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18 10:31:46

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

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第1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推理;学生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078-02

数学教学与思维的关系十分密切,数学教学实质上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数学思维活动,学习数学家思维活动的成果,并发展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结构向数学家的思维结构转化的过程。对数学思维的研究,是数学教学研究的核心,数学思维的发展规律,对数学教学的实践活动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思维能力是在一定的思维品质基础上形成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学生遇到了难题就一筹莫展,抓不住问题的本质和关键,找不到解题的技巧和门路。其存在的差异就是思维能力的差异。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广泛而值得探讨的课题。要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就应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

一、从思维过程的组织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提供感性材料,组织从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从具体的感性表象向抽象的理性思考启动,是中学生逻辑思维的显著特征。随着学生对具体材料感知数量的增多、程度的增强,逻辑思维也渐次开始。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并组织好他们对感性材料从感知到抽象的活动过程,从而帮助他们建立新的概念。

2.指导积极迁移,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前人间接知识的过程,而指导学生知识的积极迁移,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正是学生继承前人经验的一条捷径。中学数学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都潜含着共同因素,因而使它们之间有机地联系着,挖掘这种因素,沟通其联系,指导学生将已知迁移到未知、将新知同化到旧知,让学生用已获得的判断进行推理,再获得新的判断,从而扩展他们的认知结构。为此,一方面在教学新知时,要注意唤起已学过的有关旧知,另一方面要为类比新知及早铺垫。

3.强化练习指导,促进从一般到特殊的运用。学生学习数学时,了解概念,认识原理,掌握方法,不仅要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发展过程,而且要从一般回到特殊,把一般的规律运用于解决个别的问题,这就是伴随思维过程而发生的知识具体化的过程。因此,要加强基本练习,注重基本原理的理解;要加强变式练习,使学生在不同的数学意境中实现知识的具体化,进而获得更一般更概括的理解;要重视练习中的比较,使学生获得更为具体更为精确的认识;要加强实践操作练习,促进学生“动作思维”。

4.指导分类、整理,促进思维的系统化。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按照一定的标准或特点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可使学生的认识组成某种序列,形成一定的结构,结成一个整体,从而促进思维的系统化,获得结构性的认识。

二、从拓展思维的空间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是指由果索因,知本求源,从原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的一种思维,是与顺向思维方向相反而又相互联系的思维过程,也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倒着想”、“反过来想”、倒行逆“思”。逆向思维属于发散思维的范畴,是一种创造性的求异思维,也是创新思维。那么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呢?

1.加强数学概念的互逆理解。数学概念实际上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因此数学概念都有逆命题,而且它的逆命题都是成立的,即定义具有逆向性,通过双向思维更能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例如,线段中点定义:点M把线段AB分成两条相等的线段,把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它的逆命题为:若点M是线段AB的中点,则点M把AB分成两条相等的线段。这样对线段中点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2.加强数学公式的互逆应用。数学公式实际上是一条等式,因此它的左右两边是可以互换的,它实际上是一条左右通用公式。加强公式的互逆应用,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多项式的乘法公式和因式分解这两种运算是互逆的,不同的运算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加强理解,加强训练,更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

3.加强数学定理的互逆探讨。数学定理都有它的逆命题,但不是所有定理的逆命题都是正确的,引导学生探讨定理逆命题的正确性,既可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又能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加完备,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思维。例如,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逆定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等,在教学中都是通过互逆命题进行探索论证正确而得到的互逆定理。实践证明,逆向思维能拓展空间,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从推理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是新创独特,别出心裁,突破常规,或几方面兼而有之。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发散思维起主导作用,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应着眼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探索各种规律性,具有同龄人尚未发现且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法和途径,在已知领域中有所创新,在未知领域中有所发现或突破,培养数学创造性思维应做到:

1.注重引导学生勤于动脑勤于思考。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是数学创造思维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勇于探索,使学生勤于质疑问难、寻根问底,这样学生才能有探索问题的积极性。

2.注重加强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发散思维是指非严格的非逻辑思维,是指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找答案的思维方式,能开阔思路,求异创新。如添加“辅助线”。添加辅助线在于使条件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明朗起来,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分析,在分析时必然要根据命题的条件、图形、结论,发挥联想进行想象,充分利用这些机会,有利于发展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第2篇

一、鼓励质疑,引导解疑,提倡独立思考

提出问题是探索真理的开始。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题。问题提出后,要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解答疑难。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有学生问:“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有4条边,为什么长方体的棱不是4×6=24(条)呢?”为了把学生引向正确的答案,我让他们思考用根火柴棒摆正三角形的问题:摆两个正三角形至少要几根火柴棒?摆3个正三角形至少要用几根火柴棒?摆6个正三角形至少要用几根?为什么不用3×6=18(根)呢?这时,教师运用电脑图像把摆火柴棒过程演示一遍,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类比不难自行回答前面的问题。

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问题。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得到他人肯定的需求。适当地称赞、表扬,能激励其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工作、学习之中,从而提高学习、工作的效益。因此,每当学生提出问题,无论价值大小,我总是“小题大作”,多加赞扬、鼓励,从而调动他们对创造性的兴趣。质疑――解疑――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理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往往是一个数学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教旧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相互作用,一个学生的创造思维成果往往能激励其他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因此,课堂提问的思路要宽,提出的、提出的问题最好有多种解答,有想象的余地。问题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要鼓励学生互相讨论,把自己的多种想法讲出来,如()×()=18。教学“表内乘法”时,这样的口算题比3×6=?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对于有些问题,应该让学生尽可能提出各种新的前所未有的解答。这比传统教育常用的“判定性问题”(要求学生判断是非)、“叙述性的问题”(要求学生凭记忆给出叙述性答案)和“说理性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逻辑推理),更有利于培养创造思维。

二、排除思维定势,培养发散的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中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突破思维定势的局限,重新组成已有知识经验,找出许多新的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它表现出流畅、变通、独特三大特征。

1.创设问题情境,发展思维的流畅性

心理学指出:“教学中如果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兴趣,并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关键、及时、有序地提出有思考性的问题,创设情境,并提供给学生求异思维材料,以训练思维的流畅性。在教学中经常进行这种发散性训练,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思路才会开阔,既发展了学生的智力,也提高了思维的流畅性。

2.注意多向求解,发展思维的变通性

思维的变通性,是指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以及较多的渠道和较大的范围去灵活地考虑问题,变单项思维为多项思维,它可以反映出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广度。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一题多解来培养和提高思维的变通性。这样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了更高的境界,提高了能力,品尝到学习的乐趣,培养了思维的变通性。

3.克服定势干扰,发展思维独创性

学生思维的独创性,表现在他们不拘限于教师教过的解题方法,而是追求方法新颖奇特,能从新的角度去解决新问题。小学生在学数学时,往往会产生思维定势,今天学习加法应用题,他们认为所有应用题都用加法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克服这种干扰,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充分表现他们的“发明”“创造”。实践证明,优化学生的解题思路,对于提高其思维独创性有很大的帮助。

三、引导类比和联想,鼓励直觉思维

在教学中,运用“类比――联想――推广”,往往可以引导学生由旧知过渡到新知。类比的实质是在两类事物之间进行比较,从它们的一些属性相同推测其它某个属性也可能相同,即异中求同。联想是由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由眼前的知识联想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帮助他们探索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发展学生的智能。

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第3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一、现阶段不利于培养创新思维的因素

1.1 缺乏完整的教学计划

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的时候,只重视对生物知识的传授,没有认真的对教学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对学生的成绩评价不完善,对生物教学缺乏信心,使得思维创新训练的指导不能实现预期的生物教学效果,不能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制定完整的教学计划。

1.2 忽视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教学内容缺乏多元化,教材的内容部分部分不符合实际生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不重视对生物学科的学习,无法实现思维创新能力的提升,生物学习成绩较差,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改善这一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布置让学生感兴趣的生物话题进行思维训练,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学习热情和学习水平[1]。

1.3 不重视生物教育

一些学生从主观上对生物学科不够重视,有的学校中存在生物学科与实际生活没有联系,认为学了没有用的观点,还有些学生认为生物学科不能算是主要的学习科目,所以觉得学习成绩的好坏不重要。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生物学科在实际生活中没有应用,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这种观念是片面的,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需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端正学习态度,充分认识到生物学科的优势,才能改变这一局面。

二、提升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2.1 明确要求和目标

在进行学习观察之前,教师应该为学生制定明确、具体的目标和要求。例如,在学习生物教学中的“呼吸作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认真观察树叶和阳光,这两种促进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因为呼吸作用属于分解作用,与光合作用的效果相反,所以教师可以先制定需要讲解的目标和要求。在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和分析之后,让学生自己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比较分析;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关的影响因素进行讲解;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重视哪些因素和呼吸作用的影响有关;观察不同作用之间的区别等[2]。

2.2 激发学生思维创新兴趣

我国的传统教育观念,只重视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思维教育的方法和观念都是以提高学习成绩为目的,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需要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科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进行生物学习的时候,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思考,进行思维创新,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教师可以利用一些不经常见的、独特的生物现象,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2.3 对学生进行思维开拓训练

在生物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进行思考,用来对学生进行思维开拓训练。例如,在进行人体能量代谢讲解的过程中,收集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和观看。让学生明白人在病理条件下,会发生体温升高的现象,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发烧。这个时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假设体温持续升高会对人体造成什么影响,发烧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但是却是人体进行防御的一种反应,这是什么原因,从而激起学生思考的兴趣,让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可以更深的启发,让学生主动探寻与生活经验不相符合的问题,应用所学的生物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开拓思维训练,提高思维创新水平[3]。

2.4 强化意识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不仅关系到教学的质量,而且关系到21世纪人才的培养。因此,如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增强创新意识,利用创新思维学习知识,发现新问题、积极思考问题答案并能对问题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原有的基础上领悟新道理产生新思维,对学好生物知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学习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探究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有新发现、新思想,帮助他们培养爱探索、爱创造的良好习惯。这就需要教师充分信任他们,让学生亲自地去观察、实验。比如,在生物实验课上,我们先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科学实验方法后,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验,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培养他们认真观察、认真记录的习惯,教师只需要适时点拨,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就行。

2.5 培养学生想象力。

想象不是胡思乱想,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组织性。生物学科的想象通常具有稳定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学习经验作为思维创新的支持。进行思维创新,学生要具备可以迅速摆脱问题的表面现象干扰的敏锐的观察力和持不懈探寻结果的精神。新的知识的产生,不只包括根据问题进行的推理,还包括一些其它的想象因素,所以在生物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生物教材的潜在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专业的想象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想象。

三、结束语

专科教育的发展是目前我国教育教学需要面对的重点,生物教学作为教学的一部分,需要不断改变教学观念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才能促进教学的发展。思维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丽娜.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思维[J].学周刊,2012,(30)

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第4篇

1.思维能力是各种治学能力的核心。教育家们普遍认为,教育的目的与其说是培养知识渊博的人,不如说是培养善于思考的人。大凡有成就的人,都是长于思考和思维能力很强的人。牛顿就是靠“一直在想、想、想”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被人们称为“星学之父”的丹麦天文学家布拉赫?第谷,就善于观察,他用30年时间观察积累的资料,纠正了原星表中一系列的错误。他的学生开普勒,更是以第谷的观察资料为基础,运用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数学才能发现了天体运行的三大定律。大量事实表明,不管是在研究中,还是在各种治学活动中,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只有通过思考,才能把他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人们的学是从感知开始,没有理性活动,感性认识就上升不到理性认识,也就把握不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及其内在的联系,即把握不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由此可见,思维能力是各种治学能力的核心。

2.培养思维能力是学习的根本目的。学会学习是学习的根本目的。这里的学习即指思维能力,学习过程的思维好比身体的消化器官对食物的消化,是对学习中感知的大量知识信息的加工过程。通过学习提高能力、发展智力、培养思维能力是学习的根本目的。我们经常听到有些学生说自己对某一课程学不好,其实是没有掌握学习的方法,即该课程思维的方法。因此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对这类学生的学有裨益,而且效果明显。学生只有通过比较、归类、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和概括,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成他们自己的知识,才能牢固地掌握它。抓住了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抓住了学习的主要矛盾,培养思维能力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二、培养思维能力的途径

1.遵循思维的基本规律。思维和别的心理活动一样,是有规律可循的。科学思维,需要按照思维的规律,有层次、有秩序地进行。例如,从具体、感性引向抽象和概括,从实践活动到形成概念,理解力、记忆力、创造力的综合运用与协调一致,在某一思维的主导下,各种思维互相配合,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辩证统一;思维活动的多层次、多水平性等等,都是思维的一些基本规律。在学习过程中,只有遵循这些基本规律,才能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书本知识是人类实践的结晶。每一项内容都有自己的发展过程,都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在学习活动中,记住科学的结论是必要的,但重要的是,应该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按照思维的基本规律,去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和抽象,形成要领得出科学结论的,从而把握其思维路线。与此同时,还应遵循学习的规律和思维的规律,对问题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提出独到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2.掌握辩证的思维方法。人们的思维问题在一定的哲学观点支配、指导下进行的。离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思维就有可能误入歧途。全面深刻地认识事物,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必须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在学习活动中,全面地、发展地从事物的联系上看问题,既有利于抓住重点、难点,掌握完整系统的知识;又有利于把所学知识分门别类,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并把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知识应用到具体事物上去,形成具体的观点、意见和方法。掌握辩证的思维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断深化,而且对他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也是十分有利的。

3.在实践中刻苦锻炼。人的思维能力,主要是在用脑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实践不仅可以感知大量丰富的材料,引发思维,而且可以检验思维的结果。在学习中,实践活动是多方面的,但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三点:

(1)练习。练习是学习实践的重要环节。练习既能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又能使学生养成勤于动脑的习惯。

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第5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考能力;能力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1;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4-0045-01

数学是一门具有较高抽象性和复杂性的学科,对学生的思考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数学教师应当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着力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本文研究笛Ы萄е信嘌学生思考能力的具体策略。

一、应用情境教学激活“思考”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情境教学法,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形象的实例,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在创设数学情境时,教师要根据数学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从生活实际中选择合适的实例,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直观地了解知识,明确知识脉络,从而获得更加清晰的思路。例如,在教学图形周长相关的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甲同学和乙同学在校园里跑步,甲同学在内侧的跑道上,乙同学在外侧的跑道上,两人以同样的速度从同一起点一起出发,问,谁先跑完一圈?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可以很快判断出甲同学先跑完一圈。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周长的知识进行思考,让学生明白“周长等于边长之和,边长越长周长越大”,从而加深学生对周长知识的理解。又如,在教学速度与路程的公式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小红在校园散步,大约2s走3步,每步约40cm,请问小红一分钟走多远?学生多数玩过数步子的游戏,教师将这个游戏与路程公式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2s走3步,一分钟有60s,因此,一分钟可以走(60÷2)×3=90步。每一步40cm,共40×90=3600cm,换算成米就是36米。在学生得出正确答案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路程公式进行思考,让学生明白题目中的速度和时间,使学生的思维清晰化,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二、应用探究教学引导“思考”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是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在自主探究时,学生能够更专注于当前思考的问题,从而提高思维的活跃性和思考效率,这对培养思考能力有促进作用。在合作探究时,学生能够与其他同学共同交流探讨,自己突然闪现的思考灵感,在团队的帮助下也能更快地得到验证。同时,学生不同的思考方式也能为他人提供参考,从而增强思考的全面性和发散性,有助于更快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提高思考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为学生设置探究性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问题的设置很关键,一方面要考虑学生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保证问题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另一方面要考虑问题的延展性,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延伸知识。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相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这样的探究性问题:王老师最近在装修房子,现在需要大家帮助他选择客厅的地砖。客厅呈长方形,长为6米,宽为4米。现在有两种地砖可选,一种是60cm×40cm,另一种是70cm×40cm,应该选择哪一种呢?探究这一问题时,小组可以分工合作,分别计算使用不同地砖的铺设情况。首先,使用第一种地砖,要想满足客厅的长度,需要6×100÷60=10块,满足客厅宽度需要4×100÷40=10块,都是整数,所以刚好可以铺满。其次,使用第二种地砖,要想满足客厅的宽度,需要6×100÷40=15块,要想满足客厅的长度,需要的地砖块数(6×100÷70)不是整数,因而不可用。如果用地砖的宽边贴合客厅长度,需要的地砖块数(4×100÷7)同样不是整数,仍然不可用。所以,选择第一种地砖是合适的。在探究这一问题时,学生要注意的是地砖的长宽不一定要对应客厅的长宽,必须要考虑两种情况。通过探究这一问题,学生不仅能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相关的知识,明确这类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还能初步了解分类讨论思想,使思考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三、应用实践教学落实“思考”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更加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却忽略实践的重要性。虽然数学探究过程中理论的推导占据较大比例,但实践环节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很多数学知识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思维脉络。例如,在教学九九乘法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小木棍来模拟:用横着的木棍表示乘数,竖着的木棍表示被乘数,根据乘法表进行排列。通过这样的模拟排列,学生能够对乘法表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获得牢固的记忆,也能初步了解具象思维在抽象知识领域的应用,从而获得思考能力的提升。

四、结束语

思考能力是学生最为重要的能力之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思考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数学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着力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加深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冯丽.培养小学生数学思考能力“三策略”[J].广西教育,2013(03).

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第6篇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创新能力;案例教学法

基金项目:本项目是西北政法大学教改项目:以培养创新能力为导向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改革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XJY20110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关于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以《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为例

收录日期:2013年8月19日

《西方经济学》采用案例教学法对培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尽管各高校在加强案例教学方面进行了很多改革,但是,目前在案例教学的运用方面仍然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致使《西方经济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并不明显。

一、案例教学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以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对于逐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第一因素,只有有了创新意识,才能在不断的经济实践和理论学习中创新思想和理论,而案例教学在创新意识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案例教学中,教学活动主体是学生,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自主思考意识,自觉地进行独立思考,并通过自主思考不断获得成功,这样会持续激发他们内在学习动机,有利于不断激发并逐步培养其创新意识。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它是对问题突破常规的认识,是提出新的解决方案,新的思路。在案例教学中,对于同一个案例的同一个问题,各个同学根据各自不同的知识基础,独立思考,提出不同的见解和不同的解决方案。而案例教学中的问题,并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只有一个大家公认的最佳答案,这会促使每一个同学都积极提出最佳的、打破常规的结局方案,从而在形成方案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逐步培养发现问题能力、知识和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思想展现能力等等,从而增进创新技能。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一个人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根本动力和保障。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能具备敢闯、敢冒险、敢于怀疑和批判,才能具有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方案的精神。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不断地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并经过与同学们长期的合作,良性砥砺,逐步培养起对真知的执著追求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二、《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法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尽管案例教学法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西方经济学》实际教学中并不是很如意,目前普遍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师对案例教学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同时教师案例教学能力也有待提高。虽然《西方经济学》教师普遍认识到案例教学的重要性,但对案例教学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认识不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强调以“教导致学”,以教师为中心,照本宣科,将案例教学混同于举例,或认为案例教学就是把案例介绍给学生,做简单的分析总结,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只能处于被动地位,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因而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目前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因为案例教学不仅需要教师有关于案例的包括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而且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和控制课堂的能力,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这一切都对于案例教学的教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就目前情况看,教师这些方面能力是有欠缺的,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通过多种途径来完善。

(二)学生对于案例教学的参与积极性和认识水平参差不齐,影响创新能力培养。因为《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包含着大量的经济变量关系及建立的数学模型,故学生大都倾向于选择语言讲述、图形和模型分析的传统方法,所以当采取案例教学法时,部分学生、特别是理科学生感到难以适从,不能积极参与案例教学各个环节,出现课前准备不充分,不能认真、详细地阅读案例,查找相关背景资料并准备发言提纲;课堂上不能积极参与发言和讨论,或者不能思路清晰、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也不是认真地聆听其他同学的观点;课后不认真总结,这导致教师组织的案例教学程序不能有效地展开,同时,因为积极性不同导致同一个问题提出认识水平参差不齐的解决方案,有的具有一定的现实性,有的只是理论的复述,甚至是一些臆想,这难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三)案例教学中案例针对性不强、时效性差等问题影响创新能力培养。《西方经济学》案例本身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也会影响通过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是针对性不强,且时效性差。目前,各个高校《西方经济学》的案例库中的案例普遍存在着针对性不强的问题,而且相当多的是时效性较差的案例。这是因为案例一般是西方经济学教师自己在编写并使用,而编写和建立案例库是一项重要、持续的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财力,所以单独的或几个教师建立案例库,就必然出现针对性案例少,国际性案例多,本土化案例少的问题,而且不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这就难以满足学生案例教学需要,因而难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二是案例教学环节设计不完善。案例教学的方式较多,普遍采用的是课堂讨论式,这一般需要设计如精选案例、学生课前准备、课堂讨论以及案例归纳总结等几个环节,但是目前案例教学环节中往往缺乏案例演示、分析讨论以及总结点评等环节,特别是多媒体教学不完善,案例演示单调;分析讨论没有充分展开,学生的思考、讨论的积极性并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这就可能导致案例教学流于形式,案例教学所应有的创新能力培养作用难以发挥。

(四)案例教学的教学管理体制问题是影响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这主要体现在课程课时设置、考核制度等方面。首先,案例教学在《西方经济学》全部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很小,这主要是因为各个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一般设置课时为51~68学时不等,如果多开案例教学课,则会挤压理论知识的学时,因此导致各高校为了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就减少案例教学学时。其次,学校关于《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考核制度也影响着案例教学法的广泛开展。因为目前各高校课程考核普遍规定,《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其比例为平时成绩占20%或者30%,期末成绩占80%或者70%,其中期末考试基本是以传统题型方式考察西方经济学理论内容,而不是采用其可以体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其他考核方式。

三、广泛开展《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法突出培养创新能力的对策

针对目前高校《西方经济学》在案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应以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导向,加强案例教学改革,以期通过加强《西方经济学》的案例教学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教师要强化《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创新能力培养,不断提高自身案例教学能力。首先,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通过采用案例教学法,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西方经济学经济理论,更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是因为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案例教学法认为,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活动,而学生则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获取的知识和信息进行分析、检验、批判和创新,在逐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其次,教师要积极提高自身案例教学能力,这不仅要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科研水平,而且要通过参加培训班、观摩同事的案例教师实例、进行经验交流,通过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参加企业的实际工作,以提高教师的案例教学水平。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案例教学的各个环节,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求学生课前积极准备。引导学生要认真熟悉案例,并利用多种手段了解相关理论、知识及背景,写出发言提纲,为课堂案例讨论做准备可采取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其次,引导学生在课堂积极参与并踊跃发言。在课堂讨论环节,教师要营造一个平等的、宽容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并积极讨论,各抒己见,提出创新性的思路和方案;再次,要学生总结针对各个解决方案的讨论结果,写出案例教学报告,逐步培养起学生针对不同的问题,能够迅速组合知识,提出适应性解决方案的创新技能。

(三)精选有针对性案例,完善案例教学环节,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可靠基础。首先,《西方经济学》教师要认真选择好与各个章节内容密切相关的、最具有启发和代表性的案例。这些案例应该既有中国的又有西方的,既有经典性案例又有反映当前国际国内最新经济状况的实例,特别是要多关注我国改革开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将西方经济学理论与我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以此来逐步提高学生创新性的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其次,要合理安排案例教学的各个环节:讲授有关章节的理论知识——精选相关案例——让学生撰写发言提纲——小组内讨论——全班集中讨论——教师总结性点评并依据案例对相关经济理论总结——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再次,给学生提供相近问题的案例,使其通过对案例的自主思考,培养学生逐类旁通的创新能力,同时要建立案例教学的有关考核制度,将案例教学课堂中各个环节学生的表现都纳入考核范围。

(四)学校要改革案例教学的相关教学管理制度,为推动《西方经济学》课程运用案例教学提供宽松制度环境。首先,要适当增加《西方经济学》课时量。这样既能保证完成理论内容的教学任务,而且还可以根据需要运用如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其次,学校要划拨经费建立案例库。同时,对于教师编写的教学案例并进入案例库应给予计算适当的科研工作量,在职称评定或各种评奖中给予认定,这有利于案例教学的广泛发展。第三,在课程成绩考核方面,可以分为期末考试和平时考核,同时,适当降低期末考试成绩比重,且在期末试题中,在传统题型的基础上,要适当加大材料分析题分数比重,以加强对案例分析能力的考核;对平时成绩的考核,主要以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发言提纲、讨论发言、分析报告等来评价,且对创新型的思路和方案给予较高的成绩。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在案例教学中查阅资料、发言的积极性,又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等多方面的创新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崔蕊.《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实施中的主要问题和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3.

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第7篇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9—0047—01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从世界的发展看,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能力,而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小抓起,从基础教育抓起。下面,笔者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传统教学中,每一节课几乎都以教师的讲解为主,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时间很少。因而,培养的学生虽然基础知识扎实,但缺乏灵活性、创造性。目前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学生自主地探索并学习新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改变以往旧的师生关系,建立新型的合作、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转换角色,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多花一点精力去引导学生多看、多思、多动、多说,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法去学习数学知识。

二、使学生学会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就说明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十分重视学习方法,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的就是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要学生学会学习,就必须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使他们懂得怎样去观察并发现问题,怎样分析问题,怎样解决问题。认知学家也认为,只有学生学会了学习,才能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基础和保障。

三、巧妙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爱因斯坦曾经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无论在数学教学还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存在着一些很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作为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提出各种数学问题,并且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积极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改变以往由教师为主提出问题或直接给出问题的教学模式,因为这样做对学生的思维无形中进行了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无法得到提升。因此,在课改实验教学中构建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数学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体模式是这样的:

实践证明,在这样的数学教学模式下,教师能引导学生走上科学发现的道路,为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进行创新性学习营造一个良好氛围,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重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上的新思想、新概念和新方法往往来之于发散思维,即非逻辑思维。数学创造能力的大小和发散思维的能力成正比。另一方面,知识量越大,则联想、类比、相象的领域就越广,从而产生新思想、新概念、新方法的机会就越多,所以创新能力的大小又和知识量成正比。徐利治教授给出了以下公式:创新思维能力=知识量×发散思维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提倡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好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怀疑与批判精神

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第8篇

(岑溪市安平中学广西岑溪543200)

【摘要】课堂教学的成败取决于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实践证明,激发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行之有效的一个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习惯是学生学好数学,教师顺利开展教学的利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学生数学思维的推动力在于教师在课堂所营造的课堂氛围。

关键词 结合实际;解题思维;思维习惯

To cultivate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of exploration and thinking to solve problems

Liang Ruijiang

【Abstract】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classroom teaching depends on whether students actively,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stimulate the students´ mathematical thinking ability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athematics teaching method. Training students´ logical thinking habit is the student learn mathematics, teachers teaching smoothly. Develop students´ mathematical thinking ability is the key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lassroom teaching, students´ mathematical thinking of the driving force lies in the teachers´ classroom atmosphere in the classroom.

【Key words】Based on the actual; The problem solving thinking; Thinking habit

课堂教学的成败取决于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新时期的数学教学对我们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讲求实效,提高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也给我们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目标,"如何在课堂教学的四十分钟内增效益,提质量?"多年的教学经验说明,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而提倡思维开放的教学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习惯将会有效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

一、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生活问题带动解题思维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就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教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1、结合生活实际,合理组织教材,提高学生用数学思维看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因此,课堂教学中必须开放形式上的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问题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例如对于如下的问题:"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如果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可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这种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做法,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了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结合生活实际,联想生活情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之后,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邻居李爷爷带了一些钱去鸡蛋和鸭蛋,他带的钱如果只买鸡蛋,恰好能买10只,如果只买鸭蛋恰好能买20只。那么他买5了只鸡蛋,剩下的钱可以买多少个鸭蛋?这个问题突破了常规"工程问题"的命题方式,提高了命题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学生在思考这类问题的时候,就可以举一反三,学以致用,从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3、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二、培养学生解题的思维习惯

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反过来,良好的逻辑思维,又会引导出准确、流畅而又周密的语言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老师只强调"怎样解题",而忽视了"如何说题(说题意、说思路、说解法、说检验等)"。看似这是重视解题,实则这是忽略解题能力的培养。另外,从学生解题的实际表现看,学生解题的错误,一般是由于缺乏细致、周密的逻辑思考和分析。特别是当作业量稍多时,这种表现更为突出。加强课堂教学中的"说题训练","一例多说"法即采用"顺逆说"、"转换说"和"辩论说"等几种训练形式,养成学生解题的思维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1、顺逆说。

每解答一道应用题时,不必急于去求答案,而要让学生分别进行顺思考和逆思考,把解题思路及计划说出来。再把说出的意义与原题对照,看看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则要重新分析,认真检查,直到说出的意义与原题一致为止。

2、转换说

对于题中某一个条件或问题,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转换的思想,说成与其内容等价的另一种表达形式,使学生加深理解,从而丰富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这样,学生解题思路就会开阔,方法就会灵活多样,从而化难为易。

3、辩论说

鼓励学生有理有据的自由争辩,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发表不同见解的思维品质,寻找到独特的解题方法。有一次,一位老师教学解答圆面积一题时,老师问学生:"计算圆面积要知道什么条件才能进行计算?"多数学生回答"必须知道半径,才能求出圆面积。"但有一个学生举手表示不同意,认为"知道周长或直径,同样可以计算圆面积。"对这个学生的回答,老师一方面作了肯定,另一方面要他和持不同意见的同学进行辩论。这样,双方经过几轮辩论后,使这位学生认识到"已知周长或直径,最终还是要先求出半径"的道理。另外,也使大部分同学明白了"不光只有知道半径,才能计算圆面积"的道理。 学习"圆的认识"后设计游戏:学生站成一排横队,距队伍2米处放一泥人,大家套圈。学生体会到不公平,应站成一圆圈或站成纵队才公平,更好地体会"在同一个圆内半径都相等"。

三、多面思维探索,培养学生解题思维的灵活性

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去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容易产生消极的思维定势,造成一些机械思维模式,干扰解题的准确性和灵活性。有的学生常常将题中的两个数据随意连接,而忽视其逻辑意义。为了排除学生这种消极思维定势的干扰,在解题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常运用的方法有"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

1、一题多问。

同一道题,同样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可以起到"以一当十"的教学效果。象同一道题,老师还可以从分析上多提问,从解法上多提问,从检验上多提问,进行多问启思训练,培养学习思维的灵活性

2、一题多解。

在解题时,要经常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探求解题途径,以求最佳解法。

3、学生解题时,往往受解题动机的影响,因局部感知而干扰整体的认识。通常,教学中的变条件、变问题、条件和问题的互换等,都是一题多变的好形式,但是,变题训练要掌握一个原则,就是要在学生较牢固的掌握法则、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变题型练。否则,将淡化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不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

四、利用思辨问题或实验结论作引导

利用思辨问题或实验结论作引导。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启发学生的思考。有时学生所学的知识混淆不清。

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第9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考能力;思维方式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对学生数学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需要还不是很大,数学也是有一定活动性和趣味性的,在这个阶段帮学生养成学习数学的良好方法,树立学好数学并不困难的观念,引起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以后加大难度的数学学习课程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小学数学更应该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结合动手操作,从趣味中培养实践能力

数学课程中对计算能力的要求显然是强大的,但一味地计算显然也是枯燥的,为了培养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全面发展能力,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代数与几何方面的简单知识都有简单的涉及,其中也含有许多需要学生动手操作探究的趣味性课程。比如,一年级在教学“认识立体图形”时,让学生进行看、摸、想、滚、比、分、搭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刚入学的学生在“玩”中初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再如,六年级教学正方体的展开图,这部分内容相对抽象,如果不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不容易将复杂的展开图在头脑里建立一定的表象,因此,课前就让每个学生准备几个纸做的正方体,并在六个面上分别标上下、前后、左右,课上先教给学生剪的方法,沿着棱剪,然后小组合作,看看展开后有多少种不同的形状,哪些可以归成同一类,学生不一定能把11种情况全部展示出来,但是自己动手以后,他们会看到,标着上下、前后、左右的这些面,相对的面如果在同一行或同一列,中间一定只隔一个面,不在同一行或同一列,中间可以隔着一些面,这样他们能清楚地知道,相对的面是完全隔开的。

二、方法多样化,从口算练习培养数学思维的敏捷性

任何阶段的数学学习都不能离开计算,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特别是小学时期培养好口算的能力,可以为以后学习的内容打下基础。口算的教学也是多样化的,教学中要注重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易掌握的计算方式学习。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后,鼓励大家互相讨论,讲出自己计算的方式一起交流。比如,在计算18+24的时候,有的学生习惯先计算10+20=30,再计算8+4=12,最后得出30+12=42;有的学生习惯运用18+20=38,38+4=42的计算方式;有的学生习惯运用10+24=34,34+8=42的计算方式。相互交流下来,方便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算数方式。在乘除法及其他方面,这种交流方式同样也起到很大作用。还可以举行一些课堂口算抢答、计时速算等方式来练习学生口算速度,全方面提升学生的口算能力。

三、培养学生数感,让学生全方面地了解数学

在学习数学时,拥有好的数感可以使学生学习数学时掌握清晰的分析思路,数学学习也就会变得简单起来。教师可以通过创建情境、练习生活、构建平台等方式帮助学生培养数感。比如,教师可以帮学生创建操场健身器材的场景设想,我们想象着数一下,我们的操场上有一个梅花桩、两个单杠、三个双杠……从而经历了一个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再比如,教师提出0这个数字时,让学生想象在哪里见到过,“刻度尺上”“温度计上”“电话拨号键上”……同学们的答案五花八门,脱口而出,在这些回答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0可以表示温度的分割,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电话号码,引导学生对生活周边的事物都能和数学产生联系,加深数的理解,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感。

在小学数学学习阶段,从动手能力方面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练习口算增强学生能力,培养数感锻炼思考思维,从而一步步地帮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掌握数学思维,做好具体抽象思维到逻辑抽象思维的良好过渡,对以后学习更深难度的数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