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创业思考与行动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03 16:00:18

创业思考与行动

创业思考与行动第1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二次创业;行动迟缓;实证分析;原因探讨

中图分类号:F27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6)05-0037-04

1.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我国的民营经济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而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作为民营经济的基本细胞,经历了从简单模仿到重复建设,再到低成本扩张的艰难历程。民营企业发展到今天,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支柱之一,也是拉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当前我国经济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关键时代,如何进一步更好地发挥民营企业的作用,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为此,许多专家学者研究认为,面对日益成熟化的市场和知识经济时代,在产品寿命周期越来越短的前提下,民营企业实施以“创新”为主旨的“二次创业”――走高端成长之路,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在我们与许多民营企业家的接触中却发现,大多数民营企业家对“创新”投资,热情有余,但行动不足,显得比较犹豫、迟缓。为了验证这一状态是否具有普遍性,我们进一步分析了我们曾经进行的关于“创新强度与企业成长之间相关性”的研究成果,结果意外地证实了上述状况确实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金华市民营企业的创新强度只有区区4.36%(见表三),而且这一数据还是从广义的角度得到的;如果从狭义上看,这一数据更低,只有2.35%(见表三)。这足以证明民营企业在创新投入上是热情有余,行动不足。

2.实证研究与分析过程

2.1界定两个概念

2.1.1创新强度

创新有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的创新主要是指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创造与发明;广义的创新,除包括狭义的含义外,再加上市场营销模式和管理的创新。为了调查和分析的方便,我们采用了广义的创新概念。由此,我们进一步把创新强度定义为:创新投入与销售收入之比,其中创新投入包括企业的研发与专利支出和市场开拓与管理创新两部分;之所以采用销售收入,是因为在调查中,许多企业不愿意公开他们的利润情况。

2.1.2民营企业

什么是民营?理论界有许多解释,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从所有制的角度下定义,另一种是从经营主体的不同来下定义。我们赞同第二种观点,即民营的定义是指以民间人士、民间组织、民间机构经营的经济。因此,民营企业被定义为由民间人士、民间组织或民间机构经营的企业,它不仅包括非国有制经济,还包括实行国有民营的企业、三资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国有民营企业。之所以选用该定义,目的在于使所选择的样本更具有代表性,选择面更宽。

2.2调查结果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2.2.1被调查企业的行业分布(表一):

2.2.2被调查企业的有关技术经济指标(表二):

2.2.3有关技术经济指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表三):

2.3销售收入增长与创新投入之间关系的计量分析

2.3.1分析工具的确定

在研究销售收入增长与创新投入之间的关系时,我们首先用格兰杰(Granger)检验,确定RD和MM是S的“因”,把S定为因变量,把RD和MM定为自变量,然后用2001年的数据进行线性回归,经EVIEWS软件运行后,发现其拟合的程度比较差,各系数都不显著,R2值较低,只有0.45,这说明在绝对量上,销售收入与创新投入的关系不显著。于是,我们改用对数模型来拟合,对数模型的实质是创新投入的增长率与销售收入的增长率之间的关系,也可称为“销售的创新投入弹性”,发现结果比较理想。我们在拟合时采用逐步增加数据的方法,从2001年到2004年每一步都进行一次拟合,得到了以下结果。

2.3.2逐步拟合结果:

(见下面表四、表五、表六)

2.4简单结论

从以上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和计量分析结果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明显的结论:

①被调查企业涉及高科技、纺织、轻工、化工建材、食品等各类行业,样本分布广泛(见表一),因此,可以认为可信度是较高的。

②研发(包括技术与专利)支出与市场开拓、管理创新支出,虽然不同的年份互有出入,但总体上持平(见表二),这说明,民营企业家们在看待资本投向时,并没有十分偏爱研发与技术创新,这一点也可以从表三中得到印证:从2001年到2004年,企业的创新强度在增加(从3.51%上升到5.53%),但资本投向的分布是基本均衡的(2.35%与2.28%)。

③市场开拓支出对近期的销售增长影响更大一些。这可以从比较表四、表五、表六中得到说明:研发支出对企业销售收入增长的重要性在增加,表现为Log(RD)前的系数是不断增加的[由0.3912(表四)上升到0.4967(表六)],而Log(MM)前的系数,即市场开拓和管理创新支出的系数却在减少[从0.521(表四)下降到0.316(表六)],这说明研发和专利支出对企业的长期增长比之市场开拓与管理创新支出具有更大的意义,而市场开拓支出对近期的销售增长影响更大一些。这就进一步印证了我们在本文开始时的假设:民营企业家们对与企业走高端的选择是热情有余,行动不足(迟缓),因为相对于研发来说,市场开拓的风险更小一些。通俗地说,当企业还能接到大量的传统定单的时候,与其冒险走高端创新之路,还不如在传统市场上稳步的前进。

3.原因探讨

为什么在研发投入每增加1%,销售收入就可以增加0.497(表六所示)这样的高投入产出比条件下,民营企业家们却更愿意选择传统产业、传统产品作为投资方向呢?或者说,为什么大多数民营企业家们不太愿意主动从事所谓的“二次创业”呢?我们认为,根本原因不在于像许多论者所阐述的那样,中国民企融资难,制度缺陷,导致民企不能享受所谓的国民待遇等等;而是因为,在中国目前的形势下,资本还有更多的投资机会,相对于这些投资机会来说,知识创新的投资,机会成本过高,风险过大,但收益与风险却未必成正比例。具体而言,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这一问题。

3.1这是由资本的本性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因此,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资本的本质特性。当资本面临着高风险与较高收益、较低风险与次较高收益的选择时,资本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因为就当前利益来说,前者的机会成本和风险要大大高于后者,两相比较,后者的收益虽然在数量上看是不高的,但实际上不仅是高额的,而且还是安全和稳定的。

3.2民营企业家的性格所致

无论是第一代民营企业家,还是第二代民营企业家,从他们成长的过程来看,大多数来自民间。因此,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思维方式都受到了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的浸润,从而也就深深的烙上了中国文化中缺乏冒险精神、追求中庸之道的印记,这也是导致民营企业“二次创业”行动迟缓的重要原因。

3.3经营习惯所致

从起源上看,我国的民营企业大多数是从简单模仿起家的,通过低成本扩张,规模虽然变大了,但经营范围至今仍然停留与自己熟悉的行业和领域;另一方面,我国的民营企业家们大多数又是来自民间,同时又是他们行业的专家或熟练技术人员,他们对于本行业的经营状况了如指掌,而跨行业经营可能一窍不通。因此出于企业安全的考虑,除非万不得已,他们更愿意从事他们熟悉的领域。这一点,从管理学角度看,也是有一定依据的――盲目多元化、四面出击,这是管理的大忌(或曰管理陷阱)。

4.简单建议与对策

4.1要尊重民营企业自己的选择。

这种尊重的实质是尊重资本的运行规律。民营企业家们的选择有他们自己的理由,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才是经营资本的真正高手和行家。作为政府也好,作为社会舆论也好,要求民营企业进行所谓的“二次创业”,其出发点肯定是善意的,这一点不容置疑。但是,任何事物都有自身运动的规律性,人为的干预是不可取的,在我国,这样的教训实在是太多了。当资本的创新投资收益远远高于其他投资方向的收益时,资本自然会作出最佳的选择。

4.2制度创新

站在政府和社会的立场上看,我们所能做的是尽可能建立和完善一种机制,这种机制可以使民营企业在进行创新投资时风险降到最低,机会成本最小。例如,由政府搭台与大院大所对接,合作攻关;或由政府创建科技创新中心,创立多形式创新服务体系;或由政府参与建立多行业、多机制的创新平台,为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提供直接的智力支持,等等。

4.3培养优秀的职业经理人

从长远看,我们应该致力于培养全新的具有先进的经营理念的职业经理人,并为职业经理人发挥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工作氛围。

[基金项目]本文为2005~2006年度浙江省教育厅课题“创新与企业成长及相关因素研究”的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1990商务印书馆.

[2]严基河.现代企业研究开发与技术创新[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3]文章代,侯书森.创新管理[M].石油大学出版社,1999.

[4]王忠明.中小企业创新[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5]唐五湘,刘宗明.知识经济与企业管理创新[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6]冯德连.中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7]林汉川,叶红雨.中国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发展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8][美]彼德・德鲁克著.创新与创新精神[M].张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9]骆鹏.创新强度与企业成长关系实证研究[R].课题编号:04Z63.

创业思考与行动第2篇

企业必须用创新的精神去面对和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各种经营管理问题,所以,企业如何创造性解决管理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和重要。

目前的经济形势对广大中国企业来说,是危机,也是转机,更是推进企业变革的最好时机。而企业必须用创新的精神去面对和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各种经营管理问题,所以,企业如何创造性解决管理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和重要。

一、界定问题

为了创造性解决管理问题,首先是必须明白什么是“管理问题”。所谓“管理问题”,就是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现有状态”与“期望状态”之间的差距,是“管理现状”与“管理目标”之间的差距,是“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之间的差距。创造性解决管理问题,就是以创新的方法,不断缩小“现状”与“期望”之间的差距。

由于人们的认识不同,同时会受到个人情绪和价值观的影响,对“管理问题”的理解也会不同。一项销售任务没有完成,有人理解不是“问题”,因为所有的人都没有完成任务,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企业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造成的。有的人却理解是“问题”,因为其他企业在同样不利的市场环境下,销售情况却比我们完成得好。因为对“问题”的理解不同,企业的管理决策和采取的行动就会不同,员工在工作中采取的态度和表现也会不同。所以,创造性解决管理问题的前提,是发现和提出正确的问题。只有创造性地发现和提出正确的“管理问题”,才能够创造性地解决“管理问题”。

二、创新前提

发现和提出正确的管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管理问题提出之后,接下来就是如何创造性地解决管理问题。任何管理创新都是有成本的,并非所有的管理问题都需要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去解决,比如:

1、结构化的问题。对当下状态和期望状态很容易确定的结构化的问题,用常规的方法就可解决,不需要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比如在编制会计报表时出现一般的技术差错,或者库存现金与账面余额不符。解决这类问题,因其现状和期望状态是很容易确定的,用专业的财务核对或盘点方法就可以解决,一般也不需要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

2、规范性的问题。解决规范性的行为产生的管理问题,不需要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是一种约束部门和员工的行为规范,虽然制度可以创新,但是制度一旦确定下来就要严格遵守执行,违背了制度就要按规定接受处罚,解决这类问题不需要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

需要创造性思维的问题是非结构化和开放性的管理问题,这样的问题并非只有一种解决的可能性,或者并非只有一种答案。在当前形势下,重点需要创造性解决的几个管理问题是:

1、如何改进现有产品以更好满足顾客的需求?

2、如何把握市场机遇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

3、如何通过有效方法降低成本?

4、如何有效开发市场和增进销售?

5、如何通过更好的售后服务留住顾客?

6、管理者如何更加有效的利用时间?

7、公司如何更好地激励员工?

8、如何在不提高薪水的情况下留住优秀员工?

因为这些问题的期望状态和目标状态往往难以确定,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就需要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去解决。

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在传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已用光之后,仍然无法解决问题。对于那些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就能够解决的常规性问题,如果以往的和现成的方法仍然有效,内在主动创新的动力就不会很大,企业和员工也不会愿意支付创新的成本。之所以现在很多企业天天喊创新,但是做起来的时候仍然回到老路上去,就是因为走过去的老路和使用过去的方法可能暂时还有效。活在现状感觉很舒服的话,就不会主动去变革。

关键的问题是,这些在今天有效的管理方法,明天还会同样有效吗?在不规则发展和跳跃性变化的时代,传统的管理方法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德鲁克在《21世纪管理的挑战》一书中,指出了在管理理论和实务工作中至今被错误应用的几项管理原则,比如,认为企业应该有一种正确的组织形态、应该有一种正确的管人的方法、管理专注于组织内部等管理原则,但是,德鲁克认为这些管理原则与现实远远脱节,它们“已经全数过时,几乎快要变成一种讽刺”。

前一段时期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让整个行业几乎在一夜之间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严重的冲击,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有的企业采取被动应付,有的企业则在第一时间做出了积极的反应和危机处理,整个奶制品行业未来必然面临一场优胜劣汰的重组和整合。更重要的教训在于,其他的行业和企业会从中受到什么启示7是隔岸观火、麻木不仁、依然如故,还是借此机会让自己的企业警钟长鸣,在变化之前进行积极的变革?

德鲁克说:“在一个结构快速变迁的时期,唯一能存活的是那些能够领导变革的组织。”过去的企业是“适者生存”,未来的企业将是“变者生存”,因此,变化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常态,企业和员工能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变得日益重要。

三、创新过程

通常人们把“创新思维的过程”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混为一谈,其实,两者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是用创新思维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一般程序和步骤。“创新思维的过程”,是产生创意的思维活动的过程,是对创新思维活动规律的一种认识。解决问题需要创新思维来激发新的创意和洞见,但是有了新的创意和洞见只是为解决问题提供了“顿悟”和“灵感”,要想解决问题,还需要按解决问题的过程,把创意和洞见与“问题”结合起来,形成切实可行的决策和行动方案。

运用创新思维的目的是更好地解决问题,“创新思维的过程”是为“解决问题的过程”服务的。创新思维的过程一般分为准备、酝酿、顿悟、验证四个阶段,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分为寻求目标、寻求事实、寻求问题、寻求创意、寻求解决、寻求认可六个阶段,在解决问题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运用创新思维来解决阶段性的问题。

以上都是在理论研究上对创新思维过程和解决问题过程的规律性的基本认识,还有专家学者发明了更为复杂的“解决问题模型”,把“解决问题”上升到似乎只有专家学者才能够胜任的一项“复杂工作”。这些理论对思维科学的研究也许是有意义的,在组织创新活动中也许是有启发和帮助的,但是,在个体的创新活动中,那些能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人很少是按科学的“解决问题模型”来思考的,也并没有意识到要严格遵守所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和阶段。

当创新者坐下来沉思,或者凝望窗外思考的时候,他并没有提醒自己――我处在思考的“预备阶段”或者“寻求事实”阶段,他们通常是围绕要解决的问题,随心所欲和跳跃性的“遐想”,绞尽脑汁和翻来覆去的“苦思”,最后想出一个好的解决办法。与常人不同的是,他们“苦思”

更专注,“遐想”更奔放,思维活动更活跃、思维角度更开阔。

创造型人才在创造性解决问题时,既不是漫无目的的“胡思乱想”,也不是毫无章法的“七想八想”,他们在潜意识中遵从了一个简单的思维法则:发散思考和焦点思考,我们可以创造性的称之为“苦思遐想法”。创造型人才“苦思遐想”的思考过程是:

1、从苦思到遐想――“专注”和“别移”的过程。苦思是专注于问题,遐想是“移情别恋”,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换位思考和横向思考。苦思侧重于逻辑思考,遐想侧重于联想思考。

2、从遐想到苦思――“发散”和“聚合”的过程。遐想是发散的过程,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洞见和创意,苦思是聚合的过程,思考的焦点集中于缩小现状与期望状态的差距,纵深求证。

3、从“苦思遐想”到产生“思想”――“顿悟”的过程。从纷繁的思绪中走出来,如拨云雾而见青天,产生最优创意和行动方案。

这种思考形式与其说是思维的“过程”,不如说是“思维切换画面”更贴切,这三个思考转换的过程就像是电影画面的切换,是围绕问题反复性和跳跃性进行的。创造型人才在解决问题时,并不是按理论上的创新思维的“四个步骤”或者解决问题的“六个过程”,依照思维的逻辑来思考,创意思考本身是没有逻辑的,否则就不是“创意思考”。

四、创新的焦点

思考的过程虽然没有逻辑,但是思考的焦点却有分寸和把握,创造型人才在创造性解决问题时,紧紧围绕三个方面,通过思维的“发散”和“聚合”,反复展开“焦点思考”:

1、围绕“现状”展开思考,识别和确定问题。常用的思维工具,比如“SWOT”分析、“5W1H”分析、结构分析、维度分析(空间性、时间性、必要性、数量维度、质量维度)等,都有助于对现状进行系统思考和确定问题,同时也使问题的“预期状态”逐渐明朗和清晰的呈现。

2、围绕“预期状态”展开思考,确定预期目标。运用逻辑思维、逆向思维、水平思考、联想思维等思维方法来确立目标。

3、围绕“缩小差距”展开思考。综合运用多种创新思维方法,产生新观念、新洞见和新创意,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或理想方案,比如常见的系统思考方法,如头脑风暴、六顶思考帽、集体研讨法、水平思考法、价值链分析等。

除了以上三个“问题焦点”之外,创新型的企业家和管理者在解决企业变革面临的管理问题时,也有三个思考的“管理焦点”,这三个焦点是在确定问题和解决管理问题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思考的:

1、围绕“组织”展开的思考。包括战略、组织机制、组织制度、企业文化等问题。

2、围绕“人”展开的思考。包括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绩效考核及奖惩等问题。

3、围绕“产品和服务”展开的思考。包括产品和生产、销售和营销、利润和现金流、供应链和服务链等问题。

抓住了这三个焦点,就抓住了企业变革的核心管理问题。创新型的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需要养成这样一种思维习惯:始终以“组织”、“人”、“产品和服务”这三个焦点为思考问题的起点和终点,创造性解决企业面临的变革难题和管理问题。

创业思考与行动第3篇

【关键词】思想教育工作;创新与创业教育;支撑

知识经济时代充满挑战和竞争,国家之间的竞争将体现在科技的创新与创业型经济的发展上。创新与创业人才的竞争现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增强学生创新与创业精神。高校是实施创新与创业教育的重要基地,把握人才成长的特征和规律是高校育人基本要求。源源不断地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富有创业激情的人才,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

在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构建进程中,思想教育工作是创新创业人才顺利成长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以后,现在大学生所处的成长环境要比以前复杂多,受到来自全球多方面、多元化思想的影响,这就需要他们能应对这些思想,明辨是非,吸取精华,去伪存真,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在南通大学创新与创业教育中,思想教育工作及其相关能力的培育起到了最基础、最重要支撑作用,因此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创新人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保证创新人才的健康成长。

1 思想教育工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正确的航向支撑

育人必先育德,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有正确的方向引领。无论创新型人才的专业技能、创业能力如何高超,一旦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们很有可能会误入歧途,危害社会。怎样才能保证人才将知识和技术用于服务于社会的目的呢?思想教育工作就必须为创新教育的顺利发展提供思想理论支撑。新型人才必须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明确的人生观点,正确的价值取向,拥护党的路线方针。通过高校思想教育实践工作引领创新教育的培养方向,在科学知识创新探索和创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的思想理论知识,用正确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言行。

南通大学开展的“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就是落实十精神的具体举措,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工作理念,以理想信念教育重点,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体实践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增强科学研究实力为引领,实施“德育引领育人工程”,探索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教育新形式,开展以“梦想”、“感恩”、“励志”、“爱国主义”等为主题的各类文明修身活动和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学生不断坚定理想信念,构筑起强大的精神支柱,树立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良好的文明修养、健康的行为方式,为创新教育提供坚实的支撑服务。

2 思想教育工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撑

改革开放以后,创新与创业人才辈出,他们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特别是十后,党的理论路线和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舆论,营造了自由民主的氛围,保证了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为高校的快速发展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思想教育工作,提供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和营造自由民主的氛围。在高校中学术的创新,技术的创业离不开思想的解放和自由的学术气氛。对已有知识的创新其实是从怀疑和否定开始,如果没有民主的氛围就会将创新扼杀在萌芽状态。南通大学自由民主的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2004年大学合并以来,随着思想教育工作的深入,民主、自由的学术环境已经逐步建立。只有不断坚定执行党的思想教育工作路线,深入宣传党的十方针政策,才能形成适合创新教育的社会舆论环境和自由民主氛围。

3 思想教育工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动力支撑

在科学创新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寻,需要兢兢业业的付出和一丝不苟的钻研,这就需要有顽强的毅力并消耗巨大的精力。因此,勇攀科学的高峰缺不了强大的动力。在21世纪,思想教育工作是创新与创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型人才成长提供内在驱动力的支撑。思想教育工作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新型人才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首先,思想教育工作与创新教育相结合,帮助大学生点燃创新激情。创新人才需要具备创新精神、高度自信、敢于克服困难等意志品质,这虽然是创新人才软实力的体现,但却是创新硬实力得以发挥的助燃剂,有时还能起到更好的推进作用,同时作为隐性因素,相对于硬实力而言容易被忽略。南通大学思想教育工作就是要通过理论学习、实践锻炼、道德教育等来帮助大学生培养在创新上的意志品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创新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其一,结合思想教育工作,注重活动育人,构建大学生完整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在做好课堂教学活动基础上,充分利用党日团日活动、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公寓团建、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与创新教育,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的思想教育体系,营造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浓郁氛围。其二,结合思想教育工作,以评价促发展,构建大学生系统的创新能力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制定大学生创新能力考核目标、考核原则、考核方法、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测评等,借助严格的考核指标提升大学生遵守创新规律的能力,以此来客观评价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与实绩,并及时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其三,结合思想教育工作,全方位育人,构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服务体系。在图书馆、实验室、后勤服务等方面,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服务育人的积极性,保证教学时间、教学投入的充分和稳定。充分调动教职员工服务育人的积极性,以饱满的热情、投入的态度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上进心与积极性,促进在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和谐、团结、向上的氛围中提高。[1]

其次,思想教育工作与创业教育结合,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要的科技创新与创业人才,就要结合思想教育深入进行创业价值观的教育,建立创造性思维品质,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在校园里营造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南通大学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是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文化知识,进行科技发明与创造的行为,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兴趣,并在实践中发现、探索社会需要解决的科技问题。南通大学通过建立全面的素质教育观念,改变过去高校中“专业教师只管知识传授,思想政治教育者只管思想”的现象,用创业教育思想把各种教育结合起来,构建合理的、多元化的知识系统,使知识具有足够的覆盖面和深度。还要变过去单纯的就业指导为新的就业与创业教育,使学生树立创业意识,服务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创新能力的形成提供有力的指导。

结合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创业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自主创业能力,这是提升大学生创业力的根本保证;怀着一颗爱心,将所学知识通过创业教育的培养回报给社会,更是思政教育在大学生身上的体现。高校可以通过组织社会活动,引导大学生服务社会、回报社会。如南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为增强大学生“关爱弱势群体,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运用学到的电子信息科学知识,深入社区、特殊教育学院、社会福利院解决听力障碍患者在口头表达技能上的不足,帮助他们运用语言康复仪进行正常的交流,以更好地融入社会,享受高质量的生活。五位同学又基于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聋人言语康复仪”的实际可行性,详细地考察了市场前景,展开了梦翔科技有限公司的创业设计,这是学院通过一系列努力不断实现思政教育和创业教育相结合目标的新成果。既增强了大学生对社会的关注与回报,也提升了大学生在科技创新上的能力,促进了大学生的成长。

再次,思想教育与就业培训教育相结合,为大学生职业长期发展提供动力。社会就业的需要和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都需要大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能够把学到的知识在社会工作中加以运用与创新。而就业实际中表现出来的学非所用,关键还在于大学生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要推动大学生顺利就业就需要社会与高校联合发力,实现思想教育与就业培训教育相结合,指导大学生树立发展意识和转变思想观念,明白就业的主体是自己,只有主动适应市场的需要,围绕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真正学有所得、学以致用才有出路;让大学生明确要学什么,并知道怎么学。两者联手帮助大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以备在大学学习期间,具备高度的思想认识,能够紧紧围绕职业规划的目标,进行针对性地学习,在获得广博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具备动手实践能力,适应社会岗位的需求。高校应注重在思想教育上引导大学生认识实习活动的重要性,引导大学生在读期间就能投身岗位实践,在实践中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白自己要学什么,将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同时,高校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要建立个性化、发展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业咨询服务体系,针对大学生的学习个性与特长在个性化生涯规划、个性化资源分享、个性化能力提升、个性化就业援助等方面进行细致、周到的服务与指导。结合思想教育对全体大学生深入进行就业政策与形势方面的教育,对大学生个体要加强就业心理和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指导,针对不同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专业特长与发展意向,要进行细致地分层辅导和指引,提供切实可行的个性化职业生涯指导,帮助大学生进行全面地权衡就业市场和发展需求的统一,指导大学生为未来的发展做好规划。当前不少高校进行的本科生导师制、就业导师制、创业导师制,都在指导大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能够有效地指导大学生把职业规划与社会需求形成契合,围绕发展目标,注重德育与智育,切实提升就业实践能力,为人生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总之,21世纪是知识创新的世纪,也是创业教育大展宏图的世纪。又红又专的建设人才,依然是社会需求的人才。高等学校应切实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将道德优良、专业过硬、勇于创新、人格健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切入点和发展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具有改革创新,勇于创业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人才,使大学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创业思考与行动第4篇

【关键词】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创新创业教育;启示

一、引言

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革新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大学生可持续职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思路,能为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高素质人才支撑,有助于最大限度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潜能与活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服务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保障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载体,是大量培养创新创造型技能人才、自主创业型实用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加快实现“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障。

教育部近期于2012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的通知》(教高厅[2012]4号),要求各高校面向全体本科生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党的十报告继续强调要“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

因此,只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开展有自身特色、有实际效果的创业教育,高校才能把握住进一步发展的新机遇。不管是从实践教学还是理论科研方面看,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任务都是既重大而又紧迫的。

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的杰出教育家陶行知,通过自己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了创造教育思想。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对于当时普及识字教育、扫除文盲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和实用价值,对于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内容丰富,创新特色鲜明,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观点:

第一,创造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开拓精神的创造性人才。他认为:“要担负起改造中国的巨任的新一代,必须是有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的新人。”[1]

第二,创造教育的出发点是“六大解放”、“三个需要”和“一大条件”。“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晴、嘴、空间以及时间,使学生能想、能干、能看、能谈、能到大自然里取得丰富的学问、能消化所学并能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学问。“六大解放” 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避免了走入“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困境。

“三个需要”是指:“需要充分的营养”,以保证学生得到健康成长;“需要建立下层的良好习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从事创新性工作;“需要因材施教”,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

“一大条件”即是民主,陶行知认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2],“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3]。

第三,创造教育的根本途径是采取手脑并用的行动教育。陶行知反对“填鸭式教育”,认为创造来源于行动。

第四,创造教育的关键是要提升教育者自身的理论素质和实践技能。

总之,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是事实与价值、破与立、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哲学观。

三、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

(一)要树立现代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现代高等教育已经不再是培养求职找工作的毕业生,而是培养出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及创造出新增工作岗位和工作机会的人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开展创新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精神和能力,开展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养成企业家精神,是高校切实践行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举措;是提升大学生可持续就业能力和可持续职业发展水平,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措施。

(二)要配备专门化、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当前很多高校创业课程的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其他专业临时转过来做兼课的,他们既没有创办企业的实际经验,也无专业化的科研能力。

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懂得一定的创造学、创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负责实践性教学的教师应具有一定的创业经验或企业工作经历,从事理论研究的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高校可以选派教师赴企业一线实习,期间不承担学校的工作任务,但享受相同待遇,也可以高薪聘请企业的专家能手或高管来校任教。比如,可以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参加企业生产实践,使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提高专业技能。对于赴企业一线参加培训实习的教师,要在生活和收入上进行关心照顾,在职称和职务方面予以破格选聘。

(三)要改革教育教学方法

陶行知反对灌输毫无实用价值的知识、盲目地死记硬背、为考试而考试的教育教学方式,要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建立一种符合社会需要的新教育。

1.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和体验得来的,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与其创新创业能力是相互促进的,因而要鼓励他们的创新创业欲望。

2.要推行“教学做一体”的实践性教学模式。要在实际的活动中指导学生学好本领,既重视创业项目的实际经验锻炼,又重视全面系统深刻的创业知识积累。要改变过去那种学校一家单打独斗的局面,创新校企合作形式,发动企业自觉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共同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3.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学业考评体系。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多运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法,给予学生说的权利和表达的机会,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陶行知在《杀人的会考与创造的考成》一文中明确反对“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的传统教育和考试制度,因为在考试的指挥棒下,学生只是练习怎么考试,老师只是教学生怎么考试。

因此要改革应试教育的那种试卷测验的单一考评方法,要重视以实践技能、创新精神来评价学生。要结合专业知识考试、实践技能考查、创新创业技能考核三种方式,建立起更加科学合理的学业考评体系。

参考文献

[1]林永希.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述评[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5):10.

创业思考与行动第5篇

一、思维导图概述

思维导图是一种运用可视图表表现发散性思维过程的工具,应用于广泛的认知功能领域,其将大脑产生的想法用颜色、曲线、符号、图片及关键词进行记录、加工,可以加强人们的思考和记忆。思维导图的制作具有艺术性,它在制作过程中可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表达人们的艺术个性和创造个性。其特点是以中心图像或中心关键词为主要内容呈放射状向四周发散成有分支的各大主题;大主题连接次主题并继续以分支形式表现出来;分支由线条及关键图像或关键词组成,最终形成全面而整体的树状结构图。思维导图具有可视化、发散性的特点,将其运用在高师美术生学习认知领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在发散其思维的同时,启发其进行创造性的联想,衔接美术教育专业的实践训练,从而提升学生艺术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美术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促进学生教学实践水平与职业能力的提升。

二、思维导图在高师美术生教学活动中应用的意义

在美术教育专业课程中融入思维导图教学法,既能够加强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与了解,又能够优化美术教学活动。思维导图能够将思考过程视觉化,在绘制导图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绘画基本功,使其在绘制与思考中激发发散性创意思维,充分调动其以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1.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目前,部分高师美术生存在学习积极性不高、对理论知识学习缺少兴趣、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只有面对符合其兴趣的事物上才会有较强的积极参与性。发掘学生参与度较高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思维导图的发散性特点,能够改变以往教学的枯燥问题,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利用思维导图发散性思维的特点,让学生从自我分析做起,改变学习的认知方式。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能够呈现美术生的绘画基础,其在绘制过程中通过关键词、图像、色彩、符号、线条等开启高师美术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将想法以个性、生动的方式绘制在纸上,边想象边构建有趣味的思维图像,从而潜移默化地营造良好的学习开端。思维导图教学法运用在课程开始时,有助于学生了解美术课程的学习目标,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对比以往的教学模式,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有利于教师化被动为主动地开展教学活动。

2.优化美术课程的教学

基于思维导图的发散性特点,其在美术教学中可以被充分地应用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学情分析等教学准备中。如,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开课前,引入思维导图教学法,有利于让学生对新课程和新知识建立初步的兴趣;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教师可以提前了解学生的色彩知识、绘画基础等能力,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通过分组合作绘制思维导图,从而加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通过学生的思维导图制作,可以从全局角度出发,合理而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任务。思维导图对于思维过程的表现具有由主到次的层次感,在课程教学中对于知识点的呈现也可以由难到易地分解,这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化解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在课程接近尾声时,用思维导图进行课程总结与回顾,有助于学生加强技能性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因此,在美术教学活动开展之初与结束时融入思维导图,有助于优化美术教学活动,优化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便于教师从全局的角度统筹教学设计,能够帮助师生进行课程回顾与总结。

3.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师范类美术专业以往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讲、学生听或教师示范、学生练习的教学模式开展。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灌输,一些没有基础的学生就易于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将思维导图作为开展发散思维活动的学习工具,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美术采风创作课程中,教师给出创作主题词“乌镇”,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了解和梳理乌镇的风土人情与所见所闻等。学生对主题词进行发散思考,分解出关于乌镇的若干个印象词和关键词,进而联想与分解,层次越丰富越好。在分解细化的同时,用简笔画标出相应的色块、线条、图像,加强思维导图的个性化表达。研究表明,色彩是增强记忆力和创造力最有用的工具之一。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从对乌镇的印象中提取3~4种颜色,将色彩表现作为逐级分支的分类工具,加强学生思考过程中对乌镇各种情景的记忆、分类、组织、分析,增强导图的趣味性、独特性、艺术性。学生在绘制导图的过程中,由懵懂到主动收集创作素材并运用技能技法进行创作;而结合创作思维导图,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也便于根据学生的关注点实现因材施教。

三、高师美术生创新思维和能力提升的可行性策略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招生方式的调整,一些学生入校前往往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艺术培训,学习基础薄弱,积极性不高,加之在校学习的时间有限,要想加强基础能力的培养,势必会耗费时间,也难以保证教学效果。因而在高师美术生的美术学习与职业能力比赛中,鼓励其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注重创意思维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扬长避短,有利于提高美术师范生创新思维和能力。

1.在常规美术课堂的教学中提升创新思维和能力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多是理实结合类课程,为了在美术实践活动中更好地体现技法技能,并能够体现美术作品的创意性,学生的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开课之初以任务驱动方式将课程内容关键词导入课堂,引入思维导图概念进行示范,并教会学生认识思维导图中心图像或关键词、大主题、次主题的表达方式和图像、色彩、线条等表现技巧。学生在了解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后,可以结合教师给定的关键词自主绘制、自主探索,也可以分组练习、合作探索。思维导图主题词可以是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也可以是与课程有关的。学生在绘制完成后可以分组展示与分享,为进一步的创作或练习作铺垫。如,教师以“绘本”为主题词,在课前以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到书店或绘本馆收集资料,在课堂上让其运用思维导图表现对绘本的认知,包括绘本类型、阅读对象、绘本内容、绘本的表现形式等,以思维导图的制作带动学生自主探究,进而为其想要设计出的绘本进行前期策划。有目的的前期策划有利于学生将绘本的概念性知识与认知融会贯通,提升创意思维能力,为后续的绘本绘制与创作、实践与练习打好理论基础,提升创作兴趣。

2.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提升创新思维和能力

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往往以装饰画、儿童手工、基础图案等实践性强的内容为主。如何将网络、书籍中常见的绘画题材转化为带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艺术作品,则需要学生对所表现的主题进行系统化的思考与分析。在基础图案适合纹样的设计中,教师以“民间元素”作为关键词的黑白装饰画设计任务,学生围绕这一主题进行第一层次的思维发散,结合是什么、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进行思考,这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接着将思考结果结合色彩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画出主干、支干、图像,以此类推,在整个思维导图的每一个层次中都要用到图形或者图案,用视觉化的符号代替文字,从而加强学生的想象力及绘画表现能力,逐步以构建可视化图像的思维框架促进学生主动联想及思考与民间元素有关的资源。教师鼓励学生进行思维导图展示,学生以自评、互评的方式展示对“民间元素”黑白装饰画思维导图的绘制,而后围绕思维导图进行黑白装饰画的草图设计。思维导图相对具体化的设计训练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细致分析问题,提升对装饰画表现的创新思维,最终绘制出的思维导图即为实践活动的解决方案,结合相应的表现形式将思维成果物化为有创意的美术作品。

3.在技能比赛中,训练思维方式提升创新思维和能力

以赛促训有利于增强高师美术生的职业素质,而将思维导图运用在技能比赛训练中,有利于构建学生的知识脉络,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激发其创新思维。师范生技能大赛是高校师范类专业含金量非常高,能体现学生适岗综合能力、对接岗位标准的技能性比赛,竞赛内容、相关考核、评价标准是由中小学的一线教师、教育专家结合教师职业能力共同制定的,因而对学校、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效果、师资培养质量等具有较高水平的检验。提升创新思维和能力是提升高师美术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部分,将思维导图融入技能大赛的备赛训练,有助于其从宏观上把握备赛内容,将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相结合,通过相应的教学策略将专业知识进行迁移,融入教学设计。思维导图的逻辑分类结构可以帮助其厘清思路,将小学或中学美术教学中不同的学习方式对应相应教学策略,构建不同策略下多维度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学法、教学评价等教学设计。基于思维导图的辅助,高师美术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小学或初中美术教学法知识加以归类、梳理、分析,在教学实践训练中提升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摆脱固定思维的束缚,从而提升创新思维和能力。在职业技能备赛或比赛中,通过电子设备终端拓展对思维导图的运用,有利提高学生信息化职业能力的表现。如,在梳理美术教学法的知识脉络时融入XMind思维导图、MindMaster思维导图等,以信息化手段进行思维导图设计,能够进一步提升思维导图的使用效率,提升高师美术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以及职业技能。无论是手绘思维导图还是使用信息化的思维导图,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训练。师范生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可以促进美术师范生的人才培养,以赛促训反过来亦能够带动赛教融合。将基于思维导图的思维训练方式带入教学,能够在常规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扩大受益范围,提升高师美术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

创业思考与行动第6篇

[关键词]科学精神;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

一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中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一)科学精神的内涵

国内外对“科学精神”这一概念进行的专门探讨并不少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大,大学生的科学精神问题引起了不少关注,例如秦元海、赵一铤、吴薇、张潇等多位学者都曾分别对科学精神进行了理论阐释[1-4]。虽表述略有差异,但基本都认同“质疑、求真、思考和创新”等核心内涵。总结前人研究结果,可以认为科学精神在本质上是对待问题的一种态度和精神信念,面对具体理论学说与现实问题时表现为“不盲听盲从、不唯师、不唯书”,而是依靠理性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或创新方法。这种敢于质疑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是与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强弱紧密相关的。就旅游管理专业而言,能抓住旅游行业的特殊性,针对其具体现象和问题能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反思,敢于在前人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的态度与信念,即为旅游领域中的科学精神。这是推动旅游科学和旅游实践不断取得进步的核心力量。

(二)科学精神与旅游创新能力的互动关系

科学精神首先是指不盲目崇拜权威、敢于质疑和创新的精神;其次是这种精神会促使一个人勤于思考,逐步形成理性创新的潜在能力。怀疑精神驱使我们去发现问题,但只发现问题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思考和创新,探寻改进措施、方法和途径。完成一次怀疑与创新,就是科学精神的一次发扬与体现。创新能力也就是在这样的实际活动中反复磨炼而逐渐得到增强的。就旅游行业从业人员而言,科学精神与旅游创新能力的互动逻辑关系更加明显。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是尚不成熟的新兴专业,无论是社会实践发展,还是学科发展,都处于摸索和不断创新改进的阶段。长期以来,从本科到硕士教育层次,国内旅游高等教育长期呈现出“供需错位”现象,即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旅游企业招聘者总在抱怨找不到理想的人才。面对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时出现如此“相悖”的现象,高校不应一味埋怨当前的旅游企业过于挑剔,而应在人才培养方面适时做出自我调整,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和实践创新潜力。在旅游行业,实操经验与技能是就业基础,而旅游创新能力则是从业者的发展潜力。旅游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具有旅游行业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而要实现增强其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首先就必须培养和强化其科学精神。

二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中强化科学精神培养的紧迫性

(一)就业状况反映出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缺乏就业竞争力

随着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旅游管理专业已经升级演变为更多、更贴切行业实践需要的细化专业。然而从社会现实看,旅游管理本科和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并不太理想。由于这些毕业生对本专业认可度并不高,自认为缺乏明显的从业竞争优势和职业发展前景[5],所以大多数旅游专业毕业生选择跳入其他行业就业[6,7]。与此同时,却有大量的非旅游专业学生投身旅游行业工作,例如外语类专业学生考取外语导游证,比旅游专业学生做外语导游更具有竞争力;还有一些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生也纷纷在旅游行业就业,他们的从业表现和旅游专业毕业生相比并没有太大差距。总之,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反映出旅游专业的专业技术壁垒并不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比较优势并不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与旅游专业学生缺乏突出的创新能力分不开的,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强化则必须以强烈的科学精神为支撑。旅游专业研究生教育的重点任务在于增强其旅游创新能力,进而提升旅游就业竞争力。显然,以提升旅游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首先就应塑造和强化学生的科学精神。

(二)旅游行业实践迫切需要具备科学精神的从业者

进入21世纪后,我国旅游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近几年更是日新月异,主要表现在:一是从国务院、原国家旅游局和相关部门下发的多项文件可以看出政府在持续不断地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二是旅游消费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国家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已经超过50亿人次;三是旅游企业集团并购行为频现,其他行业领域的企业也纷纷进军旅游业,旅游竞争日趋激烈;四是各地方政府重视旅游业已经成为常态,不重视旅游业则是非常态。目前是政府主导驱动旅游业成为热点、旅游市场消费成为热潮、旅游企业跟进形成热流。虽说我国旅游业发展在总体上是“形势一片大好”,但具体到微观,国内众多旅游企业经营并不十分景气,可以说是“宏观报喜、微观报忧”。例如在酒店业、景区游览业中占多数的中低等级企业的经营状况并不理想,而收益良好的主要是占少数的高等级酒店和旅游景区。造成这样两极分化的状况说明我国大多数中小型旅游企业缺乏旅游竞争力,而缺乏竞争力的关键在于缺乏创新型人才。在这样的旅游业发展环境下,从国家到地方,再到各旅游企业,都迫切需要具有科学精神的时代“弄潮儿”,需要大量具有旅游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三)旅游理论与实践的深入结合急需更多具有科学精神的专业人才

在旅游实践飞速发展的同时,理论学界也在不断涌现新思潮新理论。这些新名词、新理念、新理论都是与旅游实践相结合,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创新和发展。例如旅游遮蔽效应、产业融合理论是在旅游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总结;文化创意旅游理念是将创意产业、创意思维在旅游领域中的运用;智慧旅游是在智慧技术支撑下,将智慧城市理念在旅游业中的运用,并衍生出智慧酒店、智慧景区等一系列新理念;而“旅游+”理念则是在“互联网+”实践基础上提出的;当前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的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更是对旅游业发展整体升级的模式创新。然而这些新理论都还不够成熟和完善,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要充分发挥旅游理论对旅游实践发展的指导作用,就客观需要更多具有科学精神的专业人才进行深入探索和创新。

三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中的科学精神培养思路

在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应把培养科学精神放在首位,在培养方案上以职业化、能力化和专长化为导向,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实践教学的数量与质量,在课堂教学上注重解决旅游实践问题能力的提升。

(一)培养方案层面的科学精神培养总体指向

高职高专类旅游高等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实操化导向,而旅游本科和硕士教育则需要注重旅游实践应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从社会实践状况看,旅游管理研究生毕业生需要一定实操技能基础,更需要较强的思考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案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总体规划,是实现专业教育目标的战略性总纲,指导着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具体问题。在培养目标上,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应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培养,努力培养出有创新头脑的“思考者”,而不是简单的被动“执行者”。在培养方案中,在素质、知识和能力培养基础上,需要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观的引导,提升其对旅游行业的认可度,减少流向其他行业就业的可能性[8]。在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应围绕培养学生在旅游领域中的科学精神为目标,以增强旅游创新能力为主线,使学生从专业学习中不断获取专业优势感,进而爱上旅游行业。

(二)专业课程设置上的实践导向

要增强学生的旅游创新能力,首先必须增强其专业实践应用能力。专业课程是对培养方案的具体化落实,是专业教育的内容框架。由于不同旅游类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略有不同,所以在特定培养方案指导下设置而成的专业课程体系也必然各有差异。但在设置专业课程的整体思想上,都需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为导向,考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旅游实践应用与创新机会。一方面应设置更多贴近旅游社会现实的实践类课程,另一方面在同一课程的教学环节上,应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为学生提供更多解决旅游实践现实问题的机会。

(三)专业教学过程中的科学精神培养

专业课程教学是对专业教育的贯彻实施。旅游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应用性,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抓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侧重点,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发现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管是进行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任课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具体手段上都应积极发动学生参与教学,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必须相信并做到“Lessismore”,即教学重点不在于讲解多少内容要点,而在于能否启发学生进行质疑与思考,推进其参与到教学问题当中,重点在于使学生掌握思考问题与创新改进的技能与方法,以此增加教学吸引力[9]。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使学生逐渐形成质疑和思考的习惯,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步提升创新能力。总之,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教学应贯穿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同时使其增加专业自信心以及对行业的认知度和认可度。

四基于科学精神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学实施路径

课堂教学是对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构建知识体系的具体化落实,是培养和强化科学精神的核心环节。以增强学生的旅游创新能力为驱动力的课堂教学应在培养学习习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三方面得到体现。

(一)培养形成勇于质疑和勤于思考的习惯

就旅游业而言,无论是实践发展还是理论研究,在很多方面都比以前进步很多,但同时也在很多方面表现出“新兴与不成熟”的特点。例如近年兴起的智慧旅游概念正在逐步渗透到酒店、景区、旅游交通等领域,但其理论研究还不成熟、不成体系,而且实践应用也是在部分地区、部分企业的探索性应用。对于这些不成熟的旅游业新概念新理念,还有大量的理论发展与实践运用空间。这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士投入其中,探寻当前的不足,不断对其优化。从心理学视角看,习惯是行为的持续强化和惯性表现。质疑和思考一旦形成习惯,就会持续产生创造力。反过来,随着创新能力的增强,也更容易产生质疑和思考的习惯。作为具有活跃思维的年轻人,学生只要勤于思考,就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灵感和创造力,此类例子不胜枚举。总之,在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中必须着重培养学生形成敢于质疑和勤于思考的习惯,在逐步强化科学精神的过程中增强其旅游创新能力。

(二)在理论教学中拓展质疑和创新空间

理论教学是旅游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也是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对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而言,他们不仅需要知道“是什么”,还必须明白“为什么”。但这并不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充分条件。在进行旅游理论教学时,教师需要对学生客观阐释现存理论学说及其争议,鼓励和引导学生去质疑和思考这些理论的适用性,例如“有什么限制性条件?有何不足?还有哪些改进的余地?”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线索,思考“从哪些视角和路径去思考和尝试创新”,帮助学生拓展思考空间。通过参与式、互动式、讨论式理论教学,对现存理论举一反三,让学生形成勇于创新的意识,这才能进一步激发其创新潜能。

创业思考与行动第7篇

【关键词】水利行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与实践

水利对民生与社会事业具有直接的影响,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国际形势不断变化与复杂的今天,思想政治工作对水利行业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要,其可以促使水利事业不断发展,创新与实践思想政治工作,对水利改革的深化与民生水利的不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一、水利行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

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理论指导,是所有工作的根本,可促使工作人员责任感与事业心的不断增强,也是企业内部凝聚力与向心力不断提高的主要渠道。思想政治工作可以鼓舞工作人员士气,促使企业工作目标的有效实现。水利改革时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实施,可使党的方针政策在水利行业的每一个部门有效实施,对处理矛盾、理顺情绪、维护稳定具有促进作用。

二、水利行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与实践

(一)思想政治工作思想的创新与实践

新形势下,水利行业思想政治工作思路创新的基础,是对水利职工与干部的思想发展动态充分掌握,对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充分分析与探索,并根据存在的问题实施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为了促使水利行业发展适应新的发展形势,促使行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机构需要主动出击,坚持思想方法与大局的稳定,强化行业干部与职工的思想教育培养,使干部与职工在思想教育活动中促使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不断提高,从而对本身的言论与行为严格要求,仅仅围绕行业的发展作为目标,主动投入到工作中,不断的发挥自身潜力,为水利行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另外,水利行业在对不同项目水利任务部署的过程中,应该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效结合,对不同项目水利工作开展时干部与职工的思想情况进一步分析,对水利工作又不利影响的思想,需要政工工作人员帮助干部树立敢于挑战与战胜困难的信心,将其工作积极、主动性充分激发,以较高的积极性参与到每一项水利工作中。

(二)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创新与实践

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建立健全,是做好新时期水利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所以,新时期水利行业需要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充分重视,将思想政治工作与相关工作有效结合。水利行业需要采用干部一岗双责制度,企业书记是思政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对行业发展中的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议与思政教育工作充分负责。把思政工作纳入行业的业绩考核内容,与其他工作一同检查与考核。也就是在对水利行业其他工作检查与考核的过程中,应该对思政工作的开展情况严格检查与考核,对思政工作开展时行业职工的关注问题与面临问题充分了解。另外,水利行业每一项工作的开展,应该建立干部交友制度,为每一个领导成员派一个联系人,其对职工群众的思想政治状态充分了解,帮助职工将生活、工作与思想遇到的问题充分解决。

(三)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为了促使思政工作开展实效性的显著提高,水利思政工作方法的创新十分重要。在进行思政工作时应该与健康活动和思政教育面临的问题有效结合在一起,在活动中促使行业干部与职工思政素质与觉悟的不断提高。首先,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坚持开展水利文明建设方针与持续发展路线,将水利行业精神充分发扬,开展不同的文明创建活动。如文明单位评比活动等,使干部职工在活动中可以将自身文化与思想道德素质显著提高;其次,组织参加学习活动。新形势下,政工人员不仅需要对党的方针政策充分掌握,还应该按照行业具体情况,组织干部与职工参与思政理论知识学习活动,使职工干部在学习时对思政的真正含义充分认识,进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最后,组织进行调查研究活动。在进行思政工作中,对水利行业的具体情况进一步了解,只有对文化素质以及思想道德素养等行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充分了解,才可以有目的的进行思政工作。可以通过发放不记名调查问卷的方式,对职工干部内心的真正想法充分了解,并通过调查结果实施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为下一个阶段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目标与方向充分制定。

(四)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创新与实践

政工人员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的过程中,应该和水利行业的发展任务与干部与职工思想状态有效结合,将思政工作内容不断创新与丰富。一方面,对思想政治理论合理灌输。第一,水利行业领导干部对思政理论知识的学习应加强,定期组织行业领导干部对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促使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显著提高,只有这样,才可以将领导职责更好的发挥出来,更好的为职工提供榜样作用,对身边的职工产生积极的影响。第二,强化职工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职工是水利行业的主要人力前提,使促使水利行业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强化职工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够促使其思想政治素养的不断提高,树立科学的人生与价值观,为行业的发展提供自己的一份力量。另一方面,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政工人员可适当讲解一些身旁优秀、先进的事例,以此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

三、结束语

由此可见,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复杂性与系统性的特点,在新时期的市场环境下,水利行业政工队伍需要立即更新理念与完善思想,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与新手段积极探索,将思想政治工作在水利行业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促使水利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芳.水管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探讨[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4(1):94-96.

[2]沈宝华.基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与创新[J].中国水利,2014(5):52-53.

[3]朱小波,翟蒲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1):113-115.

创业思考与行动第8篇

(一)培养思维竞争力

艺术设计属于创意思考类科目,除了要学会设计技术,掌握现代化设计工具、设计手段之外,更重要的是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及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它是一个创造性、个性化的活动,是学生独立构建创意思维的建设性的过程。如何有效促进专业思维的培养,使学生拥有创新创意的思维竞争力,一直是专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三创”教育模式的学程引入系列逻辑严密的理性思考方法,有助于感性思维见长的艺术专业学生逻辑思维的养成。学生在接触专业课程之前,先进行系统的“三创”创新创意思维训练,如:心智图法、脑力激荡术、创造性问题解决法等课程,将有利于跳出思维框架的束缚,将有助于学生成为一位真正的思考者,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培养就业竞争力

龙华科技大学的“三创”发展中心作为校内外产学合作的重要平台,发挥着桥梁的作用,承担了创意与创新实验、创意与创新教学与指导、创意成果的展示与推广、创新成果转化与商品化、产学合作技术开发等多个项目。“三创”教学教育模式从宏观上推进全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下属二级学院的院级各具研发特色,如:工程学院发展的精微技术与绿色科技;电资学院的前瞻生活科技;管理学院建立项目管理与创新创意发展特色;人文暨科学学院则以以人为本与数位创新强化自身优势。同时,加大了产学研发力度,成立了三个校级研发中心:电浆应用技术研发中心,数位内容及多媒体技术研发中心,风险评估与预防技术研发中心。反观艺术设计,它是一个参与建设和构成整个公共社会生活形态的创造性工作,具有实践性与应用性很强的特点;艺术设计专业需要一个展示创意创新成果的平台与媒介,完成从虚拟项目的设计创作到创意作品商品化的转型与跨越;需要创新创业理念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使创新创业教育职能在专业教学中发挥出来;在学程中渗入产业化的指导与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在产学结合过程中集合“三创”素养,进而达到具备就业与创业的竞争力。

二、“三创”教育模式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应用

(一)创意创新思维方法

如上所述,“三创”教学开设的基础课程具有特色课程的规划,开设跨院系的“三创”学程,其中的几种基础思维方法有助于艺术设计专业教学:

1.心智图法图1心智图基础课程②如图1所示,在三创课程的基础应用中,心智图法涵盖了“三创”的核心问题,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力、思考力、思考问题的逻辑性系统化、案例分析、实践行动计划等。它的优点是表达注重“图形”,所谓“文不如表、表不如图”,优点是印象深刻、化繁为简、易懂易记。教师在专业教学的设计中,可以尝试运用心智图创意思维方式,它很好地整合了创意思维的来源与方向。掌握心智图的创意思考方法,对设计思路的整理,逻辑思维的开发均具有莫大的裨益。

2.脑力激荡术“脑力激荡术”或称为头脑风暴教学法,是当今世界大学教育中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之一,是加强发散性思维训练的行之有效的办法。教师在创作课程启动之前及创作过程中,适时安排关于创作主题的课堂讨论,期间穿插头脑风暴教学,激励学生的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对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产生尽可能多的创意设想,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创造性问题解决法(CPS&TRIZ)运用创意进行问题解决,核心精神是先确认关键问题再对症下药,掌握系统性思考问题的方法与步骤:(1)分析问题与定义问题;解决问题与概念发展;方案建立与执行。针对问题进行分析,运用Who,What,When,Where,How,Why的技巧分析,试着由笼统模糊的情境中,发觉其事实背景,寻求作答的基础。(2)再从现象挖掘问题,解决问题,采用课堂讨论形式,试着从现象挖掘问题。(3)建立方案,并进一步执行。“三创”课程有个著名的“六顶思考帽”,白、红、黑、黄、绿、蓝六顶帽子意味着六种不同的思考策略,分别代表着理性的、积极的、负面的、正面的、管理型、创意型的不同思考模式。艺术设计教学应该通过对不同的思考风格的转换与辨识,不断地进行思维方式的变革与突破,让学生从实质上掌握了创新创意思维方法,激发出不拘一格、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胆识和勇气,从而导向构建自我学习的创意创新思维模式。

(二)通过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激发创意与创造力

2009年7月,厦门城市职业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与厦门扬智广告有限公司合作成立院级课题小组,正式成立院级重点课题小组,旨在探讨厦门城市形象设计系统的研究。课题组成员包括本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企业方的资深专业设计师,同时还吸收了多名来自本校环境艺术、视觉传达专业方向的优秀学生;并采取了校企合作、师生合作、指导教师的辅导包干制等方式,打破了传统思维的束缚,师生在新的角色定位中转换不同的思考风格与方式,尝试着产学合作技术开发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如图2所示,2010年6月,《温馨厦门———厦门城市形象设计方案》参加第三届福建省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高校创意大赛,荣获商业产品类银奖。图2厦门城市形象标志方案(作者:卓维妮等2008级艺术设计专业)在课题小组的创意团队产生之后,让学生学会用最简练的语言跟别人沟通,教师应设计演讲环节、课堂讨论、团队合作等任务,完善创意创新思维发展的过程,以任务为导向,在行动中完善学习过程,在过程中激发创意与创造力;同时促进了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相互弥补知识缺陷,引起创造性设想的连锁反应,并能对提出的设想、方案逐一通过客观、连续的分析,找到切实可行的“黄金”方案。可喜的是,在课题组工作期间,不同思维结构与专业优势之间的“脑力激荡”与碰撞,产生了新的设计灵感与创作方向,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例如,环境艺术设计的同学发挥了其在空间设计的优势,围绕着城市形象方案的文化象征符号进行了延展设计,并制作了城市公交候车亭模型制作(图3),课题延伸至市政建设、环境艺术的外延项目,借鉴厦门特色红砖古厝的特征,以及厦门作为海滨城市的特点,融合了传统与现代不同风格,更容易为大众接受;并针对厦门当前投入使用的公交站台的一些问题作出改进与设想。视觉传达方向的同学还展开了不同形式的厦门旅游产品设计,研究了厦门城市的气质和形象特点,并着意在推广厦门城市形象的基础上,进行更多形式的探讨;创意思维的突破使得作品拘一格,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图4-7)

(三)通过参赛促进产学结合力度,促进创业机会

创造力是产生新奇、有用点子的能力,由三个部分组成:工作动机、创造力思考的能力、相关领域的专业技能。创意是一种全新的思路与创作,且同时能适合它本身所存在情境作品的能力,创造力能产生兼具新颖和适当产品的能力。可见,创新—创意—创造力—想象力,它们都是一元取向与汇合取向的关系。2012年10月,由福建省教育厅主办的“农行杯”第三届高校文化创意设计大赛设置了与企业合作的赛中赛项目,如“纪梵希礼业杯”城市印象旅游纪念品设计征集、虾米堂“一城如花”创意礼品设计征集等,旨在引导及挖掘高校内具备创意设计能力的生力军,进行城市文化创意礼品再创造,同时利用知名文化创意企业如纪梵希漆线雕(国宾礼品)国际连锁企业、X’Mart虾米堂创意发展有限公司的终端展售空间,可以将学生的创意充分落地,实现与市场对接,从而达到创意人才—设计类产品—零售终端的全线串联。这正是实现产学结合的一个绝好机会。如图8所示,由厦门城市职业学院2010级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陈龙佳创作的《南音娃娃》,是以其家乡福建泉州地区的旅游纪念品为设计初衷,创意首次将古老的南音表演的形象以公仔形象———陶瓷娃娃的工艺品形式表现,此作品开发了作品的产业化功能与文化价值,将始于唐代的古老传统艺术开发出市场潜力,力现泉州南音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兼具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该作品获得了优秀创意奖。如图9所示,由厦门城市职业学院2010级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蔡丹丹创作的《花香》,设计理念是以厦门市花三角梅为题材,设计出以三角梅为原型的香薰炉,作为厦门市的旅游纪念品。作品采用陶瓷烧制而成,香薰炉顶部是一朵绽放的三角梅。造型简洁大方,让人感受到厦门这座花中之城的时尚与诗意。该作品获得了该项目的三等奖。艺术设计的课堂应该是个开放的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虽然处于学习的配角,其作用却至关重要。但正如禅宗所言,“一切言教无非为示机之方便而设,如以指指月,使人因指而见月。”教师便是这样的“指月之人”。艺术设计教学应走出象牙塔,将专业教学设置在行业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设计,什么是设计的核心价值;让设计创作来源于工作过程,回归于工作过程。在专业课程的开发方面,教师应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进行课程的开发,把社会能力培养作为专业课程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创业思考与行动第9篇

【关键词】创学结合 大学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C-0060-03

“创学结合”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创造条件帮助学生获得创业经验。“创学结合”的运行促使传统的教育模式发生变革,一些理论课程被压缩、替代,一些相关的实践教学得以开展,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不同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也难免受到冲击和影响。就促进大学生成才成长而言,“创学结合”的运行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并行不悖。在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之时,应当关注“创学结合”,关注“创学结合”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立足“创学结合”的理念、特点、运行机制等方面,构建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结构,引导学生把握创业、学业的“魂”,在创业就业中实现人生价值。

一、“创学结合”的理念与运行

(一)“创学结合”的理念。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我们对事物有所作为”,事物对我们“有所影响”,这是一种“特殊的结合”,“经验”就是这两个方面的“联结”,经验是“尝试”,也是“承受结果”,经验吸收和融汇“思维所发现的一切”,而教育则是“经验的解放和扩充”。“创学结合”强调创业经验的习得,突出在创业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核心价值理念是“学生在创造财富价值的同时实现其自身价值”。这表明了创业实践所习得的经验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可以说,基于创业经验的持续习得,是“创学结合”的灵魂,以此为中心,学生通过创业创造财富实现自身价值才成为可能。

(二)“创学结合”的运行。“创学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为基本出发点,强调“理论学习”与“实际创业”相结合,突出“课堂教学”与“创业实践”的统一。通常情况下,“创学结合”依托于高校课堂、创业园、实体店铺、电子商务(虚拟)店铺等运转起来。其中,课堂是“创学结合”的理论板块,借助教师、学生、教学资源、教学思想、教学策略、信息技术等等的交互作用成为“创学结合”的基础,帮助学生进行专业理论学习、创业理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其他人文理论学习。创业园、实体店铺和虚拟店铺等通过呈现真实的生产、流通、消费情景,促进交易,为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提供便利,是“创学结合”的核心板块。无论是理论板块还是实践板块,最终都需要来自政府机构、高校、学生等方面的需求作为动力,为其所推动,受其所影响。

二、“创学结合”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面临的矛盾

(一)丰富的教学资源与单一课程之间的矛盾。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信息的传播,使更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以不同的形式呈现于不同的载体,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以影视、短视频、音频、文字等形式呈现,或存在于互联网,或直接接入智能手机,或植入其他电子数码产品,为不同的教育者、学习者使用。同时,更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不再局限于纯粹的政治意识形态教育,而是与职业行业、与学生的人生之路、与学生的精神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新闻时事、经典阐释、政策解读等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深度呈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教学资源。与此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则不多,而在学时分配、学分分配和学制等因素的影响下一时难以增加,更有甚者学时被压缩,使得很多教学资源无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呈现,难以适应“创学结合”环境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需求。

(二)多元学习需求与单一课堂模式的矛盾。随着年龄、知识、技能的增加,大学生身上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使自己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更加突出,但他们无法避开来自不同渠道的各种信息的影响与干扰,他们在“创学结合”中困惑、迷失、苦恼、无助,甚至失望,与此相随的是,大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法律、择业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学习需求的多元化比以往更加明显。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在很多时候依然停留在传统课堂的模式,或者仅是对传统课堂模式进行简单的改革,无论是就提供的信息量,还是内容的深度,都无法满足如此多元的学习需求。实际上,在“创学结合”过程中,由于开展创业实践的需要,大学生往往难以集中于教室进行传统课堂学习,以致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

(三)教学主体多元化与单一学习评价机制的矛盾。“创学结合”打破了高校传统的专业教学模式,把来自企业行业、社会组织、培训机构等方面的相关人员“请进来”,形成了与传统教学状态下迥异的师资队伍结构。与如此的改革相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也发生了变化,除了高校内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些学生政治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也逐渐进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一些来自政府机构的党员领导干部、来自其他高校的专家学者作为兼职教师也进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使得教学主体多元化十分明显。但学生学习的评价机制则相对单一,主要还是通过常规的课程考核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影响了对因开展“创学结合”而无法全程参与课程学习的学生进行考核。

三、“创学结合”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路径分析

(一)基于“创学结合”需求,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群。课程群是根据施教对象的“认知规律”和“能力培养规律”科学合理地将同一学科或不同学科的“相关而又具有互补性”的课程,按照一定课程框架整合而成的新课程系统,关联性和互补性是其最基本的特征。在教学资源日益丰富的情况下,在“创学结合”过程中,应当充分考量学生的学习需求,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加快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群。

其次,基于“创学结合”教学主体多元化,建立多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评价机制。“创学结合”的教学主体至少包括了专业课教师、创业实践导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其中既有来自本校的老师,也有来自其他院校的老师;既有来自行业企业人士,也有政府机构或其他社会组织人员。在传统教学视野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考核者,闭卷考试是唯一的考核方式。这实际上并不能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进行全面科学的考核。应当充分考虑“创学结合”教学主体的多元化,采取多元的考核机制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进行考核。比如,可以采用“创业导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主导的考核,可以采用“企业行业人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主导的考核,也可以采用“闭卷考试+开卷考试+面试”相结合的考核,可以采用“开卷考试+面试”相结合的考核。如果学生是进行服务业的创业实践,则可以把服务对象的评价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评价的参考。

最后,基于“创学结合”的过程性,建立多层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评价机制。“创学结合”具有明显的过程性,贯穿于大学生的在校时间,而学生往往在大学一年级或者二年级就完成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难以对大学生在三年级、四年级的思想道德、法治、政治等方面进行考核。实际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特殊的使命,不应局限于学生的课程学习时间进行考核,而应当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长效性,把课程学习评价贯穿于学生的在校期间。这就要求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机制。第一层次为:通过多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途径和多元考核方式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何选修课程的考核机制。第二层次为:在学生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之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遵守纪律情况、遵守社会公德情况等方面进行多元主体、多种方式的评价,如可以采取自评、寝室评价、班级评价、院系评价、班主任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如果出现违反纪律、违背道德规范等现象,可以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进行重新评价。第三层次为:对参与创业实践的学生是否诚信守法经营、是否遵守职业道德进行评价,如果学生不讲诚信,违法经营,违背职业道德,也可以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进行重新评价。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53

[2]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67

[3]徐玉成,贾少华.高职创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职教通讯,2011(23)

[4]徐玉成,贾少华.高职创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5]A H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生,程朝翔,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53

[6]刘华,冉盈.课程群内涵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5)

[7]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85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2016JGB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