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诗歌艺术鉴赏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21 09:11:52

诗歌艺术鉴赏

诗歌艺术鉴赏第1篇

一、诗人要炼哪些词?

1.动词

动词运用得妙,就能增强文章的精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增强诗歌的气韵,给人以犹美的享受。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绿”字,既表现了春意盎然的江南景象,又表达了诗人要开创变法新局面的理想,还透露出诗人早日辞官回家的愿望,真是言近旨远啊。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再如苏轼《蝶恋花》“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2.形容词

形容词犹如新娘化妆用的胭脂,能揭示出诗词意象的神韵,传达出诗人的内在情感。如牛希济《生查子》“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以虚处芳草之绿,而联想人罗裙之绿,设想似疑,揭出别后难忘之情。再如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的“细”字,“细”字,不仅表明春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悄无声息,而且精确传神地写出了春雨“润物”的自然造化发生之机。

3.虚词

虚词用得好,也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的美学效果。杜甫有诗云:“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叶梦得评道:“远近数百里,上下数千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吞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再如李白《菩萨蛮》“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中的“空”字,表达了思妇(或游子)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4.叠词

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如王驾写《晴景》一诗:“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再如王安石《元日》“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的“印保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了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

5.拟声词

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拟声词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萧萧”、“滚滚”写出了秋风扫落叶的声态与大江东去的雄迈气势,雄浑开阔,情感慷慨低沉、苍凉悲痛。

6.表颜色的词

表示颜色的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如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词人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二、我们该如何鉴赏?

杜甫说:“语不惊人死不休。”正因为古人讲究“诗以一字论工拙”,才有了“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苦吟与锤炼。优秀的诗人总是追求炼字的,优秀的诗歌中总有许多运用贴切词语描摹物态、抒写情怀而使境界全出的范例。从近年高考来看,诗歌鉴赏非常重视对语言的品味鉴赏,而其中又以赏析诗人的“炼字”为主。所谓“炼字”,指的是诗人写作时用字的推敲。赏析“炼字”就是要求我们能够对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作出分析鉴赏。

1.从字的本身属性入手

字的本身属性主要指字音、字义和词性。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绿”字向来为人称道,究其原因,还在于这个“绿”字是形容词,能给人强烈的色彩感,此处活用作动词后,更给人春风吹绿江南岸的动态美感。另外,因为古代诗歌具有音律之美,有时我们从字音的平仄韵律和声音的或悠长或短促、或高亢或低沉入手,也可以赏析出古人炼字的缘由。

2.从修辞入手

炼字炼得好,往往又是因为使用了某种修辞手段。例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句中的“绿肥红瘦”四字之所以好,妙就妙在以“红、绿”二字指代海棠花、叶,不仅简练,而且形象;又将“肥、瘦”移用来形容叶的茂盛与花之凋零,这就更能表现诗人无限伤春之心。

3.从语境入手

关注语境始终是语言鉴赏的第一要素。落实在炼字的赏析上,就要求我们能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人所炼之字与句子其他成分的搭配,最后再赏析使用该字的效果。例如对王维《过香积寺》第三联“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咽、危”二字的赏析,我们就必须结合“泉声、危石”来分析“咽”,结合“日色、青松”来分析“冷”,还要结合全诗来赏析这两个字对表现整体意境的作用。对炼字的赏析,绝不只是孤立地分析一个字,而是要看它处于语境中的地位,要分析它在营造全诗意境中所具有的艺术表达效果。

三、又该如何组织答案?

在组织答案前,首先,我们要认真研究诗歌,找准诗人用得最为精练传神的字。然后,仔细阅读全诗,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即描写的对象),调动常识储备,揣摩意象与所炼“字”的关系。记住,评价这个“字”时要恰当,严禁人为拔高,围绕人之常情考虑诗歌炼字的感情基调。

答题步骤一般为:一是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二是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三是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需要注意的是,答案必须简洁,点到为止;要注意语言的锤炼,尽量以诗化的语言答题。如下面一道诗歌鉴赏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孤 雁

崔 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D缴,孤飞自可疑。

注:D(zēng):短箭;缴(zhuó):系箭的丝绳。

问题:有人评论说颈联“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的“低”与“冷”字用得很奇崛,请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解答此题时,可以通^联想、想象生成相关形象画面(低低的云,冷冷的月),再结合具体语境(暮雨苍茫,一只离群的孤独的大雁在寻呼伙伴)来赏析“低”与“冷”字之妙,切忌仅仅说些生动形象之类的空话、套话。

参考答案:低,在诗中指低低的云;“冷”,在诗中指冷冷的月(步骤一)。月冷云低,衬托出大雁形单影只,突出了行程的艰险,心境的凄凉(步骤二)。只一“低”与一“冷”字,就写尽了诗人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步骤三)。

拓展练习

1.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庆全庵桃花

谢枋得①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①谢枋得,宋末元初人。宋亡后,只身隐居,多次坚拒元朝征召。

问题:次句中“又”字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 春

韩 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问题:简析“知”和“斗”字的妙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题: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

许 浑

玉树①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②拂云晴亦雨,江豚③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注:①玉树,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花》。②石燕,《湘中记》“零陵有石燕,得风雨则飞翔,风雨止还为石”。③江豚,《南越志》“江豚似猪,居水中,每于浪间跳跃,风辄起”。

问题:有人认为首联“残”和“空”两字最为传神,谈谈你的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问题:诗家说此诗不是一首写景诗,而是一首抒情诗,而“留”和“听”二字最传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首先表现了年复一年的时间推移;其次具有强化感情的作用。(分析“又”字的作用时,要结合整句诗,诗人正是在面对年复一年的时光流逝中使用了这个“又”字的,从中还流露出了个人情感。)

2.“草木”本无情,但“知”“斗”二字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其爱春、惜春之情,生动形象。(赏析诗人的炼字,回答时要紧扣语境和修辞。)

3.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4.“残”和“空”,从文化生活和军事设施两方面反映陈朝的腐败,一文一武,点染出陈亡之前金陵城一片没落不堪的景象;“王气终”则与尾联的“豪华尽”前后相应,抒写金陵繁华一去不返、人间权势终归于尽的慨叹,读来令人不禁怅然。

诗歌艺术鉴赏第2篇

一、继续以“鉴”和“赏”作为命题的支点,但“鉴”的方面在诗歌考查中的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的诗歌鉴赏试题,两道题明显体现出前难后易的命题特点。第一道试题是对“鉴”的考查,诗意理解清楚了,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对于诗歌鉴赏的试题的作答,没有诗意的理解,所谓的关于艺术手法的“赏”之铺垫技巧(2016全国卷Ⅱ)、典故寓意(2016全国卷Ⅰ)以及关于文章的情感考查(2016全国卷Ⅲ、山东卷、江苏卷)、选材事迹(2016江苏卷)、诗歌意象(2016全国卷Ⅰ)等理解就是无本之木、空中楼阁。因此,近年来,“鉴”的考查在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中的戏份越来越足,其在诗歌鉴赏整体命题中的地位和影响明显加重。

二、摆脱了对比阅读中狭窄的课本素材的束缚,诗歌文本体裁的范围有明显突破;从近年来诗歌鉴赏追求容量和广度考查的趋势(近两年多数省份出现诗歌对比阅读,课内课外的结合),回归到对课外诗歌的考查,这既是一种正确的回归,更是对鉴赏能力迁移的考查。高考不应该是对课本知识熟练程度的有限检验,2016年诗歌鉴赏试题充分体现了这种命题思想。同时,中国古典诗歌各有千秋,题材多样,精品纷纭,今年的诗歌文本选择了对唐代乐府诗歌进行考察,打破了人们对高考只考律诗、绝句、曲、词考察的狭窄认识,把对传统文化的考察引入到一个新的广度和深度。

三、试题在命题的题干设问上趋于平易,减少专业词语对考生审题的阻碍,直接降低了学生审题的难度。2016年诗歌考查的两道问题,审题障碍小,尤其是第二道题直接出示了铺垫的艺术手法,摆脱了常年考题设问中对艺术手法类型的针对式考查,在应答中就避免了学生鉴赏能力到位而作答不精准导致的失分问题。这种平易的设问形态抛弃了符号化、专业化的专业术语长期以来对学生鉴赏前的心理压制,符合基础教育阶段诗歌鉴赏的基本要求,能客观真实地考察出学生的理解水平、鉴赏能力。

诗歌艺术鉴赏第3篇

【关键词】诗歌教学 鉴赏 培养 情感教育

随着我国近年来迅速的发展状况,我国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语文诗歌教学是高中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学科,是开展其他任何一门学科的基础。语文教学的诗歌是一种内在的精神状态,负载了人内心的心灵自律以及道德情感,蕴含了大量的人生意义及情感资源,能够弥补人们心灵的情感缺失,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一、关于高中生语文教学中诗歌鉴赏情感的现状

(一)、缺乏丰富的想象力,思维不活跃。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力,导致学生在语文诗歌学习的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进行机械化记忆。大脑的思维与想象力完全处于呆滞的状态。由于学生严重缺乏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造成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处于“空洞乏味”的阶段,无论是对生活还是对学习,学生均表现出缺乏热情的现象【1】。并且随着近年来我国素质教育在校园内不断的推进与发展,教学对学生的情感要求日益增高。

(二)、缺乏对生活与自然界的认识

高中是学生获取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学生常常处于紧张的状态,每天的活动无非就是“三点一线”,这种现象导致学生无法去发现和了解除了学习之外的知识【2】。时间一长,学生的思维就会被禁锢,对一些新奇的事物缺乏充分的想象力。

(三)、缺乏诗歌文学艺术的修养

某种程度上讲,语文诗歌教学在初中的课程中属于一门语言艺术。据调查显示,大部分学校的学生均缺乏语言表达及组织的能力,这种现象在作文写作中展露无疑。并且在公共场合,内心恐惧,缺乏语言组织能力,由此可见,学生眼中缺乏诗歌文学艺术方面的修养。

(四)、缺乏情感意识

语文诗歌教学鉴赏在初中教学课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学生对于诗歌教学采取机械化的朗读和背诵,从未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及思维能力,不能切身体会到诗歌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导致语文诗歌鉴赏中的情感教育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二、培养高中生语文诗歌鉴赏情感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比如,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培养诗歌鉴赏情感不仅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还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学生的思维一旦的到活跃,那么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会提高,利于学生在诗歌鉴赏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

(二)、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念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培养诗歌鉴赏情感能够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观念,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去探索、发现以及思考,从根本上了解生命的真谛,以丰富的情感资源去面临新的挑战【3】。

(三)、培养学生的情感艺术

高中的语文诗歌鉴赏情感本质上讲其实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能够较好的增强学生们的使命感。学生接受艺术教学是语文诗歌鉴赏情感学习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情感与审美等能力,促使学生自觉的去发现大自然中的情感美与创造美。

三、培养高中生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情感的重要对策

(一)、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能力

针对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情感的问题,小编做了分析总结认为:(1)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释放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课堂上的逻辑思维能力,便于分析诗歌中的意境美【4】。

(二)、促使学生亲近大自然

高中时期的学生正是青春期,均处于一个活泼好动的年龄,是让他们接触大自然最好的时机。学生亲近大自然能够培养学生的自然唯物观,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情感的重要方式。例如,在诗歌鉴赏情感课程的讲解中,老师创新教学方式,将课本的材料融入到大自然中去,定期组织郊游活动,以此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

(三)、开发学生潜在的文学艺术能力

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情感教学过程中,课本的知识并不是学习的第一重要目的,重要的目的其实是开发学生的内在的情感艺术潜能,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领悟能力,以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潜在的文学艺术能力。比如,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情感课程学习中,老师必须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学习群体进行调查、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充分发挥学生的情感艺术潜能。

(四)、拓展学生的情感领域,提高审美能力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学生学习的领域,拓宽学生学习的视野,丰富自己内在的知识修养。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在学生学习诗歌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5】。在学生学习诗歌的过程中,积极促使学生亲近大自然,融入大自然,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积极创造新的学习环境,并将这些美逐步融入到自己的作文写作中去。此外,老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慢慢领悟诗歌鉴赏中的审美内涵与情感思想,以此拓宽学生的情感领域和审美视野等。

结束语:

综上所述,情感教育在语文诗歌教学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此外,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情感能力不仅有助于促进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质量,同时还可以准确的反映出我国语文诗歌教育学具有培养综合素质的教育人才的目标等。

【参考文献】

[1].孟红梅.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古诗词教学五步法[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秦叔萍.新课标视野下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为例[D]

[3].杜丽娟.试论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D]

诗歌艺术鉴赏第4篇

一、表达技巧的内涵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二、表达技巧分类

艺术技巧的鉴赏一般包括三个方面:表达方式的评析、艺术手法的赏析、修辞手法的体味。

(一)表达方式的评析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所谓表达方式的评析就是指能辨析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以及所起到的作用。

1.记叙。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的交代和介绍。如“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2.描写。一般要注意诗人观察描写的角度(正面和侧面、实写和虚写、动景与静景、远景与近景观察角度的变化、形色声味等)。

3.抒情。抒情方式有直抒胸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4.议论。在作品中直接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点明主旨。如,“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题乌江亭》)。

这四种表达方式在具体运用时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经常交融在一起,我们需要注意这一点,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一句,融合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表达方式。

(二)艺术手法的赏析

1.有关描写的艺术手法:从描写角度看,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从描写用笔看,有工笔和白描;从描写的内容看,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

2.有关抒情的艺术手法:抒情的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古诗词大多借助景物来抒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的关系通常有四种: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三)修辞手法的体味

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双关等。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能辨别这些修辞手法,并能分析他们的艺术效果。

三、常考题型

1.鉴赏修辞手法。指出某句诗词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艺术效果。

2.鉴赏表达方式。明确指出诗歌中主要哪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并分析其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何作用。

3.鉴赏表现手法。指出诗歌主要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如衬托、对比、象征、比兴、渲染和烘托等),并结合诗句分析其对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和效果。

4.鉴赏结构。指出诗歌在不同结构上的特点,分析其作用(如开门见山、前后照应、卒章显志、过渡等)

四、答题技巧

把握答题模式熟知答题步骤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诗歌艺术鉴赏第5篇

关键词:古典诗歌;意境美;语言美;鉴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9-149-01

一、体会意境美

诗歌意境美是鉴赏的重难点,是中国古代诗歌所追求的最高的艺术标准,也是欣赏诗歌首先应当注意的,要想尽快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形成诗歌鉴赏意识,提高鉴赏能力,必须从领略、把握诗词的意境入手,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诗词那种深邃的、优美的境界,那种优美的艺术魅力。

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作者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指导学生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重要因素。 例如,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等意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岁寒三友(松、竹、梅)、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等。另外,还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诸如此类的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特点。

二、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诗歌的载体,而诗歌又是文学中最精粹的语言。要在短小的篇幅内表现丰富的内容,诗歌的语言必须凝练生动;要创造传达出含蓄隽永的艺术境界,诗词语言必须富于形象性和表现力。古典诗词中的许多佳作名句流传千古,其艺术魅力久盛不衰固然有内容、技巧乃至风格等因素,但都必先得力于语言的表现。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1、品读诗歌语言的画面美。 中国诗歌讲究“立象”,“象”即客观事物,“意”即主观情感,意思是诗人的情意要熔铸在形象中,不要特别的说出来。例如:要抒发满腹愁思,就寄托在:“一江春水向东流”和“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画面氛围中。

2、品读诗歌语言的动态美。中国古代诗人特别强调用炼字、炼句来增强诗句的动感。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人格化的“闹”字,意态传神,动感十足。

3、品读诗歌语言的色彩美。诗歌的语言不仅要表现出形象和动态美,还要表现出物象的色彩。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李商隐《菊》诗“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在句中交错、编织色彩来展示和渲 染绚丽多彩的审美境界。

4、品读诗歌语言的立体美。诗歌语言的形象美还表现画面立体空间的拓展上。例如杜甫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上有暖日春山,下有花草沙滩,远有飞燕子,近有睡鸳鸯,高低富有变化,前后错落有致,形成了辽远深邃的空间立体美感。又如王维的“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一样具有气势雄浑的空间立体美。

三、培养学生综合鉴赏能力

1、要多读。这里的“多”有两层意思,一是对于每一首诗都要“多”读几遍,二是读诗的数量要“多”。古代学者朱熹云:“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带解脱,自晓其义也。”只有当学生的阅读量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逐渐形成较强的个人感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尽量多地去寻找相同背景、相同题材、相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拓展阅读,引导学生把视野由课本延伸到课外。

诗歌艺术鉴赏第6篇

【关键词】诗歌鉴赏高考解题技巧

一、明确考纲要求,解析考点

根据《考试大纲》要求,高考古诗鉴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鉴赏其形象;

2.鉴赏其语言;

3.鉴赏其表达技巧。

评价就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无论是鉴赏还是评价,实质上都是考查考生对于诗歌的想象能力。考生从哪些方面去想象,怎样去想象,如何结合诗歌本身、命题者所问、自己所想,不枝不蔓,按要求写出来,这是答题的关键。虽然《考试说明》对诗词鉴赏的定位是在“初步”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但近十年来高考该题得分一直较低。2002年高考试卷选用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虽然该诗符合命题人所确定的“脍炙人口”、“蕴含哲理”的选择标准,“折柳”寓意也较为浅显,但据抽样数据,诗歌鉴赏平均得分只有2.44分,难度是0.406,得分依然偏低。

二、失误原因分析

综观近几年高考的古代诗歌赏析试题,学生答题结果失分严重。问题产生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而很多学生读不懂诗歌,凭自己的主观臆断,盲目答题则是其重要原因之一。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本人归纳了一下,总结出常见失误的失误大概是以下几种:

(1)没有读懂题干就盲目答题

(2)不会利用诗作已有的信息

(3)不会用诗歌鉴赏常用词语

(4)综合鉴赏答题方式不合理

(5)把握不住诗歌的表现手法

三、解题技巧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本人认为要提高诗歌解读能力,除了加强考生的文化积累、提高考生文化素养外,还应掌握一些便于操作、能够迅速破译作品思想内容的方法。

1、关注诗歌的题目

关注诗题可以帮助你推敲诗歌的旨意。诗题中富含多种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及诗歌的类型等。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例如:2002年高考题《春夜洛城闻笛》,题目中“洛城”表明李白是在异乡,“笛”在古代诗词中常有思乡怀人之意,那么试题问“折柳”的含义就好理解了。

2、关注作者与注释

鉴赏诗歌最好要“知人论世”,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人生境遇,有不同的人生体验,有不同的志趣与追求,而诗歌是诗人情感的外化。例如,2005年福建高考题是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考题中叫考生对“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做简要分析,考生联想到李白的诗擅长大胆的夸张和想象的艺术手法,就会轻易拿高分了。诗歌的注释富含多种暗示,考生抓住注释中的信息,就能了解背景,把握诗歌的情感。

3、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第一: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第二: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第三: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4、仔细分析考题,明确题干要求,理清答题思路

根据考纲要求,试题的设置一般不会离开对上述几个方面的考查,学生要懂得分解题目要求,明确考查方向,确定答题的要点。例如:2003年高考题选用王维《过香积寺》,题为: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道题要求分析“诗眼”实际上是要鉴赏其语言(即炼字);所谓“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诗眼”也即是诗歌“心灵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们即可窥见诗歌的“心灵(主题)”。

通过以上的理解,我们完全可以确定这样的答题思路:

(1)诗眼是哪两个字;(2)诗眼在句中表达的内容;(3)诗的主题是什么;(4)诗眼与诗的主题有何内在联系。这四个方面实际上就已涵盖了题目的各个信息要点。

5、加强类型题训练,提炼解题思路

回答诗歌鉴赏题,应该“因题而异”:对“问答型”题,要做到“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对“综述型”题,一般采取“总分总”的模式,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来回答。一般说,鉴赏的终点要落在对主旨情感的分析上,这是因抒情言志一般是诗人创作的原动力,任何形象、语言、手法的使用与优劣评价的标准都是以能否更好地“言志”为重心的。本人通过自己的解题经验,结合试题的参考答案,试拟出几条解题的一般思路:

(1)形象:a什么形象+b形象的基本特征+c形象的意义;

(2)语言:a字意句意(及文意)+b主旨情感;

(3)艺术手法:a什么手法+表达作用(b句意文意+c主旨情感);

(4)思想内容:a客观现实生活+b主旨情感。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考生按照题干要求,认真审题,积累做题方法,多做专项练习,提高诗歌解读能力,我相信,一直让考试头痛的“诗歌鉴赏”题也会迎刃而解,成为受学生欢迎的题型。

参考文献

[1]谈高考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朱武兰《甘肃教育》2010年23期

[2]诗歌鉴赏解题技巧知识清单谢宝敏

诗歌艺术鉴赏第7篇

【关键词】广泛阅读;知人论世;展开想象;明确特征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目前,高中生已经接触到不少优秀诗篇,初步识得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最璀璨的明珠。不过,有许多同学对于如何鉴赏古代诗歌还是比较茫然的。毕竟诗歌鉴赏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欣赏与审美活动,它要求鉴赏者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和相应的审美情趣。那么,如何才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好一首古诗的内容呢?如何才能真正领会古诗中那优美的意境和高超的艺术手法,从而不断提高我们对古诗的认识和鉴赏水平呢?今天,我就来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一、广泛阅读、知人论世

要想准确把握古典诗歌的内容、主题和情感,必须了解诗歌作者的有关情况及创作背景。孟子提出“知人论世”的文学评论方法,所谓的“知人论世”,就是要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品德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进而去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

如研读唐诗,有必要了解“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之前,诗坛上弥漫着浪漫气息,诗歌中描写的内容多表现为希企隐逸、爱好自然,诗中的代表人物多表现为追求功名、向往边塞。这实质上反映了诗的作者们由于生活道路的千差万别,而形成得意与失意的两种生活状况,使他们成为高调的退守者,如孟浩然;或成为热情的进取者,如王昌龄、高适、岑参等;或因时而变化,两者兼之者,如王维、李白。李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米。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作》)人们所说的“盛唐气象”很大程度上指的这种富有浪漫气息的精神风貌。“安史之乱”之后,诗歌创作转入了关心民生疾苦、忧虑国家命运的现实主义风格。其间以杜甫为代表,他的《三吏》《三别》通过对当时黑暗现实的叙述,蕴含其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其实,像宋词等其他的古典诗歌的鉴赏,我们同样要求学生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创作的背景,才能让学生“洞察本事”,把握诗歌主旨。

而要“知人论世”,其主要途径便是读书了,纸上得来的知识对我们来说可是受益匪浅啊!古人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是这个道理。

二、考析词意,疏通章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准确把握诗歌内容,首先要让学生读懂诗歌作品,读懂诗歌的每一字、每一句。而读懂诗歌绝非易事,它需要大量的阅读积累,而这正是能准确把握诗歌内容的源头活水。正如吴小如先生提出的“通训诂”、“明典故”,是读懂一首诗的基础。

对于学生来说,阅读古典诗歌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语言障碍,所以,要让学生抓住一些关键。如诗的题目,是诗的眼睛。诗题往往能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情感。如诗题中包含“送”、“别”、“忆”等字,则基本可以确定是表现离情的。另外,教师还须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并仔细推敲。有时,一些古典诗歌会运用典故,这就要求学生必须依靠注释、调动积累、考析词意,去理解诗中典故和其他关键词的含义。

三、展开想象,进入意境

联想与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必要因素。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象思维。诗人艾青说:“所有的意想、意境、象征都是通过想象而产生。”

既然如此,诗歌的鉴赏也一定离不开想象。无论是体会诗歌意境的建构,还是对诗人情感的领悟,都需要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自身的生活体验中去寻找相应的形象感受和情绪体验,从而达到与诗人的沟通。正如叶圣陶所说:“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这就要求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创造与诗歌内容相适应的气氛,使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进入诗的意境,体验诗歌的情感,领悟诗人的情思。如读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们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想象,让学生入其境、悟其情。如此,才能充分领略诗歌无穷无尽的美。

四、揣摩意象,感受诗情

古人讲“立象以尽意”,诗人往往借助外物(意象)来表达主观情感,做到情景交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意象是一个古老的美学概念,也是鉴赏诗歌中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单元。可以说揣摩意象是感受诗歌意境、风格及作者情感的前提。

如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等等,这些诗中的意象成了他们表达情志的载体。所以鉴赏中,我们要让学生学会串联各组意象,想象意象组成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意境。同时还要让学生注意辨析意象的色彩、虚实动静的结合。意象色彩的冷暖往往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静寂凄凉。而意象的虚实动静相互映衬结合,往往构筑出一幅幅鲜明的画面,展示意境,传达情感。

五、明确特征,实践操练

诗歌艺术鉴赏第8篇

关键词: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鉴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诗歌鉴赏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另外,诗歌鉴赏还能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其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对其审美能力的提高也有所帮助。与此同时,诗歌鉴赏还出现在高考语文卷中,是一种常见的题型。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对诗歌鉴赏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一、对诗歌中“艺术手法”的训练

在诗歌鉴赏中,通常会有“艺术手法”这一概念,但是许多学生对这种考题不知所措。基于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首先,学生应该明确诗歌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表达方式的内容以及彼此之间的内在关系。一般来说,表现手法指的是铺垫、象征、托物言志、扬抑、动静结合、正面、侧面等;表达技巧主要有修辞方法、表现技巧、表达方式等;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必须扎实,只有扎实掌握以上基础知识,才能真正做好“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在这里,“大处”指的是表达方式,也就是说要找出诗歌中的表达方式,假如诗歌采用的是抒情方法,则要考虑其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如果是间接抒情则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例如,在《题宗之家初序潇湘图》一诗中:江南春水碧如酒,客子往来船是家。忽见画图疑是梦,而今鞍马老风沙。从这首诗来看,从大处着眼,本诗采用了描写法,从小处入手,本诗采用了虚实衬托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凄凉感怀的情感。作者通过虚实衬托的方式,对潇湘山的水画意境进行虚写,实则写了现实生活中的“鞍马老风沙”,用故乡之美景,反衬出作者在关外的凄苦生活,表达了一种忧郁无奈的情感。

二、对“炼字型”试题的训练方法

在诗歌鉴赏题中,经常会有“本诗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什么?为什么?”“请分析本诗中某字的表达作用和技巧”等题目,这些题都是考查学生对“诗眼”的掌握程度。首先应该寻找诗的“诗眼”。一般来说,在整首诗中,“诗眼”是最传神生动的字,其使用精妙在内容上又极为关键,抓住“诗眼”可以令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一般来说,诗歌的“诗眼”位于整首诗的最后两句,因为一般情况下诗人的写作顺序是:先写景再抒情,而抒情的内容往往是重点。从诗歌的体裁来看,五言诗所炼的字一般为第二、三、五个字,七言诗所炼的字一般为第三、四个字。而从汉语言词汇的特征来看,炼字主要分为“炼实字”和“炼虚字”。实字一般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虚字一般包括副词和连词等。所以对于诗歌中以上词性的字,应该重点注意,应从中找出使用最生动、能形成意境的那个字,便是整首诗的“诗眼”。

三、通过诗中意象描写揣摩诗歌的象征意义

在做这类题时,教师应该提醒学生仔细阅读全诗,注意诗中的各个意象,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细致揣摩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在诗歌中,往往通过意象描写营造整首诗的意境,意象就是作者的心理情感与现实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在体会诗歌意境的过程中,要抓住诗歌的艺术气氛,并借助艺术气氛真正感受诗中此人、此景究竟为何。所以,首先应该了解诗歌创作的社会意义、感染作用以及诗中所包含的情调;在这其中教师应该提醒学生中国古代诗歌注重意象的组合,一般来说单独的意象并不能表达丰富的情感。学生应该抓住诗中的景物与意象,在脑海中再现诗中的画面,通过对画面的把握,理解作者创作时的心情和情感状态;再现画面时,除了要抓住原诗以外,还应该进行适当的再创造,加入自己的理解。另外,学生还要在平时对景物营造进行概括,常用的描述词语有清新、旷远、雄伟、凄凉、萧瑟、振奋等等。只有准确把握诗歌中的意境,才能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对诗歌的整体有所把握,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总而言之,诗歌鉴赏是语文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高考中经常会考查。因此,学生应该重视诗歌鉴赏的学习,教师也应该向学生传授诗歌鉴赏的技巧和方法,使学生的鉴赏能力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郭家海.论高考诗歌鉴赏命题评价的既有取向与应有取向:基于十年(2003~2012)高考语文全国卷的分析[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3(4).

诗歌艺术鉴赏第9篇

关键词: 诗歌鉴赏 意象 意境

1.引言

意象和意境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审美范畴,也是诗歌鉴赏中常用的范畴。诗人往往借助意象的组合来形成一定的意境,表现出诗歌的审美艺术。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诗歌所占比重呈增加的趋势,常有选修的唐诗宋词教材来供学生课外阅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诗歌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让学生感知以意象构造的意境所形成的艺术魅力,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意象与意境的基本内涵

2.1意象

意象可以追溯到道家思想,即“得意忘言”等[1]。其中“意”是指人们主观感情作用于客观事物,是由人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的结合而产生的。在诗歌中表现为诗人以物象来替代诗人直接情感的表达。就目前我国对意象的理解含义基本可以概括为这样几点:意象是一个整体,意象中的内容是主体和客体的结合;意象中有诗人的情感,意象并不是单纯的事物,而是包含着一定的情感意义。比如诗歌中常用的“残柳、夕阳、寒鸦”等这些意象都会包含诗人的情感,只有这样,诗人才能将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形成一定的意境;意象是一种艺术符号,它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物化的形式。意象是诗人借助语言来表达情感的方式,例如“寒鸦”,本身只是一种艺术符号,但是诗人借助“寒鸦”这个艺术符号来表达诗人的感情,描绘出一种凄冷的意境。

2.2意境

意境是在意象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由意象和客体创设的情境产生的一种审美境界。意境是由意象组合而成的,但又不是简单的堆砌。意境是在意象的基础上,形成意与境和谐的审美特征,让读者对诗人所呈现的审美意境产生共鸣。意境更强调的是整体审美特征的构建,而不是单个的意象[2]。

3.诗歌鉴赏中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3.1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首先,意象比较简单,意境比较复杂。就《天净沙·秋思》来举例,里面的枯藤、昏鸦、西风、瘦马等都是单个的意象,意象是由简单词语组成的,而意境则是所有意象组合而成的一个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样一个整体的意象,将简单的意象组合成一个意境,这就让整个诗歌形成了一种萧瑟、冷清的氛围,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一幅深秋的画面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就全文来看,诗词的整篇都是意象的堆砌,但又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通过诗人艺术的组合而形成的一定意境。其次,意象是通过一个个物象来进行表意的,在物象的基础上赋予诗人的情感,意象是主观上的物象。意象是可以感知的,是实在存在的。而意境强调的是一种境界,是抽象的,主要表现为意象组合形成的一种氛围。最后,在文学的创作中,意象先于意境产生。在诗歌的创作中,会先有意象显示在诗人的头脑中,然后诗人将其排列组合形成一定的意境。在诗歌鉴赏中,首先映入读者眼中的是一个个的意象,只有读者在深入的阅读中才会领略到诗人所勾勒的意境,从而产生与诗人情感上的共鸣。

意象和意境对于中学生而言是比较容易混淆的词汇,属于不同的美学范畴,同时又各有特点和审美特征。意象和意境总体上表现为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但是也不是说所有的意象都可以组合成意境,要有选择的意象组合才能形成独特的审美意境。意象和意境是互相依赖的关系,没有意象就没有意境,同时意境是意象组合的审美升华。

3.2诗歌中意与境的关系

中学诗歌鉴赏中比较常用的意与境的关系,需要中学生掌握的模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首先,情随景生。这种诗歌主要表现为诗人并没有明确表示出情感,而是在生活中因为某种事物而产生一定的感情,进而触景生情,诗人借助诗歌中的意象而形成一定的意境,并把自己的情思表达出来。其次,移情入景。诗人想要表达某种情感,但是需要借助一定的事物来表达,就将自己的感情通过意象来灌输到事物中,并借助意境的组合来表达。这种诗歌往往只是单纯景物的描写,但是通过景物的堆砌形成表达诗人情感的意境,做到情景交融。最后,因情造景。作者因为情感的抒发,而虚拟出一定的意象及意境出来,通过虚设的意境,诗人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情思。无论哪种意与境的关系,好的诗词总是能做到情景交融,在意象的组合中,在形成的意境中,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形成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从而形成情中有景、景中有情的审美特征。

4.结语

在中学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掌握诗歌鉴赏中关于意象和意境的理论,让学生在掌握诗歌中意象和意境基本内涵的基础上,了解诗歌中诗人所形成的审美意境,进而理解诗人的情感,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