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科技创新行业分析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07 15:57:54

科技创新行业分析

科技创新行业分析第1篇

关键词:燃气行业;科技创新政策环境;企业发展

2016年是国家全面推进创新发展的一年,认识、适应能源发展新常态,坚持把创新摆在企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进发展动力转换,对燃气行业的科技创新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5年国家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能源及燃气行业连续出台了以促进科技创新为主导,培育能源生产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努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的科技创新政策。为了对燃气企业的科技决策提供支持服务,现对2015年燃气行业科技创新政策环境分析判断,为2016年乃至“十三五”期间燃气企业的发展方向做出展望,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1燃气产业环境

随着环保压力增加和非经合组织国家工业化的持续推进,全球能源的使用向低碳环保化趋势发展,天然气将成为全球能源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重要桥梁并在发电和交通运输领域将保持快速增长。BP公司2014年出版的《BP2035世界能源展望》预测,2012—2035年全球能源消费年均增速为1.5%,天然气年均需求量增长速度约为1.9%。至2035年,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天然气将达到与煤炭、石油相近,均为26%~27%。

2创新政策环境

2.1创新驱动政策情况2.1.1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5年3月,国务院出台文件,指导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5年7月29日,总理出席国家科技战略座谈会并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5年11月,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创新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定调”。2.1.2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5年6月13日,《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到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2015年12月18日,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内容将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提升产业国际化发展水平,保障和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撑。2.1.3突出企业的创新主置2015年国家出台的创新政策突出了企业的技术创新主置,利用多种政策组合鼓励全社会各个领域支持自主创新,引导企业主动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015年3月13日,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到: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重奖精英调动创新积极性,发挥企业“话语权”,鼓励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1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强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要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2.2燃气及相关产业政策情况2.2.1天然气需求增速明显放缓,气价改革持续推进2015年,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气候变暖、气价缺乏竞争力等因素影响,我国天然气需求增速明显放缓。国家发展改革委分别在2015年4月和11月两次调整价格,了《关于理顺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的通知》和《关于降低非居民用天然气门站价格并进一步推进价格市场化改革的通知》,实现了存量气和增量气价格并轨,大幅下调非居民用气门站价格,积极推进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建设,为市场形成价格创造条件。2.2.2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针对环境恶化、治污降霾问题,清洁能源的推广使用是未来能源的发展方向。2015年4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发改委《关于建立保障天然气稳定供应长效机制若干意见》要求建立保障天然气稳定供应长效机制,增加天然气供应。2015年3月24日,发改委、能源局、环保部联合制定《能源行业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指出天然气增加供应的任务,增加常规天然气生产,加快开发非常规天然气;加快主干天然气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强调了推广分布式供能。2.2.3天然气网上交易诞生2015年7月,随着中国首单管道天然气现货网上交易的诞生—中石油西气东输1400万m3的管道天然气被上海管网以2.6109元/m3的价格摘牌,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7月1日正式宣告投入试运行,为日后形成天然气市场的“中国价格”奠定了基础。8月,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正式投入运行,交易中心会员数量已达到100余家,市场各方主体正在逐步参与到交易平台中来。2.2.4碳排放交易体系即将启动2015年10月,中美两国再度发表《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国承诺到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2014年,国家发改委了14个重点行业企业的碳排放核算报告指南,2015年将作为国家标准颁布全国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办法,建立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报告和管理系统。

3燃气行业发展形势分析

3.1能源结构改善,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提高2015年,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和结构优化,一次能源消费出现30年来的首次负增长,全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估计为42.4亿t标准煤,同比增速为-0.5%。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降至63.8%,比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石油、天然气占比分别升至18.0%和5.9%。中国煤炭消费量中发电约占一半,可以逐步在供热、工业燃料、发电等领域加大“以气代煤”力度。过去天然气供应不足,使得我国大部分地区限制使用煤改气,但是随着供应能力的提高,问题得到了解决,目前天然气供应充足。3.2加大二氧化碳减排力度,鼓励使用低碳能源天然气,节能减排为行业发展提供新契机对环保的诉求是天然气消费量增长最主要的驱动力,国家已致力于推动能源转型变革,进一步向低碳方向发展。去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提出2020年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0%,利用量达到3600亿m3。加强节能减排,实现低碳发展,将是国内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会带来一些产业的发展机遇,如,新能源、低碳产业、环保产业出现研发创新高潮,另一个机遇是国际合作的机遇将会增多。3.3天然气发电是未来我国天然气需求增长的潜力所在从世界各国能源使用情况看,发电用气量占总用气量的比重约为37%,大部分天然气的使用主要用于发电。而且,随着用电量的增长,用于发电的天然气使用量将持续增长。电力部门的发电需求均是大多数地区天然气需求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天然气发电是未来我国天然气需求增长的潜力所在。天然气热电联产等方案都是能源高效利用的典范,天然气的碳排放量是煤炭的近一半。因此,天然气并不是当前能源问题的一部分,而是能源问题解决办法的一部分,与中国的发展战略高度契合。3.4传统能源比重已开始下降,新能源必成主力对于我国新能源未来的发展,行业内预测其主要有3个方向:一是提高低碳非化石能源比重,降低化石能源比重,实现增量调整;二是提高石油、天然气在化石能源比重,降低煤炭的比重,实现存量调整,并实现化石能源清洁化;三是提高水电、核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的比重,降低煤电(火电)比重。能源的结构优化调整现正朝着计划目标靠近,而地方政府也在陆续推出相应的扶植政策。

4燃气企业发展展望及建议

4.1让科技创新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撑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燃气企业将科技创新作为重点工作之一,从科技创新管理、科研经费投入、研发机构建设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不断加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此外还应围绕创新政策,提高创新活力、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努力发挥人才作用,制定促进科技成果配套政策文件,形成可操作的具体实施计划和工作方案,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撑。4.2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尽管燃气行业的企业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研发投入增长较快,但企业资金投入不足,研发活动不活跃,除了科技创新政策引导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外,燃气企业应用活科技人才,释放创新潜能,提高系统内部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推进关键技术成果转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4.3强化企业“十三五”科技规划的引领作用国家“十三五”科技规划目前处于编制中,燃气企业应加强中长期规划的研究,推进“十三五”科技规划编制,规划内容应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按照中省科技规划的重点方向和基本思路,使得规划更加适应科技发展和企业发展的要求,成为加强企业科技发展的重要依据和指导。4.4大力提升“政产学研用”结合水平根据国家重大战略和陕西省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围绕企业的关键技术和需重点发展的前沿技术,可采取多种联合方式与科研院所、高校加强互动,建立创新联盟。促进资源共享,依托对方的技术和人才优势,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解决行业关键和共性技术以及生产实际中的重大问题,力求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上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4.5互联网+智慧能源,推动企业大数据发展随着“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创新驱动战略的提出,国家更是把能源互联网作为下一次工业革命的重大突破点,燃气企业也应借助“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大数据发展,构建企业内部的能源互联网,建立生产、经营、市场、科技系统的有效信息收集和分析工作机制,重点一是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在能源行业;二是如何通过精准、精确的大数据调控,来降低成本,增加企业效率。

参考文献

[1]2015年度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出台的政策文件[Z].[2]戴洪余.创新管理,快速发展成功之道[J].云南科技管理,2007(4):65-67.

[3]毛杜若.创新管理的基本思路和方法[J].陕西水利,2007(2):9-11.

科技创新行业分析第2篇

(1贵州财经大学贵州城镇经济与发展研究院

2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摘 要:技术创新是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其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差,因此技术创新风险的识别与规避就变得尤为重要。文章从技术创新生命周期角度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生命周期中的每一个阶段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构建了一套适合于评价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其进行了评价分析。

关键词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层次分析法(AHP);指标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F540.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9.00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7126301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1YJA630196);贵州财经大学2014年度在校学生科研资助项目“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博弈分析及优化研究”

作者简介:贾广超(1989-),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技金融;张目(1968-),男,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信用风险管理、科技金融、综合评价技术。

收稿日期:2015-02-15

0 引言

技术创新风险是指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由于对外部环境因素估计不足或无法适应,或者对技术创新过程难以有效控制而造成技术创新活动失败的可能性。风险因素是制约技术创新成败的重要因素。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技术创新风险的识别与规避非常必要。

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我国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代宝认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研发风险、替代风险、成果外泄风险四个方面。周仁仪、周喜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分为动态管理风险,技术创新基金的财务风险以及创新产品的市场营销风险三个大方面,并分别展开分析。潘喜润从企业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分别分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企业内部因素引发的技术创新风险包括:技术上的不确定性引发的技术风险、知识型员工管理不到位引发人才风险两类;企业外部因素引发的技术创新风险又包括:技术创新的宏观政策风险、技术创新的市场风险、创新技术的知识产权引发法律或制度风险三方面。王海刚、陈钢、程旭从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资金链风险、技术创新项目管理过程的风险、由行业内竞争带来的技术创新风险、技术创新市场化过程中的风险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赵红瑞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的技术经济过程分析,提出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技术运用风险、盲目追求技术领先风险、以及技术寿命和技术效果的风险三方面的创业技术风险。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成熟的符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特征的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陆卫国、郑毅认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表现为一个生命周期,这个周期一般分为创新构思期、项目确定期、研究开发期、工业设计与产品试制期、规模投入与批量生产期、技术实现期等几个阶段。本文对其进行参考,创新性的从技术创新生命周期角度进行研究,从科技成果的创新构思到研发以及应用的整个生命过程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进行分析,继而构建基于技术创新生命周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1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往往是基于当代前沿的科学技术,进行技术创新并将其变为现实的产品或服务,需要经历研发和商品化的过程,任何一个技术环节都可能出现问题,这给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带来很大的风险。技术创新风险发生在技术创新生命阶段的每一个过程。从技术创新生命周期角度进行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如下:

1.1 决策风险

决策风险是指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制定一项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技术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生存之本,技术创新伴随在整个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中。产品技术创新包含了产品技术先进性、产品技术配套性、产品技术实用性、产品技术创新性、产品技术可改进性,是反应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品技术方面的风险因素。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首先面临的是决策风险。

1.2 研发风险

研发风险包括技术风险以及支持技术创新研发过程中的人力、物力、财力风险。高新技术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多是间断性和跳跃式创新,在创新过程中可能发生技术的非连续的范式转移,使企业原有的技术范式完全失效,导致企业的技术创新无果而终。此外技术效果事先难以估计,即使是成功的创新,也可能产生没有预料到的诸如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副作用,从而使该创新受到发展限制。

1.3 生产流程风险

生产风险是指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由于生产系统中的有关因素及其变化的不确定性而导致技术创新失败的风险。即使是一项成熟的技术,要转化为实际的生产活动,生产出合格的产品,也还有大量的转化工作要做,在组织生产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使技术创新的成果无法转换为市场认可的产品,导致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功亏一篑。

1.4 新产品的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指由于企业的市场能力差、创新成果本身的缺陷等原因,使得技术创新所体现的最终产品不被消费者认可和接受,最终导致企业技术研究的投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企业因此出现财务危机而难以顺利发展下去的风险。新产品从定价到营销,营销策略及面对外界环境的应变反应能力都会给产品的市场营销带来风险。环境的变化以及竞争对手的变化都会给新产品带来市场风险。

1.5 财务风险

任何一个企业,只要存在资金的流动就会面临财务风险,科技型中小企业也一样。科技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都存在着财务风险。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包括项目融资成本高、信贷资金来源困难、创新项目资金需求量、大企业资金营运能力差、创新项目资金链断裂几方面。

2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是衡量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状况的标尺。在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全面性、科学性与现实性原则。指标设计涵盖面要广,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同时,指标体系的建立也要考虑现实性原则,根据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企业的实际环境,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尽可能的选取能够反映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指标。

(2)系统性、整体性原则。构造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估指标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能够真实的反映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各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各方面指标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动态连续性原则。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指标体系的建设必须能够反映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生命周期,能够反映技术和管理发展的现状、潜力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2.2 评价指标的选取

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本文在参考国内外已有的研究设计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基于科技创新生命周期角度对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因素进行分析,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3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

3.1 指标权重的计算

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是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该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计算结果见表2。

3.2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及结果分析

本文采用专家打分法,通过匿名方式征询有关专家的意见,通过专家对每一个指标进行打分,分数取0~10,分数越高代表风险越大,并对专家意见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和归纳,最后采用线性加权和法来计算综合评价指数,其计算公式如(1)式:

(1)式中,F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综合评价指数,Wi为该企业第i项指标的权重,Si为该科技型中小企业指标得分。

本文选取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匿名方式通过专家打分法征询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管及相关行业专家进行打分,对专家打分进行统计、汇总,本次共发出18份调查表,收回15份,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和归纳计算出金智科技的技术创新风险结果为5.7468,属于中度风险。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企业应当注重增强项目组的总体实力,着力克服复杂技术,增强技术创新性,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减小技术的可替代性,开源节流,促进企业发展,抵御技术创新风险。

4 结语

本文从技术创新生命周期的角度分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生命周期中的每一个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构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是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体系的补充与完善。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进行分析,计算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指标体系权重,从中可以清楚的看出每一个指标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影响程度,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对各指标的权重及其得分进行综合分析,对症下药,针对性的减小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

参考文献

1 代宝.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防范[J].科技与管理,2003(6)

2 周仁仪,周喜.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成因及防范对策研究[J].企业经济,2005(10)

3 潘喜润.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与防范[J].上海企业,2009(6)

4 王海刚,陈钢,程旭.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分析及防范探析[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2(12)

5 赵红瑞.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技术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经济师,2012(3)

6 陆卫国,郑毅,曾繁荣.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与资金的需求[J].社会科学家,2005(3)

7 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8 李柏洲.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要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7(4)

科技创新行业分析第3篇

关键词:科技查新 科技创新 项目信息

中图分类号: G25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2)06-0123-04

1 引言

科技查新是一种重要的文献情报咨询工作,已在全国广泛开展20多年,为科技项目的立项决策和科学管理提供了独立、客观、公正的参考依据。同时,科技创新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就必须高效地进行科技创新。实践证明,科技查新可以降低企业科技创新的决策风险;可以降低企业科技创新的直接成本;可以避免企业在科技创新中产生专利纠纷;有助于企业高新技术成果尽快产业化;有助于企业获得有竞争性的重要信息,从而有效地促进科技创新。国内有关科技查新与科技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科技查新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另一个是如何做好科技查新更好地为科技创新服务的研究[1-2]。而分析查新项目本身的信息揭示其科技创新特点的论文尚少见报道。本文通过对江苏省科技查新咨询中心近年来已完成的科技查新项目及查新效果的分析,拟从中解读江苏省科技创新的一些特点。

2 数据来源及分析

本文分析的数据为江苏省科技查新咨询中心(以下简称本中心)2008年~2011年完成的共计2万多项科技查新项目信息,通过图表显示,总结其特点和规律。

2.1 科技查新项目的行业分布及分析

从本中心完成的各行业查新项目数占年总项目数的比例(以4年的平均值四舍五入计算)数据来看,项目数位居前四位的行业分别是电子、机械、化工、医药卫生,查新项目平均分别占到年总项目数的30%、26%、14%和11%,项目总数超过80%。

查新项目各年度的行业分布图(见图1)显示,电子、机械、医药卫生、生物领域的项目数均表现出增长的趋势。2011年,电子、机械和医药卫生领域的项目数呈现较大幅度的增长,而化工领域的项目数则出现回落。

上述科技查新项目统计结果给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些信息:江苏省的科技创新活动在电子、机械、化工和医药卫生等四大领域优势明显,对这些领域的科技创新可能更加重视,科技投入相对较多,成果也十分显著。在生物领域的查新项目有上升趋势,创新正在活化,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的创新投入有大幅提高的迹象。而近年来,农林牧渔方面的创新项目有减少趋势,这与江苏是工业大省,工业创新活动更加活跃有关。纺织业是江苏的传统强项之一,保持着一定的创新投入。从年度变化来看,在电子、机械、医药卫生、生物等领域,近几年呈持续上升之势,而化工、农林牧渔方面呈现下降趋势,说明江苏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变化,电子、机械行业的优势正在加强,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也在加速发展,化工产业正在萎缩,政府的产业调控政策正在发生作用。

2.2 科技查新项目委托单位分布及分析

从这些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是江苏科技创新的主力军,科技创新最为活跃,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江苏创新体系正在优化。企业的创新意识在不断提高,国家积极建立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引导政策正在落实。实践也证明,企业要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有较高的产学研合作水平,才能有更多的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科技查新助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助企业更好、更快地成长。

2.3 科技查新项目委托单位的地域分布及分析

江苏有13个省辖市,查新项目主要集中在苏州、南京等发达的苏南地区,而广大的苏北地区却占很少的比例。苏北地区也只有南通和泰州相对量多,这与近年来,苏北地区发展速度相对较快也相吻合。江苏要在全国率先实现现代化和全面进入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苏南要发展,苏北更要加快发展。没有苏北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全省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苏北的现代化离不开创新,苏北要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不仅要积极争取相关的扶持政策,更要提高创新和发展意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努力学习和引进新技术、新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强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还可以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引进有发展前景的技术创新成果,助力当地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成果再更多地投入到引进技术和再创新中,形成良性循环。

2.4 科技查新项目的结论分布

2.5 科技查新项目的查新范围分布

3 结语

科技查新与科技创新密切相关,科技查新有助于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而对查新项目本身相关数据的深入分析和解读,还能够进一步洞察其地方科技创新的一些特点。笔者对本中心完成的查新项目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近年来,江苏在电子、机械、化工及医药卫生领域中的科技创新比较活跃,其中,电子、机械行业的科技创新正在加强,化工、生物等产业正在调整,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的创新活动正在加强。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江苏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日趋活跃。科技创新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查新量与该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和发展速度显著正相关。虽然,江苏省科技创新活动的效率和质量都在逐步提高,但是,其科技创新的目标和层次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江苏在科技研发投入不断增加、专利申请量连年位居全国第一、并要在国内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江苏省更需要注重科技创新的层次和效率。相信,对科技查新项目的分析,可以为科技管理工作提供更全面、更客观、更深层次的重要信息,为宏观科技项目管理和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充分利用科技查新项目信息所蕴含的情报,对于科技创新及科技管理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借此文,也希望全社会都能够更充分地了解和利用科技查新:科技创新人员要进一步提高科技查新的意识,树立要创新先查新、先查新助高新的理念,不断有效、高效地进行科技创新;科技管理工作者要进一步重视和掌握科技查新的相关信息,不断提高科技项目管理水平;科技查新工作者更要加倍努力,致力于优质查新,不断助力科技创新。

参考文献:

[1]王小卿等.科技查新促进企业科技进步[J].江苏科技信息,2003,(4):45-46.

科技创新行业分析第4篇

关键词:农业;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均方差法;灰色综合评价模型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4-3443-04

农业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指在农业区域内各科技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农业区域科技创新结构优化与功能发挥程度的反映,其强弱是衡量区域科技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尺度[1]。客观、科学地评估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对于一个区域明确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采取合理的科技创新战略,保持和提高竞争优势,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2]。目前已有一些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王亚伟等[3]采用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河南省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张鑫等[4]采用多指标可拓综合评价法对上海、广东、江苏等12个省市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唐炎钊[5]提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估模型,并对广东省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分析。杨艳萍[6]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原城市群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李宗璋等[7]借助SPSS 10.0统计软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25个省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做出了评价与分析。杨竹莘等[8]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与分析。还有部分学者采用神经网络方法、层次分析法等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估与分析[9,10]。上述方法都需要行业专家对问题的各层权重进行赋值,因而会存在不同程度的人为操作。因此,本研究首先构建了农业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灰色综合评价模型,对该模型中的权重采用均方差分析法来确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权重人为性的问题,同时也简化了评判方法,并利用该模型对湖北省2006~2010年的农业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与分析。

1 农业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农业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是指对农业区域科技创新过程中本身所蕴含的能量进行评价。建立科学的农业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对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的基础工作和基本前提,也是做好农业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关键[11]。在严格遵循评价指标选取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实用性和可比性等原则的基础上,并针对农业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特殊性,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和结合农业的发展状况,主要从农业区域科技创新的投入能力、农业区域科技创新的发展能力、农业区域科技创新的产出能力以及农业区域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4个方面构建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具体指标以及它们的计算公式见表1。

2 灰色综合评价模型的基本原理

灰色综合评价是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一种综合分析方法。它的基本原理主要是利用灰色关联分析理论作为指导,来比较各备选方案的优劣程度。灰色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主要遵循以下步骤[12]。

2.1 确定最优指标集V*

2.2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2.3 确定评价矩阵R

2.4 确定指标的权重矩阵A

3 湖北省农业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与结果分析

3.1 实例分析

3.2 结果分析

根据关联度大小可知,湖北省2010年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优于其他年份。

本研究以关联度大小为参考,湖北省农业区域科技创新的综合能力、投入能力、发展能力、产出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结果如表3所示。

从图1可以直观地看出2006-2010年湖北省农业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趋势,分析如下。

1)对构成农业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各要素而言,一方面,投入能力、发展能力和产出能力的关联度持续上升且相差不大,且在2006-2009年期间,这3个指标的关联度上升平缓,2009-2010年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上升。近年来,湖北省采取了加大科技投入、完善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加大高科技人才培养的力度等措施,使其这5年来的农业区域科技创新投入能力、发展能力和产出能力稳步上升。但是,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联度却有着一定的波动,2006-2007年变化不大, 2007-2008年有了大幅度上升,而 2008-2010年关联度急速下降,这与湖北省没有利用好可用且有限的资源息息相关。

2)从综合能力上看,2006-2010年的关联度上升比较平稳。综合能力是投入能力、发展能力、产出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从上图可以看出,由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急剧下降,即使投入能力、发展能力和产出能力上升,综合能力也没有很大提升。所以,湖北省应该注重全面能力的提升,从而大幅度提高其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4 结束语

本研究利用建立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灰色综合评价法和纵向比较法,选取湖北省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一致,说明本研究所建立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较为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通过上述分析,农业区域科技创新应该是在有限的物质资源条件下,提高农业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村现状,而不是为了一时的发展而超前无限使用子孙的资源。其能力水平的高低决定某一地区长远的经济竞争力和发展前景,因此,为了力争能在全国农业科技甚至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湖北省应该给予可持续发展能力于更多的关注和重视。本研究不足的地方在于没有将湖北省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与其他省市进行纵向比较,因而无法知道湖北省的农业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大概处于什么水平,这也是下一步要加强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方秀文.广东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综合分析与评价[J].中国科技论坛,2001(5):25-30.

[2] 唐炎钊,方 旋,邹珊刚,等.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灰色综合评估——广东省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22(2):69-74.

[3] 王亚伟,韩 珂.基于改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估——以河南省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3):119-124.

[4] 张 鑫,陶化冶,隋金雪,等.基于可拓的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3):42-45.

[5] 唐炎钊.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估模型及应用研究——2001年广东省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2):37-43.

[6] 杨艳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主成分分析与评价——中原城市群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J].技术经济,2007.26(6):15-19.

[7] 李宗璋,林学军.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方法探讨[J].科学管理研究,2002.20(5):8-11.

[8] 杨竹莘,张军涛.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灰色关联综合评价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7.37(9):17-22.

[9] 冯岑明,方德英.基于RBF神经网络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方法[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10):140-142.

[10] 郑雨苹,张良强,郑建锋,等.福建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实证评价与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10):58-63.

[11] 张 静.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与效率研究——基于区域比较视角的研究[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科技创新行业分析第5篇

关键词:部级高新区;主导产业;社会网络分析

一、引言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技的进步和人才的集聚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从2012-2015年,根据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全国的科研投入经费从2012年的10298.4亿元增加到来2015年14169.9亿元,总增长率达37.59%,科研投入的强度从2012年的1.98%增加到2015年的2.07%,具体数据如下表1-1。这说明国家对中国创造和创新的大力支持。同时随着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区的不断增加,国家着力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重点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相关产业。不仅仅是国家,地方政府也在不断扩大对科研投入的支持。地方政府不但提出科技兴省,加大科研投入,同时大力出台优惠政策吸入科研人才助力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型产业的发展。

二、文献回顾

1.国内外文献回顾。现有的研究主要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着重于对国家总体的科技投入进行研究,并进行相应的区域划分,从而分析形成科技投入的区域差异化的原因并给予相应的意见和建议。例如:Kuznets,S.,和Murphy,J.T.(1996)认为技术进步会促进国家的科技创新。Young(2000)认为中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阶段中科技发展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不是很显著。Cowgill,P.A(2001)的研究表明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科技的投入虽多,然是科技进步贡献率较低,而且以每年下降的趋势在发展。麦基(1987)以及阿布拉莫维茨(1998)等的研究也得到了一样的结论。西蒙(1966;1971)认为工业化国家之所以可以得到快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技术的进步。但舒尔茨(1961)的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力提高的同时,很多时候人力资本的投入,即科研人员的投入也会带来生产力大幅度提高。所以要重视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第二,着重于从某个区域出发对其科技投入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企业的发展和科技投入的关系。例如:Zukauskaite和Elena(2012)的研究表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绩效的发展不应仅仅注重研发资金的投入,还应该重视研发人员的投入,特别是研发人员的文化差异。由此进一步发现产学研合作也不应该仅仅注意各个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对创新或者技术发展的贡献,同时还要研究其会产生的文化创新。Mayer和Heike(2013)通过进补一补的研究发现创新绩效的来源除了现有的科技进步以外还包括了企业家资本或企业家精神,此同时还会带领一个区域实现创新。Ozcan和Sercan(2014)的研究发现证明了网络中关键节点的重点性,合作创新网络的发展会受到网络中发展规模较大、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或者是行业的领导者的驱使不断发展,喜迎外部节点的加入,例如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处于合作网络的核心是综合性大学和科研机构。第三,着重于从科技园区着手,分析科技园区的企业创新绩效是如何和科技投入相互作用的。例如:Lee和Hyoung-joo(2011)通过对电子信息产业的集群创新绩效的研究并研究了其中技术创新和传播的路径得出了产业中的技术传播路径并论证了集群网络中技术发展和创新的内在动力。Fallah和M.Hosein(2011)研究了发现了产业集群产生的影响因素,即技术工人、集群网络以及技术创新和行业环境的压力。并针对美国高新技术集群企业进行了实证分析最终研究得出高新技术集群企业的模式会随着集群的发展而发展,有的会出现中心化越来越明显的趋势,有的情况下集群会出现多中心趋势。Casper和Steven(2013)的研究表明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创新会带来科技园区企业创新绩效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对于知识密集度和技术密集型较高的企业。而且靠近知识传播和发展的快速的地理位置越近其技术进步的贡献率就越高,例如高校。Kim和Byunghoon(2014)认为专利是建立企业间以及企业和高校或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创新网络的依据和基础,并基于此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生命周期进行划分,最终对高新技术集聚区进行定位。一般以这几个行业为核心向扩散的集聚区这也是和专利相关的,现有技术的发展和过去的研发投入,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人员投入都息息相关。2.文献述评。现有的研究主要是从区域或者是科技园入手,分析科及投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其具有几下缺点:第一,现有的研究强调的是区域的差异化而忽视了区域之间的共同点。第二,现有的研究强调的是对区域经济的总体影响而忽略了对创新绩效的研究,科技投入更直接的产出是创新绩效,如此才可提高研发投入经费的效率性和效果性。第三,现有的研究只看到了科技园区的好处,即集群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利处而忽略了集群发展给企业创新绩效带来的弊处。针对上述研究的四种角度,本文着重将第三和第四方面结合到一起,运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通过对中国145家部级高新区进行研究,分析提炼出四大主导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装备制造,并针对这四大产业,选取张江高科的主导产业进行分析。

三、部级高新区主导产业分析

科技创新行业分析第6篇

[关键词] 技术创新;模糊聚类分析;内外部动力;互动关系

[中图分类号] F27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63(2011)06―0056―05

Abstract:Many factors affect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power. But every factor's impact degree is vague. The traditional cluster analysis method can not reasonably evaluate these factors' impact degree. Based on fuzzy cluster analysis and matlab software, various factors' impact degree 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power was measured and evaluated, what's more, the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of different kind factors was analyzed.The research method supply a strong support for abtaining scientific results.

Key words: technology innovation;fuzzy cluster analysis;internal and external power;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来源于技术创新的行为,而要促使行为的产生,必须要有相关动力[1]。因此,研究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影响要素构成及重要程度,并且较为深入地分析各类动力影响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从技术创新的源头上把握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规律,进而采取有效的管理改善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 技术创新动因的研究综述

有关技术创新动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研究上。国外的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多,比如最早提出的技术推动论以及后来产生的需求拉动论、技术推动―市场拉动综合作用论。在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国外学者们又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技术创新动力的理论,如一元动力理论、二元动力理论、多元动力理论以及集成动力理论。另外,学者们还提出了技术规范技术轨道理论、NR关系理论。[2]国内有些学者主要注重对企业技术创新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的分析[3]。内在动力方面,突出利用组织行为学和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对其进行研究。如许小东(2002)在研究中引入技术创新风险因素,认为创新收入、创新投入、创新成功预期与创新失败概率是影响技术创新动力的主要因素,进而提出了技术创新的“期望―风险内驱动力机制”模式。在外在动力研究方面,国内有些学者也进行了研究。杜伟(2005)等指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不仅来自于企业内部,也来自于企业外部,他认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共同决定了企业的创新行为,进而影响着技术创新绩效[4]。

综上所述, 国内外学者从理论上对技术创新动力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是,关于不同因素对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系统的影响程度研究相对较少,进一步地对各类动力影响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就更是少见。而企业要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取得成功,就需认清技术创新动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且掌握各类动力影响要素之间内在的互动作用。为此,本文在对众多动力影响要素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更加合理地对各种要素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价,进而分析各类动力影响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 研究模型的设计

聚类分析方法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属于数理多元统计分析的范畴[5]。但传统的聚类分析方法有其应用的局限性,它不能用来处理带有模糊性的问题。要处理具有模糊性事物的问题,就必须对传统的聚类分析方法进行改进,模糊聚类分析方法便是改进之后的结果。在对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各影响因素对技术创新动力的影响程度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因此运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处理这类问题是合理的,科学的[6]。应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的步骤如下。

(1)选取模糊聚类分析的统计指标。

(2)将统计指标的数据标准化,以便于比较和分析,该步骤也称为标准化或正规化,可以按如下公式进行:x=(x'-′)/c(式中x'为原始数据,′为原始数据的平均值,C为原始数据的标准差。若要把标准化后的数据压缩到0,1的闭区间,可用极值标准化公式:x=x′-x′minx′max-x′min。另外,也可以对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标准评分矩阵Y=yijm×n。

(3)计算出衡量被分类对象间相似程度的统计量rij(i,j=1,2,…,m),m为被分类对象的个数,从而确定论域U上的相似关系R=r11r12…r1mr21r22…r2m…………rm1rm2…rmm。计算统计量rij的方法很多,本文采用数量积法,rij=1(i=j)(1/M)∑nk=1yikyjk(i≠j),其中M是个适当选择的正数,满足M=max i≠j∑nk=1yikyjk。

(4)若模糊相似关系矩阵R为模糊等价关系矩阵,则可直接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否则要对模糊相似关系R进行改造使其成为模糊等价关系矩阵。

(5)对模糊相似关系R进行改造使其成为模糊等价关系,其改造方法是将R自乘得到RR=R2,再自乘得R2R2=R4,然后再得R8、R16,…,如此继续下去直到某一步出现R2k=Rk为止,则R* =Rk便是一个模糊等价关系矩阵,该改造方法是由求传递闭包而来的,然后再进行模糊聚类分析,进而实现对分类对象的主从排序,实现对相关因素的重要程度评价[7]。

三 数据的收集

为了对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若干因素进行主从排序和重要度评价,本研究对目前国内各行业的典型企业(以生产型工业企业为主)进行问卷调查,其中钢铁企业12家、铝工业企业11家、高技术

注:u1:外部市场对企业的新产品的需求状况;u2:企业内部生产发展的需求;u3:市场竞争的强度(对企业创新行为的激发);u4:市场竞争的公平性 ;u5:企业外部科技成果供给情况;u6:企业外部科技信息传播情况;u7:沟通转让方与受让方之间的技术市场的发达程度;u8:政府对创新的直接经费资助;u9:政府给予与创新有关的活动税收上的优惠;u10:政府给予创新活动优惠贷款;u11:政府对企业家创新的精神激励;u12:知识产权保护状况.

装备制造业企业7家、生物科技企业6家、新材料企业8家、环保企业14家、IT企业16 家、汽车行业企业 5 家、化工行业企业8 家、建筑行业企业14 家。我们的调查对象主要为企业研发部门的主管、研发人员及其他一些相关性比较大的部门主管。我们共发出问卷480份,收回396份。在收回的问卷中,有效问卷334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 69.6%。本文选择了技术创新动力内外部影响因素共27个,形成了模糊聚类分析的论域U=(u1,u2,…,u27)。其中,面向外部影响因素分析的论域U1=u1,u2,…u12,面向内部影响因素分析的论域U2=u13,u2,…u27。调查表为每个技术创新动力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设计了“不重要”“一般重要”“比较重要”“非常重要”四个等级,请相关企业负责人及技术负责人等按照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之一。然后,对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及分析。

四 实证分析与结果

根据调研的结果,得到每个外部影响因素各等级重要程度的评分ui=xi1,xi2,…,xi4,进而得到对各外部影响因素重要程度的原始评分矩阵Xij=xij12×4。对原始评分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标准评分矩阵Y1=yij12×4。经过专家综合评定,将指标“不重要”的权重设为0.082,“一般重要”的权重设为0.148,“比较重要”的权重设为0.320,“非常重要”的权重设为0.450,据此将评分加权平均,得到各要素的总分,如表1所示。同样地,可以得到企业技术创新内部动力影响要素标准评分矩阵Y2=yij15×4,如表2所示。

采用模糊数学中的数量积法,取常数M=0.7,计算出模糊相似关系矩阵R1 ,取常数M=0.6,计算出模糊相关关系矩阵R2,经过布尔乘传递闭包计算,对模糊相似关系矩阵R1 和R2进行改造,使其成为模糊等价关系矩阵R*1和R*2,如表3和表4所示,然后再进行模糊聚类分析。

经过Matlab程序循环计算发现,当λ=0.59时,12个外部动力影响因素分为3类比较合理。根据总分情况及专家意见,对聚类分析结果进行局部调整,结果如表5所示。当λ=0.67时,15个内部动力影响因素分为6类比较合理。根据总分情况及专家意见,对结果进行局部调整,如表6所示。

表5和表6的输出结果分别显示出外部动力影响要素及内部动力影响要素重要程度的层次性结构。从输出结果可知,其中一些外部影响因素对技术创新动力系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外部市场对新产品的需求、市场竞争的强度、行业内生产发展的需要、知识产权的保护;同样地,一些内部影响因素对技术创新动力系统产生相当重要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利润的驱动、人力资源的投入、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投入、对员工的物质激励等。

五 动力要素间互动关系分析

本文从动态的角度分析各类动力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即相互作用关系,以便更深入地把握各类动力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各类动力要素间的互动关系包含三个层次,一是外部动力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二是内部动力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三是内部要素与外部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8]。就外部动力影响要素而言,各类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科技推动对市场需求和市场竞

争会产生影响:科技进步能创造新的客户需求,能发掘出客户潜在需求;同时科技进步也能改变市场竞争格局,谁拥有先进的科技手段,谁就拥有相当的市场垄断能力。市场需求对其它类外部动力要素也会产生影响:市场需求的变化会使行业中的企业数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市场竞争的状况;市场需求扩张离不开科技支持,促使科技的发展;市场需求扩大也会引起政府的反应,促使政府对创新行为采取政策倾斜以满足市场新的需求。政府支持也会对其它外部动力要素构成影响:政府对企业创新产品采购政策的倾斜能扩大市场需求量,政府加大对社会各创新主体的科研投入力度会推动科技发展,政府的政策措施对市场竞争状况具有调节作用。

就内部动力影响要素而言,各类要素之间同样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企业盈利目标驱动对其它各类内部动力要素皆构成影响:盈利目标的追求会增强管理层和员工创新的动力;该动力所导致的员工持续创新行为会强化企业的创新文化;盈利目标的追求会使企业注重对员工创新行为的激励,从而引导企业激励制度的设计;盈利目标驱动促使企业加大科技投入,追求技术知识的积累,从而提升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激励制度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文化也会产生影响:对创新行为的激励将促使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并会吸引高素质的科技人才的加盟,从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创新行为及成果的有效激励会促进企业创新型文化的形成和强化。另外,创新型企业文化鼓励创新行为,宽容创新失败,该文化对企业激励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起引导作用。

就内外部动力影响要素而言,彼此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政府支持对内部动力要素中的企业文化、企业创新能力及企业家和员工的创新动力产生作用:政府支持企业的创新行为会强化企业的创新文化,政府通过政策导向甚至直接向企业投入科技资源会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同时政府对企业创新的支持会激发企业家和员工的创新动力[9]。企业盈利目标驱动对各类外部动力因素也会产生明显影响:对盈利的追求驱使企业加强研发满足市场现有需求并挖掘潜在需求;盈利目标驱动下的持续研发行为会引起企业市场竞争地位的提升,导致市场竞争格局的改变;盈利目标驱动下的企业研发投入会推动社会科技的发展;盈利的追求若与政府的利益一致,也会导致政府对企业的支持。

六 结论与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外部影响要素中的外部市场对新产品需求、市场竞争的强度、行业内生产发展的需要、知识产权的保护等要素重要性相对较大。企业的技术创新一方面在外部动力的推动下而开展,其创新行为必须迎合外部市场需求及行业内生产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企业又要主动采取措施对外部动力要素施加影响,如企业要通过创新挖掘市场的潜在需求,改变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

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内部影响要素中的利润的驱动、人力资源的投入、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投入、对员工的物质激励等要素的重要性程度相对较大。因此,企业必须加大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力度,以增强获利空间;加强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同时采取有效的激励手段激发科研人才的创新热情;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研究表明对一般员工的物质激励在企业内部动力要素中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这与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大多数生产型企业的一般员工物质待遇较低的事实是相吻合的,需要企业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努力提高普通员工的物质待遇,以激发其创新积极性。

掌握各类动力影响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有利于深入认识其相互作用的规律,从而采取措施促进协调效应的产生。如加强政府对企业创新行为的支持可以强化企业创新型文化,激发企业的创新热情,增强对企业的利润驱动力;而企业创新文化的营造也会赢得政府的肯定与支持,这样内外部动力影响要素就会互动发展,协同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杨屹,宋炜.企业突破关键技术的动力机理分析:来自A铁路企业的证据[J].科学学研究,2009,27(6):910-917.

[2] 成鹏飞,高阳.钢铁企业合作创新项目选择的模糊聚类分析[J].系统工程,2007,25(3):56-60.

[3] 陈傲.中国工业行业技术创新能力差异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7,(11):81-84.

[4] 杜伟.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基本构成分析及现实启示[J].软科学,2005,19(4):77-80.

[5] Yang M S,Ko C H.On a class of fuzzy C-numbers clustering problems for fuzzy data [ J ].Fuzzy Sets and Systems,1996,84(9):49-60.

[6] Yang M S.On a class of fuzzy classification maximum likelihood procedures [J ].Fuzzy Sets and Systems, 1993,57(2):365-371.

[7] Veugelers R,Cassiman B.Make and Buy in Innovation Strategies:Evidence from Belgium Manufacturing Firms[J].Research Policy,1999,28(1):32- 45.

[8] Grieco D.Degree of innovativeness and market structure:A model[J].Icfai University Journal of Managerial Economics,2007,14(2):18-27.

[9] Steil B,Victor D G,Nelson R R.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M].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2.

[收稿日期] 2011-02-16

科技创新行业分析第7篇

【关键词】 科技型中小企业 创新能力 评价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也将是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时期。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是国家整体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持和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发展是关系到战略全局的一件大事。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重要性

2009年,全国专利的63%是中小企业发明的,75%以上的技术创新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85%以上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开发的。然而,科技部研究中心2011年底完成的一份调研评析报告却传达出一个令人担忧的信息:近年来,我国科技型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出现下降趋势,盈利能力也出现较大幅度下滑,严重影响了企业后续的科技创新能力。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创新环境不容乐观;二是高级管理人才和研发人才缺乏,开展自主创新的基础性条件差;三是政策引导和扶持相对不足;四是融资渠道不畅,创新资金短缺;五是专利意识和保护力度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六是产学研结合尚有欠缺,实效有待加大。

清楚地认识到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中所存在的问题,构建科学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是企业创新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关乎企业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企业认识自我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政府制定政策措施的重要参考。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要素

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能力要素包括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诸多方面。根据对北京市科技型中小企业问卷发放与回收,并借助计算机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将影响创新能力的要素细分为以下八个方面。

1、研发人员创新胜任能力

研发人员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核心资源,是创新实施的主体。研发人员及其团队的创新胜任力决定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整体实力。研发人员的创新胜任力由显性的胜任力(如知识、技能等)和隐性的胜任力(如理念、动机等)组成。激励和激发研发人员的创新动机,将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2、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精神在自主创新过程中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是企业持续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最主要动力来源之一,企业家对创新的支持力度往往决定了自主创新的绩效和成果。

3、企业内部创新文化

培育企业内部创新文化,是形成创新智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进而推动着科技型中小企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在企业内部,应该把自主创新的组织利益摆在重要位置,努力培育员工对创新失败理解与宽容的文化、轻松的员工交流与创新协作的文化等。

4、企业融资能力

资金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生命线”,其融资途径包括银行信贷、担保、风险投资、融资租赁、上市等。融资政策的宽松度、融资渠道可选择的多样性、融资渠道转换成本的高低等因素,均有可能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融资产生影响。

5、政策与法律制度

政策法律制度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关系紧密。宽松的政策环境可以让其获得充分的“滋养”,进而获得成长壮大的机会。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法律制度的作用,应主要是让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规范主体”、“自主创新的主力军”和“自主创新的优先利益分享者”等。

6、产业集群环境

产业集群环境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重要依托,是其发展壮大的重要平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联合推动、其他优秀自主创新企业的示范、产业集群之间的充分互动以及产业集群内部创新扩散的传导等,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有着深远的作用和影响。

7、社会中介服务

中介机构的服务包括融资中介、上市中介、技术中介、人力资源中介、综合类中介等。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产业和行业也展现出越来越细分的趋势。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发展过程中亟须得到中介机构的支持,以帮助其提高创新绩效。

8、社会创新文化氛围

就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而言,良好的社会创新文化氛围应该“鼓励创新、容忍失败”,有利于鼓励各类资金投向自主创新活动,引导和推动在企业内部形成支持自主创新的文化等。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模型构建

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因素多种多样,产生的原因和实际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为便于评价,我们把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具有正相关作用的要素分为内部指标和外部指标两大类,每个大类下面还有若干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前面分析的影响因素中,有些可以直接用定量的方法测评、确定,有些则需要用数学方法建立模型,将主观问题转化为定量描述,进行定量分析。本文试图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模型。

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它将错综复杂、模糊不清的问题分为若干层次,将人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表达和处理,进行定量分析,可以防止对某类问题出现前后矛盾的主观判断。几十年来,它成功地运用于社会、政治、技术和经济等各个领域,取得了许多成果,它也适用于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分析评价。

科技创新行业分析第8篇

关键词: 高科技企业 技术创新战略 战略类型 战略分析方法

一、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职能的提升

“战略”一词与企业经营联系在一起并得到广泛应用的时间并不长,最初出现在西方经营名著《经理的职能》(巴纳德著)一书中,而“企业战略”的广泛应用是在1965年(美)经济学家安索夫的《企业战略论》一书问世后。企业战略是指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条件下,企业以超越对手,发展自己为目的,以争夺顾客,争夺市场为主要内容,所展开的一系列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的谋划。根据它实施的范围、层次分为总体战略、经营单位战略和职能战略。高层战略注重做正确的事来改进效能,底层战略注重正确地做事来改进效率。完整的企业战略过程包括战略的分析制定、组织实施和协调控制。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就是高科技企业为达到一个长远的,全局的技术创新目标而制定的方针和政策,是对某种创新趋势进行控制的行动准则,属于总体战略下的职能战略。但由于技术创新在当代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实际上从战略职能的角度来看,技术创新战略已突破了底层次战略的“正确地做事”的界定,要求具有帮助企业“做正确的事”的作用。

当代的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职能主要包括:(1)高科技企业通过制定技术创新战略,对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的认识,明确了本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技术创新的目标,使企业有充分的准备面对变化迅速的技术发展趋势,而不被一时得失所迷惑。在环境突变的情况下,企业也可以采用应变战略,不至于忙乱和束手无策。

(2)高科技企业有了技术创新战略,就有了技术创新发展的总纲,为各种中、短期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了一个长期的、统一的主题和指南。这有助于企业尽量捕捉机会,以一贯的战略敏锐感发现新产品、新工艺、新市场等。

(3)正确的技术创新战略能使高科技企业最合理地利用所拥有的各种资源,达到较佳的协调和综合效果,即所谓的“1+1>2”。技术创新是一个技术、资金密集性的活动,通过分析外部环境来选择正确的技术创新目标、战略模式,制定科学的实施过程,做到物尽其用的资源配置,这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与否是意义重大的。

(4)技术创新战略的存在能统一职工思想,增强凝聚力,通过职工不同程度地参与战略的酝酿、决策和实施,有助于形成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行为,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全员创新的企业文化。

(5)历史地看,技术创新一经出现就会在社会上产生巨大的示范作用,那些未获得潜在的超常利润的企业便会渴望分享其利,从而形成巨大的模仿高潮。众多的模仿使有限的率先创新大面积地扩散,由技术扩散引起的投资高潮亦会导致投资过剩形成经济停滞。只有再开展新一轮的技术创新,经济才会有全面的复苏和繁荣。这样反复,经济出现了周期,其中技术创新是主要因素之一,企业通过制定战略,可把握技术创新中的趋势,顺应其发展,不但可以生存,还可以获得超常利润,发展壮大。

(6)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主要风险是投机性风险,造成这种风险的原因来自于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对称信息和不完全信息,而战略具有联系内部与外部的特点,其制定过程是个开放式的信息接受、反映、决策、反馈、再决策的循环改进过程,它能够减少这种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

二、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目标的重新划分

当前高科技产品开发的方向是多功能化及高能化、微型化及大型化、智能化及简单化、多样化及个性化。顺应这种潮流,高科技企业要树立正确的技术创新使命,即以技术创新活动为手段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以满足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使企业长期持续生存和发展下去。

而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目标则是对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使命的进一步具体、明确的解释,其构成了技术创新战略的基本内容,反映了高科技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技术创新活动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水平。它既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以往对技术创新战略目标的描述是总体战略目标下的子目标,没有单独的使命。例如,为达到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则技术创新贡献率应达到某种程度。这里,考虑到技术创新战略层次和职能的变化,对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期望结果加以总结,无非有两种:一是经济效益的攀升,二是长期获取经济效益的能力即核心技术能力的提高。进而,我们将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目标分为两类,包括经济目标和技术目标。经济目标具体包括:市场份额、产品质量与效益的提升。技术目标具体包括:对现有产品生产方法的根本改进、对现有产品的渐进创新、采用别人开发的技术、对率先创新者的模仿。从依存关系来看,经济目标是核心,技术目标的制定是为了实现经济目标,技术目标的不断实现确保了经济目标实现的持久性,经济目标的实现为下一步技术目标奠定了基础。

三、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类型的重新划分

直到目前为止,技术创新战略的类型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按照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他将技术创新战略分为;1、成本领先战略。2、技术领先战略。3、歧聚战略。从具体应用来看,英国学者弗里曼将技术创新战略按创新时机和创新程度分为:1、进攻型战略2、防御型战略3、模仿型战略。英国的教科书中根据安索夫对经营战略的分类将技术创新战略分为:1、市场领先战略。2、追随者领先战略。3、应用工程战略。4、模仿战略。然而,现有这些分类没有区分开高科技企业对技术目标和市场目标的不同追求。因此,如果对现有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类型按照两种不同的战略目标划分,则有:一是追求技术目标的技术创新战略,二是追求经济目标的技术创新战略。

技术目标的技术创新战略包括:

1、领先战略。该战略是要求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做到始终“领先”,总是要得到第一笔丰厚的超额利润,或者在长期内形成知识产权的垄断获取利益。它需要企业有强大的技术研发、市场推广力量,只有那些“航母级”高科技企业更加钟情于此战略。

2、追随战略。该战略的目标是企业不抢先研究和开发新产品,而是当市场上出现成功的新产品时,立即对技术领先者的技术进行仿造或加以改进,并迅速占领市场。该战略的优点是:避免了应用研究及可能进行的基础研究所需要的大量投资;克服了新产品在其最初形态时所可能带有的缺陷。高科技企业选择这种战略,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即高水平的技术情报专家,高效率的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极富有弹性的研究开发组织等。当然,该战略也有缺点,那就是企业受新产品技术专利保护的影响和市场开拓的有限性制约。

3、模仿战略。当企业缺乏技术专家、缺少实验设备以及独立的研究开发机构时,企业宜于采用此战略方法。但选用该战略时,企业应具有良好的信息系统,能迅速、及时地掌握其它企业和研究机构的研究开发动向和成果,使企业具备进入市场竞争的能力。该战略的缺点是由于模仿,有可能利润较少,同时企业技术水平将永远落在技术输出企业的后面。

4、引进先进技术的拿来主义战略。这种战略虽然是低档次的战略,但对于缺少技术、资金的企业不失是一条捷径,其关键在于及时向“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的转化。

5、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由掌握现有高科技产品的生产技术到对产品的改进,这种转化的核心在于培育技术创新能力,该能力来源于吸收先进技术,消化理解后的再认识,对外在技术由使用到内化的过程中。战后的日本许多企业依此成功,如被称为“创新之神”的索尼,其实质就是对当时先进产品学习后的二次创新。

经济目标的技术创新战略包括:

1、“集中一点” 战略。该战略大多为中小型规模的高科技企业使用,由于其资源有限,往往无法经营多品种的产品以分散风险,所以最好集中兵力,通过选择能使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的细分市场来进行专业的经营。采用这种战略往往过分依赖于某种产品或技术适用的特定细分市场,一旦市场变化、需求下降,就会给企业的生存带来威胁。因此,为了尽量减少风险,采用这种战略的高科技中小企业要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界定好的细小目标市场上站稳、站牢。

2、特色经营战略。该战略侧重于树立歧异性,包括产品本身差别化和营销战略理念的特色定位。随着人们消费观念变化,对个性追求的增强,高科技产品为每个不同的人提供不同的服务的理念已逐步被认同。特色经营战略利用客户对品牌的忠诚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价格敏感性的下降使企业得以避开激烈的价格竞争,从而能够比较长远地树立起优势地位,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

3、联盟战略。选择该战略的高科技企业通过与其它企业合作,获取互补优势,利用合作伙伴的分销渠道,较易地将产品扩展至合作伙伴的市场。它分为高科技大型企业之间的“强强联盟战略”、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强弱协作战略”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弱弱联合竞争战略”。 尤为重要的是:传统产业与大量代表新兴产业的高科技企业的结合,创造新的营销渠道,如网上购物交易,网上咨询、市场调查等业务的展开,这在客观上增强了传统企业对高科技企业的依赖性,为高科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切入战略。该战略注重于填补市场空白点,可以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将品牌的知名度在消费者心目中提升。这是根据部分的高科技企业机动灵活、市场适应性较强的特点而制定的一种经营战略。切入点的特征为:(1)、产品寿命周期较短,只能在一段时间内加以生产,传统企业反映跟不上技术变化的产品领域。(2)、由于许多高科技产品个性化需求很强,属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产品,一般大企业追求规模经济而不愿插足这样的领域。(3)、技术和市场风险较大,但市场前景明朗的领域。

四、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分析方法的评析

战略选择是建立在透彻的战略分析基础之上的。如果从战略发展史上考察,自从战略管理理念被提出以来,主要有两种分析方法:一是传统的“以环境分析为基础”的战略分析方法,它源于波特的市场引力理论和“五力量模型”,即产生利润的主要可能性均来自市场、取胜的关键在于确定有吸引力的竞争领域。而决定行业潜在盈利的在于五种力量——现有公司之间的竞争、新进入者面临的障碍、购买者的议价能力、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和潜在产品或替代服务的威胁。以该理论思想为基础,扩展至政治、经济、社会、行业,形成我们经常在教科书中看到的宏观环境分析、中观环境分析和微观环境分析。二是1990年,由Hamel和Prahalad提出的“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分析方法。他们认为“一个组织是由相对独立的资源、能力、竞争力组成的,这些要素是该组织战略选择的依据,即战略分析的出发点。”由于上述资源的相对独立性,其它企业的学习成本提高,因而拥有这些要素的企业具有竞争优势。当这些要素组合具备工作能力后,竞争优势便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势能转化为动能”。这种能力是企业拥有的最有价值的资本,它是一种融于企业文化中的员工所掌握的技能和创造力,它具有区别于一般能力的特征:1、核心能力应当是有价值的,即核心能力应提高企业的效率,可以帮助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做的更好。2、核心能力应当是异质。一个企业拥有的核心能力应该是企业独一无二的,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核心能力的异质性决定了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和效率的差异。3、核心能力应当是难以仿制的。4、核心能力应当是很难被替代的,不存在替代品的威胁或威胁很小。5、核心能力是局部优势。它只在向客户提供服务或产品过程的某一、两个环节或方面存在,即企业并不是在每一个环节都优于竞争对手,因为这在一般情况下很难做到。这种方法在现代尤为流行。

“以环境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实际运用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在90年代初发展至顶峰。这段时期正是战后西方发展的“大和平时期”,世界市场以卖方市场为主、需求旺盛,企业在成立和投资时,注重研究所投产业和细分市场的定位,以期获得超额利润。此时的企业定位作用胜过对资源的利用,而且企业所处的环境是相对静态的,即产品生命周期较长、技术创新的作用是局部的。但是随着70年代的石油危机、80年代以来的技术革命和90年代的金融危机等等,环境变化日益难以把握,技术创新的力量往往导致环境的彻底变化。相对静态的环境分析产生的战略落后于发展,而试图动态化进行环境分析又因其磅礴而难以描述。今天的科技使人们难以想象明天的“景色”。这样,原有的外部环境分析无法使企业技术创新准确定位,而相对既定的企业内部资源似乎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战略导向。这种叫做“核心竞争力”的资源成为当代许多企业成功的经验,如SONY的精密制造技术、CANON的光学元件技术等。这样,高科技企业培养核心竞争力不失为技术创新战略发展的方向。

从当前来看,核心竞争力分析成为战略分析的主流,相比之下的环境分析似乎不再重要。但,核心竞争力分析也只是作为企业家战略分析的突破口、着手点,而非万能的。我们知道,战略的作用就在于长期规划、在于与对手竞争中获得持续优势。如果离开环境谈战略,就如同一个人在闭门造车,推不出去;即使推出去了,也是个落伍的低级品,这样就恰恰失去了战略的意义。

故此,综合运用两种主要理论进行分析才是最佳的选择,可以做到知己知彼、扬长补短,既有环境分析来了解客观变化,又有核心能力或专攻技能的分析做到主观上心中有数。这样制定的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方能做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主要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著:《竞争战略》 华夏出版社 1997年版

科技创新行业分析第9篇

[关键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聚类分析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一定的科学技术经济条件下,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素质、增强企业竞争力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对其所拥有的各种科技创新资源有效利用的能力。各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进步基础,科技活动投入和产出水平存在一定差异,故应客观地评价并找出各地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存在地区性差异的原因,提出快速提高其科技创新能力的应对措施。

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聚类分析的指标选择

本文本着科学性、合理性的原则并依据河南省科技创新实情,参考了陈明炜、方秀文等人的指标体系,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3个层次,共16项。其中一级指标为科技进步基础、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下分二级指标,二级指标又包含若干三级指标,具体为科技进步基础包括科技人力资源(科学家和工程师数、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数、公共图书馆藏书量)、科研物质条件(企业办研究开发机构数、普通高等学校数量)、科技意识(发表的科技论文);科技活动投入包括科技活动人力投入(科技活动人员、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和科技活动财力投入(各地区R&D经费内部支出、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科技活动产出包括科技活动专利发明产出(专利申请数、发明专利数、拥有发明专利数)和科技活动直接贡献(新产品销售收入、技术市场交易额)。

二、河南省规模以上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聚类

1.聚类分析过程。从统计学的观点看,聚类分析是通过数据建模简化数据的一种方法,应用十分广泛。聚类分析是一种运用物以类聚原则的归类方法,其原理是将所研究的样品或指标看作空间中的点,比较点与点之间的亲疏关系(亲疏关系一以样品间距离衡量),即比较对象间代表性指标的相似性。于是根据一批样品的多个观测指标,具体找出一些能够度量样品或指标之间相似程度的统计量,以这些统计量为划分类型的依据。把一些相似程度较大的样品(或指标)聚合为一类,把另外一些彼此之间相似程度较大的样品(或指标)聚合为另一类,直到把所有的样品(或指标)聚合完毕,以达到对研究对象分类研究的目的。

2.聚类分析结果。在对己选取各指标的具体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借助SPSSll,5中的聚类分析功能得出聚类分析的结果(图1是运用SPSS软件对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得出的树状聚类图)。从图中可以由分类个数得到分类情况。从树状图中可以看到将18个地市分成5类、4类、3类的情况。本文将其分为4类即把郑州归为第一类,安阳、新乡、洛阳、南阳为第二类,平顶山和焦作、济源为第三类,开封、濮阳、三门峡、商丘、信阳、许昌、漯河、驻马店为第四类。

三、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聚类结果分

河南省各地市相关指标平均数据情况如表1。

从表3可以看出,郑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在河南省范围内是实力最强的。安阳、新乡、洛阳、南阳几个地市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低于郑州,平顶山和焦作、济源科技创新能力低于前面五个地市,开封、濮阳、三门峡、商丘、信阳、许昌、漯河。驻马店这几个地市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在全省处于比较弱的水平。分析其原因可以看到,郑州是省会城市,是河南省的政治、信息和金融中心,在科技创新方面,有着比省内其它地市更优越的条件,郑州有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市内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专业技术人员集中,科技进步基础相对较强,在科技活动投入和科技产出能力方面也都比其它地市高。其科技创新能力最强。在反映城市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的16个具体指标中,郑州都雄踞第一。在第二类地市中,洛阳为老工业基地,在基础条件方面比较雄厚,支持技术创新的服务人员较多,科技活动投入和科技活动产出能力也很靠前,其技术创新配置能力较强,但和郑州市仍有一定差距;南阳、安阳和新乡一些地市在各指标的绝对量和相对量上均有较大优势,南阳的科技创新产出能力较强,拥有一定数量的独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新乡市在投入一产出比指标方面、自主创新平台建设利用外资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这说明这些地市的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既具有一定的规模,也具有一定的强度,但仍在综合创新能力方面低于郑州,但发展潜力很大。其它城市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具体表现在绝大部分指标总量和相对量的排名都较低。

总体来看,河南省内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地市一般都具有以下特点:相对于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的地区而言,这些地市都具有相对较好的科技基础,吸引外资相对较多;也表现出相对较高的创新热情;还具有比较独具特色的区域或行业,并且国有企业的比重较小,非国有经济占有较大的比重,这些企业比较注意利用市场机制促进创新。科技创新能力弱的地市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来推动科技创新的全面发展,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应提高科技创新意识,加大创新投入,以技术进步带动当地经济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明炜,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