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12 16:34:05

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

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第1篇

[关键词] 思政教育;大学生就业;施教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1)06-0038-03

高校学生就业工作与思政教育工作在职责上存在大范围交叉。而对思政教育工作而言,就业相关的思政理念教育是其核心组成之一,工作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并使其事业观具有敬业、乐业的特征。哈耶克指出:“没有基于道德感基础之上的责任感,任何职业都将失去它的社会价值。”[1]对高校学生就业工作而言,需要通过思政教育来解决的问题核心,不在于让学生理解“就业理想”与“现实就业”之间的差距存在于中外所有社会、以不同的形态存在于几乎所有人面前;也不是劝说他们忍受性地去接受某种工作岗位,而是要让学生真正具有社会责任意识、从内心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如此才能让学生不把衡量事业成功的标准片面地理解为“升官发财”,也不片面地追求“少劳多得”;才能把学生变成有信心把每份工作做得精彩的乐观上进的劳动者。曾说过:“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2]在就业问题上,通过思政教育解决的是劳动态度问题和劳动动力问题,其效能依赖于针对大学生就业的思想政治施教体系建设。

1 施教体系的主要载体与途径

1)课堂教育。对于就业相关的思政教育,课堂教育依然是首要实施途径;使用课堂这个载体,由思政教育课程宣讲教育、专业课程默化教育、就业指导课程专题教育三种途径共同实施。问题是那些实施默化教育者通常没有意识到自己这方面的功能和责任。

2)课外活动。丰富的课外活动是就业相关思政教育的不可轻视的载体。大学生课外活动依然是在教师指导下有明确目的的教育方式,如社团活动、主题班会、演讲比赛、春游参观等。活动设计者常常并没注意到就业相关思政教育层面设计,从而放任这一默化教育行为在非设计状态下发生。

3)家庭教育。家长是学生的首席教师,尤其是在思政教育方面。家庭教育是高校就业相关思政教育必须利用的一个扩展性载体。如果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在事业观和敬业观等方面相冲突,将事倍功半,甚至效果全无。高校延伸利用家庭教育在途径上是相对困难的,但家长学校、家长期刊、个别沟通等途径都是高校有效的利用家庭教育的途径。

4)网络教育。无论是专业知识学习还是思政知识学习,普及化的网络已经是施教者和受教者共同依赖的载体,日益成为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渠道,而且网络是各种就业观平权施教的平台。利用网络宣传正确的事业观和敬业观,批驳不良就业观,已经成为高校就业相关思政教育者必须适应的一种教育途径。

5)社会实习。尽管大学生社会实践和见习方式多样、主要目的不同,但它承载的绝不仅是专业技能教育,就业相关的思政教育内容以默化的形式必含其中。这一功能不依赖于社会实习设计者是否意识到而存在,所以这方面功能设计也应该成为设计者的责任。

6)文艺活动。大学生是文艺作品的最为主动的享用者,文艺活动也是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思政教育最为喜闻乐见的隐性载体。这种寓教于乐的途径也是最高效的施教选择。一首歌曲的传唱、一部电影的热映,甚至远胜于课堂上千言万语的教导。

7)心理辅导。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遇到“成长的烦恼”是普遍现象。尽管心理问题是多方面的,但无论是过去的“精英教育”时期,还是现今的“大众教育”时代,就业及其衍生的心理问题一直以很大的比例存在。这注定心理辅导是高校就业相关思政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渠道。

8)就业讲座。请就业指导专家来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择业技巧,已是高校就业教育的必备方式。这些讲座者因其权威身份和社会声望往往产生较为特殊的思政教育效能,如果不能注重思政教育理念方面的统一性,常常导致大学生的就业理念混乱。这也注定应将这些专门讲座列入高校就业相关思政教育施教载体。

9)就业中介。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性问题,就业服务中介机构或企业就此涌现。它们必然以各种方式介入高校就业工作,或者说高校就业工作体系也必然在不同程度上与这些就业中介产生结合。所以对这些就业中介的选择不仅限于效率、效益、规范等方面,就业相关的思政教育理念方面也要求必须同步延伸而至。

10)榜样示范。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就业方面的思政教育必佐以榜样示范。榜样示范承载着就业相关思政教育的所有内容,它可以以正反两种施教方式成为教育的验证性途径。如何选择榜样,如何宣传榜样,如何解释榜样,是高校就业工作和思政教育工作必须慎重设计的教育内容。

2 施教体系建设的共性原则

强化就业相关的思政教育是高校职责。各高校的特色不同,在就业相关思政教育的施教体系建设理念上也各有所长,但应遵守如下共性原则。

1)系统性原则。就业相关的思政教育,是由高校的多方面要素共同形成的体系来承担完成的。虽然各要素在体系结构中所具功能有别,但不能片面强调某些要素的作用,“短板效应”会导致高校整体施教能力低下。

2)多样性原则。尽管不同的施教载体与途径效能有别,但每种就业相关的思政教育的载体与途径都有其特定的施教效能。不应对某种载体与途径产生过分的依赖,“久施之计”其效果必弱。这一原则还要求,不断地努力实施载体扩展与途径延深,如家庭教育、网络教育的深度纳入。

3)合理性原则。首先,思政教育内容要具备合理性,“假、大、空”式的说教之所以不能真正收到教育成效,就是因为不合理的审视;再者,不能使用非理性教育手段(如口号宣传、利益恐吓等),理性教育手段才能产生真实的教育效果。

4)现实性原则。现今社会发展变化快,教育内容上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具有良好的针对性。那些已不具备现实性的教育内容必须及时清除,否则会让施教的可信性丧失。

5)政治性原则。就业水平是社会政治的评价参数,必须让大学生看到政府所付出的积极努力,看到相关就业促进措施的深层善意;必须让大学生理解就业压力是中外社会共存难题,是人人均须面对的压力。“国际经验表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出现‘知识失业’的现象。”[3]

6)具体性原则。不同高校有其具体的特色,也有其具体的就业教育难题。这一原则是要求在施教载体与途径选择上体现出本校特色。校际间的经验借鉴是必需的,但必须进行校情化后使用,那种照搬照抄的做法是错误的。

7)激励性原则。就业相关思政教育核心目的是激励受教者“乐业敬业”以实现社会的进步,所以教育内容必须体现激励性。要使受教者看到美好未来实现的可能性,看到从业经验的价值,倡导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给个体安装“奋进”的不竭动力源。

8)立场性原则。施教者从受教者人生利益最大化角度分析教育内容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简单高唱“奉献”、“应该”、“历史责任”的说教难有成效。否则,只能说明施教者方法简单或能力有限。因为两者内容上相同,转变仅是表述方式层面上的。

3 施教体系建设措施的共性特征

因校情有别,各高校具体施教体系的建设措施因校情参透而个性化;但按上述建设原则要求,在建设措施的选择与集成上,应使措施效能具有如下共性特征。

1)职责全员化。出台就业相关思政教育职责全员化措施,而不是认为那只是个别部门(如就业办)或个别教师(如专职思政教师、辅导员等)的职责。否则,专业课堂默化教育与专职(及专题)课堂教育在理念一致性上难以保障,而且这种教育的载体多元性、途径的多样性,甚至常让教育效果打折在“短板”之处。

2)载体多元化。建立施教载体多元化保障措施,从而形成结构化的载体利用体系,使每种可能的载体都尽可能得到良性利用;同时,对新载体的开发利用的尝试能够激励和宽容。比如家庭教育、网络载体、就业中介等载体的利用方式创新尝试。

3)途径娱乐化。传统观念中认为思政教育是严肃的,通常认为不可以采用娱乐化的途径进行教育,忘了寓教于乐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成为传统的严肃教育模式让教育成效在枯燥中打折。所以要采取措施鼓励教育途径的娱乐化。如快板书、改词歌曲、网络动画更能让受教者印象深刻。

4)设计隐性化。用措施保证教育内容是被目的性设计的,而且这种设计要具有隐蔽性。过于显性的设计,易给人以虚假之感,不利于教育效果的形成。而无设计的教育,也不能达成目的性。如采用定期组织教育设计经验交流会等方式落实。

5)环节延伸化。在这个体系建设上,不能局限在“校门之内环节”,要通过措施将家长教育、就业中介等载体作为校外环节,进行施教体系的环节延伸性建设,因为大学生同时也深受来自这些环节的观念影响。

6)立场反身化。通过措施引导施教者不要总以“你怎样”、“你应该怎样”去设计教育内容的讲解方式,而要以“怎样做是有利而可行的”、“这样会让人生利益最大化”的建议方式讲解思政教育内容。站在受教育者的立场去施教效果必佳。

7)评价实效化。邓小平说:“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4]它就是评价实效化的通俗表述。在施教载体与途径的使用方式的评价上,不要注重华丽和正统,而应注重实效和创新。

8)内容现时化。把思政理念的传输形态进行时尚化改造,能够使用年轻人关注的热点案例,能够使用年轻人的时尚语境。施教内容的现时化就是消除“代沟”以实现同平台的心灵对话。否则,施教者与受教者的话语平台异位,教育活动成为自说自话的虚假表演,难有实效。

9)榜样真实化。通过措施保障选用可比性榜样(即同种性质的案例)、选用对比性榜样(即正反两种角度),同时杜绝把榜样完美化。只有那些有血有肉的(甚至是不完美的)榜样,才能使受教者认为可以效仿而产生真实的榜样力量;否则,受教者会将之视为“美丽的传说”而起不到榜样示范作用。要善于使用在受教者生活圈内的榜样。

10)施教平权化。施教者从不具有“灌输”能力,其言说的观念均是在同各种观念竞争中取胜才能发挥实效。现代社会崇尚平权,施教者的非平权优越感对施教效果必有损伤。现代施教者必须适应平权施教的变革,尤其在触及灵魂的思政教育中。

参考文献

[1]胡解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界中的就业问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4):60-61.

[2].文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665.

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第2篇

【关键词】学校;德育;途径

德育的基本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要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要有针对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中国近代历、基本国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把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同积极学习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结合起来”。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有:

1、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将德育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尤其是思想政治课。要加强时事政策教育、国情教育和相关专题教育。时事政策教育要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生动活泼,坚持正面引导原则。各学科渗透德育,是各科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德育的最经常,最稳定的途径,对提高学生的思想德育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各科教师要发挥师表作用,主导作用,认真落实本学科的德育任务要求,结合各学科特点,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育过程之中。各学科的教材、大纲和教学评价标准都要坚持德育导向。

2、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

劳动与社会实践也是学校德育一个重要途径和根本措施。学校要把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根据不同的年龄层次,指导学生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和公益劳动,切实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行为习惯和艰苦奋斗的作风。要积极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远足、进行社会调查,参加社会服务和军训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开阔眼界,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增长才干,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3、课外、校外活动

活动课程与课外活动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学校和班级应保证活动课程的时间,通过各种形式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娱、体育活动,开展课外兴趣小组、各种进步社团活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情操,意志品质和生活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4、共青团、少先队的活动

共青团、学生会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学校德育工作中一支最有生气的力量。团、队、学生会应根据各自任务和工作特点,充分的发挥组织作用,通过健康有益、生动活泼的活动,把广大青少年组织引到自己周围,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良好的道德风尚,继承革命传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要通过举办业余团校、党校、马列主义理论学习小组活动,培养提高学生中的优秀分子。

5、心理咨询活动

《中学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其中“心理品质教育”就是要求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是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德育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事实上,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往往是交叉进行的。然而,传统德育具有明显的政治化倾向,忽视了学生道德心理的培养,过于说教和灌输,致使德育效果欠佳。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结合是必要的,也是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是促进品德内化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方式,是破解德育低效难题的有力措施。学校德育工作究竟应该怎样抓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呢?(1)重视通过课堂教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2)重视校园文化对学生心理的正面引导和熏陶。(3)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4)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专题讲座。(5)努力做到心理健康教育序列化。

6、班主任工作

班级是学校进行德育的基层单位,班主任工作是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和指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班主任应根据学德育大纲的内容要求,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有计划的开展德育活动;组织建设好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加强班级管理,形成良好的班风。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要协调本班、本年级各科教师的德育工作。密切联系家长,积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配合。

7、校园生活

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是形成整体性德育氛围不可缺少的条件。学校要合理设计,科学布局,积极进行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加强校园文化环境管理,使之达到绿化、净化、美化、富有教育意义,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德育熏陶和影响。充分发挥校歌、校训和校风、教风、学风对学生的激励和约束作用,认真抓好黑板报、壁报、橱窗、广播、图书室、荣誉室、德育活动室、文体艺术等多种专用场所的建设,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第3篇

关键词:全面发展;学生;德智体美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素包括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性格等。体能和智能是构成人的素质的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活动能力在人的各种素质中居于核心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生存、发展以及从事各种社会性活动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人们在彼此的交流过程中,必须要以礼相待,要有道德品质。此外,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一种心理体验。意志是人在活动中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有意识地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和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里过程。性格是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性的行为方式。

人的全面的发展,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也就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我们国家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出发点。德指的是道德,品德,也就是主要侧重在做人上,一般认为,做人比做学问更重要。所以,我们把它放在第一位。智,当然就是指的智力。体,指的是体育,体质。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体质不好,就不能为共和国做更多的贡献。美,指的是美育,即一个人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育的工作就是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劳呢,现在不怎么提了,就是指劳动。咱是社会主义国家,每一个共和国的公民都是这个社会的劳动者,建设者。下面,一一介绍分析。

一、德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复兴伟业的肩负者,是华夏文明的继承者和传承者。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因此,做好未成年人德育教育工作,可以说于己是功德无量,于人是受益终生,于国则是播下和谐发展的希望火种。 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个体的未来成长,更是间接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的高低,乃至国家整体文明的优劣和续断

二、智

智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教学这条途径来实施,但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此外,教学不仅是智育的实施途径,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途径。

三、体

体育是指以发展、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活动。体育教育本质是指体育教育自身固有的根本属性,是体育教育学首先研究的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体育教育科学化、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学校体育活动学校体育活动学校体育活动学校体育活动的基本特性是教育性的基本特性是教育性的基本特性是教育性的基本特性是教育性、技能性和娱乐性技能性和娱乐性技能性和娱乐性技能性和娱乐性。

四、美

美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美育的性质与自身特点决定的。

五、劳

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生产技术教育两方面。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定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1981年 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说明指出:“中学阶段开设劳动技术课,进行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既能动脑;又能动手,手脑并用,全面发展。”劳动技术教育是把劳动教育与工农业生产、社会服务性劳动的技术教育结合起来,既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也为他们将来的就业准备一定的条件。

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第4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社会主义新农村;途径;技术

在中共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任务被提出。在国务院对发展职业教育的相关文件中指出,职业教育是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我国教育部长曾说过,发展职业教育是转变我国生产方式,提高劳动者文化水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力保证。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各地政府应积极响应号召,着重发展服务于农民的职业教育。其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可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改变传统农业方式,使之形成产业链,帮助农民增产增收,改变农村面貌,从而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一般的实施方法和途径有新农村基础文化知识培训,新农村干部培养,新农村农民创业培训等等。或者联合高职院校学生参与或毕业输送到新农村工作等形式多样的途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将人才直接输送到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需要各领域的人才,比如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需要大量不同类型的人才。职业教育可根据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侧重培养急需型人才。新农村建设需招收有意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贡献的学生,在招生模式上可采用“定向招生、社区推荐、单独录取”等。国家出台“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正好与新农村职业教育不谋而合,我们可以将政府相关政策相结合,培养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在培养上定要结合地方实际需要,因需施教,专业和课程设置上要根据地区发展的情况和产业侧重点因需设置,培养专业型人才。

二、对留守农民进行培训教育

我国的农民受教育的水平普遍都很低,受教育的年限平均在7年左右,更不用说接受职业教育的人数。我国近90%的文盲和文盲都在农村。在农村的接受高中或中专文化教育的占农村总人口的11.5%,接受专业技能培训的不到总人口的10%。根据农村的受教育现况,职业教育应在农村广泛开展。新农村的主要力量是留守在农村的农民,因此对留守农民的培训也很重要。职业教育对农民培训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实施,一是国家实施的培训项目“雨露计划”、“农村远程技能培训”等项目来培训农民。二是地方政府与农村合作开展当地农民切实需要的技能培训活动。

三、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使农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就必须从农村剩余劳动力入手,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使这部分劳动力产生经济价值。由于农村劳动力技术能力低下,达不到用人单位的标准,便阻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职业教育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安排技能培训,将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职业教育可根据国家相关农村教育政策与政府共同合作,落实农村教育政策,职业教育也可与农村合作,根据农民需要设置技能培训课程。在对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技能培训中,培训农民工在城市发展的职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要向外来务工人员普及法律知识,懂得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以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环境适应力,使农民工能够留在城市安居乐业。职业教育学校应加强与地方企业合作,通过技能培训后的农民工可推荐到企业实习,实习结束后直接留在企业工作。这项措施可直接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而校企合作模式也减少了职业教育的经费,加上政府的大力支持,必能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转移。

四、开展多样化的农业技术支持

职业教育具备先进的技术,职业教育应及时下到农村推广新技术,为使农民增产增收提供技术支持。职业教育学校可通过多种方式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比如教师定点服务,学校推荐优秀教师到农村担任技术顾问或技术员等职位,或者定时、定点的安排教师到农村去解答农民的种植问题,传播先进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其次是电话免费咨询。开通免费电话来传播农业种植技术,农业生产问题免费咨询服务。再次是有偿的农技支持。在送新技术、新品种下乡推广时,可向农民收取一定的费用,也可等农民收益后收取费用,这样校方利益得到了保障的同时也保证了农村的技术服务支持,最终达到双赢的良性循环。职业学校可与农村合作,建立农业种植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通过基地的运作产生经济效益,同时也方便学校实地解答农民的种植问题,推广传播新技术。学校以技术入股合作项目,政府可帮助农民找产品销路,促进农民增收,职业学校便可从中分红,获取利益。这种模式同样可达到农民和职业学校双赢的目的。

五、村校共建,职业学校与新农村建设共同发展

职业教育要摆正观念,将新农村建设为己任,坚决落实服务新农村建设,采用村校合作的方式,将新农村建设和职业教育学校建立一起施行与新农村建设共同发展。职业学校可以选择一些条件允许且确实有需要的村子,实施开展村校共建的项目。村校共建项目的实施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而职业学校也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为农村提供各种帮助。帮助新农村建设规划版图,制定目标计划和设计方案等,发展农村文体业,设置文体活动室、小型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途径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学校的毕业生也可以直接在农村实习,为毕业生提供实训机会,实习后可选择留在农村工作。学校还可扩展成学校、企业、农户三者结合的办学模式。学校还可探索各种办学模式以达到学校和新农村建设共同盈利,共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文政.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与对策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8(4):39-41.

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第5篇

一、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

班级德育工作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

基本内容有:热爱祖国的教育;热爱中国*的教育;热爱人民的教育;热爱集体的教育;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三、实施途径:

班级实施德育必须充分发挥校内、校外各教育途径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共同完成德育任务。主要途径如下:各科教育;校级、班级教育和各种教育活动;共青团教育活动;家庭教育和校外教育活动。

四、教育原则: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加强针对性;坚持正面教育;提高道德认识和行为训练相结合;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保持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五、具体措施:

1、进行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内容的规范教育,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以落实学生个人量化积分为主线,以德育系列化活动和“班级十最”等评比表彰机制为动力,扎扎实实地搞好德育工作。

3、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组织开展读书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知识比赛等,陶冶学生情操,激励广大学生奋发向上。

六、学生品德评定:

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第6篇

一、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

班级德育工作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

基本内容有:热爱祖国的教育;热爱中国的教育;热爱人民的教育;热爱集体的教育;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三、实施途径:

班级实施德育必须充分发挥校内、校外各教育途径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共同完成德育任务。主要途径如下:各科教育;校级、班级教育和各种教育活动;共青团教育活动;家庭教育和校外教育活动。

四、教育原则: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加强针对性;坚持正面教育;提高道德认识和行为训练相结合;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保持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五、具体措施:

1、进行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内容的规范教育,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以落实学生个人量化积分为主线,以德育系列化活动和“班级十最”等评比表彰机制为动力,扎扎实实地搞好德育工作。

3、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组织开展读书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知识比赛等,陶冶学生情操,激励广大学生奋发向上。

六、学生品德评定:

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第7篇

一、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

班级德育工作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

基本内容有:热爱祖国的教育;热爱中国*的教育;热爱人民的教育;热爱集体的教育;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三、实施途径:

班级实施德育必须充分发挥校内、校外各教育途径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共同完成德育任务。主要途径如下:各科教育;校级、班级教育和各种教育活动;共青团教育活动;家庭教育和校外教育活动。

四、教育原则: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加强针对性;坚持正面教育;提高道德认识和行为训练相结合;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保持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五、具体措施:

1、进行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内容的规范教育,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以落实学生个人量化积分为主线,以德育系列化活动和“班级十最”等评比表彰机制为动力,扎扎实实地搞好德育工作。

3、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组织开展读书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知识比赛等,陶冶学生情操,激励广大学生奋发向上。

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第8篇

一、 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祖国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二、 基本内容和要求:

班级德育工作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

基本内容有:热爱祖国的教育;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热爱人民的教育;热爱集体的教育;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三、 实施途径:

班级实施德育必须充分发挥校内、校外各教育途径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共同完成德育任务。主要途径如下:各科教育;校级、班级教育和各种教育活动;共青团教育活动;家庭教育和校外教育活动。

四、 教育原则: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加强针对性;坚持正面教育;提高道德认识和行为训练相结合;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保持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五、 具体措施:

1、 进行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内容的规范教育,以落实学校常规为切入点,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以落实学生个人量化积分为主线,以德育系列化活动和“班级十最”等评比表彰机制为动力,扎扎实实地搞好德育工作。

3、 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组织开展读书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知识比赛等,陶冶学生情操,激励广大学生奋发向上。

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第9篇

1、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概念

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培养目标一般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

2、教育目的的意义

(1)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归宿;

(2)教育目的对提高教育质量有指导意义

(二)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3)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

2、社会生产方式

(1)教育目的受社会生产力制约

(2)教育目的也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制度和政治设施的制约。

3、人的自身发展需要

4、教育目的的确立

在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问题上教育形成的两大理论观点:

(1)个人本位论及主要观点

(2)社会本位论及主要观点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1)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或者说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本质要求。

(2)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中对受教育者的素质要求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2、我国的教育方针

(1)1957年颁布的教育方针

(2)1958年颁布的教育方针

(3)1981年颁布的教育方针

(4)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素质教育

(1)概念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2)意义

(四)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德育(详见德育理论与实践部分)

2、智育

(1)智育的意义

①智育在社会文明建设中起着不可缺少的和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②智育在全国发展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智育的任务

①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②发展学生的智力。智力是指保证人们有效地进行认识活动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它包括观察力、想像力、思维力、记忆力、注意力等因素,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3、体育

(1)体育的概念

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内容,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培育人塑造人的过程。

(2)体育的意义

①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增强学生的体质;②体育是促进学生人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③青少年一代的身心健康水平,关系到整个国家、民族的强弱盛衰。

(3)体育的任务

①增强学生体质(根本任务),其中包括促进学生正常发育和身体各器官机能的发展,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②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的基本知识的基本技能;③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④向国家输送优秀体育运动员,促进我国体育水平的提高。

(4)体育的内容

田径、体操、球类、游戏、游泳、武术、军事体育。

(5)体育的组织形式

①体育课(基本组织形式);②早操、课间操;③课外体育锻炼;④运动队训练;⑤运动竞赛。

4、美育

(1)美育的概念

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学生感情,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2)美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①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②美育能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③美育能促进体育,美育有怡情健身作用。

(3)美育的任务

①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②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③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4)美育的实施途径

①通过各科教兴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②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③通过社会日常生活实施美育。

5、劳动技术教育

(1)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

①劳动技术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发展,有利于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还能促进学生体质增强;②有利于完成升学和就业双重任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2)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

①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②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3)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

①现代工业和手工工艺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②农、副业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③服务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