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企业经营的哲学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06 15:37:10

企业经营的哲学

企业经营的哲学第1篇

其实不然,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说过:“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而这个“斗”并不是“好争斗”,而是在那种现实环境的“竞争哲学”,因为不时刻保持斗争的心态,放松警惕,就容易让我党我军产生危机。相比现今,中国家电企业在这种市场环境下,究竞需要怎样的“经营哲学”,作为正确的指导思想呢?

企业是先生存再发展呢,还是先发展再生存呢?我想,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会认同第一个。因为企业只有能够生存下去,才有可能在各方面提升自己的实力,才有可能发展壮大。同时,企业是社会的,它关系着股东、员工、商等一系列的社会人。对自己的股东、员工、商负责,就是企业生存的最重要的社会责任。

企业要生存,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产品服务缺一不可。技术是支撑,一个没有自己技术的企业,是没有灵魂的;生产是前提,只有通过生产才能创造价值和财富;营销是关键,生产的产品只有通过市场手段,才能转换为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和资源,美的以其灵活、丰富的营销手段,已在市场上得到了充分认可;产品服务是保证,海尔正是靠着其“真诚到永远”的服务理念,打造成为家电“航母”。

虽然技术是企业发展灵魂,但企业的发展并不是单靠技术一个方面就能够实现的,他还需要生产、营销、服务,甚至还有来自市场、政府等外部因素。所以,企业的发展,不依靠技术不行,但仅依靠“技术立企”也是不行的。按照“木桶理论”来讲,决定企业发展程度的不是它的长板,而在于它的短板。片面追求技术,而生产、营销、售后等,只要有一个方面没有跟上,企业的发展前途都是不会被看好的。

企业经营的哲学第2篇

本文所谓“哲学文化手册”,特指融入稻盛经营哲学的企业文化手册。不做特别强调时,也称“企业哲学手册”或简称“哲学手册”。本文中“经营哲学”特指“稻盛哲学”或“稻盛经营哲学”,也与“京瓷哲学”同义。

从“企业文化”到“经营哲学”

企业文化界有个共识,企业文化的实践来自日本、理论总结来自美国、根源在中国(见图1)。企业文化的日本实践,有三个里程碑(见图2):日本近代企业之父涩泽荣一、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经营之圣稻盛和夫。企业文化的理论总结,有所谓的“四块金砖”:《Z理论》《日本的管理艺术》《追求卓越》及特伦斯・迪尔和艾伦・肯尼迪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根源是在中国,那就是中国的“圣贤文化”,其内在逻辑是“内圣外王”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稻盛先生将中国圣贤文化逻辑,实践并总结为“提高心性、拓展经营”的经营逻辑,何其简单明了!

企业文化在稻盛和夫这里达到最高境界,同时也回归了原点,将“做人与做事”“现场工作与终极思考”有机结合,“人生观、工作观、经营观”三观合一,以朴实的外观上升为经营哲学,而区别于一般的企业文化范畴。

中国圣贤文化在近现代商业活动中的系统实践,则首推涩泽荣一,并总结在其著作《论语与算盘》中。他说:“我常把《论语》当作商业上的圣经,在经营时一步也不敢超越孔子之道。”这种“依圣贤之道经商”的精神衣钵传到日本第二代企业家那里,则成就了一位“经营之神”松下幸助。其代表作是《道路无限宽广》。“做最素直的事,行最宽广的路”,为该书主旨。稻盛崇敬松下先生,阅读其书、聆听其讲座,后来则有会面。在浸染中国圣贤文化的个人成长过程中(详见葛树荣,稻盛哲学的思想坐标与文化土壤,2014年05月《全球商业经典》),“依道经商”的传承,偶然并必然地体现在京瓷的社训“敬天爱人”之中,同时诞生了当今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其代表作为《活法》。

2013年10月15日,稻盛先生接受央视采访时说:“我从中国古典思想中学到的最核心的一条就是‘致良知’,就是达至良知,按良知办事。‘良知’在日本叫‘良心’,用我的话叫‘真我’,真正的我就是‘良知’。遵循良知判断事物,我认为这是绝对性的东西。到达良知的境界,将良知付诸实行,就是我至今所有事业成功的最大秘诀。”稻盛哲学的核心,就是企业文化的根源,也就是中国文化的“良知”。

“经营哲学”与“哲学文化手册架构表”

本文所言“经营哲学”,不是任何学者的理论演绎或学术概念,而是特指稻盛先生来自经营一线的实践经验总结,即稻盛哲学。稻盛先生用该哲学不仅成就了两个五百强,还拯救了破产五百强日航。而且,日本境外,尤其是中国,各行业均有企业学习导入稻盛哲学并取得显著效果,因而它具备普遍性。2010年稻盛先生在北京演讲“经营为什么需要哲学”,谈到了其哲学的产生过程以及经营需要哲学的三个理由:

他说:“从那时(1955年入职松风工业)起‘为了做好工作,必须拥有这样的思维方式,必须抱这样的心态。’每当有所感悟时,我就把自己的想法记在研究实验用的笔记本上。当开始经营京瓷公司的时候,我常常把记录了工作要诀的笔记本拿出来,再添上在经营中新的体悟,将这些工作和经营中的要点重新整理,这就是所谓的‘哲学’”。他又进一步解释说:“就是说,我自己投身于工作,埋头于经营,在实践中,‘究竟该怎么做,工作和经营才能顺利进展?’我烦恼,我思索。在这一过程中,终于领悟到了有关工作和经营的理念、思维方式以及具体的方法模式,归纳起来就是‘哲学’。”

到了1994年,稻盛先生的笔记本,已经记录了8 800条人生体悟、工作和经营要诀。那年正值京瓷创业35周年,在时任社长伊藤谦介的建议之下,稻盛先生将这8 800条精炼为78条,连同“京瓷的追求目标”“做一名优秀的领导”为《京瓷哲学》手册,总共三纲九目110条,见图3。其哲学纲之下,共9目78条。

2014年,京瓷创立55周年,稻盛先生将公司“至宝”,除了盛和塾“拒不外传”的京瓷哲学,连同其讲解,公诸于世,以回报社会。2016年东方出版社将其翻译出版。作者将其称为“盛经”原浆。在学习和导入经营哲学的过程中,80%以上的京瓷哲学原文,都可直接借鉴或做个别文字修改而使用。与此同时,企业结合自有文化及行业特点进行理念整合。该过程,作者喻称为“原浆勾兑”。

至于经营需要哲学的理由,稻盛指出,第一,哲学是经营公司的规范、规则,或者说必须遵守的事项;第二,哲学用来表明企业的(高)目标,以及为了实现这样的高目标所必需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第三,(基于“作为人何为正确”的)哲学赋予企业一种优秀的品格。

对京瓷哲学文本进行结构分析,并结合企业文化常见要素,可以得出一个“哲学文化手册通用架构表”(见表1)。这就是编制哲学文化手册,或完成“文化手册”向“哲学手册”升级的核心技术工具。

京瓷哲学中的社训“敬天爱人”,汉语表达对应“企业信念”。“经营理念”(追求全体员工物质精神两方面幸福的同时,为人类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贡献)对应“企业使命”。再加上企业文化基本要素“企业愿景”和“核心价值观”,就构成了“1核心理念”纲,即企业文化的“主文化”,简称BMVV(信念、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

企业文化的“经营理念”板块,即“子文化”部分(见图6),放在表格的“2经营理念”纲,或放在“5经营哲学”纲的“理念群(文化体)”。

京瓷哲学78条涵盖的三大板块,即构成“3人生哲学”纲、“4职业哲学”/“工作理念”纲、“5经营哲学”纲。其内容示意,见图4。

京瓷哲学的“人生哲学”和“职业哲学”具体条目,在“图3”(京瓷哲学78条)中很容易对应找到,详见东方出版社《京瓷哲学》。而“经营哲学”的部分,为了便于把握,作者将其归纳为“一八六七”,即“一个总纲、经营方针、六大经营理念、七大管理理念”:

(一)一个总纲:依照原理,遵循原则

(二)经营方针

1. 以心为本开展经营;以大家族主义开展经营,重视伙伴关系/构筑信赖关系/玻璃般透明的经营

2. 光明正大地追求利润

3. 志存高远

4. 贯彻顾客至上主义

5. 贯彻实施实力主义

6. 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经营

7. 统一方向

8. 重视独创性

(三)六大经营理念

1. 提高核算意识/每天都需进行核算

2. 贯彻健全资产原则

3. 节俭为本

4. 按所需数量购买必需物品

5. 追求销售最大化和经费最小化

6. 定价为经营之本

(四)七大管理理念

1. 简单地看待事物

2. 贯彻现场主义

3. 重视经验

4. 贯彻一一对应原则

5. 贯彻双重确认原则

6. 以将来进行时来看待能力

7. 使目标众所周知,贯彻始终

哲学文化手册谱系图

对京瓷哲学手册的文本分析,再加上企业文化手册基本要素,产生了“哲学文化手册通用架构”,是“京瓷体”的表达方式。而对我国优秀企业的哲学体系做文本分析,又产生的第二个关键工具“哲学文化手册谱系图”则是“文化体”的表达方式,具有更充分的企业文化体系常见要素,如“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群”。“京瓷体”与“文化体”参照使用,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或概括企业的哲学文化体系,并产生适合自己的独特的体系架构。

深圳赢家服饰有限公司通过导入经营哲学而形成的哲学文化体系,融合了常规企业文化体系要素,是“企业文化体”的表达方式。通过对其进行归纳,则产生了“赢家哲学文化谱系图”(图5),并进而建构出“企业哲学文化通用谱系图”(图6)。

图5 赢家哲学文化谱系图

“谱系图”的“基文化”,是全部哲学文化体系的土壤和基础。其主要内容是“经营哲学”,包括“人生、职业、经营”三纲;或按照“日航哲学”模式,分为“为了度过美好人生”和“为了创建优秀的企业”两纲,并对应“哲学文化通用架构表”的哲学部分。通常的企业文化手册,加入了基文化的“经营哲学”,也就升级为“哲学文化手册”。根据常规的企业文化体系,“基文化”还可以包括“稻盛哲学语录”“圣贤语录、国学经典摘要”“公司创始人语录”及“行为规范”。

“根文化”,相当于“树根”,是最凝练的、箴言式的、最深层的价值观原则,是企业类似“敬天爱人”的信念,如方普公司“匠心・厚德”,莱克斯顿的“修己・感恩・利人”。

“主文化”由“愿景、使命、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构成,加上“企业信念”对应“哲学文化通用架构表”的“核心理念”。“京瓷体”哲学手册通常没有“企业精神”纲目,企业可根据需要决定是否增加。

“子文化”即“经营理念群”,包括“综合的经营理念和工作理念”及“职能/专业领域理念”,对应“架构表”的“5经营哲学”纲的“理念群(文化体)”,或“2经营理念”纲。

所谓“文化体”,即企业文化手册常使用的“格言式”或“关键词式”语法,如“万合投资”的“发展理念”――“走正道、用奇术”;团队理念――“团队、信任、支持、合作”。而“京瓷体”,是京瓷哲学手册采用的,平铺直叙的陈述句,如“经营之心”的第一条“以心为本开展经营”、第二条“光明正大地追求利润”。

哲学文化手册编制程序七步法

哲学文化手册的编制程序,共分七个步骤:诊断分析、文献分析、消化原典、架构设计、校准、条目阐释、排版设计(印刷),见图7。

图7 哲学文化手册编制程序

第一步“诊断分析”,采取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三元锁定模型(表2),分析造就企业成功、阻碍企业发展的文化因素,即“成功因素”和“阻滞因素”,以及驱动企业更好发展的“驱动因素”。分析结果,要体现在哲学文化手册编制中。

第二步“文献分析”,重点为一把手讲话、年度总结、工作报告、内刊、墙壁标语、价值观宣言等相关资料,并从中挖掘自身哲学文化要素与基因。

第三步“消化原典”,即系统地学习稻盛哲学核心经典作品,并与自身工作实践链接。要真正做到“食稻有化”,并准备“原浆勾兑”,以期达到最后结果的“哲学有谱”。这个过程,有如“十月怀胎”,是孕育的过程,不可省略,通常需要六个月左右的时间。本阶段必读稻盛哲学六大核心经典作品:《活法》《干法》《阿米巴经营》《京瓷哲学》《经营十二条》《会计七原则》。

第四步“架构设计”,要同时参照通用架构表和通用谱系图,绘制自己的谱系图或架构表。尽管工具是通用的,但企业结合自身现有文化资源、经营实践、思维方式和语言风格,所得哲学文化架构各不相同。这才是自己想要的,属于自己的哲学文化。举例说明:图8为广东万合投资有限公司的哲学谱系图(草案),表3为广州帝森建材有限公司哲学架构表(草案)的主要局部。

第五步“校准”,通常由外部人员到企业现场来查看和体会其文化特质、文化调性和文化主题,并据此校正哲学文化手册的文本内容。作者在广东中窑公司现场考察时,看到现场的钢铁、火红的窑炉等工艺特点,感受到其文化氛围,当即提出了“中窑品格”:“火般的热情、钢铁般的意志、耐火材料般的承载”。在场中窑同事无不激动认同。在深圳乐百乐公司调研考察时,则发现了其“信”与“爱”的文化主题,并协助提炼了公司信念“信诚爱实”。公司领导、同事认为这就是乐百乐一路走来的真实写照,尤其是创始人的为人――对员工、对顾客“信得很诚、爱得很实”。

第六步“条目阐释”,对架构中的所有条目进行阐释。这是个全员学习和消化的过程。要请全员参与对理念条目阐释,也称“自话自说”,并注意向内引经据典,挖掘内部人的丰富语言。例如,广州莱克斯顿服饰有限公司的条目阐释,简明准确、易懂易行:实现产品极致的性价比。我们所追求的性价比,是在优良品质的保证下,追求最合理的价格。我们联合众多优质的供应商,始终坚持选用优质环保材料,通过不断的技术改良,控制隐性的生产成本,降低不必要的浪费,以最实惠的价格提供最优质的产品,最终实现商品极致的性价比。

第七步“排版设计(印刷)”,需要考虑的设计要素有:

(1)版本尺寸(210毫米×130毫米常规书籍,或92毫米×160毫米常规口袋书);

(2)封面/封二/封三/封底内容;

(3)纸张选型;

(4)单色或彩色印刷;

(5)序言/宣言;

(6)公司历史与简介;

(7)相关故事、案例;

(8)插图、照片。

排版设计完成后,就是印刷。这是编制手册的最后环节。之后,则是落地践行。

企业经营的哲学第3篇

其实这种思考的习惯从松峰时期已经具备了。为了做好工作,每当我有所感悟时,就把自己的想法记笔记本上。当我开始经营京瓷公司的时候,我常常把记录了我工作要诀的笔记本拿出来,再添加上经营中新的体悟,将这些要点重新加以整理。这就形成了所谓的哲学。

企业为了员工的幸福,需要确立一个远大的目标,需要不断发展成长,这就要求有正确的哲学,正确的思维方式,作为共同的标准。在此基础上,来统一全体员工的方向,特别是领导众多员工的公司干部,必须充分理解公司的思维方式,从内心与公司的哲学产生共鸣。

企业是一个集体,为了实现远大的目标,大家在工作中,必须配合协调。不管个人的好恶,全体人员都需要拥有共同的思维方式,需要理解,并赞同这样的思维方式。这是做好工作,实现企业目标的前提。

企业的经营哲学不可或缺

那么,经营为什么需要哲学呢?我认为有以下三个理由,可以说明在企业经营时,经营哲学是不可或缺的。

第一个理由,所谓哲学首先应该是经营公司的规范、规则,或者说是必须遵守的事项。经营公司无论如何都必须有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规范、规则或事项。这些作为哲学必须在企业里明确确立起来。但事实上,公司的这种规范规则或者说必须遵守的事项并不明确的企业比比皆是。就是这个原因,无论古今东西,各式各样的企业丑闻不断发生。历史上一些有名的大企业甚至因为这类丑闻而遭到无情的淘汰。

在多数企业里,没有经营者向员工们提出“何为正确”这个问题。而我思考的所谓哲学,却正是针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同时这也是孩童时代父母、老师所教导的做人的最朴实原则,要正直,不能骗人、撒谎等等。这么起码的东西,还需要在企业里讲吗?或许有人感到惊奇,但是正因为不遵守上述理所当然的做人的原则,缺乏这种朴实的哲学,才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企业丑闻,最后导致企业崩溃。

所幸的是,因为我缺乏经营的经验,企业经营的规范规则仅仅从“何为正确”这句话衍生出来,并用它来说服员工。作为人应该做的正确事情,必须以正确的方式贯彻到底。京瓷从创建以来,长达半个世纪,经营之道从未偏离正确的方向。之后京瓷进军海外,这样的判断标准更成为了全世界普遍适用的哲学。

第二个理由,这种哲学还要表明企业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京瓷公司刚诞生的时候,我反复强调,要把京瓷这个公司办成西京原町第一的企业,成为西京原町第一企业之后,就要成为中京区的第一。接着就是要成为京都第一。实现了京都第一之后,就是要成为日本第一。成为日本第一之后,当然就要成为全球第一的企业。这在当时宛如一个梦想,但这既是给员工的一个梦想,也是为了鼓励作为经营者的我自己。

为了成为世界第一的公司,员工应该如何思考,如何行动,从思维方式到工作方法都要加以指明。也就是说,必须在企业内确立指明方向的哲学。要攀登什么样的山峰,这用来比喻企业经营非常贴切。如果想要征服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就需要具备高度的攀登技术和丰富经验的人才,需要长期露营必备的充足的食品和装备,需要做好周密的准备。

一旦确立了远大的目标,那么就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以及方法论。正因为如此,在我的哲学里,就罗列了许多克己的严肃的条目。但是认真想一想,从京瓷还是一家中小零散型企业的时候,我就不断对自己说,要成为世界第一,并付出了努力,到了今天京瓷果然成长成为世界第一的陶瓷企业。这样的结果证明了我的哲学,也就是我所强调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是正确的。如果说我的哲学与我们想要攀登的世界第一的高山不相适应,京瓷就不可能发展成为今天这样的公司。

第三个理由,由于哲学可以赋予企业一种优秀的品格,就像人具备人格一样,企业也有企业的品格。自古以来,治人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欧美常见的方法,也就是用强大的权力来压制人、统治人。这种方法在东方被称之为霸权主义或者被称为霸道。另一种方法就是亚洲,特别是以中国为主所提倡的德治方法,也就是用仁义来统治的方法,这种德治的方法被称为王道。以权力来压制人,还是以德治人,这种霸道和王道的统治方法,自古以来就争执不休。

以德治人最关键

我意识到,员工如果既不受到信任,又不受到尊敬,同时缺乏对企业领导人的信任和尊敬,对企业也就无忠诚可言,要做到不管领导人是否在场,都能一如既往拼命工作,当然也就不可能了。

那么怎样做才能做到让对方信任和尊敬呢?要想赢得尊敬,必须具备特别优秀的人格,就是具备做人的德性。这个“德”字超越国界,不能以德治人,企业就无法成功。要求跨国经营的21世纪,这一点决定了成败。能够赋予企业优秀品格,赋予员工优秀人格的高层次的哲学非常必要。这是经营为什么需要哲学的第三个理由。

无论你读过听过多么好的道理,如果不亲身实践,就毫无意义。哲学也是一样,认真实践的人是不多的。尽管人有只说不做的习性,为什么还要反复强调必须在企业里提倡这种哲学,必须与员工共同拥有这种哲学呢?这是因为将哲学融入自己的血肉,付诸实践,虽然极为困难,但力求接近这种理想,并为此而拼命努力的人,与漫不经心生活的人,人生结果会迥然不同。也就是说,对于哲学不是领会或者不能领会的问题,而是随时反思反省,不断努力去领悟、去体验,这才是最重要的。

高尚哲学让员工学习理解时,要采取谦虚的态度。讲些豪言壮语,好像自己全都理解了,全都实践了,这种态度不过是留下了笑柄。能够全部实行哲学的人,并不多见。但努力让哲学变成自己的东西,这种姿态很重要。希望企业经营者们理解这一点,与员工们共同钻研哲学,共同实践哲学。

沿着这个思路,最后我想谈一谈有关经营者、有关领导人资质的话题。好的领袖可以使集团发展壮大,坏的领袖把集团带向深渊。中国明代思想家提出,“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就是说具有厚重性格,并经常对事物进行深入思考,是作为领导人最重要的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才智,也就是说聪明能干、巧言辞令,不过是第三等资质。当今世界具备第三等才智的人被选拔为企业领导,这种现象相当普遍。

但是人的人格既不是与生俱来的,又不是永远不变的。人格会随时间变迁而变化,先天的人格或许因人而异,选拔领导不能以这一时点上他的人格作为判断。最重要的是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努力维持自己高尚的人格,这是避免领导人堕落变质、企业由盛转衰的根本方法。

企业经营也是一样。在企业里经营者被授予极大的权力,但是这种权力的行使,应该是为了保护员工,为员工创造幸福。而不可以用来压制员工,不可以用来满足经营者个人的欲望。在自己的企业内确定正确的哲学,与员工们共同拥有这种哲学,经营者要率先带头实践这种哲学,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如果这样做,企业就一定能发展,而且能够长期持续繁荣昌盛。

企业经营的哲学第4篇

[关键词]管理哲学 特征分析 阶段性构建

一、企业管理的高度——构建合适的企业管理哲学

大凡成功的企业都有一套管理哲学,因为哲学基本上就像一只罗盘,能指引企业经营的正确方向,帮助企业迎接挑战,可以获得职工、消费者、社会的大力支持,从而帮助企业追求成功。“爱的循环”的提倡者吉田忠雄是YKK拉链公司的总裁,YKK拉链公司制造的拉链占世界总产量的35%,他将利润分成三份:三分之一是以质量较好的产品以及低廉的价格交给消费者;三分之一交给销售我们产品的经销商和商;三分之一用在自己的工厂。“不为别人得益着想就不会有自己的繁荣。”如果我们撒播善的种子,那么,善还会循环归还给我们的,善在我们之间不停的循环运转,使大家都得到善的实惠。

企业管理哲学不仅仅关系到企业一般的经营理念,而且涉及到企业对内和对外的一种生存的哲学思考,它关心的不仅仅是管理层面的因素,还有企业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它是企业的辨证思维方式,是企业处理企业与社会、员工、顾客和相关利益群体各种矛盾的方法。不仅在国内可以适用,而且在国外也能大行其道。这也正是我们在跨国经营时代所应强调建设具有很强适应性的企业管理哲学的根本所在。

二、中国企业管理哲学建设的必要性

1.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迅猛发展的需求 

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中国不少企业已经初具规模,已经具备了开展海外投资的条件。中国已被联合国评为新兴的海外投资国,其中一批优秀企业,如海尔集团、上海广电、万向集团、杉杉集团、东方集团等,都已不同程度地走向跨国经营。在讨论企业跨国经营的有关问题时,笔者以为,中国跨国企业的企业文化与理念体系构建是比较重要的一方面,它对企业在迈向跨国公司的重大转型过程中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我们更应该强调构筑自己的企业管理哲学和管理文化,以免被别的国家文化所同化而失去自己的独立性。

2.西方企业在中国本土经营的成功启示 

据统计,世界上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已有400多家在中国登陆,中国企业面临着全球跨国公司的技术、资金、人才管理、经验和哲学的严峻挑战。加入WTO后,形势更加复杂。中国企业的竞争对手都是具有超强实力的巨型企业,它们有着雄厚的资本实力和强大的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世界跨国公司咄咄逼人的进攻势头,使中国处于起步和初级发展阶段的跨国经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还有一个更为突出的挑战是中国的企业在西方多国公司面前是亦步亦趋还是自我崛起,这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制度问题,也是一个企业发展高度问题,任何一个问题不能妥善解决好,都会影响中国企业的长久生存。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借鉴西方公司的做法。西方公司不仅愿意采取国际统一的标准化管理,而且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入乡随俗创立相应的管理模式。比如:把人员流动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一个不变因素;扩大招聘范围,不只局限于招收名牌大学毕业生,着眼于立足本地和长远发展的需要;改变过去的一贯做法,减少外国经理的数量,多给中国员工晋升的机会,避免中外冲突;与中国的大学合作,建立自己的培训机构等。这些做法对于中国的企业怎样在本土各地经营以及走出国门开展异地经营都是很好的借鉴。西方公司在中国经营的本土化成功,直接打压着中国企业的生存空间。如果我们仍一味模仿西方公司的经营方式,不去做挖掘深层的本土和异域的生存土壤的努力,形成一种更能符合中国本土和国外文化的企业文化和哲学,中国公司的生存、发展道路将会变得比入世前更为艰难。

3.体现赋予本民族文化传统特征的内在要求

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首先应该是能够充分挖掘与利用本民族的文化特色,能够建立起符合全体国人的企业哲学。中国传统的企业文化,讲求以伦理为本位,强调社会需求和集体利益,讲求道德诚信,崇尚美德,而诞生于西方文明下的西式商业精神,在被中国企业照搬进来时,却忽略掉了一些重要而基本的前提,这使得理念变形的情况比比皆是。况且,即使这种学习不走形,以西式商业精神为视角的亦步亦趋,也很难造就出强大的可与跨国公司相抗衡的中国企业。盲目照搬导致的直接后果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事实上我们有太多的企业并没有很好的利用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来构筑企业哲学和文化,因此,在市场竞争中找不到自己的特色、地位和方向,其成效显得非常有限。一个连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特征都缺失的企业,它是不可能在国内立足的,更谈不上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

三、企业管理哲学的阶段性构建分析

在讨论怎样构筑企业管理哲学时,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企业的发展有其阶段性,因此,在不同阶段企业应该具有不同的文化和哲学价值追求,给它们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赋予不同的意义,否则,我们在构筑企业管

理哲学时发挥不了管理哲学的正确引导作用。

在公司创业初期,重要的是生存与扩张,是产品和市场,所以出现了索尼的开拓、独创精神和松下的饥饿精神,也出现了华为的压强精神。但当一个公司的规模扩展到相当程度,即它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已成为或即将成为一种“社会力量”的时候,企业文化和哲学的探讨就被赋予更高更新的含义。对内而言,随着企业的扩大和员工的增加,企业领导者迫切需要一个发挥增强企业内聚力、形成企业思维以统一员工思想、确认工作评价标准、确认接班人标准等作用的企业自身价值体系——即企业的文化体系,对外而言,此时,随着企业在业务过程中触及的社会利益日益广泛,人们已从文化的角度评价其合理性和利益的得失,企业文化中的使命与宗旨、服务精神、社会意义等因素凸现出来,文化又成为对外营销问题,部分企业甚至以自身的企业哲学作为营销主要述求点之一,使之成为企业形象的重要标志。爱的循环精神就为企业的成功获得了国内外的强大哲学支持。

到了企业跨国经营的时期,对企业的管理哲学就变得更为迫切和重要。此时的企业经营管理哲学不仅只是关注国内的可接受问题而且也应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国外认同问题。构建一种更具普遍性的体现本土化全球化的实质性的企业管理哲学可以说是事关企业跨国发展时期生死成败的核心问题。世界许多成功的企业发展到跨国公司阶段时都已形成自己能被尽可能多的民族认可的独具特色的“管理哲学”,并发展出一整套“企业理念体系”。如IBM公司“尊重个人、服务、追求卓越”企业哲学;美国麦当劳的“质量、服务、清洁、价值”的理念。那么,中国众多企业面临跨国经营时,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经营哲学呢?以什么样的形象展现在国际大舞台呢?笔者以为结合中国正处于向外发展初期,中国企业的经营哲学应该体现出一种饥饿精神、自主独立的精神和敢于搏强的

精神。这主要从下面三个方面考虑一个企业经营哲学的构建:产品研究与创新性上,追求自主,我们不仅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与专利,而且更要主张自我开发与创新;生产上,要自创品牌,延长自己的生产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不能过于满足贴牌生产;营销上,可以借助国外的营销渠道和手段,但不能完全依附,否则,企业的独立性永远难以实现,在国际上仍无法展示自己的身影。总之,反映这种经营态势的企业管理哲学,应该是一种力求自主、拼搏图强的哲学观,而不是一种盲目屈从国外大公司的经营范式。随着经济的一体化,我们的企业在经营时应该审时度势,及时转变自己的经营指导思路,不惧怕诸强,拼搏挤压,构筑起能反映目前自身经营特点的企业哲学理念,指导本企业打造为世界真正强大的成功大企业。

参考文献:

[1]罗长海.企业文化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

企业经营的哲学第5篇

[关键词]管理哲学 特征分析 阶段性构建

一、企业管理的高度——构建合适的企业管理哲学

大凡成功的企业都有一套管理哲学,因为哲学基本上就像一只罗盘,能指引企业经营的正确方向,帮助企业迎接挑战,可以获得职工、消费者、社会的大力支持,从而帮助企业追求成功。“爱的循环”的提倡者吉田忠雄是ykk拉链公司的总裁,ykk拉链公司制造的拉链占世界总产量的35%,他将利润分成三份:三分之一是以质量较好的产品以及低廉的价格交给消费者;三分之一交给销售我们产品的经销商和商;三分之一用在自己的工厂。“不为别人得益着想就不会有自己的繁荣。”如果我们撒播善的种子,那么,善还会循环归还给我们的,善在我们之间不停的循环运转,使大家都得到善的实惠。

企业管理哲学不仅仅关系到企业一般的经营理念,而且涉及到企业对内和对外的一种生存的哲学思考,它关心的不仅仅是管理层面的因素,还有企业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它是企业的辨证思维方式,是企业处理企业与社会、员工、顾客和相关利益群体各种矛盾的方法。不仅在国内可以适用,而且在国外也能大行其道。这也正是我们在跨国经营时代所应强调建设具有很强适应性的企业管理哲学的根本所在。www.lw881.com

二、中国企业管理哲学建设的必要性

1.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迅猛发展的需求 

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中国不少企业已经初具规模,已经具备了开展海外投资的条件。中国已被联合国评为新兴的海外投资国,其中一批优秀企业,如海尔集团、上海广电、万向集团、杉杉集团、东方集团等,都已不同程度地走向跨国经营。在讨论企业跨国经营的有关问题时,笔者以为,中国跨国企业的企业文化与理念体系构建是比较重要的一方面,它对企业在迈向跨国公司的重大转型过程中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我们更应该强调构筑自己的企业管理哲学和管理文化,以免被别的国家文化所同化而失去自己的独立性。

2.西方企业在中国本土经营的成功启示 

据统计,世界上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已有400多家在中国登陆,中国企业面临着全球跨国公司的技术、资金、人才管理、经验和哲学的严峻挑战。加入wto后,形势更加复杂。中国企业的竞争对手都是具有超强实力的巨型企业,它们有着雄厚的资本实力和强大的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世界跨国公司咄咄逼人的进攻势头,使中国处于起步和初级发展阶段的跨国经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还有一个更为突出的挑战是中国的企业在西方多国公司面前是亦步亦趋还是自我崛起,这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制度问题,也是一个企业发展高度问题,任何一个问题不能妥善解决好,都会影响中国企业的长久生存。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借鉴西方公司的做法。西方公司不仅愿意采取国际统一的标准化管理,而且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入乡随俗创立相应的管理模式。比如:把人员流动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一个不变因素;扩大招聘范围,不只局限于招收名牌大学毕业生,着眼于立足本地和长远发展的需要;改变过去的一贯做法,减少外国经理的数量,多给中国员工晋升的机会,避免中外冲突;与中国的大学合作,建立自己的培训机构等。这些做法对于中国的企业怎样在本土各地经营以及走出国门开展异地经营都是很好的借鉴。西方公司在中国经营的本土化成功,直接打压着中国企业的生存空间。如果我们仍一味模仿西方公司的经营方式,不去做挖掘深层的本土和异域的生存土壤的努力,形成一种更能符合中国本土和国外文化的企业文化和哲学,中国公司的生存、发展道路将会变得比入世前更为艰难。

3.体现赋予本民族文化传统特征的内在要求

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首先应该是能够充分挖掘与利用本民族的文化特色,能够建立起符合全体国人的企业哲学。中国传统的企业文化,讲求以伦理为本位,强调社会需求和集体利益,讲求道德诚信,崇尚美德,而诞生于西方文明下的西式商业精神,在被中国企业照搬进来时,却忽略掉了一些重要而基本的前提,这使得理念变形的情况比比皆是。况且,即使这种学习不走形,以西式商业精神为视角的亦步亦趋,也很难造就出强大的可与跨国公司相抗衡的中国企业。盲目照搬导致的直接后果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事实上我们有太多的企业并没有很好的利用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来构筑企业哲学和文化,因此,在市场竞争中找不到自己的特色、地位和方向,其成效显得非常有限。一个连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特征都缺失的企业,它是不可能在国内立足的,更谈不上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

三、企业管理哲学的阶段性构建分析

在讨论怎样构筑企业管理哲学时,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企业的发展有其阶段性,因此,在不同阶段企业应该具有不同的文化和哲学价值追求,给它们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赋予不同的意义,否则,我们在构筑企业管理哲学时发挥不了管理哲学的正确引导作用。

在公司创业初期,重要的是生存与扩张,是产品和市场,所以出现了索尼的开拓、独创精神和松下的饥饿精神,也出现了华为的压强精神。但当一个公司的规模扩展到相当程度,即它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已成为或即将成为一种“社会力量”的时候,企业文化和哲学的探讨就被赋予更高更新的含义。对内而言,随着企业的扩大和员工的增加,企业领导者迫切需要一个发挥增强企业内聚力、形成企业思维以统一员工思想、确认工作评价标准、确认接班人标准等作用的企业自身价值体系——即企业的文化体系,对外而言,此时,随着企业在业务过程中触及的社会利益日益广泛,人们已从文化的角度评价其合理性和利益的得失,企业文化中的使命与宗旨、服务精神、社会意义等因素凸现出来,文化又成为对外营销问题,部分企业甚至以自身的企业哲学作为营销主要述求点之一,使之成为企业形象的重要标志。爱的循环精神就为企业的成功获得了国内外的强大哲学支持。

到了企业跨国经营的时期,对企业的管理哲学就变得更为迫切和重要。此时的企业经营管理哲学不仅只是关注国内的可接受问题而且也应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国外认同问题。构建一种更具普遍性的体现本土化全球化的实质性的企业管理哲学可以说是事关企业跨国发展时期生死成败的核心问题。世界许多成功的企业发展到跨国公司阶段时都已形成自己能被尽可能多的民族认可的独具特色的“管理哲学”,并发展出一整套“企业理念体系”。如ibm公司“尊重个人、服务、追求卓越”企业哲学;美国麦当劳的“质量、服务、清洁、价值”的理念。那么,中国众多企业面临跨国经营时,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经营哲学呢?以什么样的形象展现在国际大舞台呢?笔者以为结合中国正处于向外发展初期,中国企业的经营哲学应该体现出一种饥饿精神、自主独立的精神和敢于搏强的

精神。这主要从下面三个方面考虑一个企业经营哲学的构建:产品研究与创新性上,追求自主,我们不仅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与专利,而且更要主张自我开发与创新;生产上,要自创品牌,延长自己的生产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不能过于满足贴牌生产;营销上,可以借助国外的营销渠道和手段,但不能完全依附,否则,企业的独立性永远难以实现,在国际上仍无法展示自己的身影。总之,反映这种经营态势的企业管理哲学,应该是一种力求自主、拼搏图强的哲学观,而不是一种盲目屈从国外大公司的经营范式。随着经济的一体化,我们的企业在经营时应该审时度势,及时转变自己的经营指导思路,不惧怕诸强,拼搏挤压,构筑起能反映目前自身经营特点的企业哲学理念,指导本企业打造为世界真正强大的成功大企业。

参考文献:

[1]罗长海.企业文化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

企业经营的哲学第6篇

[关键词]管理哲学 特征分析 阶段性构建

一、企业管理的高度——构建合适的企业管理哲学

大凡成功的企业都有一套管理哲学,因为哲学基本上就像一只罗盘,能指引企业经营的正确方向,帮助企业迎接挑战,可以获得职工、消费者、社会的大力支持,从而帮助企业追求成功。“爱的循环”的提倡者吉田忠雄是YKK拉链公司的总裁,YKK拉链公司制造的拉链占世界总产量的35%,他将利润分成三份:三分之一是以质量较好的产品以及低廉的价格交给消费者;三分之一交给销售我们产品的经销商和商;三分之一用在自己的工厂。“不为别人得益着想就不会有自己的繁荣。”如果我们撒播善的种子,那么,善还会循环归还给我们的,善在我们之间不停的循环运转,使大家都得到善的实惠。

企业管理哲学不仅仅关系到企业一般的经营理念,而且涉及到企业对内和对外的一种生存的哲学思考,它关心的不仅仅是管理层面的因素,还有企业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它是企业的辨证思维方式,是企业处理企业与社会、员工、顾客和相关利益群体各种矛盾的方法。不仅在国内可以适用,而且在国外也能大行其道。这也正是我们在跨国经营时代所应强调建设具有很强适应性的企业管理哲学的根本所在。

二、中国企业管理哲学建设的必要性

1.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迅猛发展的需求 

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中国不少企业已经初具规模,已经具备了开展海外投资的条件。中国已被联合国评为新兴的海外投资国,其中一批优秀企业,如海尔集团、上海广电、万向集团、杉杉集团、东方集团等,都已不同程度地走向跨国经营。在讨论企业跨国经营的有关问题时,笔者以为,中国跨国企业的企业文化与理念体系构建是比较重要的一方面,它对企业在迈向跨国公司的重大转型过程中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我们更应该强调构筑自己的企业管理哲学和管理文化,以免被别的国家文化所同化而失去自己的独立性。

2.西方企业在中国本土经营的成功启示 

据统计,世界上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已有400多家在中国登陆,中国企业面临着全球跨国公司的技术、资金、人才管理、经验和哲学的严峻挑战。加入WTO后,形势更加复杂。中国企业的竞争对手都是具有超强实力的巨型企业,它们有着雄厚的资本实力和强大的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世界跨国公司咄咄逼人的进攻势头,使中国处于起步和初级发展阶段的跨国经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还有一个更为突出的挑战是中国的企业在西方多国公司面前是亦步亦趋还是自我崛起,这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制度问题,也是一个企业发展高度问题,任何一个问题不能妥善解决好,都会影响中国企业的长久生存。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借鉴西方公司的做法。西方公司不仅愿意采取国际统一的标准化管理,而且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入乡随俗创立相应的管理模式。比如:把人员流动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一个不变因素;扩大招聘范围,不只局限于招收名牌大学毕业生,着眼于立足本地和长远发展的需要;改变过去的一贯做法,减少外国经理的数量,多给中国员工晋升的机会,避免中外冲突;与中国的大学合作,建立自己的培训机构等。这些做法对于中国的企业怎样在本土各地经营以及走出国门开展异地经营都是很好的借鉴。西方公司在中国经营的本土化成功,直接打压着中国企业的生存空间。如果我们仍一味模仿西方公司的经营方式,不去做挖掘深层的本土和异域的生存土壤的努力,形成一种更能符合中国本土和国外文化的企业文化和哲学,中国公司的生存、发展道路将会变得比入世前更为艰难。

3.体现赋予本民族文化传统特征的内在要求

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首先应该是能够充分挖掘与利用本民族的文化特色,能够建立起符合全体国人的企业哲学。中国传统的企业文化,讲求以伦理为本位,强调社会需求和集体利益,讲求道德诚信,崇尚美德,而诞生于西方文明下的西式商业精神,在被中国企业照搬进来时,却忽略掉了一些重要而基本的前提,这使得理念变形的情况比比皆是。况且,即使这种学习不走形,以西式商业精神为视角的亦步亦趋,也很难造就出强大的可与跨国公司相抗衡的中国企业。盲目照搬导致的直接后果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事实上我们有太多的企业并没有很好的利用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来构筑企业哲学和文化,因此,在市场竞争中找不到自己的特色、地位和方向,其成效显得非常有限。一个连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特征都缺失的企业,它是不可能在国内立足的,更谈不上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

三、企业管理哲学的阶段性构建分析

在讨论怎样构筑企业管理哲学时,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企业的发展有其阶段性,因此,在不同阶段企业应该具有不同的文化和哲学价值追求,给它们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赋予不同的意义,否则,我们在构筑企业管理哲学时发挥不了管理哲学的正确引导作用。

在公司创业初期,重要的是生存与扩张,是产品和市场,所以出现了索尼的开拓、独创精神和松下的饥饿精神,也出现了华为的压强精神。但当一个公司的规模扩展到相当程度,即它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已成为或即将成为一种“社会力量”的时候,企业文化和哲学的探讨就被赋予更高更新的含义。对内而言,随着企业的扩大和员工的增加,企业领导者迫切需要一个发挥增强企业内聚力、形成企业思维以统一员工思想、确认工作评价标准、确认接班人标准等作用的企业自身价值体系——即企业的文化体系,对外而言,此时,随着企业在业务过程中触及的社会利益日益广泛,人们已从文化的角度评价其合理性和利益的得失,企业文化中的使命与宗旨、服务精神、社会意义等因素凸现出来,文化又成为对外营销问题,部分企业甚至以自身的企业哲学作为营销主要述求点之一,使之成为企业形象的重要标志。爱的循环精神就为企业的成功获得了国内外的强大哲学支持。

到了企业跨国经营的时期,对企业的管理哲学就变得更为迫切和重要。此时的企业经营管理哲学不仅只是关注国内的可接受问题而且也应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国外认同问题。构建一种更具普遍性的体现本土化全球化的实质性的企业管理哲学可以说是事关企业跨国发展时期生死成败的核心问题。世界许多成功的企业发展到跨国公司阶段时都已形成自己能被尽可能多的民族认可的独具特色的“管理哲学”,并发展出一整套“企业理念体系”。如IBM公司“尊重个人、服务、追求卓越”企业哲学;美国麦当劳的“质量、服务、清洁、价值”的理念。那么,中国众多企业面临跨国经营时,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经营哲学呢?以什么样的形象展现在国际大舞台呢?笔者以为结合中国正处于向外发展初期,中国企业的经营哲学应该体现出一种饥饿精神、自主独立的精神和敢于搏强的

精神。这主要从下面三个方面考虑一个企业经营哲学的构建:产品研究与创新性上,追求自主,我们不仅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与专利,而且更要主张自我开发与创新;生产上,要自创品牌,延长自己的生产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不能过于满足贴牌生产;营销上,可以借助国外的营销渠道和手段,但不能完全依附,否则,企业的独立性永远难以实现,在国际上仍无法展示自己的身影。总之,反映这种经营态势的企业管理哲学,应该是一种力求自主、拼搏图强的哲学观,而不是一种盲目屈从国外大公司的经营范式。随着经济的一体化,我们的企业在经营时应该审时度势,及时转变自己的经营指导思路,不惧怕诸强,拼搏挤压,构筑起能反映目前自身经营特点的企业哲学理念,指导本企业打造为世界真正强大的成功大企业。

参考文献

[1]罗长海.企业文化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

企业经营的哲学第7篇

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将一个破产重建的巨型企业拉回生死线,稻盛和夫再次创造了企业史上的神话。为此,本刊邀请稻盛和夫先生,以其亲身经历,独家解析了不断创造神话的“稻盛哲学”:

名门大企的倒闭,是不是都与经营哲学有关?老板提出的经营理念遭遇员工抵制应该怎么办?怎么让曾经战胜日本的美国老兵信服自己?

经营哲学不是老板一个人的哲学

很多人都能认识到,把哲学的思想运用到经营中,是企业管理很基础和很必要的问题,但同时也觉得这个命题很宏大。其实,经营哲学并不是什么高深的话题,甚至是每个刚毕业进入企业的新人都在思考的话题。

我大学毕业后进入松风工业,负责从产品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到销售一系列工作。那时候,松风工业连年亏本,连工资都要拖延,企业与工会总是纷争不断。待遇低、缺乏像样的设备、工作环境恶劣。在这种条件下,要想做出出色的成果,我应该抱一种什么心态?这个问题,我每天都思考。每当我有所感悟时,就把想法记在笔记本上。

就是这些刚刚进入职业生涯时,我零碎、简单的感悟,让我一生受益匪浅。

27岁时,我创立了京瓷公司。我努力工作,但忙于琐事,但经营者应该考虑的经营理念、思维方式以及具体模式等问题却无暇思考。每当意识到这个问题,我就烦恼不安。我常把记录了我工作要诀的笔记本拿出来,再添加上在经营中新的体悟,将这些工作和经营中的要点重新整理。其实这就是所谓的“经营哲学”。

经营哲学不是老板一个人的哲学。不仅需要亲身实践,而且还要灌输给员工,让整个团队共同拥有。

但是,我们都会遇到这样的困惑:自认为很不错的经营哲学为什么会受到员工的抵制。有的员工甚至会反驳,拥有什么思维方式和哲学观,这是每个人的自由。这种反驳貌似很合理。

遇到这样的反驳时,企业家不妨反观一下,自己的经营哲学是否正确。如果这套哲学能多多考虑员工的幸福,即便制定了高目标和严要求,也能凝聚起全体员工的力量。

只有能聚集更多人力量的经营哲学才能算得上是好的经营哲学。

因此,不但老板要多想,员工也需要有让步。首先是公司的干部,必须充分理解公司的思维方式。“那样的哲学同我的想法不合,我无法接受”,如果有这样的干部,公司的力量就无法聚集起来。不理解、不赞同公司的哲学,而表面上又装出理解赞同的样子,彼此都不愉快。既然如此,员工就应该去找和他思想哲学一致的企业。我认为,这一点必须明确,没有任何妥协的余地。

最“幼稚”的道理让名门大企纷纷倒闭

所谓经营哲学,最基本的一个要素就是企业要有规范、规则,这些东西必须在企业内部首先明确确立。

但是,很多企业家把这个问题简单地理解为怎么“约束员工”,而忽略了真正应该遵守的是什么。在我见到的多数企业里,很少有企业家会向员工们提出“作为人,何谓正确”这类的问题。而我这里所谓“经营哲学”就是针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告诉企业家们那些孩童时代父母老师所教导的做人的最朴实的原则,例如“要正直”、“不要骗人”、“不能撒谎”等等。

如此起码的道理还需要讲吗?

一定会有人这么问。

无论是欧美,还是在亚太,各色各样的企业丑闻不断发生,一些有名的大企业甚至因为这类事件而遭到无情的淘汰,就是因为企业家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想明白。

打个比方,在一个以获利为经营哲学主导的企业中,赚钱成为了这里最重要的规范。当员工在恪守那些“正直”的规定而无法为公司带来利润时,他就首先会考虑“这种程度的违规没有关系吧?”不得不说,有这样想法的员工应该是好员工。如果企业家不能及时发现这个问题,或者不能及时纠正这样的问题,“稍进一步的违规”也会变得不是问题,正确的规范规则更被抛在一边。这样的企业或者产品发生问题就会变成是必然。到那时候,如果将问题公开,企业可能蒙受巨大损失;如果由于内部告发或外部揭露,企业又出面掩饰,做假报告,事态越加复杂,最终就会导致企业崩溃。

那些出身于一流大学、跻身于一流企业领导人岗位的经营者,往往都会做出类似的事情。与这些企业“精英”们讲什么“正直”、“诚实”,似乎太幼稚太愚蠢,只会换来他们的一笑了之。

这就是最简单,但最重要的经营哲学。

不重视这些简单幼稚的道理,就会导致企业崩溃!

我自知自己是一个没有多少管理经验和知识的人,所以我只有将“作为人,何谓正确”这句话最简单的道理引申出并贯彻于我的几个企业中。所有有关企业经营的规范、规则和必须遵守的事项,都是在说服员工“作为人应该做的正确的事情,要以正确的方式贯彻到底”。我庆幸正是恪守这个最朴素的经营哲学,京瓷从创立以来长达半个世纪,经营之舵从未偏离正确的方向。后来京瓷进军海外,这样的判断基准更成为在全世界普遍适用的哲学。

没有过高的企业目标,只有不对的行动指南

经营哲学直指企业目标,以及为了实现这个目的的思维方式。这是一家企业必不可缺的东西,也是经营哲学的第二个要素。

京瓷公司刚成立时,在日本的古都京都西侧的中京区西京原町借用了一间木结构的房屋。我对几十个员工反复强调:京瓷首先要做到西京原町第一,然后是中京区第一,接着是京都第一、日本第一,最后要瞄准世界第一。

但是说实话,在说出这种梦想的一瞬间,我自己心中也有疑虑。因为,即便是超过当时西京原町第一的京都机械工具公司,都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事情。这家公司已经很有名气,汽车产业的蓬勃又让那里满负荷工作。而在已有两家名门企业耸立的精密陶瓷行业,京瓷公司刚刚起步,要成为这个行业的全国第一,这未免太过荒唐无稽。

即便如此,我却依然不断向员工们诉说“日本第一,不,要瞄准世界第一”。因为京瓷成为行业第一,的确是我的目标。

但经营哲学显然不像喊口号那么简单。为了成为世界第一的公司,干部员工应该如何思考?朝着这一方向,全体员工应该怎样团结一致地共同行动?这都需要经营者来指明。所以我还要告诉我的员工,为了实现高目标所必需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在我的经营哲学中,“树立高目标”,“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把自己逼入绝境”,“极度认真地生活”,这类表达克己的严肃思维方式和人生态度随处可见。

那时候,很多周围的日本企业家并不认同我的经营哲学,甚至和我理论:人生应该过得轻松快乐。对于这样的质疑,我从不忙于否定。几十年过去了,我的目标实现了,当初和我理论的企业家的目标也实现了。彼此瞄准的目标不同,却要比较行动方式,这种比较没有意义。

事实证明,将企业目标和行动指南作为经营哲学的一部分,是很正确也很必要的。我对京瓷的思考,归纳出的经营哲学,包含的是与世界第一企业相陪衬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在这样的经营哲学中出现许多克己的、严肃的条目就不足为奇了。所以,希望中国的经营者们,今后能够坚定信念,认真学习这种经营哲学。

王道“治人”才能获得尊重

“正确的为人之道”立足于普遍性的伦理观,帮助人成就完备的人格,而基于“作为人,何谓正确”建立起来的经营哲学,也使得企业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凝聚力。这是经营哲学的第三个要素。

京瓷的生产和销售网点遍布全日本,员工却大部分都是外国人。作为一家跨国企业,在语言、民族、历史、文化完全不同的地区和国家开展事业,能达到这样的业绩,与我们的经营哲学的“治人”理念密不可分。

刚开初,我的员工都是日本人,“治人”的问题我没有认真思考过。直到创业后的第9年,京瓷开始在美国开展业务,当时聘请了一位日裔员工。尽管他是日本血统,也懂得一些日语,但思维方式完全美国化,几乎在各个方面都同我持不同的意见。我开始意识到,我们原先建立起来的经营哲学,很可能会在今后企业的全球化中遇到麻烦。我们不得不去修正它们了。

自古以来,“治人”之术有两种。一种是欧美常见的方法――用强大的权力来压制人,这种办法在东亚称之为霸权主义,或称“霸道”。另一种就是以中国为中心所倡导的“德治”的方法,用仁义来统治。“德治”又称为“王道”。

“霸道”和“王道”,孰优孰劣,自古以来就争执不休。怎样把这两种方法运用到经营哲学上,我总是还没有想好。就在这时,我到美国的工厂视察,发生的一件事情对我触动很大。

我在车间遇到了一位工作极为马虎的年长美国员工,他总是一副厌恶工作的表情,在将原料放进贮料机时,他竟将原料洒了一地。我严厉地斥责道:“干活怎么能这样有气无力。将贵重的原料洒落一地,怎么连成本意识都没有。”这位员工听后火冒三丈,即刻顶撞道:“简直混账,这样的公司还干得下去吗!”吐出这句台词后,他愤然离去。

后来我才知道,这位员工出身于美国海军,曾是冲绳战役激战中取胜的勇士。

战后,他经常使用“东洋鬼子”来称呼日本人。京瓷到美国设厂后,他经常不服管教,甚至毫不忌讳地对他的日本上司说:“像你这样的日本鬼子有什么资格来指挥我?”

知道这些后,我理解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统治异民族时,外来民族常常会采用暴力压制,迫使当地人受范。有力量压制时,他们表面顺从却面从腹背,一旦压制的力量松懈,他们会立即谋反。这虽然可悲,却是人世间的常态。

我该怎么办呢?作为企业的负责人,我有权解雇他,同时也能在别的员工面前树立我的权威。但采用这种方法,只要我一转身,员工就可以阳奉阴违,事情肯定做不好。要让员工真正忠诚于你的公司,要做到不管领导人是否在场,都能一如既往地拼命工作,只能想方法取得员工的信任和尊敬。对待本国员工其实也是这样。

怎么做才能得到对方的信任和尊敬呢?那就得靠优秀的人格。如果员工能发自内心地认同,“那是一位人格高尚的人!”这就是取得对方信任和尊敬最好的方法。

要赢得别人的尊敬,企业就必须具备特别优秀的品格,就是要像塑造人的“德行”那样去塑造企业的“德行”。这个“德”字,虽然来自中国,来自东亚,但能够超越人种、语言、历史和文化的障碍,能够打动世界不同国家的人们的心,超越国界,普遍适用,万国共通。

以跨国经营为主要业态的21世纪,一个企业能不能发展,海外员工对于公司本部是否抱有信任和尊敬之念,这是大企业成败的关键。

本文得到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的大力协助。

企业经营的哲学第8篇

关键词:管理哲学;创新;企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C9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9-0194-02

瑞士经济学家肯德讲过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 “19世纪是工业世纪,20世纪则作为管理世纪载人史册”。当20世纪悄然逝去,管理哲学开始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有学者甚至断言:管理哲学的崛起,把管理从“科学”引向了“哲学”。尽管这一论断还有待验证,但可以肯定的是,管理哲学在今日的兴盛,绝非人为操作的学术泡沫,是有其深刻的社会与历史根源的。

一、哲学与管理学融合的必然性

从现代管理思想的历史来看,管理学的研究就一直处于一种发散式的发展状态:人们对管理的职能、原理、方法甚至管理的定义缺乏统一的解释。在整个知识体系的构建上,现代管理学与其他学科相比仍显得杂乱无章。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美国学者孔茨对“现代管理学丛林”先后进行的两次综合均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它只是一种简单的归纳与组合,而非建立于坚实哲学基础上的统一与整合。这种哲学基础之所以如此重要,就在于作为一种世界观,它首先构成了知识的基础,并为各门具体科学奠定了基本的理论前提和思维方法。毕竟,管理学虽然主要是一门经验科学,但它的前提性、基础性问题属于超越经验的哲学研究对象。因此,哲学对于管理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二、管理学是科学性、艺术性和哲学性的统一

人们对管理哲学的认识,虽然充满了意见纷争,但也达成了部分共识,即管理哲学处于管理学和哲学的交叉领域,属于一种部门哲学。当然,这种交叉不是管理学与哲学的简单叠加,也并非简单地将哲学推演到管理学之中的结果,因为哲学本来就是管理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当今那种将管理学定位于“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的做法,正好忽略了作为其理论基石的哲学层面的问题。哲学并不独立存在,而是深深渗透在一切具体科学之中,它们相互贯通,共同构成一个相互联结的知识总体。而在这一知识总体中,哲学处于深层地位,它所关注的是各种知识领域中的深层理念,如各种具体学科研究的前提假设、基本原则、文化理念和思维方式等。对于管理研究而言,它既可以是一门科学,又可以是一门哲学,而二者在实践中的有效应用就会形成所谓的管理艺术。因此,从更全面的意义上讲,管理应该是科学、哲学和艺术的“三位一体”。

三、哲学视角下的中国特色管理模式构建

纵观管理科学发展史,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经历了“古典管理”、“行为科学”、“管理丛林”,直至今天的“企业文化”阶段。中国式管理该何去何从?是实现管理的跨越,还是跟随西方的发展,还是创造有独特文化内涵的管理模式。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应该是“创新、文化、可持续”三者的统一,其中,创新是驱动、文化是内核、可持续是目的。

(一)创新是中国式管理模式的驱动力

在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中,由于不加分析地照搬西方管理模式,常常造成两方面的不好影响:一是由于西方管理多重管理技艺而不重管理哲学,把管理简单化、定量化、制度化、忽略了人的内在因素;二是由于我国在建立管理学学科的初期,其内容大多是照搬西方而来,因为其构建都是属于西方管理学的内容,案例上也更多引用西方的案例,对中国的管理学思想忽略非常严重,一旦单纯的将这些西方知识用于东方社会的管理实践,就会出现不小的问题。

因此,走“综合创新”的管理科学之路,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学模式,在丰富的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努力找寻东西方文化和中国现代管理的结合点,是新形势下的必然选。创新是管理过程和一切经营活动的最根本驱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突破口,循规蹈矩的习惯和势力就不能够被打破。

1.创新的动力来源。创新的压力有多方面,有来自竞争对手、有来自顾客的需求、有来自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化、有来自企业自发的需求,任何被动的创新,都不足以引领一个企业或者行业的发展,只有来自企业自身的、自发的需求,才能够真正的推动创新,向前发展才能够真正的产生巨大的乘法和示范效应。

2.创新的内容。创新的内容包括企业管理观念创新、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创新、企业管理制度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创新、企业形象管理创新,

3.创新的流程。创新的内容可以包括很多方面,但是从流程上就可以归纳为三个流程:思想上产生冲突、制度是实现突破、方法上产生替代,三者缺一不可。任何一个创新的流程,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从无到有,从认识到认知,从认知到创新的过程,它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企业原有管理模式的不满或企业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危机,使认识上与原有管理理论思想的冲突;第二阶段是因为认识到企业现有管理手段、方法的落后,而对新的管理理念和成功经验主动去认知,有借鉴和学习的意愿;第三阶段是创新过程的实施阶段,这个阶段是将企业之中不满的因素、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成功的创新案例组合到一起,加以总结、提炼、加工,在重复、渐进的不断尝试中寻求一个最佳创新方案;第四阶段是创新后的管理体系要得到组织内部和外部的一致认可,包括对创新内容的适应过程;创新过程中消极因素的规避问题;创新收益的评价等各方面有利,不利因素的综合分析、认可过程。

管理创新的最初阶段首先要得到组织内部的一致认可,这是管理创新得以执行的基本前提,创新的管理需要拥护者,并且需要在最短时间内取得成果来证明创新的有效性。即使有些创新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有理论认证的创新也能增加创新者和支持者的信心。

(二)文化是中国式管理模式的内核

从管理哲学的视角来看,管理决不仅仅是一种工具、一种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一个价值实现的过程。因为任何管理都不仅仅要满足组织目标的实现,而应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展开与实现人的自我价值。由此,任何管理组织、管理方式、管理方法与管理行为都应该指向这一终极目标,并以这一目标的实现状况作为标准来评判、矫正、重建管理组织、管理方式与管理行为。毋庸置疑,就管理科学总的发展趋势而言,管理科学正在经历着由“物本”管理向“人本”管理的转化,对管理文化和管理伦理的认识和分析已成为现代管理科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而“以人为本”,重视企业发展中人才的要素影响,重视组织精神和组织价值理念的培育,把员工素质的提高作为组织绩效提升的重要手段,更成为当前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

二十世纪八十年中后期企业文化理论被引进中国,我国企业界和学术界开始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国情对企业文化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为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尽管我国学术界和企业界对企业文化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对企业文化理论认识加深,企业文化的研究也从定性研究到重视定量研究,从多个角度建立了企业文化及其测评的模型,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我国的企业文化基础理论和企业文化建设模型几乎都是舶来品,还没形成适合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企业文化理论及基础模型。企业文化建设与国外先进企业文化先比也有很大差距,除了少数企业文化己经到了深化提高阶段外,大多数企业文化仍处于基本形成和探索时期,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1.经营管理者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要认识不足;2.企业文化功利性太强;3.将企业文化建设看作是思想政治建设、制度建设和文娱活动等;4.企业文化建设模仿性严重,缺乏企业个性与创新;5.企业文化与经营实际言行不一。究其原因,我国企业文化建设问题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1.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持。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起步比较晚,市场机制不健全,政府的经济职能也有待转变,使得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的支撑,对企业文化建设水平形成制约;2.经营者对企业文化内涵认识不够透彻。部分企业经营者都企业文化的认识存在偏差,将企业文化片面的当做是思想政治建设、文娱活动或是制度建设;3.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的影响。传统文化中的家族观念、人情关系等思想在企业中盛行,使得企业规章制度的力量得不到发挥,制约着企业文化的发展;4.企业经营者自身素质不够,缺乏对企业经营的正确认识。我国大部分经营者都是在被生活逼迫无路可走之下选择经商的,经营企业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企业仅是他们获取财富的工具,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就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缺乏对企业经营本质和目的的正确认识。企业经营获取利润是没有错的,但是企业经营获利的本质、目的、正确手段应该是什么?我国大部分经营者都没能对这些问题进行正确的思考。在这种功利性的价值观念的指导下的企业文化建设要么体现出极强的功利性,要么就是空谈美好的文化理念而无法将其付诸于实践。甚至有少部分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只要搞好产品、制定好制度及目标、计划等能获取利润就可以了,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经营没太大关联,企业文化建设仅仅是为了顺应潮流,给企业穿上一件漂亮的外衣。

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虽然是有多个因素的影响,但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与国外成熟、优秀的管理哲学在企业文化中的重要作用相比较,我国企业经营者管理哲学在企业文化中的作用不明显。绝大多数企业经营者缺乏正确的、优秀的管理哲学以及将正确的管理哲学转化为企业文化的能力,对企业文化及企业经营的本质、目的、理念、方法等认识不够全面、透彻,提炼不出既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又能符合企业实际,推动企业经营发展的价值观念。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不能很好的处理好企业内外部的各种利益关系,得不到企业内部成员和社会公众的共同认同,导致企业文化建设出现各种问题,最终使得企业文化建设无法对企业经营实际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严重的制约了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和发展。

现代企业处于复杂、变换的环境中经营,需要处理好企业内外各种关系,而且从现代企业经营环境来看,知识的作用越加明显,优秀的企业文化必定是注重社会责任、创新和诚信的企业文化。没有优秀的管理哲学为指导,是不可能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的,我国企业经营者优秀管理哲学的缺失将成为制约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文从管理哲学这一视角来研究企业文化,并对通过稻盛和夫优秀的管理哲学及其在企业文化中作用的案列研究,分析我国企业文化问题的原因,探讨培育我国企业经营者优秀管理哲学,有效建设我国企业文化的途径。

(三)可持续实施目的

管理模式的建立要促进经济发展,因此,不能脱离当前的生产力水平。同时,又必须将短期利益与长期发展相结合,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问题,尽可能多地吸收先进的、代表前沿动向的管理理念、手段与方法。在理念上应当保持以代表时展和民族文化核心为基础,在手段与方法上应当吸取最能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比如创新理念、知识是最为重要的资源理念、管理终极目标理念、组织学习及社会学习理念、组织结构倒置理念、跨文化管理理念、虚拟企业、动态联盟、企业再造等一系列理论和理念。贯通运用能大大提高管理操作模式的先进性和前瞻性,使其具有较长的寿命周期,以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知识和信息成为最重要的经济资源。知识经济初见端晚,尽管我国仍处在体制转型和多种经济混合的状态下,但世界经济已进人知识经济时代,各经济社会在追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注意到由知识推进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传统经济资源的稀缺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得知识与信息已成为最重要的资源,知识在创造社会财富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已成为创造物质(财富)的重要工具。

2.学习是未来企业生存的基础。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组织间的关系不再是单一的竞争,相互间的合作乃至双赢已成为社会愿意接受的观念。获取成功越来越强调组织与集体的作用,团队精神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为此,组织必须有能力吸取外界的长处而不断地改善自身,通过组织使命来体现并建立组织与团队的共同愿望。学习型组织是由彼德・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首先提出的,他认为要达到学习型组织需要有这几方面的扎实基础:系统思维、自我超越、改变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望和团队学习。未来的企业应加强考虑企业的学习能力,以便组织具有来自自身的再造能力,并保持可持续发展和竞争优势与经营特色。

参考文献:

[1] 尹毅夫.中国管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 葛荣晋.中国管理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企业经营的哲学第9篇

摘要:作为一种新兴公益组织形态,社会企业以商业方法来实现自我造血,解决社会问题。然而社会企业组织目标的公益性决定其在市场竞争中居于劣势,亟需形成一套良好的营销哲学去指导其市场营销行为,提升其自我造血能力。本文从内部营销哲学、整合营销哲学、关系营销哲学、绩效营销哲学四个维度,对本土社会企业所秉持的营销哲学特点进行剖析;并就个人因素、社会因素、组织因素建构本土社会企业营销哲学形成的影响因素概念框架;以期为社会企业建立更具市场竞争力的营销哲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 :社会企业营销哲学影响因素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市党校(行政学院)系统2014年课题“从单向度到循环:现代公益组织的走向——社会企业与非营利组织的比较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828(2015)01-0081-10

DOI:1 0.3969/j.issn.1672-4828.2015.01.008

段佳佩,上海市长宁区行政学院助教,社会工作硕士(上海 200050);吕静淑,台湾东吴大学社会工作学系讲师(台北 11102),台湾东海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博士生(台中 40704)。

一、引 言

近年来,以非营利组织为代表的第三部门因“自我造血”功能不足遭遇“志愿失灵”的瓶颈。社会企业作为一种新兴公益组织形态,以商业方法来实现自我造血,解决社会问题。与传统商业企业相比,社会企业的公益目标对其市场营销提出更高挑战,在市场竞争中居于劣势。因此,社会企业需要一套良好的营销策略促进自我造血功能的实现。然而,目前尚无一套完整理论为之提供指导。在此背景下,探究本土社会企业应秉持怎样的营销哲学指导其营销行为,以获取更多支持合作及资源,无疑是对造血之“元”——营销哲学的追问,这对于发展社会企业营销理论及策略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国内外相关领域学者开始关注社会企业营销问题。学者Bull和Crompton(2006)的研究显示,社会企业正在运用一些具体的营销技巧,如口碑宣传、网络应用等。学者陈吉(2012)的研究发现与之不谋而合:北京的社会企业都注重营销策略的运用,如通过互联网进行自我展示,应用宣传片和媒体采访来提高曝光度知名度。也有研究探讨社会企业营销的独特之处,学者吴耿铮(2011)将社会企业的营销和营销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提出的营销3.0概念趋势相结合,提出价值观营销的概念。然而,社会企业营销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鲜有涉及社会企业营销的“顶层建筑”。Bu11(2007)在其关于社会企业的研究中指出,社会企业的管理缺乏各种管理技术和能力,特别是市场营销能力不足。社会企业亟需从更高层次即营销哲学的层面总结可以指导自身营销行为的理论,因为营销哲学决定了营销理念与营销方法,但目前鲜有研究者对此进行研究。

本文采用典型个案研究法,以目的性抽样的方式从人驻上海公益新天地园的公益机构中选取5家社会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文章以社会企业营销哲学为核心,借鉴全方位营销导向的理论框架,具体运用扎根理论资料分析方法对原始资料进行解构分析,以期能提炼本土社会企业营销哲学的特点,分析其影响因素,并对本土社会企业形成有利于提升其市场竞争力的营销哲学提出相应建议。

二、本土社会企业营销哲学的特点分析

本文以全方位营销哲学导向为分析框架,对本土社会企业营销哲学特点加以分析。

(一)内部营销哲学:价值认同与身份归属

1.身体力行:内部员工的说服力

本土社会企业的内部营销哲学中,满足员工本身需求的目的不全然是为了吸引和留住员工,最主要的目的是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起到示范和社会价值导向的作用。例如Case l、Case4、Case 5的正式员工和管理层中,有相当比例来自组织所定位服务的残疾人群体。同时,在社会企业的商业模式里,社会企业为解决社会问题而生产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占用了组织内部绝大部分人力成本。换言之,被同样的社会问题困扰的员工正在致力于自身问题的解决。这无疑是社会企业营销哲学的精粹(我们展现的是盲人舞蹈……内场都是残障人的观众,一万人的场地有超过3000个残障人来观看。Case 4)。

2.无形资产:制度培育员工的情感归属

员工对社会企业的情感联系和认同也同样可以同该企业的组织规范化程度相联系。Case3内部管理方式中,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主动申报制度”和公开透明的“公示制度”体现了其作为社会企业独特的内部营销哲学,使每一位员工对组织都建立了强烈的认同感和尊重感,并形成社会企业的“无形资产”(每个人到月底就自己参照积分薪资标准主动申报积分,全部在群里公开……很多人说包括和许多大型NGO相比,这里让他印象最深。Case 3)。

(二)整合营销哲学:聚焦稀缺市场与缝隙市场

整合营销以消费者为核心重组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社会企业以解决社会问题为企业目标,原本所面向的社会问题即是企业行为的核心,而社会问题本质上是特定人群的需求。

1.细分市场:社会问题的任何解决途径都是一种潜在的稀缺市场

我如何解决问题?对社会企业而言,社会问题就是它所看到的社会需求。其从组织使命到宗旨都面向特定的社会问题和特定人群需求。即使是针对同一社会需求的社会企业,通常也会根据自身优势资源,从不同层面去协助“客户”解决其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因此每一种社会问题的解决途径都可能成为社会企业可拓展的业务范畴。Case 1和Case 5画向同一“客户”群体——聋人,就给出了不同答案:Case 1针对聋人青年大学生的设计天赋和才能,解决他们的就业和社会适应问题;Case 5针对聋人的听力问题给出了向他们提供远低于市场价的优质产品的答案,并通过残疾人就业示范以引导社会对残疾人的接纳度(未来市场是小而精……需要考虑的问题是自己的机构特色是什么。Case l)。

2.准确定价:缝隙市场的阶梯型价格定位

为解决问题,我付出的成本有多少?同一社会问题可能同时涉及同类别、不同层次的目标人群,一是有一定消费能力的;二是没有消费能力或者消费能力低下的。本土社会企业通常制定阶梯型价格标准进行收费服务。以老龄化社会问题为例,不同层次的老年人需求不同,面对有一定经济能力的老人,他们可_以选择Case 2提供的有偿服务,例如计算机技能培训;同时,社会价值导向下的营销思路决定他们将关注政府尚无暇兼顾的社会问题,并制定更低的价格阶梯,在Case 2中,他们通过网络平台建设使之互助以解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老小孩社区的老人年纪还算轻,没有失能失智,也有一定经济条件——政府没有余力关注他们,但他们也会有问题。这个网站就是互助式的,让他们自己帮助自己,将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Case 2)。

(三)关系营销哲学:社会价值引导经济和社会利益的双重实现

关系营销的主要目标是与重要团体——顾客、供应商、分销商和其他营销伙伴建立长期、互惠的满意关系,以便获得并保持长期的业绩和业务(Gummesson,2002)。

1.多元客户:社会问题“需求者”与“解决者”

谁是客户?特殊的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双重导向使本土社会企业“客户”群体类型更加多元化: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普通消费者、社会企业公益目标指向的社会弱势群体、企业、以及政府。前两类客户群体存在同质性较强或部分重合的特点,例如Case5所生产助听器是为了帮助大多数聋人都能负担得起高质量的产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土社会企业将政府视为客户的理念。传统“政府一社会”合作模式中,政府往往扮演着更为强势的角色,比如资源提供者、项目提供者,很少将它放置在市场环境中来看待。本研究发现,将政府看作项目提供者去对待需要消耗大量精力在投标竞标上,而反之则更有利于社会企业循环造血、扩展规模(把政府当成你的客户,不然如果只是承接政府的项目,政府每年就关注一万个失智老人,你就只能做这一万个。Case 2)。此营销思维模式的最大裨益在于同时追求自身利益及社会问题解决的最大化。

2.吸引新顾客:质量和价值观合二为一

怎样吸引新客户?商业企业依靠品牌质量以及社会责任,但社会责任践行呈现较多工具性色彩。社会企业营销思维独特之处主要包括两点:第一,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源于公益目的,服务于公益目的(我带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去接洽一些演出,主要依靠共同的价值理念。Case 4)。“源于公益目的”在于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者是社会问题的主体,“服务于公益目的”体现在其面向的对象也是社会问题的主体——他们实现的不仅是一场精彩演出,更是残疾人社会价值的传播与彰显。社会企业也通过规范化体制机制确保高质量的产品服务输出(我们有流程、有专门的企业白皮书等……Case 3)。第二,超越营利与非营利,企业及非营利组织在能力范围之内解决社会问题,不踏足超出项目成本之外的领域。而社会企业兼具两者的追求:实现盈利所需付出的前期成本、以及对社会公益的追求,其营销思维呈现出超越营利与非营利双重领域的趋势(去一次两堂课给200元,不赚钱,企业不会做这个……纯社会组织也绝对不会去做这个,他们一分钱一分货,超出能力就不干了。Case 3)。

3.留住老客户:自发情感和认同感

为维持稳定的自我造血系统,本土社会企业除了保证质量(我们对助听器有严格的测试标准……有每周、每月、每年的售后服务。Case 5),其营销所依凭的还包括以下两点思路:第一,自发的情感。(我们将老小孩网络称之为“有温度的网络”。Case 2)。传统商业营销中,其对“情感纽带”的定义主要是习惯性消费产生的品牌依赖感、以及以某种程度的“道德绑架”。第二,建立认同感。客户对社会企业的认同感会成为他们选择这家社会企业的重要理由,这种认同感的建立主要依靠社会企业公益性的体现(老年人团体自主管理这个网络社区……我们会提供很多资源……他们觉得我们真正在给他们服务。Case 2)。

4.促成长期关系:“可重复购买”的刚性需求

本研究发现商业企业与本土社会企业的合作大多是短期性的,因为商业企业更看重社会企业的社会价值交换,比如声誉和赞扬,而这种非物质的报酬不会因为投资的短期性、间断性受到太多影响。菲利普·科特勒(2009)指出,推销者要知道怎样去研究和了解对方的需求,以设计一种有价值的贡献去满足这些需要。本研究发现,如果社会企业及时在营销思路上重视分析现状与优势,将对方实现社会责任的价值需求和对产品服务的刚性需求连接起来,那么通过可重复购买可促成长期合作(我们现在做的东西可以重复购买,你今年做得好,可能明年企业还会找我,这些客户就能变成长期客户。Case l)。

(四)绩效营销哲学:绩效衡量标准相互统一并行不悖

商业企业的绩效营销强调企业在经营活动之外承担起一定社会责任,但其最终目的仍然是服务于自身营利及利润分红目的。同时,营销者需要平衡调整公司利润、消费者需要和公众利益三个彼此经常冲突的标准之间的关系。而社会企业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组织使命;公司利润是为了扩大公益影响范围;同时,消费者的需要往往植根于社会问题。因此,对社会企业而言,利润、消费者需要和公众利益这三条标准相互统一,并行不悖,其绩效衡量标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为公益(创业者的初心如果是想帮助更多人,一定是走社会企业的模式,如果他就是帮助周边的人,就围绕政府把这个项目承接好就行。Case 2)。然而也存在问题:目前大部分社会企业规模较小,缺少有专业知识的财务人员,致其绩效营销缺乏专业性,财务可衡量性不足。难以从品牌建立和客户群增长方面,以及财务和可盈利能力等方面,证明社会企业目前营销投资正确性的作用,从而影响其营销哲学的完善。

三、本土社会企业市场营销哲学的影响因素分析

为解构本土社会企业营销哲学影响因素,促使本土社会企业建立起有利于组织生长发展的营销哲学,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式,在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对访谈资料进行处理并建立理论。

通过对资料进行一级编码(开放式登陆),最终抽象出48个概念,共13个类属:个人经历;创业初衷;性格;个人素质与能力;个人社会资本;组织社会资本;组织成员身份;组织运行经验;社会文化;社会需求;政治环境;市场环境;公益环境。为发现和建立上述概念、类属间的关联,表现出原始资料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将13个影响因素进行二级编码(轴心登录),发现其存在着一定类属关系,如表2所示。

通过三级编码(核心式登陆)对前人研究发现进行综合分析,对现有概念类属进行补充和发展。学者尤金尼·麦卡锡(2006)提出要考虑企业的资源与营销目标,进而提供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或服务,这说明“组织资源”对社会企业形成营销哲学具有影响。因此本文将“组织资源”归纳在“组织因素”类属中。学者许广永等人(2012)提出,所有的企业都必须从“社会企业是什么”这个层面,明确企业的定位,这不是一种企业自己的发明和创造,而是从商业角度出发的一种企业自我发现;这表明企业营销策略及战略定位的前提是其清醒明确的自我认知。由于认知水平具体主体多样,因此本文将“企业自我认知水平”归纳在“组织因素”类属中;将“社会企业家对营销策略的认知水平”归纳在个人素质与能力类属中。因此,最后得出的形成影响因素共计l4个类属,三个主类属。社会企业营销哲学的影响因素概念框架如下图所示:

在本土社会企业营销哲学的形成影响因素概念框架中,个人因素(社会企业家)、社会因素、组织因素是三大主类属。在“个人因素”主类属中,包括个人主观、个人客观两大因素组。个人主观因素组包含初衷、性格、个人素质与能力等三个因素;个人客观因素主要是指外在于社会企业家个体,并且业已对其发生作用的事件或关系的总和,主要包括个人经历、个人社会资本两个因素。其中“创业初衷”、“人脉”(即个人社会资本)、“素质能力”、“个人经验”提及次数较多,较其他因素而言,是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组织因素”主类属包括组织社会资本、组织资源、组织运行经验、组织自我认知水平等四个因素。其中“组织运行经验”及“组织社会资本”因素被提及次数较多。“社会因素”主类属包括社会文化、社会需求、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公益环境等五个因素,“政策环境”被提及次数最多,其余各因素次数基本相当。

三大类属相互并列,具有相互独立性,共同构成本土社会企业营销哲学的形成影响因素结构。其相互并列性是指三者分属不同系统,“个人因素”属微观层面,其对营销策略的影响机制具有内生性,通常指社会企业家个人对组织营销策略的影响,且先于社会企业组织形态而存在;“组织因素”属中观层面,需由组织身份出现才能对营销策略施以影响,例如组织之间合作而产生的组织社会资本等;“社会因素”属宏观层面,其主体与社会企业相互独立,如社会公众与政府等。 ,三大类属也具有动态关联性。“个人因素”会随着组织内部人员变动、运营经验等组织因素变化以及外部环境变化而随时发生调整改变。“组织因素”则通常由社会企业家及其合作伙伴、工作人员为基本细胞相互互动而形成“个人因素集合体”,其中任意一个细胞发生变化都有可能对组织因素施以影响。同时,组织因素也会按照社会环境进行自我调整(从07年博客出现开始,也有了WEB2.0概念,我们就做了个以博客为核心的社区,让老人在这个网上能有自己的东西……Case 2)。“社会因素”虽不常因组织或社会企业家个体而发生变化,但也可能会因为社会企业整体发展状况而发生相应变化,例如我国目前没有一部法律来规范社会企业,从管控角度来讲,出台相关法律是大势所趋。

社会企业营销哲学的形成是三大主类属并14个因素(类属)共同作用的结果。对营销哲学形成影响因素的探究,对于完善及充分激发其造血之“元”功能、促进社会企业形成良好自我营销与市场营销策略、提升自我造血能力具有关键意义。

四、研究讨论

(一)本土社会企业营销哲学适切性探讨

1.从基本需要到特殊需要的营销哲学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在不同时期存在着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种基本需要;它们是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的,只有当低层次的需要被满足,人们才会追求较高层次的需要。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也加速了社会问题的发生及多元化趋势。从本土社会企业市场定位来看,养老、残疾人生活与就业、青少年托管、教育及心理健康等领域涵盖了上海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同时,社会企业的“客户”不仅是正在面临社会问题的个体,还包括能够协助社会企业解决社会问题的“问题解决者”,包括需要履行社会责任的商业企业和寻求政府失灵对策的政府部门等,他们也存在自己的“特殊需要”。本土社会企业的营销哲学能够及时意识到这一点,针对不同对象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

2.基于交换共赢的营销哲学

本土社会企业面向不同性质的对象,除了明确的组织使命和社会价值,其用以交换的内容会有所区别,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是面向客户的交换内容,以此换取组织生存扩大和解决社会问题所需要的资金;面向内部的营销哲学中,解决其生存、生活问题本身即是交换物。交换理论认为,任何事物(无论是物质或非物质的东西)均有自身的价值;人们都是在权衡了行动过程之利弊的基础上选择最有吸引力的东西之后才有所行动的,也就是说,人在交换这种互动过程之中是“理性”的。在交换理论的价值命题中,人们采取行动的可能性和行动结果对他的价值成正比。因此,社会企业立足社会价值及其社会功能的营销理念具有极大合理性。在理性命题中,行动(可能性)=(报酬)价值×(获得此报酬)概率。本土社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检视其营销哲学发现仍然存在需继续思量之处:交换过程中的主体都是理性主体,如果和普通商业企业提供同等质量的产品,虽然常常能够以价值取胜,但并没有获得客户忠诚度的绝对优势(企业作为年度礼品买你的画是一次性采购,很少会重复的去买你这个东西。Case l)。

(二)社会企业家:影响本土社会企业营销哲学形成的中枢神经

本文对原始资料进行一级登陆的过程中,共提取了48个概念和13个类属,与社会企业家个人直接相关的概念为26项,5个类属,占到总概念数的半数以上,类属总数的半壁江山。有理由相信,社会企业家能够从最大程度影响社会企业的营销哲学导向。

以关于政府监督的营销哲学为例,本次研究中,部分社会企业对于政府监管呈现出消极的认知和态度(我一直认为在目前中国如此不完善的体制下,社会企业就是良心企业……不然我完全可以自己创办一个公司,赚到的钱该怎么用就怎么用……所以不需要监管;真正需要监管的,他不一定监管到位。Case X),在部分社会企业家看来,政府监督并无必要,也因此其营销哲学将不会把政府当做是合作伙伴。然而在一个纯然依靠社会企业自我监督的环境里,难以确保不会存在将社会企业作为谋取私利的渠道的个例。社会企业积极为政府建立相关监管标准提供支持和建议,有效防止可能发生的腐败问题,是提升组织透明度和社会公信力的、更为睿智的营销哲学。

五、研究建议

根据营销哲学影响因素分析,社会企业若要形成更有利于自我造血功能运作的营销哲学,需得社会企业家个人、社会组织、以及社会环境共同发挥作用。

(一)社会企业家层面

1.提升个人素质

通过强化营销管理及相关专业的进修学习,不断提升专业素质;注意收集、观察、分析社会热点,并以强烈的问题意识代人观察过程;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和感染力、感召力,吸引具有多元专业背景和视角的人才加盟社会企业,充实营销智囊团。另外,需要树立对政府监督管理的健康认知态度,主动与政府系统展开合作,学习有利于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的合作艺术。

2.再造个人经历

社会企业家通常会主动在访谈中提及个人经历对组织营销理念的影响(我很长一段时间是在外资企业金融行业工作,具备好的工作方法。Case 4);对于国外社会企业公益理念的吸收(2010年我参加了英国领事馆社会企业家培训项目,感觉做公益和做社会企业完全是两件事情。Case 2)。社会企业家的过去经验虽无可改变,但可以通过未来的体验影响自己的营销哲学,从各类社会活动中汲取商业组织、非营利组织的经验思路,以及从各国社会企业的营销策略中提取能为我所用的经验思路。

3.拓展个人社会资本

利用公益生态圈积累、拓展个人社会资本,能够为社会网络还不太发达的社会企业家建立其营销哲学提供关键性支持。目前最便捷的途径是利用公益新天地园社会企业聚居的特点以及政府搭建的各类平台迅速积累个人社会资本。

(二)社会企业组织层面

社会企业组织层面中社会企业运行经验及组织社会资本直接影响社会企业的营销哲学建立。

1.完善绩效营销哲学

本土社会企业需要进一步增强其财务可衡量性,促进组织“解决特定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的宗旨目标得以以量化标准进行衡量,以此评估其营销努力创造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通过衡量实际绩效与计划绩效的比较,采取行动纠正偏差或修正不适当的标准,同时检视其营销策略的有效性以及未来的营销思路。

2.充实交换价值的营销哲学

上文提及理性行动命题,即行动(可能性)=(报酬)价值×(获得此报酬)概率,并提出本土社会企业虽然常常能够以价值取胜,但是并没有获得客户忠诚度的绝对优势。因此本文认为社会企业可通过两种途径提升获得客户忠诚度的可能性:一是通过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定位稀缺和缝隙市场的方式,提高(报酬)价值。二是提升获得报酬的概率,如,针对不同人群,提升服务和产品获得的便利性(如Case 3中在市郊建立青少年托管服务提升市郊居民服务的可获得性);针对不同价值取向的主体采取不同的价值提升策略,如,商业企业需要通过体现社会责任建立品牌形象以获得无形报酬。然而,并非每个社会企业都有此幸运和机遇,因此需要注意公益生态圈的建立问题。

(三)政府层面

1.正确认识社会企业存在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虽然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开始熟悉社会企业这一新兴组织形态,但社会企业的存在还是不免遭到诸多因政府对其认识不足而产生的各种困境(政府仍然认为社会企业是慈善机构和志愿者,而非一个可持续的社会企业商业模式。Case 5)。也有观点认为在非营利组织尚且处于发展阶段的情况下,谈论发展社会企业这一新兴组织形态为时过早。但社会企业是非营利组织的新型形态,不仅是非营利组织发展的趋势,更是与之并行不悖。原因基于以下几点:第一,社会企业致力于能够持续的自我造血和自我维持,这能够从一定程度上解决非营利组织生存困境的问题,回应本土非营利组织独立性不足的质疑;第二,社会企业关于市场选择的营销哲学能够指导其更加自由自主地去发现并缓解某项社会问题;第三,关于绩效营销的营销哲学,指导其不断扩大公益服务范围。关于关系营销的营销哲学则能够指导其更加长远地关注某一社会领域的问题。

2.出台相关政策、提供法制保障

从2004年社会企业的概念引入我国至今,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仍然滞后甚至缺失,以至于本土社会企业的营销哲学难以将政策作为有力的参考和依据。本研究认为可以适当借鉴参考国外相关政策。第一,发展战略方面。成立专门指导研究小组、部门和办公室,研究并推动社会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如美国政府的“社会创新与公民参与办公室”(SICP)和英国贸易工业部在2001年成立的“社会企业小组”等(陈雅丽,2014)。第二,财政、税收政策支持方面。一是可以通过直接补贴或间接补贴的方式,为成立初期的社会企业提供财政补贴和其他物质性支持,如设定一定经费比例专门向小型社会企业采购;二是通过税收减免的产业政策导向引导社会企业发展,鼓励民间社会资本投向社会企业(刘小霞,2013)。如意大利法律规定,社会合作社享有不征收或只征收4%增值税(商业企业为20%)等税收优惠等(Thomas,2004)。第三,法律规制方面。一是通过立法解决本土社会企业身份合法性问题,给予其相应的法律身份。如韩国政府颁布《社会企业促进法》中的认证方式等。二是在资产锁定、利润分配等法律法规方面,可参考英国“社区利益公司”(CIC)法律架构。三是出台相应制度促进社会企业运转透明公开,由政府和第三方机构来实行对社会企业的监督。

3.搭建渠道和平台,引导社会认同

社会企业的营销哲学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和社会价值的影响。例如Case 1得益于政府牵线登上某档电视节目;政府搭建的公益新天地园平台是驻园社会企业获取客户的主要渠道。目前社会对于社会企业身份的知晓度和认同度缺乏。立足政府具有广泛号召力影响力的本土实际,政府有责任引导社会形成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未来公益发展趋势的公益观念,使之形成现代公益理念,如公益组织也应当能够自我造血。

[

参考文献]

[1]陈吉,2012,《北京市社会企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二I匕京:华北电力大学硕士论文。.

[2]陈雅丽,2014,《社会企业的培育与发展:英国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社会工作》第3期。

[3]菲利普·科特勒(美)等著,2009,《营销管理》,卢泰宏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刘小霞,2013,《我国港台地区社会企业发展策略及对大陆的启示》,《社会工作》第5期。

[5]吴耿铮,2011,《“营销3.0”概念与“社会企业”商业形态的结合》,《现代商业》第35期。

[6]许广永、李冠艺、张吴,2012,《社会企业与商业企业市场营销的比较分析及建议》,《华东经济管理》第26期。

[7]尤金尼.E.麦卡锡(美)等著,2006,《基础营销学》(第1版),梅清豪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8]Bull M,Crompton H.,2006,Business practices in social enterprises,Soc,al Enterprise Jouma/,2(1): 42-60.

[9]Bull M,2007,“Balance”:the development ofa social enterprise business performance analysis tool,Social Enter-prise Joumal, 3(1): 49-66.

[lO]Gununesson E.,2002,Relationship marketing in the new economy,Joumal of Relationslnp Marketing, 1(1): 3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