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急诊分诊方法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07 15:58:15

急诊分诊方法

急诊分诊方法第1篇

【关键词】 分诊;病人满意率;护理程序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016-01

随着医学的发展,病人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病人需要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其中包括对门、急诊病人的准确分诊,目前,由于病人法律意识的增强,在就医过程中的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而使医疗投诉次数明显增多,医疗投诉其中包括对门、急诊病人分诊错误所导致的医疗投诉。正在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很多医院都将“零差错”、“无投诉”作为医院发展的管理目标[1]。因此,研究提高对门、急诊病人的分诊准确率就显得特别重要。

1 临床资料

我院2011年门、急诊病人人次为194596:,2012年门、急诊病人人次为228787,2011年和2012年门、急诊分诊护士均为谢护士。

2 分诊工作方法

2.1原有分诊工作方法

2011年1月份,谢护士从其它岗位调出到分诊岗位,未经任何关于分诊工作方法和知识的学习、培训,未对分诊工作方法进行探索、研究,直接进行分诊工作。

2.2 现有分诊工作方法

谢护士进行分诊工作一年,经向各科室医师及病人调查发现,对门、急诊病人的分诊准确率不高,从2012年1月份开始,改进原有分诊工作方法,采用如下现有分诊工作方法。

2.2.1 认真学习诊断学的理论知识

分诊护士认真学习并掌握内科腹痛、外科腹痛、急腹痛、妇产科腹痛、癌性腹痛、炎性腹痛、各种性质的头痛等疼痛特点,认真学习并掌握各种疾病的发热特点,认真学习并掌握诊断学理论知识,认真学习并掌握疾病的鉴别诊断要点。

2.2.2 分诊护士向各科室医师进行电话预约安排患者就诊

分诊护士经仔细询问病人的病情后,如果仍不能确定该病人属于哪个科别的病人,向有关科室的医师电话告知该病人的疾病情况,得到有关科室医师确认该病人应该到有关科室就诊,再告知病人应该去有关科室就诊。口腔科的病人,需要等候很长的时间才能得到诊治,也可以向口腔科医师打电话为病人进行预约诊治。如朱女士,于2012年2月4号上午8时来院准备补牙,分诊护士可以先打电话询问口腔科医师:“现有需要补牙的朱女士需要候诊多少时间才能够轮到她补牙?”,口腔科医师回答说:“下午1点半”, 分诊护士就可通知朱女士下午1点半来补牙。

2.2.3 认真学习并掌握传染病的理论知识

积极参加医务科组织的关于院内感染的业务知识学习,掌握常见传染病的症状、体征和鉴别诊断要点,掌握传染病的分诊工作流程。分诊护士需不断地加强学习传染病知识,因新的病毒感染所致疾病层出不穷,如非典型性肺炎、手足口疾病、甲型N1H1流感等,这就需要分诊护士掌握这些新的传染病知识。

2.2.4 虚心向医师求教为病人的切诊方法

护士在护理学校和护理工作生涯中,学习了护理知识和实践了对病人的护理,但对病人的切诊仍然是护士的薄弱环节,分诊护士须向各科的医师虚心求教,掌握对病人的切诊方法。

2.2.5 运用改进的护理程序进行分诊工作

分诊护士运用“护理评估―医疗诊断(原为护理诊断)―实施(给予分诊)―评价(即由医师或病人进行评价分诊的准确性)―如果分诊护士为病人分诊错误―分析分诊错误的根本原因―改进措施”方法为病人进行分诊工作。运用改进的护理程序为门、急诊病人进行分诊工作是整体护理意义的延伸,丰富了整体护理的意义。如:病人陈某,女,83岁,因慢性下腹痛来院就诊,护理评估:分诊护士对病人进行望、闻、问,切,分诊护士经观察得出医疗诊断:慢性子宫内膜炎,给予分诊:通知导诊人员带领病人去妇产科就诊,经妇产科医师检查,无妇科疾病,妇产科医师评价:此患者不是妇科病人,应该去康复科就诊,分析分诊错误的根本原因:向康复科医师求教,康复科医师解释为慢性子宫内膜炎和腰椎骨增生虽然都有下腹痛的表现,但病人腰椎骨增生仅有下腹痛,但没有白带增多的表现,而慢性子宫内膜炎性疾病既有下腹痛,也有白带增多的表现,老年女性由于雌激素的分泌减少,导致腰椎骨钙减少而致腰椎骨慢性增生,腰椎骨慢性增生可导致慢性下腹痛,经向病人询问,陈女士无白带增多的表现,分诊护士分诊错误的根本原因为分诊护士没有询问患者的白带情况,导致分诊护士为该病人错误分诊。改进措施:如果再次遇到此类病人,一定要询问病人有无白带增多的表现。

2.2.6 分诊护士必须具备的素质

分诊护士必须具备的素质:对病人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观察病情要细致;对病人要热情;视病人如亲人;坚守岗位;学术求精。

3 结果(见表1)

2011年和2012年分诊准确率的比较表(表1)

由表1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11和2012年分诊准确率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4 讨论

4.1 对门、急诊病人进行准确分诊能够明显降低医疗投诉

如病人张女士,45岁,于2011年4月因患肿物就诊,询问分诊护士需到哪个科室诊治,分诊护士安排病人到妇产科就诊,张女士在妇产科侯诊厅等候了约1个小时,才轮到张女士诊治,妇产科医师告知张女士,肿物属于外科疾病范畴,请张女士到门诊外科就诊。张女士火气大发,向有关部门投诉,诉说让她白等了1个小时。又如病人赵女士,42岁,于2012年6月因患肿物就诊,询问分诊护士需到哪个科室诊治,分诊护士安排病人到门诊外科就诊。赵女士能够得到准确分诊,未有投诉发生。病人对分诊护士投诉次数见表2。

2011年和2012年病人对分诊护士投诉次数表(表2)

由表2看出,病人对分诊护士投诉次数从2011年的10次将为2012年的零投诉。

4.2 对门、急诊病人进行准确分诊能够使病人得到及时救治

如患儿陈某,6岁,于2011年3月就诊,因腹胀(但无痛苦面容,无发热,无呕吐)就诊,被分诊护士安排到外科就诊,经外科医师检查,告知患儿家属患儿腹胀属于内儿科疾病,需到内儿科就诊,由于分诊错误,患儿的诊治不及时。如患儿成某,5岁,于2012年3月因腹胀来院就诊,分诊护士观察患儿,无痛苦面容,无发热,无呕吐,经观察和综合分析,安排患儿成某到内儿科就诊,内儿科医师及时为患儿成某进行了诊治。

4.3 对传染病人进行准确分诊能够使就诊流程符合规范

如患儿张某,4岁,于2011年5月因手足部皮疹就诊,分诊护士认为患儿患有皮肤病,被安排到皮肤科就诊,经皮肤科医师检查,告知患儿家属患儿患有手足口疾病,需到内儿科就诊(内儿科有独立的手足口疾病病区),因此,不准确的分诊不但造成患儿就诊不方便,更造成患儿就诊路线不符合规范,易造成手足口疾病传染给其他小儿。又如患儿赵某,5岁,于2012年4月因手心、足心皮疹就诊,分诊护士仔细处观察患儿,疾病诊断拟“手足口疾病”,分诊护士安排导诊人员带领患儿按照院感科指定的传染病人就诊路线到内儿科科室就诊。

4.4 减少了导诊人员对病人导诊的工作量

由于分诊护士能够对病人进行准确分诊,大大减少了导诊人员对病人导诊的工作量,导诊人员就能够有更多的时间为病人提供总服务台的其它工作,如:各种检查报告单的发放、解答病人的药物咨询、双向转诊、免费测量血压等工作。导诊人员对病人导诊的工作时间见表3。

2011年和2012年导诊人员对病人导诊的工作时间表(表3)

由表3看出,导诊人员对病人导诊的工作时间减少了平均1小时/天。

4.5 减少了病人就诊时的候诊时间

由于分诊护士能够对病人进行准确分诊,又由于分诊护士向各科室医师进行电话预约安排患者就诊,大大减少病人就诊时不必要的候诊时间。门、急诊病人就诊时候诊时间见表4。

2011年和2012年门、急诊病人就诊时的候诊时间表(表4)

由表4看出,门、急诊病人就诊时的候诊时间减少了平均20分钟/人次。

4.6 病人对分诊护士的满意率明显提高

由于分诊护士对病人进行准确分诊,大大减少病人就诊时不必要的在其它科室的候诊时间,使病人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治,因此,病人对分诊护士的满意率明显提高,病人对分诊护士的满意率见表5。

2011年和2012年病人对分诊护士的满意率表(表5)

由表5看出,2011年和2012年病人对分诊护士的满意率有统计学意义。分诊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让病人对医疗服务满意。

4.7 减少了各科室医师不必要的工作量

由于分诊护士对门、急诊病人进行了准确分诊,从而使各科室医师减少了对非本科病人的不必要的体格检查、问诊及书写病历等工作,从而使各科室医师有更多的时间对本科病人进行详细的诊治。

5 结论

现有分诊工作方法能够明显提高门、急诊病人的分诊准确率,门、急诊病人对门、急诊分诊护士满意率明显提高,减少了医疗投诉,现有分诊工作方法值得应用和推广。

6 分诊工作进一步改进建议

因对病人的切诊和对诊断学知识的掌握是护士的薄弱环节,建议把护生对病人的切诊和对诊断学知识的掌握纳入规范的护理教育课程,同样,在护理工作中,建议护理部把护士对病人的切诊和对诊断学知识的掌握纳入护理理论和操作考试范畴。门、急诊病人病情复杂,需要掌握全面的医学和护理知识的高年资护士才能够为门、急诊病人进行准确分诊。

急诊分诊方法第2篇

【摘要】 急诊医学在维持人类健康事业中拥有重要地位,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急诊科护士长期坚守在抢救生命的第一线,是患者病情突变的第一承受者,在工作中承担着巨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不公平的待遇,护士的辛勤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肯定,从而使护士对工作和患者失去热情。通过对急诊科护士压力源的分析探讨,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不但有利于护士的身心健康,还有利于护理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急诊科护士;压力源;应对

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也是各种危、急、重症患者抢救及治疗的首要场所。急诊科护士承担着繁重的工作和巨大的心理压力,护士出现职业疲倦,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必将造成护理质量下降、护患纠纷增加,甚至严重影响医院的效益。

1 压力源分析

1.1 护理人员配置不足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法制观念及自我保护意识不断提高。患者对护理质量,医疗护理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的不足与患者高质量护理要求存在着矛盾,特别是急诊科工作繁重,患者流动性大,病种复杂,这种矛盾更加容易激化,给急诊科护士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

1.2 睡眠紊乱 护士工作三班倒,频繁的夜班使护士的生物钟紊乱,有时连续抢救、护理患者数小时,精神高度紧张,因工作原因而疏于对家人照顾,产生焦虑情绪和内疚心理,严重影响睡眠质量,睡眠质量差影响护士身心健康,从而产生对职业不满意甚至厌恶的负性情绪反应,直接影响治疗护理质量。

1.3 行业风险大 急诊科是一个多学科的科室,随机性大、可控性小、医疗纠纷好发。由于急诊患者的病情危急多变、突发性强,急诊科护士工作强度大,专业技术要求高,知识面要广,急诊护士在临床职业性接触存在潜在的传染性,一不小心造成职业性暴露,使护士缺乏安全感,久而久之应激能力相对低。

1.4 不公平待遇 护士为患者的康复付出辛勤的劳动,有时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承认,社会地位低。工资及褔利待遇相对较低,晋升及继续深造的机会较少,护理工作在医疗活动中不被认可,也增加了护士的心理压力。

2 应对方法

2.1 重视人力资源管理 合理安排人员,适当增加科内人员编制,以人为本,管理者要善于发现每个护士的特长,激发护士的潜能,提升护士的自信心和满足感。护士是“关怀者”,同时也是“被关怀者”。护士长要关心和了解护士的困难,及时地解决护士工作上、生活上的难题。培养护士的团队精神,加强同事间紧密合作,营造温馨愉快的工作环境,增强护士的归属感。

2.2 科学排班 由于护士三班倒,尤其夜班时人员少,突发事件多,尤其遇到大抢救且患者因抢救无效死亡时,容易造成护士精神压力大、急躁不安、焦虑等。护士长在排班时对于工作强度大的班次应给予当班护士充分的倒休,使其身心得到充分的休整,以减轻压力。创造有序的工作环境,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放松心情,倾听音乐、参加朋友聚会、瑜伽静坐、健身等均可减轻精神负担。乐观面对生活,适当的压力可转变成进步的动力。

2.3 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参加院内、外的各种护士继续教育讲座;科内的特殊病历讨论;基础护理操作培训;积极参加护理专科或本科教育,不断更新知识。工作中严格遵守查对制度,熟练掌握抢救的各种仪器、技术及程序,提高应急能力,提高护士的自信心成就感。在急诊科工作应做到忙而不乱、有条不紊地进行。被锐器损伤,应立即做局部3%碘酒消毒。怀疑有乙肝病毒感染时,即应肌注高价免疫球蛋白。工作中应勤戴口罩、手套。有体液污染时应及时更换。危重患者尽量在病情稳定后送射线检查,检查中护士应暂时离开,需监护在旁时,应穿上防护服。

急诊分诊方法第3篇

方法:选取了2010年6月―2012年6月期间来我院治疗的68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按照护理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采取一体化护理方式,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式,对两组患者的成功救治率、并发症、对护理的满意度等进行统计和对比。

结果:观察组的成功救治率、有效救治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对护理的满意度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急救操作的效果、积极性等方面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

讨论:采用一体化的护理方式对于创伤性休克的治疗都能够达到更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创伤性休克急诊护理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259-02

创伤性休克是指患者在遭受到强大的外力作用后,身体内部分脏器因为严重受损而大量出血,进而使得体内的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加之患者因为剧烈疼痛或者过度恐惧等导致机体失调后所出现的一种休克性症状。这类疾病通常病情危急,能否采取相应的急诊护理措施帮助患者赢取更多的时间,直接关系着患者能否成功救治。本文通过对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出了科学的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了2010年6月―2012年6月期间来我院治疗的68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个对照组,每组患者各34例。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介于20岁―61岁之间,平均38.2岁,患者从受伤初始至入院治疗的时间介于0.6h―3.9h,平均2.1h,患者的血压介于59mmHg/81mmHg―49mmHg/64mmHg。导致患者患病的原因包括锐器戳伤导致休克3例、车祸伤导致休克19例、从高处坠跌导致休克11例及其他原因导致休克1例。

急诊分诊方法第4篇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245-02

急诊科,是医院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护理风险较大,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1]。护理风险管理,实质上就是对护理之前、护理过程中以及护理之后存在的一些护理风险进行识别、评价以及处理,以此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一种管理方法[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2月至2013年10月160例急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者115例,女性患者45例,年龄在18-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4±3.5)岁;其中,32例呼吸系统疾病,51例消化系统疾病,77例心脑血管疾病。同时,将我院急诊科室中的30例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30例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在19-4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7.6±3.1)岁。将160例患者与30例急诊护理人员划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各80例患者与15例急诊护理人员;两组在性别、年龄、疾病状况等多个方面均无显著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 一般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如心理支持、病情监测以及对症支持等。研究组在急诊护理操作的基础上行风险管理,具体方法与操作步骤:

1.2.1 分析急诊护理操作风险因素:①急诊护理人员风险意识不足:急诊护理操作中,由于护理人员风险意识不足,无法有效预测风险以及避免风险,在护理纠纷出现时,也不能合理的进行处理。②护理人员综合素质较低:急诊患者的病情变化快,而且比较危重,因此对于护理人员护理水平的要求与标准较高,而护理人员在综合素质、能力水平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一些护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与护理经验,没有及时有效的对急诊患者采取急救措施,导致患者及其家属的不满,增大了医疗风险。③护理记录不合理:一些护理人员没有充分重视护理记录的重要性,引起书写不全面、不及时以及脱节等一系列状况,护理纠纷出现的时候,无法充分发挥法律效力。

1.2.2 急诊护理操作风险的防治方法:①建立一个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建立一个急诊护理操作风险管理小组,由护理长与护理骨干负责,根据急诊患者的实际状况,实行多层次风险管理,对风险管理的安全性、实效性进行客观评价。②重视医护人员风险防范意识的加强: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与风险管理相关的知识内容以及风险管理制度,在急诊科室内部对风险管理进行宣传与教育,以此加强护理人员对于风险管理制度重要性的认知;还要将护理人员与急诊患者的合法权益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提升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通过讲座、自学考试、培训班等一系列形式,增加护理人员的专业护理知识与风险管理知识。③风险管理:重视新毕业护士、实习护士以及试用期护士的管理,加大岗前培训力度,规范护理人员在工作的行为,将护理工作的重心放在新入院、病情危急、心理状况特殊以及具有潜在医疗纠纷风险的患者身上。同时,根据急诊科室中患者病情不稳定、医疗时间紧迫等一系列特点,按照新老搭配原则与能力互补原则进行排班,重视护理人员的急救技能培训与考核,主要包括急救仪器使用方法、操作流程、注意事项以及消除、保养等。

1.3 观察指标

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满意:80-100分,比较满意60-80分,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t检验计量资料,P

2 结果

2.1 研究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如表1所示,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结语

急诊护理操作风险管理的实施,能够有效预防急诊护理操作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为护理安全、服务提供相应的保障[3]。

急诊分诊方法第5篇

【关键词】急诊输液护理;常见问题;防范方法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39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896-02

急诊科作为医疗单位抢救任务最重、病种最多、重危急症患者最多、患者抢救量最大的科室之一,在患者的整个临床治疗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一旦出现任何差错,就会造成灾难性的危害,进而产生医疗纠纷和医疗差错等事故。所以,针对急诊输液护理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实施相应的临床护理,有助于医院护理质量的提高,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保证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有效的治疗。本次临床研究对急诊输液护理过程中常见问题及防范方法进行了分析,现将本次临床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本次临床研究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之间收治的500例急诊输液患者为观察对象,男性329例,女性171例,患者年龄在18岁至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5±23.4岁。

1.2护理过程常见问题

第一,护理人员技术水平较低。一方面,护理人员穿刺操作熟练程度较差,血管选择不合理,操作前准备不足,无法一次穿刺成功,易造成皮下疼痛、肿胀,穿刺过深或是过浅。另一方面,护理人员对输液注意事项、药物配伍和药学性质不了解,易造成输液操作,造成药液变色或是浑浊,导致医疗事故。

第二,服务流程不规范。首先,患者完成输液后,护理人员未以正规方法按压穿刺点,导致穿刺点出现。其次,护理人员在用药前,未遵循消毒和无菌操作规范。再次,输液前护理人员未详细核对患者资料,造成输液错误。最后,护理和就诊程序不规范,护理人员存在严重的早退迟到问题,未能坚守岗位,未能准确详细记录患者护理和就诊情况,无法查对有关资料,导致患者家属来回奔波划价、拿药。

第三,护患之间存在严重的沟通障碍。由于急诊科室工作量和工作强度较大,护理人员穿刺和配药工作量较大,因而未能有效、及时地与患者交流,不了解患者基本需要以及身心状况,患者随意自行调节输液速度和位置,进而造成输错液体、渗漏、回血堵塞等问题,引发患者家属易怒情绪,最终增加护患纠纷发生率。

第四,护理人员服务态度较差。部分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未能遵循以患者为核心的服务理念,解答患者疑问时过度急躁,与其生硬,漠视患者的各项需要,服务不热情,害怕麻烦,进而激发患者及其家属的不良情绪。

第五,输液环境较差。急诊科室患者通常为老年人或是儿童,年龄跨度较大,且陪护探视人员数量较多,加之输液室面积较小,导致输液环境嘈杂、混乱、拥挤。同时,各种传染病、外伤和发热等基本患者同处一室,易造成院内感染问题。一般情况下,输液高峰时段,急诊输液室患者数量较多,但急诊科护理人员数量较少,这就会导致较为严重的拥挤排队现象,导致患者及其家属发生不满心理,进而降低医疗质量。

2结果

所有500例观察对象中,450例患者对急诊输液护理过程满意,护理满意度达到90%,25例患者投诉护理服务,约占5%,整体护理效果较为理想。

3讨论

3.1防范措施

第一,规范输液护理流程。医院急诊输液室应建立和实施系统、一致的输液管理流程,由专人配置液体和药物。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沟通,以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率,护理操作前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和无菌操作规范,对各种药品的数量和类型进行仔细检查,并严格查对患者各项临床资料[1]。

第二,提高护理人员服务意识。医院管理人员应注重培养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能力,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护理人员的倾听和表达能力,整体提高护理人员在形象、专业技能和语言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指导护理人员主动、及时、耐心地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从而提高患者的配合度[2]。

第三,提高护理人员专业能力。首先,护理人员应定时巡视输液室,对患者病情进行及时准确的观察和判断。其次,护理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穿刺成功率,由临床经验丰富护理人员为老人和儿童提供服务。拔针时做到一轻、二快、三按压。最后,针对护理人员学历、工作经验的不同,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和教育,定期组织技能培训和专业知识讲座,提高其业务熟练程度[3]。

第四,为患者创造良好的输液环境。首先,对输液室护理人员进行弹性排班,适当增加输液高峰时的护士数量,避免患者等待时间过长,进而错过最佳治疗时间,产生不良情绪。其次,输液室应设置可调节式输液椅,从而提高患者输液过程中的舒适度。最后,保持输液室环境的干净整洁,增强输液室空气流通性,并配置传呼系统、健康宣教图片、报纸及电视等设施[4]。

4总结

急诊输液室是医院工作量最大、任务最为紧急的科室之一,能够直接反应医院整体的医疗质量,输液治疗是急诊室较为常用的一种治疗技术,并会对患者生命产生直接影响,一旦输液过程出现错误,则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所以,急诊输液室护理人员应提高自身服务质量和综合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加良好的输液环境,提高一次穿刺的成功率,从而改善医疗护理服务质量以及患者的满意度[5]。

参考文献

[1]蒋丽娟,崔秋霞,崔杨红.门急诊输液护理投诉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9,9(6:57-58.

[2]张玲,叶文琴,席惠琴等.门急诊输液室现状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5:63-64.

急诊分诊方法第6篇

关键词:急诊护士心理压力护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371-01

急诊护士工作性质,工作强度,人际关系,职业需求,继续教育等方面,较其他专业护士有更高的要求。高强度的工作和心理压力,使护士产生疲溃感,影响护理工作质量。[1]护理管理者认识到此问题的重要性,了解护士心理压力来源及所造成的影响,探索缓解护理人员的职业压力,将不利影响降至最小。本文结合工作体会谈几点看法。

1原因分析

1.1紧张的工作环境。急诊患者病情急,危重,病情变化快,病种复杂,抢救多,家属多,家属的哭叫抱怨不理解以及超出医疗能力的要求;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报警等。这种环境中,护士心里高度紧张,尤其是夜班节假日,工作人员少,担心患者发生意外,更担心家属有不理性的行为发生。因此,易使护士紧张压抑。有研究报告显示,职业紧张影响智力活动,情感状态,高强度的脑力紧张可引起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情绪障碍。[2]

1.2工作性质及编制不足。目前我院急诊护士不足,夜班由一名护士完成,聘用护士占一半以上,流动性大,超负荷工作。造成紧张和疲劳,已发生内分泌紊乱,习惯性便秘,经前综合症等,甚至导致疾病的发生。[3]

1.3社会压力。频发发生暴力攻击医护人员事件,社会不良媒体记者不负责任报道,是医护人员面临更大的挑战和责任,而护理工作又要求护士即使遇到歪曲事实情绪激动甚至痛骂护士的患者,护士也必须保持冷静,并帮助患者解决问题。事后没有相关部门过问护士所承受的委屈,从而压抑了护士自身的感受,做出精神妥协。[2]

1.4复杂的人际关系。厂企医院不但要承担社会患者群的压力,还要承担来自系统内职工及家属的压力。系统内职工往往对医护人员要求更高,甚至是不符合常规常理的要求,稍不如意就会向上级部门反映。护士要帮助患者取送化验,领药,取送仪器维修等工作占用护士大量时间,直接导致护士人力不足,增加护理安全隐患,使护士身心疲惫。

2减压方法

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着整体护理质量,进而影响着患者的治疗和愈后。因此,及时干预护士的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

2.1领导支持提供人力保障。专家认为,获得领导者的支持是影响个人工作满意感和心里健康的最有效的方式。[4]根据急诊科护士准入制度要求及工作特点,合理补充工作人员,减少工作量,根据个人习性和生理特点动态排班,同时向院职能部门提出服务临床,倾斜急诊的政策。

2.2加强技能培训、改善工作环境。由于急诊病种多,处置复杂,护士应及时掌握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方法,抢救药物的种类、剂量、作用,加强专科知识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在抢救配合时,忙而不乱,仪器使用等心应手,减少护士在工作中慌乱紧张及恐惧情绪。

2.3做好心理准备,融洽人际关系。平时对社会负面报道多掌握,分析事情发生的原因,反思排查本科室工作中的隐患,提高应变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以正确的心态对待发生的事件,与各方面人群多交流多沟通,乐观向上,这是减少护士心理创伤,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关键。良好的工作环境与人际关系是减少护理人员产生不良情绪的有效保证。管理者在本科室给护士营造一种宽松、愉悦、团结、向上的工作氛围,组织野外郊游,科内交流会,医护座谈会等活动,放松心情缓解压力。通过具体措施使护士心里得到放松,疏散不愉快情绪,保证身心健康。

2.4管理者关注护士的心理健康。建立护士心理档案。管理者对每一位护士的性格特征、心理健康水平、能力、兴趣爱好等有所了解,知人善用,充分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发掘潜能,让护士体会工作的快乐,减少不良情绪的发生。

2.5进行自我调控合理施放负性压力。护士要会工作、会放松、会调整,当高度紧张、恐惧、等心理刺激而面临困境时,选择合适的场所,适宜的对象,宣泄负性压力,并学会转换角度,认识压力,以达到缓解压力的目的,从而恢复心理平衡。

2.6培养良好的兴趣。护士应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凡事不要对自己和他人要求过严,多看事情有益的一面,坦诚对人,认真对事,学会调节自我心理。

综上所述,急诊护士在社会、人际关系、工作性质、工作强度和职业需求方面较其他专业护士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着护理工作质量,进而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和愈后。对急诊护士心理压力来源进行分析,采取一定的减压措施,稳定护士情绪,尊重护士,保障护理队伍的稳定,能更好的保护其身心健康,提高护理质量,从而达到患者、医院、社会、护士双赢。

参考文献

[1]李小梅,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46

[2]王雅芳.急诊护理应急队护士健康的影响及对策[J].护理杂志,2002,19(2):81―82

急诊分诊方法第7篇

方法:将2010年6月~2012年6月110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依据病史、症状、体征等做出急救诊断;研究组依据院前指数法(Pre-hospital Index,PHI)做出急救诊断。对比两组现场救治、转运及延续抢救效果。

结果:此次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在现场迅速做出了明确的诊断,成功实现了现场救治和转运及急诊科延续性治疗,研究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的救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采用生理指标进行评分。

结论:院前创伤评分应用量化和权重对受伤程度进行判断,提高急诊救治有效率,尽量降低了患者病死率和残疾率,正确的院前评分系统对指导急诊医师进行临床救护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院前急救创伤评分诊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044-0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的意外事故、灾害导致院前创伤患者逐渐增多,并且已经是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给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和威胁[1]。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对创伤的严重程度的判断逐渐过度到量化和权重的领域,即院前创伤评分系统的建立。创伤评分是将受伤程度以量化方式予以表达[2]。本文探究了院前创伤评分对院前急诊救护患者的诊治效果的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将2010年6月-2012年6月我院接到110例创伤患者,其中男58例,占52.7%,女52例,占47.3%;年龄2~71岁,平均35.3岁。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对照组55人,研究组55人。两组在年龄和性别上无统计学意义。

1.2评分方法。PHI法即“院前指数法”(Pre-hospital Index,PHI),在CRAMS评分法的基础上改进、简化而产生,是评分法中灵敏度与特异度最高,并且保持最佳均衡的一种方法。指数特点:采用四项生理指标作为评分参数,每方面评分0~5分,四项参数得分之和即为PHI值,对胸或腹部有穿透者,再加四分作为其最后PHI值。总分0~3分为轻伤,病死率为0,手术率为2%;4~11分者为重伤,病死率为16.4%,手术率为49.1%;大于12分者为危重病,病死率为16.66%,手术率为61.11%;判断重伤的灵敏度为94.1%[3]。

1.3研究方法。对照组依据病史、症状、体征等做出急救诊断;研究组依据PHI创伤评分系统创伤评分标准做出急救诊断。对比两组现场明确急救诊断的例数,现场急救成功及死亡例数;转运成功及转运死亡的例数;收入ICU或专科病房2h内死亡的例数。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技术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者现场急救情况比较。对照组中现场明确急救诊断者共11例(20.0%)、急救成功者共48例(87.3%)、死亡共计6例(10.9%);研究组中,现场明确急救诊断者共35例(63.6%)、急救成功者共52例(94.5%)、死亡共计3例(5.4%);将两组患者的以上三项指标分别进行组间统计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现场转运情况的比较。比较两组患者转运成功的情况和转运失败的情况:对照组中,转运成功53例(96.6%),转运失败2例(3.4%);研究组中,转运成功55例(100.0%),无转运失败的病例。将两组患者的以上两项指标分别进行统计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急诊科延续抢救情况的比较。对照组中,急诊科延续抢救成功的患者共计48例(87.3%)抢救失败(即患者死亡)共计3例(5.4%);研究组中,抢救成功的患者共计50例(90.9%),抢救失败共计1例(1.8%)。将两组患者组间进行统计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4收入ICU或专科病房2h内死亡例数比较。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为5例和2例。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最前沿阵地,对于一些危重患者,院前急救过程中争取的时间对患者的救治及后果非常重要[4]。院前急救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急救者的急救思维和医疗技术水平。

目前临床上正在流行的用于急诊救护的创伤评分的方法多达10余种,可分为院前和院内两大系统[5]。主要评分方法有:①创伤指数:根据患者受伤位置、受伤的种类、机体循环状态、呼吸系统情况和中枢神经情况五个指标;②创伤评分:主要用于颅脑及其他部位损伤的评分(TS)。TS值的计算主要依据呼吸频率、呼吸幅度、收缩压和毛细血管再充盈度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别记分后得到;③PHI法,在CRAMS评分法的基础上改进、简化而产生,是评分法中灵敏度与特异度最高,并且保持最佳均衡的一种方法。目前我国很多医院已经开始重视创伤数据的收集,实际应用中主要由软件完成[6],从而使创伤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处理更方便简洁。

急诊救护中创伤严重程度的评分主要依据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临床体征等作为参数,然后量化评价受伤程度和预后。院前评分由经验性的、直观性的评分演变为只用生理指标为参数的科学的、客观的评分方法,但实际中其灵敏度、特异度欠佳,可能的因素主要有[7]:①数据中参杂了客观因素,可靠性较差;②评分方法尚不完善;③采用的指标不够完善。因此须对目前的院前评分系统进行改进和验证,以创建更实用完善的院前评分系统[8]。此次实验中,研究组在现场迅速做出了明确的诊断,成功实现了现场救治和转运及急诊科延续性治疗,研究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正确的院前评分系统对指导急诊医师进行临床救护有重要的意义。PHI评分系统在我院专职化院前急救队伍使用起来,取得比较好的应用效果,但是评分参数的准确性、可靠性受诸多因素的影响[9]。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尤其要得到更为符合实情的预测生存率的各个指标的具体权重[10]。因此我们认为应大力加强院前创伤评分,提高急诊救治有效率,尽量降低患者病死率和残疾率。创伤评分是应用量化和权重对受伤程度进行判断、并能提高救治质量。

参考文献

[1]成伟,彭博,蹇华胜,等.创伤评分在急救中的应用及分析[J].重庆医学,2007,36(3):249-250

[2]何忠杰,孟海东,林洪远,等.城市创伤的急诊救治-附719例分析[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2,14(2):113-116

[3]康国振.创伤评分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临床急诊杂志,2009,10(4):231-234

[4]苓颖,刘素华,邓红梅,等.高原地区多发伤院前创伤评分与院内创伤评分相结合对患者伤情评定及其急诊护理的意义[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8,19(1):75-77

[5]裴辉.我国院前创伤评分系统的应用现状与展望[J].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7,14(5):2079—2085

[6]殷婷婷,孔悦,应可满.院前创伤评分法的研究现状[J].护理杂志,2011,28(1):28-29

[7]关紫云,张宗绵,刘大川,等.严重创伤急诊急救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J].现代医院,2007,7(11):6-8

[8]梁卫东,李钦,郎伟思,等.胸腹联合伤的创伤评分与临床意义[J].创伤外科杂志,2004,6(1):57-58

急诊分诊方法第8篇

【关键词】静脉血糖;快速血糖仪;生化分析仪;急诊危重患者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545-02

基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低血糖昏迷的高发以及糖尿病患者的增多,测定即刻血糖目前已纳入急诊危重患者处置的首要护理措施中。生化分析仪测定静脉血浆血糖是公认的测定方法[1] ,但采血量大,测量时间长,不适用于急诊危重患者的即刻评估。近年来,各种毛细血管血糖测定仪及试纸不断应运而生,可适用于糖尿病的筛选、普查、患者床旁监测或家庭使用,也可用于急诊诊断[2]。而急诊危重患者是否可以使用快速血糖仪测定静脉血血糖以替代毛细血管血糖?本文对急诊危重患者使用快速血糖仪和生化仪测定静脉血糖所得到的数值进行比较分析,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2年10月―12月,随机抽取急诊抢救室危重患者100例,其中男71例,女29例。年龄20~89岁,平均年龄(56.70±9.84)岁。

1.2 材料

快速血糖仪为强生稳步型(LifeScan surestep)血糖仪,使用同厂血糖试纸,每周由强生公司进行检测校准。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为雅培(Abbott C16000)生化分析仪,由门急诊化验室及雅培公司定期检测校准。

1.3 方法

3 讨论

目前对使用快速血糖仪测定毛细血管血糖的准确性业内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杨少娜等人《指尖及手臂部位测定毛细血管血糖和静脉血浆血糖的对比研究》[3]和韩云等人的《血糖仪测量值与实验室结果差异影响因素的研究》[4]均说明在标准化操作下,快速血糖仪测定毛细血管血糖法和化验室采用生化分析仪法获得的血糖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上的研究,都是基于化验室的生化分析仪测定静脉血浆血糖为准。而处置急诊危重患者时往往要求护理人员动作迅速、流程简化,在第一时间开通静脉通路的同时,还要进行指测血糖的操作,无疑不仅使患者又受一次痛苦,还拖延了护理措施实施的步伐,尤其在危重患者指端水肿、末梢缺血的情况下,更无法快速准确地进行血糖采集。鉴于以上的因素,本研究直接采取静脉血进行快速血糖的测定,所得的数值也与化验室生化仪的测定值相较,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危重患者可以在开通静脉采集静脉血的同时进行血糖的快速测定,避免再一次有创操作。而在静脉血采集的过程中,因为抽取的是肘正中大静脉,只要以静脉采血的标准操作,即可获得满意的血标本。而快速血糖的常规测定方法有严格的质控要求,如采血部位、方法、量、深度[5]。相较于后者,开通静脉时顺带采集静脉血更省时省力,在急诊危重患者的处置中操作性强。当然,在遇到静脉条件差的不明原因昏迷病人时,需要适时调整测量方法,使用快速血糖仪测量毛细血管血糖是此时的首要选择。

但由于采血量多、测定时间长,不适于糖尿病病人一日多次的血糖监测;小型血糖仪特点是价格低廉,操作简单易行,随时可进行人体血糖检测,目前已广泛用于临床和家庭。

参考文献:

[1] 施保华.不同检测方法测定血糖在临床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 2011,17(9):63.

[2] 杜春兰,王秀丽,董解菊.血糖监测仪性能评价及相关影响因素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5(23):1426-1429.

[3] 杨少娜,高晓丽,龚丽新,等.指尖及手臂部位测定毛细血管血糖和静脉血浆血糖的对比研究[J].护理与康复, 2008,7(4):243-244.

急诊分诊方法第9篇

【关键词】急诊面部软组织外伤;分层美容缝合;全层缝合方法;效果比较

【中图分类号】R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12-0044-01

面部是人体外露的部位,也是人体美集中反映的区域。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受到各种外伤,易致面部皮肤软组织损伤〖1,2〗。急诊治疗主要以抢救生命为主,面部伤口易进行简单粗糙地全层缝合,忽视了应用整形美容外科原则分层缝合,致使很多患者术后面部瘢痕明显,影响容貌外观,造成医患纠纷。因此我们对面部皮肤软组织损伤的缝合技术进行了改良,应用整形美容分层缝合原则和技术处理,均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 年1月-20011年1月我院240例面部软组织开放性损伤的患者,其中男性142例,女性98例,年龄为1. 2~57岁,平均21.5岁。本组患者均无生命危险,病情稳定,损伤的类型有切割伤、挫裂伤、撕裂伤、刺伤等。外伤的部位:额部77 例,面颊56 例,颏部25 例,眉部20 例,鼻部11例口周51例,,其中有些患者有多个部位的损伤,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20 例(分层美容缝合组) 对照组120 例(全层缝合组) ,两组患者在年龄、受伤时间、伤口的深浅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1.2 手术方法

1. 2. 1 术前评估:术前对2组患者均要作出相应的评估。首先,仔细地询问病史,对患者的病情了解,损伤的部位、时间、检查伤口损伤严重程度,有无合并其他重要脏器损伤,确保生命体征安全。

1.2.2 术区准备:彻底清创,污染较重的伤口用2%的双氧水与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清除伤口内异物、沙石、泥土、玻璃碎片等。然后用0.5%的碘伏消毒2 次。

1.2.3 麻醉方法:用2%的利多卡因加等量的0.9%的生理盐水稀释至1%的浓度(必要时可加0.1%的盐酸肾上腺素,有收缩局部毛细血管减少伤口出血使手术视野更清晰的作用)用1ml的注射器进行局部浸润麻醉。

1.2.4 缝合方法:观察组采用分层缝合的方法,对伤口创缘整齐而无失活组织者,可以直接缝合;对伤口创缘污染严重及失活的组织修剪去除,但尽可能保留健康组织,按层次由深至浅,先里后外,彻底止血,缝合要细致、平整,创缘要对位整齐,最大限度恢复正常解剖曲线; 皮下组织层一般用4-0或5-0可吸收线缝合;消灭死腔,表皮用5-0或6-0强生尼龙线缝合,使表皮层在无张力的条件下进行缝合,完毕用止血钳对合皮肤。对照组采用全层缝合的方法,皮肤对位整齐。用4-0或5-0强生尼龙线缝合。注意对齐创缘,缝合平整。

1.2.5 术后处理:术后伤口均禁止沾水,小的伤口术毕涂少量的抗生素软膏,并合适地加压包扎,术后第2天,伤口无出血以显露为主,术后5~6 d拆线;大的伤口包扎时间长些,观察防止出血,术后7~9d拆线,拆线后,局部使用软化瘢痕的药物或硅凝胶贴可有效促进创面平整愈合,减少对周围组织的牵拉,使面部外观较好,色素沉着减轻,并可在短期内有效地抑制瘢痕增生。硅凝胶贴应24 h 贴敷,至少使用3 个月[3]。

1.2.6 观察指标:两组均观察伤口的愈合情况、缝线反应、瘢痕形成、硬结形成情况。

2 结果

见表1,表2。

表1 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情况比较 例(%)

P

表2 两组患者伤口30d后瘢痕形成硬结形成 例(%)

3 讨论

采用分层美容缝合的特点: ①微创、美容原则。从美学角度评估伤口,包括切口的部位、皮肤软组织的缺失大小、范围,与周围器官的毗邻关系,切口的走向等。要求伤口关闭后,面部器官和各种解剖标志线无移位变形,经综合评估后,决定手术方案。②无张力原则。手术中要求损伤组织的修复按解剖层次分层、对位缝合,充分应用整形外科缝合方法和技巧进行处理,达到有效减张、消灭死腔。为了减少或避免面部瘢痕的产生和减少Ⅱ期手术,将整形美容外科原则应用到面部皮肤软组织外伤急诊清创修复中,能够最大限度地美容修复伤口、恢复面部功能和形态,并减少术后伤口瘢痕增生发生,满足患者的美容要求。

参考文献

[1] 汪良能,高学书. 整形外科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68-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