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26 16:13:27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第1篇

摘 要: 语言与文化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而文化又通过语言进行传播发展。因此,当我们谈及阿拉伯语言的时候,应该将它置于语言产生的民族文化背景之中去研究,才能够比较全面的、深入的触及阿拉伯语的语言精髓。本文主要从阿拉伯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以及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三个方面,浅谈阿拉伯语语言中所蕴含的鲜明文化特征。

关键词: 阿拉伯语 文化 特征

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是一种社会现象,渗入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行为习惯中,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沉淀记载着历史的痕迹。可以说,文化涵盖了文学、艺术、建筑等人类创造活动和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文化的内容是通过民族而表现出来,因此,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它强烈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

语言是一系列有含义的符号系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一切文化知识都是将语言作为载体而发展传播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亦是如此,千百年来,阿拉伯语作为阿拉伯民族的语言,保护着阿拉伯民族的文化遗产,记录着阿拉伯民族的历史,反映着阿拉伯民族的特色,传播着阿拉伯民族的思想。当我们把阿拉伯语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放在同一视域下,进行综合性的思考时,便是把语言置于其产生和演化的具体文化背景中,在文化语言学的框架内去进行研究。从这一视角出发,探寻阿拉伯语中的文化特征,这门语言便成为一种生动活跃、丰富饱满的语言。

首先,阿拉伯语因是阿拉伯民族的语言,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阿拉伯语是由28个字母组成的拼音文字,是闪含语系中最年轻且具有活力的语言分支。阿拉伯人在创造和发展阿拉伯语的过程中,注入了他们对事物的理解与认识,因此,阿拉伯文字反映着阿拉伯人的意识形态和逻辑思维,体现了阿拉伯民族独特的文化涵养。

例如,骆驼这一名词在阿拉伯语中就十分常见,且有30多个同义词,这是因为阿拉伯民族是游牧民族,他们的生活环境中大多是荒芜的沙漠,骆驼便成了人们起居必不可少的工具。“游牧人的营养、运输、贸易,无一不依靠骆驼。新娘的彩礼、罪犯的赎金、赌徒的赌注、酋长的财富,都以骆驼为计算单位”①由此可见骆驼在阿拉伯民族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骆驼又以其持久的耐力和坚忍的品性而著称,在生活条件艰苦的沙漠地带,骆驼的全身更都可取之为宝。因此,骆驼不仅被喻为“沙漠之舟”,还被视为造物主的恩赐。这样的民族情节反映在阿拉伯语中,不仅使得骆驼一词的词汇丰富,还使其具有特指吃苦耐劳品质的伴随语义。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同一个词因其所处的民族文化不同,也会具有截然相反的含义。例如:红色在中华文化中具有喜庆和吉祥之意,多被人们用于婚嫁与节日的装点。中国的国旗是大红色的,过年时的红包、新娘的红旗袍,这些都反映出中华民族对红色的情有独钟。而阿拉伯民族则钟情于绿色,他们以绿色为祥和之意,因为阿拉伯民族是沙漠民族,绿色代表赖以生存的绿洲,找到了绿色也就是找到了水,找到了生命,阿拉伯国家的国旗中也以绿色为常见,红色则为不详,具有杀戮和鲜血的含义。

其次,阿拉伯语因古兰经而保存至今,是全世界穆斯林的宗教用语,使得阿拉伯语中蕴含了丰富的宗教文化。蒙昧时期的阿拉伯民族均以部落为居,各部落都使用各自的方言,这些方言结构基本相同,同属于一种语言,只是在部分音节的发音和词汇的含义上存在差异。伊斯兰的来临为阿拉伯民族带来了《古兰经》,《古兰经》以古莱什部落的语言下降,统一了阿拉伯语在阿拉伯半岛的标准性。

为了保持阿拉伯语的纯正性,为了能够通彻的理解《古兰经》和《圣训》的真正含义,语言学家及语法学家们研究阿拉伯语的语法,规范阿拉伯语的读音,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圣训学、韵律学、语言学、经注学等一系列相关学科。可以说,阿拉伯语随着伊斯兰教的兴起、发展与传播而变得更加完善和规范。在阿拉伯语的词汇中,《古兰经》和《圣训》也赋予其一些新的含义,同时创造了很多新的词汇,如祈祷(〖XC杨秋杰1.tif;%50%50〗)、斋戒(〖XC杨秋杰2.tif;%50%50〗)、天课(〖XC杨秋杰3.tif;%50%50〗)、末日(〖XC杨秋杰4.tif;%50%50〗)、伊玛目(〖XC杨秋杰5.tif;%50%50〗)、苏菲(〖XC杨秋杰6.tif;%50%50〗)等。伊斯兰教的到来使阿拉伯民族在意识形态、行为准则、生活理念等诸多方面发生变化,宗教的影响投射到阿拉伯语中,使该语言具有宗教性。

最后,阿拉伯语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载体,伴随着该文化的发展传播而逐渐丰富,具有鲜明的阿拉伯伊斯兰特征。文化与语言是紧密相连的,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会使语言变的强大而富有活力。没有语言作为载体的文化,将难以传播发展,而最终被世人遗忘,走向衰落灭亡。

由于受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影响,阿拉伯词语中的文化现象十分显著,很多词汇除了它本身所具有的词义外,还融入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中所具有的特殊情感和联想意义。比如数字七对阿拉伯人来说就具有独特的含义:《古兰经》被降在了七种方言读法上,造物主创造的天有七层。《古兰经》黄牛章第29节说:“他已为你们创造了大地上的一切事物,复经营诸天,完成了七层天。”鲁格曼章第27节说:“假若用大地上所有的树制成笔,用海水作墨汁,再加上七海的墨汁,终不能写尽真主的言语。”国权章第3节说:“他创造了七层天,你在至仁主的所造物中。”由此可见,数字七因其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中所具有的特殊性,而有着浓厚的文化感彩。

此外,在阿拉伯语中,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对阿拉伯人习用语的影响也十分显著。如当人们说:感谢你的光临,答语为:愿真主赐你荣耀;祝愿他人健康时说:愿真主使你康复;当穆斯林提到先知的名字时要说:愿真主赐福于他,并使他平安!可见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确是与阿拉伯语密不可分的,语言的各个方面都可以看到文化投射出的影子。

语言不是独立于社会而存在的,它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依靠文字来反映、传播与发展,人们也只有通过语言才能了解文化的内涵。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与发展,语言也从未停止过脚步。人们对新事物和概念的理解与命名,都会融入本民族的逻辑思维,在语言中凸显出独特的文化内涵。因此,语言与文化或文化语言学将是一个永远值得研究的课题,要学习和掌握阿拉伯语,就必须了解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将阿拉伯语置于它产生和发展的文化背景中去学习。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周烈、蒋传瑛.阿拉伯语与阿拉伯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年

[2] 国少华.阿拉伯语词汇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

[3] 朱威烈.知难而进,磨杵成针――《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文化语言学视角》序,回族研究,2010年第2期

[4] 国少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与阿拉伯语的保护和振兴,《语文学刊》(高教.外文版),2008年第6期

[5] 丁俊.伊斯兰文化散论(题记),《阿拉伯世界研究》2006年第2期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第2篇

关键字:阿拉伯语;修辞学;作用;价值;阿拉伯语修辞学

修辞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分科,它探讨了如何修饰语言的表达,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材料的选取和组织,即根据不同的场景和文体,选择具有能够表达特定语境的词汇和句式。二是修饰格式的运用,即根据不同文意所要表达的侧重点和效果,选择与之相匹配的修辞格(表现手法),增强文句的可读性和鉴赏性。

阿拉伯语修辞主要研究在具体语言环境里如何对语言进行选择、加工,以便“最有效地运用语言”。它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了一切语言形式,书面的和口头的,文学性的和非文学性的。其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伊斯兰教兴起之前,即蒙昧时期的诗人,演说家就十分注意对词句的推敲。比喻、借喻、谐音等修辞手法在他们的作品里屡见不鲜。《古兰经》降世后随着人们的不断研究,摘抄出了其中很多具有修辞现象的经文。阿拉伯语修辞学在阿巴斯时期达到巅峰,此后随着文学和各门学科的衰退而停滞不前。因而在现当代不断有人发出革新修辞学的呼声。

阿拉伯语有两个突出的特点:句式具有音乐美感和抑扬顿挫的节奏感、词汇量丰富。许多字符具有共同的结构和元音分布。因而在字符的种类、音符、数量上进行有规律的组合和排列即可产生精美绝伦的韵律感。这便为阿拉伯语修辞中的“谐音”奠定了语音方面的基础。众所周知,阿拉伯人以其“舌头”闻名天下,除去阿拉伯语字母本身具有乐感外,还与修辞中谐音的的作用密不可分。许多阿拉伯语演说家在演讲过程中体现出的铿锵气势,一唱三叹的节奏和极富感染力的句式,就得益于阿拉伯语修辞的使用。不仅如此,许多阿拉伯谚语,散文也充分运用了这一修辞手法,增强了句式的表达效果,使读者读起来朗朗上口,妙不可言。在对不同字母进行不同排列时,若将尾音字母置成相同或相似,就为押韵这一修辞手法开辟了空间。在许多阿拉伯诗歌,散文中多次使用到这一修辞手法,不仅体现出了诗人高超的文字功底和才情,同样也使文句在结构上更加严谨,语音上更加和谐,情感上更加饱满。

阿拉伯语词汇量的丰富体现在根词数量大,派生词多,许多词具有高效性。例如与“水”有关的词义就有一百七十余个,表示各种母驼的词有三百五十五个。并且它在同一类事物的划分方面做的非常细致,比如“风”这一单词,微风,飓风,暴风等均表达不一,在特定的语境下会使用到不同的词汇。一方面,充沛的阿拉伯语词汇衍生出了很多阿语近义词和反义词,为阿语修辞中借代、映衬、对偶等修辞手法提供了有力根基;另一方面阿拉伯语修辞也为扩大阿拉伯语词汇量做出了贡献。例如:近代武器中的“步枪”在阿拉伯语中用“榛子”这个单词的从属名词来代替,他的产生便是通过修辞的途径。因为步枪的子弹形似榛树的果实,于是就用它来指代步枪。这就是修辞上的借代法。再如,中世纪阿拉伯人常用“蓝敌”这一词组来称呼仇敌。这是因为古代阿拉伯人把罗马人视为宿敌,由于罗马人大都长着蓝眼睛,故阿拉伯人把他们称作“蓝敌”,继而把所有的仇敌都叫做“蓝敌”。

除去阿拉伯语语言特点与修辞间具有相得益彰的作用,阿拉伯语语言风格的形成也得益于修辞格的妥当运用。例如:阿拉伯诗歌中巧用夸张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成了豪放雄浑的诗风;运用比喻、对偶、骈句的修辞手法塑造了藻丽绚烂的风致;运用双关、委婉、妙答、似褒实贬、似贬实褒等修辞手法塑造了蕴藉含蓄的韵味

此外,阿拉伯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的分支,对其他语言学科有一定的影响。因阿拉伯语修辞涉及的范围较广,因而不同阿拉伯语修辞的使用与不同的语境相互关联,而不同的语境渗透出不同的语言风格。例如有:谈话语言反映出语言的口语化和大众化,文学语言塑造了语言的艺术性和审美感,商业语言体现了语言的通用性和准确性,政治语言折射出语言的庄重感和高度概括性。鉴于这一点,一门新型的边缘性,交叉性学科“阿拉伯语语言风格学”诞生了。

阿拉伯语修辞在阿拉伯语文句表达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是阿拉伯语科学性,(语音和语义),文学性(描述细腻语言美),书面性(非语言化)为一体的完美结合。它在使文字表达清晰,流畅的基础上对句式表达加以润色,对文式风格加以塑造,对词汇种类加以丰富和补充。它不仅使阿拉伯语符合语言逻辑,用语自然,语音和谐,用词恰当,而且增强文句的可读性,给读者或听者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和赏心悦目的效果。因此,阿拉伯语修辞在阿拉伯语的运用和发展领域起到了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阿拉伯语言文化基础教程》主编:喇敏学 副主编:马和斌 丁俊 中央人民大学出版社.

[2]《阿拉伯语语义研究》付志明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3]《阿拉伯语发展史》刘开古编著 朱威烈 审订.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第3篇

关键词:阿拉伯语;汉语;异同;语调;对比

阿拉伯语主要由28个字母(最基本)与5个发音符号共同组织成1多大140个不同的发音。此外,阿拉伯语是没有元音字母的,其之后辅音字母,但其发音符号在某种程度上代替元音充分发挥其主要功能。追根究底,阿拉伯语是属于闪米特语族的,又分为东部、西部以及西南等部多种语支,是当时居住在闪米特的阿拉伯人的第一语言。那么,阿拉伯语与汉语之间到底有怎样的不同呢,文章中主要涉及到两种语言声调、语调以及重音等方面的异同做了分析。

一、阿拉伯语与汉语在声调上的异同

(一)、首先,阿拉伯语的声调——阿语是属于非声调语言的,之所以这样理解主要是因为不论阿拉伯语的音节发生怎样的变化,阿拉伯语的语义都不会发生变化。举个例子,无论阿拉伯语的单音节是[55]、[214]、[51]还是[4232]等调值时,它们所表达的意思始终是“在…里”,由此可见,阿拉伯语的声调并不会随着其单音节调值的变化而变化的。显而易见,不管阿拉伯语声调、单音节调值怎样变化,它原本的意思都是不会发生任何改变的。

(二)、其次,汉语的声调是属于声调语言的,恰好与阿拉伯语的声调相反。除此之外,汉语的声调一旦发生变化的话,就会致使其原本词义的改变。[da],[35]举个例子,在进行汉语读调时,与之相对应的汉字主要有“答、妲”等许多汉字;在进行[214]调值阅读时,与之相对应的汉字主要有“打”等其他很多汉字;在进行[51]调值阅读时,与之相对应的汉字主要有“大”等很多汉字,同时也可以将它做轻声阅读,与之相对应的汉字主要有有“嗒、哒”等很多汉字。根据相关资料表明,阿拉伯语的音节一般有140子,而汉语的音节却高达410个左右,由此可见,在声调方面,阿拉伯语和汉语的最大不同点就是,“ 阿拉伯语单词的声调并不会随着其声调的变化而变化;而汉语的单词是随着其声调的变化而变化的。”[1]

二、阿拉伯语和汉语语调方面的异同点

语调主要是指在进行讲话的同时其音调在变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规律。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语调是在音“高、强、长、速、质”等不同因素相互作用的情况下所形成的结果。另一方面,阿拉伯语与汉语尽管不属于同一个语系,但其两者毫无疑问都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同时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等,其两者不仅具有深刻的文化底蕴,同时也是与时俱进,取得更高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阿拉伯语与汉语在语调方面的异同点主要表现在:,也应从语系方面 来系统的比较。

(一)、语调主要取决与音高与音高的应用。比如,举个汉语例子:“这位是我的同桌”这句话,如果其音高比较高的话,整个句子就会变成陈述句,由此可见,其句子判断是否是陈述句、疑问句与设问等语句时,均是由其音高的变化所决定的。然而阿拉伯语语言却不是如此。比如,“这位是我的同桌”,不论它的音高怎样变化,其主要意思始终都不会发生改变,也就是说从头至尾它都是陈述句,类型不会产生任何转变。此外,在阿拉伯语中,有专门地标志性语句来表达其句子类型额,这个也就相当于我们汉语中所说的“吗”字。由此可见,阿拉伯语也是有与之相类似的语句表达的。并没有通常所说的单一性等。

(二)、关于阿拉伯语与汉语音强的异同点。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对此曾经这样说过“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甚至可以说从未间断过所形成的一种独立地文化体系。其与印度文化、阿拉伯、以及希腊等文化体系共同组成世界最著名的文化体系。季羡林先生提出这几个文化体系具有一个共同点——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加上世界本身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在音强方面,阿拉伯语与汉语存在紧密相关的内在和共同之处等。(1)音强表达方面,阿拉伯语和汉语具有“随着音强不同的变化所表达语句的不同语气,例如,汉语总的任何一句话,在具有明确目的的前提下,最注重的是一定要突出此句子的语义场,因此,可以着重提高与之相对应单词的音量,吸引大家的注意力等。而阿拉伯语重音的现与汉语相比较表现的更加明显,因此,想要在同一时间做到两种语言的成分音段时,汉语比阿拉伯语更具效果性。一定程度上充分表现了阿拉伯语和汉语两种文化间的异同。(2)除上述情况下,语言还是阿拉伯语和汉语两种文化发展时期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文化存在的主要体现等,一定程度上,可以这样认为“没有文化就没有语言,反之亦然”。纵观世界上千年的历史发现: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精神等文明与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等内容,都可以运用语言将其详细的记录下来,以便于后人对其进行了解等。由此可见,语言是人特有的能力,人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符号进行与之相关的思维活动,并从中得到经验和知识积累,促使人们更深的走入文明社会[2]。

(三)、音质也是阿拉伯语和汉语语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两者音质的比较中:(1)汉语中主要是根据不同的人物、场合来确定同样一个字的发音的。当然,在阿拉伯语当中,这种现象也是常有的。例如,阿拉伯语主要分为标准语和土语两大类。与我们汉语中普通话与不同地区方言的区别的道理是一样的。阿拉伯语语言在不同额场合也是可以达到不同效果的。由此可见,一定程度上,音质发生改变是会引起语调变化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阿拉伯语和汉语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因此,必须加强对两者的学习力度,促使两者再世界的发展中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等。(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 周文臣.阿拉伯语汉语对比研究[J].《大学教材:公共课》.2007,(3):441——441.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第4篇

关键词:阿拉伯语;维吾尔语;字母;语音;异同

语言不仅是民族生存环境的体现,同时也是民族思想与文化的一个宝库。在历史进程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阿拉伯语和维吾尔语虽然从表面上看几乎是相同的,但实质上他们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对维吾尔语有所了解的人不难发现它所采用的字母大部分都是阿拉伯语语言中的字母,但是维吾尔语的部分字母也是不完全属于阿拉伯语的,这些“新”的字母是维吾尔人在阿拉伯语字母基础上进行创建的,之所以创建新的字母主要是因为阿拉伯语的字母不能够完全表达出维吾尔语的语音。众所周之,阿拉伯语对维吾尔语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例如,语音、词汇以及语法等方面。这些主要在维吾尔语中部分的阿拉伯语借词方面有所体现。另外,其在宗教语言方面,阿拉伯语与维吾尔语是相同的,这主要是由于它们均信仰伊斯兰教。除此之外,阿拉伯语本身属于一种综合型语言。它的文字系一种音位文字,一般情况下,标准的阿拉伯语一共有34个音位,并且都是由闪语族西支的音节文字发展得来的。

一、关于阿拉伯语的语音简述

阿拉伯语的语音是自成体系的,主要由28个字母组成,其中每一个字母都代表着一个辅音,并且在这28个字母当中有3个字母是具有元音的作用的。同时阿拉伯语的辅音一旦离开元音是不能够进行独立发音的。

除上述内容之外,阿拉伯语的28个字母主要分为两大类:(1)有点的——一共有14个字母。(2)无点的——同样有14个字母,并且每一个字母都是有13个发音音符,并且阿拉伯语的28个字母的发音全都是依靠发音符号来完成的,但是其中的任何一个字母都必须跟其标在其上边或者下边的发音符号进行才能够发出声音,否则是无法发音的。通常情况下,阿拉伯语的发音是不同于其他语言的发音的,阿拉伯语有着独特的发音部位和发音动作等,这些均是其他语言所没有的。比如,阿拉伯语的28个字母当中有12字母的发音在其他语言中是没有办法找到相类似音的,并且阿拉伯语这28个字母之中的12个字母发音主要包括喉音、齿间音、舌根音、舌根小舌音以及颤音等多种发音,一定程度上讲,这种发音是具有很大难度的。除此之外,阿拉伯语语言总共有336个音素,并且这些音素大都位于世界各种语言的首位。另外,从其语言书面形式方面来讲,阿拉伯语语言的音节具有一定的“半呈现性”,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可拼读性,不过在其进行掌握与拼读时必须保证它们在一定的语境当中,否则无法进行的。

二、阿拉伯语语音的主要特点

首先,阿拉伯语语言当中,音节是由2个辅音加元音或者多于2个的音素相结合所构成的,此外,阿拉伯语的音节还具有语义的功能,一般情况下,阿拉伯语的语音主要有6个明显的特点:(1)阿拉伯语语言主要是依靠符号进行发音的,其具有繁杂的语音。此外,阿拉伯语是世界上众多语言语音当中被运用最多的语言。而且阿拉伯语的语音发音过程中应用最多的是喉音与顶音。(2)阿拉伯语的音节差异主要表现在长音与短音,①短音节主要由1个辅音和1个短元音结合构成。②长音节主要由1个辅音和1个长元音相结合构成,与此同时,由1个辅音、1个短元音和1个辅音共同结合构成也不是不可以的。(3)阿拉伯语语言在应用过程中通常会有叠音现象出现,而且这种现象十分普遍。这个主要是因为2个具有一定差别的因素在相互发音的作用下逐渐转变成互不相同的重叠性因素。此外,阿拉伯语语音中的冠词阅读方法也是不相同的,其具有多种阅读的发法。(4)阿拉伯语的语音字母同化现象:对于阿拉伯语语言来讲,字母同化是阿拉伯语语言当中最常见的一种语流音变现象。在语流的作用下,由不相同的2个音逐渐转变成发音相同或者是类似的音等。以此来与发音的动作相适应,从而提高因素的共同性。(5)阿拉伯语语言具有“柔弱性”的字母是可以相互进行转换的。(6)阿拉伯语的语言在阅读结束时,最后一个尾符是可以不读的[1]。

三、维吾尔语语音的主要特点

阿拉伯语可以说是维吾尔语语言的“启蒙老师”,两者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维吾尔语的语音的最明显特点大体上有4个:(1)维吾尔语的语音具有“元音弱化”的现象。元音弱化主要是指维吾尔语和其它突厥语重要标志的区别,具有一定的特性。(2)维吾尔语的语言主要有24个辅音。这些辅音都有“同化、弱化”的现象,也可以说这种现象十分普遍等。另外,塞音与其塞擦音有清浊两种:①送气。②不送气,与前者恰好相反。(3)维吾尔语的语言有重音规律。在维吾尔语语言当中,音节的重音规律与其它语言想必,表现的十分简单。它的词中重音在最后一个音节上进行添加时,其重音就会移动到最后一个音节上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4)维吾尔语的语言有语调变化的规律:维吾尔语语言的语调主要是由一系列音节调域组织在一起所形成的一种音高调节形式。维吾尔语语言中一般有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以及级祈使句四个重要句式。这些句式的语气规律:句子属于陈述句和祈使句时,句尾音高就会出现下降的现象,对句子最后一个音节进行清读;句子属于疑问句和感叹句时,句尾最后1个词的音调会出现上升的现象,重读最后1个音节等[2]。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维吾尔语言中的文字主要是坚持以阿拉伯语字母作为基础的,并非是直接借用,此外,维吾尔语语言在已有的阿拉伯语字母基础上进行文字创新,创立属于自己的语言文字等,因此可见,阿拉伯语语言与维吾尔语语言在语音与语法等方面具有很多的异同点。不论怎样,两者均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等。(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第5篇

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关系源远流长,习近平总书记为顺应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外交的新变化提出了“一带一路”重大战略部署。阿拉伯国家位于“一带一路”的西端交汇地带,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天然和重要合作伙伴。中阿贸易的发展需要更多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必备职业技能以及阿拉伯国家概况、风土人情、社会文化的高素质应用型阿拉伯语人才。在新的形势下,教育部对我国高校实践育人进行了全面部署,要求各高校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构建全新育人格局。实践教学已成为各高等院校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着力点和高校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实际行动[1]。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成为了我们高校教师积极探索和思考的主题。但由于种种原因,实践性教学在基础阿拉伯语教学中应用较少,这也较大的制约了阿拉伯语应合型人才的培养。

一、目前基础阿拉伯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基础阿拉伯语课程是阿拉伯语专业学生一、二年级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课堂内外各种教与学的活动,使阿拉伯语专业大学本科生在两年内掌握阿拉伯语语音、基础语法、基本词汇、功能意念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达到阿拉伯语四级规定的听、说、读、写、译的技能要求,具备用阿拉伯语进行交际的初步能力,同时对阿拉伯国家、阿拉伯民族和阿拉伯社会文化有初步了解,为进入高年级学习阶段打好基础[2]。但在传统的基础阿拉伯语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快的掌握阿拉伯语基础阶段的知识,在课堂上往往一味的进行知识的灌输,把知识毫无遗漏地传授给学生。这样片面的知识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

1.学生过分依赖老师,缺乏主动性

在传统的基础阿拉伯语教学中,教学过程主要由教师讲解而独立完成,学生没有思考、探究和钻研的时间和余地。而是被动接受,惟师是听,惟书是从,死记硬背。学生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面对教师的提问,学生只是机械反应似的回答,表面上热闹,缺少教师对学生深入启发,也缺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很多学生上课也只是坐在教室听,偶尔动动笔,学习没有计划和目标,缺乏思考和创造性。

2.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兴趣缺乏

很多学生在学习阿拉伯语之前充满了向往,对阿拉伯国家的风俗文化也兴趣浓厚。但是当学生对学校环境熟悉,对基础阿拉伯语教师的讲课风格适应后,学生的新鲜感逐渐消失。教师讲、学生听这样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很多学生在大一下学期就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甚至有些同学感到厌倦,最后放弃阿拉伯语。

3.教学手段陈旧,忽视多样化的现代教学

在大二阶段,教学内容难度增加、学习任务重,再加上全国阿拉伯语专业四级考试的压力,使很多学生不堪重负,而教师在课堂上仍然使用黑板加粉笔这样单一的教学手段,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疲惫感。在这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单纯依靠课本讲解,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4.“拉平取齐”,忽视学生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

单纯强调知识的强化,而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方面不太受教师的关注。教师对所有学生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忽视因材施教,忽视学生的个性,这使有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基本每次都无法达到老师的要求,从而产生挫败感,而部分学生的优势也没有得到发挥。再加上现在很多学生都是90后,个性鲜明,心理比较脆弱,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这就需要老师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5.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较差

大多数学习阿拉伯语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口语表达较差。即使是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也无法用阿拉伯语流利的交流。当然这和阿拉伯语本身的语言特点以及一些外部因素相关。在基础阶段,为了顺利通过全国阿拉伯语专业四级考试,大多数学生都把时间用在背诵单词、分析语法、翻译文章上面,而实际运用较少。很多学生学了四年阿拉伯语,却只会说一些很简单的生活用语,学生的口语运用能力无法达到市场的要求。

只有真正明确市场需要,注重实践性教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应合型外语人才。

二、实践性教学在基础阿拉伯语教学中的应用概述

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3]。实践性是其最主要的特点。基础阿拉伯语教学中的实践性教学分为课堂实践性教学和课外实践性教学。

1.课堂实践性教学

课堂实践性教学是实践教学体系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教学环节。无论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社会所需人才,还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课堂实践性教学都是实践教学体系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4]。根据阿拉伯语专业学生在基础阶段学习中的实际情况和知识分布特点,可以通过任务教学、情境模拟、分组讨论、小组竞赛等方式进行词汇、句型、对话、课文、语法的讲解。

1.1任务教学法

任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杜威以实用主义作为教育理论基础而提出的“学生中心,从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在基础阿拉伯语教学中我们也应该从教师和教科书转到学生。以《新编阿拉伯语第二册》第三课看病为例。我们可以设定课前任务:学生自行选择一种疾病,查询该疾病在就医过程中常用的词汇;课堂任务:按同宿舍四人一组的原则进行演示;课后任务背诵部分常用词汇,教师抽查。这样,在课上就能围绕既定的教学任务展开,使每节课目的明确、内容实在、效果更佳。

1.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阿拉伯语字母共有28个,全部为辅音字母,元音通过由加在字母上方或下方的符号来表示。阿拉伯语的发音与其他语言有较大差别,它有其他语言少有甚至没有的喉音、顶音、舌根音、舌根小舌音、颤音、齿间音等,这给中国人学习阿拉伯语带来一定的困难。在阿拉伯语字母学习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向学生展示每个字母的发音部位;通过视频让学生模仿标准的阿拉伯语发音;通过阿拉伯语字母歌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记忆字母。在基础知识学习阶段,教师可以利用阿拉伯语词汇卡教授学生单词,用动画、视频、课件作为辅助教学材料。

1.3情景教学法

在基础阿拉伯语教学中,每课都有情景对话。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情境,在学生明确对话的时间、地点、人物的前提下,进行角色扮演,揣摩对话双方的心理状态,模仿对话双方的说话语气,有助于更好的了解对话者要表达的观点和思想,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阿拉伯语的兴趣[5]。

1.4互动教学法

在基础阿拉伯语的很多课文中教师都可以进行思辨式互动,如:新编阿拉伯语第三册第六课课文“电视与社会”。教师在课文讲解完成后,根据电视对社会的好处与弊端有意设置正反两方,让学生根据自身的体会和实际发表观点。这种方法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不受局限。但这要求教师一定要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立足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互动问题。最好选择学生熟悉、关注度高和课文内容结合紧密的话题,有利于学员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教学中应抓住学员容易生疑的知识点设计互动问题。对于疑点,学员往往比较敏感,围绕疑点问题开展互动,可以激发学员探索欲望,换来学员心态的开放和创造力的激活。

1.5分组竞赛法

很多时候教师在进行单词、句型讲解时,往往让学生逐一朗读、翻译。这样单一的模式,学生容易疲惫。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3-4组,进行词语接龙或者句子替换练习,并给予适当的奖惩,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当然,每位老师应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具体分组安排。

1.6讲练结合法

阿拉伯语语法相当复杂,性、数、格、指变化繁多,加上语言古老,语汇丰富,书写奇特,发音困难,所以很多人认为阿拉伯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在教授学生阿拉伯语语法时,我们要特别重视讲练结合。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从而巩固所学知识。

2.课外实践性教学

阿拉伯语全国性的比赛较少,为了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应该多组织校内以及兄弟院校之间的比赛,对于基础阶段的学生来说,可以通过以下的活动来开展实践教学。

2.1举行阿拉伯文化节

阿拉伯文化节对于初学阿拉伯语的学生来说有着很大的吸引力。阿拉伯世界幅员辽阔,国家众多,学生可以按班级自行选择感兴趣的国家,收集阿拉伯国家概况、阿拉伯文化、阿拉伯语言、阿拉伯习俗相关的资料和图片,用来装饰帐篷或用展板进行展示。还可以制作阿拉伯特色美食,向其他专业的学生展示阿拉伯舞蹈、歌曲,共同参与阿拉伯传统游戏,并在班级之间进行评比。比赛时学生需用阿拉伯语为评委进行文化解说。这样的方式既能增强学生对阿拉伯文化的了解,也能让更多的人了解阿拉伯语。

2.2参加校内外阿拉伯语竞赛活动

实践性教学应与阿拉伯语竞赛相结合,以专业竞赛为载体,为学生搭建语言运用的平台,锻炼学生的胆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形成具有实践教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阿拉伯语人才的质量[6]。对于一、二年级的阿拉伯语学生,学校可以组织朗诵比赛、背诵比赛、单词王比赛、演讲比赛、情景表演、书法比赛等,并鼓励学生参加全国高校阿拉伯语演讲比赛。

2.3定期开展口语角活动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交流。所以,定期开展口语角活动对学习语言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口语角活动可以每月进行2次,每个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形式可以多样化。如:猜词游戏、看图说话、知识抢答等。所有的这些游戏环节的设定都是为了让学生敢于开口,从而扩大知识面。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第6篇

摘要:本文旨在分析阿拉伯语的分支和统一,主要陈述了阿拉伯语的历史,发展演变分支和影响其口语及书面语形成的因素,同时说明了在其形成过程中阿拉伯语所经历的巨大变化。

关键词:阿拉伯语;分支;统一

1. 阿拉伯语的分支

相传,诺亚有三个儿子:亚夫、含和闪。亚夫的后裔分布在世界各地,含的后裔居住在非洲,闪的子孙在中东地区繁衍生息,遂成了闪族人。中东地区也就成了闪族人的摇篮。闪族人为了发展人口,不断走出摇篮。

闪族语大致分为三支:北支、东支和南支。北支包括阿拉米语、阿卡德语、亚述语和古叙利亚语;东支包括迦南语、古希伯莱语和腓尼基语;南支包括阿拉伯语、木达尔语、古也门语和埃塞俄比亚语。这些语支中阿拉伯语最接近原始的闪族母语,他们的语言基本上保持原味。

直到今天,还没有任何一位语言研究者或考古学者说清阿拉伯语起源的具体时间。因为阿拉伯民族是一个游牧民族,没有经济、政治和宗教等纽带把他们统一起来,再加上他们是一个文盲的民族,根本谈不上有明确的文字把他们的历史记载下来。但语言研究者根据他们的判断和想象,以及已出土的罕见物证,认为阿拉伯语分为两大支系:也门地区的南方语,称为“葛哈唐语”,汉志地区的北方语言,称为“阿德南”语。

大约公元前第三个千年的中叶,操闪族北支“阿卡德”语的阿卡德族在幼发拉底河域和底格里斯河域崛起。阿卡德语成为了闪语中的主要语言,曾辉煌过近两千年,并成为阿拉伯半岛各部落的通用语言。但在公元前第一个千年,逐渐被“阿拉米”语取代。阿拉米语是古叙利亚语的前身,古叙利亚语在公元3世纪至5世纪已达到完善的程度,成为阿拉伯半岛基督教使用的唯一语言。后来随着伊斯兰教在这一地区的传播,阿拉米语又被阿拉伯语取代。

就在阿卡德语被阿拉米语逐渐取代的阶段,操闪族南支阿拉伯语的一个部落,来到了阿拉伯半岛的绿洲――也门。在这里他们和当地的人通婚、融合,逐步形成了一个新的族群,被周边地区的部落称为阿拉伯人(意为长途跋涉者),他们此时所操的语言叫做“葛哈唐”语。语言学家认为葛哈唐语就是阿拉伯语两大分支的南支,大约产生于公元前700年左右。但是作为一种文字被保存下来的非常罕见,仅在也门地区发现极其稀少的残碑。汉志地区的部落所操的“阿德南”语,是阿拉伯语的另一分支(北支),称为北方阿拉伯语,伊斯兰教之前著名的诗歌――悬诗,就是用阿德南语写下来的。

虽然同属阿拉伯语,但南方和北方的语言差异很大,几乎南方人听不懂北方人的话,北方人也听不懂南方人的话。每一个部落对同一事物,同一概念都有自己的词汇,同义词和近义词多得出奇。据不完全统计阿拉伯语中的“年代”一词有24个同义词,“黑暗”有53词,“骆驼”有255词,“灾难”有400词,以至于后来阿拉伯人学习“灾难”一词非常困难。民间流传着一句谚语,学习“灾难”成了灾难。这一方面说明阿拉伯语方言之多,词汇之丰富,另一方面说明了古代阿拉伯人的生活十分艰苦,灾难深重。

由于阿拉伯半岛的居民是游牧民族,经常出现从一地向另一地迁移的现象。公元2――3世纪,也门地区的莱哈米部落、太努哈部落和艾兹德部落等,向阿拉伯半岛北方进行过一次大的迁移。公元3世纪上半叶,也门东部最著名的“马里布”大坝被洪水冲垮,大堤坝全部被摧毁,发生了大灾荒,大混乱。红海对岸的埃塞俄比亚又乘人之危,攻占了也门,达38年之久(公元340――378年)。在天灾人祸,内忧外患之际,人们无家可归,流离失所,发生了公元4世纪也门人向北方又一次大迁移的浪潮。

这次迁移中,也门最有势力的“葛哈唐”部落也迁到了阿拉伯半岛的北方。当“葛哈唐”部落迁到北方后,凭借着自己曾经的权势和地位,迫使操北方阿拉伯语“阿德南”方言的部落归服他们。这样两个部落在政治、经济领域比较相似的词语相互运用,但从来没有哪一种语言被完全同化为另一种语言的现象。一方面是由于葛哈唐部落的强大,另一方面是阿德南部落散居在广袤无垠的沙漠。

公元6世纪,埃塞俄比亚和波斯人对葛哈唐部落进行了袭击,葛哈唐部落在哈米勒的统治下趋于衰败。这时阿德南部落乘机摆脱了葛哈唐部落的统治,逐步变得强大起来。

2. 阿拉伯语的统一

公元7世纪初,不仅阿德南语取代了葛哈唐语,而且麦加也取代了也门的地位,既是南北商贸的孔道,又是宗教、政治和文化的中心。麦加城古莱什族人的语言(属阿德南语),逐步成为阿拉伯人的通用语。其原因有三:

1)集贸市场

阿拉伯人曾经在每年规定的几个月进行贸易买卖,类似于今天的物资交流大会。社会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他们各自标榜自己的部落,歌颂自己部落的英雄人物或英勇事迹,进而赋词吟诗相互竞赛。诗人们和演讲家为了让大家明白诗意和演讲的内容,也为了他们的诗歌或演讲内容在不同的部落之间广泛流传,都使用着最基本的词语和最简单流畅的表达方式。这一切为阿拉伯人的语言统一,筑建一个有共同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道德规范的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阿拉伯半岛最著名的贸易市场有:阿卡兹、穆吉尼和祖勒麦扎兹。每年的十一月上旬和中旬,阿拉伯各部落的酋长、长老们和商人前来这些市场进行贸易、交换俘虏和商议其他重要的事宜。这也是阿拉伯语逐步趋于统一的一个因素。

2)麦加的影响

公元6世纪下半叶,麦加曾经是阿拉伯半岛上的货物中转站,商人们不辞辛苦从印度和也门运来各种货物卖给麦加人,麦加人再把这些货物运到沙目和埃及等市场出售。商队带着昂贵的物资平安的出入麦加,根本不会被抢劫或霸占。麦加之所以是一个安全兴旺的市场,一是麦加天房的尊严,二是古莱什族的良好管理和社会影响。群体思维与新课改的矛盾

3)古莱什族的工作

古莱什族的商人从麦加把印度、也门等地的货物贩运到沙目、伊拉克、埃及、波斯和罗马时,不仅赚取了丰厚的利润,而且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领悟了生活的内含。与此同时,四面八方不同部落的人,为了出售他们的货物和朝拜天房远道来到麦加,给麦加人带来货物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信息。古莱什族冬季联合其他部落的商人去也门购货,夏季又去沙目地区售货,南往北来,他们经常和南部的埃塞俄比亚人,东部的波斯人,北部的罗马人交流,听闻了麦地那(旧名叶斯勒卜),海白尔地区犹太人的宗教信仰,领略了沙目、内志地区的基督教的教律、教规。加上古莱什族管理着一年一度朝拜天房的事务,接触到很多不同部落的人,听闻到大量新鲜事,这些是他们思想升华和语言居首的加速器。他们听到了不同的语言(方言),思考着这些词语的意义,然后把这些词语引用到自己的语言中。久而久之古莱什族的语言变成了阿拉伯半岛语言动听、表达简练、词语美妙而丰富的语言(方言)。故诗人和演讲者都用古莱什语进行吟诗演讲。

在很长的时间里,阿拉伯只有言语,没有文字。由于缺乏文字记载,我们很难想象早期阿拉伯语的具体情况。尽管从也门到沙目地区的商贸大道上,发现了一些铭文,但大多为词语和短句,没有连贯完整的语言内容。阿拉米语取代阿卡德语后,人们改用阿拉米语字母书写阿拉伯语,并在其基础上终于分化出专用于书写阿拉伯语的字母形态。虽然用这种字母记载阿拉伯文字的铭文很少,但可清楚地发现阿拉伯语字母书写方法的变化。历史最古老的一片铭文可追溯至公元328年,它是在大马士革南部纳马拉发现的,上面记录着“全体阿拉伯人之王”乌姆目 盖斯的丰功伟绩。从叙利亚发现的另三片铭文,可上溯至公元6世纪,不其仅语言内容是阿拉伯的,而且书写方法也是阿拉伯的。不论如何,在伊斯兰教来临之前,阿拉伯人已经有了自己的书写符号。

公元610年伊斯兰教诞生后,《古兰经》便是用古莱什族的语言被记录,尔后书写下来的。于是,《古兰经》和古莱什族语相得益彰。《古兰经》籍古莱什语传布到阿拉伯半岛内外,古莱什语又籍《古兰经》成为全阿拉伯民族无可争论的通用语,这就是后来形成,直到今天使用的阿拉伯标准语。

参考文献:

[1]纳忠. 阿拉伯通史[M]. 商务印书馆, 1999, 1.

[2]陈中耀,虞晓贞,周文巨. 阿拉伯语言与修辞[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11.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第7篇

关键词:阿拉伯语 汉译 语义缺失 表征原因

一、语义缺失的核心概念界定

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缺失”进行解读,缺失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空缺”。空缺一词最早有美国语言学家霍凯特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并做了相关的研究,其提出的“偶然的缺口”的语言学研究在不同语言语法对比模式中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在后来的语言学研究中,语言翻译过程中的“空缺”现象备受关注。[1]

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给语言翻译中的语义缺失现象做如下的概念界定:

某种语言中所拥有的一些特质,在另一种语言中并不具备对等事物时所存在的真空。由于语言本身就是一个文化符号系统,因此本文所提到的阿拉伯语习语汉译中的“语义缺失”是一种广义的缺失,即指由于词汇、语用、文化等各方面因素造成的翻译中的“真空”。[2]

二、造成语义缺失的原因

造成阿拉伯语汉译过程中语义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们大致可以归结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观方面讲,就是由于译者受到环境、他人等各种原因的影响而造成的。客观方面是因为两种语言在互译的过程中由于语言的固有结构和形态、语言相互渗透、词汇范畴等在汉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所造成的汉译语义缺失,是不可避免的语义汉译缺失。由于阿拉伯语语言本身的特殊性,其汉译过程中造成的语义缺失是不可回避的。因此,我们也有必要对这种客观性进行探讨。

众所周知,人类不分种族、地域尽管存在着众多的差异,但是也有许多的共同点,可以肯定的是人类在语言生理和心理机制方面存在着众多的共性,相似的语言功能、生态环境这些普遍性产生了语言的同构现象,使跨语言、跨文化交际成为可能。但语言的异质性在日常的交往中往往也是人们所刻意突出的,不同的语言之间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言语双方若想成功达成交际,不管语言符号是否一致,他们最终都定要指向同一个目标,可这种差异则使这个目标变得不那么容易,从而造成语义的缺失。

阿拉伯语习语尤其体现了阿拉伯语鲜明的语言风格,涵括了阿拉伯民族独特的文化、信仰、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因此在进行阿拉伯语习语翻译时,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信息不对等就变得格外突出,简单地说就是某些阿拉伯人认为理所当然的表达,对于我们来说却是理解起来非常的困难。这种语义缺失存在的具体因素,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所造成:首先是语言层面的差异与结构、语义结构及语用功能的差异;其次是文化层面认知环境的差异,包括自然环境、思维特点、生活习俗、、历史文化等;最后则是审美形式及功能的差异。

三、语义缺失的表现

1.语言层面的差异

语言层面的差异就是语言本身形态和结构的差异,包括语法、词汇、语用及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阿拉伯语属于闪含语系,按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阿拉伯语属于综合型语言,即通过词形的变化来表达句法关系,而汉语属于分析型语言,即没有词形变化,而是通过词序或虚词等功能词来表达词法或句法关系。阿语的句法讲究形式上的逻辑关系,词汇层面有一个规律的、变化的由屈折来体现的派生系统,在阿文的句子中,各成分借助语法手段构成完整的板块,各成分的位置相对自由,但具有严密的形态变化来体现语法关系,包括名词的性、数、格、指以及动词的人称、时态等,语义则是通过这种语法关系来体现。而汉语则注重意合,语义的表达不是依靠严格的显性语法手段,更多的是依靠词语间的语义关系或上下文语境去体会,对汉语的理解更多地依赖于灵活的整体表达功能。两种语言本质上存在着客观的差异。[3]

2.文化层面认知环境的差异

文化层面的差异也是阿拉伯语汉译过程中造成语义缺失的一个因素。这种文化差异来于认知环境的不同,认知环境的不同也就是因为我们生活的、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不同,从而造成了我们的行为习惯以及理念观念的不同。这种不同具体主要表现为思维方式、、自然环境、生活习俗以及历化背景等方面的不同。对于某个或是绝大多从事汉译的人来说,他的认知环境是至关重要的,他的认知环境是他的一切的社会生活经验的集合,对于阿拉伯语汉译特别是习语的汉译也同样如此,这要求译者有一定的阿拉伯社会生活的环境认知,然而由于客观环境的因素,这种认识环境是比较匮乏的,对译者有较高的要求。外部环境带来的认知是不同的。语义缺失是阿拉伯语习语翻译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这是由源语和目的语的“语盲”及文化的特性所决定的,对此我们应该时刻的注意和警惕,在翻译的过程中尽可能的保持原意的完整性。[4]

3.审美形式及功能的缺失

对美的追求、对美感的追求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都是普遍存在的,我们都有追求美的共同特性。对于语言也是如此,在阿拉伯语习语汉译过程也同样如此,然而意义与审美形式的无法兼顾以及审美标准的不统一造成了译语的不完整和缺失的现象也是客观存在的。阿拉伯语习语汉译中由于译者的审美形式的差异以及对美感追求的差异,语义缺失是客观存在的。审美是个人对特定实物的感知,是个人的客体感受,个体之间的差异是不同的,即便是对于同一事物都会存在不同的审美感受。这个差异也客观存在于而且体体现在语言中。在阿拉伯语汉译过程中,源语作者与目的语读者想要达成审美的统一,完整实现的统一审美功能,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从这个方面说在阿拉伯语汉译过程出现语义的缺失也是在所难免的。

参考文献

[1]朱立才. 阿拉伯语的两大文化特征及其汉译原则[J]. 中国翻译, 1995, 3: 014.

[2]纳洪其. 浅析阿拉伯语翻译技巧[J]. 科技资讯, 2008 (7).

[3]朱廷婷. 阿拉伯语习语汉译的语义空缺与补偿[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 (6): 74-77.

[4]张志忠. “百年翻译运动”及其贡献[J]. 伊斯兰文化, 2008, 1: 003.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第8篇

【关键词】阿拉伯语 翻译技巧 研究 意见与建议

文化交流是促进两国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翻译是促进两国文化交流的手段,也是了解他国文化的重要方式。中华文明和阿拉伯文化的融会贯通、互通有无、彼此借鉴,这在一定程度上共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这种文明的交往可以说是人类一切文明交往的典范。其中翻译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所以,可以说翻译对于文化交流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重点研究了阿拉伯语的翻译技巧,希望可以在今后的阿拉伯语的研究中翻译可以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1 阿语翻译技巧分析

第一,阿语翻译时直译需要注意的方面。直译是较为重要的翻译方法,它能够较好的传达原文的意义,体现原文的风格。然而,直译也存在着缺陷,比如说:冗长嗦、晦涩难懂。首先,生搬硬套式的直译是不正确的。有些句子采用直译法就会显得佶屈聱牙,文理不通。其次,修辞句型翻译的误区。阿语和汉语一样有些辞格可以使用直译的方法,但是,有的不行,有些使用直译的方法表达不清楚,并且,由于场合不同,有的也不能够使用直译。第二,阿语音译的技巧,有些人名、地名以及一些新的概念,而本种语言中,当把这些词或者是概念介绍到另一种语言中去时,可以直接采用音译法,但是,有时也可以采用意译法。意译译文时可以从语音、语法、语义等方面都合乎译文语言的规范,采用意译法是在直译不能够表达原文内容时,就只能够保留原有的内容而改变它的形式。

2 提高阿拉伯语翻译能力的方法和建议

首先,要加强阿拉伯语翻译者自身的基本素养。这里所说的加强自身的基本素养指的是:阿拉伯语翻译工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满足一定的翻译条件,这也是对阿拉伯语翻译者的基本要求。阿拉伯语翻译工作者必须拥有高尚的“译德译风”,在进行翻译工作时必须要严谨认真、一丝不苟。除此之外,阿拉伯语翻译者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阿拉伯语翻译者必须拥有一定的阿拉伯语水平;第二,阿拉伯语翻译者必须拥有较高的汉语修养;第三,阿拉伯语翻译者一定要有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从很多的翻译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三个方面拥有较高的修养的阿拉伯语翻译者,完成翻译工作就越是简单。提高自身阿拉伯语水平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要打牢基础,第二要扩大词汇量,尽可能的是听、说、读、写、译这几方面同时进行。然而,在提高自身汉语修养方面,这就要求阿拉伯语翻译者要加强语法、逻辑、修辞这些方面知识的研修,要加强阅读、多写作、多练习、多改文章。在学科素养这一方面:就要努力精通本职业务,要多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经常阅览国内外专业期刊,更好的掌握学科发展动态。

其次,阿拉伯语翻译者要在翻译实践中多锻炼。一般而言,翻译是一项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翻译工作者只有通过不断地进行翻译实践才可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翻译能力,然而,这里所讲的翻译实践并不是盲目的进行翻译,这里所讲的实践也是讲究科学性。如果是一个阿拉伯语的初学者在没有专家指导的前提下,最好应该先做一些符合自身水平的翻译练习。翻译者将自己所翻译的文章和别人翻译的文章进行对比,首先要看自己在理解方面是否准确,再看看自己在翻译过程中的语言表达是否符合一般的语言表达习惯,并且要从自己的翻译当中找出不足。翻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翻译水平的变化,从而可以找一些比较简单的本专业基础知识方面的文章进行翻译,然后,在今后的文章翻译过程中逐步提高翻译的难度,找一些难度较大的文章进行翻译。通过这样的循序渐进,不断地翻译、不断地交稿,一定可以取得一定的成绩。要是有时间可以每天坚持做一些翻译工作,慢慢的翻译水平一定会有所提高。

最后,翻译工作者一定要敢于向他人学习,并且,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过程中要不断地创新。刚开始做阿拉伯语翻译的工作者,可以尽量的多阅读一些阿拉伯语和汉语对照类的阅读或者说可以多阅读一些有汉语注释的阿拉伯语读物。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译文类杂志提供的某篇译文的原文出处查找与之相对应的原文。不断地总结自己的翻译和原文作者所要表达的具体含义相比较,找出自己所翻译文章与原文的具体不同。并且,翻译者还可以和在这方面造诣较深的翻译者学习,向他们请教在翻译方面的技巧,并且,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可以直接向这些专家请教。除了这些,翻译者还应该要具有创新精神,不断提高自身在翻译方面的能力。突破原来的、传统的翻译方法,根据社会实际以及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提出新的翻译方法,从而更好的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

3 对阿拉伯语翻译技巧进行研究的意义

提高我国阿拉伯语翻译的技巧,可以更好地研究阿拉伯语,更加深入的了解阿拉伯文明,从而可以更好的促进中国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的交流。提高我国阿拉伯语翻译的水平,就可以更好的提高我国对阿拉伯语著作的翻译能力,能够更好的了解阿拉伯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我国阿拉伯语翻译能力的提高,就可以加快中阿文化的交流。对于阿拉伯国家的一些优秀文明就可以更加便利的将其翻译成中文,促进其在中国的传播与交流,更好的帮助我国人民了解和宣传阿拉伯文化。通过不断地翻译阿拉伯国家的优秀著作就可以更好的加深中国人民对其的理解,从而促进中阿文明的不断结合。

4 结语

翻译是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提升我国在阿拉伯语翻译方面的能力,是加快中阿文化合作步伐的重要条件。只有在我国阿拉伯语翻译上取得一定成绩的基础上,才可以更好的促进两国文化的融合。

参考文献:

[1] 叶良英.中国高校阿拉伯语专业四级测试与基础阶段教学[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04).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第9篇

关键词:阿拉伯语; 成语; 谚语; 翻译及应用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课堂中,经常会被同学们的一些奇怪的想法问题所难倒,尤其是在进行一些翻译练习时,往往会对一些词汇、句型的翻译难以做到精致,特别是涉及到一些成语、谚语时,更是时常会闹出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来。譬如有一次,有个同学在翻译用来描写阿拉伯人品德的一个词汇是"??? ???? ",他按照字面意思翻译为"手潮湿",使得在座的同学一头雾水,难以理解。其实这个词汇所隐含的意思是指人"慷慨大方"。类似这样的例子很多,而在课下,不少学生向我反映希望能多讲解一些关于成语、谚语的表达和翻译,他们对此更感兴趣。鉴于此,我收集了一些课里课外常见常用的阿拉伯语成语、谚语,并将它们在翻译手法上予以适当分类,以供参考。

阿拉伯语的成语、谚语十分丰富,而汉语的成语、谚语更是数不胜数,驰名中外。因此,对于两种语言的成语、谚语中内容相似的部分,我们在翻译时可以进行"套用",或称为"直译",但这毕竟范围有限,大多数的成语、谚语的翻译需要我们意译,有的甚至还需要直译与意译相结合,这样,既能较正确的表达所指,又不会失去原句的风格和特点。那么,我将在以下分别予以介绍。

一、 直译法

阿汉语言中可直接进行套用的一些成语、谚语,但此部分为数不多。例如在课堂中我们经常见到的:

  

二、 意译法

有的阿拉伯语成语、谚语具有浓重的阿拉伯地方特色,它们是对其生存空间环境及生存方式的一种联想。因此,对于这一部分,如果我们采用直译,往往会使句子不通顺,难以理解。相反,如果我们采用意译,既能表达原句所指,又符合中国人的思维特点,学习起来会更容易理解掌握。如:

  

综上所述,我们在进行阿拉伯语成语、谚语的翻译时,既要注重形象描写,又要使文字表达正确,同时也要遵循一定的格式。在遇到一些有阿拉伯特色的成语、谚语时,我们还要考虑读者的接受程度,尽量使翻译易为读者及学习者们理解和接受。

值得一提的是,阿拉伯语成语、谚语中不乏有和伊斯兰教相关的表达,伊斯兰教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核心与基础,伊斯兰教信仰对阿拉伯民族的精神生活、思维方式、社会制度与风俗习惯等有着深入影响,体现在语言、词汇、语法等各方面,在成语、谚语等表达上也是一样,因此对于这一方面,我们在翻译时也需要对其进行附加说明。

参考文献:

刘开古编纂,朱威烈主审:《阿拉伯语汉语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国少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时事出版社,2009年版.

朱立才:《汉语阿拉伯语语言文化比较研究》,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