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18 10:31:58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第1篇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治疗

1心脑血管疾病的成因

1.1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由于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升,过度饮酒、大量抽烟、油炸事物等高脂蛋白食物的大量摄入,不仅使得体内脂类物质的逐渐聚集,增加了血液粘稠度,最终导致的动漫粥样硬化。而大量的饮酒和抽烟极易引起心脑血管痉挛和肝硬化等,大大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几率。对于影响心脑血管疾病的年龄、性别、家族遗传、种族等因素无法进行干预,但是对于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等因素,可以通过合理的饮食习惯、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及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等进行干预和调节。并且多个因素的综合干预对于单一因素的作用对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居于显著作用。

1.2年龄因素

年龄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影响因素,年龄越大其发病几率越高。研究表明,年龄每增加16岁,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就提高3倍,特别是男45岁、女55岁之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则答复提升,进入了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特别是近些年,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恶化、工作压力的增大以及通宵熬夜、缺乏锻炼等问题日益凸显,使得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日益年轻化。并且随着脂类代谢异常以及高血压等疾病的高发,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提升。

1.3家族遗传史

对于家族而言,如果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肥胖、脑中风等疾病史的,具有相同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的人,其心脑血管发病率会高于常人。而对于个体而言,其具有高血压、脑中风、心肌梗死等疾病的发生,其再次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会大大增加。

2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

2.1普及知识,提升意识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预防和治疗等相关知识要进行知识的普及和宣传,让人们了解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以及今后的生活、生命健康所产生的威胁。另外通过相应的健康教育让人们掌握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规则和治疗方法,促使人们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降低心脑血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2.2避免外源性刺激因素

气候变化、运动量大小、过大的精神压力、经常熬夜睡眠不足、过度饮酒等外部因素都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只要避免各规避这些不良外源因素,就能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如起床动作要缓,大便如厕力量要轻,防止压力过大、精神紧绷、保持心情舒畅,晚上避免饱食和过度饮酒,提前做好准备减少天气和气候的剧烈变化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等,都是避免外源性因素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刺激。

2.3合理膳食,适度运动

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行为方式是进行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干预的有效方式。通过构建合理膳食,如增加膳食纤维,降低血清胆固醇有助于降压、降脂、减少动漫粥样硬化的发生。摄取鱼油能够调节血脂,预防硬化。另外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和有氧运动,对于体重减轻、降低血压、降低血脂、改善血液循环具有显著作用。因此,持之以恒地合理膳食、杜绝烟,进行户外太极、慢跑、游泳等适度有氧运动,可以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3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3.1早发现,早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患有脑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的同时,常常会有头晕、头痛、胸闷等显著的临床症状。因此在患病早期自身要重视,早发现、早治疗,以免失去最佳的治疗时期。

3.2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根据不同的心脑血管疾病和患者情况,选用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酸甘油、β受体阻滞剂以及利尿药等药物,对于控制陈建血压升高、24小时的血压降低等具有良好效果。另外阿司匹林通过对早上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能有效地减慢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也被普遍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而硝酸甘油可改变冠心病病人的心率,对心绞痛疗效确切。另外还可通过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对出血部位进行止血,消除血肿,或改善缺血部位的工学等方式,以达到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目的。

3.3康复治疗

患者病情得以控制和平复之后,早期的康复训练也是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功能恢复和治疗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之后要从简单的被动运动开始,逐步做主动运动,逐步地进行康复训练,才能最终让患者达到生活自理乃至完全康复之目的。心脑血管疾病不仅本身严重影响和威胁着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由于心脑血管疾病的相互影响,所引起的各类心脑综合症更是不容忽视。因此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时体检、合理膳食、适度运动、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在重视心脑血管疾病危害性的基础上进行积极预防。

参考文献

[1]刘福平.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治疗[J].当代医学,2011(25):47-48.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第2篇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中医治疗;临床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主要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心血管病并发症包括心脏和大血管上的微血管病变、心肌病变、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和冠心病等[1]。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相反,糖尿病也可能增加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为探讨中医治疗在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的疗效,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诊治的60例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诊治的60例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全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男 18例,女12 例;年龄36~79岁,平均(63±2.7)岁。对照组30例:男 16例,女14 例;年龄37~80岁,平均(63±3.1)岁。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行西医常规治疗,治疗方案:胰岛素注射和他丁类药品服用。观察期1个月。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在行常规原发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处方疗法。辨证属肝肾气阴两虚型方用生地30g、山萸肉10g、枸杞子20g、太子参15g、天花粉30g、葛根15g、元参30g,辅以丹参30g。辨证属脾肾气阳两虚型用黄芪30g、党参20g、茯荟30g、生地20g、仙灵脾15g、猪30g、泽泻15g、泽兰15g、木瓜30g,辅以丹参30g。辨证属心肾气阳两虚者方用生脉饮合五苓散加减人参、五味子各10g、麦冬20g、猪苓30g、茯苓30g、泽泻15g、桂枝6g、葶苈子30g辅以丹参30g活血。观察期1个月。

1.3疗效判定标准治疗15d和30d对患者进行疗效判定,显效:患者糖尿病症状得到明显缓解,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且稳定。有效:糖尿病症状减轻,血压较治疗前下降且趋于正常。无效,糖尿病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血压未见改善甚至升高。总有效率=(显效人数+有效人数)/总人数×100%。

1.4统计学分析研究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组间进行x2分析及T值检验,以P

2结果

2.1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统计结果见表1。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显效12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0%,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13例,无效7例,为76.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见表2。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质量优治疗前,且治疗后生活质量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目前中医界普遍认为主要是虚证,或本虚夹实证,本虚为主,标实为辅,气虚是因又是果,标实主要是果[2]。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病,也是现代难治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日益增高,为最严重的合并症之一。病变分为两种类型,即大血管病变和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理论上与非糖尿病者相似,主要侵犯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周围动脉等大中动脉,临床表现为高血压及高血压(及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梗塞、脑出血、脑血栓形成及周围血管病变等。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为糖尿病的特征性合并症,分布广泛,以肾脏及眼底病变为典型。

分型辨证治疗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是当今临床最常用的辨证论治模式,有根据气血阴阳虚实盛衰分型者,有结合脏腑辨证,病因辨证方法分型者,实际上是在继承多种传统辨证方法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种综合辨证方法。目前临床治疗中,中医药降血糖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其治糖尿病的地位仍是作为现代医学的辅助疗法。但从大量临床病例中观察到,加用中医药治疗,能够减少降糖西药的用量,明显改善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症状[3]。客观指标证实,中药可以降血糖、降血脂、改善糖耐量和微循环,因此中药对于慢性合并症有较好的确切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在这方面有着很大的潜能,亟待进一步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1]苏娜,徐,唐尧.心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循证药物治疗[J].中国药房,2012(14):1330.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第3篇

【关键词】缬沙坦;心脑血管疾病;临床疗效

心脑血管指的是心脏和血管引发的一系列疾病,属于一类循环系统疾病[1]。随着现代生活步骤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高,复发、死亡比例较高[2]。本次研究选取2015年6月-2016年2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88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应用缬沙坦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2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88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的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心血管疾病的相关诊断标准,确定是心脑血管疾病;②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排除;③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且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的44例患者中男24例,女20例,年龄18~69岁,平均年龄(46.7±5.4)岁,病程为1~5年,平均病程为(3.5±1.1)年;对照组的44例患者中男26例,女18例,年龄18~67岁,平均年龄(46.2±5.0)岁,病程为1~5年,平均病程为(3.2±1.2)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应用钙通道拮抗药物、硝酸酯类药物进行治疗,高血压患者应用常规降压药物进行治疗,有效控制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依那普利进行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缬沙坦(厂家: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217),80mg/次,1次/d,连续应用1周,1周后根据患者的血压等情况适当调整剂量,剂量范围控制在40~160mg。

1.3 指标观察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控制情况。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发生心绞痛、脑卒中和心力衰竭的发生率。

1.4 统计分析

将所采集到的数据全部录入excel表格中,应用SPSS13.0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用( ±s)来表明计量资料的数据,用χ2检验表明计数资料,P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没有明显差异,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压明显下降,达到合格水平,治疗后两组患者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果见表1.

2.2 随访1年,两组患者心血管的复况

治疗后随访1年,观察组发生心血管事件总共5例,发生率为11.36%,对照组发生心血管事件总共9例,发生率为20.45%,对照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组间差异明显,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是目前临床治疗的首要目标[3]。心血管疾病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治愈后易反复[4]。因此,对心血管疾病患者需严格控制病情。缬沙坦属于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能有效降低血管紧张素Ⅱ作用于AT1,减弱收缩血管的作用,同时增强作用于AT2的强度,有效扩张血管,达到降压的目的[5]。另外缬沙坦能有效缓解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有效缓解病情,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缬沙坦,随访1年,发生心血管事件总共5例,发生率为11.36%,对照组发生心血管事件总共9例,发生率为20.45%,对照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组间差异明显,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应用缬沙坦治疗心血管疾病,能有效降低心血管复发率,有效保护心血管,提高治疗效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陈登宇.缬沙坦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18):17-18.

[2]兰莉.缬沙坦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观察[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4,11(4):36-37.

[3]茹鲜古丽・托呼提.频沙坦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3(8):33-33.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第4篇

【关键词】中药;心脑血管疾病;应用现状;对策

我国近80%的中老年人都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各心脑血管疾病。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医药相对来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降低血压、并进一步改善体内的微循环、通过降脂抗氧化功能调节体内的血管活性物质。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治疗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文献及调查资料,统计分析出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应用现状及问题所在;对湖北省武汉市各大医院心脑血管疾病500名患者进行回访,调查研究中医药和西医药对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中医药的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湖北省武汉市某院2012年以来登记收治的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包括: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等,共500例(女320、男180),年龄38-78岁,平均年龄45岁。

1.2监测方法

1.2.1资料排查方法利用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简称“CHKD”的期刊全文数据库的医学知识,通过搜索2001年1月――2013年2月之间的所有国内外公开的文献,其中关键词选择“中医药”、“心脑血管疾病”的所有资料。分类查阅中医药对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文献的原文,最后利用专业的文献计量学统计方法进行汇总并统计分析,统计中医药对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现状问题点。

1.2.2问卷调查方式通过走访、详细登记湖北省武汉市各大医院的心血管科室挂号治疗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回访,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反映服用中药或西药等药物的治疗情况、患者自我疗效的反应结果。

1.3统计学方法排他性因素对比,参照调查问卷结果,根据中医药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疗效结果,数据采用SPSS13.0系统软件包分析统计,单因素分析采用检验,计数资料行χ2进行检验。运用ECCEL软件功能对患者药物治疗效果数据按照药物的类别、数量、疗效进行分析处理,计算出构成比例,回顾性分析出心脑血管系统药物的用药情况。

2结果

2.1文献资料结果显示我国的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的发病率逐年处于上升的趋势,每年甚至存在大量的潜在的心脑血管疾病中老年患者。不过,目前国内外市场暂无根治心脑血管疾病的特效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数量之多在中国属大类药物之一,约占总量的15%左右。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调查表明,70%-80%的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的药物治疗存在繁多的不良反应,且临床表现多样。

3.1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心血管疾病是以体循环的动脉血压升高重要临床表现作为综合症状,经常伴有心、脑及视网膜等各器官功能或性质改变的全身性心脑血管疾病。大部分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比较隐匿,发病初期不存在不适或明显发病症状,根治难度较大所以导致病程很长。由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普及未完善,缺乏相关的防治防护知识,六成患者都是在体检时测量血压或靶器官功能性损伤导致身体不适时才发现的。资料显示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年龄性别分布范围主要是中老年且数量是随年龄增大而增多,其中女性患者一般情况下较男性患者晚10年左右患病。

3.2中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及现状问题

3.2.1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应用目前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都肯定了中医药对心脑血管疾病的疗效。由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原理比较复杂导致中药的应用暂不全面,特别是某些恶性高血压疾病、高血压脑病都是急危重证,仍然是中西药结合使用,甚至部分疾病的治疗中中医药物处于辅助的地位。随着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逐步上升,鉴于传统方法使用的降压药物对人体的血液、脂类代谢及其他器官性能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不能从本质上控制病情发展。何况,一旦使用了西药就必须终生服用西药才能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而且服用西药后病情难以控制容易反弹,波动较大。

3.2.2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应用的现状问题

3.2.2.1治疗原理未符合“辨证论治”的原则临床治疗过程中由于医生缺乏“辨证论治”的观念不仅影响了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能今早排除病因,甚至会造成重复开药、药物种数并开的资源浪费。增加患者巨大的经济负担。

3.2.2.2忽略中成药、中药的毒副作用有些医生错误的为中药或者中成药无毒或毒副作用小,所以就过量或者超长时间让患者服用。但是即使相比而言中药的毒副作用小,但治疗疾病而言也必须适量服用,否则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不适,或危及生命。

3.2.2.3中成药、中药与其他药随意使用治疗过程中医生为了尽快达到最优效果往往将中药与其它药结合使用,可往往会产生不良的病理反应,产生拮抗影响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疗效,产生了反作用效果。

3.3针对中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治疗的相关对策

3.3.1正确认识中药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提高对中医辨证论治的认识合理使用中成药。另外,国家卫生管理部门应该出台相关中药使用的政策,避免中药的误用。

3.3.2正确掌握中药的相关不良反应依靠现有的科学设备和技术条件,深入研究相关中药可能造成的不良反应,进一步提升中药的质量以达到中药减毒增效的效果,保持中药治疗的特色。

3.3.3医院合理用药的水平中医药的从业人员应努力认清工作职责,通过国际通行的药物标准从质量上控制市场上中药的临床应用评价。另外,医务工作者加强自身中医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其辨证论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金杰.中成药的质量标准及如何更好控制中成药质量的探讨[J].黑龙江医药,2011,(04).

[2]朱永宏,李认书.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品种分析[J].中草药,2007,(10).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第5篇

[关键词]中西医;心血管

[Abstract]The major advance in the research of angiocardiopathy by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TCWM) during the last three years in China was reviewed in this paper, which describ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hypertension, heart failure, dyslipidemia from three asp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pattern of syndrom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some of modern diagnosis, the mechanism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study on therapeutic effect of Chinese medicine. Then we contrasted the current domestic situation of study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that of abroad. At last, we submit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n the research of angiocardiopathy by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 Key words]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angiocardiopathy

一、前言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的全球疾病状况的最新评估报告显示,心血管疾病是当前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原因之一,占全球总死亡人数的29%。在我国,26%的人存在心血管病高危风险,每年死于心血管病的人数为250万至300万。随着对心血管疾病认识的不断加深,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各种规范化治疗指南相继出台,各种新药物的开发以及新的治疗方法的开展,为心血管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颇具优势,其独特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以及治未病的特点在心血管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特色,证候是中医辨证的对象和论治的依据,对心血管病的中医证候认识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提高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病的临床疗效;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指导临床用药;治法及药物的作用是否有效只有通过疗效才能证明。本文旨在从上述几个方面对近几年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研究进行概括。

二、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研究近况

冠心病领域:1、在辨证论治方面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与冠状动脉造影的关系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邢雁伟等[1]收集了1069例经冠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分析其冠脉病变程度与中医证候要素的内在联系,以期知道中医冠心病诊疗。研究结果显示:冠脉硬化组中与中医证候要素最密切的是气滞;冠脉A型病变(特征:长度≤10mm,局限无钙化)与中医证候要素最密切的是痰浊;冠脉B型病变(特征:病变长度10~20mm,中度钙化,或完全闭塞90。)与中医证候要素最密切的是血瘀。即:随着冠脉病变加重,气滞、痰浊、血瘀证和阴虚证与冠脉病变的程度的相关性越来越强,证候之间的组合趋于复杂化。王阶等[2]提取了8个冠心病心绞痛最主要的证候要素,并将这8个因素和冠脉病变的程度和范围进行分析,试图总结出冠心病心绞痛的病机变化规律。最后得出结论:冠心病心绞痛的基本病机是阳微阴弦;其病机随着冠脉程度和范围的变化成规律性变化。管恩泽等[3]观察了冠心病患者造影结果和血脂水平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随冠脉病变部位及程度不同,冠心病的证型分布各有特点,造影结果及血脂水平与中医证型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并未发现其规律所在。

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与细胞因子、粘附分子、炎症反应标志物等的关系研究方面,顼志兵等[4]将152例冠心病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进行分组病检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最后提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可作为冠心病的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之一。在治疗方法上心肾阴虚、气阴两虚两型治宜补虚;而心血瘀阻、痰阻心脉则治宜祛邪;朱青霞[5]做了冠心病中医证型与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的相关性研究,气虚血瘀型患者sICAM水平高于痰阻心脉和气阴两虚型,痰阻心脉患者slCAM水平高于气阴两虚型,提示我们sICAM可作为我们辨证分型的一种参考,同时提示我们中医辨证分型可反映冠心病患者体内的炎症程度,为其预防治疗提供依据,并阻止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

2、对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上,林桂永等[6]对丹参、香丹注射液干预与冠心病血瘀证内皮细胞损伤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实验发现在丹参液、香丹注射液是通过改善内皮细胞的活性,促进其增殖等发挥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作用的;李霁等[7][8]总结了细胞凋亡在冠心病中的作用,同时指出,活血化瘀药物对冠心病中多种细胞的凋亡影响是通过其多靶点多途径实现的。

3、对临床疗效的观察:气滞、痰浊、血瘀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因此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武宇洲等[9]观察了银杏叶提取物对患者冠脉血流的影响,超声心动图显示,银杏叶提取物可以显著增加冠心病患者左前降支舒张期峰值流速、收缩期峰值流速和舒张期时间速度积分;周端风[10]观察了益气化瘀祛痰方治疗心绞痛的疗效,其总有效率达95%;童文玲等[11]观察了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其总有效率达81.2%。

高血压领域:1、在辨证论治方面的探讨:中医证型与临床证候、诊断参数的相关性研究可以提示疾病的发展及预后。李莲静等[12]收集了739例高血压患者的四诊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行证实私分析,得出结论,高血压病临床当分为肝肾阴虚、阴虚阳亢、肝阳上亢、痰郁气虚及痰浊壅盛5个证型;林晓忠等[13]又对3155例高血压病住院患者的中医辨证与患者的临床症状、年龄、血压等因素进行分析,认为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候主要为气虚型,且老年高血压患者比例相对较高,中青年组则以肝肾不足相对偏高,肝阳上亢证型中老年住院患者比例相对偏低,符德玉等[14]检测了409例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易损性危险因子,探讨其与高血压中医分型的相关性,提出中医证型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危险,痰湿、血瘀即是高血压病的病理产物,同时又是致病因素,痰瘀互结是高血压心血管损害的重要病理因素,有更高的危险性。

2、对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高血压病在中医中属“眩晕”、“头痛”、“肝阳”、“肝风”等范畴,因此,近几年的研究围绕着镇肝熄风、清肝明目等药物进行。李承德等[15]探讨了地龙降压蛋白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降压机制,认为地龙降压蛋白可能是通过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浆、肾脏的醛固酮水平,同时升高6-酮-前列腺素-F1α发挥降压作用的;张晓凤等[16]发现菊藤胶囊可通过降低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的含量,改善血液流变和细胞流变性降低应激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

3、对临床疗效的观察:现代中医根据高血压病的主要表现,不断总结经验,发现用中医方法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血压,同时还发现中西医结合具有可以更好地改善症状,调节相关代谢障碍,发挥靶器官保护等优势。余军等[17]对清眩降压汤的临床疗效进行了观察,发现其与西药合用具有更好的降压作用,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患者左室舒张功能,减轻高血压早期肾脏损害趋势;方伟等[18]发现,患者在口服络活喜和洛丁新基础上加用杞菊地黄丸可以使患者晨起血压较单纯口服西药下降,有效率为95.3%,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控制高血压晨峰方面疗效优于单纯西医疗法。

心力衰竭领域:1、在辨证论治方面的探讨:近几年围绕着心功能分级,心超EF数值等方面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朱红俊等[19]研究心力衰竭病人血浆BNP水平与心功能分级之间的关系,以及作为心力衰竭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指标的可行性。发现心力衰竭病人的血浆BNP水平与中医证型显著相关。各证型之间血浆水平由低到高依次为:心肺气虚证、气阴两亏证、气虚血瘀证、心肾阳虚证、阳虚水泛证、痰饮阻肺证、阴竭阳脱证,与证型轻重演变顺序基本一致;冯小平等[20]研究发现,心衰患者血浆BNP水平随着心气虚证一兼阴虚证一兼血瘀证一兼水肿血瘀证逐渐升高。

2、对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舒张性心力衰竭在理论和临床上都积累了不少经验,运用中医药治疗舒张性心力衰竭的有效率高,不良反映小。孙元莹等[21]对比参乌合剂合西医常规治疗与单纯西医治疗,观察治疗后症状积分、超声心动图E/A值,结果参乌合剂合西医常规治疗舒张功能不全心力衰竭较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的疗效为优,并可改善舒张末期心肌的顺应性,改善心功能;另外,中医药可发挥整体调节的特色,在调节患者神经内分泌网络方面发挥作用治疗心衰。

3、对临床疗效的观察: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还处于辅助地位,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经过整体的辨证,选择合理的药物进行调节。王玉英等[22]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配合中药辩证施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并与单纯西药治疗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5%,两组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血脂异常领域等其他领域:血脂异常、心律失常和与心脏瓣膜疾病研究领域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近几年也取得一定的进展,如中药方剂对血脂的影响[23]、益气活血法治疗房颤的中医证型及对相关纤溶指标的影响[24]、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律失常的机制、疗效等的研究[25],这些新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更好地防治心血管疾病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比

在基础医学研究方面,心血管病发病机制的探讨深入到了分子水平,流行病学研究不断更新了心血管病的临床概念,心梗新定义的出台、“降低血压”和“降压达标”之核心理念的提出,新的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等为心血管病的定性和定量诊断提供了可靠的手段;中医在心血管病基础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以活血化瘀、通络益气等治疗原则为指导的基础研究在内皮功能、易损斑块、血小板活化、缺血再灌注、缺血预适应、左室重构、血管重构、血管新生以及微循环等热点领域广泛开展,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理论研究不断深入,更加重视中医的辨证分型与西医诊断依据、辅助检查之间的关系,以及中药的作用机制的研究,但是扔缺乏统一规范的诊断及治疗标准。

在临床疗效观察方面,国际大规模临床试验为心血管病的防治开辟了新的途径,更加重视药物的安全性及副作用的评价,强调心血管病的分级预防,这点与中医倡导的“治未病”不谋而合;近年来,循证医学的方法逐步开始应用于中药的临床研究,使得中药的临床研究更加科学化、规范化。血脂康、通心络等中成药进行了大规模的前瞻性、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研究,带领中医药走向循证医学之旅。其良好的临床疗效体现了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充分体现了中医药“治未病”的特色优势。然而,在中医药研究领域存在着研究相同水平的重复,缺乏基于循证医学的科学研究,临床诊断与治疗的缺乏规范化,中药方剂药味复杂,成分多样,作用机制难以阐明等问题,使得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难以最大发挥,中医药目前仍只能作为西医治疗的辅助手段。中医药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道路任重道远,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

四、展望

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具有整体观念的优势及个体化治疗的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代医学的不足。但是,其在理论研究、中药现代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略显不足,这使中西医结合面临着现代医学的巨大挑战。运用生命科学带来的先进技术,研究传统医学理论与现象;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推进中医药证候与临床疗效研究;中西互补,交叉创新将成为21世纪中西医结合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邢雁伟,李尊,王阶,等.冠脉病变特征和中医证候要素关系的研究.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36-38.

[2]王阶,李军,姚魁武,等.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和冠脉病变的Logistic回归分析.辽宁中医杂志.2007,34(9):1209-1211.

[3]管恩泽,朱萱萱,王广基,等.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指标相关性研究.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0):2249-2251.

[4]顼志兵,贾晶莹,高志平,等.冠心病中医证型血清Hcy与血浆vWFPshs-CRPTXB26-keto-PGFlα相关性研究.辽宁中医杂志.2008,35(6):805-807.

[5]朱青霞.冠心病中医证型与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的相关性研究.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11):842-843.

[6]林桂永,王子健.丹参、香丹注射液干预与冠心病血瘀证内皮细胞损伤的关系初探.陕西中医.2007,28(6):647-650.

[7]李霁,王阶,王师菡,等.细胞凋亡在冠心病中的作用及活血化瘀药对其干预影响.辽宁中医杂志.2008,35(5):691-693.

[8]李霁,王阶,王师菡,等.凋亡因子在冠心病中的作用及活血化瘀药对其干预的影响.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4):280-282.

[9]武宇洲,李淑琴,祖秀光,等.银杏叶提取物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血流的影响.中成药.2008,30(1):16-18.

[10]周端风.益气化瘀祛痰方治疗心绞痛6O例临床观察.四川中医.2007,25(3):58-59.

[11]童文玲,孙全格.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山东医药.2008,48(4):102-103.

[12]李莲静,陈晓虎.高血压病中医四诊信息CFA分型研究.江苏中医药.2008,40(2):26-27.

[13]林晓忠,欧爱华,任毅.高血压病住院患者中医辨病、辨证分布规律初步分析.新中医.2008,40(3):63-65.

[14]符德玉,王世红,祖亮华,等.高血压患者心血管易损性及其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青年医师论坛论文汇编.2008.9

[15]李承德,康白,毛淑梅,等.地龙降压蛋白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降压作用及其机制的影响.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5):450-452.

[16]张晓凤,王长海,李军昌,等.菊藤胶囊对应激大鼠血压、血浆血管紧张素Ⅱ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17]余军,徐凤芹.清眩降压汤治疗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青年医师论坛论文汇编.2008.9

[18]方伟,祝光礼,魏丽萍.中西医结合疗法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的影响.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青年医师论坛论文汇编.2008.9

[19]朱红俊,龚少愚,邹逊,等.脑利钠肽与中医证型及分级的相关性研究.辽宁中医杂志,2006,33(4):385―386.

[20]冯小平,王临光,经先振,等.应用心功能指数与血浆水平变化评价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辨证分型.中国微循环,2005,9(6):430―432.

[21]孙元莹,郭茂松,赵新广.中西医结合治疗舒张功能不全心力衰竭6O例对照观察.山西中医,2007,23(5):37-39.

[22]王玉英,霍燕.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山西中医.2006,22(1):27.

[23]王大英、范华昌、金惠根.防窄方对兔血脂的干预作用.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青年医师论坛论文汇编.2008.9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第6篇

吴以岭教授

河北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人事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导师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主任委员

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 鸡尾酒疗法――世界的观点

目前我国因心脑血管疾病所致死亡人数每年约有260万,占总死亡构成的45%,平均每小时死亡约300人,给社会和患者家庭造成的负担十分沉重。世界医学权威指出: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病,必须在保持科学生活方式的同时,将药物干预放在重要位置,而药物干预更需要多点协同抗击的鸡尾酒疗法。

■ 吴以岭教授解读鸡尾酒疗法

记者:吴教授,您作为承担国家973计划重大科研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在运用中医络病理论防治心脑血管病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您能就“心脑血管病预防和药物干预的鸡尾酒疗法”做一个科普的解释吗?

吴以岭教授:要想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病,首先必须保持良好、科学的生活方式,做到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同时要积极治疗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病的基础疾病。

药物干预不是指发现了心脑血管病才去用药治疗,而是说把药物纳入预防环节。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只有病情出现或者病情严重后,才想到使用药物治疗,这是非常不科学、不符合国际医学发展潮流的落后观念。21世纪是世界医学界由医疗转向预防的世纪,针对心脑血管病发病年龄提前、发病率逐年提高的现状,在易患人群还没有发病的情况下,使用药物提前干预,国内的医学专家对此也是非常认同的。

鸡尾酒是多种酒的混合酒。所谓“鸡尾酒疗法”,就是把健康知识普及、药物控制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等综合措施纳入心脑血管病的预防中。对于已患心脑血管病的患者,采用调节血脂、抗凝、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扩张血管等多种药物组合治疗。对于病情稳定后的患者,也要多靶点、多角度地防止心脑血管事件再发生。

■ 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具有多重性

记者:吴教授,谈及心脑血管病的发生,人们总感到非常复杂,冠心病、脑血栓是怎样发生的呢?

吴以岭教授:心脑血管病的发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血脂异常、高黏血症使血液变得黏稠,使正常的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同时血液中血小板的凝集也容易使脂类物质粘附聚集在血管壁上,形成血栓;第二个原因是由于高血压、吸烟等因素造成了血管内皮损伤,功能发生了紊乱,这不仅加速了动脉硬化与血栓形成,同时,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也可造成心脑血管本身的痉挛;第三,血栓在血管内形成后或血管痉挛,若血管未完全闭塞,血流尚能通过,只是造成心脑供血不足;如果血栓完全堵塞住心脑血管,或心脑血管自身的强烈痉挛,就会使血管完全闭塞,发生心肌梗死、脑血栓等,后果将非常严重。

■ 通络――中国特色的“鸡尾酒疗法”

记者:2004年中国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络病学》明确指出:“通络”治疗心脑血管病具有多靶点、多角度的协同抗击作用,这引起了医学界的极大关注。吴教授作为《络病学》主编,您能解释一下络病理论是怎样指导心脑血管病防治的吗?

吴以岭教授:《络病学》的编写凝聚了全国近150余位包括院士、博导在内的专家多年的心血,书中详尽论述了络病与心脑血管病发生的关系。络病理论认为,心脑血管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络脉淤阻、络病绌急和络脉淤塞。络脉淤阻相当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络脉绌急相当于血管痉挛,络脉淤塞相当于血管闭塞。西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痉挛、血管闭塞要采用多种不同的药物,而采用通络方法治疗只要一种药物就可以解决三方面的问题。

心脑血管病的防治必须把握预防、治疗、预后这三个方面的问题。预防须在保持良好生活方式的同时,对高危人群血脂异常、高血压、高黏血症的患者进行调脂、抗凝、维护血管内皮功能的药物干预,切断心脑血管病发生的始动环节;针对已经发生了心脑血管病的患者,治疗主要包括改善血液的黏稠凝聚、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动脉硬化、溶解血栓;病情稳定后着重于怎样防止再复发,也需要采用鸡尾酒疗法,从多角度去用药。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急性心梗、脑梗经过治疗,虽然大血管得到疏通,但微血管已经遭到破坏。保护微血管的完整性,心肌和脑组织才能实现真正的血液供应,这是目前西药治疗所不能解决的难题,而采用中医的通络治疗就可以很好地解决。

■ 通心络――一药独具多靶点、多角度的治疗与预防作用

记者:吴教授,既然通络疗法能够解决心脑血管病预防、治疗、预后环节中的问题,那么哪种药物是通络的代表药物呢?它是怎样发挥多靶点、多角度的治疗与预防作用的呢?

吴以岭教授:作为通络疗法的代表药――通心络胶囊,2000年以其在心脑血管病防治方面的理论突破与独特疗效而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首先,通心络胶囊对心脑血管病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我们已经知道,预防心脑血管病发生主要在于调节血脂、抗凝、维护血管内皮功能、抗动脉粥样硬化,如果选用西药预防,需要多种药物联合应用。然而,国家权威医疗机构药理实验表明,通心络胶囊一种药物就具有调节血脂、抗血小板凝集和抗动脉硬化的作用,并且可以维护血管内皮功能,从根本上切断心脑血管病发生的始动环节。

治疗心脑血管病的关键在于改善血管自身的病变。通心络胶囊强大的通络作用不仅可以升高扩血管物质――一氧化氮的含量,并且可以降低收缩血管物质――血管内皮素的水平,可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溶解血栓,从而达到有效的治疗作用。关于心梗、脑梗大血管再通后微血管破坏问题,通心络也可以发挥很好的治疗作用,它不仅可以疏通大血管,还可以保护微血管的完整性,北京阜外医院对通心络的实验结果就证明了这一点。

心脑血管病愈后极易再发,再发的主要原因仍是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血液自身的黏稠凝聚,一个是血管自身的病变。通心络胶囊的通络作用不仅可以对血液的病变全面改善,对血管自身的病变也作用确切,双重作用可以很好地防止心脑血管病的再发。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第7篇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中西医结合;思路方向

中图分类号:R54 R2.0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4.09.057 文章编号:1672-1349(2014)09-1146-01

心血管疾病主要是指供应心脏本身的血管和从心脏发出的血管发生的疾病,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为主,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使动脉血管变窄,心肌供血不足造成,根据冠状动脉病变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的程度轻重、临床症状、发病时间不同,分为隐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硬化和心源性猝死等多种形式。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的“胸痹”、“心痛”范畴,病位在心,心的气血阴阳不足或肝脾肾失调的基础上,兼有痰浊、血瘀、气滞、寒凝等病理产物阻于心脉致心脉挛急或闭塞而发病,总属本虚标实之证。

1 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心血管病的现代治疗主要包括[1],①一般治疗,通过合理的膳食、控制体重、适当运动、戒烟限酒、积极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等相关疾病以及无禁忌证时酌情服用阿司匹林和降血脂药物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治疗已经存在的动脉粥样硬化,降低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的发生。②血管扩张剂,常用的有硝酸异山梨酯、硝酸甘油,可以扩张冠状动脉,用于心绞痛较重发作时缓解心绞痛以及心绞痛缓解期服用预防发作,这些药物较常用且疗效显著;β受体阻滞剂,包括美托洛尔、比索洛尔,主要是阻断拟交感胺类对心率和心肌收缩力的刺激作用,减慢心率、降低血压、降低心肌收缩力度和心脏耗氧量,主要用于轻中度高血压或合并心绞痛时;钙拮抗剂,包括维拉帕米、硝苯地平等,可以减轻心肌耗氧量,扩张冠状动脉,降低血压,还有减低血黏度抗血小板的作用,适用于心绞痛合并高血压者。③调节血脂药物,主要降低胆固醇药物如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主要降低三酰甘油药物如非诺贝特。④抗血小板药物,防治血栓形成,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血栓形成可用溶解血栓制剂,继而再用抗凝药。⑤介入和外科手术治疗,通过扩张冠状动脉,植入支架等方式恢复动脉供血。

心血管疾病的中医治疗,目前以活血化瘀法和祛痰通络法最常用,临床辨证论治,把本类疾病分为[2]:心血瘀阻型,给予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痰浊内阻型,给予瓜蒌薤白半夏汤通阳泄浊,豁痰开结;阴寒凝滞型给予瓜蒌薤白白酒汤辛温通阳,开痹散寒;气阴两虚型给予生脉散合人参养阴汤益气养阴,活血通络;心肾阴虚型给予左归饮滋阴益肾,养血安神;心肾阳虚型给予参附汤合右归饮益气壮阳,温络止痛。心脉挛急的急性疼痛常给予冠心苏合丸或速效救心丸含服;心脉闭塞诱发的真心痛给予监护以及参麦注射液、参附汤等一系列急救措施。此外还包括针灸、推拿、按摩等其他方法。

2 中西医结合治疗

随着医学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已经得到较快的发展,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目前以西药治疗为主,本病的治疗往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西药虽然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是长期用药副反应大,费用高,特别是介入手术治疗,手术费用高,存在手术失败以及术后的长期大量服药等问题。中医治疗本病有其独到之处,中药药性平和,对人体无明显毒副反应,费用低,复方制剂如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片等药物,更加提高了中医药的地位和重要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将成为首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急则治标,缓则之本,在心血管病的发作期、危急重症多以西药为主,积极控制症状和挽救生命,待病情稳定则采用中药巩固和预防发作和加重,或者对一些症状不典型、症状轻微的患者给予中医药治疗。②未病先防:本病发病原因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分不开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过食肥甘,精神紧张,压力大,缺乏运动,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大规模流行,在心血管病的预防方面,再次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之处,采用西药来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相关疾病,进一步联合中医中药活血化瘀、益气扶正、中药的食疗养生等疗法寻找最适合个人的调治方法,进而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③心血管病的治疗上,把西医微观理论和中医的宏观认识相结合,在心血管病的治疗上,西医从局部治疗,如介入治疗,联合中医的整体观念,再从整体调治,在疏通局部血管阻塞的基础上,从整体上给以治疗,更能受到良好效果。对一些不愿接受西医手术或者手术禁忌证者,可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给予中医中药治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④药物不良反应方面:心血管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现代西医治疗上存在药物的滥用、乱用现象,出现了药物不良反应、药物拮抗以及药物资源浪费,中西医结合把中药和西药结合,采用中药副反应小,费用低,可以减去或减少部分副反应大的西药,更加有利于患者的依从,提高了效果。

3 结 语

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两者结合能取长补短,中医注重宏观,西医注重微观,中医采用平衡调节,西医采用对症治疗,若应用中医理论与治疗方法和西医的诊断相结合,若在理论及治疗方法上能达到统一的认识,这将是本世纪中西医研究的方向。新的医学模式将是融中医宏观与西医微观;中医自然哲学医学模式,西医生物医学模式;中医形象思维,西医逻辑思维;中医观察,直接领悟,取类比象,西医实验分析方法为一体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3]。在未来心血管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也将本着因人而异,根据病情争取最佳治疗方案,宏观微观相融合,根据中医、西医的不同特点采用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法,现代化手段结合传统中医精髓治疗冠心病将取得更好的效果。但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过程中,药物的选择、联合、剂量等方面都有一个最佳的联合方案。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63-302.

[2] 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7-124.

[3] 崔公让.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研究思路与方向[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1:7(2):1-5.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第8篇

以络病理论为指导的通心络胶囊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它不仅为我们带来了一种新的冠心病、脑血栓治疗药物,更重要的是代表着中医药在冠心病、脑血栓治疗领域里取得了重大进展,也为我们开辟了一条心脑血管病治疗的全新途径。

络病理论是中医学术体系中的独特理论,吴以岭教授将这一理论创新运用到心脑血管病的病机及其治疗,并揭示出冠心病、脑血栓发病的直接原因―――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深入研究了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络病的关系,进而开创了继活血化瘀后心脑血管病治疗的全新方法―――通络。通络为心脑血管病的治疗树起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基于这一在心脑血管病治疗领域里的重大进展,我们采访了它的创始人吴以岭教授。

以络病理论为指导治疗冠心病、脑血栓是继活血化瘀治法后的又一重大学术进展,这是我们的创新,也是学术的发展

笔者:吴教授,络病理论是一个比较专业、也比较抽象的概念,您能用比较通俗的语言介绍一下络病的起源、发展吗?

吴以岭教授:人们都或多或少地知道经络,其实,人体经络体系主要由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和络脉构成。各大经脉均有络脉与之相连。络脉是经脉的支流系统。经络相连,就像一张遍布人体上下内外的“蛛网”,是运行气血等精微物质及能量与信息的特殊通道。它是引导体内气血抵御外邪的系统,同时也是传病的通道。经络的任何病变或堵塞都是造成人体疾病的原因。

中医络病学说就是中医学术理论体系中专门论述人体经络生理、病理及治疗的独特学说,它起源于我国经典医著《黄帝内经》,成形于清代名医叶天士。叶天士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论断,基于当时科技水平及各种原因,络病学说也只是被运用到了风湿病、积聚等的治疗当中。

基于对心脑血管病多年的研究,我首先将络病这一理论体系运用到心脑血管病的病机探讨及治疗之中,这是继活血化瘀治疗心脑血管病之后又一重大学术进展。前一段时间,我在学术界提出络脉的“三维立体网络假说”,从络脉的网络层次、空间位置、生理功能和运行等对络脉进行全方位阐释,只有对它进行了全方位的系统解析,才在真正意义上形成了络病理论。这是我们的创新,也是学术的发展。

络病不仅反映了血管的瘀阻,还反映了血管的舒缩功能障碍,活血化瘀法不能全面解决冠心病、脑血栓血管痉挛的问题

笔者:从所有心脑血管病治疗药物的思路看,人们了解最多的就是活血化瘀,好像中医药治疗冠心病、脑血栓就一直在活血化瘀这个圈里打转转。您能说一下“通络”与“活血化瘀”在治疗心脑血管病方面的区别吗?

吴以岭教授:我们经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发现,络病与瘀血证是两个不同的病机概念。络病主要包括络脉瘀阻和络脉绌急,瘀血证与络脉瘀阻较为一致,而瘀血证不能包括络脉绌急这一病机概念。络病不仅反映了血管的瘀阻,还反映了血管的舒缩功能障碍―――即血管痉挛,并对络脉绌急提出了有效治疗方法。

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病机包括络脉瘀阻和络脉绌急两大病理变化,络脉瘀阻―――也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冠状动脉硬化;络脉绌急―――也就是现代医学的冠状动脉痉挛。由于络脉瘀阻,使冠心病心绞痛有久病久痛的特点;由于络脉痉挛,使冠心病心绞痛发作具有猝然而痛的特点。脑血栓的形成也是由于脑络痹阻和脑络绌急形成的,脑络痹阻导致脑神经失养形成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舌歪斜、肢体麻木;脑络绌急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脑血管痉挛。

所以说,运用活血化瘀法不能全面解决冠心病、脑血栓血管痉挛的问题。而以络病理论为指导治疗冠心病、脑血栓是继活血化瘀治法后的又一重大发展。

这一得到现代实验研究证实的理论上的创新,较以前认为冠心病、脑血栓为血瘀证更能切合冠心病、脑血栓的病理,自然在临床上也就能够取得更为确切的疗效

笔者:吴教授,从现代医学角度看,络病理论又是怎样指导冠心病、脑血栓的治疗呢?

吴以岭教授:现代医学科学研究发现,引起冠心病、脑血栓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导致的血管自身病变。同时,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素,慢性血管病后期的结果是引发心脑疾病,如出现心绞痛、心肌缺血、心梗、脑梗塞等,而这些大多都是动脉硬化导致的结果。

在正常情况下,血管内皮调节着动脉壁的平衡,使血液中脂类等物质不能沉积在血管壁上,并且可以抗黏附,血管内皮可以分泌一氧化氮和血浆内皮素,一氧化氮是扩血管物质,内皮素使血管收缩,正常情况下二者维持着血管的收缩平衡,但当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血液中的脂类等物质在血管壁大量沉积时,黏附基因也会迁移到血管壁上,从而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不通或通而不畅,并且,导致一氧化氮分泌减少,内皮素分泌增高,引起血管收缩、痉挛。

我们将络病分为络脉瘀阻和络脉痉挛,络脉瘀阻反映了血液的黏稠凝聚;而实验研究证实络脉绌急恰恰反映了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引起血管痉挛。络病可以从血液和血管两个方面去指导心脑血管病的治疗,所以在临床上也就能够取得更为确切的疗效。

“络病理论”为心脑血管病的治疗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思路

笔者:吴教授,通过您的介绍我们对于络病理论有了系统的认识,那么运用络病理论指导心脑血管病治疗应该注意什么?

吴以岭教授:“络病理论”为心脑血管病的治疗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思路,“通络”是络病理论在心脑血管病治疗领域里的具体运用,通络不但能解决血液的黏稠凝聚问题,还能解决血管自身硬化斑块形成、内皮功能障碍引起的血管痉挛等血管自身的病变。“通心络胶囊”是运用络病理论指导心脑血管病治疗的药物,并且通过精选五种通络药组方,达到既能改善血液的黏稠凝聚,也能有效解决血管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血管内皮损伤引起的血管痉挛等血管自身病变问题。

临床实验证实: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突出特点是对反复发作难以控制的顽固性心绞痛疗效独特,可逐渐减少或停用硝酸甘油类药物,纠正缺血性心电图,解除胸闷胸痛、心慌气短、乏力汗出等症状。对于脑血栓及其后遗症,通心络可以缩小脑梗塞面积,恢复脑细胞功能,促进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舌歪斜、肢体麻木的康复,并能预防冠心病、脑血栓的发生。

吴以岭教授简介: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第9篇

【关键词】多巴酚丁胺;酚妥拉明;肺源性心脏病;动脉血气【中图分类号】R541.61;R54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048-02 肺源性心脏病(cor pulmonale,简称为肺心病)是指由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者肺血管病变,导致肺动脉高压,继发右心室结构或(和)功能改变的疾病[1]。肺源性心脏病的急性加重期的治疗的基础治疗方法为持续低流量吸氧、抗感染、化痰、平喘,小剂量利尿、抗凝等治疗,本研究在采用在基础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多巴酚丁胺、酚妥拉明,以探讨多巴酚丁胺、酚妥拉明对于肺源性心脏病动脉血气的影响。

1一般资料与方法

以2007年4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90例肺心病为研究对象,治疗组45例中,男性33例,女性12例,年龄45~78(63.5±9.4)岁,病程5~20(9.6±2.6)年,经临床检查,均符合肺心病诊断标准[2]。对照组45例中,男性31例,女性14例,年龄48~80(62.8±10.1)岁,病程4~20(10.4±2.7)年。经统计,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吸烟史、临床症状、体征、心功能分级、血气分析、血常规及血液流变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均给予常规接受抗感染、化痰、平喘、支持治疗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多巴酚丁胺、酚妥拉明:酚妥拉明10-20m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以10-20滴/分静脉滴注;多巴酚丁胺20-40m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以10-20滴/分静脉滴注, 1次/天,5-7天1疗程。用药过程中根据血压、心率调整剂量,对于血压较高的患者,可适当加大酚妥拉明的剂量,对于心律较快的患者,则适当降低多巴酚丁胺的剂量,每日1次,5-7d为1疗程。采集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动脉血气样本,记录并分析结果,应用用SPSS13.0,将所得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x2检验,P

2结果

治疗前两组比较SaO2(t=1.031,P=0.305),PaO2(t=0.595,P=0.554),PaCO2(t=0.226,P=0.8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比较SaO2(t=3.432,P=0.001),PaO2(t=4.368,P=0.000),PaCO2(t=2.513,P=0.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SaO2(t=6.345,P=0.001),PaO2(t=8.845,P=0.000),PaCO2(t=5.159,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注:SaO2:动脉血氧饱和度;PaO2:动脉血氧分压;Pa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与治疗前比较,**P < 0 . 0 1;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3 讨论

多巴酚丁胺属于β激动剂,激动β1受体的作用强于β2受体,为人工合成的选择性心脏β1受体激动药,正性肌力作用强于正性频率作用,传统上应用于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用药后增加心肌收缩力及降低室内压,使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心肌,缺血区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增加。多巴酚丁胺的β1受体激动作用,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血量,降低肺毛细血管血压,并同时具有β2受体的血管扩张作用,舒张血管平滑肌,选择性扩张肺、心、肾血管,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功能,由于心功能的改善,心排血量增加,肾血流量也随之增加,故有间接利尿作用[3],从而起到降低右心负荷,降低肺动脉高压,减轻水肿的作用。多巴酚丁胺激活腺甘环化酶,促使三磷酸腺甘转化成为环磷酸腺甘,促进钙离子相心肌细胞内转移,使心肌收缩力增强,肺毛细血管楔压降低[4],多巴酚丁胺还有轻度的β2受体激动作用,可扩张支气管,此作用于用量较大时尤为明显,这些因素都可以改善肺心病患者肺部的通气、血流比,从而使肺心病患者的缺氧情况得以改善。但是在缺氧较严重的情况下,可伴随血压反射性升高,此时多巴酚丁胺宜减量使用,因为此时心脏后负荷较重,多巴酚丁胺的正性肌力作用会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且疗效较差。

酚妥拉明为α肾上腺索能受体阻滞剂,直接扩张小动脉及毛细血管,能显著降低肺动脉压力,降低心脏后负荷,降低心脏氧耗量,使右心搏出量增加,从而增加肺循环血管容量,改善通气、血流比。酚妥拉明还能消除支气管和肺动脉平滑肌上α受体的作用,从而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5],酚妥拉明在合并血压升高的患者尤为有效。酚妥拉明可减少回心血量;降低心肌耗氧量,缓解支气管痉挛。

本研究显示:2组患者的动脉血气指标,包括SaO2、 PaO2、 PaCO2,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 **P < 0 . 0 1,说明多巴酚丁胺、酚妥拉明对于改善肺心病患者的动脉血气指标是有效的,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P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