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加强科技创新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10 16:29:36

加强科技创新

加强科技创新第1篇

在20*中国·*科技节开幕之际,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和*市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推进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建设创新型城市进行动员和部署。刚才,大会隆重表彰了科技创新重大贡献奖、科技兴市功臣、英才奖、自主创新先进集体及先进个人等。在此,我谨代表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向专程来启指导工作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表示诚挚的欢迎!向获奖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我市科技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亲切的慰问,并致以崇高的敬意!根据本次科技创新大会安排,我讲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充分肯定成绩,进一步坚定加快科技创新创业的信心和决心

“十五”以来,我市围绕跨越发展目标,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创新水平显著提高,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连续两届被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称号,为我市今后时期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初步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到目前为止,全市拥有省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8家,其中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7家。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群初见端倪。2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8亿元,销售收入37.4亿元,利税5.92亿元,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达18.4%。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具增长潜力的新亮点。

二是创新载体建设成效明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公共研发和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完善。“十五”期间,全市建立了7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中省级1家;建立了生产力促进中心,启动了电动工具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制作完善了*科技信息网,为广大企业提供了技术咨询、检测、成果转化、技术创新等较为便利的服务。“十五”期间,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全市有22个产品被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43个产品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产品。专利申请量845件,授权346件。实施省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19个,其中国家火炬、星火计划等部级项目60个。

三是产学研合作深入开展。先后与上海交大、东南大学等15所高校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28家企业与18所高校建立了紧密型合作关系。“十五”期间,共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386个,其中57项成果通过省级鉴定,14项成果达到国际同类产品领先或先进水平,92项成果获*市以上科技进步奖,7项成果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合作开发、技术入股、共建高科技实体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加速了科技成果在我市的转化。

四是农业技术创新实现突破。充分发挥我市农技力量雄厚的优势,扎实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十五”期间,全市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8个,*市级农业星火龙头企业3家。引进农业新品种288个,组织推广新技术、新成果53项,新增经济效益6亿多元。实施*市以上农业科技项目39项,其中国家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项,省级科技项目12项。

五是科技实力逐步增强。至20*年底,全市人才总量达5.5万人,其中具有中高级以上职称的达10934人。科技投入逐年增加。“十五”期间,全市投入科技“三项经费”4837万元,共争取市以上科技资金3394.3万元,引导企业科技投入2.46亿元;通过实施国家、省火炬计划等科技成果产业化计划,带动企业项目投资5.5亿元;新增销售58亿元,新增利税12亿元。

六是科学技术普及率不断提高。青少年科技馆、科普画廊、科普活动场所等科普设施日趋完善。科普宣传周、科普知识竞赛、大型科普展等科普活动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科普工作政府支持、市场运作、全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正逐步形成。科普内容正向着传播科技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市民的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科技创新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缺少能带动全局的高新技术产品。全市虽然已有55家企业的产品属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但大部分仍处于产业链、价值链的低端,附加值较低。二是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不强。总体上还是引进产品、技术、设备为主,研发经费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较为薄弱,从事自主研发的机构数量相对有限。三是科技投入虽稳步增长,但与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科技投融资机制尚未形成。四是人才总量虽逐年增加,但科技人才总量占比不高,在企业一线直接从事产品研发的人员很少。上述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二、切实把握机遇,进一步增强加快科技创新创业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经济发展转轨变型、提升能级、增强后劲的重要阶段。要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自主创新,加快各类科技成果产业化。为此,各镇乡、各部门必须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增强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创业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紧迫感。

第一,加快科技创新是应对日趋激烈国内外竞争的形势需要。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周期越来越短,国民财富增长和人民生活改善越来越依赖于知识积累和科技创新,科技竞争已成为实力竞争的焦点。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在发展上掌握主动。*正处于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经济国际化提升的关键阶段,既面临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新科技革命带来的重大机遇,也面临资源环境制约等一系列挑战。我们只有把科学技术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实现新的更快的发展。

第二,加快科技创新是实现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战略需要。“十五”以来,我市经济一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的高位增长,通过外向带动、投资拉动和全民创业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活力显著增强。未来一段时期,*经济能否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和可持续增长,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我市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美元,按照现在的发展速度,将在“十一五”期间突破300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在这一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三农”等问题都会以新的方式出现。传统的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将呈现递减趋势,科技进步与创新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经济发展迫切需要从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资源依赖向科技支撑转变、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因此,我们必须着眼长远,抢抓新机遇,增强新动力,加快形成以科技自主创新为动力的增长结构,以科技创新型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以科技创新型企业为核心的企业结构,才能构建*经济发展新优势。

第三,加快科技创新是*企业走出产业链、价值链低端的现实需要。近年来,我市企业依靠科技创新,成功地开发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其中不乏行业精品。但目前,还有不少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更谈不上自己的核心技术,他们基本上处于产业链、价值链的低端,赚取的是廉价劳动力的辛苦钱,这样的企业搞得再大,也只能是个加工基地。一些服装加工企业生产一件服装,所销售的价格不到外商返销到国内市场价格的十六分之一,利润就更无法相比。靠能源、原材料、劳动力所创造的效益与靠技术、品牌所创造的效益差距巨大。要摆脱这种受制于人的局面,从低成本走向高技术,在新一轮国际分工和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着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提升产业技术层次,依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品牌,才能不断向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攀升。

第四,加快科技创新是*科技发展的自身需要。近年来,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创新载体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传统产业提升、农业支柱产业培育、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建设创新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也要看到,目前我市科技创新现状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水平、科技创新成果与先进地区相比、与经济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为此,我们必须以更高的标准、更高的定位,认清不足,挖掘潜力,突出抓好科技创新工作,全力构筑新的创新优势、竞争优势、发展优势。

三、突出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今后一个时期,*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全面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重点,以推进产业升级为目标,培育创新主体,完善创新体系,培养创新人才,打造创新品牌,优化创新环境,增强创新活力,努力走出一条遵循科技规律、符合时代要求、具有*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到201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工业、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到55%和6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把*建设成为重要的高科技创新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高素质人才集聚基地,跨入创新型城市行列。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我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重点要实现“五个加快”。

(一)加快培育科技创新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直接面向市场,处在创新的第一线,创新需求敏感,创新冲动强烈,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要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加快提升企业的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让企业担当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主力军。一是让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利用企业贴近市场、掌握潜在需求的特点,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投入机制,实现科技资金投入效益和创新回报的最大化。要加大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引导激励,放大科技创新的政策调控范围,用足用好各级优惠政策,引导企业自觉加大研发投入;改善对企业科技创新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发展支持企业创新创业的投资体系和资本市场,畅通企业科技研发筹资渠道,着力解决科技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中小企业自有资金研发投入不足的问题。二是让企业成为创新活动的主体。要扶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支持重点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独立或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组建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平台或共性技术科研平台;要支持企业参与国家和省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承接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提高自主创新水平。在巩固提高现有7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对具备条件的企业重点支持、重点服务。到“十一五”末,*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累计达到18家。三是让企业成为成果应用的主体。鼓励企业开展以提高产品档次、增加技术含量、降低生产成本为目标的技术改造,促进企业技术成果、专利发明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化为经济效益;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化活动,建立以骨干企业为核心的专业技术协会和行业协会,努力将企业技术标准上升为行业技术标准,掌握产业发展的“话语权”。

(二)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强大的引擎作用,直接决定着区域经济竞争力,是实现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最重要的产业依托。要进一步强化对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引导,充分调动各方面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积极性,保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持续高位增长,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一是要建设高新技术大项目。按照“重点跨越、支撑发展”的要求,调整科技创新计划,抓住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个环节,瞄准高新技术产业六大领域的关键技术、产业链接技术,组织力量强势攻关。大力实施“三个一批”项目,即突出实施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发展关联效应大、支撑产业升级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创造自主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高新技术产品;集成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对高科技成果产业化起到示范带动作用;重点实施一批火炬、星火等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提高企业产业化水平。二是要培育特色优势大产业。在巩固发展已具备一定优势的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电子信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吸引与基地主导产业相关联的企业、技术、人才进入基地,提升基地产业集聚能力,着力培育新能源领域的太阳能电池产业、电子信息领域的IT产业、通讯产业及新材料产业,不断拓展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深度和广度。在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拉长和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传统产业特别是支柱产业的优化升级。同时,要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集成创新能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能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三)加快推进产学研合作。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全球战略的视野,面向全国、面向海外,积极引进市外各类创新创业资源为我所用,走开放型的自主创新和科技创业之路,积极拓展自主创新和科技创业的空间。一要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新机制。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科技人才的聚集地和技术创新的原生地,是科技创新的中坚。要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紧密型产学研合作关系,吸引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来启建设各种形式的创新载体;要积极引导和培育一批“合作机制更新颖、合作关系更紧密、合作成效更显著”的“产学研合作示范企业”,并以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为载体,广泛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二要积极提升产学研合作层次。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是国家创新体系在相关专门领域的核心代表,肩负着引领各专业领域未来科技发展方向的重任,与之合作的地方企业往往站在了所属领域科技发展的枢纽位置。为此,要重点推进与国家各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的接触与沟通,围绕特色、优势产业,走出去、请进来,精心组织产学研活动,努力寻找我市产业与他们之间的结合点,促成他们参与到*的科技创新与经济建设中来。三要积极培育产学研重大成果转化项目。科技成果转化是开展产学研结合工作的核心任务。要进一步加强国家和省部计划项目中产生的科技成果在我市的引进转化工作,对一批具有高度战略性、前瞻性和全局性的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全市优秀科技力量协同攻关。对前几年签约实施的重点产学研项目和科技招商项目要做好跟踪服务,并作为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预培育项目,精心组织申报、实施,加速提升我市企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

(四)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各类科技创新创业载体是开展和服务科技创新的重要服务平台,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重要支撑,要加大建设力度,进一步提升发展水平。一要着力构建自主创新平台。发挥重点企业集团技术主导作用,依靠高校院所,进一步推进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主体的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全市产业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吸引和鼓励国内外大企业、著名高校院所来我市创办、联办研发机构,促进创新知识的生产、流动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大对林洋工业新区、神通阀门工业新区、海四达工业新区等园区内部研发机构的扶持力度,加快推进高新技术项目的产业化。二要着力构建成果转化平台。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求,积极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天汾电动工具科技创业中心”专业孵化器,充分发挥电动工具创新服务平台、电动工具专项数据库的作用,推动电动工具产业的自主创新取得新突破。以林洋工业新区为载体,在已经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的基础上,按照孵化器建设标准要求,高起点建立综合型科技孵化器。三要着力构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组织引导企业以会员制等形式,按照自愿、平等的原则,探索组建行业科技协会。市总商会及各行业分会要增强科技服务功能,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着重建立五大高新技术产业及其他特色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企业间的技术合作与交流,实现行业科技资源共享,提高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促进产业升级。

(五)加快打造科技人才高地。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决定性因素,是决定*未来发展的法宝。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着力构建一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一是培育载体,加大人才智力引进力度。通过培育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五大科技含量高的支柱产业,广泛吸纳人才。围绕科技创业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等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吸纳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积极实施人才柔性流动战略,把引才和引智结合起来,对拥有科技成果、发明专利或掌握高新技术及紧缺专业知识的各类高层次人才,通过项目合作、提供科技咨询服务、兼职、短期聘用等方式积极引进。二是整合资源,增强人才培育能力。构建*特色的终身教育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好党校、职校、电大以及建校等10多所职业技术学校的培训资源作用;建立与高校联合培养模式,鼓励在职人员通过脱产、函授、自修等形式接受学历教育;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企业岗位培训、个人自学提高等方式,全面开展技能培训。抓好科技进步的重点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开拓能力建设,着力提高企业家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建设,着重培养一批高新技术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三是深化改革,创新人才选用机制。科技创新创业,不仅需要高层次的领军人才、拔尖人才,也需要专业性的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我们要不拘一格,用人所长,为各类人才施展才能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舞台。要营造鼓励科技人才善于创新创业、敢于创新创业的浓烈氛围,通过加强政策引导、提供创业载体等多种方法,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在*得到尽情的发挥。要通过评选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自主创新先进个人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激情。要通过重奖科技兴市功臣等措施,让创新创业有成的科技人才有荣誉、有地位、有实惠,让各类人才在*这片创新创业热土上,不仅引得进,而且留得住、用得好。

四、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营造科技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各镇乡、各部门和各单位要切实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努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

第一,不断提高建设创新型*的组织程度。各镇乡、各部门和各单位要把建设创新型*摆上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加强对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各镇乡要根据全市科技发展的统一部署,抓紧制定完善切合实际的科技规划,并扎实推进实施。科技部门要精心组织、务求实效,加强对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服务引导;经济主管部门要加速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确保重大科技项目的顺利实施;财政部门要优先保证科技投入到位,并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监督力度;金融部门要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服务,优先安排对科技项目的贷款;税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出台的各项科技创新扶持政策;宣传部门要大力宣传科技创新政策、科技创新的典型,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推进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加快创新型*建设步伐。

第二,全面落实支持科技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市政府在贯彻落实省和*市科技创新创业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6个方面33条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一是从财政科技投入引导、鼓励企业大幅度增加研发投入、加大产品开发力度、承担科技项目等方面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二是从加强科技孵化器、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研发平台建设等方面推动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三是从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科技招商等方面推动科技合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四是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构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等方面推动科技创新创业,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各镇乡、各部门要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确保各项政策宣传到位、组织到位、执行到位。

第三,切实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知识产权已成为引进国内外投资和先进技术普遍关注的问题。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我市虽为江苏省知识产权示范市,但我市的知识产权创造能力还不强,知识产权拥有量还不多。我们要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强化知识产权培训,努力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进一步提升我市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培育示范企业、专利大户,建立企业专利数据库,引导企业在产品开发设计、生产、经营的多个环节中充分运用知识产权战略,积极查处知识产权侵权纠纷,保护企业合法权益。

加强科技创新第2篇

这次全省科技自主创新大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会议。刚才,隆重表彰了获得2004年度国家和省科技奖励的人员和单位。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获奖人员和单位表示热烈祝贺和崇高敬意,并通过你们向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衷心感谢和亲切问候!寓群同志还要作重要讲话,进行全面部署,大家要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提高对科技自主创新重大意义的认识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作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决策。6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工作,提出了我国今后15年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总书记今年4月在我省视察时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抓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学技术进步这个关键环节。最近,胡总书记又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本资料权属文秘资源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资源网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也是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吴邦国委员长今年7月视察山东时指出,要把科技创新放在突出位置,增加科研投入,鼓励专利发明,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去年6月,总理在山东视察时,要求我们把引进、消化、吸收同提高自主开发创新能力很好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为我们指明了努力方向。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把思想进一步统一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中央关于推进自主创新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上来,自觉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来抓,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创新之路。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三大转变”,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省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在历届各级领导班子打下的良好基础上,团结一心,解放思想,干事创业,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顺利进入“十一五”时期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通过大力实施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狠抓外经外贸、高新技术、民营经济“三个亮点”,培植一批支柱产业、一批大型企业集团、一批知名品牌“三个一批”,我省自主创新能力有了新的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所占比重每年都以2-3个百分点的幅度提升,涌现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能力强的企业。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尤其是一些关键技术对外依赖性比较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影响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提高产业结构层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市场竞争能力,降低各种消耗,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不断达到新水平,迈上新台阶。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更好地统一对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的认识,统一对珍惜来之不易好形势的认识,统一对居安思危、增强紧迫感的认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把致力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的重大机遇和重要步骤,推动我省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由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抓好经济发展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

二、围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大力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紧紧围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紧紧围绕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努力实现新突破。

(一)把发展高新技术作为推进自主创新的重中之重。高新技术集中体现自主创新水平,必须加大工作力度,在已有的

基础上实现更大发展。要加强原始创新能力建设,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力争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海洋开发、农业新技术等领域有更多的科学发现和科技创新。要加强集成创新能力建设,围绕建设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培植支柱产业和拉长产业链,重点选择一批具有高度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产品或项目,大力促进各种相关技术的有机融合,加强关键领域的集成创新,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能力强的技术和产品。要进一步办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服务功能,创新经营机制,实现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要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和企业共同投入的方式,坚持项目、基地、人才一体化的原则,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二)把引进技术再创新作为推进自主创新的有效途径。要坚持扩大对外开放不动摇,把积极利用外资与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结合起来。同时,立足自主创新,在广泛吸收世界科学成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充分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依靠自身的创造逐步解决所面临的核心技术问题。要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出发点,不断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引进技术中专有技术、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软技术的比例,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要注重引进国内外大企业的研发机构,鼓励和吸引跨国公司在省内设立研发中心,推进在核心技术领域的深层次合作。对重要技术设备、仪器和装备的生产,采取与国外大公司合资合作等方式,尽快学习掌握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点先进技术,提升我省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的竞争力。

(三)把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推进自主创新的生力军。高校和科研院所具有人才智力密集、创新平备、科研实力雄厚的优势,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中坚力量。要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独特的创新优势,围绕我省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领域,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选择一批研究力量强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进行自主创新基地建设试点,提高它们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承担重大科研任务、培养高水平人才的能力。按照项目研究、人才培养与基地建设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更多地承担国家973和863及科技攻关等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强化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部分科研机构整建制进入高等院校,与其现有的院系(所)结合、重组,增强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强化创新平台建设,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国内外企业共建实验室、研究开发中心等研究机构,形成部门、地方、社会力量共同支持、共同利用、共同建设的新机制,不断提高我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加强自主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各高校、科研机构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四)把提高企业研发能力作为推进自主创新的突破口。企业作为投入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在推动自主创新方面同样居于主体地位。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合理配置科技资源,调动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把建立健全自主创新机制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鼓励企业建设各类研究开发机构和增加科技投入。大力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合作,在关键领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和技术标准。通过基金支持、创业投资、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重点扶持民营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要提高企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积极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

(五)把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推进自主创新的重要任务。认真贯彻全省建设节约型社会现场会精神,充分认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极端重要性,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要依靠科技自主创新,突破能源、资源、环境对经本资料权属文秘资源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资源网济发展的瓶颈约束,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有力支撑。要加强资源减量化、再利用、再制造、再循环等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在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企业,大力推广应用节能、节水、节材等先进技术。要引导和支持企业特别是资源消耗型企业,不断加大对资源减量利用、循环使用和合理开发三个方面的科技投入,培育一批

循环经济型示范企业,推广普及一批资源节约适用技术,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六)把发挥人才作用作为推进自主创新的关键措施。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在人才培养方面,要以重点产业、重点学科、科研基地、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为依托,在创新实践中识别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物、科技骨干和创新人才团队,造就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在人才引进方面,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吸引人才政策,鼓励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跨地区、跨部门流动,吸引国内外一流科技人才来我省创业。在人才使用方面,要大力支持创新,鼓励竞争,敢为人先,争创一流,努力营造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创新环境。要积极探索技术要素资本化,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充分体现科技人员的劳动价值,激励他们创造更多的科技成果。

三、加强对科技自主创新工作的领导,努力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加强科技创新第3篇

第一部分2009年工作回顾

一年来,全市科技工作抓住重点领域,突破关键环节,以大科技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强化自主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高新2009年,我局将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作为推动自主创新的重中之重,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在全国范围内整合科技资源,以更加更新的观念拓展产学研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探索和开辟国内重点高校服务我市经济建造和社会发展的新途径,不断提高对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能力,为我市与重点高校、科研机构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努力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加速科技成果开发与转化.

〔一)努力争取对我市产学研合作的有力扶持。在对我市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充分调研的基.6.122010*科技针对我市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着力突破制约产业发展升级的关键共性问题,积极引导企业联合国内重点建造高校,共同提出促进产业技术水平提升的重大共性、关键和核心技术项目,积极争取省部产学研合作平台的支持.

2009年,我市共有23个项目列人省部产学研合作项目,获得1430万元资金扶持。其中,“绿色包装产业共性技术”列人重大科技专项计划项目、获得200万元资金扶持,“高性能纸张的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列人*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获得210万元资金扶持.

(二)积极探索开展产学研交流对接的新模式。为总结市校科技合作的经验成果、探索双方合作的途径与形式、推动*和相关高校全面科技合作迈上新台阶,2009年,我市采取主动“走出去”的形式,先后赴武汉市和成都市开展产学研活动。1月份,我市构造印刷包装行业部分重点企业和有关专业镇负责人赴武汉市,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就校市、校企产学研合作事宜开展深人洽谈。本次活动实效显著,胜利促成“共建广东省绿色包装与数字印刷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等10项科技合作协议的签订。10月份,我市再次构造产学研合作访问团,赴成都市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开展产学研交流对接活动,促成我市企业与两所高校签订了“绿色包装与数字印刷产业重大共性技术”等13项科研合作项目.

(三)继续办好我市特色产业产学研交流传统活动。继前几年连续胜利举办食品、包装机械、新材料、输配电设备制造等行业的产学研交流活动之后,2009年6月,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教导部产学研结合调解领导小组办公室、*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09粤东(*)高分子材料及其加工装备产业产学研结合活动”又在我市胜利举办。来自*大学、省材料研究学会、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科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广东工业大学、暨南大学、*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省科技厅、省部产学研结合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同志,粤东各市科技部门负责人,粤东高分子材料及其加工装备企业代表等参加了本次活动。产学研结合活动由科技发展论坛、产学研对接座谈会和重点企业参观考察等活动组成。本次产学研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共促成*大学与我市有关企业达成41项合作意向。本次活动的胜利举办,对于推动*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资源与粤东地区高分子材料及其加工装备产业需求实现有效对接、加速科技成果在粤东地区的转化和产业化、提升粤东地区高分子材料及其加工装备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造,提高自主创新的承载能力

2009年,我市创新载体建造取得新进展,创新服务体系取得新突破,科技型企业队伍取得新发展。全市科技创新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一)加大对创新载体的建造力度,优化科技创新的空间布局。一是科技园区发展态势良好。高新区、民营科技园、软件园、农业科技园等科技综合、专业性园区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产业规模持续扩大、集聚效应持续增强,科技园区已发展成为我市培育科技型企业的重要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技术创新的聚集地,成为带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和工业财税收人的主要来源。金平民营科技园现有人园企业300家,其中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10家,组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8家,园区形成了轻工装备制造、印刷、食品、输配电设备、精细化工五大支柱产业,200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44.00亿元,上缴税金18.60亿元,成为驱动金平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龙湖民营科技园现有企业252家,其中省级民营科技企业47家,组建了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5家,一批光机电、电子信l/2010*科技·7技工作息、输配电设备制造、生物技术企业在园区集聚,产业特色鲜明,200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45.30亿元,上缴税金19.63亿元,园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软件园现有人园企业65家,汇集了我市软件产业的主要开发力量,其中医疗信息化产业特色显著,依托于软件园的“省火炬计划医疗信息化特色产业基地”建造有序推进,产业链得到进一步完善,2009年园区实现总收人6.5亿元左右,软件产品收人达到3.5亿元,其中软件服务外包2万美元,实现了零的突破。此外,高新区、*国家电动汽车试验示范区、农业科技园也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

二是特色产业基地发展成绩喜人。加大力度引导和扶持特色产业基地开展科技创新,以基地建造带动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升级,不断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对全市经济发展的综合带动效应。目前,全市4个部级和4个省级特色产业基地为光机电、轻工机械装备、智能玩具创意设计与制造、输配电设备、印刷包装、医疗信息化等6个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载体.

三是技术创新专业镇建造成效显著。继续围绕我市县域经济特色产业的发展特点,开展技术创新专业镇试点工作,引导和扶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南澳县深澳镇、龙湖区龙祥街道、金平区大华街道3个镇(街道)被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全市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增至26家,数量占全省十分之一以上;构造认定了龙湖区金霞街道、潮阳区关埠镇、金平区东方街道、澄海区莲上镇、莲华镇5个镇(街道)为*市技术创新专业镇,全市市级专业镇增至12家.

(二)鼓励优势企业搭建创新平台,提高行业创新的服务能力。一是支持产业公共科技创新。加大对现有的轻工装备等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的引导和扶持力度,以科技立项扶持平台的创新能力建造,*轻工装备研究院的“节能减排技术实验室建造”、“轻工装备智能测控技术实验室建造”两个项目列入省科技计划项目,获得扶持资金320万元。新启动建造由澄海区与中科院广州电子技术研究所共建的“玩具快速成型技术服务公共平台”,该平台的建造,对于研究和解决澄海玩具产业面临的新产品研发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促进技术创新、优化产品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二是组建一批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积极引导行业优势企业增强研究开发机构的建造,组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提高行业的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能力.

2009年,新组建了高效节能换热设备、现代电源、中药、金属包装容器、再造烟叶、LED半导体照明、糖果凉果及烘焙食品、智能型电动玩具8家省级工程中心和13家市级工程中心.

至2009年底,全市拥有行业公共科技创新平台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实验基地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3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44家,市级国有科研机构16家,市级民办科研机构3家.

(三)培育科技创新的主体队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民营科技经济。2009年,我市积极引导企业增强自主创新,不断壮大我市自主创新的主体力量。一是积极培育创新型企业。择优选择部分在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成效突出的企业,重点增强引导和支持,通过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探索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有效模式和措施,形成各种类型具有示范性的创新型企业。2009年,广东光华化学厂有限公司、*超声仪器研究所、广东金明塑胶设备有限公司列人省第二批创新型试点企业。全市现有部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7家。其中,广东东方错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西陇化工有限公司通过试点验收,被认定为省首批创新型企业。二是按新标准重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以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治理办法》出台及实一/2010*科技契机,在高新技术企业的重新认定过程中,敦促企业增强创新能力建造,规范财务治理,促进企业不断提高综合实力,更好的发挥在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治理工作指引》的要求,会同市财政、地税、国税部门大力开展宣传培训,精心构造申报,共推荐两批共72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已有62家企业通过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构造的专家评审,进行公示。三是大力培育民营科技企业。重点扶持一批具备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企业。2009年,全市新增13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构造认定了29家市级民营科技企业,全市累计认定市级以上民营科技企业616家,其中省级民营科技企业283家。同时,根据民科企业认定的新变化,制定出台了《关于做好民营科技企业认定、考核和更名工作的通知》,就民科企业的界定,省、市级民科企业的认定标准、程序进行明确,不断完善我市民营科技企业的培育和治理。四是努力培育软件企业。新增2家省级软件企业,全市现有省级软件企业20家。五是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扶持政策.

2009年,省科技厅、经贸委、国税局、地税局联合制定了《关于企业研究开发费税前扣除治理试行办法》,规范了企业研发费税前扣除的操作程序。该政策出台后,我局会同市经贸局、国税局、地税局建立了实施企业研究开发费税前扣除调解机制、明确了具体操作规程,推动此项政策在我市的贯彻实施。目前,此项工作正有序推进中。此外,继续做好软件园人园企业的优惠政策落实,2009年共落实税收优惠返还100多万元,补助人园企业办理著作权登记、双软认证和系统集成费用20万元.

三、实施精细化治理和服务,实现创新资源的科学配置

2009年,我局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不断规范科技治理手段、细化科技服务内容,提高科技资源配置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切实引导和帮助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一)构造实施科技计划项目。积极引导和构造企业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通过科技立项扶持企业增强技术创新,促进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认真编制2009年度*市科技计划,按工业科技项目、信息技术项目、大农业科技项目、社会发展项目、其他项目(包括科技能力建造、创新体系建造等)五部分进行统筹安排,并在工业和社会发展项目中,重点安排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项目,大力扶持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的重大关键技术和产品攻关项目,促进产业发展。本年度共安排项目159项,计划总投资7.5亿元,资金来源以企业自筹为主,市财政科技三项费用投人1745万元作为引导启动资金。这批项目的实施,预计年新增产值可达32.49亿元,年税利6.19亿元,创节汇1.58亿美元.

(二)抓好科技成果的治理奖励。2009年度,主持省、市科技成果鉴定36项,包括工业项目17项、农业项目7项、医疗卫生项目12项,其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项、国际先进水平11项、国内领先水平n项。进一步完善*市科学技术奖评审办法,对评审专家选聘、评审方式、工作要求等进行明确规定,确保评审工作的科学公正。共评定市科学技术奖励39项,其中一等奖12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13项,构造19项科技成果申报省科学技术奖励,科技奖励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的激励作用得到较好发挥.

(三)增强科技项目的绩效治理。一方面,构造开展2009年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工作,增强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及时、全面地掌握项目的执行情况,有效地发挥科技经费的引导作用,推动项目的规范治理和顺利实施。另一方面,增强省级科技项目的规范治理,共构造122010*科技·技工作对181个省级科技项目开展结题验收,其中,工业项目68项、农业项目48项、科技能力建造项目27项、民科园建造项目巧项、社会发展项目6项、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造项目6项、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项目4项、重点科技成果推广转化计划项目4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3项.

(四)加快技术市场的培育发展。大力发展网上技术市场,做好科技成果、技术需求项目的网上采集和工作,提升科技成果引进、吸收、转化的服务能力。做好技术合同登记、统计工作,全年共受理、登记技术合同44项,其中技术开发合同40项、技术转让合同1项、技术服务合同3项。技术合同交易总额为2388万元,其中技术交易额2291万元.

(五)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根据我市外向型企业居多的特点,引导企业增强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在全球范围拓展合作领域,并积极争取省科技厅的立项扶持,发挥推广、示范、带动效应。2009年,我市共有5个项目列人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获得扶持资金90万元,立项数量和获得扶持资金均为近年最好成绩.

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发挥科技对新农村

建造的引领作用2009年,我市抓住国家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有利时机,继续贯彻落实《*市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9一2010)》,加大力度引导和扶持农业科技创新,依靠科技进步带动我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造,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一)开展专题调研,明晰发展思路。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对我市农村科技和农村信息化工作开展广泛深人的调查研究,形成了《加快科技兴农步伐,推进农村信息化建造》的调研报告,供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开展农业科技区域创新能力调研,对2009年以来我市农业科技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形成专题调研报告报省科技厅。此外,还就海洋科技发展等开展专题研究,形成研究报告.

(二)功少决农业科技创新,推动科技兴农。

一是发挥科技支撑效应,减少农业生产损失。年初,低温冷冻灾害对我市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造成较大危害。为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防寒抗冻恢复生产中的支撑作用,我局成立了农业防寒抗冻恢复生产科技应急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切实做好科技防寒防冻以及灾后恢复生产工作。经精心构造申报,“潮南区无公害蔬菜生产科技示范基地科技减灾综合措施”项目列入省科技减灾专项。同时,指导各区县各有关部门积极构造专家到种养大户、农业基地指导抗灾减灾工作,依靠科技手段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二是实施项目扶持,引导农业科技发展。积极引导和精心构造本年度农业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工作,2009年,我市共有17个项目列人省农业科技项目,获扶持经费123万元。通过项目的实施带动,提升了我市农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三是扶持优势产业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根据我市海藻资源丰富、海藻养殖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特点,加大力度扶持海藻加工业的发展。进一步支持省重点课题“*海藻资源调查及开发”项目的有关工作,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该项目在龙须菜、坛紫菜等养殖标准化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此外,引导各涉农科研机构发挥各自专业技术优势,开展林业种植、蔬菜瓜果种植、*柑品种改良等的技术研究和推广,扶持引导本地特色产业的发展。四是实施信息直通车工程,推动农村信息化建造。积极构建我市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通过实施广东省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向农民提供及时的科技、市场等信息,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村经济发展.

2009年,“*农村基层综合信息服务体系(蔬菜产业)”列入广东省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建造项目.

(三)开辟工作新路,增强农业科技合作。

在巩固与中国海洋大学合作关系的同时,增强与华南农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的科技合作,寻求农业高校的技术支持。牵头联系华南农业大学,作为潮南区东华村的技术支撑单位,做好科技部认定的国家新农村示范点工作,帮扶东华村发展成为具有粤东濒海平原种养业的示范典型。增强地区间的横向农业科技合作,积极建立与我省粤西海洋大市湛江市的合作渠道。进一步深化对台农业科技合作,推动*龙鱼进口项目落户我市。此外,积极构造引导我市农业科技界增强与*台商的合作,以联合攻关项目,共同促进农业科技的提高.

(四)构造科技下乡活动,普及农村实用技术。

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造,先后构造了在澄海区莲上镇兰苑村举办的“科普惠农兴村—送科技下乡”,以及在南澳县举办的“龙须菜栽培技术培训班”两次大型科技下乡活动。同时,通过科技立项,支持*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联合开展龙须菜品种的引进和技术推广工作,构造开展龙须菜栽培和加工技术培训.

五、增强科技发展环境建造,完善科技创新的支撑体系

2009年,我市科技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全市上下发展科技的意识得到增强,鼓励自主创新的氛围更加浓厚.

(一)增强构造领导,统一思想部署工作.

12月2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产学研结合工作会议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传达学习省科学技术大会精神,表彰奖励省、市科学技术奖的获奖者,总结部署产学研结合工作。会议的召开,对于进一步增强全市上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造创新型*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科技创新的工作合力具有积极意义.

(二)出台工作计划,明确目标细化任务。

经充分酝酿、反复论证,市政府于3月巧日颁布实施了《*市科学和技术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科学分析了全市科技发展的基础和环境,提出了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部署了重点任务,明确了规划布局,是“十一五”期间统筹全市科技发展的纲领性政策。同时,制定了《建造创新型*行动计划》(2009一2012年),提出通过实施行动计划,切实推进创新型*建造,从而有效提高科技进步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三)开展科普教导,营造氛围提高认知。

一是广泛开展群众科普宣传教导。5月中旬至6月中旬,在全市广泛开展了以“携手建造创新型*”为主题的“科技进步活动月”活动,突出科技惠及民生和科技支撑发展两大主线,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的群众性科技活动。二是引导科普场馆增强功能建造。精心构造我市的省级青少年科技教导基地申报省科普项目,增强基地建造,完善科普功能。“*科技馆模拟人体解剖实践室”、“科普画廊的建造与利用”和“教导基地科普宣传演示设施建造”列人省青少年科技教导基地科普项目。积极引导科普基地开展科普活动,发挥科普功效,*科技馆新增“青少年科技探索园”常设科普展馆,全年承办7项大型展览及科普活动,完成各项学术报告会、讲座、论坛技术演示等科技活动59场次,承接举办各类培训班18场次,接受参观科普展览85000人次。三是增强基层科普阵地建造。引导一批基础良好、具备一定科普能力的街道社区居委会增强科普功能建造,经常性开展科普教导活动,建立和发展面向群众的科普活动前沿阵地。金平区永祥街道永安社区、石炮台街道新湖社区、海安街道海悦社区,澄海区澄华街道华冠社区被认定为2009年度广东省科普示范社区。四是及时报送政务信息和开展宣传报道。全年共向省科技厅报送信息专报6期,向l/2010*科技·11·技工作市委报送信息专报18期,向市政府报送信息专报17期。出版编辑《*科技》4期。通过新闻传媒、网络大力宣传报道我市的科技工作动态。参加电台“民声热线”栏目,解答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二是实施项目扶持,引导农业科技发展。积极引导和精心构造本年度农业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工作,2009年,我市共有17个项目列人省农业科技项目,获扶持经费123万元。通过项目的实施带动,提升了我市农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三是扶持优势产业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根据我市海藻资源丰富、海藻养殖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特点,加大力度扶持海藻加工业的发展。进一步支持省重点课题“*海藻资源调查及开发”项目的有关工作,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该项目在龙须菜、坛紫菜等养殖标准化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此外,引导各涉农科研机构发挥各自专业技术优势,开展林业种植、蔬菜瓜果种植、*柑品种改良等的技术研究和推广,扶持引导本地特色产业的发展。四是实施信息直通车工程,推动农村信息化建造。积极构建我市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通过实施广东省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向农民提供及时的科技、市场等信息,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村经济发展.

(四)抓好队伍建造,强化治理提升服务.

认真开展“继续解放思想,保持改革开放,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学习讨论活动.

加强科技创新第4篇

这次全市科技创新大会,是进入新世纪后我市召开的第一次科技工作会议。特别是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国即将加入WTO等新形势,召开这次大会,意义尤其深远。这次会议的主要

任务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领导讲话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精神,总结近几年来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发动全市上下抢抓机遇,迎接挑战,推动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促进我市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让科技真正成为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下面我讲三个方面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问题,正确评价我市科技进步工作

近两年来,我市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始终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全面推进技术进步,有力地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和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今年1—9月份,全市实现国民生产总值75.36亿元,同比增长11.4,财政总收入3.94亿元,同比增长27.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3亿元,同比增长39.2。全市经济之所以能继续保持比较好的发展势头,与这两年科技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是密不可分的。总结起来讲,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科技发展有力地推进了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

两年来,全市上下始终坚持观念创新与科技创新相结合,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使科技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显示度和贡献率不断提高。

1.实施种子种苗工程,为农业结构调整输送了一大批优良新品种。首先,开展比种试验,积极选育新品种。在粮食品种上,实施了国家“九五”863攻关计划,有18只良种稻品质在我市试验对比;在果木品种上,甘霖镇求家坎黄花梨基地引进30多只品种进行对比试验;在茭白品种上,市农科所引进5只优良品种进行对比试验。通过对比试验,从中筛选出了一批优质高效的农业新品种,有力地推进了效益农业的发展。其次,引进一批国外的优质农业新品种。先后引进推广了荷兰杂交黄瓜、日本草莓、墨西哥仙人掌、以色列红番茄、非洲菊、太空蔬菜等31种作物120多只新优品种,为全市农业结构调整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三,建立了一批产学研基地。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相继建成了粮食种子加工中心和良种猪、良种兔、良种茶苗、优质果苗及花卉繁育中心等十大种子种苗基地,逐步实现了种子种苗的规模化培育。市农业三新技术实验园区,投资140余万元,今年引进新品种70只、新技术30项,已成为广大农技人员的试验田、效益农业的示范田和农民调整结构的样板田。

2.创建科技示范园区,为发展效益农业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为调整粮经比例,发展效益农业,采取抓点示范、以点带面、层层推进的工作措施,建立了一批广泛应用农业先进技术的现代农业园区。浦口部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甘霖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友谊万亩竹笋科技示范园区、石璜花卉现代农业园区和仙岩有机茶、金庭桃形李、甘霖黄花梨等现代农业园区和科技示范基地,不仅成为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和新模式的示范,而且为全市效益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目前,我市以无公害生物技术、农业信息工程技术、喷滴灌技术等为主的高新技术正在广泛应用,以姜稻轮作、菜稻轮作等为主的新模式已在全面推广,以钢管大棚、连栋大棚等高标准设施为主体的设施农业面积不断增大,已达2万余亩,全市粮经比列达到50.15:49.85,科技大大地推进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性重大突破。

3.开发科技深加工项目,为培育优势产业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运用科技创新创成果,开发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一直是我市的弱点。但最近几年,通过科技开发、政策扶持,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新的成效。市越乡茶业有限公司、舜皇名茶厂、华发名茶出口基地、杉华竹业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脱颖而出,茶叶、长毛兔等在结构调整中越来越显示出比较明显的产业优势。特别是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市畜产品总公司,充分利用长毛兔研究所的自主创新能力,先后完成了各级各类重点科研和星火计划项目13只,其中获省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优秀成果奖11项,并创造了长毛兔公母兔单只年产毛量分别达3100克、3880克的世界记录,已成为全国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在该公司的带动下,我市已发展成为全国长毛兔生产示范县、良种兔繁育供应中心、优质兔毛和兔毛绒生产出口基地,全市5万多户兔农仅养兔一项收入每年就达6000万元以上。

(二)科技创新有效地推动了传统工业的改造和提升

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既是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突破口,也是我市科技创新的一个重点。我们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以新产品、新技术开发为龙头,一手抓传统产业的改造,一手抓新兴产业的开发。

1.开发了一批高新技术产品。今年全市共实施开发科技项目183只,比上年增长35,科技投入总计6.5亿元,同比增长2.62倍。其中电子信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品及其产业化项目,占项目总量的49.2。最近两年共开发省级新产品50项,部级新产品5项,如天乐集团的平面喇叭、浙锻集团的程控压

力机、丰利公司的超细粉碎机、奥力公司的变频电机、乐芙企业的医用无纺布和农用无纺布、电缆防火附件厂的核工程用防火防辐射性涂料、无限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动力用大容量电池、鼎威电器公司的全自动触摸式灶具等一大批科技含量较高的新产品相继开发成功并投入生产。尤其是铁道配件厂纳米技术在铁道配件上的应用开发获得成功,大大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并受到中科院副院长白春礼等专家、领导的充分肯定。

2.实施了一批高新技术项目。最近两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上得也比较快。全市现有天乐集团的平面扬声器、奥力公司的变频空调、特种电机厂的电动自行车、天赐公司的纳米塑料增强树脂、华飞公司的光栅等16只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已经开发成功或正在实施之中。另外还有一批部级创新项目正在实施或申报之中。

3.培育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天乐集团、浙锻集团、新光药厂、丰利公司、奥力公司、阿斯克公司、防火附件厂7家企业已成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丰利公司、奥力公司还在争创部级高新技术企业。浙江特种电机厂等3家企业正在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巴贝、迪贝、昂利康、雷力克、双鸟、链轮、华飞、普田、永辉、双江、铁道配件、鼎威、三鼎、浙东印染等一批科技型企业发展也较快。总体看,高新技术企业扩张较快,效益较好。今年1—9月,7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2.9亿元,上交税收2245万元,企业利润1660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7.1、21.8和17.3,同时各企业在本行业中已占有一席之地。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活力

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全市各个领域、各大产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已越来越重视。

1.信息技术已在骨干企业广泛应用。全市企业中重点推广应用了CAD、CAM等计算机技术。天乐集团、浙江锻压、越盛集团、巴贝公司、防保公司、特种电机、链轮厂等企业已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设计、生产、管理等各个领域,天乐集团等5家企业已成为省市CAD示范企业。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已成为提升改造机电、领带等传统产业和企业层次的主要手段。

2.信息网站已在发挥显著作用。去年以来,“中国领带在线”、“农业信息”、“科技信息”、“信息港”等网站相继建成,机关局域网和企事业单位网站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特别是农业信息网站建设,已投入180万元,建成了“嵊州农业在线”网站,在传递农业信息、公开政务业务、推广农业科技、推介结构调整模式和了解农情民意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深受基层和群众欢迎,同时市农业局也初步实现了办公自动化。“中国领带在线”不仅为领带企业、领带城、领带市场筑起了信息高速公路,而且为企业提供了领带设计和创业的多项服务,还为工商银行开设了全省首家“网上银行”。

3.软件开发正在探索之中。衡量信息技术发展快慢的一个标准是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围绕服务于产业升级与企业管理,今年以来,由市领带网络科技创业中心承担的电子商务管理平台软件、专业市场综合管理软件等3只软件正在合作开发之中。天乐集团、特种电机厂、奥力公司、链轮厂等一批骨干企业的二级管理软件也正在着手开发。

(四)科技合作广泛开展为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最近几年,通过政府搭台、部门牵头、企业唱戏,我市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的科技合作出现了新的突破,高校和科研单位已成为我市技术开发的强有力支撑。

1.共同建设产学研基地。两年多来,通过举办*年全国高校科技成果展示暨*科技合作恳谈会、*年科技引智恳谈会和农技合作恳谈会、*年北京科技合作恳谈会和机电企业与高校科技合作恳谈会等活动,全市现至少有160多家企业与清华、北大、上海交大、北航、浙大、科大、同济、中科院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结亲联姻,共同建立了产学研基地。全市42家企业研究所和民营科技机构,基本上都与高校、科研单位有实质性的技术合作。丰利公司已成为浙大、法国霍伯尔公司粉碎机专家的创新中心;奥力公司已成为浙大电机的中试基地;电缆防火附件厂还把产品开发的实验室建到中国科大;浦口农业精准园区则已成为省农科院的实验园和中小学生的科普基地。

加强科技创新第5篇

关键词:科研院所;技术创新;技术管理

1 科研院所加强科技创新的意义

科研院所在服务社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支撑国家重点产业的区域布局和发展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多学科专业交叉群集、多领域技术融合的特征日益凸显,必须紧紧依靠团队力量集智公关。因此只有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通过技术、人才、资本、科研协作外包、技术服务外包等方式,将科研院所科研与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出来。科研院所要开展创新资源的整合重组,围绕区域重点产业,并解决机构分散、功能重复、创新能力不强、高水平成果匮乏的问题。科研院所要建立同高校、企业、地方政府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推动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

2 科研院所加强科技创新的对策

2.1 正确认识到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科研院所要树立深化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牢牢把握“一个基点”,即科技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结合。强化“三条路径”,即整合科技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加速成果转化。推进“三个转变”,即推进科技创新从创新平台建设向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从以应用型技术研发为主向集成先导型协同攻关、从注重科技成果向注重科技成果转化的转变。科研院所要进一步加快改制步伐,根据科技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行业科技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加快科技进步,以科技创新促进社会经济增长。科研院所要努力形成产业技术领先、知识产权密集、创新效益大幅度提升的科技创新基地。

2.2 充分发挥出在经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科研院所要坚持把高新科技作为核心动力,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化和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技术密集度和产品关联度。科研院所要利用科研优势,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发挥行业科技工作对社会经济建设的先导和支撑作用,在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开发模式探索、行业先进适用技术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和推广应用。科研院所要加强和企业的合作,促进企业结构优化,将科研项目及科研产品与企业资源共享[1]。科研院所的试验设备、测试检测设备和实验室向企业开放,免费试验、公开图书、影像等资料,为科技型创新项目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可转化的科技项目,促进成果的产业化。

2.3 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促进科技创新

一是通过申请专利、专有技术认定等合理有效的技术确权和保护措施,鼓励发明创造,尊重智力劳动成果,调动干部和员工从事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二是是要合理进行规划,有效配置科技资源,将研究发明的专利技术集中统一运营,促进专业技术有效利用;三要逐步实现内部组织真正转型。根据科研机构的改制要求,合理配置科研、生产、营销力量。确立适合自身特点的管理思路,理顺与下属机构的权力、责任、利益关系;彻底打破“铁饭碗”、“铁交椅”,全面实行劳动合同用工制度和岗位聘用制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内部分配机制,特别是鼓励创新的激励措施。进一步转变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立足创新、使内部机制运转顺畅、高效[2]。四要科研院所要深化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和政策,综合采取多种途径,引入社会资本完善产权结构。支持主要经营者、技术及管理骨干将他们的命运与科研院所的命运结合得更为紧密。继续鼓励在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中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让科研院所能够摆脱发展制约因素,更加健康地发展。

2.4 面向企业和市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科研院所要大力发展科技产业,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通过加强科技创新,积极为社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供技术服务。科研院所要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创新能力和技术服务的辐射力,并围绕产业发展的需要,注重自身建设,加快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建设,探索技术创新联盟的新机制和新模式,与政府、高校及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加强互动和合作。科研院所要推进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高层联动,经常组织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对企业在技术开发、产品研制、运营管理、生产销售进行把脉诊断,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急需的问题,促进企业健康发展[3]。科研院所要充分发挥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在科技创新活动、科技成果转化、实施重大科技项目。

2.5 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相结合

科研院所要采取多种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一是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有机结合,积极围绕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服务,加强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构建科研、设计、工程、生产和市场紧密衔接的完整技术创新链条,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促进产业有效集中;二是建立联合创新平台。科研院所适应政策导向,与高校、企业共同建立研发基地、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等技术创新机构,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促进资源集成,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三是建立区域产学研战略联盟。充分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经常性地开展产业技术培训讲座、专题知识讲座、实际操作培训、行业科技咨询,帮助区域内成员企业解决各种实际应用中碰到的技术难题;推介联盟成员的科技成果,促进产学研各方沟通,推动区域块状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区域技术创新能力。

2.6 加大政府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科研院所要充分发挥政府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作用,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政府投入主要用于重点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资金、贷款贴息、补助资金及其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科研院所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政府投入的管理,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制定或调整已有的减免税收、税利返还、低息贷款等优惠政策,这样科研院所才能加大对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并以科技成果作为无形资产作价人股的方式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4]。一是加大政府科技投入的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科研院所的投资力度。不断提高科技专项资金占GDP的比重,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形成科技成果转化政府投入的稳定增长和长效投入机制;二是科研院所要在总收入中留足科技开发基金,反哺科研开发;三是科研院所要积极争取国家各个系统的科研经费。鼓励社会资金对科研院所的投入,拓展研发经费渠道,探索科研院所及其技术检测机构的大型仪器作为公共服务平台的合作共用新机制。

3 结束语

总之,科研院所只有不断完善内部功能,合理调整组织饥饿哦股,做好运行机制转换等工作,才能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此外,科研院所还要加强管理,制定健全的规章制度,准确定位在技术、产品、市场以及行业等方面的战略,为科技创新提供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出科研院所科研储备、科研人才等优势。

参考文献

[1]朱荣静.论科研院所科技人才管理措施[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2):15-17.

[2]包仁艳,黎晓东,李萍.科研院所转制之路的经验与思考[J].科技智囊,2013(10):40-53.

加强科技创新第6篇

【关键词】科技平台;科技创新;服务

引言

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无疑是取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是促进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富裕的重要支撑力量和发展动力,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核心竞争力的确立显得更加重要。对于如何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水平,各地政府也在群策群力,本文将以科技平台的建设为着力点,通过加强科技平台建设来不断推进科技创新服务水平。

一、科技平台建设

科技平台建设由资源条件、研究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交流合作等物质与信息系统及相关的管理制度、专业人才队伍等组成,是创新体系的基础性工程。加强科技平台建设,有利于促进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对于推进科技创新服务水平有着重要作用。目前,加强科技平台建设,主要包括资源共享平台、技术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平台、交流合作平台的建设,本文将着重从这几个方面的对如何提高科技创新服务水平展开分析和讨论。

二、科技平台建设的类型

1、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主要需从如下三个方面展开响应的工作:加强科技文献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强自然科技资源和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加强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建设。在这方面大庆市政府通过积极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自2007年以来,大庆市通过实施“数字政府”、“数字企业”、“数字社区”、“数字农村”四大工程,加快“数字大庆”建设步伐,实现了全市网络资源优化组合与共享,及可共享信息的集中存储、交换与共享,为全市搭建了畅通的交流平台,为促进科技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技术创新平台建设

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人才,而起重要的成果则体现在技术水平的先进性上,因此搭建技术创新平台尤为重要[1]。技术创新平台是实现资源共享的系统、集成的平台体系,在重视产业单项或共性的技术开发的同时,更加关注新兴产业和重大产品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平台主要包括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公共研发平台、院士工作站等。经过积极努力,目前大庆市科研院所及分支机构已达到86家,省部级以上中试基地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8家,检测中心10个,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5个,重点实验室43个。这为人才引进、发展创造了条件。

3、成果转化平台建设

科学技术的创新是前提,而成果转化则是假设技术研究和实践工作的桥梁,积极推进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开展响应的工作:首先,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科技园区的推动作用。以重点行业和优势产业为核心,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其次,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推进中小企业的成长,促进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交流合作。再次,建立各类产学战略联盟,加强交流协作,进一步提高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2]。最后,推进技术市场建设,健全技术交易市场,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关于这方面的工作,大庆市政府经过积极努力也取得了积极成果,为各级、各类单位和个人创新、创业优化了环境。

三、积极发挥政府主导功能

充分有效的引导能够有效规范和提升政府的科技创新服务水平,应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科技资源供给的主导作用,激发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运行机制市场化,发挥市场对科技资源的配置、调动作用;扩大科技平台的服务对象,将研究、开发等产业环节纳入服务对象;实现资源条件的共享化,打破科技条件拥有者、经营者、使用者间的壁垒,降低科技创新成本。制定的切实可行的科技共享服务计划,实现科技资源条件的共享,开放资源服务社会。政府应大力支持民营企业设立专业的科研机构,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科技平台建设,对于推进科技经济结合、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只有切实了解区域科技创新实际,把握现有的科学技术,将人才与资源结合,借助政府与市场的配合,才能正真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平台,推进科技创新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加强科技创新第7篇

一、加强领导,健全和完善科技网络队伍

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把科技创新和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真正摆上议事日程,努力抓好全镇科技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工作。加强镇、村、社区及企业科技联络员队伍建设,重视科技培训,积极组织全镇干部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习现代科技知识,不断提高驾驭现代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能力。定期会同县科技局等单位召开科技联络员座谈会及工作例会,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科技合作交流和行业专业技术对接洽谈等活动,组织企业参加与大学、科研单位科技对接活动,建立健全产、学、研网络。

二、加强宣传引导,营造科技创新氛围

加大科技创新宣传力度,进一步宣传、贯彻和落实好现有科技政策、法规,积极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努力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意识。引导企业和经营者重视科技进步,重视自主创新,重视用科技调整产业结构。发动各企业积极开通科技信箱,通过信息平台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取得科技政策和信息资源,切实加强相互间的交流和协作。

三、加大要素投入,夯实科技进步的发展基础

建立和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在招商引资中溶入科技因素,利用上级科技孵化器、区域(行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抓好科技型企业的培育,加大对成长中的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重点抓好省级以上的科技项目,大力培育市级以上的科技民营企业,着力开发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同时要抓好项目立项后的监督管理和结题工作,以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四、强化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落实,加强工作考核

认真围绕科技进步工作目标,切实抓好科技型企业的培育和发展工作,2009年立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市级1家;省中小型科技企业5家;省级星火计划1个件,新产品计划8件,中小企业创新项目1个;市级专利示范企业1家;市级民营科技企业1家;市级企业研发中心1家;重大专项项目申报数1个;省级以上工业科研计划1个;新增科技信箱会员数50个;专利申报数110件;发明专利申请数12件;企业科技投入11500万元;报送科技信息5篇以上。通过进一步落实科技工作领导责任,把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作为产业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中心环节来抓,通过考核,推进抓好科技进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全力与县有关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合作,各司其职,形成合力抓科技的良好氛围。

五、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科技助推工程,逐步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一是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以“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为抓手,充分发挥示范户、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在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推广农业科技成果中的作用。二是抓住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技术和瓶颈技术,集成现有科技资源和科技资金,组织重大农业科技项目攻关。三是加强农业产学研合作,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行品牌战略,充分发挥品牌效益,着力培育一批省市级著名品牌。四是加强新农村科技示范村建设,提升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作用。

加强科技创新第8篇

1、促进产业升级成效显著。“十五”期间,全市共实施各级各类科技项目484项,其中省级以上135项,在促进产业升级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一方面传统产业依靠科技创新得到较快提升。水泥行业通过连续不断的技改扩建,推进结构调整和企业整合,先后拆除机立窑31条,建成新型干法回转窑生产线8条,生产规模920万吨,并配套建成总装机容量6.45万千瓦的余热发电项目,水泥企业从18家整合为3家水泥集团。化工行业依靠科技实现可持续发展,呈现销售增长、污染排放降低“一升一降”良好态势。(如江化公司10年间销售增长了10倍,废水排放量降到10年前的1/2,污水浓度降为1/4,环境效益逐年提高。)另一方面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后发优势明显。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有高新技术企业22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6.3%。六大特色产业产值较快增长,创新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后劲十足。(如:电光源自动化生产技术,使单位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0倍;机电产业最新研制的“S13电力变压器”,技术水平国际领先;消防产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新型消防接口系列产品深受市场欢迎;竹木产业实施“二次提升”,产业链不断拉长,附加值进一步提高;蜂业科技一路领先,5年里获得浙江名牌和省著名商标2个,恒亮蜂产品率先突破欧盟绿色壁垒;白菇+秀珍菇周年栽培模式研究成功,经济效益增加115%;纺织服装产业积极采用新的工艺流程,推行电脑控制,积极与国际接轨。)

2、企业科技创新积极性高涨。近年来,全社会的科技意识不断增强,充分认识到抓科技进步就是抓战略发展、抓持续动力、抓核心竞争力,特别是一大批企业转变观念,调整思路,把科技创新作为参与市场竞争的战略重心,创新模式丰富多样,创新成果亮点纷呈。一是注重自主创新。以三友公司为代表的一批企业,注重科技自主创新及知识产权开发,以较低的成本稳占市场,获得较高回报。“十五”期间,全市专利授权104件,开发新产品144个,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7项,(如三友公司近三年实施科技项目14项,申请专利27项,获得授权13项,建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化生产线,产值、利税连续实现翻番,成为我市成长最快的企业之一。)二是主动与科研院校合作。立足欠发达地区自主研发能力弱的实际,我市企业积极与科研院校进行技术合作,目前已联合建立了7个中试基地、转化基地和10个省级以上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取得显著成效。(奥仕公司与中科院联建的中试基地,已投入资金700多万元,开发产品104个。老虎山建材公司与北京工业大学合建的“生态环境建筑材料与技术转化基地”,开发新产品30多个,公司销售在短短三年中增长了近10倍。)三是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江泥、江变、纪元等企业已将一些先进信息技术应用于生产,60多家企业自建网站、开展网上销售,并建成了中国机电产业信息网、中国蜂业网、中国消防产业网、中国电光源产业网、*木业网等6家特色专业网站。(欧派公司通过建立企业自身的中英文网站,在200多个国内外知名网站上产品信息,聘用网上业务员,广泛开展网上业务,进行网上洽谈,公司年产免漆套装门20万扇,100%通过网上销售,其中外销40%、内销60%。恒亮公司多年来利用网上办公形式开展外贸业务,共聘用了5名网上业务员,去年外贸出口420万美元,今年1至5月已出口340万美元,其中95%都是通过网上业务员联系完成的。)四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企业十分注重提升产品质量、争创自有品牌,并取得一定突破。(“百家万安”等企业在培育品牌上舍得花钱,产品广告已经进军中央电视台。)“十五”期间,全市共获得国家免检产品3个,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18个,*市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47个。

3、实用技术创新效益明显。注重抓好实用技术的引进、创新和推广,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抓好实用技术创新。(凤林镇竹荪研究所针对竹荪种植原料竹屑短缺、产品种植成本上升的现状,实施“稻草替代竹屑人工栽培竹荪”项目,开拓了稻草还田的新路子,实现竹荪种植的可持续发展,三年来全市累计推广面积6300多亩,每亩增收642.5元,累计增收400多万元。)二是抓好实用技术引进。如水泥行业引进了布袋除尘技术,对于降低机立窑污染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农业新品种引进上,我市在水稻超级稻、棉花抗虫杂交棉、双低油菜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及栽培技术创新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十五”期间共增产增效2.2亿元,并创下我国早稻单产最高纪录,刷新我国长江流域棉花高产纪录。三是抓好实用技术推广。加快完善电信、广电、宽带、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等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健全信息服务网络,为推广实用技术创造了良好条件。开通了“农技110”和“农民信箱”,推进手机上网、短信、专家咨询呼叫等服务,有效地解决了信息传递“到村到户”难题,深受农民群众欢迎。

4、科技人才队伍逐步扩大。市委、市政府及全市各级十分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建立了一支初具规模的科技人才队伍。截止去年年底,全市共有在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9346人,其中高级职称432人,中级职称3206人,初级职称15708人。五年来,共引进各类人才2331人次,其中高级职称5人。通过人才引进,给我市人才队伍输入了新鲜血液,给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如江化公司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十五”期间先后投入资金100多万元,装修了两幢大学生宿舍楼,一幢专家楼,配备了电视机和日用家具,实行免费居住,引进各类大中专毕业生140余人,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红火集团20*年在全省率先实施水泥立磨生产线技改,当时企业从哈尔滨一水泥集团高薪聘请了夫妻两位总工程师,年薪达15到18万元,在企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贝林公司积极营造留人氛围,建立激励机制,20*年项目经理徐春光获得了个人第三个“钱江杯”,公司奖励其一辆2000型桑塔纳轿车。由于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使公司在短短10多年时间,从一个三级建筑企业发展到集建筑、房地产、市政、园林绿化和医疗卫生为一体的集团公司,并获得国家一级房地产开发资质。)

5、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政策支撑上,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六六”产业工程、扶强做大骨干企业的若干意见》、《*市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市大力引进各类人才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从政策层面优化科技发展环境。科技投入上,“十五”期间,财政对科技总投入4875万元,年均增长55%,并先后设立了“科技型企业创新资金”、“专利专项补助资金”、“市长特别奖中的技术进步奖”等,积极撬动企业和社会投入,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管理服务上,市科技、经贸、发改、农业、财政等部门强化服务观念,提高服务水平,不断加强网上技术市场、工业110、农业110等服务平台建设,积极组织企业参加*“科工会”,为推进科技创新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社会氛围上,全社会高度关注科技创新,广大企业家积极包装申报科技项目,形成了追求科技、崇尚科技、发展科技的良好氛围。最近,我市还对三友公司“倒三U接桥机”被侵权一案进行公开处理,全力保护企业的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科技综合实力总体偏弱,在全省位于第57位,科技水平综合评价在全省位于第81位,(我市生产总值在全省排名第38位,财政总收入排名42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排38位。)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要求不相适应,科技创新绩效和科技水平不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快。二是科技人才比较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于事业单位,而不在市场主体,工业企业高级研究开发人才与高级技工缺乏,农业科技人才青黄不接问题日益突出,制约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三是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表现在一些企业在科技开发方面舍不得投入,致使设备创新、人才引进、新产品开发、自主知识产权开发保护等难以付诸实施,而且企业对包装科技项目,存在较为明显的畏难和依赖思想,积极性、主动性不够。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高度重视,采取措施,加强引导,着力解决。

二、深刻认识推进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目标。这是顺应新形势、适应新发展而作出的重大部署。我们要深刻领会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充分认识科技创新对我市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努力推动跨越式发展。

1、科技创新是推进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内外发展事实表明,谁能在科技创新上高人一筹,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美国、日本等国家经济发达、实力强大,主要是因为科技领先,在世界上占有明显主导权。我省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也得益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自主创新步伐,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实现了从“资源小省”到“经济强省”的跨越。当前,我市正处于加速工业化和产业技术升级的关键时期,资源、要素、环境压力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对传统工业化模式提出挑战。因此,我们必须高度注重科技创新、积极推动科技进步,深入推进“兴工强市、借力发展”战略和“六六”产业工程,促进产业技术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推进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2、科技创新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近年来,我们全力实施“六六”产业工程,培育了一批特色产业,整体产业水平有所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逐步上升。但从总体上看,我市产业结构偏重、产业层次低、能耗物耗高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没有根本转变。水泥、化工、机电三大产业规模以上产值占全市的48.2%,而能耗却占97.6%。当前,中央和省、市在“十一五”规划中,都提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要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表明今后节能降耗工作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指标将是党委政府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因此,必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层次,降低能耗、物耗,促进我市产业向轻型化方向发展,实现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提高。

3、科技创新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制胜法宝。企业离开了科技将一事无成。企业如果经营产品,只能一分一分赚钱;经营品牌,能一角一角赚钱;如果经营高科技,就能一元一元地赚钱。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并且逐步从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过渡,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因此,一个不注重科技创新的企业,一定是没有发展后劲的企业;一个没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一定是缺乏竞争力的企业;一个不重视科技创新的企业经营者,一定不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增强科技创新意识,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不断创新科技创新成果,不断增强我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致力提高区域发展的科技创新驱动力

“十一五”期间,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施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争创浙江省科技强县为契机,以“兴工强市、借力发展”战略和“六六”产业工程为载体,以全面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为目标,深化改革,加强领导,着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环境,集聚创新要素,激活创新主体,转化创新成果,增强创新能力,推进科技进步,为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主要目标是:到2*0年,全市科技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5%以上;专利授权量超400项,科技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县(市、区)第45位之内;基本建成具有本市特色的区域创新服务体系,每个主要产业都建有一个以上科技创新服务组织机构,建成4个以上科技示范基地(园区),1个以上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22%以上,新产品销售收入(或产值)占工业销售收入(或产值)的比重达到15%以上;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共性关键技术需求,组织重大项目攻关15项以上,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200项以上;培养和引进一批科研与技术开发、科技管理、科技中介、技术推广等方面的科技人才,全民创新意识和科技素养得到大幅度提高;依靠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全面完成国家科技富民强县(市)专项行动计划,力争进入浙江省科技强市行列。

重点做好以下8项工作,即“八个突出、八个促进”:

1、突出工业,促进特色产业优化升级。要继续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改造和提升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的产品设计、工艺改进、生产制造和营销管理,大力推广数字技术、精密加工等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传统产业技术升级。针对传统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通过共性和关键技术的开发、推广和应用,力争使我市传统产业的关键装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重点突破降低水泥生产成本、减轻化工企业污染等课题。要大力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继续放大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同时每年安排50%左右重点支持科技开发项目。深入实施“六六”产业工程,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新兴产业,解决新型变压器、高低压电器开关系统、机电一体化、消防器材、生物化工、绿色食品等产品生产制造中的关键技术,为我市成为蜂业强市、输变电设备和消防器材大市、新型建材基地、新型电光源和有机胺制造中心提供科技支撑。力争到2*0年,部级高新技术企业争取达到6家以上,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争取达到20家以上,省级新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达到50只以上。

2、突出主体,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一是要着力激发企业创新主体意识。鼓励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加大研发投入,努力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增强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创建研发机构,企业新建或引进大院名校在*联建省级以上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并有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在我市形成产业化经营并上交地方财政收入50万元以上的,经市科技、财政等部门审核,由市政府给予企业经营者及项目有功人员一次性奖励10万元。二是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对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资金投入和仪器设备,给予税费优惠政策:经税务机关审定的企业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允许按150%实行税前抵扣,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可摊入管理费或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三是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重点,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对新列为省企业信息化建设示范企业的单位,验收合格后,由市财政一次性补助10万元;新列为省企业信息化建设试点企业的单位,由市财政一次性补助5万元。四是积极推进品牌建设。逐步从加工车间、贴牌生产为主向自主创新、自由品牌方向转变,培育一批知名品牌,逐步打响“*制造”。鼓励品牌创建,对新获得的中国名牌产品或国家驰名商标、浙江省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的企业,分别奖励50万元和10万元。

3、突出保护,促进企业加强自主创新。一是支持企业申报专利。对申报并获得国家授权的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由市财政给予一次性补助,获得国际发明专利的,除省财政补助外,市财政给予每项一次性补助1万元。二是鼓励企业实施自主创新。特别是大型、重点骨干企业要着力进行自主创新,开展关键技术、重点产品的技术攻关。一般企业应以引进消化再创新和技术革新、集成创新为主。科技型企业要积极建立研发机构,加快新产品开发和工艺创新。企业研究开发并通过省级鉴定的高新技术产品、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由市政府一次性奖励5万元;同一产品通过部级鉴定的,再奖励5万元。“十一五”期间,争取*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10%以上规模工业企业均建立健全科研开发机构。其中60%以上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建有省级技术研发中心或技术中心。三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以三友公司“倒三U接桥机”被侵权一案为契机,进一步跟踪查处,并充分发挥其教育警戒作用,从而加强专利执法和维权工作,依法保护专利技术、技术秘密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权人的合法权益。

4、突出载体,促进产学研平台建设。支持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创新载体。政府做好牵头、引导和服务,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建立研发中心、转化基地、中试基地等等,走技术创新捷径。产生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在我市形成产业化经营并上交地方财政收入50万元以上的,市政府奖励10万元。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培育科技中介机构。支持在*设立全国、全省性的产品检测中心,加快竹木、蜂产品和消防器材检测中心,积极筹划竹木、消防、食用菌等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争取“十一五”期间每个特色产业都建成一个创新服务组织,提高特色产业竞争力。加强科技成果评估、技术交易、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知识产权等配套服务的科技中介机构和民营科研机构建设。加快市科技创新创业大楼建设。筹建*市科技创业中心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孵化基地,在研发、中试所需的场地、设施、项目资金等方面,政府给予相关的优惠,为引进孵化高新技术项目和产品,培育成长型中小企业和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发展平台。

5、突出项目,促进科技资源集聚整合。一是要确立科技工作项目化理念。项目是经济工作的抓手,也是科技工作的抓手。近年来我市的水泥结构调整靠的是项目,特色产业迅猛发展,也是因为集中了大部分的科技项目,如蜂产业实施科研项目20多项,获奖5项,充分说明科技创新不是纸上谈兵,必须抢抓机遇争取项目。二是以项目带动科技资金投入。科技项目投资回报率高,最能得到资本的青睐,寻求资金的合作。市委、市政府的科技专项经费,也要带着项目进行补助,工业贴息等政策性资金安排上要向科技类项目倾斜。同时,我们还要积极申报一批科技计划项目,争取上级的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三是加强项目绩效的评估与考核。对前几年安排实施的科技项目,要组织绩效考评,实施跟踪管理,根据项目效应调整相关政策,对绩效突出的可以追加奖励。四是积极谋划和实施一批“十一五”科技发展项目。组织科技人员抓好国家863计划、火炬计划、科技攻关计划、星火计划等科技项目的编制、申报和实施,特别要抓好列入“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项目本的重点项目实施工作,确保发展目标实现。

6、突出实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鼓励实用技术的创新、引进和推广、应用。政策导向上要从鼓励“理论型”向鼓励“实用型”转变,少一些空洞的论文,多一些“稻草种竹荪”这类的实用性小发明创造,多一些实用型“小技小改”。加强科技工作与我市企业、产业的对接,切实发挥经济发展助推器、加速器的作用。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管理工作,完善科技成果鉴定、评审制度和科技奖励制度,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各类组织和个人应用专利、专有技术等科技成果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对带高新技术成果、项目来我市实施转化的博士或副高职称以上高层次科技人才给予一次性创业资金资助。

7、突出增效,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运用。不断健全、完善农业科技网络体系,优化对农业产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服务。积极开展与高校院所的农业科技合作,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适用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提高蜜蜂、白菇、猕猴桃等农业特色产业的科技含量。加快农产品粗加工、保鲜、贮藏、运输方面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绿色生态种养殖技术、可降解塑料膜、新农药等先进农业物料的推广应用,减少农业污染。全面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蜜蜂产业提升工程,到2007年底,实现蜂群总数26万箱,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地位;蜂业总产值超5亿元,实现利税1.1亿元。抓好金衢丽绿色生态产业带建设工程、省级星火科技示范县建设等农业科技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力争到2*0年,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覆盖率达到95%以上,种养业主要品种的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

8、突出根本,促进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人才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切实把人才作为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来抓。各级党委、政府要积极为科技人员创造良好的学习、研究和生活条件,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心情舒畅地投入工作。要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千方百计引进实用型的高科技人才,着重引进“2+6”产业的急需人才和科技创新带头人。鼓励企业建立健全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制度、科技进步奖励制度等创新激励制度,增强对人才人吸引力。鼓励企业培养和聘请职业经理人,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持续提高。要健全人才培育机制。注重本土人才的培育和提高,加快培养实用型科技人才。设立创新人才培训经费,鼓励企业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参加学习培训,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到高校深造,到先进地区参观考察。要优化人才创业环境。认真兑现各项人才政策,开展名师、名医、文化名人评选,启动人才公寓建设,进一步优化人才创业环境。引导企业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性。要加大技工培训力度。在抓好企业高层次人才的同时,突出本地企业用工培训,积极倡导“就业在*”,举办劳务交流大会和劳务集市,鼓励本地劳动力在就地转移就业,着力优化务工环境,努力解决企业特别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用工难问题。

四、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各项工作落实

1、加强科技工作领导。各级领导干部要正确把握壮大总量与提升质量、投资拉动与创新驱动、高新产业与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与应用技术、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坚持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要善于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提出科技发展的战略思路,切实做到把第一生产力摆上第一的位置,坚持一把手亲自抓第一生产力,真正发挥科技对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作用。要健全乡镇、部门科技工作组织机构,增强科技工作管理水平和统筹协调能力。继续完善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促进各级各部门重视科技进步和创新。从今年开始,我们将按照目标责任制的内容和要求,对各乡镇进行过硬考核,对工作卓有成效的要表彰奖励,对工作平平无所作为的要通报批评,并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的依据之一。

2、形成齐抓共管合力。要抓好科技投入的落实。各乡镇科技经费投入必须达到规定比例,增幅必须高于财政收入增幅。要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并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千方百计拓宽投入渠道,积极引导民间资金和市外资金投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积极探索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机制,支持科技创新。要抓好有关科技政策的落实。市委、市政府已经出台了《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若干意见》,各部门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结合实际,逐项落实。目前主要应研究解决民营科技企业外部环境的优化、融资困难、人才缺乏等问题,以及对专利工作的认识、专利申请、专利转化实施奖励等问题的落实。要加强工作的组织协调。科技部门要积极履行职责,当好政府的参谋和助手,积极拓展服务领域,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工业、农业、财政、组织、人事、教育、城建、卫生、通讯等部门要围绕推进科技创新,发挥各自优势,强化服务意识,做到既各负其责,又相互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3、创新科技管理方式。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行业、部门之间的科技资源整合力度,凝聚科技力量。各级各部门要各司其职,从各个方面创造条件,提供方便,满腔热情地关心、支持科技工作,多配合,多服务,多办实事,形成合力。同时,要面向具有先导性、带动性的新兴技术领域,集成技术、人才、资金、研发设施等要素,完善创新服务体系。科技管理部门要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集团、行业协会的沟通与联系,通过搭建科技交流平台,吸取市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把我市科技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加强科技创新第9篇

一、中俄蒙科技合作的基础

(一)三国科技发展基本情况

中俄蒙三国均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近年来持续加大对创新投入。中国在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载人深潜器、超级计算机、新一代高速铁路技术等方面世界领先,2015年国内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263.9万件和159.7万件,居世界第1和第2。全社会研发支出约14300亿元,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7.9万家,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超过7100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成为中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动力。

俄罗斯科技基础雄厚,在航天科技、新材料、生物化学技术、新能源等尖端科技领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重视基础研究,形成了完备的科技管理体制。《俄罗斯联邦2020年创新发展战略》提出,到2020年,俄罗斯创新产品产值占GDP比重提高至17%-20%,力争使俄罗斯在未来几年跻身世界前五大经济体。

蒙古国有丰富的煤炭、石油、铜矿等能源矿产,尤其是煤炭储量充足,被称为“煤矿业的沙特阿拉伯”。但对科技投入较少,技术创新发展相对缓慢,世界银行的资料表明,蒙古国的技术创新发展水平比其他国家低很多。

(二)三国科技合作情况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科技实力显著提高,目前已与15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加入200多个政府间科技合作组织,200多位中国科学家担任国际合作组织的领导职务。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设立研发机构达1800家。

中俄两国之间科技合作渊源已久,已由最初的“单向流动”转变为如今的“双向互动”。2014年,中俄双边贸易达953亿美元,中国已连续5年居俄罗斯第一大贸易国。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框架下的科技合作分委会,是两国政府间科技合作的机制化平台。目前,中俄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已达数百项,涵盖了航空、能源与节能、新材料、生物、信息、化工、机械制造、电子等各个领域。中俄两国境内陆续建立了若干科技合作及产业化中心或基地,包括中国境内的烟台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化合作示范基地、浙江巨化中俄科技园、黑龙江中俄科技与产业化合作中心、长春中俄科技园,俄罗斯境内的莫斯科中俄友谊科技园等。2012年4月,中国科技部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心与俄罗斯“硅谷”――“斯科尔科沃”创新中心在莫斯科签署合作协议,决定在科技企业孵化、高新技术研发等方面开展合作。但与美日欧等国比较,俄罗斯在中国申请发明专利偏少,截至2015年底,累计申请发明专利才2114件,远低于日本(523158件)、美国(381746件)、韩国(147183件),说明俄罗斯在高科技产业开拓中国市场方面仍步伐缓慢。

中蒙两国产业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巨大,中国一直是蒙古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投资国。近年来,中蒙双方科技交流日益深化,双方签署了《2011―2015中蒙科技合作协议》,成立了中蒙技术转移中心。2013年10月,中蒙双方总理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蒙古国战略伙伴关系中长期发展纲要》,并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与蒙古国教育科学部关于在蒙古国建设第一个国家科技园区的合作谅解备忘录》。2014年8月,在蒙古国访问期间两国元首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蒙古国关于建立和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期间,科技部与蒙古国教育和科学部签署了《关于推进科技人员交流的协议》和《关于共建中蒙生物高分子应用联合实验室的谅解备忘录》,标志着两国的科技进入了合作发展新常态。2014年,中蒙双边贸易达73.1亿美元,同比增长22.6%。

中俄蒙三方合作具有良好的基础,加强科技合作符合三方利益,也是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三国科技合作体制机制障碍仍存在,如缺乏长远规划,信息交流平台不畅,需要通过科技交流互通,争取达成共识、增进了解、创新方式,共同提高三国科技合作水平。

二、中俄蒙科技合作的重点

(一)发挥各自优势,在重点领域加强技术与资本对接

中国与蒙古国合作重点领域为蒙医药、畜牧产品加工技术、矿山科技、新材料和新能源(风能、太阳能、沼气能)技术。蒙古国拥有丰富的矿产和畜牧资源待开发,中国可利用在煤炭资源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方面的研发优势,加强技术输出,帮助蒙古国提高矿产资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重和利用效率。

中国与俄罗斯合作重点为军民融合发展技术、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信息与通讯技术、先进制造等。俄罗斯基础研发能力很强,投入较高资金,但应用研究资金偏低,尤其是东部地区科技成果转化困难,多数处于研发阶段或中试阶段,科研成果与市场严重脱节,国际资本更倾向于投资自然资源领域,科研资金投入不足。中国可加强对俄罗斯科技研发的资本输出,如与俄罗斯共同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全过程或某些环节投资合作,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

(二)多渠道加强国际合作,形成政府与民间互动格局

一是发挥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的引导作用,在中俄蒙三国科技合作协定的框架下,政府部门加强互访交流,共同举办国际会议,推动建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如联合实验室、示范基地和孵化器、技术示范工程等。此外,派驻科技外交官也是政府推动和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举措。二是加强半官方及民间科技合作交流,主要是中俄蒙三国科研机构之间、高等学校之间、科技学术组织之间、企业之间、城市之间以及科学家个人之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通过官方与民间交流的互动,共同促进科技合作迈向深入。

(三)注重产业创新,合力打造创新型经济体

科技创新最终要落实到产业创新上,才能迸发出巨大的活力。目前各国都在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提出了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产业代表未来发展方向,市场潜力巨大,是创新型经济新的增长点,三国应充分利用各自的技术、市场和资源优势,形成互补发展。此外,要通过科技合作,提升各国传统产业科技含量,共同推动传统产业加速向研发、设计、品牌、总部等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三、中俄蒙科技合作的路径

(一)加快精通多语种复合型人才培养

精通多国语言的人才是中俄蒙开展科技合作交流的基础,目前同时熟悉俄语、蒙古语和汉语的复合型人才仍比较紧缺,以中国为例,国内老一辈精通俄语的人才数量日渐减少,新培养的俄语人才数量、素质和专业知识结构均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除蒙古族外,熟悉蒙语的人才也非常少。要打通三国科技合作的高速公路,必须扫清语言路障,这就需要我们顺应市场需要,通过增开专业、改革教学模式、开展合作办学等多种手段,加大对紧缺型人才的培养。此外,中俄蒙三方可通过互派留学生,加大交换生力度、定向委托培养等形式,尽快培养一批既熟练掌握三国语言,又精通三国科技政策,并具备一定贸易和法律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为三国科技合作搭建桥梁。中俄蒙三国政府应鼓励所在国大学,与合作国联合办学,设立特色学院,加强人才储备。

(二)加大开放式创新力度

开放式创新可有效提高创新的效率和成功的可能性,已成为全球创新的趋势。区别于传统封闭式创新模式,目前全球高科技公司都十分强调开放与合作,努力在全球范围寻找和配置创新资源,站在世界科技前沿,整合外部高端人才资源,寻求技术的突破性变革。任正非在“华为云计算会”的演讲中也强调:“华为廿年来,从青纱帐里走出来,一个孤独的‘农民’,走在一条曲曲弯弯的田间小路,像当年堂吉诃德一样的封闭,手拿长矛,单打独斗,跌跌撞撞地,走到今天。当我们打开眼界一看,我们已经不得不改变自己长期的封闭自我的方式。”中俄蒙三国科技合作应建立开放式创新合作机制,在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上,加强创新资源的共享共赢,支持创新联盟等开放式创新组织的发展,通过创新利益引导机制和完善社会创新生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让企业敢于开放、乐于开放,从开放式创新中获得利益,从而全面提升中俄蒙三国科技合作的水平。

(三)发挥国际科技商务平台作用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