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22 09:24:18

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

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第1篇

【关键词】网络教学;网络思政课;教学模式

一、加强和改革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

历年来,高校思政教育一直都备受我们党和历届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如今,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思潮也不断发生着改变,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会的思想渐渐走向多元化,面对这一形势,高校的思政教育课显得更加重要,加强高校思政教育,探究高校思政教育新模式是目前我们要重视的问题。高校的大学生即将走向社会,是未来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年轻生力军,是不断推进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高校的思政课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正确树立。大学生在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都提高的前提下,我们国家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发展,才能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力的迈进,才能真正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高校思政教育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

我们现在认为的所谓高素质的人才,首先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理论水平,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成绩,其次要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再次就是必须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的优良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全面的成长和发展。加强和改革高校思政教育课程,切实推进高校素质教育,讲以往的思政教育口号真正的落到实处,如何引导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正确树立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不仅是思政教学的意义所在,更是对大学生自身成长与发展极其有益的。大学生即将走向社会,面对真实的工作、生活,是否能够正视困难,是否能够应对各种挫折,能否能够运用所学正确的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并解决问题,是否能够在人生复杂的道路上一直保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这都是关系到大学生人生走向,人生成败的大问题。因此,高校的思政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和改革高校思政教学对大学生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高校思政教育网络教学模式的意义

如今的社会网络遍天下,高校思政教学课程利用网络平台,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是高校加强和改革思政教育授课方法积极而有益的尝试。传统的高校思政教学过于死板和教条,思政教师授课激情不高,大学生相对接受起来也毫无兴趣可言,如今高校思政教学网络授课模式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怎样才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性。高校思政教学网络授课模式可以借鉴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的重点就是强调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来为基础来建构自己的系统的知识体系。我们可以在探索中尝试将建构主义理论引入高校思政教学网络授课的设计、研发中,以加强高校思政教学的授课效果为目的,提高教师的授课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参与度。我们已经看到近年来,全国许多知名高校在思政教学模式改革方面已经迈出实质的步伐,将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都转针对学生自身建构知识体系上来。例如,2011 年《光明日报》就曾报导“为了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引入网络教学模式,北大、清华努力在思政教学中提高科研力量,使学生在研究型的学习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 由此可见,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应用上看,高校加强和改革高校思政教学,将网络教学融入其中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的。

四、高校思政教学网络授课模式对教育技术研究的重要意义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在 94 年将“教育技术”定义为:“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从 94 定义中可以看出教育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习效率,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研究的基本内容是对学习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我们的高校教学资源要比以往更多更充足,教学手段也不能单一死板而是像多样化、多元化发展,由此高校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也潜移默化的发生着巨变,AECT 在 2005 年正式公布了教育技术的新定义(AECT,2004):教育技术是通过对与指定目标合适一致的技术过程和资源进行合理的创设、利用和管理,从而增强学习效率,改善绩效的研究与合乎规范的实践。

尽管中国的高校学者们没有针对05定义给出相应的释义,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从94定义到95定义,这十年间教育技术无论是在科研领域还是实践探索中都得到了深层次的发展,这十年间教育技术都坚定了它的本质――增强学习效率。我们站在教学的角度,本着“增强学习效率”为目的,我们的教育技术学的使命就一定是要解决学生在每门具体学科中出现的问题,以网络信息技术和教学理念设计为主,结合教育教学基本理论,融入建构主义思想对教学过程进行研发、设计、管理和评估,加强和改革高校教学模式,使高校教育教学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成广.浅谈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在“两课”教学中的运用[J].思想政治理论导刊,2004(02).

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第2篇

[关键词]思政教学 网络舆情 引导策略

[作者简介]丁明秀(1976- ),女,河南郑州人,郑州师范学院思政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政治现代化。(河南 郑州 45004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5-0172-03

一、高校网络舆情概况

舆论是指“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①网络舆论,是指“公众(指网民)以网络为平台,通过网络语言或其他方式,对某些公共事务或焦点问题所表现出的意见的总和”。②网络的发展从时空上深刻改变了传统社会的信息交流方式和互动方式,其丰富、快速、方便、独特的传播方式深受向往新奇、富于幻想、追求独立的当代大学生的喜爱。据CNNIC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4.57亿人,其中大学生网民占23.2%。③高校网络舆论则是指借助高校校园网络资源对社会现象、高校热点所发表的感受、情绪、态度、观点的总和,是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一种新兴力量。

高校网络舆论与高校校园内外的热点事件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网络具有强大的舆论发酵、放大和组织动员功能,日益成为信息集散地、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和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其汇聚而成的舆论力量日益影响甚至干预现实社会生活。2010年的“腾讯与360互相攻击”“李刚之子撞人”“江西宜黄拆迁自焚”以及2011年的“郭美美”“小悦悦被撞”等一系列事件,都是由网上热点问题汇集发酵和演变形成的,在大学生中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正确认识和对待高校网络舆论,提升高校网络舆论引导水平,已经成为科学民主决策、维护高校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1.舆论主体多样化。相比传统媒介,网络最大的贡献在于话语权的解放,网络打破了传统媒介的舆论控制和信息垄断,使普通民众的信息和传播能力大大提高。大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和网络技术上的优势,视野开阔、思维和情感都十分活跃,高校网络舆论的主体呈现多样化趋势。彰显自我个性的当代大学生,在网络舆论中往往表现出强烈的批判意识、更为开放的言论和更为张扬的独立主体意识,往往故意或不自觉地发表一些非理性、过激和情绪化的言论。再加上网络的虚拟性,许多青年学生无视道德规范的约束,忘却社会责任,肆意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宣扬、煽动负面情绪,造成网络舆情的恶化,严重影响和制约着高校网络的健康发展。高校网络舆论主体的多样化、舆论主体强烈的主体意识无形中给网络舆论的引导带来许多不可控因素。

2.舆论内容复杂化。海量的网络信息在开拓大学生视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不同类型的价值观、道德规范在网络上也找到了立足之地,色情、暴力、诈骗等不良信息屡见不鲜,情绪化言论较为普遍,谣言、低俗、反动的信息污染和信息垃圾充斥网络。美国学者约翰·奈比特指出:“失去控制和无组织的信息在信息社会里并不构成资源,相反,它成为信息工作者的敌人。”④大学生群体充满青春活力,富有朝气,对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强,但个体的内心世界观仍显稚嫩,情绪传导性强,易受外界影响。在形形的海量信息面前引导学生如何选择和接受信息至关重要。

3.价值取向多元化。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期,多元文化、多种价值观念并存, 一些反传统、非主流、非理性的思想和言论在网络舆论中不断蔓延。涉世未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长期接触开放、丰富、多样化的网络资源,容易受到西方自由化思想和种种腐朽落后信息的冲击和影响,加剧各种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其价值观念与价值选择在多元化中容易出现偏差,大学生迫切需要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指引。

4.发展传播迅速化。在网络化时代,网络舆情来得快,变得也快。网络舆情热点可以说得上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件看似不大的突发事件如果涉及官员、警察、城管、富人、下岗工人、农民等敏感因素,往往很快就会引爆全国舆论,吸引众多学子围观。在网络化时代,一些信息敏感、思维活跃的学生通过QQ、BBS、Micro Blog等方式将社会热点事件、校园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的问题在网络上,由于网络传播的快捷性和互动性,几分钟后就会有网络跟帖或回应,一二十分钟后就可能会有网站转载,一个小时后就有可能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焦点,网络舆论就有可能达到高潮,一些有代表性的帖子会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感染力和影响力。如果矛盾得不到及时化解,事件本身就可能发酵、蔓延、放大。网络的传播和发展速度明显快于传统媒体,相应地要求网络舆论引导的提速。

三、思政课教学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原则

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谁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⑤网络舆论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舆论控制不可能靠强制力来实现,必须通过潜移默化的舆论引导来实现。高效的舆论引导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开放性原则。网络舆情的引导必须有一个开放的舆论内容。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大多数学生敢于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非理性、偏激的观点难免充斥其中。简单地动用各种力量进行删除或封杀,都是治标不治本的策略,违背了思政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只有科学认识网络舆论的发展规律,认识到网络既是虚拟的又是现实世界的延续与再现,不回避热点问题与敏感话题,开放网络舆论内容,变围堵为引导,让受众愿听爱听,入耳入脑,舆论引导才成为可能。网络舆情的引导必须在开放的舆论氛围下进行。大学生是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尊严、兴趣和爱好的个体,有理性的思考和独立分析的能力,具备独立的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在这样一个开放、自由的环境舆论氛围中,才能引导网络舆论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2.平等性原则。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中,教师是信息的生产者、提供者,学生则是信息的接受者。网络化时代改变了传统信息生产方式,每一个网络信息的接受者都可能成为信息的者。青春洋溢富有朝气的大学生群体不仅有强烈的话语冲动,还对训斥、压制的教育模式有强烈的反感,以往教师作为知识的垄断者对学生单向灌输的方式难以为大学生所接受,尊重其思想、情感、态度的行为和意见才会得到认同、接纳。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学在进行网络舆论引导时,必须摈弃说教、灌输式的传统,放低姿态,在尊重和理解的前提下以平等、真诚的态度与大学生交流和沟通,在平等对话中对大学生群体的话语能量有目的地引导并加以释放。

3.互动性原则。高校网络平台不仅是一个信息的窗口,也是学生了解校园动态、发表意见与观点的网络平台。从校园网络热点帖子可以折射出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意见建议,捕捉学生最新的思想动态,思政课教师等教育工作者及时通过网络公开报道热点事件的处理结果,可以迅速消除不良影响;对于网络虚假信息,及时通报事实真相,帮助学生分清是非,形成思政课教学与大学生网民的良性互动。如果忽视了高校网络舆论的监督作用和传播主体的理解承受能力,没有及时与学生互动,流言和谣言就会充斥网络,甚至会引发更大规模的校园。

四、思政课教学对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

1.恰当设置网络议程,掌握舆情引导的主动权。议程设置是媒介传播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高校网络舆论引导中的议程设置,就是要有目的地形成多个网络舆论兴奋点,在议程设置过程中慢慢引导网络舆论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议程设置合理,将会成功吸引受众参与网络讨论,各种意见、见解在相互交流、碰撞中走向预期;反之,则会招致受众的反感。议程设置必须主动捕捉有意义、有价值的社会热点,重视大学生的诉求,主动设置网络议程,掌握信息传播方向的制高点,先声夺人。然后通过互动式的师生对话,引导学生对此话题发表意见、看法,引导大学生全面、深刻地了解热点事件的来龙去脉、是非曲直,用正确的观点和责任意识疏导和提升大学生的情绪,推动高校网络舆论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通过为大学生的网络舆论设置合适的议程来引导舆论传播的方向,增强网络舆情引导的针对性。

2.讲好两面理,增强舆情引导说服力。思政教学在进行舆论引导时还要注意要讲两面理。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心理学家霍夫曼的试验表明,只说“一面理”(希望用以影响受传者接受的论点)只能对那些本来就倾向于同意此一面理信息的人或者教育水平低的人有效,“两面理”(包括正、反两方面的道理)都说则对本来倾向于反对此信息的论证或教育水平较高的人奏效。⑥对于具有强烈批判意识、教育水平较高的大学生群体,“一面理“的宣传策略难以奏效,其宣传效果远远比不上“两面理”。但传统高校舆论引导模式往往回避一些有争议、有矛盾的反面话题,只是片面的正面宣传,使得大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因而,思政课教学在引导网络话题时,必须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不回避负面信息,客观承认问题和不足。只有这样,才会赢得大学生对思政课的信任,增强舆情引导的说服力。在网络舆情引导的时机选择上,思政课教学要关注和监控网络信息,并进行整理、分析,及时发现网上出现的具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引导大学生辨别真伪、正视现实,从而因势利导,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作用和影响力。

3.发掘培养意见领袖,引领网络舆情导向。网络舆论可以轻易突破传统地域的限制,网络的匿名性又使传播行为超脱了现实的束缚,难以形成较为稳固的群体和理性持久的对话。在高校舆情引导中,意见领袖的作用便显得颇为重要。大学生群体大多属于草根网民,他们重情绪、有主张、喜联想、少证据,从众服众心理明显。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思想成熟、思辨力强的专家型学者往往在大学生心目中享有极高的声望和影响力,可以担当意见领袖的角色。专家型学者参与在线讨论,对高校网络舆论关注的话题进行客观公正的回应,以权威性话语整合学生讨论,梳理网络杂乱无章的信息,让主流、权威、可靠的声音占领公众意见市场。其次,网络热点话题往往能够引起大学生群体的强烈共鸣,仅仅依靠思政课教师很难达到对网络舆论的有效引导。因而,有意识地鼓励甚至培育一批与社会主流观点持一致态度的论坛意见领袖,用意见领袖有见地、有代表性的发言来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再次,舆情引导还可以发动大学生中优秀人物上线以壮大引导的声势,用他们的评论话语来引导网络舆论,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信息环境。

4.利用网络平台,占领舆论引导新阵地。网络是信息传播的新载体,要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实现思政课教学思想载体的创新。网络化时代的思政课教学,必须成为一门能随时和善于从网上了解信息和学生思想动态的现代“网络课程”,还要善于运用QQ、SNS、Micro Blog、个人主页等网络平台,使之成为沟通学校与个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通过网络,相互间交流思想,表达意见和观点。网络对个人身份的隐匿营造了“面对面”“零距离”地交谈的轻松氛围,使大家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网络平台的平等性和信息的可选择性,有助于加强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人情味,使其取得好的效果。思政课教学在把握网上主流舆论的同时,还要正确理解网络舆论作为社会生活的“减压阀”的作用。理解、同情大学生对不良情绪的适度宣泄,利用QQ、SNS、Micro Blog等网络平台,倾听、疏导学生的心声,用自己的知识、品德和人格魅力来感染和引导学生。目前,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少高校将思想政治课搬上了网络论坛,设立思政教育主题网站,牢牢把握网络思政教育和舆论引导的主动权。需要强调的是,网络论坛、主题教育网站的设立必须贴近现实,关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调动其主动性和参与性。

5.加强网络法制与伦理教育,培养大学生网络自律意识。网络化时代的大学生接受信息、思考问题的能力已远远超过以往,对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更趋于相信自己独立的判断。健康的高校网络需要每一个网民的自律,因此,思政课教学必须顺应时代要求,将网络法制教育和网络伦理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相结合。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增设“网络行为网络法规与校园规章”“网络文化素质培养与网络人格塑造”等专题讲座;在“伦理学”教学中,增设“网络伦理与道德”等专题讲座。通过网络法制和伦理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网络政治意识、网络责任意识、网络信息鉴别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全的网络人格和良好的网络道德品质,从而实现大学生群体网络自律,自觉不做损害网络安全与纯洁的不良行为,举报谴责不良信息和不良网民。网络舆论引导要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最终达到构建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的目的。

[注释]

①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11.

②金兼斌.网络舆论的演变机制[J].传媒,2008(4):11.

③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1-01-19.

④(美)约翰·奈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M].梅艳,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23.

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第3篇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网络教学 加强措施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学生必修课之一。它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为实践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着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目标定位于价值导向问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既可衡量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又可检验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社会改革开放的深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具和手段向现代媒体的演变,它使人们对教学媒体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在给我们带来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挑战。我们要加强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教学,认真总结经验,以便进一步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大学生网络教学的内涵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的形式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在新的形势下开展起来。大学生网络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阵地和一种新形式。什么是网络教学呢?它是依托计算机网络且在网络空间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地说,网络教学是指教师利用网络平台等现代网络技术,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或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学习的知识,包括教学资源的调度、教学信息的掌握、学生成绩管理等。网络教学作为高校教育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具有开放性、灵活性、现代性、交互性、共享性等特点和优点,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丰富的媒体呈现,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很快得到普及,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不同,网络教学克服了高校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创造性不强,教学形式单一等缺点,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许多高校建立了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的教学模式,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的形式有三种。

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网站。从1999年清华大学建立第一个“红色网站”开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网络由固定互联网络向无线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现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它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心理都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网络的发展和运用,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代化手段,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变革。

二是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它是基于多媒体教室,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事先制作的教学课件进行课堂教学的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依据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在软件平台上开发设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件,辅助课堂教学。课堂内容包括教学目的与要求、重点难点、授课内容、历史文献、课后思考等环节。由于课件中采用图片、声音、文字、视频等多媒体的介入,教学内容更加生动、鲜活,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是虚拟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堂。这是基于网络条件下的虚拟课堂式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在完善的校园网络环境下,师生利用网络建立起虚拟课堂,教师可进行授课、讲解、辅导与答疑,学生可以随时提出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影响他人。师生建立起一种新型授课关系,教师主要起引导、协助作用,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学习者,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充满说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2]“虚拟性”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特点,但是这种虚拟并没有完全彻底地超越、脱离现实,它只是对现实生活本身进行加工、处理,甚至重新结构或建构后,形成的对现实生活本身直接、间接折射或变相的反映。所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只是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上的延伸与发展。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网络教学形式。

二、网络化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的突破口

网络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以其功能的多样性、内容的广泛性、速度的快捷性、环境的开放性、使用的普及性和作用的双重性等特点,强烈地冲击着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网络作为最具威力和活力的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自由表达思想和进行感情交流的主要场所,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个性心理都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来说,网络的发展和运用,在为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提供现代化手段、扩展空间和渠道的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难得的机遇。网络化教学正逐步受到人们的青睐,成为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

首先,网络的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素材。

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而推动其理论不断发展的是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上都是“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笔、一张嘴”的单调呆板的教学载体,无法激发大学生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教学效果。而网络信息的广泛性及信息传播的即时性、立体性的特点,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出挑战。过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往往偏重理论推演、知识概括,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理解掌握。而现在多媒体网络技术使这些发生了改变。网络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全面和快速的信息,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课堂容量,又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从而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这对培养大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起到积极作用。

其次,网络的发展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阵地,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是教师通过口授、板书、演示,学生通过耳听、眼看、手记来完成知识的接受,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模式就是教师“以教为主”的“灌输”式,教师具有高度的权威,处于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网络信息的广泛性,以及信息传播的立体性特点,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网络使这些发生了改变,网络中的信息量大大超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传播的信息量,如多媒体课件由文本、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组成,它信息量大,更新快,冲击力和感染力极强,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受到了挑战;网络又为学生提供了极为自由的信息空间,学生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同时,还接受了其他不同的信息,有些可能与教学内容相悖,我们要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变被动为主动。

最后,网络的发展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突破时空限制,增强影响力。

网络技术的发展,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时间和重点向课外进行了延伸和转移,更方便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涉及的内容广泛,具有理论性、政治性、实践性的特点,网络资源库的建立,为教师及时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提供了支持。对教师来讲,信息高速公路带来的迅速而广泛的信息传播,使教师的教学与研究更便捷、更丰富。教师可以及时跟踪学科发展的前沿,获取最新、最具典型性和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对学生来讲,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网络资源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和约束,获取信息的数量和方式更多、更现代。[3]

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的措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革创新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増强实效性。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不断适应高科技的发展变化,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脉搏,要善于利用信息网络技术的新成果,推动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的创新。

第一,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优势,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实践证明,过去传统的“一支笔、一块黑板、一份教案讲一年”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它形式呆板、手段单一、互动性差,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信息网络技术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更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为增进教学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过去,教师备课,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是教材、报纸和文件,这种获取信息的方式效率低、速度慢,从而使教学内容滞后。现在教师只需借助网络,就可以获取有针对性的、最新的时事材料、理论成果、典型事例;还可以通过网上数据库,快速查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和政府历年来的文件政策。

第二,积极构建校园网络文化体系平台,建立大学生红色网站。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青年学生,如何吸引青年学生接受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这是现实而又实际的问题。总体上看,大学生知识层次高,理解能力强,思想进步,积极进取,但也有少数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信息网络已成为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重要阵地。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强防范意识,对有害信息进行过滤和筛选,消除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通过技术手段,如防火墙技术、安全认证技术、密码技术等来提高网络监控和管理水平,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

第三,要按照完善知识结构和提高网络素养的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具备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良好的道德修养、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还必须具有较高的科学技术素养,掌握基本的网络知识、技能,以及与计算机相关的法律知识,而且要具有能够应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软件制作能力和网络操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网络时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杜亮.3G时代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0,(1).

[2]王以宁.教学媒体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

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第4篇

[关键词]网络视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3 — 0170 — 02

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本原则之一。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也是改革的关键。当前,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就需要研究和利用网络这一有效平台,开展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娱乐性和参与性的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寓教于乐,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一、网络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平台

目前,通过网络,获取更多、更新的知识,已成为当前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途径。所以,网络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领域,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平台。

(一)网络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资源,提高了有效性。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已经引起高校的普遍重视,但是,仍然存在着教育资源欠缺的问题。网络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利用网络这一媒体还能够整合实践教学的信息资源并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然而,虽然大部分高校重视校园网站的建设,并且也建立起相应的网站,但是,由于网站在技术管理、网页建设维护,特别是提高网页内容吸引力和感染力等方面还处于探索之中,大多数网站还没有真正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作用。因此,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整合实践教学的信息资源,丰富教育内容,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二)网络拓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途径,增强了影响力。网络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领域,而且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新渠道、新手段。〔1〕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相比,网络具有交互、快捷、自由、开放、平等和隐蔽等特点,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交往中不可或缺的方式或途径,这种新手段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更快的传递速度,更高的工作效率和更广阔的范围,已深得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的喜爱,并被广泛的应用。因此,网络不仅成为实践教学的有效平台,也成为联系课堂实践与课后实践的有效中间环节。同时,网络的运用也会在整体上降低高等教育成本,提高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和综合社会效益等。

(三)网络提高了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吸引力,提高了针对性。通过网络丰富多彩的知识内容,使大学生了解大千世界的各种社会现象、思想观点、文化思潮。利用网络传播的多媒体特性和传播的即时性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艺术的感染力和时效性。〔2〕针对学生不同特点,通过建立教学互动网络平台,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目标与要求,设计各种相关栏目,让不同的学生可根据本人的学习需要,安排和选择实践学习的内容。而且,许多程序性的工作只需在网络上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就可以解决,也利于迅速、准确地了解师生的思想情绪及他们关心的校园和社会热点问题,使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针对性。

(四)网络加强了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平等互动,提高了灵活性。

大学生乐于在网上发表各自的观点、意见,进行各种交流、讨论,流露他们的真实思想。因为,与现实世界相比,网络中发表言论与抒感更无障碍,更能反映现实中的一切矛盾和人心深处的一切欲念,这既是一种意见表达,也是一种情绪发泄。高校教师从网络中可以了解更为真实的大学生思想动态,特别是一些受到普遍关注的校园和社会热点问题。而且,通过网络,师生之间可以打破时空的局限,平等、无拘束的交流,教师与学生交流方式变得更为个性化,做到寓教于网,寓教于乐,师生互动,生动活泼。因此,加强网上网下互动,设置网上教育答疑系统,做好释疑解难工作。这会引起学生的更大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从而,增强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灵活性。

二、利用网络媒介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学校要加强校园网、电子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数字化教学环境的建设,为广大教师和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创造条件”〔3〕。既然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乐在其中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化途径。那么,高校教师就需要通过网络营造更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化氛围、生活情境,有效地将思想理论教育主阵地和网络思想教育的新阵地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渗透、相互支持,共同发挥作用。通过校园网络建设,使更多的学生能够有条件在宿舍或校内上网,应该是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一种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

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第5篇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网络教学 易班

本世纪初以来,随着网络社会影响力的迅速扩大,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模式创新的理论探讨方兴未艾。面对这种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适度实施网络教学日益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一种新尝试。[1]2005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及《实施方案》,其中明确规定要“大力推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教学研究者逐渐将研究取向集中在如何运用网络改善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理论探讨中,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不过,从总体来看,现有研究成果较多侧重于从理论层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方式产生背景、作用及对策的探讨,而基于具体网络平台开展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实践之考察分析则颇为少见。有鉴于此,本文将以上海易班网络虚拟社区平台为研究中心,并结合笔者自身的网络教学实践经验积累,就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实践探索中网络平台的建设思路、使用策略及存在问题展开适当讨论。

一、网络“易班”建设的目的、内容与特色

“易班”(E-CLASS)是上海市教卫党委按照教育部关于建立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的要求,依托上海市教育系统网络文化发展研究中心自主研发的一个以高校师生为主要使用对象的大型网络虚拟社区,是在全市高校中重点推进的网络文化建设项目,并被昵称为“易班”。自2007年开始试点建设以来,上海易班已经先后有56所本地高校参与到该网络平台建设中来,广大师生纷纷注册加入,日点击率高达数十万次,并已成为上海最大的高校网络互动社区和本地大学生的“精神家园”。

作为当代网络虚拟社区建设的一个新产物,从内容上看,易班反映出“无限性”和“有限性”并存的双重属性。从“无限性”的角度看,易班设置有外语学习、电脑数码、出国留学、考研读研、大学生活、投票调查、情爱悠悠、职场感悟、贴图专区、体育世界、电影电视、动感音乐、游戏天地、车友之家、游山玩水、流行都市、健康一百、求职招聘、跳蚤市场、美食共享、新闻播报等数十个主题版块,涵盖了丰富广泛的内容。从“有限性”的角度来看,与其他网络虚拟社区不同,易班内容还具有经过优化选择以适应高校大学生学习生活需求的群体专属性内涵。换言之,易班并非绝对意义上的全民型无限虚拟社区,而是师生群体内部互动交流和资源共享平台。“无限性”和“有限性”的双重特性,不仅使其迅速成为上海高校师生广泛使用的网络虚拟社区,还为有效探索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网络载体,尤其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方式实践探索与创新而言,更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一方面,“无限”而丰富的易班内容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支撑。另一方面,就技术层面而言,由于集成了BBS、SNS、博客、微博、手机应用等多种新型互联网应用,涵盖新闻、通讯录、校园应用、博客、微博、相册、互动社区、论坛、邮箱、网盘、掌上易班等多种常用网络功能,因而通过该网站,所有注册高校师生均可非常方便迅捷地实现在线互动交流、信息传递、上传照片、撰写博客等任务操作。其中,颇为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师生的需求,易班还研发了话题、日程表等基于班级主页社区活动的功能设置,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与创新提供了一种新路径。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中易班平台的使用策略

易班功能主要反映在主页面、学校主页、班级主页以及个人主页的分层结构中,每个层次结构都有相对应的主要模块和功能。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堂教学开展而言,尽管易班的每个层次结构都有使用价值,但是直接必要且最有效的当属班级主页模块和功能的全面运用。近两年来,笔者依托易班班级设置功能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的有效探索实践,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教学班级构建。由于易班是高校师生普遍使用的公共网络平台,且具有实名注册的要求,因此我们可以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际教学班级在易班上建立对应的虚拟教学班级,让修课同学全部申请加入该易班班级,并由任课教师担任该班级管理员。在该易班班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实施过程中,作为管理员的任课教师凭借各种易班技术授权发挥教学主导的作用,而作为班级成员的每位同学则在管理员指导下扮演教学主体的角色。这种相对“封闭”的师生虚拟班级共同体构建成为易班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堂教学全面开展的基本前提。

(二)易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组织实践。在易班班级设置中,公告、话题、网盘是其基本功能模块,任课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功能模块将授课思路和内容全面展开,学生们也可以通过这些模块更加主动便捷地参与教学实践过程。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公告,随时通知班级成员有关课程讨论安排、作业布置及考试要求等即时信息;我们可以通过网盘运用,将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PPT课件、题库、阅读文献以及音像视频等参考资料上传其中。以便学生随时了解本课程的教学进度、内容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外自主学习。反过来,每个修课学生则可以通过易班班级网盘将作业Word文字稿、讨论PPT课件等资料上传提交。

其次,众所周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特别是引导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观分析具体历史或现实问题,并在参与讨论中深入理解和把握理论的本质内涵。然而,现实中的教学实践表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课堂理论讲解并不能完全保证学生获得知识,相互交流与讨论才是促进学生深化学习认知的关键。[2]就此而言,易班虚拟班级中的话题讨论功能设置为我们提供了实现这种交流答疑的一种新渠道。

在以易班为平台的网络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充分运用易班班级话题的特色功能,由任课教师或修课学生有目的、有选择地发表话题展开讨论。这种开放式的讨论有助于理论的深度理解和学生课堂内外学习的相互结合:一来可以弥补课堂中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或学生现场发言腼腆而导致的问题讨论广度不够或深度不足[3];二来还便于学生更及时地关注到诸多与课程相应章节内容相关的时事热点问题,并在课堂内外的小组成员或班级成员讨论中深化理论层面的认知。在具体教学实践操作层面,笔者曾尝试将全班同学划分为若干8~10人组成的学习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要求每个小组每周在易班班级内一个感兴趣的热点问题或现象话题并引导其他同学跟帖讨论。与此同时,任课教师也可适当选择一些与课程理论理解相关且学生较多关心的现实问题在易班班级内发起并监督学生的分组大讨论。笔者的实践结果表明,这种超越课堂时间、空间等诸多限制的讨论方式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强调班级模块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中的功能并非否认易班主页及其个人主页、学校主页模块的作用。事实上,在易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班级内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个人主页内容(如博文、相册、网盘资料等)互览、转引或互评,尤其是班级内师生间的“私信”互动对于任课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解答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不同疑问,以及加深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均有重要辅助作用。至于学校主页和易班主页则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诸多“网络实践”4调查和共性问题分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考察空间。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易班平台的现存问题

上述内容表明,易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实践中具有诸多积极作用,并可能成为当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模式探索创新实践中的一个新方向。不过,从另一角度来看,笔者的教学实践结果也显示,有些时候易班的功能设置并不能完全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需求。换言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实践的一个有效平台,易班建设中还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具体而言,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易班班级构建中,由于现有设置功能限制,每位学生申请加入班级时都必须由作为管理员的任课教师逐次点击批准,却不能进行批处理或取消成员加入的设置限制。对于同时担任多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班级(高达数百名学生)的任课教师而言,这种情况显然会浪费很多时间,并可能由于学生申请加入班级时间不同而造成批准通过时间上的疏忽或滞后,进而可能影响到易班网络教学的及时正常开展。

另一方面,在运用易班班级模块设置功能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操作层面的障碍或不便。例如,在作业和资料上传方面,由于网盘容量的限制,内容较大的PPT或教学视频资料往往无法上传,从而既不便于学生作业的提交和完成质量,也阻碍了易班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料数据库的建立和更新;在话题发帖讨论方面,由于功能设置的限制,参与讨论的同学每次发言均需逐次点击提交后方可成功,而同时参与同一话题讨论的同学则必须不断刷新话题界面方能看到其他同学新的即时发言内容。这些功能设置中的不便一方面限制了学生作业完成质量和班级讨论效果,另一方面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对于通过易班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积极性。

此外,在易班个人主页和班级主页互通方面,同样由于功能设置的限制,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在个人主页互览和单独发信交流方面并不能直接实现,而是必须由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再分别一对一地实现“好友”添加操作后方可进行。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探索实践中,网络平台的构建及其使用策略制定尤为重要。就此而言,以高校师生为主要参与群体的易班虚拟社区建设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实践探索和创新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易班实名注册用户的高校师生身份属性、丰富而健康的板块内容与精神氛围,以及班级主页、个人主页、学校主页、易班主页诸多功能模块设置,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探索取向。通过易班资源与技术的灵活运用,以易班班级设置模块为中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实践结果已经初步表明,建立在易班平台基础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可行性、操作性以及有效性。尽管在当前易班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探索实践中仍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一些局限和不足,但毋庸置疑的是,假以时日,在不断调适易班功能、使用策略的过程中,以易班为网络平台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模式创新必将获得更大的收获和推广前景。从更大的意义上讲,这种不断改善的网络平台建设及其使用策略调适,也正应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探索、创新实践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基本方向。

参考文献:

[1]李秀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模式之建构——以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网络教学实践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2,(4).

[2]侯丽羽.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4).

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第6篇

关键词:高校 思政课 教学语言 网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高校思政课可以说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要阵地,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这一过程当中,语言表达形式是否合理合适有着重要作用。所以要想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创新语言形式,从而提高其感染性和生动性。

1 网络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影响

网络对高校思政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方面。从积极影响角度而言,网络激活学生热情,能够帮助其树立主体价值。网络时代开放平等成为主流思潮,主体的话语权不受其社会地位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借助网络丰富知识并改变思维方式。很多大学生借助于网络参与到公共事务,同时实现个人的发展。此外,在网络时代,信息呈爆炸式发展的速度,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便捷的交流方式,深受学生的喜爱,也培养他们应用信息以及技术的意识,提高他们获取科学信息并加以传播的能力,最终拓宽了大学生信息来源以及渠道,丰富他们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从而成长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在网络时代通过不断地创新网络语言,可以在虚拟空间真实表达自身思想情感,并且通过富有创意并且新奇的网络语言,来体现大学生的鲜明创造性。大学生的想象力以及自我意识通过网络得到表达,从而灵活使用课内外的知识,来体现他们创造性的思维。

另一方面,网络也给大学生带来不利的影响。网络文化弱化大学生对于主流价值观的高度认同。网络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学生的思维以及交往方式,并且超越时空界限。网络上话语主体日益多元化,并且激活其欲望以及想象力。网络的工具化以及利益性导致其内在价值缺失,从而引发大学生的异化。在网络上,话语暴力层出不穷,话语权也被滥用,各种不良信息以及话语冲击主流价值观,从而导致大学生形成浮躁心态,严重影响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从而导致一些大学生精神浮躁,尤其是那些价值判断力以及抗诱惑能力比较弱的大学生,容易出现人生方向迷失以及价值选择判断错误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影响大学生理想以及信念,导致主流价值的边缘化。

2 高校思政课提高语言艺术性的措施

第一,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语言需要多一点文学色彩。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不应当是一板一眼的,同样能够富有激情。例如在讲解哲学原理的主客体统一这一问题中,就能够引用坡琴诗来说明在演奏优美音乐的过程当中,不仅仅需要琴这一客体,同时需要人这一主体的动作,只有两者实现相辅相成,才可以演奏出优美动听的音乐。通过加入文学元素,同泛泛而谈比较而言,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展思政课理论的意境以及学生想象力。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强调教学语言的文学色彩需要适可而止,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学语言美学意味并营造教学氛围。

第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语言需要多一点人情味色彩。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往往给学生以枯燥空泛以及说教的感觉,因此对于思政课的教师而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走进学生心里而让学生高度认同并加以接受。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师形象环节,思政课的教师要避免沦为僵化道德标本,其身上需要体现出人性的丰富内涵,兼具厚重的德性以及丰富的人性,这样的思政课教师才更加具有魅力以及说服力。此外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需要尽量将宏观东西微观化,并将空洞东西生活化,从而让思政课教学回归生活。最后是在教学语言方面,高校思政课的对象是人格意识较为独立的大学生,因此教师在表述的过程当中需要提高教学语言的人情味色彩,要展现出平等包容的心态以及人性关怀态度。

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第7篇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网络教学 教学模式

[中国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4-0170-04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得到广泛应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受众对象——学生基本上都是“网络一族”。面对这种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适度实施网络教学,应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一种新尝试。通过参与上海市科教党委、市教委以改进教学方式、考试模式、师资结构为重点,组织部分高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试点工作的探索与实践①,我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应充分利用网络交互、开放、即时、便捷等特点,不断对网络教学模式进行新的探索,以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什么是教学模式?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在1972年出版的《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型或计划。”在我国,也有学者对教学模式给予阐述,如认为“教学模式是指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体系,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方法论”;“教学模式是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的反映,是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融合为一体的综合体系”。尽管学者们对教学模式的理解不同,但无论是哪一种描述,都体现了其宏观上要反映社会发展对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微观上要反映出学科、课程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根据教学模式的定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模式应该是利用网络技术的环境和资源,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规律和特点,坚持以学生为本,实施“一个目标、两个模块、三个融合”的教学模式。

一、一个目标: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教学是以网络平台为教学支撑,形成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接关系。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首先要有明确指导思想和目标。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及其《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精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足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与政策教育,不断增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模式的构建目标应是科学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有针对性地设置不同模块,帮助学生掌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观察、认识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当今是信息化时代,网络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物质基础,人类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网络,并把网络作为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的主渠道。因此,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适当实施网络教学,不仅可以为课堂教学补充学习资源,使师生互动与教学场景由课堂内延伸到网络,同时,网络话题又可以聚焦于课堂内,网上网下教学互动,而且更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两个模块:课程资料模块和课程交流模块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教学,从教师教的角度来说,就是教师利用学校网络平台,设置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模块,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思考问题;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说,就是利用网络平台,阅读教学内容、参与讨论、扩充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教学内容设置为两大模块:课程资料模块和课程交流模块。

(一)课程资料模块

课程资料模块是一个大的集合模块,根据对教学内容作用不同具体分为以下四部分:

1 课程基本内容。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方案”、“教学课件”。“教学大纲”主要是根据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求来制定,包括课程性质、地位、任务和教学内容、目标、要求、进度。“教学方案”,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模式、考核与评分、教学进度和学生须知等信息。“教学课件”是指教材各章节教学内容的多媒体课件。

2 课程辅助内容。包括“案例分析”、“经典文稿”、“音像资料”和“参考书目”。“案例分析”是以教材章节为序,包括案例名称、内容、适用的知识点及点评。通过阅读“案例分析”,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用武之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经典文稿”中,摘录汇总了各章内容中涉及的经典原文。“参考书目”包括在学习过程中可参阅的文献资料的全文。这有利于学生了解理论知识的来龙去脉,深化对理论知识的学习。“音像资料”是采用小视频、纪录片形式,讲述与教学知识点相关的内容,以形象化的方式展示教学内容,辅助学生理解相关理论。

3 课程自学内容。包括“知识重点”、“知识要点”、“练习题库”和“自测题库”。通过学生自学内容以及自测题库,可以检验其学习的效果。

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第8篇

论文摘要:在网络信息时代,高校思政课也面临着挑战和机遇,高校思政课也应该大胆革新,与时俱进,运用网络大环境,进行教学创新,切实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

随着互联网在大学校园的日益普及,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无不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举止和价值取向, 而传统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课程内容重复,特别是教学方式方法比较单一,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等。如何在新形势下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占领网络思政教育的阵地,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目前高校学生对“思政课”的总体反映并不理想。我国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是实施“单边政策”即主要方法是灌输和讲述,而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于这种信息时代的发展格格不入。2009年1月13日,CNNIC在京发布《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较2007年增长41.9%,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1.9%)。在这个超大型的上网群体中,18-25岁的青年占79.2%,其中青年学生占据多数。我国已进入以互联网的普及和不可替代性为特征的网络时代。在网络日益普及和迅猛发展的今天,知识传播模式改变,高校“思政课”面临挑战和社会赋予的更高教育使命,思政教学改革成为必须和必然。因此,如何让学生重视思政课,在思政课学习中得到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培养和训练,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是每一位思政课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我从教学经验中体会到,只有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教学,多联系时事,特别是结合社会热点,探讨各大门户网站等讨论的热点社会问题,国家政策问题等等,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站在讲学习、讲政治的高度来评价时下发生的一些热点话题,设置身临其境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主动学习,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丰富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

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运用形象生动的音像材料,弥补传统理论讲授的不足。可运用互联网和多媒体制作教学课件,把声音、图像、文字结合起来,增加教学的说服力。现代教育技术具有生动、直观、形象等特点,对学生有很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教学过程中将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可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上要突出时代特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解答学生面临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占领学生的网络文化思想主阵地,丰富和创新思政教育的内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当今社会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攻关,确保当代大学生能够运用哲学思想理论武器解决他们面临的种种实际问题。通过思想道德教育,提高现代大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提升社会意识,社会道德、文明上网,理性看待网络上的一些事件和评论。 转贴于

二、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思政课最主要的教育法是理论教育法,其本质是灌输。灌输法依然是高校思政课最主要教学的方法,灌输法不同于满堂灌一言堂,包括教授法、讨论法和谈话法。在网络传媒时代,大学生接受的信息多元化,灌输法的使用要求更高,理论灌输从内容到形式都要不断改进提高。讲授内容应更紧凑有吸引力,学生在中学期间已了解思政课的基本内容,2005年十六号文件提出要将中学和大学思政课衔接起来,减少重复教学,大学应比中学更加深刻,侧重解释为什么,以理服人。首先教师应该吃透教材,熟练掌握教材知识,搞清楚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讲课的时候详略得当。教师要能够做到伸缩自如,驾驭好课堂的能力。

其次,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课堂中来。在课堂上,教师要对学生参与教学的模式进行有效地组织和控制,设计好学生参与教学的大致内容、时间、形式、考核方法。设计好某一个问题,可以是课程涉及的、也可以是网络上最新的社会热点问题,也可以是大学生比较关注的话题,每一次发言就是一个个小专题。通过这些热点问题的展现、分析、解决来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那么,课堂教学从内容到形式都会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再次,教师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力度。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可以起到自我教育和提高的目的。当学生发言或演讲完毕时,教师要及时总结,对学生互动过程中出现的偏激和错误观点,要及时纠正,并阐明理由。帮助学生面对纷繁的网络信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武器,去辨别信息的真、假、美、丑的能力,使学生不被网络上的垃圾信息污染,进而巩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成果,达到育人的目的。

三、精心打造思政课教学网站,搭建网络资源高效运用的平台

高校各思政课程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各自之间既有明确分工,又共同承担着育人的重任。因此,一线教师精心打造一个一流内容和一流形式有机统一、现代技术与传统方法紧密结合、以生为本、切合本院实际、高效服务于本院教学的思政课教学网,可极大提高网络资源运用效率。站内信息的选取、安排与课程教学紧密相关,要力求做到少、精、新,并注重网站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

参考文献

[1]胡成广.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技术对高校德育教学的促进作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0, (8): 64.

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第9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 网络时代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64-02

一、基于网络信息,改革高校政治教学

高校政治教学,教师可以借鉴网络信息进行特色教学,教师要敢于探索,敢于实践,这样才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之所以喜欢网络信息教学,主要是进行学习时,学生可以获取海量信息,可以及时进行交流。而且,这些诶知识在讲解时,信息的时效性以及形象性非常鲜明,加深学生理解。因此,高校政治教学基于创新模式上,更具有启发作用。从实践中发现,网络具备的交互性具有巨大的优势,在高校课堂学习中,应该重视该启发作用。有学者曾经这样表述:在网络时代,人的身份、年龄、地位可以实现一律平等。一切交流都是建立在平等的平台上,交流可以做到自由轻松的开展。在网络信息互动性中,这样的交际方式非常适用于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他们在该模式下,可以敞开心扉学习。从中可以看出,网络信息交流,人们可以将内心的隐私进行诉说,人和人之间的内心距离被缩小。那些学习困惑,那些学习烦恼,学生可以进行倾诉,并且还可以获得陌生人的开导和帮助,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当今,高校政治课堂学习,更加注重互动性,过去那些“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合当代教学需求。那些不重视互动性教学,实践已经证明,这样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生学习天赋、学习潜能无法被激发。

网络信息具有时效性和形象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政治知识。而且,多媒体教学具有声情融汇、图文并茂以及声色俱全等特点,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会被提升。通过该信息传达,可以该学生提供感染力强、场景真实的教学环境。学生可以直观的学习政治知识,可以深入理解政治术语。大学生善于跟随潮流,政治课堂学习使用网络信息教学方式,学生学习主动性会被激发。政治课堂想要取到良好教学效果,教学必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然而,实现兴趣提高的另一方是便是网络信息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信息的交互性、时效性以及形象性,教师可以设置主题教学,让学生进行讨论学习。每个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在课堂中积极互动,使得课堂展现出良好的氛围。这样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增强,另外,学生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升。教师可以使用影片、图片等多媒体形式教学,学生政治课堂学习不会枯燥,学生从多元化的政治信息中,对知识进行整合,提升政治课堂学习效率。

二、基于网络信息教学,促进政治话语教学改革

众所周知,教学话语是高校政治教师教学的必备工具,每个教师的教学话语类型不尽相同,衍生出的教学体系形式各样。然而,该教学话语可以体现出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从中展现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教师知识结构,教师教学风格,在其中会得到体现。同一个教学内容,因为拥有了不同的教师,教学效果和质量存在差异。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在不同的教学体系中进行教学,使得教学呈现多样化现象。教学话语体系在政治课程教学中,它的教学地位同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同样重要,它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因此,教师要重视教学话语。在高校政治教材中,每章课程都是根据标准进行制定,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这些规定使得教学很难开展教学话语,想要提升教学质量,对高校政治教师而言是个挑战,教师要不断的改进教学话语方式。在进行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话语改革时,需要注意这些问题。第一,教师的语言表达要实现三个结合,个人目的和社会目标相结合、文本记录和日常解说相结合、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这三个结合方式,只有在网络信息教学中才得以实现,教师拥有广阔的信息资源,可以从中选取具有趣味性的案例进行解说,在趣味案例中融入该课堂知识,学生在轻松的课堂学习中,收获大量政治知识。教师个人教学目的,必须在社会发展要求下进行,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符合社会需求。平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做流行的网络用语,例如:“丝”“腐女”“高富帅”“白富美”等等,从这些词语中联系到政治道德修养知识,这样的话语教学,学生学习兴趣会被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将提高,实现政治教学目的。

政治教学一定要发挥网络信息的作用,使用大量的网路语言,这要求教育者要掌握网络语言。虽然,高校政治教学都非常严谨,教师在阐述观点时都非常严肃。但是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该教学方式变成传统的教条教学。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低,学生会厌恶政治学习。学生都乐于接受趣味性、幽默性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根据学生需求使用趣味性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政治时,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会更高。当前,高校教学已经和网络发展紧密结合,教师教学离不开互联网。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大学生花费在网上的时间都比较多。学生学习和生活离不开网络,甚至依赖网络。教师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在进行政治教学时,也使用网络方式。教师要和学生深入交流,了解学生学习政治的难点,灵活的应用网络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熟悉的网络流行语,学生会觉得很亲切,而且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比较受学生欢迎,学生学习注意力会更加集中。因此,教师要掌握大量的网络用语,在备课时穿插在其中,这样进行整治教学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使用网络信息的便利,提升政治教学内容设计

(一)使用多媒体设备丰富政治课堂学习

传统政治教学方式,大多是文本文式教学。而且,政治课堂学习本来是们枯燥无味,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积极性低,而且大学课堂学生主要以专业课堂为主,导致政治课程学习积极性不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要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要让学生注意政治课堂学习重要性。想要学生注意课堂学习,教师要抓住学生眼球,教学内容设计要新颖,要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趣味性更浓。教师使用幻灯片方式进行教学,已经成为高校政治教学的方式之一,这也是多媒体教学重要方法之一。在政治课堂上,教师除了使用PowerPoint教学,还可以结合其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图片播放,当前的网络信息大多数都是用图形的形式进行展示,图片的感染力也比较强。在政治课堂上使用该方式,学生学习兴趣会提升。

(二)利用网络信息择取思想政治课教学案例

网络信息一个最突出的特性是时效性,那些热点新闻、那些社会事件、民生新闻等等,这些信息首要在网络平台展现。大多学生查看新闻都是从网络中获取,过去报纸、杂质的新闻查阅方式已经被抛弃。网络是信息量做大,信息传输效率最高的平台。政治教材是根据国家统一制定,政治教纲要求教师要使用文本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能加以取舍。然而,教师可以灵活的使用网络信息方式,将社会热点问题,将生活案例融入课堂中。这样学生理解课堂知识,学生学习兴趣也会提升。通过教学实践发现,九成以上的学生他们不喜欢学习政治,但是对于生活化政治教学方式,学生都比较容易掌握,而且学生兴趣也比较高。因此,教师在进行政治课程学习时,借助网络信息将那些时事新闻、热点事件穿插在政治课堂中,使用幽默、活泼的教学方式,避免出现说教式、空谈式以及填鸭式的政治教学。教师在编写教案时,要结合网络信息进行编写,选择那些具有典型性、时效性、趣味性的案例进行教学。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会被提升,相信政治课程学习将呈现良好景象。教师使用的那些案例,大多数都是社会最热门的案例,这样的教学方式。体现出了实效性,学生学习兴趣会提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政治教师在讲解政治课时,可以使用一些流行的网络用语,可以使用最新的网络新闻作为课堂案例。这样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会提升,学生学习政治才不会觉得枯燥。众所周知,政治课程它的内容都比较严肃、官方,但是教师在授课时,不能总是保持严肃的表情,那样教学方式,学生学习兴趣会急速下降。政治课堂学习一直遵守教学方式要做到“深入浅出、浅出深入”,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网络进行教学,使得学生爱上政治学习。

参考文献:

[1]罗连祥.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下旬,2013年3期

[2]邱英瑛.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探究式问题教学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年7期

[3]周捷宾.“有效”源于“真实”――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真实”教学情境的构建[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3年3期

[4]樊连义.如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3年1期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