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课题学习教案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02 15:27:58

课题学习教案

课题学习教案第1篇

关键词:习档案袋;学习策略;有效评价;研究;心得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5-0030-02

一、课题研究的具体情况

1.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一方面是查阅教学科研资料,通过杂志、书籍、网络等学习有关教学研究的理论,搜集当前“档案袋”应用于教学的成功案例为我所用。另一方面是做好学生的全面动员,在开展课题研究的班级宣讲建立“英语学习档案袋”的好处,集思广益,根据学生喜好确定“档案袋”的具体规格、栏目设置和具体名称(可自取一个子名称)。帮助和指导每位学生建立一个“英语学习档案袋”,用来收集课内外摘抄或剪辑的文章,自己的优秀作文或手抄报、成绩优异的考试卷、错题集锦、值日报告、教师评语以及不同阶段的学习感受等,积累英语学习的点点滴滴。在两个星期内这项工作基本完成。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档案袋的形式也丰富多样,尤其受到中等学习程度学生的喜爱。在最初阶段,教师必须给予引导和建议。

2.课题实施阶段:

(1)教师耐心指导,对应该入档的内容给予提示,并对课外内容的拓展分层次给予引导。如向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推荐阅读篇目或布置作文写作,并及时批改,写反馈意见。

(2)教师及时做好总结和鼓励工作,让每一位学生都充满信心地参与进来,并坚持下去。对整理档案袋有困难或以前没有整理总结习惯的学生,要耐心指导,给予帮助。

(3)定期开展阶段性评比。在研究中期,笔者组织了一次“英语学习档案袋”的展示评比活动,为全体同学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相互学习和相互借鉴的平台。通过全体投票的方式选出优秀的对广大同学有借鉴意义的档案袋,并评出优秀奖十名,给予奖励。通过评比,学生们互相取长补短,从获奖同学那里汲取设计思路和灵感,更加学会管理和利用好自己的“学习档案袋”,真正做到为自己的英语学习服务,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4)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整理学习档案,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不断增强积累和反思意识,体会成功的快乐,并学会与家长、老师和同学分享,成为进步的、能时刻超越自我的英语学习者。

(5)作为承担课题研究的教师,笔者坚持整理和记录课题实施以来的具体过程以及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坚持写教育周记和教学反思,并通过加强学习和与学生沟通解决实际问题。

3.实验评价和总结阶段: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对实验检测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组织学生的“学习档案袋”评比,并结合大型考试和平时测验反映出的学习进步水平评出最佳。教师根据各阶段的课题实施记录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等撰写结题报告及论文,并申请上级检查审阅。

二、课题研究工作取得的成效及分析

经过短短一个学年的实践研究,基本达到了原定的研究目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有效地改善了学生上课只会听讲,不善积累的现状,加深了学生对英语学习方式多样化的理解,使学生克服对课堂教学的单一依赖思想,积极探索新的学习途径,进而更有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提高英语学习效率。每次考试或测验完后,学生们都能够主动将有代表性的错题或典型题收集到改错本上,并写清错误原因,为后续学习留下第一手资料。

2.通过几个月的积累,学生看到了自己一路走来的英语学习轨迹,找到差距和不足更能看到希望和自己的进步,在一定意义上克服了考试这一单一性评价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让大多数学生找到了自信。

3.通过学生间“学习档案袋”的交流进一步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通过教师写评语、对档案袋建设提意见或与学生进行口头和笔头的交流也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良性师生关系的形成,更加有利于学生保持恒久的学习动力和健康成长。

4.这一阶段的课题研究,对于提高笔者的教学决策能力和教学效率也很有裨益,克服了以前一些简单重复的教学及课后辅导方法,能够静下心来给予学生更多有效的建议和指导。

三、课题研究小结

本次课题研究使笔者和学生们受益匪浅。虽然只有短暂的一年时间,但亲历了课题研究的每一个细节,对教育科研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有了具体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笔者的教育科研能力,更使笔者对英语教学有了新思路。这一次的尝试让笔者尝到了搞教育科研的甜头,提高了教学效率。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一直将着力点放在对学生课下学习的方法和策略研究以及学生英语学习的客观评价上,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给予足够的关注,也让学生们认识到了总结、积累和反思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学会及时总结、反思和评价自己的英语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使学生学有动力,学有能力,学有活力,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笔者和全体同学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我们不断的尝试与摸索,本次课题顺利开展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也高兴地看到了有更多的学生学会了积累,学会了反思,课题实验班学生的成绩稳步提升,他们的“英语学习档案袋”日渐丰满并在初三毕业复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点所有学生和笔者都深有感触。就连同组甚至其它学科的教师都非常感兴趣,在一定意义上说,“英语学习档案袋”的使用对学生其它科目的学习也起到了启发和促进作用。这些都是笔者乐于看到并一直在为之努力的。

四、后记

课题研究虽已结题,又迎来了一批新生,但笔者在英语教学中仍坚持让学生使用“学习档案袋”,想让课题研究的成果和积累下来的经验为更多的学生学习英语服好务。在笔者看来“学习档案袋”已经超出了作为评价手段的意义,它能教会学生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以新的视角看待英语学习和自己的进步,给家长和老师提供了欣赏和肯定学生的平台。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工作中继续研究和探索英语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笔者将以此作为自己的教育追求,在英语教学这片热土上播种希望,收获幸福。

参考文献:

课题学习教案第2篇

仁寿县方家镇小学校钟昭训

为了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的教学理论,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优化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将来自外部的教育理论与指导自己教学实践的内在教学理论相互转化,促使自己更为深刻地认识到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长处和不足,在教学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和成长,我们有必要坚持撰写教学案例。以下是我本学期教学《走遍天下书为侣》课后练习题的一个案例,记录于下,供大家参考。

一、案例背景:

在教学完小学五年级上册课文《走遍天下书为侣》后,我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的第三题:

3. 读下面的句子,再根据自己的读书感受填空。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也是()。

二、案例过程描述:

在编写教案的时候,我对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本来是:(1)出示范句,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2)学生独立准备;(3)指名让学生交流。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课堂气氛沉闷,很多学生没有结合自己实际的读书感受做深入的思考,而是被动地接受几个发言者的答案,整个班级五十名学生只有几个空洞的答案。我立刻意识到这样的结果肯定不行,因为本单元的教学主题就是“我爱读书”,是要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而且单元习作也要求学生谈自己和书的故事或者谈读书的体会。我知道这种状况一定是因为教学设计的不合理造成的,于是赶紧调整,将教学过程改变成了:(1)出示范句,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2)以自己的读书体验和一些名人读书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鼓励学生调动记忆,回顾自己的一次读书经历,独立准备;(3)小组长组织交流各人的读书感受。(4)小组内修改、练说句子,推举同学准备参加班级交流;(5)各小组汇报交流,评出五佳句子;(6)全体学生抄写五佳句子,看谁书写规范,写得又快又好。

三、实施结果:

事实证明,教学方法调整过后的教学效果更加良好,课堂气氛立刻活跃了许多,学生想得到、说得出、写得好,不仅从学习活动中切实感受到了别人和自己读书的滋味,还为单元习作做好了积累与准备,真正由“浅学习”变成了“深学习”。

四、案例反思:

1、本案例中调整后的方案更注重教学实效。教师在每一节课上都应善于观察、感知、分析课堂信息,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实施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案。将十次低效的“浅学习”甚至无效的“假学习”变成一次高效的“深学习”。

2、本案例中调整后的方案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加深了学生的参与度。关注了优中差生的共同发展,体现了教育教学的公平性。

3、本案例中调整后的方案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真正转换为主导地位,学生成为积极参与的学习主体,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激情。整个教学过程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生动活泼地发展,群体性主体参与率高,创新性思维活跃,使学生真正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成功乐趣。整个教学过程的突出特点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4、调整后的学习活动更有趣味,为学生创设了探究性、自主性和合作性相融合的学习环境,给了学生一个开合有度、轻松愉悦的可控性自主课堂。 让孩子们有机会去而且愿意去充分扮演好自己,展示一个不一样的充满自信的自己。

教学不是让学生知道什么,而是让学生学到什么,学会怎样去获得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真切的体验、深入的探究和感悟中获得成长。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课堂就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一个开放的、公平的、愉悦的、和谐的课堂就是孩子们最好的舞台,他们一定可以在一个个高明导演的引导下演出一幕幕精彩纷呈的节目。从而使单调枯燥的学习过程变成快乐成长的生活过程,成为幸福人生的美好经历。

5、调整后的方案有机整合了课堂重点、单元目标、教学三维度等因素,兼顾了当前教学与后期教学。

6、调整后的方案更关注学生中长期发展,切实锻炼了学生听说读写的的语文基本能力。另外实实在在地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与他人交流、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社会学理论认为,学校教育要以培养“社会人”为己任。依据社会学理论,课堂教学活动就是社会生活的“准社会活动”,学生就是“准社会成员”。在本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社会成员这一角色,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成功感和自豪感,使之产生强烈的学习和创造动力,以达到全面素质的提高。

附:教学案例的一般要素

1.背景

所谓背景,即是向读者交待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背景介绍也不必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和条件。背景是案例很重要的环节,描述的是事件的大致场景,是提供给读者了解“事件”有用的背景资料,如所在学校的情况、个人的工作背景、事件发生的起因等。

2.主题

每篇案例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即这个案例要说明的某个问题,是反映对某个新理念的认识、理解和实践,还是说明教师角色如何转变,教的方式、学的方式怎样变化,或是介绍对新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和处理,等等。

3.细节

有了主题,就要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选择最能反映主题的特定的内容,把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要特别注意提示人物的心理。因为人物的行为是故事的表面现象,人物的心理则是故事发展的内在依据。面对同一个情景,不同的教师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做法?这些教学行为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执教者是怎么想的?揭示这些,能让读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这个环节中,要讲明问题是如何发生的,问题是什么,问题可以和事实材料交织在一起。这是整个案例的主体,要详尽地描述,展现问题解决的过程、步骤以及问题解决中出现的反复挫折,也可以涉及问题初步解决成效的描述。

4.结果

案例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待教学的结果--某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感受,解决了哪些问题,未解决哪些问题,有何遗憾、打算、设想等。以“问题”为主线,有矛盾、冲突甚至“悬念”,能引起读者兴趣和深入思考。

课题学习教案第3篇

一、填空题

1.

一共要拿12个苹果,选出下图中最合适的两盘。

我拿第(

)盘和第(

)盘。

2.

看图按要求写四个组算式:

3.

看图列算式。

-

=

(枝)

4.

填表。

原有

18个

15支

14把

卖出

7个

6支

5把

还剩

(1)   个

(2)   支

(3)   把

5.

【填算符】在          里填上>、

14+0

11+2

11-2

15-9

4+1

6.

填一填:

比11少2的数是      ,比9多1的数是      。

7.

用3、11、8写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3+

=

8+

=

-3=

-8=

8.

解决问题。

-

=

(个)

吃了      个。

9.

小明有14支彩色笔,小刚借走了5支,小明还有   (1)

支。

10.

看图列式计算。

-

=

11.

妈妈买了12个苹果,小华吃了4个苹果,还剩      个苹果。

二、计算题

12.

算一算,看谁算得又快又正确!

10-7=

12-4=

11-6=

14-8=

2+9=

13-9=

13-5=

14-9=

6-6=

5+6=

7+8=

10+4=

15-8=

4+9=

11-2=

6+9=

9+5=

16-8=

7+7=

9+9=

13.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5+=11

+3=16

-9=5 12-=4

5+6-9=

8+8-7=

14-6-2=

三、解答题

14.

看图写算式:

=(朵)

=(只)

=(只)

他们还剩下几朵?

15.

看图列式计算

16.

鸡有12只,鸭有9只,鹅有7只。

(1)鸭和鹅一共有多少只?=(只)

(2)公鸡有5只,母鸡有几只?=(只)

17.

看图列式。

(1)

-=(个)

(2)

+=

-=

+=

-=

18.

课题学习教案第4篇

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理清思路,培养概括能力。

3.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实写虚写相结合描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重点:研读文本了解民俗,学习场面描写

教学难点: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实写与虚写相结合描写场面

教学方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刚过去的中秋节还有印象吗?还记得有哪些习俗吗?

2.五月初五你知道是什么传统节日吗?你知首端午日的来历吗?我们这儿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3.不同的地区,风俗不同,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端午日》,去领略湘西地区端午节的民俗风情。(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相信大家在课前对课文都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一组习题。

1.你能准确读出下列词语吗?

蘸zhàn酒茶峒dòng 伶俐línglì 规律lǜ 桨jiǎng手 擂léi鼓 调tiáo理 呐nà喊 鹳guàn 戍shù军 泅qiú水干燥zào

2.听写下列词语

擂鼓 干燥 呐喊 泅水 戍军

3.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沈从文,现代作家,等湘西凤凰人,他的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

4.简答

读了课文你知道了湘西茶峒地区端午日的风俗?

穿新衣、画王字、吃鱼肉、赛龙舟、追鸭子。(渗透详略得当)

三、研读课文

(一)作者在文中介绍的众多风俗中,在阅读课文后给你印像最深的是哪个?你说说你的理由吗?

(二)研读重点段落

1.展示赛龙舟的图片

2.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看到的这个场面。

3.作者是如何来展现场面的了,我们来看,指名读文中写赛龙舟场面的句子。

引导作者写时观察了哪些人(参加比赛的人),在写比赛的人(正面描写)时作者重点从哪些角度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动作和外貎)。

4.作者除了写了参加比赛的人还写了什么人?观看的人(侧面描写,烘托比赛的激烈)

5.“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这句话写得是当时的情景吗?是什么?是虚写是由激烈的赛龙舟场面引起的联想,烘托比赛的激烈。

四、学写场面

1.作者描写的赛龙舟的场面给你留下深刻印像了吗?突出场面的主体,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适当展开联想,你也可以写得很精彩。我们来试一试。

看图片写学生拔河比赛的场面。

2.学生写作,教师巡视辅导

3..交流,学生点评,进行对比赏析,加深学生对写法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

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你这节课的收获吗?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

六、作业设计

1.整理课堂笔记

2.预习《本命年的回想》

课题学习教案第5篇

此课为“平行线的习题课”公开课展示.课始,学生精神抖擞,应该说他们是久经战场的老将了,丝毫没有紧张感,相反更想在此时露露脸.

“同学们,老师这有一块纸板,它的上下两条边是互相平行的.看,发生什么事儿了?”(我用力掰断纸板,露出犬牙交错的两个纸板.)“断开了!”学生们回答!“是的,这两个纸板所形成的基本图形你们熟悉吗?”我接着问道,“熟悉!”,学生们回答了,“是的,它们出现在我们教科书中第60页第6题的第二小问中.”学生们迅速翻书,“本节习题课就来研究这两个图形,并通过他们来探究添加平行线解决角的问题”,同时我将纸板粘到了黑板上.

请看这个问题:你有几种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和我们一起分享你的结论,请选择一种加以说明.已知:如图,AB∥CD,求∠A+∠AEC+∠C的度数.

学生们看题思考,回答“过点E作AB的平行线”,“过点A作EC的平行线”,“AC连接”,“延长AE交AB的反向延长线于点P”等.借此引导他们考虑过其他点作辅助线,让学生们知道做辅助线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第一种做辅助线的方法,做了一个推理填空,考查和规范学生的基本功.他们的积极踊跃让我忘掉了紧张,我也和他们融在了一起,忘我的教课,比平常还要兴奋!

一生读题:“如图所示,AB∥ED,∠B=48°,∠D=42°, BC垂直于CD吗?请写出添加平行线的方法,请选择一种,对你作出的结论加以说明.”我强调说:“如何添加平行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开展讨论,得出和多种方法.学生积极回答,“过点E作AB的平行线”, “过点C作AE的平行线”,“过点E作CD的平行线”, “过点A作EC的平行线”.我就马上表扬他们,如“思维很快”“表达流畅”,学生也喜滋滋的.

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来探究复杂图形中,解决角的问题也要用到添加平行线的方法,提出问题:“这个复杂图形的问题的解决主要通过什么方法?”进一步揭示作平行线的重要性.让学生再度观察和归纳作平行线时需要注意的方面.帮助学生归纳和总结如何在复杂图形中找到基本型.

探究1:“C” 型问题

如图1,MA1∥NA2,则∠A1+∠A2= 度.

如图2,MA1∥NA3,则∠A1+∠A2 +∠A3= 度.

如图3,MA1∥NA4,则∠A1+∠A2 +∠A3+∠A4= 度.

如图4,MA1∥NA5,则∠A1+∠A2 +∠A3+∠A4+∠A5= 度.

从上述结论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如图5,MA1∥NAn,则∠A1+∠A2 +∠A3+∠A4+∠A5+…+∠An= 度.

如图6,MA1∥NAn+1,则∠A1+∠A2 +∠A3+∠A4+∠A5+…+∠An+∠An+1 =______度.

探究2: “Z” 型的问题

如图1,MA1∥NA3,∠A1 、∠A2和 ∠A3的关系 .

如图2, MA1∥NA4,则∠A1 、∠A2 、∠A3 、∠A4的关系是 .

如图3,MA1∥NA5,则∠A1 、∠A2 、∠A3 、∠A4、∠A5的关系是 .

思考:MA1∥NAn,则∠A1 、∠A2 、∠A3 、∠A4、∠A5…∠An的关系是 .

在总结方法时,作小诗一首让学生感受作平行线的方法.我大声朗读:“平行线间作平行,找点看你行不行,点的位置很突出,化繁为简基本型.”

上课继续进行着,学生探究热情高涨,主动参与过程还算顺利,基本的知识还能自主呈现出来.但是接下来,运用此方法解决复杂图形,就不是那么顺畅了.设计此题基于以下两点考虑:

(1)根据已有的条件与图形,无法解决问题时,要添加平行线.

(2)将推理过程由口述转化为书面表达形式,这也会让学生感到一定困难.

因此在本题的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教师引导者的地位,启发学生思考当遇到要我们说明两直线平行的时候,应该要从已知和图形中寻找什么?这时学生会总结学过判定方法和平行公理,当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引导学生是否可以在没有防碍题目的前提下对图形做适当的改变,然后自然而然的引出作平行线.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可以扣“问“展开,结合学法指导,采用指导学生探究变式的方法.

变式1:如上图,已知CE∥DF,求∠ACE+∠ABD-∠CAB的度数.有几种添加辅助线的方法?

学生说的方法很多也很好,都在我的预期之内,这时我看见一个男孩手一直高高举着手,很自信地举着.“我认为连接BC也可以”,只见他拿起本读起来,聚精会神的回答着,其他学生的目光也凝聚到他一个人身上.我却很吃惊,他哪来的这个新招儿?他那专心样令听课的教师赞不绝口.瞧,声情并茂.别说,还真是个新招儿,同学们目不转睛地看着,聚精会神地听着.我迅速反应这个方法我没有在课件内呈现,怎么办,我拿起三角板,画出了这个图形,描出了他的方法,又跟着他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证明方法讲述了一遍.不妙,恐怕他要喧宾夺主,我试图掩饰他的方法,但是已经上黑板了.也许他的方法听起来很有乐趣,但是有点脱离主题,唯一的办法是引导学生记忆作平行线方法.

所有的学生都说了自己的做法和思路,有的学生思路上有点绕弯,我就适时地进行点拨,“我的思路是将减法提前,先算∠ACE-∠CAB再算加∠ABD,结果为180°.”学生们频频点头,颇有顿悟之意.

我们接下来又挑战了中考题,对于学生的思维,从广度和深度上给予适当的点拨,同时,运用动中取静和分类思想,将问题的难度化解.

变式2:已知直线EF∥CD,P为一动点.动点P不在直线AB、CD、EF上,若点P在直线AB左侧不断运动的过程中,问∠CAP、∠PBE、∠APB三个角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写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在下面画出图形,并选择一个加以证明.

学生很快分出了3种情况,并作出了平行线,解决了问题.这时,我就不满足于只说不写了,我有让学生们将过程写了一遍,收获不小.

变式3:AB∥CD,直线a交AB、CD分别于点E、F,点M在EF上,P是直线CD上的一个动点,(点P不与F重合)(1)当点P在射线FC上移动时,∠FMP+∠FPM=∠AEF成立吗?请说明理由;(2)当点P在射线FD上移动时,∠FMP+∠FPM与∠AEF有什么关系?并说明你的理由.

课题学习教案第6篇

学习目标

1、知道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几种常见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范围;

3、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主题探究

互动课堂

设疑定纲

1、请回忆哪些物质可以与O2在点燃的条件下发生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观察到的现象

炭的燃烧

硫的燃烧

磷的燃烧

铁的燃烧

2、描述燃烧与我们社会和生活的联系(有利和有害两方面);

3、火灾来袭时该如何逃生?

解疑探究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

探究主题一

燃烧的条件

【阅读】课本128-129页,完成下列空白:

1、燃烧一般是指可燃物

氢气能在氯气中燃烧,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这说明

2、合作探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步骤:按右图所示连好装置。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3、改进实验:(如图,教师演示)

实验现象:试管1

试管2

水底白磷

要水底白磷燃烧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改进实验的优点:

探究主题二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4、合作探究:(灭火)

【阅读】课本130页,完成下列空白:

实验步骤:将燃烧的蜡烛熄灭

灭火方法

这种方法的理论依据

1.

2.

3.

4.

实验结论:

;②

;③

探究主题三

灭火器及其使用方法

【阅读】课本131页,完成下列空白:

灭火器

适用范围

灭火器原理(化学方程式)

探究主题四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阅读】课本132-133页,完成下列空白:

5、可燃物在

内急剧地燃烧,短时间内积聚大量的热使

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除像氢气、________等可燃性气体外,面粉、煤粉等______也能爆炸。

6、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

①可燃物的性质;②可燃物与氧气的

;③氧气的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1)

(2)

自我展示

1、什么是燃烧,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2、探究燃烧的条件如图:

实验现象:

要水底白磷燃烧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2、灭火的原理有哪些?

3、试着将灭火的实例与有关的原理用短线连接起来:

①炒菜时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A移去可燃物

②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可用水扑灭

B隔绝氧气

③森林着火时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树木砍掉

C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4、常见的灭火器有哪些,分别使用哪些范围?

5、什么是爆炸,爆炸属于化学变化吗?

6、怎样使可燃物燃烧更充分?

全能训练

1、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只有在点燃或加热时可燃物才能燃烧

B.只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可燃物就能燃烧

C.只有含碳元素的物质才能燃烧

D.只要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就能灭火

2、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

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A.氧气

B.氮气

C.甲烷

D.二氧化碳

3、将燃着的火柴头部朝上,火柴梗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A.火柴梗的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B.火柴梗处二氧化碳浓度大

C.火柴梗处接触氧气少

D.火柴梗的着火点较

4、某同学在研究物质燃烧条件时,做了右图所示实验:把一条粗金属丝绕成线,

罩在一支蜡烛的火焰上,火焰很快熄灭了。对这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表明金属丝有良好的导热性

B.若预先将金属丝加热,蜡烛火焰不会很快熄灭

C.火焰熄灭的原因是金属丝吸热使烛焰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D.火焰熄灭的原因是金属丝阻碍了气体对流,导致烛焰缺氧

5、加油站必须粘贴的标志是(

6、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军队点燃战船,熊熊燃烧的战船借助东风直冲曹军的木船,使曹军的木船燃起大火,据燃烧的条件填空:曹军的木船是_______,木船燃烧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小刚和小强用图甲和图乙所示实验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经查阅资料知:

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着火点为240℃,它们在空气中燃烧都生成有毒的白烟——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易溶于水。

(1)小刚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

(2)小强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填序号,下同)

;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3)“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要求实验室的“三废”排放降低到最低程度并能得到妥善处理。图甲与图乙所示实验相比,

(填甲或乙)更体现了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评价小结

1.

知识总结:

(1)燃烧一般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2)灭火的原理: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下(破坏其中一个即可)

(3)急剧的燃烧发生在有限空间内易引发爆炸,爆炸既包含物理变化也包含化学变化。

2.

畅谈体会:

(1)这节课我的收获是什么?

课题学习教案第7篇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这对促进学生在学习地理时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改善地理课堂中“教”与“学”的关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引导作用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文章阐述了地理导学案在编制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就其价值和结构两方面阐述了看法。

关键词 :导学案;高中地理教学;问题浅析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5-0091-02

一、对导学案的认识

国内已有许多学者给出了导学案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这种观点认为导学案是一种学习方案;也有的学者认为“导学案”是在学案导学模式中,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和实际教学情况等,由教师设计的用于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学习材料,这种观点认为导学案是一种学习材料。概括地说,“导学案”就是教师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学情,由教师设计,指导学生学习的预案。“导学案”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迅速走红,使得越来越多的地理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导学案”,“导学案”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对高中地理教学有以下积极意义:

1.“导学案”的运用与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贴近。“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对于高中地理课堂应该是怎样的一副图景这个问题,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学习地理已经成为了众多地理教师的共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

2.“导学案”的运用可以改善高中地理课堂中“教”与“学”的关系,更加凸显学生“学”的自主地位。导学案的突出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引导的具体表现是通过学案“导读”、“导问”、“导思”、“导练”。新课程改革后的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区别就在于课堂由“教师本位”转向“学生本位”,具体而言,就是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将更多的思考和实践的空间留给学生。“导学案”中“导”的精髓是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情将教学主题中的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教师在使用导学案时,主要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思考,自主或合作完成学案的学习。导学案的问题化设计赋予了学生自主思考和实践的可能,传统课堂中教师的“灌”转变成了如今课堂中的“导”,学生由被动转变为主动,“教”与“学”在课堂中趋于和谐。

二、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观察了大量课堂并收集了诸多地理导学案后,发现当前高中地理教学在应用导学案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地理导学案编制的问题。

(1)地理导学案的呈现模式习题化。“课前自主预习”、“课中合作探究”、“课后自我巩固”是组成地理导学案的三个主要部分,每个部分的编制有不同的要求。在编制地理导学案时,教师出于对学生地理考试成绩的考量,“地理导学案”往往变成了“习题集”,学生在学习这样的导学案过程中,基本为课前做习题预习,课中与教师交流课前习题,课后做习题巩固,再预习下一个学习内容的预习习题,基本等同于循环做题,这是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背道而驰的。

(2)地理导学案中的问题设计填空化。教师在编制导地理学案时,应当在充分解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再结合学情,对教学课题的地理知识进行加工和处理,将地理课本中陈述性的地理知识转换成孕育于情境中的地理问题。地理导学案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问题设计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笔者在收集诸多地理导学案后,发现许多地理导学案并未体现出对地理知识的加工,而只是简单地将地理课本中陈述的地理知识关键字省略。例如,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个课题,某地理导学案在学生课前预习模块设计问题如下:

气旋(低压)与反气旋(高压)

①气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旋是一个由气流垂直运动连接而成的低空___,高空____的环流系统。气旋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向____方向偏转。

②反气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气旋是一个由气流垂直运动连接而成的低空___,高空____的环流系统。

这样的课前预习问题设计并不能调动学生自主的思考,只是让他们成为了“搬运工”,将书本中陈述的知识搬运到了导学案中。

(3)地理导学案过于突出地理知识的学习。《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三维目标”是新课程改革的精华,是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体现,笔者在分析大量的地理导学案后发现,这些导学案基本上是以指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为主,“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案中基本得不到体现。知识是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载体,因此,在地理导学案的编制中,教师应当以地理知识为承载,将地理知识中可以蕴含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加以外显。

2.导学案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1)导学案课前使用的问题。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地理学习课题是导学案的重要作用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导学案引导学生在课前自主阅读课本,自主思考,通过思考产生疑问,为课堂的师生、生生互动奠定基础。笔者在访谈了一些中学地理教师和中学生后,发现部分学生不会使用导学案,即使会使用,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导学案编制主要由教师完成,学生对使用导学案是陌生的,如果教师对导学案的使用不加引导,学生的感觉是学习又多了一张“试卷”,做完这张“试卷”就是完成了学习。大部分学生通过导学案进行课前预学的过程几乎等同于看书完成填空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身缺乏自主思考,缺乏对知识的质疑,没有提出问题。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如果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没有产生疑问,这样的学习就失去了意义。

此外,教师在导学案的课前使用中也存在着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学生如何使用导学案完成课前的预学缺乏指导。在笔者收集的地理导学案中,几乎没有导学案针对课前预学有详细的指导。

(2)导学案在课堂中使用的问题。导学案是地理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沟通、互动的桥梁,只有师生共同参与并互相作用才能达成预设的导学目标。从地理教师的角度来讲,一些地理教师在课堂中对导学案的使用心存疑惑与排斥,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未能较好地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学习地理,导学案在课堂中的桥梁作用也就形同虚设。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喜欢保持自己过往的学习习惯,认为导学案上的很多知识都在地理课本上,不明白为什么要用导学案,因而也比较排斥。

此外,过分地依赖导学案也是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中突出的问题。导学案几乎包含了学生学习某个地理课题的整个过程,有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巩固。教师的教学也几乎完全围绕着导学案的编制来展开,教师课前备课的重点变成了制作导学案,课堂教学变成了讲导学案。此时,教师和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地理教材,使得一些学生认为完成了导学案就完成了地理的学习任务,教师也误以为学生完成了导学案就等于达成了教学目标。

(3)课后使用导学案的问题。温故而知新,学习的成长往往离不开课后的反思,教师和学生都是如此。课堂中师生互相作用完成导学案中的内容并不等同于完成了教和学的目标,从学生的角度讲,学生课后应当依据导学案的内容及时总结、巩固;从教师的角度讲,教师在课后应当反思导学案中的问题,并及时予以完善,此外,还有必要及时回收导学案,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也是一个了解学情的好方法。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没有在课后及时完善导学案中存在的问题,而是投入到下一个学案的编制中,这是教师课后使用导学案常见的问题之一。问题之二,没有及时回收学生的导学案,发现学生的问题,观察学情。同时,多数学生在课后就将课堂的学案“雪藏”,并没有及时总结、巩固。事实上,课堂结束后,部分学生对导学案中的内容还是有疑惑或未完成的,缺失了课后温故导学案的这个过程,导学案的作用也相应地打了折扣。

三、对完善导学案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应用的认识

导学案是对改善高中地理课堂“教”与“学”关系的尝试,虽然在应用中存在问题,但教师不能因为存在问题而否定或放弃这种尝试。如何避免问题呢?笔者认为首先要认清以下两个问题:

1.充分认识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价值。地理教师在编制和应用导学案前首先要明确导学案的价值,“导学案”不能等同于“教案”,也不能等同于“习题集”,那么,导学案应该是怎样的呢?笔者认为,“导学案”的主要作用是“导学”,这是其最主要的存在价值。“导学案”的应运而生是为了解决应试教育下学生被动学、教师“满堂灌”的问题,因此,导学案要凸显“导学”的功能,而“导学”要基于“学情”,也就是说,“导学案”要能够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相结合,教师只有在学生已有基础上的“导学”才是真正地引导。

当前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这让不少地理教师尝到了“甜头”,许多地理教师纷纷效仿导学案。但是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导学案”不是“万能胶”,并不是所有地理知识的学习都必须用导学案,导学案应该因地理教学课题和学情适时采用,即所谓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

2.地理导学案应当包含哪些模块。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有目的的行为活动,因此,地理教师在编制地理导学案时,要依据“地理课标”和“学情”确定好每个地理导学案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地理导学案中不可或缺的模块,而有明确的方向则是高效学习的前提。

根据学生学习地理的过程,导学案的“导”可以分为“课前导”、“课中导”、“课后导”,因此,地理导学案中应当包含课前的“自主学习”模块、课中的“合作探究”模块、课后的“总结巩固”模块。导学案的使用主体是学生,在具体的编制中应当尽量简练,地理导学案则应该有机地将地理课本、习题册等学习资源组合起来,并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地理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而不只是对学习资源的生搬硬套。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瑞祥.导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D].陕西师范大学,2013.

[3]吴永军.关于“导学案”的一些理性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20):6-10.

[4]黄莉敏.新课程背景下地理学案设计探析[J].广西教育,2010,(6):64-65.

课题学习教案第8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导学案;教学模式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课堂教学中,新型教学方式方法层出不穷。高中物理“导学案”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结合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从导学案概念入手,对高中物理教学中“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一、导学案概述

1.导学案概念

导学案是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经教师集体研究、集体研讨以及个人备课后再制定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动参与的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编写导学案一定要以学生为本,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促进学生高效掌握知识,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为后续学习奠定文化基础,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导学案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末,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物理基础知识水平。物理教学内容及学科特点,奠定了实施导学案的基础。导学案不仅能够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还能提高教学质量。对于构建高效课堂有很大的帮助。

2.导学案需要遵循的原则

导学案需要遵循课时化原则,一般情况下,导学案都是围绕一个课时展开教学活动。导学案还必须遵循问题化原则,通过问题将学生引入课堂教学中,通过提出、讨论及解答,推动导学案发挥积极作用。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方案设计,制定导学案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制定导学案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领悟,不可以代替学生去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学习。所以,制定导学案要根据学生对知识的领悟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调整。制定导学案时,全组教师要集中进行备课,然后根据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将不同的教学任务分配给每个教师。制定导学案的初稿,一定要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要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可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应用

1.应用“导学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导学案”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明确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本节课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必须在课前预习中完成,通过预习找到相关问题。应用“导学案”提高课前预习质量,首先,教师要给予及时指导,在课堂教学之前,学生要对难以理解的问题做好标记,尤其是那些重点问题及难点问题,更是要在预习中做好标记,然后带着问题寻找答案,对于那些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认真听讲。课前预习一般控制在课前十分钟,主要是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初步感知。课前预习时间不宜过长,时间长了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高中物理教学中“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应用,课前预习阶段是重要环节,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还可以发挥学案的导学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自学方法。

2.应用“导学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导学案不仅可以让学生做好课前自主练习,还可以让学生针对学案进行讨论,有效解决课堂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利用“导学案”进行课堂讨论,必须建立在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基础以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使其能够提出更多的问题与设想。然后,师生分类、整理这些问题和设想,并将这些问题和设想记录下来,大家可以分析共性的问题。如果遇到重点和难点知识,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讨论、研讨、交流。开拓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此环节中,学生不仅要倾听教师的讲解,说出自己的想法,还要做好学习方法和规律的笔记,为今后复习奠定基础。要想一节课的效果好,课后巩固必不可少。在编写课后部分的练习题目时,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题目,最后,教师要仔细批改、审阅练习题目,如果发现有共同错误,在下一堂课上一定要仔细讲解,使学生掌握得更加牢固。

总之,高中物理教学中“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应用,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对于学生课后练习也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课题学习教案第9篇

关键词:优化教学;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的优化是指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如今的学生,学习任务繁重,所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想使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真正焕发出课堂的活力,就应该从优化课堂教学这个角度着手来提高课堂效率,来推进新课程改革。优化课堂教学,即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而这些优化最终都要通过优化的教学案这个载体来落实。

近年来,我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进行了“教学案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对通过“教学案一体化”来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以及如何设计出优化的一体化教学案有一定的体会。所谓“教学案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依据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师的指导和调控下,以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合二为一的“教学案”为课堂教学辅助材料,通过自主学习、课堂探究、考点示例、巩固训练和学后反思等环节,解决优化课堂教学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教学案一体化”是实现优化课堂教学的好载体

1.教学案一体化的认识

教案: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主要从教师角度考虑,重点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学案:由教师执笔编写的供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后巩固学习用的书面的文字材料,同时也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载体。主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考虑,重点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教学案一体化是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既要设计教师的教学活动,又要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为一体。侧重于内容上的一体,即教师的“教”围绕学生的“学”这一主体而进行设计,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环节落实得更扎实、有效。在教学活动的准备与实施过程中立足于使“教”与“学”有机地融为一体。.

2.教学案一体化的优点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必须要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一体化教学案有导学的功能,学生通过积极的自主学习,解决了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的学走在教的前头,实现先学后教;把学会学习的理念和要求有效地落实和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一体化教学案有笔记的功能,节省了学生记录课堂笔记的时间,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对问题的深入理解上,增大了课堂信息量,使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把知识充分“消化吸收”,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一体化教学案使教师真正起到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作用,发挥了教师是课堂的主导作用。

二、如何设计出优化的一体化教学案

教学案一体化是直接面向学生的学习资源,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载体,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重要依据,教学案质量的高低决定着课堂效益的高低,因此要科学、精心地设计。

教学案一体化的设计要求教师必须做到研究教材及课程标准,研透考试大纲,体现新课标要求、考纲要求。教学案一体化的设计要求教师要从教材出发,高于教材,善于设计一些针对性问题或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使知识得到延伸与拓展。教学案一体化的设计要体现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思维方法,体现出学法、教法。教学案一体化的设计既重视教的过程,又重视学的过程,将可以解决的基础知识交由学生自主解决,而将课堂的重点放在提升学生的能力上。教学案一体化的设计对新课来说,主要偏重于科学素养的培养,兼顾高考的要求。教学案一体化的设计要体现现代化的课堂教学手段,合理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幻灯投影、实物投影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三、教学案一体化的设计流程栏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对本节课学习内容(教材)的自学,参照教学案,采用填充的形式将自学获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进行梳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体现了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探究】课堂探究是课堂主干知识的学习环节,是建立“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多向交流教学活动的体现,内容包括概念解析、问题讨论、实验演示、规律总结、学法指导等,要通过设计一些针对性问题或学习情境来实现。问题的设计要讲究实效,适合学生积极地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也就是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层次性,要从易到难,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要求。问题的设计应该具有启发性,使之有思考的余地,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考点示例】学生要学好物理,须跨过基础知识与知识应用两个台阶。对于前者,学生是不难掌握的;对于后者,要通过例题教学来达成教学目标,因此课堂例题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基本手段,是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必须重视课堂例题教学,优化课堂例题教学,促进教与学质量的提升。设计例题要考虑到:题目不宜太难,以便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题目既能运用常规的、最基本的公式解决,又能充分发挥一题多解的功能,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不拘常规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题目要有利于本节或本章主干知识的归纳总结,对解决大部分问题的方法有一定的代表性。

【巩固训练】物理习题有巩固、深化物理概念和规律的作用;有活化物理知识,扩大知识面的作用;有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的作用;有教学效果信息反馈的作用。学习物理离不开物理习题的讲练,要使物理习题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其教育功能,就需要正确认识习题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把握好习题讲练的时间、数量和难度,并不断改革物理习题的内容与形式,以使物理习题的讲练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物理课程目标的需要。课堂反馈5题,选自课本习题和精选课外习题,这些题目涵盖主要教学目标,难度就会由小到大,中档题为主,便于学生当堂巩固。课外练习3题,主要是综合能力题,与高考题难度相当。高考复习课的习题8题,则主要偏重于能力的训练和高考的模拟。

【学后反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学后反思对教师和学生都是重要的。学生反思:让学生记录通过课堂学习后的一些自我思考,也可提出学习疑问。总结学习反思,可以使学生通过积极独立的思考,使知识进一步概括化、系统化,实现知识学习的及时反馈,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更牢固地记忆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教师反思:回顾、总结这一节课是否成功、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通过反思能及时对教学中的“得”与“失”进行认真而全面的分析、总结、判别,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这样既可以起到备忘录的作用,又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

参考文献:

[1]查有梁,等.物理教学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