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企业技术创新培训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06 16:19:22

企业技术创新培训

企业技术创新培训第1篇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现代企业要想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中抢占发言权,就必须加强自己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双重建设,而在企业的软实力建设中,人力资源管理是其中的重要环节,这对于企业的知识技术水平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在企业的人力资源各项管理事务中,技术干部培训更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这主要体现在技术干部培训的技术难度高、培训管理相关措施不完善等,以及个别企业领导对于企业的管理和生产较为重视,而对于技术干部培训工作则有所忽视,这就造成了企业技术干部培训工作运行不利。鉴于此,本文将主要针对中铁航空港的技术干部培训情况进行研究,并找出创新技术干部培训工作的方法,以进一步提升培训工作的价值,促进企业的人才发展,进而为企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1 当前企业技术干部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企业管理层不够重视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环境下,企业将要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为了加快企业的发展,企业领导人将更多的关注目光放在企业的项目建设和经营管理上,而对于企业的人员培训工作关注却不是很多,这就造成了企业上下级都对培训工作的不重视,部分技术干部甚至认为培训工作是多此一举,对于本人工作没有帮助,反而由于参加培训工作而耽误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因此,企业技术干部参加企业培训的积极性不高,这严重影响了培训效果。

1.2 企业技术干部培训工作计划与企业的发展不相适应

技术干部在企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样的技术干部培训在企业管理工作中也应该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就目前企业针对技术干部培训的实际情况来看,明显存在这培训计划不合理的问题。首先,就目前情况而言,企业的技术干部培训尚未上升到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企业培训工作不能和企业的发展形成有机的统一,这就打破了企业生产管理的整体性,企业的培训往往不能有效发挥。其次,企业在进行技术干部培训管理的过程中,还没有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规范,这就使得企业的技术干部培训工作无法有效落实,同时,企业的培训策划和培训设计缺乏科学性,造成企业的培训工作无法得到有效实施。

1.3 企业技术干部培训工作体制存在着滞后性

在商品经济时代,企业的发展需要建立全方面的、科学的管理制度作为实施准则,才能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在企业的技术干部培训管理工作中,依然存在着工作体制上的问题,也正是这些问题阻碍了企业培训管理的实施。

首先,在企业的技术干部培训工作中,缺乏成熟的专业培训队伍。现阶段,企业的技术干部培训工作大部分是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组织实施培训的,培训的讲师大部分针对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培训,而无法针对特殊的岗位进行专门的培训,技术干部在技术上很难有所突破。

其次,作为优秀的技术干部,不仅要熟练本职工作和技术操作,还要掌握一定的管理方面的知识,才能做好优秀的团队领导者,促进团队的发展。因此,在进行技术干部培训工作中,还应该适当加强管理方面的培训工作,提高技术干部的管理水平,促进技术团队的良好发展。

再次,在技术干部培训工作中,缺乏与培训相关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也是严重制约技术干部培训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企业中,还应该逐步建立完善的培训激励机制和考评机制,对干部的培训情况进行考核,以促进干部培训的发展。

2 企业技术干部培训工作创新方法

2.1 加强领导管理层对培训管理的重视

由于企业的发展特点,在对企业职工进行培训管理时应坚持人本立业的经营理念,通过民主管理、人性解放、权力平等,建立一种轻松、宽容、相互协作、相互关爱的文化氛围,通过正面的沟通和激励方法使企业与员工之间能够相互支持、相互协助、相互进步。同时,需要发挥企业部门管理者的主导作用,加强对企业中技术干部的影响,积极鼓励他们及时参加企业的培训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发展价值。

此外,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加大对企业职工培训的投入力度,通过建立职工培训学校、加大资金投入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让企业的职工拥有良好的学习培训环境,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职工培训工作的效率。

2.2 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和课程设置

企业技术干部培训工作关乎企业未来的发展,在企业进行培训工作时,必须要从全局角度出发,做好相关的培训计划。

首先,在制定培训计划之初,培训部门应该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对企业中的技术岗位进行系统考核,明确培训的人员数目等。

其次,在制定培训计划的过程中,应根据技术干部工作的实践和企业生产时间等因素,制定适合技术干部的短期培训、中长期培训和即时培训计划,并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的发展需求制定培训计划,提高技术干部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在制定好科学合理的技术干部培训计划后,企业的培训管理部门还应该依据本企业职工发展的特点进行培训课程设置。具体的办法有:

①根据本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好企业培训的专业教材编写工作,培训教材应该包括先进工艺工法、专利技术和高技能人才专业培训等内容,为企业的技术干部培训提供高质量的培训内容。

②在技术干部课程培训的设置中,培训教师还应该根据企业各个管理系统的实际情况制定专业的培训课件,在组织培训之前由职培中心培训管理部收集整理、装订成册,发放给学员并留存备案。

③企业的培训部门还应该为企业员工准备专业的培训视频资料,为企业技术干部提供更多的交流学习机会。

2.3 完善企业技术干部培训的相关制度

在企业对技术干部进行培训的工作中,还应该完善各项培训制度,保证技术干部培训工作能够有章可循。

首先,企业应完善技术干部培训工作机制,对原有的员工的培训、管理等制度进行改进,保证管理制度能够适应技术干部培训工作的开展。

其次,企业在建立员工培训工作中,还应该对培训中心的各项管理制度、考核制度、培训制度和基础设施管理制度进行完善,确保职工培训中心的各项管理制度能够有效顺利的运行,进而更好地为企业技术干部职工的培训工作服务。

2.4 根据企业职工岗位层级需要设立培训师梯队

目前,随着企业培训管理工作的不断成熟,企业专门建立了职工培训中心,旨在针对企业内部各个岗位需求的不同和企业员工的思想文化水平不同,完善企业培训师制度,建立不同层次的培训师队伍。

首先,应加强企业内训师队伍的建设,一是经培训主管部门审核备案后,加强内训师与内部导师制度的内在联系,加强企业“以师带徒”的岗位技能培训,具体的实施办法是由企业的高级管理部门负责人及技术专家、业务骨干等组成内部培训师资队伍,对企业各管理岗位中的技术干部进行培训。二是对获得企业培训师国家职业资格认定的员工,优先聘任为公司内训师。三是企业公开选聘资深技术专家担任兼职培训师,建立师资库,不断地强化内部讲师团队建设。

其次,还要加强对外部讲师及机构开发:不断拓宽渠道、择优选用外部优秀讲师,并建立外部师资信息库;依据属地化原则,减少因培训、技能鉴定等对现场施工的影响,加强与外部培训、鉴定机构的合作,既可以降低培训成本,又可以提升培训质量。

2.5 完善培训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

企业的培训激励是职工学习动力和学习激情的催化剂,完善企业培训激励机制有助于企业的培训管理效果,增强培训管理的持续性。具体完善培训激励机制的一般方法有:

①经济激励,企业可以为技术干部提供岗位技能工资、奖学金、培训补贴等系列的福利措施,通过这些福利措施既可以避免员工与企业的这种纯粹契约关系的概念,也可以对员工起到激励的作用。

②目标激励,企业可以为员工提供升职发展空间、提供在职深造、提供科研活动经费激励措施提高技术干部参与培训的兴趣,进而逐步提升企业技术干部培训工作的有效性。

③职业发展激励,企业可以通过这种职业性激励和社会性激励来激发员工的培训学习愿望和需求,让他们永远保持学习进步的动力,进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此外,在企业完善激励机制的同时,还应该对企业的技术干部培训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培训考核,制定考核评定表,对技术干部的工作情况、培训情况和培训成果进行统计和评价,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技术干部升职的重要参考依据。

企业技术创新培训第2篇

[关键词]职工培训;创新;重要作用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8.068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8-0-02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创新无疑给人类带来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推动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发展中,创新被排在首位。2016年,钢铁企业在供给侧改革中,面对着自身问题和应对经营的挑战,而创新是其求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手段,也是其获得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改进创新对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不断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企业生产经营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改革创新体现在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组织机构的整合、岗位调整变动,岗位工作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扩展,在适应变化和处理好整合变动后要求的基础上实现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的过程。有三层含义,一是更新,二是创造新的东西,三是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企业开展职工培训要紧密围绕经济效益这个中心,以改革为动力,促进企业全面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创新在企业职工培训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也只有创新,才能实现企业在新形势下对职工培训的新目标。

1 充分认识培训的必要性,树立创新培训观念

职工培训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科学信息量迅速增大,科学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大大加快,市场变化莫测,使企业在市场中生存就如在丛林中求生,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造就了智慧应时的强者。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发展、要在不断更新的科学技术中处于领先地位,就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不断推出新产品,迎合新需求。员工培训不是企业的一项附属工作,而是提高员工技能水平和员工素养的有效手段,良好的培训体系和明确的长期培训目标,必将给企业带来综合的隐形收益。改变培训单一的讲学方式,创新培训工作模式和思路,树立新的理念,将有利于企I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从而增强企业的创新活力,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职工创新观念的树立是企业职工培训工作的重点。这就要求各级劳资部门要发挥职能优势,联系实际,利用扎实有效的方法,坚持不懈地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干部、职工进一步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发展观、竞争观、效益观、价值观,从而培训出更多的创新型员工,为创新性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创新在培训工作中的作用

2.1 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技术创新服务

企业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众所周知,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推动力和创造力,企业对人才的渴求和认知日渐紧迫。而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掌握先进的技术工艺,就要有一流的员工队伍,要培训出一流的员工,就要创新培训方法。通过创新培训方法,走出去,请进来,选拔技术人才到高等院校进修,聘请技术专家把新技术开发、新设备运行中的难点、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跟班培训,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培训出技术型人才,通过创新培训方法提高职工队伍的技术业务素质,从而为技术创新提供坚强后盾,最终依靠技术创新发展生产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2 有利于为管理创新服务

管理的本质是对人的管理,通过对人的管理来实现对物的管理。对企业来说,员工的培训越是深入、员工的潜在能力发挥的越好,员工在培训中获得的越多,在日常工作中展现的越多,为企业创造的效益就会增加。培训效果是对培训工作的评价,良好的培训效果不但是对员工自身能力的提高,也是提升企业经营工作的效率过程,对企业的发展大有裨益。企业培训的对象是员工,是有思想意识的人,因此,要重视对人的工作,更要重视对人的价值的研究,把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同灵活创新的管理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找准切入点,精选好载体,把严格管理、严格考核、严格教育的过程转变成一种与职工情理交融、情感交流的过程,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管理网络,就能促进企业与各管理层与员工层的有效沟通,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自觉的遵守规章制度,更大限度的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企业发展服务。

3 企业开展创新培训工作的措施

3.1 理念与机制共建,注重效果与质量

员工培训作为企业的一项基础工作,要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相结合、相匹配,融合企业文化,以形成培训理念。近几年,“师带徒”“技能人才带徒”“外培内传”等理念在一些企业内逐渐形成。另外,企业还要不断提高对培训工作的认识,在培训工作的组织机构、激励措施、考核跟踪、费用保障等方面建立制度机制,保证培训的效果和质量。

3.2 严管理、重奖罚,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

企业要使使广大职工群众在思想观念和个人能力上适应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保证改革健康发展和顺利进行,使培训工作更具实效性,就要从这几方面进行入手,一靠教育,二靠科学规范的严格管理。培训离不开管理,管理也离不开培训,严管理、重奖罚是激励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措施。因此,只有把职工培训与严格的管理和考核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培训效益的最大化。

3.3 注重专业性人才的培养

专业人才是企业的重要资源,专业人才的储备和培养是企业必须进行的工作,通过培训扩大和精湛专业人才队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实践证明,企业对人才的自主培养可以提高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忠诚度以及企业的凝聚力,这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知。所以,相关人员必须要调整好人才知识结构,从专业理论知识、技术、能力等方面培养高素质人才,从而使人才技能结构合理、人才团队具有科学的延续性和继承性。

3.4 建立人才培养机制,造就“复合型”人才

只有采取科学的培训方法和有效的途径,才能提高企业职工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只有以企业特有的人才开拓市场,增强竞争优势,才能为企业储备技术力量,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培训过程中,企业要本着“理论联系实际,全面提高,重点培养”的原则,确定培训方法,以形成一种人才培养机制。

企业技术创新培训第3篇

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提高企业创新能力,首先要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而员工的创新能力是靠企业的科技条件和不断培养形成的,因此,认真有计划地开展对员工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训是保持企业创新能力的不断发展的根本。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可采取科技讲座、继续教育、技术交流、创新知识、技巧专题培训、向技术人员压担子、提课题等方法,为技术专业人员创造条件,制定鼓励政策,营造创新氛围。在我公司2013年先后完成的江南软基、淤泥强化处理,北方干旱地区粉砂填筑等特殊路基施工等十余项科研攻关课题基础上,组织新的科研攻关,使技术人员在科技攻关实践中得到历练和提高。实现企业创新的不断发展。

二、开展岗位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企业最后的竞争在市场,企业的效益也在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在市场上超越竞争对手实现经济效益是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市场竞争的根本是产品的创新和产品质量、价格,也包括工程的质量和工程造价的比拼。高质量、低价格产品的产生靠的是技术熟练、技能高超的企业员工,优质、低造价的工程也是如此,精湛的技术、高超的技能需要实践磨练和有计划有目得的培训,当然也有技术工艺、优质低价的原料因素。但人应该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做好员工的岗位专业技能培训是提高是竞争力,保持企业不断发展的源动力。岗位专业技能培训包括:岗位操作能力、技术工种的等级培训、岗位职责培训、安全操作技术培训、岗位专业检测技术技能的培训,也包括我们公司开展的项目经理培训、资金管理、海外业务、危险源辨别、工地试验负责人培训、铁路试验培训、人力资源管理系统HER培训等。方式可采取脱产办班强化培训、在岗自学、岗位操作练兵、技术比赛、外送进修等。正确处理培训与生产的矛盾,制定激励政策,调动职工学技术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把职工培训工作落到实处。真正起到推动企业发展的作用。

三、有计划开展企业后备力量的培训,为企业储备长期持续发展动力

企业技术创新培训第4篇

【关键词】产教融合 机电类人才 人才培养体系 校企合作 构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C-0121-03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命脉之门。”由此可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的重要作用。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结合专业实际和区域产业实际,与企业广泛开展深入的实质性合作,积极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建立了产教融合的实训基地,使学生得以在一个近乎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必需的各种知识和能力,提高了创新能力。本文拟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探讨产教融合下机电类人才培养体系的具体构建。

一、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按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就业面向的职业岗位,遵循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律,根据教育部对相关专业课程的要求,结合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综合实践课程、职业技能课程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着眼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课程。由军事理论与训练、就业指导与创业基础、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两课、高等数学、实用英语、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人文素质等课程组成,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

第二部分是依托W生毕业后所从事岗位群而设置的专业课程,包括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PLC原理及应用、电梯结构原理与安装维修、电机控制电路设计实训、单片机电路设计实训、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实训、工业控制技术实训等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课程。

第三部分是以职业素养培养为主导的校外综合实践课程,设置了毕业实习及综合实践(顶岗半年或以上)校外实习项目,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养成、职业道德。

第四部分是以职业技能考核为主导的职业技能训练课程,由中级维修电工、电梯电气安装与维修操作、低压电工作业操作等考证实训及鉴定系列课程构成,考证实训结合相关专业课程,作为“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获得相对应工种的中级或以上职业资格证书。

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

目前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设施设备相对齐全,能够满足该专业学生实训要求。该校校内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具体如下:

(一)校企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

校企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由企业投入资金、设备、教具和教学软件,学院提供场地和配套设施,校企双方共建品牌培养基地。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通力电梯实训基地为例,该基地由企业提供实训设备,实训场地按企业要求进行改造、装修,企业负责设备安装及调试等。主要设备包括:MX32、MX18马达及模拟控制运行设备;MX14马达及模拟控制运行设备;配套的E-Link5.1电梯管理系统、门机系统等。通力电梯实训基地按照企业标准配置专用工具、维修保养等设施,场地营造品牌文化氛围,实现学员在实训中心学习场景与企业实际环境一致。实训基地配置信息化现场教学教室,教室配置完善的多媒体教学硬件、演示教具,用于订单班教学,同时教学硬件满足对通力电梯员工的培训。

校企共享型实训基地以为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为抓手,由企业制订实训基地场地建设和实训设备配置标准,为学校品牌订单班教师进行师资培训及资格认证,企业参与订单班组班、教学以及实习就业过程,学校则为企业培训学生,按照企业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认证,直接在本地区进行企业员工培训,承接企业在本地区的品牌文化推广,达到校企“双赢”的合作局面。校企共建的实训中心成为企业员工培训、企业文化培养、企业品牌推广的基地。企业为学校培训教师,不仅是订单班授课资格培训,而且持续提供新技术、新梯型培训,打造一批始终与企业实际电梯维保过程相结合的专业师资队伍。这样,学校和企业的场地、设备、技术、人才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协同发展的合作机制,为本地区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人才保证。在校内建立校企共享型实训基地,双方共享共用,既满足在校生开展实训实习的需要,又承担企业员工业务培训和技能考核职能;既为通力电梯在职员工提供内部技术学习与交流的平台,也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训操作的平台,为电梯行业储备更多的技术人才。

(二)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生产性实训基地生产主体为:学院“科研团队+机电创新团队”及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以研发产品和生产指导为主,以产品生产组装为辅。对于一些校内难以加工完成的机电零部件,可以寻找在国内有能力提供该服务的企业,进行外协加工。目前已有产品为模块化电子电路开发箱,采用“所见即所得”的研发理念,目前已经应用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训教学5年,性能优越。开发箱由一块主板和7块插接板组成,可以方便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电子电路设计实训。该产品配套了“理实一体化”实训教材,目前,市面上没有同款产品。产品立体停车系统为景观式立体停车系统,是集机械、电子、传感器、自动控制为一体的教学设备,荣获国家发明专利,在东盟职教展上获得了国内外嘉宾的广泛好评,可方便地为学生提供自动控制、传感器、电机拖动等课程的实训。产品研发团队按校内外生产企业对产品的设计要求,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产品,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生成与转化。学院荣获国家发明专利的“八面玲珑立体停车系统产品”及为学生服务5年的“模块化电子电路开发箱”等,都是依托生产性实训基地平台师生自主研发的。通过生产性实践平台,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连接校园与社会,沟通学生和市场,服务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科技创新、就业创业和社会服务,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蓬勃发展贡献全力。

(三)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

创新创业实践区依托产教融合、特色办学的先进理念,以注重大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工程实践的训练,提高学生针对实际进行机械创新思维、设计和制作等实际工作能力及基础教育为目标,通过构建交通特色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推动学院毕业生更高质量的创业和就业,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以期推进产教融合,实现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创新创业实践区的建设,将成为学院机电机械类专业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大学生学科竞赛中心、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科研团队研发中心,并将成果转化以及推广应用,为行业、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人员提供技术培训。

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设有机电和机械等学科专业的机械加工中心、机电创新协会、产品研发中心等,以创新的思维构建了一个全面开放的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等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成果技术转化与创业孵化的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了科技制作与研发的场所。同时,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有专业特色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把企业引入校园,在院内建立“IT创新创业孵化器”等实践锻炼平台,让学生“真刀真枪”在真实课题中得到锻炼。根据专业特色,成立专业社团和学习阵地,举办电子设计大赛、电工技能大赛等专业特色的学习竞赛活动,为学生科研创新搭建平台。通过这些措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和创新的积极性,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在全国的电子设计竞赛、广西“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广西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广西创新设计与制作大赛等活动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中多项作品荣获国家专利。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施

以通力订单班为例,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相关专业群与全国通力电梯有限公司已合作4年,企业为订单班提供实习实训岗位,并提供奖学金,学院则按企业要求,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及教材、共建实训实习基地、共同推进学生就业,使校企联合培养的学生成为企业稳定型储备人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围绕电梯的技术研发、设计制造、市场营销、安装维修、售后服务等各个工作环节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使专业具有鲜明的电梯特色。通力订单班的课程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五学期):学生在学校集中培训,课程由企业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授课;第二阶段(第六学期):学生到企业生产实习,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指定导师共同指导。具体培养过程如图1所示。

订单班大胆实施课程教学改革,专业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一致,R悼纬烫逑涤敫谖荒芰Χ杂Γ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组织过程与企业生产同步,毕业生能够“零距离”上岗就业或自主创业。订单班的师资来源更丰富,采取“校企互动、专兼互聘”的教师聘用方式,聘请企业工程师担任专业课程及顶岗实习指导教师,专业教师到企业兼职技术专家、技术顾问等职务,互派人员进入工作站开展课题研究、技术攻关等实质性工作,合作共赢,大大促进了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学院在多个专业推广该育人模式。从2012年至2015年,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通力电梯合作培养学生人数108人,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据统计,到通力电梯实习的学生,实习结束留下的学生达75%。部分学生已经成为通力电梯公司的技术骨干,通力电梯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平台和提升的空间。从2011年开始,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通力电梯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几年间学生整体质量得到提高,大大提高了企业维保技工素质水平;通过近4年实习生的情况来看(见图2数据),实习生留用率高达75%,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电梯公司对电梯人才的需求。

四、校企共享型教师队伍建设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先后派送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5名专业教师到通力电梯南宁分公司参加生产实践;派送2名专业教师到昆山通力电梯工厂参加企业培训;派送2名专业教师到武汉交通学校参加通力电梯员工培训;邀请企业工程师到学校给专业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及聘请行业工程师走上讲台,担任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这种积极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的做法,提升了教师的实践能力,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师进行专业指导,帮助教师了解行业新技术和发展趋势,实现了校企间的人才双向流动。通过这些途径,专职教师的工程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提高,逐渐打造了一支有理论、懂技术、会管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五、结语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产教融合带来的好处展现出来。首先,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极大提高;同时,也极大提高了教师队伍技能素质和技术水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让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共同承担培养工作及企业参与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培养计划,推进教学与课程改革,极大地促进了专业建设;学生提前一年解决就业,毕业实习结合企业工作过程,由校企双方共同指导学生毕业实习,很好地解决了学校与企业衔接这一普遍存在的难题。学校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与培训,提升师资能力;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改善办学条件,凸显办学特色。几年以来的校企合作实践证明,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明显,学生就业竞争力增强,就业率达96%,用人单位满意度高,多数学生迅速成长为技术骨干和中高层管理人员。

【参考文献】

[1]伊少云.在目前形势下,高等职业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4(15)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产教融合下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2014JGA333)

企业技术创新培训第5篇

[关键词] 技术创新方法;TRIZ理论;应用

[作者简介] 黄柳林,广西经济社会技术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广西 南宁,530022;李小燕,广西科技情报研究所副研究员,广西 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 F27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4-0020-0004一、关于技术创新方法(TRIZ理论)

TRIZ理论诞生于1946年,是俄文“Теория решения изобрет

ательных задач”,即“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缩写,英译为“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缩写为TIP或者TIPS,其核心理论是建立了基于消除矛盾的逻辑方法。运用通用工程参数来表述矛盾,使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不断地发现并解决矛盾,推动产品的不断进化,从一个状态进化到一个新的状态,向着理想化创新产品设计的方向推进[1]。

技术创新方法(TRIZ理论)作为一种为各类技术与非技术问题提供创新性解决思路的强大理论工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一套解决新产品开发实际问题的成熟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在全世界广泛应用,创造出成千上万项重大发明,为众多知名企业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8年4月,国家科技部、发改委、教育部、中国科协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重点面向企业、科研机构、教育系统三个群体,大力推进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工具的发展,从源头上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二、推广应用技术创新方法的重要意义

创新方法工作的开展是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保证,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前提。开展创新方法应用示范,将为社会营造良好创新氛围,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大力推进广西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各类媒体,加强对创新方法的宣传与普及,弘扬科学与创新精神,提高产学研各界特别是企业对TRIZ创新理论重要性的认识,使广大企业认识TRIZ理论的重要性,了解其重要作用,提高他们应用TRIZ理论的积极性,为开展创新方法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有利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国内外企业创新实践经验表明,学习和使用先进的创新理论方法与工具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有利于企业创新能力与效益的普遍提升。把技术创新方法与广西实际需求融合,通过开展技术创新方法培训工作、编制技术创新方法培训教材、创新方法试点示范等,推动企业形成自觉关注创新、主动践行创新,从而有效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三)有利于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长期以来,创新方法是广西创新体系建设中的薄弱环节,被各级科技管理部门所忽视,成为制约广西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瓶颈障碍。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各方面的作用,建立广西TRIZ公共服务平台,完善TRIZ服务体系,着力培育一批TRIZ应用示范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实现富民兴桂新跨越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三、目前在广西推广应用技术创新方法主要存在问题

(一)TRIZ理论在广西的认知、接受程度较低, 开展推广活动难度较大

自TRIZ理论引入我国以来,广西也开始开展TRIZ理论的宣传推广活动。2009年相关部门举办了“创新方法进百企行动计划”,开展了TRIZ理论在企业的引进、推广、培训、转化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从目前的统计结果来看,全广西的上千家企业,接触到TRIZ理论的不足1%,应用TRIZ理论开展技术创新工作的只有少数几家,取得的成果也很少。所以,可以说应用TRIZ理论在广西成功应用的案例寥寥无几。

随着近年来对创新方法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接触到诸如试错法、头脑风暴法等传统的创新方法,这些方法本身的缺陷性也给企业带来了不少失败的案例。相对这些传统的创新方法,TRIZ理论到底具有哪些特点和优点、应用TRIZ理论到底如何解决矛盾、如何系统分析系统内问题情景、如何确定问题的探索方向、如何打破传统思维定势的障碍进行逻辑性的分析、如何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而帮助企业开发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应用TRIZ理论失败的可能性有多大,这些都是充满未知和疑虑的问题。所以对于大多数的广西企业来说,作为一套非技术的理论工具和方法体系,TRIZ理论到底能给自身带来多大的效益和提升还是一个未知数,而一项具体的技术理论提升所能带来的效益是明显且实在的,至少是要远远大于这类“纯理论”的理论。所以在广西进行创新方法的宣传推广,让企业从陌生到熟悉再到接受这一理论还具有较大难度。

(二)广西TRIZ理论专业人才缺乏,人才培养起点较低

目前广西还没有专业的以TRIZ理论为核心的创新方法推广服务机构,也非常缺乏专业的TRIZ理论培训师和具有专业背景的TRIZ理论应用专家。从2008年国家四部委联合发文在全国推广创新方法以来,广西也举办了多次有关创新方法的培训或讲座。但这些活动大多数时候都是聘请外地专家进行具有普及性质的讲座和方法介绍,受专家工作地点和来访行程的限制,创新方法专业人才的深度培训活动举行得较少。所以,广西的创新方法专业人才现状是:专业培训师和具有实际经验的专家严重缺乏。要在广西进行创新方法的推广应用,当务之急就是要培养一批专业的创新方法理论培训师和应用专家。他们不仅要熟悉TRIZ理论等技术创新方法,能熟练应用辅助创新CAI工具,并且具有指导企业或专业技术人员运用这一理论和工具开展技术攻关或产品开发的实际经验。

(三)如何确定第一批试点企业,尽量保证第一批试点应用的良好成效

第一批企业试点活动的成败对未来广西创新方法应用的推广具有相当大影响。开展创新方法的试点活动,需要选择合适的行业和合适的企业,不仅要保证试点活动的顺利进行,还要力争试点活动能多出成果,能多培养人才。所以,试点活动的成功开展,新成果不仅会引来行业内其他企业的跟踪效仿,还会形成良好的应用口碑,带动其他企业的学习,形成推广应用的良性循环。试点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还会在企业中培养一大批具有实际应用经验的专业人才,通过这批人才的专家效应,能更快地把创新方法带入到别的企业中去。

(四)广西创新水平滞后,急需创新方法这一把金钥匙

2009年广西R&D经费内部支出47.2亿元,年平均增长21.21%,与当年广西地区生产总值(GDP)之比为0.61%,远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1.7%;专利申请4277件,获专利授权2702件,两项排名均在全国排24位,西部排第5位,相比其他省份差距较大,与广西经济快速发展速度严重不符。且广西目前尚未形成对国外先进技术创新方法的跟踪、搜集、整理工作,更缺乏结合广西实际情况的本土化研究,加之TRIZ理论在广西认知、接受程度低、专业人才较少等现状,在未来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加快在广西推广应用技术创新方法(TRIZ理论)的对策

(一)在全区各市大力开展创新方法宣传贯彻活动

与当地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共同组织企业、技术服务机构、高校、科研单位及有关管理部门参加,进行以TRIZ为核心的创新方法基本知识培训;同时进行国家和省对创新方法工作的总体部署与工作安排的宣传贯彻,广泛宣传创新方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大力普及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增强企业的创新意识,为创新方法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同时,要加强调查研究,协同政府部门制定鼓励试点的政策措施,如:加大对试点工作的投入、对创新方法试点培训实行“政府买单”、下放创新方法专项项目、对成效显著的试点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等,引导、鼓励、支持企业开展创新方法试点应用。

(二)培养以TRIZ理论为核心的创新方法人才

首先是邀请有关的创新方法理论专家,主要在科研院所或高校中开展深度培训,或者是直接外派人员到黑龙江、四川、江苏等创新方法应用先进地区学习,培养广西自己的TRIZ培训师和TRIZ专家,使他们熟练掌握TRIZ理论的核心思想以及TRIZ理论体系,能够承担一定的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培训、推广的工作任务。然后再聘请专家进驻企业培训科技人员,帮助企业科技人员掌握创造性地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提升研发水平帮助企业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专利技术、专利产品,催生一批创新型企业。由此,逐步壮大培训师资队伍和培育出一批国内外知名TRIZ专家,面向企业培养自己的TRIZ理论应用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团队。

(三)建设广西创新方法理论培训基地

依托以广西生产力促进中心为核心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产力促进联盟,建立以TRIZ理论培训为主的创新方法培训基地。培训基地将选择一定的办公场所,配备电脑、网络、软件、图书资料等必需设施,以TRIZ培训师资队伍和专家团队为基础,编制适合广西实际情况的培训教材;同时与政府、研究院所、高校和中介机构等单位密切合作,对处于不同阶段和面向不同创新需求的各类人才开展的多层次、多元化培训体系。基地将联合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建立培训合格认证制度,经过培训和考核合格后,颁发结业证书,并积极帮助参训人员参加国际TRIZ协会的认证考试,获取相应的国际认证证书。通过培训师合格认证,吸引和鼓励一批科技工作人员加入到创新方法工作队伍中来,同时通过培训师合格认证标准的建立,进一步提高培训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和规范培训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为大规模开展技术创新方法培训提供队伍保障。

(四)建设和完善广西的TRIZ公共服务平台及相应服务体系

依托广西生产力促进中心,以及创新方法培训基地,建立以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为核心的广西创新方法公共平台,包括TRIZ理论方法、TRIZ理论研究和应用成果、典型案例、TRIZ理论推广动态等创新资源平台、TRIZ学习与交流平台、专家服务咨询平台、成果转化平台等。通过平台的整合,集合一批省内TRIZ专家和计算机辅助创新设计专业技术人员作为技术支撑,形成广西的TRIZ理论公共服务平台。平台将根据企业项目技术的需求,应用TRIZ理论和方法开展联合攻关,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进一步指导企业进行国内外专利申请等服务,帮助企业构建行业知识库,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流程和规范等。通过平台的实际工程应用服务,形成一批示范工程,进一步推动创新方法的推广应用。

(五)培育一批TRIZ应用示范企业,获得一批TRIZ应用成果

首先在广西创新基础较好的南宁、柳州、桂林、北海、玉林等地选择汽车、电子、生物等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骨干企业家,进行技术创新方法试点示范。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生产特点,面向企业领导、管理人员、技术开发人员等不同对象分别开展针对性的培训。通过全面开展培训,努力培养出一批能够满足不同行业发展需求的企业创新型人才,进一步推动先进创新方法在企业的广泛应用。在培训基础上,有条件的企业引进TRIZ方法和CAI软件,缺乏条件的企业可通过广西的TRIZ公共服务平台的软件、专家等条件,解决企业实际技术难题,初步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以及专利、标准等成果,实现广西企业从“仿制”向“集成创新”向“原始创新”的转变,从而真正让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同时,在试点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加强对试点企业和平台应用中产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进行挖掘、收集和整理,逐步建立广西的创新方法案例库,为全区扩大试点提供典型示范。

[参考文献]

[1]张武城.TRIZ理论技术创新方法新途径[J].企业科协.2008,(5).

[2]邵云飞,叶茂,唐小我.技术创新方法的发展历程及解决方案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11(5).

[3]殷方升.技术创新方法 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利器[J].企业科协,2009,(3).

[4]王顺兵,潘晓东. 技术创新方法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管理研究,2010,(4).

[5]丁俊武,韩玉启,郑称德.创新问题解决理论——TRIZ理论综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1).

[6]吴永志,曹俊强,李乃川,国思茗.TRIZ技术创新方法在企业中推广模式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2,(1).

[7]国家科学技术部.关于组织开展“十二五”创新方法工作的函[Z].国科财便字[2011]63号.

[8]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Z]. 国科发财〔2008〕197号.

[9]科技部. 关于同意黑龙江省、四川省作为技术创新方法试点省的批复[Z].国科发财字〔2007〕479号.

企业技术创新培训第6篇

准确把握一流企业大学建设的宝贵机遇

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应“依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现有施教机构,建设一批部级继续教育基地”,“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打造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到2020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7500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3900万人”,其中在“装备制造、能源资源等经济重点领域培养开发急需紧缺人才500万人”。国家电网公司是我国能源领域的骨干企业,学院作为部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应积极响应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立足公司发展战略目标和技术革新趋势,持续完善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公司新理论、新技术、新技能、新装备的培训推广,努力打造一支具有精湛技艺和“一专多能”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为实现“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做出应有贡献。

建设企业大学成为世界知名企业支撑战略发展的新趋势。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为有效应对人才竞争压力,越来越多的公司选择建立自己的企业大学。在世界财富500强企业中,80%的企业拥有或正在建立企业大学,如GE克劳顿学院、西门子技术学院、惠普商学院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上世纪90年代企业大学理念引入中国后,国内知名企业纷纷兴办企业大学,如华为大学、中兴通讯学院、海尔大学等。据统计,目前正式宣布成立企业大学的中国企业(含在华外资企业)已有350多家。企业大学对企业战略目标落地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是服务企业战略,提升全员绩效。企业的学习活动不再以学员的满意度为主要评估导向,而是以实实在在的业绩改善为目标。例如GE克劳顿学院推行的六西格玛质量工程,丰田大学的持续改善培训等。

二是培养关键人才,提高员工能力。企业大学通过确立员工胜任能力标准以及相应的能力提升计划,培养企业的关键人才,从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是沉淀组织智慧,传播最佳实践。企业大学通过课程开发、知识管理等活动系统沉淀公司核心知识,使企业隐性知识显性化并有效传播。

国内外诸多实践表明,建设企业大学已经成为构建企业培训体系的最佳实践形式。特别对处于快速发展并开始国际化进程的企业,迫切需要加速并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提升培训质量。作为世界500强前列的企业,国家电网公司亟需抓住机遇,紧紧围绕公司战略发展和员工能力发展需求,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和战略定位,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通过完善培训师资队伍、培训内容体系和运营支撑体系,加强培训资源建设,大力提升培训能力,逐步建立并持续优化一流企业大学,传播公司企业文化,推动组织智慧沉淀,实现公司知识集约与共享,打造公司强有力的智库保障和人才引擎。

国家电网公司创建“两个一流”要求学院加快一流企业大学建设。建设世界一流电网,国际一流企业,必须要有一流的员工队伍作保证。截至2011年底,国家电网公司管理的全资、控股单位职工共83.91万人,其中研究生、本科、专科、中职、高中及以下人员占比分别为3.66%、29.02%、28.59%、17.13%、21.60%,管理及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中级、初级职称的占比分别为10.26%、26.54%、32.12%,生产技能人员具有高级技师与技师资格者分别为2.21%和14.61%。员工队伍中专科及以下学历的比例仍然偏高,高层次、复合型、国际化的技术人才和“一专多能”型技能人才明显不足,员工能级结构亟待优化。按照公司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及人才规划,到“十二五”末,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要达到38.2%,其中研究生学历达到4.87%;技术人员本科及以上人员占比达到64%,高级职称占比达到14%;生产技能人员中高级技师和技师占比分别达到2.43%和15.78%。

建设一流的员工队伍,必须有一流的员工培训。学院作为公司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必须满足公司发展需求,在建设一流员工队伍中承担起更为重大的使命和责任。经过分析,未来学院每年将主要承担10000名新员工、5000名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4600名公司级人才、1000名团青干部、6000名新任班组长、3300名公司技术技能类兼职培训师培训、4000名“五大”(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体系专项人才培训和山东公司8000名高级工及以上人员培训、16000人次职业技能鉴定任务。同时,承办公司技术比武、技能竞赛、专业调考等。年培训需求将达到170万人天,这对学院整体培训能力建设提出了全新挑战,为一流企业大学建设提供了宝贵机遇。

科学定位一流企业大学建设的目标战略

构建一流企业大学,要瞄准国内一流和国际领先这一目标

积极担承服务公司发展战略,示范最佳技能,推广先进技术,传播公司文化,引领员工成才的学院使命,努力创建国际一流企业大学,成为公司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员工终身学习的引擎、公司人才强企战略的助推器,着力构建“三基地、二中心、一平台”的坚强教育培训基地,即成为公司培训创新研发基地、团青干部培养基地、企业文化传播基地,成为公司系统技术技能人才培训开发中心、新技术新技能推广示范中心,成为公司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交流平台,为公司技术技能人才、青年人才培养和软实力建设提供服务保障与智力支持。

积极开展核心业务,学院重点承担公司新员工培训,公司直属单位、省公司本部及二级单位技术骨干等高层次技术人才,电网主营业务领域高级技师等高层次技能人才培训,特高压、智能电网、新能源等领域紧缺人才培训,公司建设、运行、检修、营销四大专业领军人才培训,优秀专家人才及其后备培训,团青干部、青年业务骨干培训,新任班组长、兼职培训师资格认证培训,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训,做好培养模式创新及培训资源研究开发。按照“做大做强学院本部、做精做优泰山校区、做专做实各分院”的原则,统筹公司培训资源,科学安排业务布局。到“十二五”末,建成“师资雄厚、设施先进、管理精益、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企业大学;到“十三五”末,建成“理念先进、集约高效、创新引领、影响广泛”的国际一流企业大学。

构建一流企业大学,要大力实施四大战略

实施质量立院战略。始终坚持把培训质量作为学院发展的生命线,增强需求导向的质量观,健全培训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紧密结合电网发展的新知识和新技术,结合“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带来的培训需求,科学设计培训项目,不断创新培训模式,全面提升培训质量。

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建设一流的企业大学需要一批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培训大师。要把一流的师资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创造有利于培训师成长成才的政策环境,在师资队伍中加快领军人才、首席培训师和优秀培训师培养。同时充分利用国内国际资源,聘请一批知名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引进一批高水平“双师型”(技师和工程师)人才,为实现一流企业大学目标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实施集约办院战略。统筹公司系统优质培训资源,加强对各分院、专项培训基地的业务指导,形成学院、分院、专项基地布局合理、分工明确、资源共享的培训格局。加快构建E-learning(网络在线学习)平台,统筹开发网络培训课件与题库,加快构建覆盖全员、标准统一、资源共享、协同高效的集约化大培训体系,满足多层级、规模化的培训需求。

实施品牌兴院战略。加强项目开发和培育,新员工、专业领军人才、高层次技术人才、高层次技能人才、团青干部、新任班组长、安全与应急等培训项目实现标准化运作,形成一批具有鲜明电网特色的培训品牌。发挥品牌的龙头和引领作用,形成品牌带动、全面推进、协同发展的良性机制。

协调推进一流企业大学建设

加强培训资源建设

实现培训设施建设、培训师资培养、培训项目开发、培训教材应用、培训理论研究等培训资源“五统筹”,支持集约化大培训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学院的龙头作用,指导各分院、各基地协调发展,提高培训设施利用效率,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完善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选拔使用机制,通过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并建立以专业领军人才、优秀专家人才、首席培训师为骨干的学院各级专家人才队伍。建立公司专职培训师和兼职培训师分级认证制度,学院牵头、分院配合,用三年时间完成全部培训师认证培训工作,并将认证结果与培训师聘岗任职及职业发展密切联系。统一安排优秀培训师参加国内外高端交流培训,统一聘请公司级培训师,统一调配高水平师资实施高层次培训项目,实现优秀培训师资共享。紧紧围绕公司发展战略,超前谋划、系统组织公司技术技能培训项目开发工作。统一组织培训教材开发。以学院为核心,以分院和公司级专项培训基地为骨干,辐射省公司技术技能培训中心,搭建起公司系统技术技能培训理论研究平台。建成与生产现场同步、适度超前,全面覆盖电网主营业务,满足技术技能人才培训需求的一流实训设施。

建设完善新员工和技术技能人才培训课程体系,系统开发岗位胜任能力标准及培训规范,搭建课程框架,编写教材及课件,建立配套试题库。根据公司统一部署,建设技术先进、资源丰富、应用良好的网络大学,为公司系统员工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促进公司核心技术技能的有效传承。

全面推进各项核心业务

根据公司发展战略和学院功能定位,结合公司标准化建设工作要求,重点在新员工、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高端紧缺人才、团青干部等人员的培养上,系统设计各项业务的培训目标、培训规模和培训模式,打造公司系统通用的规范化、标准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员工岗位胜任能力。

提升新员工培训能力。提高公司系统新员工的岗位操作技能,达到《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规范》中I级职业能力要求。增强新员工对公司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团队协作意识、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

提升高层次技术人才培训能力。完善高层次技术人才的专业知识体系,开拓专业视野,提升技术管理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造就一支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强、擅于攻坚克难的技术人才队伍。

提升高层次技能人才培训能力。完善技能人才的专业知识体系,开拓专业视野,提升对岗位技术、生产工艺、生产流程的创新能力、传承能力,造就一支爱岗敬业、技艺精湛、具有专门技能、善于解决技术难题、适应新型生产模式的技能人才队伍。

提升“五大”体系专项人才培训能力。以提高公司“五大”体系新模式下岗位履职能力为核心,以专业知识更新和岗位技能提升为培训重点,培养一批满足公司“五大”体系要求的“一专多能”技术技能人才。深化专业领军人才培养。经过集中培训与岗位实践的培养,学员在专业前沿知识、专业深化知识以及相关专业领域知识方面得到巩固和拓展,进一步完备知识体系,增强综合素养,在课题研究、科技攻关、成果运用和管理实践技能、梯队建设能力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本专业领域的领军人才。

深化优秀专家人才培养。提升组织协调、管理创新、技术推广与技能革新能力,完善知识技术传授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深化优秀专家人才后备培养。明确发展方向,完善核心业务知识体系,提升专业技术技能水平,使其尽快成长为满足公司发展需要的优秀专业技术技能人才。

企业技术创新培训第7篇

关键词:实训基地;协同创新;内涵浸润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教职成[2015]9)号文件提出,职业教育全过程融入创新思维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是当前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是培养产品设计、制造人才的摇篮,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也影响着整个国民创新水平的提升。为此本文提出,加强机械制造创新实训平台建设,完善实践教学条件,从而提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创新教育质量。

1建设的现状

高职制造类实训基地传统的建设模式主要围绕学科进行建设,以生产技术特征或学科技术化分为不同实训区(室)。常见的实训基地建设以设备特性划分为:普通车床实训区、铣刨磨钻实训区、钳工实训区、数控车床实训区、数控铣床实训区、加工中心实训区、特种加工实训区等,以专业课程特性划分为机械基础实训室、机械制图实训室、机床电气控制实训室、模具拆装实训室、机床自动化控制实训室、CAD/CAM实训室等等。此种建设模式遵循专业知识体系性,适应标准的教学目标和单一的教学课堂组织形式。一般以第一课堂为主,以统一的考核评定标准评定培养效果,所培养的人才专业技术能力及职业岗位能力相对专一,创新能力弱,职业发展空间窄。在全球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产业升级制造对高职机械制造创新性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具有较好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现代技术发展趋势、适应产业技术革新步伐。职业教育院校培养的是技术应用性人才,然而学校的实训设备的更新却滞后于产业的变革,为此发展思维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才有可能跟上产业不断升级发展的需求。本文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制造技术实训中心建设分析得出,从硬件、管理理念及培养思维入手建成具有永续性、造血性、可持续性、创新内涵浸润式发展建设理念的协同创新服务实训中心,可有效促进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建设内容

高职机械创新实训中心的建设从机制、功能、管理模式、文化建设理念等方面,探索如何建设成具有充分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积极性,创建激励企业、教师、学生主动参与创新生产、教育、学习活动的实训平台。2.1永续性发展(机制建设)的实训基地建设。校政企协同建设是实训基地建设的有效保障。学校根据专业发展需求,联合企业产业升级发展技术及人才需求,通过示范特色基地建设等建设项目,争取政府项目支持,创新实践教学资源投入机制,本着“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协同持续发展”的原则,成立校企联合共建实训基地,并根据本地区行业发展需求,成立“机械制造协同创新技术服务中心与培训中心”,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通过政政府引导、学校企业项目导入,校政企三位一体合作共建协同创新长效机制,以履行教学培训、创新育人、科技开发、社会服务等职能[1]。2.2创新人才造血性发展(创建大学生智创空间)实训基地建设。对接行业升级人才需求及高职机械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需求,成立大学生智创空间。智创空间的主体是学生,校内教师和企业专家是项目指导成员。通过严格、开放的考核形式发展创新团队成员:一是课内推荐,由有创新实践项目的课程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创新实践项目成果推荐;二是通过创意设计比赛,全校范围内征集作品,筛选队员;三是通过主动报名参加创新学习班的学习,考核通过后加入。多途径严格、开放性入队模式,促进全员创新发明的学习积极性。通过相关资格审查筛选专家成员,保证创新团队专家指导的质量;建立创新项目经费、成果转化制度,保证创新项目落地实施。人员、经费、项目落地实施等保证智创空间运行延延不断的创新力,从根本性满足了创新人才造血性发展。2.3可持续发展实训基地建设(功能、管理模式)。(1)建成了显性技能培养和隐性创新思维及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并重的协同创新工程训练中心基于可持续性发展思路和机械制造专业群职业岗位特点,升级改造建设实训中心,以显性技能培养和隐性创新思维及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并重的协同创新工程训练中心。建成的协同创新工程训练中心具有“教学、生产、创新项目开发”三大功能。建成的产品创新制作训练车间等六大创新实践训练车间满足了企业典型产品生产组织、机械产品制造创新能力训练功能;建成的机械结构创新设计训练区等六大实训区满足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创新设计与实验的功能;建成的大学生智创空间,组织了多个建以不同的创新项目为载体的智创团队,智创团队可在创新工程训练中心完成创新产品孵化,也可完成为企业提供技术革新项目。(2)建成了课内课外有效运行的实训基地管理模式建成创新工程训练中心组织管理机构[2]:在学生中创建设备维护技术协会和大学生智创团队协会,配合专职老师进行设备维护、开放管理、活动宣传、赛事组织、创新活动等工作。管理机构有明确的组织架构和职责,以学生协会为龙头,专职指导老师为辅助进行课内课外协同管理创新工程训练中心。制定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如实训中心管理规定、实验设备管理规定、实训室开放办法与计划、开放式实训室管理人员聘任及管理职责[3],实训室维护保养制度与计划,实训中心维修团队工作流程等,保障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学、生产、创新活协同运行。2.4创新思维浸润式发展实训基地建设。基于“教学环境企业化、实践教学生产化”实训基地建设思路,通过一展厅,三长廊、六区、六室的“匠心文化、发明家精神”的文化氛围建设,将创新思维内涵浸润于实训基地建设中。一展厅:展厅展示主题体现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文化、各创新实践区和训练室的布局、创新团队的发明作品(实物、图片、专利证书)展示,浸润创新发明诱惑力和影响力;三长廊:建成实训区的6S企业管理的职业素养长廊,同时以企业标准工位及现代制造企业管理环境里浸润职业素养养成;匠心文化长廊和发明家精神长廊主要是通过历史、励志的上墙文化浸润匠心创新意识;六区:结合中国制造2025制造技术的发展建成六大创新实训区,六大实训区的包含了传统到先进不同的制造内涵,为人才培养浸润了技术的创新发展理念;六室:结合六大核心职业岗位核心能力的内涵建设,浸润核心能力技术及核心能力创心知识、引导创新项目开展等。

3建设成效

(1)培育创新教学团队聚焦产业升级、专业发展需求成立了机械制造科技创新团队,以校企合作项目为载体,实行双导师制,由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和管理学生,通过轮换授课、教师“双证”授课、“双岗互聘”等途径,协同创新建设成了一对具有企业行业专家支持、校内外专业带头人引领的骨干教师模范带头作用的机械制造科技创新教学团队[3]。通过参与企业技改项目、企业专项实践学习,参加教育厅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及专家专题培训,聘请国内外专家开展5S管理、精益6S体验式培训,创新创业培训、专利申报培训等形式,创新教学团队科研教改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应用技术创新开发能力及社会服务能力有效提高。(2)创新研究成果聚焦产业技术革新及职业教育需要基于协同创新新实训基地平台的研究项目,聚焦产业升级、技术革新需求。项目业源主要由科技创新团队成员通过交流、校企座谈、企业走访等形式优化确定,所研究的成果满足企业产业需求,同时也考虑专业发展及人才培养问题,项目类型包括技术创新项目及专业改革项目。通过项目研究聚结了团队科技应用技术创新、职业教育改革力量,在为企业本土化改造或研发自动化机械装备、培养机械装备创新人才方面有效地发挥了团队强有力的凝聚力。项目研究中,大学生创新团队队员担任项目研究助理,形成了“企业问题———科技创新项目———创新教学案例”一脉相承,有效保证创新成果企业生产化、教学项目化的格局。(3)聚焦产业升级及专业发展需求开展社会培训活动适应本地区产业升级及人力资源需求,创新教学团队校企深度紧密合作双主体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在校学习与企业生产无缝对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路,吃苦耐劳与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操作技能水平。协同创新服务中心建成后,可为区域企业培养和输送近专业群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可为本地区企事业单位开展岗位职业技能培训、再就业培训;可开展相关的职业资格鉴定;可联合组织跨专业跨行业的创新作品制作大。

4结束语

实训基地建设需用发展的思维进行建设,才能紧紧围绕产业升级需求培养人才,要正确的认识到,职业教育培训技术(设备)不可能走在产业前面,但职业教育的培养战略,必须走在产业前面。着眼于创新发展思维建设实训基地,培养具有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人才,才有可能把职业教育做大做强。

作者:黄勤芳 覃秀凤 单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韩顺杰,姜长泓.大学生创新基地开放式运行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8):119.

企业技术创新培训第8篇

关键词:跨企业培训中心;电子商务技术;模块化;课程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7-0074-04

一、相关概念

(一)跨企业培训中心

跨企业培训中心是由学校与企业共建,学校提供办公与生产管理场所,与专业服务面向高度匹配的经济实体或企业提供硬件条件与软件资源的实践教学场所。基于校企利益共同体构建校企合作联盟,使教育资源与企业资源在跨企业培训中心汇聚、有效配置、整合优化,形成合作办学机制――校企共建专业,为学院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学校、企业二元融合式“中间站”(见图1),形成三站协同的良性互动。

(二)模块化课程体系

模块化课程体系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群任职条件,参照行业标准与规范,以使学习者获得从事职业活动的知识、技能、素养以及综合能力为目标,由职业院校、企业和跨企业培训中心三方协同定制职业技术训练与培训模块,使之与职业岗位群技能需求吻合。各模块分别由职业院校、培训中心、企业分阶段实施,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仿真实验技能训练模块对应职业院校,技能强化训练与技术提升训练模块对应跨企业培训中心,岗位技能训练模块对接企业,形成基于模块化的职业技能训练体系。

(三)电子商务技术

电子商务是一门交叉、新兴的综合型学科,内容涉及计算机技术、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多门基础学科。新编高职高专专业目录对电子商务专业进行了调整,在计算机类增设电子商务技术专业,从信息技术角度定位电子商务专业方向,增设电子商务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网络营销与推广、商务网站运行与管理、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挖掘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同时具有扎实的计算机技术和经济管理技能,掌握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规律,专业技术和创新、创业能力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为专业技术实训、毕业生创业孵化、生产与服务外包等提供模块化训练体系,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跨企业提供合格人才。

二、相关研究综述

针对电子商务的学科交叉性和宽口径特点,《基于中美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通过中美两国人才培养差异比较,分别从教育层次和方向阐明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其课程体系设置,既要有统一的共性课程,也要有突出自身人才培养层次和方向的特色课程,形成共性与个性兼备的特色人才培养方案。

针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新举措》提出“两园区三阶段”的教学组织模式,在校内电子商务实践园区与校外电子商务产业园区进行校企交替式学习与训练,建立校企“实习基地共建、人才共育、教学效果共同评价”的双向运行机制。《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以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为主旨,通过构建电子商务专业实践项目平台,提出“以大学生创新项目为起点、专业竞赛为助力、自主创业为突破”的实践模式。《电子商务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提出电子商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4层次13模块”的设计框架。《基于课程群构建电子商务“三创”实验教学体系》从课程群的角度整合实验教学内容,以三创能力 (电子商务运营创意、应用创新和网络商务创业)为核心,构建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群以及基于课程群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对电子商务专业实训教学体系进行探索实践。

上述研究者多是从人才供给侧研究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对需求侧的利益关切不够,研究者试图缩短职业教育人才输送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距离,提出校企联合开展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实践方法。但由于电子商务技术的跨学科和跨行业等特点,电商企业能够提供高校学生的实践时间与学校教育时间存在较大差异,学生的生产性实践停留在订单处理和销售热线等岗位,技术密集程度低,技术含量低,层次水平低。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于2008年开始从人才供给侧探索改革路径,发现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利益平衡点,通过以资源换资源方式,促进校企资源的优化配置,将企业引进校园,嵌入行业内训体系和行业岗位认证体系,构建基于校企利益共同体的跨企业培训中心,实现学校和企业互通,形成学校和企业双元互动、协同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这一研究与实践在国内尚属首次。

三、基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电子商务技术模块化课程体系框架

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的有效途径是共建跨企业培训中心,以跨企业中心为平台,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匹配,与职业岗位需求吻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使学校与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与职业技术培训形成良性互动的协作共同体,形成长效的运行机制、协同施教模式,学生兼具学徒和员工的双重身份,既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术,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和自身发展能力,而且通过跨企业培训中心的模块化课程培训和职业化技术训练,获得顶岗的本领、工作的经历、创新的意识和实践的能力,毕业后能较快适应岗位要求,真正解决当前职业技术人才的供需矛盾。

(一)跨企业培训中心在电子商务技术人才培养中的运行机制

跨企业培训中心是吸收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精髓,借鉴中德合作人才培养实践经验的创新实践,在电子商务职业教育联盟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发挥区域的产业集聚优势和校企联盟协作优势,基于校企利益共同体组建政、行、企、校协作联盟,政、行、企、校协同创新,实施“岗位确定、合同培养”模式,突出“双主体、双身份”等特征,共同探索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途径,以“跨企业培训中心”为校企合作平台,完善“一董三委”管理体制(见图1),具体负责跨企业培训中心的运行与管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保证企业深度参与和校企双元全程融合,构建基于技能训练贯穿学校、跨企业培训中心、企业三站的人才培养创新路径。“三站互动、阶段轮换”中的中心站是跨企业培训,是校企协作联合体,是学生到学徒再到员工转变的关键环节。

(二)“三站互动、阶段轮换”的运行模式

“三站互动”是指学校站、跨企业培训中心站和企业站相互衔接和关联,即教学内容互相衔接,理论与实践结合,实训与生产内容相互关联,是技术与技能训练的有机统一体。

“阶段轮换”是指专业教学分阶段分别在各站组织实施,依据专业教学计划,不同课程内容分别在不同场所完成教学,有些课程内容将在相关场所分段实施,交替轮换,保证课程内容教学的有效性和实践性。

所谓“三站互动、阶段轮换”实训教学模式,即学校、跨企业培训中心和合作企业三方是协作共同体,三站各具功能又是统一体,是电子商务技术专业教学实施的主要场所。学校站主要进行基础理论教学、验证实验或虚拟仿真实训;跨企业培训中心进行技能强化和技术提升训练,是生产性实训热身训练,为实习和就业提供技术准备;企业站进行生产实训和企业文化教育。

(三)基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电子商务技术专业模块化设计

跨企业培训中心作为连接学校与企业的桥梁与纽带,从学生的技能培养看,是专业理论与方法检验以及校内实验实训技能训练的延伸,为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快速提升的有效途径,也是为学生即将开展实习和就业而进行的技术与心理准备的关键环节,学生在跨企业培训中心便能体验企业文化、积累职场和工作经验。所以,跨企业培训中心的实训体系承载着学校教育的延伸与接轨企业实践的双重任务。一要有别于学校仿真、验证性实践体系,二要有别于企业生产性工作任务,三要体现电子商务运行规范与管理规程,以及服务质量控制与保证体系。

针对电子商务技术特点与行业服务标准与规范,基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电子商务技术实训体系实行模块化训练课程模块,纵向(学校、跨企业培训中心和企业)内容分段衔接,横向按岗位技能结构模块化设计。纵向课程群模块分别依据教学场所进行设计,如图2所示。按岗位技能结构分别是网络营销与推广模块,电子商务网站运行与管理模块,商务数据分析与挖掘模块。网络营销与推广模块对应专业学习领域的商务营销能力训练,电子商务网站运行与管理对应网络运营平台建设与维护能力训练,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挖掘对应商务大数据分析与应用能力训练。

移动电子商务时代,电子商务活动不是简单的网络商品交易,而是商务信息流、资金流和商品物流的统一体,必将产生大量的商务数据信息,这些数据是商务运行过程中的自然产物,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如商品销售量、销售额、销往区域、交易时间等,还存在大量的隐藏信息,如商品订单、商品包装、商品受众等,这些数据信息有利于商品生产企业的科学决策,制定生产与销售策略,促进产品创新设计,尤其是隐藏信息的数据挖掘信息有助于提高商品销售量。

(四)基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电子商务技术专业实训模式

依据电子商务技术专业实训体系,编制基于“三站互动,阶段轮换”的专业实训教学进程表,实现内容衔接、场所轮换、工学交替,以技术提升为主线,技能训练贯穿各阶段,实训内容体系呈螺旋式进阶,实现三站的良性互动和优势互补。

第1阶段为第1―2学期,教学场所主要在学校与校外实习基地轮换。在校内实验、实训等场所,主要讲授专业理论知识与技术原理,着力训练学生专业基础技能,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职业岗位认知,让学生提前熟悉职场环境,感知职场文化,体验职场氛围,了解行业发展特征以及未来职业岗位工作标准与规范。

第2阶段为第3―4学期,教学场所主要在学校与跨企业培训中心轮换。校内实训基地主要进行专业核心技能的模拟与仿真训练,通过模拟与仿真,理解电子商务核心技术要领和操作流程,然后进入跨企业培训中心进行核心技能的强化训练,由职业导师按照现代学徒制进行个性化指导与训练,既解决了技能短板问题,又突出了个性化能力培养与训练。

通过模拟与仿真实验使学生感受电子商务知识的商业化应用过程,体验电子商务的商务流程和技术特点,让学生从感性上验证、加深理解所学理论知识,通过“做中学”,学会电子商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通过实验使学生提高动手能力、独立策划能力、综合应用理论知识能力、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能够综合应用电子商务技术和各种经济管理理论,提出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编制电子商务的商业计划书。

第3阶段为第5―6学期,教学场所主要是跨企业培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跨企业培训中心主要进行临岗前的技术强化训练以及岗位适应性认知和训练,以项目为载体的实战性训练,通过组建项目团队,策划项目方案,编制项目实施进程表等对学生进行项目集训,侧重培养学生的应岗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组织管理和团队协调能力,从而对学生进行电子商务技术职业素质和综合技能培训。校外实训基地主要负责接纳专业学生实习,侧重培养学生的适岗能力,为实习生配备企业指导教师,编制实习计划、落实实习任务,完成实习期考核与评价。

跨企业培训中心是连接学校与企业的桥梁与纽带,基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电子商务技术实训体系建设是高职电子商务技术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针对电子商务技术特点与行业服务标准与规范,平衡人才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利益关切,形成学校、企业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良性互动协作机制,建立基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电子商务技术专业模块化训练体系,协同施教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学生兼具学徒和员工的双重身份,在学习专业知识与技术的同时,快速了解企业文化,积累职场经验,从技术和心理上进行充分的就业准备,从而提高岗位适应能力,真正实现校企“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卢淑静,周欢怀.基于中美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情报杂志,2010(1):189-192.

[2]李平.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255-259.

[3]陈晴光.基于课程群构建电子商务“三创”实验教学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57-159.

[4]杨正校,刘静.基于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移动电子商务研究――以太仓市为例[J].软件,2014(9):86-90.

企业技术创新培训第9篇

[关键词]创意设计 高技能人才 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雷俊霞(1969- ),女,四川都江堰人,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浙江 杭州 31005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浙江省社科联重点研究项目“视觉传达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Z2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112-02

随着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创意人才的极度匮乏已成为制约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培养大批创意产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当前,培养创意产业所需的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也已成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指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宽厚的知识基础、丰富的文化底蕴、强烈的问题意识、成熟的心理品质和较高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就专业内涵而言,“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应该具备专业技能及创新能力;就行业发展需求而言,从业人员也必须具备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娴熟的专业技能和适应行业发展的创新能力。

近年来,本课题组把“工作室”制工学结合作为视觉传达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的重点与切入点。以“工作室”制工学结合为主导进行全新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带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引导课程体系构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这也是今后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的总趋势。其研究成果对创意产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实训基地建设都将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一、国内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把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通过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打造高技能复合型人才,这是一种最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内目前也有不少高职院校开始了对这一模式的尝试与探索,但均处在初步摸索阶段,没有形成特有的模式,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第一,“工作室”制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已经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但目前还仅仅处于概念界定、内涵解剖等层面,尚未发现有学者从操作层面研究“工作室”制的实施与管理,将“工作室”制引入到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方面的研究明显不足。第二,课程体系结构的不合理。传统课程体系的确立在培养目标和手段上有相当大的局限,重视技能训练、忽视理论基础和人文知识在技能培养当中的作用;各课程模块之间彼此孤立,缺少知识点之间的前后贯穿及运用。第三,教学方法的单一陈旧。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忽略了当下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岗位的职业要求;也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无法适应时展的需要。第四,忽视了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对于实训基地价值仅定位于实践操作场所,服务于虚拟课题,全真性不强,更新能力较差,不能与社会实际同步发展,缺乏可持续性。

鉴于存在的问题,结合国情、省区域经济特点以及学院自身的办学条件,我们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主题、功能、结构等做了大量且有实效的创新性研究,并选择多方位、全过程的实施路径加以完善。构建了以“工作室”制为主要形式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创新突破点的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二、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就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对于培养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而言,区别于一般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最大特点就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设计的灵魂,是创意设计的本质要求。各种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以及现代服务业趋于完善、商业品牌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在追求产品共性的同时也在“求异”,这就需要创新。从设计理念上去创新,从设计材料上去创新,也可以从设计方法和制作工艺方面去创新。这些创新需求给创意设计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疑也是对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

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首先需要具备个性化的想象力,对美的独特感悟能力,对市场观察判断的洞察力,以及多学科知识技能的综合把持能力。这些诸多能力的构建,都离不开对创意设计类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创造性思维培养入手,运用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发散思维、收敛思维等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良好的基础知识也是创新成果诞生的基点。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以艺术设计理念为基础,合理搭建专业知识结构,精心组织专业知识内容,从而使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具有坚实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因此,创意设计类人才培养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依据社会需求及创意产业人才的特性,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途径和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创新模式构建等方面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而采用的特定方式的总和。

三、视觉传达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本项目以现有省级特色专业及院级重点专业——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建设为基础,依托浙江商业职业教育集团,与知名企业建立起合作战略,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人才为目标,构建以“工作室”制为主要形式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加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改善校内外实践实训条件,为中小企业培养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并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

(一)构建以“工作室”制为主要形式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视觉传达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研究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途径和培养方案的研究。根据专业人才需求和职业岗位定位分析,以及浙江省行业实际和学生的就业状况,通过调查研究,重新确立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定位,以培养高素质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创新基于任务引领的“工作室”制“工学结合”的创意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与企业共同制订基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以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工作室”制的创意设计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

2.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根据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生产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岗位职业要求为标准。与企业共同探讨每个设计任务的工作要求和所需的专业技能,分析从业人员岗位所需的能力结构,寻找设计工作任务与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搭建“工作室”制教学平台,完成由简单到复杂设计任务的过程,构建基于设计项目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以提高设计能力为主线,确立典型工作岗位,开发建设课程模块,针对每个岗位进行工作过程和技能项目的分析,形成相应的专业课程。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设计项目,并且制定课程标准,以完成设计任务需求为目标,引入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制作能力、应变能力、协作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专业口径与社会需求对接、人才规格与业界要求对接、学生学业与岗位职业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按照职业岗位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贯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融“教、学、做”为一体的课程建设思想,突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并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建设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工作室”制教学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依托企业的资源与优势,淡化教室和实验实训室的界限,实现“教、学、做”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的近距离,能更好地落实各项教学工作;有效激励与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并且提供解决学生就业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创新模式的研究

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及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基础上,大力改造、努力创新。创设新型“工作室”制校内“教学工场”;校企联动,创设新型的校外“教学工厂”。

1.创设新型“工作室”制校内“教学工场”。“教学工场”是“工作室”制教学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依托企业的资源与优势,将企业的生产工艺、生产技术、生产流程、经营管理模式引入校园,使教学过程和生产、科研、经营过程融合在一起,不仅能让教师更加真实地教,也能让学生更加真切地学,加快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企业真实环境的了解,以便他们今后能够更快地融入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去。淡化教室和实验实训室的界限,推行 “教、学、做”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环境。它承载着三项教育职能:专业基础的教学(教室)、专业技能的操作训练(实训工场)、学生的学习与讨论,即教授、学习、工作的场所,简称“教学工场”。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以“教学工场”为载体,将课程、教室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将传统的封闭式教学转变为面向生产实际的开放式教学,以课程知识为基础,以专业技术的应用为核心,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建立以岗位职业要求为标准、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以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为主导,构建任务驱动、项目引导的实践教学体系。确立典型工作岗位,针对岗位工作过程和技能项目,实施项目任务驱动,由教师和请来的行业专家共同参与“工作室”制教学,带领学生在“教学工场”内完成实际项目的“教、学、做”,完成综合专业技能的训练。实现新经济时代视觉传达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结合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以课程模块为内容建立“工作室”制校内“教学工场”,将“工作室”制“教学工场”建设成为专业技能训练基地、企业员工岗位培训基地、职业资格与技术能力等级认证培训基地、与企业相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实践基地,实现教学、培训、生产、产品研发四大功能,起到教学的辐射与示范作用。

2.校企联动,创设新型的校外“教学工厂”。“教学工厂”是运用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及先进的生产设备,成为学生实践教学、学生职业岗位能力训练的校外延伸,即校外“教学工厂”。(1)校外“教学工厂”的建立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工作室”制校内“教学工场”的项目化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通过在校外“教学工厂”的生产性实习和顶岗实习,学生能够直接参与企业项目的开发,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学生的创意成果也解决了企业的实际问题,在为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提升了企业的市场整体竞争力。

建设校内“教学工场”和校外“教学工厂”,构建现代化、职业化、开放式、生产性的实习实训环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独立工作能力、自觉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多方面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为“工作室制”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支撑。

(三)社会服务能力创新模式的研究

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力量和先进实训设备的资源优势,以技能培训包为内容,以教学团队为依托,倾力构建社会服务平台,从而为社会提供更丰富、更实用、更直接的服务,让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社会服务平台的构建主要包括:

1.提供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主线的开放先进的实践教学、科技创新服务。(1)实验实训基地,即校内“教学工场”,既要传授专业知识,又要渗透先进企业的企业文化,做到“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通过与企业、行业的联合,使校内“教学工场”更为接近真实的生产环境,成为学生技能训练与鉴定、教师专业技能培养、技术开发推广和社会培训的场所。同时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试验基地和孵化基地。(2)校内“教学工场”,通过具体项目化的研究和实践,为教师教学与科研提供新平台,并及时获得第一手教学资料,提高教学和研究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用性。(3)充分利用人才优势、技术优势、信息优势,将学校科研与企业生产相结合,通过技术研究、成果转让及推广为社会服务。同时,通过应用研究等形式,孵化学院的科研团队,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2.提供校企合作科技服务。提供校企合作科技服务遵从以下五种模式:一是校企一体,学校自创公司;二是校企联姻,实现从“从邻居到亲戚的转变”,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为企业解决生产一线的技术难题;三是校企融合,企业在学校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如:Adobe数字艺术中心、Adobe认证产品专家、Corel公司全球教育伙伴、培训认证中心等;四是校企互补,企业行业提供资金,学校利用自己的技术、人才优势承接横向课题,科研成果直接为行业企业服务;五是校企联盟,学校以技术和科研成果入股企业,实现科技成果产品化。

3.提供形式多样的社会培训服务。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利用我院现有的教学资源,包括现代化的培训场所、先进的设备及教学环境,推出定制式企业内训服务、技能培训、员工岗前培训、职工综合素质培训等项目,提高企业员工的岗位能力及转岗就业能力,满足紧缺型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需求,以及通过对口支援、技术服务等方式服务于经济欠发达区域的院校与中小企业。

四、结语

通过视觉传达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极大拓展了学生的感知面。校内“教学工场”的任务驱动、校外“教学工厂”的项目引导,使学生了解到最前沿的专业动态,实现与行业零距离接触。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交流能力;校内“工作室”制“教学工场”的建设实现教学、培训、生产、产品研发四大功能,起到教学的示范与辐射作用,同时为社会提供培训及对口支援建设单位的服务,实现资源共享,形成产学优势。

我们将把创新研究成果全面应用到视觉传达创意设计类高技能人才培养各实践教学环节,继续拓宽社会服务面,真正为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培养一线的、高技能、创新型创意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佳.高校艺术设计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研究[J].包装世界,2011(3).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