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公司的企业价值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11 09:08:03

公司的企业价值

公司的企业价值第1篇

Abstract: As a new management concept and management pattern, Value-based management is known as a new focus in academia.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value drive-factors is the key factors to the success of the value management mode.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existing research, offers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main driving factors of enterprise.

关键词:基于价值的公司管理;驱动因素

Key words: Value-based management;drive-factors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3-0012-02

————————————

作者简介:石晶(1988-),女,山东济南人,山东财经大学会计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卢绪昌(1976-),男,山东济南人,积成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师,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许丽君(1988-),女,山东济南人,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助理会计师,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

0 引言

价值管理是指以价值评估为基础、以价值增长为目的的一种综合管理模式。它虽然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基于价值的企业管理模式逐渐受到西方企业界的认可和推崇,但是,价值管理模式在实务应用中存在缺乏理论指导的局限性。特别是从上世纪年代末开始,中国的很多企业开始注意到基于价值的管理理念,也开始意识到公司价值创造的重要性,但是却不知道应该如何发掘自身的价值创造潜力。而企业价值的产生主要来自于驱动因素的刺激,所以,本文在现有基于价值的公司管理的研究基础上,对企业价值的驱动因素进行了系统的概述和总结。

1 企业价值的驱动因素的确定

确定经营价值驱动要素是实现基于价值的管理的秘诀。尽管对于价值驱动因素的含义,学术界现在仍没有统一的结论,但可以明确的是,价值驱动因素是一个变量,它能够影响到生产率、客户满意度等业务结果。而要确定价值驱动因素,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1.1 整体性 整体性是指价值驱动因素应该与整个组织的价值创造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可以促使组织内部的不同层级都以创造公司价值为总体目标,易于组织的协调合作。

1.2 全面性 全面性是指价值驱动因素不仅仅使用财务绩效指标来确定和衡量,同时也要采用战略方面的绩效指标。在公司管理中,我们不仅要采用财务指标,还应结合非财务指标来进行价值驱动分析。

1.3 可持续性 企业除了要注重当前的经营状况外,还更应集中注意力于未来的盈利增长趋势和能力,以及未来利润的增加情况。因为公司的价值创造主要面对的是未来期间,而不是过去的历史状态。

2 基于价值的公司管理的价值驱动因素

企业价值的创造是企业所处经营环境中各种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这些因素是驱动企业价值创造的决策变量。所以,所有对企业价值创造或增长产生影响的因素都可以看做是价值驱动因素。

长期以来,国内外专家和学者以及企业管理层都对价值驱动因素不断的进行探讨,然而,对价值驱动因素的界定仍具有不同的认识。但这不妨碍价值驱动因素本身的研究价值。在对已有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后,我们依然可以发现被大多数专家和学者以及企业界共同认可的研究结果。综合其研究结果,我们认为企业价值驱动因素是指影响和推动企业价值增长、促进价值创造的主要相关变量。本文借鉴王晓巍(2007)提出的价值驱动因素划分标准,按财务属性将其划分为财务性因素和经营性因素。具体来说,经营性价值驱动因素是指企业在具体的经营过程中驱动企业价值创造的相关变量,主要包括人力资本、治理结构、技术创新能力等因素,其一般难以直接量化。财务性价值驱动因素是指能直接表现企业价值创造结果的相关变量,主要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等因素。财务性价值驱动因素一般可以直接用财务数据或财务指标来表达,可以直接量化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Alfred Rappaport(1986)通过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模型揭示出七大驱动因素,即销售增长率、销售利润率、所得税率、固定资产增长率、营运资本增长率、现金流量时间分布和加权资本成本。其可以看做一种结果度量标准,即财务性价值驱动因素。这一结果最为经典也被大多数专家和学者认同。刘淑莲(2004)在此模型基础上,结合卡普兰价值链,从财务观与经营观两个角度来探索价值驱动因素,研究战略规划和价值创造之间的关系。她从卡普兰价值链提出应该结合价值创造与价值评估,强调价值发现与增值。她特别强调了产品/服务、形象/声誉、客户关系对企业价值的驱动作用。罗菲(2007)也以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模型为出发点,结合作业成本计算、战略成本管理、平衡计分卡方法,对价值驱动因素作出具体分析。他指出财务性驱动因素为股东权益收益率,并可具体分解为息税前销售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财务成本比率、权益乘数和税收效应比率,而非财务性因素主要有客户方面、内部经营过程方面及学习和成长方面。其实这两篇文章的研究思路大体相同,都在财务性因素的基础上,同时考虑经营性因素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且这些经营性因素都是从经营战略的制定与选择方面来界定。而他们的不同之处只是在于价值驱动因素的最终确定上。刘淑莲的研究结果与Rappaport的结果大体相同,但罗菲对于股东权益收益率的分解采用了杜邦分析的思路,表明公司盈利能力的提高及企业价值的创造涉及到公司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如筹资结构、销售收入、成本控制、资产管理等。

除以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模型为出发点分析价值驱动因素外,杨松令、张卫(2012)从经济学角度,认为企业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企业如何对所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其可以表示为:企业价值=资源+企业能力(资源配置)。由此他们推出企业的价值驱动因素为拥有的资源和企业能力。所谓企业拥有的资源,主要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源,即为经营性因素。企业能力反映出企业的财务性因素,主要表现为生产运作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和财务营运能力。而王玉英(2011)以智力资本理论框架为理论基础,将企业价值定义为账面价值和智力资本价值的和。其认为决定企业价值的财务性价值驱动因素为EVA值,而经营性价值驱动因素为智力资本,即人力资本、组织资本、顾客资本和技术资本。他以税后净经营利润与资本成本之差表示EVA值,该值与传统的财务指标如净资产收益率、投资回报率等指标相比,综合了财务报表中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全部科目,能更全面地反映一个企业真实的经营业绩。

3 结语

综上所述,现在对企业价值驱动因素的研究,多是从经营和财务两方面出发,特别是加强了对经营性因素方面的研究。但对于价值驱动因素的确定,我们应注意其层次性和系统性。此外,价值驱动因素还必须尽量细化、微观化,增强因素的可量性、可记性、可比性,以最终落实到企业经营活动的基层,便于管理和控制。

参考文献:

[1]汤姆·科普兰等著,郝绍伦等译.价值评估——公司价值的衡量和管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2]杨松令,张卫.基于经济学视角的企业价值驱动因素探究[J].《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会计类核心期刊,2012,3:20-21.

[3]罗菲.VBM框架下的价值驱动要素分析[J].发展研究,2007,5:96-98.

[4]刘淑莲.企业价值评估与价值创造战略研究——两种价值模式与六大驱动因素[J].会计研究,2004,9:67-71.

公司的企业价值第2篇

 

关键词:企业并购  评估值法  股票市值法  分拆法  现金流法

企业并购是兼并与收购的统称。企业在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为了谋求管理、经营或财务等各种协同效应,开展多元化经营、实现战略上的重组,或者为了进行较低成本的扩张来消灭竞争对手寻求税收优惠等目的往往会通过运用并购这种方法来达到他们的期望由此而增加股东财务。企业并购的实施可不可行,从财务的角度分析,就在于购买时的价格是否低于被并购企业的可变现价值。因此对被并购企业的价值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对被并购企业的估价成为并购的核心问题。根据财务管理的原理,股东价值最大化应当是购买者的目标,这就要求他们对许多因素进行仔细评估。可以通过几个估价的指标以及相应的估价方法来分析。

l估价指标分析价值

1.1帐面价值估价

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减去负债就等于所有者权益数值,即公司净资产的帐面值。公司净资产的数值是通过历史成本计算取得的,有时并不能真实反映公司净资产的市场价值,所以这只是与其他方法进行比较的一部分。

1.2评估值估价

评估值是指对被并购公司的每项资产按照市场的现行价值进行单独的评估,之后再计算出该企业所有单项资产的合计金额,用此数值再减去该公司的负债来作为被评估的价值。这种方法往往会增加被并购公司固定资产价值,从而增加折旧,减少税费。它的优点在于有利于发现被忽略的优势和劣势,并能检验是否按持续经营假设来评估。但单项资产的评估总值与总体盈利能力及持续经营的价值没有太大的关系,所以评估自身也存在局限性

1.3股票市值估价

利用被并购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来评估其资产价值成为衡量公司挣资产的第三个重要指标。这种方法可以直接运用于上市公司,而非上市公司则可以通过寻找可比的上市公司来进行,但值得注意的是投资人往往会因为各种因素改变自己对一些企业的投资计划,这种个人的投机、感情因素或个人判断都会有可能影响了公司股票的市价。但这种方法却也是目前应用得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

1.4分拆值估价

对于多元化的企业来说,分拆值法比帐面值法、评估值法、股票市值法都来得有效、合适。分拆法的意图是通过比较公司的当前价值和分拆之后加总的总价值来判别所评估的价值是高估还是低估。这种方法是讲对多元化公司的每一个业务部门进行分拆评估其价值,并将分拆后产生的价值进行求和,实质上是购买者为了以两者中较为低的价格购买资产。操作方法分三个步骤:识别公司所涉及的不同行业并计算相关行业的平均估价值;依此计算各部门理论市场值和公司理论总值;计算市场价值的平均值和加总值并按低于重置价的成本并购企业。

1.5现金流估价

评估被并购企业的价值要预测并购后所能够产生的现金流量,以及使用相应的贴现率来求出购买的资本成本。运用现金流法估价时,要根据并购后所获得现金流的贴现值是购买出价的上限。这种方法可以计算出并购后的净现值,它可以分为五个步骤:①估计被并购企业被收购后预期能给购买带来的税后增量现金流;②估计这些税后现金流在相应风险情况下的税后贴现率,即购买的收益率;③用所求得的贴现率和现金流,计算出并购的现值;④估计并购所发生的初始支出,包括支付给被并购公司的现金、被并购公司的各种权益的市值以及所负担的被并购公司所有债务的市值;⑤将并购所得的现值减去初始支出,获得并购的净现值。估计公司并购后的现金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例如,很难估计破产成本降低、营销力量增强、成本下降等因素带来的收益。所以,现金流的估价并不是公司价值的精确值。准确预测被并购企业并购后的现金流量是并购分析的关键,因为它直接影响着购买所要支付的并购价格。

2估价方法分析价值

2.1成本法

成本法是指按照重置成本或可变现金额的计算来确定被并购企业的各项资产及负债价值。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不考虑资产的未来收益因素,也不将企业的总体资产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而是将各项资产的成本简单相加,无法预测企业的未来收益。按成本法计算是将每一项资产及负债按其重置成本或可变现金额进行调整,以调整后的资产总额减去调整后的负债总额作为企业的价值。另外在分析该企业的并购价值时,企业累积的亏损可在今后盈利中抵扣的也可能具有价值。如果采取购买股权的方式并购,被并购企业兼并前的亏损及兼并时核销资产产生的损失均可以起到抵减企业所得税的作用。

公司的企业价值第3篇

论文摘要:虽然企业并购在我国的发展十分迅速,但由于面临着经济转变带来.的不同制度和文化环境,企业并购承受的风险和所能够带来的利益也从某种程度上显得难以控制难以捉摸。因此,对企业并购这一活动的成本效益进行分析,成了并购的关键,也便是本文所需要探讨的问题。如何合理进行并购,降低成本,提高效益,需要分析企业在并购中可能存在的成本及产生的相应效益,明确了成本效益的主要影响并加强并购时的管理控制,便能较好的推动企业的成长与发展。

企业并购是兼并与收购的统称。企业在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为了谋求管理、经营或财务等各种协同效应,开展多元化经营、实现战略上的重组,或者为了进行较低成本的扩张来消灭竞争对手寻求税收优惠等目的往往会通过运用并购这种方法来达到他们的期望由此而增加股东财务。企业并购的实施可不可行,从财务的角度分析,就在于购买时的价格是否低于被并购企业的可变现价值。因此对被并购企业的价值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对被并购企业的估价成为并购的核心问题。根据财务管理的原理,股东价值最大化应当是购买者的目标,这就要求他们对许多因素进行仔细评估。可以通过几个估价的指标以及相应的估价方法来分析。

l估价指标分析价值

1.1帐面价值估价

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减去负债就等于所有者权益数值,即公司净资产的帐面值。公司净资产的数值是通过历史成本计算取得的,有时并不能真实反映公司净资产的市场价值,所以这只是与其他方法进行比较的一部分。

1.2评估值估价

评估值是指对被并购公司的每项资产按照市场的现行价值进行单独的评估,之后再计算出该企业所有单项资产的合计金额,用此数值再减去该公司的负债来作为被评估的价值。这种方法往往会增加被并购公司固定资产价值,从而增加折旧,减少税费。它的优点在于有利于发现被忽略的优势和劣势,并能检验是否按持续经营假设来评估。但单项资产的评估总值与总体盈利能力及持续经营的价值没有太大的关系,所以评估自身也存在局限性

1.3股票市值估价

利用被并购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来评估其资产价值成为衡量公司挣资产的第三个重要指标。这种方法可以直接运用于上市公司,而非上市公司则可以通过寻找可比的上市公司来进行,但值得注意的是投资人往往会因为各种因素改变自己对一些企业的投资计划,这种个人的投机、感情因素或个人判断都会有可能影响了公司股票的市价。但这种方法却也是目前应用得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

1.4分拆值估价

对于多元化的企业来说,分拆值法比帐面值法、评估值法、股票市值法都来得有效、合适。分拆法的意图是通过比较公司的当前价值和分拆之后加总的总价值来判别所评估的价值是高估还是低估。这种方法是讲对多元化公司的每一个业务部门进行分拆评估其价值,并将分拆后产生的价值进行求和,实质上是购买者为了以两者中较为低的价格购买资产。操作方法分三个步骤:识别公司所涉及的不同行业并计算相关行业的平均估价值;依此计算各部门理论市场值和公司理论总值;计算市场价值的平均值和加总值并按低于重置价的成本并购企业。

1.5现金流估价

评估被并购企业的价值要预测并购后所能够产生的现金流量,以及使用相应的贴现率来求出购买的资本成本。运用现金流法估价时,要根据并购后所获得现金流的贴现值是购买出价的上限。这种方法可以计算出并购后的净现值,它可以分为五个步骤:①估计被并购企业被收购后预期能给购买带来的税后增量现金流;②估计这些税后现金流在相应风险情况下的税后贴现率,即购买的收益率;③用所求得的贴现率和现金流,计算出并购的现值;④估计并购所发生的初始支出,包括支付给被并购公司的现金、被并购公司的各种权益的市值以及所负担的被并购公司所有债务的市值;⑤将并购所得的现值减去初始支出,获得并购的净现值。估计公司并购后的现金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例如,很难估计破产成本降低、营销力量增强、成本下降等因素带来的收益。所以,现金流的估价并不是公司价值的精确值。准确预测被并购企业并购后的现金流量是并购分析的关键,因为它直接影响着购买所要支付的并购价格。

2估价方法分析价值

2.1成本法

成本法是指按照重置成本或可变现金额的计算来确定被并购企业的各项资产及负债价值。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不考虑资产的未来收益因素,也不将企业的总体资产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而是将各项资产的成本简单相加,无法预测企业的未来收益。按成本法计算是将每一项资产及负债按其重置成本或可变现金额进行调整,以调整后的资产总额减去调整后的负债总额作为企业的价值。另外在分析该企业的并购价值时,企业累积的亏损可在今后盈利中抵扣的也可能具有价值。如果采取购买股权的方式并购,被并购企业兼并前的亏损及兼并时核销资产产生的损失均可以起到抵减企业所得税的作用。

公司的企业价值第4篇

同时,为追求企业账面资产或收益的增加,许多经营者盲目地通过资产重组、企业并购等方式扩大企业规模,认为这样就可以增加企业的价值,并且没有在资产重组与并购之前进行有效的评估与选择,也没有在重组与并购之后使所有资本有效地整合在企业管理之中。盲目的资产重组或并购并不能带来企业价值的增加,相反,还有可能造成一部分资产的流失。企业短期的经营目标是获取现金收入,而盲目的并购会导致一部分资源无法被有效加以利用,甚至造成浪费,从而使企业丧失了利用机会成本创造价值的可能性。例如,并购企业生产了某种并未适当创新和修正的产品,因而无法满足当前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导致产品滞销。从账面价值来看,企业资产价值存在,但实际上对于企业长期健康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而且错误的将企业价值同企业现存资产的价值等同了。

基于公司治理角度的企业价值发展

伴随着竞争中创新速度的加快,人才素质的提高以及专业化的提升,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企业有了更多、更好的机会得以发展与壮大,从而不断创造出被社会认可的价值。同时,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竞争激烈的加剧,企业管理层需要打破传统的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的概念,不能继续错误地认为利润财富的累加就是企业经营的核心与目标。从本质上讲,企业价值并不单指企业过去资产的累积,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企业未来长远时期的发展规划与企业各种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是企业投资者对企业未来状况的预期。

加强智力资本管理,提升企业价值。企业价值的创造与提升必须以独特的竞争优势为前提,许多企业的管理层错误地将资产价值与资本价值等同对待,认为企业目前所拥有的资产等财务指标上的全部现金流量即为企业现存所有价值。当然,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不容乐观的。相对于这种易于评估的价值,诸如人力资本、企业文化、思想等资本更具有价值。在企业具有的独特竞争优势中,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关系资本这三种智力资本不容易被对方所模拟与复制,也比较难以管理,因此,加强智力资本的管理,对于提升企业价值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人力资本价值体现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曾这样写到,在所有的资本中,价值最优的是对人本身的投资。人永远是社会的主题,在企业发展对人才的依赖程度日益增加的今天,要想提升企业价值,一个不可或缺的途径是对人力资本价值的高度重视与挖掘。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要保证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就不能仅仅要求现金流量的增加,更需要一批具有专业素质,良好工作能力,以及身心健康的员工加入到企业升值过程中,由于人力资本本身具有的灵活性、稀缺性、难复制性等特点,人力资本能够成为企业特有的财富与升值的潜能资源,并不断开发企业价值,推动企业发展。

(二)结构及关系资本价值体现

本文作者认为,一个企业的结构及关系资本都是能够保障企业良好运转、最大可能为企业创造、提升价值的比较重要的资本。作为管理层,企业生产能力的强弱影响到利润上的收入,而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否拥有一个现金的知识、信息平台,优秀的企业文化、思想以及良好的、公平的管理、奖惩制度,都是一个企业潜在的价值因素。这些潜在的价值因素可能无法为一个企业直接带来利润上的增收,但它完全可以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稳定的环境,同时大大开阔、挖掘人力价值,激发人力潜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而从关系资本来讲,企业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在经济市场中交易,并不是只有所谓你买我卖这样简单的关系就可以持久的保持一个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例如,当企业新研发产品流向市场之后,该产品能否满足客户的基本需求,它的服务能否得到客户的满意,又或者是新产品所达到的利润能否得到投资者的满意等等,这些因素都对企业的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系资本是一种间接资本,它更多的时候是间接的为企业带来一定的利润和收益,维持好企业与经济市场中各个方面的关系,才可以持久的实现与创造价值。

公司的企业价值第5篇

论文摘要:随着企业管理以及公司治理的发展,企业的内部审计实践也呈现出价值增值的趋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有助于企业完善公司治理,因此从企业角度来说,内部审计如何为企业价值增值服务,如何提升价值创造能力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我国的企业越来越受到全世界范围内的公司治理变革以及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因此,企业的内部审计就必须适应和应对来自企业外部和内部的风险,以便为企业创造价值。对于内部审计的增值,可以在企业价值链的多个环节发挥作用。比如:采购环节的物资采购比价审计等单个环节的增值作用,可以降低采购成本,并且完善采购环节控制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同时,企业的内部审计是创造公司价值的重要载体。一方面,企业的内部审计的存在会对组织内的其他职能部门以及组织部门的经营管理者产生威慑作用,努力改善工作绩效,进而导致了组织价值的增加。另一方面,当内部审计成本小于损失的减少时,公司价值增加,也就是企业的内部审计通过努力帮助组织预防和减少损失。因此,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并且从公司治理的高度认识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是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企业价值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内部审计主体存在的问题

1.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和范围相对单一狭窄。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幻莫测,导致企业的各种风险不断增多,这就要求内部审计应该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改进风险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不断加强组织内部重组及公司治理,最终达到为企业增值的目标。但是对财务事项的过多关注,则会影响上述职能的发挥。因此,对于企业的内部审计职能,一般都是从监督到评价再到确认、咨询的变化,这样一个过程也充分体现了内部审计目标由积极兴利再过渡到价值增值的变迁。一般来说,目前许多企业内部审计已开始逐渐涉及投资效益审计、物资采购审计、人力资源审计、战略和经营决策审计、产品推销审计、市场景气状况审计、研究开发审计、生产工艺审计、后勤服务系统效率审计等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

2.企业内部审计的设置不合理。首先是当前的企业内部审计限制了报告层次。表现在对于第一层委托关系中产生的问题不具有影响力,只是将内部审计的服务范围局限于管理层次,内部审计没有发挥其作用而降低了不少效率,这样的领导模式势必会限制内部审计的自身发展。

其次是侵害了内部审计的客观性。当前内部审计在形式上的独立性不够,在组织、经济上依附于企业领导,因此很难保证其提供意见的公正性和客观性。除此之外,双重领导体制下的内部审计在利益权衡中处于两难的境地,它既服务于委托方又服务于受托方,最终仍然难以保持其应有的客观性,导致内部审计偏向与其利益相关的一方。

3.企业内部审计与其他部门的关系不协调。一方面,企业内部的被审计部门与内部审计配合不利,在参与审计的过程中采取不合作的态度,这样一来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内部审计的执行和实施效果。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中缺乏良好的沟通,一般都是在不信任审计对象的态度下开展工作。转变这样的格局必须要提倡参与式审计,审计部门必须在开始阶段与被审计部门讨论审计内容、审计目标和计划,并且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二)内部审计法制体系存在的缺失

通过对内部审计法制体系现状的分析,发现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内部审计机构在本单位权力机构的领导或者主要负责人下开展工作,但是其中对于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力机构的界定并不明确。这种模糊的界定影响内部审计相关职能的发挥,导致其内部审计的领导体制不合理。

其次是在对内部审计职责的阐述上,尽管包含了经济责任审计、资金预算审计、财务收支审计以及风险管理审计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但是仍然没有涉及公司战略目标及治理的审计,没有将内部审计提高到公司治理的层次。

最后是咨询服务是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内部审计一般都是局限在监督和评价上,忽视了咨询服务的提供。

(三)内部审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利于其增值功能的实现,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审计模式来看,我国内部审计所采取的模式没有发展到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还是以账项基础审计为主。这种审计模式在对内部控制评价的基础上也较少考虑控制环境,实施账项基础审计,使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提供受到限制。特别是在实施过程中的详细审计大大增加了审计成本,虽然可以通过对财务资源的保值达到间接增值的目的,但是审计范围受到很大局限,最终使得增值效果并不明显。

其次从审计时间来看,由于事后审计则往往具有时滞性,事前和事中审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对风险的以前预警和实时监控,将可能导致的损失以及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控制在最低的水平。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还有部分单位没有前移到事前审计或事中审计,依然停留在事后审计。

最后从审计手段来看,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繁重的手工检查只能增加内部审计的成本,将内部审计的资源过多地消耗在无谓的事项上。而且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和网络经济高速发展,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和挑战。因此,当前很多企业以手工审计的方式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支出,不利于内部审计顺应时展进行变革,并且损害了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 三、公司治理下增强企业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策略

(一)拓展企业内部审计的服务领域

应该说风险贯穿于职能部门和组织整体两个层次,而风险管理审计在审计内容上应包括对风险应对措施的适当性及有效性审查,同时也对风险识别、风险管理机制、风险评估方法进行审查。因此内部审计必须既对职能部门的风险管理进行审查和评价,也对组织整体的风险管理进行审查与评价。具体来说,审计人员应该根据审计委员会的意见,对管理层应对风险的处理方式和产生的预期效果进行后续审计,从而使内部审计从企业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为企业规避风险来增加价值。内部审计人员应分析企业的风险类型并评估风险的大小,从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产业价值链的角度,给出合理的处理意见和应对措施并且提出风险管理是否对风险有充分和准确的界定,以便供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参考。

(二)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

内部审计的本质目标就是增强公司的控制力和规避经营风险的能力,公司治理是实现公司目标和价值的有效途径,因此只有加强公司管理和提高公司经营效率,才能最终增加企业价值。因此要解决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明确内部审计的性质与定位,并且从观念上进行转变,把内部审计作为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的重要内容加以重视。因此,内部审计只有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并且站在公司治理的高度,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有效作用,最终确立其应有的地位。

(三)转变内部审计的职能

在职能转变的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将服务意识贯穿于整个内部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促进企业不断完善自我约束机制,并且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公司管理和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以便能够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审计人员应该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确认,同时积极保证控制措施在关键位置建立有效的控制点。应通过审计委员会对单位的计划、决策以及方案的可行性,对企业经济活动的效益性进行评价,找出差距、揭示矛盾、研究措施、分析原因并最终提出建议。

(四)增强审计质量控制和效率

如何更好地增强审计质量控制和效率?很多实施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公司都在开发自己的内部审计规范,如朗讯公司通过三类指标:内部审计管理部门对有效性的监测、质量的改善情况、客户的满意程度等来衡量内部审计人员的业绩。因此说企业的增值型审计一般都是通过内部控制评价手册、控制自我评价手册、审计人员技能矩阵、审计质量保证问卷和讨论指南等。

总之,只有加强监控才能有效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才能切实为企业增加价值,而且审计质量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在质量管理方面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进:首先,在企业内部建立内部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对审计过程中的审计职业道德规范、违反审计工作制度以及包括有重大工作过错,或者牟取不正当利益的审计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其次就是建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实施企业内部的审计项目负责制,具体规定项目负责人、主审的相关责任来对审计项目创造或增加的价值进行检查和评估。

(五)实施治理结果审计

治理审计通过对监事会、董事会、经理层以及利益相关者的治理效果及其治理责任的考察,来综合评价公司治理的整体效率和效果。由内部审计开展的针对治理效果的审计,即内部治理审计中的治理结果审计,试图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出实施意见:一方面通过衡量管理层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及效果性,对经理人的管理责任进行审计,从而挖掘潜力,提供咨询意见,找出差距,增加公司价值。另一方面,对董事会的治理责任及其业绩做出保证,并且对董事会风格、董事会结构及其成员、董事会实务以及董事会培训等方面做出评价,从而保障了股东及其他相关者的利益。为了更好地实现价值增值,内部审计人员不但要调动被审计人员参与审计活动的积极性,还要发现公司治理中的问题.寻求解决的途径,在被审计人员的理解和支持中共同分析、解决问题。

(六)合理整合内部审计资源

公司的企业价值第6篇

论文摘要:随着企业管理以及公司治理的发展,企业的内部审计实践也呈现出价值增值的趋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有助于企业完善公司治理,因此从企业角度来说,内部审计如何为企业价值增值服务,如何提升价值创造能力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我国的企业越来越受到全世界范围内的公司治理变革以及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因此,企业的内部审计就必须适应和应对来自企业外部和内部的风险,以便为企业创造价值。对于内部审计的增值,可以在企业价值链的多个环节发挥作用。比如:采购环节的物资采购比价审计等单个环节的增值作用,可以降低采购成本,并且完善采购环节控制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同时,企业的内部审计是创造公司价值的重要载体。一方面,企业的内部审计的存在会对组织内的其他职能部门以及组织部门的经营管理者产生威慑作用,努力改善工作绩效,进而导致了组织价值的增加。另一方面,当内部审计成本小于损失的减少时,公司价值增加,也就是企业的内部审计通过努力帮助组织预防和减少损失。因此,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并且从公司治理的高度认识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是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企业价值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内部审计主体存在的问题

    1.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和范围相对单一狭窄。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幻莫测,导致企业的各种风险不断增多,这就要求内部审计应该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改进风险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不断加强组织内部重组及公司治理,最终达到为企业增值的目标。但是对财务事项的过多关注,则会影响上述职能的发挥。因此,对于企业的内部审计职能,一般都是从监督到评价再到确认、咨询的变化,这样一个过程也充分体现了内部审计目标由积极兴利再过渡到价值增值的变迁。一般来说,目前许多企业内部审计已开始逐渐涉及投资效益审计、物资采购审计、人力资源审计、战略和经营决策审计、产品推销审计、市场景气状况审计、研究开发审计、生产工艺审计、后勤服务系统效率审计等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

    2.企业内部审计的设置不合理。首先是当前的企业内部审计限制了报告层次。表现在对于第一层委托关系中产生的问题不具有影响力,只是将内部审计的服务范围局限于管理层次,内部审计没有发挥其作用而降低了不少效率,这样的领导模式势必会限制内部审计的自身发展。

    其次是侵害了内部审计的客观性。当前内部审计在形式上的独立性不够,在组织、经济上依附于企业领导,因此很难保证其提供意见的公正性和客观性。除此之外,双重领导体制下的内部审计在利益权衡中处于两难的境地,它既服务于委托方又服务于受托方,最终仍然难以保持其应有的客观性,导致内部审计偏向与其利益相关的一方。

    3.企业内部审计与其他部门的关系不协调。一方面,企业内部的被审计部门与内部审计配合不利,在参与审计的过程中采取不合作的态度,这样一来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内部审计的执行和实施效果。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中缺乏良好的沟通,一般都是在不信任审计对象的态度下开展工作。转变这样的格局必须要提倡参与式审计,审计部门必须在开始阶段与被审计部门讨论审计内容、审计目标和计划,并且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二)内部审计法制体系存在的缺失

    通过对内部审计法制体系现状的分析,发现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内部审计机构在本单位权力机构的领导或者主要负责人下开展工作,但是其中对于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力机构的界定并不明确。这种模糊的界定影响内部审计相关职能的发挥,导致其内部审计的领导体制不合理。

    其次是在对内部审计职责的阐述上,尽管包含了经济责任审计、资金预算审计、财务收支审计以及风险管理审计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但是仍然没有涉及公司战略目标及治理的审计,没有将内部审计提高到公司治理的层次。

    最后是咨询服务是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内部审计一般都是局限在监督和评价上,忽视了咨询服务的提供。

    (三)内部审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利于其增值功能的实现,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审计模式来看,我国内部审计所采取的模式没有发展到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还是以账项基础审计为主。这种审计模式在对内部控制评价的基础上也较少考虑控制环境,实施账项基础审计,使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提供受到限制。特别是在实施过程中的详细审计大大增加了审计成本,虽然可以通过对财务资源的保值达到间接增值的目的,但是审计范围受到很大局限,最终使得增值效果并不明显。

    其次从审计时间来看,由于事后审计则往往具有时滞性,事前和事中审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对风险的以前预警和实时监控,将可能导致的损失以及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控制在最低的水平。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还有部分单位没有前移到事前审计或事中审计,依然停留在事后审计。

    最后从审计手段来看,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繁重的手工检查只能增加内部审计的成本,将内部审计的资源过多地消耗在无谓的事项上。而且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和网络经济高速发展,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和挑战。因此,当前很多企业以手工审计的方式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支出,不利于内部审计顺应时展进行变革,并且损害了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

   三、公司治理下增强企业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策略

    (一)拓展企业内部审计的服务领域

    应该说风险贯穿于职能部门和组织整体两个层次,而风险管理审计在审计内容上应包括对风险应对措施的适当性及有效性审查,同时也对风险识别、风险管理机制、风险评估方法进行审查。因此内部审计必须既对职能部门的风险管理进行审查和评价,也对组织整体的风险管理进行审查与评价。具体来说,审计人员应该根据审计委员会的意见,对管理层应对风险的处理方式和产生的预期效果进行后续审计,从而使内部审计从企业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为企业规避风险来增加价值。内部审计人员应分析企业的风险类型并评估风险的大小,从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产业价值链的角度,给出合理的处理意见和应对措施并且提出风险管理是否对风险有充分和准确的界定,以便供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参考。

    (二)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

    内部审计的本质目标就是增强公司的控制力和规避经营风险的能力,公司治理是实现公司目标和价值的有效途径,因此只有加强公司管理和提高公司经营效率,才能最终增加企业价值。因此要解决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明确内部审计的性质与定位,并且从观念上进行转变,把内部审计作为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的重要内容加以重视。因此,内部审计只有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并且站在公司治理的高度,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有效作用,最终确立其应有的地位。

    (三)转变内部审计的职能

    在职能转变的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将服务意识贯穿于整个内部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促进企业不断完善自我约束机制,并且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公司管理和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以便能够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审计人员应该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确认,同时积极保证控制措施在关键位置建立有效的控制点。应通过审计委员会对单位的计划、决策以及方案的可行性,对企业经济活动的效益性进行评价,找出差距、揭示矛盾、研究措施、分析原因并最终提出建议。

    (四)增强审计质量控制和效率

    如何更好地增强审计质量控制和效率?很多实施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公司都在开发自己的内部审计规范,如朗讯公司通过三类指标:内部审计管理部门对有效性的监测、质量的改善情况、客户的满意程度等来衡量内部审计人员的业绩。因此说企业的增值型审计一般都是通过内部控制评价手册、控制自我评价手册、审计人员技能矩阵、审计质量保证问卷和讨论指南等。

    总之,只有加强监控才能有效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才能切实为企业增加价值,而且审计质量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在质量管理方面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进:首先,在企业内部建立内部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对审计过程中的审计职业道德规范、违反审计工作制度以及包括有重大工作过错,或者牟取不正当利益的审计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其次就是建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实施企业内部的审计项目负责制,具体规定项目负责人、主审的相关责任来对审计项目创造或增加的价值进行检查和评估。

    (五)实施治理结果审计

    治理审计通过对监事会、董事会、经理层以及利益相关者的治理效果及其治理责任的考察,来综合评价公司治理的整体效率和效果。由内部审计开展的针对治理效果的审计,即内部治理审计中的治理结果审计,试图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出实施意见:一方面通过衡量管理层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及效果性,对经理人的管理责任进行审计,从而挖掘潜力,提供咨询意见,找出差距,增加公司价值。另一方面,对董事会的治理责任及其业绩做出保证,并且对董事会风格、董事会结构及其成员、董事会实务以及董事会培训等方面做出评价,从而保障了股东及其他相关者的利益。为了更好地实现价值增值,内部审计人员不但要调动被审计人员参与审计活动的积极性,还要发现公司治理中的问题.寻求解决的途径,在被审计人员的理解和支持中共同分析、解决问题。

    (六)合理整合内部审计资源

公司的企业价值第7篇

【关 键 词】财务指标体系/“双高”企业/传统企业/投资价值

【 正 文】

如何利用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财务信息对其进行财务评价,从而发现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是股票投资者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目前,我国已有一千多家上市公司,其中,既有大量的传统企业,但也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双高”企业。对于传统企业,财务评价已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但对于“双高”企业,如何对其进行恰当的财务评价,并据此评估其投资价值,则是一个有待研究的新课题。本文将主要从投资者的角度,探讨目前我国A 股上市公司中“双高”企业与传统企业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差异。我们将首先通过对现有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分析,以及对股票投资者所做的问卷调查与分析,得出恰当评价“双高”企业和传统企业的不尽相同的两套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再利用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数据进行实证性分析,验证两类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差异存在的合理性,并由此说明“双高”企业与传统企业价值来源的差异性。

一、财务评价与企业价值

一般而言,财务评价就是通过收集和选取与决策相关的各项财务信息,并运用一定的分析方法进行信息加工,借以评估企业的经营业绩与财务状况。不同的财务报告使用者,亦即不同财务评价主体,对上市公司进行财务评价的目的往往不尽相同。这些主体包括: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者、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含潜在的投资者,下同)、债权人、与上市公司有业务联系的公司、有收购或兼并意向的公司、中介机构(注册会计师、咨询人员等)、国家经济管理部门和税务部门、上市公司的员工和工会、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本文主要从投资者角度研究上市公司的财务评价问题。

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进行财务评价,其目的一般包括:(1 )了解公司的经营成果、资本结构、资本保值增值、利润分配及现金流转的详情,以便做出增加投资、保持原有的投资规模、放弃投资、转让股份等投资决策;(2)了解公司经营管理、财务状况、盈利能力、 资本结构等所有方面,对自己的投资风险和投资回报进行判断和估计;(3 )分析公司的内部情况和外部环境变化可能对公司利润的形成和分配带来的影响,以及可能对公司股票价格带来的影响;(4)判断一个公司的财务状况和发展潜力,评估这个公司整体的真实价值,并将其与公司的市场价值进行比较,寻找价值被低估的公司进行投资以获取最大的收益。

企业价值是企业适应市场环境、获利能力和竞争优势持续时间的综合表现,它不但度量了企业已有资产的获利能力,还体现了企业对经营环境的战略适应能力。企业估价,就是对持续经营中的企业的经济价值所进行的估量。它实际上是一个综合了企业能力、宏观经济形势以及人的主观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之后,对企业持续发展潜质的认识和评价过程。

投资者无论投资于“双高”企业还是传统企业,其目的都只有一个:在可接受风险程度下获取最大的收益。传统企业与“双高”企业的内在特质不同,价值体现的方面不同,价值增值方式不同,对它们进行价值评估的方法和手段也就应该有所差别。传统企业要合理的配置、利用自然资源,依赖大量的资金、设备等有形资产的投入来扩大再生产达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以获取最大的利润。与传统企业相比较,“双高”企业具有如下特征:(1)“双高”企业主要是知识、智力的投入,在美国,有许多高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已超过总资产的60%。(2 )知识已代替资本成为企业成长的根本动力,是竞争力的主要源泉,并已经成为使投资获得高额回报和员工获得高额收入的基础。(3 )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开发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研究开发上投入大量资金,以获取技术上的优势,期望获得高额回报。(4 )企业投资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双高”企业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技术风险,即在产品研制和开发过程中由于技术失败而引致的损失;二是市场风险,即技术创新带来的新产品能否取得必要的市场占有量;三是财务风险,即对技术创新的前期投资能否按期收回并获得令人满意的利润。(5)企业成长快。 “双高”企业往往是开始规模很小,管理上很不成熟,但凭借其研究成果可以迅速发展成为组织和管理上日臻成熟的大公司。

传统企业多为基础性产业,由于技术、设备、工艺、生产相对成熟,企业大都处于成熟期,因而市场较稳定,风险较小。企业的历史业绩相对稳定,人们对其未来收益预期也相对稳定,波动空间相对狭窄,对投资者的激励作用不大。传统企业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将来收益的稳定与可预计性和低风险性上。“双高”企业则是新生事物,制度创新乃至企业、产品的创新都是有创新利润的存在(创新的边际利润大于创新的边际成本),预期的高额利润,对投资者激励作用大。一般而言,股票的价格取决于预期股利收益与市场利率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预期股利收益不断增大,则股价不断提高,企业的价值也不断提高。“双高”企业大都处于生命周期的成长期,由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费用高,企业面临的风险大,其利润波动预期也较大。“双高”企业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将来收益的高增长与高风险性上。

公司价值本质上是由其未来预期现金流量的现值决定的。对于传统企业,企业未来业绩与历史及当前业绩表现之间的关系密切,企业财务评价更注 重企业“目前”价值的评估;而对于“双高”企业,企业未来业绩与历史和现在业绩表现之间没有联系或是联系不大,企业财务评价就应该更注重企业“未来”可能价值的评估。业绩评价和企业估价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资本市场有效率的条件下,企业价值成为评价的核心,即评价体系的指标最终是与价值相关的。价值相关反映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当前盈利性(用货币指标计量);二是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性(健康性指标);三是盈利能力的增长潜力(价值驱动因素等)。因为两类企业的价值体现不同,所以对它们进行财务评价所使用的财务指标体系就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双高”企业与传统企业财务评价体系差异性:理论及调查分析

传统企业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股东利益比率、盈利能力比率、短期偿债比率、长期偿债比率和资产运营能力比率等五大类指标。其中,反映股东利益的比率主要有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市盈率和股利支付率等;反映盈利能力的比率主要有经营利润率、销售净利率和资产净利率等;反映短期偿债能力的比率主要有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等;反映长期偿债能力的比率主要有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和有形净值债务率等;反映资产运营效率的比率主要有存货周转率、应收款项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等。

与传统企业相比较,“双高”企业财务特征的最明显之处就在于其高成长性。关于描述企业成长性和发展能力的财务指标,人们的认识存在一定差异。例如:

1.1999年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和国家计委联合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中涉及的“发展能力状况”指标,包括了销售(营业)增长率、资本积累率、总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成新率、三年利润平均增长率和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等六个比率指标。其中:

3.张俊瑞和邓崇云(2000)认为,从选择投资对象和基于长期投资的目标出发,投资人应当认真地分析公司的净利润增长率及利润构成(张俊瑞和邓崇云,2000)。其中:

(1 )净利润增长率=(本期净利润-上期净利润)÷上期净利润×100%

(2)营业利润与利润总额比=(营业利润÷利润总额)×100%

4.黄磊(1999)认为,根据企业成长期的特点,可以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同前)、净利润增长率(同前)、主营业务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指标等来评价上市公司的成长性(黄磊,1999)。其中:

(1 )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净额)×100%

(2)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报告期末股东权益)×100%

尽管人们对评价“双高”企业成长性和发展能力的指标选择存在认识上的一定分歧,但还是可以归纳出以下两个共同认识:

1.增长率指标是最能体现“双高”企业特征的财务指标;

2.成长性既反映为经营成果(盈利能力)的增长,如销售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等,又反映为财务状况(资本扩张能力)的增长,如总资产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每股净资产增长率和持续可能成长率等。

为了更好等说明“双高”企业与传统企业财务评价体系的差异性,我们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此次问卷调查的对象是具有一般财务知识的国内股票市场普通投资者。问卷要求被调查者分别从评价传统企业和“双高”企业的目的出发,判断各财务评价指标的重要性——重要性程度最高为7分,然后依次递减,最低为1分。 此次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60份,回收率30%。调查结果详见表1。表1中的“平均分”为被调查者对各项财务指标重要性程度打分的平均值。由表1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投资者认为传统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主要应该有(按重要性程度由高到低取前18项):每股收益、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净资产、市盈率、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流动比率、经营利润率、销售净利率、股利支付率、净资产增长率、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资产净利率、应收款项周转率、有形净值债务率和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

2.投资者认为“双高”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主要应该有(按重要性程度由高到低取前18项):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市盈率、每股收益、经营利润率、销售净利率、资产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应收款项周转率、每股净资产、总资产周转率和持续可能成长率。

3.两类企业财务评价共同的比率指标有:每股收益、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市盈率、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流动比率、经营利润率、销售净利率、净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资产净利率、应收款项周转率、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和每股净资产;评价传统企业特有的财务比率指标是:股利支付率、存货周转率和有形净值债务率;评价“双高”企业特有的财务比率指标是:总资产增长率、持续可能成长率和总资产周转率。

4.无论对于传统企业还是“双高”企业,投资者最重视的都是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股东利益这两类指标。其中,反映企业总体获利能力的比率主要是销售净利率、经营利润率、资产净利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及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等;反映股东利益的比率主要是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市盈率及净资产增长率等。

5.投资者评价传统企业时,更注重的是其经营稳定性和股利支付的连续性。传统企业的流动资产中存货所占的比重较大,存货周转率是衡量和评价企业采购、生产和销售等各环节管理状况的综合性指标。所以存货周转率也是评价传统企业特有的财务指标。有形净值债务率更为谨慎地反映企业基本财务结构是否稳定。有形净值债务率高,是高风险、高报酬的财务结构;有形净值债务率低,是低风险、低报酬的财务结构。有形净值债务率成为评价传统企业特有的财务指标,说明投资者对传统企业财务(负债)风险的特别关注。

表1 传统企业与“双高”企业财务指标重要性程度比较

按重要性程度

传统企业

“双高”企业

由高到低排序

财务指标

重要性程度

财务指标

重要性程度

平均分

平均分

1

每股收益

5.817

销售收入增长率

5.967

2

净利润增长率

5.467

净利润增长率

5.817

3

净资产收益率

5.350

净资产增长率

5.583

4

每股净资产

5.233

总资产增长率

5.550

5

市盈率

5.217

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

5.383

6

资产负债率

5.200

市盈率

4.850

7

速动比率

4.983

每股收益

4.700

8

流动比率

4.933

经营利润率

4.650

9

经营利润率

4.850

销售净利率

4.633

10

销售净利率

4.833

资产净利率

4.533

11

股利支付率

4.633

净资产收益率

4.483

12

净资产增长率

4.617

流动比率

4.367

13

存货周转率

4.583

资产负债率

4.317

14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4.567

速动比率 4.300

15

资产净利率

4.550

应收帐款周转率

4.283

16

应收帐款周转率

4.517

每股净资产

4.283

17

有形净值债务率

4.333

总资产周转率

4.267

18

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

4.233

持续可能成长率

4.217

19

总资产周转率

4.167

存货周转率

3.867

20

已获利息倍数

4.150

已获利息倍数

3.750

21

持续可能成长率

3.750

股利支付率

3.700

22

总资产增长率

3.617

有形净值债务率

3.550

6.投资者评价“双高”企业,并不看重其当前的盈利性和股利支付水平,而是希望公司将主要收益用于扩大再生产以便将来获取更大的收益,即投资者更看重公司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性和盈利能力的增长潜力。从“双高”企业特有的财务评价指标来看,总资产增长率表示公司资产的增长情况,资产是公司生产经营获取利润、增加股东财富的物质基础,这个指标可以较好地反映公司盈利能力的增长潜力;持续可能成长率是衡量公司凭借自身财力支持成长能力的重要尺度;总资产周转率反映全部资产的周转速度,周转越快,说明销售能力越强。

三、“双高”企业与传统企业财务特征差异性:上市公司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沪深两地上市公司1997至2000年共四个年度的报表数据进行分析。从传统企业中随机选取30家公司,其中15家选自上海30指数股,另15家选自深圳成分指数股。从“双高”企业中随机选取30家公司,其中沪市15家,深市15家,入选的条件是1997年~2000年三年净利润平均年增长率达到20%以上,2000年每股收益达到0.20元以上。这30家“双高”企业中,大部分公司主营业务属于高科技领域,也有少数几家主营业务不属于高科技行业,但正进军高科技产业领域,拟以高科技产品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研究发现,两类上市公司的财务特征存在比较显著的差异。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传统企业与“双高”企业有关财务指标平均值与均方差比较

计算值

传统企业

“双高”企业

财务指标

平均值

均方差

平均值

均方差

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三年平均增长率(%)

7.58

14.04

48.24

38.63

净利润三年平均增长率(%)

-3.66

32.58

56.30

24.19

总资产三年平均增长率(%)

13.64

13.52

53.76

23.79

净资产三年平均增长率(%)

14.42

13.25

58.32

33.13

主营业务利润率(%)三年平均值

24.47

13.27

32.29

11.24

净资产收益率(%)三年平均值

8.85

5.51

16.80

5.06

2000年度营业利润与利润总额比(%)

71.58

64.85

84.19

16.19

2000年度每股收益(元/股)

0.26

0.20

0.52

0.17

市盈率(2001年4月30)

56.13

34.82

52.30

24.25

由表2数据可以看到, 传统企业与“双高”企业的财务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归纳如下:

1.“双高”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三年平均增长率是传统企业的6.36倍;“双高”企业的净利润三年平均增长率超过50%,而传统企业的净利润三年平均减少3.66%;“双高”企业的总资产三年平均增长率是传统企业的3.94倍;“双高”企业的净资产三年平均增长率是传统企业的4.04倍。可见,“双高”企业的发展速度非常显著地快于传统企业。

2.“双高”企业的净利润增长率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表明“双高”企业产品获利能力在不断提高,企业正高速成长,未来获利将会增加。

3.“双高”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率平均值高出传统企业7.82个百分点,表明“双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获利空间大,因此发展后劲比传统企业强。

4.“双高”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三年平均值几乎是传统企业的两倍,说明“双高”企业在同样的资金投入下为股东创造的效益更多。

5.“双高”企业2000年度营业利润与利润总额比高于传统企业12.61个百分点,说明“双高”企业的主营业务更突出。

6.“双高”企业2000年每股收益是传统企业的两倍。说明“双高”企业的获利能力明显高于传统企业。

7.“双高”企业的市盈率(2001年4月30日)略低于传统企业, 其主要原因是传统企业的每股收益偏低。

总的来看,上述实证分析结论验证了前文得出的“双高”企业和传统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差异存在的合理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企业与“双高”企业的不同特征决定了它们的价值来源不尽相同。传统企业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为股东创造当前财富的能力、盈利能力的稳定性和低风险性;“双高”企业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为股东创造增值财富的能力、获取未来收益的能力和高风险性。因此,投资者对这两类企业进行财务评价所关注的焦点就必然地出现了差异。这就意味着,上市公司财务评价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指标体系,而应为不同类型的企业设计不尽相同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2000.财务成本管理.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

(美)戴维.F.霍金斯著.2000.财务报告与分析:教程与案例.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

(美)杰弗里.C.胡克著:.1999.《华尔街证券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

张俊瑞、邓崇云著.2000.上市公司分析北京: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

张庆昌著.1999.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编制与分析. 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

黄磊著.1999.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解读技巧.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

林文俏著.2000.高速成长88家上市公司.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

周首华、陆正飞、汤谷良主编.2000.财务理论前沿专题.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

公司的企业价值第8篇

【关键词】政治背景;资源类;企业价值

一、引言

人们通常会认为,拥有政治背景的公司会为企业带来很大的利益,企业的政治行为和政治战略对企业的竞争优势和生存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公司的政治关系被学者认为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故公司高管的这种政治关系在短期内并不一定能改善公司的绩效,也有可能为获得自身的利益而对股东价值产生消极的作用。一般来说,自然资源具有稀缺和不可再生的特点,故一方面资源类上市公司若有政府背景的话,更易取得自然资源从而企业能有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政府的掠夺之手和效益的时效性,拥有政治背景的资源类上市公司在短期内其市场价值会更低。本文从资源类上市公司入手,研究政治背景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为政府掠夺之手提供证据。

二、文献回顾

国外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研究公司高管的政治关系及其影响,Faccio(2006)认为,当公司的高管或大股东进入政界时,公司的股票收益显著为正。吴文峰、吴冲锋和刘晓薇(2008)对公司高管的政府背景与公司价值二者的关系进行研究表明,高管的地方政府任职背景能够增加公司价值。

然而,由于公司的政治关系被学者认为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故公司高管的这种政治关系并不一定都能改善公司的绩效,也有可能因为自身的利益而对股东价值产生消极的作用。Shleifer和Vishny(1994,1998)研究表明,政治家具有很强的动机从其控制的公司那里榨取租金来实现自身的利益,此时由政府的这种政治关系为公司带来的利益可能与维持这种政治关系的成本相互抵消。政府的“掠夺之手”可能会侵蚀股东财富,为公司价值带来负面影响。

三、分析与提出假设

自然资源由于稀缺性,故资源类行业属于管制行业。在我国,管制行业的市场准入壁垒高,一旦获得这些行业的准入资格,该企业就会获得垄断经营的稀缺资源,从而大幅降低资源重新配置的成本,提高资源配置的净收益。然而,进入垄断行业也是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因为建立这一政治关系本身就需要企业付出一定的政治成本,例如企业的高管若想成为人大代表或政治委员的话,需要有一定的社会声誉,而这一声誉的建立要有企业的良好发展和信用做支撑,这需要企业在日常交易中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及诚信交易,而这些都是有成本的。同时,研究发现,公司是否能获取政府补贴,与公司带有公益性质的社会目标显著相关,当政府发挥的作用越大,公司就能获得越多的政府补贴,公司需要完成的社会目标就会愈多,而这一社会目标的完成需要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

在成本收益方面,与政府的良好关系可以帮助企业快速而顺利地通过审批、减少政府和执法部门的检查频率和刁难、缓解政府官员(尤其是办事员)的寻租行为进而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从而为企业带来收益。罗党论等发现,民营企业采取政治策略能有效帮助其进入政府管制行业,进而促进企业经济绩效的提高,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一般来说,作为理性的决策者,企业家的最终目的是获取更多的利润。然而,企业(家)在对政府(官员)进行投资时,也会计算或考虑成本与收益原则,然而这种收益不如市场收益那样易于计算和立竿见影,本文的分析在于说明政治背景在短期内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故这种收益在短期内因低于市场收益而呈现出拥有政治背景的资源类上市公司价值更低。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H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拥有政治背景的资源类上市公司价值更低。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与数据

本文选取了2011年沪深两市中资源类企业,资源类企业的选取来自按证监会行业分类中的采掘类,共有62家,剔除了数据缺失的2家,最后剩余60个样本。本文的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

(二)模型设计

六、结论

在资源类上市公司中,高管成员中具有政治背景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以2011年期间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资源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手工收集资源类上市公司控制人和高管的背景资料,描述了资源类上市公司的政治关系。研究发现,在短期内,资源类企业的政治背景与企业价值负相关,有政治关系的资源类上市公司价值更低,这说明短期内政府的“掠夺之手”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罗党论,刘晓龙.政治关系、进入壁垒与企业绩效——来自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09(5).

公司的企业价值第9篇

关于企业价值的内涵,不同领域的专家给出了不同的理解。金融经济学家认为,企业的价值是指一个企业的预期的“自由现金流量”加上“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为贴现率折现后所得到的现值,他们认为价值直接决定了公司财务上的相关决策,同时体现了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也有经济学家(如曹建海)指出,企业的价值被认为是由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来决定的,通过企业的经营来使得所有和企业相关的利益主体(包括股东、债权人、经营管理者、企业员工、政府部门等)获得其预期回报的能力。此观点认为,如果企业所实现的价值越高,那么企业可提供其利益相关者回报的能力也就越高[1]。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在股票的交易市场中,企业的股权在市场上的估计价值,也就是企业的市场价值。从长期来看,企业股票的价值是由企业的市场价值决定的,因此对企业价值进行合理评估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管理需要,同时也是量化企业价值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企业内部而言,通过企业价值评估能够让对董事会和股东对生产经营活动的效果进行了解,而对于外部而言,这也能作为投资者的决策基础。

二、企业融资方式分析

在融资方式的分析过程中,由于企业的资金在企业面对市场进行融资时,因而资金的获取渠道存在相对较大的区别。所以可以把融资方式划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

1.内源融资

内源融资主要就是企业正常经营活动所获取到的资金,也就公司内容融通的资金,其包含了留存收益与折旧。内源融资主要的目的是进行企业规模的再扩大,通过对企业自有性资金以及在生产与经营过程中企业的资金上的积累来实现这一目标,企业通过转化留存盈余、折旧基金以及留存收益上的方式来参与投资的过程。

公司在谋划上市之前,一般而言,它会在其发展的初期进行内源融资,并且这对于该阶段的企业而言,是最为主要的融资方式。随着企业的逐渐成长,进入企业发展的成熟时期,此时企业还是会优先考虑内源融资的方式。内源融资方式存在的主要优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内源融资的来源是企业的自有资金,在进行融资时只需要得到公司股东的一致同意就能够获取项目运行的资金,所以,外部环境基本不会对此种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实际操作也极为便利,自主性也相对较强;第二,企业凭借内源融资方式来获取资金的情况下,并不需要对外支付利息,所以也就不会面临资金偿付的风险,因而相比于其它类型的融资方式,其所面临的融资风险相当小;第三,凭借内源融资的方式所得到的资金,不用付出筹资费用等,所以其融资成本也相对较小。只是内源融融资极易使得公司能够获取到的利润以以及盈利能力等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所以,内源融资方式能够获取到的资金额度相对较小。

2.外源融资

外源融资是公司利用企业外部拓展的渠道来进行资金的筹措的方式,主要的融资方式包括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两种,即借助股票的发行以及债券的发行,还有通过银行进行贷款的方式进行融资。

企业在逐步发展的同时对于资金规模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大,因此,公司通过内源融资的方式来进行企业的资金筹措已经无法达成企?I在实际发展过程里对于资金的需求,因而外源融资逐渐变成企业获取更多资金有效的方式。与内源融资方式不同,公司借助股权融资方式募集到的资金规模巨大,基本能够满足企业特定时期发展经济经营的需要。公司对于股利的发放具有自主权,能够依据其自身的经营情况在发新股和配股时制定相应的股利政策,因此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是外源融资需要支付一定的融资成本,因此存在一定的融资风险.

公司借助债权融资的方式筹集到的资金是需要还本付息的,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上,债权融资比股权融资更受企业的青睐,这主要是由于债券融资的成本相对较低,可以为企业节省下可观的财务费用。

三、融资方式对我国上市公司企业价值的影响

通过对内源以及外源融资的内涵与特点进行了阐述,本节从这两种融资方式出发,探讨其对于企业价值的影响,其中对于外源融资对企业价值所产生的影响能够凭借股权融资以及债权融资对企业所产生的影响这两个方面来展开探析。

1.内源融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内源融资从本质上讲是企业资金的自主调配,其显著优势在于不受外界影响、没有偿付风险、使用方便且融资成本低。如前所述,处于成长期的企业会青睐采用内源融资方式,对于一家处于成长期的上市公司来说,内源融资对其企业价值的影响也会反映在每股收益上。内容融资能够带来企业规模的扩大,效益的增长,企业基本面向好,企业价值上升,为企业打开外源融资渠道夯实基础。因此,内源融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是正向的,持续的。

2.外源融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1)股权融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股权融资的方式,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企业所属的行业性质不同,企业发展的阶段不同,企业所具备的经济实力不同等等因素,最终得出的结论也会不一样。

企业股权过度集中的情形下,一方面,企业在进行经营成果的分配时,如果分配不平衡,可能使得企业的股东之间产生纠纷或不必要的争论,最终导致的后果是企业价值的减少;另一方面,股票的发行伴随着股权的稀释。以万科为例,前不久轰动全国的“宝万之争”,直接诱因也是因为万科的股权极度分散。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很难形成针对企业股东的约束机制,呈现“无实际控制人”的状态,企业的价值会完全被市场和供求关系所左右。

①股权结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基于对融资结构的深入认识,企业本身的价值会受到上市公司股权的影响。公司治理的主体就是股权结构,其能够利用对公司治理效率所产生的影响而影响企业的价值,通常情况下,股权结构凭借成本、股东保护、权竞争以及并购接管这四个方面对公司治理效率产生影响,进而对企业价值产生影响。

股权结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原因主要在于上市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是分开的,企业在进行重大决策的过程中就很有可能存在信息获取不对称的情况,最终造成企业实际经营管理的与企业目标偏离的情况,经营管理者的想法是高收入以及足够的社会地位,但是股东是把企业利益放在第一位的。由于目的存在差异,因此两者在企业日常运营中作出的决策会有所不同,经营管理者为了获得高收入以及足够的社会地位,容易产生机会主义行为,从事高收益的活动,而高收益的活动往往伴随着高风险,容易导致企业亏损的情况发生,从而造成企业价值受到损害。

②股权集中度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公司股权结构分散程度越大,就代表中小股东越多,中小股东为了能够最大化其权益就会跟随其他大股东,使得股权约束力变弱,会导致企业在无形中增加对公司管理层包括股东层的监督成本。通过研究可以得知,在股东权利持续越来越集中的背景下,大小股东之间在权益方面所产生的矛盾也极为相助。股?嗉?中程度不同对公司治理所产生的影响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对企业价值所产生的影响也存在区别。分散以及集中程度过大的股权都会限制公司有效的治理,合理股权集中程度才可以使得企业的价值最大。股权集中度和企业价值之间的呈现反微笑曲线,当企业的股权集中度过低,则应该强化企业的内部监督来进一步促进公司治理效率的提高,从而提升企业价值;当企业股权集中度过高,则会导致企业内部侵权效应的产生,导致企业价值下降。

(2)债权融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①债权融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途径

债权融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途径包括负债的税盾效应、负债的破产成本、负债的信息效应三个方面。

负债的税盾效应:导致税盾效应的关键影响因素就是企业能够凭借股权融资,在纳税前而分配股利,只是在全新出台的会计准则里能够得知,企业可以在税前效益里去掉债务支付所引起的利息,从而降低企业应纳税额,获取更大的收益,提升企业的价值。

负债的破产成本:企业的负债对企业的价值产生的影响也具有两面性。企业通过负债融资的方式在财务杠杆的作用下使得企业的价值有所增加,但随着企业的负债率不断提高,达到一定程度时,很有可能会导致企业的破产,同时企业的破产成本也会有所增加,进而导致企业股东的利益有所损失,从而使得企业的价值有所降低。

负债的信息效应:公司所应用的融资方式可以传达给外部投资者适当的信息,而外部投资者就可以凭借这些信息来对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形成相对清晰的认识。迈耶斯和麦吉勒夫(Myers&Ma jluf,1984)提出,企业价值信息能够凭借负债水平表现出来。若说企业的价值被低估,股东为了防止自身利益受损就开始选择负债融资。

②债权期限结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依照具体的负债偿还期限,可以把其划分成长期与短期的负债。其中,长期负债是指其存续期超过一年的负债,短期负债是指存续期小于一年的负债。企业的债务结构中若呈现出长期负债比较多的情况,证明企业的负债偿还期越长,存在还本付息的不确定性,偿还困难的风险也会随时间的延长而进一步增大。另外,结合企业的成长性来看,成长性良好并且投资机会相对较多在发展资金不足的情况想,可以利用的转变融资方式的措施来减小债务融资比率。依照委托理论,适当的提升负债结构里的中短期负债所占的比重,能够推动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张,并在企业价值的提升过程展现出积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