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神经生物学综述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12 16:11:01

神经生物学综述

神经生物学综述第1篇

事实上这就是一种病,只不过不被人们所熟悉罢了。医学上将上述患者对症状(无相对应病变)的不固定陈述,称为不定陈述。将不定陈述的这样一群症状,称为不定陈述综合征。患者本人及其家人常常被此折磨得精疲力尽、痛苦不堪,常年奔波于大小医院之间,中西药物吃了一大堆也无济于事。

患者常诉说的症状

患不定陈述综合征的病人会诉说许多不适,据统计有36%的病人说有失眠、头晕、全身酸痛、头痛、双腿无力;23%的病人说有胃痛、恶心、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腹泻、便秘;22%的病人说有心慌、气短、乏力,18%的病人说有全身疲乏、低热、出虚汗、心烦、易怒、健忘等。

病分三型

此病可分为三类:一是神经型,以心理障碍为主,表现为失眠、心烦、易怒、多疑、易哭等,二是自主神经失调型,以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为主,表现为心慌、出虚汗、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等,三是心身型,兼有上述两种症状的。

治疗:星状神经节阻滞最有效

对不定陈述综合征的治疗,应采用综合疗法。其中目前最先进、最有效、也最常用的方法是星状神经节阻滞。

星状神经节是位于颈部第六、第七颈椎横突前方的交感神经节,由于不定陈述综合征主要是由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副交感神经功能相对低下所致。因此,阻滞星状神经节能调节植物神经的功能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不定陈述综合征,具有见效快、疗效确切、安全、毒副作用少、适应证广等优点,在世界的许多国家尤其是日本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在我国目前还未得到良好的认可和应用。

神经节阻滞对医生要求高

然而,星状神经节阻滞是在颈部进行注射,局部神经血管丰富,而且又靠近脊椎管,一旦操作不当可以导致误入血管致毒性反应、损伤肺尖导致气胸、误入椎管致呼吸循环抑制等并发症,有一定的危险。若发生喉返神经阻滞可导致声音嘶哑。因此,必须由经验丰富的疼痛科医生或麻醉科医生来操作,治疗还必须在具有一定监测和抢救的医疗条件下进行,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此法的开展和临床应用。

神经生物学综述第2篇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吉兰巴雷综合征;临床分析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19岁,以“进食后两颊部存食物1周”为主诉入院。1周前进食后两侧颊部存留食物,讲话漏风,两眼闭合困难,无肢体功能障碍及呼吸困难,无耳鸣、耳聋,无发热、头痛等。多处诊疗,上述症状进行性加重入本院。平素体健。病前1~2月无发热、感冒、腹泻史及疫苗接种史,无输血、献血史。体格检查:生命体征正常,心肺腹部检查正常,精神差,双侧额纹消失、闭眼困难、皱眉不能、口角下垂(以致下唇下垂、闭嘴不能、讲话困难)、鼻唇沟变浅、鼓颊、示齿不能,余脑神经正常,四肢肌力、肌张力、腱反射正常,双侧共济运动正常,双侧感觉(浅、深、皮层)正常,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未引出。血常规:白细胞9.6×109 /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5%。肝、肾功能、电解质正常。心电图正常。颅脑MRI平扫未见异常。病程1周腰穿脑脊液检查:压力140 mmH2O,细胞计数6×106 /L,蛋白(),糖、氯化物、蛋白质均正常。拟诊为:(1)吉兰巴雷综合征;(2)面神经炎。家属拒绝使用丙种球蛋白,故给予激素、维生素(特别是B族维生素)等治疗,辅以面肌按摩、功能锻炼等,病情渐恢复(入院第2天明显恢复,下唇下垂明显改善,讲话已无大碍)。病程3周时复查腰穿脑脊液检查:压力150 mmH2O,细胞计数30×106/L,蛋白1268 mg/L,糖、氯化物正常。确诊为吉兰巴雷综合征。又于当地诊所用丙种球蛋白治疗5 d,0.4 g/(kg·d)。1个半月时电话随诊,一切正常。(需要提及的是,病人为高三学生,通过各种不同渠道知道了一些吉兰巴雷综合征的知识,后诉说仅行走时双足趾麻、胀,安静、休息时消失,体格检查浅、深、皮层感觉均正常,拒做肌电图神经电生理检查。故又辅以心理疏导)。

2 讨论

吉兰巴雷综合征,即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AIDP),又称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病,主要损害多数脊神经根和周围神经,也常累及脑神经,病理改变是周围神经组织中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及神经纤维脱髓鞘,严重病例可出现继发轴索变性。病因目前尚未完全阐明,认为本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位于神经根(尤以前根为多见而明显)、神经节和周围神经,首发症状常为四肢远端对称性无力,呈对称性迟缓性瘫痪。诊断要点是病前1~3周有感染史、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并在四周内进展的对称性四肢迟缓性瘫痪和脑神经损害、轻微感觉异常、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肌电图早期F波或H反射延迟或消失,F波异常对于吉兰巴雷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血浆置换和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是本病的一线治疗,因联合治疗并不增加疗效,故推荐单一使用。无条件或不适合上述治疗的病人可试用皮质类固醇治疗。重视对症治疗和并发症预防等。但临床上,除典型病例外,尚有一些表现不典型的变异型,如MillerFisher综合征、急性运动轴索性神经病,脑神经型少见,主要累及脑运动神经,表现为脑神经急性或亚急性的双侧对称性的运动神经麻痹症状,如双侧周围性面瘫、延髓麻痹、复视等,有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无肢体瘫痪,电生理检查可见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13]。本病例以双侧周围性面瘫为主要表现,无肢体瘫痪,存在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故应为本病的脑神经型,但左侧面瘫恢复明显较右侧快,与前述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 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7128.

神经生物学综述第3篇

【关键词】 血管神经性头痛;综合干预;情绪

血管神经性头痛包括血管性头痛(偏头痛)和紧张性头痛(神经性头痛),是一组以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或神经肌肉紧张所引起的头痛,发生率较高。现代医学已证明,在它的致病因素中,以个性、情绪、精神因素为主。我们近年来对该病在采用心理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进行调理,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在我院心理科门诊就诊的450例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血管神经性头痛"诊断标准。排除其它器质性疾病所致的头痛。入组患者中,多数均伴有失眠、情绪紧张、烦躁、耳鸣、头昏等症状,部分患者血压偏低;性格多倾向拘谨,追求完美,好胜、急躁,自卑等。

1.2 方法

1.2.1 对入组病例进行综合干预治疗并随访追踪观察,观察期限>1mo,因采取综合干预治疗,故未设对照组。

1.2.2 综合干预治疗  根据患者的情况辩证的采取综合干预治疗措施:(1)了解患者的性格特征及处事方法,倡导患者遵循森田心理治疗的宗旨顺应自然的人生哲学,指导患者学习应用应对紧张刺激,缓冲宣泄内心冲突,调节及保持情绪稳定的方法。(2)选用阿米替林、舒乐安定、心得安、安泰乐、氟西汀、帕罗西汀等药物调节情绪、改善睡眠。(3)选用调节血管功能、改善脑循环的药物,如西比灵、尼膜地平及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治疗。(4)必要时给予神经安定镇痛剂如泰必利等,对发作性剧痛者可小剂量应用痛痉宁。(5)对血压偏低、灌流不足、头昏偏重者适当给予补气、升压、活血的中药辅助调理。(6)疗程7~15d。

2 结果

2.1 疗效  入组患者中完成1mo追踪观察403例。在403例中,经辩证综合干预治疗,306例(75.9%)完成1疗程治疗,头痛完全缓解,情绪、睡眠恢复正常。97例(24.1%)头痛仅部分减轻或缓解,后又复发,继续门诊治疗1~2疗程,症状逐渐消失或缓解。

2.2 复诊患者的特征    (1)个性方面刻板、僵化、不灵活,心理治疗内化能力较差;(2)焦虑情绪明显;(3)长期精神负担较重,难以摆脱烦恼或从事紧张性职业,如消防工作等。

3 讨论

血管神经性头痛的发生,遵循着紧张刺激-情绪反应-功能障碍这一发病机制过程。因此在治疗时应把心理和躯体看成统一整体进行综合干预能起到标本兼顾的效果。

近年来的诸多研究均证实了情绪因素在血管神经性头痛中的主导作用。美国头痛研究协会通过实验研究[1]发现:压抑敌意可导致头痛,而当压抑的敌对情绪得到宣泄时头痛即可缓解。述情障碍[2]是一种内心冲突剧烈、心理起伏大的形式,是极易导致头痛和心身疾病的原因之一。艾森克人格调查[3]也发现这类患者N分(情绪神经质分)普遍较高。郭述苏等[4]进行的偏头痛诱发因素及阻断试验发现,除女性月经期外,诱发因素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情绪焦虑、精神紧张、精神刺激、疲劳、睡眠改变。这些都提示了情绪和精神因素在治疗和预防中的重要性。

情绪的稳定性可以影响植物神经功能的稳定性进而影响血管舒缩功能,情绪变化还可以引起神经内分泌如5羟色胺、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等的升高,而这些神经递质均可以影响到血管的舒缩功能。此外,剧烈的情绪变化还可影响睡眠和精神状态,降低机体的应激和调适机能。给予相应稳定血管神经功能的药物可以阻断头痛的发作,钙离子拮抗剂可稳定血管功能,降低血管收缩性,改善脑循环缺氧状态,阿米替林可调节5羟色胺、儿茶酚胺等的血浆浓度,又兼有调节情绪的双重效应,心得安为β受体阻滞剂,也能调节血管舒缩功能。

在刺激与情绪反应的中间,存在一个可以调控的中介因素认知评价[2],为心理治疗的实施提供了一个突破点,认知评价的结果,直接影响着情绪反应的强弱程度。顺应自然的人生哲学,倡导人们以平静、坦然的态度去接纳各种社会现实,任其自然,不与之对抗,不苛求自己过高的心理期望值,尽量缩小主观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尽量降低挫折感和心理失衡,能经常保持情绪和心境的轻松、自然、平静,这样就可以减轻心境的起伏及情绪反应程度。对于压抑愤怒情绪、述情障碍的患者,尽量引导其学会及时调整、疏泄,从而预防头痛发作。

本组结果显示,经综合干预多数患者痊愈或减轻。但对于部分血压偏低、大脑血液灌流不足的患者,若只调节情绪与血管功能,则可能因脑部血液灌流不足而反射性引起血管收缩,仍出现头昏、闷、痛等;若同时给予补气、升压、活血中药治疗,可消除因灌流不足引发的问题,获得更佳的效果。

部分患者就诊时头痛比较明显,若不及时缓解头痛则可能因此影响患者情绪,降低心理自我调适能力。短期适当给予止痛剂,可尽快解除患者痛苦,可增强心理调节的作用和信心,起到远近期效果相结合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的治疗,从社会、心理、生化等多侧面综合施治,比生物模式和传统镇痛治疗模式疗效更佳、预防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 沙莲香,张小乔.人格的健康与治疗手册[M].第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396

[2] 张虹桥,章成国,彭伟英.紧张性头痛患者的述情障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1,11(7):86

神经生物学综述第4篇

【关键词】血管神经性头痛;综合干预;情绪

血管神经性头痛包括血管性头痛(偏头痛)和紧张性头痛(神经性头痛),是一组以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或神经肌肉紧张所引起的头痛,发生率较高。现代医学已证明,在它的致病因素中,以个性、情绪、精神因素为主。我们近年来对该病在采用心理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进行调理,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在我院心理科门诊就诊的450例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血管神经性头痛"诊断标准。排除其它器质性疾病所致的头痛。入组患者中,多数均伴有失眠、情绪紧张、烦躁、耳鸣、头昏等症状,部分患者血压偏低;性格多倾向拘谨,追求完美,好胜、急躁,自卑等。

1.2方法

1.2.1对入组病例进行综合干预治疗并随访追踪观察,观察期限>1mo,因采取综合干预治疗,故未设对照组。

1.2.2综合干预治疗根据患者的情况辩证的采取综合干预治疗措施:(1)了解患者的性格特征及处事方法,倡导患者遵循森田心理治疗的宗旨顺应自然的人生哲学,指导患者学习应用应对紧张刺激,缓冲宣泄内心冲突,调节及保持情绪稳定的方法。(2)选用阿米替林、舒乐安定、心得安、安泰乐、氟西汀、帕罗西汀等药物调节情绪、改善睡眠。(3)选用调节血管功能、改善脑循环的药物,如西比灵、尼膜地平及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治疗。(4)必要时给予神经安定镇痛剂如泰必利等,对发作性剧痛者可小剂量应用痛痉宁。(5)对血压偏低、灌流不足、头昏偏重者适当给予补气、升压、活血的中药辅助调理。(6)疗程7~15d。

2结果

2.1疗效入组患者中完成1mo追踪观察403例。在403例中,经辩证综合干预治疗,306例(75.9%)完成1疗程治疗,头痛完全缓解,情绪、睡眠恢复正常。97例(24.1%)头痛仅部分减轻或缓解,后又复发,继续门诊治疗1~2疗程,症状逐渐消失或缓解。

2.2复诊患者的特征(1)个性方面刻板、僵化、不灵活,心理治疗内化能力较差;(2)焦虑情绪明显;(3)长期精神负担较重,难以摆脱烦恼或从事紧张性职业,如消防工作等。

3讨论

血管神经性头痛的发生,遵循着紧张刺激-情绪反应-功能障碍这一发病机制过程。因此在治疗时应把心理和躯体看成统一整体进行综合干预能起到标本兼顾的效果。

近年来的诸多研究均证实了情绪因素在血管神经性头痛中的主导作用。美国头痛研究协会通过实验研究[1]发现:压抑敌意可导致头痛,而当压抑的敌对情绪得到宣泄时头痛即可缓解。述情障碍[2]是一种内心冲突剧烈、心理起伏大的形式,是极易导致头痛和心身疾病的原因之一。艾森克人格调查[3]也发现这类患者N分(情绪神经质分)普遍较高。郭述苏等[4]进行的偏头痛诱发因素及阻断试验发现,除女性月经期外,诱发因素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情绪焦虑、精神紧张、精神刺激、疲劳、睡眠改变。这些都提示了情绪和精神因素在治疗和预防中的重要性。

情绪的稳定性可以影响植物神经功能的稳定性进而影响血管舒缩功能,情绪变化还可以引起神经内分泌如5羟色胺、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等的升高,而这些神经递质均可以影响到血管的舒缩功能。此外,剧烈的情绪变化还可影响睡眠和精神状态,降低机体的应激和调适机能。给予相应稳定血管神经功能的药物可以阻断头痛的发作,钙离子拮抗剂可稳定血管功能,降低血管收缩性,改善脑循环缺氧状态,阿米替林可调节5羟色胺、儿茶酚胺等的血浆浓度,又兼有调节情绪的双重效应,心得安为β受体阻滞剂,也能调节血管舒缩功能。

在刺激与情绪反应的中间,存在一个可以调控的中介因素认知评价[2],为心理治疗的实施提供了一个突破点,认知评价的结果,直接影响着情绪反应的强弱程度。顺应自然的人生哲学,倡导人们以平静、坦然的态度去接纳各种社会现实,任其自然,不与之对抗,不苛求自己过高的心理期望值,尽量缩小主观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尽量降低挫折感和心理失衡,能经常保持情绪和心境的轻松、自然、平静,这样就可以减轻心境的起伏及情绪反应程度。对于压抑愤怒情绪、述情障碍的患者,尽量引导其学会及时调整、疏泄,从而预防头痛发作。

本组结果显示,经综合干预多数患者痊愈或减轻。但对于部分血压偏低、大脑血液灌流不足的患者,若只调节情绪与血管功能,则可能因脑部血液灌流不足而反射性引起血管收缩,仍出现头昏、闷、痛等;若同时给予补气、升压、活血中药治疗,可消除因灌流不足引发的问题,获得更佳的效果。

部分患者就诊时头痛比较明显,若不及时缓解头痛则可能因此影响患者情绪,降低心理自我调适能力。短期适当给予止痛剂,可尽快解除患者痛苦,可增强心理调节的作用和信心,起到远近期效果相结合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的治疗,从社会、心理、生化等多侧面综合施治,比生物模式和传统镇痛治疗模式疗效更佳、预防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沙莲香,张小乔.人格的健康与治疗手册[M].第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396

[2]张虹桥,章成国,彭伟英.紧张性头痛患者的述情障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1,11(7):86

神经生物学综述第5篇

血管神经性头痛包括血管性头痛(偏头痛)和紧张性头痛(神经性头痛),是一组以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或神经肌肉紧张所引起的头痛,发生率较高。现代医学已证明,在它的致病因素中,以个性、情绪、精神因素为主。我们近年来对该病在采用心理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进行调理,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在我院心理科门诊就诊的450例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血管神经性头痛"诊断标准。排除其它器质性疾病所致的头痛。入组患者中,多数均伴有失眠、情绪紧张、烦躁、耳鸣、头昏等症状,部分患者血压偏低;性格多倾向拘谨,追求完美,好胜、急躁,自卑等。

1.2方法

1.2.1对入组病例进行综合干预治疗并随访追踪观察,观察期限>1mo,因采取综合干预治疗,故未设对照组。

1.2.2综合干预治疗根据患者的情况辩证的采取综合干预治疗措施:(1)了解患者的性格特征及处事方法,倡导患者遵循森田心理治疗的宗旨顺应自然的人生哲学,指导患者学习应用应对紧张刺激,缓冲宣泄内心冲突,调节及保持情绪稳定的方法。(2)选用阿米替林、舒乐安定、心得安、安泰乐、氟西汀、帕罗西汀等药物调节情绪、改善睡眠。(3)选用调节血管功能、改善脑循环的药物,如西比灵、尼膜地平及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治疗。(4)必要时给予神经安定镇痛剂如泰必利等,对发作性剧痛者可小剂量应用痛痉宁。(5)对血压偏低、灌流不足、头昏偏重者适当给予补气、升压、活血的中药辅助调理。(6)疗程7~15d。

2结果

2.1疗效入组患者中完成1mo追踪观察403例。在403例中,经辩证综合干预治疗,306例(75.9%)完成1疗程治疗,头痛完全缓解,情绪、睡眠恢复正常。97例(24.1%)头痛仅部分减轻或缓解,后又复发,继续门诊治疗1~2疗程,症状逐渐消失或缓解。

2.2复诊患者的特征(1)个性方面刻板、僵化、不灵活,心理治疗内化能力较差;(2)焦虑情绪明显;(3)长期精神负担较重,难以摆脱烦恼或从事紧张性职业,如消防工作等。

3讨论

血管神经性头痛的发生,遵循着紧张刺激-情绪反应-功能障碍这一发病机制过程。因此在治疗时应把心理和躯体看成统一整体进行综合干预能起到标本兼顾的效果。

近年来的诸多研究均证实了情绪因素在血管神经性头痛中的主导作用。美国头痛研究协会通过实验研究[1]发现:压抑敌意可导致头痛,而当压抑的敌对情绪得到宣泄时头痛即可缓解。述情障碍[2]是一种内心冲突剧烈、心理起伏大的形式,是极易导致头痛和心身疾病的原因之一。艾森克人格调查[3]也发现这类患者N分(情绪神经质分)普遍较高。郭述苏等[4]进行的偏头痛诱发因素及阻断试验发现,除女性月经期外,诱发因素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情绪焦虑、精神紧张、精神刺激、疲劳、睡眠改变。这些都提示了情绪和精神因素在治疗和预防中的重要性。

情绪的稳定性可以影响植物神经功能的稳定性进而影响血管舒缩功能,情绪变化还可以引起神经内分泌如5羟色胺、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等的升高,而这些神经递质均可以影响到血管的舒缩功能。此外,剧烈的情绪变化还可影响睡眠和精神状态,降低机体的应激和调适机能。给予相应稳定血管神经功能的药物可以阻断头痛的发作,钙离子拮抗剂可稳定血管功能,降低血管收缩性,改善脑循环缺氧状态,阿米替林可调节5羟色胺、儿茶酚胺等的血浆浓度,又兼有调节情绪的双重效应,心得安为β受体阻滞剂,也能调节血管舒缩功能。

在刺激与情绪反应的中间,存在一个可以调控的中介因素认知评价[2],为心理治疗的实施提供了一个突破点,认知评价的结果,直接影响着情绪反应的强弱程度。顺应自然的人生哲学,倡导人们以平静、坦然的态度去接纳各种社会现实,任其自然,不与之对抗,不苛求自己过高的心理期望值,尽量缩小主观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尽量降低挫折感和心理失衡,能经常保持情绪和心境的轻松、自然、平静,这样就可以减轻心境的起伏及情绪反应程度。对于压抑愤怒情绪、述情障碍的患者,尽量引导其学会及时调整、疏泄,从而预防头痛发作。

本组结果显示,经综合干预多数患者痊愈或减轻。但对于部分血压偏低、大脑血液灌流不足的患者,若只调节情绪与血管功能,则可能因脑部血液灌流不足而反射性引起血管收缩,仍出现头昏、闷、痛等;若同时给予补气、升压、活血中药治疗,可消除因灌流不足引发的问题,获得更佳的效果。

部分患者就诊时头痛比较明显,若不及时缓解头痛则可能因此影响患者情绪,降低心理自我调适能力。短期适当给予止痛剂,可尽快解除患者痛苦,可增强心理调节的作用和信心,起到远近期效果相结合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的治疗,从社会、心理、生化等多侧面综合施治,比生物模式和传统镇痛治疗模式疗效更佳、预防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沙莲香,张小乔.人格的健康与治疗手册[M].第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396

[2]张虹桥,章成国,彭伟英.紧张性头痛患者的述情障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1,11(7):86

神经生物学综述第6篇

凝血酶敏感蛋白2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赵文毅(综述)燕敏(审校)刘炳亚(审校)(88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与肿瘤转移屈淑贤(综述)谢晓冬(审校)(889)

白藜芦醇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王广秀(综述)浦佩玉(审校)(892)

染料木黄酮与肿瘤耐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 药袁鹏(综述)辛晓燕(审校)黄艳红(审校)(896)

辐射增敏药吉西他滨研究进展高春玲(综述)谢立青(综述)王瑞芝(审校)(899)

双膦酸盐类在实体肿瘤骨转移中的临床应用陈映霞(综述)施毅(审校)秦叔逵(审校)(902)

肿瘤的靶向治疗李子明(综述)陆舜(审校)廖关琳(审校)(905)

5-^125碘-2'-脱氧尿嘧啶核苷治疗恶性肿瘤研究进展杨玉成(综述)侯建全(审校)(909)

超声治疗肿瘤的研究及应用进展刘鲲(综述)何明生(审校)(913)

肿瘤全身热疗的临床进展邵汛帆(综述)张珊文(审校)(915)

器官运动和控制对肿瘤放射治疗的影响闫婧(综述)李宝生(审校)(917)

影像学检查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杨腾飞(综述)王家东(审校)(921)

造影剂增强超声在乳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陈宇(综述)吴宁(审校)(924)

吉非替尼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杨文燕(综述)柳劲松(综述)(927)

进展期胃癌术后联合放化疗研究进展李明焕(综述)张品良(审校)(930)

《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06年征稿、征订启事(932)

控缓释制剂治疗肝癌新进展周剑寅(综述)叶社房(综述)王效民(审校)(933)

蛋白质组学及其在胰腺癌诊断治疗中的应用阎长青(综述)郭俊超(综述)廖泉(审校)赵玉沛(审校)(936)

《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更名为《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938)

前列腺癌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梁彩花(综述)柳青(审校)(939)

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 曲妥珠单抗用于治疗妇科肿瘤的可行性研究进展朱巧英(综述)胡建铭(审校)(941)

三氧化二砷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作用机制研究进展狄春红(综述)杨磊(综述)顾少华(综述)(945)

前体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研究及治疗进展秦燕(综述)石远凯(审校)(948)

黑色素瘤疫苗临床研究进展王海勇(综述)滕理送(审校)(951

肿瘤靶向性腺病毒载体研究进展周丽君(综述)李秋香(审校)(801)

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Ⅲ型突变体的抗肿瘤研究进展张兴梅(综述)石玉生(综述)(804)

γ-突触白与肿瘤的关系郭剑平(综述)孟麟(综述)寿成超(审校)(807)

鸟苷酸环化酶C研究进展刘勇(综述)马志敏(审校)(810)

天然花色素类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机制研究进展张卓(综述)周波(审校)(813)

维拉帕米的凋亡相关研究邹凌琳(综述)朱惠芳(审校)杨纯正(审校)(816)

柞蚕雄蛾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张月英(综述)张维东(审校)(819)

新型抗肿瘤药物作用靶点Plk1方艳芬(综述)杨波(审校)何俏军(审校)(822)

白细胞介素12抗肿瘤治疗进展姚文秀(综述)魏于全(审校)(825)

鼻咽癌患者生活质量测评量表及影响因素甘勇(综述)林志雄(综述)史永义(审校)李德锐(审校)(828)

人乳腺珠蛋白与乳腺癌郭建秀(综述)刘秀娜(综述)胡川闽(审校)(831)

乳腺小肿瘤超声引导下活检研究进展冷晓玲(综述)黄国福(综述)柳莉莎(审校)马富成(审校(835)

植物雌激素相关中药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周瑞芳(综述)李幸运(综述)刘鹏熙(审校)(838)

大肠癌相关基因ST13研究进展田吉顺(综述)郑树(审校)(842)

术前选择性门静脉栓塞在大肠癌肝转移患者中的应用李清国(综述)赵广法(审校)(845)

拯救性肝移植策略在小肝癌治疗中的地位苏铭(综述)黎乐群(审校)(849)

热休克蛋白与肝肿瘤热消融的抗肿瘤免疫研究进展韩治宇(综述)董宝玮(审校)梁萍(审校)(851)

腹腔内化疗治疗恶性腹水米登海(综述)陈学鹏(综述)石远凯(审校)(854)

肾母细胞瘤的诊治进展荆涛(综述)曹爱国(综述)荆友科(审校)(857)

Pim-2基因与造血系统肿瘤李波(综述)龚建平(审校)(861)

图像引导的放射治疗技术杨克柽(综述)林意群(审校)(864)

DNA甲基化与胶质瘤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 姜政(综述)李新钢(审校)胡锦(审校)(867)

消息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征订启事(809)

《中国药学主题词表》2007年征订启事(821)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07年度征订启事(834)

《中国药学大辞典》征订启事(841)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创刊在即诚征来稿(848)

《四川肿瘤防治》2007年征订启事(860)HttP://

《中国药学文摘》2007年征订启事(863)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总编辑游苏宁喜获“韬奋出版新人奖”和中国科协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870)

论著

应用病理大切片确定食管癌主瘤周围原位癌分布情况的研究马国伟王军业张旭吴秋良龙浩傅剑华林鹏(871)

30岁以下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生物学特点分析周涛陈丽芬耿翠芝王桂兰王小玲(874)

腹腔热灌注化疗对恶性腹水的疗效观察王太勇程玉峰(877)

Rad51的异常表达与肿瘤治疗金问森(综述)金一尊(审校)(721)

肿瘤选择增殖型腺病毒载体研究进展王春毅(综述)傅仲学(审校)(724)

趋化因子受体与肿瘤转移薛同春(综述)叶胜龙(审校)(727)

微RNA与肿瘤徐皓(综述)张玉华(综述)吴文溪(审校)(731)

海绵动物抗肿瘤活性物质研究进展李明(综述)李娟(综述)卢兆桐(审校)(733)

人瘤病毒疫苗临床试验进展范琼(综述)黄勇(审校)(737)

单链抗体在肿瘤诊治中的应用及改进赵艳(综述)李官成(审校)(740)

蜂毒溶血肽在肿瘤生物治疗中的研究王炜煜(综述)曹利民(审校)(743)

乙二醛酶抑制剂逆转肿瘤耐药研究进展叶絮(综述)沈志祥(审校)(747)

铂类制剂致后根神经节神经元凋亡机制李凯(综述)田婷(综述)王娟(审校)(750)

肿瘤阳性显像剂^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研究进展徐名金(综述)梁军(审校)(753)

核酸适配子及其在肿瘤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张贝(综述)邬芳玉(综述)张焜和(审校)(756)

BRAF^V600E突变与甲状腺状癌王伟斌(综述)赵文和(审校)滕理送(审校)(759)

双侧乳腺癌基因和分子研究进展余科达(综述)邵志敏(审校)(762)

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乳腺癌研究进展王国琴(综述)何明生(审校)(765)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及微转移检测和钢(综述)张乐鸣(审校)(769)

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治疗进展周娟(综述)张为民(审校)(772)

非小细胞肺癌精确放射治疗研究进展许亚萍(综述)王健(综述)马胜林(审校)(776)

内镜技术在早期食管癌诊断中的应用刘智力(综述)梅浙川(审校)(779)

胃癌淋巴结转移术前评估于俊秀(综述)杨道贵(综述)李振方(审校)(783)

神经生物学综述第7篇

[关键词]神经生物学;课外科研实践;七年制;综合型人才

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战略目标之一:到2020年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一个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是由该国的教育实力来决定,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是发展国家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迫切需要的。医学院校是培养创新性综合型医学人才的摇篮与基地,通过特定的课外科研活动把课堂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巩固课堂知识,进一步发现问题并学习新知识,是综合型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2]。

我国传统的医科大学基础教育通常以课堂教学为主,以书本为中心,与科研实践活动完全分隔开,重视及强调课本知识,忽略对七年制医学生科研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七年制医学生基础好、起点高、学习能力强,学生在前期已经具备了一些基础课程知识和技能,具有进一步掌握本领域新技术和新进展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引与帮助下,可以涉猎更广更深层次的前沿理论与技术[3]。通过此文和同行分享本学系在引导七年制医学生参与神经生物学课外科研实践活动方面的一些方法与体会。

1全面推行导师负责制

牛津大学早在19世纪就实行了导师制,导师既要指导学生们的学习,也要指导他们的生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师生关系密切[4]。近几年国内绝大多数高校已经开展了导师制的教学实践活动,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指引学生高效地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拓宽其视野,提高其提出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培养学生的探索型或创新型的科学素养和能力。

导师制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①首先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确定研究方向,进而选择在此研究范围内从业的指导老师作为导师,在确保顺利完成其现有学业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到导师团队的科研工作中;②导师可根据学生的综合条件,如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对科研工作的爱好和期待程度,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参与科研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其科研思路,使他们能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科研实践活动去中并加以拓展。经过三年的尝试,该教育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巩固并拓宽课本知识,同时为导师提供更多发现人才、选拔人才的渠道。最终通过师生的双向选择(每位导师可以与3~5位学生建立导师制关系),确认指导关系,可根据学校相关规定和要求开始课外科研实践活动,具体实施如下。

1.1查阅并阅读文献,撰写综述

学生与导师在经过多次详细讨论后,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并掌握各种检索工具的使用,查阅文献和相关资料。导师对检索所获得的文献进行筛选分类后,按照理论上由浅至深的顺序,或按照技术上由旧至新的顺序,指导学生阅读学习文献,做读书笔记,同时鼓励他们在组会中去讲解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献,在上述过程中,导师要做到及时与学生交流和讨论。接下来导师拟定题目,由学生来撰写文献综述,此过程中需要导师和学生反复讨论、修改及补充。通过上述一系列的训练,学生不但能充分掌握本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与最新动态,还培养了深入浅出的科研写作思维和科研语言表达能力。

1.2设计并开展实验研究

学生依据各自的课题研究方向和阅读文献的结果,并根据实验原理设计出具体的科研工作计划和实验方案,再与导师反复多次讨论、修正后进一步实施。在具体实施实验研究之前,通常由导师手把手对学生进行实验室基本功培训,如如何配置各种缓冲液,如何灌流、取材,切片,染色。以借助人工神经导管修复成年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实验为例,首先学习制作实验动物坐骨神经缺损模型,导师需要向学生演示其过程、讲解注意事项等。第二步如何将神经外膜与人工神经导管缝合在一起,导师需要向学生阐述上述操作的目的和原理,学生见习完成后,就可以进行实践操作。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和导师交流实验进展情况如遇到的困难、实验失败的原因和预实验结果。导师也要及时讲评学生科研训练中的进步,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发现问题并能及时纠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的热情和动力。在实验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组织学生定期开展课题进展汇报,以此锻炼他们的学术交流能力。

1.3处理数据,撰写论文

实验数据是论文结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将庞大无章的原始数据,表现成为一目了然地且极具表现力的图表结果。前期医学生已经学习医学统计学这门课程,在具体科研实践过程中,需要学生将统计学课本知识应用于科研实践中去,即应用相应的数据分析和统计软件对原始实验数据进行建立数据库及处理分析,最终的结果要与导师进行讨论与校对。撰写及是检验学生整个科研活动非常关键的一环,在科研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导师都需注意进行讲解与引导,例如在每周组会上学生讲解文献时,文献中的前言部分除了综述该研究领域的进展情况外,还提出了“为什么”开展本研究这一科学问题。那么学生在撰写科研论文时该如何巧妙地引出自己的科研问题呢?需要师生之间在组会上针对这一问题及论文的其他内容反复讨论,直至学生逐渐掌握科研论文写作的要求。

2神经生物学课外科研实践的收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课外科研实践活动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导师而言都是获益匪浅的双赢的过程[5]。对导师而言,着眼于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慢慢成长。借助科研实践这样一个平台,吸引优秀的医学生加入课题组中深造,他们朝气蓬勃且思想活跃,可为科学研究注入新鲜血液,为学科的发展储备坚实的后备力量。同时,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要求老师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对学生进行激励、鼓舞,用自己的良好品质与精神气质去影响学生。试想:一个老师说话、讲课或做科研工作时毫无激情,又怎能调动学生对知识探究的激情。老师一定要做到自律且优秀,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逐渐影响学生的独立人格,形成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授业”的过程,要求老师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即“要给学生一碗水,师傅肚子里要有一缸水”才行,并能采用恰当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接受、吸收与利用,做到这一点,要求老师具有强烈的职业追求,要不断地完善自我。“解惑”,学生提出的疑惑,老师要有效地解决。对于基础知识或实验技巧方面的困惑,老师应采用恰当的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引导并发掘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的同时,及时给出有效地解决方案。对他们生活中的问题,也要注意观察,必要的时候给出自己的建议,使他们很好的走出困惑。在“解惑”的同时也要意识到,虽然帮助学生是老师的天职,但帮助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并使他们自己掌握一定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帮助的时候要留有空隙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整个的“传道授业解惑”的科研实践过程,也是老师提升自己的过程。

对学生而言:①转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在导师的引导下,学生亲自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课本知识解决各种层面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科学实践是人类认识自然并改造自然的最直接活动[6],学生亲历科研活动是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重要载体[7]。通过上述实践活动,学生初步掌握文献资料的检索、综述撰写、科学研究的选题和实验设计、常用实验室仪器和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等。过程中,学生遇到困难或遭遇失败时,通过进一步查阅文献资料、分析推理或与导师讨论后,可能产生新的思路和新的发现。整个科研实践过程中,学生充分调动其聪明才智,发挥其独立思考的能力,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大大提高。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兴趣是行动的原动力[8],在科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不仅会遇到枯燥的重复工作,也有可能遇到充满挑战的难题,既可以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来解决遇到的问题,也可以直接从导师那里得到答案或帮助;不断地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新的科学问题,这个过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究问题的好奇心,也可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有利于培养学生科研素养和综合实验技能。科学研究极具挑战性,只有好奇心是不够的,实验中通常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学生必须具备足够的恒心、耐心及毅力,才能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还要不断学习各种实验技能,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独立思考的能力。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团结协作是科研必需的基本素质[9],任何一项科研任务的顺利完成都必须依赖诸多人的智慧和力量,学生之间在科研实践过程中能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共同面对困难、承担风险、分享成绩,从而逐步形成乐于助人且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和能力。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外科研实践活动是件好事,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学生参加课外科研实践的动机不够单纯,遇到困难容易产生畏难、胆怯情绪。这必将导致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出现一些急功近利的想法,总是考虑能否发表文章以及文章的数量,亦或这些文章对将来的毕业分配或进一步深造是否帮助等等。也有一部分学生起初对科学研究抱有极大的热情和憧憬,但是经过几次失败的探索之后便打起了退堂鼓。当出现上述问题时,导师需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和鼓励,让学生们充分认识到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不仅仅有喜悦和成功、还充满了坎坷和苦难,任何一个伟大的发现都是在经过长期艰苦的探索之后完成的。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所有的弄虚作假、急功近利都会导致严重的错误和失败,只有真心热爱且持之以恒的人才能在科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和越走越广。经验证明,积极开展导师负责制的课外科研实践活动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仍需不断积累经验,充分发挥导师的引导作用,挖掘学生潜能,调动其探究问题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良性发展。

经过导师负责制的课外科研实践活动,神经生物学系老师指导的学生在校内及北京市属高校间的各类比赛如学术论文、实验设计和科技发明制作中脱颖而出,纷纷获奖,这其中凝集了老师们的辛勤指导和孜孜不倦的教诲以及同学们的热情探索与求知。

[参考文献]

[1]杨萍,熊鹰,阮怀珍,等.神经生物学第二课堂在第一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4):787-789.

[2]周晓红,陈晓光,彭鸿娟,等.以课外科研工作为基础拓展医学生创新综合素质教育空间的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3):235-236.

[3]杨朝阳,李晓光.神经生物学教学模式及改进[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6,22(1):122-124.

[4]程琼,陈罡,沈爱国,等.神经生物学教学方法与课程建设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7):602-605.

[5]邢俊玲,段建红,胡三觉.从神经生物学教学培养医学生创新思维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3):223-224.

[6]刘浩,庞丹.杜威的科学技术“探究”思想解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1):18-22.

[7]尹艳玲,韩松,李俊发,等.医学神经生物学分层次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8):681-682.

神经生物学综述第8篇

关键词:象 物质 直觉感悟 中医学

象是中国古典文明的灵魂,作为中国四大国宝的京剧、书画、武术和中医无不讲求意象,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成更是以象为内容的。唯即第一性。在中医学中,象具第一要义,是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一、象的含义

象属于中国古典哲学的范畴。《易传·系辞上传》中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又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说明古人看到世界万物的微妙变化,感到难以言传或无从言说,故立象以达意,这就是象产生的缘由。《系辞上传》又将形与象对举,象与器对举,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说明象与形的区别。虽然二者都是可感知的,但象是视觉对象,形同时又是触觉对象。而王夫之解释《正蒙》中“神为不测”时说:“不测者,有其象,无其形,非可以比类广引而拟之。”(《张子正蒙注·神化》)在这里,象已超越于一定的形之外,己脱离客观的事物,成为超越视觉的意识中的象。对象的最高理解当数老子,《老子》云:“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韩非子·解老》对老子的象解释说:“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今道虽不可得闻见,圣人执其见功处见其形,故曰: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这是说所谓象在客观世界中有其根源,但决不是客观事物本身,不是指具体的事物,没有具体的形态,却代表某一类事物的共性,这一共性并非是形态结构的共性,而是运动变化的共性。它是事物的运动、联系、变化被人的头脑加工过后形成的整体感受。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象不是一般所讲的形象的象,形象之象是完全客观的物体的外部特征,而这里的象则是一种超越于具体物质形态之上的对事物的内涵、相互联系、特别是运动变化有充分理解之后所产生的对事物的一种综合把握。其中即有客观的成份,又有主观的成份,是一种主观融化客观后形成的综合的感受。

二、中国古典的思维方式直接导至了象的产生

中医完全体现了中国古人特有的,不同于西方的思维方式。中国古人对事物的观察不在于对个体的形态、结构的描画及分析,而注重对事物整体的、动态的把握,形成一种整体的感受,即整体观。正如汉字的形成,有别于欧洲的纯粹以字母符号和发音来表达思想,中国人用一种象形的图案来表述思想。这种象形文字的产生有力地说明了中国人是多么善于在整体上把握事物之象。加之,古人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下,在思维过程中并未将主体与客体分开,从未将客体作为对象看待,是一种非对象性的思维方式。这种非对象性直接导致了在思维上主体与客体的互动。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古人对运动变化的重视。无论是《周易》中各卦象的交感变化,还是《老子》中“道”的“周行而不殆”,都体现了古人对生生不息的万物运动的重视。以上几点是产生象的充分的,也是必要的条件。

对于人们在头脑中形成象的过程,我们不得不引入“悟”的概念,因为在人们观察事物与形成象之间决不是一个罗辑推理的过程,而是物我合一的直觉体悟的过程。当整体观和非对象性的思维方式紧密结合后,在对生生不息的万物运动的直觉体悟的过程中,象的产生便成为必然,而不可能产生其它具体的、或逻辑的结论。

诺思罗普(northrop)认为概念的主要类型有两种,一种是用直觉得到的,一种是用假设得到的,他说:“用直觉得到的概念,是这样一种概念,它表示某种直接领悟的东西,它的全部意义是某种直接领悟的东西给予的。……用假设得到的概念,是这样一种概念,它出现在某个演绎理论中,它的全部意义的由这个演绎理论的各个假设所指定的。”他将直觉得到的概念分为三种可能的类型:“已区分的审美连续体的概念,不定的或未区分的审美连续体的概念,区分的概念”。在他看来道家的学说则是“不定的或未区分的审美连续体的概念构成了哲学内容。”[1]我们赞同这种看法,这种“不定的或未区分的审美连续体的概念”我们用一个字来表示,即“象”。值得指出的是,只有在西方那种以分析还原为特征的对象性思维过程中感性认识才必须上升到理性阶段,完成一个认识过程,从而在演绎理论中得出一个西方式的逻辑概念;在中国这种以整体性、运动性为特征的非对象性思维过程中,直觉体悟本身就具有很好的完整性,而不必,也不可能产生逻辑推理等理性过程,其得到的结论只能是一个中国式的完整的、综合的象。当然,这里的直觉体悟与西方的感性认识是有区别的。

由上文可知,中国古人对世界的认识重在对运动变化的把握,事物的这种永恒而又微妙的运动反映在人脑中,便形成了一个综合的象。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医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中医对人体及疾病的认识不是孤立地看待,而是将疾病与人、生活环境、气候变化等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即天人相应的观点。中医不同于西医,不将疾病或有害物质或受损组织单独分离出来,正与邪、阴与阳、疾病与健康完全是互动的关系,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对疾病的治疗与其说是治病,不如说是治人。在这样的思维过程中,中医便只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象,形成独特的以象为内容的理论体系。

三、中医学是一个唯象理论体系

1、中医学的哲学核心是以象为内容的

关于阴阳、五行、气的学说可以说是中医学的核心,这三者均直接来源于先秦哲学。当时,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采取观物取象的方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以象为内容的哲学理论。

阴阳本指日光的向背,而古人取其象,会其意,指天地之气的两种不同性质的运动。《国语·周语》上记载周太史伯阳父以阴阳关系的变化解释地震说:“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A,于是有地震。”老子又以阴阳说明万物之生成,在《老子》四十二章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中也多次谈到阴阳,《则阳》篇云:“天地者形之大也,阴阳者气之大也。”又云:“阴阳相照,相盖相治。”都是取阴阳之象说明万物运动的最根本的两种方式。而《周易》更以阴阳两象而生天、地、雷、火、风、泽、水、山等八卦,由八卦交感变化而生六十四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水火相济,雷风相薄,从而呈现出各种综合的象,从整体、运动中把握事物。而这一切都是以阴阳两爻为基础的,难怪《系辞上传》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又云:“阴阳不测之谓神。”

而当《洪范》提出五行时是这样描述的:“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不难看出,这里对称作“五行”的木、火、土、金、水并没有作具体的形态描述或结构分析,因其不是指具体的事物,而意在阐明此五种事物所指之象。王安石著《洪范传》,对五行作了详细的解释:“五行者也,成变化而行鬼神,往来乎天地之间而不穷者也,是故谓之行。……盖五行之为物,其时、其位、其材、其气、其性、其形、其事、其情、其色、其声、其臭、其味,皆各其耦。”表明了五行是五种不同的象,运用于说明事物的各方面的性质而无碍。冯友兰说:“汉语的‘行’字,意指to act(行动),或to do(做),所以‘五行’一词,从字面上翻译,似是five activities(五种活动),或five agents(五种动因)。”[2]这既是活动,就是不具体事物,就可以运用于各种事物的描述,就是象。充分表明了五行的指象作用。

对于气的认识更是观物取象之典范。《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医和的言论云:“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这里的气即是天地万物交感变化之象。《管子·内业》中对气作了以下描述:“是故此气,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山。是故此气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意。”说明气代表的是事物无所不在、微妙至极的运动变化,且“不可止以力”,“不可呼以声”,即气非有形实体。《庄子》则将气与形区分开来,他说“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由此可知,古人是取“气”之象来描述世界万物永恒运动的特性的。这时的气和阴阳、五行等一样,已经脱离了物质的含义,而只有象的意义。

当阴阳、五行、气的哲学理论应用于中医后,中医学直接继承了其辨象以明理的特色。用阴阳、五行、气之象来阐明人体不同特性的运动变化,以达到认识人体的目的。

2、中医基础理论是以象为内容的

中医基础理论除了上述的阴阳五行学说,还有藏象学说、经络学说及精气神学说。这里无不体现着取之以象,以象会意的精神。

藏象学说是关于人体脏腑功能的学说。古人虽然知道“八尺之士,可以剖而视之。”(《灵枢·胀论》)但又认为“藏府之在胸胁腹里之内,若匣匮之藏禁器也。”(同上)更重要的是,基于不同于西方的思维方式,中国古代对于整体性和运动性的强调,使得中医学未从解剖入手,分析人体的结构、成分,而是以极简单的解剖为基础,构造出了以象为内容的有机的学术体系。由“藏象”之名可知,中医是以现之于外的象来把握藏之于内的脏的,即“执其见功处见其形”。对此《灵枢·顺气一是分为四时》中论述道:“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似形。”而《素问·六节藏象论》对心的描述是这样的:“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其它四脏与此相仿。由此可以看出,这里的心己不是解剖学中的有一定形态结构之心,而是一系列相关的生命活动的表现在人脑中形成的综合的象。它不具有实体性,如果非要与现代医学解剖相比较的话,与之对应的是多个系统、器官、组织及其功能。

关于经络学说,《灵枢》对十二经脉循行起止的描述往往给人一种错觉,使人觉得确有这么一个经络系统实体存在,其实并非如此。首先,古人不可能由解剖发现经络,因为即使是现代人用最为精密的仪器和最先进的技术也未能找到经络,更何况古人?古人是从不重视用解剖手断来认识事物的。其次,经络是与五脏六腑密切联系的。中医的脏腑并非实体器官,而是一组生命活动综合之象,所以很难解释经络是实体组织。第三,《灵枢·九针论》有:“阳明多血多气,太阳多血少气,少阳多气少气,太阴多血少气,厥阴多血少气,少阴多气少血。”如以实体理解,经络则须是一有气有血的庞大管道系统,这是难以想象的。最后,运行于经络之中的是气,《灵枢·营气》中说:“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所以,所谓经络的实质即是在人体中不断运动着的气。而气本身就是人体生命运动之象。《灵枢》对经络形态的描述即是对这一运行轨迹的描画,而非实有其物。至于古人是如何感知这一轨迹的,则可能是长期针灸实践的积累,也不乏出自内修者的体验的可能。总之,由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经络就是在人体中不断运动着的气的轨迹,是人体生命活动所表现出的象。

关于精气神理论,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很多,其中一些仅有指象的意义,如:营、卫、三焦、神等,它们不具有实体特征,只能意会,这是容易理解的;而另一些概念,如精、气、津、液、血、脉等都有其实体物质,但这些名词在多数情况下又都是一种象。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灵枢·决气》)这就是说,人体的总的生命活动之象是气,而这种生命活动又有不同特性,这样又形成了不同的更低一级的象。精只有在少数情况下表示生殖之精,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则是用来形容对人体有用的、极为珍贵的、非常细微的物质,是精微、珍贵之象。对气的描述《灵枢·决气》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这是与精、津、液、血、脉并称的气,显然也是象。而中医的津液虽有特指,如汗、唾、尿、涕、泪等,然《灵枢·五癃津液别》有:“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留而不行者为液。”又统称一切液体状的物质。在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认识过程中,津液同血、脉一样,多是指象,如讲津液受寒,聚沫则为痛,这里的津液只能以象会意。同样,当我们描述血虚的时候,并没有说血的总量有所减少,也不是西医的贫血,而是一系列生命活动失衡的综合之象。还有,当我们说经脉空虚或经脉闭塞时,也非指某一血管空虚或闭塞,而是指象,如此等等。

3、中医诊断是以象为对象、内容、结论的

不同于西医,中医对疾病的诊断讲求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它不是通过生理、病理、化验、影象、解剖等手断对疾病进行认识,而是通过对人的气色、神情、体态、气味、声音、脉象及生活习惯、环境等的了解,对人形成整体的印象,以察其生命活动的失衡之处。对于整体性和活动性的强调,使得中医诊断的对象不是疾病,而是人,不是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组织或生物体,而是人的整体的生命活动所表现出的象;其结论不是某种病菌或病毒,而是人体生命活动平衡的偏离所表现的象。西医诊断的结果力求准确、精细、具体,有可视性或可测性;而对于中医,诊断的结果总是某种整体的、综合的象,虽然有一定的模糊性,但仍有很强的操作性。所以,对于很多自我感觉已经非常明显,但各种仪器都不能检查出病因的病人,西医往往认为没有病,或归于臆症;而中医则能通过对其生命活动之象的考察,洞明其偏性,得出一个以象为内容的诊断,给以治疗。

中医的诊断有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之说。对于望而知之的追求正说明了象对于中医诊断的重要性。在诊断过程中,望、闻、问、切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形成某种特定的象,最典型的是望诊和脉诊。望诊的每一项内容都有特定的含义,这种含义并非逻辑的推理,而是中医先辈们长期以来对于人体外在表现的领悟,即象。如“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首面上于阙庭,五官在于下极,五脏安于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见,明堂润泽以清,五官恶得无辨乎。”(《灵枢·五色》) 又“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同上)以上并非任何分析、解剖所得,却是对人体机能活动综合把握的象。在望诊各项内容(包括面部神色、行为举止、环境等等)所得之象的基础上,中医会形成更为概括的象,望而知之便是由此而得出。中医的脉诊更是取之以象,故称之为脉象。《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中有:“色脉与尺之相应,如桴鼓影响之相应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叶之出候也,故根死则叶枯矣。”这是多么生动的有关脉诊指象意义的描述。所谓洪、大、细、数、弦、代、涩、滑等,都各辨其象,只能形容、体会,非言语所及也。《素问·脉要精微论》中的:“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等所描述的脉象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更非以象会意不可。闻诊和问诊也都有相似之处,在闻和问之后,中医会综合所得之信息形成一整体的象。四诊合参则是将四诊之象再进行融合,最终得一更为完整全面之象,是人生命活动在目前时刻的综合把握。

4、中医所辨之证即是象

中医辨证包括六经辨证、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无论用何种方法,所得之“证”均为对病人现阶段状况综合认识的象。如《伤寒论》对太阳病的描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显然是在对疾病的深刻的了解之上得出的综合的象。在八纲辨证中阴、阳、寒、热、表、里、虚、实各自为一独立的象,在具体应用中,其中几项相结合,形成更为综合的象,如:里实热证、表虚寒证等。卫、气、营、血、三焦都是用来表示人体部位的名词,它们同样是一定的象,而非具体的解剖定位。依具这样表示部位的象来辨疾病的深浅、进退、及当时疾病的特征,所得之结果必然是象,兹不赘述。

5、中医治疗用药理论是以象为内容的

中医治疗标准讲究以平为期,所谓:“阴平阳密,精神乃治。”这不正是象吗?中医的治疗原则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等等,其中的寒、热、微、逆、甚……等,都是象。而“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等治疗方法也是由象而出的。

中医对药物的认识也是从象而来的。中药理论讲的是四气五味,即温、热、寒、凉及苦、辛、酸、咸、甘,其中的每一项都不是人对温度或味道的感觉,而是相关药性的综合之象。对中药的运用,中医方剂学讲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在此处,君、臣、佐、使不是象又是什么呢?

除以上的几个方面,我们还能从其关于养生、运气的论述中看到象对中医学的重要性,兹不赘述。总之,由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整个中医的学术体系是一个唯象理论体系。

四、中医唯象理论的意义

中医这一唯象理论体系既没有解剖基础、实验方法,又没有明确的概念、逻辑的推理,更没有客观化的原则,对于经典中的描述也不能给出统一的解释,对其理解也会因人而异,如此等等,都是因为其体系是由有中国特色的象构成的。也正因如此,标榜科学性、客观性的现代人对中医或不理解,或无从学起,或盲目指责。在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对世界的认识是多层次、多方面、多途径的,不能盲目的认为只有西方式的才是好的,才是正确的,才是先进的,而中国古老的被实践检验了两千年的中医理论只有被西医证明后才给予承认。在现代科学的前沿领域中,不稳定性和涨落在从宇宙学到分子生物学的所有存在层次上产生的演化模式,非平衡过程物理学及不稳定系统的物理学表达及测不准原理的发现,使现代科学将与牛顿、爱因斯坦为我们描绘的那个无时间的、非动态的、确定性的世界告别。这一结果,将西方科学拉近了中国哲学,更强调了主体与对象的互动。现论物理学家薛定谔(erwin schrodinger)在《生命是什么?》一书中写道:“只要我们涉及活物质的结构,我们就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它是以不能还原成通常的物理学定律的方式起作用的。原因不在于某种‘新的力’或某种类似的东西支配着活的机体中的一个个原子,而是其结构不同于任何我们已从试验室研究中认识的东西。”[3]在这一点上,“执其见功处见其形”的唯象理论体系非但不落后,而且具有其勿庸置疑的超前性。这并不是国粹主义,而是对中医学理论的客观评价。

总之,中医学是一个唯象理论体系,象对于中医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是第一位的。要学习中医、研究中医、发展中医不从象入手,不以象会意将是不得要领的。

参考文献:

神经生物学综述第9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人文精神培养

初中历史新课标指出,初中历史教学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初中生年龄较小,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初中历史教材中的人文思想对于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初中历史教学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能够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通过讲述丰富的史实,展现精彩的历史人物案例,可以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对社会中不良风气的辨别能力,使学生自觉抵御不良风气的影响,约束自身的行为习惯,并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

(二)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社会要进步,需要提高社会人员的综合素质,初中生综合素质的水平关系到未来社会人员的整体素质。初中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中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争做社会文明的先锋人员,树立刻苦学习,奋发进取的生活态度,争做社会的有用人才。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对教师的要求

(一)提高自己的基本功和理论水平

初中历史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根据初中历史的学科特点,阅读多学科方面的知识,多角度,多学科深挖教材人文思想,适当运用探究式,讨论式,问答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并提高自己语言组织能力,力争展现给学生一个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堂。

(二)初中历史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重视人文教育

初中历史教师要有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主动意识,改变只重视学生考试分数,轻视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与人文精神的观念,多关心那些有网瘾,厌学的后进学生,关注他们的精神成长,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多与他们探讨著名的历史人物成长的经历,引导他们树立信心,使教学内容和教学知识上升到精神层面。

三、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策略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深入领略历史人文风采

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已经进入到大部分课堂,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极大的突破教材的局限,通过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多元展示,生动直观的展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通过一些影视片段视频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学生在多媒体多元展示下,也是对多元人文精神的生动感知体验。例如,教师在讲述某个著名历史人物时,可以通过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在讲到玄奘西游这一节,介绍玄奘是唐代高僧、旅行家、翻译家,玄奘冒着生命危险,走了2万多公里,历经4年时间,终于到达了那烂陀寺。他在印度游学17年,带回了梵文佛经657部,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赞赏和推崇。可以向学生们播放黄晓明主演的《大唐玄奘》,让学生们的通过影片了解他的精神和他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

(二)构建人文教学环境

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必须构建人文教学环境,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帮助学生积累人文知R,经常举办针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辩论比赛,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名胜古迹,组织学生观看历史题材的电影,在校园走廊粘贴历史名人画像和他们的事迹,通过校刊校报,橱窗板报,校园广播等媒介,宣传历史人物故事,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他们的思想,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健康的人格,把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落实到位。

(三)深挖教材中人文教育思想

1.激发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比如,讲到遣唐使与鉴真东渡日本,日本根据唐朝制度改革自己的政治制度,根据汉字创造了日本文字,目前日本文化生活中服饰,饮食文化都受到了汉文化的巨大影响,进而讲述包括东亚,东南亚甚至中亚国家,在历史上都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引导学生产生对祖国悠久的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2.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根据初中历史有关东海和南海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结合如今东海问题,南海问题,,讲述这些事件产生的历史,以及他们为什么属于我们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爱国精神。

3.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多用历史教材中的著名人物激励他们,比如,蔡伦,改进造纸术,贾思勰著《齐民要术》,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李时珍著《本草纲目》等,这些闪耀的历史人物都在自己的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俗话说:“人无志而不立.”一个人假若没有远大的理想,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王阳明先生也说:“诚以学不立志,如植木无根,生意将无从发端矣.自古及今,有志而无成者则有之,未有无志而能有成者也.”激发学生们特别是那些沉迷网络,厌学的学生向历史名人学习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克服自己的不良习惯。

总之,初中历史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最重要的学科,作为初中历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基本功和教学理论水平,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教学策略上,多使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理解和记忆,构建人文教学环境,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落实到位,深挖教材中人文教育的思想内涵,逐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薛文桥.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对人文精神的培养探析[J].新课程学习(上),2014(02).

[2]赵曙梅.试析初中历史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2).

[3]顾春燕.初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探析[J].学苑教育,2015(24).

[4]于晓丽.初中历史教学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