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行政沟通的意义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06 16:19:16

行政沟通的意义

行政沟通的意义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 作用 问题解决途径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作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功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起的作用。表现如下:

1 快捷全面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是教育者与大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换思想、意见和看法的过程。教育者在与大学生进行信息的交换过程中,能够了解到来自大学生的一些意见和想法。教育者与大学生及时地、经常地进行沟通与交流,能够获得更多的来自大学生所反馈的思想、意见、看法的信息,从而全面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比如教育者在与大学生就某一具体问题进行沟通时,在一次次的平等沟通与交流信息的过程中,教育者可以了解到大学生对这一问题是如何看待的,这样看的原因是什么,以及由这一问题引起的其它想法。通过这样的沟通与交流,教育者在努力与大学生及时地就某一具体问题进行意见交换的交流后,可以全面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及教育反馈信息。

2 及时消除思想隔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其中一个就是能够消除思想隔阂、调解利益矛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消除思想隔阂、调解利益矛盾的功能,就是教育者与大学生在沟通过程中消除彼此思想上存在的隔阂,调解实际利益矛盾的功能。教育者与大学生在思想和思维上存在着差异,再加上彼此的心理背景、文化背景、社会背景不同,沟通时的物理背景对各自的影响不同等,造成双方理解问题的角度和深度存在差异,不利于沟通双方对沟通信息的意义理解,容易造成思想上的隔阂。沟通可使双方了解彼此的意见和想法,就思想上存在的分歧和差异进行交流和沟通,最终消除因思维方式和水平的差异,以及沟通背景的影响而导致的思想上的隔阂。

3 提高思想教育的针对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是教育者与大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思想、意见、情感的交流和交换过程。一般情况下,教育者与大学生的沟通都是就某一个或某些具体问题而展开的。教育者按照思想教育的目标要求主动发起沟通活动,并通过不断地沟通与交流,了解大学生对这些具体问题有何意见和看法,然后根据大学生所反馈出的意见和看法来重新制定或调整沟通的计划,引导大学生用正确的符合事物本身存在和发展规律的观点去看待和思考这些问题,最终得出正确的看法。这实现了教育者发起沟通时的预期目标。从而提高了思想教育的针对性。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在取得了上述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信息通道不够通畅、形式运用比较单一和传统、不同程度的意义理解障碍、沟通状况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和期望等问题。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信息通道不够畅通

信息通道不畅通,会影响信息到达对方和信息反馈的速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信息通道分为非组织的情感联系的信息通道和有组织的直传式信息沟通网络。其中非组织的信息通道还比较畅通,大学生与大学生之间的隔阂较小,会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完成彼此间意见和看法的交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信息通道不够畅通,主要表现在有组织信息通道上。比如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学院领导、学校领导之间的信息传递不时出现障碍,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和学院领导的沟通不及时,院领导与学校领导与大学生之间直接的沟通机会太少,较为普遍地存在院领导和校领导经常缺位,等等,造成在不少高校中,大学生反映的问题不能及时传达到学校领导层,得不到教育主体及时的反馈,学生的实际问题和思想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由此引发大学生对学校工作的强烈不满,造成校方与大学生的矛盾不断升级。

2 沟通过程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意义理解的障碍

沟通过程中的意义理解障碍,是指“由于地位、能力、过长的交流和易引起分歧、混淆、威胁等意义的信息带来的语言和语义上的偏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中仍不同程度存在意义理解的障碍,主要表现为:第一,沟通双方思想意识的差异造成了理解障碍。教育者与大学生在认知或思维上存在差距,大学生跟不上教育者的思维和认知水平,或者教育者不能融入大学生的思维氛围,使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的思想意识出现脱节,引起彼此意义理解上的障碍。第二,沟通双方不同的角色心理造成了相互理解认同障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是平等的沟通,但教育者和大学生固有的角色关系,容易使教育者不经意间表现出居高临下的姿态,在思想信息交流时,不注意方法,引起学生的反感,造成学生不理解认同教育者的局面。而学生基于这种固定角色关系的影响,会对教育者产生畏惧心理,拒绝与之沟通,从而加剧了彼此间的不认同,造成意义理解障碍。第三,沟通双方人际关系的疏远造成逆反和抵触心理。这主要是由生态距离和心理因素造成的,表现在教育者与大学生交谈时距离过远,双方显得生疏,感情不易沟通。交流的信息自然要少得多,这使得大学生与教育者之间的关系疏远,引起大学生对沟通活动产生了逆反和抵触心理。

3 大多数学校的沟通状态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和期望

大多数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信息通道不畅通、沟通形式偏重传统和单一、沟通过程中存在意义理解的障碍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沟通无法进行或进行得不顺畅,这样的沟通状况无法满足大学生对沟通的需要和期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迫切地要求沟通,而教育主体和部门以各种借口推开或推诿。当大学生个人或者群体遇到问题,主动找到教育主体,希望就遇到的问题进行沟通时,教育主体通常以没有时间、具体问题去找具体部门解决等为借口把事情推开;或由这个教育主体推给另一个教育主体,这个教育部门推给另一个教育部门,教育主体之间、教育部门之间互相推诿。这样推开或推诿的结果就是学生迫切进行沟通的需要和期望没有得到满足和实现。二是沟通中的双向平等互动不尽人意,教育主体是信息解释的权威,学生的被动地位难以得到改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应该是平等的双向互动,但在实际的沟通过程中,这样的平等性不能很好地被运用和体现出来。教育主体所处的教育者的角色,决定了教育主体是信息解释的权威。大多数时候是教育主体来解释沟通信息,并带有权威性和不可质疑性,大学生只能被动地听取接受,大学生的被动地位没有得到改变。三是学生传递的信息常常不能及时得到教育部门和领导的反馈。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将沟通信息传递给教育部门和领导后,不能及时得到教育部门和 领导对于所发送信息的意见和看法的反馈。比如学生以短信的方式向教育部门和领导发送沟通信息后,不是收不到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回复就是回复得很滞后:很多教育者甚至对学生的电子邮件不回复等。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解决途径

1 坚持及时沟通的时效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时效观是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要及时进行、快速开展的观点。及时沟通的时效观要求沟通者抓住需要沟通的信息,因势利导,及时沟通。这是由信息的时效性决定的。信息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信息的时效性就越强,反之则越弱。并且,一定的信息过了一定的时间,就失去了它的价值,这就要求沟通双方能及时地向对方传递信息,以便双方都能做出正确决策。建立及时沟通的时效观就要求教育者认真对待学生的沟通要求,及时组织沟通平台,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沟通。当学生有沟通的需要和期望时,教育者应抓住大学生所发出的沟通信息,选择适当的沟通形式,通过合理的沟通渠道,以最快的速度,第一时间与大学生进行沟通,及时消除障碍,化解矛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活动在沟通重要的价值观指导下,在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坚持双方地位和人格平等的观念中,在讲求沟通时效理念作用下。必将得到积极、有效的开展,并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完成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

行政沟通的意义第2篇

关键词:中央银行沟通;透明度;预期管理

中图分类号:F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01-0008-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01.02

随着预期在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央银行沟通在引导和管理市场预期方面所具有的工具价值引起了国内外学界、业界的广泛关注。中央银行沟通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相对来说为时不长,在实践过程中面临多方面的挑战。为了充分发挥沟通的工具作用,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需要对沟通进行全面、系统的专题研究。本文围绕中央银行沟通本质属性,对其内涵和外延、沟通所要实现的目标以及沟通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探讨。

一、中央银行沟通的内涵和外延

通过成功的沟通有效引导市场预期,促进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提高,已经成为各国中央银行的共识。近年来,学界、业界围绕“中央银行沟通”这一研究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但并未就“中央银行沟通”给出一个规范的定义。把中央银行沟通直接定义为实现货币政策透明的工具,或者混同于货币政策透明,忽略了中央银行沟通的诸多核心特征。

(一)中央银行沟通的内涵

Blinder et al(2008)认为,中央银行沟通可以被定义为“中央银行向公众披露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策略、经济前景及未来货币政策意向等相关信息的过程”[1]。这一定义强调了“信息披露”在中央银行沟通中的重要性,但却仅强调了中央银行的信息披露过程,而忽视了中央银行寻求信息为沟通对象理解认同这一重要目的。

谢杰斌(2009)利用一个简单模型对中央银行沟通内涵加以阐释,认为中央银行沟通主要包括信息编码及解码、信息传递和信息反馈等三个过程[2]。针对经济主体关注的参数向量?兹,中央银行运用一套经济主体与中央银行所共同认同的编码系统,对相关信息进行编码后向公众传递出相应的信号向量y,y经过一定的信道(c)传递到经济主体,经济主体接收到的信号向量为y,经济主体对收到的信息加以解码形成对于参数向量?兹的后验判断?兹,并做出相应的经济决策a。继而,中央银行通过加强与公众双向信息沟通,在双向互动中获取公众相关信息,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改进中央银行沟通的过程。

上述的分析表明,对中央银行沟通的理解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中央银行对政策相关信息的披露程度,二是公众对所披露政策信息的理解程度。基于此,谢杰斌(2009)将中央银行沟通定义为“中央银行向相关主体披露货币政策信息,并寻求该信息为沟通对象理解认同的过程”。中央银行沟通不仅仅是货币政策信息的被动披露与透明化,更是为了实现有效引导公众预期目的而主动进行的信息沟通过程。”

(二)中央银行沟通的外延

从某种意义讲,沟通是个与中央银行与生俱来的话题。在长期的实践中,学界在对货币政策透明度、可预测性展开系列研究时,无法回避“沟通”不可替代的工具作用。

1.中央银行沟通与货币政策透明度

一般来讲,“货币政策透明度”泛指货币政策的公开程度,特别是指中央银行对决策过程和决策结果等的公布及决策理由的解释程度。

Winkler(2000)认为,应该从公开、清晰、诚实和共同理解四个方面来理解货币政策透明度,提出了“广义透明度”的概念[3]。Eijffinger and Geraats(2002)根据货币政策决策不同阶段的信息披露,将透明分为政治透明、经济透明、程序透明、政策透明和操作透明五个方面[4]。Blinder(2004)认为,如果中央银行的行为“易于察觉”、政策“易于解读”、公告“没有欺骗”的话,那么就称该中央银行是透明的”[5]。

实现公众对货币政策决策过程和政策决定的真正理解,是提高透明度的理想境界,而沟通则是谋求透明从而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工具。在实现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透明可看作是中介目标,可从工具与中介目标的意义上将沟通与透明区分与联系。

2.中央银行沟通与货币政策可预测性

中央银行的有效沟通,不仅使得经济主体能根据沟通所传递的信息,较为准确地预测短期内的货币政策走向,提高了货币政策的“短期可预测性”,而且能够根据中央银行沟通传递出的前后一致的系统性信息,逐渐对货币政策框架有较为正确的认识与把握,提高了货币政策的“长期可预测性”。Amato Morris、Shin(2003)认为“中央银行的沟通是决定市场对货币政策决策以及利率未来走势预测能力的关键因素”[6]。Ehrmann、Fratzscher(2005)认为,更高频率的沟通有利于帮助市场预测未来货币政策决定[7]。

透明是中央银行沟通所要实现的重要目标之一。Geraats(2002)将透明定义为“货币政策决策者与其他经济主体之间不存在信息的不对称”[8]。根据这一定义,一个透明的中央银行应该是可预测的,然而一个可预测的中央银行并非一定是透明的。有些情形下,即使中央银行不透明,货币政策行动也可能是可预测的。比如,如果宏观经济环境非常稳定,那么政策利率就不必发生变化。或者中央银行通过一些特定模式的用语,预先向市场明确传递下一次政策决定的信号。

尽管货币政策行动的可预测性具有很多积极效应,但可预测性本身并非是中央银行的目的,不应扭曲货币政策行动来实现可预测。比如,为了避免市场的出其不意而推迟政策决定,将会导致公众更难以理解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反应。关注短期的可预测性实际上将降低货币政策的透明度,有损中央银行的可信性,降低货币政策中长期可预测性。

二、中央银行沟通的目标

近十多年来,中央银行与公众的沟通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不仅表现为沟通渠道趋于多样化,而且沟通的内容也不断丰富。中央银行强化与公众的沟通,不仅是问责制等外部因素的推动,也是央行自身建设的需要,体现了中央银行工作理念、工作方式的转变。中央银行沟通的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维护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地推动中央银行独立性建设,授予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操作的更大独立性,成为中央银行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独立性是中央银行维护货币稳定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问责制是一种既能对权力进行规范与制约,又能与独立性良好兼容的制度选择。无论是何种问责制安排,中央银行及时、准确地传递出相关信息都是其必要条件。公众对中央银行政策行为的有效评估与监督,是以对中央银行决策信息和决策依据的充分了解为前提的,这就需要中央银行针对其政策意图和政策操作与公众进行更为有效的沟通。

Blinder(2004)指出,如果不能得到充分的信息,那么关心中央银行的外部人士将无法监督中央银行的行为;如果无法取得中央银行的分析及论证,那么外部人士也将无法评估中央银行的分析及论证的质量;如果不知道中央银行试图要达到什么目标,那么外部人士就不能评价中央银行政策的成效。

(二)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1996年Alan Blinder在伦敦经济学院发表演讲时,阐述了其对中央银行沟通的看法,当时央行沟通研究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9]。他指出:“更为开放的中央银行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效率,因为对中央银行未来行为的预期成为了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之间的联系纽带。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央银行,通过向市场提供其自身对影响货币政策决策基本面的更多信息和判断,有利于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通过提高金融市场对货币政策行动的预测能力,中央银行也能更准确地预测到市场对货币政策所做的反应,有利于更好地实现经济管理的目标。”2007年,Michael Woodford(2001)在美联储的一次演讲中强调:“成功的货币政策并非只是有效控制隔夜利率,更重要的是影响市场对未来隔夜利率走势的预期[10]。因此,透明度的提高对于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预期的有效管理是货币政策成功实施的一个关键要素。中央银行沟通,通过“创造信息”和“降低噪音”两条途径加强预期管理。中央银行与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效双向沟通,有利于提高信号噪音比,实现中央银行预期管理的目标,这是沟通工具提升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关键。

(三)提高货币政策的可信性

货币政策可信性是指公众对中央银行实现物价稳定目标决心、能力的信任程度。可信性成为了货币政策框架的核心要素。一般来说,货币政策的可信性越高,该政策对公众预期形成和决策行为的引导作用越强,政策效果就越好;反之,政策的可信度越小,其政策效果就越差。

中央银行沟通是决定货币政策可信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中央银行与公众缺乏有效的沟通,公众就无法判断调控效果与承诺目标的偏离是由于中央银行的短期行为或控制不当造成的,还是由未预料到的需求与供给冲击造成的,这会对货币政策的可信性造成损害。中央银行的有效沟通,有利于公众对目标偏离的原因有一个全面和正确的理解,可以增强公众对中央银行的信任,提高货币政策的可信性。

(四)普及公共金融教育

普及金融教育既是中央银行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中央银行自身建设的需要。现代中央银行承担着保持币值稳定和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职责,其职责的有效履行与公众金融素养的提升密切相关。通过实施公共金融教育,提高全社会的金融素养,对于个人充分享受现代金融提供的服务,对于维护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从某种意义讲,中央银行沟通的过程也是普及金融教育、提高公众金融素养的过程。中央银行面对着多元化的沟通对象,针对各种对象金融素养的现状,不同的信息需求,在沟通的过程中,中央银行应采取差异化的沟通策略,提高沟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沟通中提高公众的金融素养,在公众金融素养提高的过程中增强双向沟通的有效性。在如此良性循环的双向沟通中,货币政策实施的环境进一步优化,中央银行预期管理的效力不断增强,有利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提高。

三、中央银行沟通的基础理论

随着货币政策透明度制度的兴起,作为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工具的中央银行沟通,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注重与公众和市场的沟通,不仅是货币政策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也与相关经济理论的发展密不可分。经济理论的发展深化了人们对中央银行沟通本质属性的认识。

(一)理性预期理论与中央银行的隐密性

20世纪70年代,Lucas(1972)、Sargent、Wallace(1975)等人在宏观经济领域掀起了一场理性预期革命[11-12]。此后,“理性预期”逐渐替代“适应性预期”成为刻画公众预期形成的主要分析范畴。“理性预期”在货币政策领域的运用得出了“政策无效性定理”,即认为任何预期到的货币政策对实际变量都没有影响,而只有意料之外的政策才是有效的。

作为“政策无效性定理”的派生产物,在一段时间内各国中央银行信奉的是“越不透明越有效”的货币政策观点,认为在制定及实施货币政策时应特别注意保持“隐秘性”,希望通过“出其不意”的政策来实现货币政策意图。在这一背景下,作为主动与经济主体交流信息的中央银行沟通被认为是降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不智之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得到各国中央银行的重视。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与货币政策透明度

经济人拥有完全信息,是传统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前提之一。现实生活中,市场主体不可能占有完全的市场信息。信息不对称会导致信息拥有方为获取自身更大的利益使另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这种行为在理论上被称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在货币政策操作过程中,中央银行和公众所拥有的信息显然是不对称的。中央银行的机构特殊性,决定了其拥有天然的信息优势。中央银行在当前的经济运行状况、政策目标及工具、决策程序等方面都比公众更具有信息优势。这种信息不对称,对公众而言不仅造成了信息不确定性程度的加大,也间接增加了公众对相关信息进行搜寻的成本。

为了降低公众面临的不确定性,作为政策决策部门的中央银行应及时有效地披露信息,减少因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公众预测误差,使双方走向合作博弈,提高货币政策效率,改善社会福利。

(三)时间不一致性理论与货币政策可信性

Kydland、Prescott(1977)将博弈论引入宏观经济学,探讨了宏观经济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问题,深化了“规则和相机抉择”的讨论[13]。自从提出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性问题后,许多学者分析了约束中央银行实施相机抉择货币政策、降低通货膨胀偏差的种种办法。

实践表明,在促进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提高、有效培育并保持中央银行的可信性等方面,中央银行与公众之间的良好沟通发挥着积极作用。比如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特别注重与公众的沟通,通过通货膨胀目标为货币政策实施提供了一个名义锚,使货币政策操作不能随意更改,以便公众更好地监督和评价中央银行的行为。定期通货膨胀预测,阐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图,以便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实现通货膨胀目标的责任规定及政策绩效的社会评价,形成了对中央银行的有效约束,有利于降低时间不一致性,从而提高货币政策的可信性。

(四)新凯恩斯学派与预期管理

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新凯恩斯学派。该学派接受了理性预期学派的理性预期假设,在理性预期的基础上,从价格粘性、交易成本和市场不完全等角度得出结论:预期到的货币政策对实际变量依然会产生实实在在的作用,而且这些作用可以持续,从而在有微观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坚持了原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性思想。

新凯恩斯革命进一步推动中央银行沟通朝着更加开放的方向发展。在新凯恩斯框架中,“价格粘性”的存在使得预期在决定经济变量未来走势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从而也强调了沟通对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作用。只有系统性的、可预测的货币政策当局才能有效影响经济主体的预期形成机制,从而更有效地实现其最终目标。既然政策的效果取决于公众对该政策的预期,如果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能够清晰准确地传导到公众那里,货币政策就会对公众的预期产生积极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各国央行纷纷将政策目标的重点转向控制通货膨胀,并开始注意提高政策的透明性。中央银行在实行反通货膨胀政策时,如果提高政策透明度,向公众告知实情,事先详细披露政策信息,那么预料中的货币政策则更有利于稳定经济,能以较低的代价达到降低通货膨胀的目的。如何通过有效的双向沟通,既为市场的未来政策路径预期提供指导,同时又不会造成公共信息对私人信息的挤出,是中央银行沟通过程中面临的重要挑战。

参考文献:

[1]Blinder, Ehrmann, Fratzscher, De Haan, Jansen.Central Bank Communication and Monetary Policy[M].A Survey of Theory and Evidence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8.

[2]谢杰斌.中央银行沟通:理论与实践[D].厦门:厦门大学,2009.

[3]Winkler, B.Which kind of transparency.On the need for clarity in monetary-policy making[R]. ECB Working Paper,2000.

[4]Eijffinger,Geraats.How transparent are central banks[R].CEPR Discussion Paper,2002.

[5]Blinder.The Quiet Revolution: Central Banking Goes Modern[M].New Haven,CT:YaIe University Press,2004.

[6]Amato, Morris, munication and Monetary Policy[R].BIS working Paper,2003.

[7]Ehrmann,munication and decision-making by central bank committees: different strategies, same effectiveness[R].ECB working paper,2005.

[8]Geraats, P. Central Bank Transparency[J]. Economic Journal,2002(112).

[9]Blinder.Central Banking in Theory and Practice. Cambridge MA: MIT Press[R].1998.

[10] Woodford.Monetary Policy in the information economy, In Economic Policy for the Information Economy[M].Kansas City: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2001.

[11]Lucas.Expectations and the Neutrality of Money[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972.4(2): 103-124.

[12]Sargent and Wallace.Rational Expectations, the Optimal Monetary Instrument,and the Optimal Money Supply Rul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5(83): 241-254.

行政沟通的意义第3篇

关键词:政府决策,政治沟通

一、前言

政府决策是政府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以及调整相关利益关系而采取的政治行为,在这个政治行为过程中,公共政策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决策如何准确地分析环境的能力以及如何有效地传送反馈信息的能力来衡量的。因此,如何保证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不仅是考查政府工作绩效优劣以及政府公信力高低问题,也是保障民生的关键,而探讨政治沟通为政府决策过程的有效性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如邓小平同志所言,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我们这么大一个雄心壮志,究竟怎么搞比较顺,比较能够经得起风险,比较能够克服困难,克服障碍,求得比较顺利的发展,这个问题只能靠大家的集体智慧来解决。实际上,这就是强调国家大事决策需要沟通,需要群策群力。因此,在社会转型时期,科学决策是各项工作的重要前提,而政治系统要进行科学决策,就必须进行双向互动沟通,坚持方案制定、信息反馈、政策输出等循序渐进的程序和阶段。

二、从实例中分析政治沟通在政府决策中的意义

当代政府决策过程从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就是政府对各种政治信息进行交流和处理的过程。这个过程的信息交流就被称为政治沟通。该文接下来将采用政治沟通模式的方法并结合具体案例浅析中国地方政府决策过程中政治沟通的意义以及必要性。

案例:银川出租车停运,市领导致歉

2004年7月28日,银川市正式对外公布《银川市城市客运出租汽车经营权有偿使用管理办法》和《银川市城市客运出租汽车更新管理规定》两个文件,并明确提出,两个管理办法与规定从8月1日起实施。此前,银川市从未就这两个文件向社会公示,也没有召开听证会,且从公布到实施只有4天时间。这让当地的出租车司机措手不及,有的因此可能带来较大经济损失,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出现了连续四天的出租车经营者群体性上访事件。在这种情况下,银川市政府先是在7月30通告,表示两项新规定暂缓执行;8月2日,市政府再次通告,表示继续执行原有的出租车经营管理的有关规定,两个管理办法与规定不再执行,并表示要充分调研,听取各方面意见,借鉴外地经验,研究制定新的管理办法。之后事件得以平息。

从此案例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总结出政治沟通在政府决策中的重要意义。

(一)政治沟通有利于政策过程的科学化、民主化

政府决策是政府管理的核心,而在政府的行政管理中,最大的浪费则是政府决策失误导致的浪费。然而,由于行政决策者决策理念存在偏差,盲目追求GDP增长,最重要的是政府决策过程缺乏民主化、科学化和法治化导致政府决策失误屡见不鲜,因此也出现了屡见不鲜的“烂尾工程”。

在政府决策过程中政治沟通能够扩大政府决策的基础,调动广大民众在政治输入和输出中的积极性,并且进行广泛的信息交流。因此,政治沟通是保证决策过程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前提。如果政府在做出一项决策时只按照自身的经验而忽视决策系统外部的信息,就会导致做出的决策失效,增加行政成本,甚至对社会产生恶劣的影响。

如案例中银川市政府在做出决策时并未按照程序征询各方意见便独自决策,出现了连续四天的出租车经营者群体性上访事件,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之后市政府有关方面就积极听取社会各方面的反馈意见,决定成立由自治区和银川市共同组成的出租车行业规范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有关出租车运营的新管理办法。这种积极的应对态度是有效解决政府危机的必要条件。而在政府决策过程中的政治沟通、询问各方意见则是保障政策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二)政治沟通有助于实现社会控制的规范性

社会是一个沟通和控制的系统,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沟通中的控制,否则控制就会是高压的、盲目的、不可取的,是典型的暴政。

政府在进行社会控制时,运用在沟通中建构的共识性的社会规范以及手段和方式,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对各种利益进行整合,使社会正常有序地运转。银川市政府在做出决策后,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政府随即根据反馈信息并面对出租车主们的群体性上访事件,积极应对,征询各方代表的意见,并整合大家的看法形成共识,有效地避免了冲突以及社会动荡的发生,充分借助政治沟通的手段,听取民意,做出有利于百姓的决策,也维护了银川市出租运营业的正常秩序。

(三)政治沟通是塑造政府形象的重要手段

银川出租车停运风波发生后,面对出租车经营者群体上访,当地政府立即召开会议,要求各个部门统一认识,一定要依法行政,公开透明地处理这件事。市委、市政府有关方面积极听取社会各方面的反馈意见,成立由自治区和银川市共同组成的出租车行业规范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有关出租车运营的新管理办法,并对出租车停运给市民带来的不便表示歉意。银川市政府的积极应对态度维护了政府的形象。

政府做出的每一项决策都应该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负责。拓宽政治沟通的渠道,善加利用反馈信息以便及时做出反应,减少政府失误,维护政府形象,提升政府公信力。

(四)政治沟通可以增强公民参与意识,减少政治冷漠现象

从本案例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政府在决策过程中与民众的互动由无到有,使得做出的决策更加顺应民意,妥善地解决了实际问题。如果政府放开政治沟通的渠道,比如从单一沟通的信息通道到双向信息通道,甚至多向的信息通道,在做出某项决策之前获得充分的信息,再与政府自身的经验相结合,就能做出更有效的决策,让更多公民有政治表达的渠道与愿望,减少政治冷漠现象。

参考文献:

1.杜瑞珍,《政策视域下政治沟通机制的构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

行政沟通的意义第4篇

沟通理念是现代德育教育的主流理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为注重信息的传递,强调传递过程中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在互联网特别普及的今天,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具有深远的影响,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阵地,利用网络沟通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一种最有效的途径。

一、沟通的内涵

沟通的英文为communication,意思是共同的(common),也就是藉着分享信息、理念或态度,与人建立共识(commonness)。据不完全统计,沟通的含义多达100多种。目前,诸多学科领域根据各自的学科特点,给“沟通”确立了各自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中为“使两方能通达”,《牛津大辞典》把沟通解释为“借着语言、文学形象来传达或交换观点和知识”;学术界从不同的视角对沟通的定义,有“符号说”、“共享说”、“交流说”、“影响说”等。可见,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内部之间通过语言、文字、符号或其他形式,互通信息、意见和情感并寻求理解的过程。

二、网络沟通法是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有效途径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网络沟通法的必要性

网络沟通是一个以计算机互联网作为沟通媒介,人与人之间传递、交换或分享各种信息的过程,而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因而,高度重视网络沟通的作用,充分运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扩展其工作局面,增强其工作的影响度;也有利于教育者在沟通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传递新的政治理论知识、观点和信息;更有利于大学生提出问题、发泄情绪、寻求帮助、了解、接受、内化甚至质疑;还有利于促进沟通双方融合思想政治观念,保持行为上的一致,实现和谐发展、共同促进良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沟通法的特征

第一,快捷及时。思想政治的有些信息内容(例如各种方针、政策、制度、措施等)需要快速准确的传递给大学生,传统的传递方式或多或少会在传递过程中被削弱或变相,而网络沟通可以克服这一问题,它能在第一时间把各项信息准确无误的传递给大学生,供他们学习。

第二,丰富多彩的沟通形式。网络沟通的形式丰富多样,它借助各种不同的软件能实现图文并茂地表达信息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使用较多的一些聊天工具如BBS、飞信、博客、QQ等,教育者如果能熟练使用这些工具,就能拉近与大学生的距离,及时有效的与大学生进行沟通。

第三,虚拟和现实的交互性。网络世界是虚拟的,师生在网络沟通中彼此不相认识,交谈中不会有什么顾忌,能畅所欲言,避免了传统沟通模式的尴尬,容易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但沟通双方交流的内容又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有些甚至是特意设计的,网络的虚拟性和内容的现实融在一起,更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沟通。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沟通法的方式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需要根据当前网络时代的特点,努力打造立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平台,真正形成全方位、多维度的沟通体系。校内沟通网络平台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搭建。

第一,通过学校门户网站、主题网站与学生沟通。学校的门户网站在具有绝对的权威性,是学校沟通师生的桥梁,是一个资源共享的开放式平台。在门户网站上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主题专栏,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传播国内外重大的形势和事件,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生了解国情和社会,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辨别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BBS、博客等网络平台。这些能够将交流沟通的信息内容转化为文字、图片、声音或影像等形式进行传递,具有自由、平等、原创等特点,而且,在制作的过程中,能张扬大学生的个性,满足大学生精神需求。大学生普遍喜欢运用这些平台进行思想交流,情感沟通。教育者如果充分利用这些平台,能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关爱他们,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增强沟通的实效性。

第三,依托网络聊天工具与大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网络聊天工具很多,大学生喜欢用经常用的主要有QQ、飞信、POP等即时聊天工具。利用即时聊天工具学生进行沟通,能拓展师生沟通的时间与空间,拉近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的平等性和信息拥有的对称性,促进师生之间的了解不断深入,增强沟通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及信誉度。以QQ为代表的即时聊天工具,既方便大学生与外界进行文字交流,也可进行语言通话、文件传输、网络资源共享,收发邮件等,安全快捷地传送信息,实现沟通的有效进行。

另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应善于通过职教新干线、网络服务通道进行沟通。如电子邮件、网络信息检索和网络信息资源等。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了解学生需求,更有效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服务。

行政沟通的意义第5篇

【关键词】“微”视角;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路径

一、微媒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近年来,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型社交媒体成为了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最热门的方式。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5.64亿人,手机网民规模超过四亿,微博个人用户规模超过3亿,其中手机微博用户规模达到2.02亿,是连续两年来使用率增幅最大的手机应用。微博、微信之所以能够风靡网络,如此吸引人的眼球关键在一个“微”字。《广雅·释诂二》中曰:“微,小也。”微媒介篇幅有限,方便快捷,即时性强,给人们发挥主体能动性提供了一个最佳平台,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创造了有利条件。从“微”视角分析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型沟通路径,有利于增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合理建构,也有助于确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地位,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微”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就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进行传递、交通,以使彼此理解对方的意见,并在相互交流中达成共识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主体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沟通客体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沟通介体包括沟通渠道和沟通环境两方面。从这点看,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育主体间思想信息的传递和沟通过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通过不断的信息传递,增强了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了解彼此的意见和想法,增进相互理解,消除彼此的误解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提高教育主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和道德实践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非常较大的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方面教育沟通主体间的沟通意识明显增强,沟通方式和渠道也不断拓展,沟通效果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当前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微媒介的广泛推广和使用给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沟通主体、沟通客体和沟通环境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沟通主体虚假——徒有主体之名,没有主体之实

随着“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法也逐渐为人们接纳和采用,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也在形式上得以确立。但在微媒介时代,信息海量涌现,思想信息不再由教师单向发出传递给学生,学生们对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媒体等的各种信息加以判别、选择、整合和建构,形成了自身的认识并把这种认识再以信息的形式传递给他人。“学生不再是洛克笔下的‘白板’,也不再是任由教师灌输的‘知识容器’,而是具有将信息、经验、知识进行自组织而生成新质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他们渴望获得与自身价值需要相关的思想信息而且迫切希望自己的价值观念被他人认同。遗憾的是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传统思维范式教育理念的限制,师生之间的沟通往往比较单一和传统。沟通内容上,教师所传递的信息一般具有权威性和不可质疑性,学生们只能被动地接受造成其被动地位并没有改变;有些沟通信息与大学生的价值需求相脱节或者大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维和认知水平也使学生的沟通积极性降低,主体性难以发挥。沟通方式上,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仍然维持在一对多的局面,一对一式的平等沟通还比较少;沟通渠道上,教师对以微媒介为主的信息沟通应对不足致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认同。以上种种给我们呈现的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的主体地位依然强势,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其名而无其实的状态。

(二)沟通客体僵化——理论实际脱节,缺乏主体建构

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但理论课中的一些内容多是学生们从小学到中学都已学过的基本理论和思想,教材内容重复性比较严重;而且这些内容教条化严重,泛政治化明显,脱离学生实际,过于注重理论道德认知,忽视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比如,在《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规定的10条内容中,政治教育的内容有三、四条之多(如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式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等等),而对大学生的道德实践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另外,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内容缺乏教育主体特别是学生主体的参与和建构。大学生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现实世界,各种真善美、假恶丑的现象同时并存,微媒介中又充斥着大量的良莠并存的信息,大学生是一个对社会敏感度和关注度非常高的群体,这些现象和信息必然会影响他们的思想建构和价值判断。美国著名的高等教育学家布鲁贝(R.s.Brubeck)曾指出,高等教育应该充实学生的思想,而不是形成他们的道德习惯。如果忽略现实世界,一味地传递一些预设的、空洞的、不贴合学生思想实际的沟通内容必然不能引起学生们的共鸣,会被学生认为缺乏说服力而不愿意认同沟通内容。

(三)沟通环境缺失——缺少动态整合,形成无效沟通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外部客观存在,具体是指影响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一切外部因素,那些凡是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并对其发生影响的外部因素,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环境置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之中,是指对具体的沟通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因素的总称,在宏观上主要指影响人思想行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和国际环境;在微观上主要指影响人具体思想行为的生活环境,包括学校、家庭、大众传媒等。“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实际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教育环境与思想信息、教育主体之间却未能有效结合,成为了一个虚假的真空。比如两会期间“上海黄浦江死猪事件”等一些新闻热点问题在国家正式定性之前网络上会有各种不同的声音,微媒介时代的即时性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措手不及,很难及时应对沟通环境里出现的突况。

三、“微”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的创新思路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中,不管从沟通主体,沟通客体还是沟通环境方面都可以透射出沟通机制的运作对于主体能动性的制约,因此必须根据新的时代背景与时俱进地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进行创新。在“微”视角下,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沟通的新机制也需要从沟通主体,沟通客体和沟通环境方面入手。

(一)“微”视角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的主体维度

针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中的主体虚假,有名无实的状况,必须要增强受教育者的沟通素质,提高他们自觉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活动的意识和能力。首先,要树立大学生的沟通主体地位。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并对自己进行合理定位,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目标,了解沟通对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的重要性,摆正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有效地化解沟通过程中教师主体强势与学生主体弱势的尴尬局面,达到理想的沟通效果。其次,要培养大学生的自觉沟通意识。“自觉沟通意识是指大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沟通活动中的自觉意识。”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社会实践、课外交流等形式创造学生接触沟通信息的机会,鼓励学生自我表达,增强他们在实践中主动与他人建立沟通关系的能力,在沟通中的获得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会转化为学生们进一步参与沟通的主动诉求从而使学生们的沟通素质不断提升。最后,还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沟通心理素质。沟通是一个相互交流思想信息的过程,在沟通中由于观点相左产生矛盾或者发送信息得不到及时反馈都是不可避免的,要教育大学生正确看待沟通双方的关系,正确处理沟通中遇到的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培养良好沟通心理素质。

(二)“微”视角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的客体维度

从客体维度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就要促使沟通主体、沟通环境和沟通信息有效结合,突出主体的建构性。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传递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沟通主体对思想信息进行采集、鉴别、选择、加工的过程,教师在对沟通内容进行选择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沟通内容要具有科学性。科学性是使沟通内容具有感召力的前提。比如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验证的真理,是具有感召力的科学理论体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必须紧抓的主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就不能纠结于既定的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论断,而应更侧重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这一理论在实践中的作用的介绍。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要坚持的和要当作行动指南的是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原理,或者说是由这些基本原理构成的科学体系。至于个别的论断,那末,无论马克思、列宁、和同志,都不免有这样那样的失误。”二是沟通内容要符合大学生的需要。社会的发展使大学生对民主、自由、现实等问题的关注远超过以前,他们更易于接受与他们心理需求相贴近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三是沟通内容要具有时代性。沟通内容要与沟通环境紧密结合,要能体现在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中人们关注对象的变化及特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的显性沟通内容就应该及时修订,要能反映出时代主题的变化,比如最近提倡的生态文明;还要多增一些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案例,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防止只讲“一面理”而造成的学生的不屑与厌烦。面对学校、家庭、社会中的隐性沟通内容,老师要敢于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时代话题给予判断、甄别、引导,传递给学生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沟通信息。

(三)“微”视角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的环境维度

在“微”视角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被压缩,由历史性变成了即时性,由绝对空间变成了相对空间。这样的沟通环境不再是单一的脱离沟通主体和沟通客体的纯粹的外界环境,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和环境等因素,在思想信息传递、接收、内化的过程中融合在一起的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场“是指在教育主体的思想政治素质主导下,由教育主体、中介工具和环境要素等相互作用形成的,对受教育主体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和提高具有连续、持久影响力的信息介质。”在思想政治教育场内,主体、客体和环境共同构成了一种文化的、精神的、心理的氛围和人际互动。思想政治教育场是民主性和平等性的统一,教师与学生不再是沟通过程中不对称的双方,而是共同发挥主体能动性,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激励的平等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场是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统一,无论是宏观的国际国内环境还是微观的社会家庭环境,无论是祥和平静的现实环境还是波涛汹涌的网络环境,都会因为沟通主体能动性的增强而变得不再复杂与可怕。构建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场并不需要人为地制造一个充满正能量的道德真空环境,相反,它可以通过建构开放式课堂,凸显社会影响,让沟通主体在鉴别和辨析中不断提高沟通意识和能力,最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良性沟通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张浩.趋向复杂:“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进路致思[J].周口师范学院,2011(3).

[2] 朱新均.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论丛[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19-120.

[3] 布鲁贝克著,王承绪译.高等教育哲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4]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

[6] 张萌.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沟通[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7]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行政沟通的意义第6篇

摘 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坚持正确的原则和运用有效的方法是沟通取得实效的一个必要因素,有利于积极开发有效沟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沟通、原则、方法

作者简介:王烨,山东聊城人,现就读于聊城大学,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5-0185-02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沟通应坚持的原则。

(一)导向原则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沟通应坚持导向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沟通应坚持一元化教育导向,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原则。这既是国际意识形态的角逐的客观需要,又是国内社会政治与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一元化教育导向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沟通健康运行的基本保障。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沟通要有目标导向,有效沟通的目的是通过对话与交流使大学生真正理解、认同和接纳教育者所传递的信息,对教育者所传递的思想观念、道德信念等达成共识与互识,进而实现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信念的生成、内化及外化,从而实现境界的提升。

贯彻导向原则应该讲求科学性,要把契合性与引导性结合起来。契合性,就是要求教育者通过有效沟通的方式充分认识和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价值取向和现实需求,并在此基础上依照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性,就是要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导向,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信仰;必须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来武装和教育大学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精神,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 真诚原则

真诚,是有效沟通的基础。在与大学生沟通的过程中教育者应该秉持真诚的态度,伴随着真挚的情感传递信息,与对方交流思想。真诚是沟通最有效的营养素。只有真诚的心力与情感,才能发出磁石般的吸引力,唤起教育对象的热情。

大学生与教育者之间的“代沟”,造成双方之间的距离感及隔膜。由于两者之间的思想观念,思维模式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造成大学生对教育者的初始信任度不高,在与教育者沟通的过程中大学生不能充分的展现自己,表达自身的真实的情感、意愿及思想。因此,为了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保证有效沟通的实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过程中教育者必须坚持真诚原则。

坚持真诚原则,教育者必须不断通过良好的意愿和真诚的态度来提高受教育者对自身的信任度,用自身的真情实感去感动及感染大学生,融洽感情,消除隔膜,缩短距离,取得使大学生的信赖感,调动大学生积极沟通的愿望,实现有效沟通,进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理解原则

理解是一种品位,是对内心的诠释,是对心灵的呼唤。

理解,在心理学中还有一个专业的术语叫共情。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有一种相信知己的倾向,特别是当一个人处于矛盾之中,或遇到某些困难而又一时无法解决时,非常需要别人的理解。此时此刻,理解,将使对方不由自主地向你打开心扉诉说。可见理解在沟通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理解是实现沟通双方良性互动的前提。

当今,大多数80后,90后的大学生的个体意识、主体意识强烈,渴望别人的理解,希望在平等的交流中追求真理。并且,当今的大学生普遍逆反心理较强,如果不能在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的基础上与他们沟通,那么也就不会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所以,在与大学生沟通的过程中,教育者要坚持理解的原则。

坚持理解原则,首先要求教育者要完整的、系统的、深刻的、正确的了解及认识大学生。教育者要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意见、需要、情感、性格等,这是教育者理解大学生的言语和行为方式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教育者就不能真正的理解教育对象。坚持理解原则,还要求教育者适时的进行心理换位、心理移情,了解大学生的心境,正确诠释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缩小双方的心理差距,促进情感认同,为双方的有效沟通创造条件。

(四)适应原则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沟通的适应原则简言之就是要坚持适人、适时、适度的原则。

适人原则是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要适应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及个体差异。首先,应该依据大学生的群体特征,选择合适的沟通渠道、沟通方式,运用合适的沟通技巧,做到有的放矢。其次,应该适应大学生之间的差异,面对不同个性,不同类别的大学生,选择不同的沟通方式,因人制宜,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以增强针对性,从而取得完美的沟通效果。

适时原则是指教育者要选择沟通的适当时机。大学生思想者政治教育沟通的对象是青年大学生,他们的思想活跃,但思维不够成熟,选择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强,在沟通过程中可能会对教育者传递的信息做出不恰当的理解与判断,使一些信息成为有效沟通的干扰因素,因此,教育者要注意适时的引导。同时,在沟通的过程中,教育者还应注意适时的察言观色,观察大学生的反应,以适时的调整沟通的形式、节奏及内容,以调动大学生沟通的积极性,促进沟通的顺利进行。

适度原则是指教育者要把握沟通中言谈的深浅度,分寸度;沟通场合选择的得体度。沟通对象主要是青年大学生,他们自尊心比较强,自我意识浓厚,因此,教育者在与大学生沟通时,要把握分寸,运用合适的语言,选择合适的场合,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励他们沟通的愿望,促进大学生与教育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反之,如果教育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过程中不注重适度性原则,那么就可能伤害大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难以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沟通的方法

(一)积极倾听法

沟通必须倾听,沟通过程中的倾听是实现师生之间有效沟通的重要途径,只有积极主动地倾听,才能找到引导学生的内在依据,才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的放矢,提高实效性。对于沟通而言,倾听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在与大学生沟通时,教育者要注意倾听的策略与艺术。

1、培养倾听的意识。教育者应该做一个善于倾听的人,从倾听开始学会沟通。做一个善于倾听的人以谦虚、平和、真诚、开放的心态去倾听也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心态可以使教育者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营造轻松活泼的语言环境与氛围,给学生创造展示和表达的机会,并唤起学生表达的热情。

2、避免倾听误区。为了避免误听、假听、偏听,教育者要注意细心地听,耐心地听,不急躁,不打断,不忙于下结论地听,以抓住对方说话的重点,正确把握大学生所要传递的信息。

3、把握倾听的技巧。积极的倾听还要注重有反馈的听,倾听时可用眼神、表情等来表明倾听者的态度,从而将对方的表达引向深入。如用眼神、动作表示你关心对方所说的内容,从而使对方更加有信心、更加清晰的表达。

(二)良性互动法

良性互动是指教育者与大学生要平等交流,双向互动。

平等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基础,是有效沟通的前提。平等是指沟通双方人格平等、地位平等,教育者要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教育者首先要尊重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等,其次教育者还要尊重大学生与教育者之间的思想观念、情感差异。教育者在与大学生进行沟通时要注重传递符合大学生实际需要的信息,以调动大学生与教育者交流的热情。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是否具有有效性还取决于教育对象的自我生成程度,即大学生能够自我学习、自我内化和自我提高的程度。因此,在沟通过程中,教育者要充分调动教育对象的积极性,选择合适的沟通形式激发和引导他们,以促使大学生积极配合教育者,促进两者之间的互动、双向交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有效性。

(三)情感沟通法

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较强强,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与信任。因而,教育者要通过情感沟通,发挥自己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导向作用,引导和推动学生的进步。

1、教育者应以知激情,提升师生情感交流的境界

情感与认知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客观规律。教育者应该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提高大学生的认知水平,端正大学生的情感倾向性、深刻性和稳定性,使大学生能够用理智调控情感,提升自身的情感境界。

2、教育者应该以情激情,使师生情感交流得到升华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一定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使他人产生同样的或与之联系的情感,即情感共鸣,也可以寄情于他人或他物。沟通中,教育者要以情动人,用自己的积极情感及个人魅力去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要以优美的话语,真诚的态度,坚定自信的神情,落落大方的举止,给学生以美的感染,促进师生情感交流。

(四)审美沟通法

审美沟通法是将美的规律和美的精神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从而使受教育者潜移默化地接受符合社会要求及道德规范的思想观念及行为规范。教育者可以将整个沟通过程变成审美渗透的过程,即沟通主体对于美与伦理上的深厚积淀和钦佩与愉悦的审美过程。这个过程既包括沟通双方的彼此欣赏、美好期待,又包括沟通的内容设计、形式设计等环节的审美体现。作为沟通的主导者,教育者自身美的素质更是审美渗透的重要因素。一个对生命、生活和学生充满爱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会时时让大学生感受到关爱之美、生活之美及生命之美。一个拥有高尚的心灵、人格境界和道德风范的教育者才能化育出优秀的人才。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够使沟通过程始终充满思想美、人性美和人格美。

参考文献:

[1] 张东娇:《教育沟通论》[M]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2 年版

[2] 杨国欣、江鸿:《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论》[M]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2 年版

行政沟通的意义第7篇

    一、沟通的内涵

    沟通的英文为communication,意思是共同的(common),也就是藉着分享信息、理念或态度,与人建立共识(commonness)。据不完全统计,沟通的含义多达100多种。目前,诸多学科领域根据各自的学科特点,给“沟通”确立了各自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中为“使两方能通达”,《牛津大辞典》把沟通解释为“借着语言、文学形象来传达或交换观点和知识”;学术界从不同的视角对沟通的定义,有“符号说”、“共享说”、“交流说”、“影响说”等。可见,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内部之间通过语言、文字、符号或其他形式,互通信息、意见和情感并寻求理解的过程。

    二、网络沟通法是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有效途径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网络沟通法的必要性

    网络沟通是一个以计算机互联网作为沟通媒介,人与人之间传递、交换或分享各种信息的过程,而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因而,高度重视网络沟通的作用,充分运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扩展其工作局面,增强其工作的影响度;也有利于教育者在沟通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传递新的政治理论知识、观点和信息;更有利于大学生提出问题、发泄情绪、寻求帮助、了解、接受、内化甚至质疑;还有利于促进沟通双方融合思想政治观念,保持行为上的一致,实现和谐发展、共同促进良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沟通法的特征

    第一,快捷及时。思想政治的有些信息内容(例如各种方针、政策、制度、措施等)需要快速准确的传递给大学生,传统的传递方式或多或少会在传递过程中被削弱或变相,而网络沟通可以克服这一问题,它能在第一时间把各项信息准确无误的传递给大学生,供他们学习。

    第二,丰富多彩的沟通形式。网络沟通的形式丰富多样,它借助各种不同的软件能实现图文并茂地表达信息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使用较多的一些聊天工具如BBS、飞信、博客、QQ等,教育者如果能熟练使用这些工具,就能拉近与大学生的距离,及时有效的与大学生进行沟通。

    第三,虚拟和现实的交互性。网络世界是虚拟的,师生在网络沟通中彼此不相认识,交谈中不会有什么顾忌,能畅所欲言,避免了传统沟通模式的尴尬,容易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但沟通双方交流的内容又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有些甚至是特意设计的,网络的虚拟性和内容的现实性交融在一起,更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沟通。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沟通法的方式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需要根据当前网络时代的特点,努力打造立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平台,真正形成全方位、多维度的沟通体系。校内沟通网络平台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搭建。

    第一,通过学校门户网站、主题网站与学生沟通。学校的门户网站在具有绝对的权威性,是学校沟通师生的桥梁,是一个资源共享的开放式平台。在门户网站上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主题专栏,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传播国内外重大的形势和事件,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生了解国情和社会,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辨别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BBS、博客等网络平台。这些能够将交流沟通的信息内容转化为文字、图片、声音或影像等形式进行传递,具有自由、平等、原创等特点,而且,在制作的过程中,能张扬大学生的个性,满足大学生精神需求。大学生普遍喜欢运用这些平台进行思想交流,情感沟通。教育者如果充分利用这些平台,能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关爱他们,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增强沟通的实效性。

    第三,依托网络聊天工具与大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网络聊天工具很多,大学生喜欢用经常用的主要有QQ、飞信、POP等即时聊天工具。利用即时聊天工具学生进行沟通,能拓展师生沟通的时间与空间,拉近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的平等性和信息拥有的对称性,促进师生之间的了解不断深入,增强沟通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及信誉度。以QQ为代表的即时聊天工具,既方便大学生与外界进行文字交流,也可进行语言通话、文件传输、网络资源共享,收发邮件等,安全快捷地传送信息,实现沟通的有效进行。

    另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应善于通过职教新干线、网络服务通道进行沟通。如电子邮件、网络信息检索和网络信息资源等。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了解学生需求,更有效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服务。

行政沟通的意义第8篇

关键词:行政体系;非正式沟通;正式沟通

前言:

在一个行政体系中,必然存在着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正式沟通指的是,依据相关规定,信息通过行政体系的正视机构与权限关系进行传递与交流。正式沟通要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进行,有一定的持续与稳定性。而非正式沟通则指的是,不在正式行政组织之内的信息传递与交流,这种建立在行政人员的感情与社交基础上的沟通方式以人与人之间的交互行为而产生,例如在行政人员之间,或与其他社会人员的日常接触,非正式的闲谈、聚餐等。

一、行政体系中非正式沟通存在的文化背景

(一)行政体系中非正式沟通存在的文化背景

非正式的行政沟通与以往行政文化有一定的关联性。传统的行政活动往往具有封闭性,以正式的沟通方式并不能充分表达出有效的信息,这使得行政人员之间的非正式沟通提供了必要性。在传统的行政工作当中,个人的言论受到了严重的限制,自己的真实思想与见解并不能良好的传递给其他人,这就使得行政人员在私人场合下表达自己的看法,发泄自己的不满。行政活动的封闭性给行政生活带来了极大的限制,这势必加快了非正式沟通的产生。

(二)行政体系中非正式沟通产生的原因

任何组织或团体因体制问题,都会存在非正式沟通。有部分人认为,随着正式沟通方式的完善,非正式沟通会随之消失。但结合实际情况来看,这种理解实际上是错误的,事实上要清晰的一点是,非正式沟通是因正式沟通的存在而存在的,不论正式沟通有多完善,其本身的“正式”带来了无法弥补的缺陷,所以非正式沟通才会顺势而生。值得一提的是,现代行政管理对人员的限制与规则过多,这就使得行政人员不可避免的进行私下交流与沟通。

二、非正式沟通的利弊分析

人们在涉及有关非正式沟通的话题是,总会下意识的与谣言和一些流言蜚语结合到一起,因此在这种非正式渠道下传播的消息,人们总是对其保持怀疑的态度。但这种习惯其实是一种误解,在现代的行政活动中,非正式沟通相比较正式沟通有着速度快,沟通方式灵活多样等特点,非正式沟通如果使用得当,作为正式沟通的补充,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1]。

(一)弥补正式沟通渠道的不足

通常情况下,人们在无法得到明确的利益或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与麻烦时,往往会在正式场合隐藏自己的想法与观点,但在非正式沟通的渠道下,人们可以了解对方所表达的真实观点与含义,真实的表达出人们的真实想法与动机,从而更加有效的解决问题。

(二)减少正式沟通渠道的负能量

可以使得正式沟通的效率得到有效提升,随着世界上行政国家的不断涌现与全球经济化的来临,政府的职责不断增加,需要管理的事物越来越纷繁复杂,再加上上层管理阶层对政府不断提高效率的要求,使得真实沟通严重负荷超载,而现在临时加了一辆非正式沟通的列车,则可以有效的控制正式沟通的压力,合理的帮助政府提升效率[2]。

(三)减少人际冲突、密切人际关系

非正式的沟通通常是在一个较为舒适轻松的环境下进行的,在这种环境下,人们更乐于将自己内心深处的一些想法与观念表达出来,自由不受束缚的交流想法与观点,没有顾虑得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非正式沟通可以有效缓解在行政生活中,领导者与工作人员或工作人员之间的紧张氛围,使得任务得以高效快速的的完成。

(四)使信息传递者有更大的参与欲望

通常来看,在某一项信息出去前夕,人们总是能在其他非正式渠道获取到一定的相关信息。人们通常会对此信息作出相应的反应,当信息与自身的利益紧密相连时,人们会对此信息的变化更加关注,等待最新消息的更新。甚至主动向有关部门询问其真实性与进展程度。

(五)非正式沟通的弊端

因为非正式沟通所传递出来的信息是不可控、不固定的。因此,信息极有可能经过篡改、歪曲、断章取义,从而导致信息的真实性受到严重威胁。例如:妨碍或削弱正式权利的行使效力、行政命令产生阻力,或被不法分子利用而造成大规模恶性事件的导火索。

三、行政体系中非正式沟通的有效控制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已知非正式沟通是永远都无法消失的,那么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将其扬长避短的利用好。

(一)消除谣言传播

传播谣言的原因有三:一是不清晰组织的信息,而是员工缺乏安全感,三是对工作有一定的不良情绪。此外,如果人们在正式渠道获取不到想要了解的信息时,那些非正常沟通渠道中所传播出来的信息接受度是非常高的,若想去除非正式沟通中存在的消极氛围,从本质上讲,首先就要清除这些不利因素。

(二)提升行政人员评判能力

流言的传播完全取决于行政人员的评判能力。行政人员的综合素质越高、评判能力越强,流言的流传速度就越慢,反之则越快。因此,行政人员应强化自身的思考能力,做到理性思考,不被外界因素所刺激[3]。

(三)畅通正式沟通渠道

针对沟通渠道的实际情况,比如扩宽渠道范围,增加渠道数量或延长开放时间,都会将谣言扼杀在非正式渠道之中。多渠道的沟通制度可以有效避免以往单通道沟通时的缺陷,保障了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制止了传播人员对信息内容的断章取义,恶意曲解或增加虚假信息内容。积极推出政务公开制度,提高民众所关注问题的透明度,加深民众对政府的了解,政府各部分依法公开办公制度,将其形成一种制度办公模式,尤其是关于国计民生的决策时,政府就更加有义务将其细节公布给民众,这是的政府可以随时受到社会舆论的监督,减少因流言盛行而导致政府在人民心中失去公信力。

结语:

总而言之,在行政生活中,领导阶层应对非正式沟通的有效控制予以重视,学会扬长避短,同时还应加强对渠道的把握与正确利用,在日常行政工作中,应对非正式沟通的消息进行收集与分析,在具体的决策时应注意到非正式沟通的影响,做到万无一失。

参考文献:

[1]张卫娜.论行政体系中非正式沟通的作用及控制[N].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12:83-84.

行政沟通的意义第9篇

[关键词]绩效管理;有效沟通;政策执行

威尔逊提出:效率是公共行政追求的目标之一。随着社会发展,政府对于效率的追求有增无减。而提高绩效的关键在于信息掌握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因此,良好的沟通对于政府组织绩效的提升十分重要。

1沟通和政策绩效管理相关概念阐述

1.1有效沟通概念阐述

所谓有效沟通并不是简单的信息交流,而是指信息发送者通过一定的方式,准确表达信息内涵,信息接收者及时接收并准确理解,接收者及时反馈信息,进而免除传递过程中的误解误读的持续沟通过程。有效沟通是动态双向行为,能否有效沟通取决于信息的透明度和反馈度。发送者需要充分发送信息,并得到接收者充分反馈,只有双方充分表达,才是真正有效沟通。所以有效沟通可以最大程度促进政策有效信息的传递,促进公共利益实现。

1.2政府绩效管理概念阐述

政府绩效管理具体是指政府政策的执行情况管理,是针对政府活动效果的管理活动,是行政效率和效果问题,是政府政策产出的管理,也是工作人员行为的管理,更是最终行为效果的管理。政府绩效管理其本身是一种管理工具,是政策效率和效果的表现,受到内部和外部评价系统的影响,其重点关注成本与目标、产出与效益,主要围绕绩效的指标化、绩效监控和绩效评估,意在落实相关责任,满足政策对象的要求。

1.3有效沟通和政策绩效管理的关系

绩效沟通贯穿于政府绩效管理的全过程。绩效管理是上下级间就绩效目标设定及实现而进行地持续双向沟通,表现为政府政策实施满足受众要求。沟通是获得政策认知的前提条件,是政策认同的有效途径。只有对政策有了充分的认同,才能更好地把握政策的目的,追求政策的价值。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如果缺乏沟通,成员之间就难以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政策也无法完全被理解,进而产生“政策失效”和“政策失灵”。对于政府机关来说,其损失的不仅是政府的收益,还有政府的形象。

2有效沟通在政府绩效管理中的作用和意义

有效沟通在绩效管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贯穿于绩效管理的全过程。其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政策执行者与制定者角度

共同的目标是行动一致的根本前提,可进一步提高政策执行者对政策的认识,可以促进执行行为的一致性;政策执行者通过有效沟通可以最大程度提升对政策的认知和认同,有助于全面了解个人的工作内容,明确工作方向。政策制定者通过有效地沟通可以直接了解执行者的工作情况,从而发现政策的不足,以便提高政策的适用性,有助于管理者客观公正地评价员工的工作绩效;同时,可以通过沟通帮助执行者调整工作目标和任务。

2.2管理者与管理过程角度管理者

通过有效沟通持续接收反馈,确保工作方向和结果的正确性和一致性,使整体绩效得到改善。管理者收到对员工的需要进行反馈,进而对执行者进行有效地激励,从整体上提升政府绩效;执行者与制定者通过有效沟通,最大程度地减少行政活动中的资源消耗,减少稀缺资源的浪费,降低出现无效成本和畸形运行的概率。缺乏沟通,被管理者可能会错误地理解管理者分配的任务和要求,最终导致工作任务不能圆满完成。这样,不仅会致使效益方面的损失,同时会使被管理者滋生不满情绪,从而不利于公共组织的持续发展和稳定团结。

3如何发挥有效沟通在政府绩效管理中的作用

3.1强化有效沟通理念

良好的沟通对于提升工作人员的绩效具有重要意义,是保证绩效管理效果的重要手段。高层应有沟通的观念,发挥标杆作用,倡导并促进组织形成开放、平等的沟通氛围,形成从高层到基层共同遵守的价值理念,为有效沟通创造条件。

3.2采用正确合理的沟通方式

以正式沟通为主,保证正式沟通畅通,防止和减少非正式沟通的滋生和蔓延。及时在组织内部通报相关信息,保证下属通过正常渠道了解所需的信息,尽可能地降低非正式沟通对组织的不利影响;研究利用好非正式沟通,弥补正式沟通的不足,适当地澄清和消除虚假信息,有利于管理者了解下属的工作情况,便于对下属作出客观的评价。

3.3建立系统完善的沟通制度

一方面,按照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考评与结果反馈等不同阶段,确定沟通目的、沟通方式、沟通内容等,由此制定明确的规范制度,提升绩效沟通工作规范化程度;另一方面,将管理者对下级的绩效沟通落实情况作为其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有效推动绩效沟通制度落实。结合实际执行情况,在平等、互动的基础上,建立开放、及时的绩效反馈机制,使员工的绩效考评结果能够得到及时反馈。同时建立良好的反馈渠道,使上级管理者能够就工作难度改进计划。

3.4注重绩提高管理者有效沟通的技巧和能力

有效沟通是一种双向的沟通方式,要发挥有效沟通对绩效管理效果的促进与提升作用,必须注重对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绩效沟通的培训,提升管理者的沟通技巧与水平,注重实际的沟通选择,注意对沟通时机的选择,注意把握沟通的内容,遵守相应的沟通原则,选择相适应的沟通方式和技巧,克服沟通的障碍,特别是信息过滤、选择性知觉、语言和利益冲突。有效的沟通是绩效管理的灵魂,是绩效管理工作成败得失关键的要素之一。为了更好地实施绩效管理,每一位管理者都应该注重绩效管理中的有效沟通,不断提高绩效沟通开发与管理的水平。但是有效沟通是需要双方积极参与的,需要上级和下级的积极配合,才能将绩效沟通工作落实到位。只有将有效沟通落实到位才能使相关信息传递畅通,完善公共部门绩效评价系统,实现对政策的有效执行。

参考文献

[1]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彭和平.公共行政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3][美]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第1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黎民.公共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丁煌.政策执行组滞机制及其防治对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娄成武.现代管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