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循环设计的经典案例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19 16:28:58

循环设计的经典案例

循环设计的经典案例第1篇

在程序设计“循环结构”教学中,有一个经典题例,就是“1+2+3+……+100”的求和。如果在高中阶段学习该知识点,学生们都已经知道了高斯公式,并且还会质疑这一算法为何不用高斯公式而要用笨拙的循环,那么,是不是可以说,用循环就是体现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用循环就是体现计算思维呢?教师不妨站在计算机科学基础概念的角度,对计算机进行“1+2+3+……+100”的求和操作进行细致的分析。

第一,这是编程学习中的一个典型例子,但这个典型例子引用的初衷并不是从计算思维教育的角度出发的。其典型之处在于为讲解循环结构提供方便,非常直观地提供了循环结构的基本要素,即循环体和循环条件。例子本身很容易理解,是否正确实现也很容易判断。因此,该例子的教学功能是学习一个典型累加求和的算法,同时也帮助学生理解循环结构。仅就这点而言,这个例子对计算机执行循环的过程的技术细节理解有帮助,但不能算是计算思维的典型例子。

第二,关于循环结构实施“1+2+3+……+100”求和的价值判断问题。评价一种计算的优劣,时间开销和空间开销是两个重要指标。对于已知计算量的运算,如本例中的99次求和运算,是可以用顺序结构来完成的。而站在计算开销的角度来考虑,用顺序结构来解决,时间开销是小的,但程序代码所占的存储容量较大。那么,为什么要用循环结构来实现呢?一方面,是因为很多应用是不能用顺序结构来简单代替的;另一方面,是因为不便于人的思维和表达。要让计算机为人类做事,就需要让计算机知道做什么,这就需要简约、明确地告诉计算机,这种表达方式是为人服务的,也是人的思维。这种形式化表达是计算思维的一部分,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计算思维是人的思维,而不是计算机的。

第三,在实际应用中,如果已知高斯公式,那么应该用高斯公式来计算,还是用这种求和的方法来计算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用高斯公式来计算。因为用高斯公式来计算,就不需要用累加的方法来实现,降低了计算的复杂度,这也是计算学科追求的目标。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向学生交代清楚,不能让他们产生这样的错误理解:不用高斯公式,而采用求和的笨办法,是为了满足计算机的需求,计算机总是用最原始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事实上,如果一个计算问题有现成的解析公式,那么计算机肯定用现成公式。用高斯公式来表达“1+2+3+……+100”的求和,是一种建模的过程。这是在计算公式层面上的建模,而建模也是计算思维的一部分。

第四,同样的问题,如果学生并不知道高斯公式,那么教师教学过程的开展可能有两条途径:①采用累加求和的方式用循环结构实现;②先推导出高斯公式,然后用高斯解析式,直接用赋值语句编程。用累加方法还是用公式计算,取决于人的需要,或者说哪种方式更能为人解决问题提供便捷。这两种教学的方式,体现了计算思维不同的侧重点:①在于循环结构的形式化表达;②对有待解决问题的抽象和数学建模的过程。当然,有一点还是需要注意的,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推导高斯公式所花费的开销。如果需要花费相对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推导高斯公式,那么整个解决求和问题的教学过程就成了数学课,而不是程序设计课。

第五,有一些例子很难用数学解析式来表达答案,但可以用循环结构来实现。例如,上海高中信息科技教材中有关“循环结构”的典型例子:一张单据上一个5位数字组成的编号,其千位数和百位数处已变得模糊不清,只知道这个5位数是57或67的倍数,求这个满足条件的5位数。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两重循环枚举算法来解决。但对于另外一个形式的问题――求解一元二次方程,如果已知存在整数解和解的范围,那么可以用循环的方法来解决;如果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公式,那么应该直接用公式,使用解析法来求解,因为这种方法更直接,效率更高。更M一步,针对“鸡兔同笼”的问题,对小学生而言,可以用枚举的方法来解决,这是一个典型的发挥计算机特长弥补人的智力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也反映出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这一思想,即让计算机用构造的方法通过简单重复计算来解决人类复杂的智力问题;反之,如果让学生先学习推导反映“鸡兔同笼”问题的方程式,然后用解析法由计算机来实现,那么,这主要就是考验学生的奥数技能了。

综上所述,用循环的方法实现“1+2+3+……+100”的累加求和,是一个用于编程学习的典型例子,但不能算是计算机实际应用的典型例子,因为在实际程序实现中,一般只会在已有循环结构实现其他功能的情况下用这种方法,很少会专门编写循环语句只为单一累加求和。其实,更为典型的应用是计数器,即i=i+1的实现,在循环体中计算循环次数,这是一个将人解决问题的方法用计算机来实现的实例。

循环设计的经典案例第2篇

关键词:.NET;案例;教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177-02

《.NET技术》课程是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应用方向的必修课程,其授课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其工作原理,掌握.NET环境下的代码编写(C#)及执行方法、WinForm应用程序设计、基于构建Web应用程序和Web服务。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国外有悠久的历史,近几年在我国也被逐渐应用到各类课程中,其目的主要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础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学生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工作作风、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教学方式。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都开设了.NET的相关课程,对于已经有C语言、C++或者Java基础的学生,在.NET课程中如何根据课程特点,使得教学效果得以提高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

本文就.NET课程各部分内容采用的案例进行探讨,以期能够通过案例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缩短从理论到实际开发之间的距离。

一、更新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案例

微软在2000年.NET,在12年间,.NET经历了1.0、1.1、2.0、3.0、3.5、4.0,.NET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开发者的认可和推崇,成为计算机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当然微软在.NET上的更新速度也是非常的快,尤其伴随着Windows 8、Visual Studio 2012和.NET Framework 4.5的,微软在操作系统及其开发语言上做了很多重大的改进,因此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也随着每一个版本的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修订和改进。目前该课程上课和实习可按38/18或32/12进行分配。案例教学中的案例要求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典型性和启发性,针对目前使用的Visual Studio 2010为开发环境,以C#为开发语言,教学主要内容及相关案例如下:

1.语言基础。语言基础中,变量、关键字、表达式、运算符、条件语句、循环语句等与C语言、Java语言等基本一致的内容,因此本部分主要是课堂调试常用程序。常用案例及作用如下:(1)限定输入字符(文本框中只能输入1~10和小数点、负号)。使学生能够熟悉条件语句的书写规则、Keypress事件的使用方法、事件的Handled和KeyChar属性、字符串IndexOf方法;(2)滚动字幕。使label控件从窗体一侧缓慢滑动到另外一侧,编写成功后,改写为左右摆动。目的是使学生理解Timer控件的使用方法、属性的作用、控件的Width和Left属性(Width、Top和Left是可读可写,Bottom和Right是只读)。结合Timer控件的简单应用,讲授窗口抖动的基本原理,使得学生在接触到.NET之初就能够产生浓厚的兴趣。窗体抖动的程序还可以改写为线程控制或委托、事件结合的方式,因此窗口抖动可以在多线程、委托和事件的知识点中再一次出现,将一个案例多种实现方法展现给学生,使他们能够更加灵活地运行.NET的知识。(3)计数器、输出格式限制、里程表(九九乘法表)。使学生熟悉三种常用循环语句的写法、应用场合。计数器主要是利用循环来计算阶乘、累加、计数。输出格式主要是用循环来控制输出数字(符号)的数量、位置。里程表主要使学生熟悉掌握循环嵌套、循环输出控制。这三个例子足以使学生掌握循环及输出位置控制。(4)猜数字、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对称数。猜数字是随机长生一个1~100的随机数,用户可以猜8次,没有猜对则提示用户是大了还是小了。该案例首先通过文本框输入,消息框弹出提示信息,让学生学会使用随机数的产生、循环,然后采用多窗体的调用方式,自定义一个对话框,弹出并可输入所猜数字,讲授多窗体调用的方法。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案例主要是结合“猜数字”案例中的对话框,输入所求数值,根据定义求解,分析该问题,介绍辗转相除法,利用该方法获取结果,使学生熟悉多窗体调用,取余等。对称数是为了引出数组,第一个解决办法是常用的按位取余,逆序重排后进行对比,该方法复杂、易出错;引出第二个解决方案,通过字符数组,使数字转换为字符,进行对比,获得结果,对比字符串Equals()和运算符==的区别并通过该例引出并讲解数组。(5)计算属相和每月天数。建立属相数组,通过输入的年,来计算属相,目的是熟悉数组的使用;结合该例,引出如何计算每月天数,实际就是如何判断2月的天数,修改程序,利用该案例引出属性、索引器的使用。(6)窗口抖动。用多国语言说话的经典示例,引出委托,利用之前用Timer控制的窗体抖动程序,使用并操作委托,同时当窗口抖动时产生一个事件,发出声音。(7)图形类库。创建图形类库,派生矩形类、多边形类、圆类,构造调用方法,对比private、protected、public和internal的区别;引入Sealed,new,讲解其功能;在此对比virtual、abstract与override的区别。

2.WinForm。WinForm编程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快速、高效的做出和Windows应用程序非常相似的界面,本部分是课程的重点之一,难点也比较多,采用的部分案例及作用如下:(1)窗体透明度渐变。用Timer控制Form的Opacity属性,引出Text、Icon、AcceptButton、CancelButton、BackColor、BackGroundImage、BackGroundImageLayout、WindowState等属性。(2)Word界面。仿照Word界面,利用MenuStrip、ToolStrip、StatusBar、SpliterContainer、ContextMenuStrp、TextBox、RichTextBox、Combobox、CheckBox、RadioBotton、GroupBox、ColorDialog、FolderBrowserDialog、FontDialog、OpenFileDialog、SaveFileDialog、ProgressBar控件,讲解对应的属性、事件,设计为MDI窗口,并读写文件(FileStream、StreamReader和StreamWriter类的使用方法)。(3)资源管理器。仿照资源管理器窗口,讲授ListView和TreeView控件,引入File、FileInfo、Directory类、使用相关属性和方法,显示文件夹的属性结构和相关信息,其中文件路径引入@符号的使用。

3.数据库。NET数据库的访问架构是(ActiveX Data Objects),是数据库应用程序和数据源之间沟通的桥梁。.NET数据提供程序的主要核心对象包括:Connection、Command、DataReader、DataAdapter、Dataset、DataTable。采用案例及作用如下:(1)用户登录。界面包括了用户名、密码、部门、密码提示(忘记密码)、创建用户四个部分,该案例很具有针对性,且包含了查询、插入、更新全部内容。(2)登陆后数据查询。包括两个窗体,分别调用。一个窗体是用文本框、标签和按钮配合,文本框绑定数据源,达到查询的目的;另外的窗体加上DataGridView,也可以完成查询,并且可以模糊查询、按出生时间段查询等。案例中多次用到数据库的查询、修改操作,引出如何封装数据库操作的类。

4.多线程、套接字。(1)窗体抖动。修改前面的窗体抖动案例,控制线程睡眠时间,达到窗口抖动的效果。使学生了解进程与线程的区别同时引出多线程应用程序。(2)局域网聊天工具。基于Socket编程技术,完成服务器与客户机端的通信,多个用户连接时,创建多个线程,完成相应的消息通讯。

。(1)用户登录。同数据库类,界面包括了用户名、密码、部门、密码提示(忘记密码)、创建用户、验证码五个部分,分别介绍控件的使用方法,同时关联数据库。(2)登陆后数据查询。使用GridView控件,让学生了解该控件的常用属性、分页显示方法、编辑修改与数据库的关联方法。

6.选讲。根据学时数,可适当增加XML、WPF、WCF、LINQ、WP7的内容。

7.综合案例。(1)饭卡管理系统(WinForm)。通过对饭卡的管理,与数据库结合,完成学生饭卡管理的过程。(2)研究生管理系统()。以研究生管理系统作为案例,根据不同部门、不同用户的需求,完成动态网站的建设。全面介绍的工作原理,IDE的使用方法,借用数据部分讲过的用户登录和登陆后的查询,增加验证控件、GridView控件,使学生对后台操作更加了解。

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案例通常都是在课堂上编写完成,但其中的部分案例只需要引入关键部分,剩余部分直接讲授源代码,给学生课后复习和巩固的机会,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完全编写。当然也可以节省课时,将时间放在部分难点、重点上。

二、针对课程重点和难点,经典案例上机试验

程序设计课程对动手能力的要求非常高,合理设计上机实习内容对学生掌握课程非常重要,每次实习前给学生案例的部分代码并布置实习作业,在上机前了解基本原理和要求,实习时添加代码完成实习内容,然后完成布置的作业。实习内容均为已经成熟,且应用较广的软件为对象,进行编写。主要实习作业如下:

1.吃豆子游戏。设计豆子类,其中包括了出现的位置等属性,消失等方法,该例子主要是练习类、对象、继承、多态、绘图。

2.IE浏览器。仿IE浏览器,完成浏览器的设计。该例子主要是练习WinForm编程方法及常用控件的使用。

3.事件提醒器。要求能够输入在制定日期和时间提醒相应的事情。该例子主要练习委托、事件、泛型。

4.聊天系统设计。要求完成局域网聊天系统的设计。该例子主要练习多线程、套接字。

5.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访教务学生管理系统,完成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系统能够查询成绩、查看课表、评教等工作。该例子主要练习、数据库。

实习前的准备和了解对学生非常重要,如果学生能够在实习前就对实习作业有多了解,甚至知道如何编写,那么实习作业的完成会非常顺利,学生知识的掌握效果会非常好。因此实习作业是在课程开始前布置。同时,课堂案例在讲授时要与实习内容结合,引导或启发学生对类似问题的该如何进行处理。实习的过程是以案例为驱动的,通过实习案例提出问题,通过课堂案例来解决问题。

三、改革考试方法,注重能力考核

.NET课程注重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因此考核方式有原来的考试变为考核。平时作业的完成为主要考查项目,实习、实验的成绩在考试成绩中占主要部分,同时如果课时允许,可以将学生分组,安排布置大作业,在最后一到两次课上让学生进行演示和讲解,也可以选择优秀作品进行展览,让学生体会成就感。最终根据学生实习、实验、综合实习作业完成的质量给定分数,使学生能够在该门课程上学到知识、提高水平、锻炼能力。

经过对近三年的案例教学实践,对案例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完善,案例教学方法在《.NET技术》课程教学中逐渐成熟。案例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较好、较快地掌握所学知识,在教学和实习中的应用效果好,当然在讲授过程中,其他方法也要融合进来,如讨论解决方案法,课程之间、前后知识之间的横纵向比较法等。当然与学生的互动也显得尤为重要,互动过程中的启发,是达到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授课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反应,使学生能够全面吸收并掌握。在实际教学中,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树立学生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家军,靳玉乐.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4,(1):48-50,60.

[2]张继学.案例教学及其在国内的发展现状[J].职业教育研究,2004,(11):60-61.

[3]高进云,胡伟艳,乔荣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案例教学实施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11,243(9):80-82.

[4]常梅,董英茹,王法胜程序设计案例教学中金字塔式课程设计模式探讨J].知识库,2012,(8):40-43.

[5]李天平深入体验与实战精要[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6]彭佳红,彭佳文,曹晓兰.基于案例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9,211(11):60-62.

基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改基金项目(.NET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Y1102076),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校企联合软件工程专业建设与实践,11BY1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优质课程资源建设项目(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与设计)

循环设计的经典案例第3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会务组织;项目课程;循环递进模式

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要求,适应当前职业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职业院校的各个专业都进行了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课程开发,期望开发出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课程、建立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逐步符合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经管类文秘专业主要是为各类企事业单位培养秘书,办会、办事、办文能力是该专业三大基本业务技能,而与办会能力训练相对应的《会务组织》课程是文秘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本文在分析《会务组织》课程传统设计模式在教学问题的基础上,探索了循环递进式的项目课程设计,以期在今后教学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会务组织》课程传统设计模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设计模式是以会务工作流程为主线的单一纵向设计模式,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会务组织工作项目。《会务组织》是文秘专业的一门比较传统的专业课程,是学生学习会议管理基础知识、培养会务组织能力的核心主干课程,安排72学时、4个学分。目前在深圳各大书店里关于会务管理的书并不多,相关教材的设计思路也都是沿袭传统的以会务工作流程为主线的单一纵向设计。会务课程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将会务工作流程分为“会前筹备”、“会中服务”和“善后工作”三个阶段,学生通过学习获知在会务工作的每个环节需要做什么工作。但会议无论从规模、内容、性质还是地域、形式等不同角度可以划分出许多不同的类型,如按照规模会议可分为小型、中型、大型和特大型会议,按照内容可分为专题性和综合性会议,不同类型的会议,所做的会务组织工作具体内容和要求是有差异的。

2.在传统设计模式的教学组织过程中,出现了学生“学而不会做”的现象。在目前的会务组织课程教学中,“会议”被概念化、虚化和泛化了,许多会务管理教材都将会前工作全面地归纳为拟订会议计划、拟订议程日程、拟发会议通知、准备会议材料用品、制发会议证件与指示标识、会场布置等,其实,在公司里一个部门工作例会会前需要秘书做的可能仅仅只是发送会议通知、预订并落实会议室、检查投影仪和麦克风而已。尽管学生了解会务组织的一般性工作内容,但如果要学生去完成具体某个会议组织工作时,可能还是不清楚到底需要做哪些具体的工作。即便是同一项工作但在不同类型的会议中其要求也可能是不同的,从而造成学生“学而不会做”的现象,学生在传统设计模式下的会务课程学习中得到的不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完整系统的训练,因而无法完成一个完整的会务工作过程。

二、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课程

所谓“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课程”是基于典型产品(工科专业)或服务(管理类文科专业)项目为课程设计逻辑主线,一个教学项目就是一件完整真实的工作,而工作任务是工作过程中的某环节,通过完成若干任务获得结果,即产品或服务。项目课程的特征是:(1)用职业能力表述课程目标。重点关注学生能做什么,而不是知道什么。(2)以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完成工作任务,知识、技能学习结合任务完成过程来进行。(3)围绕工作任务学习的需要,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设计“学习项目”组织教学。笔者认为项目课程改革的主导思想是在课程设计中将未来工作岗位中一件完整真实的工作提炼成由若干任务组成的工作项目,学生完成了一项工作就有比较明确的成果和收获,尽可能地实现了在校学习和未来工作的“无缝对接”,解决了学生盲目学习而缺乏主动性的问题,这是项目课程的价值所在。

三、循环递进式项目课程设计在《会务组织》课程中的应用

传统的教材结构主要是“章”与“节”,而近两年出版的部分教材也呈现出一些变化,将原先的“章、节”结构描述为“项目”和“模块”,每个项目都由几个模块构成,有案例也有实训项目,但这仅是工作任务在课堂上的简单重现,在教学过程中安排的实训项目还是散状的,工作任务缺乏典型性和系统性,无法体现工作过程中的完整性,只能视其为课程项目教学法的尝试,并不符合项目课程的本质要求,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知道”与“会做”脱节的问题。

把握项目设计思路的正确方向是项目课程设计的关键环节,经过几番研讨与思考,根据项目课程的目标,我们决定按照难易程度选取系列典型产品或服务作为项目,课程内容从以简单到复杂的系列典型产品或服务为主线递进式地展开,尝试选取几个典型的会务活动作为工作项目。然后每个项目再按照会务工作的流程分解为若干工作任务,几个项目都会重复这个工作流程,尽管流程是重复的,但具体内容是从简单到复杂,因此随着项目的推进,学生的职业能力不断提升,这样就形成了循环递进式的项目课程设计模式,从而打破传统的按流程设计的单一纵向结构思路,改为横向加纵向结构思路。

考虑到课程目标、教学课程等因素,将《会务组织》课程设计由“安排部门员工例会”、“组织公司研讨会”、“筹备公司年会”、“召开新闻会”、“策划公司周年庆典”这五个典型工作项目组成,每个工作项目又按照会务工作流程分解为会前、会中、会后三个大的工作任务,然后再细化为若干小的工作任务。下面以“安排例会”项目设计方案为例进行说明:

1.项目名称:安排部门员工例会

2.教学目标:(1)能根据工作任务要求,收集资料、讨论分析解决方案,汇报(展示)例会安排工作。(2)熟悉小型、内部、常规会议的工作流程、内容和要求。(3)能够根据具体任务列出部门例会工作表,做好会前、会中和会后组织、服务工作。

3.技能要求:能够在部门文员岗位单独组织完成部门例会工作。能以个人书面形式或小组为单位进行工作情景模拟的方式汇报工作,无明显工作失误。

4.教学资源:(1)容纳40人的配有常用会议设备、功能齐全的专业会议室。(2)40人使用的资料袋、会议记录本、文件夹等会议用品。(3)多媒体教学设备,自编教材,丰富的案例、影音资料等。(4)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学生活动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

5.教学任务分解及课时分配(下表)

四、《会务组织》项目课程循环递进模式设计的创新

1.在课程教学方面有效解决了“什么都学但做起来不会”的问题。在这个项目课程设计思路中,学生要完成这门课程的学习,就必须认认真真、周而复始地完成五个不同类型的、典型具体的会议组织工作,每个工作项目的工作流程相同,但同一阶段不同的会议要完成的具体工作任务是不尽相同的,这样就有效地解决了上述提到的问题,项目工作成果也是非常明晰的。

2.在具体项目设计方面遵循了循序渐进的自然规律。五个典型工作项目的选取考虑到由简单到复杂,由小会到大会,由内部到外部,由狭义的概念到广义的概念,会务工作侧重点从组织与服务到策划与实施,遵循了学生学习循序渐进的规律。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学生从最初的前台接待岗位到部门文员到公司秘书工作岗位,对其办会能力的要求也是逐渐提高的。

3.在课程实训过程中强化共性,兼顾差异,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有些会务工作是一般会议都需要做的共性工作,如会议通知、议程日程、会议记录等,而有些工作只是在个别会议中需要做的个性工作,如部门例会会议是不需要考虑食宿问题,也不需在会前拟订策划方案,而公司研讨会要安排食宿,周年庆典要做策划方案,新闻会一定要和媒体进行良好的沟通。同一个工作任务,在不同的会议中要求也是有差异的,如公司研讨会的食宿安排问题要比公司年会的宴请简单许多。学生依序完成这五个会务工作项目,既能熟练掌握办会的通用技能,又能胜任某一具体会务组织工作,在实训过程中,还能够训练学生举一反三,对其他类型会议的会务组织工作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 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

循环设计的经典案例第4篇

关键词 传播学教育 教学理念 教学模式

随着中国传播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国传媒的产业化也不断深化。根据最新的蓝皮书《2007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统计,中国目前的传播产业不仅包括了传统的报纸、期刊、图书出版、电影电视,还包括了新媒体以及广告公关等促成社会传播特征变革的传播方式。①这一新的环境为传播学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现实的源动力,也使对“传播规律”的研究工作变得迫在眉睫。与此同时,随着传播学的学科体系进一步科学界定,传播学专业的培养方法也变得值得探讨。目前国内的很多高校都陆续开设了传播学的本科专业,并同已经日渐成熟的新闻学结合形成了新闻与传播学的学院,②这样的发展前景使这个原本不被关注的“泊来”学科变得倍受重视。

一、传播学在中国发展的现状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面对新的形势,目前的传播学本科教学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总结如下:教学深度难以把握;理论教学的主导地位导致“学而无用”;教学与学术研究分离导致学科发展缓慢。

首先,教学深度难以把握。一般的院校在专业设置上都把传播学作为理论基础课程,安排在第一或者第二学期,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对于刚刚入学的学生来说,很难在入学之初就对这个专业有一定了解,甚至有的学生反映“不知道要学什么?”。因为这个学科需要一定的理论与专业基础,所以授课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困难,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调节课程的难度,逐步的深入,必要时调整教学的进度,做到教学相长。

其次,理论教学的主导地位导致“学而无用”。传统意义的传播学课程是讲授式的理论教学课程,在这样的课程安排下,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接受的是理论教学,可能在一节课的时间里面学了很多类似“概念、特点、分类、意义、功能等”这样的内容,考试也是理论考察的方式以记忆为主。然而,在这样的授课方式下,理论教学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造成学生“学完就忘记了”,根本无法和实际建立联系,更不能建立合理的实际联想,学生感觉学习之后在工作中根本“用不上”,造成教学资源巨大的浪费,甚至是“学而无用”。面对这样的困惑,后面的章节会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再次,教学与学术研究分离导致学科发展缓慢。上个问题中已经提到传统的授课方式,那么除了学生缺少实践联想之外,传统的教学方式还使学生失去很多思考问题的条件,没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很难有所探索。这样就造成一种现象:目前的传播学研究,往往仅陷于少数学者的范围内,而大量的传播学专业学生毫无科研能力。如果能充分调动在校学生的科研热情,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善加利用学生的科研成果,相信传播学专业会发展的更好。

二、传播学本科教学的教学理念与模式探索

鉴于目前传播学本科教学过程中一些问题的存在,同时结合几年来传播学本科教学实践的一点思考,笔者认为:传播学本科教学应该坚持“实用教育+延续教育”的教学理念。具体的说,就是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对传播学具体实务的联想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同时尽可能的帮助那些在理论与科研方面有更深层次要求和更高潜质的学生,构建完备的理论体系,设计有效的研究方法,启迪前沿的学术思想。这一教学理念,旨在培养可担当专业教学,可适应大众传媒要求,又可进行科研探索的复合型传播人才,适应全球化信息社会的要求。

为配合上面提出的“实用教育+延续教育”的教学理念,下面介绍一个传播学本科教学的“渐进循环”教学模型。在“渐进循环”模型中,传播学的教学包括了四个不同的阶段,分别是:1、经典理论的解析阶段。2、相应案例的引入阶段。3、传播实务的实践阶段。4、学术前沿的启迪阶段。

01

这四个阶段可以看作是由课堂的理论教学开始,结合教师经验的案例分析承接,以学生亲身的专业实践配合,最后启迪学生思考并研究学术问题为步骤的逐渐教育过程。而这四部分之间的循环则体现在,经过学生亲身调研、设计实验,论证之后对传统、经典理论的验证、深入、乃至发展之上。这样的“渐进式”教学,可以深入浅出的把学生逐步引入对人类传播活动的理解与研究过程中,解决以往教学中“学生认为过难”的问题。而由学术研究到理论发展的“循环”又为我国的传播学研究提供了来自大学生的新鲜血液,能有效的解决前面提到“传播学学科发展缓慢”的问题。下面分别解释每一个教学阶段的含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应注意的问题。并以讲授“议程设置”功能为例,分步骤的逐一说明每个阶段教学的具体方法。

1.经典理论的解析阶段

理论教学是传播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传播学教学的第一阶段,或者说基础阶段,就是对传播学理论体系下的经典理论与模型做深入的解析。这里所说的解析,不仅仅是对教材中关于传播学的理论的讲解说明,更重要的是对这些经典理论的研究历史、研究方法、适用范围、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等做细致的归纳总结。

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的传播学研究者,都编著了很多关于传播学概论性的著作,比如:麦奎尔的《McQuai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2000);③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1999)。④虽然这些著作的编写思路不尽相同,但是不难看出传播学教学主要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传播的概念、传播学的研究范围、传播的不同分类、人类传播的过程、传播学的研究方法等。其中关于传播过程的研究内容尤其丰富,包括了对传播者的控制研究、对传播内容的符号学思考、对受众角色的分析、对媒介功能的研究和对传播效果的深入论述。

在上述的每个研究领域中,都含盖了大量了概念、经典理论和模型,仅仅以传播效果研究为例,在著名传播学研究学者麦奎威尔的传播学导论中,收录的关键词就有几十个之多。因此,教学的重点不仅仅只是告诉学生“什么是这个理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弄清楚这个理论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的?”,是“以什么为研究对象,用什么样的方法研究的?”,在这个领域内“目前用这个理论能解决什么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无法解决?”。比如教师要讲解大众传播的宏观效果“议程设置”功能。首先,应该简述理论的具体内容(这一理论用来衡量一种媒介的影响。在传播过程中,公众脑海中的新闻事件、议题、或者人物的相关重要性,受到新闻报道呈现次序或者显著性的影响)。⑤然后要逐一解释其中的关键点:议题和显著性。更重要的是,要重点交代这个理论的研究历史,交论中涉及到的媒介议程(media agenda)-公众议程(public agenda)-政策议程(policy agenda)的关系。⑥

2.相应案例引入阶段

在第一个环节的理论教学中,学生已经对经典理论的体系与研究历史有了深入了解。因此,根据上面的解析,选取大量典型的传播案例进行形象的分析说明就显得尤其重要。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典型的案例的过程中,要注意不同案例之间的比较,以此引导学生找到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一些规律。

仍然以讲授“议程设置”功能为例,要引入大量的新闻议程设置案例,同时分不同的媒体类型进行分析。比如通过对当日〈新闻联播〉新闻议程的设置分析当天的重要事件;通过连续几日〈新闻联播〉新闻的议程设置分析最近一个时期的重大事件;通过分析不同时间的〈人民日报〉头条新闻的设置来分析近一段时间媒体新闻议程的变化等等。

3.传播实务的实践阶段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需要亲自参加到各种传播机构或组织的传播活动之中去,以亲身的实践验证理论与实际结合的重要性,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同时探索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新思路。虽说这个环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仍然需要做相应的指导。要在学生亲身实践之前拟订详尽的指导书,内容包括:说明实践的意义,列出实践的步骤,建议实践的方法,同时要求学生在实践后做认真的总结,必要时要求学生上交亲身实践的作品进行讲评。

为了更好的了解媒体“议程设置”的功能,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的电视台或者报社进行一个短期的实践,比如让学生跟踪该媒体一天新闻编排的整个过程,指导学生注意分析电视媒体新闻的编排顺序,每条新闻长度的不同要求;报纸每条新闻所在的版面和字数要求等等。同时让学生对受众进行一个问卷调查,分析一下受众看了当天的电视新闻或者阅读了报纸新闻以后,认为什么是最近的“大事”,从而对照媒体新闻传播的预期效果,验证议程设置的功能。

4.学术前沿的启迪阶段

在开篇我们已经谈到过关于中国传播学发展的现状,其中谈到目前传播学研究发展比较缓慢的问题,那么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在学生已经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务经验的前提下,针对目前传播学业的问题进行学术的探索,以发展我国的传播学研究事业,同时学生也为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做大量的积累工作。在这个阶段,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启迪学生思考目前的传播学学术前沿问题,指导设计研究方法,提供适当的文献支持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往往不具备系统的科研思维,因此教师指导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科研的系统化、逻辑化、科学化、数据化。

以“议程设置”的不同功能相互作用为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研究一些实际的问题。对于研究政策议程转化为媒体议程,可以启发学生研究一些对国家重大的政策、法规、或者决定的媒体宣传作用,比如“论两会报道中央视的重要角色”;对于研究公众议程转化为媒体议程,可以启发学生结合目前网络媒体中“BBS,Blog”等个人媒介的作用,分析“个人媒介议程对大众媒介议程的影响”。

三、在探索中不断完善传播学教育

上面已经谈到了传播学教学方面存在着难以把握教学深度;理论教学为主导致“学而无用”;教学科研分离导致发展缓慢等问题,也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实用教育+延续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渐进循环”的教学模型。具体论述了如何从理论入手,引入大量案例,指导专业实践,进而进行科研工作的具体思路。上述的思路对授课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专业过硬,要确实接受或从事过传播学的理论学习与研究工作;教师要有丰富的阅历和实践经历,能配合教学引入大量案例;教师要有良好的媒体人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教师也应该具备较高的科研能力,以启迪学生的思路。

在教学中还应该重点注意下面的问题:第一,要特别注意理论的研究历史,进行丰富的文献回顾,这是奠定学生理论思维基础与框架的必由之路。第二,要做大量的案例介绍、分析、比较与讲解,不能把案例教学做成陪衬的花朵和例行公事的摆设,要做到举例切实有效。第三,要加大研究方法教学与调研设计的力度,必要时专门开设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程,系统讲解研究方法的选择、设计、使用与修正。第四,为了使学生有丰富的学术嗅觉,应该经常参加学术研讨与学术会议,经常组织学术讨论与研究活动。

注释

崔保国:《2007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陈昌凤:《中美新闻教育――传承与交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McQuail, D., 《McQuai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London: Sage,2000。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循环设计的经典案例第5篇

今天会议的主要议题是传达、贯彻国家和省节能工作精神,分解落实国家和省下达我市的“十一五”期间节能降耗目标和任务。刚才,市经发局柯继安副局长传达了全国、全省节能工作会议精神,陈津局长介绍了我市搞好节能、循环经济工作的做法和今后的工作打算;市政府和各区政府、市经发局和七家重点耗能企业签订了节能责任状;企业的代表也在会上介绍节能工作经验,对完成节能目标表了态、作了承诺。现在国家、省政府下达我市“十一五”期间节能降耗的目标和任务已经明确,落实这一目标和任务,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齐心协力,认真扎实地贯彻落实。现在已近年终,大家工作都比较忙,把节能工作和循环经济工作两个会议合在一起开,工作一起布置,也是体现一种节约。下面,我就节能工作和循环经济工作谈几点意见:

一、强化节能观念,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责任制

节能是基本国策,是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科技水平、管理能力、消费模式以及国民素质的综合反映。实现节能目标,任务切实很艰巨。国家提出“十一五”实现节能20%左右的节能降耗目标,今年上半年不降反升、势必加大以后年度的节能工作压力。我市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十多年如一日,持之以恒积极推进节能工作。2005年我市万元GDP综合能耗0.65吨标准煤,居全国先进水平(全国平均为1.22吨标准煤),取得这一成果,与我市各区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特别是我市在节能法制建设、节能社会宣传、节能队伍建设、节能技术推广、节能企业监测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不少工作卓有成效,并得到省政府、国家发改委的肯定。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此较低的能耗水平基础上“十一五”期间要再降低12%,任务也是很艰巨,降耗的空间比较小。此外,厦门的能耗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我市的节能工作与上海、广东等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为此,市政府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首先要充分认识做好节能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统揽全局,特别是在开展节能工作方面,各区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要明确各自的责任。

市政府已经决定成立节能工作领导小组,内设节能办公室,挂靠在市经发局;同时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分工:市经济发展局(市节能办)牵头负责全市节能工作,重点抓工业节能工作;市建设与管理局负责建筑节能工作;市交通委负责交通领域节能工作;市旅游局负责宾馆酒店、旅游行业节能工作;市贸易发展局负责商贸企业节能工作;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全市机关事业单位节能工作;市国资委负责市属国有企业节能工作,主要以国企干部考核角度来推动国企节能工作;市教育局、卫生局等部门负责本系统节能工作。各区政府负责推动本区节能工作。市科技、财政、统计、规划、环保、土地房产、工商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按照职责,协同做好相关工作。大家要围绕目标,明确责任,各负其责,协同努力,形成合力。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节能降耗作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纳入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指定部门和人员负责,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领导带头抓,经常研究部署,常抓不懈。同时要建立年度考核检查工作,要提出节能目标,落实节能措施,加强节能目标的日常跟踪和考核。

二、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

节能是全社会、全过程、全方位的系统工程。生产环节是节能潜力最大的环节。我们要认真抓好国家确定的厦门翔鹭石化公司、省政府下达的7家重点企业和我市确定112家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降耗。这120家都是年耗能量在3000吨标煤以上的单位,是我市重点管理对象和重点节能工作对象,要加强组织引导和监督管理。各企业要围绕我市下达的“十一五”期间节能降耗的目标,编制节能规划,制订分年度的节能降耗工作计划,分解和落实目标,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节能技改,并将实施成效与工作人员的奖惩相挂钩。

三、建立长效节能机制

首先要加强节能法制建设,加快厦门市节约能源工作的立法进度,并纳入依法行政的轨道,加强法律普及和节能执法检查力度,营造依法节能的良好社会氛围。其次是培育一批先进节能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发挥其典型示范和带动效应。要大力宣传、表彰、奖励节能降耗做出优异成绩的企业领导和分管部门。机关、企事业单位要积极探索实行节能奖励制度,落实节奖超罚措施。第三,要在全市推行能效标识管理和节能产品认证。加强新上项目的节能评估和审查,把住用能入口关。第四,市统计局要牵头建立全社会能耗统计体系,完善能源统计制度,建立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指标公报制度,每半年公布一次单位GDP能耗、单位GDP电耗、工业增加值能耗数据。各主管部门要对能耗下降目标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建立工作通报制度。第五是完善招商引资制度,各区、各开发区管委会、各招商中心在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时要始终坚持优选“两高两低”(高效益、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项目。

政府将加大节能降耗工作的支持力度,市、区财政局要依照《节能法》的规定和国务院、省政府的文件要求,今后每年安排一定数额节能专项资金支持全市节能工作。同时,营造全民节能氛围,着力推进建筑、交通、商贸、宾馆饭店、学校、医院、居民住宅等全社会节能工作。

四、开拓节能新领域,扩展节能降耗的空间。

除了狠抓工业领域的节能工作外,我们还要大力加强建筑节能工作。据测算,目前我国大中城市中建筑用能约占城市用能总量的20%。建筑节能大有潜力可挖。我们要把建筑物视为能耗产品,在设计、施工建设和节能材料的使用等全过程中进行节能管理和节能改造。市建设局在推进我市建筑节能工作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一些成效。“十一五”期间每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大,增长迅速,下一步要按照建设部的要求,继续做好新建筑物节能工作;突出抓好公共建筑节能工作。建立健全新建大型公共建筑执行节能强制标准从设计、施工建设到节能材料使用的全过程的监管机制,达不到节能强制性标准的不得投入使用,从源头上把住高能耗建筑的准入。对高能耗的大型公共建筑逐步实施节能工程。积极推进建筑节能技术进步。要在居民区加快推广太阳能热水器,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宾馆、酒店建设太阳能供热设施和管网。厦门是建设部选定的建筑节能示范城市,一定要在建设节能方面走在全国全省的前列,展示厦门特区的水平和形象。

五、推动政府机构节能工作

要突出强化日常管理工作来实现节能,各级机关及事业单位要在节能方面率先垂范。细化机关事业单位节能目标分解,建立能耗统计分析、监测考核制度,加强公共建筑物及空调、照明系统节能改造,推广使用高效节能产品,将节能产品优先纳入政府采购目录。落实机关事业单位采购和使用节能产品的有关规定,要求政府采购、工程招标要优先采购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下发的节能、节水目录内产品,尤其是目录的我市产品。

下面我就循环经济工作谈几点意见:

一、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要再认识、再提高

通过近几年的工作实践和这一年多来的大力推动,我市已经初步形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氛围。市委、市政府提出我市的循环经济工作要力争走在全国的前列,市人大、市政协对我市开展循环经济工作十分关注,积极倡导和推动。这就要求我们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深刻理解发展循环经济的内涵,正确把握循环经济在厦门发展中的定位,根据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新任务,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野,增强发展循环经济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加强厦门整体竞争力,发挥厦门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领先优势。各区、各部门要根据循环经济系统性、长期性及战略性的特征,扎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努力使厦门成为投资成本最低,经济效益最好,生态环境最佳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二、对具体工作上要抓分工、抓落实

去年11月市人大常委会出台了《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日前,市循环办根据《决定》精神,制定了《贯彻〈厦门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实施意见》,提出了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目标、重点领域和主要工作措施,并对循环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责任做了具体的分工。各成员单位要进一步认真理解国家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深刻内涵,把循环经济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根据工作计划,扎实有序地深入开展工作。不仅要有发展规划,还要有阶段目标,有了阶段目标,还要有具体的实施方案,有具体的实施方案,就要落实到位。

市循环办是市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的牵头和联络机构,要切实牵好头,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同时要起到沟通各成员单位的作用,有一些责任交叉的工作,要落实到具体牵头单位。要跟踪各项工作实施情况,定期将各单位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汇总和通报,对没有按时完成工作计划的要主动了解情况,做好督办工作。各部门也要加强与市循环办的联系,配合和支持市循环办开展工作,定期将工作计划和工作情况报送市循环办汇总。

循环经济的很多具体工作要依靠区级部门推动和实施。去年10月市人大常委会议通过的《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中,规定了“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本区域内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工作”;市政府在去年6月份出台的《厦门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工作意见》中,要求各有关部门、各区政府应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确定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各区回去后,要根据市人大的决定和市里的工作意见,认真对照检查,及时补缺补漏,循环经济这项工作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持之以恒地推动,因此要按照有关文件的精神和要求,每年都要制定工作方案和计划,还没有成立专门工作机构的,要尽快把机构成立起来。循环办和各成员单位要帮助、指导和督促各区及区级部门做好有关工作。

三、在工作推进方面要抓重点、抓典型

首先,要从行业上重点突破。从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入手,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入手,从行业、产业典型示范入手,来带动全社会走节约型的路子。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中央和国家提出的有关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要求,跟准国家各个时期的重点工作,从大的角度抓住切入点。要依靠创新抓好资源节约的典型,站在行业的角度来考虑节水、节电、节地、节材和清洁生产工作,努力使我市的企业在国内同行业中做到以最低的消耗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兼顾环境保护,做同行业中的先进。同时要了解和借鉴其他城市好的做法,结合厦门实际,找到各个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切入点,一些其他城市没做过的,没有先例的,只要符合国家的大方向,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我们都可以先行先试,大胆创新,走出具有厦门特色的发展循环经济之路。

其次,要抓好典型示范工作。我市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有不少成功的案例,最近厦门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连续宣传报道了我市循环经济的先进企业,比如说特种废纸的资源化利用、PTA污泥的资源化利用、废钨的回收利用等项目,都拥有国际、国内先进技术水平的自主知识产权,可作为创新模式的循环经济项目予以宣传和推广。此外,我市还有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废弃食用油回收利用、利用废石粉制砖等一些与环境保护和人民生活息戚相关的好项目。

国家和省里都有评选循环经济示范项目,这项工作很有意义,我市也要开展评选活动。市循环办要组织有关单位,认真梳理我市的典型和案例,突出重点,分门别类进行评估,尤其要树立先进性和示范性。在评定典型示范项目时,要认真分析,看看项目是不是有推广价值。抓好典型和重点,既是要总结成功案例,也是要推广先进经验。做好这项工作,循环办任务很重,要认真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各区、各部门要积极配合,主动做好相关工作,特别是一些基础性工作。

循环设计的经典案例第6篇

关键词:能力培养 案例收集 案例设计

一、案例收集与设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会计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不仅需要坚实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正确处理会计实务的能力。一方面,传统的会计教学单独讲授理论知识,难免有些枯燥乏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至于因学习热情地下降而达不到理论学习的预期效果;另一方面,就业形势的严峻和企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要求高校学生尤其是本科生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能力的培养。通过案例教学法,学生能够参与到案例收集与设计的活动中来。案例收集能够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和资料筛选、整理能力,案例设计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并且,在案例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学生深入地分析案例,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的目的。

二、会计案例的收集

(一)原则

基础性原则。笔者认为本着会计案例适应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基本经验的原则,对上市公司的会计案例进行收集。一方面避免案例过于简单,使学生无法认清复杂的经济事实,造成思维创新的停滞;另一方面避免会计案例难度系数过高,使学生感到上市公司的会计实务遥不可及,从而对以后就业环境产生迷茫,造成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心理。

范例性原则。范例性即典型性,能够代表一个行业的特点,或者能够涵盖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及基本的会计原理。在实际中,一个案例往往会涉及很多知识层面,内容繁杂,没有代表性。收集与某个知识点紧密结合的典型性案例,能够贴近学生的思维,方便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实际经验相适应,同时通过典型案例的相互对比,更加有利于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掌握,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时代性原则。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进而要求所收集的会计案例也要符合时展的要求,否则就会产生滞后性,造成学生思维的僵化,无法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会计案例教学的目标。目前书本上的有些案例不是虚假的就是过时的,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觉到枯燥,甚至会让学生感觉到现实公司的状况与课本的案例相矛盾,导致学生的迷茫与兴趣的丧失。这些充分说明了基于时代性原则对案例进行收集的重要性。

针对性原则。所收集的案例主要围绕会计课本的内容而选择,具有针对性,使学生在分析上市公司典型案例时,能够将所掌握的课本理论知识与案例的思考过程与分析过程相结合,充分体会基础理论与现实状况相联系的重要性,从而激发探索的兴趣以及提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用性原则。实用性是指收集的会计案例符合实际,学生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对收集的案例进行必要的加工与整理,使案例既符合教学大纲的设计,又贴合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从而使收集的案例适应学生的学习要求,可以有一定的深度,但不能太抽象枯燥,根据学生的能力素质做到难易相当,繁简得当。

引导性原则。收集的案例应具有使学生发挥自身能力的作用,即具有一定的引导性。通过对真实上市公司典型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探索,激发学生深入探讨的兴趣。在学习一个会计知识点或某一章节会计知识点时,引导性案例就像一场活动的开场舞,起到吸引学生的目的,引导学生开拓思维视野,以新颖的角度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加强学习。

(二)途径

途径一,搜集案例。搜集案例是获得案例的主要途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工具、书籍和期刊搜集与理论知识相关的案例,比如鞍钢折旧“创造”利润,华源制药会计造假,雷曼兄弟破产内幕等等。搜集这些案例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追求真实和典型,侧重案例的实用价值。

途径二,原创案例。原创案例是一种获得案例的新形式,根据学生自身实际情况,原创的案例可以来源于其参加的学术型竞赛活动,比如笔者所在的高校组织过的“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市场营销大赛,也可以来源于其实习、兼职的经历或者是对企业及会计师事务所的调研等,这些案例来源于学生的切实经历,学生对案例的内容十分熟悉,有利于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提高学习热情。

三、会计案例的设计

会计案例的设计建立在会计案例收集的基础之上,是对收集到的案例的升华。为使案例符合教学的要求、实现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目的,笔者认为一个会计案例的设计可从三个方面进行:

(一)一个完整会计案例必须“五脏俱全”

尽管在每个案例设计上不拘泥于格式,但是为了整体框架的一致性,一个案例至少要包括五方面内容:案例标题、案例介绍、研讨问题、相关知识点、准则依据。

案例标题。案例标题是案例内容的窗口,一个好的案例标题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能够聚焦学生的眼球。套用流行语使得案例充满趣味性,例如“麦当劳快跑”则是化用“小鸡快跑”的游戏,使得案例内容生动活泼。使用设问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例如“是‘内控失调’还是‘隐藏利润’?――中石油的隐形子公司”,激发读者拨开云雾探真相。

案例介绍。案例的内容是案例的心脏,介绍案例时应当遵循真实的原则,不应当过大的虚夸事件的事实,在保证案例完整的基础上,尽可能的还原案例发生时的真实的经济环境。

研讨问题。在学生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根据案例内容的主题,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设置研讨问题。避免大部分同学讨论案例时没有框架,容易偏离主题。在此,笔者认为案例的研讨问题应当围绕教学目的设置,要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以达到一步步锻炼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知识点。相关知识点的设立,有助于学生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案例中了解所学知识在具体经济环境中的应用。在总结过程中,学生可进一步拓宽思路,对案例没有直接涉及的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整合,以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作用。

准则依据。在案例的结尾附有相关的会计准则,说明在整个案例分析过程中所依据的准则。如此可避免学生学习枯燥的准则法规。将准则与案例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在现实工作环境中合理运用准则。

(二)案例所属章节

为使所收集与设计的案例更好地适应教学大纲,笔者按照案例涉及的主要知识模块。按照《中级财务会计》或《注册会计书》的章节,将其分为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等模块。如此分类,有利于案例集作为教学资料的补充材料,有效地应用于课堂中进行团队的讨论及体验式案例教学的实施环节。

(三)每章节下的案例可分为三种不同类型

引导型案例。众所周知,会计知识的学习是枯燥、单一的重复过程,但在会计案例教学中引导型会计案例可以成为“化腐朽为神奇”的魔法棒。会计案例教学使用一个个趣味盎然的会计案例作为理论知识的载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一个个稍显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具体,学生们也更乐于接受这种“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如“麦当劳快跑”案例中,以麦当劳靠着服务商标和特许经营权等无形资产,渗透世界各地。其案例名称设计有一定的趣味,“快跑”突出麦当劳世界快餐之王的地位,并且案例内容较为简单,情节生动,引导学生对无形资产知识的学习。

探究型案例。学习知识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引导型案例的基础之上,探究型案例则具有一定的难度,与现实的结合更加紧密,案例情景趋于复杂化,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自主研发能力。如项目成果中“‘几条棉虫’毁掉一个企业”,激发学生对什么样的棉虫具有如此的破坏性进行探究,从而了解有关企业内部控制与资金控制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在探究中思考有关会计制度设计的问题与关注点。

综合型案例。综合型案例杂糅了多个知识点,或对财务会计中的综合性问题进行设计。知识点的综合应用使得案例难度进一步加深,并且案例发生的经济环境不再是单一的背景。此类案例中知识点的整合化与经济环境的复杂化,更符合现实中企业需要处理的会计事件。综合型案例,有助于提升学生职业判断能力,为后面更加快速适应工作环境提供了锻炼机会。如“中海发展变更会计政策,被指调节利润”中,学生可以学习企业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允许做出会计政策变更,有利于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提升;并且案例会引导学生对利润表的相关思考,有利于学生整体分析企业的盈利状况。

四、结束语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最好的教学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与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结合点和相互联系。从这个角度而言,会计案例教学足以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而案例作为教学方式的载体,相关案例的收集与设计变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观念,变被动吸收式学习为主动参与式学习,积极投入到案例教学的环节中,重视自身能力的培养,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综合性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立华.财务管理课程学生原创案例教学法探究.商业会计,2015.

[2] 殷枫,张晓岚.《基础会计学》案例编写的几点思考.中国农业会计,2009.

循环设计的经典案例第7篇

困惑聚焦在新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教学设计过程中,据笔者的观察归类,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过于追求课堂间学生的活动形式而弱化了地理学科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不少地理教师在公开课或比赛活动中,为了体现新课程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等新理念,精心设计情境导入,内容呈现生动活泼,小组合作探究风生水起。笔者在参加青年地理教师教学能手大赛中担任评委时,遇到如下情形:上课内容为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各位选手都能创设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如有些以导游的形式带着学生欣赏各种地貌,有些则用谷歌地球软件展示,有些老师精心制作亲历的旅游电子像册配上动听的音乐等等,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性强。但课后反思:大部分老师缺失地质作用概念的介绍、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性质对比、板块构造学说的讲解与应用这三大块内容,我们不禁要叩问:这节课究竟培养了学生什么地理素养?学生的什么地理核心能力得到提高?又如,高二“区域地理”教学时,某教师把“中亚”“西亚”合并,按“地形、气候、水文、土壤与植被”四块内容进行分组讨论,尽管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得以充分地展现,但是它在本质上割裂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违背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整体性原理,因而是一堂不可取的地理课。

2.过于追求生动震撼的直观动画视频情境而忽略了地理问题情境的精心创设

新课改倡导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就其本质而言,现代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而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是内容,是目的。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否则徒有其形,不见其神,这样的形式就有作秀之嫌,甚至过多花哨的形式反过来会冲淡主题,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如过于追求景观图艺术照片漫画等媒体呈现而冲淡了地图、统计图表、示意图、逻辑框图的应用与深度解读;穿插过多过久的富有感染力的视频和动画,反而干扰了学生对核心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3.过于追求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而疏忽了传统的地理“三板”基本功的训练与应用

不少地理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在上课时遇到突然停电或电脑发生故障的情形下,出现无法顺利地继续开展教学工作,或照本宣科,草草行事,勉强拖到下课的现象。还有些老师运用现代媒体如行云流水,得心应手,而在黑板上竟然没有一个粉笔字、一幅板图或板画,听课老师提出中肯建议,上课老师却说既然投影屏幕上已经出现了,何必多此一举。诚然,现代教学媒体为当今课堂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与技术,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密度,加强了师生、生生间的交互性,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地理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赏心悦目;但也带来了视角疲劳、浮光掠影、不易用笔记录、难于铭记在心等负面影响。而在多媒体出现之前,曾经支撑传统地理课堂教学的“三板”(板书、板图、板画)基本功的训练与应用,虽然一度被遗忘和忽略,现又重受关注和宠爱。“三板”的应用和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各有千秋,优势互补,应用起来相得益彰,不可偏废,必须有机结合,促进地理课堂效益最优化。

4.过于追求预设中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而压抑了课堂中的动态生成

目前中国基础教育的主要问题之一,偏重学生收敛性思维的训练而疏忽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长此以往会导致一个民族的创新意识及创造能力不足。不少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媒体选择、教学过程中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等每个环节都精心斟酌,一丝不苟,偏偏忽略了课堂中最能闪现意外的思维火花、最富于创意的动态生成这一重要环节。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科学、合理的预设不仅不会压抑生成,反而能够充分考虑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精心挑选或设计有利于激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开放性问题、创疑激趣、循循善诱,更有利于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深度互动和动态生成。

5.过于依赖典型案例的剖析而忽视了选择非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提升迁移

案例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中倡导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不少老师未深刻理解案例教学法的本质内涵,误把案例当成举例;把教材中的典型案例分析方法当成是解决同类地理案例问题的“灵丹妙药”,缺乏举一反三、灵活迁移的能力。

二、原因分析

当然,地理教学设计中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以上五种现象无法完全涵盖问题的全部。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重视新课改理念之形,忽视了新课改理念之神;重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目标达成、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之形式,忽视了所有教学形式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与核心能力的提升这一内容和目的。重新认识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关系,有利于澄清纷繁芜杂的地理课堂表象,探寻高效地理课堂的本真,防止在内容与形式两者关系处理过程之中有失偏颇,有利于高中地理课堂高效教学模式的建构和实施。

三、改进策略

地理素养分为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和地理信息技术素养三个部分。实际上,这三个部分也是相互包含的。地理学科核心能力是指赋予地理学科特色的、有别于跟其它学科共有的普通能力的特殊能力。如:综合性与地域性是地理科学的两大基本特性。综合性反映在中学地理学科之中就表现为整体性;地域性反映在中学地理学科之中就表现为区域差异性或案例的典型性及非典型性。因而中学地理学科核心能力即整体性及区域差异性的理解与应用能力。课程改革再怎么改,高中地理课程的终极目标和本真依然是学生地理学科核心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其主要策略为:倡导地理课堂自始至终都必须贯穿“问题驱动”,实现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案例化)、思维图示化(各类地理图像――也包含“概念图、思维导图等等”),通常称之为“三化”。在“问题驱动”的课堂结构中,必须设置一连串的问题构成问题链,要注意各问题之间的梯度与逻辑关联,总体上遵循先易后难、先典型后非典型、先具体后抽象再回归到新的具体问题的设置原则。以下主要探讨如何从整体性与案例的典型性及非典型性两个方面入手改进地理课堂教学设计。

四、整体性原理与地理教学设计

不仅自然地理环境存在整体性规律,在人文地理环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也存在着整体性规律。图1反映了地理环境间普遍存在的整体性规律。为此,在教学设计中,必须体现整体性思想,切忌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和分析地理问题,教学设计各环节必须渗透和贯穿整体性原理。如分析气候的形成因子除考虑自然方面因素外,也要考虑人类活动;高三复习气候专题除分析气候的形成因子外,还要复习气候对其它自然因素的影响、对自然环境的整体影响、对人文地理各要素的影响乃至对地理环境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影响。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纽带和连接点,具有自然与人文的双重属性。又如必修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一节的教学设计,无论是新课还是复习课,都必须贯穿整体性原则,人文地理内容核心能力要求是“区位”分析,在前面学习人口迁移、城市化、农业、工业等内容时,都离不开“交通运输”这一共同的重要区位因素(影响因素)的分析。实际上,人文地理环境与自然地理环境一样,都存在整体性特征,突出表现为人类活动受制于各种区位因素,同时它本身又构成其他人类活动的区位因素,交通运输亦然。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强调交通运输的布局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这种“互动”关系,结合关联案例引导学生加深对“区位”复杂性、动态性的认识,懂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五、案例的典型性及非典型性选择与地理教学设计

传统的地理教学高度关注典型性案例,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建立起一般的思维模式(答题框架),然后把它当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工具,机械地套用在所有同类问题的解决之中。实际上,地理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具有鲜明的地域差异性。从典型的案例中提炼出来的一般原理只有与实际情境的特殊性与非典型性相结合,才能丰富、调整和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实现知识迁移,才能促成学生螺旋式递进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的提升,才能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目的。

六、结论与讨论

循环设计的经典案例第8篇

关键词:算法;程序结构;循环;递归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2-0083-05

1问题的提出

结构化程序设计中,只有三种基本的结构:顺序、选择和循环。

顺序结构是程序设计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也是三种结构中最简单的一种。选择结构与我们日常中使用的自然语言“如果...则...否则...”十分相近,只是其嵌套时的二义性在形式上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规定。

而循环结构是三者中最为复杂的,也是使用最多的。一个算法往往要用循环结构来描述,一个程序能否正确编写又往往取决于对循环结构的正确理解和使用。因此,有必要深入对循环结构做一个分析。本文从循环结构的三个要素、循环结构与程序的阅读、循环与递归的联系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论述,而这些在目前的教学中往往很少提到,甚至是被忽略的。

2循环结构的三要素

初学程序设计的人,对于如何在程序中使用循环结构实现算法,总觉得不知从何入手,有时即使编出程序,也不尽人意。下面我们从一个简单的典型实例说起。为了说明问题,本文对有关编程的问题都以C语言函数的方式列出解答。

2.1一个典型实例及其两种解答

例2.1鸡兔同笼,有h个头,f只脚,求鸡兔各多少。这是我国古代一个典型的算术问题。现在要设计一个函数,求出兔子的数目(求出兔子的数目,自然就可以得到鸡的数目)。不妨设这个函数为:

int hab(int h, int f);

函数的定义如下:

int rabbit (int h, int f)// h为头数, f为脚数

{

int i;

i=h;

while (i>=0 )

{

if (i*4+(h-i)*2==f) break;

i--;

}

return i; //-1表示该该问题无解。

}

这个程序的运行结果是正确的,但是很遗憾,这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程序,尽管很多教科书也是这样写的。我们再来看看下面的另一种解法:

int rabbit (int h, int f)// h为头数, f为脚数

{

int i;

i=h

while((i>=0)&& (i*4+(h-i)*2!=f ))

i--;

return i;//-1表示该问题无解。

}

以上两个程序都用到循环结构,第一个程序在循环结构中嵌套了一个选择结构,并且使用了break语句。而在第二个程序中,无需这样做。无论从程序的结构,还是从程序的可读性来说,后者显得比前者要好得多。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2.2深入分析

比较两个程序可以发现,关键是对条件表达式(i*4+(h-i)*2!=l)的运用。前者把条件表达式放在循环体中,后者把它作为循环条件。看来,有必要对循环结构做深入的分析。

不管一个循环结构有多复杂,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1) 初始状态:所有参与循环的变量在循环之前都必须有一个确定的值。

2) 循环条件:当条件满足时,循环继续,否则循环终止。循环条件应是一个逻辑表达式。

3) 循环体:每次循环要执行的语句。

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循环结构三要素。从这个角度再来分析上面的例子,就很容易找到问题的结症:(i*4+(h-i)*2!=l)是循环条件之一,因此不应放在循环体内使用。第一种方法虽然也能得到正确的结果,但并不是好的方法,甚至是不正确的方法。

2.3一个应用实例

例2.2 裴波那契序列数的递归表示如下:

f0=0

f1=1

fn=fn-2+fn-1(n>=2)

对于任意给定的正整数x,判别其是否在裴波那契序列中。

现在要求判别一个给定的正整数x是否在裴波那契序列中,一个直观的判别方法是从f0和f1出发,不停地求后面的裴波那契序列数。每得到一个裴波那契序列数,就同这个待判别数进行比较,直到相等时输出“真”。或当得到一个裴波那契序列数大于这个待判别数时,输出“假”。

要实现这个算法,需用到循环结构。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循环结构的三个要素:

(1) 初始状态:f0=0; f1=1,x=?;

(2) 循环条件:当前求得的裴波那契序列数 < 待判别数x;

(3) 循环体:计算一个新的裴波那契序列数。

根据以上的分析,判别一个给定的正整数x是否在求裴波那契序列中的C函数如下:

int in_fib(int x)

{

int f0=0, f1=1;

while (f1<x)

{

t=f1+f0;

f0=f1;

f1=t;

}

return (x==f1|| x==f0);

}

3循环结构与程序的阅读

3.1阅读的意义

对于计算机程序的阅读,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克努特曾说过:阅读他人的计算机程序获得技巧是极其重要的,但在许许多多的计算机课程中这样一种训练却可悲地被忽视了,因此导致计算机极其低效率的使用。

学习一种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不管是汇编语言还是高级语言,一个重要而又常用的方法就是阅读:阅读书中的例题,阅读别人写的程序,更多的是阅读自已写的程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程序是“被阅读”的。首先是被计算机阅读,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更多时候是被人阅读。

3.2阅读的方法

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分析程序中的语句是如何实现算法的。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程序,如果一开始就去分析每一个语句的功能,就很容易掉进“迷宫”。因此在分析一个程序时应该先分析程序的结构,然后再对每个结构中的语句逐一进行跟踪阅读。

1. 程序结构的分析

程序结构的分析过程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是找出组成程序的各种结构,第二是找出这些结构之间的连接方式。

程序结构的分析应符合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原则。一种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如C语言,Pascal),只包含三种基本结构:顺序、选择和循环。每种结构只有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而各个结构之间的连接方式有两种:积木式和嵌套式。积木式的连接是一个结构的出口与另一个结构的入口的连接,而嵌套式的连接是在一个结构的内部嵌套另一个结构。一般来说,我们应先分析出程序中积木式连接的各个结构,然后再找出这些结构中的嵌套式连接的结构。分析程序结构时可以借用一些工具,如N-S图、伪代码等,即根据源程序画出能反映程序结构的N-S图或写出等效的伪代码。这是一个与编程过程刚好相反的过程。

2. 语句的跟踪阅读

对于顺序结构的语句,阅读是不成问题的。而对于选择结构的语句,由于与我们平时所用的自然语言比较一致,也不是太大的困难。关键在于,当有两个选择结构连接时,采用积木式的连接与采用嵌套式连接的差别是很大,有时甚至使得程序运行的结果截然相反。

循环结构是三种结构中最为复杂的一种,对这种结构的跟踪阅读可以用列表的方法,将循环过程中各语句执行的结果一一列出。这个表包含了循环结构的三个要素。

我们还是从著名的欧几里德算法说起。

例3.1求两个正整数的最大公约数。

【欧几里德算法】

E1.[求余数] 以n除m并令r为所得余数(0<=r<n)。

E2.[余数为0?] 若r=0, 算法结束, n即为答案。

E3.[互换] 置mn, nr, 并返回步骤E1。

为了使计算过程更为紧凑,也考虑到当n=0时,算法仍然有效,可将以上算法稍作改动如下:

E'1.[n为0?] 若n=0, 算法结束, m即为答案。

E'2.[求余数] 以n除m并令r为所得余数(0<=n<n)。

E'3.[互换] 置mn, nr, 并返回步骤E'1。

根据以上所描述的算法,我们可以用C语言写出相应的函数:

int gcd(int m,int n)

{

int r;

while (n!=0)

{

r=m%n;

m=n;

n=r;

}

return m;

}

我们通过一组真实的数据(例如:m=20, n=12)分析循环结构的执行过程,即对循环体内的语句逐一进行跟踪阅读,直至循环条件不成立。分析程序执行的过程如下:

阅读的过程是艰苦的,初学者对此可能不十分习惯。但是这是学习一种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所必须掌握的方法,也是必须经历的过程。企图绕开这个过程,寻找别的捷径是不可能的。

4循环与递归

递归是计算科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核心概念,它出现在计算科学的各门分支学科中,如计算理论基础、数据结构、程序设计方法、程序设计语言等等。那么,递归与循环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在关于循环结构三要素中,我们说循环结构中的第一个要素是循环的初始状态,那么每循环一次,参与循环的变量中至少有一个会发生变化(否则就会出现“死循环”)。因此,循环的过程就是从一种状态转移到另一种状态,在经历了若干个状态之后,到达终结状态,循环就结束。因此可以把一个循环结构看成是一个有穷状态机。在计算理论上,有穷状态机能计算的问题,图灵机必能计算,而图灵机与递归函数是等价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可以用循环结构解决的问题必然也可以用递归方法来解决。对现在一般在大学一、二年级学习程序设计的学生来说,还不可能深入讨论这个问题。但我们可以用一些典型的实例,通过循环与递归的对比,使得低年级的学生们对递归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4.1递归的意义与递归函数

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例4.1求一个正整数n的阶乘。

根据正整数阶乘的定义n!=1×2×3×......×n,用一个循环结构即可很容易编写出计算阶乘的程序。如果用一个函数f(n)来表示n的阶乘,也可以这样来定义f(n):

1 n=0

f(n)={

n・f(n-1)n>0

在定义f(n)时又用到f这个函数,这就是递归。注意,在定义式中用到函数f,但它的自变量是n-1,计算n-1的阶乘要比计算n的阶乘容易一些。而且当n=0时,可以直接得到答案f(0)=1。

例4.2求两个正整数的最小公倍数。

欧几里德算法(见例3.1)与以下的递归函数是等价的:

m n=0

gcd(m,n)= {

gcd(n,m%n)n>0

在这里,当n>0时,计算的是n和m%n的最小公倍数。显然,这时的两个正整数要比原来的两个正整数(m, n)要小,计算也变得容易一些。

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递归的意义:把一个复杂的、规模较大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规模较小的同一个问题,直至可以直接得到问题的解。

4.2用递归函数取代循环结构

一个程序如果可以用循环结构来实现,那么也可以用一个递归函数来实现。我们先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例4.3求一个有n个元素的数组中的最大元素。

用循环结构的方法如下:

int max(int a[])

{

int i, m;

m=a[0]

for (i=1; i<10,i++)

if(max<a[i])m=a[i];

return m;

}

用递归函数。设一递归函数max(a,k)是求a数组中第k个元素及其后所有元素的最大者:

a[k]k=n-1;

max(a,k)= {

a[k]>max(a,k+1)?a[k]:max(a,k+1) k<n-1

用C语言编写的函数如下:

int max(int a[], int k, int n)

{ int m;

if (k==n-1)return ( a[k] )

else {m=max(a,k+1);

return ( a[k]>m?a[k]:m ); }

}

这是一个简单的例子,下面再看一个较为复杂性的例子。

例4.4用递归函数求解例2.1。

用递归函数来求解例2.1,应如何考虑呢?正如以上所说,递归的意义是把一个复杂的、规模较大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规模较小的同一个问题,直至可以直接得到问题的解。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考虑:把笼中的一只鸡抓走,笼中的兔子的数目是不变的,显然这仍然是鸡兔同笼的问题,但少了一只鸡,问题就变得简单了一点。当所有的鸡都被抓走时,剩下的都是兔,这时就可以直接得到答案――腿数除以头数就是兔子的数目。

我们用robb(h,g)这样一个函数表示求兔子的数目,参数h、g分别表示头数和腿数,因此有:

robb(x,y)=robb(x-1,y-2)

但在什么情况下能直接得到结果呢?显然,当鸡全部抓走只留下兔子时,就可以直接得到答案,这时腿数应是头的4倍:

roob(x,y)=x当4*x=y

另外还要考虑在什么情况下问题没有解。显然,当4*h<g时,这个问题无解。

x

4*x=y

robb(x,y)={ robb(x-1,y-2) 4*x>y

-1

4*x<y(-1表示问题无解)

在求得兔子的数目之后,只要用总数减去兔子的数目,就能求出鸡的数目。

结束语

程序设计作为一门学科,经历了子程序、高级语言、结构化程序设计三个里程碑[2]。近十几年兴起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可以说是第四个里程碑。程序设计在计算科学这门年轻的学科中,是一门“古老”的分支学科,又是一门久经不衰的学科。计算科学中的许多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都首先体现在程序设计上。这种现象使我们不得不领悟到,这门课程中的许多知识反映了计算科学深刻的内涵,程序设计的教学应体现这一点。例如上述的循环结构,就很值得我们去探讨。本文提出的一些观点,确实很肤浅,希望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苏运霖译. 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 第1卷 基本算法[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

[2] 王选. 王选文集[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 赵致琢. 计算科学导论(第二版)[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收稿日期:2006-5-27

通信地址:广东省广州市 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 510631

循环设计的经典案例第9篇

关键词: 案例教学 精选案例 遵循原则 适时开展

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能使学生成为一个灌输知识的容器,能装多少完全凭他们的记忆力,没有环境让他们参与实践体验,没有机会展示他们的实践经验,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发挥。一年多的教育实践证明,难懂的保险原理、抽象的保险概念只要恰当地运用案例教学法学生就很容易接受,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容易调动,它能冲破传统教学模式,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那么,在教授保险这类课的过程中应如何正确运用案例呢?

一、贴近生活精选案例

案例的教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选择恰当的案例,选用的案例一要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密切相关,且要具有典型的时代性和代表性。二要贴近学生生活。三要有事实依据。

二、遵循原则提高效益

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式的、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它的实质是通过对以往所发生的事件的“回放”,将学生引入到真实的情景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分析问题,判断问题,找出可供选择的答案。在日常的保险学教学中我始终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遵循案例教学的五大原则。

1.发展性原则。

传统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死记硬背让学生了解一定的知识概念,而现代教学的着眼点则主要是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案例教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密切相关,具体来说,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逻辑能力、判断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2.实践性原则。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一定要面对现实,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思考问题、综合分析、处理判断,而不是腾云驾雾,做不切实际的空想。摆在学生面前的案例,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现实,使学生完全处于实践中。

3.主体性原则。

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是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只有学生积极参与,乐意参与,案例教学才能取得成功。换句话说,学生参与的程度可以作为衡量案例教学成败的重要标志。在日常的案例教学中,要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提供给学生发言的机会,鼓励学生全体参与。

4.诱导性原则。

中职学生有主见,有想法,但仍然需要老师的循循善诱,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贯穿于整个的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并契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将其本身的需要、兴趣、经验和能力放在首位,鼓励学生自主参与案例讨论,提高双向互动的频率。

5.鼓励性原则。

欣赏、鼓励能使学生感受成功,充满信心。中职学生有时是自卑的、脆弱的,当他们遇到失败、挫折时最需要的是安慰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勇气;当他们获得成功时更要注意鼓励和表扬,使他们对未来充满自信。

三、适时开展案例教学

能否抓住有利的教学时机运用案例是案例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环节。在日常的保险学教学中我毫不放松,紧紧抓住适当的教学时机,适时地开展案例教学。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导入是每个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步骤,它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在上课时要巧设案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能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处于期待、乐听的最佳心理状态。例如:我在讲授保险利益原则的时候,我并没有一开始就解释保险利益的概念,而是在幻灯片中呈现了无锡东林书院的画面。然后娓娓讲述道,一外地游客来无锡旅游,在游览完东林书院后,出于爱护国家财产的动机,自愿交付保险费为东林书院投保。接着话锋一转,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保险公司是否予以承保?我先不急于让学生举手回答,而是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和思考学习。

2.引人入胜,烘托气氛。

保险实务中的很多处理原则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而很多学生对此难以理解以至产生厌学心理。如果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学习了枯燥的理论知识之后,适当穿插一些特殊案例,给学生以新鲜感,则无疑会活跃课堂氛围,起到引人入胜、烘托气氛的作用。比如,我在讲授“近因原则”这一重点内容时,选择了“英国Leyland Shipping Co.Ltd. V. Norwich Union Fire Insurance Society Ltd.”这一经典案例。对这个案例的分析不仅充分证明了导致沉船的近因是造成保险标的损失最直接、最有效、起决定作用的原因——被鱼雷击中,而且纠正了学生的惯性思维——认为近因是空间、时间上离损失最近的原因。

3.画龙点睛,加深印象。

任何一堂课的中心任务应该是突出教学重点。为此,我总是千方百计地寻找保险教学资料,设计多种教学方法加以实现。实践证明运用典型案例突出教学重点是实现保险学课教学目的的有效途径,能起到画龙点睛、加深印象的效果。例如,我在讲授“最大诚信原则”的时候,引用了《扬子晚报》上的一则案例:吴先生的家人为其购买了重大疾病保险,但不知道他已患有乙肝,于是保险公司以未履行最大诚信原则中的如实告知义务而拒绝理赔。因此,他们对“最大诚信原则”的内涵就有了独特的体会和感受。

4.改变方式,化解难点。

保险学课中的教学难点往往都是理论性、专业性、知识性很强的定义、原理或观点。“保险合同”中“受益人的资格”这一内容牵涉法律知识,为了突破“受益人产生”这一难点,我采用《报刊文摘》上“董涛、李雪梅”案这一典型案例,让学生各抒己见,分组讨论如果受益人先于被保险人死亡,那么谁来领受保险金。结果,学生不仅在激烈的讨论中学到了知识,弄清了受益人的产生,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教师轻而易举地突破了教学难点,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教学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应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状态, 以开启他们思维的闸门,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让学生在听课中思考,从案例中汲取,让课堂充满活力,焕发强大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张婷.案例教学的特点及教学策略.中国西部科技,2007(10).

[2]林长春.案例教学法研究.新西部,2007(14).

[3]杨柳.关于在经济法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探讨.中等职业教育,2008(10).

[4]周长春.案例式教学法在“两课”教学中的应有.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校报,2006(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