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23 11:32:01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第1篇

1.1粮油生产平衡增产

加强土地保护,开展高产高效创建攻单产,粮油产量持续增加。2015年,全县种植粮油作物13.55万hm2,比2010年增加0.70万hm2,粮油总产60.75万t,比2010年增加4.69万t。

1.2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按照“名、特、优、新、稀、缺、淡”的特色产业发展思路,以“千亿示范工程”为抓手,着力抓好黄花、柑桔、蔬菜三大产业,全力促进农民增收。截至2015年,全县柑桔、黄花、蔬菜、茶叶、蚕桑、药材等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4.33万hm2,比2010年增加了1.33万hm2,增幅达44.29%。

1.3现代农业发展提速

依托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强力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聘请中国农科院柑桔研究所、四川省农科院专家实地进行规划设计,高起点、高标准打造了中滩、渠南2个“万亩柑桔示范园”,示范带动全县建成6个“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并由省农业厅认证命名。同时,在渠南乡全力打造渠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立植物组培工厂,集成应用了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环境控制技术、智能监控技术和水肥药一体化技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打造休闲农业,提升现代农业档次,延展服务功能。

1.4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高标准农田建设整体推进。借助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财政现代农业生产(水稻)发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省级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全县农田水利建设工作,先后建成高标准农田0.84万hm2。农机化综合水平大幅提高。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000余万元,补贴农户超过1.8万户,带动农民投入超过9000万元,共购置各类机具超过1.8万台(套)。全县发展各类农机服务组织95个,农机大户87户,乡村农机从业人员达31212人。机耕、机电灌溉、机械植保、机械脱粒、机收、机插水平大幅提高,全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36.1%。

1.5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

市场主体带动能力增强。一是龙头企业不断壮大。渠县已培育壮大宕府王、华橙酒业、天一蒙山、秀岭春天等省、市龙头企业12家,企业自主创建“渠县呷酒”“渠县黄花”“秀岭龙芽”“华橙原酿”等知名品牌10余个。二是专合组织规范建立。2015年底,全县已建立黄花、柑桔、红粮、油菜、蔬菜、畜禽等农民专业合作社256个,其中省级示范社9个、部级示范社4个,三板柑桔农民专业合作社荣获全国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称号。三是种植大户大量涌现。全县工商注册成立家庭农场100余个,种粮大户300余户。

1.6农业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全县6.52万hm2耕地已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渠县黄花”商标、“渠县黄花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成功注册和认证,有9个产品获得部级绿色食品认证,10个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创建了渠县黄花、三汇特醋、渠县锦橙等一大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质农产品品牌。

2面临困难

2.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一是农机化程度不高。渠县的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只有36.1%,与四川省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55%相比差距较大。二是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全县工程蓄水及库容严重不足,病塘库堰数量大,提灌设施量少、渠系垮塌损毁重,全县80%的提灌站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使用时间长,超龄服役,设备严重老化,现有200处提灌站带病作业,220处提灌站己经损毁和瘫痪,全县近二分之一的耕地“靠天吃饭”,被动局面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改观。三是中低产田土面积大。渠县有中低产田土4.65万hm2,占总耕地的75.15%,近年虽新建高标准农田0.84万hm2,但仍有3.81万hm2中低产田土待改造,较大程度制约着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2.2农业自然灾害频发

渠县属川东丘陵伏旱区,大巴山暴雨中心地带,气候特点是“十年九旱、不干就淹”,农业自然灾害多发、重发和频发,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直接影响着农业产业发展。S|四川农业与农机/2017年5期|

2.3规模经营比例较低

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少、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发展不平衡,规模化种植程度不高,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占主导地位。农村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土地季节性撂荒现象较为严重。

2.4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小、实力弱,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程度不高,真正吸收农民为会员、与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的专业合作社少,专合组织带动效果不明显;农产品品牌少知名度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3加快农业产业发展的对策

3.1发展思路

1)坚持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油生产,推进蔬菜、黄花、水果、茶叶、蚕桑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确保大宗农产品有效供给。2)坚持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不断壮大农民增收支柱产业,主攻农民增收重点领域,拓展农民增收发展空间,优化农民增收政策环境,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3)坚持产村互动相融协调发展。统筹协调精准扶贫、新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统一规划、同步实施,既合理布局、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又综合配套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实现产村相融协调发展。4)坚持“三位一体”合力推进。形成“政府扶持、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农业工作良好氛围。强化政府支持作用,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凝聚各方力量,合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5)坚持科教兴农和人才强农。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推动农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6)坚持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创新流通方式,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增强农业综合效益。

3.2发展举措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第2篇

关键词: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南阳市是河南省第三大城市,同时也使河南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南阳市总人口占河南省总人口的11%,占全国总人口的0.8%。近年来,在南阳市市委与市政府的领导下,2014年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060.97亿元,同比增长8.3%,经济运行质量好于上年同期,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68.93亿元,同比增长4.3%,第二产业完成543.41亿元,同比增长8.9%,第三产业完成348.63亿元,同比增长9.4%。全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由“一、二、三”逐步向“二、三、一”发展。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它行业,是不生产物质产品的行业,也就是服务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加快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了解和剖析南阳市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深刻认识在发展第三产业的道路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提高南阳市经济发展水平,制定出符合南阳实际情况的发展思路与对策具有重大意义。

二、南阳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相关分析

先总结南阳市第三产业发展的总体状况。

1.南阳市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和贡献率分析

初步核算,2013年全南阳市生产总值2498.66亿元,比上年增长8.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9.78亿元,增长4.4%,占GDP比重18%;第二产业增加值1264.68亿元,增长9.9%,占GDP比重50.6%;第三产业增加值784.21亿元,增长9%,占GDP比重31.4%。三次产业结构为18.0:50.6:31.4。据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全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比重稳步提升。上半年全市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同期的17.6:51.7:30.7发展到17.4:50.2:32.4,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农业、工业、建筑业比重逐步下降,服务业比重稳步提升。目前南阳市产业结构处于“二、三、一”阶段。从图一可以看出,南阳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增加值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有明显提高,服务业比重稳步上升。2013年仅卧龙区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已达92.1亿元,拉动GDP增长了3.2个百分点。

2.南阳市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分析

2013年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21.75亿元,比上年增长5.9%,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5.53%。2013年批发和零售贸易增加值147.32亿元,比上年增长7.1%,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8.79%;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92.25亿元,增长4.8%,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1.76%。

自2008年以来,传统行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变化不大,在保持平稳的基础上略有增加,在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住宿和餐饮业从2008年到2011年增加值增长速度高于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但2012年到2013年的数值可以看出,增速明显下降,且低于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因此,说明南阳市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开始发生转变,在保证传统行业发展增速减缓。

新兴行业得到快速发展,2008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由921.18亿元增加到2013年末的2476.73亿元。2008年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37.14亿元增加到2013年80.77亿元。2008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42.52亿元增加到131亿元。2008年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10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6.10亿元,增长24.4%,到2013年全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350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80亿元,增长18.4%。

3.南阳市第三产业发展比较分析

⑴从整体看,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仍有待提高。据2014年河南省社科院公布《中原经济区省辖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报告》显示,南阳再次位居中原经济区30省辖市第四,在河南位居第三,仅次于郑州、洛阳。通过与河南省郑州市、许昌市、安阳市、洛阳市和信阳市五市比较可以看出,市生产总值六市中排名第三,第三产业增加值排名第三,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排名第四。因此,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加快经济转型步伐,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三产业增加值有了明显提高,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但是在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产业增加值都高于信阳的情况下,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略低于信阳市1.3个百分点,低于洛阳2.4个百分点,低于郑州9.9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第三产业总体水平还有待提高。如表1。

⑵从产业内部结构上看,传统行业居于主导地位,新型行业有待发展。目前,南阳市第三产业仍然以传统行业为主,2013年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21.75亿元,比上年增长5.9%,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47.332亿元,比上年增长7.1%,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92.25亿元,增长4.8%。新兴行业旅游业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350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2%,旅游总收入180亿元,增长18.4%。全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55.31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80.77亿元,比上年增长10.9。房地产全年开发投资131亿元,比上年增长29.9%。这说明新兴行业尤其是旅游业和房地产行业在近几年发展较快,金融业、保险业等虽然有所增长,但较其它五市,仍有待提高。如表2。

三、结论

近年来,南阳市第三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新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较往年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房地产、旅游业有了较快的发展,金融业、保险业等发展缓慢,从整体上看,与其他发达城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服务业还处于以传统结构为主体的阶段。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市委市政府还需要进一步采取积极措施,正确处理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工业的关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制定出合理的发展政策,出台优惠政策,健全激励机制,促进南阳市经济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河南省统计局.南阳市经济统计公报,2014-3.

[2]徐冠华,加快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6(1).

[3]魏作磊,中国服务业发展:问题与展望.2005.

[4]河南省统计局,河南历年统计年鉴.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第3篇

【关键词】安徽产业基金;发展现状;前景分析

据悉,安徽产业发展基金由安徽开发投资基金和安徽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两只母基金发起的6只子基金群组成,该产业基金打破了传统的基金运行模式,并购了3只子基金后再由省投资集团发起设立安徽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其下设立皖江产业发展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高新产业基金3只子基金。省政府研究设立了首期600亿元的安徽产业发展基金,并于10月底面向全国公开招募6只子基金的管理机构,共有18家国内一流投资机构参与项目最终投标。

一、产业基金的概念及意义

产业投资基金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经济的模式,在国外产业基金通常被称为风险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顾名思义产业投资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如果做得好则可以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但是做得不好则会损失惨重。通常来讲产业基金服务的对象是具有高增长潜力的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或准股权投资,并参c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投资的目的是基于企业的潜在价值并通过投资推动企业发展在合适的时机实现资本增值收益。产业基金投资的形式主要有货币形式、无形资产形式等,是一种短期内实现高收益的现代企业运作模式。在安徽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业基金可以避免融资过度集中于银行,促进社会融资结构趋向合理,并为企业提供了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形成多元化融资渠道。

二、安徽省产业基金目前的发展形势

安徽和发达省份比,安徽中小企业发展数量差距很大,目前只有50.6万户,总量不到江苏省的三分之一。为了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安徽省于近些年发展产业基金,帮助本省顺利进行产业转型。值得注意的是,在发展中小企业方面,安徽将支持设立800亿―1000亿的安徽产业发展基金,整合设立中小企业股权投资专项基金,支持初创期企业的发展。

(一)安徽A股上市公司阵容居全国“十强”

在的领导下,我国逐渐在各个地区展开了创新改革试验活动以尝试改变我国地区贫富差距较大的问题。“皖字号”产业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雄厚的经济基础在对接“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的过程中发挥着得天独厚的作用。由于近几年安徽省的产业都在逐渐的进行转型,逐渐摆脱经济结构不平衡、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所以在成立产业基金后能够较快的融入市场并崭露头角为安徽省经济发展注入新鲜动力。截至目前安徽省拥有的A股上市公司的数量已经多到几十家,总市值也是占据我国中部地区的首要地位。专家表示,安徽要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动力转换,需要改变长期过度依赖间接金融的格局,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基金是当下的必然选择,这样才能更好地聚集社会资本。

(二)资产管理机构扎堆合肥“观望”产业基金

在前不久结束的2015安徽资本要素对接暨新型政银担企合作推进会上,国内大批首屈一指的资产管理机构齐聚合肥,不少投资人就是想了解600亿安徽省产业发展基金详情。其中,有很多管理资产雄厚、管理基金数值庞大的股权投资管理机构想要将步伐迈向安徽省,借用安徽省当地政府出台的政策来设立基金和资产。据了解,基金在激发市场活力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如果有非常优秀的投资决策管理团队和相对宽松的政策,没有国家和政府的宏观调控后便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基金在市场机构的独一无二优势。因为基金管理团队在进行管理运营的过程中还要自己另掏腰包负责募资项目,所以很多资产管理机构都想借助安徽省在大力发展产业基金期间拣到便宜,实现与安徽省社会资本共同承担风险和利益的目的,安徽省经济实力越强,便越有更多的发展前景和空间。

三、安徽省产业基金发展前景分析

(一)在“互联网+”、安徽制造等领域打造国际影响力

“该项目是省委常委会重点关注的特大型项目,项目涉及资本市场、投融资等专业领域,意义重大、社会关注度高。”安徽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因此将寻找国内最好的“猎手”来运作基金。那么什么样的机构才合适来管理这份庞大的基金?业内专业人士表示,如果拿船和船桨的关系来比喻基金管理和管理团队的关系,那么优秀的管理团队便是船桨,只有保证了专业水准高、募资能力强并且市场信誉度非常高的资金管理团队来对基金进行统一科学的管理,那么基金这条大船才能在安徽省经济市场的大河里扬帆远航。作为首个基金公开招募参股基金管理机构项目,展开招标后全国各路基金管理团队报名意愿强烈。项目分为安徽产业并购基金、安徽产业升级基金、皖江产业发展基金、文化旅游产业基金、电子信息产业基金、智慧城市产业基金六个包别,如今都顺利确定了项目的预中标人。待项目落成之后安徽省产业基金的发展将会以“一带一路”为核心,立足该核心来把握长江经济带、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等各个国家重大的战略部分。基金是整个产业链发展的短板,只有将该部分做好,其他部分才会不受影响顺利开展。通过股权投资、兼并重组、跨境并购、混改等方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

(二)助推产业层次高端化

安徽省应当逐步实现产业层次的高端化和智能化,随着时代的前进产业结构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最初的地方。以安徽省芜湖这个城市为例,作为安徽省内发展较快、人均收入较高的城市芜湖在安徽产业基金的发展中和产业层次高端化中起到了模范示范作用。芜湖市在最近的一段时间里将发展的重点放在对轻工业的创新上,汽车是芜湖市的重点经营对象也是增加芜湖市当地居民收入、增加市经济总值的重要支柱之一。芜湖市是如何推动产业高端化的呢?芜湖市首先是投资巨额资金来招聘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来该市发展,将单纯的资金扶持转为人力扶持和智力扶持,芜湖市东旭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一个代表,通过优秀的研究团队该公司生产六代以上的液晶玻璃基板厚度仅仅只有0・4毫米,改变了传统玻璃基板厚重的缺陷。所以安徽省应当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通过财政资金设立或参股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并重点发展农机装备制造、通用航空等高端化产业,培养一批龙头企业。

(三)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安徽省设立产业基金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和市场自动调节来发展壮大新兴产业,目前我国和各个一线发达城市都是通过重工业和房地产事业来促进其经济发展。但是在近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光依赖于房地产事业以及各类工业是不能够长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产业结构如果不能及时进行调整只会让经济发展走下坡路。所以安徽省应当通过产业基金的引导强化市场因素,让更多新d的产业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为市场产业机构注入新鲜动力。近几年像天然气、太阳能等环保领域的发展成就越来越显著,我们生活中也逐渐能看到人们对新能源使用的身影,电动汽车、太阳能路灯、天然气的使用等等都说明了人们越来越重视环保。每年数额庞大的网上交易总值也彰显了电子商务的火热,越来越多的安徽省居民开始投资做网店。所以安徽省投资集团可以将高新技术产业作为重点投资基金扩大的目标之一,投资项目可以以电子信息技术、互联网科技、电子商务、环保等等新兴的领域为主,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来为新型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奠定基础,鼓励发展产业发展投资基金。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讨论了安徽省产业基金的发展现状以及前景分析,在安徽省的发展历程中产业基金作为一个发展其经济、经济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产业配置资源、改善创业投资环境、扶植新技术等方面展开研究。目前随着安徽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融资瓶颈的矛盾日益突出,必须要在产业基金创新方面有所突破。本文通过对安徽省内产业基金现状的分析,进一步提出了今后安徽省产业基金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周晶晶.私募基金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J].商,2015,13:204

[2]汤竹,吕江峰.我国产业基金现状以及发展前景[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110112

[3]李克照,沈小军.亚洲共同基金发展的现状及其前景分析[J].上海金融,1992,05:2224,1

[4]韩录.我国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现状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18:48-51

[5]刘艳伟.我国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现状及障碍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23:137138,141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第4篇

[关键词] 邯郸 太极拳 太极产业化 发展现状

邯郸是杨式、武式太极拳的中兴发祥之地,因此,邯郸具有发展太极产业化的资源优势,自1991年以来已举办了11届国际太极流大会,促进了邯郸太极文化的交流,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然而,纵观我市太极资源开发状况,却还存在着太极市场发育不成熟,运营不够畅通,竞赛表演缺乏商业化调控,群众练习仍处于自发、松散、随意状态等问题。

一、邯郸太极产业化发展现状分析

邯郸太极拳历经150多年,目前发展了90多个协会组织,在国内外已经辐射70多个国家和地区,练习者惠及亿万人,尤其是2006年9月举行的第11届国际太极流大会共筹集资金610万元,以拳会友、太极搭台、经济唱戏,给邯郸太极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一些太极拳、武术学校相继产生,但家族式的经营模式无法满足太极产业化的需要;太极产业缺乏资本和复合型人才的参与;太极拳和旅游联合使旅游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太极拳无形资产的开发和经营基本处于起始阶段。

1.太极竞赛表演市场发展现状。在邯郸太极竞赛表演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早在1950年杨式太极拳拳师傅钟之组织了一支30人的永年太极拳表演队,1998年邯郸太极拳参加了天安门万人表演、天坛表演,2005年先后组织了11支96人的太极队伍,分别参加海南海口、香港特区、河南焦作等太极拳会大赛及表演共获奖牌68枚。自1991年至2006年邯郸共举办了几十次国际国内太极拳比演和大型表演,其表演人数达到十几万人次之多,特别是2006年第11届国际太极流大会,但到目前为止,这项产业仍缺乏统一的定位、规范和管理,多数是以派别式私人管理,其发展并不十分理想。2.太极旅游市场现状分析。目前,邯郸市拥有古迹1500多处,尤其是独具特色的太极文化资源闻名于海内外,仅邯郸永年就有30多处太极文物古迹。2004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到永年古城参观游客达5.5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170%,2006年到古城观光旅游的游客人数突破10万人次,2007年“五一”黄金周期间游客就达7.6万人次。仅在第十届中国永年太极拳旅游节上就有150多人参加签约仪式,签约项目9个,总投资15.68亿元,合同引进资金15.4亿元。邯郸太极旅游虽然已具良好的发展势头,仍然存在着景点散落、规模小、派别之间联系沟通不够、旅游产品单一、缺少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在经营上表现为混乱,还没有作为完善的市场主体来培育,缺乏市场调控,管理松散,造成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发育不健全等现象。3.太极信息市场现状分析。邯郸利用“太极拳圣地”独特地位在历史上形成的信誉度,建立起真正的“世界太极拳信息中心”。目前,邯郸设立了“邯郸太极网站”、“永年太极网站”,通过网站及时太极信息、宣传赛事消息以及各种太极品牌产品,变太极联谊网络为市场信息库,创办了《太极》杂志,编撰出版了《永年太极拳志》成为目前太极拳届的首部志书。自1991年举行的首届邯郸.永年国际太极流大会的20余家新闻单位报道,发展到2006年第11届交流大会发展到50余家媒体、网站进行了宣传报道,在大会期间的1000份问卷中通过媒体、宣传报导得知的972人,占97.68%,充分发挥了广播电视媒体的舆论优势。但邯郸市的太极信息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市场化的运作环境,缺乏营销包装、市场运作和广告服务,许多太极赛事特许权资产、电视转播产业化没有得到充分挖掘。4.太极培训市场现状分析。目前邯郸拥有“太极广场”、“太极武馆”、“太极园”等许多大型场馆,太极拳组织90多家,习练人数15万人之多,注册拳师300多名,常年在国内外授拳的拳师30多名,自1991年以来,世界各地太极拳名家和爱好者纷纷到永年寻根问祖学习拳艺,每年多达一万余人。2001年由30个协会组织1300会员,到2006年发展为90多个协会组织,420个辅导站点15000个会员,这一庞大的太极群体资源,孕育者巨大的商机,为太极培训市场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自2005年开始邯郸把太极拳纳入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定期培训教师,进校覆盖率为100%。太极培训市场在邯郸快速发展蕴含着相当大的开发潜力,拥有众多的专业人员,但缺乏市场管理人才,其发展与主体体育相比较为缓慢,市场开发力度仍然不够,管理混乱,缺乏统一的定位,派别之间差异明显。

二、对策

1.增强自身的发展意识,建立规范的太极表演组织机构,积极开拓,开发挖掘竞赛表演市场,培育专业的太极表演市场人才,尝试走职业化道路。2.广泛宣传,扩大客源,加大对人文景观的建设和开发力度,使凌乱、散点的景区形成显形景观群落,为众多的海内外游客创造一个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旅游环境,塑造自己的金牌产品,起到龙头作用,逐步把太极旅游业带入良性循环的轨道。3.开展不同层次的合作,利用他们的市场优势、网络等形式,开拓国际太极拳产业市场,通过巨大的传媒网络向世界宣传太极拳,有助于推动太极拳产业市场的培育和发展。4.增强管理意识,作好培训市场营销工作,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能够科学管理太极拳活动,比较成熟的社体管理指导员队伍,努力培植社区市场,利用培训、服务、指导等各种方式开拓社区市场。

参考文献: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第5篇

关键词 环保产业;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7-0100-02

1 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

首先借由国内外对于环保产业范畴的界定,进行分析,结果得知,目前国际上对于环保产业的范畴界定,已扩及包含能资源等项目的广义上的定义,我国目前环保产业的推动,因环保产业所涉及的主管机关甚多,其相关法源及政策,亦相显得分散,此现况将不利于环保产业的发展。我国环保产业目前尚无一致性的范畴界定,相对亦缺乏客观的环保产业的产值、人力等统计资料,仅能由环保设备及其零件出口值,得知小部份产值现况资料,而环保支出统计,亦可显示环保市场的需求,惟我国环保支出的统计方式及资料,与实际上仍有落差。目前仅能由每年度环境工程及相关系所毕业人数,得知基本产业人力的供给量。此外,借由企业及政府环保公共工程的下水道建设的案例分析,可得知环保产业与企业、政府间的供需关系,以及未来的发展契机。

但是环保产业于推动上,最终需依赖产业资讯平台的建立与整合,以提供政府于立法、施政以及环保产业于发展策略上的参考,然环保产业工作的推动,其性质为跨领域亦为跨部门的属性,故提升平台的层级,有利于统筹各部会的分工,借以推动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

2 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的检讨与分析

环保产业对于法规的制定及政策的施行深具敏感性,而法规对于环保产业则具有明显的导向性,法规及政策的导向都将牵动并影响环保产业的发展,故于推动发展环保产业的同时,更应将其相关的法规及其所推动的政策依据环保产业现况结构及经济发展情势作一综合性的分析研究,以建议政府于法规及政策上的调整,使其更有利于环保产业的发展。

主管机关依其权责分层依法行政,导致权责分散,且整体统筹的功能性薄弱,而环保产业是综合性的科技产业,其各相关行政主管机关依各专业拟定出,各该领域的法规及产业发展政策,然却导致相关资料过于分散,各自为政的情形。

环保产业为一综合性的科技产业,各产业间的关连性高,如能建置一统筹资讯平台,借由平台上的专业人员对环保相关法源及政策、国内外环保市场分析等相关研究,将可更有效提升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

能资源产业及生物技术产业(环保〕,为具前瞻性及技术创新性的产业,亦符合未来环保潮流的趋势,政府应加强着眼于此等产业的相关法规增定以及产业发展政策的研拟,由法规及政策的落实引领出相关产业并强化的。

政府的污水下水道、自来水系统及管网建设、废水回收等公共工程建设,对于相关使用设备、器材等硬体设施,应优先采用国内产品,并得优先采购具环保标章的环保产品,以利扩大内需进而促使国内产业发展。

各政府行政主管机关于环保相关的法源及政策作为依据,对于促进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实有所帮助。然而我国现况的情形为各环保相关的法源及政策各有其推动权责机关,如相关主管机关,其虽系针对各自的专业及行政功能上,对环保相关事项进行立法及施政推动,惟环保相关的产业是否能直接受惠及接受辅导,以及产业该如何执行?未来如何因应政府诸多法源及政策,用以调整其产业结构与市场的布局策略。针对上述,政府应建置一产业资讯平台,将国内环保相关的法源及政策推动事项逐一纳入分析,且借由平台内的各类资料进行综合性的评估及研究分析,用以建议环保产业于发展上的方向及因应国内外趋势,进行相关技术研发以及接受政府适当的补助与辅导。

3 环保产业发展要提升资源再生产业竞争力

为促使资源化产业不断成长,并提升业者妥善清理工业废弃物的能力,期使废弃物能以更妥适的方式获得处理,使能减轻环境的负荷,借以创造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兼筹并顾的优质产业环境,主要内容要项如下所示:

掌握资源再生产业市场资讯及健全法令制度。资源再生产业发展现况与趋势分析;调和资源再生相关法令;研修订资源再生产品规范或规格及国家标准草案

强化产业运作规范及管理。办理再利用许可审查;维护资源回收再利用资讯管理系统及相关资料更新;针对个案再利用工厂进行查核及追踪辅导;办理公告事业废弃物种类的再利用机构查核、追踪辅导;办理个通案再利用机构及审查委员座谈会;办理再生产品制造厂商评鉴。

协助产业再生技术研发与提升。做好研发平台强化与推广;工业区污水处理厂污泥再利用技术建立。

推动产业资源循环利用,提升产业绿色竞争力。辅导特定产业提升资源回收再利用;

工业废弃物再利用;构资源再生对温室气体减量效益评估模式;强化网络资讯及提供技术咨询辅导;工业废弃物清理作业辅导。

协助产业整体行销,拓展再生产品市场。编印资源再生相关技术手册;办理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环保产品相关销售促进活动;办理绩效优良奖初评审查工作。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第6篇

[关键词] 创意产业现状前景发展对策

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由英国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近年来创意产业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关资料表明,全世界创意产业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价值,并且还在以5%的速度递增。在英国、美国、丹麦、新加坡等国家,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引领国家产业创新和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我国创意产业起步虽然较晚,但却越来越得到重视,特别是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对于资源、能源和环境约束逐渐增强的中国城市经济体来说,创意产业既能有效地解决经济发展,又能规避在资源和环境方面的硬约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文章通过调研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策略,以期提高对创意产业相关知识和问题的理性认识,并为我国发展创意产业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一、创意产业的内涵与界定

1.创意产业的内涵

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该文件明确提出,“所谓创意产业,就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依据该定义,创意产业具有四大核心本质,即重点强调个人的创造力、受知识产权保护、具有文化内涵以及对财富的巨大创造能力。目前在国际上除创意产业这一提法外,还有“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创意经济”(Creative Economy)与文化产业(Culture Industries)之说,但比较盛行还是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两种说法,他们无论在内涵还是外延上都极为相近。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对创意产业统一定义,仍然沿用文化产业的概念。国内部分城市如上海更多地接受“创意产业”这一提法,并出台了“十一五”期间《上海创意产业发展重点指南》。而北京则采用”文化创意产业“的说法,这种现状显然不利于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亟须统一其概念及含义。

2.创意产业的范畴

鉴于创意产业的概念比较宽泛,其本身具备多样性,随国家和地区不同,有关对创意产业的界定也不尽相同,因而所包含的产业种类、各行业类别的价值体系也各不相同。英国创意产业工作小组在1998年和2001年两次的《英国文化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将创意产业划分为广告、建筑、艺术和古玩市场、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师、电影与录像、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和广播电视等13个行业。

由于我国目前没有对创意产业进行统一定义,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分类体系,只有北京、上海、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等少数发达地区根据本区域文化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借鉴欧美、亚太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分类标准,制定了本区域创意产业分类体系(表1)。其他城市或地区尚未明确界定创意产业范畴,而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方法统计这一产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尽管分类体系不同,但所涵盖的行业类型与英国创意产业的13个部门基本吻合。

二、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1.创意设计人员区域及行业分布特征

我国创意设计行业人员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和行业不平衡性。调查显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城市创意设计从业人员占相对多数,这与这些城市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是一致的。从区域分布来看(图1),华北是我国创意设计人员所占比例最大的区域,占样本总量的24%,其次是华东地区和华南地区,分别是22%和20%,华中地区从业者占总样本量的14%,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所占比例均为8%,而西北地区的从业者最少,只占总数的4%,这与我国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相关。

从创意设计人员的行业分布来看,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计算机/互联网业、教育业和广告业,分别占样本总数的23%、17.9%和15.8%(表2);专业设计制作公司占9.9%,餐饮娱乐业和公关咨询业最少,只有0.4%和0.3%。需要说明的是,中国数字艺术设计的高等教育体系从90年代才开始建设,目前全国已经有200多所院校开设了动画、数字媒体等专业,其他相关的教育培训机构也招收了不少学生。因此有相当一部分(17.9%)从事数字创意设计的人群分布在教育业(含培训)中。

2.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在国际创意经济的影响下,随着自主创新上升为国家战略,创意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日益加快,已成为国内各大城市竞相追逐的热点。创意产业集群迅速以基地或园区的形式在全国众多城市蓬勃发展起来。据不完全统计,除香港、台湾地区以外,内地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长沙、青岛等13个城市先后制订了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并逐步建立创意产业园区。总体上看,香港是我国创意产业发展最为成熟的地区,据“香港创意产业基线研究”表明,2001年香港创意产业对经济贡献460亿港元,占GDP总值的3.8%,2002年全港创意产业企业达3万多家,从业人员有17万(表3),创意机构数目和就业人数年均增长率达6.1%,已成为香港经济一个重要的增长点。

注:数据来源于参考文献

上海是我国内地创意产业发展最为迅速的城市。据统计,2005年上海创意产业总值达756.84亿元,占全市GDP的7.5%,目前已授牌36家“创意产业集聚区”,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家各类设计创意企业入驻在这些园区内,集聚了1万多名创意人才①,预计2007年创意产业集聚区将达到70~80个,吸引创意设计企业4000~5000家。北京创意产业起步虽晚但进展很快。为促进北京创意产业发展,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并通过了《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提出“十一五”期间将制定支持创意产业发展的地方法规和优惠政策,将通过打造全国文艺中心、全国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中心、全国动漫和互联网游戏研发制作中心,重点发展影视、出版、演出、艺术、经营、动漫和网络游戏等六大创意产业,使创意产业总产值占到全市GDP的9%,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目前已形成石景山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长安街沿线文艺演出聚集区、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区、琉璃厂文化产业园区、高碑店传统民俗文化产业园区、百工坊传统工艺美术区、大山子文化艺术区、通州宋庄“画家村”、什刹海文化旅游区等10个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深圳创意产业涉及动漫、网络游戏、影视制作、设计(包括建筑设计、装饰设计、服装设计等)、出版等行业,并把“创意设计之都”定为城市发展目标。广州的创意产业多年来一直以散乱的方式发展,虽遍地开花,但由于政府介入甚少一直未成规模,随着“十一五”规划出台,广州政府开始以全新的眼光规划当地的创意产业,新成立的“广州创意产业园”重点发展动漫画制作、软件开发与服务、网络音乐创作、手机游戏设计、时尚设计、数字电视增值内容等领域,将其打造成为华南地区乃至全国知名的创意产业品牌园区。

在创意产业先发地区的影响下,我国其他一些城市也积极推动本地区创意产业的发展。杭州创意产业的标志是该市最大的设计联盟――LOFT49,这片运河边近万平方米的旧厂房汇聚了l7家艺术机构;青岛市政府于2005年在《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中首次提出要在“十一五”期间发展创意产业,并于同年建立了青岛创意文化街;长沙则以《超级女声》的成功举办为契机,大力发展娱乐电视业。此外,南京、大连、成都、重庆等其他城市,也纷纷依托各自人才、区位及资源优势,建设各具特色的创意产业基地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积极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

注:表中数据由参考文献整理而来,“-”为未统计。

三、我国创意产业发展对策分析

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并且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集中表现为在宏观环境上战略定位不明确、地区和行业发展不平衡,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在微观发展上还存在产业模式不完整、创意环境不浓、创意人才缺乏、文化与创意联系不紧密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1.制定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

英国政府于1997年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小组”,其主要任务是分析英国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并提出发展战略;其他如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及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国家或地区也都由政府机构不断跟踪和规划创意产业。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创意产业的经验值得借鉴,就是要制定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我国地域辽阔,城市众多,文化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政府必须在先进理论支持下从整体性、功能性和前瞻性的角度制定国家层面的创意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我国创意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方向、目标及发展框架。在此基础上,各地方则要结合本地区的产业优势和产业发展实际状况,将创意产业纳入城市发展战略,确定重点扶持发展的行业和规划创意产业园区布局,避免一哄而上造成资源浪费和盲目上马造成的失败风险。

2.加强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与规模效应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竞争日趋激烈,产业集群化日益明显。作为新兴产业,创意产业较强的产业融合性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需要整合各种资源,集群化和规模化发展成为创意产业发展趋势之一。如美国闻名于世的曼哈顿“苏荷(SOHO)艺术聚集地”、好莱坞影视娱乐业、迪斯尼、时代华纳等,都是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范例。我国创意产业刚刚起步,各地区或城市陆续建设创意产业基地和聚集区,但其规模和特色还不明显。未来发展需要根据我国文化多元化和地区不平衡的特点,采用非均衡发展战略,加强对特色创意产业集群的培育,集中力量在这些经济实力雄厚、创意资源丰富的地区或城市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世界级创意产业基地和园区,打造较为完整的创意产业链条,实现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规模效应的充分释放,率先提升该地区或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并发挥其示范、集聚、辐射和推动作用,形成良性循环。

3.重视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引进

发展创意产业,关键是人才。目前我国创意人才不仅在总量上相对缺乏,其结构、素质还不能够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这将是制约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当前的重点是引进一批海外从事创意产业的优秀人才,特别是那些既然有深厚文化底蕴同时又具有宽阔国际视野的海外留学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资源,在有条件的高校设立创意产业经营管理专业,培养相关人才,并组织社会各界开展创意培训;其次要建立创意人才激励机制和营造有利于发挥各类人才智能的工作生活环境,造就“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4.建立并完善创意产业的政策支持体系和相关法律保障机制

发展创意产业虽然要以市场作用为主,但还需政府通过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和政策法规的制定,为创意产业营造一个适宜发展的环境。因此,政府需要做好两方面的事情。一是从支持和扶持的角度制定相关的财政、融资及其他激励政策,加大资金、税收和投融资方面的扶持力度,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二是加强立法,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目前我国内地知识产权的受重视程度远不及香港地区及其他发达国家,软件、音像等行业的盗版现象十分严重,严重影响着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因此,在强化如《著作权法》、《知识产权法》、《出版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等现有法律法规执行力度的同时,政府在文化执法中尤其要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严惩不贷,为创意产业的发展营造有利的法制环境。

四、结束语

创意产业在我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发达城市或地区已经蓬勃发展起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我国文化的多元性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我国内地创意产业发展也明显表现出地区和行业不平衡性,因此,整体上我国创意产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对于资源、能源和环境约束逐渐增强的中国经济(尤其是大城市经济体)来说,创意产业既能有效地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又能规避在资源和环境方面的硬约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我们应该立足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外发达地区和城市成功的经验、理念和科技成果,通过加强政府积极引导,加大资金、政策的扶持力度,大力培育和引进各类创意人才,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等措施,打造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创意产业发展之路,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宋冬英:创意产业研究综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6,16(5):57~60

[2]褚劲风:世界创意产业的兴起、特征与发展趋势[J].世界地理研究,2005,14(4):16~21

[3]王荣华王坚张止静等:上海培育发展创意产业的探索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4]彭际作冉小毅:创意产业的内涵、发展概况与趋势分析[J].经济论坛,2006(10):47~49

[5]2005年中国创意产业网络与媒体消费行为调查研究报告摘要[z].视角中国,cimg.省略/biz/fun/ create_7_03.doc

[6]熊凌:香港创意产业的发展及经验[J].发展研究,2004(3):43~44

[7]马琨吴丽娟:深圳创意产业排行榜[J],2005(6):12~13

[8]王军:发展青岛创意产业的思考[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9~43

[9]新经济导刊.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J].2006(10):82~84

[10]陈亚鸥杨再高陈来卿:大力发展创意产业,提高广州城市综合竞争力[J].珠江经济.2006(3):79~85

[11]历无畏: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上海经济,2005(c00):66~71

[12]叶超刘宝森: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前景及对策分析.新华网,qh.省略/ 2006-05/30/ content _7124280.htm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第7篇

关键词:油气资源;经济贡献水平;集聚度;储采比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未来经济的发展将是产业的发展,产业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在很多国家或地区已经表现出来。资源富集区的资源型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尤为明显,陕西的油气资源产业为当地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研究陕西油气资源产业现状有助于了解当前陕西油气产业的发展情况,为优化陕西油气资源产业发展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一、陕西油气资源概述

陕西省地处我国西部,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油气资源储量巨大,据陕西省统计年鉴记载:2011年石油储量2.98亿吨,居全国第五,西部第二;天然气储量5478亿立方米,位居全国第四,西部第四 。随着石油勘探成果的不断增加,油气储量也随之增加。2011年陕西省全年开采石油3225.42万吨,天然气272.21亿立方米,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中,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有5个,创造价值1541.59亿元人民币,占比陕西省国民生产总值的10%以上。

二、陕西油气资源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集聚度分析

为了比较陕西省油气产业的集聚程度,本文基于区位熵方法,选择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作为油气产业的细分行业,根据陕西与全国各省2012年统计年鉴整理计算各省油气产业产值及全国油气产业产值,然后再计算各省区位熵数值,为了便于观察比较,本文仅展示富有油气资源的16省份计算数据,其他省份由于资源极少,可以忽略不计。计算结果如下表1:

表1 全国主要省份油气资源产业产值区位熵

注:数据摘自2012年全国各省统计年鉴整理计算所得

从上表可以看出,陕西省油气资源产业产值区位熵大于1,说明陕西油气资源产业集聚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已经形成油气资源产业集群,具有较高的专业化。与其他省份比较,陕西油气资源产业产值区位熵仅低于新疆、甘肃、山东、天津、黑龙江、辽宁共六个省市,但高于全国其他省市。

2.产量分析

2011年我国石油生产量为20255.37万吨,天然气开采量1028.08亿立方米 ,其中陕西省全年开采石油3225.42万吨,开采天然气272.21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国油气开采量的15.92%、26.48%,在全国各省份排名中石油产量全国排名第二,天然气产量全国排名第一,为我国油气资源需求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历年的生产中,陕西油气资源产量一直高速增长,石油产量已经接近黑龙江省份,成为我国第二个大庆石油生产基地。陕西省原油加工量1962.57万吨,占全国原油加工量的4.39%,全国省份排名第8,原油本地加工率为60.84%,明显陕西油气资源产业集群发展下,油气资源本地加工率较低,高附加值的炼化生产链环节流向省外。

3.储采比分析

陕西油气资源储量巨大,2011年石油可开采储量29844.34万吨,天然气可开采储量5478亿立方米。作为我国油气资源重要省份,陕西油气产量逐年增加,2011年全年开采石油3225.42万吨,天然气272.21亿立方米,储采比分别为9.25、20.12即在油气可开采储量不变,且按照2011年的开采速度下去,陕西石油仅够开采不到10年,天然气也就只够开采21年。而全国石油储量323967.94万吨,天然气40206.41亿立方米,2011年油气开采量分别为石油20255.37万吨、天然气1028.08亿立方米,石油天然气的储采比分别为15.99、39.11,明显陕西油气资源开采枯竭早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储采比过小,也就是说陕西油气资源产业面临严峻的油气资源耗尽的威胁。

4.经济贡献水平分析

陕西油气资源产业不但为国家提供了油气资源,而且为陕西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011年陕西油气资源产业的开采业总产值1541.50亿元,占全省GDP的12.32%;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总产值1658.38亿元,占全省GDP的13.25;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总产值473.74,占全省GDP的3.79%;总共合计3673.61亿元,占全省GDP的29.36%。全国油气资源产业2011年产值472115亿元,占全国GDP的23.43%,其中油气开采业产值占全国GDP的2.73%,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产值占全国GDP的7.81%,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产值占全国GDP的12.88%。陕西的油气资源产业经济贡献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上游开采业明显高于全国开采业经济贡献水平,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是全国对应行业经济贡献水平的快两倍,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明显低于全国水平,而且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陕西油气资源产业现状的分析,发现陕西油气资源产业集聚度高,拥有高于全国水平的油气资源专业化水平;在产量上,陕西油气资源产业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巨大,排在全国第一、二位置,但原油本地加工率较低,高附加值的石油加工业快一半依赖于省外,没能完全发挥油气产业的资源优势为本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陕西油气资源虽然丰富,但每年高额的开采量,加速了陕西油气资源的枯竭,明显陕西油气资源开采业的后续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在经济贡献水平方面,陕西油气产业对经济的贡献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主要在于上游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下游炼化产业与全国水平具有较大的差距。

参考文献:

[1]陕西省统计局.陕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第8篇

关键词:河南;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发展问题

中图分类号:F252.24 文献标识码:A

物流产业是一个由多个行业组成的基础性、综合性产业[1],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程度成为衡量一国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被喻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2]。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第16章指出物流是生产业,第一次明确了物流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产业,确立了物流业的产业地位。近几年来,由于经济发展、政策指引、地理优势等原因,河南省近几年物流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与国外和沿海省市相比,在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上有不小的差距。要缩小差距,需要一个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而对河南物流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则是制定战略的前提。

一、河南物流产业发展现状

1.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初具规模,发展前景良好

2006年河南省统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了河南物流企业的装备拥有量情况:2005 年全省物流企业,共有货运车辆总数69972辆,比去年同期增长13.4%;仓储面积817.39万平方米,增长9.98%。铁路专用线272条,比上年增长56.3%;铁路专用线长度为540.63公里,比上年增长10.0%;物流计算机管理系统226套。目前郑州的仓储面积约519.8万平方米,可以同时存储200多万吨货物。郑州公路主枢纽信息中心已投入运营,仓库管理系统使用率达到15.9%,互联网使用率为29%,管理系统使用率为29%。

此外,一批物流园区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正在稳步进行,如围绕郑州物流枢纽中心而拟建的七大物流工程 、五个区域物流枢纽 等。这些说明,河南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基本完好,且越来越完善,无疑为河南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2.物流需求增长迅速且具有行业集中性

数据显示,河南省物流需求增长迅速,2005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为20243.1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9%。从需求的构成来看,其中工业品物流总额为14976.74亿元,占全部物流总额的73.98%,是我省物流需求的重要构成部分;农产品物流总额为3024.2亿元,占全部物流总额的14.94%,也是我省物流需求的重要构成部分(见表1)。从数据可以看出,河南物流需求主要集中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但众所周知,河南是农业大省,需要解决“三农”问题,而现代物流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3],因此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物流需求将迅速增长。

3.物流效率大幅提升。

相关数据显示,河南省物流业的运营效率有较大提升。首先,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在降低。2005年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691.92亿元,同比增长17.4%。社会物流总费占GDP的比率为16.0%,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比全国的平均水平低2.6个百分点。其次,业务完成量在上升,2005年全省物流企业,共完成货运量106803万吨,比上年增长9.2%;货物周转量1461.54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9.0%。第三,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额在增加,2005年全省1227家物流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01.5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2%;利润总额24.1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7%。

这些数据表明,河南省物流业在GDP增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可以以较少的物流费用创造较大的GDP。同时也间接说明,我省物流企业的经营手段更加科学,物流运作技术在不断进步,从而不断降低社会的物流费用总额,大大提高了物流效率。

4.市场集中度低

最常用的市场集中度指标是集中率,表示产业前几家在市场中的占有率,公式为:

n一般习惯上都使用4或8。CR4称为前4大厂商集中率;CR8称为前8大厂商集中率,其值介于0与1之间,数值越大表示集中率越高(见表2)。

在河南物流市场,直接的数据表明国际快递市场集中度较高,主要有外资物流控制。除此之外,笔者没有获得河南物流企业市场占有率的直接数据,对河南物流市场的集中度不能准确分析,但是从间接分析看,河南统计局2006年的调查显示,在全省1227家物流企业中资产总计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有59家,占企业总数的4.81%;主营业务收入在亿元以上的企业有37家,占企业总数的3%;利润总额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51家,占企业总数的4.15%;另外,从2006年河南物流企业十强 可以看出,即使是前十名企业,其分布有地区性,企业业务之间也有差异性,因此,河南物流市场集中度应该是中低集中度的市场。

二、河南省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河南物流产业的发展的确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弱、小、散、乱”、“信用缺失”、“蒸发现象”[4]等等,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物流企业具有行业分散性,规模小,集成化程度低

在2006年参与相关调查的1227家企业中,其行业分布状况见表3。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在全省接受调查的物流企业,分为铁路货物运输企业、道路货物运输企业、内河货物运输企业、仓储企业、装卸和搬运企业、运输服务企业等,而综合铁路、道路、内河运输的企业较少,而结合仓储、运输的企业更少。

另外,在1227家物流企业中资产总计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仅有59家,占企业总数的4.81%,这说明我省物流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资产占有比较分散。现代物流企业只有具备一定规模,才有可能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实现规模效益。但是,河南省的物流企业大多数仍是传统的物流企业,企业规模小、物流功能技术单一、缺乏资源整合能力,很少能提供物流策划、组织及深入到企业生产领域进行供应链的全过程管理,物流增值很少。

2.信用缺失

诚信是物流行业关键成功要素之一。但近年来河南物流企业的“蒸发事件”时有发生[4]。笔者认为“蒸发”有两种原因:一是河南物流还处在发展初期,行业监管不力,而企业内部管理又不规范,从而使诈骗者有机可乘;二是恶性竞争的结果,很多小规模的物流公司不能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只好打价格战,结果导致经营风险增加,长期低价经营就会导致亏损,当积重难返的时候,一些物流企业就会选择“蒸发”。信用缺失损害了河南物流产业的整体形象,使得物流需求方在选择物流服务时不得不慎之又慎,很多企业不愿意把物流外包,这无疑会限制河南物流的发展。

3.信息化程度低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前提之一,没有Internet、Intranet、EDI,现代物流将不复存在[5],所以,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核心[6]。21世纪,随着的电子商务向物流领域的大规模渗透,传统的物流式正在向系统化、信息化、社会化、标准化、一体化的现代物流体系转变。在现代物流体系中,信息化是其核心所在,故物流信息平台为现代物流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条件保障。因此,构建物流信息平台,是发展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的现代物流的客观需要。但目前,这一条件仍然是制约河南省物流业科学、高效发展的“瓶颈”。河南省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较低,使用物流管理系统软件的企业不到10%,企业之间的联系也因公用信息平台的缺乏和商业秘密观念的制约,几近于零。

4.物流人才稀缺

发展现代物流业,要求大批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物流业人才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物流业宏观规划管理型人才;第二类是企业物流方面的专业经理人;第三类是物流方面的工程型人才;第四类是媒介的,包括品牌师。[7]从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物流从业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物流知识和实践经验。为此,国外物流配送的教育和培训非常发达,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大学教育、研究生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教育培训系统。相比较而言,我省甚至我国的物流业起步较晚,物流教育、研究也非常落后。而且,由于起步晚,高校物流专业教育又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导致物流专业的培养出现一哄而起、不讲求质量的现象,物流人才教育都尚未形成满足现代物流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体系,很难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系统性、综合性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8]。这样的人才培养状况难以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

5.配套设施落后

由于高科技的发展,国外配送中心普遍采用了机械化和自动化作业,装卸搬运由吊车、电动叉车和传送带完成,设有高层货架的立体仓库,使储存向空间延伸。日本已呈现出采用尖端物流技术的趋势,如电脑控制的机器人和搬运特殊物品的机械手,高速分拣装置和特殊运货车辆等。而河南很多物流企业的配送中心设施薄弱,功能不齐,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另外,城市规划建设跟不上,大多数城市的道路狭窄,车流量大,交通堵塞已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导致配送中心效率低;送货不及时,大大削弱了河南物流的竞争力。

三、结束语

基于上述分析,河南省物流产业要想取得更快速发展,亟需解决发展的战略思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丁俊发在2007就指出:物流企业资产整合、重组、上市,重新洗牌已经开始;区域物流、产业集群物流成为物流探索新的重点。针对河南物流产业的现状和问题,笔者认为产业集群是河南物流产业的首选之路。一方面集群内的资源、信息和设施可以共享;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物流企业提高运作效率、促进物流产业创新、促进物流人才流动和培养、促进行业自律和诚信机制的建立等。

作者单位: 河南理工大学经管学院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杜亮,张培林.物流:行业?产业?[J].中国储运.2004,(1):40-41.

[2]王微.中国物流产业发展前景与政策[J].物流技术2002,(3):3-6.

[3]丁俊发.“三农”问题与现代物流[J].经济界.2004,(4):22-23.

[4]封雪.信用缺失,河南物流业亟待洗牌[J].市场周刊.新物流,2006,(3):13.

[5]丁俊发.中国物流[M].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2002.509.

[6]丁俊发.展望“十一五”中国物流业的发展[J].中国市场,2006,(4):14-21.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第9篇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企业 存在问题 对策

农产品加工业是推动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环节和重要载体。近年来,圩丰镇农产品加工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圩丰镇乡镇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品加工行业的发展,将对该镇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以此思考提出农产品加工企业快速、持续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圩丰镇农产品加工企业现状分析

(一)农产品加工企业快速发展,带动能力日益增强。

圩丰镇农产品加工企业正处于规模增长,盈利能力逐步提高阶段。农产品加工业已经初具规模,逐步形成了以紫菜加工、饲料加工、渔业养殖等优势产业。2014年,圩丰镇农产品加工企业有20余家。由于农产品加工产业规模逐年增长,逐渐带动畜禽、渔业养殖等产业快速发展。

(二)农产品加工企业逐步向深加工和精细加工发展。

农产品加工企业管理者科技意识普遍增强,认识到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引进新技术、应用新工艺,实现产品种类多样化。现阶段,圩丰镇农产品企业正逐步利用国家和地区的优惠政策,对设备和技术进行改造升级,特别是紫菜加工企业积极探索深加工,向二次精细加工发展。

(三)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实现规模化发展。

农产品原材料基地建设初具成效,2012年圩丰镇获批江苏省灌云县渔业产业园,逐渐形成以“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即农户与企业建立比较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形成了稳定的原材料供应产业链。同时,通过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推动了农户、基地、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圩丰镇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和不足

(一)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品牌战略意识淡薄。

一是管理水平不高,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管理者受教育水平较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不愿意在技术方面进行投入,造成企业不具备产品研发能力,产品同质化高,缺乏市场竞争活力。二是品牌战略意识淡薄。大多数企业不愿意在树立品牌上花过多的资金和精力,宁愿只占据小块市场,没有长远的品牌战略。

(二)组织化程度不高,市场信息不灵。

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圩丰镇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存在各自为阵,组织松散的状态。同时,由于农产品加工企业信息缺乏、滞后,造成企业所掌握技术、市场等信息不够,不能及时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销售,以至于严重制约企业长期发展。

(三)受经济形势影响,企业经济效益不断下滑。

由于原材料和人力等成本上升,圩丰镇农产品加工企业出现了过去所没有的困难。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圩丰镇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状况都受到影响,特别是紫菜加工、泥鳅养殖等出口型行业销售收入都大幅度下降。

(四)企业融资困难,资金投入不足。

圩丰镇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着资金不足,但是由于企业规模偏小、技术水平不高,难以得到扶持企业的财政贴息款。同时,银行担保条件要求过高,大多数企业缺乏可供抵押的相关证明,造成融资范围窄、难度大,严重制约了企业的长期发展。企业只能通过民间借贷的形式,取得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但是这些资金的利率比较高,过多的民间借贷给企业带来的巨大的资金还款压力,不利于企业的长足发展。

三、圩丰镇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信息机制,完善政府服务功能。

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联合企业建立信息平台,及时通过网络等媒体搜集和农产品相关信息和政策。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国家一系列扶持农业企业的优惠政策,把各项优惠政策及时地向企业传达,让企业及时享受到政策红利。

(二)切实解决企业经营中所需资金。

加强企业金融信贷服务,利用现有资源积极推动企业与各银行间合作机制的建设。商业银行可以开通贷款绿色通道,根据企业资金需求的特点,及时调整贷款额度,加强贷款资金调度,适当降低抵押和担保条件,简化审批流程,提高服务水平。

(三)优惠产业结构,推动原材料基地建设。

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同时,优化涉农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关系,积极推广以“农民+基地+企业”或“股份合作”等新型模式,以促进企业在更深层次与农户结成利益合作体,进而加快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形成稳定农产品加工企业原材料供应链。

(四)搭建农产品加工行业电子商务网站。

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信息化的建设,搭建电子商务网站,是将企业产品推向市场的重要手段,是引进先进的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依托现有的农业信息平台,建立圩丰镇农产品加工企业专门信息服务网站,为全镇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相关的农产品生产、技术及企业发展所需的最新动态等信息,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流通等环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五)推动企业提档升级,提高综合竞争力。

合理资源配置,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技术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农产品产业化发展,要按照合理配置市场资源的原则,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对一些发展快、思路新的企业从技术、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鼓励并支持优势企业强强联合,形成具有一定规模优势和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同时,农产品加工企业应当积极联合相关科研机构,共同将新的科技和设备运用到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加快推进技术创新步伐,努力扩大企业的规模。根据市场需要研发新产品,实现产品多样化和专业化,从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