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企业发展的方向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30 16:00:49

企业发展的方向

企业发展的方向第1篇

【关键词】晋江制鞋业;企业集群;集群效应

企业集群理论是当今理论界讨论的一个热点,现实表明,企业集群正在或已经成为各个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而区域经济发展又带动着国家经济发展。一句话,企业集群发展的水平正在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风向标。

企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机构,它们同处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聚集在一起,是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和产业发展形态,是现代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经济现象。它具有特定的“产业内涵”。集群内的企业呈现出区域化分布、专业化经营、市场化联动、社会化协作等基本特征,其中专业化经营是最本质的特征。通常集群的成员既包括上游的原材料、设备、零部件和生产服务等投入供应商,也包括下游的销售商及其网络客户,还包括侧面延伸的互补产品制造商、基础设施供应商以及技术和中介服务等。企业集群正是通过集群内大量的企业和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形成高度灵活的专业化协作网络,具有极强的内生发展动力和持久的生命力。

一、晋江制鞋企业集群形成的条件

综合来讲,影响并最终促成晋江制鞋企业集群形成的主要条件有以下几个:

第一,市场始终是晋江制鞋企业集群发展的根本力量。任何企业的生存都离不开市场的需求,没有市场需求或者市场需求不足都不能使晋江制鞋企业集群得以生存及扩大;特别是在产业集群发展的初期,如果缺乏市场需求,新企业的创办就缺乏动力,大量的中小企业也不会集聚在一起来形成产业集群。在晋江运动鞋产业发展初期,正是由于来自国际的需求使得生产出来的鞋可以大量出口,才使得晋江的企业得以大规模地集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的进一步提高,国内的市场需求开始旺盛,这又给予晋江鞋业摆脱“加工贴牌”地位强大的市场动力,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拥有自己的品牌。

第二,产业资本的迅速集中,劳动力及产业技术的充分自由流动是晋江制鞋企业集群形成的必备条件。上世纪80~90年代,海外华侨乘着改革开放深入的有利时机纷纷到国内投资发展,而作为著名侨乡的泉州无疑成为侨资涌入的重点。当地政府对企业创办和产业发展的限制较少,福建闽南地区相对较少国企的情况使得该地的自由劳动力丰富。这样,晋江就轻松拥有产业资本的集中,劳动力和产业技术的充分自由流动,使其具备了发展大量中小企业的重要条件。民营企业是引领产业集群的生力军。根据现代产权理论,当最终所有权与委托代理权合一时,企业的产权安排是最有效的。晋江的民营企业大多是符合这一条件的个人业主制企业,他们具有理性而有效地选择经济行为的产权条件。再一方面,从中外的实践看,成功的产业集群的微观基础大多是中小企业,晋江的民营经济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正好使产业集群在这里得到迅速的发展。

第三,文化和传统是集群经济的重要依托。晋江的地域文化与传统是其能够走在集群经济前列的重要因素。晋江人被称为“睡不着觉的人”,敢拼、爱拼、比拼与不懈追求的精神是晋江活力永恒的发动机。晋江的地方意识特别强烈,非常重视地缘、血缘关系,因此他们坚信“诚信为本方有大成就”“面对真实自我 抱团打天下”。在这样的地方文化氛围下促使集群内部形成一种相互信赖的关系,建立在这种关系基础上的“信任与承诺”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这种传统的强韧性将各个企业优势互补,共同、协调发展。

先天条件的优厚使晋江在起跑线上领先了一步,但如何保持这一领先地位才是晋江企业现在所应该重视的。企业集群正是晋江企业前进的方向。晋江政府也提出了诸如“产业集群兴市”这样的口号。硕大的广告标语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晋江人前进的方向。那么,晋江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又在哪里呢?

二、晋江制鞋业走企业集群所带来的优势

第一,降低交易成本。产业集群使得生产线上的各个环节都变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各个环节的生产和经营都根据效率与经济原则进行广泛的分工和协作,从而使市场交易关系替代了内部管理关系,产品的交易成本就大大降低。在年产各类运动鞋、旅游鞋7亿双的“中国鞋都”晋江,其产量占全国同类产品近一半,占世界同类产品产量的五分之一,是全国三大制鞋基地之一。在这里,皮革、炬胶、吹塑、EVA、电脑制绣、识标等各种与鞋有关的产业形成了环环相扣的产业链。由于存在着从原材料供应到生产、销售的松散交错型价值链网络,集群中的企业基本上可以无需库存原材料、半成品等等,其所需要一般都直接从供应商处获得,这样,企业不仅可以省去从外地采购的各种费用,还可以减少库存费用,同时加速资金的周转。据粗略统计,晋江地区运动鞋厂商在采购时相比处于独立地区的中小企业能节约15%以上的采购成本,采购效率也大大提高。同时,大量企业的集群分摊了公共设备、基础设施等固定成本,并使通用技术迅速普及,这些都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使产品更具有价格优势。

第二,有利于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专业化分工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途径。在集聚了3000多家制鞋企业的晋江,竞争无疑是相当激烈的。而这些企业正是在不断的较量中分出胜负,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市场告诉他们“什么是他们的优势所在,什么才是他们应该做的”;同时,这些企业也是在交易过程中不断的博弈,逐渐形成了普遍接受的基本价值观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游戏规则”及相应的“奖惩制度”。集群中的企业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在竞争和协作中扬长避短,共生共荣;更为重要的是,大量企业横向集聚带来的外部经济性和规模经济性,可以大大降低企业进入行业的壁垒,增加原材料、资本、技能劳动力的利用程度。

第三,有利于技术推广和运用。在晋江制鞋集群中,大多为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受到规模、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单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限;但当它们集聚在一起时就会产生邻近效应和社会化效应,促进企业之间互相模仿、学习,使这些企业暂时克服技术创新方面的薄弱,在较短的时间内挤进该行业,并求得生存。不可否认,缺乏技术创新、光靠模仿与学习对于企业发展是致命的;但对于这些只求先立足的小企业而言,模仿却是救命的。这似乎太过于着眼于眼前利益,但并不妨碍这些企业“先立足,再发展”的目标。

第四,有利于降低企业风险。当中小企业进行集群生产和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合作后,由于可以以最低的成本获得产品开发、市场行情等方面的信息,可以互相学习和模仿,特别是开发目标的细化和开发投入的降低,必然会使企业的经营风险大大降低。同时,当各个企业都只专注于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方面时,投资所需的资金就会较少;而专注某一方面就会使新投资前的研究更加深入,而经过深入研究分析的项目失败的可能性较低;由此,我们可知集群将有利于降低企业风险。

第五,有利于区域品牌的形成。晋江运动鞋、旅游鞋已经是全国家喻户晓的品牌。正是由于大量制鞋企业在晋江的集聚才有了“晋江鞋世界世界晋江鞋”的响亮口号。当晋江走出了诸如安踏、别克、鸿星尔克等等大家熟悉的品牌时,晋江鞋世界自然就慢慢的走进人们的心里,晋江的区域品牌逐渐形成。区域品牌的形成有利于吸引新的客户和生产者前来。作为鞋都的晋江,由于它的区域品牌优势,每年都有许多慕名而来的国内外客户来这里考察、洽谈生意。在此基础上,晋江市政府因势利导,从1999年开始已连续举办了七届国际鞋业博览会,由此来进一步加强晋江鞋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并为集群内的企业提供更多的市场优势,更广阔的发展平台。晋江鞋博会的成功举办极大地提高了晋江鞋业集群的知名度,有效地推动了鞋业集群的发展。仅今年的第七届鞋博会就吸引了来自美国、韩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印度、菲律宾等33个国家的企业来参加,会间的合同成交额也达44.7亿元。

三、晋江鞋业集群的不足及发展方向

晋江的企业集群发展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成就,是企业集群发展的典范,但是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总体而言,福建省的企业集群只是处在初级阶段,即使是最有名的晋江制鞋业企业集群也是如此。下面就谈谈晋江鞋业集群的不足及发展方向,其最主要表现在:

企业发展的方向第2篇

【关键词】晋江制鞋业;企业集群;集群效应

企业集群理论是当今理论界讨论的一个热点,现实表明,企业集群正在或已经成为各个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而区域经济发展又带动着国家经济发展。一句话,企业集群发展的水平正在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风向标。

企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机构,它们同处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聚集在一起,是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和产业发展形态,是现代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经济现象。它具有特定的“产业内涵”。集群内的企业呈现出区域化分布、专业化经营、市场化联动、社会化协作等基本特征,其中专业化经营是最本质的特征。通常集群的成员既包括上游的原材料、设备、零部件和生产服务等投入供应商,也包括下游的销售商及其网络客户,还包括侧面延伸的互补产品制造商、基础设施供应商以及技术和中介服务等。企业集群正是通过集群内大量的企业和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形成高度灵活的专业化协作网络,具有极强的内生发展动力和持久的生命力。

近年来,福建省的不少地区形成了以家庭企业和专业市场为基础,在一定地区、一定行业中逐步形成了以大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为协作配套的特色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泉州、厦门、福州和漳州,以泉州最为突出。以泉州晋江为例,在这个县级市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出现了3000多家纺织服装制造企业,3000多家制鞋企业,300多家制伞企业,其伞产量在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38%,糖果产量占全国18%,晋江产业集群的特征明显。同时,该市已形成了三大竞争优势:一是涌现了一批以安踏、七匹狼、寰球、恒安、雅客为代表的集群龙头企业,围绕每一家龙头企业都有200~300家企业为之配套,已经形成了“产业集群”形式;二是形成了诸多以产业集群为特征的专业化生产乡镇,如陈埭镇的旅游运动鞋生产基地、安海镇配套的皮革加工业基地、深沪镇的内衣生产基地等,每个镇同类企业数量众多,呈集群态势,制造工业特征明显;三是曾先后被授于“中国鞋都”、“中国仪器工业强县”等称号,至2005年10月,该市已拥有15个中国驰名商标、18项中国名牌产品、2项中国出口名牌产品,已经成为“中国品牌之都”,这为当地走“扶强扶大,扶专扶特”的企业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当地市委市政府还邀请深圳金必德经济管理研究院组织专家为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把脉,策划在未来4年将集中力量重点扶持50家核心企业,培育40家年产值达10亿~30亿元、10家年产值达30亿~50亿元的“企业航母”,形成“纺织服装业、食品业、建材、陶瓷业、制鞋业、玩具(文具)业”5大产业集群,进而提升当地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一、晋江制鞋企业集群形成的条件

综合来讲,影响并最终促成晋江制鞋企业集群形成的主要条件有以下几个:

第一,市场始终是晋江制鞋企业集群发展的根本力量。任何企业的生存都离不开市场的需求,没有市场需求或者市场需求不足都不能使晋江制鞋企业集群得以生存及扩大;特别是在产业集群发展的初期,如果缺乏市场需求,新企业的创办就缺乏动力,大量的中小企业也不会集聚在一起来形成产业集群。在晋江运动鞋产业发展初期,正是由于来自国际的需求使得生产出来的鞋可以大量出口,才使得晋江的企业得以大规模地集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的进一步提高,国内的市场需求开始旺盛,这又给予晋江鞋业摆脱“加工贴牌”地位强大的市场动力,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拥有自己的品牌。

第二,产业资本的迅速集中,劳动力及产业技术的充分自由流动是晋江制鞋企业集群形成的必备条件。上世纪80~90年代,海外华侨乘着改革开放深入的有利时机纷纷到国内投资发展,而作为著名侨乡的泉州无疑成为侨资涌入的重点。当地政府对企业创办和产业发展的限制较少,福建闽南地区相对较少国企的情况使得该地的自由劳动力丰富。这样,晋江就轻松拥有产业资本的集中,劳动力和产业技术的充分自由流动,使其具备了发展大量中小企业的重要条件。民营企业是引领产业集群的生力军。根据现代产权理论,当最终所有权与委托代理权合一时,企业的产权安排是最有效的。晋江的民营企业大多是符合这一条件的个人业主制企业,他们具有理性而有效地选择经济行为的产权条件。再一方面,从中外的实践看,成功的产业集群的微观基础大多是中小企业,晋江的民营经济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正好使产业集群在这里得到迅速的发展。

第三,文化和传统是集群经济的重要依托。晋江的地域文化与传统是其能够走在集群经济前列的重要因素。晋江人被称为“睡不着觉的人”,敢拼、爱拼、比拼与不懈追求的精神是晋江活力永恒的发动机。晋江的地方意识特别强烈,非常重视地缘、血缘关系,因此他们坚信“诚信为本方有大成就”“面对真实自我 抱团打天下”。在这样的地方文化氛围下促使集群内部形成一种相互信赖的关系,建立在这种关系基础上的“信任与承诺”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这种传统的强韧性将各个企业优势互补,共同、协调发展。

先天条件的优厚使晋江在起跑线上领先了一步,但如何保持这一领先地位才是晋江企业现在所应该重视的。企业集群正是晋江企业前进的方向。晋江政府也提出了诸如“产业集群兴市”这样的口号。硕大的广告标语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晋江人前进的方向。那么,晋江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又在哪里呢?

二、晋江制鞋业走企业集群所带来的优势

第一,降低交易成本。产业集群使得生产线上的各个环节都变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各个环节的生产和经营都根据效率与经济原则进行广泛的分工和协作,从而使市场交易关系替代了内部管理关系,产品的交易成本就大大降低。在年产各类运动鞋、旅游鞋7亿双的“中国鞋都”晋江,其产量占全国同类产品近一半,占世界同类产品产量的五分之一,是全国三大制鞋基地之一。在这里,皮革、炬胶、吹塑、eva、电脑制绣、识标等各种与鞋有关的产业形成了环环相扣的产业链。由于存在着从原材料供应到生产、销售的松散交错型价值链网络,集群中的企业基本上可以无需库存原材料、半成品等等,其所需要一般都直接从供应商处获得,这样,企业不仅可以省去从外地采购的各种费用,还可以减少库存费用,同时加速资金的周转。据粗略统计,晋江地区运动鞋厂商在采购时相比处于独立地区的中小企业能节约15%以上的采购成本,采购效率也大大提高。同时,大量企业的集群分摊了公共设备、基础设施等固定成本,并使通用技术迅速普及,这些都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使产品更具有价格优势。

第二,有利于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专业化分工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途径。在集聚了3000多家制鞋企业的晋江,竞争无疑是相当激烈的。而这些企业正是在不断的较量中分出胜负,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市场告诉他们“什么是他们的优势所在,什么才是他们应该做的”;同时,这些企业也是在交易过程中不断的博弈,逐渐形成了普遍接受的基本价值观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游戏规则”及相应的“奖惩制度”。集群中的企业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在竞争和协作中扬长避短,共生共荣;更为重要的是,大量企业横向集聚带来的外部经济性和规模经济性,可以大大降低企业进入行业的壁垒,增加原材料、资本、技能劳动力的利用程度。

第三,有利于技术推广和运用。在晋江制鞋集群中,大多为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受到规模、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单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限;但当它们集聚在一起时就会产生邻近效应和社会化效应,促进企业之间互相模仿、学习,使这些企业暂时克服技术创新方面的薄弱,在较短的时间内挤进该行业,并求得生存。不可否认,缺乏技术创新、光靠模仿与学习对于企业发展是致命的;但对于这些只求先立足的小企业而言,模仿却是救命的。这似乎太过于着眼于眼前利益,但并不妨碍这些企业“先立足,再发展”的目标。

第四,有利于降低企业风险。当中小企业进行集群生产和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合作后,由于可以以最低的成本获得产品开发、市场行情等方面的信息,可以互相学习和模仿,特别是开发目标的细化和开发投入的降低,必然会使企业的经营风险大大降低。同时,当各个企业都只专注于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方面时,投资所需的资金就会较少;而专注某一方面就会使新投资前的研究更加深入,而经过深入研究分析的项目失败的可能性较低;由此,我们可知集群将有利于降低企业风险。

第五,有利于区域品牌的形成。晋江运动鞋、旅游鞋已经是全国家喻户晓的品牌。正是由于大量制鞋企业在晋江的集聚才有了“晋江鞋世界世界晋江鞋”的响亮口号。当晋江走出了诸如安踏、别克、鸿星尔克等等大家熟悉的品牌时,晋江鞋世界自然就慢慢的走进人们的心里,晋江的区域品牌逐渐形成。区域品牌的形成有利于吸引新的客户和生产者前来。作为鞋都的晋江,由于它的区域品牌优势,每年都有许多慕名而来的国内外客户来这里考察、洽谈生意。在此基础上,晋江市政府因势利导,从1999年开始已连续举办了七届国际鞋业博览会,由此来进一步加强晋江鞋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并为集群内的企业提供更多的市场优势,更广阔的发展平台。晋江鞋博会的成功举办极大地提高了晋江鞋业集群的知名度,有效地推动了鞋业集群的发展。仅今年的第七届鞋博会就吸引了来自美国、韩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印度、菲律宾等33个国家的企业来参加,会间的合同成交额也达44.7亿元。

三、晋江鞋业集群的不足及发展方向

晋江的企业集群发展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成就,是企业集群发展的典范,但是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总体而言,福建省的企业集群只是处在初级阶段,即使是最有名的晋江制鞋业企业集群也是如此。下面就谈谈晋江鞋业集群的不足及发展方向,其最主要表现在:

第一,产业链不完整,相关配套还不足,难于获取最佳的外部规模经济。应该说,从整体上看,晋江鞋业集群已形成皮革、化工原料、鞋机、数字制模等社会分工、配套一条龙生产协作群落;但其相关配套不足,相关社会化服务系统极不完善。在晋江鞋业集群中,生产类型的企业多,而金融、风险投资、人才培训、市场咨询、中介服务等支持性服务机构发展滞后。比如从融资渠道来讲,晋江制鞋企业资金更多的是来自于自我积累、民间资本,没有相对健全的金融机构及相关制度可以解决这些中小企业的资金问题,这已经严重的阻碍了企业规模的进一步发展。没有完善的社会化服务系统,是无法保证晋江中小企业集群内部结构不断优化、集群健康、稳定发展。因此,如何完善社会化服务系统,加快支持性服务机构的发展已经成为晋江鞋业集群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显然,光靠市场调节来解决此问题的速度太慢,不利于集群的发展,此时,就需要政府来起关键性的作用了。正如著名经济策略大师迈克尔·波忑所认为的:政府有一种特殊的力量,建立某些集群的工作会不可避免的落在政府的肩上。在此,晋江政府除了负责基础设施建设之外,还要做好市场导向,积极提供服务,引导投资者在公共服务机构方面的投资,甚至提供资金去促进相关服务机构的完善。只有在晋江政府的因势利导下,晋江鞋业集群才能加强集群链条中的薄弱环节,逐步获取最佳外部经济。

第二,大多数企业缺乏真正的核心竞争力,集群升级较难。在这个拥有3000多家制鞋企业的土地上竟然没有几家上规模的技术研发中心。集群企业所拥有的技术仍然摆脱不了模仿的痕迹。产品之间存在高度的同质性。正因为缺乏核心技术,晋江鞋的价值难于提升,一直处于低端产品的地位。看这样一组数据,在欧洲,意大利的布伦塔河皮鞋集群带是世界级的鞋都,集群内有866家企业,14000名从业人员,年产2000万双皮鞋,年销售16亿欧元。晋江有3000多家制鞋企业,年产鞋7亿双,年销售额15亿欧元。意大利布伦塔河皮鞋的单价为80欧元,晋江鞋是2到3欧元之间,只是人家的1/40。如此低的附加值正是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所导致的。晋江确实拥有“品牌之都”的美誉,至2005年10月已经有15个中国驰名商标、18项中国名牌产品;但同样是品牌、名牌,为何会与人家有如此大的差别呢?关键就在于晋江企业品牌没有达到品牌的真正高度,不具备品牌的真正内涵。品牌是经济与文化的结晶,每一个真正的品牌都应该是技术含量的凝结,企业文化的积淀。企业文化需要历史的沉淀,时间的积累。这对于只有十几年历史的晋江制鞋企业似乎很不公平,但不可否认的是晋江企业在培养企业文化、品牌文化的认识上存在偏失。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人才的培养。晋江企业并不是不重视人才,而是称得上“求贤若渴”。高技术人才、知名职业经理人在晋江都能受到“高薪抢购”的待遇。然而,这些高薪聘请来的人才们是归属于企业的人才吗?他们又会在企业呆多久?事实上,这些人才中的许多人要么是因为没有立竿见影的成效被老板“请走”,要么就是被更高的薪水挖走。于是,跳槽的现象在晋江早已司空见惯了。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让晋江企业留不住人才,没有真正归属于企业自己的人才呢?原因有很多,笔者认为晋江老板强烈的实用主义观念是最主要的原因。强烈的实用主义观念使企业的重心都放在“用人才”,而忽视了“培养人才”。在这样的观念指导下,他们给经验缺乏的大学生开出的薪水是较低的。据粗略的了解,这个薪金大致在1000元左右。这样的薪水往往将能力高的学生拒之门外,而这些人才恰恰是企业培养企业文化、培养技术骨干的根本来源。经验缺乏的大学生往往对培养自己的企业更有忠诚感。换句话说,只有企业自己培养的人才才会对企业有真正的归属感,才会是企业最终的核心力量。有了属于企业自己的人才,才有了培养企业文化、提高技术研发力量的坚实基础。只有基础打好了,才能扎扎实实地做企业,赋予产品更高的技术含量,独有的品牌文化,使企业具有真正的核心竞争力,逐步做大做强。由此,才能从根本上去推动整个企业集群的升级与发展。因此,晋江制鞋企业集群的发展既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支持,更要靠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加强。

综上所述,晋江制鞋业前进的方向就是继续走“企业集群”的道路,并不断的加强企业自身的发展,以此推进集群的升级与发展。这不仅仅因为晋江具有发展企业集群的有利条件,也因为企业集群能够推动晋江制鞋业的再一次腾飞,同时也是促进晋江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晋江企业集群的路必须也一定会继续走下去,当然这其中还要克服诸多的困难。套用一句话来形容晋江企业集群—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参考文献]

[1] 林民书.中小企业的生存及其发展问题研究[m].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

[2] 符正平.中小企业集群生成机制研究[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12).

[3] 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4] 胡渡南.以科学规划引领产业集群发展[j]. 开放潮,2004,(11).

[5] 周裕惠.发展产业集群需谨防“误区”[j]. 开放潮,2004,(11).

[6] 林民书.应高度重视产业集群内在制度的建立[j]. 开放潮,2004,(11).

[7] 林其屏.产业集群发展应跨越体制性障碍[j]. 开放潮,2004,(11) .

[8] 郭铁民,蔡勇志.福建发展产业集群要理清思路[j]. 开放潮,2004,(3).

[9] 郭铁民.产业集群的发展要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j]. 开放潮, 2004,(11).

[10] 胡渡南,陈菲,刘平,袁忠贤.福建产业集群与产业园区建设战略研究[j]. 福建论坛,2004,(3).

[11] 吕品,郑亚莉,张树义.小企业集群下的产业生态化分析[j]. 浙江金融 2004,(4) .

[12] 郑文智.中小企业集群与晋江经济增长分析[n]. 华侨大学学报,2004,(1).

[13] 骆文达,曾路.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集聚若干问题研究——以福建晋江运动鞋产业集群为例证[j]. 当代财经,2003,(8).

[14] 郑凤田.四大条件影响产业集群形成[j]. 中国城市报道,2003,(2).

[15] 朱华晟.关于中小企业集群化的几点思考[j]. 博士论坛,2000,(5).

企业发展的方向第3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 科技创新 指导企业方向

总书记在党的十上讲道: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它同样可以指导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的发展方向,同样可以科学地把握企业的命运,而使企业始终立于不败的地位。

企业的发展,必须是科学地发展。盲目的发展必然使企业处于巨大的市场风险之中,稍有不慎,企业就有可能被市场经济的大潮所淹没。而企业发展的基石是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一个不注重科技创新的企业,是没有生命力的。

中国水电基础局有限公司,是我国从事水电基础工程施工的一个专业性较强的施工企业,多年来,公司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的发展方向,把科学管理、科技创新作为公司发展的主要途径,使得企业不断的发展壮大,施工技术水平在行业内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业务范围不断地扩展,产值不断地提升,始终站在科学施工和科技创新的前沿,成为我国水电基础工程施工企业中的一支王牌军。

地下防渗墙施工是中国水电基础局有限公司的一个主要施工项目,它是在地下开挖出一段段深度几十米甚至一百多米的深槽,然后用混凝土浇筑成一道连续的墙体,用以防渗或承重。墙段是分段施工的,因而墙段之间接头的施工质量至关重要,接头质量不好将严重影响防渗效果,关系到工程施工的成败。按有关规范要求,墙段接头部位不能是平面,一般是一个圆弧面,否则就起不到防渗的作用。多年来,施工单位采取的施工方法都是在已浇筑成型的混凝土墙段(简称一期槽段)端头部位,利用冲击钻机打出一个圆形孔,然后再进行二期槽段的开挖施工。这样的施工方法除要打掉已经成型的部分混凝土墙体、浪费大量的混凝土材料外,更为严重的是该施工方法效率太低,少则十几天,多则数月时间,严重制约着施工工期,这对主要靠冬季枯水季节施工的水电工程来讲,无疑是巨大的资源浪费,因此,有的工程因不能按期完成,不得不拖到第二年进行。更有,对于深度超过60米的防渗墙而言,采用传统的施工方法往往不能保证施工质量,因此我国以往的地下防渗墙工程都不能做的很深。针对上述情况,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期,我国相关的施工企业都在寻找着新的施工方法——拔管施工法应运而生。拔管施工法是在已经成槽,但还没有浇筑混凝土的长形槽孔两端、事先下设两根直径约与槽孔宽度相等的钢管(俗称接头管),然后进行混凝土浇筑,在混凝土接近凝固时,用外力将其拔出,使该段地下墙体两端形成两个深孔。拔管施工法具有节省材料、施工速度快等优点,可以极大地缩短施工周期,并能保证施工质量。但是该方法有着巨大的风险性,掌握不好就会将接头管筑在混凝土里,尤其深度超过40米的墙体施工中,更是事故频出,给施工单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给工程留下隐患。80年代初期,很多相关施工单位都曾进行过尝试,但都没有取得圆满的成功,筑管事故不断发生,给施工单位造成了无可挽回的经济损失,所以,尽管拔管施工法有着巨大的优越性,但其巨大的风险性使得各施工企业不得不望而止步,因此在深度超过20米的墙体施工中,该项施工方法不再使用。

面对巨大的风险,中国水电基础局有限公司没有退缩,而是用科学的态度,用发展的眼观面对困难,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科学试验。经过多次研究、攻关设计和工程试验,终于,于2002年,公司研制出最新式、最实用的卡键式拔管机,并在我国东北尼尔基水电工程施工中取得了重大突破,创造了孔径80厘米,深度40米,连续拔管224孔无事故的历史性的记录,为该工程赢得了整整一年的施工工期。然而,尼尔基防渗墙的深度只有40米深,还体现不了拔管施工的质量优势,只有在深度超过60米的防渗墙中,才能够真正发挥拔管施工的质量优势,因为地下墙体超过60米后,用传统的打接头孔的施工方法已不能保证工程质量,所以以往的地下连续墙的设计深度一般不超过60米,对于覆盖层较厚的水电站基础,不得不采取加大开挖深度的办法,这即延长了水电站的施工周期,也增加了建设成本。面对这一难题,中国水电基础局有限公司从科学发展的眼光,经过认真地研究探讨,认为实现这个目标还是有可能的。因此,公司加大了科研力度,向着更大的拔管孔径,更深的拔管深度挺进。

充分准备,精心施工,2003年5月,中国水电基础局有限公司在河北省黄壁庄水库防渗墙工程施工中终于实现了这一目标,创造了孔径80厘米、拔管深度63.4米的记录。随后在四川省瀑布沟水电工程施工中又创造了孔径120厘米、拔管深度64.7米的记录,科学实验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从那时起,在深度60米左右的防渗墙工程施工中,中国水电基础局有限公司均采用了拔管法施工技术,极大地缩短了施工周期,同时也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正如当时的公司总经理宗敦峰所说,自从卡键式拔管机发明以来,我公司多承揽了两个亿的工程任务。2003年,卡键式拔管机取得国家专利,同年获得天津市职工技协科技进步一等奖。

百尺竿头须进步,拔管深度突破60米大关并不意味着此项技术课题的结题,某种意义上讲,深孔、超深孔拔管施工技术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我国四川、云南和等地区水利资源丰富,西南地区地势山高谷深,是修建水电站的理想场所,但该地区的河床覆盖层普遍比较深厚,有的厚达数百米,由于河谷的狭窄,深度开挖十分困难且投资巨大,比较好的方法是在水电站大坝坝体下修建超深混凝土防渗墙,这对防渗墙接头的施工又提出了新的课题——即拔管施工还要向更深发展。

为了祖国的水电事业有一个长足的进步,为了充分利用我国西南地区的水力资源,为祖国的建设提供充足的能源,中国水电基础局有限公司在科研的道路上又迈出了新的步伐——向百米深墙进军!

在世界防渗墙建设史上,很少能看到百米深墙的纪录,因为如此深的地下连续墙不但施工难度大,另一个主要的因素也是受到墙体接头施工难度更大的制约,国外拔管施工的深度一般也不超过70米。邓小平同志讲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企业要发展,首先要发展第一生产力,向百米深墙挑战,是中国水电基础局有限公司领导和科技人员一个大胆的设想,是用科学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来对待这一高难度课题的。“攻坚克难,科技领先”,这就是他们提出的口号。

经过科学的计算,精心的设计和细致的准备,他们终于向前迈出了这大胆的一步,2006年,在四川省狮子坪水电站,由中国水电基础局有限公司施工的防渗墙工程、拔管深度突破了86米,同年下半年,在四川沙湾水电站创造了三个月连续拔管一万米无事故的高强度施工纪录,其拔管深度多次突破80米,离百米深墙的距离越来越近了。

四川省泸定县,滔滔的大渡河从这里经过,巍巍的铁索桥见证了当年红军抢渡天险、惊心动魄的场面和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奇迹。2008年,国家要在这里修建水电站。大渡河山高谷深,水流喘急,是修建水电站的理想场所。水电站大坝基础必须扎根在岩石上,但这里河床的覆盖层厚度超过百米,加之这里地势狭窄,超深度的开挖即加大工程投资,也会大大地延长施工周期,因此建造深度超过百米的地下连续防渗墙是最好的选择。

2008年初春,大渡河再一次见证了我国水电建设史上的新的奇迹,由中国水电基础局有限公司施工的泸定水电站防渗墙工程,拔管深度达到了105米,第一次突破了百米大关。

仅仅在十年前,如果谁提出拔管百米的想法,人们会认为是天方夜谭,但正是我国的水电基础人用坚定的科学发展观,科学施工,科技创新,创造了这天方夜谭般的神话。2007年,拔管施工技术被中国水电集团评为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年该法被正式列入国家工法。如今拔管施工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我国的水电基础工程,城市建设工程和其他地下连续墙工程,在旁多水电站工程施工中,拔管深度达到了150米。

同志讲道:“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企业发展的方向第4篇

关键词:企业;市场营销;发展方向;营销队伍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01

我国在21世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在我国社会经济中,企业就扮演着推动经济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角色。在经济全球化、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企业的市场营销发展方向是决定我国企业可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世界性产品过剩导致价格下降,全球范围内的环境保护与绿色消费意识的提升,企业的营销发展方向必须向全球化发展。

一、当前我国企业市场营销发展的现状

1.缺乏合理的营销指导与强大的品牌基础

中国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探索过程中,习惯于了跟随全球经济的大致走向,缺少了中长期的策略规划,虽然这种方式有其一定的灵活性,但很难在大格局上取得优势,缺少建立在预测基础上的积极计划,没有面对市场采取具体的行动。在与国际品牌的竞争中表现得十分被动,也正是由于这种现象,中国企业在对于品牌建立的关注度上投入了不少的目光,但实际的成效却不尽人意。品牌基础虚弱,形象苍白,产品质量低下,仅仅只有依靠广告来推广产品使得消费者与企业关系越来越远。

2.营销手段单一,利润逐渐流失

国内的企业营销策略主要以市场份额为导向,以追求市场份额与销量为目标促成最有效的方法与长久的战略。而对于企业来讲,主要就是市场价格就是参与市场竞争的唯一法宝,为取得竞争力,从大到小的产品都进行了大范围的打折、促销等手段,这样做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的购买力,但企业的利润损失也是相当大的。而对于营销的手段来讲,国内大部分的企业都是通过媒体的方式来推广企业产品,广告等的投放量已经占用了几乎全部的企业前期投资。而就媒体推广市场来讲,分散度太高,广告资源大量浪费,国民对于广告的耐心也不强,因此投入广告的费用基本也属于浪费。

3.人力资源短缺

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更新速度是非常快的,以至于很多企业跟不上市场的脚步对自己进行改造与优化,尤其是在企业自身的人力资源方面。营销市场普遍存在中高级营销、管理人才缺失的现象,再加上很多企业在体制、组织机构以及企业文化上面的还存在缺陷,这也就造成了优秀人员流失的原因。

二、使企业市场营销逐步向产品绿色化方向发展

1.现企业产品的绿色化

因过度开采与资源浪费,全球各地的自然资源被大量消耗,已经出现了资源短缺的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未来生活。针对这样的情况,就必须通过节约资源,合理分配的措施来解决,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利用已经成为了全球各企业的一种共识。不管是从小到纸张的利用还是大到大型资源生产上,都应该以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原则来开展。

2免使用有害的化学物质

一些企业生产的产品中含有一些有毒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一旦被人类的身体吸收,将会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安全。要实现绿色产品的发展方向,就应该首先摒弃这一点,就要求企业在设计时就充分考虑,生产与使用中都尽量避免使用有害化学物质,这样一来生产出来的产品就不会残留有害物质伤害人体健康。

3.研究和开发新产品

对于一些会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等的产品,应尽早研究出全新无害的替代品。就拿电池来说,以往的电池多以碱性电池为主,电池的内部含有大量的铅、汞等有害物质,在生产和使用时都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危害。且如果使用后对其的处理不当,还会造成二次的环境破坏。所以必须要从这些产品上入手,不断研究对环境伤害少的新产品或者开发出替代品。除此之外,对于发展绿色产品的方式还有很多,这就有待于企业与科研机构的进一步探索。实施上,企业除开要掌握绿色生产的技术外,还可以从管理方向上入手,将环境保护观念深入到企业每一个员工,树立其企业化的绿色观念,也可以从侧面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实现产品绿色化管理应注意事项

1.步提升企业的绿色观念

想要实现产品的绿色化管理,则应从企业自身出发,将环境保护纳入企业市场营销发展方向的长远战略与决策上,不断对企业员工进行环境保护与绿色产品生产的意识培养。定期进行培训,强化员工对绿色产品生产是与企业发展方向紧密结合的观念。

2.步推动清洁生产

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生产全过程的环境管理,同时推行清洁生产。就我国当前一些企业的生产观念来看,这些观念已经体现到了产品的设计、制作与生产、使用全过程。应从原材料的使用上出发,最大限度的将材料转化为产品,充分利用能量与生产过程产生的废物等元素,在尽可能少的使用有害化学物质的基础上,采用无污染的先进设备来生产产品。

3.立优秀的营销组织与队伍

对于企业的营销管理,必须以建立优秀、正规的营销组织与团队为基础,选拔并培训营销人才,针对不同的消费者类型与需求,培养不同层次的营销人才。同时,还应对营销队伍进行科学的管理,建立完善的约束制度、奖惩制度与提升机制,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而逐渐形成业务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优秀营销队伍。

四、总结

总而言之,市场营销的发展是决定企业发展方向的核心部分,当前我国的企业必须以全球性的市场营销方向为标准,规划自身的同时科学的制定企业战略与构造,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栋梅.谈新形势下市场营销的发展方向[J].现代营销(苑版),2012,05:64.

[2]刘强,都业娟.浅议中国企业市场营销发展方向[J].金融经济,2007,12:168-169.

[3]夏云,刘如兵.浅谈国内企业市场营销发展方向[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4:37-38.

企业发展的方向第5篇

关键词:低碳背景;企业管理;发展

中图分类号 X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1-0022-01

随着我国提出“节能减排”政策,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同时低碳经济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的许多投资机遇。面对新形势和新情况,企业应及时的转变发展方向,增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同时,把低碳经济管理引入到企业管理中,做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通过自身工作经验,对低碳背景下企业管理的发展方向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详尽的论述。

1低碳背景下的企业管理转变的必要性

现今全球经济体制都受低碳经济的影响,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势在必行。我国的企业在低碳背景下也应与时俱进,及时有效的调整管理模式,这是受企业自身需要和环境影响所决定的,所以必须进行转变以使企业能够顺应时代进步的需求,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地。首先,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环境和我国“节能减排”政策的集中体现,实行低碳经济可以使企业享受到更多优惠政策,同时帮助企业得到了许多发展机会,可以说改变以往的管理理念,实行低碳经济管理可以更好的为企业带来利润。其次,企业受环境发展的制约,需要改变管理模式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低碳背景下,企业发展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企业强化自身的管理措施,从“节能减排”入手改变运营策略。企业领导层和决策层都应该意识到低碳经济带来的变化,既社会经济大环境变化和竞争力的变化,只有顺应时展的需要,才能使企业保持“基业常青”。企业在发展阶段通过管理模式的转变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达到企业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

2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发展思路

低碳背景下企业必须要把握社会的宏观发展方向,通过绿色管理体制的建立来促进企业发展,这是一个长期且持久性较强的过程。绿色管理模式的制定和低碳经济政策的颁布,可以更好的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下面笔者就从几个方面进行绿色管理的论述:首先,企业要树立一种健康绿色的企业形象,这是企业良性发展的先决条件,健康绿色的企业形象可以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得到许多机会,同时提升了企业的核心价值和品牌效应。通过形象的树立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企业,尽而增加了企业在社会的知名度,同时扩大了企业的影响力,对员工来说也会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激励员工的荣誉感,强化了企业的凝聚力。另一方面企业形象的树立可以帮助企业占领产品市场,使产品的占有率得到显著的提高,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企业效益;其次,低碳环保理念的深入可以带业产品和技术的革新,从根本上减少了环境的污染,同时缩小了企业了支出和能耗,推动了企业向绿色生态保护的方向发展,对社会和公众来说都是有非常有益的。因此在绿色管理的指导下,企业就需要依靠技术改造和产品革新来满足社会和公众的需求,尽可能减少这一过程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危害。具体来说,可以在生产过程中是使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等。

3我国企业在低碳背景下管理方向所面临的挑战

我国企业在低碳背景下管理方向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产生这类问题的因素有很多,诸如:技术改造问题、产品革新问题、历史移留问题、环境因素问题等。但这类问题都是来自企业自身或外部环境,转变过程可以是循序渐进的,因为我国经济体制正处于转形期,企业要想“一步到位”很难,这就需要管理者能够从管理和政策上进行筹划,帮助企业完成低碳背景下的发展方向转形。

3.1市场环境的转变

现阶段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形阶段,市场经济的运作已步入中后期,市场环境的转变已由原来的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企业在市场的占有率将决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这就使得消费者成为了市场的主宰,而市场占有率的争夺就成为了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既要满足市场的需要,又要考虑到经济环境的转变,可以说是非常艰难。在这种形势下,企业自身一定要摆正自己的市场位置,在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必须做好宣传与服务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2生产方式的变化

低碳背景下生产方式的转变是企业管理发展方向的根本,有的企业通过技术革新来改变生产方式,这可以大大的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这种转变在实现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和弊端。首先是技术成本,企业在技术革新时需要进行成本支出,例如:购买新设计、引进技术人员等,这就无形的为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其次人员安置问题,新技术人员上岗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而对老技术人员来说,设备和技术的革新会使这部分人员下岗或跳槽,这也是需要一定的安置费用,无形的给企业带来了成本支出的压力;再次,生产模式的转形会使企业的工作流程产生变化,生产效率会有明显的下降,这就要求企业领导者能够激发企业职工的责任感、创造性和企业的凝聚力。

3.3 性质和规模变化

生产性质和规模的变化对企业的发展也会有深远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企业所从事的行业和社会责任所决定的。我国经济体制发生转变,同时又因为环境经济的大方向的变革,造成企业的性质和规模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要求企业在管理上采取适当和稳妥的措施,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规模的变化往往体现在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因为管理方式的不同,企业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也不同,管理者要理清思路,准确定位,把企业的性质和规模掌握在可控范围以内,使企业能够良性发展。

3.4人的价值观和工作态度的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人们的教育水平大大提升,知识面越来越广,接触到的新鲜思想越来越多。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以及工作态度。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专业技能能否在工作中的发挥,而不像传统社会看重的是单纯的经济报酬。所以,单单从经济利益角度来提高发挥员工的积极性越来越困难,管理人员应该采取多种激励方法。

参考文献

企业发展的方向第6篇

所谓的企业国际化主要是指各大企业通过学习与运用国际化经营策略和学习国际化的发展思维,不断开阔企业的视野,为打造一个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不断开拓市场平台。格力企业在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到格力企业将要面临的新经济趋势。本文主要研究和分析格力企业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以便为国际化的中国企业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对于促进和保证国际化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格力公司和行业背景概述

1.1格力公司概述

格力公司(全称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91年,是全球最大生产、制造与销售于一体的空调企业。格力企业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991-1993年的格力企业通过开发适销的产品初步树立了品牌形象,为公司发展做好基础;1994-1996年格力公司以“精品战略”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1997-2001年格力企业紧抓市场和规模;2001-205年格力企业初步探索国际化进程;2006年至今,格力企业都在积极探索开创全球知名品牌。

1.2行业背景概述

国内家电市场平稳发展,当前国内家电市场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其一,一线品牌市场份额逐渐加大,价格竞争逐渐过渡为品牌竞争。在中国加入WTO之后,鉴于正处于“经济日益全球化”的环境当中,中国家电企业国际化已经变得更加紧迫,越来越多的家电企业走向了全球化的道路,全球化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还可以在与国外企业竞争的同时提高自身产品的价值和企业的竞争力。基于如此多的诱惑以及严峻的国际形势,格力企业走向了国际化的道路。同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许多家电企业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失败了,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格力企业在选择国际化战略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国际化的大背景,做到深入了解,才会取得想象中的成功。

2 格力企业走向国际化的必要性

2.1国际化经营是应对国际竞争的必要手段

考虑到当今社会的国际化趋势,就要把格力企业放到国际化的大背景中去,格力企业要逐步走向国际化,这已经是大势所趋,企业已经没有选择的权力,只能紧跟国际化步伐,将企业置身于全球竞争的环境中去,使格力企业走出中国,迈向国际化。当然,我国也不能盲目跟风,在走向国际化穿梭在全球众多资源的时候,我们的企业还要固守企业根本,切不可鲁莽行事。从这一个方面上讲,国际化不仅仅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意识,也是未来中国各大主流企业的经济支柱。

2.2国际化经营是规避反倾销的有效途径

在这20年中, 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的带领之下已经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如果把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作为1的话,发展中国家是亚洲国家大约是3,中国大约是4,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是世界第六位,贸易总量是世界第五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二位,外国直接投资(FD)I占世界首位,这样的发展速度和成果不能不令竞争对手侧目,竞争是残酷的,而世界市场是有限的,为了各自的生存和发展,各国不得不施展对策"在这种恶劣的竞争环境中,新的国际贸易壁垒层出不穷。反倾销、特保、337调查、绿色限制等贸易壁垒像一道道不可逾越的高墙,将中国企业挡在了国际市场的大门之外"其中以反倾销的威胁最频繁,影响最严重。

3 格力企业国际化存在的问题

3.1国际化经贸管理知识不足,认同率低下

根据调查可知,中国大多数企业在刚刚步入国际化市场的时,直接或者间接地都会受到国际投资者和多数外国企业的猜疑,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主要就是由于中国企业对国际化经贸管理知识了解的不透深入不够透彻,以及中国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在整个国际化领域中较低的认同率的缘故。基于以上种种原因的存在,对于已经参加到国际化工作中的员工来讲,他们很担心自己被裁员,造成人心恐慌的不良局面,而投资商则是更为担心他们所投资的资金是否能够获得利益。与此同时还要考虑到国外很多文化认同程度高的大中型企业不太愿意与新企业进行合作。国内企业如果忽略上述所提到的问题,而盲目的走到国际化发展的行列中去,这样不但不会带动企业向国际化方向快速发展,反而有可能会导致原产品销量迅速下降,也就是国人嘴里经常说的“赔了夫人又折兵”。格力集团应该站在国际化市场的角度,进一步的去学习国际经贸管理知识和经验,仔细研究国际企业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并能够从中获取一些有用的经验。效仿国际化成功的中国企业,提升国际化认同率,打破国际上中国企业的一贯形象,在海外市场上为格力企业树立一颗全新的形象。

3.2国际化战略目标不完善

格力企业在对企业进行市场推广时,忽视了对自主品牌树立明确的线路方向,没有制定明确的企业发展框架。虽然格力企业有自己的自主品牌,但是格力企业对自主品牌没有进行系统的整理,导致品牌在市场上集中程度不高,相互依赖度不强,严重影响了格力企业品牌的市场资源利用效率。企业若要走上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其关键的一点在于企业制定有可行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因此,格力企业若要走上国际化的道路,就应该提升企业的发展能力,积极开拓业务市场,提高产品的质量,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同时,格力企业还应该积极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保证售后服务的优质性,在顾客面前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当然,当下格力企业的企业形象的树立只是实现格力企业品牌战略目标中的一个必经阶段,并非是格力企业的品牌战略的真正实现。在格力企业发展中,还依然有企业体制不健全、企业目标不明确、企业发展思路不新颖等问题。格力企业为了实现与顾客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曾提出过有利于与顾客互动的相关主题,但是这些主题并不存在实际上的执行异议,因此,格力企业若想真正实现企业的国际化战略目标就必须将国际化的战略方针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保证企业的自主品牌有可施行的框架与决策模式。

3.3国际经验不足

格力企业虽然在家电行业的实力是相当强的,但是基于国内外文化和经济环境各方面都有较大的差距,所以格力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也遇到了难题。由于缺乏在国际化方面经验丰富的人才,所以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有些手忙脚乱,盲目无措。当然企业也可以招聘一些经验丰富的留学生或者公司的员工到国外学习和深入了解,但是,留学经验丰富的留学生一般都会选择留在国外发展,而派人员去国外无形中就增加了企业国际化的成本,同时延长了国际化的时间,并且一般不会了解的很深入,致使国际化的失败。要想在国外开拓市场上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就必须深入并细致的了解国外的文化背景、最新的市场状况以及国外的先进的技术设备,以便更好的定位自己在市场中应该占的位置,制定明确的目标,提前了解国际上竞争对手的实力。如果企业在开拓市场方面没有足够的经验,不仅会影响企业国际化的脚步,还可能会损坏企业的信誉,影响企业以后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具备丰富的开拓国际市场的经验是走向国际化的必备条件。

3.4国际化经营“智力资本”的匮乏

所谓的“智力资本”是指高技术人才的流失。人才的流失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生产实力,同时使得人心惶惶,对格力集团走向国际化道路的前途缺乏信心,这样的话会降低他们工作的兴趣,而精神不振和工作效率降低。另一方面就是国际人才的匮乏,虽然格力集团为了实现国际化,一直在招聘留学归来的学生和曾经在国外工作过的经验丰富的人才,但是尽管如此,还是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国际化所需的人才,因此如何使企业的收入或培训大量的国际人才,提升国际化经营的“智力资本”,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3.5缺乏配套的国际化政策

配套的国际化政策是格力企业实现国际化战略目标,走向国际化道路的必备条件之一。格力集团应该在国际化之前制定适合企业的配套的国际化政策,这套国际化政策首先必须要适合企业自身,可以借鉴其他企业的经验,但一定不要搬过来就用,一定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尽心创新,要有格力企业的特点和个性,同时要适应格力企业的情况。格力企业只有在制定了配套的国际化政策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格力企业在国际化战略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保持明确的发展方向,提升企业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实现国际化战略目标的成功率。另外,格力企业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如果还未制定出配套的国际化政策,就应该首先制定出临时性的企业发展策略,以保证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应对各种突发性的问题,保证出现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

4 格力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建议

4.1 合资合作

格力企业由于刚刚走向国际市场,在各方面的经验都不算丰富,所以应该加强与国际知名品牌的合作。格力产品的不足也可以通过与国际上的其他企业合作来弥补 ,比如与松下和GE相比,格力的空调无论在外观还是性能方面都略有些不足,这样的话,在国际上于高端企业相抗衡的竞争力就会相对减小了。为了弥补格力企业的不足,增强与国际化高端企业的抗衡能力,与知名企业的合资合作就必不可少了。

4.2 战略联盟

当企业之间实现企业战略联盟时候,联盟企业的总体效益远远大于各个企业效率之和,因此实现企业间的战略联盟对企业走向国家化道路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就国内市场来说,与格力企业旗鼓相当的企业屈指可数,但是格力企业若要走向国际化道路,其进行企业联盟是十分必要的。格力企业实现企业间战略联盟,有助于其提高自身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与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发展体制革新,加快格力企业走向国际化道路的步伐。格力企业在实现企业战略联盟的基础上,能够帮助企业开辟新的发展市场,提升企业在国际上竞争力,这无疑是格力企业迅速走上国际化道路的一条捷径。

4.3生产国际化

格力企业若想走上国际化道路,其必备的条件之一就是拥有雄厚的企业实力,并且拥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产品。格力企业应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提高企业的生产水平。同时,企业要注重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对企业机构进行及时优化,提高企业创新力度,实现利用最少的时间生产出最优质的产品的目标。另外,格力企业还应对企业机制进行革新,并积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价值。但是,就目前中国的企业看来,创新和产品设计是企业的软肋,只要原因是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以及资源匮乏,同时也与中国的社会环境及体制有关。可见,实现企业的产品创新并非易事,产品创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4.4 营销国际化

营销策略是企业走上国际化道路的又一必备条件,科学的国际营销策略能够推动企业在国际化市场上稳固前行。科学的国际营销策略能够保证企业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同时保证企业产品生产的高效性。另外需要注重的是虚拟的供应链,其特点是灵活性好且十分方便,充分弥补了传统的营销方式的不足。虚拟供应链系统的服务模块会更多的关注消费者的满意程度,最终达到高质量产品和优质服务的双赢效果。对于格力企业来说,科学的国际营销策略能够帮助企业快速的融入国际市场,并有效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例如,格力企业可以为冬奥会或者奥运会提供赞助,以此推动格力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或者聘用冬奥会、奥运会的冠军做品牌的形象代言人,以此提高企业的国际信誉,增加国际顾客的信任程度。

4.5 培育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直接影响着企业整体的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成正相关,因此,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等于提升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不断发展的基础,是企业能够实现国际化战略目标的关键。并购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措施,因此企业可以选择通过并购的方式实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格力与其他企业相比有自己的优势,比如较好的分销制度、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以及较低的成本,这些优势都有利于格力企业走向国际化,但这些优势都不能作为持久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来源于国际化的技术、国际化的人才以及企业的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基础是对各种经验的积累与总结,是对技术与竞争等相关知识的综合把握。因此,核心竞争力得培育绝对是一个持久的过程,在这一持久过程中,格力企业要做的就是对中西文化的深入学习。

企业发展的方向第7篇

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深入,我国企业为了适应经济政策的发展需求,进一步的落实相关党的政策法规,在工商管理工作中采取了众多的处理措施和方法。同时企业体制在不断改革和转变的同时,各种新问题层出不穷,面对这些新思路、新问题,企业管理者在不断更新地位自己的观念和管理思路,从而适应形势下的发展新概念,学习有关知识。工商管理作为一门综合性管理学科,已成为目前企业管理工作中必须要掌握和学会运用门课,基于此,在目前工作中必须要重视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做了总结。

1 企业工商管理概述

企业工商管理是以企业工商经济管理理论和现代化管理方法为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涉及到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和内部管理控制两方面。企业管理主要指的是采用现代化管理技术和方法,从而使得企业管理工作和决策进行有效保护,旨在促进企业长久发展和生存,这也是当今管理人员面临的主要课题。在目前企业工商管理工作中,整个工作的开展包含了企业文化背景、企业形象以及精神文明多个方面,并对企业发展做出了重大帮助,促使了企业长久、稳定的发展。

首先,工商管理作为一门综合性管理学科,它涉及到管理思想、工程技术和企业综合性研究多个方面,是企业管理人员的必修课。在企业管理人员工作中,掌握科学、良好的分析能力,学到一些企业管理相关的方法,同时可以全面、系统的管理各种工作,从而提高相关企业技术功能,有利于管理工作的重要开展。其次,企业管理包含了企业的运作管理,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同时,这些管理工作中还需要从软件资源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综合探讨,企业工商管理是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调控企业发展方向,以实现企业战略的目标,企业工商管理的目标在于针对企业发展问题分析,给出相应、科学的管理策略,从而促进企业的全面、系统发展。

2 企业工商管理现状

2.1 企业管理水平差

在市场不断的发展的今天,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在企业管理质量之间的问题,也就存在本质上的问题,在企业管理的综合水平也就难以评比。在目前我国的管理水平上出现很多的漏洞,在企业的目标不明确,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机制比较僵硬,生产后动没有开放,这些都是现在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关键。然而这些问题也就是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也严重影响的企业生产运作,也导致企业不能更好地发展。

2.2 企业管理模式不强

在企业管理模式上很多企业都采用了零库存的策略,对企业本身经营模式的需求没有深入了解,没有很好的结合企业本身市场的有机结合。如果企业的每个部门只注重自己部门的发展,那么在企业中也就不能和好的发展,生产的产品也就在一定程度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也就会使生产的产品积累在库,这也就是没有掌握市场的经济的发展前提条件,这对企业是非常不利。

2.3现在的很多企业的领导缺乏工商管理意识

管理是需要充足的理论知识作为铺垫的。领导人员在工作中不能按规章制度办事,而是要依据自我感情意识进行管理,这种必然会使得企业内部发展状况不完善,以至于企业不能够从实际出发,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状况的规章制度,这使得企业在管理方面越来越没有创新意识,竞争力势必减弱,造成了企业管理的落后。这是一个很不好的状况,如果不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会对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产生阻碍。

2.4企业工商管理的国际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企业工商管理也就存在地域性的束缚,在这些问题下也就一步步的将地域性的差异逐渐减弱。这要求管理者在考虑环境因素的同时,也要适时地调整企业的经营模式、产品结构、管理方式等。然而,我国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国闹艺意识严重欠缺。

2.5工商管理的目标

很多企业在工商管理中没有明确自己的目标,一为的追求高额的利润,对企业的全面发展没有加以重视。更多的企业越来越愿意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注重合理利用资源,环境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除此之外,企业对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的规划、人生意义的实现更加关注。

3 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

3.1知识全面管理的重要性

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发展的核心内容,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建立了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也就是企业管理的发展新方向,同时也是企业生产的动力,这也就是企业的知识管理。这种管理理念也就是对企业管理理念的完善,把之前的企业管理以营利为目的,转变为现在的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平台。从之前的控制经营生产到现在的自由生产,这也就发展企业经济的再生,同时也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知识管理也就增加企业之间的协作能力,也增加了企业之间的交流,给现在的市场带来了更多的机会,把企业之间的竞争增加了,这种竞争也就是企业之间的合作方式。

3.2模糊经营管理模式的发展

随着电脑技术的到来,企业工商管理在现在的市场中也就存在经营管理的模糊,很多的企业进入市场导致开发商、经营商和零售商变得模糊,这是很多企业也就开始及时生产和零库存的理念,在这种理念下进行管理,也就进一步促进了企业经济的发展,加速了企业经济的运转,这也就有效的解决了结构经济的危害,避免了市场经济的损失。企业应该加大学习力度,对企业工商管理的理念进行研究,让企业管理走在最前沿,这也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3.3工商管理制度的规范

我国企业发展的前提就是企业人才,在每个企业中主要就是人才的培养和制度的人性化,这样也就是对企业发展打下扎实基础,所以人才是企业的原动力。在对企业人员管理方面也就必须要有一定的制度,对企业的发展制定各项管理要求,保证企业各个工作有序的进行。主要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管理,很多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是以经济利益为前提进行制定的,缺乏人性化管理,进而导致大量人才的流失,这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为了在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企业的发展,需要实行人性化管理。在企业管理制度制定的过程中,需要体现出人性化,体现企业对员工的关怀,促使企业工商管理的人性化。

3.4 企业要注重制度的人性化建设

企业要想长远的发展下去,就应该实施一些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这种管理体系可以使员工有着高昂的斗志,时刻对工作充满着信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员工的经济利益、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企业一方面要制定合理的企业管理制度;而另一方面又要不失制度下的人文关怀。

3.5加强企业的竞争力

中国企业要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所以,只是依赖于国内市场,是不能创造更多的利润的,我国企业需要进一步拓展国外市场,朝着国际化方向去发展和努力 。

企业发展的方向第8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 学校发展 人才培养

在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庞大的就业市场给求职者和用人单位都提供了很好的便利条件。但是在双向选择的前提下,一方面是学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另一方面则是企业找不到满意的员工。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学校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和教学方式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而校企合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较好办法,也是中职学校实现良性发展的极好途径。

一、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发展

笔者所在学校一直致力于校企合作的建设与发展。1997年,国家航天机械厂需要一批木模制造工,学校得知这个消息后积极联系,经过努力争取,最终取得了这个宝贵的机会。通过学校推荐给企业面试的方式选出了20名学员,学校第一例校企合作定向人才培训班正式成立了。校企合作在先前并没有完整妥善的体系,也没有其他成功的案例,因此可以说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其中经历的磨难与考验可想而知。最终经过企业、学校与学生的多方努力,20名学生全部被该单位录用。

正是因为有了“木模班”宝贵的实践经验,在近几年,我们又接连组建了天海焊工班、国信通手机维修班等几个培训班。通过参与组建这些校企合作班,并担任这几个合作班的班主任,笔者对“校企合作”这个合作模式有了比其他人更多的认识和更深的感触,即它对学校、对企业、对学生都有好处。

对于学校自身而言,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学校发展为目标,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从而扩大学校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最终带动学校的招生工作,形成以校企合作带动就业,以就业带动招生,以招生发展学校的良性循环体系。

学校的办学方针明确了“服务就业、满足顾客(学生、家长)”的办学宗旨。职业教育必须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把就业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本位转变,实现教育与就业的对接,而校企合作模式就是贯彻这一办学方针的有效途径。

二、校企合作有利于企业人才培养

通过几次组办校企合作班的成功经验,学校认识到,校企合作班必须由学校和企业密切合作、科学组建,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它是学校和企业谋求共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学、研相结合的一种模式。

校企合作的优势在于,培养和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学校、企业这两个环境中学会做人、做事,既增长了知识、培养了技能,又增加了他们对工作(劳动)的认识,便于学生提前接触和了解企业文化,了解自己今后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了解企业对员工的各项基本要求,特别是技能水平要求,同时也进一步开拓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进行校企合作,有利于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共同培养一批对企业、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不仅是职业教育办学的显著特征之一,而且有助于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

三、深入推进校企合作的举措

1.企业调研

学校需要了解企业性质、规模是否有用工需求,需要哪些专业, 用工数量有多少,是否有校企合作意向,是否签订相关协议书。

2.学生选拔

校企合作班学员的选拔标准,由校企双方共同商定,由学生自愿报名、企业面试筛选的方式产生。通过组班选拔也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给学生定出努力方向,同时又定出考核标准。让学生有目标地学习,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学校和企业合作能培养出适应企业需要的技术人才。

3.师资队伍建设和设备配备

学校引进企业的资源和设备,改善专业实验室条件,完善工程实践教学平台;企业派出资深工程师、管理专家赴校授课,为学生提供实训基地。企业工程师可以把一线经验传递给学生,把企业优秀文化带给学生,学生也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能进行“量体裁衣”式的培养,同时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感受企业文化、了解工作环境。

4.教学计划制定

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专业设置、课程安排、考核标准等。企业可以有计划地引进人才,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实现共赢。

企业发展的方向第9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现状;发展方向

一、企业工商管理主要内容

企业在新环境下需要能够利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开展工商管理工作,对管理工作进行优化,这样才能为企业进行战略决策提供支持,企业持久健康的发展才更有保障。工行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也是企业领导者关注的重要管理内容。工商管理主要包括对企业日常工作、财务状况、人力资源状况、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管理,另外还包括,对企业文化背景的创设管理,对企业良好形象的塑造与保护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管理,企业的工商管理内容是丰富的,管理价值是巨大的,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显著的。企业工商管理工作的成功开展,能够提升企业整体管理质量,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及工作效率,同时对于维护企业形象,避免各种浪费,规避一些风险问题,促进企业实现收益的最大化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企业工商管理现状

1.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是不错的,尤其是在市场环境下,企业普遍较为重视经营管理工作。但目前,市场环境是较为复杂的,有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盈利,在经营管理模式制定上不够科学。目前,很多企业是以即时生产与零库存作为依托进行工商管理策略制定的,这种经营管理模式虽然能够保障企业在短期内能够实现一定的经济利益,但这种管理模式的市场拓展能力不足,这种模式也无法做到把生产模式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这样在具体的工商管理过程中,企业的生产部门就很难及时获取市场信息,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生产策略,这样,容易导致企业生产与市场的脱节,导致企业应变市场变化的能力差。企业在发展中利用这种经营管理模式开展管理工作,所存在的潜在市场风险是很大的,企业容易陷入到经营亏损状态,企业发展是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的。

2.企业的国际化管理情况

目前,我国的市场更为开放,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剧,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的国际化管理意识也不断提升,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性,并能够树立国际化发展意识,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但要成功拓展国际市场,企业必须要能够建立起与国际环境适应的经营管理模式,能够对生产产品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这样,才能凭着自己的产品优势打开国际市场。但目前,我国一些企业所采用的工商管理模式是较为落后的,无法满足全球环境经济发展的需要,传统的工商管理模式在市场定位、资本运作、及技术创新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对工商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使之能够适应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需要是非常必要的。

3.价值定位情况

对于企业而言,通过经济活动创新,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应该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在引入工商管理理念之后,很多企业都能对自身价值进行重新定位,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时候,也开始认识到自己所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能够根据自身的实力开展一些公益性的项目,能够重视企业的文化的塑造,重视企业员工利益的保障。这些举措对于企业深化发展是一种促进。但也有一些企业对自身价值定位不够明确,企业只追求经济价值,忽略自身形象的塑造,不重视保障员工的利益,忽略员工素质的提升,这样,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就不完善,企业就不能保障长期有效的发展,其经济效益不能得到长期稳定的提升。

4.企业内部责任划分的不够明确

企业要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能够确定所有权,监督权,经营权等不同层级人的不同权利,这样,才能保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才能保障生产经营工作的成功开展,保障员工工作积极行动的有效调动。但同调查,我们发现,有一些企业的内部责任划分并不是很明确,相关人员的权利划分不明确,就容易导致管理举措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就容易导致一些人的职权使用不规范,导致员工责任不明确,这样,企业资源配置必然存在问题,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受到阻碍。

5.人力资源流失较为严重

企业要发展,必须要保障充沛的人力资源,企业需要不断的吸收优秀的人才,并能够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缺乏一线技能型人才,缺乏真正拥有先进的工商管理知识和技术的人才。一些企业即使吸引了部分优秀人才,但因为人才管理机制不完善,也很容易导致优秀的人才的流失,这种现象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工商管理工作深化发展的重要问题。

三、企业工商管理发展方向

1.构建科学化人性化的工商管理制度

构建科学人性化的工商管理制度是目前企业提升工商管理工作效果的重要保障。企业要能够研究工商管理内容,研究工商管理工作的作用,能够通过有效的制度,保障工商管理工作的成功开展。工商管理工作主要是对人进行管理的工作,因此,工商管理工作开展的目的是能够激烈员工工作积极性,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对员工行为进行约束,使之能够与企业发展相适应。制定工商管理制度,需要具体围绕这三个方面制定政策。为了提升工商管理工作效果,管理者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就要保障其科学性,又要保障其人性化建设,能够把人性化理念融入到政策制定工作中,能够根据工商管理工作的需要,明确相关人员的权利和责任义务,划分相关群体的利益。在员工管理中,尤其要重视人性化管理,能够做到恩威并施,鼓励优秀,打击落后,要明确相关制度,能够严格按照制度进行管理,保障企业工商管理制度的公信力,这样,才能促进工商管理工作的有效发展。

2.加强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财务管理工作与企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涉及到企业发展各层面的内容,同时与每一个员工利益相关,因此,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加强财务管理,企业必须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工作制度,同时要打造高水平的财务管理团队,这样,才能保障财务管理各环节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的开展。在财务管理工作,要能够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不断拓展财务管理工作范围,同时能实现财务的精细化管理。通过加强财务管理,提升工商管理效果,实现对企业财务信息等方面资源的有效管理开发,以促进企业的深化发展。

3.加强对人才的管理

加强人才的管理工作,才能保障企业人力资源的质量,这样,企业的发展才有动力,因此,在工商管理工作中,企业要重视人才的管理工作。企业要能够设置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对专业性技能型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在人才管理中,企业要重视人性化管理,能够关心员工的思想状况和生活状况,能为员工创造条件,引导员工进行业务水平的提升。企业要加强管理人员的培养,对管理层人员出现的问题要重视,并能够采取措施有效处理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在思想生活方面存在大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在现代化社会,加强人才的管理,尤其是要重视引导企业员工和管理人员加大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企业要为员工和管理人员提供更多的培训学习的机会,要积极引导员工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工程技术素养和管理能力。

4.加强工商管理工作的创新

在企业工商管理工作中,相关领导者必须要具有创新意识,要认识到只有实现创新,管理工作的效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企业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每一个工商管理人员都需要积极树立创新意识,能够在研究市场供需现状,研究竞争对手个体情况的基础上,能够创新管理工作内容,创新管理工作方式。思想的僵化必定导致改革策略难以落实,并将影响到企业效益的提升。作为工商管理者要能够积极鼓励员工进行创新,鼓励员工能够基于现在的管理制度提出创新建议。对于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员工,需要为他们提供一定奖励,以鼓励员工的创新行为,这样,企业才能保障良好的发展态势,企业的竞争力才能得到提升,企业才能真正实现良性发展。

5.坚持国际化发展方向

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必须要能够坚持国家化发展方向。企业工商管理模式也需要能够与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方向相适应。目前,企业的工商管理模式无法满足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因此,这种管理模式是需要创新的。在国际化背景下,企业要能够不断拓展自己的市场空间,能够不断创新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如果企业一味地降低价格,搞价格战,企业的收益是非常低的。因此,单凭价格优势想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是不可能的。在工商管理中,管理者要认识到这种问题,要能够从构建优秀的文化,打造企业品牌,完善相关服务等方面做出政策的调整,以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制定,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这样,企业才能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不断实现壮大发展。

6.强化关键技术创新

企业要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必须要加强关键技术的创新,通过技术创新,获得一宗独特的能力,这样,企业才能获得发展的动力。强化关键技术的创新,企业工商管理中,资源才能实现优化配置,实现关键技术的创新,应该成为企业工商管理的重要发展目标。在工商管理中,企业要结合自身情况,找到发展优势,然后集中优势人力资源,进行关键技术创新,以实现对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有效管理。另外,要实现关键技术的创新,企业还需要能够加大资金、技术和财力方米的投入,要具有创新意识,这样,企业才能真正实现关键技术的创新,企业发展才能更具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郑红.试论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J].时代金融旬刊,2014,(3X):12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