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会计电算化研究背景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15 17:05:17

会计电算化研究背景

会计电算化研究背景第1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微课 互联网+

一、传统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开发现状

在传统的《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设计中,我们常常以章节和小节为单位,章节的划分例如从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初始化、账务处理系统模块,报表管理系统模块、工资管理系统模块。我们将各章节在细分成个小节。以从主干到分支、每个知识点从了解,然后到应用的方式构建和完善课程知识点。传统的会计电算化课程以“面”为单位,围绕某一个课题和线索进行讲解,涉及面比较广,在课程的时间上往往需要较长时间。而会计电算化微课程,将知识点进行细化,去结构化,一次将清楚一个知识点。

二、基于“互联网+”背景下《会计电算化》微课设计与构建思路

目前主流的微课时间一般分为3分到5分钟,5到10分钟,而15到30分钟的课程则可以作为小型专题进行学习。以点为单位,用较短的时间将某一个问问题和概念讲述清楚即可。所以在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构建中,每个分项知识点,能够独立的进行课程知识点的讲述,然后整合起来又有一个逻辑体系。会计电算化的学习者可以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学习者在任何地点利用移动终端就可以学习指定内容。

(一)利用章节知识点以及实际操作来进行微课程的开发

在系统初始化模块里面的账套的设置和数据备份知识点,我们进行微课的开发模拟了两个案例进行讲解,在讲解知识点的时候快速的进行实务操作来进行课程的开发。将整块的知识点进行碎片化。微课可以抽取大家比较关注的,比较难的点,比如账务处理(总账)账套期初数据录入等。

(二)我们利用动漫短片等形式进行微课程的设计和开发

微课的讲课时间是有限的,我们需要把握好知识点,在一定的时间里完成知识点的构架,这个是比较关键的。在传统的课程一般是课程导入,知识点讲解,课堂联系和课程小节等。而利用动漫短片等多媒体手段,我们可以进行故事的绘制来进行知识点的灌输,形成若干个微课动漫系列小短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趣味性。

(三)《会计电算化》微课制作设计构建思路以及案例分析

例如我们以会计电算化中的创建账套为微课制作的微课名称,在知识点的描述上,我们主要以讲述和指导创建账套为主。知识点的来源,我们选取的是《初级会计电算化》第一张第一节。在基础知识的准备上,我们会讲述学习本微课之前,已经完成系统管理的学习,掌握系统注册、增加操作员权限设置,初步认识见账的基本步骤。

在教学类型上,我们采用操作演示型。我们以动画情景导入创建账套的任务,提出如何创建账套的问题,通过视频展现操作过程。最后回顾操作过程的要点和注意事项以加深印象。

在时间的分配上,片头设计,微课主题,主讲教师的名字,背景音乐等设计为10秒。在正文讲解的时候,我们会花4-8分钟,其中30秒的时间引入情景,提出任务,比如模拟新公司成立,需要建立账套的动画效果呈现(写字楼、办公室、公司招牌、电脑、会计员)对白为:新公司成立,我们如何运用财务软件创建一个新的账套。然后1分钟的时候时间进行任务内容展示,如何录入新公司的各项信息,公司名称,所属行业,法人,税号等主要业务范围信息。3分钟的时间进行操作视频,逐步演示创建一个新的账套。1-2分钟时间进行操作要点回顾以及注意事项,最后进行片尾小结。

三、会计电算化微课程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思考

在会计电算化微课的构建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我们将会计电算化课程进行切割、碎片化后,容易形成信息孤岛,有些知识点整合不够或者缺乏融会贯通。因此我们在课程的分解上,需要围绕核心知识点创建一些专题,比如在工资管理系统专题中,将工资管理系统的工作流程、初始设计、日常处理、期末处理等知识点都放到这个专题中,形成连贯性的系列微课。这样孤立的微课就能被关联化和体系化。

互联网+”时代的微课为未来移动学习成为有效的模式。利用移动互联网终端未来的微课进行行为分析和轨迹学习管理,真正的做到随学,随测。未来的技术将实现学习、测试、评价、行为分析、轨迹管理、绩效验证等更加完善的系统构架和平台,为微课提供更加广阔的前景。

四、结语

利用互联网+的背景,我们建设使用高效的《会计电算化》微课资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破解高职会计电算化人才“工学结合”的难题,满足会计工作岗位会计电算化的能力需求。未来我们将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和分析会计电算化微课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师教学新思路和新技术,为人才培养的质量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马红梅.微课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12:59-60.

[2]王飞.基于微课的基础会计教学构想[J].财会月刊,2015,03:126-128.

[3]邵艳.会计微课教学模式探析[J].绿色财会,2015,03:45-49.

[4]赵荣敏.微课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5,03:72-73.

[5]龙菊梅.会计专业微课导学的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1:26-30.

[6]谢春苗.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高职《基础会计》实训课为例[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4,05:60-62.

[7]章惠敏.高职会计微课设计模式探讨[J].电子制作,2014,08:211-212.

[8]王宁.高职财务会计课程微课资源建设探讨[J].江苏教育,2015,08:61-63.

会计电算化研究背景第2篇

>> 信息化带动文化体制改革 卫生执法机构信息化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浅论电力体制改革后电力信息化建设模式 关于在医疗体制改革背景下如何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探索 以信息化推动我国大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与策略研究 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作用 会计信息化与中国CPA考试改革 信息化背景下的考试方式改革 信息化与教学模式改革 财税体制改革 就业体制改革 在招录体制改革背景下公安教学体制改革的思考 体制改革应当拒绝“泛化思维” 城市的政治化与城市体制改革 医疗体制改革应防止过度市场化 收购“大众”:文化体制改革的再度“资本化” 水管体制改革与水利管理现代化 行政体制改革法治化研究 高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考试改革探索 基于智能移动终端平台的公安院校信息化考试改革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刘文平,叶惠文,郑德庆,杜炫杰.广东省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计算机技能水平需求情况调查报告[J].计算机教育,2008,(3):40-43.

[4]叶惠文,杜炫杰,李丽萍.华南师范大学《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效果调查分析告[J].计算机教育,2009,(12):154-158

会计电算化研究背景第3篇

电子商务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其属于一种全新的交易方式,交易过程中要将网络作为平台,最大的特征就是交易过程不需要面对面进行。传统的会计理论在这种形势下就表现出了明显的不适应性,如何对会计理论及管理方法进行创新是所有企业共同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电子商务对会计的影响,阐述了电子商务背景下会计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电子商务背景下会计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

电子商务;会计;影响;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以及人民生活发生了重要改变,可以说任何一个行业的运行和发展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彻底改变了企业生产和经营模式。这种变化对传统会计理论和管理方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了更好的适应电子商务环境,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必要会计理论和管理方法进行创新。

一、电子商务对会计的影响分析

1.对会计环境的影响电子商务背景下,传统会计理论之所以表现出不适应性,正是因为会计环境发生了变化。所谓会计环境,就是指会计工作所面临的外界条件,具体包括两大内容,一是外部环境,主要是指电子商务背景下社会经济结构以及发展模式的变化;二是内部环境,是指电子商务对企业产品供应、经销途径以及模式的变化。就是说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发展对对企业外部环境以及内部环境同时产生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企业经营环境发生变化第一,企业组织结构重新调整,企业传统组织结构中,中层管理者主要发挥一种传达价值,将上层管理者的要求以及希冀传到给基层工作者,同时将基层工作者的意愿以及对市场的感知传达给高层领导者。而在电子商务背景下,企业组织机构趋于扁平化,中层管理者的传达作用逐渐被淡化,形成一种全新的网络化组织结构,领导者与基层员工之间可以实现零距离沟通;第二,企业的运作模式发生重要改变,单向物流的运作格局逐渐被打破,传统的纸质介质也逐渐被电子介质取代,企业运作过程中将全方位物流作为重要依据,将信息流作为企业运作的核心。(2)结算方式发生改变传统会计在进行结算时,如果金额不大,会采用现金支付;如果数额较大,或者说交易双方地理位置太远,不方便现金交易,主要采用银行汇款或者是支票的方式。而在电子商务背景下,会计结算基本实现了无纸化,不需要填写支票或者是汇款单据,一切都可以在网络上操作,提升了结算效率,有效降低了结算失误率。例如,目前很多商家都开启微信支付模式,操作简便,节约时间。(3)对传统的会计法规造成冲击电子商务导致社会经济环境发生重要改变,基本上实现了数字化交易和办公,纸面签名逐渐被数字签名代替。而传统会计法律法规中,大多数条文都是针对纸质版交易合同,矛盾也由此产生。一方面,法律中关于数字化交易的条文少之又少,导致这种交易缺乏约束,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容易发生欺诈行为;另一方面,数字交易还处于发展之中,电子合同以及数字签名中仍旧存在很多漏洞,交易双方很有可能由于某些问题发生冲突,而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又缺乏依据。另外,不同国家对电子商务会计准则的编制又存在差异,这种差异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2.对会计假设的影响电子商务还对传统会计假设造成重要影响,其中会计主体假设是指会计信息对主体的一种反映,可以说会计工作内容以及空间范围就取决于这些信息,当然这个主体是有实际形体的。而在电子商务背景下产生了虚拟企业的概念,这些企业并不是实际存在的,没有固定空间范围以及形态,这类企业最大的优点就是对市场非常敏感,能够准确预测市场环境发生的变化,在短时间内完成重组以适应这种变化。而从企业组织形式的视角来看,其本身就是在市场机遇中产生的,无论是企业形成还是退出市场等都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这种组织形式就使会计分期的最小期间明显缩短,在今后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不存在清算与破产的可能性,只能做持续经营下去的假设,这就对传统的会计假设造成了冲击。在电子商务背景下,全球贸易逐渐向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传统的货币计量方式发生了重要改变,电子货币计量在国际贸易交易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除此之外,电子商务背景下,企业要想提升自身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更加重视自身的服务质量与信誉等,这些是无法用货币衡量的,传统货币计量假设的缺点就暴露出来。3.对会计目标的影响传统会计理论中对会计目标的研究非常深入,我们可以将会计目标作为整体会计理论的框架。而实际会计工作中的确也将会计目标作为指导,包括会计程序,也包括设计方法。传统会计目标与外部经济环境、技术条件等有直接关系,而在电子商务时代,企业信息越来越透明化,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很强,这些信息是其做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会计目标也因此发生重要变化,要求企业不断提升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尤其是金融市场不断壮大以后,“有用性”已经逐渐成为会计的主要方向,也就是说会计目标将从信息披露者向着信息使用者的方向转变。

二、电力商务背景下会计面临的主要问题

电子商务背景下会计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安全性问题。首先,会计资料大多数都以电子版形式存储在电脑系统中,一旦系统被黑客攻击,一些重要的会计数据就有可能泄露,对企业造成经济损失;其次,内部管理者或者是工作人员为了自身利益可以修改原始数据,导致对外公布的会计数据失真,影响投资人员对企业运转能力的判断,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二是适应性问题,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以后,各类先进的信息技术以惊人的速度革新着,传统的会计管理模式显然已经满足需要,即使企业积极创新,采用全新的会计管理方法,在不断升级的系统前仍旧表现出不适应性,不利于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提升。三是在电子商务模式的冲击下,计算机网络可以使整体即全过程简化,同样带来的问题是,对于新型网络知识的人才的需求也就越大,这就要求当代会计人员在精通自身业务,熟练运用会计核算专业知识外,对于当下新型计算机网络的会计核算知识也要有充分的了解,如若不然就会造成经济核算流程与实际运行脱节,拖慢整个企业的商业节奏,加大了人力物力的负担,因此,在这种背景下的会计工作者要有更为先进的专业素养,去面对一系列新知识、新体系、新方法的考验,去迎合互联网时代企业的需要。

三、电力商务背景下的会计创新

1.会计相关法律法规的创新电子商务背景下,会计创新要从法律法规开始。首先,要对电子交易市场进行规范,包括具体交易方法以及违规的惩处方式等,一方面是有效避免交易中的欺诈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另一方面是为纠纷仲裁提供依据,避免出现解决电子交易纠纷时无据可依的现象。其次,要与国家市场接轨,进行外贸交易活动时考虑到两个国家在法规政策上的不同,一方面各个国家之间要相互协调,尽量统一法律法规,免去很多麻烦;另一方面对于有法律冲突的合同条款要进行补充说明,提前约定好究竟按照哪一条文履行义务,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2.加强综合型人才的培养电子商务背景下,企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发生了重要变化,仅仅具备专业会计知识是不够的,对此,企业应该加强对综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提升其计算机操作能力,掌握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方法,提升会计核算的效率;其次,要加强其对电子商务市场的了解,明确市场需求;最后,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了解投资者的需求,及时披露企业会计信息,提升企业信誉,吸引投资,维护市场稳定。3.重视网络会计、扩大会计服务范围在以往传统的商务模式下,会计核算通常是手工操作,即使在当今计算机会计软件产生并趋于完善的情况下,算然一定程度上简便了运算流程,节省了人力成本,但是这种计算机软件运算程序大,项目冗杂,对会计核算的整体运转周期要求严格。因此在电子商务的大环境下,要想提升会计与环境的适应性,企业就必须重视网络会计,采用灵活的会计计量方法,根据实际需要对会计信息进行披露。首先,要加强基础硬件设施的建设,完善基础会计信息系统,提升会计信息的处理效率,促进资金流转,提升企业在电子商务市场上的竞争力;其次,管理者要提升网络操作的安全意识,一方面是避免系统被黑客攻击,重视系统的日常安全管理,防止重要的会计信息外泄;另一方面是避免信息被内部工作人员篡改,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最后,企业要及时了解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情况,尤其是一些重要软件的升级情况,做到系统以及会计管理方法的及时革新,提升企业会计的适应性。另外,企业要根据会计目标的变化对工作范围进行重新规划,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网络,使会计部门与其他部门和企业建立直接联系,扩大会计的服务范围。一方面会计信息要为企业自身服务,通过会计信息判断企业发展状况,制定出合理的发展战略;另一方面会计信息要为市场中的投资者者服务,利用会计信息网络提升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及时性,引导其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维护电子商务市场的稳定。

四、总结

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的商业运作模式,对会计环境、会计假设以及会计目标等产生重要影响,传统的理论以及管理方法表现出不适应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应该完善相关法律,为会计在电子商务背景下的发展提供依据,企业要重视培养综合型人才,扩大会计服务范围,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吴腾烽.电子商务对会计的影响及会计的发展趋势[J].商业会计,2012,11(13)04:103-104.

[2]周天承.电子商务对会计的影响及电子商务会计的发展趋势研究[J].现代商业,2014,16(14)08:209.

[3]王晓羽.浅谈电子商务对会计的影响及会计的发展趋势[J].商场现代化,2014,15(10)24:43-45.

[4]邓永昌.电子商务对会计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天津经济,2009,12(14)09:62-64.

[5]唐洋阳.电子商务对传统会计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4,15(11)33:178-180.

[6]王慧娟.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对会计的影响[J].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2006,13(11)01:111-112.

[7]翁志伟.浅谈管理理论与方法及电子商务对成本会计的影响及解决途径[J].中国科技信息,2006,10(12)05:211,216.

会计电算化研究背景第4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 电算化 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已经到来,顾名思义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主体的经济,它改变了密集粗放的生产管理模式。在知识经济背景下,财务管理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其中会计电算化就是最好的体现。会计电算化极大的提高了企业的财务管理效率,但是在管理当中还存在重视力度不够,管理不健全等系列问题,因此对知识经济背景下会计电算化的问题和对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会计电算化概念分析

会计电算化通俗的说就是在会计工作当中以计算机技术技术进行会计工作管理。在目前的研究当中会计电算化就是利用会计软件,指挥在各种计算机设备替代手工完成或在手工下很难完成的会计工作过程,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是一个应用电子计算机实现的会计信息系统。

二、企业电算化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企业会计电算化管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会计电算化工作已经得到普及,但是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企业会计电算化内部管理当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概况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对企业电算化重视力度不够,缺乏应由的管理岗位

当前在我国很多企业会计电算化管理当中对企业电算化重视力度不够,很多企业管理人员认为,会计人员无非是算算数字的工作,不需要进行过多的投入。在会计电算化认知上也是简单的认为,有部电脑就可以了。没有专门的财务管理软件,更不可能有专门的会计电算化岗位。

(二)电算化操作管理操作流程不健全

当前很多企业电算化管理当中电算化操作管理制度不健全,这主要表现在企业电算化在操作过程当中没有一个完善的工作流程,不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另外会计电算化操作过程当中,缺乏应由的审计管理工作,致使企业会计电算化管理当中存在安全隐患。

(三)电算化背景下安全问题突出

在企业电算化管理过程当中很多公司会计电算化安全问题管理突出,这主要表现在企业会计电算化管理和操作人员安全意识薄弱,没有进行有效的密码管理。另外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企业财务管理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在互联网运作当中还存在病毒、黑客等安全隐患,部分企业针对这些问题认知不足,会计电算化管理存在安全漏洞。

三、加强企业电算化管理的措施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面对会计电算化管理当中存在的系列文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有效提高企业会计电算化管理水平。

(一)加强对电算化的重视力度,加强电算化岗位管理

首先企业要加强对电算化的重视力度,加强电算化岗位管理。在实际的管理过程当中要认识到会计电算化的战略地位,加大电算化的投入,提高电算化管理水平。在实际的管理工作当中要建立完善的电算化管理岗位。如电算主管岗、电算维护岗、电算维护岗、审核记账岗。如电算主管岗是由财务管理总部设立,负责公司会计电算化的规划和管理,协调公司财务用计算机的使用及财务软件的运行;对电算化操作人员的权限进行分配及管理;协调、督促财会人员的电算化工作,完善公司的电算化制度。

(二)完善电算化操作流程

在企业会计电算化管理当中要完善电算化操作制度,保障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高效进行。在实际工作当中电算维护员每天到岗后,首先检查服务器是否正常开启,检查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是否正常运行,为其他工作做好准备;会计人员根据原始凭证运用正确的会计科目填制记账凭证,并打印机制记账凭证,同时签名或盖章确认;审核人员审核记账凭证及所附原始凭证,审核无误后在打印出的记账凭证上签名或盖章确认,并立即对机内对应记账凭证执行“审核”操作。审核人员将已审收(付)款凭证交给出纳;每天工作结束后,电算维护员可依据工作情况选择是否关闭服务器,如要关机应提前通知电算主管,由电算主管通知各在线操作人员,各在线操作人员退出后方能关闭服务器。

(三)加强电算化安全问题管理,提高电算化安全管理力度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加强电算化安全问题管理显得非常重要,这样这样才能有效保证电算化有序进行。在实际管理当中内部管理人员要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对财务软件日常操作维护工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电算维护员应及时解决。如不能排除,应立即报告电算主管并联系财务软件供应商予以指导或现场处理。操作人员必须以“命名用户方式”登录财务软件系统,操作人员的密码由操作人员自己拟定。操作人员对自己的密码必须严格保密,泄漏密码产生严重后果的应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另外在实际工作当中对财务软件的修改、版本升级等程序维护由财务软件供应商负责,电算主管及电算维护员应与软件供应商进行联系,及时得到新版财务软件。财务软件系统客户端以VPN方式通过防火墙管理。客户端的防火墙证书及密钥由信息技术中心统一发放,防火墙证书每年进行一次更新。各单位电算维护员必须妥善保管信息技术中心下发的各类证书和密钥。如因保管不善,导致泄密并产生严重后果的,应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四、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会计电算化过程当中还存在重视力度不够,岗位不健全;电算化操作流程不规范;安全问题突出等系列问题。因此在实际管理当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加强会计电算化重视力度;完善操作流程;提高完全管理水平,有效提高企业会计电算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会计电算化研究背景第5篇

【关键词】二值化;;双阈值;评价函数

1.引言

图像阈值分割[1]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图像分割技术,它利用图像中要提取的目标与背景在灰度特性上的差异,把图像视为具有不同灰度级的两类区域(目标和背景)的组合,以确定图像中每一个象素点应该属于目标区域还是背景区域,从而产生相应的二值图像,图像二值化处理的关键是阈值的选择。国内外学者研究表明,普通的阈值选择方法应满足不受图像质量及图像类型的限制、能保留足够的图像特征信息、可实现对不同图像阈值的自动选择、效率代价可以忍受等几方面的要求[2][3]。

常见的二值化算法有,全局阈值二值化,包括迭代法、算法、最大熵法;局部阈值二值化,包括算法、算法等。本文重点介绍了传统的算法,该算法虽然在实际图像的分割中实现了阈值的自动选取,二值化处理效果较好,但是具体实验发现,法致命的缺陷是当目标与背景灰度差不明显时,会出现目标背景误判、缺失的问题,导致丢失图像的大量原始信息,因此其应用受到限制[6]。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方法的改进双阈值二值化,目标背景误判、缺失这一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2.二值化图像分割

假设图像有个灰度等级,用阈值将其分为2个区域。求得两个区域的像素与图像总像素之比、灰度均值,继而求得关于阈值的类间方差函数,使得类间方差为最大值的,即是分割图像的最佳阈值。

3.改进的双阈值二值化

3.1 改进的二值化方法

5.总结

本文给出的方法,即基于方法,设置使得类间最大,类内最小的评价函数,求得阈值;在单阈值的基础上,通过设置权值,求得双阈值。实验证明,本文方法在降低原始灰度图像直接边缘提取后存在的大量噪声,得到轮廓清晰、目标精确的边缘图像方面有很好的实用性,在实际图像的二值化图像分割方面可以得到较好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徐建军,高山,毕笃彦,陈游.一种新的图像分割算法[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1(01).

[2]付忠良.图象阈值选取方法的构造[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00,5A(6):466-469.

[3]岳振军,邱望成,刘春林.一种自适应的多目标图像分割方法[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04,9(6):674-678.

[4]罗希平,田捷,诸葛婴,王靖,戴汝为.图像分割方法综述[J].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1999(03).

[5]陈冬岚,刘金南,余玲玲.几种图像分割阈值选取方法的比较与研究[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3(1):77-80.

[6]N.R.Pal,S.K.Pal.AReview on Image Segmentation[J]Techiniques.Pattern Recognition.1993.

[7]王凤朝,黄树采,韩朝超.基于改进的二维Otsu法的图像分割法[J].航空计算技术,2008(04).

[8]冈萨雷斯编著,阮秋琦等译.数字图像处理(matlab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145-167.

[9]张汗灵著.MATLAB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5,217-230.

会计电算化研究背景第6篇

通过光敏三极管将光的强弱转换成光强的电信号,该信号送入放大器经放大处理,同时送入两路比较器,其中一路是上限比较器,一路是下限比较器.通过光电转换模块对光强的转换,当输出电压达到0.4~0.45V时,放大器输出信号小于下限比较电平,下限比较器翻转,信号送入反相器,通过显示模块进行显示,随着光强的增强,当输出电压达到0.55V,放大器输出信号小于上限比较电平,上限比较器输出发生翻转,信号送入反相器。

2照明灯电压闭环控制

光敏三极管接收的光强信号经处理送入压控开关电源的控制端,对输出电压进行控制,使加在灯丝两端的电压随光强的变化而改变,从而实现照明灯电压的自动调节。通过设计的硬件电路,可以实现设备所需的标准背景电平,调节出口处光强的强与弱,都可以根据信号的变化,自动将输出灯压调到合适范围内,实现照明灯的闭环控制。

3设计方法

3.1电源模块

本电源是两个独立电源的组合体,其中主控电源是一个可靠、大电流压控电源,其输出电压随其控制端外加的直流电压的改变而变化。输出电压为交流220V+20%,50Hz。输出电压精度及负载能力、电路保护功能都有输出短路保护。图4为电源控制特性曲线,可清晰的看出电源模块输出电压随控制电压的关系。

3.2运算放大器

运算放大器[4-5]具有两个输入端和一个输出端,如图5所示,其中标有“+”号的输入端为“同相输入端”而不能叫做正端),另一只标有“一”号的输入端为“反相输入端”同样也不能叫做负端,如果先后分别从这两个输入端输入同样的信号,则在输出端会得到电压相同但极性相反的输出信号:输出端输出的信号与同相输人端的信号同相,而与反相输入端的信号反相。本文设计应用LM型运算放大器,通过电路设计来完成合理控制电压输出。

3.3ProtelDXP

ProtelDXP2004[6]是一个32位的电子设计系统,它是一套构建在板级设计与实现特性基础上的EDA设计软件,其主要功能包括电路原理图设计、印刷电路板设计、改进型拓扑自动布线、模拟/数字混合信号仿真、布局前/后信号完整性分析、PLD2004可编程逻辑系统,以及完整的计算机辅助(CAM)输出和编辑性能等。原理图设计系统是ProtelDXP2004的主要功能模块之一,提供了强大的电路原理图绘制功能:1)功能完善的多功能编辑器;2)层次化、多通道的原理图编辑环境;3)交互式全局编辑功能;4)强大的电路设计自动化功能。本文通过此软件设计背景电路模块,实现背景目标的模拟,也为工程实践打下基础。图6为背景目标电路的主要设计部分,可实现背景照明等的电压调控,再根据电压控制电路调节获得检测仪所需要的背景电平信号,从而达到标准。

3.4Multisim

Multisim[7]是美国国家仪器(NI)有限公司推出的以Windows为基础的仿真工具,适用于板级的模拟/数字电路板的设计工作。它包含了电路原理图的图形输入、电路硬件描述语言输入方式,具有丰富的仿真分析能力。仿真的内容:1)器件建模及仿真;2)电路的构建及仿真;3)系统的组成及仿真;4)仪表仪器原理及制造仿真。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电路仿真图

如图7为模拟背景电路电压输出仿真,根据仿真图可以得出电路反应时间以及输出电压值,根据设计,得到电压值为0.424V,基本上符合研究计划的0.4~0.55V标准,可以为此检测仪进行设备的性能参数检测提供均匀的符合标准的光源。通过主控计算机输出的控制指令,使输出的背景在0.4~0.45V区间,进行设备的各性能参数测试。

4.2背景目标实现

应用ProtelDXP2004软件进行PCB板设计连接,以此进行实装电路构造,并组合此检测系统,验证此设计的正确性。图8为本文设计电路所生成的目标背景信号源,根据主控计算机的输出命令,调节输出电压,应用设备对背景目标进行信号采集观测,可观测到图8中的亮斑即为目标源。为下一步进行目标跟踪、数据处理打下基础。

5结论

会计电算化研究背景第7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跨文化能力 计算机主导 培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0-0110-01

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能力”对人们之间能够顺畅的进行生活交流和语言交流有着直接影响。在五十多年前就开始对“跨文化能力”进行了研究,在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国内外学者一直深入而广泛的在研究“跨文化能力”,最终还提出了许多的理论模型。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开始根据外国的实践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现实情况,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起公认的“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

根据多方面的研究结果显示,培养“跨文化能力”更倾向于“交际能力”的培养,此外,还包括实际交流过程中交际者的文化背景以及语境作用的培养。全面的交际能力包括实际效果、语境、动机、技能以及知识,培养“跨文化能力”时同样要重视这些基本的因素。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突破,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计算机的地位逐渐由辅助发展成为了主导。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所建立起来的个性化教学模式,高度虚拟化了教学情景,教学活动也打破了传统时间和空间上束缚。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图片、音频、视频已逐渐代替了黑板、书本,个性化、形象化的教学模式为教学增添了有效性和生动性。

一、“文化导入”培养阅读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采取的是从词汇到句子的单一培养模式,学生要先充分理解短句、词汇的含义,然后再对整篇文章进行阅读分析,单纯的只重视通过语言翻译表面意思来理解整篇文章,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出现分歧,比如,同样的单词在中国和西方国家所代表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单纯的从理解词汇层面出发会对学生的理解判断造成严重的影响[1]。

在具体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出计算机辅助教学工具的优势,对作者的写作风格、文章的文化背景等通过计算机技术直观的展示给学生。展示文章的文化背景,应具体包括文章所设计或描述的事情,具体发生位置,发生时间,具体文化习俗,当地人的对视态度以及生活习惯,当地人对所发生的事件持有怎样的看法[2]。包括发生事件后,相关人事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报道的,当地人对事件的态度有什么样的认识,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怎样一种状态,文章中所发生的事件具体时间、地点,关键事件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影响,作者是以何种眼观看待事件的发展方向[3]。在实际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大致的分配文章的文化背景,学生则能够利用计算机查阅相关资料,最好有类似图片、音频、视频之类的直观展示,分别讲述总结有关文化背景资料。

在充分直观了解到了文章作者、文章文化背景之后,学生将会对文章阅读能力有个全新的理解,就算在阅读过程中发现了一些不认识的单词,也不会对他们判断整体文章造成影响,文章所要真正表达的意思,或真正要带给学生怎样的理解都会变得十分清晰。

在计算机提供的图像、音频、视频等资料的基础上,学生能全面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大致写作思路以及作者的语言特点等,与此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能够体会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对以后学生在实际交流过程中起到指导性作用[4]。

二、“文化导入”培养交际能力

以“文化导入”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对所学国家的世界观、地理、价值观、传统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社会发展、历史以及主导文化等进行直观展示,通过利用有关关键事件、电影、案例等积极引导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引入音频、视频等能营造一种更为和谐的学习环境[5]。

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是非常大,这对人们的道德判断、行为准则以及思维理解造成了直接影响。自从“文化导入”之后,通过对比国家间的文化差异,加深学生对文化背景差异的全面理解,这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使用的比较好的交流方式,其包括待人处事的方法。

英文电影的来源是当地人现实生活的写照,采取当地人的说话方式进行沟通、展示出真实的生活事件,电影不但能够展示说话语调、口语以及词汇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主人公在对事对人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方面也能正确引导学生的交际。英文电影的素材很多,不同素材的电影所展示出来的社会生活环境也是不一样的,学生的欣赏电影的过程中会加深他们对不同国家文化的理解[6]。在观看的过程中加深学习,学生会随着电影情节的展开融入到电影中,有很强的带入性,同时还能实现与异国文化的融合。

参考文献

[1]高岩,卢珊,吴耀武. 我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研究的热点及其演进――基于2001―2014年CSSCI数据库文献的共词可视化分析[J]. 外语电化教学,2016(01):24-30.

[2]胡春桂. 找到大学英语与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契合点,提高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J]. 大学教育,2016(05):85-86.

[3]王蕾. 如何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与英语学习效率――评《外语学习策略与方法》[J]. 中国教育学刊,2014(12):110.

[4]邵华,喻惠群. 基于泛在学习资源共享平台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研究[J]. 山东外语教学,2015(03):37-46.

会计电算化研究背景第8篇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 内部控制; 研究

一、会计电算化系统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与传统的会计工作不同,会计电算化的最大特点就是计算机等电子设备被大量地运用在日常的会计工作中,电算化给会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改变,无论是会计工作的整个系统、组织架构、还是会计工作的流程与制度都有了重要的调整。这些改变,直接影响到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具体而言,会计电算化对内部控制工作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内容和对象发生了变化。在传统的会计工作中,内部控制工作更多的是关注会计工作本身的严格性与正确性,主要是对相关的经济事务进行管理和控制。在电算化的背景下,会计工作都是依靠电算化系统来进行,会计工作人员只需要进行初期的数据录入、收集、审核等工作,然后由系统生成相关的报表和数据处理结果。在这种工作情形下,内部控制工作除了对会计工作人员手动操作的内容进行控制以外,还需要对电算化系统的安全进行检查和管理,需要对操作人员的职责进行监管,需要了解计算机安全维护的相关知识。

第二,内部审批审核工作发生了变化。会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就是对生产经营中产生的多种费用进行严格的控制与管理,特别是对一些对外经济行为较频繁的企业而言,对费用的管理与控制就显得更为重要。传统的会计工作,对对外经济业务的管理通常是通过严格的手续与制度进行监督,需要明确的授权与记录才能进行,这其中也就会涉及到会计工作体系中的不同工作部门相互确认与相互核实,在整个会计工作体系内部形成了一个严密的互相牵制的体系。在实行会计电算化以后,岗位的调整和人员的配置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计算机的自动处理系统代替了之前很多由人工操作来进行的工作,许多之前人为控制与操作的程序被简化,会计工作人员对业务往来管理和监控的作用明显下降,审查监督权力大大削弱。

第三,会计信息的存储和处理方式发生了改变。在传统的会计工作中,对会计信息的收集一般需要通过纸张作为介质来完成,所有的数据信息、业务往来、发生的经济活动都通过文字和纸张的记载来完成,在数据记载的基础上,通过人工的方式来进行操作和处理,这种方法生成的数据结果以手工的表格或者账簿体现出来,数据是否被修改,数据是否真实有效通常能够通过肉眼的方式辨别出来。在电算化实施以后,各种会计数据被存储在电脑的硬盘或者其他磁盘上,电算化能够提高数据的处理效率,但是通过这种介质存储的数据很可能被修改或者删除,这也是会计内部控制工作中遇到的一个全新的问题。如何保证数据的真实有效和安全可靠,需要进一步的监管和完善。

二、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会计电算化系统虽然在我国已经投入使用并且在实际操作中也发挥了自己的功效,但是电算化相对于传统的会计工作而言,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在会计电算化在我国迅速普及的过程中,难免存在着一些管理上、技术上、使用上等多种多样的问题,特别是在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第一,电算化背景下会计工作岗位的配置问题。会计工作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在这个工作内部,不同人员有着不同的分工,特别是传统的会计工作,对于这种分工是很明确清晰的,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工作职责。在会计电算化的背景下,许多传统的由人工来完成的工作现在改由计算机来完成(当然,除了这种大量的对计算机等设备的操作来完成的工作以外,还有必须依赖人力来完成的工作),在当前的内部控制工作中,对于工作岗位和工作权限的控制是一个较明显的问题。首先,对于手工操作与计算机操作的控制区分不明显,哪些内容需要计算机来处理,哪些工作必须依赖人力来完成,这种工作性质上的区分控制不够明确。其次,对于进行电算化操作的工作人员来说,在同一个会计管理系统中,每个人的权限也是不一样的。当前内部控制工作中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账号与权限的控制管理不明确,对于不同级别的账号,拥有的权限也应该是不一样的。这种权限管理的不明确,会给会计内部控制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第二,会计电算化的安全问题。信息时代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高效和便捷的同时,也应该意识到这种技术进步背后潜在的一些风险,特别是当前,网络用户日益增多,各种软件、程序层出不穷,信息安全已经成为全社会都在关注的重要问题。对于会计电算化来说,安全问题也是当前会计内部控制工作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会计工作使用的软件和系统,会涉及到大量的数据处理和分析,电算化能够快捷有效地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保存,同时随着各种破解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一些网络黑客的恶意攻击,这些数据很有可能会被窃取或者篡改,特别是对于一些重要数据,如果没有严密的安全控制措施,很容易导致重要数据的流失,给企业的各种经营管理活动带来困难。所以,会计电算化的安全问题,是当前会计内部控制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这是与传统的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相比,一个重大的差异。

三、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措施研究

电算化背景下的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不仅仅是在技术上的一种进步,这种改变更是涉及到制度、管理、人员配置等多方面的改变。要做好电算化背景下的会计内部控制工作,不仅要以会计工作本身作为一个基础,而且还要兼顾到电算化技术的相关特点,将电算化背景下的内部会计控制工作落到实处。

第一,会计工作权限的严格控制。会计工作权限的严格控制,应该达到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权属清晰、责任明确。这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一个基本的原则,权力与职责相对应,有明确的权利人,才能有明确的责任承担者,在出现问题以后才能及时找到相对应的负责人员,进行完善和改进。会计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合理的岗位区分对于整个会计工作进行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电算化的背景下,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各项内容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之前的会计内部控制工作在当前演变成需要人工与计算机互相配合来进行,这样就加大了对员工工作权限进行控制的难度,不仅要对员工的权限进行控制,而且对每台计算机不同的用户账号的权限也要进行明确的控制,使得计算机的管理权限与工作人员的管理权限相配合、相一致,不会出现混乱和纰漏。这种权限的清晰能够有效地规避由于管理不清晰可能导致的各种负面问题,特别是对于会计工作者来说可能会产生的财务犯罪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遏制。

第二,会计人员有效控制会计电算化工作虽然需要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的参与,但是对于担负数据处理和分析的电子计算设备而言,一些具体的规范性工作落到实处还是需要由相关的专业人员来操作。这就意味着在会计电算化的工作中,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对整个会计工作的开展依然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内部控制工作中重视对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控制依然很必要。做好这个工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首先,对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进行控制和考核,电算化下的会计工作,需要工作人员有专业的会计知识,并且能够熟练地掌握和使用电算化设备,在会计工作人员的准入工作上,这两个问题应该是最基本的准则和要求。除此之外,很多企业在员工入职以后很少进行考核或者业务能力的检查,员工的职业素养在整个工作过程中没有得到检验也很难有大的提升,员工如果没有进步,从本质上来讲,是企业的一大损失,所以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工作应该对员工的素质予以重视。其次,企业的会计人员控制,应该选择与岗位相匹配的工作人员来予以委任。因为虽然同属于会计工作系统,但是不同岗位的工作性质还是有所差别,每个岗位所需的气质品质也各不相同,必须根据岗位的特殊性来选择与其最佳匹配的工作人员来进行委任,这是一种人性化、科学化的人事管理方式,同时,也是保证会计工作效果最大化的一个途径。

第三,加强对程序操作的内部控制。会计电算化背景下的内部会计控制工作。除了上面提到的岗位与人员控制以外,还要从程序规范上予以控制,这项控制工作是会计电算化与传统会计工作的一个显著区别。利用电算化设备对信息进行处理,也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它会涉及到对不同设备的使用,需要了解和使用不同的操作命令,按照预定的步骤来逐步完成。其中任何一个细节工作的疏忽或者流程的混乱都会带来数据信息处理的不准确,所以必须加强对电算化的程序操作规范与管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规定:首先,明确进入机房进行操作的工作人员的身份,严格审核,避免闲杂人员进入机房产生不利的影响。其次,运用电算化设备进行处理的数据必须真实可靠,这种真实性要求在数据录入和处理之前必须保证这些数据是有明确依据,具有有效性。再次,对于数据处理的结果必须进行严格的记录,特别是出现的差异不能够轻易更改,对于数据的修改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工作才能进行。最后,数据的安全保护工作。在机房操作的和处理的数据结果,不能轻易地带到机房以外的地方,更不能将数据提供给不相关的工作人员,数据保密和安全是整个流程规范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是电算化背景下,会计内部控制工作应该作出的全新调整。

第四,加强电算化设备的控制与管理工作。会计电算化背景下的内部控制工作,与传统的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相比,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突出电算化这一特质。内部控制中加强对电算化设备的控制与管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首先,日常电算化设备的管理维护。在电算化的会计工作中,计算机等电算设备扮演着工作人员的重要角色,对会计工作的内部控制工作,必须将电算化设备纳入到控制管理的范围之中。其次,加强电算化工作的安全管理。电算化工作的进行,除了硬件设备以外,还会使用到一些软件和管理系统,信息安全管理是内部控制工作必须要重视的工作内容,加强电算化安全工作管理,要吸收先进的电算化安全防范技术,加强对重要数据的管理,并且不断提升工作人员使用电算化设备的安全意识,严格规范他们的操作行为,要从整个会计工作系统内部,提升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钱玲英.试论企业如何强化内部的会计电算化控制[J].广东科技,2010(2).

[2] 韩美日.加强事业单位电算化内部控制的措施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0(9).

[3] 赵春芳.浅析电算化会计的内部控制[J].保定职业技术学院,2006(2).

会计电算化研究背景第9篇

摘 要:本文分析了计算学科课程教学计划CCC2002的特点,并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的角度探讨了基于知识背景开展计算学科课程教育的基本思想,另外还研究了计算科学思想史研究与基于知识背景计算学科课程教学的关系,同时在课程内容设置、教学组织实施、学生学科素养与能力培养等方面阐述了基于知识背景课程教学对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产生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CCC2002;课程教学;计算科学;科学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的诞生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技术作为现代技术的标志,已成为世界各国许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计算领域也已成为一个极其活跃的领域。计算学科正以令人惊异的速度发展,并大大延伸到传统的计算机科学的边界之外,成为一门范围极为宽广的学科,人们对计算学科的认识,已从知识层面上升到了方法论的高度[1]。

1989年1月,美国计算机学会(简称ACM)和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计算机分会(简称IEEE-CS)联合攻关组在《ACM通讯》杂志上刊登了他们历经4年的研究成果――“作为学科的计算科学”的报告[2]。该报告围绕计算机的主要现象,从学科的三个基本形态,即理论、抽象和设计入手,结合科学与工程科学两大学科门类的基本特征,完成了计算学科的“存在性”证明,首次给出了计算学科的定义,为“计算”作为学科及其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今,计算已不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概念,它已成为“各门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视角、观念和方法,并上升为一种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特征的哲学范畴”[3]。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计算科学的内涵与外延从学科的角度得到进一步诠释,ACM和IEEE-CS以及计算机界关于计算学科认知问题的研究不断取得重要成果,其中, CC1991(“计算学科教程1991计划”的简称)和CC2001(“计算学科教程2001计划”的简称)报告为计算学科建立了现代课程体系。随着计算科学的不断发展,其课程体系也在不断完善,2004年11月,ACM、AIS和IEEE-CS又联合公布了新的计算学科教程CC2004,文[4]对该课程体系做了分析与思考。

随着信息技术行业人才需求的与日俱增,世界上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均设立了计算科学或与之相关的专业,国内的高等院校也不例外。为了有效地推行国内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同时又能与国际接轨,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研究组于2002年提出了“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China Computing Curricula 2002,简称CCC2002)[5],该教程从计算机学科教学计划的发展、计算机学科的定义、计算机学科本科生能力培养、计算机学科知识体系演变、计算机学科课程体系结构、计算机学科课程的教学计划与组织方法等方面全面阐述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知识与课程体系的外延与内涵,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本科生能力与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为国内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制定培养方案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提供了指南,对中国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积极的推动作用。CCC2002给出了中国计算学科课程体系的描述,但如何围绕这一课程体系概括的知识领域和知识点来组织知识内容仍然具有随机性,特别是在幅员辽阔、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存在地区差异的中国,这种随机性尤为突出。因此,我们必须深入分析CCC2002的特点,理解其精神实质,根据地区的特点和各高校自身发展的水平与特色合理选择或组织各类课程的教学内容,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不断强化课程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为课程目标的实现建立良好基础。

2 CCC2002的基本特点

CCC2002的特点在于,它既有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借鉴,又融合了国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育研究成果;由体系到课程,自顶向下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按基础课程(包含部分核心知识单元)、主干课程(包含大部分核心知识单元)、特色课程(发挥各校特长,培养学生个性,体现地区特色),提出了课程分级实施策略;指出在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的描述及核心课程的设计方面,应充分体现“课程体系设计组织与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密切相关”的理念。CCC2002强调教学过程中实践的重要性,同时又要注重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值得一提的是,该教程提倡研究型教学,进一步明确了教学向教育转变的重要思想。

在CC2002教程的引导下,国内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育的广大学者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育的诸多问题,如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类型、教学计划、教学实施、实践设计、教学评价等进行了广泛而有益的探讨[6,7,8,9],并根据学科体系要求,编写出版了一大批教材,丰富了计算学科课程体系教材建设的内容,推动了计算学科课程教学改革的进程。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虽然我们一直都在强调课程与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究竟什么是当代学生经过学科课程教育应当具有的综合素质,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就目前国内较为普遍存在的教育理念而言,近代课程与教学理论凯洛夫(N.A.Kaiipob)的“捷径主义”思想仍旧占据着主导地位,受这一思想的影响,教材内容通常比较“经典”,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围绕这些经过验证的、可靠的和基本成型的知识而进行,至于这些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却少有问津。所谓“捷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的是科学上可靠的知识而不负有发现真理的任务,走的是教师引导的捷径而避免前人在历史上曾走过的弯路”[10]。虽然这一思想“发扬了传统教学论的优点,纠正了适用主义教育忽视系统知识偏向”,在目前高校教育的某些方面仍然具有积极作用,但就总体而言,它与CCC2002倡导的研究型教学、教学向教育转变理念有不相协调的方面。因此,高校计算学科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理当受到人们的关注。

3 基于知识与知识背景的课程教学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育教改研究与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已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越来越注重学生在知识点掌握基础上知识结构的形成,越来越感受到学生关于学科综合素养的内涵,在理工学科课程体系中引入越来越多的与学科有关的人文科学的内容,可以说是适应时代要求和发展的一种进步,是教学向教育转变的一种必然。然而,要真正做到教学向教育转变,仍然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探索的工作要去完成。其中,如何根据计算学科教程描述的学科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在教材或教学过程的知识内容安排与讲授过程中,打破传统方式,在现有基础上推陈出新,就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我们是否可以做这样一种尝试,在课程知识的组织与传授过程中,把知识的来源即知识产生的背景有机地融入其中,使之成为教材内容的一部分或补充,让学生在学习课程知识的同时,了解知识的背景和来源,更多地知晓与学科知识有关的人和事,更深地理解知识的内涵,更好地把握知识的运用与发展趋势,使学生在学习、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学科意识和学科素养得到培养与发展。这样的做法无疑是有益的但却并非易事,有大量值得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和实践活动,其中以教学内容改革为先导的课程教学改革将成为学科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它涉及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方式与方法的运用,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等等,同时对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也将产生新的要求。它不仅要求人们具备学科知识,而且还要有学科思想史和学科方法论的知识。因此在学科教育中应该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关注科学和学科思想史研究。就计算学科而言,计算学科思想史研究是基于背景知识计算学科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

3.1 计算科学思想史研究

现代计算科学在理论和应用方面取得的伟大成绩,是人类长期从事社会生产实践的结果,是无数致力于计算科学研究与实践的工作者们共同智慧的结晶。计算科学是整个科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计算知识、计算理论及其应用的科学,是关于计算学科知识体系和与之相关领域知识及其相互间关系的总和。而计算科学思想史则是研究计算科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科学,其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计算科学发展过程中各个事实、各种现象和思想的分析,总结计算科学的历史经验,揭示计算科学的发展规律,促进计算科学的发展。计算科学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并非计算科学本身,它是以哲学、历史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计算科学的发展历史。

作为一门科学,计算科学思想史研究有其自身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涉及计算科学、工程学、哲学、历史学、心理学、社会科学等诸多学科领域的知识。计算科学思想史是以计算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形成与发展为基础,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科学思想史研究的基本原理为依据,分析人类历史上计算科学重要成果和重要学术理论的诞生过程,其思想与方法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的科学与哲学意义。计算科学思想史研究将随着计算科学的发展和人类进一步的发明与发现而不断变化并日趋完善,是一门极富发展性的科学。文[11]中,作者对计算科学思想史研究的特点、内容、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3.2 基于知识背景的课程教学

所谓基于知识的课程教学就是把学科知识与知识背景有机结合,使之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统一体进行施教与学习的过程。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感知知识背后隐藏的思想与方法,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想象与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学科意识,提高学生学科文化水平。

知识背景的内容可以是对知识产生过程的叙述,也可以是对学科知识未来发展前景的展望;可以是直接的背景知识,如与学科知识有关的知识进程、事件、理论、思想方法和人物等,也可以是与学科密切关联的相关学科的知识;可以是正史中真实的故事,也可以是传说和轶事;可以是知识成功应用的经典,也可以是正在实践中的探索。

知识背景组织形式可以采用课程设置的方法整体阐述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思想与方法,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等;也可以是针对具体课程的知识背景叙述,如关于课程的导论、绪论、前言等;还可以是关于课程单元知识背景的描述,如每个章节的前序、引导等;甚至可以是涉及知识点的知识背景,如有关概念的形成,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联等等。

把知识背景作为课程教材的内容,或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介绍与课程知识相关的知识背景,在目前高校的计算学科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中或多或少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加以应用,但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基于背景知识的课程教学。从基于课程知识的教学到基于知识与知识背景有机统一的课程教学,并非一门计算学科导论所能解决的问题,它涉及整个计算学科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教学计划安排,课程教学模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运用,课程教学评价机制建立等一系列与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有关问题的研究、探索与实践,是一项需要广大的计算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参与和共同努力才能够有效实施并不断取得进展的系统工程项目。

如果说基于知识的计算学科课程教学是围绕计算科学的知识体系及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取得的最新成果而进行的知识与技能传授,那么基于背景知识的课程教学则是在此基础上的学科意识培养和学科素养教育,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 将有利于学生对课程知识学习兴趣的提高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指人们探究事物的心理倾向和获得知识的原动力。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们对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极为重视。中国古代教育大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德国近代教育家第斯多惠(F.A.W. Diesterweg)在其倡导的“全人教育”理念中就阐述了教育的任 务主要是发展学习者自身的能动性思想,认为:“我们的教育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瑞士现代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更加强调个体在认知生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并明确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情感意向和动力,是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核心,在全面推行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很多,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风格、教学态度、教学评价等等,其中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也不失为一重要因素。教学实践结果表明,学生对“知识背景”感兴趣的程度要比对“知识”本身更高。因此,如果能够在课程教学内容编排中将与课程知识有关的人物、事件以及相关的理论与方法实例有机的融入其中,就能够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地“激励”和“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兴趣的延伸,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取并掌握知识。

(2) 将有利于学生对课程学习知识内容的理解

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掌握过程,应遵循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般规律,即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官与认知事物接触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生动和直接的映像,包括事物的具体特性、表面现象、各个片面及其外部的联系等;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对认知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通常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基本形式。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强调对概念的理解,对知识点的掌握等,这样的认知应属理性认识范畴。基于知识的课程教学内容组织通常是按照概念的引入、概念到概念、例题分析、实际应用举例,习题练习等步骤顺序进行,而课程内容的选择通常是经过实践检验或严格论证的知识的精华部分,是已经上升为理性认识的产物。让学生在对认识的事物尚不具备“自然经验”和“社会经验”的基础上,去“理性”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只能是“填压式”的知识灌输,于是在我们的课程教学中就有了许多“先记忆再慢慢理解”的东西。基于背景知识的课程教学将经过提炼的前人对事物认识的自然经验和社会经验呈现在学生面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学生在对事物感性认识方面的不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学习内容。

(3) 将有利于学生对课程知识体系的把握

在高等教育中,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系通常是以课程体系来描述的,而课程的知识体系是由课程涵盖的知识主题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来刻画的。基于知识的课程教学往往只注重课程知识主题或知识点的教学而忽略课程之间、主题之间、知识点之间内在联系的阐述,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产生难以知识联想,对知识的认识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例如,很少有学生能够将平面中的“点”、集合论中的“集合”、命题逻辑中的“命题”等概念统一进行思考的,也很少有学生能够准确地回答在线性代数课程中学习向量空间和向量运算真正目的等等。基于知识背景课程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知识背景的阐述,将课程知识的初始本质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呈现出来,为学生营造知识联想与知识探究的学习情境,更加全面地把握课程的知识体系。

(4) 将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

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应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当务之急。CCC2002竭力倡导的研究型教学以及教学向教育转变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要在学科课程教育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创新的过程是知识综合运用与发展的过程,对知识体系的全面掌握是创新的基础。创新能力培养受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影响。基于课程知识的教学通常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方法也以课堂讲授为主,这种教学往往使学生思维固化,知识活力得不到发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而基于知识背景的课程教学不仅能够大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直觉思维,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同时还能够有效地运用案例教学、活动教学、讨论教学、探索性学习等各种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思维、严密分析、从不同视角看问题等多方面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5) 将有利于学生学科文化素养的提高

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学科和专业的发展,使得分科教育成为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体制的主流。分科教育很显然是为了造就专门人才,但狭窄的专门训练往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在经历了长期的教育实践之后,人们已认识到分科教育在某些方面的严重不足,提出了新形势下“通才教育”观念,并以某些高校作为试点开展 “大类培养”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如今的社会是信息社会,对IT本科生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要求他们掌握专业知识外,还要求他们具有数学、物理及相关领域知识,更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要求,既能够适应专业的变化和拓展,又要有敏锐的专业拓展意识。总而言之,现代人才培养过程更加强调的是学科素养,它涵盖了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对学科过程与方法论的认识和对学科的理解与情感。正如专家指出的那样,在人才教育与培养过程中,“大多数人真正需要的是领会科学的精神、掌握学科的方法、树立恰如其分的科学形象,以便在这个科学时智地对待科学、对待社会、对待生活。”[12]如果我们将这样的理念带入学科教育过程就不难发现,仅仅靠基于知识的课程教学是无法实现这一要求的,而基于知识背景的课程教学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弥补其不足:首先,基于知识背景的课程教学以发展和进化的观点反映学科知识进程,能够有效地避免课本知识的“神圣化”与“教条化”,将批判与继承的有机统一贯穿学生知识获取过程;其次,基于知识背景的课程教学以学科与相关学科分支领域知识相互联系的思想展现学科知识内容,能够有效地克服对学科知识掌握的“孤立性”和“片面性”,是学生的学科意识与学科素养得到进一步培养与提高。

4 结束语

计算学科不只是简单的一些课程汇总,而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目前,全国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有些计算的概念和知识还下放到了中小学课程之中。在此情形之下,如何构建我国计算科学的教育体系,培养什么样的信息技术人才,如何让全社会更深刻地认识计算科学的内涵,更全面了解计算科学的发展规律无疑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基于背景知识的课程教学是一种理念、思想和方法,也是一种实践,虽然它不是一个什么新的提法,已或多或少地被人们认识并加以应用,但总体上仍然未形成一种趋势。基于知识背景的课程教学应有它的理论体系、方法体系和实施体系,这些都是需要研究、探讨和实践的,可能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然而,当我们面对计算学科教育改革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在计算学科人才培养中面临的种种困惑时,首先应该想到的是作为计算科学的教育工作者应当作些什么。

参考文献:

[1] 董荣胜,古天龙. 计算机科学技术与方法论[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2] Denning P J, et al. Computing as a discipline.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J]. 1989, Vol.32(1).

[3] 郝宁湘. 计算:一个新的哲学范畴[J]. 哲学动态,2000,(11).

[4] 蔡启先. CC2004计算学科教程体系分析与思考[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5):77-81.

[5] 黄国兴等.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6] 周世平. CCC2002教学计划实施环节的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4,(8):56-58.

[7] 索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教学与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5,(1):40-41.

[8] 李明江. CCC2002,CC2004与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困惑[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6,(6):43-47.

[9] 时全生,鲁书喜. 《计算机导论》课程知识体系结构研究[J]. 福建电脑,2007,(4):40-41.

[10] 王道俊,王汉澜. 教育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85-187.

[11] 张晓如,张再跃. 浅谈计算科学思想史研究[J]. 计算机科学,2006,33(11):11-14.

[12] 吴国盛著. 科学的历程[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Computer Courses Teaching and The Computing Science History Research

ZHANG Xiao-ru, ZHANG Zai-yue

(School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Tech., Jiangsu, Zhenjing, 212003.)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