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07 15:58:16

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

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第1篇

关键词 区域经济 物流产业 发展

一、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

1.物流产业的概念及特征。物流产业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又称为物流服务业,是一种由物流资源产业化而形成的聚合性产业,具体包括运输业、仓储业、包装业、配送服务以及信息平台的资源整合手段。这些资源运用于产品市场的多个领域,包括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中的大部分流通业务。不论是生产类企业还是流通类企业,都存在大量的物流活动或物流业务,但是这些物流活动或物流业务本身不是物流产业,只有将这些物流活动或物流业务独立化、社会化为一种经营业务,才能称其为物流产业。因此,相对于物流企业来讲,物流产业跨出了单个经营主体的狭隘约束,泛指一类物流企业集聚而成的企业群。

从物流产业的定义,不难看出物流产业涉及到的不仅仅是服务性行业,只要跟物流活动有关的行业行为,都被纳入物流产业的运作范畴。综合所涉及行业的共同特点,物流产业具有典型的基础特性,也就是说物流产业链下具体业务的实施必须依托交通基础设施和系统的物流装备,而且物流产业本身的服务行业特性决定了其通过时空属性改变来实现商品价值的转移,也就是具有服务性,在商品转移过程中,必然涉及到多个行业和生产、服务、流通部门,体现为它的综合性。

2.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区域经济,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在一定区域内由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地理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生产性综合体,属于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经济系统。它不仅受制于地区性的自然资源禀赋,更重要的是与投入资金、劳动密集程度、技术先进度等社会因素密切相关。随着绿色经济生活观念的深入人心,考察一个区域的经济效果,也不能只定位于单纯的经济指标数据上,需要考虑社会整体效益以及地区性的生态效益,这样构成的区域经济才是较为完整的一个主体,但当前的经济环境和发展水平又决定了物流产业发展起初对环境的较小依赖度,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对环境这方面不予考虑。

区域物流,泛指区域经济中的物流产业,属于宏观范畴的概念。现代经济体系下的区域物流更多的侧重于区域内部从供应方到需求方的商品或服务的运输与集散的一体化,它以特定区域为腹地,在这个特定的区域地理环境中,结合各区域经济发展的规模和范围,连通区域内外商品的输入与输出,并通过运输业务、仓储服务、包装服务、配送服务以及信息平台建设等基本活动的有效构成,最大程度的服务本地经济建设,稳定本地生态经济的良好有序发展。其实,通过以上对比可知,区域物流就是对区域经济中物流产业的产生、发展等一系列行为的总体概况,浓缩为通过关注区域中的物流产业,来促进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

二、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分析

1.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内向关联。(1)物流产业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根据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物流产业具有深入所有行业的便利性,高度集中的物流产业能够有效快速培育区域内部重点行业的经济增长极,通过这种区域内的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和其它产业发展,最终很好的刺激经济的增长。据统计数据,2009年美国物流产业规模为9 000亿美元,占美国GDP的10%以上,而十年之前其物流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就已经高达9.9%。另一组数据显示,近20年之内,日本物流业每增长2.6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就增加1%。

不仅如此,物流产业的发展可以最大化提高物流活动效率,进而减少生产、流通过程中的运营成本,提高经济单位的运营效率,通过改善物流环境较好的提高区域内企业的竞争力,而且高度专业化、规模化的物流产业涉及到许多行业,具有极强的产业关联和带动效应。物流产业对与区域经济的影响,除了表现在对产业关联的推动作用,还有助于调整区域经济结构,良好的物流产业带动其他产业间的资源流动,降低生产流通中的交易成本,形成稳定的适合本区域物流产业发展水平的经济结构状况。

(2)区域经济促进物流产业发展。物流产业发展,当然离不开区域经济的配合,区域经济决定了物流产业所能最终达到的水平,一个经济水平较低的区域经济体,很难发展起较为成熟的物流产业链条。可以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和衡量标准,任何物流产业的集聚和复合,都必须依托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当然完善的区域经济,很大程度上拥有较强的区域竞争力,内部的市场机制和资源配置水平都较为领先,可以为融入各行业的物流产业做好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规模同样决定着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水平,较大的经济规模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物流业务量,繁忙的运输业务,大额的订单,高效及时的配送服务等等。也只有规模巨大的区域经济体,产生较高的效益,才能将本区域的物流环境整治的井井有条,更有效率。由此可见,区域经济的发展无时无刻不影响着物流产业的运转,进而影响到其最终的物流产业绩效。

2.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外向关联。本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与物流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这是体现在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内在相关性。然而,区域经济体的存在,客观上产生了区域经济体之间的物流产业活动,这种相关性对于物流产业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区域间的经济活动,体现在物流产业间,就表现为区域之间物流业务带来的资金流、商品流以及信息流的传递与运转。根据区域的相互依赖理论,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彼此紧密相连的。一方面,物流产业水平可以反映区域经济体之间的外向关联特征,反映区域间的经济来往密切程度,体现区域间的依赖和贡献度;另一方面,区域经济体之间的密切关联,必定会加快当地区的物流发展水平,经济要发展,生产、流通市场是发展的基石,区域间的经济依靠水平加大,必定利于物流产业的集聚以及复合性发展。

三、当前各区域经济中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

通过上述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的内向关联与外向关联的分析,我们知道要发展地区经济必须重视对于地方物流产业的培育与引导,也需要能够明确各区域发展过程中物流产业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的现状。当前经济环境下,物流产业在各区域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快的东部沿海地区,物流创造的GDP占据总生产总值的比重越来越高。因此,必须重视各区域中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

1.物流企业规模小,综合服务能力较差。物流产业,是一个典型的集聚型产业,需要产业间的集聚来降低成本提高收益。但是从当前我国各重点区域经济体的发展状况来看,物流产业的集聚水平都是不高的,只是建立在简单的运输对接、仓储聚集、共同包装、互助配送基础上,没有形成真正的有机统一。而且这其中又以中小物流企业为主体,虽然物流要素都已分割在各部门、各领域,但是没有形成统一的大市场,一系列物流活动还主要是依靠本企业内部来实施,没有具体的分工细化,没有高度的专业化操作,必定加剧内部实施的运转成本。据统计局数据,在我国目前工业企业生产中,直接劳动成本占总成本比重的10%不到,而物流费用占商品总成本的比重约为40%,全社会物流费用支出约占GDP的20%,我国目前的物流行业成本明显处于较高的不经济水平。

除此之外,中小物流企业形式上的集聚不能达到规模上的效益共享、成本共担,而且大量中小物流企业的存在,使得区域内物流产业的综合服务能力水平较低,大部分物流企业都难以脱身于物流市场上的激烈竞争,不能将更多的资金、时间、技术、人才应用于本区域或区域间物流服务的建设上,只有少数的大型物流企业有些这些方面的成绩,但效果也不十分明显,因为物流产业最终还是要面对具体的消费群体,这样的复杂流程和过长的服务产业链,难以保证服务水平的高质量。

2.地区差异较大,第三方物流水平层次不齐。据统计,欧洲目前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例约为76%,美国约为58%,且其需求仍在增长,而我国的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例占比相比较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不仅如此,我国的物流产业的发展还呈现非常明显的区域差异,这更减缓了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普及性。

(1)东西部差距逐步加大。由于历史及地区分布的原因,我国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现逐步递减的趋势。由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的内生关联性,我们知道,经济发展水平对物流产业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经济水平差距也有拉大的趋势。这样的经济背景,便产生了物流发展的区域性差异,尤其表现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方面。东部的物流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中西部,而且第三方物流的密集程度及实施效率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已经开始向专业化的细分工过渡。而经济较为落后的中西部第三方物流带来的产值比重仍旧较低,更多的是以物流企业自身为基础的产值创造,这样相比于东部,第三方物流的水平差距呈现逐步加大的趋势。

(2)各区域内部差距显著。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对于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依靠较深,必须是足够规模基础上才能产生的专业性分工。在这方面,尽管东、中、西部差距加大,但就某个区域内部而言,存在的差距也是十分明显。比如东部地区的沪宁杭经济区,第三方物流水平居于全国最优。而位于山东南部和江苏北部的淮海经济区的第三方物流水平则相形见绌,无论是绝对额还是所占份额,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且呈逐步加大之势。

3.区域性物流信息系统缺失,宏观调控能力不强。物流产业的各个环节之中,除去传统的运输、仓储、配送等,只剩下信息平台的建设。信息化建设是现代物流业的灵魂,单一的物流企业很难具有用现代物流技术处理物流信息的能力,但是区域性的物流产业便可以构建区域物流信息平台来进行运作。但正是由于区域经济的差异,也产生了对于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的差异,较为发达或者成熟的区域经济体,能够建设成物流信息系统,但在全国来看还属于极少数。大部分区域体都没有专门对于物流信息的专业化建设平台,这也就决定了区域内部或者区域之间进行宏观调控把握物流产业发展的能力有所欠缺。

四、发展物流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对策

我们明确了当前经济环境下的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必须找到途径来解决问题改善现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物流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促进及催化作用,真正引导区域经济走向稳定发展的增长之路。

1.壮大物流产业,形成区域集群效应。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密切关系,表明了物流产业对于推动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必须毫不犹豫的着力壮大物流产业,着力引导物流企业的集聚,向更有效率的产业化方向发展。国家对于物流产业的发展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有关部门必须积极负责起来,制定更适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物流产业支持政策。如2010年3月5日,国家出台政策重点支持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这对于以后上海的物流市场将会产生极为远大的影响,会使得上海的物流集聚程度迈向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相比于年产值占荷兰GDP的12%的世界第一大港鹿特丹,物流业务占GDP的8%的新加坡都有较大的差距。只有建设物流产业的目标,已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还必须考虑到产业集群的角度,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产业集群缺一不可,国家应着力推进区域内部的物流产业集群,体现出本区域的集群优势,在此基础上,区域间的跨区域产业集群也必须得到重视,这是增强我国物流产业竞争力的必经之路。

2.因地制宜,促进第三方物流集约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物流逐步从生产领域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第三方物流,这与生产、流通环节中物流的业务整合起来就构成了当下的物流产业。物流产业的发展,具有较明显的区域差异,这也就产生了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差异。我们明确了差异和区域特点,必须因地制宜的开发物流产业,对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区域体,集中主要业务力量发展集约化的第三方物流,就要积极引导自营物流和外包物流向集约化的第三方物流发展,通过提高物流产业内的专业化水平,降低物流产业的成本,提高所获得的最大收益。要想更好的达到效果,必须积极创新制度方式,放开市场管制,促进市场竞争,这样能发挥第三方物流的天然优势,淘汰掉不适宜生存的粗放型物流企业。而区域经济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必须依托本区域特点,重点建设物流产业的集约化发展,不可过度要求第三方物流的集聚,而应该先把本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水平提高,进而更好的促进本区域经济发展,最终来促进日益发展成熟的第三方物流向集约化发展。

3.建立区域物流信息系统,加快物流信息流通。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物流的一大特征就是现代物流信息的建设,谁拥有信息,谁就能在物流活动中拥有优势,信息系统越完善越全面,物流供给的水平就会越高。区域物流信息系统,能够最大程度的调控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物流信息,能够加快区域的物流信息更新速度,更好地利于区域物流产业发展。各主体区域必须明确物流信息系统的重要性,从宏观整体角度加以把握。各区域积极设立本区域内部的物流信息系统,加快物流信息的流通,提高物流信息的利用效率。一方面,中国物流协会可以组织各区域的物流企业办理会员业务,引导建立全国性的物流信息流通平台。通过信息平台,各物流企业能够更公平、更有效地参与到本区域物流产业的建设和发展中来,以便为本企业的经济效益、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提供最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各区域经济体都必须转变物流信息观念,明确物流信息建设在物流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各物流企业也必须注重对本企业信息系统人员的管理培训,促使企业形成物流信息系统调控下的有效运转体系,最大化的利于企业生存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有望.现代物流导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8):7-9.

[2]栾贵勤.区域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1):59-62.

[3]沈强,吴江.重庆物流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中国市场,2011,(2):12-13.

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第2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区单一的物流企业已经难以适应物流产业发展的需要,而各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有所差异,又决定了物流产业发展的区域性特点。因此,巫需通过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分析,明确二者在当前经济条件下的发展现状,据此构建有效结合的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发展对策。

【关键词】

区域经济;物流产业;发展。

一、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

(一)物流产业的概念及特征。

物流产业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又称为物流服务业,是一种由物流资源产业化而形成的聚合性产业,具体包括运输业、仓储业、包装业、配送服务以及信息平台的资源整合手段。这些资源运用于产品市场的多个领域,包括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中的大部分流通业务。不论是生产类企业还是流通类企业,都存在大量的物流活动或物流业务,但是这些物流活动或物流业务本身不是物流产业,只有将这些物流活动或物流业务独立化、社会化为一种经营业务,才能称其为物流产业。因此,相对于物流企业来讲,物流产业跨出了单个经营主体的狭隘约束,泛指一类物流企业集聚而成的企业群。

从物流产业的定义,不难看出物流产业涉及到的不仅仅是服务性行业,只要跟物流活动有关的行业行为,都被纳入物流产业的运作范畴。如图1.1,综合所涉及行业的共同特点,物流产业具有典型的基础特性,也就是说物流产业链下具体业务的实施必须依托交通基础设施和系统的物流装备,而且物流产业本身的服务行业特性决定了其通过时空属性改变来实现商品价值的转移,也就是具有服务性,在商品转移过程中,必然涉及到多个行业和生产、服务、流通部门,体现为它的综合性。

(二)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

区域经济,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在一定区域内由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地理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生产性综合体,属于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经济系统。它不仅受制于地区性的自然资源禀赋,更重要的是与投入资金、劳动密集程度、技术先进度等社会因素密切相关。随着绿色经济生活观念的深入人心,考察一个区域的经济效果,也不能只定位于单纯的经济指标数据上,需要考虑社会整体效益以及地区性的生态效益,这样构成的区域经济才是较为完整的一个主体,但当前的经济环境和发展水平又决定了物流产业发展起初对环境的较小依赖度,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对环境这方面不予考虑。

区域物流,泛指区域经济中的物流产业,属于宏观范畴的概念。现代经济体系下的区域物流更多的侧重于区域内部从供应方到需求方的商品或服务的运输与集散的一体化,它以特定区域为腹地,在这个特定的区域地理环境中,结合各区域经济发展的规模和范围,连通区域内外商品的输入与输出,并通过运输业务、仓储服务、包装服务、配送服务以及信息平台建设等基本活动的有效构成,最大程度的服务本地经济建设,稳定本地生态经济的良好有序发展。其实,通过以上对比可知,区域物流就是对区域经济中物流产业的产生、发展等一系列行为的总体概况,浓缩为通过关注区域中的物流产业,来促进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

二、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分析。

(一)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内向关联。

1、物流产业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根据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物流产业具有深入所有行业的便利性,高度集中的物流产业能够有效快速培育区域内部重点行业的经济增长极,通过这种区域内的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和其它产业发展,最终很好的刺激经济的增长。据统计数据,2009年美国物流产业规模为9000亿美元,占美国GDP的10%以上,而十年之前其物流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就已经高达9.9%。另一组数据显示,近20年之内,日本物流业每增长2.6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就增加1%。

不仅如此,物流产业的发展可以最大化提高物流活动效率,进而减少生产、流通过程中的运营成本,提高经济单位的运营效率,通过改善物流环境较好的提高区域内企业的竞争力,而且高度专业化、规模化的物流产业涉及到许多行业,具有极强的产业关联和带动效应。物流产业对与区域经济的影响,除了表现在对产业关联的推动作用,还有助于调整区域经济结构,良好的物流产业带动其他产业间的资源流动,降低生产流通中的交易成本,形成稳定的适合本区域物流产业发展水平的经济结构状况。

2、区域经济促进物流产业发展。物流产业发展,当然离不开区域经济的配合,区域经济决定了物流产业所能最终达到的水平,一个经济水平较低的区域经济体,很难发展起较为成熟的物流产业链条。可以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和衡量标准,任何物流产业的集聚和复合,都必须依托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当然完善的区域经济,很大程度上拥有较强的区域竞争力,内部的市场机制和资源配置水平都较为领先,可以为融入各行业的物流产业做好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规模同样决定着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水平,较大的经济规模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物流业务量,繁忙的运输业务,大额的订单,高效及时的配送服务等等。也只有规模巨大的区域经济体,产生较高的效益,才能将本区域的物流环境整治的井井有条,更有效率。由此可见,区域经济的发展无时无刻不影响着物流产业的运转,进而影响到其最终的物流产业绩效。

(二)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外向关联。

本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与物流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这是体现在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内在相关性。然而,区域经济体的存在,客观上产生了区域经济体之间的物流产业活动,这种相关性对于物流产业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区域间的经济活动,体现在物流产业间,就表现为区域之间物流业务带来的资金流、商品流以及信息流的传递与运转。根据区域的相互依赖理论,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彼此紧密相连的。一方面,物流产业水平可以反映区域经济体之间的外向关联特征,反映区域间的经济来往密切程度,体现区域间的依赖和贡献度;另一方面,区域经济体之间的密切关联,必定会加快当地区的物流发展水平,经济要发展,生产、流通市场是发展的基石,区域间的经济依靠水平加大,必定利于物流产业的集聚以及复合性发展。

三、当前各区域经济中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

通过上述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的内向关联与外向关联的分析,我们知道要发展地区经济必须重视对于地方物流产业的培育与引导,也需要能够明确各区域发展过程中物流产业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的现状。当前经济环境下,物流产业在各区域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快的东部沿海地区,物流创造的GDP占据总生产总值的比重越来越高。因此,必须重视各区域中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物流企业规模小,综合服务能力较差。

物流产业,是一个典型的集聚型产业,需要产业间的集聚来降低成本提高收益。但是从当前我国各重点区域经济体的发展状况来看,物流产业的集聚水平都是不高的,只是建立在简单的运输对接、仓储聚集、共同包装、互助配送基础上,没有形成真正的有机统一。而且这其中又以中小物流企业为主体,虽然物流要素都已分割在各部门、各领域,但是没有形成统一的大市场,一系列物流活动还主要是依靠本企业内部来实施,没有具体的分工细化,没有高度的专业化操作,必定加剧内部实施的运转成本。据统计局数据,在我国目前工业企业生产中,直接劳动成本占总成本比重的10%不到,而物流费用占商品总成本的比重约为40%,全社会物流费用支出约占GDP的20%,在荚国和欧洲这个数字分别为5%和10%。因此,我国目前的物流行业成本明显处于较高的不经济水平。

除此之外,中小物流企业形式上的集聚不能达到规模上的效益共享、成本共担,而且大量中小物流企业的存在,使得区域内物流产业的综合服务能力水平较低,大部分物流企业都难以脱身于物流市场上的激烈竞争,不能将更多的资金、时间、技术、人才应用于本区域或区域间物流服务的建设上,只有少数的大型物流企业有些这些方面的成绩,但效果也不十分明显,因为物流产业最终还是要面对具体的消费群体,这样的复杂流程和过长的服务产业链,难以保证服务水平的高质量。

(二)地区差异较大,第三方物流水平层次不齐。

据统计,欧洲目前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例约为76%,美国约为58%,且其需求仍在增长,而我国的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例占比相比较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不仅如此,我国的物流产业的发展还呈现非常明显的区域差异,这更减缓了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普及性。

1、东西部差距逐步加大。由于历史及地区分布的原因,我国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现逐步递减的趋势。由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的内生关联性,我们知道,经济发展水平对物流产业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经济水平差距也有拉大的趋势。这样的经济背景,便产生了物流发展的区域性差异,尤其表现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方面。东部的物流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中西部,而且第三方物流的密集程度及实施效率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已经开始向专业化的细分工过渡。而经济较为落后的中西部第三方物流带来的产值比重仍旧较低,更多的是以物流企业自身为基础的产值创造,这样相比于东部,第三方物流的水平差距呈现逐步加大的趋势。

2、各区域内部差距显著。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对于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依靠较深,必须是足够规模基础上才能产生的专业性分工。在这方面,尽管东、中、西部差距加大,但就某个区域内部而言,存在的差距也是十分明显。比如东部地区的沪宁杭经济区,第三方物流水平居于全国最优。而位于山东南部和江苏北部的淮海经济区的第三方物流水平则相形见绌,无论是绝对额还是所占份额,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且呈逐步加大之势。

(三)区域性物流信息系统缺失,宏观调控能力不强。

物流产业的各个环节之中,除去传统的运输、仓储、配送等,只剩下信息平台的建设。信息化建设是现代物流业的灵魂,单一的物流企业很难具有用现代物流技术处理物流信息的能力,但是区域性的物流产业便可以构建区域物流信息平台来进行运作。但正是由于区域经济的差异,也产生了对于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的差异,较为发达或者成熟的区域经济体,能够建设成物流信息系统,但在全国来看还属于极少数。大部分区域体都没有专门对于物流信息的专业化建设平台,这也就决定了区域内部或者区域之间进行宏观调控把握物流产业发展的能力有所欠缺。

四、发展物流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对策。

明确了当前经济环境下的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必须找到途径来解决问题改善现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物流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促进及催化作用,真正引导区域经济走向稳定发展的增长之路。

(一)壮大物流产业,形成区域集群效应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密切关系,表明了物流产业对于推动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必须毫不犹豫的着力壮大物流产业,着力引导物流企业的集聚,向更有效率的产业化方向发展。国家对于物流产业的发展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有关部门必须积极负责起来,制定更适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物流产业支持政策。如2010年3月5日,国家出台政策重点支持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这对于以后上海的物流市场将会产生极为远大的影响,会使得上海的物流集聚程度迈向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相比于年产值占荷兰GDP的12%的世界第一大港鹿特丹,物流业务占GDP的8%的新加坡都有较大的差距。只有建设物流产业的目标,已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还必须考虑到产业集群的角度,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产业集群缺一不可,国家应着力推进区域内部的物流产业集群,体现出本区域的集群优势,在此基础上,区域间的跨区域产业集群也必须得到重视,这是增强我国物流产业竞争力的必经之路。

(二)因地制宜,促进第三方物流集约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物流逐步从生产领域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第三方物流,这与生产、流通环节中物流的业务整合起来就构成了当下的物流产业。物流产业的发展,具有较明显的区域差异,这也就产生了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差异。明确了差异和区域特点,必须因地制宜的开发物流产业,对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区域体,集中主要业务力量发展集约化的第三方物流,就要积极引导自营物流和外包物流向集约化的第三方物流发展,通过提高物流产业内的专业化水平,降低物流产业的成本,提高所获得的最大收益。要想更好的达到效果,必须积极创新制度方式,放开市场管制,促进市场竞争,这样能发挥第三方物流的天然优势,淘汰掉不适宜生存的粗放型物流企业。而区域经济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必须依托本区域特点,重点建设物流产业的集约化发展,不可过度要求第三方物流的集聚,而应该先把本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水平提高,进而更好的促进本区域经济发展,最终来促进日益发展成熟的第三方物流向集约化发展。

(三)建立区域物流信息系统,加快物流信息流通。

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物流的一大特征就是现代物流信息的建设,谁拥有信息,谁就能在物流活动中拥有优势,信息系统越完善越全面,物流供给的水平就会越高[5]。区域物流信息系统,能够最大程度的调控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物流信息,能够加快区域的物流信息更新速度,更好的利于区域物流产业发展。各主体区域必须明确物流信息系统的重要性,从宏观整体角度加以把握。各区域积极设立本区域内部的物流信息系统,加快物流信息的流通,提高物流信息的利用效率。一方面,中国物流协会可以组织各区域的物流企业办理会员业务,引导建立全国性的物流信息流通平台。通过信息平台,各物流企业能够更公平更有效的参与到本区域物流产业的建设和发展中来,以便为本企业的经济效益、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提供最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各区域经济体都必须转变物流信息观念,明确物流信息建设在物流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各物流企业也必须注重对本企业信息系统人员的管理培训,促使企业形成物流信息系统调控下的有效运转体系,最大化的利于企业生存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有望。现代物流导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8):7-9.

2、栾贵勤。区域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1):59-623、沈强。吴江。重庆物流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中国市场。2011,(2):12-13.

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第3篇

关键词 产业集群;区域经济;经济发展

产业集群是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机构在某一特定区域的集聚(Poter,1998)。由于产业集群所凸现出的持续竞争力,这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正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量。我国产业集群的大规模发展起步较晚,但势头强劲。从区域分布来看,产业集群在浙江、广东、福建、江苏、河北等许多省份均有分布。比如截止2004年末,江苏省各类产业集群就业人数占全省的近88%,所创造的增加值和财政收入分别占全省总量的60%和40%,在重点接受调查的全省60家产业集群中,企业数超过1000家的有12家,从业人员超过万人的有13个,有19个产业集群在地方经济中的占比达到50%以上,其中又有8个达到80%以上。这些产业集群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省域经济的发展。因此,从内在机理上去探索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的关联性和互动发展机制,无疑会成为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并具有相当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区域经济因素对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区域经济就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以客观存在的地域单元为基础,按照劳动地域分工原则建立起来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地域性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的最原始经济活动必定是由区域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习俗和资源禀赋决定的,由此而形成的人口、技术、公共资源、区域品牌等,因为路径依赖等因素会影响到现期产业区位的选择。一般来说,区域经济发展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1.区域的资源因素

利用资源优势来发展区域经济,是产业集群得于形成的原始动力。区域资源主要包括两类:①自然资源;②非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和地理资源

自然资源是能产生生态价值或经济效益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综合,包括土壤、气候、矿藏、湖泊、森林、地理位置等。马歇尔(1964)曾在对地方工业起源的论述中指出了工业的地区分布的二个主要因素,其中之一就是自然条件。美国学者通过对美国产业集群的实证分析得出,自然优势能够解释20%左右的产业集群形成现象。在我国,各种以自然资源为主要生产加工对象的产业集群,无不与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如吴江盛泽的丝绸产业集群,号称日出万匹,衣被天下“;东海县的水晶制品产业集群,其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同样,由于区位优势,有利于资源和产品的进出口,在我国东南沿海的江浙粤闽一带出现了以加工出口为生产特点的大量的产业集群。

(2)人力资源

产业在空间地域上的集聚并不只是企业的简单意义上的数量叠加,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产业的集聚需要考虑区域人力资源的现有状况及其未来的可持续性。区域环境中人力资源的密集程度及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业结构及其发展水平以及地区产业集群的类型。一般来说,与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存在密切关系的有三种人力资源类型:企业家资源、高技能人力资源和普通劳动力资源。

2.区域历史和文化因素

区域中历史传承的从事商业活动的文化氛围,可以演化为区域经济兴起的一个条件。生活在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由于耳濡目染,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养成了经营意识,培养了经营思想。浙江的许多产业集群是在缺乏自然资源支撑和外力帮助的条件下,通过挖掘民间传统技艺而形成的。如宁波依托“奉帮裁缝”的传统技艺形成服装类产业集群;永康利用修锅补缸的技艺,发展成了专事小五金生产的产业集群;温州更是利用“其货纤靡,其人善贾”的人文特点,逐步形成了打火机、皮鞋、低压电器等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3.区域政策和制度因素

制度和政策作为公共产品,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因此,作为公共产品供给者的政府,对区域产业集群具有十分显著和直接的影响。正确的政府引导和支持以及相应的有效政策对产业集群的发展是一种有利的推动。另外,作为非正式制度的人文习俗也是产业集群发育成长的深层内因,健全的人文网络不仅加强了产业集群的稳定性,而且会加速中小企业的形成,壮大产业集群的规模。比如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温州市政府便高瞻远瞩地大力支持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并通过政策扶持和倾斜,充分发挥其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使当地出现了最早的专业市场,为产业集群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见,适宜的制度和政策体系也是产业集群产生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4.区域相关产业的发展因素

犹如生物群落一样,产业集群也是一个有机的具有生命特征的产业群落。在它的形成和演进过程中,必须要与周围的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对于某个特定的产业来说,它需要与与之相关的各种横向和纵向的产业或机构的耦合。从横向看,包括能提供互补产品的制造商和能提供相关管理和技术的企业;从纵向看,包括上游和下游企业,如供应商、销售商、产品服务等。另外,还包括政府和其他机构,如大学、科研咨询机构、监管机构,提供各种专门的培训、教育、信息、技术和服务等产品。因此,产业集群是一个有众多企业和机构所组成的有机协调的整体。任何一个相关子系统的不完善,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

二、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往往与特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具体来说,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集群通过对区域资源的优化整合,提升区域的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是由相互关联的众多企业和相关支撑机构所组成的共生体。一方面,产业集群的发展所要投入的要素,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力,也特别强调企业家资源、人才资源的培育及其在发展中担当的作用,更是要求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金融机构和教育培训机构对产业发展的协同效应。因此,产业集群可以通过将这些区域内的软、硬资源的有机组合,优化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另一方面,产业集群所带来得直接结果便是同一产业和相关产业的企业在地域上的集聚,引起人口的空间集中,这在为产业集群提供充足人力资源的同时,又会产生对消费、交通、文教卫生、金融、物流、市场等基础产业的进一步需求。这样,产业与市场之间就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关系,进而形成产业集群和市场群落的共生现象:通过构建专业市场群落,可以实现制造业与商贸业的专业化分工,使他们能共享销售网络所带来的外部规模经济,降低中间品交易的不确定风险;通过构筑制造业企业群落,将某一特定产品的制造过程分解为众多的中间产品的制造环节,并分别由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小企业进行生产和组装,又能使群落中的每一个企业都能享受“零部件规模经济”,大大降低集群内企业的内、外部交易的成本。因此,产业集群的发展,不仅使其主导产业获得竞争优势,而且还可以通过专业化分工使得相关企业获得成本优势,提高其竞争力,从而提升整个区域的整体竞争优势。

2.产业集群利用合作与竞争机制,增强区域的创新能力

在产业集群内,大量的相互关联的企业和机构集中在一起,既开展激烈的市场竞争,又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一方面,产业集群内集聚了上游的供应商、下游的批发经销商以及其它配套商,这种空间上的集聚方式有利于企业间实现纵向、横向合作。同一集群内的企业彼此间更加接近和了解,基于友谊、信任、信息分享和相互联系,大大降低了单个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有利于相互间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学习,为协同创新创造优良的环境。另一方面,合作并不意味着没有竞争。由于地理上的接近性,行业的动态更易及时了解,竞争的障碍会减小,企业对于竞争压力的感受也更为直接。新进企业更容易模仿先进企业,从而导致企业间竞争的加剧。因此,集聚既有利于合作,也增加了竞争。这种合作竞争机制的根本特征是互动互助、集体行动。它能帮助集群内企业实现高效的网络化的互动和合作,顺畅信息的流通,加快观念、知识和技术的传播,减低交易的费用,从而获取集体效率,降低合作创新的成本,加快创新速度。企业的创新成果更易于为其他企业所学习和吸收,从而促进整个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提高。另外,集群内企业间互为竞争的关系,会使竞争激烈程度加大,也就越能刺激企业的创新与升级。因此,集群内企业具有更强的创新意识。所有这些产业集群所具有的既合作又竞争的双向机制,对增强区域整体的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3.产业集群通过累积效应和扩散效应,扩大区域品牌的影响力

由于集群内部强大且复杂的企业间联系,使得在该区域内,一个企业发展,会带动区域内相关企业的发展,而且随着产业集群化规模的增大,引起规模经济的边际收益递增,进一步增强对集群以外的企业的吸引力。随着新的中间投入的使用者、生产商和供应商的不断加入,又会引致新的加入者和更强的分工专业化,从而形成较强的累积效应;同时,产业集群规模的不断扩大,集群内企业需要不断从周围地区就近获取原材料、劳动力等资源,导致产业集群在空间上不断拓展,将周围欠发达地区逐步纳入其中,形成扩散效应。通过累积效应和扩散效应,使得产业集群的产业链更加完善,空间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更加壮大。这样,产业集群就可以通过统一对外促销、规范品质标准、认同专利技术、推广共同商标、共享集群信誉等“集群效应”来创立区域品牌。这一方面可以消除经济的负外部性,同时谋取单个企业很难具有的差异化优势,使集群内每个企业都受益;另一方面,“区域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形象、更直接,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具有更加广泛的、持久的品牌效应,从而扩大区域品牌的影响力。

4.产业集群通过实施循环经济,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产业集群产业链上的每个企业,往往都是通过生态共生的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产业集群的这个特征非常适宜于开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就是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它要求用自然生态学的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实施“资源-产品-废弃-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目标。通过资源的循环,既维持生产的发展,又能减少资源的消耗并充分利用再生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循环经济能使集群内完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专业化分工,克服集群内物质循环缺陷和生态缺位,疏通集群内个体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渠道,搭建个体间的合作共生机制,优化整个集群内的循环经济网络结构。通过遵循“3R”原则,将清洁生产、生态设计、绿色消费、资源综合利用等有机融为一体,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资源稀缺对集群发展的不利影响,同时也解决了产业集群演进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因此,循环经济是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因而也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的和必然的选择。

三、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建议

产业集群因为具有持续的竞争力成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是,产业集群如同产品一样,也有包括产生、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生命周期阶段,根据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理论,区域环境的变化可能会导致产业集群的衰退,从而产生产业集群的周期性风险。而产业集群的衰退,又会反过来引起区域经济的萧条。因此,如何保持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营造良好的区域政策和基础环境,促进产业集群健康发展

政府首先要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对产业集群的宏观引导,提出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避免无序竞争。其次要加强社会网络和中间组织的建设,完善中间服务体系。还要不断完善适宜于产业集群发展的软、硬件体系的建设。要积极研究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对产业集群的龙头骨干企业、配套企业创建品牌优势的企业给予扶持。

2.引导和规划以生态工业园区为载体的产业集群建设

通过生态园区的建设,使得园区内企业之间形成生态共生的耦合关系,一方面可以形成和延长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的升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循环经济活动,减少资源的投入,减轻对环境的损害,使企业降低生产成本,保持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重视和研究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现象,化解产业集群风险对区域经济的危害

由于产业集群存在衰退和灭亡的风险,要保持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就要采用区域投资组合战略来分散风险。这就要求区域内产业集群间的相关性要小,以使对区域经济的风险最小化。当然,虽然产业集群存在生命周期,但它也并不代表必定走向衰败,只要根据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就能促进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雄浪.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探析[J],南方论坛,2006(4),35-37.

[2] 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167-179.

[3] 蔡宁、吴结兵.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基于“资源-结构”观的分析 [M],科学出版社, 117-132.

[4] 中国产业集群第2辑[C],机械工业出版社,47-48.

[5] 周宏春、刘燕华等著.循环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42-45.

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第4篇

关键词:物流产业;区域经济发展;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F259.27;F2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一、前言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物流产业作为新兴重要的行业以现代化的面貌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生活的快捷方便,同时也为城市和地区的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最为经济的综合模式。由于现代经济发展是个复杂系统的整体,现代物流业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既发挥重要的服务作用,又是一个新兴的经济增长点,是经济发展的命脉,现代物流业服务范围全球化,迅速快捷的在国际上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总而言之,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好坏决定了地区经济的竞争力。20世纪80年代,关于物流这一概念是连同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各种服务行业一同出现的,在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物流业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物流业如此重要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总有物流业做出的巨大贡献。《物流术语》中提到物流标准定义: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御、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一个国家是各个地区相联系沟通的整体,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于国家经济整体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各地区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相互联系的需求业愈加强烈,各个地区源禀赋条件不同决定了国家只有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从而实现良性的地区间经济的互动,才能实现整合各个地区资源的最终价值最大化,而物流业就是整合的桥梁与锁链,为了实现国家整体的经济稳定增长,必须加快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

二、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

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即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区域经济自然有其发展的特点和方式,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是不易被其他地区所仿制学习的特有优势。主要体现在资源利用、产品开发、生产、市场开拓及服务中,有自身经济发展天赋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竞争力。创建形式主要有四种:一是如北京中关村、武汉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地区,创建形式是区域科技创新系统;二是如西部大开发中我们大力倡导各地区依靠本地区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等发展生态农业、特色旅游,通过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创建自身竞争力;三是如一些沿海沿边地区创办的出口加工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由经济主体建立经济特区,带动经济发展;四是重点发展某一产业,实行高度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因其能在一定范围内产生较大的资源集聚和市场效应,所以能产生强大的竞争优势。

三、利用地区物流产业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由于现代物流业因其带动效应和很强的产业关联度,决定了现代物流业的极强操作性,地区经济发展,应充分认识主体的竞争力,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其中经济主体的先天优势分为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资源联系紧密的是前者,即比较优势,包括资源利用等,而后者则更侧重于比较,具体指地区间的差异,如资源成本和地区产品特色等内容,为了实现地区经济发展中资源成本利用边际效益,经济发展主体综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经济全球化及市场竞争等手段,实现竞争力的最大化,更好的发挥地区优势。因此区域竞争发展的最终结果,是利益的不断获取,资源的枯竭。

迈克尔・波特教授认为一国获得生产力高水平及持续提高生产力的能力代表了国家创新能力与产业升级的动力。生产能力与科研水平不断增长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科技的应用已经遍及到了世界上的任何角落,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在合作竞争中不断增加彼此的联系,但同时联系的加强也带来了竞争与摩擦,在竞争中赢得不败之地的法宝自然是科技能力,这也是竞争优势的基础。市场主体在竞争过程中关注点从最终产品转移到产品研发设计环节,这也是地区间竞争加剧的又一新的现象,竞争主体关注点的转移也使得科技研发与设计的投入更多,主要体现在人力,开发人员,资金投入,技术投入等方面。因此,竞争优势相比于比较优势更注重地区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主导地区经济发展。

产业集群是高级化产业组织形式,作为与某一产业链相联系的大批企业和相关机构特定地域内集中形成的集聚体,产业集群内企业与机构依靠供求关系、共性技术、共同的市场导向、劳动力市场和地方性文化等因素聚集在一起。物流等相关专业知识的传导通过扩散效应、回流效应以及技术外溢作用促进产业融合,加速区域行业创新,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本地区的物流业带动并实现本地区经济发展,通过各种社会、经济关系支撑着参与方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享资源、技术、信息等要素,享受空间集聚带来的效益增加或成本降低,规模经济促进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区域产业不断向第二、三产业倾斜。

四、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促进物流产业集群

经济全球化以及日益开放的区域经济使得物流产业集群得以发展,由于生产要素不断地在区域内外部重新组合和分配,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形成了畅通而广阔的市场,广阔的市场所带来的商机在我国表现的尤为明显:经济辐射能力使得经济体无论是区域内部还是区域外部都在不断联系与对外交流中发展,此时相对开放的网络体系对于物流产业既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发展的契机,大量的物流服务在需求中得以产生,同时又不断完善,在这一过程中,物流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起来。合理高效的物流服务促进了外向型经济发展以及物流产业集群的形成,企业之间不断竞争以及追逐利润的本性使得集群体系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颇具竞争性、开放性,物流外包业务的发展使得物流产业集群出现了等级划分,促进了区域物流产业集群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舒辉,周熙登,林晓伟.物流产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省城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03.

[2]贾海城.物流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关联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23).

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第5篇

1 产业集群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一个普遍现象

产业集群是现实生活当中非常普遍的经济地理现象。当前,在发达国家,产业集群已发展的相当成熟。以欧洲农业为例,荷兰专注于花卉与牛奶,比利时精于养鸡与产蛋,而法国专门生产小麦和与之相关的面包,丹麦在养猪方面很出色――这样细的分工与专业化,使每一个国家都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专业群。在美国,有加利福尼亚的葡萄酒业群,马萨诸塞的制鞋业群等,都带动了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意大利70%以上的制造业、30%以上的就业、40%以上的出口都是通过产业集群经济而实现的。在区域经济集团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上富有竞争力的产业大多是集群模式。众多的产业集群构成了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经济马赛克”,全球财富的的大部分都是在这些块状区域里创造出来的。

在我国,北京中关村聚集着电子产业;上海聚集了纺织业和机械制造业;四川西昌聚集了中国的航天产业;浙江嵊州的领带业、温州的鞋、服装、眼镜;义乌的小商品;绍兴的轻纺、化纤;永康的五金;海宁的皮革、服装;台州的精细化工等在国内外都十分著名。据统计,仅浙江省目前拥有年产值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区519个,年产值达6000亿元,平均每个县有3个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不断刷新着所在地区的经济影响力,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亮点。

2 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

2.1产业集群有利于提高区域竞争能力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发展模式,能够增强区域竞争能力,促进生产力的真正跃升,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通过产业集群的集聚,形成完善的产业链,从生产的上游到中游,再到下游,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它们围绕特定的产业生产,比较方便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原料和中间产品,或找到自己的买家,并保持较低的交易成本。群体中的龙头企业、品牌企业不断将一些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一批配套企业,而一些生产同类产品的中小企业也走向专业化,这样又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浙江有名的“区块经济”,如温州的制鞋业、义乌的小商品产业集群迅猛发展,皆得益于产业集群的有效聚集和形成。

2.2 产业集群是缩小区域差距, 实现落后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捷径

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把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通过分工专业化与交易的便利性,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是推动地方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一些贫困和落后的地区,可以通过产业集群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摆脱落后,跨入先进地区的行列。实践证明在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一些经济发展好的城市,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拥有一两个良好发展产业的集群。如河南的漯河、湖北的仙桃、河北的清河、湖南的浏阳、内蒙古的鄂尔多斯等。

2.3 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系统的一种重要实现方式

产业集群有利于构建区域创新系统,促进技术创新。创新是区域发展最根本的内在动力,但是由于创新活动的复杂性,企业很难单独开展创新活动,往往需要多个相关企业及科研部门的共同参与,创新才可能获得成功。首先,在产业集群内部,容易产生专业知识、生产技能、市场信息等方面的累积效应。在产业集群内部,集聚着数量众多的相关生产企业、科研机构、商会、协会、中介机构等,在产生较强的知识与信息累积效应的同时,大量生产企业也时刻面临同行竞争的压力,这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了实现创新的重要来源以及所需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使集群内的企业时刻保持创新的动力。其次,企业之间紧密的网络关系,使得生产企业和相关机构之间更容易形成一个相互学习的整体,推动集体学习的进程,降低学习成本,促进更多有创新价值的活动发生。

2.4 产业集群能拉动区域经济增长

产业集群是若干厂商与机构集中于某一特定区域共同发展,他们提升了该地的经济总量,拉动了该地就业,增加了该地税收,推动了该地服务产业的发展,是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产业集聚不但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择业的便利,而且由于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较低的流动风险,会吸引大量外地科技人员的流入,带来人才的集聚;更重要的是,人口的聚集又引起生活消费、住宅、能源、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金融、物流、咨询等基础产业的新需求与发展,给地方政府带来更多的财政收入。产业集群能够带来区域规模的扩大,区域规模的扩大又进一步强化了产业的聚集功能,使区域、产业不断的高级化。产业的高级化必然带动、促进服务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互动,促进区域经济向更高的层次、更高的水平发展。2.5 产业集群有利于人才培养

在产业集群内, 由于许多同行业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各企业彼此频繁的交流和接触,使新知识、新技术以及相关信息得以有效传播和扩散,这就为各种人才,尤其是专业化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吸收掌握的机会,相应地减少了人才资本的投资。新知识、新技术的获取不仅为自身增加了择业的机会,极大地降低了失业的风险,也为集群内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了人才资源。这样,产业集群内就形成了企业和人才自我增强并相互促进的良性运行机制,从而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2.6 产业集群有利于专业性外部服务业和配套设施的发展

产业集群所形成的规模经济性,使这些服务业或配套设施具备了经济上的合理性。例如,宁波“L”型的10 公里左右的地域内,集中了一两千家服装企业,一年一度的服装节,受益面宽,等于做了一个集体大广告,积累了众多企业都可分享的无形资产;同时,如此多的企业也可以在经济上支持这种大型活动。

3 实施产业集群战略,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我国的经济规模小、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相对分散,缺少经济聚集效应,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难以发挥整体竞争优势。因此,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对区域经济增长和竞争力的提高具有现实意义。

3.1 发挥政府在产业集群战略中的积极作用

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依赖于市场机制,而且还有赖于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调节。一个尊重市场规律且具有较强预见的政府,对于促进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政府要根据各地区的发展特点、区位优势、产业布局要求和产业组织规律,制定产业集群的战略规划。产业集群政策的目标应该是遵循产业集群形成、演进、升级的规律。地方政府应把握集群发展各阶段的特征、满足产业集群发展的外部环境要求,并有针对性地对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共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促进产业集聚,通过对集聚产业的整合、调整从而延长产业链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其次,进一步完善产业集群发展环境,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硬环境,即建设良好的公共基础设施。二是软环境,主要指管理环境。要在财政、税收上给予大力支持,同时也要加大对集群内的企业的金融支持,通过金融引导集群的规模、领域和方向,解决集群内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三是技术环境,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公共平台建设,如:提高互联网的覆盖率,协助建立自己的网站,开展电子商务,提高商务沟通的便捷性。再次,促使建立产业集群发展的人文网络。加强产业集群人文关系网络的建设,培育以合作和信任为基础的区域产业文化,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要进一步加强技术中介机构、技术服务中心、行业协会等技术服务支持机构的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推进集群技术学习和扩算等方面的作用,加强集群内部企业的联系,增强企业之间的信任。良好的人文关系网络可以促使融资环境的改善,使集群内企业有良好的信用状况和较大的融资规模,有利于让银行对产业集群内的信贷给予有利的支持,同时也可以使集群内部企业相互提供融资担保。

3.2 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明确产业集群定位

区域的发展应该是在历史和产业文化的基础上形成某一专业化的特色产业,然后通过产业集群,构建价值链,发展增值活动,增强区域竞争力。国外发展集群的成功经验表明,无论是高技术产业还是传统产业集群都可以给区域带来竞争力。我国很多地区都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具有特色的传统企业,当地政府应该考虑支持这些产业的集聚。

产业集群的培育,必须结合本地特点,发挥本区域的核心能力,因地制宜,选择本地具有优势地位的产业。不同地区适合发展的产业并不相同,所拥有的生产要素也不相同,因此,各地应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认清自己的优势:我们的产业优势是什么,我们的特色优势是什么,在此基础上,进行产业嫁接。如河南省漯河市的食品产业,就是考虑到河南是个农业大省,生猪量很,养猪的人很多的特点,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食品产,以销售额200 亿元的双汇集团为龙头,带动了7000多家食品企业的发展。一根小小的火腿, 就做起了一个大的产业。可见,产业集群的竞争能力与产业的性质并无直接的联系,关键是要着力自身的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产业。积极发挥特色产业的整体效应,打造区域性品牌,营造竞争优势,为不断拓展产业空间和提高区域竞争力打下基础。不同地区确定主导产业的依据是区域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等。各地要加大引导和投入力度,聚合各种生产要素,进行重点培育水平,全力扶持和培育特色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使之做强做大,成为集群的核心主体。

3.3 积极促进产业集群与区域品牌融合发展, 带动产业集群优化升级

当今世界,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产业集群已成为区域经济最重要的增长点。创建区域品牌, 有助于带动区域特别是产业集群发展, 有助于实现产业集群内部资源合理配置、竞争有序, 有助于推动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 有助于培育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各级政府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产业集群为载体, 以建设产业集群品牌支撑服务体系为主要内容, 以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为核心, 通过产业集群与区域品牌的融合发展, 充分发挥区域品牌对区域资源的系统性优化配置作用, 提高产业集群的品牌意识和品牌经营水平, 提高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4 要重视产业集群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平衡工作,避免环境恶化

关注产业集群过程中的环境承载能力,避免环境的恶化。环境恶化会通过排斥居住人口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表现为:一是阻碍甚至逆转城市化,区域生态环境恶化通过“劣币驱逐良币效应”,把具有良好经济实力和文化素质的居民“驱逐”出区域, 并使技术和资金也随之流失, 最终造成区域经济的衰退;二是改变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中心一般人口密度高, 生态环境压力大, 一些有钱有车居民纷纷到郊区寻求适宜生活环境。居住地的外迁带来城市地域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改变。务必通过政策干预、影响企业选址, 限制环境恶化; 通过制定环境政策限制污染型企业在市区落户并迫使大批企业迁出市区, 加速区域内土地功能置换,优化地域投资环境。

参考文献

[1]王阳.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的发展[J].财会研究,2006,(1).

[2]吴勤堂.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机理分析[J].管理世界,2004,(2).

[3]史花笋.论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及对策[J].集团经济研究,2006,(10).

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第6篇

    本文以河北省为研究对象,所有原始数据均来自《河北省统计年鉴》及《河北经济年鉴》。(1)提取主成分。利用SPSS19.0软件对处理后的原始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指标间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前3个主成分累计总方差达到91.123%,根据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选取前三个主成分来概括原始变量。(2)确定河北省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协调指数。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协调度指数K可以表示为三个主成分与其对应的贡献率乘积的累加,即得到各主成分与各指标之间的关系,由此计算得到河北省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协调度指数,如表2所示。(3)确定河北省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协调指数预警区间。根据3σ法的理论,参照国内外研究成果,选取1倍标准差和2倍标准差作为预警区间的界限。由SPSS19.0得到统计指标数据的均值E=1.389和标准差σ=1.165。根据3σ法计算河北省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协调度指数预警区间,其中,(-∞,-0.941)、(3.919,+∞)为异常区间,(-0.941,0.224)、(2.552,3.919)为基本正常区间,(0.224,2.552)为正常区间。

    二、研究结果分析

    由指标的组成可知,本文中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协调度指数表示的是房地产业的发展速度与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的相适应程度。如果协调度指数过小,表明房地产业发展相对于区域经济而言过于缓慢;如果协调度指数过大,则表明房地产业发展速度过快,超过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这时便会出现房地产业市场过热的情况,并且有出现房地产泡沫的危险。将表2河北省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协调度指数K可视化为折线图,如图1。由图1可看出,河北省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协调度指数总体处于较稳定状态。从2001年到2009年,协调度指数K波动上升,到2009年达到目前最大值,之后逐年下降,开始稳定波动。结合原始数据以及图表分析可得,2002年,住宅市场供不应求,此时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性较差,协调度指数为0.835,位于基本正常区间。从2003年开始,房地产投资增速开始趋于稳定,此时协调情况有所好转,协调度指数进入到正常区间。2004年,住宅市场供不应求情况又趋明显,此时协调度指数减小,滑落到正常区间的边缘。2005年以来,国家在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均加大了调控力度,河北省房地产市场也受到一定影响。因此,从2005年到2008年,协调度指数保持在正常区间范围。2009年,河北省跟随国家政策,出台了相关政策刺激房市,导致房地产市场过热,协调度指数骤然增大到4.110,处于异常区间的边缘。2010年以来,中国房地产政策由此前的支持转向抑制投机,先后采取了土地、金融、税收等多种调控手段,河北省房地产业的供需结构也因此发生了变化。因此,协调度指数从2010年开始下降,2010—2012年均处于正常区间范围。

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第7篇

本文以河北省为研究对象,所有原始数据均来自《河北省统计年鉴》及《河北经济年鉴》。(1)提取主成分。利用SPSS19.0软件对处理后的原始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指标间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前3个主成分累计总方差达到91.123%,根据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选取前三个主成分来概括原始变量。(2)确定河北省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协调指数。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协调度指数K可以表示为三个主成分与其对应的贡献率乘积的累加,即得到各主成分与各指标之间的关系,由此计算得到河北省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协调度指数,如表2所示。(3)确定河北省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协调指数预警区间。根据3σ法的理论,参照国内外研究成果,选取1倍标准差和2倍标准差作为预警区间的界限。由SPSS19.0得到统计指标数据的均值E=1.389和标准差σ=1.165。根据3σ法计算河北省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协调度指数预警区间,其中,(-∞,-0.941)、(3.919,+∞)为异常区间,(-0.941,0.224)、(2.552,3.919)为基本正常区间,(0.224,2.552)为正常区间。

二、研究结果分析

由指标的组成可知,本文中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协调度指数表示的是房地产业的发展速度与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的相适应程度。如果协调度指数过小,表明房地产业发展相对于区域经济而言过于缓慢;如果协调度指数过大,则表明房地产业发展速度过快,超过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这时便会出现房地产业市场过热的情况,并且有出现房地产泡沫的危险。将表2河北省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协调度指数K可视化为折线图,如图1。由图1可看出,河北省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协调度指数总体处于较稳定状态。从2001年到2009年,协调度指数K波动上升,到2009年达到目前最大值,之后逐年下降,开始稳定波动。结合原始数据以及图表分析可得,2002年,住宅市场供不应求,此时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性较差,协调度指数为0.835,位于基本正常区间。从2003年开始,房地产投资增速开始趋于稳定,此时协调情况有所好转,协调度指数进入到正常区间。2004年,住宅市场供不应求情况又趋明显,此时协调度指数减小,滑落到正常区间的边缘。2005年以来,国家在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均加大了调控力度,河北省房地产市场也受到一定影响。因此,从2005年到2008年,协调度指数保持在正常区间范围。2009年,河北省跟随国家政策,出台了相关政策刺激房市,导致房地产市场过热,协调度指数骤然增大到4.110,处于异常区间的边缘。2010年以来,中国房地产政策由此前的支持转向抑制投机,先后采取了土地、金融、税收等多种调控手段,河北省房地产业的供需结构也因此发生了变化。因此,协调度指数从2010年开始下降,2010—2012年均处于正常区间范围。

三、结论与建议

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第8篇

1.1物流产业集聚指标物流产业集聚指在某一特定的区域范围内,提供物流服务的若干企业及其相关的制造、流通企业在空间上高密度集聚在一起的过程,集聚的目的是使得集聚群内的各家企业能形成一个强大的产业群体,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10]。研究以定性分析为多,例如分析物流产业集聚形成的机理、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等。本研究将以定量分析的方法,测算出某一区域物流产业的集聚程度[11]。

1.2物流产业集聚度测算测算物流产业集聚度的方法有很多,主要包括行业集中度、赫芬达尔指数、就业集中度或区位熵法、空间基尼系数和E-G指数等。本研究采用区位熵法来对物流产业集聚度进行测算。区位熵法是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的指标。其中,LQi表示i产业在全国的区位熵指数,ei为物流产业在i区域的从业人员数量,e表示i区域的总从业人员数量,fi表示全国的物流业从业人员数量,f表示全国的总从业人员数量。如果LQi>1,说明i产业的集聚水平高于全国的平均产业集聚水平。反之,则说明i产业的集聚水平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区位熵指数方法简单易行,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区域产业集聚水平的高低。

1.3区域经济发展衡量指标衡量区域经济发展应当是一个指标体系,其构成异常复杂,包括如人力资本、国内生产总值(GDP)、工业增加值和产业结构等各种衡量指标。考虑到数据的合理性及可得性,选取GDP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

2物流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

集聚形成的空间内,各项资料都需要物流作为媒介来完成;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会使物流需求大大上升,导致物流需求不能全部被满足。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形成物流产业集聚,共享区域内的各项资源、信息,充分利用区域内的基础设施,达到最大限度的节约成本、不断满足客户的物流需求、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自2009年以来,随着各地经济的迅速发展,多项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也相应出台,多地政府颁布了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对物流产业进行合理布局,促进了多地物流集聚区的形成。截止2011年,扬州长江石化物流园中心累计实现主营收入60多亿元,上缴税收5000多万元;公铁水联运物流集聚区截止2011年实现主营收入27亿元,上缴税收2270万元[15]。合肥市自十一五以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到了17%以上,为合肥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形成了“合肥综合保税区”“合肥空港物流园区”“合肥商贸物流园”“合肥农产品物流园”等多个物流集聚区。位于河南商丘新区的豫东综合物流集聚区是河南省三大省级物流园区之一,2013年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7.8亿元,同比增长60.8%;实现主导产业营业收入95亿元,同比增长20.2%;实现税收收入7000万元,规划到2020年集聚区GDP达200亿元。除此之外,如郑州国际物流产业集聚区、宁波梅山国际物流产业集聚区、山东万福河商贸物流园区、上海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广东南方国际商贸物流园区、惠州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等一大批物流集聚区伴随着当地经济发展而涌现,同时各地物流集聚区的形成和发展也成为了当地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2.1物流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灰色关联测度

2.1.1灰色关联分析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是根据两个系统不同因素之间发展的相似或相异程度,即“灰色关联度”,来衡量因素间关联度的一种方法。本文使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来研究物流产业集聚度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程度。两者的关联度越高,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越密切,如果计算得出的两者之间的关联系数等于1,说明两者间具有相同的变化和直接相关的关系。

2.1.2灰色关联分析过程(1)确定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本文以GDP的增长率作为参考数列:x0={x(1),x(2),…,x(n)},以物流产业集聚度作为比较数列:x1={x1(1),x1(2),…,x1(n)},其中,x(n)和x1(n)表示不同时刻GDP增长率的数值及物流产业集聚度的数值。(2)对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系统中的数据量纲不同,不便于比较,因此在分析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文无量纲化处理采用的方法是均值法,即将数列中的每一个数据除以此数列的平均值。

2.2算例分析选择安徽省、经济较为发达省份浙江省和江苏省以及与安徽省省情相似的河南省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测算它们的物流产业集聚度和灰色关联度,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四省份物流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见表1-表6)。

2.2.1安徽省、河南省、浙江省、江苏省物流产业集聚度测算由于物流产业是由传统的储运行业发展而来,表1中历年的物流产业就业人口数据选取统计年鉴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就业人口”进行统计。由表1,利用区位熵指数公式,测算出各个省份在2001-2012的物流产业集聚度(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选取的几个省份的物流产业集聚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江苏省第一,安徽其次,河南、浙江次之。江苏省的集聚度在全国范围内处于较高水平,其物流产业发展的专业化程度较高;安徽省相较河南省水平略高,体现出了一定的产业集聚优势。在全国范围内,安徽省和河南省物流产业集聚水平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浙江省的物流产业集聚度显示出一定的波动性,2001-2003年集聚水平较高,随后浙江省的物流产业集聚度逐渐降低,主要原因是该省的制造业集中在小商品领域,主要以村镇为集聚单元,使得集聚范围较小,物流产业需求亦难成规模。2009年之后,浙江省物流产业集聚水平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2.2.2四省物流产业集聚度与区域经济发展灰色关联度测算表3为根据四省份的GDP数据计算得出各省份2001-2012年GDP的增长率。根据上文所列公示计算关联度ri如表6所示。从表6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各省的物流产业集聚与GDP的关联度均达到0.6以上,显示出四省物流产业集聚度与以GDP为指标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较高的关联性,物流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具体到各个省份,安徽省的物流产业集聚度与GDP的关联度最大,两者之间表现出较好的同步性,表明安徽省物流产业集聚对其经济发展水平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物流产业集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要高于其他三个省份;同时,安徽省经济的发展也会促进物流产业的集聚,推动物流产业实现合理布局。其他三个省份物流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度虽稍低于安徽省,但仍显示出较高的相关性,依存度较高,三省物流产业集聚水平的高低对其经济发展亦具有较大影响。

3结论

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第9篇

第一,外部效益。产业集聚的外部效益来源于市场的外部性(产业集聚区域外的需求市场)、外部规模经济(产业集聚区域内企业的要素供给市场)和范围经济产生的外部效益(产业集聚区内企业的规模效益)。产业集聚区域内具有大量的交通运输资源、完善的社会基础设施等区域内企业可以共享的社会资本。

第二,聚集效益。首先,地理位置集中,能够使供应商和顾客掌握信息,减少信息搜集和产品比较的成本,实现“一站式产———销”。其次,使生产资料的流通到产品流通的整个环节透明化,减少投机倒把,规范市场的价格秩序。首先,有助于上下游企业都减少搜索原料产品的成本和交易费用,使产品生产成本显著降低。其次,集聚使得厂商能够更稳定、更有效率地得到供应商的服务,比较容易获得配套的产品和服务,及时了解本行业竞争所需要的信息。最后,集聚形成企业集群,有助于提高谈判能力,能以较低的代价从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处获得公共物品或服务。

第三,创新效益。集聚区内有高新技术产业和专业的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产业会带动其相关行业的技术引入、革新;研发机构研制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一旦研发研制出,就能迅速实现成果转化然后投入生产,产生效益。其次,集聚区设立有质量检测中心和高校与科研机构在产业集聚区组建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对企业开设公共创新平台。

第四,自我强化机制。随着产业集聚程度的提高,在外部效益的作用下,受惠企业的范围会越来越大,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进驻产业集聚区域里,同时,集聚体本身可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会对外地相关人才产生磁场效应。集聚区内有大量拥有各种专门技能的人才,这种优势可使企业在短时间内以较低的费用找到合适的岗位人才,降低用人成本。在聚集效益的驱动下,集群内企业为提高协作效率,对生产链分工细化,有助于推动企业群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创新与产业集聚是相辅相成的,技术创新机构会随着集聚区的发展逐渐转移到区域内,带动集聚区内企业的发展,使集聚区内的技术创新程度高于其他地区。外部效益、集聚效益、创新效益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外部效益促进技术的创新和扩散,技术的扩散和开发可能会引起技术新的创新。集聚区企业的技术与人才知识库都是创新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创新又有很强的外部性。

二、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机制分析———以宁波为例

企业或工厂通过一定形式的集聚,共享一些生产要素,随着这些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和供应的专业化,从而使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从而进一步引起企业的集聚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现以浙江省宁波为例,从相关产业发展、劳动就业增加、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和出口增长来进一步阐明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首先,一个地方某一行业企业的集聚能够使供应商的服务更加专业化,并且提供配套的产品和服务,这些供应商又使该行业更有效率,进一步促进企业的集聚。宁波是以服装业闻名的典型的浙江“块状经济”(又称“浙江模式”)的代表。

宁波服装业罗蒙、太平鸟、培罗成这些知名品牌的发展,同时带动了属于服装行业上下游的纺织、辅料、印染、配饰和服装机械等生产也的发展。除此之外,宁波一些知名的服装行业也开始涉足其他行业领域的发展。例如,1979年成立的以男装为主打产品的雅戈尔服装集团公司,其产品已经包括男装、针织、童装,还涉及房地产、金融、印刷等行业领域。第二,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能逐渐推动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和劳动力的城镇化转移。浙江在私营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极大推动了当地农村工业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空间转移,因此浙江以块状经济发展的产业集聚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从而促进劳动力就业。宁波服装业的年产量从90年代后期的1亿年上升到目前的20多亿件,服装企业达到2000多万家,就业劳动力数10万人,仅雅戈尔服装集团就拥有5万余人。如果考虑到服装企业带动的其他上下游行业的吸纳劳动力人数会更大。

第三,根据马歇尔理论,产业集聚能够促进中间产品生产的发展,使中间产业更容易获得、价格更便宜,从而使该产业更具有竞争优势;此外,产业集聚由于技术溢出的存在,使产业集聚区域的企业整体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更具有竞争优势。宁波服装企业相关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服装行业的中间产品发展,进一步带动了服装业的集聚和竞争力的提高。另外,宁波屈指可数的品牌如雅戈尔、罗兹、罗蒙都是以生产男装和衬衫为主,同类生产企业的竞争可促使企业提高企业提高技术水平,提高自己产品质量,在竞争中提高自己的优势。

第四,产业集聚有利于产品出口、促进对外开放。宁波很多服装行业都在积极推行国际化战略、推动服装的出口。比如雅戈尔集团除了在国内市场进行品牌推广外,还在国外投入了资金进行品牌宣传和促销活动。到2011年底,进出口总额已达到27亿美元。另外,还有杉杉、罗蒙等品牌也在积极推行国际品牌战略,推进服装的国际化。

三、结论

本文运用马歇尔产业集聚学说和凯尔德曼新地理经济学分析研究了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存进作用,主要侧重于用浙江省宁波市服装行业为例,以其规模和专业化水平这两个指标衡量宁波服装行业的集聚水平。研究发现,经济发达地区的某一行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那么这一行业的专业化水平也会不断提高。根据经济学理论,对一个地区经济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资本、劳动力、经济开放程度等,因此本文主要引进产业集聚,来考察它和这些要素相比对经济发展影响程度的大小。根据分析,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是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有不容忽视的促进作用。首先,工业集聚地区,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工业的发展速度也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再次,无论是不同类型行业的集聚还是本行业的专业化都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产业集聚和地方经济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地区经济的发展也会带动产业向该地区不断集中。地区经济要实现快速发展,就必须不断重视地区产业的发展和集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