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社会调查四要素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04 09:28:47

社会调查四要素

社会调查四要素第1篇

调查报告是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调查研究后,将所得的材料和结论加以整理而写成的书面报告。调查报告的使用范围很广,制定方针政策,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弄清事情真相,扶植新生事物,推广典型经验,都离不开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反映具有普遍意义或带有关键性问题的情况,内容比较复杂,深度广度的要求比较高。广义上说,所有的调查报告都或多或少带有某种研究性质,都是调研报告。而狭义的调研报告指的是以研究为目的写出的调查报告,它不包括反映特定情况、介绍工作经验、揭露特殊问题的专题报告,但它又包含这几方面的内容。

调查报告与一般的调研报告并不一样,主要原因在于调查报告与调研报告的侧重点不同。调查报告侧重调查过程,而调研报告侧重于研究与结果,是以调查为前提,以研究为目的,研究始终处于主导的、能动的地位,它是调查与研究的辩证统一,充分反映调查研究的结果。以前的应用写作只讲调查报告,调研报告成为应用写作的专门体裁和热门话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进入21世纪,我国各项事业突飞猛进,不仅党政机关需要大量的调研报告,企业集团为了适应激烈竞争的形势,也需要更多的调研报告,因此,调研报告在应用写作中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

调研报告的写作要抓好三个主要环节:调查、研究、报告。这三个环节中,调查是基础,研究是关键,调研报告的写作是把调查获得的材料所形成的观点,通过布局安排、语言调遣组织成文章。这里,调查与研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之间不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而且相互贯通。调查的目的,在于掌握大量、真实、全面的客观事实和具体数据,对基本情况有一个系统的了解;研究的目的是对已经获取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报告则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用书面形式说明结果。

因此,可以说“调查”是“研究”的事实基础,“研究”是“报告”的理论依据,“报告”是调查、研究的具体体现。

一、调研报告的特点

1.调研报告——目的明确

调研报告不同于调查报告,是因为发生了某件事(如案件、事故、灾情)才去作调查,然后写出报告。调研报告的写作者必须自觉以研究为目的,根据社会或工作的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调研计划,即将被动的适应变为有计划的、积极主动的写作实践,从明确的追求出发,经常深入到社会第一线,不断了解新情况、新问题,有意识地探索和研究,写出有价值的调研报告。

2.调研报告——注重事实

调研报告讲求事实。它通过调查得来的事实材料说明问题,用事实材料阐明观点,揭示出规律性的东西,引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调研报告的基础是客观事实,一切分析研究都必须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确凿的事实是调研报告的价值所在。因此,尊重客观事实,用事实说话,是调研报告的最大特点。写入调研报告的材料都必须真实无误,调研报告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事件经过、背景介绍、资料引用等等都要求准确真实。一切材料均出之有据,不能听信道听途说。只有用事实说话,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研究的结论才能有说服力。如果调研报告失去了真实性,也就失去了它赖以存在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

3.调研报告——论理性

调研报告的主要内容是事实,主要的表现方法是叙述。但调研报告的目的是从这些事实中概括出观点,而观点是调研报告的灵魂。因此,占有大量材料,不一定就能写好调研报告,还需要把调研的东西加以分析综合,进而提炼出观点。对材料的研究,要在正确思想指导下,用科学方法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从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中,找出起支配作用的、本质的东西,把握事物内在的规律,运用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并合理安排,做到既要弄清事实,又要说明观点。这就需要在对事实叙述的基础上进行恰当的议论,表达出论文的主题思想。议论是“画龙点睛”之笔。调研报告紧紧围绕事实进行议论,要求叙大于议,有叙有议,叙议结合。如果议大于叙,就成议论文了。所以要防止只叙不议,观点不鲜明;也要防止空发议论,叙议脱节。夹叙夹议,是调研报告写作的主要特色。

4.调研报告——语言简洁

调研报告的语言简洁明快,这种文体是充足的材料加少量议论的,不要求细腻的描述,只要有简明朴素的语言报告客观情况。但由于调研报告也涉及可读性问题,所以,语言有时可以生动活泼,适当采用群众性的生动而形象的语言。同时注意使用一些浅显生动的比喻,增强说理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但前提必须是为说明问题服务。

一、调研报告的前提——调查研究

要想写出具有科学性、指导性的调研报告,必须进行深人细致的社会调查。而正确的指导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科学的调查方法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认真学习,不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其次要努力深入到基层,扎扎实实地把社会调查工作做好。再次就是要讲究科学的方法,提高调查研究的水平。

科学的调查研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调查研究的具体操作方法要科学。仅靠过去传统手工方式进行调查已显然不够了,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一系列的自然科学研究方法逐渐渗透到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来,形成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现代化的三大特征:数学方法在社会研究中的应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对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渗透;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综合运用。这就为调查研究的方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我们除了要了解并掌握有关普遍调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抽样调查以及文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访问调查法、观察调查法等各种具体的调查方法以外,还必须注重对调查对象加强正确引导,确保其讲真话、讲实话。在实地考察时,要防止被假象所蒙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确保调查的科学性。 二是调查研究的思想方法要科学。(注释:参见1983年1月5日《人民日报》有关专文,提出了政策调查的“十个要点”。)

二、调研报告的材料整理

对调研报告材料的整理,一般分成三个步骤:

l.检查鉴别。首先检查调研报告材料是否切合研究的需要,其次要鉴别事实材料的真实性,数据的准确性,保证材料的真实可靠,确实反映客观实际。

2.制作图表、数表。以其直观形象信息量大,帮助读者理解调研报告内容。

3.分类分组。调研报告材料分类的标准,依研究目的而言,可按材料性质分为记录资料、文献资料、问卷资料、统计调查资料等。可根据研究的目的按年龄、性别分类,或按职业分类等。也可分为背景材料,统计材料,典型(人或事例)材料等。

对调研报告材料的分析,应该说是调查研究中的一个十分关键的步骤,是能否将调研报告材料化为研究成果的关键所在。所谓调研报告材料分析,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审查、剖析调查材料中包含的被研究对象的状况、特点、社会背景、基本结构、本质属性与成因、组成因素与相互关系,以及运动机制和结论的过程。对调研报告的调查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最基本的类型是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应该用辩证的观点对待事物,对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一)调研报告材料的定性分析

调研报告材料的定性分析是据事论理,用思辩的方式,依靠个人经验判断能力和直观材料,确定社会现象或事物发展变化的性质和趋向.以划清事物性质界限的方法。定性分析的根本的方法是哲学方法,即揭示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方法。除此之外,还可采用系统方法、逻辑方法,常用的方法有:

1.调研报告材料分析——矛盾分析法

即运用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的原理,具体分析事物内部矛盾及其运动状况,从而认识客观事物的方法。其具体作法分三个步骤:

①从调查所得的大量材料中找到事物的矛盾,即找到问题。因为问题即是应该消除或缩小的差距,差距就是矛盾。

②对事物存在的矛盾进行分类,看它们是属于:历史遗留——现实产生;客观存在——主观思想;自然条件——人为造成;局部——全局;根本——枝节;眼前——长远的矛盾。

③分析矛盾的对立面,考察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其它方面互相依存、斗争、转化的条件,从而把握矛盾的特性。

2.调研报告材料分析——比较分析法

做调研报告常用的比较方法有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常用的分类方法为:先进行比较,弄清事物的异同,根据共同点将事物归集为一大类,然后再根据差异将大类划分为几个小类,依此类推,事物就被区分为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层次的大小类别,明确地反映出客观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调研报告材料分析——因素分析法

即指从调研报告材料中寻找出对事物产生、发展、运动起作用的要素,通过系统分析和科学的归纳,探寻到对事物变化起着关键作用的要素系列,掌握决定事物变化的原因,从而了解事物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方法。运用因素分析法,首先应进行总体分析。

第一步是把蕴藏在现象之中的各个方面的基本因素清理出来,并在初步分析的基础上,将它们按一定的标准组成一个有机的多层面的网络结构。影响事物变化有种种因素,归纳起来可以划分为外因(客观因素)和内因(主观因素)两大因素系列,在这一层面下,又可以从不同角度将因素分为:主要因素、次要因素;积极因素、消极因素;一般因素、特殊因素;直接因素、间接因素;必然因素、偶然因素;历史因素、现实因素;起始因素、终极因素;潜在因素、诱发因素;阶级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或工作单位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等。各个系列因素有可能相互交织,错综复杂,显现出一种网络状态。

第二步就是通过对这一网络的分析,从总体上考察研究对象,分析出现某一社会现象的综合原因。这就要求实事求是地把握诸因素的内部联系,把握其特征和转化规律,对事物的总体进行多维的、系统的,内因与外因,客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辩证的分析。其次是进行关系分析。即对因素与因素之间的各种关系进行分析。要着重分析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功能关系、转化关系、共因关系。共因往往是事物存在或变化的最根本的原因,如诸多腐败现象的产生,其共因是私欲恶性膨胀,再进一步深究,就可找出其根本原因是权力作祟.从而找到问题的关键,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再次是进行因素树分析。即以某一种关键性的因素系列为主要分析目标,予以系统的多层次的剖析,按因素之间的联系绘出因素树图,即:

4.调研报告(社会实践调研报告)材料的因素分析法——因素树图

这样逐层深人,直至找出最基础的原始性要点,即具体行为表现。

定性分析除了以上方法外,还有分析综合法、归纳演绎法、科学抽象法、社区研究法(是以分析社区人口集体与特定生活环境、社会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社区的社会构成、社会功能、价值观念、日常生活及发展变化的方法)、历史研究法等多种方法。

(二)调研报告材料的定量分析

调研报告的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或事物的规模、范围、程度、速度等方面数量关系的情况和变化,进行变量计算和考察分析,弄清其数量特征的方法。简言之,就是从事物数量方面入手进行分析研究。目前,在调查研究中进行定量分析已越来越普遍,使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已成为大势所趋,也是调查研究走向完善的标志。定量分析的 基本方法有:

1.调研报告材料分析——统计分析法

即运用统计学的原理,对调研报告所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处理,分析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数量关系,以揭示事物的性质、特点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和方法。统计分析法包括描述分析和统计推论两个部分。

①描述分析,是把收集到的数据整理加工,找出其中的规律以及现象之间的关系.并用统计量对这些资料进行描述。它主要包括:编制次数分布表.绘制次数分布曲线,测绘现象的集中趋势的离散趋势以及现象之间的相关关系等。例如:我们研究城市居民近五年来生活水平提高的情况,根据调查所得的材料,把每户居民年收人划分为六个等级:2万元以上,17000~XX0元,14000~17000元,11000~14000元,8000~11000元,8000元以下。然后计算每一个等级中有多少户居民,这就是事件次数分布统计。计算各等级居民在全体居民中所占的比重。就是比例分布统计。计算全体居民的平均收人,就是对这个数列的集中趋势的统计。计算全体居民平均相差多少钱,就是离散趋势的统计。

②统计推论,则是指在随机抽样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样本资料对全体进行推论。它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区间估计,统计假设检验。

2.调研报告材料分析——社会测量法

调研报告的社会测量法即通过测量和评定某一社会群体或团体中社会关系或社会意向的一种方法。社会测量法分社会关系测量和社会意向测量两种具体方法。社会关系测量法较为常用,是指将所研究的某一社会团体内部成员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关系状态数量化,从而分析其人际关系的一种方法。运用此法可分五个步骤。

其一,确定选择标准,有六种类型:①工作标准,以测量工作团体内部的关系;②娱乐标准,以测量娱乐群体内部的关系;③社交标准,以测量社交群体内部的关系;④生活标准,以测量生活团体内部的关系;⑤学习标准.以测量学习团体内部的关系;⑥服从标准,以测量被领导与领导之间的关系。

其二,选择指示项。一个标准,可以拟出多个指示项。如服从标准可拟出:你认为本单位谁当领导最合适?谁威信最高?你最不服谁的领导?等等。

其三,制作测试答卷。给出选择标准;限定选择数目;交代测试目的、选择范围(团体之内),说明对测量结果保密等。

其四,填答试卷。当面填写,当场收回。

其五,对试卷进行整理分析。

对调研报告材料的选择,要注意:

1.运用典型材料说明观点。典型材料是最具代表性的材料,它显示着事物和现象的某些本质特征,有着以一当十的力量。

2.运用综合材料说明观点。将一组有可比性的材料进行对比(今昔、成败、好坏、新旧、内外、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等),能使观点更加鲜明突出,增加说服力。

3.用精确的统计数据说明观点。统计数据具有很强的概括力和表现力,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增强调研报告的科学性、准确性和说服力。

三、调研报告格式

1.调研报告的标题

调研报告要用能揭示内容中心的标题,具体写法有以下几种:

(1)调研报告标题——公文式标题。这类调研报告标题多数由事由和文种构成,平实沉稳,如《关于知识分子经济生活状况的调研报告》;也有一些由调研对象和“调查”二字组成,如《知识分子情况的调查》。

(2)调研报告标题——一般文章式标题。这类调研报告标题直接揭示调研报告的中心,十分简洁,如《本市老年人各有所好》。

(3)调研报告标题——提问式标题,如《“人情债”何时了》。这是典型调研报告常用的标题写法,特点是具有吸引力。

(4)调研报告标题——正副题结合式标题,这是用得比较普遍的一种调研报告标题。特别是典型经验的调研报告和新事物的调研报告 的写法。正题揭示调研报告的思想意义,副题表明调研报告的事项和范围,如《深化厂务公开机制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关于武汉分局江岸车辆段深化厂务公开制度的调查》。

2.调研报告的正文。

调研报告的正文包括前言、主体和结尾三部分。

(1)调研报告——前言

调研报告的前言简要地叙述为什么对这个问题(工作、事件、人物)进行调查;调查的时间、地点、对象、范围、经过及采用的方法;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历史背景以及调查后的结论等。这些方面的侧重点由写作者根据调研目的来确定,不必面面俱到。

调研报告开头的方法很多,有的引起读者注意,有的采用设问手法,有的开门见山,有的承上启下,有的画龙点睛,没有固定形式。但一般要求紧扣主旨,为主体部分做展开准备。文字要简练,概括性要强。

(2)调研报告——主体

这是调研报告的主干和核心,是引语的引申,是结论的依据。这部分主要写明事实的真相、收获、经验和教训,即介绍调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主体部分要包括大量的材料———人物、事件、问题、具体做法、困难障碍等,内容较多。所以要精心安排调研报告的层次,安排好结构,有步骤、有次序地表现主题。

调研报告中关于事实的叙述和议论主要都写在这部分里,是充分表现主题的重要部分。一般来说,调研报告主体的结构大约有三种形式:

横式结构。即把调查的内容,加以综合分析,紧紧围绕主旨,按照不同的类别分别归纳成几个问题来写,每个问题可加上小标题。而且每个问题里往往还有着若干个小问题。典型经验性质调研报告的格式,一般多采用这样的结构。这种调研报告形式观点鲜明,中心突出,使人一目了然;

纵式结构。有两种形式,一是按调查事件的起因,发展和先后次序进行叙述和议论。一般情况调研报告和揭露问题的调研报告的写法多使用这种结构方式,有助于读者对事物发展有深入的全面的了解。一是按成绩、原因、结论层层递进的方式安排结构。一般综合性质的调研报告多采用这种形式;

综合式结构。这种调研报告形式兼有纵式和横式两种特点,互相穿插配合,组织安排材料。采用这种调研报告写法,一般是在叙述和议论发展过程时用纵式结构,而写收获、认识和经验教训时采用横式结构。

调研报告的主体部分不论采取什么结构方式,都应该做到先后有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联系紧密,层层深入,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

(3)调研报告——结尾

结尾是调研报告分析问题、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必然结果。不同的调研报告,结尾写法各不相同,一般来说,调研报告的结尾有以下五种:对调研报告归纳说明,总结主要观点,深化主题,以提高人们的认识;对事物发展做出展望,提出努力的方向,启发人们进一步去探索;提出建议,供领导参考;写出尚存在的问题或不足,说明有待今后研究解决;补充交代正文没有涉及而又值得重视的情况或问题。

总之,调研报告结尾要简洁有力,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没有必要也可以不写。

写调研报告时,要注意克服四种问题:

一是观点与材料脱节;二是材料不充分,不能说明观点;三是堆砌材料,没有从材料中概括出观点,缺乏分析与研究;四是表述不当。写作调研报告,应尽量避免枯燥无味的语言,力争写得通俗、朴实、生动。

附一:调研报告的样本

附二:毕业论文格式

附件一:

四川理县调研报告

由『凯瑟克基金出资支持的『川越5.12专业团队能力建设研究培训项目自启动以来,得到了香港理工大学、民政部社会工作研究中心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基于XX年5月底民政部赴灾区社会工作专家服务队提出的灾区需求评估调研报告,XX年8月15日至21日,民政部社会工作研究中心派马福云、成彦2位同志前往四川理县,对当地乡镇干部和村级干部进行培训需求调查,以进一步完善该培训项目的课程设置,有针对性地开发培训材料,保证基层干部能力的提升。现对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理县概况

理县位于四川省中部,阿坝州东南部,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形,是川西北交通要塞和商贸集散市场之 一,总面积4318平方公里,总人口不到5万人,居民以藏、羌、回、汉等民族为主。全县辖4镇9乡,包括杂谷脑镇、米亚罗镇、古尔沟镇、薛城镇、夹壁乡、朴头乡、甘堡乡、蒲溪乡、上孟乡、下孟乡、木卡乡、通化乡、桃坪乡。全县经济以水电、蔬菜、药材及旅游为主。

地震灾害后,在湖南省的援建下,理县灾后重建工作如火如荼。重点工程建设如学校、医院、农村饮水灌溉工程等建设项目基本完成,农房重建及加固工作接近完成,乡村道路、村组道路、户间道路硬化工程,乡村风貌改造,三湘大道建设等项目建设在紧张有序地推进,力争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建设目标。

二、调研目的与对象:

本次调研目的是通过对基层干部的调研访谈,了解他们的实际工作现状,了解他们对能力培训的期望,以确定能力建设的具体目标、培训方式、课程内容,并征询其对培训时间、地点的意见建议。

『基层干部是能力建设培训的对象,经过与理县县委组织部协调,本次调研主要选取了理县13个乡镇中的7个乡镇:古尔沟镇、朴头乡、杂古脑镇、甘堡乡、薛城镇、通化乡、桃坪乡,有9名乡镇干部和4名村居干部进行了培训需求访谈,其中9名乡镇级干部均为男性,年龄在28-45岁之间,均为大学专科以上文化,其中1人为硕士研究生;4名村居干部也均为男性,年龄在30-45岁之间,均为高中以上学历。

三、调研主要结果

1、灾后主要工作

地震灾害后,乡镇及村居干部的主要工作内容分为三阶段,首先是抢险工作,包括转移安置村民、救援受伤灾民、从倒房中挖掘物资等;其次是救灾工作,包括受灾情况统计、救灾物资发放、组织搭建过渡房、兑现死亡伤残补助、配合医疗队实施救援等;第三是灾后重建工作,包括农房重建及加固以及配合湖南援建队所进行的学校建设、医院建设、三湘大道建设、农村饮水灌溉工程、道路硬化、乡村风貌改造、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扶贫工作等。

2、工作中的问题

基层干部在灾后重建中面临很多问题和困难,这主要包括:

(1)工作压力过大。调研中被访干部普遍表示目前面临极大的工作压力。理县经济社会发展本来存在很多欠缺,灾后重建有大量繁杂而具体工作要做,但是乡镇级政府工作人员少、工作能力不强,人力资源严重匮乏。原定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内要完成使得乡镇工作任务倍增,面对各个部门的工作任务和要求,乡镇基层干部疲于奔命,再加上理县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高山地带生存环境差,河谷地带耕地短缺等条件的影响,乡镇干部感到极大的工作压力。

(2)身心压力大。繁重的工作任务给基层干部带来了深重的身心压力。我们走访6个乡镇政府的办公楼建设都滞后于当地农房、学校和医院建设,干部工作、办公环境较差,基本没有体育健身设施。乡镇工作人员长时间置身于重建第一线,吃住在办公室,难得回家得到家庭的温暖,特别是大部分干部自家也是受灾户,自家住房的重建他们却无暇顾及,有的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地震救灾以来,基层干部都没有休过节假日,每天超时工作,高负荷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低质的生活质量,加之对家人的愧疚使得他们面临极大的身心压力。一些基层干部在工作中表现出的焦虑、愧疚、孤独、失落、抑郁等不良情绪,需要及时进行干预。

(3)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及困惑:在调研中,被访者具体讲述了他们工作中容易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这主要集中在:民众对干部排斥不理解及其在民众中信誉度过低问题,重建过程中的征地补偿、拆迁问题,政策执行过程中百姓认可难、配合难问题,产业结构调整的管理、技术问题,干部身心调适问题,基层干部法律法规及专业能力缺乏问题等方面。

3、教育培训需求

尽管重建过程基层干部面临极大压力,但是他们还是对未来充满信心,根据近来工作规划。他们迫切希望得到教育培训支持,这主要包括:

(1)基层管理的政策法规培训;

(2)社区(地区)发展理论、模式及方法培训;

(3)基层管理服务工作的技能技巧培训;

(4)自我缓解压力、疏导心理技能培训;

(5)与发达地区基层干部之间的交流学习;

(6)基层干部通用能力和素质培训;

(7)特定人员培训:例如民政、低保、妇女、计生,以及服务于西部乡村的大学生等;

(8)特定技能培训:例如解决冲突、民事调解、财务管理、村庄规划等。

四、具体培训建议

1、培训时间建议

鉴于理县当前重建工作任务繁重,考虑到工作进度安排,建议将培训时间放在10月底或11月进行,每期10天左右。

2、培训地点建议

为保证受训人员按时、集中、全面得到高质量的培训,调研小组建议将培训地点放在理县以外,九寨沟、成都是可以优先考虑的省内地点。

3、培训对象建议

根据培训方案设计以及调研情况,建议将培训对象定位于县乡基层干部、村居干部两个不同层次的培训对象,建议对两个不同层次的对象分别进行培训。

4、培训方式

鉴于灾区干部目前的身体状况以及身心压力,建议培训与休闲相结合,在课程安排上给学员一些休息时间,在课余安排一些健身娱乐休闲活动,以利于缓解压力,恢复身心健康。

5、培训课程

根据调研结果,干部能力建设培训课程应该包括如下主题:基层法律法规、社区发展与资源开发、基层政府转型(由管理到服务)、心理疏导、政府/民间团体/志愿者的协作、群体需求与服务等。

对于县乡干部增加社会工作服务、危机事件干预、人力与资源管理等;对于村居干部增加社会工作服务技能、生计重建、文化保护传承等。

民政部社会工作研究中心

XX年9月2日

附二:

毕业论文的装订顺序及格式

一、一份完整的毕业论文应该包括:

(1)封面(2)衬页(3)摘要(4)关键词(5)目录(提纲)(6)正文(7)参考文献目录(8)致谢(9)附录

二、送审论文装订顺序为:封面、扉页、论文(顺序为:标题、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有的可加目录)、毕业论文教师指导记录表(见附件2)、毕业论文写作过程考核表(见附件3)、毕业论文答辩与评审表(见附件6)、封底。其中,毕业论文答辩情况记录表可另页,也可利用封底上的表格。

具体如下: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

(小初华文行楷)

毕业论文(50号华文行楷)

题 目:关于****生活状况的调研报告(黑体2号)

姓 名:  张三 (小三、楷体,下同)

学 号:x x x x x x x x x x

专 业: 社会工作(民政管理)

入 学 时 间: XX年秋

指导教师及职称: 李四 副教授

所 在 学 院: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

XX年 5月 12 日(小三,黑体)

写 作 提 纲 (3号黑体)

一、社会保障中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的内涵及特征…………………1

二、双重失灵——社会保障中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适度选择的理论据…………………………………………………………………………3

(一)一国社会经济不同发展阶段层面上的适度选择………………3

(二)社会保障产品体系不同构成项目层面上的适度选择…………8

(三)社会保障具体保障项目不同环节层面上的适度选择…………9

三、对改革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11

四、结束语……………………………………………………………16

参考文献…………………………………………………………………17

(4号宋体)

关于****生活状况的调研报告(2号宋体,加粗)

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运行中的两个基本机制。自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诞生以来,在不同国家和一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存在着诸多差异,这些差异归根结底是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管理、运营过程中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之间的不同组合方式和选择机制造成的。正因如此,……(四号宋体)(单倍行距)

一、社会保障中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的内涵及特征(三号宋体、加粗)

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据一国宪法和法律,以政府作为责任主体,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和作用机制,为本国国民在特殊情况下提供经济福利的国民生活保障和社会稳定系统。它向公民提供各种形式的补贴、津贴,用于补偿公民由于退休、失业、伤残、疾病和生育等原因造成的收入损失。(四号宋体)(单倍行距)

二、双重失灵——社会保障中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适度选择的理论依据(三号宋体、加粗)

市场机制存在着“市场失灵”,决定了政府机制必然参与社会保障之中;政府机制存在着“政府失灵”,决定了社会保障中必然需要市场机制的回归,社会保障中“双重失灵”的存在,决定了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之间不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单向选择关系,需要建立一种扬两者之长(四号宋体)(单倍行距)

(一)一国社会经济不同发展阶段层面上的适度选择(小三号宋体、加粗)

……(四号宋体)

(二)社会保障产品体系不同构成项目层面上的适度选择(小三号宋体、加粗)

……(四号宋体)

(三)社会保障具体保障项目不同环节层面上的适度选择(小三号宋体、加粗)

……(四号宋体)

三、对改革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三号宋体、加粗)

……(四号宋体)

四、结束语(三号宋体、加粗)

……(四号宋体)

参考文献:(四号宋体、加粗)

1、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XX.

2、刘燕生.社会保障的起源、发展和道路选择[m].北京:法律出版社,XX.

3、寇铁军,崔惠玉.社会保障产品属性探析[j].财经问题研究,XX,(11).

4、[ 美]约瑟夫•斯蒂格里茨.政府经济学[m].北京:春秋出版社,1998.

5、周庆国.试论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j].中国行政管理,XX,(10)

6、 ……

社会调查四要素第2篇

[关键词]柳州市;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现状分析

[作者简介]谭界忠,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副教授,广西 柳州545006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7―0163―04

我国对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调查还处于起步阶段,全国仅有浙江、安徽和江苏三个省探索开展了“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及需求调查”工作,目前还没有形成较为通用的测试方法、调查指标体系和问卷模式。

为了解柳州市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现状,受柳州市社科联委托,课题组参照浙江省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调查问卷,结合广西和柳州区域情况,按照“KAP”(知识、态度、实践)测定指标要求,设计了柳州市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调查问卷,并于2006年6~7月对柳州市四个城区18~69岁城镇人口开展问卷调查工作。

调查采用分层抽样入户访问方式,并选择对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有较大影响的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三个变量作为加权的变量,对样本进行加权处理,使加权后的样本结构尽量接近总体结构。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75份,有效回收率为98.75%。

一、柳州市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总体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柳州市公众具备基本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比例为9.65%,即每万人中仅有965人具备基本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这一结果虽然比2003年浙江省公众具备基本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比例7.5%高2.15个百分点,但考虑到本次调查对象和范围仅限于科学素养相对较高的四个城区城镇公众,而且城乡公众在受教育程度等各个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一现实,因此,这一结果并不令人乐观。

二、柳州市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构成分析

(一)对人文社会科学基本术语的了解程度

本次调查选择了“GDP”、“恩格尔系数”、“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四个人文社会科学基本术语,从调查结果来看,柳州市公众对人文社会科学基本术语掌握情况不容乐观。除对“三个代表”正确了解程度的比例达到54.79%外,柳州市公众对“恩格尔系数”、“科学发展观”的正确了解程度的比例仅为29.51%、22.55%,尤其是对GDP的正确了解程度仅有12.05%。

(二)对人文社会科学基本常识的理解程度

问卷设计了9道测试公众对人文社会科学常识理解程度的题目。调查显示,柳州市公众除了对“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举办城市”、“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广西百色起义的中共领导人”和“孔子是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等熟知的常识问题正确回答率超过70%外,其余有一定专业背景的人文社会科学常识问题正确回答率均不到50%。其中,仅有约两成公众知道“被誉为‘凝固的音乐’的音乐样式”是“建筑”。而对“早在5万年前就生活在柳州的古人类”,能够正确选择“柳江人”的公众只有35.96%,说明柳州大多数公众对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不够了解,凭感觉回答这一问题。尤其令人感到出乎意料的是,竟然有七成以上的公众不知道“哪个国家不属于通常所说的四大文明古国”,六成以上公众不知道“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表明柳州市公众对人文社会科学常识较为欠缺。

(三)对人文社会科学基本观点的掌握程度

对人文社会科学基本观点的掌握程度是衡量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问卷选择了涉及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的10个问题,以考察公众对人文社会科学基本观点的掌握程度。

从公众正确答题数来看,在测试的10个问题中,柳州市公众能够正确回答其中7个以上问题的比例为54.94%;8个以上的比例为40.93%;9个以上的比例为27.03%;全部答对的比例仅为6.34%。从问题正确回答率来看,有8个问题正确回答率超过50%以上。与2003年浙江省调查结果比较,除“所有的法律都是根据宪法制定的”这一问题外,柳州市公众对其余问题正确回答率均高于浙江省(表1),说明柳州市公众对人文社会科学基本观点掌握情况较好。

(四)对特定社会问题的认识

灵活运用掌握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观点与知识,正确认识和分析个人和社会生活的问题,是公众具备较高人文科学素养的重要表现。问卷设计了有关教育、纳税、按揭消费和基层民主选举等四个社会热点问题来调查柳州市公众对特定社会问题的认识程度。

1.公众对公民接受教育问题的看法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体制改革,教育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公众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问卷中给出5个问题来了解公众的教育观点,结果显示:柳州市93.71%的公众认为“义务教育是国家法律规定公民必须接受的教育”;89.78%的公众认为“公民接受义务教育既是权利又是义务”;85.67%的公众不同意“上不上学是个人的事,政府无权过问”的说法;76.29%的公众不同意“素质教育就是取消考试”的说法;60.72%的公众不同意“民办学校的办学宗旨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这一观点。

调查结果说明,柳州市大多数公众对教育问题持有正确的认识和看法。

2.公众对银行按揭消费问题的看法

银行按揭消费是我国公众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现象,它代表社会新的消费观念和生活价值。调查结果显示,柳州市超过半数以上的公众认为“按揭消费就是今天花明天的钱”、“按揭消费是一种现代消费观念,值得提倡”,不同意“按揭消费就是多花钱多赚钱”。说明柳州市多数公众对按揭消费的看法符合现代消费观念。但同时也有20%以上公众对银行按揭消费表示“不知道”,近三成公众认为“按揭消费是一种享乐主义观念的表现,不值得提倡”。

3.公众对纳税问题的看法

纳税是公民基本的法定义务,公民对纳税问题的看法反映出公众基本的社会法律认知程度。调查结果显示:柳州市公众“依法纳税”的观念较强。九成以上公众认为“纳税是公民的一项义务”、“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但对税收的主要社会功能认识显得不足,虽然超过半数以上公众认为“政府收税主要是为了保障社会公平”(57.21%),但仍然有四成以上的公众不知道甚至不认为“政府收税主要是为了保障社会公平”。

这一结果说明,公众对法律认知程度与法律相关内容宣传力度有关。由于对税法中关于“纳税

是公民的一项义务”、“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等内容宣传力度远高于“政府收税主要是为了保障社会公平”等内容,因此导致公众对“纳税是公民的一项义务”、“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正确认知程度远高于“政府收税主要是为了保障社会公平”。

4.公众对基层民主问题的看法

随着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深入,基层民主选举正成为公众表达政治要求的重要手段。问卷设计了一个关于基层民主问题小案例:某村进行村委会换届选举,甲当选为村委会主任,一个月后,镇党委、政府认为甲不称职,发文免去甲的村委会主任一职,另指定了一个人担任该村村委会主任。

调查结果显示:柳州市66.92%的公众认为镇党委、政府这种做法“不合法,违反了国家法律”;60.39%的公众不同意“合法,上级政府有权调整下级领导人选”的说法,但不同意“无所谓,只要当选的人能给村民带来好处就行”观念的公众只有49.63%,没有超过半数;“同意”和“不知道”这个说法的公众的比例超过半数。

上述说明柳州市公众具有一定的民主政治意识,但受“实用主义”传统思维观念影响而忽视民主选举程序本身的重要性。

(五)对假定社会事件的处理

公众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最终应该体现为能够正确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各种事情,能够科学合理地支配自己的行为,这是衡量公众是否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重要标志。问卷中就社会分工、社会分歧、养老问题、个人权益保障问题、迷信与伪科学问题设计了5个假定事件调查公众的行为选择。

1.社会分工与合同观念

现代社会是一个契约社会,合同观念是现代公众必须具备的素养,而签订合同作为一项严肃的法律行为,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调查结果显示,对于现代生活中需要签订的各种合同问题,柳州市61.09%的公众选择“自己弄清楚后再签”;只有27.47%的公众选择“找律师帮助自己签”;6.63%的公众选择“凭自我感觉签”;4.81%的公众表示“不清楚”。

调查结果说明柳州市公众目前还没有形成寻求专业机构帮助处理专业问题的社会化观念;同时也反映出柳州市距离现代意义上的契约社会和专业化社会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2.社会分歧问题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对某一社会现象出现看法上的分歧是难免的,关键在于能否作出理智的选择。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当社会各界对某一社会问题(或现象)的看法不一致时”,柳州市仅有18.33%的公众最相信“有关专家的判断”;4.31%的公众最相信“社会上流传的说法”;66.47%的公众最相信“实证调查的结论”;只有0.97%的公众最相信“书本上的观点”,有9.94%的公众表示“不清楚”。

说明柳州市公众具有一定的独立判断精神和理性的社会认知能力。柳州市公众对“有关专家的判断”认同程度不高,我们认为这与当前社会上一些专家缺乏社会责任感,成为某些利益集团代言人,不能站在公众的立场上为公众说话,在许多社会问题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误导公众,失去公众的信任有密切关系。

3.社会养老问题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的生活保障问题成为当前热点问题之一。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老年人最好的生活保障方式”,柳州市61.96%的公众认为是“社会化养老,主要靠社会”;17.06%的公众认为是“养儿防老,主要靠小辈”和17.62%的公众认为是“自力更生,主要靠自己”;3.36%的公众表示“不清楚”。

说明柳州市大多数公众已经能够接受社会化养老的现代观念,但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少部分公众持有“养儿防老”传统观念,需要加强引导。

4.个人权益保障

维护个人权益不受侵害是现代社会公民的一种基本生存素养。调查结果显示,对于问卷中案例“某社区一老人因毗邻他家的一家学校使用高音喇叭发出的噪音妨碍了他的休息,他把学校告上了法庭,要求学校停止使用高音喇叭并赔偿他1元钱的精神损失费”,柳州市八成以上公众对老人的行为表示持赞赏和支持的态度,其中有40.45%的公众选择“很支持老人的行为,自己碰到这种情况也会这样做”;40.63%的公众表示“赞赏老人的这种行为,但自己不会这样做”;只有7.25%的公众认为“老人大惊小怪,自己不会这样做”;另外有11.67%的公众表示“不清楚”。

调查结果表明柳州市公众虽然具有较高的维权意识,但真正能够化为维权行动的公众比例并不高,这与当前公民维权成本高、维权难度大有密切关系,这应引起有关部门重视,要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社会维权氛围,使公民的维权意识能够真正转化为维权行动。

5.迷信与伪科学问题

对迷信和伪科学的分辨能力是衡量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指标,反映了公众是否具备较强的科学精神。当前社会上流行的迷信方式很多,一些迷信方式披着科学的外衣渗透各个方面,迷惑公众。某些媒体为追求经济效益而丧失起码的社会责任感,为迷信思想提供现代传播渠道,充当迷信思想的传播者。针对这一社会问题,问卷特别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常看到某电视台广告上说:将您的出生年月日编辑成数字加上您的姓名发短信到某个号码上就可以算出您的未来命运。”调查结果显示:柳州市只有0.80%的公众表示“很相信”;10.70%的公众表示“有些相信”,80.20%的公众表示“不相信”;8.30%的公众表示“不知道”。这说明柳州市大多数公众具有基本科学精神,但仍有少数公众缺乏基本科学精神,相信迷信。加强对公民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与普及在当前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

三、柳州市不同群体公众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差异分析

(一)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文化程度差异比较

调查显示:公众的文化程度与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水平呈明显正相关趋势,即文化程度越高的群体,具备基本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比例也越高。柳州市公众文化程度为“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群体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比例为0;小学文化程度群体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比例为3.25%;初中文化程度群体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比例为7.74%;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群体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比例为8.44%;大专文化程度群体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比例为11.47%;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群体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比例为20.19%。

这说明提高公民受教育程度,仍然是提高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最基本的途径。

(二)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性别差异比较

完全出乎我们意料的是:柳州市男性公众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比例为7.72%,而女性达到11.47%。这与柳州市男性公众具备基本自然科学素养的比例高于女性的调查结果恰恰相反,这可能与男性公众更为关注自然科学技术知识而女性公众则较为关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有关。

(三)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职业差异比较

调查显示:柳州市机关、党群负责人具备基本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比例最高,达到14.60%;其次是离退休人员为13.48%;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位居第三,达到13.13%。失业人员及下岗人员、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最低,分别只有5.37%和5.58%。办事人员与有关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学生亟待升学人员、商业及服务业人员、生产工人运输设备操作及有关人员分别以12.14%、10.18%、9.62%、7.96%和6.10%位居第四、五、六、七和第八位。

社会调查四要素第3篇

20__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市残疾人总数与1987年第一次抽样调查相比增长明显。至20__年4月1日零时,我市各类残疾人的总数为25.5万人,占总人口的6.36%,比1987年增加了11.3万人,占人口比例上升了1.75个百分点。其中,各类残疾人占残疾人总人数的比例分别是:视力残疾13.57%;听力残疾33.96%;言语残疾1.06%;肢体残疾22.65%;智力残疾6.38%;精神残疾8.40%;多重残疾13.98%。 主要有四大因素: 1.人口基数增加,是残疾人总量增加的重要因素 至20__年4月1日零时,我市总人口达到401.7万人,基数增加了93.2万人,增长幅度为30.21%。 2.人口年龄结构老化,是残疾人比例上升的重要因素 20__年我市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为14.88%,比1987年上升了4.8个百分点。同时,随着老年人口、高龄人口的增加,残疾风险提高。而且,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衰退,脑血管疾病、骨关节病、痴呆等发病率和致残几率较高。这次调查60岁及以上残疾人占残疾人总数的比例为61.27%,比1987年提高了13.28个百分点。 3.残疾标准和评定方法略有调整,是残疾人比例上升的因素之一 本次调查的残疾标准参照国际最新标准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了适度调整。一是应用了20__年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对残疾的评定,不仅重视生理结构,同时强调功能障碍和社会适应性。二是疑似残疾人筛查问卷采用20__年联合国《编制残疾统计资料的准则和原则》的调查问卷框架制定,并进行了预试验,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三是在肢体残疾标准上增加了四种残疾情况,这四种残疾情况在我国现行的有关伤残标准如《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军人残疾等级评定标准》、《道路交通事故伤残评定标准》中已列入较重等级,将这四种残疾情况列入本次调查残疾标准,体现了我国社会保障能力的提高和对这部分特殊人群的关爱。四是这次调查的残疾评定工具比1987年调查时的工具技术先进、准确度高。与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残疾标准仍然比较严格,残疾人比例也比较低。目前,国际社会公认的全球残疾人比例约为总人口的10%。 4.经济社会环境变化使残疾人比例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残疾发生的影响在一定时期内是双向的。一方面,经济发展促成残疾预防、医疗保健、大众教育等工作的强化。通过优生优育、计划免疫、补碘、新生儿出生缺陷干预,使脊髓灰质炎等传统致残因素得到控制,有效地预防或减少了一些致残现象。另外,卫生、民政、残联等有关部门组织的白内障复明手术、肢体残疾矫治手术、精神病综合康复防治、聋儿语训等重点康复工程,对控制或减轻残疾发挥了重要作用,抑制了残疾比例的过快上升。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频繁,人们工作节奏加快,以及生产安全事故、交通事故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又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残疾的风险。

社会调查四要素第4篇

关键词社会调查 实践教学 应用型人才

一、引言

社会学学科在中国大陆经历了迅速扩张。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等社会学恢复较早的高等院校,以其优势的师资、教学、教材等,影响乃至指导了国内社会学专业教学实践。然而,这些研究型院校的社会学人才培养偏好理论,注重西方社会学派的引入,沉醉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搬用。其教学体系突出了研究型能力,忽略了应用型能力培养。

因此,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社会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不仅是一项有待完成的教学任务,而且将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社会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重要途径。社会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传统实践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要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

二、社会调查:社会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重点形式

社会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系统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较强的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较熟练的社会调查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依据这一目标,社会学实践教学应充分考虑社会学学科特性,确定适当的社会实践方式与实践内容,培养应用型的专业人才。

据社会学专业毕业生的反馈及社会需求调查,社会学专业应用型技能大致包括“社会调查研究技能”、“社会现象研究技能”、“个人综合素质”等,所占比例如下:社会调查方法训练,29%;社会现象综合研究,23%;个人综合素质训练,19%;社会政策分析,14%;基础理论研究,9%。

毕业生的反馈和社会需求调查显示了对社会学专业社会调查技能的浓厚兴趣和应用前景。社会调查锻炼了学生专业的思维能力,提高了术语表达能力,加强了探知社会事实的能力,从而夯实了专业基础。社会调查锻炼了学生专业的创新能力,回应社会转型的重要命题。同时,社会调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和协作能力,增强职业适应能力。

现有专业实践教学包含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等形式。教学研究型院校的社会学实践教学可以将实证调查作为实践教学的基本方式,以将学生的理论与方法论经由实践加以融会贯通,使学生能够进行比较科学的社会调查研究与统计分析,具备一定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综合能力与科研素质。

三、现有社会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不足

注重社会调查研究是社会学学科的突出特点和优良传统。目前许多教学研究型高校积极主动地整合资源,加强国内外交流、校企合作,创造实践教学条件和机会,实践教学状况将逐渐好转。但就目前教学研究型高校社会学专业的情况来看,实践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因素。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调查实践观念朴素

社会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师生普遍存在朴素的实践教学观念,认为实践教学是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是通过亲自动手实践来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和经验技术的课程。这种观念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没有完整理解实践教学的内涵,没有认识到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适应职业岗位群的应用型能力。

这种观念反应到实践教学中,体现为社会调查的学科化倾向,将社会调查的实践教学转换成了理论教学,讲授社会学实证研究的方法和具体操作程序。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只掌握了社会调查的方法论环节和基本形式,但难以在实践上具体操作具体问题的应用分析。

(二)实践教学机会较匮乏

根据学科性质和人才培养要求,开设社会学专业的院系通常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实习基地,重视实践教学的开展工作。此外,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也组织策划学生利用假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这些实践基地和活动对于非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能够重要的帮助。但就社会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言,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调查,只是最低水平的社会调查活动,很难达到专业化的素养和水平。因此,社会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本科阶段社会调查实践存在机会较少,实践程度较浅,应用调查方法较弱的问题。

(三)社会调查安排程序化

实践教学课程的持续时间较长,分为教师学校内外教学和学生自寻实践两大部分。教师学校内外的实践教学主要指涉及技能训练的社会调查,按照教学大纲安排在第四学年第一学期持续七周集中实施。

单次较长的实践教学容易滋生懈怠和厌烦情绪,直接影响学生对社会调查实践的精力投入。这段时间学生将考虑毕业去向,考研、找工作,易与实践教学发生冲突,且是学生和职业岗位使用技能而非进行培养的阶段,影响实践教学的进展和技能训练的质量。

社会调查的实践教学,按照选定调查课题、设计调查方案、设计调查工具、实施调查工作、编录调查资料、分析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的程式展开。程序严谨,但社会调查实践本身缺乏灵活操作,因为时间限定,程序环节一旦出漏,极易导致无果而终。

(四)实践教学主体被教学

社会调查是社会学专业实践教与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融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教师助学为辅。在低年级的实践教学中,学生表现为社会调查的无意识或低意识。在现有的社会调查实践中,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受到压制,缺乏有效自觉、主动地进行调查实践学习。因此,涉及社会调查的课题选定、方案设计、工具选取、调查实施等环节,学生表现出“填鸭式”操作实践,主动性较差。

如何在社会调查的实践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社会调查,让学生尝到实践教学的乐趣,使学生从“学会”变成“会学”,是社会学专业实践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

(五)社会调查考核绩效低

有效的实践教学考核,能监督和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目前的社会调查实践教学考核是以学生实践单位给予的评价、学生调查实践日志、调查实践总结和教师观察为依据,尚未充分发挥考核的实践效果。

实践教学考核绩效较低主要在于:社会调查实践教学的环节模糊,缺乏标准化依据,导致实践教学考核不够充分;社会调查实践教学尚有难以操作性的飞地;社会调查实践缺乏考核学生掌握调查技能的最终成果等原因,需要进行考核创新。

转贴于

四、以创新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社会学专业的本科实践教学需在创新教育思想的指导下,结合实际情况,针对以前实践教学的不足,创新实践教学的观念,完善实践培养模式,充分吸纳其他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和借鉴其他专业实践教学的先进经验,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努力建立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激发学生创造性和创新性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理顺社会调查实践观念

社会调查实践作为社会学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最能体现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的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社会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必须紧跟社会转型,着眼时代内容,不断进行创新。

实践教学首要理顺观念认识。通过各种途径,教师需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全面提高社会学专业的教育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学生需充分认识到,社会调查为主的实践教学是成为拥有社会调查等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手段,是面临职业岗位必不可少的保证。

(二)增加社会调查实践机会

社会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突出社会调查实践。针对本科阶段社会调查机会较少,实践程度较浅,应用调查方法较弱的问题,需密切关注转型社会的热点问题和区域发展的重要命题,千方百计的增加社会调查实践机会。

同时,更新社会调查的技术手段。积极利用现代化信息和传播技术,大力推动社会调查实践信息化,开展网络调查、电话访谈等调查手段,充分利用STATA、SPSS、访谈专家等软件,使社会调查的技术手段更新,多渠道开展实践教学。

(三)灵活安排社会调查实践

实践教学安排需根据理论研习和现实需要灵活分配时间。单次较长的社会调查实践可以做出原则范围内的调整,根据学生的时间安排作更合理的时间与进度规划。针对这一问题的初步设想是,将系统社会调查实践的部分内容分散在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中,以减少社会调查实践与学生个人发展规划的时间冲突。

社会调查实践的流程,因为部分内容的前移和更为充分的选题准备、方法选取和使用,可以做出更为合理的调适。社会调查实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科学合理的指导,允许失败的时间和反复中掌握应用型技能的可能,使实践教学环环相扣,既具有原则性,又具有灵活性,真正成为有机整体。

(四)激发社会调查主体动力

社会调查实践教学,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加强教师的责任感、紧迫感,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改进教育方法。同时,社会调查实践要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让学生尝到实践教学的乐趣,积极主动参与社会调查,大胆进行各种创新。

根据专业特性,社会调查主要从社会研究方法的回顾与深化、社会问题研究、市场调查研究、选题案例研究、统计分析方法与技术、社会实践指导等方面进行教学,强调学习的系统性、完整性,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有机地结合。社会调查实践可由兴趣相近的学生组成小组,选择相关主题持续的追踪调查实践。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担任课题负责人、自主撰写研究方案、自主搜集资料、自主撰写研究报告,得到综合训练,在实践的过程中去培养应用型能力。

(五)改革社会调查考核形成

社会调查实践的考核形式可以进行创新。在实证研究中,各个研究环节的质量都会影响整体研究成效,因而,对成绩的考核与评审应建立于社会调查的各环节中,而且还应将考核与评审方法标准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这样的成绩考核评审制度才有效和科学。

根据专业实践教学特点,社会调查实践可以尝试依照社会调查环节,从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实践的态度、纪律、能力、效果,包括学生本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和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成果四方面进行全面综合考核,对课题负责人和课题参与人员形成不同考核内容,采取学生参与考核的方法公开、公平考核。

社会调查四要素第5篇

按照县卫生局开展不稳定因素排查的工作要求,切实做好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我院召开信访稳定安全专题会议,排查不稳定因素,现将开展排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措施到位

为切实做好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确保医院内部的稳定,抓好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排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十分必要。因此,充分认识开展不稳定因素排查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坚持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周密部署,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为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进一步明确责任,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及时成了立“不稳定因素排查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由书记担任,副组长由副院长担任,各科室主任为成员。

三、明确目标,突出重点

在开展不稳定因素排查活动中,坚持以及时掌握涉稳重点对象,积极疏导涉稳重点对象思想情况,及时解决其合理诉求,确保涉稳重点对象不越级上访、集访或发生个人极端

事件为重点。做到四个到位即:排查到位、调处到位、防控到位、宣传教育到位。

四、齐抓共管,系统汇报

在这次不稳定因素排查活动中,我们严格按照工作方案,精心组织实施。一是摸清底数,建立台帐。二是全力调处,加强防控,坚持边排查、边调处。三是落实责任,包干调处。对排查出的疑难问题,要落实领导责任制,层层分解,责任到人,限时解决。四是及时报告。对排查出来的问题和苗头做了及时汇总,并做到每周集中上报一次。通过排查和分析,目前没有出现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

社会调查四要素第6篇

四大病症“添堵”入户难

病因一:部分人对入户调视不够。

顺义局队社会与人口统计科每年都有两项大的入户调查:一是月度劳动力调查,每月都要进行:二是人口变动和劳动力调查,每年开展两次调查。这两项调查是为北京市政府掌握准确经济数据、制定相关政策而开展的调查,无论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还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社会上很多人对这些调查工作的认识不够,存在着“调查离我们生活太远”、“与自己关系不大”的错误认识。从近两年入户调查情况来看,非常配合的占调查户总数的91.7%,比较配合的占调查户总数的4.1%,不配合的占调查户总数的4.2%。虽然不配合或者比较配合的调查户在少数,但是如果处理得不好,也会严重影响调查的数据质量。

病因二:与调查对象难以沟通。

一方面,由于社会发展不平衡,人们受教育的程度不一样,素质也不尽相同。虽然绝大多数调查对象在调查人员的详细解释下了解了入户调查的重要性,但仍然存在个别调查对象说不通、讲不明、不理解、不配合的现象:另一方面,随着社会法制的进步,公民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调查对象的防范意识也在增强,相应地带来了配合意识下降、对调查员身份表示怀疑等问题。

病因三:社会原因。

其一,社会上存在入室偷窃、敲诈等犯罪现象,使得被调查户心存戒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不配合调查。其二,个别调查小区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迟迟未得到解决,少数住户不理解,产生怨气,从而用抵制政府调查出气。

病因四:调查时间难掌握。

对于农村来说,调查员入户调查还好掌握一些,假若户主不在家里时,可以到田间地头寻找。而城镇的情况则较为复杂,多数居民在楼房居住,要么老人小孩在家,死活不给调查人员开门;要么正赶上住户休息,调查打扰了休息,使其产生厌烦心理,从而不配合调查等等,这些问题势必严重影响调查工作的进度和质量。

四大妙招把脉入户难

妙招一:加大宣传力度。

月度调查积极联系社区居民委员会、村委会,取得住户信任:年度调查(劳动力抽样调查)可以充分利用广播、“致调查对象一封信”、宣传橱窗等进行广泛宣传。并通过政府门户网站进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宣传和动员,使广大群众对人口变动和劳动力调查工作的意义、目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明确地了解。

妙招二:提高调查员素质,加强对调查员的培训。

一是向调查员讲解如何入户,说好“开头语”和“结束语”。首先自我介绍,说明目的和所需要了解的情况,希望得到被调查户的配合。调查结束后将调查的所有情况逐人逐项地向申报人宣读核对、签字并表示感谢。调查员的态度要足够的真诚,在礼节礼貌上以及文明用语上要足够尊重调查对象,尽量减少甚至消除调查对象的抵触情绪。二是详细解读调查方案,明确调查的目的、意义、原则、标准时间、对象和内容及调查工作范围、职责要求、调查对象的义务等。三是把握入户登记的细节和技巧。在询问时注意方法和技巧,对一些可能引起调查对象反感的问题采用较委婉的说法。

妙招三:做足入户准备功课。

一是事先联络,建立联系和感情,对从物业、居委会、村委会了解到空户和敲门无回应的调查户反复观察,多角度判断其是否为空户。对空户多方出击,加紧联系,不轻易放弃,以便正式入户调查时取得调查户的积极配合。二是多次接触,取得住户信任。对于只有老人小孩在家的城镇住户,调查人员要了解何时孩子父母下班,何时再踏访对调查户来说比较方便;对于正在休息的住户,调查人员要先诚恳地道歉,询问何时再次踏访比较妥当,并在居委会、村委会人员的陪同下,在调查户允许的时间内再次入户调查。三是多方判断下结论,对于多次敲门无回应的住户,以被调查户是否关闭门窗、阳台是否晾晒衣被、阳台是否有花盆等作为判断依据,再询问物业和其他邻居了解情况,最后判断是否为空户。此外,顺义局队还到二手房市场搜集空户的相关信息,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多方联系,再次核实调查结果。

社会调查四要素第7篇

【关键词】产褥期;影响因素

产褥期指的是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复或接近正常非孕状态所需要的时间,一般定为6周,是产妇身心康复的关键时期。

现代医学模式与社会发展要求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可以理解为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三维组合。如何提高产褥期妇女的幸福指数,促进身心健康呢?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为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对铜仁市四所市级医院的80例产褥期妇女进行了跟踪调查,力求找到影响产妇产后康复的相关因素,有针对性的进行干预,从根本上促进产褥期妇女的身心健康。

1 对象

铜仁市第一、第二人民医院,铜仁市中医院、铜仁市妇幼保健院四所医院中2014年1月1日―2月28日进行住院分娩的共80例产褥期妇女。

2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

2.1 工具

调查问卷 包括说明部分、填写指导、调查项目。

2.2 调查方式

采用面对面、一对一的调查。

2.3 质量控制

务必确保调查的科学性、数据的准确性、结果的有效性。

2.4 统计学处理

EPdate3.0软件双份录入建立数据库。SPSS13.0软件,进行t检验、均数及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本调查经过严格筛选得有效问卷80份,年龄21~36岁,平均24.89岁。文化程度:中小学5例,高中15例,大专及以上60例。孕产史:初产妇71例,经产妇9例。妊娠史:高危产妇12例,正常产妇68例。

3.2 生命质量状况

被调查对象中最高得分93.60分,最低得分39.20分,平均分为(69.73±8.81)分,各领域得分情况详见表1。

3.3 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

以调查对象生命质量总分为因变量,以各领域得分为自变量进行分析,使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来处理这些因素。从四个维度看,与产褥期妇女生命质量关联最大的为心理领域,其次为生理领域,再次为环境领域,最后为社会领域。

4 分析影响产褥期妇女产后康复的相关因素

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产褥期妇女产后的康复不仅与生理因素有关 ,其心理的变化、环境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也令人瞩目。心理是影响产妇康复的最主要因素,也是目前最容易忽视且最具有可控性的因素。

(1)普遍的心理特征:调查发现产妇产前对分娩通常表现为畏惧和担心,因此,产妇普遍表现出精神紧张,恐惧不安,焦虑担忧。(2)具备剖宫指针产妇的心理特征。这部分人群往往是伴有妊娠并发症或合并症的高危产妇。怀孕对于这类产妇来说是一种沉重的负担,除了焦虑、怕疼、恐惧外,还担心受到家庭与社会的指责和嘲讽而自责、悔恨、羞愧。麻醉的风险,手术的出血、创伤,术后的潜在危险也是她们担心的问题。尤其关注剖宫产是否会对婴幼儿日后身体和智力的发育造成不良影响(3)由于心理社会因素而坚持剖宫产妇的心理特征部分产妇不愿意忍受平产十余小时的产痛,担心自己在分娩时力气不够。

5 讨论

产褥期是产妇的生理、心理发生巨大转变的时期。在这样的转变中,产妇对各种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易感性提高,心生障碍的发生增多。综上所述,为了促进产褥期妇女的产后康复和身心健康,应加强护理人员以产妇为中心的人性化服务意识,开展以母亲安全为宗旨的具有先进理念的护理模式。由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护士进行抚摸、安慰,给予支持关心和帮助,讲解有关婴儿护理及母乳喂养知识,从而使产妇对护理人员产生依赖感,增强安全感。开展一对一陪伴分娩,改变传统服务模式,真正以人为本,以产妇为核心,符合广大产妇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娅丽.妇产科护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3).

[2]柴蕊.护理的创新服务[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7(05).

[3]舒剑萍.妇婴保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9).

社会调查四要素第8篇

关键词 老年人 养老方式选择 影响因素

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养老问题成为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对于影响养老方式选择因素,国内诸多学者进行了调查研究,综合众多研究文献,可以归纳整理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大体包括三个方面。

个人因素是影响选择意愿的首要因素。个人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从事职业、生命质量、养老观念等。其中,各因素对养老方式选择意愿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龙书芹、风笑天(2007)通过交互分析和回归分析了江苏四城市老年人生活状况的调查资料,研究证实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因素都对老年人的养老意愿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最具显著性也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其年龄和文化程度。邓颖等(2003)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用t检验、方差分析的研究方法得出,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生命质量对养老方式选择有着显著的影响,而文化程度、职业、有无慢性病等对养老方式的选择并无显著性影响。贾金荣等(2010)对西部地区农民养老方式选择意愿进行调查,发现个人禀赋、传统观念、认知程度影响较为显著,而社区特征的影响并不显著。可以说,老年人自身的因素确实对其选择养老方式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

社会传统观念认为,老年人的生活方式更倾向于家庭生活。因此,家庭因素成为影响养老方式选择意愿的不可忽略的因素。统观许多研究成果,家庭因素主要包括家庭规模、家庭现有子女数、家庭男孩个数、是否与子女同住等。熊波等(2009)调查了武汉市江夏区农村居民的养老意愿,利用Logit模型研究数据后发现家庭子女数、家庭规模等家庭特征对农村居民养老方式选择意愿的影响显著。林宝(2010)通过从社会养老能力、家庭养老能力、养老中的人际关系、养老观念四个方面说明,与文化传统中崇尚大家庭相比,家庭规模正趋于小型化,这势必会给养老方式的改变带来新的冲击。李建新等(2004)也在我国中西部农村的范围内对其养老观念进行了调查,发现亲子关系的反馈模式的养老观念、养老方式仍占据主体地位,这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了家庭特征的影响作用。

同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是决定一个社会提供养老服务质量好坏的根本性因素。经济特征决定了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从而间接地影响老年人对养老方式的选择,它的主要构成是家庭收入、生活来源等。风笑天等(2007)通过交叉分析和Backward研究方法发现,人们对养老方式选择和其个人月收入、家庭月收入有着较强的相关性。他认为,收入的提高,能够使人们有更大的选择空间,获得更多的自由,不为经济所累。王梁(2006)对南京等四城市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结果得出老年人选择养老方式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其中经济因素是影响较大的因素之一。总的来说,经济因素起着基础性作用。

此外,一个国家的制度体系建设也影响着养老方式的选择,如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变化。同样的社会资源通过不同的组合会产生不同的效用,制度则起着枢纽的作用,建立的制度代表了一个社会组织资源的能力。同时,因为地区的差异,对于养老方式选择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各个地区也不太相同。近年来文献大多研究东部发达地区,而对于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调查研究则明显不够,还有着很大的缺口。

通过以上描述总结,我们可以看出,诸多学者对于选择养老方式影响因素都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无外乎这三种因素,只是基于研究背景、调查方式、研究方法与技巧、研究角度的不同而产生了稍有差异的成果。所有研究既有对于理论的探讨,又有实证研究方法作为支撑,通过各种调查方式获取信息与数据,利用SPSS、State等数据统计软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有序Probit模型等数据分析模型进行处理,深入分析上升到理论层面,为进一步探究奠定了基础。同时,其中也存在一些瑕疵,如:对于各个因素与养老方式选择的相关性研究缺乏层次,稍显混乱;主要把整个老年群体作为调查对象,忽略了差异性,对性别差异群体、地区差异群体、特殊老年群体等没有分别进行具体研究,致使整个研究的概括程度、代表程度降低。

综上所述,现阶段对于养老方式选择意愿影响因素的探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还有不少的缺陷需要人们进一步补充研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养老方式会不断完善与改进,老龄人口对于养老方式的选择也将越来越丰富,养老问题的妥善解决也必将推进整个社会历程的前进。

参考文献:

[1]龙书芹,风笑天.城市居民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对江苏四城市老年生活状况的调查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7(1)

[2]邓颖,李宁秀,刘朝杰等.老年人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探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6)

[3]郝金磊,贾金荣.西部地区农民养老模式选择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有序Probit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0.11.25(11)

[4]熊波,林丛.农村居民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武汉市江夏区的实证研究[J].西北人口.2009(3)

[5]林宝.养老模式转变的基本趋势及我国养老模式的选择[J].广西社会科学.2010(5)

社会调查四要素第9篇

年是应对国际国内环境重大挑战、实现市委“一二三四五六”奋斗目标第一阶段任务的关键。战胜金融危机冲击,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人民调解肩负着艰巨繁重的任务。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周年等重大活动,根据市司法局文件要求,经区司法局研究决定从即日起至年10月底,在全区开展“促和谐、筑平安、人民调解在行动”专项活动(以下简称“专项活动”),具体实施意见如下:

根据市委政法委和市局党委的指示精神和决策部署,年专项活动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力以赴保增长、渡难过、上水平。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出发点,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全面深入地排查化解各种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着力预防新的矛盾和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和突出问题,为全国“两会”和新中国成立周年庆典的顺利召开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做好年专项活动,要注重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坚持为党委政府分忧、为群众解难的原则;坚持提前介入、调解前置的原则;坚持依法依理依情调解、避免激化的原则;坚持边排查边调处边普法的原则;坚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着眼长治久安的原则;坚持实行重大矛盾纠纷信息报送原则。

通过开展专项活动,要努力现实以下工作目标:

“四得四清”即对矛盾纠纷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对易发生纠纷的重点户、重点人数底数清,对易激化纠纷的类型和主要环节清,对失足青少年、刑释解教人员的情况清,对矛盾集中、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难点、热点纠纷和易发生的群体纠纷清。

“三到一高”即确保矛盾纠纷排查纵到底、横到边,排查率达到100%,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调处率达到100%,调解成功率达到95%以上;矛盾纠纷排查率、调解协议履行率、调解成功率明显提高。

“四以四进”即以维护稳定为首任,以化解矛盾纠纷为主线,以强化队伍建设为载体,以机制体制创新为突破口;进一步完善健全人民调解组织网络,进一步创新调解工作机制和做法,进一步扩大人民调解工作影响力,进一步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

按照事要解决、注重预防的工作原则,重点排查的范围:

在继续做好婚姻、家庭、邻里、房屋宅基地等常见性、多发性民间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同时,一是积极主动排查调解因经济形势变化引发的劳动关系、劳动报酬纠纷,广泛参与土地承包、土地征用等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二是围绕拉动内需和服务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积极参与排查化解农民工返乡、职工下岗出现的劳资、债务纠纷,城市改造、企业改制、工程施工纠纷,以及物业管理、环境保护、医患医疗等矛盾纠纷。三是做好系统内部干部职工隐患排查,相关单位要做好当事人的疏导和稳控工作。四是加大对与接边地区、流动人口集聚地和治安隐患多发地区、社情民情复杂、基层组织薄弱地区等重点区域的排查力度,突出抓好社区服刑人员及一些没有改造好、有重新违法犯罪倾向的刑释解教人员的隐患排查,确保排查不留死角。

开展专项活动,要重点抓好以下五个环节的工作:

(一)动员部署。各级人民调解组织要高度重视,切实提高认识,尽快做出安排部署。一是及时召开专题会议,认真学习领会专项活动的有关精神。二是明确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落实各项工作措施、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各级调解组织主要领导要深入一线督导,亲历亲为,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带着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认真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要把开展好这项活动作为当前首要政治任务,切实把这次活动组织好、落实好,确保取得实效。

(二)集中排查。各级人民调解组织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全面掌握本地区、本单位矛盾纠纷的总体情况,完善处置突发性、预案,及时发现矛盾纠纷的苗头和隐患,尤其对可能引发重大治安问题和的苗头要高度警惕,及时列入排查调处工作日程,把各种不安全因素、不稳定的矛盾和问题排查彻底,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坚决防止形成现实危害。同时,认真抓好重点区域、重点群体、重点行业的矛盾纠纷排查工作,扩大排查的覆盖面,逐街、逐单位进行摸排梳理,确保把已发生和正在酝酿的矛盾纠纷一件一件搞清楚,不留盲点和死角。在此基础上,对排查发现的各类矛盾纠纷隐患进行梳理分类,按类型、诱因、事件、地点、单位、涉及人数、重点人员、事态发展预测等要素,逐案、逐人、逐项建立工作台帐,同时要落实具体承办人员和责任(牵头)领导,明确调处时限。

要组织开展刑释解教人员、社区服刑人员排查控制专项行动,集中进行排查摸底,逐一落实教育和防范措施。进一步加大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和教育矫正力度,制定社区矫正突发事件处置预案,落实人员、明确责任,坚决防止社区服刑人员参与和针对重大政治、经济、文化、体育活动期间的干扰、破坏活动,防止发生社区服刑人员再犯罪。

(三)集中调处。对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社会矛盾、民间纠纷、不稳定因素、等问题,各单位要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进行调处。同时,进一步整合综治、公安、司法、、安全等方面的工作力量和社会资源,完善相应的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构建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紧密协调配合、联调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格局。在此基础上。着力做到“三抓”,一是抓化解,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应逐一梳理分析,弄清每一件矛盾纠纷产生原因、性质和潜在危害,提出化解措施,落实责任人;二是抓稳控,对有可能去市乃至进京越级上访和集体上访的挑头人员,严格落实包保措施,将人员稳控在当地;三是抓调度,对疑难复杂问题、矛盾纠纷,召开工作调度会,集思广益、集体会诊、限期结案。

(四)治理整顿。要在严格掌握标准的基础上,对那些长期不服从政府管理,经常无理取闹、借题发挥、寻衅滋事的“重点对象”,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协助有关部门采取分类分批,集中力量以办法制学习班的形式,向他们宣传法律,帮助他们分析利害,辨明是非,教育引导他们自觉守法,遇事用法,维权靠法。在专项活动中,对少数矛盾纠纷频发的重点单位、地区、行业,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依法重点给予治理整顿。要以法制宣传教育为先导、积极推动“民主法治”建设,强化、优化对基层社会的管理措施、管理手段,创造安定和谐的新局面。

要进一步加大对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力度,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衔接和日常矫正教育、管理工作,有效避免刑释解教人员、社区服刑人员的脱管、漏管。积极参与平安天津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活动,参与打黑除恶专项斗争,预防重新违法犯罪,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确保社会治安秩序良好。

(五)及时总结基层典型经验,优化有效工作模式,进一步运用“联合调解室”、“法律服务所”、“法律工作站”等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健全完善相应的排查化解工作机制、预警机制、联合调处机制、分级调处机制、督查指导机制、应急处置机制等有关工作制度。切实形成及时、就地解决矛盾纠纷的长效工作机制,形成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调、疏导等办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努力推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向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区司法局将把“促和谐、筑平安、人民调解在行动”专项活动情况作为年度矛盾纠纷排查考核的重要内容。

实现专项活动各项工作目标,必须重点把握的几点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各级人民调解组织要将“专项活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充分认识“专项活动”对于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性,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分管领导要靠前指挥,加强整体谋划,注意统筹协调。

(二)发挥职能,形成合力,扎实开展专项活动。各级人民调解组织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强化部署、协调、指导、督办的职能。各级调委会要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履行各自工作职责,同时要相互支持,协调作战,做到属地管理与部门管理相衔接、主管部门与协管部门相配合,切实做到“四个不放过”,即责任不落实不放过,工作不到位不放过,隐患不排查不放过,群众不满意不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