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机械传动基本知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07 16:16:41

机械传动基本知识

机械传动基本知识第1篇

【关键词】机械设计;高职教育;教学资源;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0―0076―03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的教育[1]。机械设计基础是高职教育机械系列课程中的一门主干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机械设计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同时,它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涉及到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等多门课程的知识,是这些基础知识的综合体现和运用。目前,机械设计教学方法的研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见参考文献[3-9]。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将工程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等课程分开来讲,忽视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学生学完后难以将所学知识融合起来应用于机械设计。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特点是重视应用性教学,强调知识的运用,降低理论的深度,对于公式、公理等推导、证明的理解、认知不重要。教学内容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在不影响知识理解连贯性的前提下可以减略,以便学生集中精力掌握实用的结论,以解决实际设计问题[10]。针对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提出了基于知识融合的机械设计教学法。以应用为目的,本着优化、适用、适度的原则,将工程力学、常用机构、通用机械等教学内容有机的融合,并开发了相应的教学资源,运用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 教学目标

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总目标出发,遵循“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为教学重点”的原则,提出了基于知识融合的机械设计教学法。传统的教学目标只是针对某一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忽视了课程之间的交叉与联系。不同的老师担任不同的课程,学生可能在学习某一门课程时掌握得很好,但是在机械设计真正的应用时,会感觉很迷茫,不知从哪里入手,所学的知识不能得以应用。原因在于学生没有从整体上把握机械设计的过程,所学的知识没有融合在一块,各自是孤立的。

机械产品的设计一般要经过产品的规划、方案设计、技术设计、施工设计等环节。通过学习,学生不仅应掌握一般机械产品设计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还应对机械系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应掌握机械产品设计的基本过程。基于知识融合的机械设计教学法打破传统的工程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基础等课程的界限。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常用机构和通用机械的知识相互融合,使力学的内容渗透到常用机构和通用机械以及与之相关的内容中,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不但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包括常用机构的结构、运动特性和工程力学方面的基本理论。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汇贯通,对机械设计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超越各门课程之间界限,随时能够灵活熟练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机械产品的设计,具备一般通用机械的设计能力。培养学生建立初步的工程概念,对机械产品具有整体的概念和正确的设计思想,为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二 基于知识融合的机械设计教学法

在有限的学时内,合理取舍课堂教学内容,是关系到能否真正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高职院校的机械设计课程应遵循以下的原则:精选重点和难点的内容进行详解与指点,避免烦琐公式的推导和易于自学的内容占用过多的学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工程应用,启发学生举一反三;注重机械学科发展,将机械学科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让学生了解机械学科的新技术、新方法[3]。

以机械系统分析和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为主线,突出工程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并将这一思想贯穿课程始终。从整体设计思想出发,精简烦琐的公式推导及过时的工程方法,删减各门课程重复交叉的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多年来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变化不大,课程内容自成体系,相互之间缺少衔接,存在内容交叉和重复的问题。如齿轮传动设计,历来是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程的重点内容,由两门课程分别讲授,不但部分内容重复,且从设计的思维过程来看,有些内容本来是紧密联系的,却被两门课程所分割。基于知识融合的机械设计教学法打破传统的工程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基础等课程的界限,将这些课程有机地融为一体,如图1所示。

常用机构及其传动设计一般包括工作原理、运动设计、承载能力设计和结构设计四个方面的内容,将这些内容所涉及的基本理论进行融合。首先学习工程实际中常用机构和机械的有关力学方面的必要知识。包括力学模型的概念,对力学模型的受力分析方法,力、力矩、力偶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平面一般力系平衡问题的解法。四种基本变形的内力和应力分析、强度计算,减速器轴的弯扭组合变形分析及强度计算等。在讲授力学方面的知识时,将一些机械设计中的常用的机构融汇进来,对后面的机构学习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将力学知识应用到机械设计中。再接着学习机械中常用机构及通用零部件的类型、特点、工作原理、运动特性、工作能力设计、结构设计、组合设计以及标准零部件的选用等。在讲授具体机构及零部件设计计算时,针对具体机械的工况与技术要求,进行力学性能的强度校核。又可以回顾以前所学的力学知识,真正做到知识的前后呼应,融会贯通。与目前的基于项目的教学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原来的工程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的课程是分开的,工程力学以受力分析为主,机械原理是以机构的分析为主,机械设计是以零件的强度分析和绘制图纸为主。各自独立的课程配置使学生学习起来难以真正体会它们之间的联系,相互之间的应用就更无从谈起。而机械产品的设计正是融合了多学科的知识,相互之间应用起来更是融为一体,难以分割。

三 教学资源的开发

根据基于知识融合的机械设计教学法,编写了机械设计基础教材,制作了相应的教学资源,如图2所示。教材包括物体受力分析基础、常用机构、联接、传动件及传动装置、支承零部件五部分。物体受力分析基础对物体所受力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平面力系和空间力系;常用机构介绍了机构运动简图和自由度、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和其他常见机构;联接主要介绍了联接件的变形、螺纹连接、轴毂联接、轴间连接和弹性联接;传动件及传动装置对齿轮传动、蜗杆传动、轮系、带传动和链传动等传动装置的结构、特点、应用范围及设计计算进行阐述;支承零部件介绍了常用的支承零部件轴和轴承。

多媒体教学因其具有直观性、动态性、可重复性、针对性、图文并茂等优点,为课堂教学打开了一幅别开生面的画卷,日益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青睐。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要求学生对机械传动有较强的感官认识,懂得各种机构运动的原理和动作的顺序,而这些单凭黑板上讲解是掌握不了的,必须通过实物演示或实验操作才能获得。以螺栓联接的结构和受力分析为例。如图3所示为螺栓联接的结构和受力分析,包含了预紧前、预紧和受载三个状态。上面有正常加载、超常加载、加载和卸载四个按钮,当点击其中的任一按钮时,在右边力的坐标系中可以显示力的变化情况,同时受载状态结构图中也可模拟结构实际的变化情况。如图4所示,即为点击超常加载按钮的模拟情况,不但在力的坐标系中显示了此时力的大小,而且可以在螺栓联接的结构中呈现出结构的实际变化情况。其图文声像并茂等优势能将教学中抽象、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创建出生动的表象,增大课堂信息量,活跃气氛,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 结论

机械设计课程有着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作用,这是由课程的性质、任务、地位和内容决定的。针对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提出了基于知识融合的机械设计教学法,以应用为目的,本着优化、适用、适度的原则,将多科目基础课程内容融合。完善整个机械设计过程所必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增加基本设计方法和实践性内容。着力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有利于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编写了机械设计基础教材,制作了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在教学中进行了实际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和广阔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赵君爱.浅谈高职《机械设计》的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 2009, (32):188-188.

[2] 张军,刘笑羽,孙树廷.面向21世纪“机械设计”的改革[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27(10):168-169.

[3] 于晓红,王小群,邱丽芳.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课程体系的优化整合[J].中国大学教学,2008,(7):34-36.

[4] 高英敏, 刘庆华, 路建彩.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设计》学习领域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30(14):13-15.

[5] 刘江.机械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科学咨询,2010,(1): 126-126.

[6] 蒋学华, 韩虎. 机械设计实验教学创新模式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27(4):89-91.

[7] 汤迎红,孙晓,吴吉平.《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4):211-213.

[8] 于士军.《机械设计》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市场,2009, (26): 83-84.

机械传动基本知识第2篇

【关键词】机械基础;企业;核心竞争力;重要性

一、《机械基础课》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重要性

职业院校培养的工科人才主要是进入到企业一线工作,其能力将直接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渐完善,新技术对企业发展已经越来越重要。特别是企业为了进一步提升发展速度,大批引进先进的机器设备,让这些现代化的机械设备真正运转起来为企业发展做贡献,这才能推动企业发展。而让机械设备运转的关键是掌握机械基础相关知识,只有具备了机械基础基本原理,才能把握好机械设备操作流程,机械设备才能运转起来。因此,学习《机械基础》这门课为企业培养高技术人才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企业拥有了这些高技术人才,才能让现代化的机械设备转化成生产力,进而推动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如何提升企业《机械基础》教学实效性

通过上面的论述得知,《机械基础》对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需要抓好《机械基础课》教学工作,只有将教学工作抓好,才能为企业培养大量的一线技术人员,才能更好的推动企业跨越式发展。

1、让学生明确《机械基础》对个人及企业发展重要性,激发兴趣

职业院校是培养能掌握一技之长的一线高技能人才,作为《机械基础》课的教师,应该向学生讲清楚,《机械基础》这门课对提升学生技能的重要性。也就是向学生讲清楚,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后,需要面对大量的现代化机械设备,只有能熟练操作机械设备,才能生产出现代化机械产品,才能实现个人价值,推动企业发展,进而实现个人发展。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时候,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方法:

(1)直观与实训教学相结合法。该方法要求教师充分结合企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的实例来传授相关知识。比如,在学习“变速结构”相关内容时,教师需要让同学明确在汽车驾驶过程中,需要用手拨右侧拨杆,从路况实际情况出发,来确定汽车速度快慢。与此同时,还应该强化实训教学,设定“机构运动简图测绘”、“齿轮参数测定”、“机构创意设计”等项目,采用实训的方式既加深学生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还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2)利用教具、模型、挂图法。《机械基础》涉及到的常见结构运动过程与内部结构较多,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相关知识,让学生能把握本质,教师需要在授课过程中使用教具、模型等教学实物,将深奥的理论知识形象化,让学生具备特定的感性认识,能激发学生继续学习,进而掌握基础知识带你,并且能激发学生《机械基础》学习兴趣。

(3)切实利用好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课件能通过零件内部结构、外形、互相运动等经计算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经由动态画面,来明确知识学习意图。例如,使用Flash课件观察铰链四杆机构运动整个过程、各个构件运转速度和位置,来帮助学生了解结构运动基本原理。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性,能让教学更加具有实效性,让原理、运动变得更为简洁,进而提升学生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科学教学方法提振《机械基础》教学实效性

(1)温故知新法。复习旧知识后倒入新知识,这能让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比如教师在讲授《轮系》时,可以采用下面的方式进行导入:上一章探讨了齿轮传动中的诸多优点,已经成为当前现代机械中常见机械传动方式。但是只有两个互相 啮合齿轮构成的简单齿轮传动结构未能满足机械传动基本要求。比如,大传动比和大的传动距离,假如只依托一对齿轮,机构外廓尺寸会更大。如果齿轮增加数目,既满足传动需要,还改变该缺陷,这由相互啮合齿轮构成的主动轴以及从动轴齿轮系统可称之为是轮系。

(2)情境创设法。教师为了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在整个教学的进程中,设计教学情境,这能产生意志倾向与情感倾向。一般情况下来说,教师可以采用和生活经验相结合或者是与实际例子相结合的方式来创建情境,能大大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思维与求知欲。

(3)循序渐进法。《机械基础》课中使用的专门性术语、定律和理论较为抽象,因此需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来讲明白基本的理论与概念。比如使用性能与工艺性能、强度与硬度、常用件与标准件、淬硬性与淬透性、作用与反作用力的定律、零件与构件等相关的概念以及基本定理,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做到循序渐进,注意比较,尽量列举生活实例,这能深化学生理解。

(4)归纳总结法。归纳总结法是教师在讲授完某一章节内容后,需要及时回顾,归纳和章节相关的内容,总结重难点,让一个章节的知识成为互相联系整体。这能让学生掌握基本思路,还能记忆所学基本知识。教师在教授完相关章节后,需要积极展开比较与总结,进而寻找异同点。比如,讲解完传动与链动后,能展开比较,比较其传动化公式、涉及范围、工作环境以及准确性等。

3、教师要提升个人素养,明确企业技术发展动向

教师为提升教学效果关键,教师要有综合素养,才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素质。《机械基础》这门课讲解的生动,才能将抽象理论转变为直观性,让枯燥条文更为生动有趣,除了教师具备基本的表达技能外,还应该掌握机械专业基础知识。教师还需要将知识来不断武装自己,调整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落后知识结构,这能培养社会需要的操作技能,进而提升劳动者素养。

4、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进入企业工作提前做准备

要进一步提升教学效能,还应该不断培养学生自学素养,这为教师重要责任,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前提。将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切实解决好企业生产中的问题,离不开自学能力,不能对当前的知识开展更新,能适应企业未来改革需要,就会让社会淘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5、指导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实践,实现校企无缝对接

为了让学生能将学到的知识更好深入到教学实践中,需要学生深入到企业中,去积极展开实践。因为,在《机械基础》教学中只借助模型、挂图等不能充分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对实践作用的理解。因此,教师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到企业中,去到实习地点展开实践,经过教师现场指导,能大大提升学生动手实践技能。

总之,《机械基础》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有着密切关系,要进一步明确《机械基础》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地位,让师生多关心与企业生产相关的机械基础知识,让学生明确《机械基础》对个人发展重要性,激发兴趣,科学教学方法提振《机械基础》教学实效性,教师要提升个人素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指导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实践,实现校企无缝对接,为企业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理念初探[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机械传动基本知识第3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高职;机械基础课程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的机械专业的学生而言,机械基础知识课程理论庞大、内容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迷惑和困难。如果运用常规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热情、求知的动力。而项目教学法的应用让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对于机械基础课程的实际感知能力,真正开启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教师辅导学生的新教学模式。

1.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项目

高等职业教育最关键的教学目标就是实现学生在未来轻松面对就业市场,增加就业筹码,所以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都会围绕学生就业开展。而开展项目教学也需要围绕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项目,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根据机械基础教程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针对就业目标设计好教学项目,在机械基础课程中将机械的设计原理以及强度计算等内容组合成一个小项目,提高学生在机械理论知识的学习水平,加强学生对机械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在机械基础知识相关内容之间综合一个大的项目,例如,在卷扬机设计的项目教学,让学生参与这个项目的每个环节,掌握卷扬机工作原理以及结构特点,激发学生探讨卷扬机设计过程中所遇见的问题,增强学生对于机械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在机械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过程中激发兴趣,从而提高求知欲望。教学项目的确定为开展项目教学法提供了方向。

2.根据教学进度,确定项目实施

项目教学法在机械基础课程中的应用主要突出了学生在机械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明确高职教师作为学生的参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在机械基础知识的领路人和启发者。所以在机械基础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动性,让学生去思考与探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例如,在机械基础课程中的具体问题上开展项目教学实施。首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要明确项目名称、目的以及落实的子项目。在卷扬机的带传动设计项目中,学生通过对传动模型的观察与学习,明确传动装置的类型、特点和工作条件,确定基本步骤。其次,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做子项目方案,然后自己操作实施。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分别就已经设计好的机械基础子项目方案开展探索和讨论,让学生在项目中合理分工,在卷扬机设计过程中的每个机械基础环节都能通过协助、合作的方式,最终将带传动设计的所有参数以及知识点掌握,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机械基础知识的热情与解决机械问题的能力。每个机械基础子项目完成后,教师要就项目教学方案过程中的问题和发现及时分析,让学生对带传动设计子项目方案作出修改和完善,提高卷扬机设计的合理性和实用性,让设计方案不断完善,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3.根据项目进行评价和总结

机械基础知识项目教学通过教学项目的确立,再到教学项目的实施与完善,最终还要经过项目的评估与总结,才能让学生能够将项目教学中重要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形成机械知识体系,并通过不断地总结,使教学法在机械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将机械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真正实现机械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也才能将项目教学法运用到最佳状态。通过对卷扬机带传动设计知识的子项目实施的过程评定以及结果评定,不仅可以考查学生是否按照要求掌握了带传动设计的教学目标,还能评定学生在卷扬机带传动设计过程中的各项综合能力。

通过对机械基础知识进行项目教学,让高职学生实际参与机械基础知识的探索与思考中。不仅满足现代高等教育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还能解放高职教师的劳动力,让高职机械专业的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进行项目分拆和项目探索,最终达到完全掌握高职机械基础知识的目的,为学生以后深入学习机械知识奠定基础,增强高职机械专业学生未来就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郭永凤.项目教学法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湖南农机,2014(09).

机械传动基本知识第4篇

【关键词】《机械基础》 基本概念 理解 掌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4041(2007)10-0176-01

《机械基础》是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它的学习不仅关乎着相邻专业基础课的认知,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生产实习课题的理解和技术技能的掌握,从这个意义上讲,学好《机械基础》显得尤为重要。

《机械基础》这门课程具有内容广、概念多、易懂难记的特点,这使得学生在记忆方面存在诸多障碍,教师教学过程中也常常出现深浅程度难以把握的情况。概念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掌握,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采用多种方法,加强基本概念的教学,尽量与实践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概念认识和理解,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机械基础》的内容包括机械传动,常用机械以及液压传动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和应用特点等,其中有大量的概念需要以直观的认知做基础才能做到真正掌握,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就概念的讲解采取了以下措施:

1通过教具演示,帮助学生认识概念

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的初中生来说,机械知识领会的起点,就在于观察,充分利用直观性原则,才能帮助学生了解,认识它们的特征。因大多机械都是运动的,属于动态概念,因而介绍各类机械结构特点的概念,如果通过教具或机械实物的演示、讲解,就能使学生在演示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在实物面前展示概念的内涵,将动态的全过程演示出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给学生便于记忆的直观映象,变理性为感性,变抽象为具体,通过具体的感性认识变成抽象的理性概念,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四杆机构中的“曲柄”、“摇杆”;轮系中“定轴轮系”、“周转轮系”等概念时,我都是通过演示教具先让学生看明白而留下深刻的感性印象,然后再引伸出新的概念。

2借助现象看本质,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现象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大量的例证观察中,通过他人的肯定与否定所获得的表面印象。概念是指通过对现象的总结、定义而概括出来的内涵。这类概念高度精确地概括了事物的本质,是从内涵上认识事物的本质,只有在一定的表象积累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其思维的经验的积累。比如“死点”这个概念,我们在教学中从“缝纫机的卡死”和“死点夹具的夹紧”等日常生活及生产实习中的现象入手,帮助学生积累充分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学习“死点”的概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在实践中学习,帮助学生掌握概念

《机械基础》是一门与生产关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其内容是从生产实践中来的,其中的概念都是生产实践中各类机械设备的发展过程中总结概括而来的,技校学生的学习也需要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学生对生产中直接运用的知识往往具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选择生产实践中经常运有的具体结构来验证有关概念,往往能够激发学生更加浓厚的学习激情,形成强大的学习内在力,进一步增加学生对于基本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我们在讲解螺纹传动时,把学生带到车间里,参观车床丝杠传动以及台虎钳,让学生具体观察丝杠传动的具体结构和工作情况,然后再在课堂上讲解有关的内容,学生看到这些机构是自己在工作中经常见到和使用的,学习兴趣很浓,积极性很高,这样对概念的掌握就容易多了。

4通过比较分析,帮助学生消化概念

各类机械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共性,对一个概念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引申理解出几个相关的概念,各类机械既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相对各类机械的概念总结出其内在的共性,达到举一反三、逐类旁通的教学效果。机械基础中的许多概念就是这种关系,在教学中必须抓住它们的这种特点,在对比中扩大各自特征上的差异,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如在讲解《带轮传动原理》时,结合前面学过的摩擦轮传动,两者都是利用摩擦力传递运动和动力,在传动原理上有很多共同之处,但由于带传动是通过中间挠性件-带来传递运动和(或)动力的,所以,它们又有许多不同之处,这样通过两个概念的比较,既强化了以前所学的知识,又帮助了后面的概念的掌握,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认识。

机械传动基本知识第5篇

论文摘要:《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其内容广,难度大,涉及很多抽象的理论知识,教学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缺乏耐心和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本文主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解读,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期望为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提供一些帮助。

[中图分类号]:TH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7-0000-01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一门用以培养学生机械设计能力的技术基础课,主要内容包括机械传动知识、常用机构、轴系零件等,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先修课程中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机械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各种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机械工程技术人员所需的基本训练,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和日后从事机械设计工作打下基础,因此在近机械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是高等工科院校中近机械类专业一门主干课程,在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基础理论课程,其概念较繁杂,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所以教学过程中必须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然而当前教学中确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

1.机械设计基础教学重点

机械原理教学重点要求学生掌握运动副的分类和表示方法,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及其演化、图解法绘制盘状凸轮机构、齿廓啮合基本定律、设计渐开线齿轮传动的基本尺寸以及轮系传动比的计算等。本部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比较抽象,如机构自由度计算中虚约束的判断、平面连杆机构曲柄存在条件的判定、滚子半径和基圆半径对凸轮轮廓的影响、渐开线性质等。这些内容学生在学习时既看不到,又摸不着,使教学中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实验教学也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环节,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工程意识、检验知识的重要手段。实验内容主要有:常用机构、机构运动简图绘制、齿轮范成实验、机械零件现场教学、齿轮减速器拆装等。机械设计基础实验多以验证性的实验为主,学生只需按照实验指导书所列步骤进行,缺乏主动参与意识,这样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课程体系的调整,《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不断更新,学时逐渐缩短。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机械学科的发展,本课程需要向学生讲授的内容越来越多。由于该课程涉及知识点多、难度大,并具有一定的实践性,致使学生对各章节之间的教学联系缺乏清晰的认识,学习效果差。而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满足于给学生讲道理,以为道理讲清了,任务就完成了。这样的教学过程完成后,学生仅仅简单地记住了一些名词术语或要点,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仍然没有质的提高。显然,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现象,不能很好地解决该课程的重点、难点。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对教学方法的改进迫在眉睫。

3.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方法改进措施

3.1改革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是集中用两周的时间要求学生就某一课题进行设计,完成机械系统总体方案设计、机构运动设计、通用零部件工作能力设计和结构设计等内容,设计性内容和计算量比重较大,时间紧、任务重。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将课程设计的内容分解在理论教学的各个章节中,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而到最后课程设计就比较简单了,提高理论学习的积极性,综合应用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机械设计基础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机械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要并注意培养目标与教学目标相适应,以更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3.2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要充分利用有利于改善教学效果的多种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实物、模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学使学生对各种机构的工作原理及在各种机械中的实际应用有深入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引入CAI教学课件展示各类机构的运动过程,呈现不易观察的零件内部结构与动态特征,演示实际加工机床的运动与加工过程等,使学生的视觉活动和听觉活动有机结合,变枯燥的结构内容为形象生动的内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增强教学效果。使用挂图、投影仪等则可省去部分在黑板上画图的时间。

3.3加强实验教学

要有效利用实验教学,由任课老师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以配合课堂教学。比如在讲解四连杆机构时,运用模型做课堂演示,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听讲,能使学生很快弄清曲柄、摇杆等构件之间的实际运动情况,理解了死点、急回特性等重点知识。另外,带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是很好的教学方式。它可以使学生对机械的运动情况观察得更仔细、更充分,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为此,要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亲手参加实际操作。为积极创造条件做好实验,任课教师应与试验人员密切配合,根据实验指导书的要求认真做好准备、讲解、指导及批改实验报告等工作,提高实验的质量和效率。

3.4加强实习教学

实习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主要手段。《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可以结合专业实习来进行。具体来说就是在专业实习前,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拟出实习思考题,让学生带着机械设计基础问题去实习,启发学生自己动脑去发掘尚未掌握的知识,寻找尚未知晓的事物。例如,在齿轮传动机构拆装实习时,可通过对传动齿轮的装拆和齿轮侧隙的测量进一步理解中心距可分性原理,再通过讲解,启发学生自己开动脑筋充分分析,热烈讨论,去理解该原理的现实意义,即生产实际中齿轮的装配虽不按标准中心距安装,但仍然可使传动平稳的道理。因此,《机械设计基础》任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专业实习时,认真加以引导,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能力。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应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适应企业需求和岗位需要,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方法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创新、总结和完善,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徐锦康,周国民,刘极峰.机械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机械传动基本知识第6篇

关键词 新课程 机械基础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高职机械类专业重要科目的机械基础,以往的课程是分为四门来学习的,即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这四门课程的理论性和抽象性过强,且涉及面广,需要的学时多,其特点是偏重学术,却对实际应用方面指导不够,不能满足高职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新课程标准。

1新课程标准与传统教学标准的区别

1.1学习方式上的区别

新课程标准与传统教学标准相比,在教学方式上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它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得新知、分析解决问题、交流合作的能力等。而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标准所欠缺的,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课改的要求。

1.2教学手段上的区别

传统课程标准以课堂教学为基础,教师往往采取的是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手段。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则强调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掌握其规律。

1.3主观能动性的区别

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强调探究式学习,要做到探究式学习,就要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学生为中心,这样才能把学生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而传统课程标准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要求下被动接受的,因此就不可能记得牢,经常是到了下课,学的东西又还给了教师。

2新课程标准下的机械基础教学

2.1传统课程标准的弊病催生新课程标准下的机械基础教学

由于传统课程下的机械基础耗时多,且学术性、理论性、抽象性过强,不适合高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因此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新的课程标准实施后,机械基础成为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汽车运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机电类专业的必修课,并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2.2新课程下的机械基础与传统课程下的机械基础比较

新课程下的机械基础只针对有所关联的专业进行开设,且在课程的设置上坚持改革、发展和创新,强调的是基础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强调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的是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先进性,并以操作性为重点。而传统课程下的机械基础的受众不明确,教师也多照本宣科,学生也缺乏实践的机会,使得本来很实用的学科变成了纸上谈兵。

3新课程下的机械基础教学的切入点

3.1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以前,机械基础的课程设计之所以强调理论教学,是为了适应考试的需要,学得好是一张卷子,学得不好也是一张卷子。学生学习机械基础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学习质量可想而知。新课程让机械基础这个实践性强且实用性佳的学科回归了本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强调的是学生的参与,特别是动手能力的培养,继而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也得到了巩固。

3.2摆脱对书本的依赖,以实践教学为主

之前的机械基础内容难、繁、偏,教师教起来费神,学生听起来头疼。这还不说,由于师生都以书本为唯一的获知来源,使得书上的一些理论缺乏现实参考,有的学生,教师已讲得声嘶力竭,他还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3.3注重扮演角色性质的变化

如果把机械基础比作是一部电影剧本,里面有很多台词,以往是教师作为演员,按剧本里的台词把要说的话给念白出来,学生只要当观众,进行附和就行了。但是新课程则要求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换过来,变为学生当演员,让教师来当观众,同时还要对学生的演技进行评判。特别是在实验课或是校外实践时,更是要以学生为主角,以他们真正掌握所学知识为标准。

4新课程下的机械基础学时设置及目的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妨将以往涉及面广的理论知识进行模块化分类,分为基础知识、机械传动、机械零部件三大模块。对于基础部分以理论讲述为主,课时不宜过多。而其它部分则分为两种情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则课时均分;以实践为主的,适当增加实验课。这样一来,主题就得到了突出,教师实现了教学目的,学生达到了学习目的。

新课程下的机械基础教学强调的是轻理论、重实践,轻说教、重自学。因此,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要适应课改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务实且要学会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将多媒体教学等形式引入课堂,并在实践教学中逐步形成教学体系,这样才能使得机械基础教学不断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机械传动基本知识第7篇

关键词: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改革;岗位能力需求

0引言

汽车机械基础是笔者所在学校汽车维修类专业第一学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基础课程,涵盖了机械制图、材料学、工程力学、常用零部件介绍、机械传动、液压传动方面的知识,涉及到高职汽车类专业人才必不可少的知识结构,对学生掌握机械专业基础,培养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本课程之前,还未学习过任何机械基础知识,不了解机械行业的工程特点和从业要求,机械通用知识基础比较薄弱,这给该门课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我们加强了该课程的教学研究。

1背景

根据汽车专业类学生的从业范围、岗位能力要求,结合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对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包含基本机械制图、材料性能、钢铁材料及热处理、有色金属以及非金属材料、力学基础知识、构件强度计算、常用汽车零部件、齿轮传动、皮带及链传动、液压传动等内容,存在大量的公式、图表以及国家标准需要学生掌握,具有知识结构全面、内容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工程实践性强等特点。而现阶段大部分专业教师的企业工程应用经验不足,只能依照教材的知识结构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贴近工程实际进行案例教学还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以上教学现状已经不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即要结合当今中国的机械技术发展现状,以新时代高职学生的学情特点为基础,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重点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理解能力,强化工程素质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有必要对目前的汽车机械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标准”。

2课程改革内容及措施

2.1优化课程标准

课程讲授的内容不应该完全受到教材目录的限制,而要以满足岗位需求为目标,按照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要侧重对接社会经济的发展特点、紧贴最新科学技术发展趋势,邀请相关行业企业的专家对课程框架进行研讨和确认,最终编撰出来的课程内容能够适应技术发展趋势,具有发展性和先进性。目前各个职业院校在该课程的授课内容基本包含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材料学、机械传动与计算等。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汽车零部件图纸的设计、机械零件的设计与强度校核,更加偏重于机械基础的理论学习,违背了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应用人才的理念。笔者学校经过对东风悦达起亚、北京现代、长安福特等汽车售后经销商企业的岗位进行调研,通过与企业技术带头人进行多方交流和研讨,认为要侧重对图样识读、机械装置的拆装方法、常用工艺知识的应用、企业标准和规范意识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而机械零件图设计、复杂传动系的设计及校核、深入的力学计算等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较少,在课程教学上可以予以删除。所以,在对汽车售后维修企业及相关行业专家进行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修订,将与岗位相关的多个机械基础技术模块作为一个系统,明确各个模块在整个系统中的作用,对课程内容上与汽车发动机、底盘构造交叉重复的知识点进行精简,制定新的课程标准,将教学内容优化调整为汽车零部件识图、常用材料及热处理、构件力学分析、标准件与通用件、常用机构传动、液压传动六个模块,满足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降低企业重复培训的人力成本。

2.2编撰辅助教材

笔者学校已经使用的《汽车机械基础》教材近十本,但这些教材大致还存在理论性强、知识重复、实践案例少、没有弘扬工匠精神等问题,部分章节看不到与汽车有关的知识,没有突出汽车专业的特色。进行市场调研,我校与上汽大众、北京奔驰、长安福特、北京现代、起亚等多个品牌开展了深度的校企合作,各品牌旗下的经销商企业对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很大,每年为我校汽车专业毕业生提供了丰富的就业岗位,深入企业一线岗位,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了解岗位对课程的要求,收集学生反馈的学习效果,邀请行业专家、技术骨干对岗位的知识体系进行研讨,确定任务目标和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设计《汽车机械基础》的项目模块,对每个项目进行实践任务的分解,突出任务的主题和重难点,优化整合各种验证性、创新性、综合性实验,把理论知识有机穿插在各个实践任务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综合,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试编校本教材,以教学项目为框架,在机械基础知识、原理、基本方法和技能等方面进行多样化展示,明确教材的知识结构主线,强化汽车机械故障的诊断与排除,并将工匠精神贯穿于教材的主要知识环节。试用校本教材,通过学生反馈、专家审阅和行业企业评议的方式,进行教材编写质量的论证,并不断修改完善,最终质量评价良好的教材可以公开出版发行。

2.3改革教学方式

汽车机械基础的传统教学方式偏重于以理论为主,教师一般通过多媒体PPT的方式进行授课,由于PPT的可复制性强,众多教师的授课PPT在内容上趋同,大量的公式推导、照片和动画等知识点的堆积,导致PPT信息化大、重点知识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照本宣科和走马观花的情况严重,学生对PPT中的知识容易麻木,教学效果大打折扣。(1)摆脱单一多媒体授课的局面。以传统黑板板书的知识要点为主线,采用启发式和引导式教学讲授方式,在提出问题的教学设计上下功夫,引入学生进行思考,形成一环扣一环的讲授思路。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拓展知识主线,从如何提升学生技能和创新思维的角度,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增加机械基础知识实训和工程实践环节,通过安排与汽车先进检测技术、制造工艺等相关的实验内容,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实践认知和分析总结”的教学层次,培养学生自主实践和思考工程问题的能力。适时邀请汽车制造和售后市场的行业专家走进校园,通过技能展示与现场互动,让学生体验工匠精神的底蕴和内涵,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和专业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2)注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建立学生对机械的感性认识为目标,采用网络资源平台上的教学课件、素材、机构动画和工程视频等开展教学,将信息化资源有机融合到“案例导向-问题驱动-分析拓展-归纳总结-应用创新”的一体式教学体系中,让学生通过网络深入到自修、讨论、互动答疑等开放式的教学环节中,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专业教研室也可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按照机械基础的模块化特性,系统搭建各种实践教学,让学生在课外获取和补充汽车机械工程实践中需要的相关知识,让教与学在资源共享中进行传递,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创新考核评价方式

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的考核方式,以汽车岗位的需求作为质量标准,坚持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注重在机械基础学习过程中进行考核,在调研汽车机械维修类企业一线岗位工作需要的基础上,结合行业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与时俱进制定理论知识、技术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方面的考核标准,通过过程中的工程实践项目考核与期末理论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职业精神、工程素养和技术能力上得到培养和提高。以材料及热处理章节为例,在学习材料的机械性能、工艺性能和热处理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根据汽车维修过程中遇到的发动机活塞磨损、螺纹孔损坏和悬架连杆变形等故障检修案例,设计相应的工程实践项目进行考核,制定技能和素养过程考核标准,并纳入相应的职业资格能力的认定中,让考核体系更加贴近实际工作岗位和技能等级认定体系。

3改革成效分析

经过我校教务处和专业教学委员会的同意,《汽车机械基础》的课程改革自2016年开始实施,校本教材在汽车检测与维修、新能源汽车技术2个专业使用,截至目前已经有两届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并参加就业。从毕业生、企业和专任教师的反馈信息进行分析,课程改革具有较好的成效:

3.1学习效果

教学模式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满意度,改变了该门课程理论知识繁多、学习过程乏味、实践操作性不强的印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所提升,部分学生还能在岗位实践中,继续就深层次的工程问题与专业老师进行探讨。新的教学模式也得到了汽车维修企业相关技术人员的认可,他们认为授课内容与企业的工作岗位更加贴合,相比之下,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强、职业发展速度更快,降低了企业的培训成本。

3.2后续建设方向

(1)《汽车机械基础》课程的后续改革,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强化对机械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工程应用实践能力的职业性,在课程教学内容和手段上持续创新,最大限度的利用课程资源和教学环境,采用多种学习手段和途径,创造思考问题、动手实践和讨论提高的学习氛围。(2)丰富课程内容,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和岗位实际工作任务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开展资源库建设,在工程认知、模型实验、案例训练和能力竞赛等方面建设开展多方位的实践教学平台,紧跟学科的前沿技术,在新工艺、新方法和新设备上不断拓展资源途径。(3)加强校企合作,围绕职业岗位技能鉴定、从业人员的职业成长历程、典型的工作任务,构建多级别的课程学习体系,紧跟行业企业的发展动向,以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载体,建立课程设计、教学反馈和持续改进的联动机制,让课程改革不断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

机械传动基本知识第8篇

一体化教学即理实一体化教学,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同学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利用理论知识使实际操作更加的熟练和专业,甚至以理论知识为支撑进行操作方式、方法的革新。简单来说,一体化教学就是理论与实践紧紧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模式倡导以学习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实际操作为主导,利用专业知识支持技能的形成、解释动作要领、反映操作规范的实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的理解和记忆理论知识,也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这样操作,在实际训练中使他们做一个明白、通透的人。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不管侧重于哪一个方面,两方面的学习都将变得意义不大,因此一定要理实一体化,在同学们以后的生活工作中,让《机械基础》成为他们最大的帮助。

2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专且精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对于学习《机械基础》的同学们来说,他们的就业前景是广阔的,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使他们丧失了学习机械的兴趣,要么就是他们精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再一个,落后的教材内容使他们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就业岗位脱轨,导致同学们学习的知识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中用处不大,而所学的这些知识又不知道往那里用。由此看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对财力、物力和人力都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了同学们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实际接轨,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和对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并行,培养同学们自主创新的能力,为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成为一名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技术人才而打下良好的基础。

3加强一体化教学的措施

3.1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

《机械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书中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术语非常多,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效果将会非常差。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他们的文化课基础比较差,也没有太好的学习能力,本来对机械方面学习挺感兴趣的,但传统的教学模式打击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甚至放弃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是教师的,学生只需坐在下面听讲就好,教师的教学方法是按部就班的把教材的内容朗读出来,整节课堂教师和学生几乎是没有互动的。无聊的课堂只能导致教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同学们在讲台下昏昏欲睡。如果把教师和学生单独拉开来看,画面也是成立的,他们就像处在两个不同的世界,没有丝毫的关联[1]。这样的课堂无疑是失败的。甚至有的教师因为《机械基础》太枯燥、无聊而上课积极性不高,更不用说认真的备案,耐心的讲课了,老师都这么懈怠了,学生又哪来的动力去认真呢。即使有的学生有较好的学习态度把理论知识学的很好,但是实践的机会那么少,动手操作能力肯定也不理想,毕业进入社会也没有太大的优势。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模式,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以差动螺旋传动为例:在上课前,把相关的具体实物带到教室中,并利用投影仪播放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差动螺传转动,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尽快的进入学习状态。接着简单、快速的讲解一下相关的理论知识,让同学们对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利用带来的实物和多媒体,向学生演示怎样用理论知识去完成实际操作,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可以把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帮助同学们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让同学们对机械操作知其一,也知其二。最后让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合作,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差动螺旋传动,让他们利用教室中有限的资源自己动手组装差动螺旋传动装置。在他们的讨论合作中,教师及时的给予他们适时地引导和纠正,对于他们的进步要大方的给予表扬,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教师定期的组织同学们到相关的企业车间中进行参观、学习,提高他们对机械设备的直观认识,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2]。

3.2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理论与实际接轨

大部分的职业学校在《机械基础》的教学方面安排两个教师,即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两位教师的教学目标往往不同,再加上有可能他们不太经常交流,降低了同学们学习这门课程的效果。教材相对于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来说是有一定的滞后性的,很多教师对这方面的技术革新并不了解,他们只能按照课本来授课,使得同学们所学习的内容与就业要求脱轨,极大的影响了教学效果。职业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实现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一体化,往同一个教学目标上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3]。定期的组织教师去车间实习学习,掌握最新的机械操作技术和技工需求种类,在课堂上对同学们进行课外拓展,使他们所学的知识时时刻刻紧跟社会潮流,与社会需求和就业要求接轨。3.3机械基础教学课程的体系建设机械基础课程是个高校根据机械基础专业培养目标所制定的教学内容,其中也包括机械基础专业的教学顺序,实现机械基础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首要任务就是制定与之相应的教学课程体系。实现机械基础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教学学课程体系可体现在几个方面:教学计划一体化、教学内容一体化以及教学大纲一体化。并不是所以的专业都适合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机械基础专业综合性特点比较强,涉及到的行业有很多,如力学方面、物理学方面、电子学方面等等,同时涉及到理论性方面知识以及技术性方面知识。机械基础教学课程可大致划分成机械基础专业课程、机械基础文化课程,还有一个最重要课程同时也是机械专业的核心部分,就是机械专业技能课程,在机械专业技能课程中要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4]。机械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中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对机械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明确,高职院校依据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该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确定机械专业的大概发展方向,然后有目标的培养。第二,要对机械专业进行岗位分析,确定机械专业在各行业的用人要求,然后制定机械专业的的目标岗位。第三,把培养学生技术能力为教学重点,实现机械专业理论结合实践操作的一体化教学方式,对教学课程中的每一项工作任务不仅要有基础理论的分析,同时还要加强技能培训。

4结语

机械传动基本知识第9篇

论文摘要:传统课程标准下的机械基础分为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四类,但它们偏重理论且与机械基础注重实践以及高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初衷不符。就新课程下的机械基础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

作为高职机械类专业重要科目的机械基础,以往的课程是分为四门来学习的。即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这四门课程的理论性和抽象性过强,且涉及面广,需要的学时多,其特点是偏重学术,却对实际应用方面指导不够,不能满足高职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新课程标准。

一、新课程标准与传统教学标准的区别

1 学习方式上的区别

新课程标准与传统教学标准相比,在教学方式上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它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像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得新知、分析解决问题、交流合作的能力等。而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标准所欠缺的,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课改的要求。

2 教学手段上的区别

传统课程标准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老师往往采取的是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手段。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则强调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掌握其规律。

3 主观能动性的区别

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强调探究式学习,要做到探究式学习,就要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学生为中心,这样才能把学生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而传统课程标准以老师为中心,学生的学习是在老师的要求下被动接受的,因此就不可能记得牢,经常是到了下课,学的东西又还给了老师。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机械基础教学

1 传统课程标准的弊病催生新课程标准下的机械基础教学

由于传统课程下的机械基础耗时多,且学术性、理论性、抽象性过强,不适合高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因此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新的课程标准实施后,机械基础成为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汽车运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机电类专业的必修课,并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2 新课程下的机械基础与传统课程下的机械基础比较

新课程下的机械基础只针对有所关联的专业进行开设,且在课程的设置上坚持改革、发展和创新,强调的是基础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强调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的是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先进性。并以操作性为重点。而传统课程下的机械基础的受众不明确,老师也多照本宣科,学生也缺乏实践的机会,使得本来很实用的学科变成了纸上谈兵。

三、新课程下的机械基础教学的切入点

1 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以前,机械基础的课程设计之所以强调理论教学,是为了适应考试的需要,学得好是一张卷子,学得不好也是一张卷子。学生学习机械基础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学习质量可想而知。新课程让机械基础这个实践性强且实用性佳的学科回归了本位,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强调的是学生的参与,特别是动手能力的培养,继而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也得到了巩固。

2 摆脱对书本的依赖,以实践教学为主

之前的机械基础内容难、繁、偏、1日,老师教起来费神,学生听起来头疼。这还不说,由于师生都以书本为唯一的获知来源,使得书上的一些理论缺乏现实参考,有的学生,老师已讲得声嘶力竭,他还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3 注重扮演角色性质的变化

如果把机械基础比作是一部电影剧本,里面有很多台词,以往是老师作为演员,按剧本里的台词把要说的话给念白出来,学生只要当观众,进行附和就行了。但是新课程则要求将老师和学生的角色换过来,变为学生当演员,让老师来当观众,同时还要对学生的演技进行评判。特别是在实验课或是校外实践时,更是要以学生为主角,以他们真正掌握所学知识为标准。

四、新课程下的机械基础学时设置及目的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妨将以往涉及面广的理论知识进行模块化分类,分为基础知识、机械传动、机械零部件三大模块。对于基础部分以理论讲述为主,课时不宜过多。而其他部分则分为两种情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则课时均分;以实践为主的,适当增加实验课。这样一来,主题就得到了突出,老师实现了教学目的,学生达到了学习目的。

新课程下的机械基础教学强调的是轻理论、重实践,轻说教、重自学。因此,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要适应课改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务实且要学会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将多媒体教学等形式引入课堂,并在实践教学中逐步形成教学体系,这样才能使得机械基础教学不断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