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生态农业特点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22 09:24:37

生态农业特点

生态农业特点第1篇

    〔注〕:现代石油农业指现代的用高能量(如农业机械、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电力、燃油等)换取高产量的农业。

    其特点是:

    (1)生态农业是建立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基础上的一种科学性的农业;

    (2)生态农业是一种大农业生产,是注重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一种综合性的农业;

    (3)生态农业是一种能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产出的高效农业;

生态农业特点第2篇

一、农业生态旅游的意义

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意义是以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为基础来提高经济收入的。在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国家创建的旅游项目中,农业生态旅游是放在首位发展的,农业生态旅游是以当地生态作为主体,同时发展旅游业和农业,两者同时进步。农业生态旅游是最近新生的发展方式,是把生态环境当作主体,在农业生态发展时,和其它旅游项目一起发展,将农业和旅游业综合起来,它的特点就是让旅行者旅游时可以欣赏秀丽的风景,也能看见当地的田园风貌,不但能够尝到特色的农家小菜,还能够亲自看到当地的农业活动,而且能够亲自参与体会,亲身尝试生态环境带来的生活方式,这种特色旅游业,即能大幅度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也可以增加民众收入,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特点

1.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基础比较薄弱

我们国家的特色农家游虽然在最近很受人们青睐,可是由于地理位置不方便,“三农”问题很大程度的影响着农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第一是农村的发展比较缓慢,农业经济主要是由传统农业来发展的,经济很难跟上,基础差。这是影响农家游的一大原因。

2.发展农业生态旅游资金不足

农家游主要是以湖光山色和农业生产相加为特点,建设风景区和扩大农业生产规模都需要花费许多的时间和金钱,所以这些旅游资源,必须要建设许多基础设施,这样才能让观光者更好的游玩、体验。由于许多农民的收入很难支持这些基础投资,所以这些更加深层次的开发虽然很想做到却无法实现,所以生态旅游资源的建设有很大困难。

3.农业生态旅游地域特点性强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风土人情也很丰富,各个地区的生活方式各不相同,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独一无二的,大好河山风光秀丽,每个地区的特色也完全不一样。这体现了我们国家的特色农家游的未来有很大的发展前景,更体现了我们国家农家游的内容十分丰富。

三、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建设模式单调

特色农家游是以农业生产方式、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特色历史、农业生产劳动等为主体,如果建设的构想都一样,这样就让农家游的模式显得单调,没有一点创意,每个地方都没有完全体现出自己的特色,没有充分的利用当地的特点来规划建设,无法吸引各地旅游者的注意,这就使得一些农家游无法保持应有的热度。

2.本土民众加入少

在许多发展特色农家游的地区,当地农民没有加入到旅游业的想法,因为生长的环境和自身受教育水平的限制,本地农民很少加入,外地人口加入的较多,让许多来此的旅游者认为这是过度商业化,这不但没有让当地农民受益,生态农家游也没带领经济快速发展,反而使生态环境越来越差,引起本地农民的意见。

3.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还有许多的发展农家游地区,是开发商直接购买或者租赁获得的,所以损失了许多耕地面积,还有的地区,政府为了让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过度的开发建设,这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并且因为当地没有认真规划,不符合当地环境发展,使当地的生态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建设的农家游景区没有体现本地的特色,景区建设的投入太大,不仅使当地民众失去了土地,还无法获得补偿,于是导致当地民众对发展特色农家游不再有信心,更加不愿意加入。

四、区域经济发展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优化策略

1.改善农业生态旅游

政府可以颁布生态旅游业有关的法律法规,并且大力宣传,这样来推动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加快发展当地的经济建设。

2.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相关部门定制旅游产业的法规,来保护生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这时全国的监督部门,还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促使特色生态旅游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3.开发新型农业生态旅游产品

不断创新生态旅游业的玩法,让特色农家游保持活力,不断的发展下去,那就要不断增加吸引力,并且能够让当地的民风名俗、生产方式、生活特点这些方面具有特色,让这成为当地景区招牌,吸引全国的旅游者。

五、结语

生态农业特点第3篇

1本课题选题背景及其价值

本研究选题基于两个方面。一方面,生态农业旅游不仅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极为重要的增长极,而且是践行科学发展观,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创新型农业经济,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河横先后获得“全球500佳”、全国科教兴村试点村、全国绿色千佳村、江苏省重点绿色食品基地、江苏省生态示范村、江苏省环境教育基地、江苏省农业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江苏省农业现代化试点村等荣誉称号。近年来,他们又对生态农业进行了立体化设计,依托生态农业优势,不断开发旅游项目,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河横村已经成为农业旅游胜地,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此外,河横的示范意义既在于他们通过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良性互动实现了农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又在于他们为自然生态系统相似、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农村平原地区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中国的农业发展找到了一条新的发展模式,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了示范作用。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河横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情况及其主要经验;其二是河横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对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启示,河横发展旅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中要注意的问题。本课题研究的难点主要有:其一是如何搞好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事业发展的互动设计;其二是如何在生态农业“立体设计”的情况下,使特色农业既有利于农业发展,又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带动农民致富;其三是如何在加强引资和引进特色农业项目的同时,调动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如何创新旅游经营机制。本课题研究立足于对河横生态农业与旅游互动发展的事实进行调查。调查采取资料法、考察法、座谈法等多种形式。研究报告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以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建设为着眼点,以河横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实践与经验为样本。

2河横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基本经验

生态农业旅游是充分利用生态农业资源而开发出的具有极大参与性的一种现代农业文化产业。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新型手段之一。近年来,河横依托“全球500佳”的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先后在河横生态农业科技园内打造了蝴蝶兰成花基地、河横葡萄园、千亩油菜花、灰天鹅养殖基地、特禽养殖场、循环经济示范园、特种观赏鱼基地等十多个生态旅游景点。自2003年农业旅游试营业以来,河横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都有几十万人,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依托资源优势,搞好互动设计。河横的生态农业旅游是与生态农业发展同步设计和建设的。河横的生态农业发展为河横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奠定了基础。随着河横经济的发展和区域交流的扩大,国家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成功验收,河横充分利用生态农业优势,将现代农业与生态资源、人文资源等进行整合、包装,把河横建成了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生态农业旅游为景观,以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内涵,融风景游览、休闲度假、消费购物和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业旅游区。近年来,河横又进一步整合农业资源,加强农业的试验、示范和推广,拿出更多高、新、特的种植和养殖品种,以丰富园区的生物资源,增强园区的观光功能。目前,河横已建成了特种种植区、特种养殖区、绿色食品加工区、科研示范区和休闲观光区等五大功能区。河横的绿色食品,无公害畜禽、粮油、水产基地覆盖全村,河横大米、三泰酱菜、如春蛋品、仙岛鸡蛋等优质产品受到广大游客的欢迎。

(2)创新投入机制,引进特色项目。改变传统的种植与养殖项目,积极探索生态园市场化投入的新机制以及社会化经营的新模式,建立了运转高效、服务一流的固定管理机构。目前,河横已经建成全省高新农业新品种展示、新技术展示、新产品展示、常规技术展示四个区,先后引入了10多个含金量较高的现代农业项目,特别是河横新引进的观赏鱼项目增强了生态农业旅游的吸引力。河横建成的葡萄园、水蜜桃园基地、蝴蝶兰基地,都集中了国内先进的品种和设施,具有较强的技术性、观赏性。

(3)开发绿色食品,扩大生态影响。目前,河横生态科技园拥有的绿色食品,占姜堰市的80%,泰州市的60%,部级无公害粮油、水产、畜禽生产基地覆盖园区全部耕地和水面。据调查,河横已有5大系列10个品种的绿色食品,河横大米、三泰酱菜、如春蛋品、仙岛鸡蛋等优质产品畅销苏果、联华、家乐福、农工商、大润发等大型超市,并被驻港部队和南极科考队列为采购食品。一个园区同时拥有这么多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在全省乃至于全国也不多见。目前,河横绿色食品知名度不断提升,“天鹅宴”、“生态宴”等特色餐饮正在开发之中。

(4)完善旅游体系,增强景区魅力。近年来,河横一直把生态农业旅游当做系统工程来抓,通过多年的努力,高标准建成的省级生态科技园区成果斐然,绿色蔬菜、瓜果、无公害优质水稻、鱼、虾、鳖等特种养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水乡田园风光,也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旅游观光服务体系。为了解决餐饮、住宿、休闲、娱乐设施不足的问题,河横计划在循环经济园和河横大道(文化广场、生态小区)两侧建成经营农家菜餐饮的农家乐30处,经营旅馆业为主农家客店60家,可同时接待1000人就餐,500人住宿,2000人参观。同时,还将建设特色小吃店4家,农家超市2家,组建河横农民文化俱乐部,进一步完善河横生态农业的旅游功能,增强河横生态农业旅游的吸引力。

(5)拓展发展思路,创新旅游项目。近年来,河横生态旅游一直注重外部观看与内部参与结合。除了让游客欣赏生态农业文化和独特的田园风光以外,还注重配上农家生活,让游客观赏娱乐。在观光区内建设农家乐园,内设仿古农家庭院、农业耕作区、传统农机具展示区等。除注重观光景点的打造外,还建成20处“以农为根、以家为乐、以乐为魂、以富为本”的农家乐旅游点、20个垂钓点、10处商业网点、生态景观长廊、花卉园、自采自摘园,游人可以到垂钓中心边垂钓边舒展身心,也可以步入田园,采摘瓜果蔬菜。参与性的旅游项目设计,为游人创造了与大自然和动植物亲密接触的空间,增强了生态农业旅游景点的吸引力。

(6)健全组织机构提高管理水平。2005年起,河横专门成立了旅游服务公司,配备专业导游5人,服务人员20人。公司与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30多个旅行社建立了联系,各旅行社纷纷组织旅游团来河横观光游玩。为了保证河横旅游事业的发展,姜堰市和沈高镇还各明确1名负责人挂钩联系河横旅游工作,并先后多次组织旅游管理人员到南京江心洲、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和无锡太湖花卉园、龙寺果园考察学习,以提高生态农业旅游管理水平。

3河横实践的启示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创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只有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创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不断破解农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难题,提升农业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2]而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正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创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种重要途径。

3.1要在促进农业发展理念转换上下功夫

(1)发展生态农业旅游要注意发展特色农业。特色就是吸引力,特色就是竞争力。只有将“大路货”的农业生产品种调整为有特色的生产品种,才能引起游客兴趣。当然,发展特色农业也要注意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尤其要注意扬长避短,根据本地优势,调整农业结构。如这几年河横建成了有机葡萄产业区、油菜观光区、设施蔬菜示范区、稻麦良种繁育区、水生蔬菜示范区、花卉苗木区、棉花种植区、绿色特禽养殖繁育基地、绿色特禽规模化养殖小区、特种水产生态养殖示范区等13个种养殖区域,有力地带动了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品种布局的更新改良。

(2)发展生态农业旅游要注重提高农业的生态价值。姜春云指出:“在环境污染日益严峻的形势下,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球也是我国最紧迫的民生问题之一。加快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并使之逐步成为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既是我国13亿人口食品安全和改善的根本保障,也是中华农耕文明史上里程碑意义的战略之举。”[3]发展生态农业最重要的要求就是促进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同时,发展生态农业也“顺应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新高地、新要求和差异性发展、特色竞争成为区域经济创造竞争新优势的新趋势”[4]。更为重要的是,生态农业不仅表现为一种文明生产,而且表现为绿色产品的增值。如“河横大米”的市场价比一般大米高出4倍仍供不应求,沈高的小黄瓜、鸭蛋等农副产品也摇身价高。河横园区现代农业项目的引进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沈高经济和当地群众的增产增收。到目前为止,该镇有近一万户农户选择了从事无公害稻米、大棚葡萄种植和灰天鹅、河横鸡种养殖。近两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的增长速度都在15%以上,可见生态农业对增加农业收入,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此外,生态农业旅游是以为现在和未来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为前提的,如果不走绿色农业之路,那么,不仅农民难以致富,生态农业旅游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河横的经验就是:“宁可慢一点、不吃子孙饭”。

(3)要改变传统的生产理念。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要促进农业生产内部的小循环境,还要实现农工一体化的大循环。农工一体化的大循环“是以农业为起点、农业产业化和工业生态化相结合,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作的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5]。这种闭环流动型经济具有很强的开放度。事实上,发展现代农业,只有延伸农业生产的产业链,变农业生产自循环的“小农业”为与工商贸一体化外循环的“大农业”,才能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促进农业的转型升级。近年来河横以大力推进河横科技园区建设为抓手,走农工商贸一体化的路子,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换,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有关研究也指出,推进农业生产与经营方式创新首先要突破孤立的生产模式,实现农、工、贸、科技、信息等多要素、多行业的合作与链接。为此,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必须从传统农业的“孤岛”中走出来,实现由单一农业向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方向转变。

3.2要在调动当地农民的积极性上下功夫

由于生态农业旅游与农业发展是同步进行的,所以农业旅游与一般文化旅游不同,它需要当地农民的配合与参与,这就要求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要求,要把实现农村居民收入较大幅度增长作为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根本着力点。[6]从河横的经验来看,具体要把握以下几点。

(1)要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旅游要特色,更要效益。事实上一个地区农业旅游的发展仅靠好看效低的油菜花是解决不了长久旅游问题的。这方面河横的经验很重要。如,目前河横园区高效农业种植面积已达约366.67公顷(5500亩),其中大棚西瓜约53.33公顷(800亩),避雨栽培葡萄约66.67公顷(1000亩)、大棚蔬菜约13.33公顷(200亩)、自动化温湿调控大棚约6.67公顷(100亩)、高效特种水产养殖约33.33公顷(500亩)。现在河横沈马路沿线已经发展成近约66.67公顷(1000亩)的成片葡萄园,收益高的每亩达到万元,一般的也在5000元左右,比一般种植增收近50%。河横农户饲养的灰天鹅每只可获利20~25元;饲养娃娃鱼养殖户,每亩年纯收入2万元以上。为此,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应当调整思路,依据市场经济规律,通过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来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进农业旅游的发展,切切不能依靠铺天盖地的“大路货”来发展农业旅游产业。

(2)发展农业旅游要注意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如,近年来河横将旅游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建成了集淮扬古民居特色与现代新民居特色于一体的生态别墅区。同时,河横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除农家小居外,还建成水上舞台、文化广场等设施。此外,河横举办的全国大学生服务新农村辩论大赛华东(河横)赛区的比赛,每年举办的“中国•河横”菜花节、生态文化展、农民体育运动会、大型文艺晚会等文体活动,也受到了群众的喜爱。河横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不仅增加了群众的收入,给河横人创造了更多的致富机会,而且进一步提高了人们对发展生态农业和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价值的认识,调动了人们发展生态农业、参与生态旅游建设的积极性,所以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应当围绕“三农”问题来搞好“顶层设计”。

(3)发展农业旅游要提高文化含量。生态农业旅游是农业文化的创意产业,也是发展农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农业旅游是现代文明发展的产物,是精神追求和文化享乐的新型载体,也是现代人追求的、较高品位和较高格调的文化消费方式。一个景区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建设直接关系到一个景区的魅力和对外开放的影响力。在日益激烈的生态农业旅游竞争中,文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旅游者的角度看,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是一种文化消费行为,其外出旅游的动机和目的在于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满足,而旅游经营者要达到盈利的目的,就必须提供一种能满足旅游者文化享受的旅游产品。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其要吸引和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必须具有魅力无穷、独具特色的文化景点,而现在无论是河横,还是兴化搞的农业旅游,文化含量偏低,这是一个弱点,应该有效加以解决。

3.3要在探索农业与旅游结合的规律上下功夫

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用科学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推进农业旅游的发展。

(1)要解决好景观建设问题。从旅游景区建设的角度来说,景区应该是由相关景观元素串联和组织起来的“大观园”。由于生态农业旅游与一般观光旅游和文化旅游不同,生态农业旅游要以农业为基础,生态农业要适应旅游发展的要求,这不只是文明生产问题,还有一个农业项目选择问题。河横的特色就是大力度引进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并以此来丰富旅游项目,增加旅游看点,这一做法很好,但必须拓展。本研究认为,搞生态农业旅游不能局限在生态、农业层面,可以在生态与农业要素之外寻找新的项目,丰富生态农业旅游内涵。

(2)发展农业旅游要注意景观结构的安排。农业旅游景区的魄力不仅取决于景区观赏元素的品极,更取决于元素的组合,而这种组合不是景观的简单堆积。事实上,农业旅游景区蓝图的填充、细节的安排也有一个极具技术性的问题,为此必须对农业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和景观结构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科学合理地进行布局,而目前不少农业旅游景点,包括河横生态农业旅游区,景点都是由农业生产的布局“自然”生成,杂而无序,尤其缺少技术层面上的布局;各个农业旅游看点,目前也基本上是“老板”意志,“老板”风格,没有相对统一的旅游市场文化风貌。这就必须进行必要的整合,以增强景区的吸引力和旅游发展潜力。

(3)要拓展农业旅游产品市场。“购”是旅游不可或缺的要素。近年来各农业旅游区都重视了旅游纪念品的生产,如河横已将5大系列10个品种的绿色食品摆到了旅游区。然而,到了河横,我们只看到河横的绿色产品;同样,到了兴化我们见到的也只是兴化的特产(溱湖风景区好一点),这是不符合旅游发展的规律的。如泰州的“金三麻”、泰兴银杏、黄桥烧饼、溱湖簖蟹、河横绿壳草鸡蛋等土特产品,都已是倍受游客喜爱的热销旅游产品,泰州的生态农业旅游景区包括文化旅游景区,都应当将这些产品打造成旅游产品引入景区,不能各打各的锣,各卖各的糖,所以搞农业旅游包括文化旅游都应当解放思想,打破地域局限,构成相对统一而又丰富的游购品市场。

3.4要在加大支持力度和提高服务水平上下功夫

发展农业旅游需要农民的参与,但不是纯农民的个体行为,它需要政府的引导、支持、宣介和服务。客观地说,发展农业旅游,或走生态农业旅游之路,不仅涉及到政府理念的转换、职能的转换,还涉及宣传教育、环境建设,政策支持、科技服务等一系列具体问题。本研究认为,发展生态农业旅游,要做好以下几篇“文章”。

(1)做好规划的“文章”。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必须牵头搞好规划。河横的经验就是始终坚持规划先行,以超前的眼光、科学的发展理念,高起点、大手笔规划河横农业科技示范园。河横旅游规划和定位经过了10多次论证和4轮反复修编。遵循了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原则,注重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强调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通过完善农产品产业链,以及科学发展旅游事业来提升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所以说,这个规划对于促进河横生态农业生产和生态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2)做好政策安排的“文章”。搞农业旅游涉及土地流转、农民的投资创业、外来投资与项目的引进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又依赖于政府政策的安排。本研究认为,要促进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各地有关政府部门,要制定一些特殊的优惠政策,为土地流传、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农民自主创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尤其要在引进外来项目的同时,鼓励农业创业,调动农民投入生态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与农业旅游的积极性。此外,对于农业旅游区内的企业发展也要在政策、资金、技术上给予支持,在基地建设上给予扶持,努力为他们的发展创造一流的宽松环境,引导企业逐步扩张、升级、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企业效益。

生态农业特点第4篇

[关键词]生态 旅游 农业 问题 对策

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决定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并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可缓解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业收入,同时协调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使其纳入良性循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可以为游客提供新的旅游资源,有助于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及特点

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内涵。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开发田园旅游资源为重点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它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是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高效农业,把农业生产、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由一产向三产延伸渗透、农游两业交叉融合的新兴产业,并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生活于一体,已成为当今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和新的亮点。它既具有生态性、生产性、商品性、观赏娱乐性、参与性和教育性等多种功能,又有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生态旅游农业具有与传统农业不同的特点:①以生态农业生产为基础,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为达到农业可待续发展与缓解旅游业压力,为人们提供新的、使人身心愉悦的休闲娱乐场所,必须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的整治,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②以旅游经营为重点,重视有效开发旅游资源,按照旅游业发展要求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活动的,切实保证在农业发展的同时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和体验品尝等服务;③具有高效益、低风险特点,经营生态旅游农业可获得农业和旅游业两种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当由于气候条件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条件的不稳定性造成农业生产减产时,常可通过旅游提高农业附加值而相对减小农业风险,而旅游淡季时农业生产又可弥补旅游收入的下降;④具有娱乐性和参与性。生态旅游农业活动包括农业观光、乡村度假、民俗乡情体验等娱乐性和参与性都很强的活动,让游客通过参与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获得丰富的旅游体验和精神享受;同时农业可为游客提供参观、品尝农产品和体验农事等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

二、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重复建设严重且开发深度不够。近几年来生态旅游农业景区(点)的数量不断增多,很多景点的投资者就是当地的居民,他们缺乏市场观念和科学的开发理念,按照自己的理解或模仿他人的经营开发模式仓促上马、开山修道,为了降低成本,都会省略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审查评估,没有深入的市场调研、科学的规划和市场定位,造成后期经营、管理以及资金方面的困难。这样就导致高质量的项目相对较少,不少生态旅游农业区功能设计简单、重复,层次较低,缺乏特色和新意,市场竞争力不强;另外是旅游商品不但品种单调、花样少、更新慢,而且多为未经加工或简单加工的初级农产品,缺乏地方特色和生态农业特色。

第二,开发时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严重。目前一些景区的经营人员以及游客生态保护意识淡薄,不少景区也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物质设施和技术装备。随着游客的纷至沓来,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游客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以及饭店、“农家乐”等服务系统产生的污物没有得以妥善处置,废物到处堆放,污水随地排流,不但影响了景观,而且污染了环境;工具排放的废气、娱乐设施产生的噪声等使景区形成多重污染,降低了旅游地的质量;物种的不合理配置,严重影响了旅游区物种的生长发育和更新,打破了生态平衡。

第三,基础与配套设施落后。在目前的生态旅游农业景点(区)中,仅有少数景区公共汽车可以抵达其附近的城镇、景区外围或景区内部,多数景区离公共汽车站较远,也没有旅游专车,游客到达景区极不方便。此外,景区内部交通条件通常较差,路面过窄或路况不好,旅游旺季拥挤堵塞,雨天泥泞不堪。这些都成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此外,景点(区)内邮电通讯配套设施落后,还缺少一定规模的旅游接待机构。景点缺乏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开发资金不足,融资问题严重;二是许多景点才刚刚起步,规模较小,游客接待能力有限,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得较少。此外,旅游行业管理不规范、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力度不够以及淡薄的市场意识,都严重制约了生态旅游农业的健康发展。

三、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对策

第一,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旅游农业景点(区)规划,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有的农业特色。要根据当地农业旅游资源实际和发展水平,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综合规划,包括客流容量和游览方式规划,旅游区区位选择和范围的划定,区内农林牧渔各旅游小区的布局设置规划,旅游基础设施和交通线路的布局规划等。生态旅游农业的特色和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其农业内涵,这是其发展的关键所在。

生态农业特点第5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 开发模式 可持续发展对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决定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并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对外开放,面对国际农业政策环境和国际农业市场的挑战,我国必须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走市场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与国际农业市场接轨。国内外的实践表明,生态旅游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可缓解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业收入,同时协调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使其纳入良性循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可以为游客提供新的旅游资源,有助于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农业产生的动因与背景。

珠海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其前身为珠海县(后改市)农科所,成立于1963年,最初主要从事以水稻为主的农作物良种繁育,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建特区以后因城市发展需要,原在市区的1千多亩试验田被无偿征用,市府只在城乡结合部梅溪村划出247.9亩荒坡地,补偿10万元。珠海农科人发挥特区首创精神,积极发展以无土栽培、组织培养、转基因等生物工程为重要手段的高科技生态农业,主要从事蔬菜、禽畜、瓜果和花卉等科研、生产,开始了第二次艰苦创业。

经过数年的艰苦奋斗,基地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土栽培的“神话”,北瓜(新疆哈密瓜等)南移的奇迹,使珠海农科中心成为农业线的一面旗帜,对外开放的窗口。外国贵宾的参观访问,中央领导的亲临视察,兄弟省市的组团考察……成为我们搞旅游的外在诱因;而珠海被评为“旅游城”后,市旅游局亦在寻找新的旅游项目开发,特别是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他们亦把目光瞄准了梅溪科研基地。于是双方一拍即合,珠海市无土栽培旅游基地—“农科奇观”即告诞生。我们认识到农科单位如果不进一步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等、靠、要”的束缚,就没有发展前途。必须面向市场,走科研为主,多业并举,综合发展的道路。而农业高科技资源不但是生产资源,其形成的奇特的生态景观和本身具有的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观赏性、可参与性,实际上也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几年来成功的探索和实践亦证明了这一点。

二、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及特点

1、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

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开发田园旅游资源为重点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它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是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高效农业,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由一产向三产延伸渗透、农游两业交叉融合的新兴产业,并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生活于一体,已成为当今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和新的亮点。它既具有生态性、生产性、商品性、观赏娱乐性、参与性和教育性等多种功能,又有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2、生态旅游农业的特点

①以生态农业生产为基础,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为达到农业可待续发展与缓解旅游业压力,为人们提供新的、使人身心愉悦的休闲娱乐场所,必须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的整治,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②以旅游经营为重点,重视有效开发旅游资源,按照旅游业发展要求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活动的规划,切实保证在农业发展的同时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和体验品尝等服务;③具有高效益、低风险特点,经营生态旅游农业可获得农业和旅游业两种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当由于气候条件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条件的不稳定性造成农业生产减产时,常可通过旅游提高农业附加值而相对减小农业风险,而旅游淡季时农业生产又可弥补旅游收入的下降;④具有娱乐性和参与性。生态旅游农业活动包括农业观光、乡村度假、民俗乡情体验、水果美食品尝、农事劳作、文化娱乐、农业技艺学习、乡土文化欣赏、购物等娱乐性和参与性都很强的活动,让游客通过参与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获得丰富的旅游体验和精神享受;⑤地域限制小,形式多样,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传统的旅游业发展受优美的自然景观、名胜古迹或园林建筑等旅游资源分布的限制,而农业旅游资源广泛分布在城市郊区、周边农村等地,只要稍加开发就能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同时农业可为游客提供参观、品尝农产品和体验农事等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

三、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现状

1、重复建设严重且开发深度不够。近几年来生态旅游农业景区(点)的数量不断增多,据不完全统计,1996~1997年已动工和计划投资在1亿元以上的观光农业项目在7个以上。很多景点的投资者就是当地的居民,他们缺乏市场观念和科学的开发理念,按照自己的理解或模仿他人的经营开发模式仓促上马、开山修道,为了降低成本,都会省略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审查评估,没有深入的市场调研、科学的规划和市场定位,造成后期经营、管理以及资金方面的困难。这样就导致高质量的项目相对较少,不少生态旅游农业区功能设计简单、重复,层次较低,缺乏特色和新意,市场竞争力不强;另外是旅游商品不但品种单调、花样少、更新慢,而且多为未经加工或简单加工的初级农产品,缺乏地方特色和生态农业特色。

2、开发时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严重。目前一些景区的经营人员以及游客生态保护意识淡薄,不少景区也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物质设施和技术装备。随着游客的纷至沓来,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游客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以及饭店、“农家乐”等服务系统产生的污物没有得以妥善处置,废物到处堆放,污水随地排流,不但影响了景观,而且污染了环境;交通工具排放的废气、娱乐设施产生的噪声等使景区形成多重污染,降低了旅游地的质量;物种的不合理配置,严重影响了旅游区物种的生长发育和更新,打破了生态平衡。

3、基础与配套设施落后。在目前的生态旅游农业景点中,仅有少数景区公共汽车可以抵达其附近的城镇、景区外围或景区内部,多数景区离公共汽车站较远,也没有旅游专车,游客到达景区极不方便。此外,景区内部交通条件通常较差,路面过窄或路况不好,旅游旺季拥挤堵塞,雨天泥泞不堪。这些都成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此外,景点内邮电通讯配套设施落后,还缺少一定规模的旅游接待机构。景点缺乏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开发资金不足,融资问题严重;二是许多景点才刚刚起步,规模较小,游客接待能力有限,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得较少。此外,旅游行业管理不规范、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宣传力度不够以及淡薄的市场意识,都严重制约了生态旅游农业的健康发展。

生态农业特点第6篇

近年来,回归自然,走近农家,放松心情,已成为现代都市人的一种生活时尚。吃农家饭、摘农家菜、采农家果、钓农家鱼、住农家房、干农家活、做农家事、品农家茶、享农家乐,向往乡村,回归生态的农业生态旅游,正在全国迅速兴起。农业生态旅游是传统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兴旅游产业,是旅游者在游览生态农业景点过程中涉及交通、通讯、住宿、餐饮、娱乐、商业等行业以及其他相关行业共同构成的综合性产业群落。农业生态旅游一般是利用自然风景和田园风光,来满足舒缓现代都市人的精神,并为现代都市人提供重要的度假、休闲、娱乐场所,农业生态旅游以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为广大旅游爱好者所青睐。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有利于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范围,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并增加新的就业岗位,提高农民收入,真正地开辟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农村建设之路。目前,玉山县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1农业生态旅游业现状 农业生态旅游源于欧洲的西班牙,20世纪60年代初,一些西班牙农场把自家房屋改造装修成旅馆,接待来自城市的旅游者观光度假,这被认为是农业生态旅游的起源。如今,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如日本、瑞士和我国一些发达地区出现了更高级的农业生态旅游形式,如建立DIY农场等,城里人到乡下租一块“自由地”,在节假日携妻带子,邀请好友,到乡下的“自家地里”种蔬菜、瓜果。主要进行翻土耕种、施肥浇水、瓜果采摘等活动,平时则由农场主负责照看农园。这种自己动手,获得收获和回归自然的旅游方式,为忙碌和烦躁的都市人平添了不少情趣。 1.1全国农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在大中城市迅速兴起,已开发出许多各具特色的农业生态旅游园区,如上海旅游新区的孙桥现代农业园区、上海市奉贤现代农业园区、北京的锦绣大地农业观光园、苏州的大地园、无锡的大浮观光农业园和珠海农业科技基地、河北的集发农业观光园、河南郑州陈寨村特色植物展示园、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深圳农业博览园等。开展农业生态旅游对帮助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分流了城市人口和部分旅游人口,减轻了中心城市的环境压力,同时,还为旅游者提供了学习农业知识、了解农村生活的机会。1998年国家旅游局以“华夏城乡游”作为主题旅游年,使“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不仅成为农村一景,还成为农民增收、创收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观光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珠海等发达城市的近郊,其中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为发达。在广东,果园观光旅游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目前广东已有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旅游者400多万人,旅游收入10多亿元。在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等地的一些大城市近郊,还出现了引进国际先进现代农业设施的农业观光园区,其通过展示电脑自动控制温度、湿度、施肥、无土栽培和新、特种农产品品种而成为农业科普旅游基地。 1.2玉山县农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玉山县地处闽浙赣3省交通要冲,农业基础比较扎实,道教圣地三清山坐落其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在生态旅游业方面有着良好的基础,这为玉山县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近年来通过多方努力,玉山县已初步形成了以世界自然遗产地5A级风景区三清山为依托,辐射全县以点带面的农业生态旅游经营架构。2011年度接待境内外游客286.1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6.3亿元,旅游收入占全县GDP总量的33%,门票收入587万元,农业生态旅游收入5.26亿元。已初具规模的农家乐有:“土色土香”的朝阳山庄、随园山庄、汉唐人家、信江源农家宴等;农家旅馆有:蓝天农庄、翠竹苑、女神峰、三清土特产、山水人家、乡里人家、太甲农家珍旅馆等;农业生态观光园建设也初具规模,现有高山有机蔬菜面积109.33hm2,示范景观园5.33hm2,总种植面积达114.66hm2,产值达1350万元,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农业生态观光园有:岩瑞的三清山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园、云膺休闲山庄、会英垂钓中心、怀玉山休闲山庄、玉琊山庄、红日高山有机蔬菜与观赏蔬菜基地、王家井休闲山庄、群力综合农业开发公司的纱帽垂钓山庄、青梅山庄、蓝天农庄、官溪休闲农庄、仙岩寺农庄、广平电站度假村等。玉山县的农业生态旅游业建设已初具雏形,具有自身的产业特色。农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已给当地农民带来了一定的实惠,但要持续发展,还有一些实际问题需要解决。 2玉山县农业生态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玉山县农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缺乏整体规划,品位不高 从玉山县农业生态旅游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农业生态旅游缺乏项目建设的整体规划,仅凭当地农民的一股热情,各自为战,不能形成合力。大部分农业生态旅游景点不能突出自身的特色,开发层次低,品位不高,功能不完善。在农业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没有挖掘出乡村农业资源和民俗文化的内涵,缺乏精品,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市场的需求,重游率较低。另外,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缺少对从业人员的规范化培训。 2.2资金投入不足,设施不完善 从玉山县农业生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来看,资金投入不足,设施不完善。玉山县的农业生态旅游经营投资主体主要以本地农民自主投入为主,外来资本投入为辅,主要有以下4种模式:一是家庭和家族投入型,这是目前玉山县休闲旅游农业投入的主要模式;二是回乡农民工创业;三是大学生返乡创业;四是外来资本注入型,如四股桥的蓝天农庄、怀玉乡的怀玉山休闲山庄等。但整体规模较小,配套设施不完善,服务功能不齐全。大多数经营投资主体不重视长期投入,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p#分页标题#e# 2.3资源利用率不高,特色不鲜明 从玉山县农业生态旅游业的功能培育来看,资源利用率不高,特色不鲜明,文化内涵不深,科技含量不高。目前,大部分农业生态旅游企业没有充分利用当地旅游资源、发掘地方文化特色,不能实现旅游文化内涵等内在价值;没有很好地把当地民俗风情有机融入到旅游产品中,并加工提炼出鲜明的地方特色,推出的旅游产品缺乏认知度和吸引力;现有农业生态旅游企业经营者品牌意识不强,开发思路模糊不清,同时由于缺乏利用高科技手段的多种功能将农业资源开发成高端产品,旅游产品项目科技化含量普遍不高。 2.4经营方式粗放,管理不到位 从玉山县农业生态旅游业的经营管理现状来看,许多农业生态旅游区还处于粗放式经营阶段。当前,玉山县农业生态旅游景点大部分都是当地农民在运作,农民群众的创业精神得到了充分发挥。但是,由于缺乏政府引导,受农民文化水平、经营理念、创新精神等方面的限制,往往很难将其纵深发展,生态旅游开发长期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活动形式和载体单一;也有部分经营者没有通过论证随便变更土地用途,导致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甚至可能破坏土质;有的经营者对自身的定位缺乏深入分析,在农业自然资源的特色开发方面缺乏研判,比较优势不明显;有的经营者只考虑眼前经济利益而忽视对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保护;农业生态园管理者也是生态的维护者,但部分农业生态园管理者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经营农业生态园目光短浅,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在生态园内滥建人造景观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了获取局部的短期效益,降低了农业生态旅游的档次,甚至会造成生态的失衡,使真正的生态旅游难以得到充分体现。 3玉山县农业生态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对策 3.1精心组织,全力推进,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玉山县委、县政府出台的《玉山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增收的工作意见》文件,为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县委县政府必须坚持高位推动,依照“规划、发展、规范、提升”并举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玉山农业生态旅游业。各级政府要把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摆上了重要的工作日程,并为发展玉山农业生态旅游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对照既定目标,坚持高效落实,按条块结合的工作推进机制,实行定期调度督察制度,及时发现问题、研究措施、总结经验、交流推广,确保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顺利推进。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制订农业生态旅游宣传推介计划和方案,制作宣传画册,在各旅游景点、景区和窗口位置进行巡回展出,利用高速公路出口设立宣传牌。充分发挥玉山旅游网站、今日玉山、玉山电视台等媒体和三山艺术节、三清山旅游文化节等节庆平台,大力宣传农业生态旅游项目,提高玉山农业生态旅游业的知名度。 3.2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注重科学配置有效资源 应坚持以规划为主导,注重资源配置效应,科学布局产业,发展形式多样、布局合理的农业生态旅游体系。在总体布局上,依据三清山旅游大发展要求,结合当地的地域结构、基础设施的特点和条件,确定以二区(县城一级服务区、紫湖二级服务区)、二线(玉紫、玉溪两条旅游公路沿线)为重点,其他地方合理分布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布局。在规划设计上,根据当地的产业布局和资源特色,规划设计不同类型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在功能设施上达到相互衔接、相互配套、相互补充的目的。在开发建设上,按照“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原则,政府有针对性地选择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星级农业生态旅游企业给予重点扶持。 3.3立足特点,扬优成势,注重做足做好特色文章 一是立足“农”字做特色。根据农业产业规划和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引导发展高山绿茶采摘、特种蔬菜种植采摘、根雕体验等一批传统的农耕生产体验、农家生活体验、现代农业技术体验等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二是立足优势资源做特色。以怀玉山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契机,结合怀玉山部级森林公园的优势,做好怀玉山红色农家乐旅游项目的开发;三是立足地方文化做特色。发挥当地文化积淀深厚的优势,充分挖掘各地的风情民俗和地方文化,开展樟村板灯、玉山班演艺、横街的茅楂会、下镇的过会等一批农村风俗融合至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中,吸引游客的参与体验。 3.4政策激励,大力扶持,注重积极引导创办旅游业 为鼓励和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业,在制定和出台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各项优惠政策的同时,政府应该把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作为改善农村产业结构的大事来抓,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给予政策及资金扶持,为当地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政府应制订有关农业低息优惠信贷和税收减免政策,颁布一定的法令和规定,并以此管理和鼓励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 3.5加强管理,规范服务,注重服务水平规范提升 为了使农业生态旅游规范经营,必须切实加强对生态农业旅游的引导,建立一套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规范经营行为。加强对农业生态旅游业人才培养,为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制订农业生态旅游经营服务评定办法,围绕食品安全、卫生管理、诚信经营等方面对农业生态旅游企业达标评定,对验收达标的经营户实行挂牌动态管理;强化农业生态旅游经营户的服务,促进农业生态旅游业和谐、健康、有序发展。

生态农业特点第7篇

生态文明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十堰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内在要求,是服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大局的迫切需要,是发挥山区比较优势,实现农业持续发展、农村持续繁荣、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路径,也是汉江生态经济带和竹房城镇带建设的核心内容。

1 十堰市生态农业建设现状

1.1 生态农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据统计,2015年全市累计建立生态特色农业基地37.23 hm2,总产值达165亿元,比2005年增长10倍,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75%;全市“三品一标”累计达335个。武当道茶被授予“湖北第一文化名茶”称号,龙王垭有机茶、圣水有机茶、八仙观有机茶、翠竹魔芋面条等产品先后获省优产品,70多个品牌在各级各类博览会上获金奖、银奖,30多个品牌获部优、省优和名优农产品称号。目前全市已有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69家,其中部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0家。

1.2 生态农业的政策法规体系基本形成

2000年,湖北省政府颁布《湖北省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使生态有机农业建设真正纳入政府行为;2006―2007年,《湖北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湖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正式颁布实施,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法律支持和政策支撑;同时,十堰市也提出“要把生态农业走在全省全国前列”的发展思路,先后制定《十堰市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创建十堰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区实施方案》,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作为推进生态农业建设的切入点,使生态农业建设真正落到了实处。

1.3 生态农业技术体系逐渐完善

经过10余年的探索和发展,各地总结推广了许多生态农业模式及其技术类型,先后探索、研发出了农牧结合、林特结合、农沼(气)循环、驯野转家等核心技术,形成了鸡―沼―茶(果)、种―?B―沼、茶―鸡―粮、林―牧―特等有机农业技术模式12个,制定了有机茶、有机食用菌、有机山野菜、有机葡萄酒、有机鱼等有机农产品标准15个,这些生态农业典型模式及技术类型经过分类整理和归纳总结,逐步形成了“十堰生态农业典型模式及其技术”体系,并在全市农业产区推广应用,初步构架了适合本市不同种养类型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移民和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突出

丹江口水库一期工程淹没十堰380 km2土地,搬迁移民28.7万人,其中外迁9万人,就地后靠安置19.7万人。同时,近6 700 km2林地遭到破坏,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的70%锐减至20世纪80年代的32%,生态环境遭受史无前例的惨重破坏。二期工程建设淹没土地158.7 km2,动迁移民17.8万人,其中后靠安置10.5万人。两期工程建设,十堰移民多达46.54万人,全国第一,举世罕见。其中,内安34万人,占73.1%。内安人员多为后靠上山,生产、生活、生存环境恶劣;外迁人员,由于对迁出地人文环境、生活方式、劳作技能等诸方面的不适应,出现了回迁返乡的突出问题。工程淹毁大量资源,内安、返乡大量移民,加剧了国土资源、基础设施,尤其是耕地资源的奇缺、脆弱。全市人均现有耕地仅613.3 m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旱涝保收耕地面积仅113.3 m2。同时,按国家要求,丹江口库区核心水源区离库面1 km范围内不能耕种,使得十堰山区耕地资源更加锐减。

2.2 生态环境保护与功能脆弱的矛盾突出

1)水土流失范围大。由于生态伤害和山地生态特征,十堰市水土流失面积达11 900 km2,占国土面积的50.3%。平均流失模数0.5万t/(年?km2),年流失土壤2亿t以上,相当于400 km2耕地的耕层土量。尤其是丹江口市、郧阳区、郧西县等库区县市,石漠化、荒漠化日趋加重。石漠化面积达2 954 km2,其中重度和极度石漠化面积256 km2。

2)地质灾害隐患大。据普查,全市地质灾害隐患2 593处,其中高易发区4 564.65 km2,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9.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后,由于水位的上升和库容增加,十堰山区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可能进一步加大,预计累计影响库岸段130多公里。

3)极端气候影响大。生态变化与气候变化紧密相连,尤其是丹江口库区北部3县市,国家多次实施重点工程建设,使这里几乎变为荒山秃岭,随之而来的是年均气温比全市高1 ℃以上,年均降水量比南三县少100 mm以上。持续干旱、低温冻害、暴雨、冰雹等极端气候加剧,没有无灾之年,只有轻重之分。

4)城镇环境防污基础设施薄弱。全市生活污水排放总量近2亿t以上,生活垃圾日产生量超过2 000万t,目前全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工作任务量巨大。

2.3 生态环境保护与面源污染的矛盾突出

据普查,全市农村每年人粪便排放量44.5万t,畜禽粪便排放量591.54万t,生活垃圾排放量12.25万t,大多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加剧了丹江口库区水质富营养化。化肥和农药施用也呈逐年增加之势。2015年,全市化肥用量13.4万t,使用农药达2 873 t。据对丹江口库区控制断面的水质监测结果,目前丹江口水库水质主要为总氮超标,污染排放量逐年增长,污染物浓度呈上升趋势。在枯水期,部分断面COD(生化需氧量)和氨氮含量等已接近Ⅱ类水标准的临界值,水源区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影响库区水质的主要因子。加之,境内企业除东风汽车公司等大型企业外,地方工业规模小,生产工艺相对落后,对污染治理和废物综合利用的能力亟待提高。

2.4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现状矛盾突出

为保水质,十堰市人民政府关停了全市63家黄姜加工企业,一次性淘汰19亿元“污染的GDP”,关闭130家污染严重的小电镀、小纸厂等“十五小”企业,关闭59家木材采伐企业、77家木材加工企业和8个木材交易市场,一年损失税收3亿多元。不仅如此,还又迁建了企业121家,迁建期内年减少市、县财政收入1.4亿元,企业迁建停产造成职工失业,财政年增加支出1 600万元;调水年减少发电收入5.4亿元;生态移民14万人,政府需投资7亿元;尤其是中线工程大坝加高176 m蓄水后,即将淹没已进入投产期的特色产业基地近166 km2,仅此将使库区农民直接减少收入10亿多元。同时,由于十堰市四县一市一区被列入限制发展区,十堰市今后经济发展付出的机会成本将是巨大而长期的。

2.5 丹江口库区消落区保护与利用矛盾突出

消落区是水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水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是水库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库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2014后,正常蓄水位从157 m将逐步提高到170 m,死水位提高至150 m,最低极限水位145 m。按照丹江口水库加高蓄水后调度运行方案,每年5月至6月21日库区水位逐渐降低到夏季汛限水位160 m;8月份逐渐抬高到秋季汛限水位163.5 m;10月以后逐渐充蓄到正常蓄水位,这将形成水位变幅至少达10 m的规律性消落区,仅十堰市境内消落区面积就达120 km2。消落区土地面积大、土壤肥沃,露出水面的空间和时间具有相对确定性和较强规律性,能满足不同农作物生长要求,对于人多地少、耕地匮乏、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丹江口库区来说是独特而宝贵的土地资源。但是由于消落区属于生态脆弱区,其利用也存在较大的环境风险。鉴于此,考虑到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供水水源,对水质的要求非常高,而消落区管理政出多门,迫切要求对丹江口水库消落区保护与利用管理问题进行研究。

3 十堰市生态农业发展对策

“十三五”期?g,十堰市立足农业生态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实施“61”产业强农计划,突出茶叶、林果、草牧业、中药材、蔬菜、水产(饮)品六大重点特色产业发展,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市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到4 000 km2,六大重点特色产业综合产值均达到10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 000亿元以上,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1以上。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特色产业对农民收入贡献达到60%以上,把十堰建成生态特色农业强市和重要的农特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3.1 建设立体性高效生态农业特色产业结构

根据山区生态立体、气候多变,生物多样的特性,围绕打造五大百亿元产业,着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建立分层次、分区域、分类型的生态产业[1]。

1)南部立体生态农业。以竹房城镇带为重点,突出有机茶、道地中药材、山地核桃、食用菌和山羊等生态产业带建设,发展魔芋、马铃薯、玉米、有机贡米等区域性特色产业。

2)北部库区生态农业。以汉江生态经济带为重点,突出有机渔业、岗地核桃、绿色柑桔、马头山羊等生态产业带建设,发展红薯、桑蚕、小水果等区域性特色产业。

3)城郊高效生态农业。以城镇郊区、国道及环丹江口库区沿线为重点,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突出生态休闲农业、设施蔬菜等产业带建设[2]。

4)酒水饮品与水产养殖生态农业。以水资源优势区和特色区为重点,大力发展饮用水、酒饮料产业,大力发展生态特色渔业。

5)休闲观光农业。重点打造丹江口库区、城郊地区及竹房城镇带公路沿线休闲观光农业,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把休闲观光农业培植成富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3.2 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基地

坚持科学规划、突出重点、规模经营、机制创新,做大做强,以项目为依托,重点推进十堰市郧阳区谭家湾镇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和十堰市郧阳区柳家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区建设,积极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十堰市农科院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培植一批市级、县级高效生态农业园区[3],打造一批示范乡镇、示范村。

3.3 建设高效生态农产品加工园区

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一产业,连接三产业,延伸产业链,接高附加值[4]。着力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聚集产业要素,集中加工企业,创新发展机制,促进高质高效。重点建设丹江口市农产品加工园、十堰(郧阳区)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十堰(郧阳区)农牧循环经济产业园、郧西七夕农业产业园、房县综合农产品加工园区、竹山特色粮油加工园区、竹溪绿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十堰(张湾)生物产业园、十堰(茅箭)新材料新能源科技产业园、武当山生态旅游观光园。

3.4 建设高效生态农业技术体系和重点模式

高效生态农业技术体系是集约化经营与生态化生产有机耦合的现代农业体系[5]。具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品安全、经济高效、技术密集型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1)空间协调模式。利用生物互利共生原理,使资源在平面和立体方向实现最大化,使水、土、光、气和生物种群充分利用,增加农产品生产载体,优化农业生态环境[6]。

2)时间利用模式。根据生物生长时间节律,采取栽培措施和工程技术等手段,合理利用时间组合和季节更迭,以实现生产项目合理搭配,获得效益最大化。

3)能量循环模式。根据生态学原理,充分利用生物间、生物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联系,运用系统内外的能量资源,科学有序地调度,推动包括废弃物在内的各种物质的能量和经济转化,实现增值增效。

生态农业特点第8篇

要:针对天津休闲农业存在的不足,通过调查研究,提出天津休闲农业“十二五”期间发展思路和目标,并对天津休闲农业发展重点区域做出合理规划。

关键词:天津;休闲农业;发展思路;重点区域;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1.015

Ideas for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for Essencial Areas of Tianjin Leisure Agriculture

SHI Jia-lin, ZHANG Lei, JIA Feng-ling

(Rural Economy and Zoning Institute of Tianjin, Tianjin 300192,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ianjin leisure agriculture, put forward reasonable ideas and targets for the Tianjin leisur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as well as planning for the essencial areas 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on.

Key words: Tianjin; leisure agriculture; ideas for development; essencial area; planning

天津农业发展经历了传统农业——城郊农业——沿海都市型农业——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天津市委九届四次全会上提出,要大力发展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出口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构筑都市型农业体系,更好地满足城市多方面的需求,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2012年天津市委、市政府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实施设施农业提升工程与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并将农业园区建设成为集休闲、娱乐、观光、教育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农业园区。同年,市十次党代会提出全面实施都市型现代农业提升工程,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在这样的背景下,休闲农业正逐渐成为推动都市现代农业功能提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生活需求、加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天津依托地域特色农业资源和现代农业园区,积极探索高科技农业示范园、特色产业园、观光农园、市民农园、休闲农场、教育农园、森林公园、民俗观光园、农(渔)家乐等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和类型[1],把农业的生产场所、消费场所和休闲场所相结合,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但从目前发展水平来看,天津的休闲农业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资源消耗大、特色不鲜明、功能不完善、服务不到位、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十分突出,缺乏科学规划和整体设计,与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2]。因此合理设计天津休闲农业发展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并对重点发展区域进行科学规划,已成为推动天津休闲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1

天津休闲农业发展思路、功能及目标

1.1

发展思路

贯彻落实中央及天津市委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都市现代农业的决策部署,抓住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农村“三区”统筹联动发展的有利机遇,以加快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为落脚点,以发挥资源潜力和营造景观环境为基础,以构建文明、绿色、安全、低碳的都市休闲农业体系为目标,以服务城市、改善生态和增加农民收入为宗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提升竞争力为重点,以组织为保障,遵循“统一规划、政府扶持、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多元主体”的休闲农业发展思路,优化农业与旅游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区域布局,使休闲农业成为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和旅游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功能定位

休闲农业为都市化地区居民提供观光、旅游、娱乐、休闲、度假、体验、学习的场所和设施。通过休闲体验活动,可以使城里人走出闹市、放松心情、减轻压力、恢复精力和体力、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达到回归自然、贴近自然、享受乡村生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3]。具体具备以下功能。

1.2.1

经济功能

休闲农业可以为游客提供优质、绿色、生态、安全、健康的农副产品,满足游客对休闲食品的需求;休闲农业通过延伸农业的产业链条,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相互连结,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扩大现代农业的市场需求,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从而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1.2.2

游憩功能

休闲农业通过生态环境的保护、农村资源的深度挖掘、景观小品的营造、服务设施的建设以及游乐项目的开发等,最终目的是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娱乐、度假等各种活动的场所和服务,使游客体验到城市生活中体验不到的游憩乐趣和与大自然亲近的感觉。

1.2.3

社会功能

休闲农业发展可以吸引大量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从而加强农村地区与城市的交流与融合,拓宽农民的就业增收渠道,同时通过基础设施的改善和生活环境的提升,促进农村地区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品质,从而缩小城乡差距。

1.2.4

环保功能

休闲农业对农村地区多种生态资源进行合理规划、保护和开发,将农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利用相结合,从而有效保护生态资源,通过对美丽景观的营造,在吸引游客的同时,提升环境品质,并将对游客的现场环保教育融入休闲活动中,从而更好的进行生态环境建设。

1.2.5

教育功能

休闲农业利用农业自然环境、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农耕文化、农业设施和农家生活等资源,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文化、学习农业知识、参与农业生产活动、感受农业景观的户外教学场所,对城市居民,特别是中小学生了解自然、熟悉自然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

1.2.6

文化功能

休闲农业深度挖掘地方传统文化,将绘画、戏曲、工艺品制作、节庆活动等民俗风情加以保护和传承,并开发休闲游览项目,在为游客提供各种农村文化活动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中,将民俗文化、生活文化、农耕文化和产业文化相结合,从而促进农村文化的发展。

1.3

发展原则

1.3.1

因地制宜,整体开发

找准开发休闲农业的区位、资源、人文和市场优势,充分利用已有的农业产品和产业发展基础,突出区域的的生态环境优势和人文历史背景,提供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农业精品项目和休闲服务,培育特色品牌,打造独特的区域主题形象,并与周边旅游景点进行差异化竞争、错位发展,使之成为生态旅游的重要节点[4]。

1.3.2

以农为本,突出特色

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以农业自然资源、安全农产品、农业基础设施、产业基础以及农村历史风貌和民俗文化,在开发、设计和运行中突出农趣、农味和农情,打造与城市景观不同的休闲观光节点;突出本地特色,以特色农产品、特色饮食、特色景观、特色农业耕作方式、特色人文历史内涵等吸引游客,成为与众不同的休闲旅游景点[5]。

1.3.3

产业兼顾,功能多样

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走农业一产与二、三产相结合的道路,以农业的生产功能为基础,结合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制作、餐饮、养生、康体、运动、会展、交易、服务、创意等多种产业形态,拓展农业在生态保护、科普教育、文化传承、休闲观光等方面的功能,形成多产业、多产品、多品种和多功能的统筹协调发展格局。

1.3.4

基础先行,完善服务

休闲农业发展必须以干净整洁、完善周到的环境设施为依托和保障,重点提升休闲农业景区或景点周边及内部的交通、水电、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搞好对垃圾、污水的收集和处理,设计专门的旅店、餐厅、农宿以及娱乐健身场所,以便捷的交通、良好的设施、温馨的服务吸引游客[6]。

1.3.5

生态保护,持续发展

在休闲农业开发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保护为先、资源配置、适度开发和循环利用的原则,在对景区、景点改造提升的同时,不能破坏区域生态环境和农业资源,并在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大规模游客来临对地区生态系统的影响,从而规避不良因素;将景观营造与生态保护紧密结合,使休闲农业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协调共生,相互促进[7]。

1.3.6

规范管理,提升水平

休闲农业的建设和运行除了提升硬件水平之外,必须加强规范化管理,通过政府制定休闲农业发展标准,从项目审批、人员上岗、安全和卫生保障、价格制定、接待服务等多方面规范发展,不断提高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以标准化星级服务提升休闲农业整体发展水平,促进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8]。

1.4

发展目标

到2015年末,天津休闲农业发展在“规模、数量、水平、档次、接待能力、服务质量、产业影响力、品牌知名度”8个方面得到较大提高,把休闲农业建设成为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满足居民休闲需求的民生产业和天津建设旅游强市的支柱产业,使天津成为引领全国休闲农业发展的示范区。

1.4.1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建成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2~3个,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6~8个,中国最有魅力的休闲乡村2~3个,组织建设20个市级最有魅力休闲乡村,50个市级休闲农业精品示范点,在巩固200个旅游特色村(点)的基础上,再建设100个旅游特色村(点)。

1.4.2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将休闲农业建设成为连结一、二、三产业的新兴产业,提升农业服务业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的比重,在全市形成9个集聚连片的休闲农业聚集区,打造布局科学、结构合理、服务完善、特色明显、管理规范的休闲农业产业格局。

1.4.3

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休闲农业项目资产总额超过120亿元,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总产值翻一番,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0%以上,休闲农业项目年接待游客达到500万人次,其中,来自周边省市地区及境外的消费者年递增10%左右。

1.4.4

社会效益效果凸显

培育3 000个乡村旅游经营户,休闲农业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人均年纯收入超过3万元,每年培育全国知名的休闲农业品牌1~2项,推出大型休闲农业节庆活动5~8个,发展投资100万元以上的休闲农业企业500家,大力扶持休闲农业专业合作组织。

1.4.5

生态效益作用明显

通过休闲农业的建设保护农田、湿地资源,因地制宜的增加绿色廊道的数量和质量,开发景观的生态恢复功能。在休闲娱乐活动中融入生态教育的内容,每年接受相关教育的游客达到50万人次,在休闲农业项目建设中推行立体种养、生态种养、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推广使用绿色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使休闲农业景区成为节能减排和绿色生态示范区。

2

天津休闲农业发展重点区域规划

以天津现有休闲农业资源和项目为基础,按照各区县未来对休闲农业的发展需求,全市规划建设9个休闲农业聚集组团,形成一批精品农业观光旅游线路。

2.1

蓟县山野特色游组团

在蓟县北部山区和中部库区继续发展以农家乐、观光采摘、民俗旅游和特色农产品经营为主的休闲农业,提升休闲农业项目的统筹规划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以独特的资源、丰富的内涵和高品质的服务吸引更多外省市及国际旅游团队。

2.2

宝坻中南部田园观光游组团

以黄庄洼300万hm2稻田湿地、牛家牌万亩观光林、大口屯青北森林公园、周良庄地热资源,以及张岗铺、欢喜庄、东淀旅游特色村为依托,重点发展稻田观光、森林观光、休闲度假和采摘垂钓等休闲农业项目。

2.3

大黄堡—七里海湿地生态游组团

依托湿地自然资源,在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和野生动植物生长栖息地的前提下,适度开发以观鸟、垂钓、观光和生态教育为主的休闲农业项目。

2.4

武清科普休闲游组团

以武清区天津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港北森林公园、金锅农业生态园、君利农业生态园等为基础,发挥地区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和现代农业科技优势,重点发展科技观光、科普教育、采摘体验、休闲度假为主的休闲农业项目。

2.5

宁汉农庄度假游组团

以宁河县东部的运河湾现代农业园区、天祥渔业生态景区、贵达风景度假区和滨海新区汉沽西部的茶淀葡萄科技园区、滨港旅游度假中心、小马沽旅游特色村和一系列休闲农庄为基础,发挥地区农业种养的产业优势,重点发展垂钓采摘、农家生活体验、休闲度假娱乐为主的休闲农业项目。

2.6

滨海休闲渔业游组团

以滨海新区杨家泊和北塘宁车沽地区的海淡水养殖资源为依托,重点发展海上观光捕鱼、盐田风光游览、现代化养殖参观、渔家生活体验、垂钓餐饮娱乐等休闲项目,丰富休闲渔业的内涵。

2.7

环城现代农业园区游组团

以环城四区众多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和农业观光园区为基础,突出农业的科技展示示范和科普教育功能,深度挖掘小站稻、沙窝萝卜、观赏鱼、淡水鱼、食用菌、花卉、果品、有机蔬菜等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结合现代高端农业生产方式的展示和示范,成为现代农业园区聚集地,推动休闲农业发展。

2.8

团泊—北大港湿地生态游组团

依托湿地自然资源,以对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修复和保护为首要任务,适度开展生态观光旅游,并将生态保护教育与休闲旅游开发相结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9

南部生态乡村游组团

依托静海县和滨海新区大港丰富的农业耕地资源、林地资源以及旅游特色村资源,发挥地区冬枣、西瓜、林下经济、芦苇、蔬菜等特色农产品优势,结合特色乡村建设,重点发展采摘体验、林地观光、农家生活体验为主的休闲农业项目。

参考文献:

[1] 贾凤伶, 李瑾, 黄学群. 天津都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J]. 天津农业科学, 2011(5):93-97.

[2] 史佳林, 张蕾, 贾凤伶. 天津休闲农业区域类型划分与发展前景展望[J]. 天津农业科学, 2012(4):58-61.

[3] 单福彬. 高端休闲农业的发展规律分析[J]. 湖北农业科学, 2012(8):3410-3413.

[4] 田彩云,郭心义.现代农业背景下京郊观光休闲农业产业提升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09,37(7):7-10.

[5] 王和才,辉,蔡健,等.苏州休闲农业中的乡村饮食文化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09,15(5):49-52.

[6] 刘社,张发民,张承.河南省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11,40(3):10-13,18.

生态农业特点第9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吉林省半山区;发展模式;探讨

生态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必然之路,也是终极之路。它不仅以符合生态发展规律、保护生态环境的生产方式进行农业生产,还以最终生产出无公害、绿色、有机的农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为根本目标。生态农业在我国有近20a的发展历史,全国各地总结出了不少成功的发展模式,如:南方的“猪沼果”、“猪沼鱼”等。但在我国北方,尤其是东北,生态农业发展比较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成功的、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作为指引。最近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只有打通彼此间的“关节”与“经脉”,才能全方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而生态农业建设也必须有效利用这一生命共同体,为此本文以吉林省中东部丘陵半山区为研究对象,对这一地区的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进行一番探究。吉林省中东部半山区辖磐石、桦甸、蛟河、舒兰、永吉、辉南、柳河、梅河口、伊通满族自治县等市县,地貌大多是7山1水2分田,具有典型的丘陵半山区特征,这些市县的气候、土壤条件极为相似。因地制宜,研究探索出富有特色的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富有成效的生态模式,以引领该地区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1当前农业生态环境主要问题

1.1生态农业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随着工业发展,工业生产排放的“3废”有50%最终进入农业环境中,水污染灌溉面积越来越大,危害也越来越严重。常年使用农药、化肥等,土壤残留逐年增多,污染也日趋严重。

1.2畜牧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畜牧业不断发展,而畜牧业粪便处理没有相应设施,农村粪便污染严重。仅磐石市年畜粪尿和养殖场污水量高达68万t以上,其中30%直接排放到农业环境中,造成土地污染。

1.3水土流失严重

林业过度砍伐,森林覆盖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其危害表现在:使土壤养分流失,肥力降低,目前土壤有机质与20a比下降1%。河道淤塞严重,每年汛期河水泛滥成灾。使水库淤积,库容变小,蓄水量减少,在春季水稻生产无法正常供水,造成水稻不同程度减产。

1.4自然灾害频繁

农业生态环境失调,致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磐石市不同程度出现春旱、夏旱或者春季严重低温等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威胁。

2根据丘陵半山区的地形地貌特点,有计划发展农业,保护生态环境

该地区丘陵多,海拔一般在400~800m之间,2个或数个丘陵之间常形成500~2000m不等的沟堂,这样的沟堂可发展为多种形式的生态沟。生态保护区模式可申请国家的资金,建立小型生态沟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当地的经济动物、农业野生植物资源、水源地等;生态沟观光旅游模式利用生态沟的自然特点,如红叶观光、花草植物观光、特色动物观光等。生态沟农家乐模式。此种模式以当地农家特色餐饮、住宿为主;生态沟采摘模式以当地特色水果栽培为主。生态沟特色种养模式。此种模式以发展林蛙养殖和发展林下中草药为主;生态沟休闲垂钓模式利用生态沟自然水域无污染的特点,发展特色鱼类垂钓;生态沟冬季滑雪旅游模式利用生态沟自然坡型,开展富有特色的极限滑雪运动。另外,有条件的生态沟可以组合上述多种模式。要充分利用生态沟的自然特点,保护和开发并重,做好规划,绝不能因开发而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

3生态退耕模式

丘陵半山区退耕势在必行,把坡地退耕还林进行统筹归纳,进行有效统筹开发经营,形成规模生态经济效益。通过科技,提高农民种田水平,提高土地利用率,有计划进行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发展低成本高效益农业,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减少农药化肥等使用量,保持土地持续生产能力,从而实现还我青山、还我绿草、还我清水的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生态环境。

4生态农场模式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