目标等方面有很大的区别,不能相互替代。警务保障学科体系,当然也不能照搬其他院校的学科体系,而应根据警务保障工作自身特点和需求,吸取相关学科体系的先进做法,建立符合我国警务保障工作实际需要的学科体系,充分体现公安学的学科优势,促进公安教育事业的快速、稳定发展,为培养警务保障实战人才服务。

警务保障学科的培养对象是面向公安机关公安财务管理岗位、公安装备管理岗位、公安基建管理岗位、公安资产管理岗位、公安被装管理岗位和公安后勤管理岗位等实际业务部门,需要熟悉我国公安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掌握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警务保障专业的理论和知识,熟悉财务、会计等专业技能,了解警务保障的理论研究前沿和发展动态。建立警务保障学科是信息化时展的必然需求,是公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完善公安学科体系的需要。

作为公安管理学学科的一个新设的专业方向,警务保障是适应时展、切合公安事业实际需求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借鉴相关学科的建设经验无疑是一个可行的途径。军事后勤学是一门发展比较成熟的学科,部队与警察队伍存在一些共同性,使其成为本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参考对象。这里以军事后勤的新变化为例,探讨其对警务保障学科建设的启示。

二、军事后勤保障新变化

(一)后勤要素发生重大变化,信息成为后勤保障能力的核心要素

后勤中的信息,是指军队后勤领域内对涉及后勤保障力生成的所有事物的状态、状况、变化等的反映或语言文字的描述。在传统的后勤理论中,信息不是后勤的基础要素,而是被归入后勤的指挥要素之中。后勤的基础要素是构成后勤本身实体的、能被人们感知的物质形态的成分。包括后勤人员、后勤物质、后勤装备、后勤建设和经费五大部分。但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军事后勤领域的广泛运用,使信息在后勤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急剧增强。准确、可靠、实时、充分的信息,既可以显著地使后勤保障效益提高,还可以使后勤物质的储备量降低。发达国家军队在后勤建设中都高度关注信息要素,并认为良好的信息是后勤保障能力的“倍增器”。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军事后勤领域的广泛运用,信息在后勤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在被重新认识,信息成为后勤保障能力的一个构成要素正变为现实。

(二)后勤体系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供应链成为后勤力量结构的基本形态

军事供应链成为与信息化战争相对应的军事后勤形态,是战争形态演变以及高科技和现代管理方法在军事后勤领域广泛应用的必然结果。军事供应链是指在军事后勤保障过程中,以军队总部级后勤管理与控制中心为核心,由企业供应链和军队后勤系统共同组成的保障网络。它始于军事物资供应商和制造商,在军队后勤总部指挥控制下,经由战略级军事物流基地、战役级军事物流中心、战术级军事物流供用点,直至部队最终用户,形成相互连接的“链”与“网”。在后勤体系结构调整过程中,各国军队都力图运用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建立一个紧密衔接的后勤体系,即军事供应链,把所有后勤工作全部纳入一个可以共享各种信息和组织统一行动的网络。当前,军事供应链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

(1)具有高度整合性,供应链包括了军事后勤保障过程中所涉及军队内外的各种实体,整个供应链使用一个信息网络平台,其核心与关键部分是一个全军一体化的、单一的后勤信息系统。

(2)集后勤管理、后勤指挥、后勤通信、后勤情报、后勤保障等能力于一身。

(3)具有强互连性和相互适应性,其前端处于社会经济系统之中,后端是由军队后勤系统内部的各级职能部门构成的供应网络。

(三)后勤保障方式发生重大变化,配送式保障成为后勤保障追求的最佳方式

配送式后勤保障是一个全新的理念,来源于近年几场局部战争。主动、精确地配送式保障已成为战斗力的重要增长点,并正以强大冲击力撞击着传统的“粗放型”、“概略型”保障模式。配送保障,实质是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保障“管线”中全资产可视性,精确预测保障需求,灵活调遣保障资源,采取多种手段主动地在所需要的时间和地点为作战部队提供所需物资,使保障适时、适地、适量,达到精确高效。其主要特征为:在价值观念上以作战部队为核心,以保证作战部队最大限度地满意为职责,全力以赴在正确的时间向正确的地点提供正确的补给品;以对部队后勤需求的实时掌握为龙头,用对作战部队需求的准确预测代替传统的战前计划或战中申请;在后勤管理上,从管理静态的物资储备转到管理动态的物资流,以有效管理的动态物资流取代固定的库存物资,以物流的速度取代物资数量;在运补方式上,以直达运补代替逐级前送,利用一体化的联运系统实现对作战部队的直达运补。

(四)军民融合的社会化保障愈加深入广泛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主要是依托社会办后勤,借助社会力量,充分利用市场资源,把应该而且能够由社会办的事情交给社会,把担负非军事职能的保障机构移交给地方,精简、充实担负军事职能的保障机构,从而形成新的后勤保障体系。这样既能充分发挥社会服务保障功能,又可减轻军队自我保障负担,军民两利,优势互补,解决“钱少事多”的矛盾。实行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是加速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是后勤保障方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与国家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是以社会经济高度产业化、社会分工高度专业化、社会协作高度组织化为前提的。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开放的,客观上要求打破人财物资源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封闭与分割,在较大的时空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部队后勤建设的质量效益。社会化保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生活服务保障社会化、物资保障社会化、医疗保障社会化、运输保障社会化等。

三、军事后勤新变化给警务保障学科建设的启示

(一)在警务保障学科建设过程中,要十分重视信息知识理论、信息技术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学员过硬的信息素质

当今时代,信息在后勤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急剧增强,信息成为后勤保障能力的核心要素。准确、可靠、实时、充分的信息,既可以显著地使后勤保障效益提高,还可以使后勤物质的储备量降低。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才能准备把握警务保障的特点和趋势,掌握警务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本领。一般而言,信息素质是指在信息化条件下履行岗位职能所必备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的总和。要培养学员强烈的信息需求意识,把增强信息素养作为第一需要,主动求知,终身学习,动态发展,自觉进行信息知识的积累;要具备敏锐的信息洞察力,善于通过多种方法、多种渠道采集和获取信息。要培养学员精通相关的信息专业知识、掌握警务信息化的知识及信息化保障知识。还要培养学员具备较强的信息能力,如获取、处理、传递、转化信息的能力。

(二)在警务保障学科建设过程中,要有整体意识、全局观念,注意对后勤体系结构的研究

军事保障的新变化之一,就是供应链成为后勤力量结构的基本形态。各国军队都在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一个紧密衔接的后勤体系,即军事供应链,使后勤工作全部纳入可共享各种信息和组织统一行动的网络。军事供应链的高度整合性、强互连性和相互适应性,使其能够很好地满足军队的实战需要。在我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参与全球化的深入,各种风险有增多的趋势,跨地区、跨国突发事件也在增加。因此,对于处理这些风险事件的警务人员,其后勤保障也要有全局性及各地区公安机关良好的协调性。这样才能有力保障警务人员在处置事件时的人力、物力、财力。这既是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更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警务保障学科建设应力争走在时代前沿,为增强警务保障能力作出趋势研判。

(三)在警务保障学科建设过程中,要关注保障模式的调研和创新

在军事后勤保障中,配送式保障成为后勤保障追求的最佳方式,成为部队战斗力的重要增长点。这种方式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保障“管线”中全资产可视性,使保障适时、适地、适量,精确高效。当前,警务保障总体而言还处于一种“粗放型”、“概略型”保障模式。不管是对人,还是对财、物,都存在类似的问题。要实现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精细化的转变,就应该加强对各类警务资产基础信息的搜集、整理、研究。以此为基础,加强对警务保障各种资产的管理,借鉴配送式保障模式的经验,实现对各种警务保障“管线”中资产的可视性,从而实现配送式保障。

(四)在警务保障学科建设过程中,要注重警务保障社会化问题的研究

可以说,警民融合的社会化保障也是未来警务保障发展的趋势之一。依托社会办后勤,借助社会力量,充分利用市场资源,把应该而且能够由社会办的事情交给社会,把担负非警务职能的保障机构移交给地方,精简、充实担负警务职能的保障机构,从而形成新的后勤保障体系。实行警务后勤保障社会化是加速警务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是后勤保障方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这样有利于不断提高警务后勤建设的质量效益。在警务保障社会化的研究中,要注意对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一是生活服务保障社会化。二是物资保障社会化。应该说,除了一些特殊的警备物资,大多数警务物资都可以实现社会化保障。三是医疗保障社会化。当前,警察作为公务员,在医疗方面享受着公费医疗。但公费医疗还存在一些限制,使警察在执行公务中产生救护的救护费得不到及时、充分的保障。因此,适当的参与一些商业保险,可以完善目前的医疗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库桂生,黄成林主编.军事后勤新变革[M].出版社,2004.

[2]杨学强,黄俊等编著.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概论[M].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

[3]王光,张玲主持.“警务保障学科体系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0.

作者简介:

陈永胜,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管理系讲师,博士。

基金项目:

后勤保障论文第6篇

[关键词] 校企联姻; 高职院校; 后勤保障; 创新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2. 055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2- 0095- 03

1 当前高职院校后勤服务保障面临的新形势

高职院校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这正是开始进入知识信息化时代。随着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管理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使改革创新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旋律。高职院校紧紧围绕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积极探索学校与社会企业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的“基地、教学、科研、招生、就业”“五位一体”的产学研结合的校企联营鲜明的办学模式,使得后勤服务保障经历新的变革[1]。就其发展趋势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管理知识化。进入以知识为基础的新时代以后,人才成为真正紧缺的资源,人由“劳动力”转变为“人力资源”,进而成为“人力资本”。由于知识具有较高的生产率和创造性,学校后勤服务的对象不再是传统的财、物,而是有知识的人,具备变革意识、开拓精神、科学知识、实干作风、应变技巧、公关艺术的管理人才。因而对于知识的开发和管理成为后勤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2]。

(2) 管理信息化。学校后勤服务保障依靠信息的生产、存储、处理、共享等,使得决策逐步信息化。如文字处理、数字处理、语言处理、图像处理、信息检索、网络通信等方面的现代化信息技能的广泛应用[3]。

(3) 管理企业化。高职院校后勤系统所开展的社会服务不能等同于社会企业,不能以盈利为目的,不能追求利润最大化,应充分考虑消费者的经济承受能力,研究探讨后勤服务保障管理创新,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4]。

(4) 管理现代化。高职院校后勤与社会企业的联合,本着自愿互利原则在更大规模和更普遍的展开,由追求利润最大化转向追求整体价值最大化。传统的物力、财力竞争转向学校后勤服务实体对市场瓜分能力的竞争,不仅要实现生产质量的“零缺陷”和服务质量的“零抱怨”,做到质量、服务一体化;还要通过对消费者服务和信息跟踪,深入了解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做到超前开发,在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前提下,合理引导消费者在更高层次和更新领域的消费。但各高校之间也必须相互合作,通过联合协作实现共同发展,学校后勤服务保障不仅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还必须懂得如何把自身的核心能力恰当地同其他有利的竞争资源结合起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和局限性。[5]

(5) 管理科学化。探索高职院校后勤服务保障,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作为后勤服务保障创新能力的理论基础和总的指导方针,依靠严格、完备的规章制度转向依靠先进的现代企业文化来集聚后勤服务实体的向心力[6]。使得短期激励转向长期和短期激励相结合,物质推动激励转为情感满足激励,员工由被动接受型转向参与管理型,进而转向自我管理型。

2 高职院校后勤服务保障创新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后勤服务保障,应在建立统一集中管理、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运行机制上全面创新。企业化管理机制具有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特征,是符合社会化大生产、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真正体现企业是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要求的一种企业制度。引进现代企业管理机制,提升后勤服务保障的经营实力,使学校后勤管理在经营管理能力、市场应变能力、竞争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生产能力、营销能力、财务实力、获利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创新。引进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削弱了行政管理方法,因为它强调职责、职权、职位,而并非个人的能力或特权;增强了经济方法,因为它以经济手段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与劳动者个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促进后勤服务保障发展。

3 阻碍高职院校后勤服务保障创新的主要因素

(1) 在后勤服务保障认识方面存在一些误区,主要有:① 认为高职院校后勤有着特定的“育人”功能,与社会企业有着本质区别。② 把深化后勤改革与校园稳定联系得太紧,认为加快推进生活后勤服务保障,会破坏校内的稳定局面。③ 排斥社会企业为学校服务, “肥水不外流”的思想影响,学校服务还要靠自己的后勤。

(2) 后勤服务保障能力成为高职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① 教育需求增大与教育事业经费紧缺、基础设施老化、发展空间不足之间的矛盾。② 管理职能、经营职能交叉,在运行过程中时有矛盾和摩擦。③ 现行的管理模式缺乏竞争机制,造成了人员管理和分配制度的大锅饭,后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④ 管理决策体制和机制存在滞后问题,学校与后勤服务实体的关系定位不准,各自责权不清;后勤服务实体内部缺乏合理的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机制,缺乏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条件;产权关系不清,无法避免和化解市场风险,缺乏市场应变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⑤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融资手段单一,学校很难有能力投入足够的资金来扶持后勤服务实体的发展,后勤服务实体融资的机制又未完全建立,进行银行贷款操作比较困难。⑥ 后勤服务实体管理人才不足,经营管理水平、开拓创新能力、管理决策水平等无法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新环境变化。

(3) 当前高职院校后勤服务保障管理现状还适应不了现代企业的管理机制。① 管理观念落后,市场意识、风险意识、资本经营意识、创新意识和品牌意识薄弱;管理者习惯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管理方法,重政绩,轻效益;重粗放式经营,轻集约式经营;重资产管理,轻资本运营;重产品推销,轻产品营销;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管理层次多,工作效率低等。② 战略管理意识薄弱,虽然制订了高职院校后勤服务保障发展战略,但战略管理效率极低,不能与其他管理环节相衔接,不能起到战略导向作用;有的干脆就没有制定后勤服务保障管理战略,在决策方面反复无常;普遍重视短期利益,重视市场短线运作、价格大战、新概念炒作、盲目重组、偏好多元化、对长期发展考虑不多。③ 经营机制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过来,缺乏自我管理的内在动力和外部压力。表现在:① 经营观念落后,仍然存在“等、靠、要”思想,市场导向观念薄弱。② 管理手段落后。信息闭塞,反映迟钝,难以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做出及时反映。

4 推进高职院校后勤服务保障管理创新的具体措施

因校制宜,发挥优势,坚定地落实后勤服务保障“断奶”的战略决策,推动后勤服务实体的快速发展。

4.1 理顺学校与后勤服务实体的产权关系

进行后勤服务保障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一校两制,事企分开,产权明晰,企业化运作的“服务实体管理”模式,实行统一经营管理,统一核算盈亏的经济组织。高职院校后勤服务保障具有管理和经营的双重职能:① 受校长的委托,具有法人资格;② 实行独立核算,具有独立经营的权力,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③ 对服务实体的供、产、销、人、财、物实行程度不同的统一计划和统一管理。这种管理体制为实现“一校两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学校对后勤服务实体的宏观调控,便于后勤服务实体的融资与投资,提高规模效益。

4.2 营造适应后勤服务保障发展的政策、机制、观念等氛围

后勤服务需要面临技术风险、产品风险、市场风险和财务风险的考验,而对人才和资金的需求往往是十分巨大的。① 多方引进技术人才与高级管理人才,打破学校现有用人格局,在社会上广纳贤才,对高级技术人才、管理人才高薪聘用。②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实行产权形式多样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解决资金问题,广拓资金渠道,建立风险投资机制。③ 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政策,健全一套完善的后勤服务保障管理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财务、人事制度,创新“服务实体管理”的管理模式,靠近现代企业制度。

4.3 建立高职院校后勤服务实体的企业文化

建设具有高职院校后勤服务保障自身特色,符合后勤服务实体实际的企业文化,帮助职工和管理者共同树立正确的目标,确定共同的行为准则,增强对学校后勤服务实体的归属意识,为推进有效管理寻找精神动力。并通过塑造后勤服务实体的形象和建立企业文化,为增加后勤服务实体的社会知名度,提高学校地位,扩大学校影响奠定基础。

5 结 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后勤管理沿用的传统管理理论和方法面临革命,高职院校后勤服务保障,应以校企联姻为依托全力推进现代企业的管理机制,提高服务保障能力和效益。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为保障高职院校后勤服务保障的生存和发展,培育高职院校后勤服务保障的竞争优势,应高度重视管理创新,积极研究能使高职院校后勤服务保障的各生产力要素在新形势下高效运作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这是新时代的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

[1] 杜世禄. 五位一体 校企联营 打造统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模式[J]. 教育发展与研究,2004(z1).

[2] 蒋景华,卜中和. 高等学校后勤管理[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 王海涛. 浅论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J]. 高校后勤研究,2011(2).

[4] 黄雯波,谭晓莎.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市场化问题探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5).

后勤保障论文第7篇

军事技术的进步,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往往优先用于军事领域,引起军事技术的变革。高新技术的运用,不仅影响了军事作战行动,影响了后勤保障的组织实施,也深刻的影响了卫勤保障的观念、方式、手段等各个方面。本文就未来复杂电磁环境作战条件对卫勤保障的影响及要求做一浅显探讨。

1 复杂电磁环境对卫勤保障的影响

1.1 卫勤保障范围扩大 传统意义的战场上,主要是金戈铁马的较量,是面对面的厮杀,当时最受人们关注的就是战伤和疾病的防治。而且由于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尽管火线的战伤救治救护和疾病的防治都很迫切,但优良的卫勤保障却只能远离战场。火线上大批伤员的救治多由技术水平较低、使用设备比较简单的卫生人员来进行。后方医院即使有再好的条件,再高明的技术也难以发挥更为有效的作用。

未来战场上的军人要面对来自物理极限、环境和地理极限、体能极限、武器系统以及心理耐受力等诸方面的挑战。战场军人的健康不仅受到武器系统直接损伤和间接损伤的威胁,而且受到疾病、心理、战场环境等多种危害因素的威胁。由此可见,未来复杂电磁环境战场军人所面临的环境比以往战争更要严酷。卫勤保障将尽可能的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减少危害因素对人军人的威胁,同时也将尽可能的运用高新技术手段使受威胁的军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1.2 卫勤保障效能增强 “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违反指挥官意志而引发作战方式上的改变,甚至变革”[1]。技术进步与作战方式的关系如此,技术进步对卫勤保障方式的影响也不例外。当有更多的高新技术注入,有更多高新技术含量的设备、工具用于卫勤保障,必将使其保障能力得到大大加强。同时,由于高新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工作模式的转变,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是由于高新技术的应用,卫勤保障的各个领域才有可能以前所未有的能力,实现预期的目标。

1.3 卫勤指挥水平提高 战时卫勤保障的医疗后送组织、卫勤力量的调度、伤员流疏导、各种运力的使用都需要掌握大量有关的信息,这是完成卫勤指挥活动不可或缺的条件。然而我军过去由于通信手段落后,卫勤指挥很难得到必要的信息,主要靠的是按计划的惯性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卫勤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现代战争由于大量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使得战场可视化性大大提高,卫勤指挥员可以实时地了解战场情况,掌握进行决策的各种必要信息,实施更为科学的卫勤组织指挥。

1.4 卫勤理论飞速发展 卫勤理论特别是伤病员后送理论是卫生勤务的核心理论[2]。它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生产技术发展、作战模式变化和军事医学技术发展而逐步发展的。未来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战争将是非线性部署、非线性作战、非线性保障的新模式,非线性战场伤员流的特征,一是全方位分布,战术地域、战役后方、战略后方都有可能发生伤员;二是伤员分布不均匀,部分地区伤员数量多、救治任务重,部分地区伤员数量少、救治任务轻。卫勤保障将强调三军联勤,军民结合,点与网结合,伴随保障与机动保障相结合的新分级救治体制。

2 复杂电磁环境条件下作战对卫勤保障的要求

2.1 要提高卫勤组织指挥的时效性 未来复杂电磁环境条件下作战,情况复杂多变,战斗力极易被削弱,对卫勤指挥要求很高,加之,未来复杂电磁环境下作战环境恶劣,对卫勤指挥的要求将会更高,因此做好参战兵种卫生联勤保障工作,必须实行统一计划、统一组织、统一部署、统一指挥。一是建立联合卫勤指挥机构。在战役后方指挥所建立卫勤指挥中心,统一指挥参战各部队卫勤保障工作。二是完善联合卫勤指挥网络。高原高寒地区作战信息传递十分困难,要做到卫勤指挥通畅,必须改善通信及指挥条件,建立一套完善的远程医疗系统和指挥网络,并保证上下级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和信息传递通畅。三是完善机动卫勤保障方案。结合作战地区实际情况,周密设想和考虑作战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制定一套操作性、针对性强的作战卫勤保障规定、方案和预案。

2.2 要合理设置救治阶梯 未来复杂电磁环境条件下,战争强度增大,作战将会更加激烈,由此造成的战伤就会更加严重复杂,如不及时给予确定性治疗,死伤比例将会大幅增加。因此,未来复杂电磁环境条件下作战,应当合理配置救治阶梯,建议战术区撤销营救护所,战役区减掉一线或者二线医院,将其医护人员加强到连阵地抢救组和师救护所,或留作预备力量,实施机动保障。

2.3 要及时救治后送伤病员 伤病员救治和后送是卫勤保障的两个重要环节。在未来高强度的作战的情况下,及时的救治与医疗后送对于减少人员伤残(死)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总体上应本着“军地一体、上下结合、统一计划、重点突出”的原则。一是要积极向前延伸卫勤力量。卫勤力量应尽可能的靠前,并增强火线抢救力量,扩大救治范围,减少后送压力。二是要加强阵地火线抢救。行动前普及自救互救知识,使全部官兵熟练掌握止血、包扎、固定和伤病员搬运等战救自救技术。为解决后送距离远、时间长给伤病员救治带来的问题,要在一线完成输液、止血等急救措施。三是要力争安全快速后送。适应各种作战地形、气候条件,利用直升机、卫生大轿车、专用救护车等多种后送工具。组织伤病员安全快速后送至关重要。四是组成军地卫勤力量相结合的卫勤保障“网点”。把地方支援的卫勤力量配属于部队不同层次,执行不同任务的医疗救治机构中,以加强和补充部队的卫勤保障力量。

2.4 要做好药材筹措与储备 一是要优化储备结构,定点供应保障。战备药材储备是完成战时卫勤保障的物质基础。针对目前战略储备现状,应形成一线要点式、二线机动式、三线基地式的总体保障格局。减少周转环节,以便战时缩短运输距离,减少部队快速机动时的携、运行量,增强战斗力。二是要进行分类储备,满足特需保障。针对未来复杂电磁环境条件下作战的伤情特点,加大战救药材和特需药材的储备量,减少普通药品量。在储备方式上要灵活掌握,可以分散到营连携、运行;血液保障应以后方空中投送为主,以就地采集与使用血液待用品及自体血液回输为辅,战地医院要多储备“O”型血和代血浆。氧气供应依托制氧站保障,应急情况下以自行保障为主。师救护所配备可充氧气袋的小型制氧机,分队配连级供养器,班配氧气袋。液体保障由后方医院根据机动需要,扩大产量,增加袋装品,保证及时供应。

参考文献

后勤保障论文第8篇

一、二元结构加重教育后勤保障体系畸形化程度

目前,我国在教育的后勤保障体系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相对薄弱,特别是随着教育改革的快速推进,而后勤保障难以跟进,影响到教育改革的深化和教育创新的成长。城乡二元结构教育思维受城乡教育资源配置长期失衡影响,在教育后勤保障体系建设中的差别摆位、差别投入、差别构建,使得在教育后勤保障机制的创新和体系进一步畸形,一方面城市教育后勤保障的市场化进程走向了极端,而农村教育的后勤保障又过分依赖财政公共投入;一方面叫喊财政投入不足,一方面非教育性开支急剧膨胀,从而在整体上影响到教育后勤保障的体系建设和科学化进程。

二、理论缺陷导致教育后勤保障体系建设僵局难破

教育产业化不是一个成熟的理论,而在近十年中,它一直指导着我国的教育改革。在实践中,把教育的后勤保障推到教育改革的前列,并过度市场化运作,使得教育的后勤保障实施疲劳服役而得不到更新,教育的后勤团队不断分解,教育腐败有了隐性温床,也加重了学生的就学负担。有资料显示,武汉3000所中小学校,120多万名学生中,有15万人在社会餐点就餐。部分学校食堂、社会餐点、小卖部卫生条件差,卫生安全管理混乱,中小学生的健康营养状况让人担忧。这是教育后勤保障在一个地区一个侧面暴露出来的问题。而对于教育体系建设而言,后勤社会化改革明显受制于经营秩序和经营行为监管体系的没有界入;与教育后勤改革配套的食品工业与餐饮业发展也没有适应性的突破;腐败在教育领域所呈现出来的局部多发态势,而问题出在后勤领域的占到一定比例。这些问题的解决在理论上并没突破,教育的产业化与市场化的联系与区别、实践中的结合与分离都有相当大的空档。

三、脆弱性使得教育后勤保障体系难以应对突发事件冲击

四川省曾公布过汶川地震造成本省教育系统死亡6581人,其中学生死亡6376人;并有1274人失踪,1107人被埋。甘肃省舟曲县教育局称,发生在今年的泥石流灾害,使舟曲县教育损失很大,部分师生遇难,4所学校严重受灾,其中一所小学的校舍、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全部冲毁。发生在南充西华师范大学校园内的暴力事件是我们这个社会各种矛盾的缩影,对教师队伍、家长、学生的影响深远,其危害非常大。在种种突发性事件背后,真正被拷问的是教育后勤保障不保的问题。我们大多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把教育后勤保障的应急机制、应急体系、应急能力都没有在理论和实践中摆到应有的位置,出了事,过问一下,这种过问只是一种推责性过问。

四、体制瓶颈束缚教育后勤保障体系的建设步伐

应当说,通过改革,教育后勤保障体系建设体制上的瓶颈有所松动,在个别领域完全放开。但一些关键领域仍然捆绑得太紧,影响到保障体系良性建设进程。其一是财政投资体制。财政投资用于教育的比重在逐年增大,但用于后勤保障体系建设的并不多。二是对后勤保障体系队伍的差别政策,在待遇、职称上难以与教育队伍平等。三是教育考核和学校升级对后勤保障体系的忽略,使得这一领域被漠视得不到缓解。四是教育后勤保障纳入不到法治化进程和教育法规建设之中,也使后勤保障这一块在大教育中成为盲区,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应享受的权益在特定情况下得不到有效保护。这些机制和体制不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需求,教育体系建设缺少刚性支持。

五、责任游离影响教育后勤保障体系建设的实性操作

发展离不开教育后勤保障体系的支持和服务。教育后勤保障体系在教育中不仅承担政治责任,同时还承担社会责任。放到道德范畴和文化范畴讨论,教育后勤保障在教育体系中有明显的从属性,而放到政治与社会层面则是有着主导性地位。美国教育后勤保障的体系非常成熟,但并没有统一的后勤管理模式,而是根据地区、学校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后勤保障和管理体制。这是以美国高度发达的法律制度和第三产业为前提的。以高校为例,他们在引进校外食堂、宿舍公寓服务前,学校有关职能部门都要在专家的参与下,对引进的有关事宜进行充分的讨论和分析论证,以便从诸多可选择的引进对象中选到最优者。引进的企业一经确定,则与学校签订操作性很强的合同,这不仅使学校的专职监督机构和人员能够按照合同条款、行业标准对服务质量进行监督,而且还使双方因服务质量发生争议时能依合同条款得以尽快解决。这就是实性操作。所以,我国加快“构建新型教育保障体系”任重而道远,必须有效地处理好后勤保障公共性与市场属性之间的关系,服务教育与自身建设的关系,不断改革与科学创新的关系。同时有必要加大教育后勤保障体系建设的调研和交流,使推广、借鉴教育后勤保障的改革成果、可行经验有一个推陈出新的平台。

总之,我国教育后勤保障体系建设任重道远。无论是在机制体制上,还是在发展模式上,都有改进和创新的空间。在宏观上改革僵化的东西,构筑适应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保障体系;在微观上节省管理开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管理上改善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在制度上解决人浮于事问题,节约劳动力成本;在教育后勤保障的社会化改革上,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创新上充分调动管理和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逐步建立“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后勤保障机制,更好地为教育提供服务。

后勤保障论文第9篇

关键词:后勤管理;特殊性;多样性;服务

中图分类号: E0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我国供电行业的快速发展,供电后勤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整个供电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供电后勤管理经过艰辛探索和艰苦创业,逐步成长壮大,不但大大提高了对供电企业的综合保障能力,而且在社会市场上的竞争力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是,面对全国电力后勤改制的迅猛发展形势,对照全国电力协会对电力后勤改制的要求,部分电力公司后勤的改制工作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一些企业“福利供给型”后勤观念很难彻底根除,后勤职工总希望继续躺在主业公司的怀抱中平稳生活,缺乏深入改革的紧迫感;人、财、物浪费严重,经营成本高;人才结构和员工综合素质尚不适应物业管理的要求;缺乏自我“造血”功能,难以参与市场竞争。如何为安全供电和科研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服务,本文就此进行论述。

1后勤管理工作的特殊性

1.1后勤工作具有服务性

服务既是后勤管理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后勤管理工作的归宿。后勤管理工作的服务职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电力工程的建设和持续发展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二是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确保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三是服务措施要到位,只有把每项后勤保障服务工作落实到位才能为职工的生活提供优质工作和生活环境。后勤管理部门是电力工作正常运转的能量保障,必须为上下左右、四面八方服务。后勤管理部门往往掌握着电力系统的安全、能源、房屋、环境、设备资源,也是确保各个部门的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后勤管理部门要应急其所急,帮其所帮,解其所难,热情服务。三是为职工生活服务。后勤管理部门的一切工作,归根结底都是为电力系统建设服务。

1.2后勤工作具有保障性

后勤保障是生产工作的有力补充,只有在日常运转中出现问题时,才会体现其重要性及必要性,这些事情的发生都是随机的,其工作难度也是最大的,而这种性质的体现又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后勤保障工作常常是从一些小事做起,然而这些被称为小事的工作确是保障生产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要做到所有保障对象都满意是十分困难的,且稍有拖延或失误便会招人误解,如果没有保障到位,那么更无法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

1.3后勤工作具有复杂多样性

电力工作的后勤保障工作内容涉及面广,头绪繁多,既有人际关系,又有人与物的关系。首先生产及职工生活所需的安全、能源、房屋、环境、设备样样都要细心考虑,精心安排,稍有疏漏,就会影响生产的顺利进行和全体职工的生活情绪。其次是上下左右,纵横交错,涉及面广,既要处理好与系统各部门的关系,又要处理好本单位与外部协作单位的诸多方面的关系。因此,电力系统的后勤管理也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

二、 提高对后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提高认识、重视后勤是搞好此项工作重要的思想基础。后勤工作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后勤保障是供电企业实现预期管理目标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2.后勤工作有重要的凝聚力作用。后勤工作服务对象是人,是对全体职工的服务。把后勤工作搞好了,就会使广大职工有一个好的心情投入到安全生产等重要的工作中去,就会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更充分地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

3.后勤管理最能展示企业风采。无论是各种创建活动还是迎接上级组织的各项工作检查,文明卫生、整洁优美的企业环境必将给大家带来美好的第一印象,反之则会引起不悦,所以后勤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水准具体而直观的体现。总之,要搞好后勤工作,第一步还是应当强化认识,进一步提高在思想上的重视程度。俗语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对后勤工作重要性的高度概括。

三、后勤管理信息化内容

3.1后勤信息化管理平台整体规划

信息化建设是电力公司机关事务中心和物业公司负责的所有业务领域,应用范围将覆盖整个企业的所有部门。为了避免电力公司统一规划推广的信息产品有重复建设,后勤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将充分利用企业内部共享资源,避免信息冗余,保证数据源唯一,准确可靠。

后勤管理平台(见图1)由5部分组成,分别是机关本部后勤设备资产管理、机关本部后勤事务管理、安保管理、平台接口和统计分析报表。在其中,统计分析报表是为后勤服务管理者提供相关运行统计数据,为机关本部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支撑。

四、实施精细化管理工作

1.实施精细化管理是企业后勤工作改革发展方向,后勤工作在保障企业日常工作平稳运行过程中,不但要具有的“公益性”,还要遵循市场规律来运营,唯有如此,企业后勤管理才能一方面体现存在的价值性,另一方面是在与企业这一特定市场需求的互动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即企业后勤工作要以企业为关注焦点,主动分析、研究其价值诉求,持续改进服务质量,最终达到共赢。

2.实施精细化管理是适应企业发展战略和自身工作性质的客观要求。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是企业的三大功能和任务。企业后勤工作是保障企业正常运行的具体实施部门,实行准企业化管理,其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成为了广大职工关注的焦点,从客观上要求企业后勤工作必须实施以精细化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管理,通过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运作,降低成本,将有限资源投入到更迫切需要加强的环节。

3.实施精细化管理是增强综合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力,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核心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对外影响能力和应变能力,其本质内涵是让消费者得到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

五、后勤管理工作的规范

规范对后勤工作的管理,这对搞好后勤工作有着现实的和长远的意义。经过笔者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我们现有的后勤工作无论从规模、范围以及后勤队伍上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后勤工作正在向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后勤管理由过去单一的“讲服务”发展到“服务与效益并重”的格局。如果我们仍沿袭计划经济下的后勤管理模式,继续单一地讲服务,那么,后勤工作就难以适应改革发展的大趋势。当然,如果我们专讲效益而不注意服务质量的改进与提高,我们就会最终失去存在的前提。因此,从以上层面上来说,规范对后勤工作的管理,这是搞好后勤的基础性工作。基础性工作就必须从基础抓起。首先,要切实把握后勤服务对象的活动规律和基本需求,自觉地按照其活动规律办事,满足其需求。作为供电企业的后勤,就是要按“一强三优”的管理目标,当好党政领导的参谋,制定和完善保障企业实现目标的一系列后勤管理、服务机制,进一步明确和不断规范后勤管理的职能;其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工作内容、方式方法上充分体现职工的愿望,依照建立“和谐企业环境”的原则,努力满足广大职工的选择和需求;第三,应加强后勤服务的统筹规划,在企业环境的布置、美化上要充分体现国家电网公司的企业文化理念,通盘考虑,一步到位。加强后勤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最重要的是结合本企业实际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后勤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有人负责、有人考核”。

六、 加强后勤部门管理水平,促进电力系统可持续发展

6.1提高对后勤保障工作的重视程度

各级管理层应把后勤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位子,要选派有敬业精神和后勤管理经验的人才充实到后勤领导岗位,运筹帷幄,指点迷津,制定各种各样的保障方案,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形成强有力的后勤群体凝聚力;同时,要努力改善后勤职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些都是影响后勤系统凝聚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优质服务职能的必要条件。

6.2提髙后勤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高后勤人员政治思想素质和品德修养、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提高后勤工作人员的服务技能,建立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拥有一个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实践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后勤工作人员群体。要提高后勤系统管理水平,就必须对后勤保障制度及后勤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优化和提高。

6.3不断提高后勤现代化装备水平

后勤是一个系统工程,点多面广,既简单又复杂,需要信息的支撑;需要方方面面的沟通和协作;需要四处奔波察看;更需要睿智的聪明才智和解决疑难杂症的能力。因此,加强后勤硬件设施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先进的后勤硬件建设是提高后勤管理水平的最有效的手段,随着国网“三集五大”建设的深入开展,后勤服务保障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

6.4逐步完善和健全各项后勤保障管理制度

后勤保障管理制度是指后勤保障部门在管理、保障、服务、等活动中所具有的组织、财务、产权和管理制度的总和;后勤保障管理制度是后勤工作的有力支撑,是搞好后勤服务工作的基础,是打造和提升后勤核心能力的体制和机制保证。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