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德育教育途径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21 09:12:19

德育教育途径

德育教育途径第1篇

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课堂常规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遵守的规范,是课堂教学的法规之一,通过课堂常规的贯彻落实,如严格考勤、考核制度,加强组织纪律性,可使学生养成听从指挥,服从领导的良好习惯,所以每个体育教师都应把贯彻落实课堂常规作为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认真搞好。

二、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育

教学内容中,寓有明显的积极因素,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例如接力跑、拔河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中长跑练习中的“极点”现象,是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的最好时机;体操练习和跳跃项目既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的品德,又可增进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美德;韵律操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陶冶其美的情操和提高审美能力。体育基础知识教学和游戏教学更能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结合不同的组织教法进行教育

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又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意志和行为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如:队列队形练习,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通过对体育场地和运动器材的保护,增强他们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产的思想;通过发挥体育积极分子骨干作用,培养学生相互协作和独立工作能力;通过课堂最后小结,表扬好人好事,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

四、结合偶发事件的处理进行教育

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教师应及时、充分地利用偶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在篮球比赛中,有个别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的生动事例,及时给学生以恰当的鼓励与表扬,这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是很有作用的,面对偶发的不良事件则指出要害,给予适当的批评又能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

德育教育途径第2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 德育 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167

1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育中的德育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体育教学中,除了要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外,还要注重对学生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培养,良好的德育对学生未来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学具有复杂性、教学内容丰富性、教学方法多样性、体育教学效果的直观性等特点,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组织纪律性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文明道德教育、意志品质教育等方面。

2 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的必要性

首先,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是道德养成的需要。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能够使学生在体育课程的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人生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研究表明,学生时期是对一个人进行道德素质培养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的道德观念逐步成熟,所以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是学科教学的需要。体育教学是以学生的身体活动为主要载体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许多心理活动会更突出地表现出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更加直观有效地解决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

3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途径探究

3.1 转变教师观念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体育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地位,要明白在对学生进行身体运动训练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更要使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

3.2 注重课堂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课堂常规教学对道德教育进行渗透贯穿。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组织纪律、文明礼貌等道德教育融入到课堂常规教学中。例如在体育教学课堂中,在课堂的前期,教师可以让学生排成一个长长的队列,然后教师吹动口哨,并要求学生每听到一次哨声,就集体向前走一步,而且所有学生要步调一致。通过此种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团结一致的精神,也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精神风貌,有利于体育教学的进行。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结合教学的内容进行道德教育的渗透。体育教学的内容通常包括田径、球类、体操等等,在不同内容的体育教学中融入相应的道德教育,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体育的理解,能够使教学目的更好地实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组织教法进行道德教育的渗透,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课堂上,要注重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以使学生能够更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体育教学的长跑训练中,许多学生在最后阶段往往觉得很难坚持下去,在此时体育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学生要坚强,鼓励学生努力坚持下去,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

3.3 体态潜移默化加强纪律教育、集体主义教育

体态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体育教学中很常见的教学方法,通过使用此种方法,不仅可以改善学生的一些行为,而且可以避免学生脆弱的心灵受到伤害,有利于道德教育的进行。例如,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发现某个学生心思没放在课堂上,而在胡思乱想,教师可以慢慢地走到这个人旁边,轻轻地咳嗽几声,然后再向其使一个眼神,以提醒他注意听课,这样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自身作风,让学生加强自身纪律性,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集体主义思想。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自身对教学要求的严格遵守致使学生加强对自身纪律性的建设。教师通过积极地参加到学生的集体活动中,让学生不断地加强对集体主义精神的认识。

3.4 练习实践加强顽强品质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学生会进行大量的运动训练,会参加很多的实践活动,体育课程是一种蕴含着深厚文化的课程,学生通过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其顽强的品质,也可以提高其审美能力,这是体育教学最大的特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对体育教学内容的分析,巧妙地将道德教育融入到体育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在体育实践中不断地培养其顽强的品质,要通过体育实践,磨练学生的意志,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受到大量的运动训练,对学生的体力有很大的考验,教师要让学生加深对自身运动情况的了解,使其在运动中不断培养自身顽强的品质。例如,在进行长跑训练时,当学生连续行进五千米之后,其身体条件已接近极限,教师要鼓励他们用坚强的毅力去挑战极限,使他们的长跑训练成绩不断刷新,以培养学生顽强坚韧、不怕困难的精神。在仰卧起坐教学训练中,当学生做到五十个时,腰部肌肉已非常酸痛,教师要鼓励学生努力坚持下去,努力有所突破,以培养其顽强的品质。

3.5 加强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中处处都充满了竞争。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竞争中的乐与苦、欢与悲。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接力赛,并规定输了的一方要被罚做俯卧撑。教师要抓住适当的时机,让学生认识到竞争中的成功与失败,培养学生在竞争中战胜对手的意识。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足球比赛,比赛轮流进行,赢的组可以继续站在球场上,输的组只能离开球场,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4 结语

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要求教师要正确对待,转变传统观念,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将德育合理地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这项工作,还需要相关工作者的更多努力,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秉承正确的理念,要以学生为中心,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不断地提高其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不断地推动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屠国生.浅谈新课程体育教学的方法和体现[J].教育教学论坛,2010,(28).

[2]苏会欣.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J].中国科技信息,2009,(9).

德育教育途径第3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德育教育;途径

一、前言

素质教育背景下,德育教育是小学开展教育关键工作,德育教育也是开展素质教育核心内容。从目前来看,小学德育教育仍然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这就使得小学德育教育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小学德育教育对培养小学生道德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相结合方式来开展德育教育。若是采用传统教学方式,那么很难满足新时期教学需求,学校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人本主义原则,肩负德育教育责任,创新小学德育教育思路,开创中国特色小学德育教育发展局面。

二、小学德育教育现状

1.小学德育教育方式过于单一。由于小学德育教育方式过于单一使得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存在着非常大的挑战,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开展德育教育是不够的,无法将德育内容有效渗透于其他学科。传统德育教学方式无法满足德育教育需求,无法有效开展德育实践可能,这就使得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开展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从目前来看,小学生大多是通过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等方面进行德育活动,若是小学德育教师一味采取单一化教学方式,那么就使得学生德育知识与具体行动之间存在着脱节,教育形式化问题较为严重,小学德育教学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2.小学德育师资力量过于薄弱。从目前来看,小学教学中并没有设置专门德育课程,也并没有专门德育教师。很多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学习成绩,认为开设德育课程是浪费时间与浪费资源,这就使得开展德育工作遭遇非常大的阻碍,形式主义问题较为严重。3.缺乏完善德育教育环境。科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以及网络信息技术进步使得校园中充斥了色情信息与暴力信息,对培养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中,过分溺爱使得小学生养成不良习惯,诸如,没礼貌、自私等等,学生家长也并没有认识到德育教育重要作用,小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失。

三、素质教育视角下小学德育教育有效开展途径

1.利用故事来传递德育思想,创新德育教育方式。在小学德育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对优化德育教学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德育教师可以借助生活化故事内容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有利于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培养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与道德情操。利用精彩的、生活化故事来进行优秀德育思想传播,创新德育传播新形势,演绎丰富的故事能够有效渗透德育思想,创新小学生德育教育途径。例如,小学德育教师可以在每周备课时准备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故事,选择小学生较为喜爱方式来演绎故事,进而将德育理念融入到故事中,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哲理说明,通过分享故事方式来培养小学生积极向上精神,鼓励学生能够自动评议故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知识内容。小学德育教师在选择故事过程中,需要从以小观大角度进行考量,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生理特点、年龄特点来选取适当故事内容,这样能够充分发挥教育启迪作用,德育教育效果更加理想。通过故事方式来开展德育教育,对德育教师表达能力以及语言能力要求比较高,课堂故事也不会对教学进度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同时能够利用故事给予小学生思想启迪,有利于优化小学生德育教育效果。2.鼓励教师进修,提升教师思想素养。小学在德育教育过程中,需要认识到德育教师努力与支持的重要作用,德育教师思想素质对有效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需要重视德育教师的素质建设工作,从德育教师道德品质、思想政治以及学识教风等角度构建更加完善激励机制,同时还可以定期的开展教师师德研讨活动、提升活动以及评选活动,同时,学校还需要提升德育教师德育工作方面考核工作,将教师的师德纳入到考核机制中,这样能够促使德育教师教学能力,有效推动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学校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还需要根据教师实际情况来构建思想政治方面的学习制度,构建教师思想政治交流平台与素质学习平台,有效开展德育工作有关总结性会议。充分发挥师德在其中的先锋带头作用,构建师表风范,提升教师综合素质,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提升小学德育教育层次与水平,提升小学德育教育有效性。3.加强外部沟通,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从目前来看,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着格式化问题较为严重,这就使得学生天性受到限制,不利于小学生全面发展。德育教师需要转变传统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转变传统单一化课堂教学方式,更加关注同社会之间的沟通,同家庭之间联系,整合校园之外德育资源,构建社会、家庭、学校综合性德育教育空间,充分发挥家庭德育教育优势与社会德育教育优势,提升小学生德育教育有效性。

四、结语

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小学教育属于初级教育,学生并没有形成是非明辨能力,小学阶段积极引导对培养小学生良好德育品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德育教师可以采取更加有效手段来有效推动德育工作。德育教学需要贯穿于小学教育中,创新小学德育教育方式,提升小学德育教师思想素质,全面提升小学生德育理念,为小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思想支持。

作者:黄镇基 单位:增城区新塘镇大敦小学

德育教育途径第4篇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德育途径

道德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教育中重要的部分。教学过程中有多种途径进行德育教育,数学的历史悠久,我国人民在数学学习中投入了大量的智慧,在数学教学中体现德育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实施,探究数学教学中渗入的德育教育途径。

一、因材施教的德育教育

1.依据数学历史的德育教育。数学在中国历史悠久、成就辉煌,其发展经历了古代数学萌芽期、形成期、发展期、繁荣期和中西数学的融合期。例如,在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器中出现了数学的图案或圆点,西周出现了勾股定理,甲骨文中出现了数学记录等等。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中国数学教学史的介绍,并与西方数学发展历程相比较,可以让学生领会到我国数学发展灿烂文明的文化财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民族自豪感,促进爱国情怀的培养。2.根据高中学生数学教学特点进行德育教育。高中是学生思维快速发展的阶段,数学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不同途径、不同方法去思考问题,培养创造能力的发展。高中数学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把数学教学的知识点与有关德育教学联系起来,引发对学生爱国思想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体现出数学发展也是通过不断解决矛盾、促进事物向前发展的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辩证认识事物发展、创造能力和发现能力。3.依据教材进行德育教育。高中教材是针对学生知识传承和思维培养编写的,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对思维和知识的教育。德育教学存在数学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适当渗入德育教学思想,但是教学中要保证主要部分的实施,又要保证德育教学的渗透。因此,学生通过教材学习得到知识、培养思维,又能适当进行德育教学,才能达到德育渗透的作用。

二、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

1.课前合理引导。数学教学在课前学生预习掌握住课程知识点。教师有意识引导数学知识的历史,学生了解数学课外的知识,意识到数学在中国的悠久的历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培养德育教育。随着教育制度和教育目标的发展,数学教学模式和方式出现了快速的发展,以往的死记硬背的方法不能适应数学教学,也不能促进数学的德育实施。课前备课不仅要对知识进行合理预习和规划,还要注意德育教育在其中的渗透。2.课堂中随机寓德育教育与知识教学中。高中数学中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为主,培养学生的辩证的思维。辩证唯物主义在德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数学课堂教学包括知识教学和辩证唯物主义,促进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形成并运用到德育观念。例如,通过两个圆之间位置的传授,能够让学生得到:物质时刻能够运动,不同的运动方式产生不同的结果。3.课后小结的德育途径。课后对数学的总结和练习,总结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论联系现实。例如对问题进行解决时,有时会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选择最方便合理的方法。这和高中生对人生的选择一样,人生之路多样,选择符合自身的发展的方向,并积极坚定地坚持下去,才能取得人生的成功。

三、教师示范作用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途径第5篇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德育教育 有效途径

《体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体育教师要结合体育教学特点,教育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不断提高他为革命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他们服从组织,遵守纪律,热爱集体,朝气蓬勃,勇敢顽强,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所以,体育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使学生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与祖国的建设远大目标统一起来,启发学生明确认识身体好对学习好、工作好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形成长远的、持久的学习动机,以指引学生的学习方面,激励他们努力学习,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注意教学与德育的结合点,教师要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与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

一、结合不同的教材内容和特点进行教育

体育教材的内容很广泛,而每项教材都有其鲜明独特的教育性,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结合不同的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教育方针。如通过理论课中中国体育运动发展史、奥运会、名人与体育的讲述,使学生了解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离不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而奋斗;进行队列练习时,突出遵守纪律,严肃认真,步调一致的教育;通过各种球类比赛,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田径项目着重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不怕吃苦、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为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当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的思想性,结合学生特点确定德育渗透的具体任务,制定相应措施,以确保德育渗透任务的完成。

二、寓情情于教,以情感人

体育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活动,也是师生之间活动进行情感、意志、兴趣、能力等的心理交流。教师只有以情感人,才能产生师生间积极的情感交流。这时,德育教育的内容才能在学生良好情感的催化下自觉地被接受,并被转化为学生自身迫切的要求。德育教育只有在这种和谐、愉快、情感交融的教学气氛中,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必须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和强烈的“敬业精神”,还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在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三、运用合理的体育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进行教育

根据课的内容、任务、教学条件和学生实际,教师优化教学方法、组织形式,使其与学生的生理、心理和身体活动意识的实际相结合,才能提高教育的效益。如运用启发式教育,教师在讲解示范中,应主要阐述动作技术的要点和难点,讲清动作技术的完成过程,让学生获得基本知识,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而非面面俱到,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和练习。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精神,使学生的思想活动在教学中呈现积极状态。又如,同样是体操队列、队形教材,采用“兵营”式和“观摩、汇报、评比”式的两种组织教学形式,后者符合学生集体荣誉感和积极参与的竞争意识,又可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又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体育教学活动经常采用竞赛、评比和奖励优胜等方法。竞赛能够激励青少年学生力争上游、奋勇拼搏的竞争精神;评比能使学生较容易地意识到个人的努力程度将影响集体荣誉及集体荣誉给其带来的影响,使学生会自觉协调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义务感和集体荣誉感;体育比赛对优胜者的奖励能够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使他们饱尝胜利果实的喜悦和对未来充满希望,同时又能使失败者具备战胜困难、不甘失败、不怕挫折的心理素质。

四、结合学生的行为表现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行为表现是其思想活动和个性情感的真实写照,学生在活动中,各种行为、情感意志等都充分显露出来。为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各项体育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和心理状态,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教育、疏导。如在体育课堂上,课前整队集合,体育委员向教师报告人数,队列、队形的合理调动、变换、队列练习,组织学生布置、收拾器材;练习过程中同学之间的相互保护与帮助等都具有具体的要求,这些在组织的过程中都蕴含着生动的德育教育因素。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迅速、整齐、遵守纪律、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对培养学生遵守社会生活的各种准则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从而加强其组织性和纪律性,使其潜移默化地养成遵纪守法的优秀品德。

在同一活动中,在同样的条件下,有的学生可能表现出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顽强的拼搏精神,而有的学生则可能表现出不负责任、怕困难,等等。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及时进行表扬或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还应针对青少年具有较强表现欲的心理特征,热情地激发,耐心地引导,使其个人英雄主义行为逐步朝着集体主义精神升华和内化。

总之,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要灵活多样,结合实际,因势利导,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立平.素质教育与学校教育.中国学校体育,1996,(2).

[2]陈秀华.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五性”.中国学校体育,1998,(2).

德育教育途径第6篇

高等学校的所有的管理岗位包括后勤部门都与学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与教学管理直接相关的部门和后勤管理部门的教职员工,他们的工作态度和行为表现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爱岗敬业的态度、热情周到的服务、耐心细致的咨询,会向学生们传递正能量,激发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品格、爱校如家的情怀和不断进取的精神。相反,倦怠的工作作风和焦躁的工作情绪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为此,要强化学校教学管理和后勤服务各部门的德育渗透功能,强化教职员工的育人意识,明确自身不仅是管理者,更是德育工作者,牢记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宗旨,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严谨的敬业态度为学生树立榜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

二、春雨谈心活动是高校德育渗透的基本途径

学生进入大学后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新环境的不适应、授课方式的改变、人际交往不适、独立生活能力不强、新目标的缺失和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迷茫,都会给同学们带来或多或少的思想变化。尤其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一般性心理问题和因为竞争压力所产生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也随之增多。但所有问题的产生,一定会有其主客观原因。解决这些问题,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而其最基本的方式就是“春雨谈心”活动。春雨谈心运用了心理学的谈话技巧,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落脚点,帮助他们寻找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探讨解决问题和改变现状的方案。通过开展耐心细致的春雨谈心,针对个性问题具体分析、细心疏导,将积极健康的认知方法传授给他们,挖掘其自身的潜能,帮助其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实现德育教育功能。实践表明,高校辅导员以及班主任的春雨谈心活动是解决学生学业、人际交往、就业择业、情绪情感等多方困惑和问题的最基本而有效的手段。

三、有效的载体建设,是提升高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手段

德育的渗透性教育方式,注定要通过依附一定的载体方可实现。高校的德育渗透工作要通过发动广大师生,创新性地根据德育教育目标设计、策划相关主题活动或教育氛围,让学生不知不觉得到熏陶和感染,并内化到自身的行为之中。这是一项细致、复杂、艰巨且永无止境的工程,需要广大德育工作者们创新思维、精心设计、共同努力。

(一)大学文化的德育渗透功能

大学文化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因素。其中,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主要指校园中主导群体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校风、学风、作风等。“入则增长知识和才干,出则服务祖国和社会”“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与真理为友”,哈佛大学看重的是培养的学生是否有为国家服务的品德。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既体现了所有大学都应该具有的一般精神,同时体现了自身理工科的特点。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既体现了大学的一般精神,又很好地体现了重点培养教师的特殊性。这些校园文化一旦被师生认可并形成共识,便会对他们的行为和理想起到不可估量的引导作用,体现出一定的规范作用,从而成为学校师生的认知和行为标准。同时它又有相对的稳定性,不只是在学校期间,甚至于对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校园文化活动对德育渗透的潜移默化影响

高校校园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有针对性地、有计划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活动之中,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学术类型的报告或讲座,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创新潜能和求知欲望;各类学科竞赛、发明创造等科技类创新活动,会培养学生们缜密的思维和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各类参与性体育活动,增强了大学生的体能并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征文、影评、作品欣赏等活动,培养了大学生文学修养并陶冶了情操;演讲、辩论等活动,培养了大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拓展知识体系;社会调查、各类参观等实践类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人生阅历,还能够促使他们走出校园,亲身体验,有助于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勤俭节约 、奉献社会的良好品质和道德风尚;志愿服务类活动,是学生们的自主行动,没有任何报酬且具有一定的利他性,对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自觉提供了很好的体验平台,对于社会的和谐进步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近几年参加各类志愿者活动的学生越来越多,例如:各类文体赛事、三进社区、敬老院、儿童村等志愿服务活动,学生们在奉献中收获快乐,促进良好的道德形成。

德育教育途径第7篇

关键词:生命教育 德育 护理专业

生命作为人的载体,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人的一切都将毫无意义,只有生命的存在才会有人的其它价值的创造、实现和评估。随着转型时期社会环境、文化生活、物质观念的变化,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自杀和伤人的现象不断出现并呈上升趋势,大学生不能理性地、成熟地对待生命、理解生命的真正涵义,不但没有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反而漠视生命的尊严、曲解生命的意义。最近的研究表明,我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近几年来,我国大学生的恶性事件有上升趋势,自杀、他杀、出走比率增加,精神疾病的发病率上升,退学、休学比例增大,这对社会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和损失。这些现象表明大学生生命意识薄弱,对“性命”的漠视,应对挫折的承受力很低,对人生价值的实现充满了仿徨与迷惘,同时也否定了他人生命存在的价值。是什么原因使大学生缺乏生命道德意识?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反思。

一、护理专业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护理专业的学生是未来的白衣天使,她们在正确正视自身生命的同时还担负着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天职,她们每天都和生命打交道,她们除了要关爱自己的生命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关爱病人的生命。在临终护理教学中就涉及到死亡教育的内容。护理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与死亡有关的医学、心理学、精神、经济、法律、伦理学等知识,通过生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生命价值观、生命伦理观,使受教育者更加珍惜生命、欣赏生命、减少盲目的轻生和不必要的死亡。因此,作为未来白衣天使的护理专业学生,更要深入思考和论释生命的内涵,在探讨生命内涵的过程中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并将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服务于临床实践,维护病人的生命权与健康权。

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帮助生命的正常发展。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未来的白衣天使进行生命教育,通过生命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和关爱情怀,以便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更好履行救死扶伤、维护患者生命健康的神圣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德育视野下护理专业学生生命教育的原则

高校生命教育是树人的教育,护理专业学生生命教育同样应该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宗旨,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始终遵循以下四个原则:生命教育的生命化原则,生命教育的价值性原则,生命教育的超越性原则,生命教育的生活化原则。

生活是生命教育的出发点,也是生命教育要回归的地方。生命教育要引导人过美好生活,必须在生活中才能实现。在生活中,生命教育才能获得丰富的教育资源;在生活中,学生才是有着自主、自觉的生命主体,生命教育才能顺利进行。而且,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生命教育,生活中种种关系和现象都充满着生命问题和生命体验的触点。生命教育与生活是融为一体的,必须融入生活之中才能进行。同时,生命教育不仅要以生活为本源,在生活中进行教育,而且生命教育要引导人过美好的生活、善的生活,这是由生命教育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本质决定的。在生命教育实践中,教育者要善于了解学生的生活现状,创设各种生活情境,把生活与课堂连接起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使生命教育更有针对性。

三、德育视野下护理专业学生生命教育的途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学术界中关注生命存在、强调生命体验、促进生命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也不断增多。但是要想把关注生命的思想真正落在实处,除了在理论上论证、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呼唤师生生命活力外,还需要在实践层面体现德育存在的生命意义[1]。欣赏生命价值的德育评价的理论依据是,每个个体生命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我们应尊重每一个生命,学会欣赏每一个生命的价值,使大学生在被欣赏中,完成道德学习,获得德性提升[2]。欣赏生命价值的德育评价使德育评价制度更新了视角,从正面的、积极发展的视角来评价大学生。欣赏型德育评价真正体现了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涵养生命的道德教育宗旨[3]。为此,教师要站在欣赏者的角度来审视大学生,他们要能够充分欣赏每一位大学生的“道德生命之美”。比如孔子之所以能够因材施教,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能够充分欣赏每一位学生。他欣赏子路的勇敢,子贡的豁达,冉求的才艺,认为他们都是能担当重任的人物。“道德生命之美”的创造需要教师真诚地欣赏并且充分地尊重大学生的个体生命价值,支持和帮助大学生健康发展。同时还应当注意发动师生双方尤其是大学生自己对于自我生命的欣赏,因为这样会让教师与学生在德育生活中获得意义感,加快大学生生命的成长和发展。目前,在我们的高校中开展“学会欣赏”活动、进行“赏识教育”的实践越来越多。采用欣赏生命价值的德育评价,需要教师对大学生多一份宽容,少一份苛求,赏识大学生的优点,交给他们一份自信。为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大学生,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就要为他们大声喝彩。在这种生命的欣赏中,大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愉悦的,他们就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欣赏型德育评价把每个大学生都看作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在对生命的欣赏过程中,它给顽皮的学生以感化,给自卑的学生以力量,给胆怯的学生以激励,给愚笨的学生以智慧,从而使每个大学生都生活在自信中,使他们的生命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源:《大学生生命教育及实施途径》,《中国学校卫生》2005/12。

德育教育途径第8篇

一、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 生态道德又称环境道德、地球道德,是调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道德行为规范的总和,其核心是人类尊重、爱护和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道德已成为思想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具有生态道德成为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传统的道德教育是一种人际教育,强调的是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忽略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其他生命体的关系的教育内容。随着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物种灭绝等问题的加剧,具备生态道德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注重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尤为重要。 二、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 1.生态道德知识的传授 生态道德观认为,不仅要对人类讲道德,而且要对自然界的一切生物讲道德,把讲道德的对象从人类社会扩大到整个自然界。通过近几年的环保活动和环保宣传,人们的生态道德意识较以前有所提高,但由于我国整体生态教育氛围不浓,造成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不强。因此,应加强生态道德知识的传授。 2.生态道德情感的培养 “人与环境同处于一个发展系统,人们只有激活了热爱生命、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在情感,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应通过生态体验等方式,帮助学生感知大自然和各种生态关系,通过不断体验和反思逐步积累生态道德知识,培养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 3.生态道德行为的养成 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应学会从社会成员的角度养成为人类社会普遍接受的道德标准,并养成以生态道德的标准去衡量包括自己从事的专业在内的科学技术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习惯,科学技术可以推动社会进步,给人类带来幸福,而使用不当则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只有养成以生态道德的标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才能保证当科学技术和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冲突时,会站在整个生态系统的立场上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道德教育的实践性探索 1.生态道德教育形式多样化 图片展示形式。这是一种直观的、直接的视觉教育形式,可利用反映当前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物种灭绝等现象的图片,把客观事实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图片展览在各教育场所,以激发学生生态道德意识。征文研讨形式。针对自然环境中某一方面的问题,在学校开展征文或研讨活动,提高学生的生态理论认识,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放映专题片形式。该形式即利用播放专题片等手段,将环境演变过程向学生播放,以视觉和听觉的形式配以教育内容的独白,提高生态道德教育的效果。实地考察比较形式。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实地考察,在考察中体察自然生态,并感受生态的恶化状况,通过比较让学生从深层次去感悟生态道德教育的紧迫性。 2.生态道德教育的途径 第一,高校教育是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高校作为育人场所,应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教学内容。课堂是实施生态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可以通过各学科教学,一方面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生态环境的基础知识、环境科学与环境卫生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生态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规范学生的生态行为,激发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树立和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行为。 第二,加强社会生态道德教育和监督。一方面,各级领导要重视,把保护生态环境纳入考核体系中,増强在社会实践中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另一方面,政府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宣传,增强生态道德教育的浓厚氛围。 四、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应坚持的原则 层次性原则。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方式不同,在开展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有目的地了解受教育对象的特点,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科学划分教育对象。 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就是在发挥学校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既锻炼学生的能力,也使他们的生态体验更加客观,从而使他们最终形成科学的生态道德观。 渗透性原则。坚持渗透性原则,在开展课程建设的同时,建设好校园自然环境、文化环境,发挥好学生社团的作用,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生态道德意识。

德育教育途径第9篇

【论文摘要】德育教育担负着促进少年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应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原则,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采取渗透式教育的模式。本文浅析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指出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还是应该落在课堂上。

德育教育担负着促进少年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一般来说,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范围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文明行为习惯教育等。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应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原则,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遵循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通过课内课外等多种形式,进行渗透式教育。只有这样,德育才不会被受教育者视为一种“异己”的力量,才能真正成为一种解放的力量和创造的力量。本文浅析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指出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一、小学德育的一些基本认识

小学阶段正处于儿童思想教育的启蒙时期,因此我们可以说,小学德育是一项奠基性的工程。从根本上讲,小学德育教育必须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原则,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众所周知,德育的本质意义在于不断地塑造和完善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因此,只要我们遵循了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就可以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取得实效。

从内容上说,小学德育涉及的面非常广,而且十分抽象,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化抽象为具体,把虚的工作办实。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爱家乡、爱学校做起,从热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做起,把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到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

小学德育教育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抓好班主任工作,搞好班级德育,也可以通过抓好各科教学,促使德智体美劳有机渗透,还可以搞好课外校外活动,利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另外,通过集会、班会、少先队主题队会、社会实践等形式,也都可以进行小学德育教育,它们都是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德育的主阵地是课堂

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仍然还是在课堂上,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在课堂中,德育由于结合了学科教学内容,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浸润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接受、领悟和内化,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具体到课堂中,为了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深入挖掘教材德育内容,高度重视课堂随机教育

在小学课本中,并没有明显的德育教材,但是大量的内容却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他们均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师在备课时,应主要把这些蕴含在科学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寓德于教,把德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汇于教学过程中。其实,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也经常会出现一些德育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学会抓住这些契机,及时向学生开展德育教育。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必须做有心人之外,还必须要有教育的热情、广博的知识与高超的艺术。这即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上的随机教育,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转贴于

2、合理选择恰当教学方法,切实增强德育实际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例如,语文课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德育教育贯穿于文章的始终,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于那些语句含义深刻,思想性强,又比较含蓄,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课文,我们应采取辅导理解法,不但要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还要对学生作适当的讲解,帮助他们领悟其中的思想、道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阅读思考法、讨论吸收法加强德育教育。总之,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感受到美好,领悟到含蓄,受到德育的教育,形成健康全面的人格,增强德育教育实效。

3、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

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电教设备,从音、像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环境氛围的感染和熏陶,以实现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专家认为,道德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也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变,其中影响道德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可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对德育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德育教育中,通过课堂渗透德育,以课堂知识为基础,做到以文传道,以情入理,文道结合,情理交融。这样,学生在“随风潜入夜”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提高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健康的道德情感。

4、创新德育教育载体,丰富德育教育活动

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促使我们在传统德育的基础上,必须寻找多样化的、富有新意的德育载体。针对少年儿童对网络的兴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远程教育设备等现代化设施,建设专门的德育网站,用于学生浏览学习、互动交流、收看音像资料、参与各种德育活动,通过网站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多姿多彩的资源特色,打开网络绿色通道,使学生在充满趣味的网络浏览过程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另外,还可以以活动为载体,融德育教育于活动中,让学生参与活动,这不仅能使学生通过活动展示才艺,还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感悟道德,形成道德意识。

三、小结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经过上述一系列的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可以使得学生在做人、做事、学习方面都养成良好的习惯,让他们在思想品德和个人修养等方面都养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总之,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只要我们把握住了德育的特征,注意充分挖掘德育教育因素,抓住了小学德育教育的主环节课堂,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影响、教育学生,渗透学生的心灵,就能够实现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周汉斌. 小学品德课堂活动教学的课型与策略研究[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0,12(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