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临床免疫学综述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27 15:57:16

临床免疫学综述

临床免疫学综述第1篇

作者:王志有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肝病;临床特点;免疫学特征

自身免疫性肝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机体自身免疫反应过度造成肝组织损伤,出现肝功能异常及相应症状体征的一组疾病[1]。为提高自身性免疫肝病的诊断率,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9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82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及免疫学特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82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所有病例均符合自身性免疫肝病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9例,男性73例,年龄33-58岁。排除酒精性或中毒性肝病、遗传代谢性疾病(α1胰蛋白酶缺乏症、Wilson病和遗传性血色病、铁、铁蛋白及血清铜蓝蛋白水平异常患者)。排除病原学检测HCV、HDV、HAV-IgM、HEV-IgM、抗TTV检测阳性者。PSC6例,AIH38例、PBC23例及AIH-PBC15例。PBC的诊断以2000年美国肝病学会(AASLD)指导建议为准,AIH诊断参照2002年美国肝脏病学会发表的AIH诊疗指南,重叠综合征的诊断参照Joshi等文献。PSC的诊断参照Mayer标准。另选取我院同期进行体检的40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其中男性4例,女性36例,年龄30-55岁,其与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年龄、性别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分析方法对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随访6个月-48个月,回顾性分析其发病或初诊至确诊的时间、临床、生化、免疫及以及治疗反应。

1.2.2自身抗体检测抽取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正常体检组的清晨、空腹12h、肘静脉血2-3ml装于专用抗凝管混匀,1h内以3000转/min离心10min分离血浆,置-20℃冰箱保存,用于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及抗线拉体抗体(AMA)的检测,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操作。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描述,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主要临床特征AIH、PBC、AIH-PBC多见于女性,PSC多见于男性。PSC的常见临床症状为黄疸和皮肤瘙痒,详见表1。

2.2自身免疫抗体检测自身免疫性肝病组患者的用于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及抗线拉体抗体(AMA)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人(P<0.05),详见表2。

2.3诊断情况82例患者中PBC首诊正确诊断率为13.0%(3/23),从发病到确诊平均时间为38个月,AIH诊断率为7.9%(3/38),从发病到确诊平均时间为46个月,PSC诊断率为16.7%(1/6),从发病到确诊平均时间为31个月。AIH-PBC的诊断较为困难,常被误诊为单纯PBC或单纯AIH。

3讨论

自身免疫性肝病是一组免疫介导的、以肝脏为靶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及其重叠综合征(AIH-PBC)[2],常伴有黄疸、发热、皮疹、关节炎等肝外症状[3],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自身免疫性肝病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特别是近十年来对其重视度有显著的提高。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又是控制疾病进展的关键[4]。PSC、AIH、PBC、AIH-PBC的病因、临床表现、组织学变化等相互交叉而又各不相同,诊断和鉴别诊断十分困难。本研究结果显示,AIH、PBC、AIH-PBC多见于中年女性,PSC多见于青年男性。AIH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黄疸和乏力,均有80%以上的患者有此类症状。PSC临床表现以瘙痒较为典型,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PBC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黄疸、腹胀和乏力。PBC-AIH主要表现为腹胀、乏力和食欲不振。

临床免疫学综述第2篇

关键词:卡介菌多糖核酸;兔疫调节;临床应用;综述

卡介菌多糖核酸(BCG polysaecharide and nucleis acid,BCG-PSN)是在卡介苗的基础上,通过热酚法提取卡介菌中的多糖、核酸混合而制成的免疫活性物质,是我国首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免疫调节剂[1,2]。具有提高细胞免疫功能、调节体液免疫水平的作用。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本文就卡介菌多糖核酸的药理作用及其目前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1卡介菌多糖核酸的药理作用

1.1通过调节机体内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刺激网状内皮系统,激活单核-巨噬细胞功能,增强自然杀伤细胞功能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1.2通过稳定肥大细胞,封闭IgE功能,减少脱颗粒细胞释放活性物质,以及具有抗乙酰胆碱所致的支气管痉挛作用,达到抗过敏及平喘作用。

2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进展

2.1慢性荨麻疹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皮肤病,病因复杂,多与机体过敏、产生变态反应有关,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参与了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近年临床常用BCG-PSN联合口服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荨麻疹,治愈率高,复发率低。李日清等[3]用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用药6w后治疗组有效率为88.2%;对照组为63.5%,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左西替利嗪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好。

2.2湿疹 湿疹发病机制复杂,普遍认为是由于内外激发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迟发型变态反应。临床联合肌注BCG-PSN,服用抗组胺药物,外用类固醇激素药物治疗湿疹,痊愈率高,复发率低。周卫东[4]用盐酸左西替利嗪口服,卤米松乳膏与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序贯外用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肌注治疗湿疹,6个月疗效有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扁平疣 扁平疣是由人类瘤病毒(HPV)所引起的慢性皮肤病,患者多为青少年,在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时易患本病。近年临床多用BCG-PSN联合CO2激光、液氮冷冻、电离子机及抗病毒药物治疗扁平疣效果显著。李艳峰[5]用二氧化碳激光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治疗扁平疣,连用8w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2.5%,说明二氧化碳激光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治疗扁平疣疗效确切,副作用小。徐红英[6]用液氮冷冻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扁平疣,经过8周的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扁平疣消退复发状况及不良反应,组治疗效果比对照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4尖锐湿疣 尖锐湿疣也是由(HPV)引起的皮肤黏膜良性增生物,目前临床上的传统疗法主要包括物理疗法和化学疗法,但复发率较高,主要原因是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低下。临床使用物理切割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尖锐湿疣效果显著。艾莉[7]用微波治疗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治疗尖锐湿疣,3个月后试验组治愈率为88.89%,对照组治愈率为57.78%.该法临床治愈率高,复发率低,且经济、安全、操作方法简单.

2.5斑秃 斑秃是一种常见的脱发性疾病,可能与遗传、应激、内分泌失调、自身免疫等多种因素相关。钟华杰等[8]利用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斑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24%,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也只有71.79%.说明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斑秃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2.6白癜风 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后天性色素脱失性皮肤黏膜病,其发病机制与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及细胞因子相关。临床用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白癜风疗效确切。任虹等[9]观察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白癜风,治疗组有效率为83.67%,对照组有效率为51.02%.NB-UVB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白癜风疗效确切。

2.7生殖器疱疹 生殖器疱疹(RGH)是由单纯疱疹病毒Ⅱ型感染生殖器部位皮肤黏膜所引起的炎症、水疱、溃疡性疾病。近年临床研究表明,用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临床疗效确切,且能纠正患者免疫紊乱,有效预防复发。BCG-PSN治疗RGH的临床疗效确切,作用机制可能通过调节外周血CD1+细胞,纠正Th1/Th2平衡失调有关[10]。韩庆东等[11]使用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盐酸伐昔洛韦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1年后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2.8玫瑰糠疹 玫瑰糠疹是一种急性炎症性红斑、丘疹、鳞屑性皮肤病,病程有自限性,病程较长,平均为(6~8)w,少数可迁延6个月以上。蔡冰等[12]采用肌注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口服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玫瑰糠疹,治疗组有效率93.33%,对照组有效率67.86%,说明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玫瑰糠疹,临床疗效更佳,无明显不良反应。

2.9银屑病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性反应性皮肤病,其发病与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有关,机体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补体功能均有异常。付玲[13]采用肌注卡介菌多糖核酸,同时口服复方氨肽素片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在传统的方法上联合应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起效迅速、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BCG-PSN作为一种新型免疫调节剂,可以通过增强细胞免疫,平衡体液免疫等功能,从而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强抗敏、抗感染的能力。对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病毒性皮肤病疗效确切。在临床上可以用于治疗过敏性疾病、病毒感染性疾病、及其他多种免疫功能异常疾病。随着其功能机制及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BCG-PSN的临床应用将得到进一步的推广。

参考文献:

[1]晏子厚,曹慧,何菊,等.卡介菌多糖核酸的试制[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1999,12(4):208-210.

[2]Li J, Luo DF, Li SY, et al. Efficacy of intramuscular BCG polysaccharide nucleotide on mild t o moderate bronchial asthma accompanied with allergic rhinitis;a randomized,double bli-nd,place bo-controlled study[J].Chin Med J(Engl.)2005,118:1595-1603.

[3]李日清,程培华.斯奇康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J].华夏医学,2013,26(2):263-265.

[4]周卫东.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29:96-97.

[5]李艳峰.二氧化碳激光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扁平疣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3,3:108.

[6]徐红英。液氮冷冻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扁平疣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3,8(7):186-187。

[7]艾莉,祁秀格。微波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尖锐湿疣9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6:48-49.

[8]钟华杰,吴原.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斑秃41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4):388-389.

[9]任虹,解春桃,邵银红.窄谱中波紫外线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白癜风疗效观察[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16(4):325-326,330.

[10]张灵鹏.卡介菌多糖核酸对生殖器疱疹患者Th1/Th2的调节作用[J].中国药师,2009,12(11):1619-1621.

[11]韩庆东,张建平,胡佳圆,等.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盐酸伐昔洛韦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疗效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12(5):315-316.

临床免疫学综述第3篇

1组建兴趣小组,培养实践能力

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划分,对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组建成免疫学兴趣小组,在业余时间组织这些学生进行免疫专题学习,教会学生进行医学免疫检索,对相关免疫信息进行搜集,然后以实验教学的方式,结合采用学生自主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自主设计免疫实验,对实验目的、步骤、所需材料和器材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能力。

1.1免疫学兴趣小组的筹建

在医学检验班级中选择20名对免疫学检验感兴趣并且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组建免疫学兴趣小组,然后教师向学生们介绍组建免疫学兴趣小组的目的、意义,学生自主制定具体方案,从而培养学生成为应用型和科研型医学技术人才。

1.2免疫学兴趣小组实验的开展

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差异进行分组,将20名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是教学应用型兴趣小组,另外一组是教学实践型兴趣小组。同时两个小组所要研究的实验方向也不相同,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教学应用型兴趣小组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免疫学相关疾病进行资料搜集、信息宣传,对免疫学在临床中的典型案例进行调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鼓励学生自主查阅文献,搜集相关资料,摄取领域前沿知识和技术,然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制定实验研究课题及目标。教师要给予学生正确建议,帮助学生走出固有思维,将所查阅的资料与临床实际案例结合起来,建立临床免疫学网站,让学生们可以通过校园网了解到免疫学的相关信息,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还可建立网页动态,免疫学的最新成果,可以为学生们开设学校论坛,学生们可以在论坛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多途径参与免疫学学习。

2.教学实践型兴趣小组的任务主要是根据所开设的临床免疫学实验课程,设计较为实用、具有思考性的教学实验,制定实验方案,然后小组学生之间进行探讨,制定最佳实验方案。在教师的协助下,根据制定的实验方案开展实验。最后,兴趣小组对实验过程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实验结论,并制定完整的实验计划。实验过程中,小组学生要用摄像机将实验过程和总结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通过校园网站进行推广宣传,为更多的同学提供免疫学实验依据。

1.3免疫学兴趣小组的价值

免疫学兴趣小组的成员基本都对免疫学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方案的制定、实验因素的考虑,要让学生将自己设计的免疫学实验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展示给全班同学,从而激励学生积极展现自我,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也要寓教于学,要学生对免疫学教学模式提出自己的意见,填写调查问卷,让教师及时获取反馈信息,从而对免疫学教学工作及时作出调整。

2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途径

目前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体系主要分为3个层次,分别是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在基础性实验中,学生主要是对免疫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有所了解,对实验器材和材料有所掌握,这是实验最基本的技能训练。而在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中,就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所培养,让学生通过实验过程去探究实验目的,构建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这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学生在免疫学实验教学中不拘一格,能够勇于实验创新,从而快速促进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课教学方法的形成。

3将学生学习由被动性转变为主动性

在临床免疫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习惯了采用传统的说教教学方式,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不适应时展的潮流,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产生了抑制作用,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所以新型课堂实验教学模式中,教师要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要转变学生的被动地位,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1)在实验前,教师

可以让学生先阅读课本,然后给学生一定时间进行总结,然后让学生逐个上台进行阐述,教师通过学生的阐述,分析实验设计是否合理,不合理的进行指导改正,最后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了。(2)在免疫学实验做完后,教师要让学生上台对自己的实验进行分析,包括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果,让学生总结实验成果或失败的原因,同时还要鼓励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要对实验中的注意事项相互分享,要让学生们感觉到实验课程的充实性,加深学生对免疫学专业知识的掌握,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4充分利用直观、生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由于临床免疫学知识较为枯燥,学生学习能力有所差异,所以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教学手段,要将实验画面和素材直观地体现到荧幕上,插入一些声音和图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知觉,刺激学生的思维,加快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如教师可以在多媒体教师中播放单克隆抗体制备实验和细胞免疫功能检测实验,让学生通过幻灯片仔细观察实验要点,扩充学生的学习信息,让学生对实验原理和过程更容易掌握。

5实验教学与临床接轨,充分利用临床实践教学基地

医学院校可以与各大医院进行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利用暑假时间安排学生到医院检验科进行参观见习,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真实的临床操作技术,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临床免疫学检验的新技术、新方法和发展趋势。可以让学生协助一些简单操作,让学生能够了解临床免疫学检验常用仪器的使用,进一步将理论联系实践,为将来从事临床免疫学检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术俊,钱中清,马华.临床免疫学与检验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1).

[2]汪光蓉,王强,林芳,张国元.临床免疫学检验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02).

[3]邱纪.临床免疫学检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医药卫生,2014,(01).

[4]苏利沙,张根豪,邓少丽,张俊华,刘红春.常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02).

临床免疫学综述第4篇

[关键词] 原发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自身免疫异常;临床特征;生存研究

[中图分类号] R5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4(a)-0066-03

原发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是一组以一系或多系的异常造血或无效造血为临床特征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近年来,MDS与自身免疫性疾病之间的联系不断引起学者关注。国外文献报道[1],MDS伴发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比率在10%以上,以类风湿性关节炎最为多见,其他包括白塞病、Graves病、克罗恩病等。同时部分患者虽无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但免疫学检查亦可存在异常。为观察MDS合并自身免疫异常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合并自身免疫异常对MDS患者转归及生存期的影响,笔者对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或免疫学检查资料完善的146例MD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比较分析,现将研究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1月~2012年6月河北省石家望而却步市赵县妇幼保健院治疗的146例MDS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骨髓穿刺涂片、骨髓细胞组织化学染色等检查确诊,免疫学检查资料完善。根据是否合并自身免疫异常将其分为合并自身免疫异常组和免疫学检查正常组。自身免疫异常组患者31例,男11例,女20例,年龄31~76岁,中位年龄47岁,其中12例明确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9例为现免疫学检查异常。免疫学检查正常组115例,其中男75例,女40例,年龄17~82岁,中位年龄51岁。

1.2 研究方法

分析记录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情况、血常规指标、染色体核型分布以及转白率、中位生存时间等指标。免疫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由本院检验中心免疫学实验室完成。随访及预后:所有病例随访至2012年6月30日,随访1~4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5个月。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中位数表示,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构成比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近年来,自身免疫性疾病对MDS转归和预后的影响逐渐引起学者关注。临床研究发现[2-3],部分MDS患者合并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率显著高于后者的自然发病率,另有部分患者虽无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但免疫学检查亦可存在异常,说明MDS与自身免疫性疾病之间的关系并非偶然。本次研究显示,146例MDS患者中,15例(33.33%)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另有16例(10.96%)患者出现免疫学检查异常而无临床症状,二者合计占比(21.23%),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4-5],为MDS与自身免疫性疾病之间的联系提供了进一步的佐证。

MDS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出现的内在机理尚不明确。部分学者认为[6-7],MDS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源自同一类型免疫异常,如T细胞功能失常,即可在引发造血干细胞破坏(发生MDS)的同时,引起人体其他组织或器官出现自身免疫性疾病。部分MDS患者在给予免疫抑制剂治疗后病情可缓解,可为这一说法提供佐证。也有观点认为[8-9],MDS本身即可导致一系列自身免疫方面的异常,包括NK细胞减少、B淋巴细胞活化、巨噬细胞受损引发免疫复合物清除受阻等,并进一步出现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本次研究未能准确掌握患者MDS与自身免疫异常出现的时间先后,因此尚难对上述假说提供证据。

本次研究显示MDS患者合并自身免疫异常多见于年龄

此外,自身免疫性疾病对MDS转归和预后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对MDS患者预后的影响尚无明确结论,有研究认为存在自身免疫异常的MDS患者预后比无免疫异常的MDS患者明显更差,也有研究显示两者间并无统计学差异[11-12]。本次研究显示,合并自身免疫异常组患者转白率与免疫学检查正常组比较虽无统计学差异,但其中位生存期却明显缩短。因此笔者倾向认为合并自身免疫异常对MDS的预后尤其是生存期存在不良影响,但此种影响并非因转化为急性白血病所导致。

总之,自身免疫性疾病与MDS之间的联系值得临床工作者进一步研究、总结,以期明确二者间的内在关系、发病机制和治疗对策,提高对MDS的治疗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 Okamoto T,Okada M,Mori A,et al. Correlation between immunological abnormalities and prognosis in mtelodysplastic syndrome pations [J]. Int J Hematol,2009,66(3):345-351.

[2] 李冰,徐泽锋,崔蕊,等.合并自身免疫异常的原发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及生存分析[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2,33(7):527-531.

[3] 邓飞琦,唐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联临床观察[J].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7,4(6):504-506.

[4] 秦玲,周莉莉,刘珂,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异常克隆分布及与外周血细胞变化的关系[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3):8-9,12.

[5] 李萍,欧阳建,周荣富,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免疫表型特点及临床意义[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2,25(4):434-436.

[6] 付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35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6):106-107.

[7] 易彦,葛圣雷.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合并自身免疫病的WPSS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20(13):2034-2037.

[8] 肖唐杰,陈素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40例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9):58-59,64.

[9] Hahm C,Mun YC,Seong CM,et al.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based karyotyping in acute myeloid leukemia or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with trisomy 8 as the sole chromosomal abnormality [J]. Acta Haematol,2012,129(3):154-158.

[10] 韩丹,郭静明.骨髓微环境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1):2375-2377.

[11] 郑冬丽.6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5):157-158.

临床免疫学综述第5篇

【摘要】临床检验为临床免疫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项技术的研发为临床检验学发展提供了机遇,有效缩短了检测时间,节约了样本用量,实现了疾病准确、快速、无创的诊断。同时也需正视存在的困难,对复杂的数据行合理和有效的应用,以减轻患者负担,控制成本。同时加强基础研究的合作与交流,让从业者加强各种技术的培养和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满足临床免疫检验的要求。

【关键词】临床免疫学;免疫检验;实践;探索

临床免疫学是免疫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连接环节。免疫学检验是以免疫学原理为基础,利用各种具有敏感特性的标记技术,对各种病理和生理的免疫学指标行特异性、超微量地分析,包括细胞的、体液的诊治及预后评估[1]。就免疫学检验进行准确定位,是临床医生依据检验结果对疾病进行诊治和防控的有效技术手段,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就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的相关实施与探索进行综述如下。

1临床免疫学概念

临床免疫学属重要的免疫学分支部分,为免疫学应用到临床医学的途径。免疫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与临床免疫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有着密切相关性,为临床及时、科学的应用免疫学新技术,在疾病的治疗、监测、确诊、预后中均发挥重要的引导及参考作用[2]。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临床上多种免疫学技术已被普遍开展应用,如流式细胞式和免疫细胞检测及分类技术、血清蛋白电泳技术及各种肽类物质、激素、细胞因子、肿瘤标志的检测技术等[3]。随着目前检验项目在临床的不断增多,临床医务人员及患者自身都对临床检验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各种免疫学技术均需紧跟医疗科技发展步伐,更全面、迅速的发展,以尽快的与临床应用适宜,进而开展临床免疫学技术的崭新局面。

2临床免疫学促进新技术发展

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创新基础均需有相应的理论,如PCR技术、分子克隆技术等均为遗传学或分子生物学重要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而这些技巧中,理论基础为DNA的双螺旋。同时免疫学的抗体理论与抗原对多种临床免疫学新技术的产生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如标记技术、沉淀、凝集等的发展进展[4]。近年来,受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不断渗透及免疫学的飞速积习难改展,使免疫学在理论上获得了较大的突破。

3临床免疫学新技术发展特点分析

3.1多学科交融临床免疫学经典技术包括免疫标记技术、溶血技术、中和技术、沉淀技术、凝集技术等。以上技术为临床免疫学基础,在临床免疫学传统及现代的理论中均占有较重要的地位。以上技术或其基础上发展创新的技术至今仍在科学研究和临床检验中广泛应用。但生命科学在不断发展,不同学科间渐较难明确区分和界定,形成广泛的渗透和交叉的局面,而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适体技术、分子杂交技术、PCR技术、染色质沉淀技术等免疫学新技术,使免疫应用范围和理论不断拓展。另外,临床免疫检验中,组织学、细胞学中的显微镜技术也为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如由普通显微镜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联合对抗原进行检测,自身抗体采用荧光显微镜与荧光标记技术联合进行检测。且电子显微镜对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和免疫细胞的行为可直接行动态观察。以上技术的应用,使临床免疫学技术得到了较大丰富,为发展提供了动力及方向[5]。同时免疫学检测数据显著多,用日益复杂,有效分析数据和正确应用结果显得较为重要故临床免疫学与生物信息学、医学统计学等学科的合作与交流也渐趋深入。

3.2高通量、智能化、自动化的免疫新技术临床免疫学检测具有同步化、智能化、自动化的特点,与传统手工操作有较大的区别,如微粒子酶免疫技术、电化学发学分析技术等,毛细管电泳技术也在临床广泛应用,目的,生物芯片技术使整个检验医学检测实现了大规模、平行化、高通量的要求。同时,组学技术、后基因技术、酶联免疫斑点技术的研究也不断深入,极大的满足了临床免疫学需要。

4免疫学检验定义

4.1临床免疫学中免疫学检验为重要组织部分以基础免疫学理论作指导,临床免疫学对免疫学方法及技术不断创新,在对疾病研究,特别是自身免疫病、肿瘤、传染病、血液病、免疫缺陷病、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病发机制、诊治、预后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属免疫学分支学科,是基础免疫学内容与临床免疫学内容的中间环节,为临床医师对疾病进行研究的相关技术方法。

4.2免疫学检验的相关定义依据免疫学原理,特别是抗体与抗原反应原理,对各种敏感标记进行利用,如荧光素、发光物质、放射性同位素等,特异地、超微量的对各种病理和生理免疫学指标进行分析,包括细胞的和体液应用,行疾病诊治和评估的一组医学临床检验项目[6]。其要点为即对抗原抗体反应原理加以利用,又可对免疫学参数的各种内容进行检测。

5免疫学检验存在的问题

5.1定位目前,有一定数量的医疗单位中,尚未设立免疫学检验专业,无专业的检验设备,无实验室,无固定的专业的检验人员,免疫学检验中的一些项目被分散在微生物实验室和生化实验室进行检验,对专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5.2质量管理分析虽免疫学检验中大部分项目在各大医学中已参加了国家卫生部相关室间质量评估活动,但在对室内质量进行控制的环节中,仍较为薄弱。对于大部分免疫学检验项目,在质控品和标准品上,国内尚未做到有效统一,虽部分有供应,但项目不全,价格昂贵[7]。故多数试验室质量控制不达标,导致检验质量不稳定。目前,尚普遍存在试剂缺乏统一的现象,检验结果中的假阴性、假阳性较难杜绝,为质量管理及标准化检查带来了一定难度[8]。同时,专业的免疫学检验人员较少,缺乏高素质、高学历的带头人,同时也缺乏娴熟操作的技术人员[9]。此外,还存在研究内容与临床缺乏有效结合等,在疾病诊治中未发挥有效作用[10]。

6发展建议

临床免疫学综述第6篇

【关键词】 影响因素;免疫测定;质量控制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5.208

临床免疫结果进行分析前, 采取质量控制是提高免疫检验结果质量控制的关键, 但受到众多因素影响, 实际工作中容易导致部分偏差出现, 进而影响检验结果[1]。由此, 本研究针对质量控制在临床免疫检验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于本院进行免疫检验的标本102份, 按照不同免疫检验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51例。其中对照组男女比30∶21, 年龄33~64岁, 平均年龄(45.16±10.37)岁;研究组男女比31∶20, 年龄34~65岁, 平均年龄(45.65±10.56)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检验方法:研究组标本进行严格质量控制, 从采集、运输、保存、仪器设备核定使用、试剂选择等各方面出发, 对照组标本采用常规免疫检验方法。所有样本均采用ELISA法检验, 选择全自动免疫分析仪。

检验前的质控措施:①密切关注采集标本时间、采血姿势、止血时间以及抗凝剂和稳定剂的使用情况;收集测定治疗和激素类药物标本时, 需重视收集时间以及变化情况。②定期对温度计、稀释棒等临床免疫检验仪器和设备予以核定、校正、检查;慎重选择仪器设备, 测定各设备性能;减少更换试剂盒生产厂家, 关注试剂盒保存条件。

检验分析中的质量控制:室内质控样本需符合以下条件, 基质与待测标本一致;稳定且均匀;待测浓度保持与联创实验水平一致;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检验操作;未存在已知感染危险;确定好预期结果和靶值。

检验分析后的质量控制:审查检验结果, 若存在异议, 应及时送至检验科核对, 并保存检验结果。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2] 按照国家质控血清标准评定检验结果:显效为临症恢复正常, 自觉症状消失;有效为临症明显缓解, 生化指标改善;无效为无生命体征;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研究组质控前后检验结果差异采用平均变异指数表示, 其指标包括INS、LAb、AFP、Ca199、Ca125、CEA以及甲状腺功能检测[3]。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临床效果情况 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20% (46/51), 其中显效26例, 有效20例, 无效5例, 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4.51%(38/51), 其中显效15例, 有效23例, 无效13例,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研究组质控研究各指标本变异指数情况 研究组质控后各指标平均变异指数均低于质控前,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多数情况下以血清进行临床免疫测定, 但部分情况下可能用到尿液等标本检测, 而相关研究已经证实, 标本采集时间、采血姿势等均可能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4]。本研究发现质控前后各指标的变异指数存在差异, 可进一步证实采集、仪器设备使用、试剂选择等因素均可影响检验结果。其中治疗药物或者激素类的样本测定变化, 多与不同时间段机体内的分泌峰值变化有关, 采集时间对免疫检验结果造成严重影响;仪器设备性能对检验结果有效性造成直接的影响, 因此, 建议临床操作人员选用精密仪器进行定期校正, 如全自动免疫分析仪等。许军海[5]在相关研究中指出, 采用ELISA法测定标本时, 存在干扰物质影响干扰酶免疫测定结果, 而此类因素可归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类。其中内源性干扰包括标本中的补体、类风湿因子、含有高浓度的非特异免疫球蛋白等, 均易对免疫检验的结果造成影响, 因此在进行检验的时候应当将标本进行稀释处理。外源性干扰包括标本溶血、储存时间、凝固不全以及细菌污染等, 因此, 操作人员在工作中应尽量避免出现此类干扰。综合考虑上述各项因素, 为确保临床免疫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应当对免疫检验进行全面质量控制管理。

综上所述, 免疫检验受到内源性和外源性因素的影响, 从采集到检验结果环节繁多, 故要求临床医师熟悉并掌握患者的病理和生理特点, 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 严格规范化执行各环节操作。

参考文献

[1] 惠华平.探讨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 5(5):17-19.

[2] 姜燕.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控制相关措施探讨.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36):122-123.

[3] 王娜.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效果分析.中国社区医师, 2014, 30(24):114-115.

[4] 庄婧.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10C):96.

临床免疫学综述第7篇

中医学中虽然没有关于艾滋病的记载,但是其病因是由于HIV直接攻击人体的免疫细胞、破坏人体的免疫力,引发各种因缺乏抵抗力(免疫力、正气)所致的机会性感染,根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理念,从“免疫力和证候群”这2个切入点入手,发挥补充正气(增强免疫力或重建免疫系统)和对证治疗(辨证施治)优势,努力探索中医治疗艾滋病中的扶“正”祛“邪”规律,凸显中医药临床优势。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临床疗效受到国家关注,并被纳入国家防治战略中。对此,科技部设立国家“中医药对HAART后免疫重建功能的影响研究” 科技重大专项(2008ZX10005-004)。该项目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牵头负责,联合中国人民第302医院、云南省艾滋病关爱中心、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等全国14家研究单位集体攻关,分别从临床、基础与药物研发方面对中医药治疗艾滋病HAART后免疫重建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系统综合防治研究。

1 中医药对HIV/AIDS患者HAART后免疫重建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

本课题以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重建为研究重点,经过规范设计,优化形成了HIV/AIDS免疫重建中医综合治疗实施方案,开展了前瞻性、平行对照、随机、多中心、双盲临床研究,并在 clinicaltrial. gov 进行临床试验的国际注册(注册号NCT00974454)。采取统一培训、统一仪器、统一试剂、实验室室间对比等严格的质量控制,引入了临床监察机构的第三方监督机制,邀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物统计学专家全程参与。该课题以辨证论治为特色,重视顶层设计,致力于为不同阶段的艾滋病患者提供安全、有效、规范、经济的中医药治疗方案。共完成596例HIV/AIDS患者的临床研究。

1.1 中医药对AIDS患者HAART后免疫重建功能的影响 针对艾滋病HAART后低病毒载量,低免疫状态的免疫重建不全患者,中医辨证为正虚邪恋证,据此设计了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的方剂免疫2号方培本固元,进行临床试验,旨在评价免疫2号方对HIV/AIDS患者HAART后免疫重建的疗效;评价免疫2号方减轻HAART毒副反应的作用;评价免疫2号方提高HIV/AIDS患者HAART后生存质量的作用;探讨免疫2号方对HIV/AIDS患者HAART后免疫重建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①中药免疫2号方对HAART后免疫重建治疗组有效率(34.48%)显著优于对照组(2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 7)。CD4+,CD4CD45RA+,CD4CD45RO+绝对计数治疗组增加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1.2 中医药联合HAART对HIV/AIDS患者免疫重建功能的影响 根据艾滋病期患者病毒载量高,免疫功能的特点,设计了中药扶正解毒联合HAART治疗的临床研究,旨在评价中医药联合HAART对HIV/AIDS患者免疫重建的疗效;评价中医药降低HAART毒副反应的作用;评价中医药提高HIV/AIDS患者生存质量的作用;探讨中医药联合HAART对HIV/AIDS患者免疫重建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①中药免疫1号方联合HAART组疗后的免疫重建有效率(71.4%)高于单纯HAART组(68.5%),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免疫1号方联合HAART能有效提高CD4+T细胞基线在200~350 个/μL的患者的免疫重建有效率,显著高于单纯HAART组(P

1.3 中医药早期干预HIV感染者免疫重 根据艾滋病无症状期的特点,纳入无症状期患者经中医辨证为正气虚损,邪毒内蕴者患者,设计了扶正祛邪的方剂免疫1号方(扶正解毒颗粒)进行临床试验,旨在评价免疫1号方对无症状期HIV感染者免疫重建的疗效;探讨免疫1号方对无症状期HIV感染者免疫重建的作用机制;评价免疫1号方对无症状期HIV感染者临床症状、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①艾滋病无症状期病人有轻微症状甚至无明显自我感觉,但是HIV-RNA在不断复制,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CD4以及CD细胞亚群数量和功能都会受到影响;②与安慰剂组比较,中药免疫1号方组免疫功能重建有效率明显提高(41.94% vs 18.7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 0;③免疫1号方可以提高患者CD4,CD45RA,CD45RO等免疫学指标(P

2 免疫Ⅰ号方对SIV所致恒河猴免疫-神经-内分泌缺陷的干预研究

在实验研究方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共同开展了猴免疫缺陷病毒(simian immunodefcieney virus, SIV)感染中国恒河猴后18个月内的发病机制研究,旨在从免疫-神经-内分泌探讨SIV所致恒河猴艾滋病的机制;探讨免疫1号方对猴艾滋病的药效及作用机制,为免疫1号方治疗艾滋病的多系统疾病提供客观依据。

该研究证实:①猴艾滋病是免疫、神经、内分泌缺陷综合症,目前单纯称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不够全面的,并证明早在SIV感染后1周,已对免疫、神经、内分泌系统造成了直接损害,进而各系统病变互相影响,形成快速进展型、普通进展型和长期不进展型艾滋病,并可由此引发肝、肾、心脏、消化道、胰腺和眼等的病变。该研究较为完整的提出SIV攻击中枢神经的进程和神经系统的病变进展,提出B淋巴细胞在SIV原发感染期和艾滋病期的关键作用,并较为完整的阐述了SIV侵犯生殖系统的过程。为中医药多系统、早期治疗艾滋病提供客观依据。②免疫1号方干预SIV感染中国恒河猴的研究表明,治疗2个疗程后,能使CD4+细胞,CD4+/CD8+升高。能改善淋巴结、胸腺、脾脏病变,对免疫器官的保护可能与调节SIV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对神经系统的多个神经核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并能明显提高舌下神经核有核细胞数量,轻度提高迷走神经核和红核的有核神经细胞数量;对内分泌系统的保护作用主要体现在垂体、肾上腺和。

3 中药治疗艾滋病的物质基础研究

3.1 在抗HIV活性中草药筛选方面 ①中草药粗提物:对来自中药免疫1号方和免疫2号方的78个粗提物进行了体外抑制HIV-1IIIB感染后的MT-2细胞的活性测定,其中HZ,SBP,ZHDD等7种提取物显示了较好的活性;②粗提物不同极性萃取部:完成了上述药材粗提物对带有TLR2,TLR3,TLR4 受体细胞的Luciferase activities的筛选工作,对初筛有活性的粗提物进行萃取,分为不同极性部位进行活性筛选;③单体化合物:对61个单体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活性测定,发现8个三萜类化合物具有抑制蛋白酶活性,2个具有抑制整合酶活性,2个木脂素类化合物具有抑制逆转录酶活性。

3.2 质量标准研究 ①临床试验药物检测:在课题执行期间,按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和2010年版)各味药项下规定和附录准则完成了TLC薄层鉴别和HPLC含量测定;②3批免疫1号方浓缩丸质量检测:采用优化的HPLC梯度洗脱方法完成3批免疫1号方主要成分的含量测定,并采用国家药典委员会“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年版A)完成复方相似度评价。

3.3 免疫1号方浓缩丸(医院制剂)研究 ①已完成提取工艺,中试,质量标准研究,正在进行稳定性研究;②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研究表明免疫1号方浓缩丸在啮齿类动物中具有较好的安全性;③免疫1号方对免疫抑制小鼠的药效学研究,表明免疫1可较好的调节免疫抑制小鼠的细胞免疫及免疫器官的功能。

通过上述研究,①在免疫功能方面:对HAART后12月免疫重建不全患者,免疫2号方能明显提高患者CD4细胞免疫重建有效率,疗后6月可达34.5%,对照组为21.4%(P=0.026),且治疗组CD4细胞数仍有上升趋势;对HAART首治患者,免疫1号方联合HAART可有效提高基线CD4处于200~350患者的免疫重建有效率,疗后6月治疗组92.1%,对照组73.3%(P=0.043);对无症状期患者,免疫1号方能明显提高患者CD4细胞绝对计数及免疫重建有效率,疗后6月可达43.8%,对照组为18.2%(P=0.021)。②在改善症状体征方面:免疫2号方对乏力、气短、皮肤瘙痒等症状体征具有明显改善作用;免疫1号方联合HAART可改善患者腹泻、纳呆等症状。③在作用机制方面:免疫1号方可提高机体的纯真、记忆T细胞计数,改善患者的免疫异常激活状态,抑制异常的免疫激活可能是免疫1号方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靶点之一;免疫2号方干预HAART后12月免疫重建不全患者,治疗1月后,开始有提升纯真、记忆T细胞亚群作用的趋势,尚待进一步研究观察;动物实验表明:免疫1号方可在免疫、神经、内分泌等多个系统有调节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基于文献调研、既往研究及多学科专家研讨,并通过该课题研究,基本形成了针对不同阶段艾滋病患者的中医药综合治疗方案,为中医药提高艾滋病患者生存率、降低死亡率提供了科技支撑,为进一步推广运用提供了可靠证据。

临床免疫学综述第8篇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肝病;熊去氧胆酸;还原型谷胱甘肽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2.123

自身免疫性肝病, 指的是肝胆系统发生的炎症性疾病, 其主要由自身的免疫反应介导发生 [1]。本院在老年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临床治疗, 联合应用了还原型谷胱甘肽和熊去氧胆酸, 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68例老年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自身免疫性肝炎(AIH)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 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诊断标准。男15例, 女53例, 年龄61~78岁, 平均年龄(66.8±10.3)岁。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34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均口服熊去氧胆酸软胶囊(0.1 g/粒), 1~ 2粒/次, 2~3次/d, 持续用药3个月后, 将服药剂量调整为250 mg/次, 2次/d;研究组同时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针, 静脉滴注给药, 剂量为1.8 g/d, 持续用药1个月。对照组同时应用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和复方甘草酸苷胶囊, 静脉注射甲泼尼龙, 40~80 mg/次, 1次/d, 重症患者给药剂量可增加到30 mg/kg, 注意滴速不得过快, 以免引起心律不齐;口服复方甘草酸苷胶囊, 75 mg/d, 治疗1周后开始减量, 在1个月内减至维持剂量10 mg/d, 并一直维持到治疗终点。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年。

1. 3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症状、体征严重程度进行症状体征评分。症状体征积分降低90%以上, 半年内谷草转氨酶(AST)或免疫球蛋白G(IgG)、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恢复正常, 免疫应答至少维持半年, 为治愈;症状体征积分降低70%以上, 半年内AST或IgG、TBil、ALT降低70%以上, 免疫应答至少维持半年, 为好转;正在体征积分降低50%以上, 半年内AST或IgG、TBil、ALT降低50%以上, 免疫应答至少维持半年, 为进步;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好转+进步)/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症状体征积分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体征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2. 2 综合疗效 两组患者的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x-±s, 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研究组 34 45.8±3.7 22.1±6.3ab

对照组 34 46.3±4.1 38.1±5.7a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bP

3 讨论

自身免疫性肝病是以自身免疫反应为基础, 以高抗核抗体(ANA)、高抗肝肾微粒体(LKM)、高抗平滑肌抗体(SMA)、高IgG为主要特征的炎症性病变。本病的治疗难度较大, 且容易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纤维化, 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西医治疗本病多以糖皮质激素为主, 或联用复方甘草酸苷胶囊, 该治疗方法的临床缓解率可达到60%~80%, 但是免疫抑制剂对合并肝硬化者和2型AIH的临床疗效相对较差, 并且长期用药容易引发向心性肥胖、糖尿病、骨质疏松、恶性肿瘤、骨髓抑制等合并症[2]。

还原型谷胱甘肽是一种由人类细胞自然合成的三肽物质, 含有-SH(巯基), 其由甘氨酸、半胱氨酸、谷氨酸组成, 在人体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自由基损害是多种肝脏疾病的病理基础, 还原型谷胱甘肽能够与过氧化物酶作用, 对机体中的超氧基团进行分解, 从而减轻自由基对肝脏的损害[3]。在本次研究中, 对研究组患者联合应用了熊去氧胆酸和还原型谷胱甘肽, 结果显示, 其综合疗效达到了82.35%, 与应用熊去氧胆酸、复方甘草酸苷胶囊、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的对照组79.41%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还显示研究组治疗后的症状体征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 熊去氧胆酸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临床疗效与标准治疗方案相当, 同时还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减少激素副作用, 安全性更好,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钱金花, 徐庆武.老年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20):4999-5001.

[2] 刘儒曦, 杨娉婷, 李裔烁, 等.自身免疫性肝病合并干燥综合征患者肝功能的研究.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2, 41(12):1146-1147.

临床免疫学综述第9篇

【关键词】 脾多肽;胆囊癌;细胞免疫功能;化疗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9.049

Analysis of impact of spleen polypeptides on cell immunologic function of conclusions patients with chemotherapy WAN Fu-ying, MENG Yan. Department of Radiotherapy, Dongfang Hepatobiliary Surgery Hospital, Shanghai 20180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spleen polypeptides on cell immunologic function of conclusions patients with chemotherapy. Methods A total of 88 conclusions patients were divided by admission order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44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hemotherapy only,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spleen polypeptides for treatment on the basis of chemotherapy. Cell immunologic function after treatment was compared in two groups. Results Before treatment, both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D4+T, CD8+T and natural killer (NK) cell ratio of total lymphocytes (t=0.667, 0.125, 0.361, P>0.05). After 2 cycles of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obviously higher CD4+T and CD8+T cell ratio of total lymphocyte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t=13.490, 11.569, P0.05). Conclusion Chemotherapy treatment cooperated with spleen polypeptides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cell immunologic function with remarkable clinical effect, and it can be applied in clinic.

【Key words】 Spleen polypeptides; Conclusions; Cell immunologic function; Chemotherapy

囊癌为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一种胆道系统肿瘤, 该病具有病情严重、发展快、致死率高等特点, 对患者健康及生命安全的影响极大[1]。临床上通常将化疗作为治疗该病的常用方式, 但治疗期间极易对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造成影响。本研究为改善患者化疗后细胞免疫功能, 在给予胆囊癌患者化疗治疗期间配合脾多肽治疗, 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88例胆囊癌患者进行研究, 以入院时间先后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 各44例。对照组中男20例, 女24例, 年龄最小40岁, 最大68岁, 平均年龄(55.9±5.3)岁;观察组中男21例, 女23例, 年龄最小42岁, 最大70岁, 平均年龄(57.9±5.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行单纯化疗治疗, 即术后给予患者吉西他滨治疗, 剂量为1.0 g/m2, 以外周静脉滴注方式给药, 连续3周为1个疗程, 治疗1个疗程后间隔1周, 再开始行下一个疗程的治疗。

1. 2. 2 观察组 行化疗联合脾多肽治疗, 化疗方式与对照组相同, 同时加行脾多肽注射液治疗, 1次/d , 4~6 ml/次, 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 连续给药2周为1个疗程。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细胞免疫功能变化情况, 包括CD4+T、CD8+T、NK细胞占淋巴细胞总数比率的变化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治疗前, 两组患者CD4+T、CD8+T、NK细胞占淋巴细胞总数比率比较, 差异均o统计学意义(t=0.667、0.125、0.361, P>0.05);治疗2个周期后, 观察组患者CD4+T、CD8+T 细胞占淋巴细胞总数比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13.490、11.569, P0.05)。见表1。

3 讨论

胆囊癌属于胆道系统肿瘤的一种, 该病具有较高的恶性程度, 且根治性切除率较低, 对患者健康的威胁极大[2]。化疗是临床上治疗胆囊癌的常用方式, 吉西他滨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一种化疗药物, 其在杀伤肿瘤细胞、改善患者预后、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方面有重要作用。然而化疗虽可改善患者预后, 但其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免疫系统功能[3]。临床研究显示[4-8], 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以细胞免疫为主, T淋巴细胞、NK细胞等则是主要的效应细胞。其中CD8+T细胞则是最主要的效应细胞, 其可有效的杀伤肿瘤细胞, 而CD4+T则可对CD8+T细胞产生辅助效果, 对提高抗肿瘤效果有重要帮助;NK细胞则是以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效应发挥特异性抗肿瘤效果。然而因肿瘤具有免疫逃逸机制, 故而极易通过多种方式引发免疫功能紊乱。有研究显示[5], 胆囊癌患者体内CD4+T、CD8+T淋巴细胞增多和患者生存情况有密切关联[9, 10]。因此, 临床上通常认为诱导细胞免疫, 提高患者体内CD4+T、CD8+T淋巴细胞含量可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效果。

脾多肽为临床上的常用药, 其主要是由动物脾脏提取物制成, 具有天然生物活性, 对T淋巴细胞成熟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且可提高外周血白细胞即淋巴细胞计数进行提升, 并可有效的杀灭NK细胞, 对巨噬细胞功能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进而可有效的对肿瘤生长情况进行抑制, 对患者免疫功能紊乱情况进行纠正, 从而达到改善患者机体免疫力的效果[11, 12]。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前, 两组患者CD4+T、CD8+T、NK细胞占淋巴细胞总数比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67、0.125、0.361, P>0.05);治疗2个周期后, 观察组患者CD4+T、CD8+T 细胞占淋巴细胞总数比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13.490、11.569, P0.05)。

综上所述, 在给予胆囊癌患者化疗治疗的同时配合脾多肽可显著改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 临床效果显著, 可在临床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岩, 谷锋, 张洪安, 等.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中早期胆囊癌的疗效及其对血清炎性因子、凝血功能的影响. 医学综述, 2016, 22(19):3927-3930.

[2] 陈柏羽.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根治性切除术治疗胆囊癌的临床效果观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6, 9(29):98-99.

[3] 王伟, 王慧芳. 胆囊癌根治术与介入栓塞化疗治疗晚期胆囊癌临床对比研究.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19):59-60.

[4] 宋先璐, 石兴源, 温月凤, 等. 脾多肽联合放疗对中晚期食管癌近期疗效及其对T 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 疑难病杂志, 2016, 15(9):939-942.

[5] 田平, 冯爱武. 脾多肽注射液联合化疗对中晚期宫颈癌的细胞免疫功能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 中外医疗, 2016, 35(23):19-22.

[6] 张继东, 刘凯东, 李莉莉, 等. 脾多肽注射液配合宫颈癌术后同步放化疗的效应观察.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5, 15(11):1612-1614.

[7] 韩华, 魏强, 邱刚, 等. 脾多肽注射液对宫颈癌新辅助化疗患者免疫功能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6(12):1424-1427.

[8] 武晓红, 张丽姣, 苏文. 脾多肽注射液联合TC方案治疗卵巢癌的临床观察 .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6, 16(2):252-254.

[9] 姜鹏, 王若峥. T细胞免疫与宫颈癌相关研究. 医学综述, 2015, 21(5):817-819.

[10] 吴慕云, 王希成. DC-CIK过继细胞免疫治疗宫颈癌研究进展. 广东药学院学报, 2013, 29(5):575-578.

[11] 魏向群, 吴春秀, 冯昊, 等. 腹腔镜与开腹宫颈癌根治术对机体细胞免疫影响的对比研究. 中国内镜杂志, 2016, 22(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