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产业园前景分析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07 16:16:41

产业园前景分析

产业园前景分析第1篇

观光农业园是以农业为背景,以城市为依托,将城市居民作为主要服务对象,具有农业生产栽培、科技应用展示、文化发掘传承、生态保护培育和游客休闲娱乐等复合功能的旅游目的地。

2 发展历程

2.1 国外农业观光园发展历程:见表1。

2.2 我国农业观光园的发展历程。

3 农业观光园的特征:见表2。

4 农业观光园的类型:

4.1 按农业产业标准分类:见表3。

4.2 按资源特色及经营方式分类

4.2.1 体验耕作劳动型

以体验耕种采摘等传统乡村农事活动和农家生活乐趣为主要经营内容,着重于展示和体验田间地头的劳作活动;使游人在传统的农耕劳动中体验到真正的乡村生活,品味到田园生活带来的淳朴乐趣。

4.2.2 展示主题产业型

以某种产品为种养、展示的主题,着重于对主题产业在吃、住、游、购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展示;通过拓展经营层面和提升产品品味,使游人对园区的主题产业有深度了解的同时,引发游人对于相关技术和产品的学习和购买的兴趣。

4.2.3 感知乡土文化型

以当地特有的历史文化为项目背景,围绕该主题开展食宿及文化体验活动。通过对于当地乡土文化的深度挖掘并开展各种互动活动,营造一种“精神家园”般的氛围,使游人在丰富有趣的体验活动中能够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并为之所吸引。

4.2.4 住宿农家疗养型

以感受乡间的山野气氛和住宿农家为经营主题,着重于为游客提供安静舒适的住宿环境及新鲜自然的特色食品;使游人在住宿期间能够忘却城市生活的压力,充分放松身体和心灵。

5 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原则

5.1 生态性

在设计中,应通过自然的手段培育景观在农业生态的进程中健康生长,建设生态绿色廊道,通过地形塑造是雨水向河道汇聚,形成雨水收集体系,进行雨洪管理;以地形和水体来塑造宜人的小气候环境,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结构体系。在规划的尺度上充分应用农作物的景观功能,构成优美自然的农业景观,创造宜人的游憩环境空间。

5.2 经济性

在设计中应注意采用挖填均衡的建构模式,利用挖湖的土方营造山体,在丰富景观层次的同时增大表面积和绿量;构造集雨水收集、水景营造、绿地灌溉于一体的水系内循环管理模式,提升水的利用效率;在保证游客使用舒适的前提下,尽量利用闲置空间,仅兴建必要设施,避免“过度设计”,且尽量使用乡土材料和当地传统工艺,既减少对自然的影响,又增添乡野风情。

5.3 多样性

在农业观光园的设计中,为游人提供多样的体验,多着重于空间和活动两方面。

5.4 知识性

在设计中将当地可供讲解的资源进行整合,通过演示、说明等方法向游客进行传达,寓教于乐的同时亦提升了园区品位。

5.5 地域性

根据立地条件,深度挖掘当地文化精髓,充分发挥场所精神,营造浪漫、感性,富于文化底蕴、令人动容的景观。

6 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内容

6.1 项目背景研究

农业观光园区的设计规划首先应建立在对其项目背景的深度分析研究之上。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6.1.1 项目的概况分析

项目的概况的分析是对园区进行规划设计的首要任务,目的在于整理出项目规划方向的大体脉络。其一是对项目位置、规划用地范围及用地规模的归纳。再者,是明确项目的核心任务。

6.1.2 项目区域背景分析

在对项目概况进行了解分析的基础上,发挥优势资源因素,扬长避短,对园区发展方向定位。

其一是对规划区域的地理区位、自然资源条件及交通条件进行归纳。其二是对地区发展前景进行分析,抓住区域发展战略对项目带来的发展机遇,在区域发展格局中找准位置,充分发挥自身最大作用。

6.2 场地现状分析

农业观光园的项目多是在现有的农业耕种区之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开发,为对现有资源实现最高效率的利用,避免重复浪费的设计,首先应当对现场进行大量详实的踏勘及问询工作。在工作中需对照现状图纸对F场的地形地貌、土地使用现状、水文状况、植被状况及道路交通状况等进行标识分析,以期在后续设计中能最大限度的对现状资源中的地形、水体、道路、建筑、植物进行有针对性的整合,用最小的改动达到最大的景观效果。

6.3 项目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即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y)分析,究其本意来说就是决策制定的过程结合区域现状和特点,利用SWOT模型,以规划区的区位特色、资源环境等内部因素,和政策背景、各产业市场需求等外部因素的重要性和影响力的权衡分析,制定有指向性的具体规划,有助于在景观规划设计的同时实现交通、生产、景观、生态间的平衡发展。

6.4 项目定位研究

根据对农业资源的调查分析确定园区的经营模式定位,从而确立规划设计方向。对于体验乡村生活形式的园区宜采用复原传统农家风貌的设计风格;而主题产业展示型的园区则需着重于主题产品或技术的应用与体验,强化其主题特色;以感知乡土文化为主要形式的园区一方面应尽量保持当地文化特色的原有风貌,同时亦需注意对于新建设施应参考当地传统施工材料做法,结合新的创意进行设计;而农家休闲住宿形式的园区则应以突出自然美景为主,在设施方面应注重舒适与简洁。

6.5 规划设计

6.5.1 确立规划依据

查阅并罗列与项目规划设计相关的文献资料,主要包括:规划区域所在城市的总体规划、发展纲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各类相关设计规范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文件资料以及记载当地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的资料。这些文献资料中包含着大量的信息,是使方案有据可依、有源可溯的保证。

6.5.2 制定规划目标

对项目定位更深层次的探讨,以及对规划区的景观形象定位、旅游服务功能、生产效益及生态功能进行的具体表述。

6.5.3 明确规划理念

规划理念的建立应基于对整个园区的景观品位及重要功能的讨论,并对设计概念和控制总体风格进行控制。观光农业园的规划多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功能,在设计中需结合对当地特色的文化、艺术、风俗、技术等资源的深入挖掘与发挥,力求使规划区内的经营形式多元化、景观设计精致多样,并具有地域特点。

6.5.4 结构与总体布局规划分析

首先是景观结构规划。景观的构成需满足城市发展对生态、游憩方面的需求,并且尽量避免内容的同质化。即是说,在景观的风貌整体互相联系和契合的前提下又要有所区别。

其次是空间格局规划。根据规划区域现状地势,遵循自然进程,规划景观层次,形成生态基底。例如利用造挖湖堆山的手法,在土方就地平衡的基础上,构建规划区域的山水地形骨架;同时,丰富的景观结构能够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和多样的空间体验。

同时,进行视线结构分析也是营造丰富景观视觉体验的重要环节。是指通过对现状山体、控制性景观建筑、视景线、和以堤岛分割水面空间等的视觉层面的控制手段,营造多层次的视觉体验。

最后是生态结构规划。指结合景观控制和生态环境两个角度来建立区域尺度的景观安全格局,如此有助于提升周边区域及园区内部生态环境和景观品质,及良险循环的农业生态体系的建立。

6.5.5 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的划分,实际上是对其中游人的行为的空间布局安排。游人的行为基本上大致可分为游、购、吃、住、学五类,应依此将观光园划分为以下功能区:农业生产区、农业观赏区、游憩体验区、服务休闲区、科技示范区。各功能区所包括的内容则可根据项目设计的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和调整。

6.5.6 分项规划

(1)竖向规划。竖向规划主要包括地形塑造和水体规划两部分。

第一,根据整体景观风貌塑造的规划设计意向进行的地形和整体景观塑造;第二,竖向规划应与总体景观风貌塑造和生态环境塑造紧密结合,尽量做到土方平衡。

(2)交通系统规划。

包括车行交通体系、自行车交通体系、电动游览车体系、作业道路体系、步行道路体系、停车场、出入口等规划设计。

6.6 游憩活动体系规划(见表4)

6.7 旅游服务设施体系规划

旅游服务设施主要包括建筑及标识系统两方面的内容。在设计中首先要保证建筑风格与园区的性质、规模、功能项适应;其次要体现乡土气息,与乡村的自然环境相融合,体现当地地域文化和建筑布局风格,并据有当地建筑的色彩和形态特征。在材料方面,宜多使用当地特长的石料、陶土、木材、竹子及茅草。(见表5)

7 农业景观体系规划

7.1 立地、布局――乡土

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历史及特点,充分挖掘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景观。

7.2 建筑、文化一一乡脉

延续整个乡村文化的文脉,使农业景观具备特有的文化魅力。

7.3 植物、动物一一乡韵

农业景观在规划中宜选用一些兼具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植物,还可养殖观赏价值或高经济价值的家禽或家畜。

7.4 人的参与一一乡情

人的活动也是景观的一部分,如钓鱼捕蛙、踩车、种菜收菜、晒麦扬场、剪枝施肥等活动,体现了浓浓的乡土风情,也是人们了解农村生活的一种重要方法。

8 案例分析

8.1 北京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8.1.1 基本概况:

北京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是北京市第一个农业项目规划与小城镇建设规划相统一,由首都规划委员会批准的农业项目,总体规划面积111.6平方km。2001年被国家科技部第六部委命名为北京昌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北京市唯一的部级农业园区。

8.1.2 定位:

小汤山农业园是一个集安全果蔬畜禽生产、种植采摘、科普教育、农业考察、特色餐饮、温泉疗养、旅游观光于一体的都市农业观光园。

8.1.3 发展战略

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依据“科技示范、辐射带动、旅游观光”的总体功能定位,确定了把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成为首都农业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展示窗口、现代新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生态型安全食品的生产基地。

8.1.4 规划建设

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以企业为主体,孵化培育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品牌建设,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先导产业,建立集聚效应突出的农业产业基地。全园形成了以高新农业科技为先导、基础农业产业为支撑、观光农业为窗口,一二三产全面发展的局面。

形成了“七区一园”的发展格局:以北方部级林木种苗示范基地为代表的林木种苗区;以生产、科研、推广为主的精准农业区;以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代表的水产养殖区;以草业中心、华都肉鸡公司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区;以鲜绿安公司、北京天翼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果品采摘区;以九华山庄、龙脉温泉度假村为代表的休闲度假区;以北京市小汤山苗圃为代表的园林园艺区;以三益集团、北林科技为代表的籽种农业园。

8.1.5 案例总结:

产业园前景分析第2篇

1.1现代农业科技园的内涵

现代农业科技园的定义论述有很多,通过前人对园区定义的整理分析,在对农业科技园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认为现代农业科技园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以高新科技为核心、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高科技农业成果转化、示范、推广为手段的集高新农业技术示范、科普教育、新奇特品种的培育和生产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农业园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主要任务就是依靠科技进步改变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整体效益[4]。农业科技园作为现代农业园的一种独特的主题类型,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先导条件是科技,它是此类农业园的命脉,是以科技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支点。

1.2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规划与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首先对于农业来说,现代农业科技园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同时其建设也大大加快了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进程,以农业高新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线,落实推行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从总体上促进了农业进步和区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此外,它还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作为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渗透和扩散的载体,对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其次对于农村来说,现代农业科技园的规划和建设有利于加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交换,促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另外它还有助于稳固农村的生态安全格局。同时,它还为广大农民提供了科技示范、教育的平台,让科技走进了千家万户,借助其自身强大的组织和扩散功能,有效地提高周边地区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从而最终实现园区增效和农民增收。

2现代农业科技园规划的理论探索

2.1农业区位理论

1826年,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和农业地理学家冯•杜能指出:在城市周围应根据距离城市的远近不同来划分不同的农业类型园,才能保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并使农业经营者处于有利的经营地位[5]。它划分农业区位的依据是生产地距市场的远近,农产品市场价格和农产品生产成本,按照运费多少和收益等情况来确定某种农业的适宜范围,这是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中心思想。这是在交通运输不发达、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提出来的,虽然从理论上讲有不少缺陷,但其中的区位分析和经济学基本理论的运用,对于农业科技园区的空间布局、规划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2.2景观生态学理论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空间结构,是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农业资源在乡村环境属性中具有生产和生态双重属性,应被广泛的挖掘和利用。依据乡村自然景观特征,结合地方文化景观和农耕文化的发展过程,将高科技农业视为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相统一的复合景观系统,合理规划和设计科技农业园区内的各种景观体系,在景观保护与开发之间建立可持续的绿色产业发展模式。

2.3景观安全格局理论

景观中存在着一些关键性的局部、点及位置关系,构成潜在空间格局,这种格局称作景观安全格局。它们对维护和控制某种生态过程有着关键性作用。农业景观安全格局由农田保护地的面积、保护地的数目以及保护地之间的关系等构成,并与人口和社会安全水平相对于使农业生产过程得以维持在相应的安全水平上。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建设中多方面元素的介入、园林绿化树种和名特优新品种等异质性的引入有助于景观稳定性的维持。

3现代农业科技园规划的实践探索

现代农业科技园的规划应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进行综合评价和考虑。首先,要从宏观和微观2个层面分析,宏观层面主要指整个区域大环境背景的分析,包含经济环境、产业环境、技术预测等方面的分析,这些对于农业科技园制定一个战略性规划是非常关键的。微观层面的分析是指园区与周边地区的关联度及园区的辐射力的预测,与之相对应的是园区主导产业的需求和供应分析,这关系到园区的正常稳定的运作和管理。其次,现代农业科技园应做好合理科学的产业规划。科技园区的产业规划主要是明确农业产业的选择,主要体现在主导产业和项目的选择上。这其实是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基础。其中主导产业的选择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凸显地区农业的特色和优势,了解其资源、市场、技术等潜在的优势。再者,现代农业科技园应做好对场地的规划—精心科学的布局。园区场地规划应立足于产业规划的内容来进行合理的布局,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如何合理的安排园区的功能布局,只有科学合理的功能区划和布局才能更好的为园区的运作提供一个安全高效的环境构架。

4实例分析—以新郑市观沟农业科技园为例

目前现代农业科技园的建设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还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现代农业科技园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需要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建设和发展。因此,做好现代农业科技区的规划布局及功能定位关乎其类型未来的命运。现以新郑市观沟农业科技园为例,介绍了农业科技园规划的要点和方法。

4.1规划区概况

观沟农业科技园位于新郑市薛店镇,紧邻薛店镇观沟移民新村,占地面积63.3hm2。该区位交通便利,距郑州市区25km2、新郑市区6km2、镇区2km2、107国道8km2、京港澳高速公路2km2、郑州新郑国际机场5km2。同时薛店镇还拥有“六港合一”(机场、高速公路、京广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高速铁路)的独特交通区位优势,地理条件优越。

4.2规划指导思想

观沟农业科技园的规划与开发紧紧围绕新品种的引种、开发和生产示范,充分利用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利用和开发现有自然资源,同时以发展经济、创造良好生态环境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现念为总揽,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以现代管理为保证,创造出集生产示范、品种培育、科技培训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新型高科技生态农业园区。

4.3园区产业规划

该农业园的产业定位主要是紧紧围绕设施栽培区进行高端蔬菜生产,主要承担品种的育苗、选种、生产以及科研的综合功能。因此,该园区规划了31.3hm2的设施蔬菜生产区,约占总园区面积的一半。生产设施由2种类型组成,分别为鸟巢温室和连栋温室2种。这2种温室的搭配为设施农业的多元化发展丰富了内容,同时它独特的外形设计,也大大提升了温室外观的景观效果和园区的整体特色。该产业区属于一种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和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同时,是整个园区的重点所在,是设施农业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定位把这部分作为整个园区的支柱产业,这是走向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生产、无毒农业的必由之路,同时也响应了河南省现代农业建设的号召。

4.4规划结构与特色布局

4.4.1总体规划结构

园区规划的整体结构为“一体、一环、七片区”。首先,依据场地地势看,整体来说北高南低,北有靠山南见来水,则丰衣足食。所谓“一体”指的是中心水体景观区,风水理论认为,吉地不可无水,有水的地方就有财,依水而居,则万物生息,凝财聚富。水体的形状大致由凤凰的形状抽象演化而来。所谓“一环”指的园区的主干道打通了园区的整体脉络,以道路为骨架,依据场地自然特征及功能需求对园区进行空间的围合和划分,营造出富有特色的空间格局和功能分区。园区从功能特征和景观特色上划分为园区服务中心、生态园林景观区、开心农场区、设施蔬菜生产区、露地蔬菜生产区、鲜果自摘园、珍稀园林苗木生产区7部分。

4.4.2特色布局

设施蔬菜区:该区规划,从农业设施的选择上采取了现今较为流行的连栋温室和较为奇特的鸟巢式温室为主。鸟巢温室是一种基于仿生学的一种新型温室,它利用自然界鸟类筑巢的三角交叉法,及结合蜂巢的六角加固方式复合而成的高强度耐灾害性天气的曲面球体温室。它的发明填补了当前国内常规温室产业存在的众多技术空白,也为设施农业的多元化发展丰富了内容。它以其独特的外形也大大提升了温室外观的景观效果。在空间布局上,特色鸟巢温室区主要采用了组团式的布置形式,既集中又分散,与连栋温室相互交融,整体上既能满足生产需求又丰富了景观视觉效果。场地内的温室采用了2种规格,分别为1500m2和2000m2。连栋式温室的布置主要是围绕水体来布置,与鸟巢温室遥相呼应,一方一圆,构图活泼。生态园林景观区(“丹凤朝阳”):中心水景区位于园区中心位置,设计为狭长的流线型水体,为整个园区景观休闲的主要区域,面积约有2.7hm2据地势的变化,尽量减少工程量,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整个园区较为低洼处营造水系。水系不仅给整个园子增添了活力,同时也使整个园区显得格外有灵性。风水家认为,有水方有地,无水地不成;水,讲究来去的方位,也讲究来去的形势;弯环缭绕、清浊缓急等关系,概称“水法”。整个水体以曲线为主,神似以一只“凤凰”。雄为凤,雌为凰,其总称为凤凰。凤凰齐飞,是吉祥和谐的象征。由此将水体命名为“丹凤朝阳”。水体周围布置一些休息平台等设施,从而以满足人们亲水娱乐的需求,增加了园区的趣味性。开心农场区:此区域紧邻与入口区域,所选位置从各方面讲都比较优越。占地约1.3hm2。它的设计来源于风行大陆的网络游戏“开心农场”。一块块蔬果等图案的木牌竖立田埂,每块木牌标明蔬菜品种,写有认养者姓名。地块大小规格分为30和60m2,周围风景良好,有栅栏和小型形象牌,在场地的中心部位集中设置管理用房。每到周末、节假日,人们可以前来进行农耕活动,没有空闲照料的情况,园区可以提供一条龙托管服务,让业主不出家门即可了解到菜地状况,成熟季节园区提供送菜服务,让新鲜蔬菜及时出现在业主餐桌上。

5结语与启示

产业园前景分析第3篇

    1.1现代农业科技园的内涵

    现代农业科技园的定义论述有很多,通过前人对园区定义的整理分析,在对农业科技园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认为现代农业科技园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以高新科技为核心、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高科技农业成果转化、示范、推广为手段的集高新农业技术示范、科普教育、新奇特品种的培育和生产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农业园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主要任务就是依靠科技进步改变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整体效益[4]。农业科技园作为现代农业园的一种独特的主题类型,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先导条件是科技,它是此类农业园的命脉,是以科技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支点。

    1.2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规划与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首先对于农业来说,现代农业科技园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同时其建设也大大加快了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进程,以农业高新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线,落实推行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从总体上促进了农业进步和区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此外,它还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作为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渗透和扩散的载体,对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其次对于农村来说,现代农业科技园的规划和建设有利于加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交换,促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另外它还有助于稳固农村的生态安全格局。同时,它还为广大农民提供了科技示范、教育的平台,让科技走进了千家万户,借助其自身强大的组织和扩散功能,有效地提高周边地区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从而最终实现园区增效和农民增收。

    2现代农业科技园规划的理论探索

    2.1农业区位理论

    1826年,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和农业地理学家冯?杜能指出:在城市周围应根据距离城市的远近不同来划分不同的农业类型园,才能保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并使农业经营者处于有利的经营地位[5]。它划分农业区位的依据是生产地距市场的远近,农产品市场价格和农产品生产成本,按照运费多少和收益等情况来确定某种农业的适宜范围,这是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中心思想。这是在交通运输不发达、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提出来的,虽然从理论上讲有不少缺陷,但其中的区位分析和经济学基本理论的运用,对于农业科技园区的空间布局、规划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2.2景观生态学理论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空间结构,是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农业资源在乡村环境属性中具有生产和生态双重属性,应被广泛的挖掘和利用。依据乡村自然景观特征,结合地方文化景观和农耕文化的发展过程,将高科技农业视为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相统一的复合景观系统,合理规划和设计科技农业园区内的各种景观体系,在景观保护与开发之间建立可持续的绿色产业发展模式。

    2.3景观安全格局理论

    景观中存在着一些关键性的局部、点及位置关系,构成潜在空间格局,这种格局称作景观安全格局。它们对维护和控制某种生态过程有着关键性作用。农业景观安全格局由农田保护地的面积、保护地的数目以及保护地之间的关系等构成,并与人口和社会安全水平相对于使农业生产过程得以维持在相应的安全水平上。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建设中多方面元素的介入、园林绿化树种和名特优新品种等异质性的引入有助于景观稳定性的维持。

    3现代农业科技园规划的实践探索

    现代农业科技园的规划应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进行综合评价和考虑。首先,要从宏观和微观2个层面分析,宏观层面主要指整个区域大环境背景的分析,包含经济环境、产业环境、技术预测等方面的分析,这些对于农业科技园制定一个战略性规划是非常关键的。微观层面的分析是指园区与周边地区的关联度及园区的辐射力的预测,与之相对应的是园区主导产业的需求和供应分析,这关系到园区的正常稳定的运作和管理。其次,现代农业科技园应做好合理科学的产业规划。科技园区的产业规划主要是明确农业产业的选择,主要体现在主导产业和项目的选择上。这其实是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基础。其中主导产业的选择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凸显地区农业的特色和优势,了解其资源、市场、技术等潜在的优势。再者,现代农业科技园应做好对场地的规划—精心科学的布局。园区场地规划应立足于产业规划的内容来进行合理的布局,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如何合理的安排园区的功能布局,只有科学合理的功能区划和布局才能更好的为园区的运作提供一个安全高效的环境构架。

    4实例分析—以新郑市观沟农业科技园为例

    目前现代农业科技园的建设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还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现代农业科技园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需要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建设和发展。因此,做好现代农业科技区的规划布局及功能定位关乎其类型未来的命运。现以新郑市观沟农业科技园为例,介绍了农业科技园规划的要点和方法。

    4.1规划区概况

    观沟农业科技园位于新郑市薛店镇,紧邻薛店镇观沟移民新村,占地面积63.3hm2。该区位交通便利,距郑州市区25km2、新郑市区6km2、镇区2km2、107国道8km2、京港澳高速公路2km2、郑州新郑国际机场5km2。同时薛店镇还拥有“六港合一”(机场、高速公路、京广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高速铁路)的独特交通区位优势,地理条件优越。

    4.2规划指导思想

    观沟农业科技园的规划与开发紧紧围绕新品种的引种、开发和生产示范,充分利用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利用和开发现有自然资源,同时以发展经济、创造良好生态环境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现念为总揽,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以现代管理为保证,创造出集生产示范、品种培育、科技培训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新型高科技生态农业园区。

    4.3园区产业规划

    该农业园的产业定位主要是紧紧围绕设施栽培区进行高端蔬菜生产,主要承担品种的育苗、选种、生产以及科研的综合功能。因此,该园区规划了31.3hm2的设施蔬菜生产区,约占总园区面积的一半。生产设施由2种类型组成,分别为鸟巢温室和连栋温室2种。这2种温室的搭配为设施农业的多元化发展丰富了内容,同时它独特的外形设计,也大大提升了温室外观的景观效果和园区的整体特色。该产业区属于一种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和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同时,是整个园区的重点所在,是设施农业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定位把这部分作为整个园区的支柱产业,这是走向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生产、无毒农业的必由之路,同时也响应了河南省现代农业建设的号召。

    4.4规划结构与特色布局

    4.4.1总体规划结构

    园区规划的整体结构为“一体、一环、七片区”。首先,依据场地地势看,整体来说北高南低,北有靠山南见来水,则丰衣足食。所谓“一体”指的是中心水体景观区,风水理论认为,吉地不可无水,有水的地方就有财,依水而居,则万物生息,凝财聚富。水体的形状大致由凤凰的形状抽象演化而来。所谓“一环”指的园区的主干道打通了园区的整体脉络,以道路为骨架,依据场地自然特征及功能需求对园区进行空间的围合和划分,营造出富有特色的空间格局和功能分区。园区从功能特征和景观特色上划分为园区服务中心、生态园林景观区、开心农场区、设施蔬菜生产区、露地蔬菜生产区、鲜果自摘园、珍稀园林苗木生产区7部分。

    4.4.2特色布局

    设施蔬菜区:该区规划,从农业设施的选择上采取了现今较为流行的连栋温室和较为奇特的鸟巢式温室为主。鸟巢温室是一种基于仿生学的一种新型温室,它利用自然界鸟类筑巢的三角交叉法,及结合蜂巢的六角加固方式复合而成的高强度耐灾害性天气的曲面球体温室。它的发明填补了当前国内常规温室产业存在的众多技术空白,也为设施农业的多元化发展丰富了内容。它以其独特的外形也大大提升了温室外观的景观效果。在空间布局上,特色鸟巢温室区主要采用了组团式的布置形式,既集中又分散,与连栋温室相互交融,整体上既能满足生产需求又丰富了景观视觉效果。场地内的温室采用了2种规格,分别为1500m2和2000m2。连栋式温室的布置主要是围绕水体来布置,与鸟巢温室遥相呼应,一方一圆,构图活泼。生态园林景观区(“丹凤朝阳”):中心水景区位于园区中心位置,设计为狭长的流线型水体,为整个园区景观休闲的主要区域,面积约有2.7hm2据地势的变化,尽量减少工程量,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整个园区较为低洼处营造水系。水系不仅给整个园子增添了活力,同时也使整个园区显得格外有灵性。风水家认为,有水方有地,无水地不成;水,讲究来去的方位,也讲究来去的形势;弯环缭绕、清浊缓急等关系,概称“水法”。整个水体以曲线为主,神似以一只“凤凰”。雄为凤,雌为凰,其总称为凤凰。凤凰齐飞,是吉祥和谐的象征。由此将水体命名为“丹凤朝阳”。水体周围布置一些休息平台等设施,从而以满足人们亲水娱乐的需求,增加了园区的趣味性。开心农场区:此区域紧邻与入口区域,所选位置从各方面讲都比较优越。占地约1.3hm2。它的设计来源于风行大陆的网络游戏“开心农场”。一块块蔬果等图案的木牌竖立田埂,每块木牌标明蔬菜品种,写有认养者姓名。地块大小规格分为30和60m2,周围风景良好,有栅栏和小型形象牌,在场地的中心部位集中设置管理用房。每到周末、节假日,人们可以前来进行农耕活动,没有空闲照料的情况,园区可以提供一条龙托管服务,让业主不出家门即可了解到菜地状况,成熟季节园区提供送菜服务,让新鲜蔬菜及时出现在业主餐桌上。

产业园前景分析第4篇

根据国内有关旅游文化产业园方面相关的研究成果,结合阜康市天山天池旅游文化产业园在建设中出现的实际情况,通过对旅游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典型的案例(例如,西安曲江新区、曲阜旅游文化产业园)的发展模式进行实证分析,借鉴典型案例在园区开发建设中成功的经验与启示,立足阜康市地方文化特色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现状,提出打造天山天池旅游文化产业园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旅游文化产业园区;运营管理模式;产业集聚;天山天池

天山天池位于阜康市境内,距离省会乌鲁木齐市45km,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是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天山天池不仅富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自然风景,同时还带有浓郁的新疆民俗风土人情,让本来具有色彩斑斓的天池文化增添了更多的内涵。无论从神话还是从鳞次栉比的风景来说,天山天池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含义和游览价值。随着国家提出文化强国战略,目前我国旅游与文化产业交融发展已经成为新的发展趋势,我国各地的旅游文化产业已经蓬勃发展起来。因此,阜康市作为天山北坡经济带上重要的旅游城市,通过抓住当前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园区的难得发展机遇,在借鉴全国旅游文化产业园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将当地的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有机结合,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园区。同时准确对园区性质和发展战略定位,合理功能分区,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和用地布局,选择适合园区运营管理模式,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园区的又好又快发展,是当前阜康市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1研究区域概况

天山天池景区处于87°46′E~88°44′E,43°45′N~45°00′N之间,隶属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阜康市,其东侧为吉木萨尔县,西边连接着米东区,南边和乌鲁木齐相望,北边连着福海县;整个天池东西长为76km,南北长为198km,总共有8528.8km2。天池由南到北贯穿峡谷,呈阶梯形状交错着,由崎岖山地慢慢走向宽广平地过渡,气温也由原来湿冷山地变成干旱平原,这些所有转变仅在80km范围之间,海拔落差5000m,整个地形地貌表现出规律性带状分布,这正是展现了西北干旱地区独特的自然现象。

2旅游景观资源

2.1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景观资源调查是揭示一个地区景观资源吸引丰度的重要步骤,也是了解风景资源及其特色、品质和空间分布状况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景观资源的筛选、分类和评价可以为景区进行合理、有序的规划、开发和建设提供依据。参照国家建设部主持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中对风景资源调查内容的分类规定,在实地调研与资料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对天山天池风景名胜区的旅游景观资源进行分类。

2.2天山天池旅游文化产业园天山天池文化产业园是阜康市人民政府按照“生态立市、文化兴市、产业强市、惠民富市”的战略选择,以天山天池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为依托,以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为重点,全力打造的文化产业聚集区和国际旅游度假区。文化产业园南起天池景区游客集散中心,北至吐乌大高速公路之南,东至四工河冲积扇,西至甘沟,总规划面积约23km2,以休闲、度假、会展、购物、娱乐、创意文化展示等为主要业态,目前已启动实施了新疆馆、五江天山温泉国际大酒店、丝绸之路奥特莱斯、王母悬圃文化园等一批重大文化旅游项目。2011年,文化产业园区投资2亿元建成了天山天池游客集散中心(景区门票处);产业园核心区道路、集中供热、供排水、电力地埋、绿化景观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项目已基本完成主通道建设;投资1.5亿元的世博新疆馆迁建项目已完成场馆建设;丝绸之路奥特莱斯项目(总投资35亿元)已完成项目区土地平整工作和三大区域基础工程;五江天山温泉国际大酒店(总投资11.8亿元)已完成主体建设,计划2015年10月完成装修投入试运营。2015年还将争取启动梦幻天山欢乐谷主题乐园、未来水世界、天池马文化游乐园、天池书画院、温泉小镇等项目。产业园雏形框架已初步形成,今后天池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演基地和西王母文化培育保护基地等项目也将落地文化产业园。

3新疆天山天池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可行性分析

3.1园区战略价值分析天山天池位于新疆旅游的核心区,紧邻全疆旅游集散枢纽乌鲁木齐市,依托多样化旅游资源和产品,未来将成为新疆旅游的门户服务枢纽和“新疆”的区域旅游名片。天山天池旅游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结合天山天池地方特色的精品旅游项目和文化产品,将着力打造以天山为核心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这将加快新疆特别是乌昌经济圈国际化进程,构建中亚首席区域性国际城市,实现多民族共荣发展。

3.2园区区位条件分析

3.2.1战略区位。天山天池旅游文化产业园临近亚洲内陆重要的国际门户城市———乌鲁木齐市,作为中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拥有绝佳的区位交通优势;随着高铁的开通,乌鲁木齐市的陆上交通枢纽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强化。未来产业园区依托乌鲁木齐市的区位优势,可以共享国际国内客源。

3.2.2地理位置。天山天池位于亚洲大陆的地理中心,立足中亚五国,联系世界各地。

3.2.3外部交通。这里有26条国际航线联接中亚和俄罗斯主要城市,通航城市总数超60个,38家航空公司在地运营。这里有亚欧大陆桥国际铁路线,国内高铁通车后至西安约9小时,至北京约11小时,至上海约14小时。同时,丝绸之路开启亚欧互通有无、东西文化沟通的陆上通道。

3.3文化价值分析天山天池地处世界四大文明的交汇地,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交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疆天山天池文化,其具备承载“跨区域共同价值观”的潜力。从文化资源类型上来讲,神话宗教、高山湖泊、异域风情等多条文化发展轴线交汇,贯穿人类时间、空间、民族的演进脉络,影响深远;从文化资源质量上来讲,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多元化价值的综合体现,带来丰富的历史、文学、民俗、宗教、美学、朝圣、科普、考古、艺术等价值。以高山湖泊主题的文化产品体现着自然文化价值;“天山”、“天池”寓意其山水资源禀赋的顶级性,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与科普价值。

3.4资源禀赋条件分析新疆的天山北坡与法国波尔多、美国加利福尼亚共同处于北纬44°纬度线上,是全球三大酿酒葡萄黄金产区之一。适宜的光照、温度、水及土壤为生产优质葡萄提供了极好的自然条件。但是与丰富的资源相比,目前天山尚未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酒业品牌和葡萄酒旅游度假基地,旅游产业化程度不高。

4结论与对策建议

4.1结论本文以阜康市旅游文化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模式为研究对象,对国内外关于文化和旅游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归纳,阐述了旅游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所依据的相关理论支撑,针对目前阜康市旅游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以及特有的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借鉴国内西安市曲江新区、曲阜新区旅游文化产业园的建设的成功经验,论述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创新思路,并得出以下结论,为阜康市天山天池旅游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提供科学的指导。

4.2对策建议

4.2.1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内涵,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阜康市拥有比较丰富的旅游景观资源,其中以位于古丝绸之路的北道之上的天山天池最为著名,该景区不仅具有优美的自然景观、风光水域、生物景观,同时将人文景观、民族风情和文化古迹融为一体。但是当前天池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涉及天池文化中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并没有充分利用。因此,在旅游产业文化园区建设中需要充分挖掘天池文化内涵,在建设天山天池旅游产业文化园区过程中大力发展天池文化产业,通过旅游产业带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充分理解和把握具有市场性的文化产业和具有公益性的文化事业的特点和内在联系,走出一条符合阜康市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园区建设新路子。

4.2.2统筹旅游和文化资源,实现规划理念创新。以主题化、景点式的规划理念为核心,以瑶池、西王母古老的传说和天山壮丽地景为支撑,打造天池文化特色核心区。通过国内外规划设计的知名专家学者在园区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当地特有的文化景观资源和旅游景观资源,科学合理地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产业园区总体规划,力求把天池旅游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文化产品、高新技术、技术创意、科研人才等聚集的重要场所,形成新疆天山北坡地区文化、旅游和经济新的增长点。

4.2.3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对于产业发展的基础环境,不仅是先进的硬件设施,还包括对产业发展软环境的改善。通过持续改善基础环境,给予更多优惠政策等途径能吸引更多企业入驻,尤其是有实力、有品牌的企业,尽快提高产业集群的规模和质量。阜康市政府应该通过加大政府的政策倾斜力度为产业园区进一步发展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进一步完善园区内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针对关系民生的道路、绿化、环保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政府应该加大资金倾斜力度,并且优先划拨专项资金;对于旅游文化产业园区内开展的重大项目,其中涉及的水利、暖通、路网以及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阜康市政府可以从项目的专项管理资金中按比例进行补贴。

4.2.4建立金融服务平台,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成立阜康市天池旅游文化产业投融资以及担保公司,通过财政资金来盘活园区内土地、文化以及景观资源,通过园区内重大的文化产业项目的实施,来带动旅游和文化产业的投资和发展。出台相关政策积极支持风险投资、产业投资、创业投资等公司进驻产业园区,提供金融信贷、融资担保、司法担保、履约担保、投资中介服务等政策允许的相关等服务,推进园区内旅游文化产业融资平台的完善,有利于吸收更多社会和金融资本投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

4.2.5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天池旅游文化产业园要继续发展壮大,需要依靠重大项目的实施来带动,以重大项目对大企业或者集团进行招商引资。这就需要政府引进国内文化产业中国营企业投资,发挥其在资金雄厚、企业管理经验丰富、文化创意多样和市场销售方面的优势,形成园区内一批有发展前景的文化产业集团。同时,阜康市政府应该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条例,降低行业准入门槛,积极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入驻产业园区,充分发挥其较强的市场洞察敏锐度高、人才创新性比较强、企业运行效率高等诸多优势,促进阜康市旅游文化园区的建设。

4.2.6优化产业结构,打造文化园区品牌。阜康市政府应该对产业园区内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科学合理进行资源配置,将园区产业集群的市场效率充分发挥出来,持续提高园区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天山天池旅游文化产业园区品牌的建立和推广,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不仅有利于企业开展交流与合作,开拓国内外市场,也有利于提升整个区域的形象,为招商引资和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因此,相关部门应发挥自身职能,全力打造旅游文化产业园区品牌。

[参考文献]

[1]向勇.北大文化产业前沿报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欧阳友权.文化产业通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3]樊盛春,王伟年.文化产业闶区理论问题探讨[J].企业经济,2008(10):23-25.

[4]方世忠.政府在文化产业闶区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以现代戏剧谷为例[J].上海人大月刊,200910(15):10-14.

[5]许莉,吴玥.西部文化产业闶区发展模式探索[J].生产力研究,2011(9):45-47.

[6]李兰.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路径的思考[J].前沿,2011,(24):172-174.

[7]张立波.文化产业园的产业链构建[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4):91-95.

[8]樊盛春,王伟年.文化产业园区理论问题探讨[J].企业经济,2008(10):9-11.

[9]祁述裕.建设特色文化园区,促进区域发展[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2):8-10.

[10]王伟年,张平宇.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区位因素分析[J].人文地理,2006(01):110-115.

[11]张海燕,王忠云.基于产业融合的文化旅游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08):743-746.

[12]杨博.西安曲江文化产业园区运营模式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0.

[13]马红园.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对西安经济的影响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14]刘勤.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

[15]李忠武,部先蓉,王彬.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73-78.

产业园前景分析第5篇

1引言

乡村有景观吗?乡村有园林吗?乡村需要景观园林吗?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在大地景观开始深入人心的现代,对于中国规划建筑界,这些问题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众所周知,乡村既是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细胞,也是中国绝大部分人口的主要聚居地区。乡村园林以乡村景观为背景,乡村景观在客观方面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水、土、气候、动、植物、人工物等,在主观方面包括经济发展程度、社会文化、生活习俗,乡村园林正是在这种综合的景观中孕育、演变、发展、生成,所以乡村园林与乡村景观密不可分,故而,乡村景观园林也就成为本文的论题。根据人类聚居环境学理论(刘滨谊1999),作为乡村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背景,乡村景观园林作为乡村规划的基础背景,它对整个村落的布局、特色的塑造和生态环境的保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的面貌、格局、规划、建设决定着乡村环境的生死存亡。合理而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表面看上去朴实无华,然而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致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指导下,其内在却是丰富多彩、形态各异、耐人寻味的,其中,不乏有许多优点而令今天的城市人神往。当今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景观园林在乡村人类聚居环境规划建设中的作用、地位日渐重要。对于迅速城市化的乡村地带,乡村景观园林正处于十字路口,迫切需要予以定位、定性、定向、定型,而对于当今那些步入病态衰败的城镇,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无疑将成为“治病”“健身”的一帖灵丹妙药。

在学术界,德国、荷兰、奥地利、美国、日本、韩国等工业先进国家早已关注乡村景观园林这一领域,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2乡村景观园林的含义

“乡村景观园林”(RuralLandscapeandGarden)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对其研究的范围和研究的对象,目前还尚无完整而确切的定义。单单从字面上看,它由“乡村”和“景观园林”两个概念组成。这里用“乡村”而没用“农村”一词,主要因为农村是与农业产业联系在一起的,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地域,如今在农村,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农民,有一部分并不一定从事农业生产而是从事非农事活动,因此,用“农村”来界定范围具有一定的难度域概念,泛指城市和原始无人聚居地带以外的一切地域,特指城市(包括市和镇)建成区以外的地区,是一个空间的地域系统。“景观园林”的定义可以分解为“景观”和“园林”两个方面。对于“景观”,从景观规划设计学科角度,笔者曾有阐述:扼要地讲,景观包含着地球表面自然的、人工的人类聚居环境,并且与社会、文化、习俗、人类精神、审美密不可分(刘滨谊1990,1996,1999)。对于“园林”,张家骥先生在《中国造园论》一书中汇总了许多专家学者对“园林”的理解和定义(张家骥1991),并在此基础上对“园林”下了定义:“园林是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思想,以花木、水石、建筑等为物质为表现手段,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视觉无尽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因此,广义的乡村景观园林是非城市化地区人类聚居环境,其以大自然真山、真水等自然材料而形成的具有审美价值、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

需要说明的是乡村景观园林的界定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的,过去许多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目前已成为城市园林,它们不在笔者所研究的范围内。

3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目标

乡村景观园林存在着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传统乡村景观园林伴随着农耕文明而出现,随着工业文明及当今后工业文明的进化,乡村景观园林同样也在走向现代。其演变的根本动力是乡村人们生活的演变,乡村景观园林始终与广大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然而,它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一直未引起学术界和规划设计界的关注重视。

从历史的演变着眼,就乡村景观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而论,乡村园林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地位也不容低估。长期以来人们普遍以为中国传统园林起源于古代帝王的苑囿,这是极为片面的。根据不断的考古发掘和对古代诗歌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其实全世界最早的园林应该是原始聚落中及周边的园圃和树木绿化等实用性的园林化的土地,它也是中国园林最早的雏形,并对后来发展起来的恬淡素静的文人村居园林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就是明清之际的文人园,也不断从乡村园林中得到启发,从中汲取营养(刘天华1994)。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乡村园林在中国园林发展历程中,起着基础和源泉的作用,尤其是乡村园林为江南文人园积累了经验、提供了素材、丰富发展了中国古代园林文化,这是确定无疑的。

从现代人类聚居环境建设入手,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增长的进程中,村镇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截止1998年底,全国有建制镇17015个(不含县城关镇),集镇29118个,村庄3557700个,随着撤乡建镇和拆村并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建制镇比上一年增加480个,集镇减少1206个,村庄减少101635个(1998年村镇建设统计公报)。这种乡村城市化不是意味着把乡村变为城市,而是在于节约用地和提高乡村居民的素质和生活质量。因此,随着乡村城市化的不断进行,乡村居民的居住方式、居住文化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许多传统的聚居村落也将随之消失。乡村城市化使乡村景观园林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变革:一方面,一些有研究价值的传统乡村景观园林已经或将要遭到扼杀的命运;另一方面,乡村城市化已经或将要产生出新型的乡村景观园林。新一代的乡村景观园林应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乡土文化,创造出具有乡村特色而非城市发展模式拷贝的现代乡村景观园林,以改变当今新建村落的平庸无味、千村一色的状况,这是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基本目标。

4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动态

国外许多工业先进国家在这一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如德国、荷兰、奥地利以及美国和日本在乡村景观(RuralLandscape)、乡村地区的规划与建设方面都有非常成熟的经验。但由于现有的资料和技术手段有限,对当前国外在乡村景观园林领域的研究成果没有更详尽的资料,但仅此还是可以看出,国外非常注重对乡村景观的系统研究。

在国内,有关乡村景观园林的产生和发展,尤其是对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几乎都是一片空白。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是关注中国传统园林的研究。尽管如此,仍然存在与之相关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4.1传统地方性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结合农村园林的实例对江河流域的农村园林的产生原因及其特色分别进行了阐述(舒楠1997,陈志华1999)。此外还有对徽州古典园林有较为详细的研究(程极悦1987,肖国清1988,殷永达1993,张浪1996),这些文章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例。

4.2传统乡土建筑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彭一刚院士的《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一书(彭一刚1994)为代表,该书的视点不只停留在乡土建筑上,而是切入到传统村落的研究,对村镇的景观进行了分类和分析,其中包含了构成乡村景观园林的一些要素。此外,陈志华教授等人编写的《浙江省新叶村乡土建筑》和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持的《诸葛村乡土建筑》两套乡土建筑丛书的有关章节也阐述了乡土文化和乡村景观的关系(陈志华1998)。

4.3历史文化传统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两本书为例(刘沛林1995,1997),作者从风水的角度阐述了风水思想与风景、园林、建筑及城市设计的关系,在风水对园林规划的启示”一节中,着重论述了乡村园林的一种类型—水口园林。在中国古村落的景观建构中,分别就村落“八景、“十景、水口园林、村落点景建筑等进行了阐述。

从上述的研究成果来看,虽然有一些与乡村景观园林有关的研究成果,但不成系统、很不完善。乡村景观园林尚未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课题来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调查、分析论证。

4.4空间格局演变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从人类聚居环境学的角度,选取从古至今的村落实例,分析乡村景观的构成元素,对空间化、时间化等可以量化的元素予以量化,分析其演变发展(刘滨谊,毛巧丽1998)。

4.5现代人类聚居环境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一书为例(刘滨谊1999),以生态意识、大地景观等现代思想为世界观,以“设计结合自然、现代宏观区域景观规划等理论方法为导向,书中重点分析阐述了欧、美等国现代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与实践。

5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内容

虽然乡村景观园林只是乡村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它却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的各方面。乡村景观园林所要研究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历史、地理、建筑、民俗、社会结构、景观、环境、艺术等等。综合上述分析,笔者提出了下列乡村景观园林的主要研究内容:

5.1乡村景观园林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

5.2乡村园林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地位和作用。

5.3乡村城市化和现代化对乡村景观园林所造成的影响冲击。

5.4乡村景观园林与社会形态的内在关系。

5.5乡村景观园林与乡村经济的内在关系。

5.6乡村景观园林与乡土文化的内在关系。

5.7乡村景观园林的基本类型。

5.8乡村景观园林的空间格局特点。

5.9乡村景观园林的艺术处理。

5.10乡村景观园林的未来发展模式。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重点不在于保护传统的乡村园林,而在于寻求乡村景观园林规划建设的规律和特点,尝试地探索未来乡村景观园林的发展模式,以便能切实有效地指导今后乡村规划中的乡村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创造出超越城市的自然而和谐的乡村人类聚居环境。

6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方法

国内有关中国造园理论的论著很多,在此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于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文献资料是了解乡村景观园林形态构成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包括地方史书、地方志、家谱等,这些文献资料对村落的选址、布局、发展等都有详细的记载。目前乡村景观园林需要大量的基础性研究,这就必须建立在大量实证的基础上,然后从社会、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来进行分析、比较,找出规律。由于传统乡村景观园林大多遵循自然法则,随着村落的布局而形成,很少受到来自外界人为规范的约束。因此,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乡村景观园林进行实地调查和测绘,并结合对当地居民的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在居住方式和价值观上的变化,以及他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对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景观园林,受到来自村镇规划标准和农村土地使用政策的影响,因此,还需要认真领会政策、法规的精神。通过对乡村景观园林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通过实证对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和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景观园林进行分析、比较,研究乡村景观园林的内容和形式的演变;总结归纳乡村景观园林的基本类型;分析乡村景观园林的构园特色;找出乡村景观园林成园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乡村景观园林研究不是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它在景观建筑学、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的基础上进行多学科、多角度交叉综合研究。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方法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7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意义

乡村景观园林有别于城市景观园林,城市景观园林是通过人工再现自然,而乡村景观园林则是运用自然,更为朴素地保留着更多的自然真迹,从艺术追求而论,如果说,城市景观园林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那么,乡村景观园林则是虽由天作,宛自人开”,各自的艺术倾向不同,并无艺术的高下之分。但是,倘若从自然美的角度来看,乡村景观园林远比城市园林自然优美。“师法自然”只有从乡村景观园林中才能获取第一手的灵感源泉,而目前国内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界在这一领域几乎还处于一片空白,因此,对于乡村园林的研究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7.1建立乡村景观园林的观念意识

乡村园林虽然早就出现,但是由于人们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对乡村园林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以致于长期以来没有人对它进行系统的研究。因此,通过建立乡村园林的概念,使人们对乡村园林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激发更多的人从事乡村园林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以填补国内在乡村研究领域的空白。

7.2发掘保护传统乡村景观园林环境

中国现存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大多为明清时遗留下来的,而乡村园林由于长期以来受外界干扰少,因此,有的乡村园林还保留着宋元时期的风格,这对中国传统园林是一个很好的补充。713创造现代中国乡村景观园林通过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探讨乡村居民对园林的需求,以及乡村园林对大地景观环境和改善生态的重大作用。乡村园林不仅具有朴素的自然美,而且它和人们的平凡生活保持着最为直接和紧密的联系,因此,通过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根据乡村的功能要求、景观要求和经济条件,创造出优美的乡村园林艺术形象,这对于我国未来乡村规划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①刘滨谊,风景景观工程体系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②刘滨谊等译,图解人类景观——环境塑造史论1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6

③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④张小林,乡村概念辨析.地理学报,1998,[6]:365~370

⑤张家骥,中国造园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⑥刘天华,中国古典园林之美—画镜文心.生活1读书1新知三联书店,1994

⑦农村与景观.台湾大学农学院农村规划与发展中心编译,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

⑧舒楠,楠溪江流域乡土文化与农村园林.建筑师,1997[78]

⑨程极悦,徽商和水口园林——徽州古典园林初探,建筑学报11987[10]

⑩肖国清,论徽州古典园林艺术1中国园林,1988[2].张浪等,徽州古典园林的研究1中国园林,1996[6]

ω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ξ陈志华等,浙江省新叶村乡土建筑1台湾省建筑师公会

产业园前景分析第6篇

关键词 经济发展水平;休闲设施;向量自回归模型;上海

[中图分类号]C916.2;F299.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7)01-0058-08

一、引 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休闲欲望呈现不断高涨态势,人们希望在城市中获取游憩、娱乐,渴望获得乡村田野式的绿地、公园,满足精神需求。于是,作为居民工作和生活载体的城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城市的休闲功能逐渐凸显和不断完善,演变为城市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实际上,早在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的《雅典》就明确提出休闲是城市的基本功能,该观点至今仍对城市的转型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城市的休闲功能可以理解为一个城市为满足本地日常的休闲活动需求和外来游客的旅游活动需求所提供的服务和发挥作用的总和,从要素角度讲,休闲设施是城市休闲功能的重要表现形式,亦是满足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休闲旅游消费需求的重要载体。进一步,当一座城市的休闲设施日渐完善时,它所引致的休闲消费力会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显然,经济发展与休闲设施建设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即社会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会引发城市投资建设休闲设施;人们对休闲设施的消费和享用,会增强城市经济的发展活力。

目前学术界鲜有直接探讨经济发展与休闲设施建设关系的文献,但一些学者的观点间接佐证了这一关系。Briggs(1969)研究指出,维多利亚女王时代中后期,随着工作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管理部门加大了休闲设施供应的投入[1]。二战后,推动休闲娱乐设施与项目大量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国民财富的积累(Daniel D. McLean,Amy R.,Ph.D. Hurd,2004[2])。马惠娣、王国政(2000)认为,现代城市经济的良性循环在很大程度上越来越依赖于各种休闲需求的实现,而一个地区如果拥有并创造公园绿地、艺术场馆等设施,对于今后的经济繁荣起着关键的作用[3]。而这又会进一步创新休闲服务供给功能,从而拉动休闲消费需求和推动休闲服务业发展(卿前龙,2006[4])。总的来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城市休闲基础环境改善、居民休闲消费能力提升、休闲产业结构优化的前提和基础(楼嘉军、李丽梅、许鹏,2015[5])。显然,经济发展与休闲设施建设的关系得到了研究者的认同,但稍显遗憾的是,这些观点主要建立在学术思辨和主观判断的基础上,尚缺乏系统的理论依据和有力的数据支撑。

有鉴于此,本文尝试通过1978~2013年上海经济发展水平与休闲设施建设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VAR模型,来系统考察二者之间的关系。之所以选择上海作为研究对象,原因有三:一是上海城市休闲发展周期相对较长,统计数据比较完整。对上海经济发展与休闲设施建设关系进行考察和分析,有助于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规律。二是上海人均生产总值已从1978年的1 445美元上升到2013年的14 547美元,居民生活状态明显改善,与此同时,居民用于休闲或休闲相关的消费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力与日剧增。探讨上海经济发展与休闲设施建设之间关系,得出的规律性特征将对国内诸多城市的休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三是上海是全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休闲设施配置相对完善和成熟,这使得研究不仅在理论层面加深对经济发展与休闲设施关系的科学认识,而且能够在实践层面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城市休闲的深化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二、上海休闲设施建设概况

(一)休闲设施分类

从一般意义上讲,所谓休闲设施主要是指由政府管理部门或者社会力量建设和举办的,用于满足人们休闲娱乐活动需求的经营性和公益性的场馆、场地、景区、设备等。显而易见,休闲设施是由一定的空间要素与设施要素共同构成的一个可供人们从事休闲活动的物质空间[6]。根据休闲设施功能,可将休闲设施大致分为以下五类 (见表1)。

考虑到规范的量化研究成为可能,要求相关统计数据较为系统和完备,本文在休闲设施分类基础上,选择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剧场/影剧院等文化场馆和国家4A级以上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城市公园等公园景区两类休闲设施作为研究对象。

(二)上海休闲设施发展历程及特征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通过文化场馆、公园景区数量的变化,来反映上海休闲设施的发展历程。由图1和图2可知,第一,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文化场馆中剧场/影剧院始终保持较大规模,其发展轨迹呈现“N”型曲线;第二,从2000年起,博物馆数量上升趋势明显,并于2011年超过文化馆和图书馆;第三,文化馆和图书馆数量经历了相似的发展轨迹,即先升后降;第四,公园景区中城市公园规模相对较大,且呈现快速上升态势;第五,2001年起,国家4A级以上景区数量不断增长,这主要源于1999年开始国家旅游局制定实施的《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促进了各地加快景区等级评定工作;第六,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森林公园数量始终处于较低的规模水平。

可以看出,上海休闲设施的配置中,剧场/影剧院和城市公园发展规模较大。一方面,从市民角度讲,剧场/影剧院本身的娱乐性比较强,成为本地居民乐于选择的一种休闲场所。据一项调查显示,上海市民对剧场/影剧院等娱乐场所的选择比例要高于图书馆、博物馆①,这说明上海市民对图书馆、博物馆等一些文化性较强的场馆选择要略微低于娱乐性较强的场馆,这也间接反映了上海剧场/影剧院的数量规模较大的原因。另一方面,从城市发展角度讲,城市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城市政治经济的发展,上海的城市公园得到空前发展,并于2003年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目前,上海共有城市公园161座,其中142座公园实行免费开放,年游客接待量超过2亿人次。相比旅游景区,城市公园在满足本地居民户外休闲游憩活动需求方面的职能更为显著,在推动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也更为明显,相应地城市公园的规模要高于旅游景区。

进一步,由图3可知,1978~2013年上海的人均生产总值水平大幅度提升。1978年为1 445美元,1997年后突破3 000美元,2008年后超过10 000美元,2013年达到14 547美元。同一时期,上海的文化场馆数量呈现波动性发展,2003年达到最大值后下降明显,下降到2010年之后又开始回升;而公园景区数量则呈平稳发展态势,并与文化场馆数量之间的差距渐小。

三、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本文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来探究经济发展与休闲设施建设的关系,原因有三:一是将所有变量视为系统的内生变量,由此避免了以回归分析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二是解释变量均为滞后变量,从而利于刻画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三是基于VAR模型可对变量间的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进行检验,并进行脉冲响应分析。

本文选取1978~2013年上海人均生产总值、文化场馆数量、公园景区数量这三个变量来分析经济发展与休闲设施建设之间的关系。相关数据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历史统计资料(1949-2000年)》;二是1997~2013年的《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三是1998~2014年的《上海统计年鉴》。为减少异方差性的影响及实现非线性关系的线性化处理,分别对原始数据进行自然对数处理,记为logPERCAPITA、logCULVENUES和logPARKSCENIC。本文使用的软件为Stata SE 12.0。

四、经济发展与休闲设施建设的协整及因果关系检验

为了分析上海经济发展与休闲设施建设之间的关系,需要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协整检验。协整理论主要用于寻找两个或多个非平稳变量之间的均衡关系,如果某两个或多个同阶时间序列向量的某种线性组合可以得到一个平稳的误差序列,则这些非平稳的时间序列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即具有协整性。

(一)平稳性检验

在运用协整理论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之前,需要对序列中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以考察序列的平稳性。本文采用ADF检验法来检验变量的平稳性。以PERCAPITA表示人均生产总值水平,CULVENUES表示文化场馆数量,PARKS-CENIC表示公园景区数量,D.logPERCAPITA、

D.logCULVENUES、D.logPARKSCENIC分别表示各自的一阶差分。检验结果显示,PERCAPITA、CULVENUES、PARKSCENIC在10%的显著水平上均不平稳,而D.logPERCAPITA、D.logCULVENUES、D.logPARKSCENIC在1%的检验水平上均是平稳序列,这说明PERCAPITA、CULVENUES、PARKSCENIC均是一阶单整序列,符合协整检验的要求(见表2)。从协整检验趋势图(见图4)也可以看出,经过差分处理后,原有的时间序列不存在自相关问题。

(二)协整检验

本文采用基于VAR模型的Johansen协整检验法进行检验。在协整检验前,首先需要选择VAR模型的滞后期。从表3可看出,VAR模型的滞后期是1;其次判断VAR模型是否稳定。由图5可知,VAR模型的全部特征根均小于1,且在单位圆内,因此该VAR模型是一个稳定的系统。

进一步,通过协整秩迹检验(Trace statistic)结果表明,只有一个线性无关的协整向量,而最大特征值检验(Max statistic)也表明,可以在5%的水平上拒绝“协整秩为0”的原假设,但无法拒绝“协整秩为1”的原假设。这说明,人均生产总值、文化场馆数量、公园景区数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见表4)。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显示,上海人均生产总值、文化设施数量、公园景区数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可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进一步确认三变量之间的均衡关系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见表5)。

表5的检验结果表明,第一,公园景区数量增加是导致人均生产总值水平提升的格兰杰原因,说明公园景区建设能够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第二,公园景区数量增加是导致文化场馆数量增加的格兰杰原因,说明城市公园景区建设能够带动主要满足本地居民休闲娱乐的场馆数量的建设;第三,人均生产总值水平和文化场馆规模并不是导致公园景区数量增加的格兰杰原因,说明可能存在其他未纳入模型的、与公园景区数量建设之间有更明显的因果关系的变量。

综上所述,公园景区数量和人均生产总值、文化场馆数量之间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一方面,公园景区建设能够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但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并不能导致公园景区数量增加;另一方面,城市公园景区的规模化发展有助于文化场馆的投资建设。

(四)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格兰杰因果检验只给出了变量的相互影响关系,但并没有对变量之间的影响程度给出定量分析。因此,在因果检验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对所有变量做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该模型是用Johansen的最大似然估计(MLE)方法估计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可在施加长期均衡约束的情况下,用来分析变量间的短期关系。误差修正模型的结果为:

D.logPERCAPITA=-0.3447L1.cel+

0.1279LD.logPERCAPITA+0.1481LD.logCULVENUES+

0.0455LD.logPARKSCENIC+0.0016

D.logCULVENUES=0.2047L1.cel+

0.0529LD.logPERCAPITA-0.0366LD.logCULVENUES+

0.6369LD.logPARKSCENIC+0.0063

D.logPARKSCENIC=-0.0030L1.cel-

0.1275LD.logPERCAPITA+0.0927LD.logCULVENUES-0.1791LD.logPARKSCENIC+0.0242

D.logPERCAPITA方程中,L1.cel=-0.3447表明,如果人均生产总值水平提升,则短期内,文化设施数量和公园景区数量会减少;D.logCUL-VENUES方程中,L1.cel=0.2047表明,如果文化场馆数量增加,则短期内,人均生产总值水平和公园景区数量都会上升;D.logPARKSCENIC方程中,L1.cel=-0.0030表明,如果公园景区数量增加,则短期内,人均生产总值和文化场馆数量会减少。

进一步,通过协整方程,可以得到人均生产总值、文化娱乐场馆数量、公园景区数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logPERCAPITA=-12.2099+

3.4066logCULVENUES+3.8574logPARKSCENIC

长期看来,文化场馆数量对上海人均生产总值的弹性为3.4066,而对公园景区数量的弹性是3.8574,这表明,首先,公园景区建设对经济发展水平的正向作用更为明显,而且在统计上是显著的;其次,文化场馆数量虽然在长期内与人均生产总值水平的正向关系稍弱于公园景区数量,但在统计上却是不显著的。

五、经济发展与休闲设施建设的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

(一)脉冲响应函数

脉冲响应函数描绘的是特定变量对各种冲击的反应轨迹。以下部分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进一步刻画人均生产总值、文化场馆数量、公园景区数量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以最长期为20期来考察人均生产总值、文化场馆数量、公园景区数量的响应轨迹(见图6)。可以看出,首先,在本期给logCULVENUES一个标准差冲击后,文化场馆自身受到的是负向响应;公园景区在第1期受到正向响应,然后保持平稳发展态势;人均生产总值在前3期受到负向响应,随后则表现为上升趋势。其次,在本期给logPARKSCENIC一个标准差冲击后,文化场馆数量在第1期的增长响应明显,第2期开始逐步下降;公园景区数量受到自身的冲击后,在第1期受到负向响应,随后保持平稳发展态势;而人均生产总值水平表现为明显的正向波动。这说明,城市通过投资建设文化场馆、公园景区等休闲设施,可以带动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最后,在本期给logPERCAPITA一个标准差冲击后,文化场馆数量在前2期受到的是负向响应,第3期开始表现为正向波动,但波动速度较缓;公园景区数量在第1期受到负向响应,随后保持稳定发展态势;而人均生产总值受到自身冲击后,一直产生负向响应。以上结果说明,第一,文化场馆数量和人均生产总值之间存在双向关系,从长期看文化场馆数量的增加对人均生产总值的提升更为明显;第二,文化场馆数量和公园景区数量之间存在单向关系,长期看公园景区数量的增加会导致文化场馆建设力度降低,但文化场馆数量增加对公园景区建设力度的抑制作用微乎其微,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市休闲产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但城市在大力推进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有可能会忽视了主要满足本地居民的休闲设施的投资建设;第三,公园景区数量和人均生产总值之间存在单项关系,长期看公园景区建设能够提升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但经济发展水平对公园景区建设的推动作用不明显。

(二)方差分解

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变量对于其他变量的贡献程度,通过基于VAR模型的方差分解,评价各内生变量对预测方差的贡献度。

表5显示,第一,对上海人均生产总值水平进行向前一年的预测,其预测方差完全来自于本身。但如果作20年预测,则人均生产总值的预测方差有72.7333%来自于公园景区,17.9275%来自于人均生产总值本身,其余9.3392%来自文化场馆。这表明,公园景区数量对人均生产总值水平有较大影响。第二,对上海文化场馆数量进行向前一年的预测,其预测方差主要来自于文化场馆本身。即便向前作20年的预测,也依然有68.0147%的预测方差来自文化场馆本身,其余的15.2363%与1.6749%分别来自人均生产总值与公园景区。这表明,文化场馆数量主要受到自身的影响,人均生产总值和公园景区的作用较小。第三,对上海公园景区数量进行向前一年的预测,其预测方差主要来自于公园景区本身,即便向前作20年的预测,也依然有69.9412%的预测方差来自公园景区本身,其余的8.1001%与21.9586%分别来自人均生产总值与文化场馆。这意味着,公园景区数量主要受到自身的影响,人均生产总值和文化场馆的作用较小。

以上结果进一步印证了人均生产总值与文化场馆数量、公园景区数量之间互动力量不平衡的关系,其中,公园景区数量增加对人均生产总值水平的推动作用要大于人均生产总值对公园景区的贡献度;人均生产总值水平对文化场馆建设的推动作用要大于文化场馆对人均生产总值的贡献度(见表6)。

六、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本文利用上海1978~201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将经济发展和休闲设施纳入统一框架下来考察其关系,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经济发展水平与休闲设施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表现为人均生产总值水平与文化场馆数量、公园景区数量之间均呈现正相关的关系。

第二,公园景区数量和人均生产总值水平、文化场馆数量之间均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公园景区建设有助于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和文化场馆建设,但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文化场馆的建设并不能带来城市公园景区数量的增加。

第三,脉冲响应分析表明,首先,文化场馆数量和公园景区数量增加有助于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从长期看,这种促进作用会逐渐增强;其次,短期内公园景区数量增加会促进文化场馆投资的需求,但长期看,公园景区数量增加会抑制文化场馆的投资建设,而且这种抑制作用会逐步增强;再次,短期看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会抑制文化场馆数量和公园景区数量的增加,但长期看,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会有助于文化场馆和公园景区的投资建设,并且对文化场馆数量增加的促动作用更为明显。

第四,方差分解结果表明,公园景区数量增加对于人均生产总值变动的贡献度,以及人均生产总值水平的提升对于文化场馆数量贡献度均较大。

(二)启示

首先,投资建设公园景区有利于推进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一方面,城市公园和旅游景区的建设有利于休闲产业的发展,这会改善经济发展所依赖的投资环境,从而促进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合理化,增强城市经济发展的活力。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公园和旅游景区的开发规划,带动了周边地区房地产、商业和文化娱乐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兴旺,从而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其次,投资建设公园景区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城市文化场馆的投入。城市公园和旅游景区主要承担着满足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户外休闲游憩活动需求的职能,而文化场馆是提供室内休闲娱乐活动的场所,二者理应成为相互呼应的发展格局。但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为了增强旅游吸引力、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等目标,以及城市居民对生态休闲、体育休闲、低碳休闲等需求的渴望,导致公园和旅游景区的投资建设力度较大,而室内文化休闲场所数量往往跟不上其建设步伐。《全球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研究显示,尽管上海剧院、影院的数量较多,但博物馆、图书馆等的数量较少,尤其是与欧美发达国家的文化中心城市相比,上海室内的文化休闲场所数量是其短板。[7]

最后,休闲设施建设是培育城市休闲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经济发展与城市休闲设施建设之间的关系可以进一步深化理解为经济发展与城市休闲产业之间的关系。从欧美发达国家经验看,休闲产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目前已占GDP总量的50%~60%左右。美国学者莫里托(1999)认为,从世界范围看,欧美发达国家将于2015年前后率先进入休闲时代,并坚信休闲将成为21世纪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与此同时,经济增长过程中,不断提升的居民收入水平以及逐渐完善的休假制度,确保了居民消费中蕴藏的巨大休闲消费潜力会不断地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从而推动休闲产业的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

[1] Briggs,A. Victorian Cities[M]. Harmondsworth: Penguin, 1969.

[2] Daniel D. McLean,Amy R., Ph.D. Hurd. Nancy Brattain Rogers. Kraus' Recreation and Leisure in Modern Society[M]. Jones & Bartlett Publishers,2004.

[3] 马惠娣,王国政. 休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J]. 磐新闻周刊, 2000(34):40-41.

[4] 卿前龙. 城市化与休闲服务业的发展[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6,22(6):89-92.

[5] 楼嘉军,李丽梅,许鹏. 上海城市休闲化协调发展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大学学报,2015(3):95-101.

[6] 马建业. 城市闲暇环境研究与设计[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19.

产业园前景分析第7篇

1引言

乡村有景观吗?乡村有园林吗?乡村需要景观园林吗?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在大地景观开始深入人心的现代,对于中国规划建筑界,这些问题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众所周知,乡村既是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细胞,也是中国绝大部分人口的主要聚居地区。乡村园林以乡村景观为背景,乡村景观在客观方面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水、土、气候、动、植物、人工物等,在主观方面包括经济发展程度、社会文化、生活习俗,乡村园林正是在这种综合的景观中孕育、演变、发展、生成,所以乡村园林与乡村景观密不可分,故而,乡村景观园林也就成为本文的论题。根据人类聚居环境学理论(刘滨谊1999),作为乡村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背景,乡村景观园林作为乡村规划的基础背景,它对整个村落的布局、特色的塑造和生态环境的保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的面貌、格局、规划、建设决定着乡村环境的生死存亡。合理而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表面看上去朴实无华,然而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致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指导下,其内在却是丰富多彩、形态各异、耐人寻味的,其中,不乏有许多优点而令今天的城市人神往。当今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景观园林在乡村人类聚居环境规划建设中的作用、地位日渐重要。对于迅速城市化的乡村地带,乡村景观园林正处于十字路口,迫切需要予以定位、定性、定向、定型,而对于当今那些步入病态衰败的城镇,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无疑将成为“治病”“健身”的一帖灵丹妙药。

在学术界,德国、荷兰、奥地利、美国、日本、韩国等工业先进国家早已关注乡村景观园林这一领域,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2乡村景观园林的含义

“乡村景观园林”(RuralLandscapeandGarden)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对其研究的范围和研究的对象,目前还尚无完整而确切的定义。单单从字面上看,它由“乡村”和“景观园林”两个概念组成。这里用“乡村”而没用“农村”一词,主要因为农村是与农业产业联系在一起的,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地域,如今在农村,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农民,有一部分并不一定从事农业生产而是从事非农事活动,因此,用“农村”来界定范围具有一定的难度域概念,泛指城市和原始无人聚居地带以外的一切地域,特指城市(包括市和镇)建成区以外的地区,是一个空间的地域系统。“景观园林”的定义可以分解为“景观”和“园林”两个方面。对于“景观”,从景观规划设计学科角度,笔者曾有阐述:扼要地讲,景观包含着地球表面自然的、人工的人类聚居环境,并且与社会、文化、习俗、人类精神、审美密不可分(刘滨谊1990,1996,1999)。对于“园林”,张家骥先生在《中国造园论》一书中汇总了许多专家学者对“园林”的理解和定义(张家骥1991),并在此基础上对“园林”下了定义:“园林是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思想,以花木、水石、建筑等为物质为表现手段,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视觉无尽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因此,广义的乡村景观园林是非城市化地区人类聚居环境,其以大自然真山、真水等自然材料而形成的具有审美价值、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

需要说明的是乡村景观园林的界定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的,过去许多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目前已成为城市园林,它们不在笔者所研究的范围内。

3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目标

乡村景观园林存在着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传统乡村景观园林伴随着农耕文明而出现,随着工业文明及当今后工业文明的进化,乡村景观园林同样也在走向现代。其演变的根本动力是乡村人们生活的演变,乡村景观园林始终与广大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然而,它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一直未引起学术界和规划设计界的关注重视。

从历史的演变着眼,就乡村景观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而论,乡村园林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地位也不容低估。长期以来人们普遍以为中国传统园林起源于古代帝王的苑囿,这是极为片面的。根据不断的考古发掘和对古代诗歌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其实全世界最早的园林应该是原始聚落中及周边的园圃和树木绿化等实用性的园林化的土地,它也是中国园林最早的雏形,并对后来发展起来的恬淡素静的文人村居园林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就是明清之际的文人园,也不断从乡村园林中得到启发,从中汲取营养(刘天华1994)。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乡村园林在中国园林发展历程中,起着基础和源泉的作用,尤其是乡村园林为江南文人园积累了经验、提供了素材、丰富发展了中国古代园林文化,这是确定无疑的。

从现代人类聚居环境建设入手,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增长的进程中,村镇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截止1998年底,全国有建制镇17015个(不含县城关镇),集镇29118个,村庄3557700个,随着撤乡建镇和拆村并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建制镇比上一年增加480个,集镇减少1206个,村庄减少101635个(1998年村镇建设统计公报)。这种乡村城市化不是意味着把乡村变为城市,而是在于节约用地和提高乡村居民的素质和生活质量。因此,随着乡村城市化的不断进行,乡村居民的居住方式、居住文化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许多传统的聚居村落也将随之消失。乡村城市化使乡村景观园林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变革:一方面,一些有研究价值的传统乡村景观园林已经或将要遭到扼杀的命运;另一方面,乡村城市化已经或将要产生出新型的乡村景观园林。新一代的乡村景观园林应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乡土文化,创造出具有乡村特色而非城市发展模式拷贝的现代乡村景观园林,以改变当今新建村落的平庸无味、千村一色的状况,这是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基本目标。

4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动态

国外许多工业先进国家在这一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如德国、荷兰、奥地利以及美国和日本在乡村景观(RuralLandscape)、乡村地区的规划与建设方面都有非常成熟的经验。但由于现有的资料和技术手段有限,对当前国外在乡村景观园林领域的研究成果没有更详尽的资料,但仅此还是可以看出,国外非常注重对乡村景观的系统研究。

在国内,有关乡村景观园林的产生和发展,尤其是对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几乎都是一片空白。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是关注中国传统园林的研究。尽管如此,仍然存在与之相关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4.1传统地方性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结合农村园林的实例对江河流域的农村园林的产生原因及其特色分别进行了阐述(舒楠1997,陈志华1999)。此外还有对徽州古典园林有较为详细的研究(程极悦1987,肖国清1988,殷永达1993,张浪1996),这些文章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例。

4.2传统乡土建筑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彭一刚院士的《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一书(彭一刚1994)为代表,该书的视点不只停留在乡土建筑上,而是切入到传统村落的研究,对村镇的景观进行了分类和分析,其中包含了构成乡村景观园林的一些要素。此外,陈志华教授等人编写的《浙江省新叶村乡土建筑》和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持的《诸葛村乡土建筑》两套乡土建筑丛书的有关章节也阐述了乡土文化和乡村景观的关系(陈志华1998)。

4.3历史文化传统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两本书为例(刘沛林1995,1997),作者从风水的角度阐述了风水思想与风景、园林、建筑及城市设计的关系,在风水对园林规划的启示”一节中,着重论述了乡村园林的一种类型—水口园林。在中国古村落的景观建构中,分别就村落“八景、“十景、水口园林、村落点景建筑等进行了阐述。

从上述的研究成果来看,虽然有一些与乡村景观园林有关的研究成果,但不成系统、很不完善。乡村景观园林尚未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课题来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调查、分析论证。

4.4空间格局演变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从人类聚居环境学的角度,选取从古至今的村落实例,分析乡村景观的构成元素,对空间化、时间化等可以量化的元素予以量化,分析其演变发展(刘滨谊,毛巧丽1998)。

4.5现代人类聚居环境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一书为例(刘滨谊1999),以生态意识、大地景观等现代思想为世界观,以“设计结合自然、现代宏观区域景观规划等理论方法为导向,书中重点分析阐述了欧、美等国现代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与实践。

5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内容

虽然乡村景观园林只是乡村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它却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的各方面。乡村景观园林所要研究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历史、地理、建筑、民俗、社会结构、景观、环境、艺术等等。综合上述分析,笔者提出了下列乡村景观园林的主要研究内容:

5.1乡村景观园林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

5.2乡村园林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地位和作用。

5.3乡村城市化和现代化对乡村景观园林所造成的影响冲击。

5.4乡村景观园林与社会形态的内在关系。

5.5乡村景观园林与乡村经济的内在关系。

5.6乡村景观园林与乡土文化的内在关系。

5.7乡村景观园林的基本类型。

5.8乡村景观园林的空间格局特点。

5.9乡村景观园林的艺术处理。

5.10乡村景观园林的未来发展模式。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重点不在于保护传统的乡村园林,而在于寻求乡村景观园林规划建设的规律和特点,尝试地探索未来乡村景观园林的发展模式,以便能切实有效地指导今后乡村规划中的乡村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创造出超越城市的自然而和谐的乡村人类聚居环境。

6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方法

国内有关中国造园理论的论著很多,在此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于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文献资料是了解乡村景观园林形态构成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包括地方史书、地方志、家谱等,这些文献资料对村落的选址、布局、发展等都有详细的记载。目前乡村景观园林需要大量的基础性研究,这就必须建立在大量实证的基础上,然后从社会、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来进行分析、比较,找出规律。由于传统乡村景观园林大多遵循自然法则,随着村落的布局而形成,很少受到来自外界人为规范的约束。因此,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乡村景观园林进行实地调查和测绘,并结合对当地居民的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在居住方式和价值观上的变化,以及他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对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景观园林,受到来自村镇规划标准和农村土地使用政策的影响,因此,还需要认真领会政策、法规的精神。通过对乡村景观园林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通过实证对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和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景观园林进行分析、比较,研究乡村景观园林的内容和形式的演变;总结归纳乡村景观园林的基本类型;分析乡村景观园林的构园特色;找出乡村景观园林成园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乡村景观园林研究不是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它在景观建筑学、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的基础上进行多学科、多角度交叉综合研究。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方法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7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意义

乡村景观园林有别于城市景观园林,城市景观园林是通过人工再现自然,而乡村景观园林则是运用自然,更为朴素地保留着更多的自然真迹,从艺术追求而论,如果说,城市景观园林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那么,乡村景观园林则是虽由天作,宛自人开”,各自的艺术倾向不同,并无艺术的高下之分。但是,倘若从自然美的角度来看,乡村景观园林远比城市园林自然优美。“师法自然”只有从乡村景观园林中才能获取第一手的灵感源泉,而目前国内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界在这一领域几乎还处于一片空白,因此,对于乡村园林的研究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7.1建立乡村景观园林的观念意识

乡村园林虽然早就出现,但是由于人们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对乡村园林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以致于长期以来没有人对它进行系统的研究。因此,通过建立乡村园林的概念,使人们对乡村园林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激发更多的人从事乡村园林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以填补国内在乡村研究领域的空白。

7.2发掘保护传统乡村景观园林环境

中国现存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大多为明清时遗留下来的,而乡村园林由于长期以来受外界干扰少,因此,有的乡村园林还保留着宋元时期的风格,这对中国传统园林是一个很好的补充。713创造现代中国乡村景观园林通过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探讨乡村居民对园林的需求,以及乡村园林对大地景观环境和改善生态的重大作用。乡村园林不仅具有朴素的自然美,而且它和人们的平凡生活保持着最为直接和紧密的联系,因此,通过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根据乡村的功能要求、景观要求和经济条件,创造出优美的乡村园林艺术形象,这对于我国未来乡村规划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①刘滨谊,风景景观工程体系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②刘滨谊等译,图解人类景观——环境塑造史论1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6

③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④张小林,乡村概念辨析.地理学报,1998,[6]:365~370

⑤张家骥,中国造园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⑥刘天华,中国古典园林之美—画镜文心.生活1读书1新知三联书店,1994

⑦农村与景观.台湾大学农学院农村规划与发展中心编译,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

⑧舒楠,楠溪江流域乡土文化与农村园林.建筑师,1997[78]

⑨程极悦,徽商和水口园林——徽州古典园林初探,建筑学报11987[10]

⑩肖国清,论徽州古典园林艺术1中国园林,1988[2].张浪等,徽州古典园林的研究1中国园林,1996[6]

ω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ξ陈志华等,浙江省新叶村乡土建筑1台湾省建筑师公会

产业园前景分析第8篇

1.关于后工业文明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电子信息技术促进了后工业社会的发展,同时也被称为知识型社会,它和工业社会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工业化社会在在进行商品生产的同时需要面对机器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而后工业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遇到过很大的阻力;(2)在工业社会时期,社会生产的主体有明确分工,生产过程相对集中,而后工业社会面临着社会的各个领域已成为成熟的并且已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情况;(3)在工业社会时期的生产过程中仅仅强调提高单位时间的生产效率,而后工业社会是“知识”,“技术”,“创新”这三要素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2.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设计方法与策略分析

北杜伊斯堡公园最大的特点是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具体体现在对废弃的工业场地及工业生产设施的保护和利用的设计手法上。第一,对废弃工业场地及设施的态度。彼得・拉兹认为,工业废弃物设施的保持是工业遗址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审美的特殊发展过程,是人类社会工业时期文明的体现,并且应保留为公园的主要元素之一。第二,进行全面保护原工业用地结构的整体布局和空间节点,而不只是保留其中的一部分。彼得・拉兹在设计中对鼓风炉,煤气存储罐,车间,矿仓进行保留的的前提下,对铁路,道路和运河的结构分析,元素的其他点线面和场地,绿色开放空间的表面元素组成进行分析,将老厂区整体空间和景观特色保留并加以扩展。

环境整治修复的重建方法:

(1)水体污染净化和雨水收集系统

彼得・拉兹提出从东向西穿过公园,对原有的排向埃姆舍河的污水进行处理,并与水净化系统进行分离。改建后利用地下污水管道将污水排放,净化水是用水渠形式来避免与污染土壤接触;收集的雨水通过管道进入冷却槽和沉淀池沉淀后进行过滤,将湿地场地进一步净化。

(2)风能的利用

在运河岸上的“风塔”可以利用风力将净化后的水从底部抽到高架行人步道的高度,随着旱季的来临作为灌溉植被水;而在其他季节,则可作为水的补给水通道。通过这一过程,可以创造出有趣的水体流动方式;并且可以通过增加水和氧气的接触从而提高过滤质量。

(3)利用工业废料

利用厂区工业生产的废物填铺城道路,广场和水通道。整个公园的设计史一个生态进化过程,因此不是一朝建成的,应长期的自然进化,如金属广场的铁块的长期腐蚀,污染土壤上的植被生长等都需要长期规划和设计并不断修正和改进。

3.上海后滩公园设计方法与策略分析

后滩公园的设计方法体现在其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设计之中。通过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整合,形成了后滩公园的以下几大景观特点:

(1)湿地净化系统与生态景观基地,这个生态景观基地包括三大部分:

首先,公园保存4平方公里原有河滩湿地的地区,郁郁葱葱的树木和芦苇群落,为各种鸟类提供休憩和繁衍的场所并起到净化水质,防止雨洪冲刷等功能。其二,原来的水泥硬化堤坝改造成为湿地生态滨江潮汐区,为当地的滨水植物提供生长空间。其三,根据狭窄的场地条件,设计了一条人工河流湿地系统,为河流水质净化和滞洪区,并提供综合服务系统。

(2)回味场

自唐代起该地块经历了近千年的农业社会时期,它很好的见证了黄浦江区域农业经济的繁荣昌盛与下滑衰弱。本设计吸取了造田的技术与艺术,解决了高差,并用于水体的生态净化和都市农业过程,在回味农业文明的同时,创造独特的都市农业景观体验。

(3)工业的记忆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工业化的发祥地之一,她见证了近代民族工业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史过程,该地块的工业遗址主要为工业厂房和货运码头。设计通过对场地原有厂房和货运码头的解析、补充和再生等艺术与技术手法,保留并且赋予该场地工业遗址更多的文化内涵,以纪念上海后滩区的工业文明。

结论

在后工业社会的发展中,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同时城市公共绿地面积却越来越小,受包括当地原住民情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后工业时代景观公园的发展方向成为了当代景观设计师一个棘手的难题。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和上海公园作为为后工业景观公园的成功案例,对工业废弃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实践

产业园前景分析第9篇

关键词:SWOT分析;农业庄园;旅游开发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位于城郊的农业区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农业区由传统农业方式,向都市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型农业加旅游方向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城郊农业庄园发展的一个新模式。随着我国大中城市全域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郊农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正在发生着转变,这对城郊农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位于城郊的农业庄园该如何在全域城市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都市型现代农业、休闲农业的发展中凸显其优势和价值,发挥其潜能,已经成为众多农业庄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本文以大连富甲蓝莓庄园为例,探讨其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如何运用SWOT分析的方法,对其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旅游发展策略和建议,对城郊农业庄园旅游开发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一. SWOT分析法

SWOT 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它是一种企业战略分析方法,即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其中,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劣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

SWOT分析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对企业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明确企业可利用的机会和可能面临的风险,并将这些机会和风险与企业的优势和缺点结合起来,形成企业成本控制的不同战略措施。SWOT方法自形成以来,广泛应用于企业战略研究与竞争分析,成为战略管理和竞争情报的重要分析工具。

二. 城郊农业庄园旅游开发SWOT分析——以大连富甲蓝莓庄园为例

大连富甲蓝莓庄园位于大连市区东北部、大连保税区北部的蓝莓种植园区,是一家台湾、日本、中国大陆合资的集蓝莓种植、蓝莓产品开发、农业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庄园。该庄园占地1000余亩,陆地、暖棚和冷棚种植优质蓝莓品种达18万株,被辽宁省大连市人民政府授予“蓝莓采摘示范园”。

为了使庄园能够创造更大的效益,在大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城郊农业实现转型和周边农村发展做出示范并带动其科学发展,该庄园致力于大连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积极开展庄园的旅游开发,探索城郊农业庄园独特的发展之路。

(一)大连富甲蓝莓庄园旅游开发优势分析(Strengths)

1. 庄园旅游区位潜力优势明显,市场支撑有力

随着大连全域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大连市行政区域不断延伸和扩展,周边城郊地区逐渐纳入大连市范围之内。大连富甲蓝莓庄园距离大连核心城区43公里,距离大连金州新区20公里,距离规划的大连新机场27公里,位于城市边缘,旅游区位优势明显,市场支撑有力。

2. 庄园生态环境理想,为蓝莓示范种植基地

庄园位于大连北部城郊森林公园环抱之中,山水相宜,尽显田园风光之美。南邻大连著名大黑山风景区,东南毗邻大连著名金石滩部级风景名胜区,东邻部级红色旅游景点关向应纪念馆和向应乡村旅游景区,北邻小黑山风景区和东沟村乡村旅游景区,水库、各类水果种植园区、绿化苗木基地等景观资源分布周边。庄园自然环境保护良好,生态环境优美,基本上保持着原有的自然状态,是较为理想的自然生态休闲旅游地。庄园秉承“绿色、环保、有机”的宗旨,严格按照有机农业标准进行管理。病虫害防治以物理防治为主;肥料采用草炭土、农家肥等绿肥,完全摒弃传统农药和化学肥料;灌溉水源采用PE管材实施滴灌,可达到人饮用水标准。庄园为大连市蓝莓示范种植基地,庄园出产的蓝莓通过了中国有机产品认证和台湾权威食品安全机构SGS的检测。庄园为中国农业部“948”行业技术及蓝莓示范园区。

3. 庄园蓝莓单体种植规模大,种植方式多元化

庄园占地1000余亩,其中露地栽培面积500亩;温室100栋、占地200亩;冷棚100栋、占地100亩。目前庄园蓝莓种植的品种有:北陆、公爵、蓝丰、斯巴坦和伯克利10余种,以辽东地区露地栽培表现良好的北陆、蓝丰、都克三个品种为主营品种。

4. 庄园蓝莓步入丰产期,辅以多种传统农作物,具备采摘、加工、旅游开发的条件

经过多年的培育、种植,庄园现有蓝莓已进入丰产期,年产蓝莓鲜果达到50吨。除蓝莓种植之外,庄园还有传统农业种植,目前主要种植玉米和大豆。大樱桃等水果种植面积约20亩。蓝莓、大樱桃、玉米、大豆等是庄园目前主要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庄园具备水果和农产品采摘、加工、旅游开发的条件。

5. 庄园与台湾农业部门一直保持密切联系,拟合作建立大连第一所“两岸农业技术交流与农产品展示基地”

庄园的投资方之一来自台湾,庄园一直与台湾农业部门保持密切联系,产品也得到了台湾权威机构的认证。在此基础上,庄园管理方考虑将蓝莓产品打入台湾市场,同时引进台湾农产品来大连销售,建立“两岸农业技术交流与农产品展示基地”,做到优势互补,扩大庄园的经营范围,提高庄园的核心竞争力。

6. 各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大,台湾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大连富甲蓝莓庄园旅游开发,得到了大连市政府、保税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各级政府在庄园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扶持,保证了庄园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作为投资方的台湾企业,也为庄园旅游开发积极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辅助,使庄园旅游开发没有后顾之忧。

(二)大连富甲蓝莓庄园旅游开发劣势分析(Weaknesses)

1. 蓝莓资源旅游景观效果一般

庄园中主要种植作物为蓝莓,而蓝莓作为旅游资源而言,景观效果一般。园中蓝莓虽有温室、冷棚和陆地种植,但景观效果单一,故在旅游开发时应合理规划功能分区,并考虑辅以多元化立体景观。

2. 庄园交通可进入性不强

庄园位于大连保税区亮甲店镇,目前周边没有大型的旅游园区,道路状况一般,交通可进入性不强。

3. 庄园周边经济落后,本园区与当地农业经济互动性不足

庄园周边即为农村自然村,当地村民以种植玉米为主业,经济都比较落后,村民富裕程度不高,目前本园区与当地农业经济互动性不强。

(三)大连富甲蓝莓庄园旅游开发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

1. 国家、辽宁省、大连市关于旅游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政策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旅游业培育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黄金发展期,旅游业发展具有许多有利条件。在此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国民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收入增加,旅游需求更为旺盛;我国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旅游更为便利;国际旅游市场将实现恢复性增长。辽宁省作为我国旅游重点省份,大连市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开发的代表性城市,始终把旅游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在政策导向方面优势明显。

2. 国家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政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实现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在战略选择上必须按照新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寻找新的突破口。近十几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尤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政策,大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面貌的改善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为乡村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大连市重点发展蓝莓产业的产业规划

大连是我国重要的蓝莓生产基地,目前大连已经形成全国最大的蓝莓产地规模,种植面积超过4.5万亩。按照规划,大连在“十二五”期末,蓝莓面积将达到6万亩;到2020年,蓝莓面积将达到11万亩,产量达到10万吨,产值达50亿元以上规模。2012年,大连市又出台优惠政策,对新发展蓝莓,每亩补贴苗木费800元,以进一步扶持蓝莓产业发展。

4.大连保税区森林公园的建设

按照大连保税区整体建设规划,保税区将建设森林公园,建成后富甲蓝莓庄园将位于森林公园环抱之中,山水相宜,自然环境优越。另外,园区附近国家一级公路“金七路”正在建设中,将使得庄园的交通可进入性大大提高。

5. 庄园与台商联手,实现两岸农产品交流

庄园的投资商之一为台湾企业,经过研究论证,确定在庄园旅游开发规划中引入两岸农产品交流项目,既丰富了庄园旅游产品种类,又突出了农业观光旅游的特色。

(四)大连富甲蓝莓庄园旅游开发威胁分析(Threats)

1. 蓝莓旅游同业竞争激烈,区域同类蓝莓园异军突起

大连作为蓝莓开发的重点城市,蓝莓旅游起步较早,在庄河、金石滩、大李家等区域蓝莓种植和旅游开发都已经启动,并快速发展。

2. 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

旅游开发应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开发过程中,既要考虑庄园规划整体风格和开发效益,又要特别关注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3. 蓝莓产业本身存在较大风险,现有产业链脆弱

蓝莓产业是我国新兴的水果产业,蓝莓本身在采摘、运输、深加工方面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产业链条,蓝莓产业本身存在较大风险。

三. 基于SWOT分析的城郊农业庄园旅游开发策略

(一)SO策略

—— 发挥优势,利用机遇

建议庄园利用各级有利政策与园区区位优势,打造“大连第一蓝莓庄园”;发挥蓝莓旅游产业优势,完善合理的产业结构,形成蓝莓全产业链,建设“大连蓝莓旅游示范园区”;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利契机,激发当地落后经济,带动周边农村共同致富,在大连市起到引领示范作用;联合台湾农业部门,积极推动两岸农产品交流,打造大连第一所“两岸农业技术交流与农产品展示基地”;实现农业、旅游业、加工业三个产业互动开发。

(二)WO策略

—— 抓住机遇,克服弱点

建议庄园利用新农村建设、旅游业、蓝莓产业有利政策,克服单一蓝莓旅游的弱点,深入发掘蓝莓文化资源,开发蓝莓产品,提升产品品质和附加值,提高园区知名度;积极借助国家一级公路“金七路”建设,提高园区道路交通的通达性;结合大连保税区蓝莓产业规划,提高园区蓝莓产业化程度;引入种植、采摘、加工等多种经营模式,实现经营多元化;积极利用政府政策和台商投资,全面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园区快速发展提供条件。

(三)ST策略

—— 利用优势,迎接挑战

庄园可以利用独特的地理和环境优势,打造文化气息浓郁的现代化蓝莓庄园;利用技术优势,在园区内引入循环经济机制,保障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利用本园区蓝莓种植规模大、种植方式多元化、收获期长等特点,开发加工蓝莓衍生产品,延伸蓝莓产业链,形成规模产业;重视农业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结合,通过综合发展带动地方经济。

(四)WT策略

—— 缩小劣势,化解威胁

庄园应打造蓝莓庄园的品牌效应,加大营销力度,提升庄园形象;借助部级公路、保税区森林公园建设,提高园区周边道路和环境,增强在同业中竞争优势;利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园区种植、加工、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园区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生态保护;以蓝莓为主导,以台湾农产品交流为补充,大力弘扬蓝莓文化,打造有持久生命力的优势产品。

四. 结束语

农业庄园旅游是我国休闲旅游的重要发展方向,是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农业资源立体开发、实现高效精品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大连富甲蓝莓庄园为研究例子,利用SWOT分析方法对城郊农业庄园旅游业开发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旅游开发策略,对同类农业庄园旅游开发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唐慧,刘小蓓. 论发展“三农”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 特区经济,2011(4):185-186.

[2] 王荣琦. 大连已成全国最大蓝莓产区. 辽宁日报,2012年8月23日.

[3] 潘晓芳. 固始县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 中国城市经济,2010(9):86.

[4] 刘国荣. 衡水湖旅游的SWOT分析[J]. 衡水学院学报,2010,12(4):40-41.

[5] 王海滨. 石林县旅游发展的 SWOT 分析及对策[J]. 文山学院学报,2011,24(6):71-74.

[6] 《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国家旅游局,2011.

[7] 《大连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大连市旅游局,2011.

[8]《大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大连市人民政府,2011.

[9]《大连保税区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大连保税区,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