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传记文学的特点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29 16:33:26

传记文学的特点

传记文学的特点第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传记文学作品 优化策略

一、明确传记教学的基本目标

结合传记文学作品自身的特点,根据新课标对传记文学的要求,我们可以明确高中传记文学作品的基本目标是:(1)了解传记文学作品的文体基本特征以及这一文体不同体式的特征。(2)结合写作背景,理清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经历,把握典型事件细节,走进传主内心感情世界。(3)揣摩重要词语与句子的含义,理解作者对传主的评价,把握作品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倾向。(4)学习传记选材与组材的艺术、结构文章的方法,在记叙中穿插议论或抒情的表达方式,寄寓褒贬、富有文采的语言;学习传记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积累写作素材,并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5)在了解传主生命轨迹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够认识传主对社会的价值与影响,客观辩证地评价传主的功过得失,并以优秀人物为榜样,砥砺志向、健全人格、规划人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其中,前三点是传记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目标;第四点是传记文学作品的写作教学目标;第五点是传记文学作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需要注意的是,在针对某一传记文本进行目标设计时,教师要要紧扣传记的文体特征,同时,目标设计也要有整体性:既要观照语文课程目标,又要观照传记单元目标;教师需要将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整合,教师需要将阅读目标与写作目标进行整合,在传记文学教学目标的设计中,要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就要给予写作应有的位置,给学生练与写的机会,实现传记阅读教学与传记写作教学的结合,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写作教学的现状,避免写作教学高耗低效的现象。在传记文学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写作目标设计不仅要体现在写作技巧的学习上,还要体现在写作素材的积累和写作实践的学习上。例如,《苏武传》的教学目标可设计成:(1)理解文言字词和句子,积累相关的文言基础知识;(2)把握文章的思路,领会苏武坚持民族气节的形象内涵;(3)学习传记文的阅读方法,提高鉴赏力;(4)尝试把本文改编成一则苏武小传。教学重难点:领悟苏武的精神品质。

二、选择合适的传记教学内容

1.教师要在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重构传记文学教学内容。要想选择合适的传记文学教学内容,语文教师首先要熟悉传记教材内容。在对传记教材内容熟悉的基础上去进行选择,才更具科学性。如在进行传记文学作品教学之前,教师要对教材深入研读,在此基础上对作为教学内容载体的传记文本有所选择。

2.教学内容的问题其实就是“教什么”的问题,而“教什么”,合理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师还要依据学情去确定和明确。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基于学生“学生学情决定了教学内容的深度”。不同的学生,可能存在着学习动机、认知结构、个性特征、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是明确传记文学教学内容时需要关注的。如对基础较差、综合能力较低的学生,可引导其梳理人物的主要事迹,在其人生历程中把握做人风范;对基础较好、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引导其在学习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专题探讨。总之,要依据学情,对传记文学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重构。

3.合适的传记文学教学内容必须是符合传记文体特征的内容。王荣生教授指出,要“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文本的体式是这一文本区别于其他文本的特质所在,因此,它决定了教学内容的选取,这就要求选取的教学内容要依据文体特征。冯为民老师在执教《项羽本纪》时,就选取了紧扣文本特征的内容,下面是冯为民老师执教《项羽本纪》的教学思路:先让学生将课文所写一千多字的“垓下之围”压缩到三百字左右,接着引导学生品读“垓下之围”,重点评析被学生删改部分司马迁是如何“摹形传神”,让其笔下人物“千载如生”的,然后引导学生探讨被删掉部分体现了刻画人物的哪些艺术,最后,学生探讨“巨鹿之战”和“少年言志”两部分是否也体现了这些特点。

三、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1.观赏教学法

近年来出现了大量的传记类影视作品,如《鸿门宴》《荆轲刺秦王》《霸王别姬》《英雄》《鲁迅》《少年》《建党伟业》《恰同学少年》等。这些根据传记文本改编的影视作品,为进行传记文学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学时,教师可选取一些与传记文本联系较为紧密的、艺术性与欣赏性较强的作品让学生欣赏。

2.戏剧表演法

一些传记文学作品中,往往有着较为激烈的矛盾冲突,这在中国古代传记作品中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类的作品,很适合用戏剧表演法开展教学。教师可以课本剧为载体,开辟传记文学教学的新天地,使传记文本从内容到形式都生动、鲜活、立体起来。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把传记文本改编成课本剧,然后进行表演。

3.专家讲座法

传记文学作品教学时,还可以邀请相关专家或对传记文学有独到认识的老师开设讲座,以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使其对传记学习中某一方面的问题有较为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4.围绕问题,多元探究

在具体实施时,可以针对教师提出的或课堂生成的多角度多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如在学习《太史公自序》时,就可以针对这一问题展开探究:司马迁之所以能够写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结合你自己的认识,谈谈司马迁著成《史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围绕这一问题,学生可以从“时代”“家族”“作者自身”“前人”等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探讨《史记》的成书原因。

四、结束语

在课堂教学具体实施时,教师要明确传记教学的基本目标,选择合适的传记教学内容,运用多样化的适合传记的教学方法,优化传记文学教学的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传记文学的特点第2篇

(辽宁省沈阳市第三十中学110101 )

【摘要】高中语文新课标将传记列入选修内容,这体现出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的特点,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古今中外优秀传记作品,有利于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我认为传记的教与学要从“人生价值”、“阅读鉴赏”与“表达积累”三个层面来实现教学的目标。在教学方法上,应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根据传记的内容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关键词 传记 ;情商 ;课内外训练;方法;

一、在课内传记篇目中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体味人生价值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曾说:“读名人传记,最能激发人志气,且于应事接物之智慧增长不少,古人所以贵读史者以此”。我们教师可以利用选修课本的传记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优秀传记作品中的传主(包括历史的和当代健在的人物)的成长经历与命运起伏,对于青少年形成自己的性格意志、人生追求、健全人格具有真切的借鉴意义和深刻的启迪作用。比如从《贝多芬传》学生能够学会在不幸的境遇中,不退缩;在艰难坎坷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其实,最好的教育过程不是逻辑推理或者试验证明,而是通过体悟、理解、想象、感动来促使被教育者思维发展。因此,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名人传记,用伟大人物、事业成功者的事迹熏陶、激励学生,促进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传记教学既是一种语文活动,为学生写作提供了材料,也是一种有意义的德育活动,激励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目标。

二、在高考传记篇目和平时传记训练中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

高考传记考查的能力层级涵盖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三方面。阅读传记,应指导学生从对传主生平事迹的叙述以及相关评论中把握作者的对传主的评价和情感倾向,了解传主的思想立场、政治主张或艺术观点等。因为传记是写人的艺术,传主经历和细节是传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对传主的态度和情感离不开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的描写,我们指导学生鉴赏时要善于从梳理具体事件、场景、细节入手,由表及里,去芜存菁,把握其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还要让学生抓住文本中的议论或评论进行分析。我们要在平时教学中逐一落实以上各考查目标。另外,我们在我国古代传记教学中,除指导学生继续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外,还要指导学生掌握传记文学一般特点。

在传记题的训练中,我们可以采用指导学生分类总结的方法进行教学。如从范围上说,总结传主是来自不同国度、不同领域的伟人与名人;这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类型、不同的角度了解名人与伟人的生平事迹、人生价值取向;还可以从传记的形式上总结自传、他传与评传的特点;这样总结,有利于学生全方位了解传记文体的特征;在引导学生从写作技法上总结。由于每篇传记各有特点:有的善于运用细节刻画人物形象,有的善于选择和运用典型材料表现人物精神,有的展示人物性格的多样性。这样的总结,有利于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也为学生的传记写作训练提供多样的模仿学习样式。 另外,我们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同一作家,对不同传主的传记作品加以比较。这种比较有利于总结概括这一传记作家的传记写作特色。如对居里夫人传记作品的教学。可以将相关题材的影视片与传记作品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作品作出自己的评论。同一传主的自传与他传的比较阅读。由于视角立场的不同、目的的不同、关注点的不同等,自传与他传所反映出来的东西也是会不同的。这种阅读有利于我们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传主。把有密切关系的两人或多人的传记放在一起对比阅读也会产生互相对照的作用。如《孙中山传》与《宋庆龄传》的比较阅读;《钱钟书传》与《杨绛评传》的比较阅读。

三、在议论文写作和传记写作中提高积累和表达能力

在进行传记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阅读——积累”的尝试;即把传记文本作为思想价值观与人物素材积累的范本,要求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与传主的对话及与作者的对话,从文本中提取人生有意义的价值观点,积累传主的重要事迹或传主最震撼自己的生活细节,从而为写作积累丰厚的素材。在形式上,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特点而设计“人物传记积累表”,指导学生课前课后认真填写,从而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赏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进行写作素材的积累。这样,就解决了学生议论文论据积累匮乏的问题。

在指导学生阅读传记文章过程中,教师要在引导学生阅读文字中的传主的基础上,还应该引导学生阅读生活中那些超越平凡人生、尚未用文字描述的潜在传主、以此来打通语文和生活的通道。在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传记作品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组去采访他们身边在各条战线上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人们,书写他们的人生历程和人格精神。这一过程可以描述为:“采访对象的确定——采访提纲的完善——采访结果的整理——其他相关资料的辨别筛选——各组合作完成传记作品。”其中的每一个步骤都不仅能开启学生发现真善美的眼睛,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同时也能锻炼并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如让学生完成奥巴马传记时,可以把学生分成五个小组,分别对奥巴马的童年、奥巴马的大学时代、奥巴马在国会议员时期、奥巴马的家庭生活以及总统之路进行详细的调査和解释。这样奥巴马的生活被分成了不同的阶段,这个活动过程就是让学生将奥巴马不同阶段的生活重新放在一起,组成他的成长历程。最后每个小组对奥巴马各个阶段的生活信息进行总结,写出传记。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采取多种实践活动提高学生传记文学的学习能力,如可以朗诵作品片段、听相关名曲、看相关名画、试写小传、访问名人、了解热点新闻人物、展开讨论等。

总而言之,阅读名人传记,由于可以发挥其历史记忆、教育激励、文学欣赏、及其他学术功能,从而使我们明了典型人物的生活历程,体味传主的成功与失败,借以从中吸收有关的经验,作为自己奋斗的借鉴。对于学生来说,它不仅可以激发人的志气,培养健康的人格,增强克服困难与挫折的勇气,还能增长应事接物的智慧,把专业水平和写作水平提高起来,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在人物传记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不断探索、不断积累,不断更新教学的方式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分析鉴赏传记文本的能力,使学生在阅读中领略传记文学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李冲锋,谈人物传记的阅读.[J] 语文教学之友 2005.11

传记文学的特点第3篇

传记的特点有:①真实性,传记描写的人物是真实存在的、叙述的事件都是发生过的;②文学性,传记通过形象化的表述刻画人物形象、叙述事件经过。

阅读传记的一般方式是:①梳理与传主相关的事件,特别是每件事情体现出来的传主的品格。②把握传主形象特征。通过对事件的理解和分析,对传主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把握,概括出传主性格特征、形象特点等。③把握作者对传主的态度,体会传记体现出来的人生意义和社会价值观等。④理解传记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等。

纵观近几年高考,对传记作品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下列几个方面:

1. 筛选文中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012年全国课标卷)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

筛选文中信息、概括内容要点,主要是从题干的要求出发,寻找答题区间,然后按照具体要求用筛选词句的方法进行。

《谢希德的诚与真》主要叙述了谢希德这样几件事情:①热爱祖国。全国解放后,谢希德回到祖国,在复旦大学任教。②关注物理学研究动态,努力探索真知。上世纪70年代后期,从自己熟悉的半导体和固体物理研究转入表面物理的研究领域。③关注教师意见,解释学校决策。担任复旦大学校长后,大多坐校车。④业余爱好广泛,喜欢多彩生活。⑤勤劳朴实,对丈夫至诚至爱。1987年,谢希德在丈夫生病期间总是抽出时间陪伴丈夫。⑥对待科学求真,工作细致认真。1999年,担任《十万个为什么》编委,认真修改文章。

本题要求筛选、概括出传主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联系传记中的相关事件,可以得出这样的答案:谢希德努力探索新知识,研究过程认真细致,修改科普文章认真等。

【答案】①密切关注学术动态,努力探索真知;②研究过程中认真细致,注重积累,追求高水平;③修改科普文章一丝不苟,注重概念和表述准确无误,不片面追求形象生动。

2. 把握传主形象,概括传主精神

(2012年全国课标卷)B.担任校长的谢希德,经常乘校车上下班,使校车成为反映意见、宣传决策的重要窗口,这体现出她为人的平易谦和。

E.本文撷取谢希德人生的若干片断,描写她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关爱亲人的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女性的伟大人格。

把握传主的形象、精神,要注重分析传记中叙写的传主的事迹以及传主的语言、心理等,同时还要把握传主做的一些事情与时代的关系等。

B项中的内容来源于文章的第三段,写谢希德当了复旦大学校长后的事情:谢希德有自己的专车,但她还是经常坐校车,按照谢希德自己说的话就是能够在车上处理一些公事,同时也能够听取老师的意见等。由此可以看出当了校长后的谢希德十分平易近人,能够通过老师的议论判定学校的决策,同时也在校车上宣传学校的决策等。选项符合文意。

E项的内容整体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是对谢希德精神品质的概括,其中“热爱祖国”说的是她获得博士学位后就回到了百废待兴的祖国,“献身科学”主要指她回国后进行的科学实验,“关爱亲人”指她对生病的丈夫态度和做法等。由此可以判断选项正确。

3. 分析语言特色,赏析表达技巧

(2011年福建卷)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6月13日那场大雨?请谈谈你的看法。

传记的语言特色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①语言风格(质朴平实、含蓄蕴藉、诙谐幽默、准确恰当等);②语言技巧(词语运用富有特色,生动传神;句式整散结合,变化多姿;引用诗句,丰富文章内容,富有诗意);③修辞手法(比喻,生动形象,化无形为有形;夸张,表达感情更加强烈;拟人,表达亲切,有情趣;对偶,整齐,富有节奏感;排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反问,表达鲜明,起强化作用;设问,突出强调等)。

传记的表达技巧主要有四个方面:①修辞手法;②人称变化(使用三种人称的作用);③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抒情、描写等);④写作手法(对比、衬托、渲染、照应、过渡、详略等)。

《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一文主要讲述了“营造学社”创始人朱启钤的事迹。文章第一段写2006年6月的一场大雨,记者看到被脚手架包裹的正阳门箭楼,以此引出对朱启钤的描述。文章接下来介绍了朱启钤是北京旧城改造的第一人,是《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和“营造学社”的创始人等。文章最后一段提到的还是文章开篇的那场雨,描写的地点改在了故宫端门外的西朝房,这是营造学社的旧址。

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思考:①文章开篇和结尾都提到了这场雨,在结构上有何特点?目的是什么?②文章开篇的雨与后文写朱启钤有何关系?思考这些问题,就能得出答案。

【答案】①文章开头写雨中正阳门箭楼的修缮,引出朱启钤1915年就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北京市政工程建设;②结尾的雨引出营造学社旧址的落寞和朱启钤故居成为大杂院的情况,照应文题,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感慨;③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开头结尾通过雨联系在一起,抚今追昔,深化了“不要忘记这位奠基人”的主题。

4. 评价传主观点,探究人生意义

(2012年辽宁卷)克罗齐一生经历了大地震、社会动荡和战争带来的苦难,但最终大有成就。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请结合原文和现实人生,谈谈你的看法。

“评价传主观点、探究人生意义”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入手:①梳理与传主相关的事件,把握传主的形象特征和性格特征,分析事件与传主某种观点、态度的关系。②把握传记的写作背景,从背景中理解传主的思想。③分析传主与他人之间的关系。④理解作者对传主所持的观点、态度等。

《克罗齐的求索》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第一段交代了克罗齐遭遇的地震灾难,双亲、妹妹去世;第二段写克罗齐辍学后开始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第三段,写克罗齐出版《美学》;第四段写克罗齐的痛苦和孤独以及他的办刊过程;第五段写克罗齐对自己理论的修正和完善。第六段写克罗齐注重研究方法;第七段写克罗齐对与法西斯党徒金缔雷的论战以及发表《反法西斯知识分子宣言》和自己的寓所被洗劫等内容;第八段写克罗齐的人格理想。

与题目相关的内容集中在文章的第一、四、七、八段,可以从这些段落中找到克罗齐的苦难遭遇以及这些遭遇对克罗齐的影响等,然后加以简单分析即可。

【答案】观点一:认同这个说法。

苦难成就了克罗齐。青年时期经历的大地震给他带来了心理创伤,这推动他在人生之旅和学术之途上更为关注人类的心灵和精神;中年之后的克罗齐又因社会动荡和战争苦难进一步历练,更加成熟。

观点二:不认同这个说法。

苦难并非克罗齐想要的,而是现实迫使他不得不面对的。如果没有大地震和战争,在安宁和平的正常环境和社会生活中,思想深邃、有志于学术和社会活动的克罗齐,同样会大有作为。

传记文学的特点第4篇

现行的高中语文课本全6册教材中,文言文48篇,其中传记文学共有13篇。传记文学占整个文言文的四分之一强,足见编者对传记文学这种源远流长的文体的重视程度。从1993年至1997年的高考试卷中,文言文阅读大部分选自传记文学。

现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了解一些阅读文学作品的常识”和“我国文学史的常识”,“能比较熟练地阅读一般的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对于文言文,高一语文中提出要求,“了解文言文阅读方法和行文的一些特点”,“懂得一些古代文化知识和古代文体知识”。这从知识掌握的范围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两方面对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要求,联系传记文学的教学,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帮助学生掌握文体常识。

传记文学主要是指记载人物的生平事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的作品。它既是文学,又是历史,是文学和历史结合的边缘学科。在中国古代,它的主要形式有史传、杂传、散传、自传、专传等。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6篇就是史传;《左忠毅公逸事》、《五人墓碑记》等为杂传;《记王忠肃公翱事》、《梅花岭记》都是别传;《谭嗣同传》、《柳敬亭传》等是专传。另外,《史记》还创立了一个“列传”的概念,是指与“本纪”相区别的,记载人臣士庶的传记,如课文《屈原列传》。

在教学中,应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传记文学文体的一些基本常识。

2.揭示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

传记文学是文学和历史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因此它既有历史特征,要求“尊重历史”,又有文学的特征,人物形象、语言都要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传记文学的主要特征是:

(1)真实性。传记文学必须以真人真事为依据再现历史,再现人物。传主及事件必须符合史实,有史学价值,决不能凭空虚构。这也是传记文学享有崇高声誉和至今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之一。高中课文中的传主,如廉颇、谭嗣同、屈原、张衡等,都是历史名人,其事迹史书都有记载,真实可靠。近几年来高考卷中出现的人物如狄仁杰、姚崇等也是史学界备受推崇的人物,其事迹均有明确记载。当然,传记文学的真实性并不等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简单记录,一些次要人物、局部细节可以借助于想象、联想等作适当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

(2)艺术性。传记文学要运用多样的艺术手法来刻划人物,描摹物态。传记文学主要是写人的,所以它要求刻划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部《史记》之所以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主要原因就是它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刻划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

(3

)相当完整性。传记文学主要是表现人物的,要使人们对人物性格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就必须注重人物性格的完整性。因此在传记文学中,传主的生平经历一般都较完整,便于读者从总体上把握人物,如《史记》。一些小传,如“逸事”等,由于受材料、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表现人物一生完整的经历、事迹,但往往通过典型的事例,以小见大,来表现人物性格,如《左忠毅公逸事》。

3.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传记文学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必须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来分析、欣赏、评价作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欣赏水平。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传记文学刻划人物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加以分析归类,能使学生在实际阅读过程中逐渐积累,提高阅读水平、欣赏能力,准确地把握住人物形象的特征。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传记文学的特点第5篇

传记文学既是我国文学最早的一种表现形式,又是当代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学样式之一。

现行的高中语文课本全6册教材中,文言文48篇,其中传记文学共有13篇。传记文学占整个文言文的四分之一强,足见编者对传记文学这种源远流长的文体的重视程度。从1993年至1997年的高考试卷中,文言文阅读大部分选自传记文学。

现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了解一些阅读文学作品的常识”和“我国文学史的常识”,“能比较熟练地阅读一般的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对于文言文,高一语文中提出要求,“了解文言文阅读方法和行文的一些特点”,“懂得一些古代文化知识和古代文体知识”。这从知识掌握的范围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两方面对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要求,联系传记文学的教学,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帮助学生掌握文体常识。

传记文学主要是指记载人物的生平事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的作品。它既是文学,又是历史,是文学和历史结合的边缘学科。在中国古代,它的主要形式有史传、杂传、散传、自传、专传等。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6篇就是史传;《左忠毅公逸事》、《五人墓碑记》等为杂传;《记王忠肃公翱事》、《梅花岭记》都是别传;《谭嗣同传》、《柳敬亭传》等是专传。另外,《史记》还创立了一个“列传”的概念,是指与“本纪”相区别的,记载人臣士庶的传记,如课文《屈原列传》。

在教学中,应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传记文学文体的一些基本常识。

2.揭示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

传记文学是文学和历史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因此它既有历史特征,要求“尊重历史”,又有文学的特征,人物形象、语言都要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传记文学的主要特征是:

(1)真实性。传记文学必须以真人真事为依据再现历史,再现人物。传主及事件必须符合史实,有史学价值,决不能凭空虚构。这也是传记文学享有崇高声誉和至今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之一。高中课文中的传主,如廉颇、谭嗣同、屈原、张衡等,都是历史名人,其事迹史书都有记载,真实可靠。近几年来高考卷中出现的人物如狄仁杰、姚崇等也是史学界备受推崇的人物,其事迹均有明确记载。当然,传记文学的真实性并不等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简单记录,一些次要人物、局部细节可以借助于想象、联想等作适当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

(2)艺术性。传记文学要运用多样的艺术手法来刻划人物,描摹物态。传记文学主要是写人的,所以它要求刻划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部《史记》之所以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主要原因就是它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刻划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

(3)相当完整性。传记文学主要是表现人物的,要使人们对人物性格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就必须注重人物性格的完整性。因此在传记文学中,传主的生平经历一般都较完整,便于读者从总体上把握人物,如《史记》。一些小传,如“逸事”等,由于受材料、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表现人物一生完整的经历、事迹,但往往通过典型的事例,以小见大,来表现人物性格,如《左忠毅公逸事》。

3.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传记文学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必须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来分析、欣赏、评价作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欣赏水平。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传记文学刻划人物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加以分析归类,能使学生在实际阅读过程中逐渐积累,提高阅读水平、欣赏能力,准确地把握住人物形象的特征。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传记文学的特点第6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物传记;阅读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3-295-01

一、引导学生综合分析,了解文章主要信息

1、筛选整合文中信息

即通读全文,提取与传主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感知传主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认识传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明确作者对传主的态度与评价或者传主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

解答“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一类的试题,应力求全面、准确。如何全面准确地筛选、整合传记文本中的信息呢?首先要整体阅读感知全文,把握传记的主要内容(人物的思想、主张、个性及其相关事件)。要善于利用标题、首段起领、尾段总括以及文中的评议句等来快速提取有关传主的关键信息。其次是依据题干要求,确定信息筛选的目标与标准。第三,通览全文,确定信息筛选的范围,然后在其范围内找寻关键句,或提取重组、或概括转述,力求语言简明、连贯,切忌大而无当,机械照抄。

2、把握文章整体内容

分析语言特色,既要感知本文整体的感情基调和语言风格,又要品味局部段落乃至语句的遣词造句的技巧和效果。把握文章结构,就是要看清传记文本的材料选用和组织安排的特点。结构是思路的具体表现,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和理由。阅读传记文本,可以从划分段落层次、观察段与段的衔接转换、判断叙事的详略、抓住过渡句、关联词语等方面入手,快速理出文意演进的脉络。概括中心意思,要紧紧抓住传记文本所写传主的事迹,从事件的表象中探寻人物的情感、思想、精神等。应依据题干的具体要求来概括,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语句,如段首句、段尾句等。要注意表述的语言格式,一般按“事实要点+品行、德性要素(或精神内涵)”的结构来概括,语句宜简要。

3、分析文章写作特点

即细读全文,能分析传记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能分析传记选材组材的特点与用意,能区分传记的主要常见类型,如自传、评传等一般写作特点。传记采用的表现手法与一般记叙文相似,从结构章法上看有单线推进、有双线并行,从描写技法看有对照、衬托、象征、渲染、场面描写和细节勾勒等,从修辞手法看,有引用、比喻等等。传记文本以叙述、描写、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写人、叙事是其基本特征,此外还有议论、说明等,用以揭示传住的历史贡献、思想主张、生活的时代背景等。阅读时,要关注事件的因果关系、作者的评论、抒情,从中发现其对表现传主形象特点及意义的作用。分析表现手法,重点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的有关表达方式的写作常识来组织答案,避免张冠李戴。

二、引导学生评价鉴赏,明确文章感情倾向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阅读传记,应从对传主生平事迹的叙述以及相关评论中把握作者的对传主的评价和情感倾向,了解传主的思想立场、政治主张或艺术观点等。解答“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一类的试题,要主意区分文本中作者、传住、他者等不同人的观点,必须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能找出他们支撑自己观点的相应材料,分析其逻辑推理的科学性,然后作出自己的合理判断。这类试题多要求分点论述,组织答案时最好显示出多点的组合,点与点之间不前后重复和左右支绌,概括全面,突出要点。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阅读传记,要理解作者塑造传主的意图,这是评价文本社会价值和影响的一个入口。解答“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类试题,要善于“出入传记文本”,即在通读理解传记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入”)能由此及彼地联想开去,将文章放到当时或当代社会的大背景中,联系相应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主流思想文化、各基层的关注层度等来进行对照,然后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和阐释(“出”)。上述试题的第二问就体现了“由读悟写”的命题意图。

三、鼓励学生探究升华,拓展学生阅读体验

传记文学的特点第7篇

【关键词】《〈史记〉选读》 定位 课程目标 内容安排 编写建议

《史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其恢宏的构思,高超的叙述,复活了中华民族自人文始祖黄帝至汉武太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使众多历史人物形具神生。中学生较为系统阅读《史记》十分必要,一方面《史记》中规范流畅的文言文可以帮助他们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在汲取传主精神智慧的过程中学会处世做人。

苏教版《〈史记〉选读》自开发以来,已成为使用苏教版教材地区的必选修课程,影响之广之大自不必说。本文试就这一选修教材的编写做一些分析,以就正于方家。

一、《〈史记〉选读》的选修定位

苏教版编者将《〈史记〉选读》作为“高中语文文化论著研读系列选修课程”。这样的定位值得商榷。关于“文化”,有很多定义,比较公认的说法是人类社会生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文化论著”则是有关文化方面的带有研究性的著作。将《史记》看作是文化论著,其理由大致有这样几个:司马迁创作《史记》的目的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是一部思想性很高的著作,如表现出进步的民族观和进步的经济思想,有强烈的民主性与批判性,贯彻着豪迈的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等等;《史记》中的“序”和“赞”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是各篇内容的关键所在;《史记》是一部传统文化经典著作。

《史记》无疑是一部文化经典,是具有权威性的著作,但它并不是传统的“经、史、子、集”分类中的“经”,历代编家都将其归到“史”部,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史记》最显著特点在于它是一部开创性和批判性很强的史学著作,又由于叙事的生动性,人物的鲜明性,抒情的浓郁性而公认是一部文学著作,所谓“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优秀的叙述性作品之所以被称为经典,都与它们有巨大的思想价值有关。叙述性经典之所以常读常新,主要是因为其形象大于思想,其原生态的描写穿越时空,永葆鲜活,让代代读者久久回味,这正是《史记》对后世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的发展与创作,提供丰富营养,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若将《史记》定位为文化论著,岂不是乱贴标签,或根据次性特征,轻率地做变性手术?

二、《〈史记〉选读》的课程目标

苏教版《〈史记〉选读》的课程目标是这样阐述的:通过对这一中华文化经典的解读,使学生增强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感悟古代文化精品的思想与艺术魅力,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而陶冶自己的性情、情趣,提高文化品位。同时提升高中生研读文化论著的能力,力图使学生体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经典阅读过程,养成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探究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

这几乎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课程目标。在知识和能力方面,要“提高学生阅读感受和鉴赏语言的能力”,从而感悟古代文化精品的思想与艺术魅力,还要“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此外还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在教学中都要面面俱到,不可或缺,并要一一显现,否则就会遭到新课标落实不够的指责。语文教学的负荷何其重啊,真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文化论著研读的课程目标应当是什么呢?课程标准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二是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三是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四是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所谓“研读”,就是研究性阅读,是一种探究式的学习,它具有综合性、研究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是人们自学和独立钻研、主动获取新知的重要手段。研读文化论著,就是对值得探讨的论述性著作进行探究性学习,对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进行深入反思,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所以,帮助学生掌握研读的方法,提高研读的能力,这是文化论著研读课程目标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运用文化论著中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对现代社会生活问题和中外文化现象作出分析和解释,积极传播和交流先进文化。

鉴赏《史记》的语言,感悟其艺术魅力,这是鉴赏性阅读,不是研究性阅读。研究性阅读与鉴赏性阅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是对象的不尽相同,很多供鉴赏评价的材料已无多大疑点和难点,无需深入探究,适合研究的材料也不是都有可赏之处;其次是能力的要求不同,前者需要培养的是探究能力,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后者需要培养的是鉴赏评价能力,是一种以丰富的文学修养和情感体验为基础的审美能力。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在知识与能力的课程目标上,往往求多求全,课堂教学琐碎不整,纵深不够,广种薄收。选修课程作为拓展和提高的选择性课程,应当根据教材的性质突出某一方面的课程目标,如文化论著研读突出探究能力的培养,以“断其一指”的集中力达成课程目标。

三、《〈史记〉选读》的内容编排

《〈史记〉选读》以八个专题编排材料。前六个专题,每个专题选了两到四个文本,所有文本均为节选,无一完整,每个文本后有“阅读与探讨”,每个专题后有“积累与应用”。第七八专题无文本,只有概述、书目或研究选题。现以第三专题和第四专题为例来分析《〈史记〉选读》的编排。第三专题为“史家的传统”,主旨是认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选了《高祖本纪》《李将军列传》两个文本,在两个文本后的“阅读与探讨”中,设计的主要问题是要求学生用课文细节说说司马迁在对刘邦、李广持不同感情的同时,所秉持的“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这是一个理解性而无需探究的问题,此外,找出文中对比手法并说说作用,互见法的运用和细节描写的评析,都是鉴赏性的要求;只有一个内容上的问题需要探究:“在司马迁看来,李广一生的悲剧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可以进一步增加这个问题探究的张力,如李广一生的悲剧是什么?造成悲剧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他自身的原因?司马迁是如何看的?历代评家是如何看的?你是如何看待的?你从李广的人生中得到什么启示?引导学生综观李广的一生,联系汉代社会政治体制、军事状况等背景,思考他的遭遇命运与他的品质、心性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学会探讨,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据。教材应为这些问题的探讨提供帮助,如文本完整,链接资料。本专题的“积累与应用”主要是介绍词类活用知识,与文本内容研讨没有关系。第四专题“《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主旨是认识《史记》人物刻画艺术特色。本专题有四个文本节选:《项羽本纪》《廉颇蔺相如列传》《滑稽列传》《刺客列传》,“阅读与探讨”中的问题大多数指向于人物刻画手法的鉴赏,少数问题要求分析传主的品质,体会作者在叙述性文字中寄寓的感情和慨叹,可以探讨的问题只有一个:说说自己对荆轲形象及其刺秦王的看法。“积累与应用”里只介绍了宾语前置的知识。再来说说第八专题——“《史记》的研究”,本专题并没有提供《史记》研究概述之类的文本,只列出了一些对中学生来说特别大而深的研究课题,如“试论《史记》的戏剧因素”,“谈谈《史记》不以人物地位而以道德善恶评论人物的标准”,“《史记》与《汉书》的比较”等等,这些问题不仅不适合中学生研究,而且很少联系现实中的文化现象,但编者却要求中学生“沟通历史,激活古今”。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史记〉选读》编者虽将《史记》定位为文化论著,并提出一个全面的包含探究能力培养的课程目标,但实际编排上侧重于《史记》的写作手法的理解和鉴赏,大略地兼顾了文言知识的系统学习,可供探究和培养探究能力的内容严重薄弱。这反映了《〈史记〉选读》在课程定位、课程目标、内容编排上缺少一个统一的思想,导致一线教师教学中难以把握重点。此外,《〈史记〉选读》的文本编排在文言知识和阅读上的难度是前难后易,严重倒置,第一第二专题所选文本语言古奥艰深,学生望而生畏,即使有译文也难以激发学习兴趣。

四、《〈史记〉选读》的编写建议

在语文选修课程五大系列中,《史记》究竟归属哪一系列?我们的定位首先应根据《史记》的最重要的特征,《史记》是一部传记性文学著作,本质是传记;其次应根据中学生阅读《史记》的关注点、兴趣点、思考点来定位。费孝通先生中学时喜爱《史记》“太史公文中有我,把人物写活了”,今天的中学生同样最关注最感兴趣的是其中一个个历史人物的人生遭遇、命运以及精神品质,他们通过这些历史人物感受司马迁,也通过这些历史人物观照自己,他们感佩、惊叹、惋惜、思索,不知不觉中汲取了精神营养,获得了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这正是“新闻与传记”选修系列的重要的课程目标。在课程标准中,传记学习还要求认识传记作品的基本特性,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传记的特征,如材料真实并有利于表现人物的个性,充分展示人物心灵发展的轨迹,这些方面,《史记》都堪称典范。关于传记的写作,《史记》的作者早已为我们准备了最真实最丰富的材料——《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等文本,让中学生了解司马迁,研究司马迁,搜集司马迁的史料,为司马迁写传记,可以大大提升课程目标的境界。

作为一部文言著作,《史记》学习另一课程目标是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提高文言阅读能力。苏教版必修教材的文言文阅读量偏小,不利于学生学习和继承民族传统文化,选修教材应在必修教材的基础上有所弥补,有所延伸。任何系列的选修教材都不能缺失语文知识的教学。因此,在具体的编排上,应注意文本的文言知识的深浅,阅读理解的难易,形成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梯度差级。注解尽可能准确,完备,在文字障碍较大较多的地方,附上译文,在一些关键巧要处,附上点评和旁注,这是苏教版《〈史记〉选读》编排上的一大亮点,值得发扬。不仅每个专题要有文言知识积累,每个文本后都应有一些来自于文本的字词积累和语句翻译要求,以利于知识目标的达成。

传记文学的特点第8篇

那么什么是碑志类散文?它与传统的人物传记有何差别呢?如何阅读碑志类散文?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刻思考的。

一、碑志类散文的特点

在苏教版选修教材《唐宋家散文选读》中,对于“碑志类散文”是这样解释的:所谓碑志,就是古代的纪念性文字,往往铭刻于金石之上,包括记功颂德和记悼死者的文字。就后者而言,墓前立石上的文字一般称为墓碑或墓表,埋入地下的勒石文字一般称为墓志、墓铭、墓记,都用于叙述墓主的生平、官职,赞颂其学行品德。从这段对于碑志的解释中,我们不难看出,碑志类散文虽然有涉及人物的生平事迹,但与传统的人物传记仍有较大的差别。

首先,传统的人物传记主要讲述传主的生平经历,以叙事为主,叙述时较客观,人物的优缺点均有涉及。如《高祖本纪》中,既写到刘邦的仁爱爱民,又写到“未央宫戏父”的情节,足以见到他的癖性。又如《李将军列传》中,虽则写了李广的诸多优点,如爱护士卒,但同时也写到李广的心胸狭隘,如“斩杀霸陵尉”。而在碑志类散文中,因为它的目的是歌颂主人公的历史功绩,只能出现人物的优点,不可能出现人物的缺陷,即使有缺陷也会避而不谈或是一笔带过,所以历史的评价是“多夸谀之辞”。如在柳宗元的一生中,其与王叔文集团是密不可分的,柳宗元的任用与被贬都与之有关,而韩愈与“二王”的政见不一,因而在《柳子厚墓志铭》中,韩愈却对此一带而过,用了“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州司马”这样的语句,用了几个“例出”,将柳子厚的被贬经历一笔带过。就连著名的“八司马事件”,韩愈也是一避再避,实在避不过,便说“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这样简简单单的几个短语。可见在碑志散文中凡是可能影响后人对传主评价的事件,作者在记录时都可以根据主观意愿进行回避,不用涉及。与之相反,人物传记的作者因为秉持史家“求实求真”的原则,都尽量做了真实而客观的描述,在真实性方面,人物传记更具客观性。

其次,人物传记的结构较固定,行文线索明显。在古人作传时,往往以时间为序,依次介绍传主何时何地做了何事有何效果,这是传记的主体内容。学生在阅读时要特别注意表示时间、地点、时间起始的语句,这些文字有利于我们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理解全文的内容。如《项羽本纪》中,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了项羽一生中几个总要的事件,如巨鹿之战、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垓下之战等。学生在阅读时很容易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就比较容易把握每一件事所反映出的人物的性格特征。但在碑志类散文中,由于作者在记录时并不要求完整地反映传主的一生,只需选择其生命中的几个闪光点进行歌颂,因此在选择人物事件时,并不需要按照时间顺序来展开。学生在文章结构层次的把握上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在2010年江苏高考卷中,文言文阅读的第3题C选项中,“西兵进攻江淮地区,随后发生旱灾、蝗灾……”的论述就有些问题,从原文第二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实这些事件是同时进行的,而非选项中所说的“随后”。

再次,就叙述的语言而言,人物传记相对碑志类散文要明显客观,而碑志类散文因其情感的需要,故而用于上情感较为强烈,这点必须加以注意。

最后,人物传记以叙事为主体内容,议论抒情部分较少,因而学生在阅读时仅需抓住具体事件得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在碑志类散文中,作者写作时往往由事生情,生发大篇幅的议论感慨,在感慨人物经历时会得出具有一般性的人生议论,这也是常事。如《柳子厚墓志铭》中,在讲到“以柳易播”这一事件时,作者韩愈无法再压制自己的情感,不能仅仅停止在对柳宗元人生经历的叙述上,而是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发出“士穷乃见节义”的感慨,通过柳子厚的做法与“平居里巷相慕悦”而“落井下石”之人的对比,高声喊出了柳子厚舍己为人、至纯至孝的优点,感情十分充沛,高度赞扬以柳子厚为代表的这样一批“穷士”。

二、阅读时的注意事项

根据上文中对于碑志类散文与传统的人物传记之间的差别,我们不难看出在阅读碑志类散文时,应重点注意几个问题:

1.注意记叙的主要事件。阅读时要抓住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把握主人公的性格品质。在这一点上,碑志类散文与人物传记并无多大区别,均是通过事件反映人物的品质,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事件的先后顺序,万不可将事件在文中出现的顺序简单地看做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这一点在解答文章内容概括题时尤为重要。

2.注意文章的议论抒情部分。碑志类散文既要慰藉死者,又要示诸来者,必须对文章的议论抒情部分加以关注。在议论的段落中,有的是作者直接对碑志主人发出评价,有的是作者想通过人物向后人传达某种思想观点。如《柳子厚墓志铭》中,第5段与第6段的议论部分既歌颂了柳子厚的“有道义”,又是韩愈想传达给后人的、勉励后人的中心思想,即“士穷乃见节义”和“文穷而后工”。如果学生在阅读时,没有抓住这些段落,而简单地把这篇文章当做对柳子厚的歌功颂德,则未免有失偏颇。

3.注意辩证的评论人物。因为“碑志类散文”的特殊性,作者在选材时不可避免的有情感倾向,学生在阅读时应注意这一特性,可将文章中对于碑志主人的评价与自己之前对他的认识相结合,切不可犯“完全肯定”与“完全否定”的错误。

传记文学的特点第9篇

[关键词] 柳宗元;传记散文

一、柳宗元传记散文的概况

柳宗元作为唐宋家之一兼古文运动的领导者,创作了大量的诗文辞赋,其文学作品中以散文成就最高,不仅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山水游记,还写出一些别具特色的传记文,为中唐后的传记文发展开辟了新道路。如果把他所写的碑、行状、墓志等带有传记性质文章都归入传记文学,将近有六十多篇。这些传记依据题目形式和内容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明确标记“传”的文章,如《郭橐驼传》、《宋清传》、《传》等;另一类不明确标记“传”,却有鲜明传记性质的文章,如《段太尉轶事状》、《捕蛇者说》等。

二、柳宗元传记散文在内容上的特点

柳宗元的传记文继承了司马迁人物传记文《史记》的“真实性和思想性的统一”传统,在其中掺入了自己的褒贬态度,“借传言志”并“以传明道”。

1、借传以言志

柳宗元以传记言己之志,可从他所做传记文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内容中看出。柳宗元的一生依据所居地可分为三时期:长安时期、永州时期、柳州时期。其传记文也可依此分为三阶段:《郭橐驼传》和《梓人传》作于长安时期;《宋清传》、《李赤传》等作于永州时期;《童区寄传》则作于柳州时期。

柳宗元居长安时期,在朝为官春风得意,锐意改革,关心国家政治,故写《梓人传》和《种树郭橐驼传》来表达其吏治理想。《梓人传》中将木匠统筹规划的方法联想到宰相治国的道理,“彼佐天子相天下者,……尤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1]。《郭橐驼传》则以种树之理喻为官治国之理,文中所说“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吾问养树,得养人术”等,表明为官治国应顺应百姓需要,满足后者的劳作规律,不繁政扰民以达到政通人和的道理。

2、借传以明道

柳宗元对传记散文上的发展体现在“借传以明道”。“文以明道”是柳宗元引领古文运动时的一大纲领。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他提到“乃知文者以明道”[2]。到《寄许京兆孟容书》提到“唯以中正信义为志,以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3],及《时令论》中“圣人之为教,立中道以示于后人”[4]。可见他的“道”即为辅时及物,匡世济民的理想。他通过以下两方面来表达道的理想:

批判一切“假丑恶”来宣扬他辅时及物,匡世济民之道。如《郭橐驼传》表面写种树实际写为官治国应政令繁简,实则暗讽当时统治者的繁令扰民;《捕蛇者说》则血淋淋地揭露统治者的残酷剥削;《河间传》更通过一个受到迫害的贤良淑惠的纯洁姑娘的悲惨遭遇来批判当时混乱不堪的社会风气;《传》通过寓言形式来揭露当时贪官污吏唯利是图,贪得无厌的形象。这些传记都带有强烈的批判意识,上至揭露统治者的残酷统治,下至批判民风不纯。这些须得极大的勇气写出的文章,归功于他对“道”的坚持。正如他在《与韩愈论史官书》中所说:“古之志于道者,不若是……其宜恐惧尤大也”、“道苟直,虽死不可回也”[5]。

三、柳宗元传记散文在艺术上的特点

柳宗元的传记散文为传记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在他之前的传记文大都是借人物形象来描写历史现状,但柳宗元却将传记文从史实中解放出来,将传记文提高到与诗词赋等高的文学地位。柳的传记文相比以前更注重文学性,主要表现在虚实结合和小说化倾向两方面。

1、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传记文学的生命在于史的真实,但柳的传记文却不乏虚构成分,这些虚构成分不但没有给文章减色,反而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如其在内容上的虚构:《郭橐驼传》中虚拟出作者与郭橐驼的对话,来引出养民与种树相通的道理,这种以实带虚的方式恰好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李赤传》中柳引入虚拟的“鬼神”到传记文中,借用李赤迷恋“厕鬼”而死的故事,揭露社会以丑为美,自甘堕落的氛围,并进一步批判培育这种不良观念的社会大环境。另外,其传记文在艺术构思上也偏于虚构,如《传》中即是用先虚后实的表现手法,以虚拟虫子的形象引出后文中写人的实。

2、小说化倾向

柳宗元传记文小说化倾向也是其具有文学色彩的一个重要表现。他的小说化倾向表现在善于利用矛盾冲突来展现人物形象。《童区寄传》中在写到区寄利用盗贼分开之机杀死在睡觉的贼,读者原以为他可以借此逃脱时,柳宗元文笔一转,描写了原先离开的盗贼赶回的情节,让矛盾冲突陡然紧张。可见其情节矛盾一层紧接着一层,人物性格则不断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角色也由此得以刻画圆满。

四、结论

综上来看,柳宗元传记文的特点在不同时期的其出发点都是关心国家前途命运,即“借传言志”;其文章表现了柳宗元借传明道、辅时及物的理想;采用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更真实地还原了当时社会黑暗原貌,给人们以反思警醒;小说化倾向的特点与古文运动的宗旨一脉相承,开辟了传记文学的新道路,也是他“利安元元”的道之所在。

参考文献:

[1]唐.柳宗元:《柳河东集.梓人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5, 308-310

[2]唐.柳宗元:《柳河东集.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5, 542.

[3]唐.柳宗元:《柳河东集.寄许京兆孟容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5,480.

[4]唐.柳宗元:《柳河东集.时令论・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5,55.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