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智慧水利水电工程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05 16:19:40

智慧水利水电工程

智慧水利水电工程第1篇

国电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基于对当前企业改革发展形势和大型流域水电企业发展方向的研判,以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一五五”战略为指引,以管理与效益双提升为抓手,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在水电领域率先开展智慧企业――智慧大渡河建设,推动公司从基建生产型企业向经营型企业转变、从行政管理模式向智慧企业管理转变。

智慧大渡河建设的环境

公司于2000年11月成立,主要负责大渡河干流及帕隆藏布干流水电资源开发,规划开发总装机容量约3 000万千瓦,是中国国电集团公司所属特一类企业,截至2015年底,资产总额868亿元,投产水电装机容量966万千瓦,在建装机404.8万千瓦,前期筹建装机447万千瓦。在新形势下,水力发电企业作为传统的能源行业,面临着新挑战和新课题。

技术变革创新带来新挑战。从全球范围看,信息技术、能源革命、管理创新正在引发新的变革,生产模式由大批量集中式向智能化、网络化、个性化发展,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企业只有敏锐把握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加强管理创新与自身革新,引入新的技术知识与管理方式,才能提升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互联网+”

“中国制造2025”大战略中,公司明确了“打造幸福大渡河、智慧大渡河,建设国际一流水电企业”的战略目标,着力通过智能感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挖掘、专家系统等手段,确保战略有效落地。

发展方式转变提出新要求。公司成立15年来,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装机容量、资产规模接近千万千瓦、千亿元“双千”大关。但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发电市场进入了降电价、降利用小时、低电量增长率、低负荷率的“双降双低”通道。如何在市场、政策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快速对外部条件作出预判与回应,是提升企业营运绩效急需解决的问题。智慧大渡河建设加快建立完善基层单位管控模型,构建内在驱动机制,让各单位自发地进行整改提升,激发提质增效内生动力和活力。

智能管理研究形成新思考。公司综合分析企业经营环境、发展条件,积极研究水电开发企业智能管理,形成了“业务量化、统一平台、集成集中、智能协同”的总体思路。业务量化就是对数据实时采集、及时传送、规范处理,提高对企业各种要素的动态主动感知;统一平台就是统一网络、统一计算、终端互联,创建数字化管理平台;集成集中就是通过整体规划、系统整合、数据集中、技术统一、集成运行、集中运维的策略,构筑企业级智能业务应用平台;智能协同就是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和各种智能管控模型,实现风险识别自动化、决策管理智能化。

智慧大渡河建设的方案

智慧企业的概念

智慧企业不是企业传统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它是在企业实现业务量化的基础上,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工业技术和管理技术高度融合,从而产生一种全新的、具备自动管理能力的企业组织形态和管理模式。

智慧企业建设目标

企业实现自动管理,即自动预判、自主决策、自我演进。

自动预判:企业风险识别自动化。指企业通过业务量化,采集并生成大数据,应用最前沿的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实现企业各类风险全过程识别、判定,并自动预警。

自主决策:企业决策管理智能化。指企业自动预判不同层级的问题及风险,运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及前沿决策技术等,由企业各类“专业脑”自动生成应对问题及风险的方案,提交企业“决策脑”进行决策。

自我演进:企业变革升级智慧化。指企业随着各类原始数据和决策数据的不断累积,通过记忆认知、计算认知、交互认知三位一体的认知网络,实现自我评估、自我纠偏、自我提升、自我引领。企业逐渐呈现出数据驱动的管理形态和人工智能的特点。

智慧企业管理模型

由于企业属性不同,发展环境和条件不同,各有其适应的对象和阶段,管理模型可分为以下两类。

模型一:层级管控与自动管理相结合。适应对象为集团管控型智慧企业建设的初级阶段,国有或有特殊要求的企业。

模型二:企业自动管理。部门围绕各种人工智能脑发挥规划研发、服务保障等作用。适应对象为单一生产型企业、小型企业、集团管控型智慧企业建设的高级阶段等。

智慧企业建设路径

智慧企业建设路径:业务量化、统一平台、集成集中、智能协同。

业务量化:通过科学设定标准、量化工作任务,实现精益化企业管理;运用智能设备和物联网技术,实时采集、传输、处理各类信息数据,实现对企业各种要素的动态感知。

统一平台:运用无边界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移动互联技术,创建员工协同工作、数据实时交换、信息实时处理的信息化基础平台。

集成集中:通过整体规划、系统整合、数据集中、集成运行等策略,消除业务系统分类建设、条块分割、数据孤岛的现象,构筑企业级统一服务平台。

智能协同:在相关数据、平台、应用的支撑下,实现人、系统、设备之间的高效协作;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实现自动风险识别和智能决策管理。

智慧大渡河建O的实践

为稳步推进智慧大渡河建设,公司建立了以潘云鹤、钟登华、陈纯院士为首席顾问,涵盖信息化、智能化、数据处理、软件开发、水利水电建设等多个领域的顶级专家团队,充分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完成了顶层设计,形成了《智慧大渡河战略研究与总体规划报告》,明确了智慧大渡河的愿景目标、价值主张、体系架构、实施方案、建设保障等内容。经过近两年的建设实践,智慧大渡河建设规划逐步落地,取得了系列阶段性成果。公司管理将完全依托于大数据管理,人员大量精减,机构大幅度压缩,基层管理将由专业化、车间化的专业管理模式替代,基层作为独立单位的管理模式将不复存在。

指挥中心――职能专业脑。公司智慧企业“专业脑”――财务共享中心、经济运行中心、库坝安全管理中心、碳资产管理中心、售电服务中心等已初步建成。

实施主体――业务专业脑。基于“云、大、物、移、智”等先进技术的四大智慧业务单元脑“智慧工程、智慧电厂、智慧调度、智慧检修”的标准和体系已经初步完成。

智慧工程:以全方位、全生命周期、智能管理为特征,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测控、网络通信、工程三维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现代坝工理论,将工程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工程建设全过程,实现工程管理“自动化、信息化、智慧化”。管理模式发生改变。智慧工程实现扁平化管理,打破传统工程管理垂直式信息传递模式,管理者可直接获取现场第一手生产数据,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及额外成本,解决指令传递失真、决策流程滞后等低效问题。现场数据集成共享。各独立子系统、工序通过工程数据中心,实现对各业务系统的无缝连接以及信息共享,为相关立项变更、方案优化提供有效支撑,避免了施工计量不准确问题。过程风险有效降低。将监测定位系统覆盖至施工过程每一个细小环节,全面监测材料入仓、混凝土浇筑、车辆行走等现场轨迹,促进过程管理标准化,有效降低管控风险。现场管控精准高效。对现场施工设备投入、人员出勤、施工进度及施工强度进行全面覆盖,确保施工资源配置合理化,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实现由定性化管理向数字化、定量化管理跨越。

智慧电厂:以机器人巡检、智能安全帽为主的新技术全面投入使用,着力简化电站二次设备控制网络,提高水电站各系统整体智能协同水平,降低营运期管理成本。提升智能运行水平。完善计算机监控系统,将设备运行情况等现场数据全部接入公司云计算平台,实现设备全面在线监测,提高经济运行和风险识别防范能力。实现多系统智能联动。根据水电站现场设备运行维护管理要求,实现系统间自动完成因果促发、启动与执行,提高水电站各系统间整体智能、协同水平,实现多系统联动效能最大化。实现水电站智能巡检。利用机器人技术完成一系列设备巡检、无线测温等自动化定向操作,搭载视频、音频、气体分析等装置,自动完成现场数据的采集、传输、分析、结果处理等全过程,为全面实现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强化现场智慧安全管理。采用智能钥匙等管理手段,实现现场权限管理精细化,给正常操作带来便利,提高事故操作及时性,减少运行操作失误,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目前,公司将在新投产电站中全面推广智能巡回系统,采取“无人机+轮式机器人+工业电视”相结合的模式,辅以智能传感器系统,实现在厂房各区域精准可靠地移动、跟踪、定位,并根据探测的可见光、红外光及气体、声音、振动、温湿度来识别和分析异动故障。项目全面实施以后,机器人智能巡回将全面取代传统水电站人员走动式巡回,由机器人完成一系列自动化定向操作,完成对生产现场数据的采集、传输、分析及结果处理等全过程,减少人员工作量,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智慧调度:以精准预测、智能调控为目标,主要围绕精准化的水情测报系统、智能化的梯级调控系统、自动化的风险识别系统三个方面开展建设。科学制订水库调度方案,智慧安排发电运行方式,使整个流域“滴水尽其能,效益最大化”。全面收集分析实时电网负荷、水情雨情、设备工况等海量数据,快速实现实时调度方案的计算编制,自动优化分配梯级电站发电负荷,实现机组自动启停和闸门自动启闭,形成智慧科学的梯级调度决策。通过更加全面的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可及时感知超标洪水、系统故障、线路跳闸等外部危险源,提前作出预警,还能自动识别自身设备故障和缺陷等内部危险源,根据风险级别给出措施建议或直接采取处置措施,确保电力生产和防洪度汛的安全。

目前,公司已建成了面向大渡河流域的变尺度气象数值预报系统,其分辨率空间尺度缩小到3 km、时间尺度控制到1~48 h,有效提高了大渡河径流预报和洪水预报精度。2015年,大渡河年均径流预报精度达92%,洪水预报精度达87%,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同时,公司还建成了基于变尺度预报调控一体化支持平台,搭建了一套集控侧梯级水电站群预报调控一体化支持平台(EDC),不仅有效解决了流域梯级上下游电站经济运行计算量大、负荷分配操作滞后和联合躲避振动区难等棘手问题,还大大提高了水资源尤其是洪水资源的利用率。仅2014年、2015年两年,公司多利用水资源30亿立方米,增发电量21.4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4.2万吨,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智慧检修:以状态监测、故障诊断、智能决策为要素,由数据中心、算法中心、应用中心和服务管理系统等构成。数据中心对设备状态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形成设备特定状态的变化曲线,提供判定参数。算法中心对数据中心提供的数据进行比较挖掘和处理,对设备118个状态作出状态评判,及时作出趋势预警,实现风险自动识别。应用中心根据算法中心的预警,对故障点进行精准定位定性,结合趋势变化,提出检修策略,有效避免设备过修或漏修。服务支持系统依托精益检修标准体系,自动完成检修方案、物资材料准备、过程管理,进一步提升标准化作业水平。

目前,智慧检修建立了相关标准体系,在枕头坝一级电站实现了对机组、主变设备的温度、振动、推力瓦状态监测、磁拉力状态等20多个指标参数的计算分析、故障诊断及故障定位等高级应用,有力支撑了电站设备检修“风险预判、智能管控”的需要。

平台支撑――智慧IT单元。公司建立了以云计算、云存储、云桌面“三云合一”为架构的云计算中心,现有信息系统全部迁移上云,企业正式进入云计算时代。以“卫星通信系统+云视频系统”为支撑的应急指挥中心正加快实施步伐。通过一系列信息化建设手段,为智慧大渡河建设提供了科学的平台支撑。

智慧水利水电工程第2篇

关键词 智慧水利;水联网;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TV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07-0006-02

智慧水利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体现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的标志之一,也是保障国计民生的重要技术手段。“智慧水利”的实施,能够推动水利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提高水利信息化水平,实现水利部门对水资源的实时监测和管理,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同时也能有效提高水利部门的管理效率和社会服务水平。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智慧水利。

1 智慧水利的基本内容

智慧水利是在水利信息化的基础上高度整合水利信息资源并加以开发利用,通过物联网技术、无线宽带、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与水利信息系统的结合,实现水利信息共享和智能管理,有效提升水利工程运用和管理的效率和效能。智慧水利涵盖了水文、水质、水资源、供水、排水、防汛防涝等各个方面。是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测量雨量、水位、水量、水质等水利要素,通过无线终端设备和互联网进行信息传递,以实现信息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计算、管理、模拟、预测和管理。

智慧水利的建设,是在物联网、无线宽带、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支持下,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协助水利管理达到“智慧”状态,使管理水利的管理、服务、决策工作更加精细、动态、智能。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智慧水利”。首先“智慧水利”是将物联网和互联网结合形成的水联网,从而成功的应用到水利事业当中。其次,“智慧水利”还是基础架构应用平台,应用集成平台构建了智慧水利各个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渠道,使其能够很好的融合。另外,智慧水利强调智慧应用,智慧应用实际上就是运用智能融合技术,通过数据来进行分析、计算和存储,为水利事业提供决策和咨询,使其流程得到优化。

智慧水利涉及的关键技术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基于水联网和3S技术的智能感知体系;二是高带宽的无线通信技术;三是异源异构数据集成分析技术;四基于互联网分布式计算机的云计算技术;五是具备一定的智能行为智能控制系统。概括而言,智慧水利就是使用了能自动采集信息的前端传感器,对雨量、水位、水量、水质等信息进行实时的采集,实现“实时感知”;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实现经济高效的综合信号传输;基于云计算功能,实现“智能处理”各类水务事件。

2 我国智慧水利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水利部陆续实施了一系列水利信息化建设战略,2012年全国首个“水利部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基地”成立后,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正在以一个飞快的速度进行发展,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智慧水利项目纷纷上马。2013年10月,广东省水利厅与广东联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共建“智慧水利”无线应用平台。通过组建全省水利三防联通集群网,将水利门户、综合办公、三防决策、视频监控、会商调度、小水库监管等重点水利信息系统部署于智能手机终端上,实现水利业务信息随时随地移动查询处理和三防应急视频会商调度。“智慧水利”项目加速发展,“智慧水利”项目加速发展,有效提高防汛抗旱、水资源优化配置、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质监测等水利业务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整体水平,带动水利现代化,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虽然我国智慧水利的应用发展迅猛,但在建设和应用过程还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重拥有,轻共享”等的问题十分普遍。有不少省市为了“赶潮”,不惜重金配备高档设备搞智慧水利,但却不在平台上开发加以利用。即使有应用也是各单位之间各自为政,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对信息的综合应用几乎为零,造成非常大的浪费。而且许多项目建设后,内容服务更新跟不上,辅助决策类、统计分析类系统配备不足,专业人员培训普及跟不上,不能有效满足水利决策、应急管理的需求,使许多项目都成了摆设。

3 智慧水利的发展方向

水利行业作为基础产业理应在智慧城市浪潮中优先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坚实的保障。智慧水利项目建设全国性的问题,而不是一市、一省的问题。智慧水利项目建设必须在国家、水利部关于智慧水利建设方针的指导下,在统一标准的前提下进行统一规划、联合建设,以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促进水利事业的发展,推动水利行业技术优化升级,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使之与国民经济基础建设和基础产业的地位相适应。各项职能和各个环节之间形成协调、统一的管理机制,对区域的防洪、排涝、供水、需水、节水、水资源保护、污水处理及其回用、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地下水回灌等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取水许可、统一配置、统一调渡、统一管理。同时,在建设规划时我们比较从实际需求出发,结合考虑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统筹规划,逐步实施,急用先建,分期建设。智慧水利必须进一步加快行业发展的步伐,加强对重点项目的跟踪服务,以防旱抗旱、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建设为重点,立足应用着眼发展,利用已有资源,逐步建立完善完整的体系。在智慧水利项目建设中,应在保证系统的开放性和兼容性的前提下合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使其具有一定先进性和稳定性,也为以后系统设备更新和软件升级提供便利。在安全高质量的水利信息专网的基础上,充分有效利用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通过现有的公网和专网,整合各相关行业的信息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进一步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供水利人整体素质,为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4 结束语

智慧水利是水利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水资源和水工程科学利用、高效管理和有效保护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体现水利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更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和目标。我们必须继续深入推进智慧水利建设,把高新技术应用于“智能”灌溉、水资源自动监测、工程远程控制、业务监管等水利工作各领域,通过采取加大资金投入、壮大技术力量、优化信息化工作体制等具体措施,全面提升水利部门的管理效率和社会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芮晓玲,吴一凡.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水利系统[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2(6).

[2]刘庆涛,崔瑞玲,耿丁蕤.水利信息云建设初探[J].水利信息化,2012(2).

[3]孙书.“十二五”广东水利息化建设基本思路[J].广东水利水电,2011(8).

智慧水利水电工程第3篇

针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持续高温,很多专家给出建议,智慧城市不能只停留在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上。那些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缺少总体规划和应用作支撑的盲目举动,只会造成大量资金和资源的浪费。而智慧城市建设最大的难点是观念革新、各种信息的整合和资源的共享,而非技术。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仍要抓住提升市民生活的体验这个最终目标。

在2014 年3 月22 日由中国工程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主办和CSST成员企业智慧中国(控股)有限公司支持的“城市与生活的智能化”中国工程院院士论坛上,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就强调:“智慧城市建设中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市民的生活过得更好。”

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徐扬生也点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论坛的目的——讨论如何将智能化技术运用到城市和老百姓的生活当中去。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论坛上,数十位专家学者的学术报告,对构建智慧城市所需的关键技术、关键科学问题和关键文化提出见解,同时为我国家城市智能化发展的战略提出了科学的建议。

智慧城市的技术支撑

武汉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德仁在演讲中,首先抛出自己对“智慧城市”的定义。随后,李德仁阐述了“智慧城市”的支撑技术并提出了智慧城市的基础架构,即基于数字城市、物联网和云端运算建立的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融合,以实现对人和物的全面感知和控制,并提供智能服务。针对物联网采集海量的数据,包括较为典型的地理空间、视频等几类大数据的分析,李德仁提出,智慧城市的大数据既是前瞻性科学问题,也是推进智慧城市发展的原动力,它必将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深圳市城市规划和国土委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仁忠在主题为《GI技术支撑下的智慧城市业务重构》的演讲中提出,与城市发展相伴随的问题越来越多,智慧城市是人类解决城市问题的探索之一。从解决问题的路径来看,智慧城市是通过开发利用网络空间来解决城市地理空间的问题。由于网络空间的特殊性,使得我们可以对传统的基于地理空间的各类业务流程、作业模式进行重新构造,并解决传统模式下的各种问题。这种重构可以认为是智慧城市环境下相关行业的智慧转型,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要义。

同时,潘云鹤在演讲中也提出:“智慧城市建设需要研究的课题非常多,既有经济学方面的,又有城市规划方面的,还包括智能建设、智能家具、智能生活和科学技术等方面。”因此,潘云鹤认为,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大平台,当前信息领域的各个技术都可以在其中得到迅速发展。

从智能管理到智慧城市

基于多年来对多媒体、视频处理、模式视频等方面的研究,香港中文大学教授、IEEE 院士汤晓鸥在发表《大规模城市人群监控》主题演讲时提出,香港是人口密集的大都市。大型公众事件中的群体行为带来了诸多公共安全和交通方面的问题。人群管理也是车站、主题公园、会展中心、商场等大型公共场所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目前,汤晓鸥正在研发用于人群管理的多摄像头智能视频分析系统,该系统基于一系列智能视频分析的关键技术,例如人群特征提取、人群分割、人群密度估计、行人计数和人群流速估计等。同时,该系统主要应用于包括估计公共场所的人群疏散时间、聚集速率和人群非法入侵检测等,可协助警察和安保人员制定合理的方案,作出及时的决策,确保公众事件中的公众安全,提高公共场所的安全性和运行效率。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IEEE院士、IFAC院士秦泗钊在主题为《智能楼宇的能效策略优化技术》的演讲中指出,为了满足楼宇制冷的高峰时段的用电需求,一个有效的方法是通过需求侧响应对楼宇制冷用电进行优化的削峰和错峰,从而降低电力高峰时段的负荷。为在楼宇用户端实现“时变电价”的用电需求响应,未来需要采用具有实时反馈和预测能力的楼宇能效策略智能优化技术:利用时变电价信息、商业楼宇的实时负荷信息、天气预报等环境信息,基于实时优化和模型预测反馈控制技术,以及商业楼宇建筑材料固有的储冷能力,提出面向商业楼宇制冷的能效策略智能优化技术。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维澄则提出了对智慧安全城市的一些思考:第一,要实现城市公共安全治理体系能力的现代化,还有诸多的理念、方法与技术有待于思考和创新;第二,构建智慧城市,并在城市发展的全生命周期中关注和落实安全要素,是全面提升城市公共安全水平和应急管理能力的重要举措。

从环境治理到智慧城市

多年从事环境水力学研究的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香港工程科学院院长李行伟分享了香港近海水质预备系统的研况。李行伟介绍说,香港近海水质预备系统基于多年来在浮射流理论、水质模型和赤潮预测等多方面的研究,综合了水质预报、管理和三维可视化等功能,大大有益于香港的环境管理。同时,李行伟指出,该系统建立在互联网络和地理信息系统之上,使有关数据可以通过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程序传达给公众,使公众能够参与其中。未来,香港近海水质预备系统还可以拓展为一个涵盖珠江三角洲的大型水环境管理系统,以应对未来复杂的跨区域性水污染的挑战。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勇在主题为《城市矿山给力智慧生态城建设》的演讲中强调“智慧生态”。陈勇认为,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强调建设智慧城市必须重视污水问题、垃圾问题、粪便问题和其它废物问题,并从废物循环再生利用多角度阐述了发展“城镇矿山”的重要性和内涵。通过发展“城镇矿山”,既可解决智慧城建设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可使大量的废物资源得以再生利用。

最后一个演讲的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邹经宇是建筑评价方面的专家,目前担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城市住宅研究中心的主任。邹经宇在《重塑和谐文化与行为模式——从节能减排到智慧城市》的主题演讲中提到,在全球变暖、生态环境恶化的背景下,建筑物节能减排已成为必然趋势。高效、智能的能源管理系统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建立智慧城市的必由之路。

智慧水利水电工程第4篇

关键词 智慧农业;现状;开展情况;问题;建议;河南商水

中图分类号 F3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3-0322-02

Abstract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intelligent agriculture in Shangshui County were summarized,the problems in its development were analyzed,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xt step were proposed,so as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agriculture.

Key words intelligent agriculture;status;development situation;problems;Shangshui Henan

1 智慧农业现状

商水县双龙湾生态园项目是在姚集乡政府扶持下,由2位商水籍成功人士投资兴建,主要建设内容是温泉生态园、休闲垂钓园、有机农业观光采摘园3个部分。一期项目地址位于S206省道以东、汾河大堤以北、护城河以西,建设内容以温泉生态园为主,总投资5 000万元,目前项目工程已封顶,下步完成人员招聘培训工作。一期项目运营后,预计可带动农户1 000户、农民3 000人就业增收,每年产生经济效益5 000万元。

商水县“金色田园”农业嘉年华项目是由北京银洲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地址位于商水县汤庄乡娄冲村,位居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内,项目面积66.67 hm2,建设期限2年,总投资32 783.99万元,建成一个以生态农业开发为宗旨,集观光、休闲、体验、娱乐、食宿、乐购、会展、培训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创新型的产业综合体和现代农业经济综合体。目前,项目可研报告已完成。

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工作的通知》精神,及时组织县农业、农办、文明办、文广等相关单位人员,对全县基本符合条件的村庄,按照通知标准进行了从优筛选,最终选择以叶氏庄园为特色民居的邓城镇邓东村作为推介申报村庄。

2 智慧农业工作开展情况

2.1 开展“互联网+农业”培训

成功举办了“互联网+农业”培训班3期,培训对象以家庭农场、涉农龙头企业及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为主,培训人员60人次。组织商水县农产品生产基地负责人25人参加了省农科院在商水县举办的“互联网+农业”培训班。

2.2 土银网和智慧农业数据平台建设

在土银网公布了商水县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的土地流转面积、土地主要用途、农产品类型等。在智慧农业数据平台录入了商水县32家无公害蔬菜和瓜果生产基地的详细内容,其中包括企业规模、产品图片、种类、文字说明、产品特点等情况。

2.3 自动灌溉项目启动

积极与省农科院联系,由省农科院牵头在商水县实施2个自动灌溉项目,一个在硕博果业温室大棚,另一个在舒庄乡高标准粮田内。建成后,可实现喷灌全自动化,其中包括农药转化为液体喷洒,温度自动调控等,现在该项目已经启动。

2.4 农田与基础设施建设

2016年计划建成高标准粮田面积1.19万hm2,总投资2.09亿元,新打机井6 776眼;硬化田间道路380 km;新修桥涵2 230座;架设输变电线路28 km;植树120万株。其中,国土局土地整理项目计划建设面积5 313.33 hm2,建设地点在张庄乡、谭庄镇,投资8 798.22万元;发改委千亿斤粮食项目计划建设2 000 hm2,建设地点在固墙镇,投资4 476万元;农业综合开发计划建设2 666.67 hm2,建设地点姚集乡、张明乡,投资5 300万元;小农水重点县项目计划建设1 933.33 hm2,建设地点郝岗乡,投资2 400万元。截至目前,已建成高标准粮田2 000 hm2,完成投资4 000万元。新打机井424眼;疏通沟渠21.8 km;硬化田间道路72 km;新修桥涵140座;植树0.28万株。

2.5 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指导

当前商水县小麦生长进入灌浆期,是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由于近期阴雨较多,田间湿度较大,气温高,有利于多种病虫害发生。为了及时有效防止病虫害发生、发展,通过开展电视讲座、印发病虫害防治内部明电、群发手机短信、发放技术明白纸、“病虫情报”、科技队员进村入户等多种形式,指导农民科学开展小麦“一喷三防”及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确保该县小麦生产安全[1-2]。

3 存在的问题

尽管商水县智慧农业稳步推进,取得了一定成效,逐渐发挥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以下几点主要问题。一是资金是限制商水县县“智慧农业”发展的一大障碍。在智慧“互联网+”农业信息化方面,财政支持力度不够,无论是办公经费、硬件改善,还是软件开发、平台维护、人员培训等方面,目前都无财政资金支持,工作开展困难较大。二是从总体上看,商水县“互联网+”农业技术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创建“互联网+”农业商业模式,让农业企业、物联网企业、广大农户多方共赢上仍需努力。三是商水县智慧农业方面的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商水县家庭农场、无公害基地和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对智慧农业了解还不是十分明确,发展智慧农业对自身的利益有哪些提高和帮助还比较模糊,导致这些龙头企业发展智慧农业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四是农业从业者特别是发展智慧农业方面接受现代信息化技术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

4 建议

4.1 加大资金投入

在智慧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加大资金方面的投入,智慧农业需要配有专项办公经费,将信息化与具体农业产业相结合、与设施化项目建设相结合,以尽量争取更多的资金投入,以顺利开展工作。

4.2 加大宣传力度

可充分利用电视、网络以及一些报刊等,对智慧农业的特点、成果等加大宣传,对于取得的一些新技术成果及实际应用中的效益要多报道,使人们能够转变观念,正确地认知智慧农业,提高自身在智慧农业发展中的责任感、紧迫感,为该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做到发展智慧农业家喻户晓,每个涉农家庭都有明白人,从而为“智慧农业”在我县的推广应用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4.3 加大政策扶持

加大对智慧农业的政策扶持,由政府牵头,农业主管部门不定期组织一些涉及“智慧农业”的讲座和观摩会,建立一个推动“智慧农业”健康发展的学习平台,向企业负责人介绍农业信息化领域最新发展成果,提高新成果的实际应用水平。

4.4 加强科研部门与农业企业的协作

积极依托省农科院、河南农大等科研院校优秀的师资力量和领先的研究成果,本地农业企业提供场所、资金支持,科研院校提供人才、设备、技术支撑,使更多的信息化项目找到了试验田,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此外,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信息技术企业参与“智慧农业”项目建设,创建政府主导、政企联动、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智慧农业应用发展模式。

4.5 发展网络平台

充分利用好商水县智慧农业的重要平台――土银网,力争把土地流转工作做扎实有效,为发展智慧农业奠定基础[3-5]。

5 参考文献

[1] 霍建英,史文娟,彭程.杨凌智慧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西安邮电大学学报,2012,17(4):100-103.

[2] 阮青,邓文钱.发展智慧农业问题研究:以广西为例[J].桂海论丛,2013(2):49-52.

[3] 张松茂.现代农场智慧农业系统建设研究:以盐城市七星农场项目为例[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3.

智慧水利水电工程第5篇

制度化、标准化的智慧城管实践探索

上城区是国家首批政府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其智慧城管也具有制度化、标准化的特点。依据法律法规和市、区城市管理的有关要求,上城区制订了《城管执法智能管控规范》、《城管执法智能管控指挥中心工作规范》、《城管执法智能管控平台立案查处考核办法》、《城管执法智能管控系统发现、处置、解决城市管理问题考核办法》等标准化制度文件,成为城市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智慧城管四级管控平台。《城管执法智能管控指挥中心工作规范》从区、区城管局、街道和科室四个层面确定了智慧城管四级智能管控指挥平台。包括上城区政府城市管理公共服务指挥中心、上城区行政执法局指挥中心、各中队指挥台、各科室督察指挥台。

智慧城管四化管理机制。所谓智能城管系统,是一种将多种管理需求整合于一体的新型管理措施,包括统计分析、视频监控、巡查处理等。上城区智慧城管建立了队伍建设制度化管理、行政执法规范化管理、市容秩序长效化管理、工作绩效量化管理等四化管理机制。

智慧城管五大基础数据库。上城区采用集中调度监管模式,以巡查路线信息库、车主车牌信息库、执法队员信息库、沿街店家信息库、辖区道路信息库等五大信息库为基础,建立了查询功能,使指挥决策平台形成动态、实时的通讯、数据共享与交换数据库,有利于进行调度人员和车辆、发现和处理案件、对人员进行考核和应急事件的分析处理等监管工作,确保管理工作的及时性,并且公开公正,大大提高了事件应急指挥效率和信息查询能力。

智慧城管四大应用系统。根据《杭州市智慧城管建设整体规划(2013-2015)》,2014年4月,杭州市城管委正式推出的“贴心城管”APP软件,并在上城区率先推进应用。通过这款软件,市管委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城市管理业务数据的服务作用,拉近居民与城市的距离,让居民更好地了解城市,促使居民加入治理城市的行列中。为了更好地落实市里的部署,推进智慧城管建设,切实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惠民生,上城区除应用“贴心城管”APP外,还积极构建了四大应用系统。包括城市管理“网格化”信息系统、城管执法运行质量评价系统、智能公厕管理系统、数字市政管理系统。例如,城市管理“网格化”信息系统,就是以上城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上城区社会管理联动指挥中心“双平台”为依托,搭建的一个以街道所辖社区的行政区域为基础网格的“管理信息平台”。把辖区内易发生情况的地方标志出来,如繁华地段、桥下积水点等,让执法者更准确、详细地掌握辖区情况。又如,数字市政管理系统则是通过安装能自动报警的电子标签,对市政设施实现远程智能监管,可以对井盖、排水或排污管道等设施安装电子标签。井盖被盗、被破坏是非常普遍的情况,安装电子标签后,井盖一旦缺失,管理后台就会显示出井盖的相关信息,便于及时修复。而管道上的电子标签可以帮助工作人员找出堵塞的源头。现在一旦有污水漫过污水管和雨水管之间的节流堰墙,电子标签就会发出警告,并通过后台显示其堵塞位置,易于工作人员疏通、维修管道。

降成本、提效率,智慧城管成效显著

降低行政成本。以智能管控平_为例,总投入800万元,用于指挥中心建设和软件开发550万,其它采用租赁的方式投入,每年租用费用250万元。通过运用传感器等高科技机器,节省人员费用500多万元。另外,节省市政公用设施维护费用50万元。

全局工作规范有序。内外部管理信息真实准确、处置各类城市管理秩序问题及时有效。工作计划执行过程可追溯,区行政执法局每日工作动态适时掌控、信息及时,从而执行时达到精准。

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上城区城管行政执法局实现了单位时间管理力量的相对均衡,达到了路面管控人数的最优。2010年前,平均每日参加管理的队员(协管员)为260人,月平均工作时间为218小时。2014年至今,落实了长效管理机制,每日有效管理时间为17小时(早7时~晚24时),每日参加管理的队员(协管员)为136人,月平均工作时间为195小时,充分利用科技化管理手段提高了人员工作效率。

投诉量下降,群众诉求有效解决。智慧城管平台的有效运行推动了城市管理工作的快速反映。对于交办件、投诉件,严格执行“半小时快速反映机制”,对于各类市民诉求,第一时间到现场了解情况,第一时间处置解决,第一时间沟通答复,平均处置投诉案件时间在15至20分钟,这样能及时缓解群众的负面情绪。

增加社会和谐度。在智慧城管平台支撑下,增加了“非现场执法”的处置手段。如南星中队运用固定监控观测视野范围内的出店经营店家,一旦发现问题从沿街店家信息库中调取违法当事人的联系方式,以电话的方式第一时间要求其整改违章行为。此举避免了与相对人的直接接触,消除了相对人的抵触情绪,增强了相对人的配合,以较为温和的方式有效缓解原先难管控、易返潮的难点问题。目前该地区出店经营行为减少了50%。

实现长效管理。在智慧城管平台的综合运用下,形成新的市容管理工作机制。同时,新的工作机制促进了城管执法观念的转变,以及个体工作行为的转变,通过控制过程、手段创新,减少了大量市容秩序问题的积累,由“冲冲杀杀”突击整治的事后管理,转向更和谐的事先预防和规范。由个体素质起决定作用的个人执法行为,转向每个个体行为均受到监督的统一标准,变得更理性。

通过职能转变,畅通诉求渠道,提升治理水平

智慧城管有效地将处置违法行为与消除违法行为所产生的危害降到最低,将提高行政效率与提高群众的满意程度统一起来,是城市管理的一次重大变革,有利于推进政府数据公开、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创新城市管理举措,形成“政府引导、市民自治、全民共管”的智慧城市管理模式。

智慧城管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智慧城管不但利于更好地履行好城管部门的职责,还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引导了政府部门的工作。智慧城管的理念与工作方式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公务人员的工作方法。无论是管控平台、管理机制、基础数据库还是四大应用系统,其核心都是为了市民服务,这就很好地突出群众的重要性。

智慧水利水电工程第6篇

2014年威海智慧城市建设实施“6+7”计划,推进创建一个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建设一个4G网络城市,建设一个政务外网云平台,组织一届工业设计大奖赛,建立一批云平台运营和购买信息服务管理制度,完善一套智慧城市和信息消费工作推进机制等6项重点工作,实施智能公交、智慧交通、市民卡、市民网、智慧旅游、智慧社区、智慧教育7个重点项目,推动智慧城市和信息消费健康快速发展。

中心带动

2013年1月,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创建工作会议公布了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山东省威海市以高分成功入选,成为90个试点城市之一。而在此前,威海在智慧城市建设初期就定下了以建设一批智慧城市项目和运营载体来推进整体建设的思路。设立了智慧城市规划设计院、智慧城市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北洋云计算中心分公司等技术服务载体。成立威海云计算中心。面向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提供信息化基础设施及增值服务。引进北洋集团投资1200万元建设规模最大、等级最高、能效最高的非电信业务数据机房。与神州数码公司合作设立了市民网项目运营企业。起草了《关于加强智慧威海建设管理的意见》和《威海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对威海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项目建设、专家论证、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监督考核等工作进行了明确和规范。

利用云计算中心基础设施搭建,主要面向全市各领域的信息化应用提供云平台支撑,有效解决信息化重复建设、信息不共享等问题。目前已完成一期工程,智慧交通、智能公交等项目将率先利用平台资源。利用云计算中心基础设施,依托北京数码大方公司的工业云平台和设计资源库建设,为全市企业提品设计和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在线云服务,用以解决企业设计能力不足、自建研发平台及购买软件成本高等问题。组织“市长杯”工业设计大奖赛,分期分批组织全市工业企业参加工业云平台技术培训,组织1000家以上工业企业注册试用工业设计云平台。结合工业云平台推广,组织举行“威海市第一届‘市长杯’工业设计大奖赛”,弘扬工业设计创新理念,展示工业设计创新成果和工业设计优秀人才,促进设计与制造的互动对接。

利用云计算中心基础设施搭建,主要为市直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电子政务提供云平台支撑,可有效解决电子政务重复建设问题。目前已完成方案设计和专家论证工作,一期工程除公安、社保、公积金以及政法系统外的全市230家机关事业单位实现资源整合。根据专家论证意见和借鉴外地经验,政务内网继续由市委办、市府办管理;政务外网由市经信委管理,市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政务外网云平台建设资金已经落实,目前正在组织项目招标。

此外,全力创建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结合智慧城市建设,认真研究促进我市信息消费发展的政策措施,争取成为第一批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研究出台我市促进信息消费发展的实施意见,推进电子商务、数字内容等一批公共服务平台、重点项目和产业基地建设,推动智慧城市与信息消费实现良性互动发展。

民生为先

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关注民生几乎是所有城市的选项。而在威海却又赋予了新的内涵。

在威海市市立医院的门诊大楼,患者只需拿出身份证,在旁边的自主挂号机上轻轻一刷,一张银行卡大小的就诊卡就拿到手了。此后的就诊过程中,这张卡在医生及药房的设备上一次次刷取代了过去一张又一张的单据。在医生给病人开出药物的同时,药房的自动摆动机开始工作,将所需要的药品自动分选在一个篮子里。

智慧医疗的核心是“以患者为中心”。这是威海市在建设智慧城市道路上的有效探索。根据《山东省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2011年―2015年)的通知》要求,现在威海市二级以上医院均实现了院内信息化管理,其中,75%的二级以上医院实现了病历的数字化,建成初具规模和水平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并逐步向智能化医院建设转型。

市民身边的饮用水质量如何?环境噪音大不大?固体废物如何处理?怎样随时获取这些方面的相关信息?登录威海市自动监测监控管理系统,电脑屏幕上立刻出现环境空气、饮用水、污水处理等几个窗口。点开“重点监管企业”一项,企业污染物COD、氨氮、流量等相关数据一一显示在电脑屏幕上。威海市“智慧环保”监测网络,为百姓提供即时服务,为全市生态资源保护织起一道防护网。

4G是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威海市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牵头、20多个单位负责人的联席会议制度。把4G网络建设列入市级重大项目、推广4G网络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将4G网络配套建设的综合接入机房用地纳入公共管理与公用事业用地范畴等工作。

加快推进4G网络城市建设。将4G网络建设列入市级重大项目建设规划,协调3家驻威通信企业全面推动4G网络建设工作。建立了“4G网络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威海移动投资3亿元建成了1000个4G基站,网络已覆盖二市四区主城区、发达乡镇、交通枢纽、旅游景点等区域,4月29日正式开通4G服务;威海联通4月初开启首个4G基站;威海电信4月前完成83%的4G基站选址,其中41%完成了配套建设。目前全市100%的骨干通信网络和超过90%的接入网络已实现光纤化改造,城市用户带宽接入能力达到20M,农村用户达到4M,无线宽带网络已覆盖全市所有规模住宅小区以及交通枢纽、学校、医院、广场等重点区域。

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整合规划、建设、公安、交通、环保、气象等部门相关信息,实现交通信息资源共享和交通的扁平化指挥、精细化管理。通过建设公交智能调度中心、车载智能终端、电子站牌和公交智能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公交线路、车辆的智能调度,并随时随地随需向公众提供各种便民服务。

建设市民网。整合行政服务、公共事业、商业消费等服务资源,为市民提供个人专属的网络空间,使公众能够随时、随地获取各类信息服务。为市民发放用于办理个人相关社会事务和享受公共服务的多用途智能。在设立市民卡时,出现了争论,是实现一卡通呢,还是适当进行分开?

为此威海市多次进行专题调研,借鉴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最终将市民卡分为A和B两类。A卡为社保卡,由人社部门建设和管理;B卡融合交通出行、政务服务、公用事业、商业消费、健康医疗等多项功能,采取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期望未来与青岛、烟台等周边地区市民卡互联通用。

智慧旅游项目完成了招标采购和旅游资讯网、微网站、移动客户端、电子导游等系统的栏目功能设计,旅游微信平台已经上线运行。智慧供热项目完成了技术平台建设,城区约2万供热用户接入平台。

智慧水利水电工程第7篇

关键词:镇海智慧城市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镇海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

中国举世瞩目的城市化进程大大推动了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但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城市病”也日益严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党的“十”更是从战略高度提出了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并将新型城镇化作为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和主要抓手。智慧城市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优化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是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模式,也是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融合、同步发展的重要途径,为实现我国小康社会目标提供重要支撑。

2013年1月29日,住建部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创建工作会议上明确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城镇化”战略部署的具体任务和扩大内需、启动投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要求,公布了首批90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与试点单位共同推进智慧城市创建,并联合国家开发银行合作投资800亿元,用于引导智慧城市建设。

镇海是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核心区,已形成了以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精密机械、电子电器等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和以现代物流、航运、休闲旅游、文化创意、商贸商务等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2012年,区属GDP达到305.55亿元,财政收入达到75.04亿元,区属工业总产值946.90亿元,实现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67.82亿美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61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161家,超十亿元的工业企业15家。

2031年1月,镇海区列入住建部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成为宁波市首个试点城区,智慧镇海建设迈出新步伐。为更好推进试点工作,镇海区制定出台了《“智慧镇海”建设规划纲要》,要求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优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行,不断促进工业化、城镇化与信息化的高度融合,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镇海的建设模式实践

2.1 政府投资建设

政府投资建设模式,是指智慧城市项目完全由政府进行投资建设和推动,建设完成后所有权归政府所有。主要适用于涉及到公共安全、市政服务等领域,前期投资大,涉及政府部门多,且后期难以带来有商业价值的应用系统。

政府从全局层面对智慧城市建设进行统筹规划,较易实现信息系统间的对接联动,也较易整合政府机构各项职能,规避商业性平台建设常见的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及缺乏核心信息资源(地图信息、人口信息、法人信息等)支撑的问题。镇海智慧城市建设在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食品药品安全系统等项目上完全由政府进行投资建设和推动。

2.2 社会投资建设运营,政府购买服务

社会资源投资建设和运营,政府提供租赁(补贴)费。此种模式下,建设项目由政府直接委托给社会资源提供资金并进行建设,或由政府直接租用社会资源成熟的信息化产品,或提供一定的补贴。

电信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市的基础和保障,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通信运营商必将扮演重要的推动者角色,其电信能力(CT能力)和IT能力将成为关键。对于基础型信息化建设项目,运营者有着完备的网络覆盖和成熟的技术保障,具备明显优势。

镇海区充分利用当地通信运营商的技术优势,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电信运营商进行广泛合作,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区内文化广场、沿江景观带等公共场所实现了免费无线上网。市民只要携带有WIFI功能的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都可实现无线上网。

投资10亿多的中国电信云计算宁波分中心是宁波市、镇海区与中国电信浙江公司的战略合作项目,其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保障工作均采用服务外包的方式由政府购买,大大降低了硬件设备采购、运行和软件正版化成本,同时也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

镇海区“免费无线上网”工程和云计算中心建设通过社会资源投资建设和运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目前镇海区正在积极探索引入免费WIFI的运营机制,通过搭建免费WIFI热点接入平台,利用无线宽带应用增值服务和商业开发,实现免费WIFI可持续、可发展的市场化运营。

2.3政府引导,社会资源合作,共同建设和运营

政府提供引导资金和政策支持,与社会资源进行合作,共同建设和运营,这就是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即政府与企业合作模式,通过鼓励企业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从公共事业的需要出发,利用社会资源的产业化优势,通过双方合作,共同开发并维护运营公共事业。合作各方参与某个项目时,政府并不是把项目的责任全部转移给企业,而是由参与的各方共同承担责任和投资风险。

对比项目建设,未来智慧城市运营方面挑战更大,特别是涉及国计民生的环境、交通、健康医疗、教育、养老等项目的运营。智慧城市运营商可借助政府信任和社会公信力、丰富的运营经验等核心竞争力获得有利地位。

相对BOT模式而言,PPP模式使政府部门和民营企业能够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即把政府部门的社会责任、远景规划、协调能力与民营企业的创业精神、民间资金和管理效率结合到一起。

镇海区为避免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根据区域实际选择了政府提供引导资金和政策支持,与社会资源进行合作,成立了智慧城市运营公司来共同建设和运营智慧城市。从项目统一规划出发,利用智慧城市运营公司的产业化优势,统一建设、统一标准、统一运维,形成合力。

2.4 多种建设模式混合

镇海作为浙江省的“工业强区”,解决特殊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间的矛盾是党委、政府工作的着力点和群众的关注点。围绕深入实施“六大战略”,结合国家智慧城市创建工作,镇海区重点选取水生态环境治理为主课题,通过对区内关键水体的水质监测,确保区内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安全,控制污水排放在生态可承载范围内,利用中水回用等手段,提升循环经济效益,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生态环境改善的目标。

城市水务是生产和提供水务产品及服务的集合,其产品具备经济物品、准公共物品和生活必需品的特性,决定了水务行业社会责任和企业利润的双重目标,因此城市水务必须保持政府投资与监管的必要性,以及投资不能完全市场化的特殊性。

镇海区政府通过提供引导资金和政策支持,与社会资源进行合作,共同来建设和运营镇海智慧水务基金,合理推动智慧城区建设和生态环境改善。智慧水务的建设过程既有政府投资独营的项目,也有BT、BOT、PPP等多种模式,更通过突破传统的融资模式成立了智慧水务产业基金。通过搭建水务产业基金平台,突破BOT等方式的项目融资制约,采用中长期股权方式投资城市水务项目,既解决城市水务项目资金缺口问题,又为投资者获取长期稳定的回报。

镇海智慧城市建设的思考

3.1缺乏对智慧产业的带动作用

目前镇海区的智慧城市建设主要以智慧应用为载体,还缺乏对镇海区智慧产业的带动作用。以智慧应用为动力,能先期集中优势资源,降低城市运行和管理成本,能更快实施,基础设施成本效率明显。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产业基础是未来智慧城市能否自主、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只有以点带面,形成产业优势,才能在将来的建设过程中迅速汇聚各方的资源,从而更好的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

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硬件要素以及软件要素极为关键。区内企业可以通过提升智慧制造能力和服务能力,满足智慧产业所需要的软硬件元素,为镇海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坚强保障。区内企业还可充分利用区内高教资源丰富的特点和优势,通过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技术创新,突破智慧产业的瓶颈,提升智慧城市核心产业。

镇海区在将来的智慧城市建设中要抓紧相关机制建设,优化发展环境,编制相应的实施方案,细化工作任务,落实责任主体,出台引导产业发展的地方政策,重点对智慧产业基地进行扶持。同时以智慧产业基地为载体,以招商引资为抓手,积极促进智慧产业聚集,大力推进面向产业发展的智慧应用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智慧产业基地培育。强化产业培育与应用示范相结合,鼓励和支持设备制造、软件开发、服务集成等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3.2缺乏对信息消费、两化融合的带动作用

从全球范围看,众多国家纷纷把发展智慧城市作为战略部署的优先行动领域,作为抢占国家经济技术和产业制高点的重要举措。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创新不断加快,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层出不穷,成为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由此催生的信息消费正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对于激发消费需求,拉动有效投资,加快产业转型,推动民生改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都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国务院近日下发了《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2 号),提出围绕挖掘消费潜力、增强供给能力、激发市场活力、改善消费环境,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产业优化升级,大力丰富信息消费内容,提高信息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建立促进信息消费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推动面向生产、生活和管理的信息消费快速健康增长,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民生改善发挥更大作用。镇海区的智慧城市建设目前主要以推动城市管理,提升智慧政务为重心,着眼于为市民提升有效的公共信息和服务,有效处理突发事件,进行高效的公共事务管理。在推动信息消费领域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智慧城市建设的示范试点,大规模开发信息化应用市场,都为镇海的城市公共服务、居民个人、企业、政府管理者开展信息消费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镇海可通过智慧城市项目建设,加快开发基于专有云的大型专用软件,争取投入实质性的应用。要以应用促发展,开展智慧社区、智慧物流、智慧制造等技术创新综合试点,积极培育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发展便民支付、家庭安全监控、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等新兴信息消费,着力引导高速宽带及终端、移动智能终端等信息产品消费。

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顺应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必然选择。浙江省委省政府把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作为工业强省的战略举措,作为推进"机器换人"的重要载体。并按照国家工信部的部署和要求,加强总体部署、组织协调、注重应用实效,抓紧研究"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的实施计划,做好实施工作。如何通过镇海区的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两化的深度融合,并透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演化又反作用于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是值得大家进一步思索的问题。

镇海区应围绕发展现代装备产业,合理规划空间布局,引进和培育一批装备电子及软件企业,通过建立重点企业研究院,开展重大技术攻关,推进现代装备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通过建设现代装备电子及软件产业基地,不断提升装备制造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水平,促进现代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

智慧水利水电工程第8篇

【关键词】 智慧城市 建设 典型应用 挑战

2008年,IBM公司首先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并于2010年正式提出了“智慧城市”愿景,将城市中的水、电、油、气、交通等公共服务资源信息通过互联网有机连接起来,智能化作出响应,更好地服务于市民学习、生活、工作、医疗等方面的需求,以及改善政府对交通的管理、环境的控制等。《著云台》认为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形态。以实现技术而言,智慧城市建设要求通过以移动技术为代表的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实现全面感知、泛在互联、普适计算与融合应用。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并强调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智慧城市建设则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工具,通过智慧的经济、智慧的运输业、智慧的环境、智慧的居民、智慧的生活和智慧的管理等方面实施各种应用,更好地促进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一、智慧城市概述

1.1 智慧城市概念

智慧城市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社会民生、经济产业、市政管理领域中,充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智能科学等新兴信息技术手段,对城市居民生活工作、企业经营发展和政府行使职能过程中的相关活动与需求,进行智慧地感知、互联、处理和协调,使城市构建成为一个由新技术支持的涵盖市民、企业和政府的新城市生态系统,为市民提供一个美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企业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商业环境,为政府构建一个高效的城市运营管理环境。

1.2 智慧城市的特征

一是全面透彻感知:立体传感、智能识别、分析处理、和谐运行。二是宽带泛在互联:依托宽带网络实现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全面互联互动。三是智能融合应用:云计算、海量数据存储、智能融合,实现随时、随地、随身、随意应用。四是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实现全民参与,创造社会协同的开放创新空间。

1.3 “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的关系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经常看到另外一个概念“数字城市“,那它与”智慧城市“是什么关系呢?“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数字城市“是应用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将城市地理信息和城市其他信息相结合,从技术和体制两方面为实现数据共享和互操作提供了基础,注重数字化在各行业、各领域的深入应用。“智慧城市”基于“数字城市”的信息化基础,综合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智能识别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的城市。“数字城市”通过使用信息化手段再现城市,行业信息化过程相互分割、相对封闭,注重信息数据的产生和积累,以信息化提升传统城市运营效率。“智慧城市”则通过使用信息化手段自动、实时、全面透析地感知城市,在宏观上更开放、整合、协同,以更好地发挥城市的效能;注重数据应用模型的建立,以智慧化提升城市运营水平。

1.4 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

城市信息化经历了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后,正在向智慧化方向发展。数字化主要体现为城市公共信息、市民服务信息、个人社会信息转化为数字化计算资源;网络化主要是通过网络实现城市信息共享,在区域内将分散的信息互联成为数据;智慧化主要是通过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整理、加工、分析资源,协同工作,智慧互动,“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国内”智慧城市“发展迅速,从概念提出,到规划建设只用了短短3年的时间:2009年,首次提出”感知中国“概念;2010年,全国两会首次将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列入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国家和地方政府”十二五“规划提及智慧城市建设;2012年,有超过150个城市将智慧城市列入”十二五“规划或制定了行动方案。

二、智慧城市建设

2.1 智慧城市建设要求

在需求和技术的双驱动下,"智慧城市“以改善民生和服务作为建设导向,更加注重底层的物联感知、信息的共享协同、应用的创新发展,这就对智慧城市的业务发展、支撑提供和技术应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于通信运营商,一是业务要创新,面向政府、企业与公众客户群提供融合信息服务,积极参与应用创新;二是支撑要完备,规划先行,但更需要重视平台建设、业务运营、设备维护等全环节的支撑;三是技术要融合,提供融合了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无缝连接的网络。

2.2 智慧城市建设内在需求

“智慧城市”是一种发展城市的新思维,政府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推进城市生产、生活和管理方式创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问题,提升政府服务价值,创造产业经济价值,体现民生社会价值,最终达到“强政、兴业、惠民”的目标。强政主要体现在完善城市功能核心系统,优化管理模式,提升效率,建设服务政府。兴业主要体现在提高本地GDP,促进城市产业转型发展,保持经济可持续性。惠民主要体现在构建和谐环境,引导创新应用,提升信息化生活品质。

2.3 智慧城市建设的关注重点

在民生与服务方面,重视创建和谐环境,提升服务水平,提高经济水平,提升生活品质。在创新与发展方面,全社会共同参与,进行业务应用创新与体验。在共享与协同方面,摆脱信息孤岛,通过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互联互通,部门间高效协同。在物联与感知方面,网络基础设施水平持续提升,城市公共设施物联成网,实时感测。

三、智慧城市建设典型应用

智慧城市主要服务“信息强政、信息兴业、信息惠民”3大领域,主要分为公共应用类业务、行业应用类业务和个人应用类业务,涵盖政务、金融、交通、医疗、安全、能源、文教、物流等各个方面。

3.1 公共应用类业务典型应用

智慧城市公共应用业务通常为政府向公众提供的广泛,是一种广泛的公共资源。

智慧公共安全,通过建立全数字化城市监控系统,将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智慧之眼” 视频监控探头全部纳入系统,警方可借助该系统破获街头盗抢案件及其它各类安全问题。保安押运3G智能监控可以将全市押运车全部实现定位、监控等功能,实时监控、调度、组织,更增强了押运车辆的安全保障。智慧城管则解决了传统城市管理中责任单位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缺少有效监管的问题。

智慧医疗从药品监管、医院移动查房、医学影像云存储等医疗行业信息化项目入手,一是实施药品电子监管项目,实现药品溯源。二是实施移动医疗应用系统,实现移动查房信息化。医务人员通过该系统可以浏览和查看病人的电子病历、最新的检验和检查报告、PACS影像、已执行或正在执行的医嘱,实现病人身份识别,实时下达新的医嘱。三是实施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实现无胶片影像管理,运用云存储技术,提供数字化影像管理方法。

智慧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实验室、教室、设备等)、资源(如公文、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智能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从而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达到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3.2 行业应用类业务典型应用

智慧城市行业类业务是与企业信息化紧密结合的一种延伸,它服务于企业,也是企业向外披露和展现的重要手段。

智慧物流:是利用集成智能化技术,使物流系统能模仿人的智能,具有思维、感知、学习、推理判断和自行解决物流中某些问题的能力。即在流通过程中获取信息从而分析信息做出决策,使商品从源头开始被实施跟踪与管理,实现信息流快于实物流。即可通过RFID、传感器、移动通讯技术等让配送货物自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

智慧高速是一种免费的出行服务产品,依托强大的云平台和呼叫中心人工坐席,在传统导航软件的基础上,还为用户提供人工智能导航、高速公路实时路情查看与沿途播报、高速公路实时视频监控沿途查看与在线点播,以及报警、咨询、互动、娱乐等全方位的驾乘服务。任何时候点都可通过语音方式轻松获得人工导航、路况咨询、电话代办、音乐视频、信息娱乐等服务,着力保障驾乘人员方便、安全、绿色出行。

智慧水利采用应用一体化设计的无线应用平台,通过资源列表区分应用,涵盖移动办公、移动视频监控、水利门户网站、三防决策支持、移动视频会商、小水库监管、综合服务信息等10多项功能。通过该平台,水利三防单位及部门将随时随地地利用3G移动通信高速网络安全接入水利信息系统,一是实现水利三防信息报文的移动查询和处理。包括水库、江河水位视频监控实时查询,水、雨、工情、气象实时三防决策信息查询等,为防汛抗旱、办公管理等重要工作获得及时、科学、便捷的决策参考。二是实现移动化的水利三防应急会商调度系统。通过交互式视频调度,利用智能手机方式实现应急指挥,实现召开视频会议、进行视频对讲,实现视频录像上传等功能,提高三防应急决策、指挥管理效率。

智慧照明,由于城市照明涉及地下管线、供配电、道路、桥梁、绿化资源等公用设施,各专业单位在建设、管理方面自有一套相对独立的管理体系,面临着资料分散、数据不完整所带来的协调管理难、运行效率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对照明设施进行监管和养护等相关工作的效率,也严重制约了城市高效发展的后劲和城市管理效能的提升,在此背景下,亟需建设城市照明监控管理系统对市政设施的监控进行有效的监管和维护,实现设施监测智能化、档案资料电子化、养护管理智能化、实施决策科学化。

3.3 个人应用类业务典型应用

目前智慧城市的个人业务应用还较少,主要是由于产业链缺乏和缺少市场推广。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终端的引入极大丰富了个人应用的体验,推动了实时高清电视、3D在线游戏等高速低时延应用的发展。

智慧旅游可通过云计算、物联网、人机交互、地理信息技术和异构融合技术,打造统一门户和平台,实施旅游信息交互、旅游服务、旅游管理和旅游营销等。游客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及时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等方面的信息,方便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计划,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

四、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

建设“智慧城市“泥沙俱下。目前中国已有230多个城市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蜂拥而上重复建设、信息安全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如国家层面缺乏总体协调、明确的发展思路、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服务规范;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智慧城市产业带动效果不明显;国产软硬件产品的总体技术性能、产品成熟度与国外相比尚有明显差距,不能完全满足党政信息系统和重点核心业务的需求等。

将智慧城市片面理解为数字城市。很多时候人们容易把智慧城市和数字城市混为一谈,简单地理解为把各个部门的电脑连在一起、网络连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网络化的智慧城市了,其实数字城市只是智慧城市的一个基础内容,只是将信息集成数字化,而智慧城市则是在数字城市的基础上实现智能化的飞跃。

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各有差异。智慧城市建设正在我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概括其建设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技术工程项目建设型,把智慧城市当做技术工程项目来做。二是数字城市的扩充型,停留在数字城市的建设,缺乏对数据的智慧处理能力的开发。三是智慧能力建设型,具有业务云存储、网管、终端一体化的智慧,具有市民主体、城市公共服务力量、依法监管等人、机、物的系统协同服务能力,具有基础标准与应用业务标准相统一的标准规范等,这是目前理想的建设模式。

建设“智慧城市“网络条件尚有待加强。如技术上没能开发”一揽子“解决问题的业务操作系统软件,不能真正”一卡通“;再如各类网络自成体系,相容性低。还有网络的”最后一公里“重复建设大,小区入户重复率高,不利于家庭、社区物联网与骨干网的有机对接和业务开发等。

智慧水利水电工程第9篇

近来,浙江省台州市围绕国务院和省政府有关促进信息消费的战略部署,采取“理机制、夯基础、抓试点、育产业、推融合、搭平台、优环境”七步工作法,坚持政府、企业和居民“三位一体”全方位多角度挖掘信息消费潜力,丰富信息消费内容,有效地推动了面向生产、生活和管理等领域信息消费的快速增长。

理顺管理体制及统筹协调机制

体制机制建设是促进信息消费工作的重要保障。台州市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建设,按照职能统一、资源整合、行政效能提升的原则,重新梳理并完善信息化工作机制与管理体制,明确其工作职能从发改部门调整到经信部门,做到与上级职能部门的对接和统一。同时,指导并帮助各县(市、区)经信部门完善信息化工作机构,建立起运转顺畅、协调有力、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管理体制,强化统筹协调力度,确保促进信息消费工作“最后一公里”畅通。

夯实信息消费支撑体系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扶持和运营商的主力军作用,台州市出台了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和土地利用规划实施方案,分别和浙江电信、浙江移动、浙江联通等运营商签订了“十二五”信息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大力实施骨干网、光纤宽带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升级改造,充分发挥信息基础设施对促进信息消费的支撑作用。加快推进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截至目前,台州市已基本完成LTE传输网改造升级,建成开通4G基站2700多个,实现覆盖人口近300万,覆盖面积近300平方公里,基本实现了台州三区、县(市)城区和发达乡镇的连续广覆盖以及高速公路和国道的连续覆盖。大力推进城市宽带提速、农村宽带普及、宽带应用推广等工程,截至2013年底,台州市基本形成了农村城市并举,宽带、融合和泛在的基础网络体系。

点面结合增强公共信息消费力度

抓智慧水务试点示范。台州智慧水务项目涉及防汛防台、资源水利、生态水务、城市水务四大领域,一期主要建设“一个平台、四个子系统”,其中一个总平台指市智慧水务信息化综合展示指挥平台,四个子系统分别是智慧水利、智慧供水、智慧水环境和城市智慧排水。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系统总平台建设开始启动,四个子项目已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城区智慧排水等项目一期已投入1430万元,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试运行效果良好,得到省领导的充分肯定。根据浙江省政府建设智慧浙江的战略部署,台州市专门成立智慧水务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台州智慧水务建设方案》和《台州市智慧水务建设管理办法》等文件,并每年安排1000万专项资金用于政府投资智慧城市项目的统筹管理和协调推进。同时,开展一批智慧水务试点示范项目建设,以充分发挥其对相关产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力争做到示范效应突出,为智慧台州建设探索出一种切实可行的建设模式。

抓智慧城市规划编制和创建。为加强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立足台州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制订完成了《台州智慧城市发展规划(2014-2018年)》,明确了今后几年“智慧台州”建设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工作举措、保障措施等内容,重点对台州未来智慧基础设施、智慧应用领域、智慧产业发展等方面从全局和系统角度做好认真谋划。抓智慧城市试点创建,温岭市成功跻身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抓智慧政务及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按照“试点先行、示范带动、稳步推进”的思路,台州市围绕解决经济转型升级、城市管理服务创新、民生改善等重难点问题,全面统筹推进智慧城市重大项目建设。逐步形成了“统筹式谋划、联动式推进、集约化建设、智慧化应用”的推进机制,为系统化、一体化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目前,跨部门业务协同系统稳步推进,大数据、大交换、大平台的格局基本形成。市级数据交换平台正在建设实施,基本单位名录库、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网上行政审批系统、市民卡工程、网上公安局等一大批面向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的综合性协同信息平台投入使用并初显成效。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稳步推进,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和信息消费提供信用保障。“五水共治”综合信息平台、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医疗等一大批公共信息平台项目已启动实施,极大地提升了公共服务领域信息消费水平。

培育发展智慧产业

提升电子信息制造业综合竞争力。因区域、人才等原因,台州新兴产业基础比较薄弱,通过近年来的不断努力,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数量持续增加,规上企业达到165家,企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呈现“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2013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生产和效益稳步上升,生产增速高于全市工业水平。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95.16亿元,同比增长9.6%;实现利税总额11.27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利润总额6.7亿元;完成出货值51.48亿元。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发展势头良好,涌现了像水晶光电、星星科技、新世纪光电等带动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

增强软件产业服务支撑能力。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新型业态,重点开发阀门、橡胶、模具、汽配等本市特色行业的软件产品,开展符合开放标准的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开发。目前,台州市软件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涌现了一批像浙江智晟、浙江易铖等为代表的软件骨干企业。全市通过双软认证的15家软件企业分别在公共安防、协同办公、企业ERP等领域已具备一定软件研发和集成应用能力。其中,智晟科技作为全市信息服务业重点培育企业,成为全省唯一一家杭州市辖区外的省级信息服务业重点成长性企业。

着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围绕省政府关于建设“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的要求,召开了全市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作会议,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动员全市工业企业围绕“机器换人”、“腾笼换鸟”等工程,加大信息消费,促进台州企业转型升级,推进台州制造向“台州智造”转变。2013年,全市共评选出25家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其中,海正药业入选部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其“用友NC-ERP信息化建设”项目被列入2013年省级两化融合试点项目。组织开展全市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建设,确定水晶光电等25家企业为台州市2013年度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搭建两化融合政企产学研对接平台,启动实施两化深度融合主题宣讲和对接研讨会,相继召开了全市泵阀行业“两化”融合专项服务现场会、台州市海洋经济与信息化高峰论坛以及“两化融合:集成电路与制造业的无缝对接”等系列研讨会,加快形成多方协同有效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工作。同时,搭建台州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入驻企业达8832多家,签约中介服务机构25家,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达1300多条。

搭平台助推“电商换市”

以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为契机,加快推进“电商换市”和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加大政策引导与扶持力度,研究出台《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扶持政策》,明确每年将拿出最高3000万元作为专项扶持资金,用于促进电商发展。主抓电子商务园区建设、电商人才培训、阿里巴巴中国产业带建设以及电子商务进万村等各项工作,拓展电子商务服务的广度深度,促进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互动发展。培育一批交易规模大、实力强、影响面广的电子商务龙头企业,推进电子商务服务企业集聚发展。目前,已形成一批如聚宝盆、前后科技、台州商城网等具有较强实力的电商综合性和专业性平台。加快完善电子商务相关的认证、物流等支撑体系,建立电子商务交易保障基础设施,努力创建具有台州特色的电子商务示范城市。

优化信息消费安全环境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