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中小企业发展需求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27 15:57:28

中小企业发展需求

中小企业发展需求第1篇

[关键词] 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流程优化

一、引言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而随着物流市场的逐步扩大,物流企业间的竞争也会愈加激烈。对于物流企业而言,这意味着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提升自身的管理服务水平获得更大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也有可能因经营不善而被市场所淘汰。因此,广大物流企业必须依靠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科学的管理手段,准确把握市场的脉搏,找准物流市场的切入点进行经营创新,才能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处于不败之地。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广大物流企业特别是中小物流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信息化势在必行。

二、我国物流信息化的现状及趋势

1.我国物流信息化处于起步的初级阶段

研究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要对我国整个物流行业信息化目前处于什么样的阶段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目前,我国物流信息化正处于起步阶段,物流信息化在我国具有巨大挖掘潜力和长远的发展前景。国内物流市场呈现为一种二元结构,即以跨国公司和少数国内先进企业为主要客户群的高端市场和以国内中小企业客户为主通过逐步信息化来完善自身物流的低端市场。而从总体上来看,占绝大多数的中小物流企业仍处于用少量的信息建设投入来解决业务流程的信息化问题的阶段。

2.企业信息化的趋势是物流信息化

物流信息化处于起步阶段并不意味着它的发展速度缓慢。实际上信息化的发展,不管是国家整体的信息化还是物流的信息化都相当快,拥有物流信息系统的企业比例也由2002年不足40%,提高到了2004年的77%,这标志着企业的物流信息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初期的、以办公自动化(OA)为主的信息化,第二个阶段,在办公自动化的基础上加强了对财务的管理,就是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第三个阶段就是ERP,从办公和财务上升到了整个企业;第四个阶段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信息化,也就是把企业的业务流程优化以后,通过信息化去实现。

三、中小物流企业经营特点

1.通讯手段落后。传统的电话加传真的管理手段使信息滞后,导致管理者无法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做出科学的规划。

2.救火式管理。由于企业网点分散,无法对异地的公司进行有效的管理,使得管理者被迫成为紧急事务处理专家,奔走在各地解决棘手的问题,变成了一个“救火队长”。

3.分公司资金难以控制。传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无法对分公司的财务进行透明的管理。中小物流企业的财务监管问题亟待解决。

4.货物价值与运费不成比例,货物安全、准时的送达是客户最为关心的事,一旦造成损失,企业就得承担相当高的经营风险。

四、中小物流企业的管理困境

1.缺乏明确的责任划分

大多数的中小物流企业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管理问题:人员少,事情多;工作职责不明确,赏罚不分明,员工工作效率不高,导致对公司忠诚度的降低,为公司发展埋下隐患。

2.经营者管理观念陈旧,缺乏有效的用人机制

物流信息化发展还需要一个培养人才、培养需求、培养管理技术的过程,但多数系统开发商缺乏战略眼光,未能提出我国物流信息化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

五、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需求的特点

目前,中小物流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出自提高自身竞争优势的强烈愿望。它们所追求的目标比较务实,强调以较少投入、相对简易的日常业务应用,通过个性化设计,优化业务流程,规范生产活动,较快地提升企业管理应用的整体水平。

六、解决之道——北京双利达物流公司的成功案例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个性化服务能力,是我国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所在,北京泰阳科技和北京双利达物流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的泰阳物流信息系统是这方面典型的成功案例。

北京泰阳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阳科技)开发的泰阳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它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有机的结合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并为物流运输企业建立了一套科学规范的运作流程。系统的业务流程示意图如下:

该系统有如下特点:(1)系统基于互联网,将货物信息按照业务流程和运输方向,在各地分公司之间进行共享,彻底改变了各地分公司之间依靠电话和传真进行业务联系的传统方式。(2)系统为物流企业建立了一套符合业务需要的运费结算模式,能有效地帮助各地财务人员准确记录各种费用的收支情况。同时,通过系统自动生成的各类统计报表,让各地公司经理可以随时掌握本地的业务信息和资金情况。(3)系统进行个性化设计对货物运输过程进行了全程全网的跟踪与管理,并将回单处理作为物流过程进行管理。系统通过信息的实时共享,将货物信息按运输线路自动进行分拣。让车辆调度人员能够随时了解货物信息,轻松实现“以货定车”,有效地提高了车辆的满载率。(4)系统将易用性放在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从而极大地降低了员工的操作难度。

七、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建议

1.立足现实,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通过构建基于Internet 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平台上的物流相关企业可以实现异构数据格式的转化,按统一的数据标准流转,实现信息共享,避免重复劳动,节约社会资源;企业可以通过平台实现信息、查询,缩短物流信息流转环节,降低运营费用;平台还可以实现与信息化程度高的大企业内部系统的集成,对不具备全面开展信息化的中小企业,通过会员方式加入平台,能以较低成本共享物流业内信息资源,拓宽其业务范围。政府相关部门利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在宏观决策上可以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和规划,从而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行业调控。

2.突出重点,推动物流信息标准化建设

首先是要统一标准,虽然我国已经成立了全国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委员会,但是在统一标准方面还有相当大的难度,特别是在产品编码的方面,既要国内统一,还要遵循国外的标准,其次,加快一些急需标准,如企业间电子化物流信息交互标准、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标准的研究制定,以完善物流标准体系。企业间电子化物流信息交互标准包括企业间流程信息标准、企业间物流流程信息交互的实现框架,如消息构成、消息交换模式等。最后,加强物流信息标准的宣传。

3.注重研发,迅速开发适合中国国情的物流信息系统软件

在相当长时间内,需求的特点仍是在规范流程中实现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和共享,以实现企业内部整合资源和流程,达到流程通畅和标准化,并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在充分考虑满足企业信息化发展初期的个性化需求的同时,又要为其向规范化、规模化、国际化的发展打好信息标准的基础。这是软件开发商应坚持的重要原则,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开发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实用的物流软件,也只有这样,软件开发商才能赢利,企业信息化进程才能不断加快。综上所述,我国中小物流企业必须在挑战面前求生存,在竞争过程中求发展。

参考文献

中小企业发展需求第2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企业发展;人才需求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6-0182-02

一、问题的提出

中小企业不仅是国民经济中最活跃的经济主体,同时也在地方经济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至2013年,全江苏省共有中小企业164万家,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6%,创造了全省60%以上的经济总量,同时中小企业是解决区域就业的中坚力量,2013年共吸纳了80%的从业人员,提供了50%以上的税收。江苏省中小企业在拉动GDP,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全省的中小型企业以每年9.7%的比例递增,足以看出中小企业成为了江苏省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也是地方发展的重要支撑。

同时,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国际化,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赖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管理机制、产品结构、技术升级、员工素质和企业文化等方面必须不断适应国际化市场竞争的需要。而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技术工人结构比例不合理,技术应用性高级人才缺乏,高级技术工人断层断档等,由于中小型企业资源的有限性,无法独立解决这些问题,这正好为高职院校的技术能量提供了一个释放空间,推动高职院校跟企业合作解决,使学校和企业科技人才相互渗透,推动企业的发展,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同时也为高职院校进一步的合理发展明确了方向,加强了高职院校的生存保障。

基于此,笔者对全省部分的中小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对近年来中小企业吸纳的高职人才的数量、专业素养、专业等作了相应的数据统计,对目前区域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对一线人才要求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据此对高职专业建设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对企业相关要素的数据调查分析

在此次调查中,共发放调研表600份,参与调研的中小型企业主要集中在南京、无锡、苏州、徐州、盐城五个城市,回收样本数据有578份。参与调研的企业行业主要以创新和专业型加工制造型企业为主,相关统计数据(如表1所示)。

此次的调研主要集中在各城市的工业园区,企业规模主要以30~50人左右的公司为主,一般操作工不在此调研范围,被调研主要对象是企业的一般工作人员,包括一些企业的中层。调查结果显示,基本高职学历的需求在公司被占到一半以上,主要以文员和销售居多。

由于地区优势,南京地区高一等学历的较多,而苏州、无锡及盐城地区的高职学生在企业占的比例较多,在调查中企业对这些学生的满意度也较高(见下页图1)。

从下页图1可以看出,企业对高职学生的工作满意度达到90%以上,其中满意达到60%以上,不满意的为0。企业普遍认为高职学生能吃苦耐劳、爱岗敬业、与同事交流融洽,但是在团队合作、个人心理素质方面还有所欠缺。

而在专业要求方面,除了会计岗位的要求严格、专业一些外,其他基本无太严格的要求。笔者调查了这些企业高职毕业生的毕业专业,各类专业的毕业生几乎都有,具体比例较大的(如表2所示)。

在调查中,几乎各类专业都有,可以看出企业用人的用心良苦,虽然在大部分企业,营销人员的专业营销策划依旧所占比例最大,但却非100%,该队伍目前涉及的专业也是相当广泛,广告设计、计算机专业以及物流管理的毕业生从事市场营销的也越来越多,可以看出企业对营销队伍整体素质的关注越来越全面了。

但在调研中还发现,由于现在待就业大学生数量增多,且就业压力较大,企业现在对毕业生学历要求有所提高,虽然企业均表示会注重能力第一,但是进企业的门槛让人觉得还是对高职学生不利。

三、一些建议

从调研的整体情况来看,高职毕业的学生目前的就业情况以及工作状态从总体来看还是不错的,并且企业对其的总体评价也比较高。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改进,具体如下:

1.加强学生的自身素质教育。在企业对高职学生满意度调研的过程中,用人单位对其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一定的肯定,唯独提到了团队合作以及心里素质方面有所欠缺,而这两点的提及度还很高,因此这就要求在我们的课程设置里要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培训。目前有些院校,如正德职业技术学院,在团队合作的课程建设中,除了进行一系列实训课程游戏设置以外,还定期进行拓展训练,不停加强学生在团队和心里素质方面的培养,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注重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由于无学历优势,我们的学生主要强在实践能力。据了解,高职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时边学边做,参与社会实践的比例大于30%,这就凸显了高职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及对事件处理的综合反映能力更胜一筹。但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这样的比例是不够的,所以在专业培养中,要继续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要求,使得这样的优势体现在更多的学生身上。

3.专业设置注重全面培养。中小企业对人才的态度是一种综合的需求,因为为节约成本,他们往往需要一人多用,所以我们对学生专业设置要突破传统的专业化思想,取消深度的研究,并以广度来取而代之。比如营销专业,企业对营销类学生的要求,不仅要能进行市场调研和市场总结,还要会参与市场策划;不仅要对本企业产品的性能等了若指掌,还要会对其进行恰如其分的包装和宣传;不仅要会进行传统营销,还要懂线上的网络营销,以此可以看出企业对职员的要求是综合性的,这也是对我国高职教育提出的更进一步的要求。

由此可以看出,专业的设置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如何把现有专业做强做大才是当务之急。在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中,学校应当注重企业需求,与企业共建,把企业所需的基本技能以及企业要求的发展性技能恰如其分地在专业设置中体现出来。

中小企业发展需求第3篇

关键词:连云港市;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中小企业;岗位需求;和谐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5-0004-02

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应以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树立“立足当地,注重实用,着手现在,着眼未来”的观念,把专业设置和区域性对口就业吻合度作为衡量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职业教育专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要与该地区的产业结构,特别是支柱产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形成人才“需求—培养—供给”的良性循环。

目前,从宏观来看,连云港市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本地区人才需求状况基本相符,基本满足了本地区经济发展对职业人才的需求。但随着连云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教育结构调整,职业教育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调整相对滞后。连云港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公布的招聘单位的反馈信息表明,人才供给的专业结构和本地区中小企业岗位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需要认真研究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提高职业学校专业和社会需求的吻合度。

连云港市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至2012年8月,连云港市的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共36所,涉及专业295个,在校生6.8万余人。部级重点职业院校有6所,省级重点职业院校8所,部级重点技校1所,省级重点技校1所。其中,省级高职院校有江苏省连云港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省连云港工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涉及专业12个。市级高职院校有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市高级技工学校;涉及专业68个。省、市级中专校有连云港广播电视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江苏省连云港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省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连云港市体育运动学校、连云港市艺术学校、连云港市交通学校、连云港市特殊教育中心、江苏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连云港分校、江苏省连云港工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连云港市高级技工学校、连云港市旅游学校、江苏省中华会计函授学校连云港分校、连云港生物工程中等专业学校;涉及专业107个。县级中专校有江苏省大港中等专业学校、连云港海州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省赣榆中等专业学校、连云港金山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省东海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省灌云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省灌南中等专业学校;涉及专业120个。全市共有省级特色专业6个,分别为汽车运用与维修、船舶运用与维修、珠宝石加工与营销、音乐、报关与国际货运、中药。

连云港市中小企业发展简介及人才需求现状

(一)连云港市中小企业发展简介

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经济,2009-2011年实现年均增加值596.23亿元,占全市年均GDP的50.9%,增长14.2%,比全市GDP增幅高0.4个百分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为53.2%。全市民营经济实现税收81.18亿元,占全部税收的51.9%,增长40.9%,同比提高3.6个百分点。

截至2011年7月,中小型私营个体企业达13.89万户,增长8.5%;私营个体经济注册资本906.02亿元,增长29.1%;私营个体从业人员53.26万人,增长8.8%,其中私营企业37.62万人,增长7.8%;个体经营户15.89万人,增长11.6%。

(二)连云港市中小企业岗位需求情况

中小企业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解决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尽管中小企业面临市场和资金方面的压力,但人才是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抓住了人才建设这个关键,才是提高竞争力的根本。连云港市中小企业保持人才市场招聘的主导地位,成为吸纳就业人员的主体力量。调查表明,当前,用工需求量最大的仍然是技术类人才和营销类人才。现对2012年第一季度连云港市中小企业岗位需求相关数据分析如下。

学历结构分析 从第一季度学历需求情况来看,大专及以上学历合计18 953人,占总需求的51.2%,比上年同期增长8.9%。其中,硕士以上学历需求259人,占总需求的0.7%;本科6 604人,占17.8%;专科12 090人,占32.6%,增加2 592人,增幅27.3%。此外,学历不限9 954人,占26.8%;中专及以下学历合计为8 350人。

专业需求分析 第一季度中,需求排在前三位的专业是生产/营运/工程、销售、行政/人事/后勤,与上年同期名次一致,分别为14 743个,9 759个和4 685个,分别占39.8%、26.3%和12.6%,这三个专业需求总数共增加4 686个,比上年一季度提高6.2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营运/工程占比增幅最大,上涨8.5个百分点,其次是销售,上涨4.1个百分点。

第一季度人才市场特点分析 一是用人单位更青睐有一定技术经验的求职者;二是从专业需求看,生产/营运/工程需求增长显著,反映了用人单位扩大自身规模,人才需求迫切,急需有一定技术、能直接上岗的工作人员;三是固定展位增多,在人才市场一楼大厅的70多个展位中,固定招聘现已增加到50余个,一些中型企业常年进行招聘;四是工作经验和职业技能一直是困扰招聘和求职双方的主要矛盾。从用人单位角度出发,使用具有一定职业素质的员工能节约大量适应时间和培训成本,可以尽快形成生产力,从而为企业带来效益,有86.21%的招聘单位希望录取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技能的员工。

连云港市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

中小型企业岗位需求的差异

综上,连云港市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其支柱产业和中小企业岗位的和谐性尚可,说明各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重视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匹配,能够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参照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专业。

同时,也应看到,与第一产业相关的专业设置和参与第一产业的中小企业岗位需求相比,差别相对较大,主要表现为学生职业实践性不足。涉农专业中海水养殖岗位需求旺盛,毕业生供给不足。第三产业的中小企业岗位需求量很大,但与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设置存在偏差。例如,一方面,营销人员岗位需求多,但就读的学生较少,专业设置不足;另一方面,会计及相关专业毕业生因为缺少实践经历就业率偏低。中小企业对有些专业没有相关需求,例如,农村经济综合管理、播音与节目主持(播音)、公路运输管理、舞蹈表演等。可增加海洋捕捞技术、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生物制药技术、室内设计技术、排水工程技术、玩具设计与制造、农畜特产品加工、印刷技术、统计实务、家政服务、职业中介服务等专业。同时,省、市级特色专业数量偏少。

加强连云港市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

中小企业岗位需求和谐度的建议

(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具有前瞻性

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战略性调整,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指导与支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对一些发展潜力大、符合产业结构变化趋势的专业予以经费和政策上的支持。专业建设要获取市场需求的真实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搭建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企业沟通和协作的信息平台,使各类职校布局合理,避免专业重复设置。

(二)专业设置应立足地方

职业院校专业应围绕本地区产业、中小企业发展需要来设置和调整,同时努力将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及学生职业实践与本地区中小企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紧密联系。加大现代服务业相关专业的设置,满足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新专业设置或者调整上,建议职业院校进行调研,提高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的水平。企业是职业院校毕业生的终端用户,应主动让企业参与到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中来。

(三)按需办学

应根据就业岗位变化充分调配、利用教学资源,使新老专业具有较强的兼容性。按照市场需求的变化,适度超前地进行相关专业的论证和申报工作。一方面,应设置面向通用性工作岗位的宽口径专业,如机械制造专业,以求覆盖尽可能多的企业岗位;另一方面,应保持特色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并使之与产业群相适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定向招生和“订单班”培养等。兼顾当前需求与未来需求,理性对待当前需求量较大的热门专业,恰当保持需求强、岗位艰苦、报考学生偏少的专业。准备潜力专业,如海洋类、港口类、船舶类等专业。

(四)院校内部对专业设置灵活调整

对原有主干专业进行细化,找到适合经济发展的细化工种,从而派生出与主干专业性质相近的专业,形成专业系列。如从车辆工程专业派生出汽车维修、汽车美容、汽车电器等专业。构建专业群,如某一个院校或者几个类似院校联合以一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专业为核心,围绕连云港市某一行业,由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一个专业群。

(五)改革教学方法,建立实训基地

高职教育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岗位实践操作能力,增加实践环节所占课时的比例,力求达到总课时半数以上。学生在职业院校接受理论和模拟实践教育的同期,可以到企业接受培训,提高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

总之,提高连云港市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和中小企业岗位需求的和谐度,是职业院校建设的根本,也是职业教育的目标。职业院校只有主动、灵活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掌握不同经济条件下专业设置的科学规律,形成可实际操作的多种模式,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劳动力市场,服务中小企业。

参考文献:

[1]刘文彬.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应立足于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J].高教探索,2008(3):100-102.

[2]詹先明.加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中外企业家,2011(4):129-130.

[3]朱林.论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J].中国成人教育,2010(15):97-98.

[4]马敬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7.

[5]任婕.德国职业培训中心办学模式的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学,2009.

[6]张景榕.扩大中等职业教育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3.

[7]陈跃,余高波.民营企业视角下湖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8(25):26-28.

中小企业发展需求第4篇

关键词:科技扶持政策; 中小企业; 研发活动

一、中小企业扶持政策概述

中小企业扶持政策是指政府根据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本国有关产业发展的特点,对各产业中的中小企业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措施和规定,分为限制性政策和扶持性政策两大部分。但由于中小企业同大企业相比在经济发展中的不利地位,各国普遍采取的主要是扶持政策。政策理念上,从把中小企业当作弱势群体,提供保护政策,促进企业现代化,壮大企业规模,调整产业结构,重视中小企业的重要作用,支持创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鼓励和支持参与国际竞争,促进中小企业的再生。

二、中小企业科技扶持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研发项目的实用性不强

各类研发项目开展的最终目的是将研发的成果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并能够为生产企业带来效益,但目前开展的许多研发项目一味的追求高科技含量、高性能的技术成果,设定的目标过高,造成研发难度大,得到成果的方式方法复杂,不能立即转化到实际生产中,或者由实验成果转化到实际生产的成本过高,使得企业得利不及时,甚至不得利。

(二)企业负责人创新意识不足,投资欲望低

1、申报资助力度与申报条件挂钩。申报国家和地方的科技项目中,部分项目的扶持政策好,资助力度大,但同时对企业自身经营状况、研发能力、以及前期投入要求较高。比如,有的项目要求企业年销售收入在亿元以上,这样的高要求对一般的中小企业来说是无法达到的,并且此类项目的数量一般有限,使得中小企业间竞争压力大,往往存在着有资金的企业研发能不足,有研发能力的企业资金不足,都不能满足申报项目条件。

2、扶持资金不能完全满足企业投入需求。各类科技扶持政策都属于部分扶持。对于企业的支出,只是按照一定的比例给予企业补助或奖励,企业仍然需要支出大量的资金。

(三)扶持政策资助倾向于企业,研发人员得利少,研发积极性不足

1、优秀的研发人员难得更难留。一个企业生存发展最关键的资源就是人才,一个优秀的人才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潜力,然而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成长难度大,能够为优秀人才提供的发展空间较小,造成许多优秀的人才在择业时一般都不倾向于中小企业。

2、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受到中小企业规模的限制,高端的研发人员一般都会谋求大型企业或具备更好条件的研究场所来实现自己的抱负,相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他们能够提供的研发设备有限,研发资金不足,给予研发人员的福利待遇较低,无法与大型企业及研究院所相比较,这就决定了中小企业研发人员的构成高端的研发人员偏少,研发能力相对比较薄弱。

三、改善中小企业科技扶持政策的几点建议

(一)广泛征集需求,有针对性的打造扶持政策,完善科技政策体系

我国中小企业的规模数量不可谓不多,众多的中小企业的不同需求中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共同需求,个个中小企业都各自寻求扶持政策来解决自身发展需求,由于共同需求的存在,必然造成资源的浪费。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信息的汇集,将众多的中小企业的不同需求一一征集,通过科学的汇总分析,整理出它们之间的共同需求,并根据整理出来的信息,将企业的需求进行分类,先将中小企业需求数量多的分为一类,数量少的分为一类,再从这两类中分析出需求投入高的分为一类,需求投入低的分为一类。然后为企业量身打造需求类的项目申报,对中小企业需求数量多的优先提供科技政策扶持,需求投入少的优先扶持,根据此类需求再进一步的深入了解中小企业发展需要哪些研发技术,研发成果,在此基础上设立研发项目,真正帮助企业开展研发。科技工作人员深入企业,汇集企业生产技术需求,不求数量,只求质量,合理归集各类需求,尽量利用最少的资源,为中小企业最大程度、最快速度的解决他们的需求。

(二)详细宣传政策理念,动员企业积极参与

中小企业的负责人是企业的操舵手,他们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中小企业科技扶持政策能否落实到位,能否用到实处,与中小企业负责人的沟通尤为关键。国家制定各类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他们谋生存、求发展,然而只有让他们充分的了解各类科技扶持政策,将政策明细化、数量化,为企业算好账,才能有效的动员企业负责人积极参与到各类扶持政策中去。

(三)政府主导,集中研发,市场化运作,提供成熟的技术成果

针对各类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将技术难度大,研发任务重的项目上报国家或地方科技管理部门,由国家或地方科技部门集中人力物力予以攻关,并对成功攻关的技术成果进行转化,开展降低转化成本的研究,最大限度的减轻中小企业技术使用成本,中小企业利用科技项目产生的研发成果,切实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通过技术创新研发,提高产品原料利用率,提升产品性能,进而降低成本,提高出厂价最终使得企业运用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生产原材料的利用率,优化产品性能,开发新产品,扩大企业效益,打造企业自主核心技术,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为企业更好的积累资本,引导企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帮助中小企业向着“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助力。

(四)引入保险行业,降低投资风险

由于研发具有不确定性,不能保障每一次的研发都能取得成功。这样一来便使得研发投入存在一定的风险,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一次研发投入的失败就有可能导致企业无力再次进行研发,甚至会影响到企业的整体发展。因此降低研发投入风险便成为研发活动持续正常开展的必要保障。对此,政府可以将保险行业引入进来,作为科技政策扶持的又一道保障。

(五)规范企业奖励激励机制,激发研发人员工作热情

中小企业发展需求第5篇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融资行为 融资需求

一、中小企业融资行为概述

1.中小企业融资行为概念的界定

融资是指一个企业的资金筹集的行为与过程。也就是公司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资金拥有的状况,以及公司未来经营发展的需要,通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采用一定的方式,从一定的渠道向公司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去筹集资金,组织资金的供应,以保证公司正常生产需要,经营管理活动需要的理财行为。企业融资问题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本文所指的融资行为是指决策者在资金筹集过程中由于个人偏好,以及受到各种环境因素影响而表现出的融资需求的确定和融资方式选择的行为。

2.企业融资需求分类

企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的经济周期中,它们的融资情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另外,对于不同企业类型,它们的融资策略也是不同的。企业选用的融资方式是与融资需求紧密相关的,不同的需求,会有不同的融资行为。具体来说,中小企业对融资需求可以归类为如下几种主要类型:

正需求。正需求是指企业有筹集资金的需要。此时,资金融通的目的是为了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一般来说,处于企业种子时期,以及初创时期都处于这种需求状况,企业在准备进行大规模扩张时期也属于这一类型。

负需求。负需求是指企业对资金根本就没有筹集的需求,企业自身的资金超过了本来所需求的的一种需求状况。

无需求。无需求是指企业对资金筹集毫无兴趣或漠不关心的一种需求状况。通常,这样的企业处于资金充裕或者是没有投资需求。

规则需求。规则需求是指企业已经有稳定的资金流动性,企业的发展趋于稳定,对资金的需求也较稳定。

不规则需求。不规则需求是指企业对资金需求在一年不同季节,或一周不同日子,甚至一天不同时间存在波动性的一种需求状况。

有害需求。有害需求是指企业误解了自身的融资需求,不顾实际,夸大需求,一味的盲目融资,投资,甚至可能由于投资决策失误等原因带来毁灭性的破产清算。

二、中小企业融资行为探讨

1.有融资需求型企业

对于正需求型的企业,企业融资的目的是“救急”。企业处于种子阶段,这个时候企业的项目或者产品还只是一个“想法”,经营者要把“想法”变成实在的产品,创业资本的进入是必须的。而创始人自有资金难以满足企业融资需求,因此,企业对外筹资显得十分迫切。此时对于资金的供给方,出于刚起步的企业没有信用记录,企业行为和盈利水平无法得知考虑,银行最多只能提供小额贷款,且期限短,不稳定。因此,这一类初创期的企业,急需资金,却借贷无门,融资渠道不畅,“融资难” 现象比较严重。

初具规模的企业一般会受迫切的扩张心理主导,融资需求强烈。这样的企业是属于成长型的企业,自有资金积累难以满足企业强烈的扩张需求,对外融资的需求强烈。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是银行非常广大的潜在客户群;而能有效保证和抵押的中小企业却不多,资金的紧缺依然限制着中小企业的发展。

处于企业体制改革等动荡时期的企业往往会遭遇资金瓶颈。对这一类处于财务状况不确定的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企业的资金支持相对减弱,企业处境困难。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以及贷款不能回收的风险使银行出现“惜贷”;企业由于不能获取充足的资金而陷入困境,这又进一步引起企业与银行不良关系的连锁反应,企业资金更加紧张。

规则需求型企业。这些企业大多处于稳定发展阶段,其融资需求的目的是为了维持企业正常的生产。他们与银行关系良好,自身的资本积累以及银行的信贷支持完全能够满足企业的正常发展。

不规则需求型企业。一般情况下,处于季节性生产的企业都是不规则需求企业。另外,如果企业想要进行项目投资或者准备进攻新的产品开发领域,设备更新决策的执行时,企业的融资需求也是不规则的。这些企业融资需求的不规则性导致企业需求资金的渠道也是不规则的,企业急需资金时,有时借助于银行,有时则利用其自身的信用,通过社会融资。

以上三种类型企业体现了如下的特点:企业的生存及其发展与企业资金的需求呈正相关,企业融资的目的在于维持正常的生产,保证企业的发展,在这些情况下,分析企业的融资成本和资金利用的有效性,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选择企业融资最佳方式就成了探究企业融资行为的最主要的目的。

2.无融资需求型企业

这样的企业大多出现在家族企业,刚创业时家族企业经营有一定的管理成本优势,这类企业往往拥有充足的资金储备,依靠原始积累,以及经营获利就可以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由于经营者寻求稳定的发展模式规避财务风险,因此不会再费心思去融资。也有很多企业在做强做大后为了能让自己起家的企业能传给年轻的一代,很多企业家为了自身的控制权问题而不会采取诸如吸收股份投资或者员工配股的形式来壮大企业实力。

3.负需求型企业

此时的企业已经拥有大量的资金,这些企业寻求新的高收益投资项目成为当务之急,投资失败的企业则沦为有害需求。

4.有害需求型企业

由于中小企业融资不易,所以经营者在遇到比较宽松的筹资环境时,往往认为多多益善。但如果筹来的资金用得不合理或者并非真正需要,那么企业反倒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进一步影响融资能力和获利能力。此时的融资就可能会变成有害需求了。这一类型的企业需要适当限制发展的速度,因为高速的增长在带来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管理问题,特别是资金管理问题。如果对这些问题的来临和解决没有做好准备,那么高速的增长只能带来巨大的风险。此时高额的融资数量只能是一种有害需求行为。

三、改善中小企业融资行为对策的选择

1.有融资需求企业融资对策的选择

(1)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完善融资体系

中小企业不同于大型企业或国有企业,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在资金投放上存在歧视心理,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国家参股的股份制银行很难为中小企业提供充足的金融服务,只有那些具有社区性特点的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才能担起为中小企业特别是广大微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重任。因此,国家应该大力支持中小银行的成立与发展,使中小企业真正拥有为其“量身定做”的服务机构。中小银行因其地域性和社区性的优势,通过长期与中小企业保持密切的近距离接触来获得各种非公开的具有模糊性和人格化的信息,这些信息较难在组织结构复杂的大银行内部传递,而中小银行的机构设置相对简单,决策迅速,传递并处理信息的成本低,因而在向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业发放贷款上拥有优势。对于中小金融机构,应通过各种途径全面调动各项闲置资金,实现资金的有效配置,真正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2)进一步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健全融资信用担保体系

设立专门的担保机构可以有力缓解企业贷款环节中的抵押难问题。担保机构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企业的融资需求,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应建立健全多种信用担保机构,采取的措施主要有:第一,大力发展商业化的信用担保机构。政府鼓励担保业发展,坚持法制化、规范化的发展方向,鼓励各类信用担保机构积极拓展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担保业务。第二,发展企业互助担保基金。在规范管理和自愿的基础上,有借款要求的企业集资组建互相合作的担保基金会,将基金存入参与贷款的担保机构。根据授信额度,企业可以申请数倍的贷款额度。第三,发展政府专项担保基金。政府实施以财政专项基金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的方法,建立信用担保补偿机制,保证担保机构的长期运作,担保机构、参股企业、金融机构实现“多赢”,利于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3)改变商业银行的管理体制和经营理念,拓宽各项金融服务

银行在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实现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我国国内银行信贷市场定位趋同,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具有贷款偏好,对中小企业不重视,甚至对中小企业存在信用歧视和体制歧视。其实只要观念转变,银企双方都能在借贷中获益。

各商业银行应成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贷职能部门,健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组织机构体系,完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功能。以合理的市场定位带动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随着中小企业业务的多样化,银行统一的信贷产品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银行应努力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坚持“小额、流动、分散”的信贷原则,坚持以小企业为主要客户资源,创新贷款机制,推出业务新品。

2.从需求方来看,中小企业应认识自身特点,努力实现融资需求

(1)加强财务管理,提升企业自身的融资能力

为了能够有效实现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企业必须加强自身管理,提升企业融资能力。规范的财务管理可以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的资信等级,扩大企业的融资能力。因此要真正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就要引入财务管理新模式,切实落实好各种措施,规范财务管理体系。任何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在时间和数量上都是不确定的。这就要求企业要注重资金的自身积累,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经济,努力培养企业自身资金积累意识。

(2)改善管理人员融资观念

不少中小企业的管理者从小作坊出身,他们的管理水平较差,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完善,信用观念薄弱。对一些企业主来说,只要报表上还有资金在,他们可能就不会想到需要融资。其实不然,只有用筹来的资金进行投资盈利,才能更有效的体现资本的价值。因此,在资金的管理中,应该转变融资思想,有效的利用财务杠杆实现资本的增值。作为企业家,需要有战略的智慧和眼光;应具有创新精神和逆向思维能力。要改变过去的仅靠单一方式融资的思维定式,多渠道,多方式融资,以降低融资成本。

(3)增强信用观念,树立良好形象

中小企业融资难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信用问题。良好的信用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对中小企业而言,要改变银行“惜贷”,必须重视企业的诚信操守。在资金往来方面,企业要严格按合同办事,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各项贷款要按期还本付息;对于在与其他企业或者单位的经济往来中形成的应付账款,也同样必须讲求信用。要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增加信息透明度,提高企业的“信用形象”。

(4)加强沟通,密切银企关系

银企关系指的是银行对企业的了解程度,是由企业自身日积月累的诚信构建起来的一种关系。银行从收集中小企业及其业主的各方面信息,然后决定是否与企业建立或维持关系借贷。为了给关系借贷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企业作为资金的需求方应坚持以诚信为本,主动和银行沟通,密切联系,及时向银行反馈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及财务信息,增进了解,建立相互信赖的银企合作关系,银行在充分掌握企业有关信息后,不仅可以在信贷资金上给予企业有力的支持,还能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提供结算、汇兑、转账及财务管理、咨询评估、资产清算等配套服务,提高中小企业的资金实力和经营管理水平。

3.无融资需求企业融资对策的选择

企业处于无融资需求情况下,企业不需融资。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应具体分析。如果企业自身积累足以满足企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并且融资者出于规避风险考虑,企业暂时无融资需求,这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企业认为自身的资金已经十分的充裕,以为自己在行业中已遥遥领先,无需追加资金,那样的思想是不可取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企业也是社会的一部分,随之兴衰,企业的生命期限很短。对于无融资需求的企业要提防固步自封,企业不可固守着现有的融资需求,任何企业想要做大、做强,建议其对外融资。

参考文献:

[1]时文朝:小额贷款十大争议.[J].财经,2005,(19):28-29

[2]于洪波武志:开发性金融与中小企业发展:一个新的分析框架[J].财经问题研究,2006,(1):11-12

[3]王筱萍:规范民营企业民间融资行为的相关问题探讨[J].价值工程,2006(6)

[4]杨芳:正确面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J].文化时报,2005,(9)第11版

[5]程蕾:民营企业融资行为探析与融资对策选择[J].企业经济,2002,(11)

中小企业发展需求第6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需求;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6-0085-02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生力军,然而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成为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如何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瓶颈,带动其产业结构升级与融资畅通是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甚至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题域。基于此在管窥我国中小企业呈现的融资需求旺盛与金融供给不足的矛盾、融资渠道需求与市场有限堵塞的矛盾、融资形式单一与自身持续发展的矛盾等困境的基础上,从企业、银行、市场等角度探究其根源,并针对困境与因源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我国中小企业摆脱融资困境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出理论阐释与可能性建议。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困境表征

中小企业融资难困境是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制约,管窥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困境,呈现融资需求旺盛与金融供给不足的矛盾、融资渠道需求与市场有限堵塞的矛盾、融资形式单一与自身持续发展的矛盾等困境。

1.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旺盛与金融供给不足的矛盾

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旺盛是当前中小企业的一大特色。融资需求旺盛的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与智力密集型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劳动力为优势、以快速技术模仿为特征、以低成本、低风险为助力成为最具活力的企业组织形态,其风险主要来自经营风险,其对资金、人力有较大需求,是融资需求旺盛的重要主体。智力密集型企业以知识能力为优势、以创新为特征,涉及周期长、风险较大、资金周转速度慢,对融资需求更为迫切,从劳动密集型与智力密集型中小企业的特征与现状看其融资需求旺盛,然而当前金融放贷机构的指向主要集中在大中企业,且集中在新兴产业上,对劳动密集型与智力密集型企业的金融供给不足,从而制约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旺盛与金融供给不足的矛盾是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方面。

2.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需求与市场有限堵塞的矛盾

中小企业融资贷款以金融机构贷款为主,然而金融机构贷款对中小企业的考察较为严格,在企业初创之际,由于力量单薄、影响较小,外源性融资较为困难,金融机构贷款受限。考察当前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来看,在企业创立之初,主要以自我积累、自我筹资、自我发展为主,以内源性融资的方式满足企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然而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内源性融资力度不足,外源性融资的需求则随之增长,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只能选择银行贷款这一传统的融资方式,而其他的融资方式如以上市公司的名义发行股票融资的方式受到限制,因为中小企业在规模、效益、额度、行业性要求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限制,其上市等区别于银行贷款的融资渠道方式受到堵塞。

3.中小企业融资形式单一与自身持续发展的矛盾

中小企业融资形式以短期抵押贷款为主,短期抵押贷款的主要特点是风险小、期限短、收益高,正好符合中小企业“小、急、频”的特色与需求,而担保贷款、信用贷款的形式等风险较大、周期较长的形式则受到限制,占据的比重还非常小,因此中小企业融资形式呈现单一化的特色,单一化的融资形式下融资成本也相伴之增长,融资成本往往比银行一般贷款利息要高,给中小企业的自身持续发展带来较大阻力,加之中小企业自身治理结构、治理方式、治理规范的不完善,进一步加大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阻力。因此可以说中小企业融资形式单一与自身持续发展的矛盾也是中小企业融资难困境的一大表征之一。简言之,融资需求旺盛与金融供给不足的矛盾、融资渠道需求与市场有限堵塞的矛盾、融资形式单一与自身持续发展的矛盾是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表征。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因源探究

基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表征,从企业、银行、市场等角度探究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因源,得出企业自身内在缺陷、银企关系相对失调、配套服务存在缺位等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

1.企业自身内在缺陷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因源首要从自身内部探究,考察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自身内部的情况,主要存在治理结构不完善、财务制度不健全、信用水平不高等问题,治理结构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产权制度上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重合使中小企业在管理上出现血缘、地缘、业缘、学缘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素,而在制度规范上管理不到位,受中国传统“差序格局”因素影响,在管理上往往不是以绩效为标准,而被各种其他社会关系因素所影响,从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与持续发展。财务制度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中小企业缺乏大型企业所具备的严格规范的财务预算、财务制度,对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弥补等方面都存在不足,财务报告在真实性与准确性方面得不到保障,也是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信用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企业当遇到财务问题与生产运营不佳的情况,往往选择逃跑的方式来躲避债务,使银行的贷款无法保障。据统计,2010年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平均不良率为28.12%,比平均贷款不良率高出十多个百分点,信用水平不高也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大重要原因,因此可看出企业自身内在缺陷直接导致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的困境。

中小企业发展需求第7篇

在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伴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进程,中小型企业的生存也越来越难,需要不断提升中小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有大量的人才保障,才能保证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此,中小型企业人才培养问题成为诸多企业较大的发展瓶颈。

在此特定竞争环境下,企业大学孕育而生,国内外大型的跨国公司大都已有了自己的企业大学,同时也为自身企业及上下游产业链上的企业都提供了很好的人才资源保障体系,企业大学为这些大型企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中小型企业而言,也同样面临着迫切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企业也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来支持企业的发展。为此,如何有效的建立一个企业大学来帮助中小型企业开展人才培养,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1 中小型企业现状的相关分析

中国的中小企业数量不仅庞大,而且对于减轻和促进就业压力,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改善以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都具有非凡意义和重大作用。为此,政府近几年经济发展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大力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根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但是由于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影响和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以及可持续发展。

大部分中小企业的寿命很短,成功做大做强的更是寥寥无几,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公司战略不清晰,中小型企业多数把生存和盈利放在第一位,对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没有明确的定位和中长期目标。

②公司人力资源不能保障,个人发展空间比较有限,员工流动性比较大。

③员工继续教育得不到有力的培养体系保障,其技术及职业素养得不到持续性提高,导致企业的生产效率较低。

④创新意识不强,跟不上科技进步的节奏。

⑤企业大多没有组建自己的研发团队,致使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在市场中没有持续性竞争力。

⑥研发经费投入不足。

1.2 现代企业大学的发展动因

企业大学的发展已有60年的历史了,但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的不断升级转型,对企业及员工不断提出新要求。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现代企业大学的任务和内涵也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延伸。通过分析,发现现代企业大学的快速发展有以下几个原因:

①企业人才的需求与学校教育的错位。现代企业的发展节奏难以让传统的大学跟上,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企业所需的职业性及创新意识。而现代企业大学为员工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发展空间,满足了员工自身发展的需求。

②适应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市场经济竞争非常激烈,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新产品、新技术的不断革新,企业要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只有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而企业在市场中要获得发展的机会,其学习能力成为关键因素。

③满足企业文化传承与企业品牌的推广的需求。

④契合提高企业效益的现实需要。现代企业大学通过分析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整合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合作进行有效的组织和计划安排,让企业员工进行针对性培训和学习,从而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综合素质。

2 中小型企业与高职学院合作创办企业大学的可行性分析

一方面中小型企业期望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高职院校需要培养更适合企业的人才。基于此,两者可以合作建立企业大学,并通过资源、信息的共享和优势互补,帮助双方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率。企业需要高职院校提供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以及满足员工不断要求学习的需求;高职院校要培养出适合企业的人才就必须对企业需求有持续、深入的了解。因此,通过共同创办企业大学这样一个平台,中小企业与高职院校能够对相关的教学资源、教师资源、科研资源及市场信息资源等进行很好地融合共享,实现职前、职后教育的贯通和各类资源的系统整合,从而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促进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提升。

两者开展合作的收益分析如下:

2.1 中小企业参与合作的收益

①解决中小企业人才培养问题。企业和高校都是人才培养的场所,但是中小企业内人才的培养受到企业自身科研水平和专业理论水平的限制,中小型企业对内部培养人才显得力不从心。高校拥有丰富的教学设施、专业的师资队伍,中小企业可与其共同培养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同时还可以培训更多的企业员工。

②减少中小企业资金投入。建立企业大学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教学设备、教学师资、课程的开发、教学过程的监控、评价体系等一系列环节的组建都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这对于中小型企业自己成立企业大学来讲会很困难。中小企业如果和高职院校进行合作办学,中小型企业在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方面可以借用或合用高校现有的平台资源,从而节省大量资金的投入。

③提高中小企业研发能力。通过合建的企业大学平台,与高职院校的科研机构合作,共同提高中小企业的研发能力。

④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小型企业的企业文化宣教可通过合建的企业大学平台开展,通过课程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植入企业文化,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提高企业员工的忠诚度。

2.2 高职院校参与合作的收益

①专业设置及专业发展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能及时准确的了解行业的发展需求和动向,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有较准确的指导性作用,从而进一步推动高校改革开放,提高所培养人才与社会产业发展的匹配度。合作开办企业大学能为高职院校的发展获取更为广泛的社会资源。

②拓展了人才培训渠道。由于高职院校中紧密型的校企合作还是比较少,导致高职院校对企业人才培训的需求了解不多,尤其是在企业紧缺的高技能人才方面。通过合作开办企业大学,高职院校便打开了一个企业人才继续教育与培训渠道,能更透彻地了解企业真实需求,在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培训方面提供更好的服务。

③提高学校的竞争力。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一步发展和生源的逐年减少,各高职院校争夺生源的战役已经打响,如何提升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并在市场中保持一席之地,已成为各高职院校都在思考的问题,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企业大学可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对高职院校来讲不仅可以提升学校在行业内的知名度,同时还能跟进市场节奏,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机会。

3 结语

中小企业发展需求第8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策略优化

一、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特点

越来越迎合消费者的需求,产品的生产和服务的提供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准,实现精准定位,通过对消费者面对面交流沟通,了解消费市场的动态,提供受欢迎的产品和服务。因此,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可以以市场为导向,企业自主制定。中小企业规模不大,机构精简,经营方式灵活,能够迅速适应市场的变化,这也是中小企业能够及时了解市场动向,调节生产规模和组织机构,调整服务范围的优势所在。但是很多中小企业由于对自身发展缺乏准确的定位,在制定发展战略上随意多变,业务范围和企业发展方向不明,缺乏对市场动向的细致研究,对市场规律未能敏锐察觉,不利于企业长期战略的制定。中小企业规模小,经营风险大,业务范围小,往往专注于一些特定的目标市场,以提供特殊、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取胜。能够帮助企业摆脱资金、规模等方面的限制,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

二、中小企业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敏感度较低

消费市场需求千变万化,不同的消费者有着不同的消费需求,但是中小企业规模有限、经费有限,不可能逐一对每个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分析,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可能满足每个消费者的需求,只能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也就是满足特定群体的需求,这类群体占据了大部分的消费比例。而想要了解更多的消费需求,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市场调查。所以,为了确保营销活动的效果,中小企业需要加强对市场动态的敏感度。然而目前仍有很多企业在开展营销活动之前,未对目标产生展开充分的调研,不能掌握目标市场的整体需求,因而制定的营销策略不对路,没有针对性,难以吸引消费者,营销效果不明显。

(二)营销环境恶劣

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环境恶劣,和大企业相比,竞争优势较少,在营销理念、营销手段、物流运输、售后服务、客户关系维护、人员培训等方面都跟不上,且在制定营销策略时比较随意,多由领导拍板决定,未经过科学严谨的数据分析得出。

三、中小企业营销策略的优化

(一)确定目标市场

找准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根据细分化的市场需求以及企业自身的生产资质和营运能力,确定目标市场,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加强目标市场营销,提高营销水平。首先,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范围,确定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受众,需要对企业性质、生产能力等有清晰的认识,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确定服务对象,保证客源,从而确保销量。其次,研究消费者的需求。根据产品的使用特性和服务的服务特性,在销售范围内注意分析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特征、消费习惯,找出影响消费的因素,揣摩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利用心理销售法促成销售。再次,将消费者划分成不同的消费群体。将全体消费者划分成不同的消费群体,营销人员根据不同种类的消费者的年龄、从事职业、居住环境等分析消费心理,有针对性的制定出相应的营销策略,促进营销活动的进行。接下来,在对消费者的心理进行分析后,还需要进行综合分析。中小企业营销人员通过对不同消费群体的不同消费品的消费特点、对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和反馈以及产品性能的期望等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归纳总结出不同消费品的不同消费特征,以此来调整企业的营销策略,从而提高营销效果。最后,加强市场敏感度可以通过加强对目标市场的关注,通过仔细观察分析,用搜集到的数据为营销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这就需要中小企业的营销人员既要熟悉市场运转规律,更要及时掌握目标市场的动向,及时掌握消费需求变化,搜集消费反馈,及时采取措施来提升营销效果。

(二)制定差异化的营销策略

虽然在规模、营销理念等方面不具竞争优势,但是中小企业多是专注于特定市场,因此可以制定差异化的营销策略。由于中小企业的资金有限,不可能实行大规模的量产,但可以借助广告、媒体宣传等方式,定期举行促销活动、满减活动,以促销的方式吸引消费者,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此外,中小企业还可以专注于独特的、个性化的产品的生产研发,找到适合自己的独特发展道路,注重产品和服务的差异性,减少同质化带来的竞争成本。

中小企业发展需求第9篇

关键词 中小企业 发展服务 供求偏差 修正途径

一、引言

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维持社会稳定、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积极服务中小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发挥中小企业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是新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需要。中小企业量大面广,但单个中小企业势单力薄,因此对于社会化服务有着广泛的需求,然而,这种需求也是有边界的,服务不足或供给过度,以致于越俎代庖,都不利于它的健康发展。而从全世界来看,各国政府正日益认识到中小企业对于创造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的贡献,也认识到了公共政策在这个过程中的潜在价值。在我国,针对中小企业部门的出现,政府制定了相应政策,并为政府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基础。但整体而言,我国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服务机构不健全、服务体系发展不均衡、发展速度慢、服务水平低等,不能为中小企业提供完善的社会化服务,尚未建立完善的企业发展服务市场。

二、中小企业发展服务的供给模式和供求偏差表现

(一)企业发展服务的内涵

无论是根据经济学中的分工理论还是人类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在现代生产过程中,企业为了整合资源、发挥专长、提高效率,越来越多地出现“服务外包”行为,即将传统上由企业内部在产前、产中或产后所进行的一些生产、经营甚至管理服务活动(如产品设计、技术研发、物流销售、员工招聘、信息管理等等)外包,由其他企业来替其完成。这种趋势随着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而体现得越来越明显。生产业主要是指为满足上述企业服务外包需求而形成的产业,其服务对象是一个经济中作为生产者的企业而不是作为消费者的个人。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生产业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发展模式、增强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性意义。在国外中小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中,除了每个企业都“小而精”,相互依存度非常高,不仅仅存在环环相扣的供应链关系外,还有一些中间组织为整个产业提供服务,如研究开发、管理咨询等,这些服务使中小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和创意。我国中小企业之所以资源散落、之所以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受到掣肘,就是因为产业环境中缺少土壤养分,而养分恰是生产业的最大魅力所在。

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H.Greenfield在研究服务业及其分类时,最早提出了商务服务业的概念。1975年,Browning和Singelman根据联合国标准产业分类(SIC)把服务业分为四类:专业服务业(商业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保险业,房地产业等)、流通型服务业(又叫分销或分配服务,包括零售业、批发、交通运输业、通信业等)、消费者服务(又叫个人服务,包括旅馆、餐饮业、旅游业、文化娱乐业等)和社会服务业(政府部门,医疗、健康、教育、国防)。这种分类方法得到了联合国标准产业分类的支持,本文的研究主要在第一类,即通常所指的企业发展服务。

企业发展服务是国家政策成本比较大的项目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创业辅导、企业诊断、信息咨询、市场营销、投资融资、信用担保、产权交易、技术支持、人员培训、对外合作、展览展销和法律咨询等。企业发展服务的主体包括了政府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一类是全额拨款的事业性单位,一类是财政资助的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各种社会团体、专业中介服务机构,体现出面向中小企业的发展服务提供主体是社会化的,是兼顾公益性和营利性的,其中,社会团体主要包括各种行业协会、商会、企业协会、工商联合会等公益机构,专业中介服务机构主要包括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等商业机构。

(二)中小企业发展服务的供给模式

中小企业是企业发展服务的主要需求主体,根据企业发展服务供给主体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中所处地位的不同,可以将中小企业发展服务的提供模式划分为三种:政府主导模式、协会商会主导模式、专业中介服务机构主导模式。

1、政府主导模式

政府主导的服务供给模式系由政府的中小企业行政管理部门或相关部门建立的中小企业综合机构,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中处于主导地位。这一模式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比较普遍,因为这些地区的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往往不成熟、数量少、规模小,无法在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发挥支撑作用。这一模式下为中小企业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政策咨询、信用担保、创业辅导、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外事促进和市场开拓等。其优点是在短期内可以迅速建立起各种政府服务机构,缺点是对中小企业的服务需求了解不足,且容易产生低效率。

2、协会商会主导模式

协会商会主导的服务供给模式系由行业协会、专业协会、商会、企业联合会等业界互助组织,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中处于主导地位。这一模式在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协会商会组织健全的地区比较普遍(如温州),这一模式下为中小企业提供的服务往往不以营利为目的,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法律维权、市场开拓、技术创新支持、企业间贷款互助等。其优点是可以集聚中小企业自身的力量提供自助式服务,不足是由于力量有限,服务功能往往不健全。

3、专业中介服务机构主导模式

对于政府不能或不方便直接管理和服务的方面,而协会商会力量不足时,就应该由社会各方面的专业中介服务机构提供直接的市场化服务。这一模式在经济发达地区比较普遍,因为这些地区的市场化水平较高,市场中介组织发育成熟,服务市场比较健全,与此同时,这些地区中小企业的规模大、数量多,企业拥有良好的发展环境,这样,一方面服务需求旺盛,另一方面中介机构的服务供给能力也比较强,容易形成中介机构主导的服务提供模式。并且在这一模式下,提供服务的内容往往也是最全面的,几乎涉及中小企业需要的各个服务领域。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比较准确的根据中小企业的实际需要提供市场化服务,不足是在服务市场尚不健全或存在垄断时,会导致服务资源投入错位、收费与服务不成比例等问题。

(三)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供求偏差的主要表现

作为一种商品,影响中小企业发展服务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服务价格、服务质量、服务易获得性、企业偏好等,影响服务供给的因素则主要包括资金、人才、技术、价格、成本一收益率,其中,前三项决定了服务供给的能力,后两项决定了服务供给的意愿。

中小企业发展服务的供给――需求之间往往会有偏差,其中,供小于求的情况比较普遍,这种不平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服务供给不足。服务供给不足主要是由于服务机构少、服务产品少、服务质量差、服务手段单一、服务功能不健全等。政府主导的服务提供模式,由于不能很好的了解中小企业的实际服务需求、缺少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体制机制落后等原因,容易导致服务供给不足;协会商会主导的服务提供模式,由于业界互助力量比较薄弱,提供服务的范围比较窄、运转资金匮乏等原因,也容易造成服务供给不足。相对而言,专业中介服务机构主导的服务提供模式,由于能够根据服务市场状况,开发符合市场需要的服务产品,调节自身供应,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中小企业的服务需求。

供大于求的情况则往往出现在某一细分服务领域,并且一般该服务领域市场化程度比较高。如在我国广东、浙江等沿海城市,为中小企业提供出口报关服务的服务提供商数量比较多,而服务需求市场规模有限,为了争夺有限的客户,恶性竞争时有发生。供大于求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小企业的服务需求不足。导致服务供给相对过剩。而导致中小企业服务需求不足的原因则既有企业对服务产品缺乏了解、对服务价值认识不够等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服务性价比低、服务的可获得性差、服务产品不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等服务供应商方面的原因。特别是服务产品与中小企业实际需求不一致是导致服务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如根据一份英国国际发展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成都的调查报告。该地在法律知识培训及创业辅导方面,客户明示的需求要低于服务提供商为提供这些服务所投入的资源。与此相反,客户对于专业技能培训、信息化培训以及质量标准评估培训的欢迎程度要高于服务提供商的关注。

三、提高服务供给能力的途径:概念模型与现实思考

(一)概念模型

服务供小于求是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供求失衡的主要表现,由于服务供给主体主要包括政府、协会商会和专业中介服务机构,因此,需要从这三个层面人手,提高服务供给能力。根据三种服务提供模式的优缺点,建立提高服务供给能力的概念模型,具体如下图所示。

(二)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供求偏差的表现及修正途径

从整体上看,我国目前中小企业发展服务市场上,不论是东部发达地区还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都普遍存在供小于求的不平衡现象,其原因主要是目前我国为中小企业创业和发展的服务提供主体仍然是政府’,协会商会的力量比较薄弱,而市场专业中介服务组织还没有发育成熟,服务供给数量少,服务市场化水平低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服务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修正这种偏差,需要政府、协会商会和专业中介服务机构提高供给能力,为中小企业提供多层次、多功能、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

1、政府层面

(1)整合资源,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服务机构的主管部门涉及广,统一协调难度大,需要地方政府、中小企业管理部门以及相关部门联合行动、整合资源。对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整合,应按照政府统筹规划,由中小企业管理部门牵头,协同发展改革、财政、科技、人事、民政、劳动保障、质量技术监督、工商、商务、税务、统计、金融等相关部门,加快制定和完善各类中介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基本行业规范,以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减少不必要环节,简化办事程序,降低收费标准,提高服务水平,促进服务规模化、品牌化。同时,有条件的地方需要推进综合部门(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的市场化,发达地区的服务中心应该设立为企业性质。对于仍然属于事业单位性质的服务中心,则要提高服务意识,转变服务态度,优化服务功能。

(2)设计“基于事实”的服务支持项目。中小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以及综合机构可通过组织开展中小企业服务供求对接会,了解中小企业的发展服务需求。设计“基于事实”的服务支持项目,包括服务补贴支持项目、金融支持项目、创业支持项目、研发与创新支持项目、培训支持项目、信息支持项目、市场开拓支持项目、与大企业对接支持项目、环境项目、节能项目、可再生资源项目、风险资本项目等,在实践操作中进一步细化,避免项目的重叠。通过组建专门的评估机构进行服务支持项目的信息采集、连续跟踪、有效性评估,并及时将有关信息反馈给中小企业服务支持项目的提供部门使得支持项目能够更好的适应中小企业的需求。

(3)转变政府职能,促进协会商会发展。我国协会商会的生成模式主要有四种:体制外途径生成、体制内途径生成、体制内外结合以及法律授权产生。这些协会商会的形成与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密切相关,也包括政府顺应市场形式而进行的适当引导。在转型期,政府对协会商会总体上趋于扶持,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制约,具体表现在控制市场准入、控制资源投人、制约职能发挥等,导致协会商会的管理、服务、协调功能无法充分发挥。因此,当前发挥协会商会功能的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一是坚持政会分开,保证协会商会依法依章程开展活动的独立性;二是实现职能转移,将协会商会能够履行的职能从政府转移到协会商会,鼓励它们开展各项服务活动;三是放松市场准入,取消审批许可登记制度,取消业务主管部门,允许条件成熟的行业内企业根据本行业的实际情况和自身利益权衡从而自主成立行业协会:四是为行业协会收入多元化提供必要的支持,包括提高协会商会会费收取标准,扩大服务性收费的份额;五是完善政府购买机制,政府要按照市场化规则发展协会商会,根据协会商会提供服务的工作数量、质量、复杂性等可量化指标支付相应费用。此外,还要进一步提高协会商会会参政议政的权力和积极性,发挥其在中小企业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作用。

(4)采取政府扶持中介,中介服务企业的模式。现阶段,对于大多数地区而言,仍然要继续发挥政府的核心作用,但要逐渐实现从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和政府指导的层次过渡,走政府扶持中介、中介服务企业的道路,最终形成中介机构主导的服务提供模式。其中,政府对市场中介组织的扶持是多方面的,如统一规划、制定法规、进行宏观指导和调控、培训人才,实行优惠信贷和减免税、承担和分散风险、增加基础设施投资等。此外,还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按照自愿的原则,推进中介机构积极实行行业内的联合与重组,淘汰一批规模小、执业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弱的中介机构,形成一批规模较大、执业水平较高、具有国际信誉的中介机构,逐步缩小与国际中介机构的差距,提高中介机构的竞争力。

(5)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激励机制方面主要是要出台一系列支持服务中小企业的政

策,包括:财政政策,主要是落实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的设立;税收政策,主要是对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服务机构给予税收减免或补贴,如对公益提供税收减免,对商业提供补贴等;创业政策,包括对首次创业的企业或个人给予资金支持、税收减免、工商注册费用减免,对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企业进行奖励等。约束机制方面,一是要加强对建设资金的监管,我国从2000年就出台了《关于培育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若干问题的意见》,2003年出台的《中小企业促进法》更进一步要求建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并要求该资金中一部分要用于服务体系的建设,鼓励社会服务机构服务中小企业。目前仍要探索建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资金的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是加强对中介服务组织的监管,需要完善法规,将中介服务组织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依法对中介服务组织登记,坚决取缔无照经营,加强综合管理和社会监督。此外,还要完善中介服务组织的自律机制,要用市场中介服务组织本身的制度、章程和运行规则进行管理,在中介服务组织中成立协会,把分散的中介服务组织联合起来,实行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三是加强对服务资格的监管,在鼓励中介组织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服务的同时,在一些特殊服务领域推行行业准入制度。四是提高《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可操作性和约束力,并定期组织执法大检查,督促各级政府依法行政,运用法律手段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秩序,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协会商会层面

(1)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加强自身建设。我国协会商会往往具有官办民营的性质,制度建设滞后,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发生制度异化,与行业协会的本质特征相背离,治理结构不合理制约了协会商会作用的发挥。只有加强行业协会的内部建设,提高行业协会的质量,行业协会才能承担起政府转移给它的职能。协会商会要坚持不以营利为目的原则,不断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完善协会的制度和章程。章程要明确本协会的各项具体职能,把行业协会的工作纳入规范化的轨道。以协商、公平、公正的原则处理内部事务,制定行业内部争议处理的规则和程序,通过加快自身改革,增强自我约束,完善内部管理。

(2)提高协调能力,发挥服务、发展、代表功能。协调能力不足是制约我国协会商会开展有效服务的重要因素,协会商会提高协调能力的关键在于:一是协调会员单位之间从无序竞争到有序合作,共同发展,建立价格协商、利益共享、行业自律等机制,维护行业竞争秩序;二是协调政府指导,通过开展对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建立健全信息统计体系,积极向政府反映企业诉求和行业呼声,为政府制定财政税收和产业政策提供依据;三是积极帮助会员单位开拓市场,特别是在解决贸易纠纷与争端等方面发挥切实作用。

3、专业中介服务机构层面

(1)提高内部规则的约束力。我国社会专业中介服务机构是在经济社会转型之后产生的,经历了政府强力干预向引导、服务的角色转变后,中介机构也逐步走向依赖内部规则的治理。内部规则往往是在组织内部成员在商定的基础上达成的共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有效的制度和程序,是自我履行的契约。这种内部规则的约束力主要依靠契约、信任、相互监督等机制,能够给内部成员一个稳定的预期。我国专业中介服务机构内部规则中的契约治理往往表现为精英治理,导致管理不善、缺乏民主,因此,需要依靠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来实现内部规则的有效性和约束力。

(2)开展服务需求调研,以需求定供给。我国目前关于中小企业发展服务需求的调研主要由政府开展,容易导致调研信息失真,社会中介机构作为服务提供商则具有获取真实信息的有利条件,因此,中介服务机构要积极开展调研,在了解中小企业实际需求的前提下,打造服务供求对接平台。如中小企业需要管理咨询,包括远景规划、战略管理、现场管理等,中介服务机构通过调查了解这些需求,就可以提供相应的服务;如果中小企业需要市场信息,中介服务机构可以通过市场调研、市场预测等来满足其需求。

四、实证分析

笔者围绕湖北省主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展开为期三个月的问卷调查和小组访谈,评估湖北省中小企业发展服务的供需情况。

(一)样本基本情况

调研选择两类样本,一是中小企业样本,主要从农林牧渔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现代服务业(信息、咨询、法律、广告、设计等)、交通仓储电信服务业、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供应业、制造业、房地产业等11个行业中,选择中小企业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06份,其中,有效问卷共104份,有效率为98%。二是服务机构样本,从金融、技术、培训服务体系中选择服务机构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68份,其中,有效问卷共60份,有效率为88%。

1、样本中小企业基本情况

就行业分布而言,样本企业中制造业占75%、建筑业占5.8%、农林占1.9%、现代服务业占1.9%、其他行业占15.4%;就企业所有制形式分布而言,样本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私人控股)占34.6%、私营企业占32.7%、外资(合资)企业占23.1%,国内股份制企业占5.8%、集体企业占3.8%;就企业要素类型分布而言,样本企业中劳动密集型企业占53.8%、资本密集型企业占5.8%、技术密集型企业25%。

2、样本服务机构基本情况

服务机构样本中,企业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占大多数,其中,企业占样本总数的60%,同时,非政府组织(行业协会和商会)也占有一定比例。

(二)调研分析方法

1、调研方法

(1)问卷调研。分别针对武汉、咸宁、襄樊、随州、孝感等10个市、县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展开调查,发放中小企业调查问卷和服务机构调查问卷。中小企业问卷在调研城市的典型行业中的典型企业下发,了解中小企业对当地可利用的企业发展服务和政策支撑的认知程度。各地服务机构的调查遵循重点体系涵盖(主要是金融、技术和培训)、大机构送达的原则评估代表城市服务体系的发展能力和现状,将供给和需求结合寻求企业发展服务中存在的差距,更好地理解在不同细分市场上中小企业的需求。

(2)现场调研。现场调研采用小组讨论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参加小组讨论的成员包括:各被调研市县中小企业管理部门的主管领导,2--3名中小企业代表,2--3名服务机构代表;同时,在各县市选择1--5家企业、服务机构进行实地调查访谈。

2、分析方法

调查数据经EXCEL整理后,运用饼状图、柱状图等进行比较说明,部分数据输入SPSS12.0进行分析处理。

(三)调研基本情况

1、中小企业发展及服务需求情况

(1)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统计结果表明,对企

业发展而言,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原料、政府服务、市场容量、本地的优惠政策、专业技术人员数量、融资难易程度、信息的可获得性、劳动力成本;交通条件、社会文化、生产水平、生活环境的适宜度、地理位置等因素也较为重要。

(2)各种服务项目对企业的重要程度。大多数样本企业认为对企业发展很重要的是技术支持、市场开拓、融资以及信用担保等服务,信息咨询、法律维权、帮助与大企业配套、教育培训等服务也比较重要。

2、服务机构发展及服务供给情况

(1)对自身发展前景的判断。绝大部分服务机构认为可充分注重未来发展,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但也有个别服务机构认为处于疲于应付状态。

(2)提供服务的主要种类。样本服务机构提供的主要服务包括信息咨询、市场开拓、融资筹资、贷款担保、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经营管理、国际合作等,在这些服务中,又以提供信息咨询、贷款担保和人才培训为主,这三种服务占全部服务种类的53.9%。

(四)供求偏差分析

1、服务质量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获得过中介服务的企业中,只有11.1%的企业对中介组织提供的服务表示满意,58.3%的企业表示比较满意,30.6%的企业则表示不满意。另外,企业对各种服务项目的评价普遍不高,就具体的服务项目而言,对评估和认证、市场开拓、经营管理、教育培训比较满意的分别占53.15%、44.7%、44.7%和42.6%,企业最不满意会展、信用担保、税收中介、财务等方面的中介服务。企业对服务不满意的原因则主要是服务收费太高、服务缺乏针对性、服务缺乏深度等问题,分别占28%、24%和19%。

2、服务产品和服务提供模式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以技术服务为例,在制约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中,有57.7%的企业认为是缺乏资金,但在技术服务机构提供的主要服务中,没有协助中小企业进行技术贷款。另以培训服务为例,就培训方式而言,78.8%的中小企业希望采用短期就近培训的模式,17.3%的企业希望进行长期就近培训,13.5%的企业愿意采用网络进行远程培训,只有11%的企业愿意使用短期外地培训。但现有的培训机构更多是以传统方式开展培训服务,不能满足部分企业通过网络进行远程培训的需要,利用网络新兴媒体进行远程培训等新的培训模式市场有待于进一步开拓、发展。

3、服务市场化程度不高制约了服务市场的发育

样本服务机构以提供非营利为主,但企业更愿意付费接受高质量的市场化服务。根据问卷及小组访谈,目前,大部分服务是由政府行政管理部门或综合机构提供的公共或公益,企业可选择的高质量的收费服务项目不多,但实际上,企业愿意为大部分的中介服务付费,被调查企业针对各项服务愿意付费的比例远高于不愿意付费的比例。

(五)修正偏差的主要途径

1、提高服务供给水平

从企业角度看,就针对“本地中小企业服务的供求情况”的判断,55.9%的企业认为本地目前针对中小企业的服务供给是小于需求的,只不到有9%的企业认为服务供给是大于需求的,其余36%的企业认为二者基本持平。多达85%的企业认为未来对服务的需求将增加,只有6%的企业认为需求将减少。从服务机构看,77%的服务机构认为本地目前针对中小企业的服务供给是小于需求的,只有3%的服务机构认为服务供给是大于需求的。就中介服务水平而言,有73.3%的服务机构认为目前本地的中介服务水平处于初级阶段。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服务供给水平。

2、充分发挥政府应有作用

政府应该在服务中小企业中发挥重要作用,但要明确提供服务的项目和类型,这是本次调研的普遍共识。97.9%的企业认为政府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方面扮演的着重要的角色,只有2.1%的企业认为政府的作用不是很重要。参与访谈和小组讨论的代表认为,虽然政府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但要明确政府应该提供的服务项目和服务边界,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能够提供的服务应尽可能地由它们提供,不能越俎代庖。

就服务项目和类型而言,企业最需要政府提供的前四项服务中,融资、信用担保、创业辅导、市场开拓的选择比例最高,会展服务、评估和认证、税收中介、经营管理的选择比例较低。企业最需要中介组织提供的前四项服务中,技术支持、信息咨询、市场开拓、教育培训选择比例最高,进出口服务、会展服务、税收中介、财务服务的选择比例较低。

3、积极扶持中介服务机构发展

随着服务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中介服务机构必将在为服务中小企业中发挥核心作用。然而,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需要政府采取积极措施予以扶持。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影响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的自身因素主要有综合性高级人才缺乏、获取服务对象信息困难、获取市场需求信息困难以及缺乏运营资金等。其中,综合性高级人才的缺乏是影响服务机构发展的最重要的制约因素。

外部环境对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影响也很大,政策体系的不完善、技术来源不能满足客户要求、政府介入过多,市场化程度不高、缺乏税收优惠政策是制约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的主要外部因素。在这诸多影响因素中,政策支持的缺乏、服务产品不能满足客户需求是影响服务机构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目前,政府对中介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一般,普遍认为政府应加大对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就具体的支持措施而言,大多数服务机构都希望政府能够提供税收方面的优惠、建立中介服务平台、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加强中介人员技能和管理培训。

4、加快服务市场化进程

接受过服务机构服务的样本企业,列举最多的机构类型为行业协会、商会,政府机构、研究机构、大学等,而企业组织的出现次数较少。由此可见,需要进一步发挥社会商业性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提高服务的市场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