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02 15:27:54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第1篇

关键词 学业成绩;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父母教养方式

一、问题提出

学生学业成绩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内因来看,它包括学生个体的智力因素,如注意、思维、想象、记忆等;非智力因素,如动机、情感、意志等。从外因来看,它包括社会环境,如社会风气、社会舆论、文化传统等;家庭教育环境,如家长的文化背景、经济状况、价值观、人才观、期望值等;学校教育,如教学设施、校园文化氛围、教师素质、校长办学思想等等。本研究在吸收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通过父母教养方式、家长文化水平、职业因素等家庭教育环境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作一次综合分析和研究,以期为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提供某些理论依据和实际指导,为我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二、研究结论

(1)对高中生来说,家庭教育环境对其学业成绩依然有一定的影响,其中父母教养方式已不是造成学习差异的一个关键因素,学生学业成绩与父母教养方式在大多数维度上不存在显著相关,可以说高中生的学习自主性、独立性已较强,受家庭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小。但父亲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仍有较大消极影响,父母是否偏爱、母亲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也仍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

(2)学生学业成绩与父亲的文化程度不相关,与母亲的文化程度呈负相关。

(3)父母的职业并不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直接因素,但有一定的关系。

三、讨论与建议

(1)一提起家庭教育环境,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对儿童的影响较大,这一点已达成了共识。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发现了高中生的学业成绩与家庭教育环境的关系,一方面说明了高中生的学习同样受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的学业成绩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靠学校单方面的优化教学环境、提高教育质量对学生而言是不够的。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家庭教育好比植物的根苗,根苗茁壮,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同时也指出:“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微、复杂的任务。”学校作为最能动的力量,若能主动连接社会环境系统,组合各种正面影响,形成合力,营造起大德育体系,对提高教育整体效益也许会有很大作用。

目前我校的家校合作唯一方式就是家长会。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已将新型家长会作为重点课题进行研究,探索出的家长会形式有:交流式、对话讨论式、专家报告式、联谊式、参观游览式等,家长会的内容也涉及到学生成长过程的多个方面,这些方法能够有效的使家庭教育环境得到优化,使学生得到和谐、全面发展,值得借鉴。

(2)学生学业成绩与父亲的文化程度不相关,与母亲的文化程度呈负相关。这一结果与我们的测前假设有些出入。究其原因,可能与取样较少,样本的父母的文化程度又都较集中有关系。但与母亲的文化程度呈负相关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这也从一个角度印证了弗洛伊德(Freud)的观点:“一个人若曾是其母的毋庸置疑的宠儿,那他会终身保持着胜利者的情感,这种成功的信心常常导致成功。”母亲文化程度越高,自身越成功,对子女的期望就较高,会不自觉地以高要求、高标准规范子女,子女的成就感就降低。同时,由于要求严格,也可能导致子女形成较为强烈的外部学习动机,而过强的动机反而会影响学习效率。可见,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在父母特别是母亲心目中的形象对其发展的影响力是较大的,直到高中这种影响依然存在。

(3)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与学生的学业成绩有很大的相关性,可以说明父亲与母亲对孩子的不同影响,也说明了孩子对父母教育方式上的不同需求,父亲的肯定认可称赞,母亲的关爱理解照顾对高中生来说更重要。

高中生追求民主、平等、自主、自强,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和个性的充分发挥,父母要通过与子女的交流来表达对他们的爱与关怀,要时刻关注子女的情感状态,并给予积极的疏导。不断鼓励子女所取得的进步与成绩,以培养他们的能力信念与自信心。还要尊重并支持子女正确的思想观点,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精神。父母要与子女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父母的言行举止要让子女体验到家庭的温暖与和谐。

(4)父母的职业与学生的学业成绩有一定关系,说明不同职业的父母会为子女提供不同的家庭教育环境。下岗工人家庭,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省吃俭用,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有一股奋斗精神,其独立性、进取性就强。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自知识分子家庭明显较学业成绩较差学生多,说明知识分子家庭在培养孩子的方式上是有优势的。学业成绩较差学生父母一方是干部的(特别是母亲是干部的)明显多,干部家庭在培养孩子上有什么劣势,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

[2]俞国良.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心理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J].心理科学,1999.5.

[3]王孝玲.教育统计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6.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第2篇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父母是陪伴孩子一生的老师,家庭教育具有长期性、全面性、灵活性,因此家庭教育对于提高小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一 影响小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家庭因素

1.小学生自身因素

自身因素主要来自于家长过分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和掌握学习技能,而忽视了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结果孩子缺乏基本的独立生活能力,缺乏必要的知识、经验,缺乏吃苦耐劳和挑战困难的精神,一遇到挫折要么寻求逃避,不敢面对;要么手足无措,一蹶不振。

2.家庭教育的原因

现代的家庭中,孩子大都从小就生活在舒适安逸的环境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缺乏“逆境教育”。大小事情都被父母包办,孩子没有了实践的机会,致使多种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当孩子真正面对现实生活、面对竞争时,自然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还有的家长对于孩子的失败总是一味地批评指责,而不是帮助孩子总结原因、吸取教训,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害怕失败。很大一部分家长总是过于重视结果,而忽视了孩子努力的过程,这也会让孩子过于重视结果,接受不了挫折。

二 家庭教育中提高小学生抗挫折能力的策略

1.家长树立抗挫折教育意识

有人说:“中国的父母是世界上最疼爱孩子的父母”,这话值得深思。父母对孩子精心呵护,用“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这句话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他们认为,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挫折会让孩子感到无助、痛苦和紧张,不应该让孩子遭受太多的挫折。结果孩子们在家长的溺爱下,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一点风吹雨打,看到困难就退缩、遇到失败就痛苦。研究证明:一个人受点挫折,尤其是成长早期受一些挫折,对他的一生很有益处。孩子从小体验过失败,长大后就会正确地看待失败;孩子从小就在困难中摸爬滚打,长大之后,才不会惧怕困难;孩子从小便与挫折较量,长大后就会比别的孩子思维更活跃、应变更灵活、行动更敏捷……因此,家长应该正确看待挫折教育的重要性,把它看成是磨炼意志、提高生存能力的有效途径。

2.家长要掌握提高抗挫折能力的方法

第一,培养孩子乐观开朗的性格。乐观开朗是新一代创新型人才的性格特征,是充满朝气、积极向上心理品质的体现。大多数人在遇到挫折时,很容易陷入负面情绪,总是将失败的想法归咎到负面的事物上,习惯对自己一味的责备和否定,不懂得如何去调整负面情绪。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挫折未必总是坏的,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态度。”具备很强的抗挫折能力的孩子就是那些在困境中依旧能够快乐前行的孩子。因此,家长要培养孩子乐观开朗的个性,让孩子能微笑着面对挫折。

第二,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和挫折。作为小学生,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态度常常是不稳定的,易受情绪等因素的影响。在碰到困难和失败时,他们往往会产生消极情绪,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失败和挫折。要改变这种现象,需要父母以理解、同情、支持的态度帮助孩子勇敢地面对挫折,鼓励孩子重新鼓起勇气大胆自信地再次尝试,提高克服困难和抗挫折折的能力。同时要处理好自己焦虑、紧张的情绪以及想责备孩子的心情。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第3篇

儒家义利观高校困难学生义与利的关系处理问题是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经常要面对的问题。取义舍利与重利轻义的抉择取决于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儒家义利观是中华民族传统义利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针对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看待义和利的思想实际,深入理解和借鉴儒家义利观中的优秀成果,探求儒家义利观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中的价值体现,运用切实有效的实现策略对学生的义利观进行引导,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义利观现状分析

从目前来看,高校学生的义利观总体上是健康向上的,他们多数能够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个人主义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但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例如,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缺乏感恩之心、反哺之意。他们在面对社会好心人资助时,往往更多的是看重“他能资助我多少钱”“他能资助我几年”“我去他的公司锻炼实践能获得多少报酬”“总共就这么点钱,评选的要求还这么高”等利益方面,他们在思考反哺社会时,往往占主导的是“公共场所捡垃圾多丢人啊”“做文明交通协管员好累啊”等个人问题,这些都不符合正确的道德标准。学生的这些想法凸显出他们的利己主义,他们内心认为社会的捐赠是理所当然,受之无愧,这些都是急功近利的表现。

道德之鸿在义不在利,善恶之别在心不在迹,这是中国传统义利思想的主流。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大学生得到正确的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将会对国家的繁荣富强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有些学生为利而不择手段,以至见利忘义、贪利害义,待他们大学毕业走入社会后,对社会发展会有一定的抑制。由此可见,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义利观教育已迫在眉急。

二、儒家义利观中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内容

儒家义利观经过历史的洗礼与发展,在传统义利观中占主导地位。儒家义利观在高校贫困学生教育过程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现传统道德向现代道德的转型,从而树立社会主义义利观,帮助贫困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舍生取义”的集体主义教育,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逐步意识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时代赋予了舍生取义新的内涵:舍生衍生为舍弃个人利益,取义衍生为国家和人民的一切公共利益。马克思曾经说过:“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这句话表明个人只有在集体中与他人直接或间接的知识、情愈意志等方面的交流才能有全面发展。因此,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必须让学生懂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个人的得失在大义面前要以集体利益为重,进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儒家义利观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1.儒家义利观有利于促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学校可以对儒家义利观进行改造和变换,使之符合社会主义义利观的要求,进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我们可以将儒家义利观中的“重义轻利、先公后私、以天下为己任”转换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不损害他人利益”,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将其作为自己抓学习、求进步、强素质、作奉献的风向标,用健全的人格促使自己不断前行、回报社会的关爱。

2.儒家义利观有利于促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际交往。人际关系和谐是大学生成长与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焦虑、郁闷、自卑、无奈等情况,从而会出现人际交往障碍,甚至产生厌世情绪。儒家所提倡的“君子忧道不忧贫”告诉学生一个正直的人要安贫乐道,只要自己始终坚守传统道德操守,并表现出大学生应有的精神风貌,积极为班级、学校和社会服务,即使再贫穷,也会被他人尊重。“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则告诉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功利价值观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价值形态。钱财要取之有道,不能由于金钱的诱惑而损害同学、朋友间的友谊和他人的利益。

3.儒家义利观有利于促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儒家义利观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长河中不断被洗礼、凝结、升华,凝聚成“大公无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浩然正气,成为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精神之一。随着信息化时代高速发展,大学生价值观也在不断多元化扩展。义与利的冲突日益加剧,重利轻义的思想在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中萌芽,集体利益的主体地位在他们心中逐步被个人利益所取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发展是自然界的规律,学生应该以发展为目标,刚正不阿,不屈不挠,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努力奋斗。我们要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只有在自身得到发展的前提下,社会才能进步,我们共同的中国梦才能得以实现。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我们应该自强不息,舍生取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第4篇

一般来说,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文关怀主要包括生存、学业、精神、能力四方面的内容。目前高校对这类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基本囊括了这些内容,人文关怀的地位与作用也得到了不断认可与重视,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缺陷。本文旨在探讨人文关怀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初步对策。

1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现状

近年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他们大多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和生活境遇,因家贫在求学中而背负比同龄学生更多的学业与家庭重担,然而他们也能自强不息的为“知识改变命运”的前途奋斗。作为一名高校的教育工作者,除了在物质上力所能及为他们解难,在精神上,也希望为他们排忧,发挥人文关怀的作用,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成长与学习环境,但在实际的工作中,依然问题频现,主要表现在“三重三轻”,重共性、物质、理性,轻个性、精神、情感,不能兼顾平衡。

社会各界要倍加关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状态,对这一特殊学生群体的思想、行为、生活等各方面有待更进一步的整体了解。这些学生因为家境贫困,生活压力大,长期精神困顿,造成有些学生孤僻、自卑的性格,但同时,他们又对生活有很高的期待与向往,他们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学习上一丝不苟,勤奋刻苦,为改变自我的人生而奋斗,他们对友情、爱情十分渴望,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与认可。这种物质匮乏与精神期待的矛盾导致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文关怀工作的复杂性。

在庞大的群体面前,过分关注共性,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需求,缺乏对学生个体的深入了解,没能坚持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国家大力扶持的政策背景下,过分关注物质脱贫,而忽视学生的“精神脱贫”,人文关怀的落实也大打折扣;通常教师一般借助规章制度开展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传统的“我讲你听”灌输模式依然是主流,导致缺乏与学生在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这种刚性手段强,柔性方式弱化的态势势必危及到人文关怀效力的辐射面。

2 增强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对策

“经济贫困”与“精神贫困”是相辅相成,同为一体的,经济贫困能够直接导致精神贫困,而精神贫困也能反作用于经济贫困。在实际生活中,常常由于人文关怀的缺失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多重心理障碍,一旦疏导不及时,时常发生恶性心理事件。对此,可以从提高认知、加强疏导、构建机制等几方面来完善。

2.1 提高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认知

提高对人文关怀的认知,首先要认识到精神关怀应与物质关怀处于同等的位置,两者不可偏废。具体来说,核心在于培养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关键要发挥经济困难学生的主动性。思政工作者在实施人文关怀时,以分析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特征、精神需求等方面特征为基础,以经济援助、心理健康、能力发展作为发展的路径,以激发他们的独立性、主体性为根据,以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全面发展的需求为支撑,以培养“健康的人、全面的人”为目标。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时,将这些作为教育、引导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源泉,不断提升对人文关怀的认知,实现人文关怀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

2.2 加强日常心理疏导,搭建心理解困平台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政工作需要多管齐下,借助心理教育的职能,帮助人文关怀能够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地实现。一般来说,润物细无声的人文关怀既需要日常的坚持,从发挥心理教育职能来说,可以对学生通过开设培养人格、调节情绪的心理讲座、开展网络自理咨询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健康观念、学会自我解压。同时也需要长期的机制来保证,从构建心理解困机制的角度来说,通过组建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来搭建对经济困难学生人文关怀的平台,来开展日常的心理疏导。在此过程中,思政工作者也必须成为高素质、高涵养的影响者,成为与时俱进、知识广博的传导者,成为为学生排忧解困的服务者。

2.3 培育良好人文环境,构建系统育人机制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第5篇

高校教育应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发挥家庭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合力。本文深入分析了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结合的必要性和家庭教育缺位高校教育的原因,探讨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可能性,研究实现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关键词:

高校;家庭;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是孩子学习成长的必要环境,学校教育伴随孩子的全部学习过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应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目前家庭教育与中小学的学校教育联系紧密,却与高校教育相分离,高校教育中应重视发挥家庭教育在大学阶段教育中的作用,实现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的结合,发挥合力作用。

一、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

高校在教育中不应忽视家庭教育的作用,高校教育需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形成教育合力,促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发展的需要,适应大学生思想发展。

(一)是高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的现实需要

家庭教育是重要的教育力量,伴随孩子成长的过程,对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老师也是孩子的榜样。在大学教育阶段,如果家长能够时时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将使家长与学生、家长与学校进行更好的沟通和交流,家长就能参与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对大学生进行及时的引导和教育,进而能与高校教育管理相结合,及时解决大学教育阶段的学生个人教育问题,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二)是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发展的客观需要

家长在高校的管理和发展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积极发挥家长在高校教育发展中的作用。第一,家长是高校教育的建议者,家长的积极建议是高校的宝贵财富;第二,家长是高校教育的协同者,学校的有很多工作、很多教育活动是需要家长支持和参与的,家庭教育和高校学校教育必须是同步的;第三,家长是高校教育的参与者,家长要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让他们了解学校具体教育情况,用自己可行的方式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第四,家长是高校教育的监督者,家长参与民主监督是促进学校工作的重要手段,能促使学校各项工作在阳光下操作。

(三)是适应在校大学生思想状况的迫切需要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他们在成长中得到了家长的太多关注和付出。家长在中小学长期约束和制约孩子的思想和行为,进入大学后,离开家长的束缚后会有一个“断乳”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表现自制力不强、学习目标不明确,很容易投入到网游等非正常的学习生活中,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如果家庭教育能及时地介入,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将会降低这个“断乳期”的危险系数。

二、家庭教育缺位高校教育的原因

家庭教育缺位于高校教育是多方面的原因,既有思想观念问题也有历史因素,既有高校的问题也有家长和学生的问题。

(一)家长因素

一方面,是家长教育观念的原因。中国的家长一直关注孩子的中小学教育,从学校的选择到与学校教育的配合都是尽心尽力的,但当孩子考入大学后,家长认为没有升学的压力了,就放松了对孩子的关注,家庭教育基本与大学阶段的学校教育是相脱离的。另一方面,是家庭结构不稳定的原因。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不断改善的同时,婚姻家庭观念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离婚率不断上升,甚至每年在高考过后出现离婚高峰期,离婚后的父母对上了大学的孩子的关注度会急速降低,直接影响家长对孩子在大学阶段的教育关注。

(二)高校因素

传统的高等教育观念一直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缺少认识的,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十分重视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在学校教育途径和手段中也主要集中在利用学校各方面的资源和条件,但很少提及家庭教育,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大学阶段,高校平时与家长没有什么联系,只有学生在学校有重大事件时才找到家长、告知家长,但到了这个阶段的学生多数已经是出现很严重的问题,在正常的教育教学中缺少与家长的CENTURY沟通与交流,没有使家庭教育与高校的学校教育相结合。

(三)空间距离因素

大学生就读的高校所在地与生源地一般都有较大的空间距离,空间上的距离阻碍了家长与学校的联系,家长一般很少有机会到孩子的就读大学,家长不能像中小学教育阶段那样与高校进行时时关注、事事关心,学校也不能随时随地与家长沟通、事事向家长通报,事事找家长沟通,这种客观上的空间距离影响了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相结合。

(四)学生因素

大学生正处于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从年龄上看已经进入到成年人的阶段,在中小学阶段一直受到家长的约束和牵制,当脱离家长的约束走入大学后,就象逃离了鸟笼的鸟儿,迫切希望就此彻底摆脱家长的唠叨和束缚,自认为已经成熟,渴望拥有生活的自,不需要他人的指手画脚,在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拉开与家长的距离,与家庭的联系减弱,家庭逐渐成为“提款机”,家庭教育也就缺少了及时性和针对性,家长的影响力自然也就锐减。

三、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可能性

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学校和家长有着共同的培养对象,信息技术在技术层面打破了空间的障碍。

(一)家长的关心是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相结合的前提条件

每个大学生都背负着家长和亲人的希望,当孩子进入大学后,家长主观上对孩子的学校中的表现和未来的前途是一如既往的关心的,关心着学校和孩子的现状和未来,家长有热情和有意愿参与到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中来,只是一直以来没有寻找到合适的途径和方法,家长的关心是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相结合的前提条件。

(二)新技术是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相结合的技术支撑

新信息时代到来前的大学,要克服时空距离,把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相结合是很困难的。今天,在网络时代背景下,中国的互联网迅速发展,不仅高校网络畅通发达,而且中国的网民呈现城市和农村共同发展、青年与中老年网民都发展的态势,就读于大学的众多家长已经是网民,所以高校就可以通过网络打破家庭与学校的时空距离,利过网络可以构建起高校与家长联系的网络平台,使学校与家长可以时时互通,进行双向互动,使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相结合成为可能。

(三)高校教育增强实效性是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相结合的现实需要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但高校也面临着对大学生的教育欠缺实效性的问题,知识性的教育与非知识性的教育都面临着困难,学校教育效果需要进一步提高。高校在教育中要探索如何发挥好家庭教育的作用,实现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进而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四、实现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要实现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就是要抓好落实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各方面因素,综合各方面力量。

(一)高校重视家庭教育是实现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相结合的基础

高校需要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发挥各方教育的综合作用,在制定教育管理中应把家庭教育纳入高校的教育管理体系中,主动设置相关的部门,制定相关的规定,下拨相关的经费,纳入到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中,通过必要的手段和途径,让家庭教育参与到高校教育中来,发挥家长的影响力,形成高校和家庭的教育合力。

(二)大学生是实现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相结合的决定性因素

大学生对待家庭教育的态度决定着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结合的效果,在高校的教育中应正确引导大学生对于家长和家庭的态度。在教育中注重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宣传和教育,通过多种文化形式和活动,让大学生感受家长的爱,如,通过给父母写一封信等感恩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去表达和理解家长的爱,在对家长的尊敬和理解的基础上主动与家长进行交流和沟通,使家长参与到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教育中来,从而实现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的结合。

(三)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实现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技术支撑

为突破家长与学校的时空距离,必须运用信息技术架起家长与学校沟通的桥梁。高校要注重建设学校的校园网络,把校园网络建设成为家长了解学校情况、各个学院系部情况的平台;高校和院系有专属的公众微信平台,家长可以通过关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和院系微信公众平台了解情况,家长通过关注学校和院系的情况入手,不紧可以了解孩子的生活环境而且可以与孩子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促进双方的交流和沟通。

(四)辅导员是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关键环节

在大学,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日常行为管理和思想教育,综合掌握着大学生的各方面情况,这就需要由辅导员组织建立微信群、QQ群等,使辅导员与家长能够进行及时的交流和沟通,家长随时了解和掌握孩子的学习和思想动态,与学校的教育进行随时的配合,促进孩子的成长和进步。

(五)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互动长效机制是保障

学校要确立与家长固定联系与随机联系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如,把学生每学期期末的学习成绩等方面的固定反馈作为固定项目;把定期收集家长的反馈信息和意见建议作为常规工作内容;随时与家长联系互通学生的思想状况、生活状况;不定期的组织学生与家长进行互动,增进双方的互相了解;发挥家访的作用等等。

(六)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是实现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条件

家庭教育延伸至大学教育阶段是一个综合性问题,需要全民族的文化素养的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和责任感直接关系到影响家庭教育的持续性和长期性,家长的文化素质和水平的提高会使其与大学生子女的交流内容会更丰富、更深入,才能增强家庭教育的影响力。

五、总结

总之,高校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再忽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应积极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与家长进行互动,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促使家庭教育继续延伸,实现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发挥两者的合力。

作者:韩巍岩 单位:沈阳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剑峰,卢忠萍,罗浪.大学生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分析与对策[J].教育学术月刊,2008,(6).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第6篇

1.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深入,家庭教育的结构在逐步变化,家庭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也在转变。首先,改革开放以来,功利的家庭教育观曾经在大学生家庭教育中占据主要地位,以功利家庭教育观指导的大学生家庭教育有以下特点: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重结果、轻过程;在家庭教育的形式方面,注重成人辅导、轻大学生自学,注重批评处罚、轻实践锻炼;在家庭教育目标方面,注重智育、轻德育及大学生个性发展。功利的家庭教育观注重单向的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逐渐发展为实践的家庭教育观,即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为指导的,通过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家庭教育施加影响的方式。实践的家庭教育观注重大学生家庭教育过程的变化,以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家庭以及家庭教育研究者的重视。

2.家庭结构的变化。

中国当代家庭结构的变化出现日益复杂的现象。主要特点有:第一,独生子女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家庭结构的核心,独生子女是大学生家庭结构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第二,单亲家庭、隔代家庭等现象已经成为新时期大学生家庭结构的重要一部分。单亲家庭指由父亲或母亲单独抚养孩子的家庭。单亲家庭家长由于离婚造成的心理失衡对大学生心理造成消极影响;单亲家庭往往出现父亲或母亲一身兼两职的现象,在教育子女方面,出现精力不足、时间不够、力不从心的现象,家庭教育的总量受到了影响。第三,家庭教育思想方法上容易造成偏差,往往更加注重孩子的智育、轻视德育,把教育的重心放在提高子女的成绩上。

3.网络时代的影响。

网络时代的到来,在改变社会生活的同时,也对家庭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给家庭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网络时代对家庭教育的影响主要有:首先,对父母与子女之间亲子关系的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传统的权威关系逐渐消失,被民主交流、平等对话、“朋友式”的亲子交往方式所取代。而这种新型的亲子关系决定了大学生家庭教育的质量,是构建积极有效的家庭教育的重要前提。其次,对家庭教育目标的影响。受传统的功利家庭教育观的影响,重视对子女学业方面,即是一种“外部目标”,而网络时代的教育目标更加强调人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积极追求创新成为网络时代家庭教育追求的目标,即是一种“内部目标”。最后,教育主体的转变。网络时代的到来可以为大学生自我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大学生借助网络,使得自我发展的动机水平不断提高,个人的心理素养逐渐加强。外在教育只有转变为自我教育,才能成为个人成长的重要力量。

二、新时期大学生家庭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家庭教育重要性没有被充分认识。

虽然目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高校、家庭的重视,但家庭教育的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认识。一方面,我国高校受传统办学思想的影响,长期都实行封闭办学、封闭管理,很少与大学生家庭取得联系。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高校扩招后,高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才逐渐增多,但仍有许多高校没有认识到大学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将大学生家庭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教育体系,没有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家庭教育的价值。另一方面,许多家长认为子女上了大学,完成了升学任务,已经长大成人,就逐渐放松了家庭教育,忽视了大学生家庭教育的价值。

2.高校与家庭沟通不畅、互动不足。

目前,高校与大学生家庭之间的有效沟通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首先,高校与家长联系的途径还需要进一步探索,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校与大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不可能像中小学阶段的教师家访、家长会那样,让家长定期了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因为高校召开家长会等形式极为不便,很难实现。其次,家长由于工作繁忙,或者学校较远,家长去学校看望子女的机会较少,即使去学校看望子女,也只是短暂的停留,很难与高校院系领导、辅导员或者班主任联系。而学校也未能建立一个大学生家长联系机构,不便于大学生家长与高校的沟通。最后,高校与家长之间的信息沟通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等学生出现问题,如违反校纪校规、出现身体或心理问题时,学校才与家长进行沟通,家长并不能事先知情,没有能力阻止事情的发生。高校与家庭之间沟通的障碍,导致了家长对子女情况了解的片面性,对家庭教育造成了不利影响。

3.大学生自身对家庭教育认识不足。

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顺利考入大学,已经步入成年人行列,不再需要家长的教育,不再愿意接受与家长沟通。特别是对于那些家长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家庭,子女就更不愿意接受家长的教育。另外,由于部分大学生对自由、独立的理解存在误区,认为自己已经成年,摆脱家庭、父母的束缚便是自由和独立的标志,所以对家庭教育盲目排斥。大学生出现的这种盲目排斥家庭教育的态度,影响了家庭教育的效果。

4.大学生家庭教育理论还不成熟。

大学生家庭教育需要一定的理论做指导,只有科学、系统的大学生家庭教育理论的指导才能使大学生家庭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然而,目前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理论方面研究还远远不能满足实践需要。

三、新时期强化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对策

1.重视大学生家庭教育工作,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

新时期,要发挥大学生家庭教育的整体功能,必须整合学校、家庭及社会三方面的力量,形成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合力。首先,学校应采用多种方法手段改变目前家庭教育受到弱化的局面。第一,利用新生入学的机会,通过给家长书信或者召开家长座谈会的形式,让家长配合学校搞好家庭教育,给家长提供做好家庭教育的一些具体措施建议;第二,学生入学后,通过各种联系手段,建立学校辅导员、班主任及时与家长长效沟通机制,让家长了解子女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第三,学校成立由学生工作处领导的,辅导员、班主任及学生家长代表参加的大学生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负责大学生家庭教育的指导、协调工作。其次,社会应营造一种积极的大学生家庭教育氛围。具体措施有:第一,各类新闻媒体应加大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宣传力度,对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内容、手段等方面做宣传和引导;第二,社区、学校等应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大学生家长学校,向大学生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大学生家长的素质;第三,各类科研院所加大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理论研究力度,增加大学生家庭教育的课题项目研究,逐步建立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科学体系。最后,大学生家长要改变过去的传统家庭教育观念,采取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大学生家庭教育的互动系统中;主动采取多种途径与学校的辅导员、班主任联系,了解子女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等方面情况;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学习工具,扩充自身的家庭教育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素养。

2.采用多种沟通渠道、建立长效互动沟通。

大学生家庭教育需要借助多种远程交流工具,建立长效的沟通渠道,第一,电话沟通。这是目前普遍存在的大学生家庭教育交流手段之一,电话交流快捷、方便,家长可以直接了解子女的学习和生活现状,及时发现子女心理方面的问题,从而迅速地进行指导、沟通和交流。如果家长在电话沟通时发现子女在思想上出现波动,可以立即与学校辅导员或者班主任进行联系,了解情况。第二,网络沟通。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沟通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的喜爱。学生和家长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工具,如QQ、MSN等实现对话和沟通;家长还可以登录学校的教育网站,了解高校的最新动态,学习最新的家庭教育理论知识。第三,书信交流。书信沟通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家庭教育的沟通方式,其优点是便于学生抒发内心真实情感;私密性较强,目的也比较明确;手写书信富有感染力,更能打动人心。第四,定期或不定期看望是大学生家庭教育的一种良好沟通方式。第五,拜托亲友探望子女是大学生家庭教育的一种延伸。

3.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大学生家庭教育只有和学生的自我教育联系起来,才是成功的教育。我国的大学生年龄通常在18~24岁之间,这个时期的青年思想基本成熟,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新时期大学生家庭教育提倡一种“互动”式的教育,只有家长与大学生良好互动,才能对大学生家庭教育效果产生积极影响。第一,在高校中,通过讲座、谈话等形式,指导大学生分析、判断问题,促进大学生思想观念转变,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第二,针对新时期独生子女存在的“自我为中心”的现象,通过设置集体活动,使学生融入良好的集体氛围中,学会谦让、合作等优良品质;第三,针对目前大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通过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自觉提高思想认识;第四,大学生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学习工作、假期实践等方式,开展自我学习,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4.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工作。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第7篇

一、当代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大学生虽然远离父母,但仍然与家庭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仍然离不开来自家庭的教育,家庭教育仍是一种值得充分利用的教育资源,对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按照我国传统的观念,青年期的年龄跨度为14-28岁,大学生的年龄通常在18-24岁之间,这一阶段,是大学生人生旅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而处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因为一个人包含思想道德在内的综合素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按内容可分为德性、智育、身体三方面的素质,并且德性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

2.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是发挥教育体系整体的需要。我国教育体系是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同构成的,当代大学生教育也是处于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大教育环境中的。家庭作为一种婚姻血缘性的组织对大学生的影响始终是存在的,并以其潜移默化的形式融入亲情融融的氛围之中,对孕育完美人格,构建崇高理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家庭教育,也是高等教育体系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果说学校、社会在大学生人生发展上的教育和帮助是广泛的、间接的,那么,家庭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帮助则是具体的、直接的。所以,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整体性教育功能。

3.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现代型的家庭是与文化的开放化、经济的全球化、科技信息技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网络成为大学生与人交流、学习、了解新闻舆论的重要平台,但是,网络信息社会带来的消极因素在很大程度对大学生的已有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一个人都出生在一个特定的家庭之中,家庭对于每个成员的责任和每个成员应尽的义务都是必要的。而每个家庭又都属于社会,每一个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同样是必要的。家庭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是家庭的基本作用,其中包括对大学生在内的教育。通过家庭教育使大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二、当代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特殊性

1.当今时代的教育途径更加信息化。一般来说中学生大多吃住在家,因此,其家庭教育是通过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及平日生活的潜移默化影响进行的。相反,大学生基本上吃喝住行都在大学校园,远离家庭,家庭教育变成一种远程遥控式的教育。家长与子女进行交流通过手机、短信、电话、QQ、电邮、信件等通讯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家长要加强与辅导员老师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各方面的动态,尤其当其遇到学习上、生活上的困难时,要细心观察其心理上的微妙变化,及时向辅导员老师反馈信息,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解决大学生在思想方面出现的问题,使家庭教育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

2.当今时代的教育方式更加注重主客体之间的双向互动。当今社会是以互联网为传递媒介的信息化社会,思想活跃、掌握科技社会新知识的大学生在对网络的使用方面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从而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由于过于依赖于网络,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和困难面前会感觉无从下手,不知如何解决。相对于大学生的这种情况,家长占有绝对优势,他们社会经验丰富,对于解决复杂问题和困难的能力强。但是,大学生的自主性较强,他们不再对父母的教诲言听计从,他们希望在同等地位基础上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因而,父母要把大学生子女放在民主平等的地位,进行沟通和教育,通过这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保证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从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上看,大学生家庭教育更加注重双向互动。

3.当今时代的教育内容更加多元化。家庭教育的内容是由家庭教育任务和子女的人生发展需要决定的。当代大学生处于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因此,其家庭教育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多样。在大学生活期间,大学生不仅要学会正确处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而且还要学会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同时还要发展自己的专业学科知识、人际关系沟通、协调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将来进入复杂的社会作必要的准备。因此,家长在对大学生进行家庭教育时,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且还要在爱情婚恋、人际相处、心理适应等几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内容已由中小学阶段的“重智轻德”扩大到大学阶段的“爱情婚恋、为人处世、成才、思想品德”等更多的方面。

三、当代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对策建议

1.高校要积极引导,家长要增强责任意识,掌握网络知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第一,通过网络、新媒体等新闻传播媒介对当前大学生家庭教育有清醒客观的认识;第二,积极参与社区、妇联、工会等组织的家长学校,提高自身思想文化素质,为提高大学生家庭教育水平奠定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积极参加知名家庭教育专家的讲座,对大学生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困惑进行咨询,把握正确方向和规律;第三,通过构建学习型家庭,提高自身素质。父母必须通过实践和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素质。通过“家庭成员的相互学习,共同创造新知识,并且通过知识的运用与转化,进而能持续家庭的生命力与适应力(成长与发展)”。父母可以和自己的大学生子女友好交流、共同学习,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第8篇

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为指针,以“三个代表”和党的“十”精神为指导,以推进学校素质教育为主线,以提高家长素质为重点,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形成合力,构建“三教”结合平台,相互促进,努力提高家长科学教子的能力和水平,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使广大学生都能够得到健康、和谐、全面发展,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现代化建设人才。

1、家庭教育的工作目标:教育行政主管、学校主办,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补充逐步实现全方位素质教育。实现家庭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家庭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的现代化,家庭教育管理现代化,家>!

2、引导广大家长基本树立现代家庭新理念,确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成才观,掌握为国教子的新知识、新方法,以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言行与子女建立新型和谐的亲子关系。在家庭教育现代化水平上要有显著提高,在软件和硬件建设上有显著进展,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全面提升我县的家庭教育水平。

家庭教育指导组织机构实行分级管理责任制,构建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上下贯通、协同一致、统一高效的组织体系。

1、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机构。学校要在__月10日以前建立健全家长学校机构,完善工作制度,制定出本年度工作计划,并上报教育局普教办。

2、积极开展组建网上家长学校工作。有条件的学校依托网络资源,组建学校网上家长学校,为广大家长提供学习资源和家庭教育咨询。

1、建立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队伍。家庭教育工作必须配备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师资队伍,对家庭教育工作进行专业而有效的指导。各学校在今年要组织学校开展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培训工作,应当按照家庭教育主要负责人1-2名,各年级1-2名的比例配备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

2、建立班主任家庭教育专业化队伍。班主任是开展家庭教育工作最一线老师,不断提高班主任的家庭教育专业化育人素养是家庭教育工作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一步,各校应重视对班主任家庭教育专业化的培训力度,制定培训计划,争取在3-5年内分批次完成班主任家庭教育专业化轮训工作。

3、建立家庭教育讲师队伍。在家庭教育指导师基础上,逐步扩大家庭教育高级讲师的培训工作,使其基本能够承担本校相关专题的家庭教育讲座,并以此方式大面积普及家庭教育先进理念,引领广大家长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走入现代家庭教育领域。

4、培养家长志愿者团队的骨干力量。为不断提升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工作能力,各学校可组织优秀家长委员进行家庭教育志愿者课程的专业化培训,使其成为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中坚力量,能够在不断提升自身育人素养的同时,引领和带动广大家长成长起来,将自己在家庭教育实践及家庭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念、经验和方法加以总结、归纳,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

1、__月30日以前,各校向教育局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上报20__年度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学年计划(或方案), 分类上报指导师、讲师、家长志愿者名单;于__月20日、__月20日以前分别上报家庭教育工作半年、全年工作总结。

2、要按照“推荐、自愿”的原则,由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向广大学生家长推荐《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家长手册》等正式出版并由自治区教育厅推荐的参考书目,学校及教师不得干预。各校家庭教育委员会在汇总征订数量后,与县教育指导中心联系。

3、4月中旬,学校根据家长学校教材做好每学期的教学计划工作,要求做到:有教师、有教室、有经费、有教材、有作业、有计划、有总结、有制度

、有活动、有记录、有考核。每月给家长布置一道家长学校作业题;每月为家长免费发放一份家庭教育指导菜单;每月开展一次以读书交流、讲座、亲子活动等形式的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活动;开展家长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家长作业要求由学生签字,“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进行批阅,各班每月及时推荐优秀家长作业,学校统一收集并开展优秀家长作业评选活动。活动资料及优秀作业等要及时在《__地区家庭教育之窗》4、__月30日前,县指导中心完成对德育校长、德育主任、班主任如何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工作方法培训,学校完成对全校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的理念培训。无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高级讲师的学校可上报县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安排专人培训。

5、__月30日前,县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对学校建立健全家长学校情况进行督查,地区进行抽查。考核内容结合《关于加强__地区教育系统家庭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家长学校建设工作的通知》以及本实施方案。

6、县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积极组织学校家庭教育负责人和年级家庭教育负责人参加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培训,组织班主任参加班主任家庭教育专业化课程培训,鼓励学生家长参加中华家庭教育志愿者专业化课程培训,并将名单上报地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

7、__—__月,参加地区组织的家庭教育剧本、论文、个案、讲座稿征集和评选活动。活动采取县初评、推荐,地区复评方式进行,由地区对获奖选手进行表彰。

8、__—__月,开展家庭教育落实情况检查。首先县上自查,然后地区抽查。考核内容结合《关于加强__地区教育系统家庭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家长学校建设工作的通知》以及本实施方案。

1、资金保障。学校要对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和家长学校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要确保家庭教育工作能够顺利实施。

2、组织保障。县教育局有专人负责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和家长学校;各校要发挥班主任和优秀教师的骨干带头作用,主动承担起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不断完善家庭教育组织建设。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第9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家庭教育;调查

作者简介:陈丹辉(1951-)女,福建省福州人,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高级讲师。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6-0055-05

家庭是学生重要的成长环境,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家庭教育情况以及学生从中形成的思想、情感和体验,是职业学校进行家庭教育跟踪指导研究的必要前提。为了填补职业学校学生家庭教育跟踪指导研究的空白,十五教育部重点课题《家庭教育跟踪指导实验研究》设立了《职业学校家庭教育跟踪指导实验研究》的子课题,并于2004年9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分家长问卷调查和学生问卷调查两种。家长问卷调查的样本学校共11所,其中中专学校4所(北京市园林学校、北京市仪器仪表工业学校、北京市汽车工业学校、西安铁路运输学院);职业高中学校7所,其中地处北京市城近郊的职业高中4所(宣武区第三职业高中、海淀外语电子职业高中、海淀艺术职业学校、丰台职教中心学校),地处北京市远郊区县的职业高中3所(怀柔第一职业学校、延庆第一职业学校、顺义第一职业学校),接受调查的学生家长总计1312人。学生问卷调查的样本学校共13所,其中中专学校5所(除上述4所学校外还有北京市外贸中专学校),职高学校8所(除上述5所外还有地处石景山区的黄庄职业高中学校)。样本学校每校任选不同专业四个教学班的2004级新生作为学生样本,总计1839人。

两种调查问卷均由课题组编制,于2004年8月中旬下发至样本学校。调查由样本学校课题小组组织在2004级新生入学时实施,时间多在8月底或9月初。调查问卷回收后由样本学校组织计算机录入,子课题组于2004年9月下旬将各样本学校的数据汇总,并用EXCEL电子表格进行统计分析。

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1)家长和学生问卷在对学生家庭基本情况的反映上数据相当一致,形成相互印证;(2)职业学校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由于学生的户口类型不同、家庭结构不同、家长的文化程度不同而显示出不同的特点。因此,本报告综合使用两种调查的数据,在反映家庭基本情况时侧重使用家长问卷的数据,在反映学生情况时侧重使用学生问卷的数据;并且对样本进行不同的分类,以便在全样本情况报告的同时通过比较反映各类样本的特点和各个分类间的关系。

一、职业学校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

数据的分类比较突出显示了城乡居民户口和农民户口样本之间的不同特点(见表1),:与居民户口的学生相比,农民户口的学生中男生多,年龄大的多,不是独生女子的多,住在远郊农村的多,与祖父母一起生活的多,家长为低文化程度、低收入水平的普通劳动者的多,唯有非常态家庭的比例要比城市居民户口的学生低。

按家长文化程度进行的分类比较还反映了学生性别、年龄、是否为独生子女、居住地与家长职业、收入之间的相关关系:家长的文化程度越高,职业与收入水平相应越高,家庭的居住地越靠近城市中心区,学生为独生子女的比例越高,同时学生年龄趋低,而女生比例趋高。

将这上述调查结果与北京市中学生的家庭概况相比较,可以认为,职业学校学生的家庭在经济收入、职业、文化教育等方面均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其中居住地远离城市中心区、整体生活水平在各类家庭中最低的农民家庭占近半数的比例。(见表2)表2

二、职业学校学生的家庭生活及其教育影响

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除了家长身教、言教的形式以外,还包括通过日常生活活动、家庭劳动活动以及家庭环境气氛对孩子形成的教育,后者虽然未必是家长有意进行的教育,但它们在孩子成长中产生的实效却不可低估。本调查在涉及家庭对职业学校学生进行的有意教育的同时多方面反映了家庭对学生这种无意教育。

(一)家庭的物质条件及教育投入

问卷从基本信息交流设备、娱乐设施和学生学习设备条件等方面对样本学生家庭进行了调查,调查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职业学校学生家庭的生活质量和教育投入的特点。

样本学生家庭中电视、电话等基本信息交流设施拥有率均在90%以上,家用电脑拥有率超过30%;小汽车拥有率达20%;娱乐设备方面,上世纪末流行的VCD/DVD、收录机、组合音响等拥有率多在半数以上,但近年出现的录像机、MP3等现代化设备拥有率还较小;在专为学生在家学习提供的物质条件方面,专用书桌达74%,而专用书报一般在40%以下。

比较各类设备的拥有率可以发现,在职业学校学生的家庭中,家庭生活和娱乐设备的购置率(一般在半数以上)远高于学习设备的购置率(一般在40%以下)。

由于收入水平和居住区域生活内容、生活方式的不同,不同类型学生家庭的物质条件有比较明显的差异:农民户口学生家庭的设备条件总体比城市居民户口家庭差,家长低文化的家庭比高文化家庭差,这种差距在新时兴的现代化信息、交通、娱乐设备方面更大一些。

(二)家庭生活的教育影响

职业学校学生家庭的物质条件较为有限,但是家庭给予学生的教育影响却不能说是低水平的。职业学校学生在家里与家长一起进行的活动有生产劳动、日常生活、休闲娱乐、学习交流等等多方面内容。数据显示样本家庭亲子之间经常一起“干活儿”的约占40%,经常一起处理生活事务的占60-80%,经常一起休闲娱乐的占10-40%。不同类型家庭的活动内容有所不同:农民家庭中生产劳动占53%,而城市居民家庭这一比例仅占34%;城市居民家庭外出游玩占39%,而农民家庭只占25%。有些休闲娱乐形式内容形式不很健康如“打麻将、打牌”在样本家庭总体中占14%,农民家庭比例略高于居民家庭,高文化家庭在此项上的较高比例也值得注意。学习活动在职业学校学生的家庭生活中比重有限。大多数(80%)学生家长在业余时间习惯看电视。只有47%的家长习惯于读书看报,而这一习惯在居民户口家长中达65%,在农民家长中只有28%。70%以上学生认为家庭中的亲子共同活动相当频繁。

样本学生课余在家里67%“做家务”,61%“休闲娱乐”,42%进行“课外学习”。其中农民子弟更多地承担家务劳动(高出居民子弟8个百分点),而较少休闲娱乐(低于居民子弟37个百分点);进行课外学习的仅30%,低于全体平均数11个百分点,低于居民家庭学生20个百分点。当家里有事时26%学生“经常”被家长征求处理意见,68%“偶尔”被征求意见,只有不到10%的学生从不被征求意见――其中多为家长初中以下文化的家庭(占10%以上)。

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这些家庭活动未必是家长有意安排的教育活动,但是他们却在其中通过与家庭成员的交流,通过亲身体验,通过对成人的观察、学习和模仿养成了劳动习惯,学习了待人接物,形成了自我意识,角色自信和情感体验,完成重要的学习和发展。大多数家长认为,在自家的日常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相处愉快,互相关心”(84%)或者虽然“关心不够”,但相处仍不失“平和”(14%)。孩子在家里对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比较关心”,“能为家人服务”(76%);“回家主动干家务活”(56.5%)。在这些方面,农村家长对学生的评价要比城市居民家长的评价更高,“为家人服务”方面高出6个百分点,而“主动承担家务劳动”方面高出12个百分点。

样本学生自己也这样表达自己的家庭生活体验:85%的学生感到“家庭成员间相处愉快,互相关心”;60%余样本学生在家庭中自认为是“被宠爱呵护的对象”(在这一点上农民户口学生并不比与居民户口学生比例低);近30%学生自认为是家庭中“能够参与议事的重要成员”,这在“家长为初中以下文化”的家庭中比例反而高一些。近60%学生认为父母是自己最信任的人(农民家庭在这一点上高于居民家庭12个百分点);10%学生甚至视父母为“最崇拜的人”。

虽然统计数据同时表明在家庭生活影响下,样本学生中30%不能主动承担劳动,24%不能关心家人、为家人服务,近10%感到自己是家庭中“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对父母缺乏信任和亲近感――这些多发生在非常态家庭中,家长为初中以下文化的家庭次之,但是总起来看,在家庭生活中多数学生形成了正确的角色意识,养成了良好的基本品质。

三、职业学校学生家庭的有意教育

(一)家庭的期望与教育态度

当学生进入职业学校、面临新的学习时,样本家庭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普遍抱有较高期望。66%的家庭期望学生上大学甚至接受大学后教育,38%希望孩子有工作能独立生活,16%期盼孩子将来能帮助家庭改善经济状况,35%家长希望孩子至少“平平安安不给家里惹事”。不同类型的家庭中,农民家庭期望孩子升学的比例低于居民家庭15个百分点,而期望孩子日后能帮助家庭改善经济状况的高于居民家庭10个百分点;非常态家庭的期望值居于居民与农民家庭之间;对于孩子的升学,家长文化程度越高,期望值也相应越高,母亲高中以上文化的家庭期望孩子升学的比例最高达90%。与学生家庭生活的现状相比照,不难体会到家长和家庭的期望中不仅有对孩子未来的企盼,还有对家庭生存状况改善的憧憬。

为了这样的期盼,除极少数(不足5%)的家长有意摆脱家教责任外,绝大多数家长相当重视自己的教育责任。但是,他们当中有的(近30%)过分强调孩子的学习成绩,有的(近10%)对孩子的发展要求过低,教育观念存在着一定问题。

(二)家长的教育方法与实效

对于家庭教育,学生普遍希望家长采用民主的方式方法,比如“给孩子讲道理”(62%)“和孩子讨论”(57%)“点到为止,听其自然”(27%)“从侧面暗示,提醒”(25%)等等,但是事实上,样本学生小时候做错了事能够得到家长“说服教育”的仅占半数,另有20%会挨打,近50%会挨骂;在家庭惩罚中,父亲动手的多些,而母亲多为唠叨。进学校以后,学生在取得了较好成绩时90%能够感受到家长的赞许和鼓励;但是在学习成绩不理想时,近40%会受到唠叨责备甚至打骂,犯错误时唠叨责备甚至打骂的更是超过40%。另外有近10%的学生表示,无论学习成绩如何父母都“无动于衷”“不闻不问”――这在非常态家庭中相对比例最高。

在教育途径方法方面,样本家长中选择“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的只有35%,选择“对他做对了的地方及时肯定”的只有24%,选择“尽可能不让他接触不好的人或不利的事”只有21%,而看中“对他的缺点及时批评”的却有48%,通常“吃饭的时候进行教育”的占13%等等。发生矛盾冲突时,73%的家长“要求孩子必须听家长的”,35%家长力求通过其他人或其他方式解决,而8%家长企图通过家庭暴力手段解决。有近20%的家长错误地认为小孩做了错事“不用管,长大就好了”。

种种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家长们对于学生的成长十分关注,抱有殷切期望并力图教育帮助,但是许多家长长期采取的方式方法却缺乏科学性,简单而粗暴。因而,取得的管教效果比较有限,亲子之间的沟通并不顺畅。数据反映,样本学生中有30%不愿意把学校的情况说给家长听,其中10%的学生“回家就自己呆着,不太与家长说话”,甚至“不能问,一问就顶牛”。对于家庭的期望,只有22%的学生表示完全认同,47%只是基本认同,另有21%学生不认同或不很认同(其中非常态家庭学生占比例最大),近10%的学生则以“没想过”表现出对家庭期望的漠然(其中非常态家庭学生占最大比例)。有17%的学生明确表示“家长管不了我”(其中非常态家庭所占比例最高)。这种亲子沟通不畅严重影响了家庭教育的继续展开和取得实效。

(三)家庭教育的困惑

职业学校学生家庭教育的问题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问题。绝大多数样本学生感到家庭生活和睦愉快,感到自己被关爱,感到父母值得信任,是因为在家庭生活中时时感受到自己被关注、被爱护、被教养,学生从这些关注、爱护、教养中获得了归属感和安全感。但是,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学生需要的教育内容让家长越来越难以应付了。家庭教育的问题不仅在家庭中导致了亲子之间的矛盾,而且导致了家长之间的矛盾,甚至整个家庭矛盾。

调查显示,当前学生感到家长关注和监控并与之形成矛盾的问题主要有学习(52%),花钱(29%)、上网(22%)、业余爱好(22%)、交友(20%)、交异性朋友(18%)、做家务(13%)等等。各类家庭在对学生的关注程度上不分伯仲,只是关注的重点各有不同:居民家庭亲子间在学生的学习问题上矛盾更多,低文化低收入家庭“花钱”问题更突出,高文化家庭受困于学生上网,非常态家庭最敏感于孩子“交异性朋友”。

面对问题与矛盾,学生普遍希望家长“讲道理”有效地解决问题,但是从调查反映的教育实效上看,家长常常没有为学生提供所期望的“道理”。家长不能满足学生需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长大了,进入职业学校了,家长感到对学生“不太了解”。比如不了解学生“现在的学习成绩如何”(53%)、“在学校与什么同学交往”(45%)、“平时会为什么事心烦”(39%)、“在学校生活是否习惯”(36%)、“在校外与什么人交往”(28%)、“专业是学什么的”(25%)、“是否有异性朋友”(22%)等等。不仅不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许多家长还感到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急需解决许多问题,比如“不知道他(孩子)心里想什么”(54.30%)“不知道对这么大的孩子该教进行什么教育”(47.02%),“对这么大的孩子不知道该怎么教育”(44.18%),“和孩子之间不能有效地交流沟通”(28.67%),“对教育孩子丧失信心”(3.50%)等等。家长受困于这些问题,显然难以为学生提供满意的家庭教育。

家长在家教方面的力不从心是他们自身的处境和自身素质所决定的。从本调查对家长文化程度、职业、生活区域、生活内容的了解可知,多数家长虽然期望孩子在职业学校学业有成,但他们自己没有职业学校的学习经历;家长中虽然多数希望孩子上大学,但是他们自己并没有上过大学;他们虽然希望孩子找个好工作,但是他们中的多数并不在现代化企业中任职,也并不具备通过竞争找到“好工作”的个人优势;他们为孩子的上网、交友、攀比花钱所苦恼,但是他们中的许多人自己没有接触过电脑和网络,没有亲身面对孩子从家庭走出来后遭遇的物质世界和人际关系……。可以认为,家长们虽然根据自身的社会经验发现了孩子成长中的问题,但是他们并不拥有教育指导已经长成半大人了的孩子应对当前的学习、上网、交友、个人发展等等问题的知识准备和经验。家长的这种尴尬处境仅以年龄产生的“代沟”来解释似乎不够,应该说还涉及传统与现代、农村与城市等文化差异的问题。

(四)家长对家教指导的需求

由于陷入家教困境,95%的样本家长希望得到学校的有关指导,虽然其中5%表示怀疑学校能否提供这样的指导。在联系学校的方式上,70%的家庭习惯于参加家长会,或者被动地等待老师来联系。能够主动与学校和老师联系沟通的仅占26%,这在低文化的农民家庭中甚至不到20%。

对于学校的家长会,47%的家庭主要由母亲参加――虽然家庭中一般由父亲全面负责孩子的教育。有近10%的家庭表示出席家长会有困难――困难主要是“工作忙”,其次是“家离学校太远”的问题。

四、调查结论

(一)当前职业学校学生及其家庭、家庭教育的特点

1.当前的职业学校学生是高中学段学生中的一个不同于普通高中学生的特殊学生群体。他们中的多数是由于中考落榜才走进职业学校的。从基本情况看,这一群体当中独生子女比例较低,居住在郊区农村地区的较多,农民户口的较多。

2.职业学校学生的家长大多为就业水平、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均较低的普通劳动者。职业学校学生的家庭大多属于社会中经济水平、文化教育水平均较低中下层人群家庭,其中的农民户口家庭主要分布在远郊农村地区,家庭结构较为完整体,传统的多代人共同生活的大家庭占多数;居民户口家庭多分布在城区或郊区城镇中心区,非常态家庭的比例较高,约占14%。

3.职业学校学生的家庭虽然物质条件有限,但是家庭中的生活教育、劳动教育、亲情教育和环境教育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形成了良好的基本素质。家庭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普遍抱有较高的期望,然而由于家长和家庭自身条件的限制,家庭教育的观念有失陈旧,教育方法有失简陋,教育内容逐渐不能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家庭教育逐渐陷入困境。至今虽然有极少数家长无心管教或者无暇管教,但是绝大多数家长仍愿意承担自己的教育责任,他们希望学校帮助自己了解孩子,帮助自己掌握教育孩子的知识,提高教育孩子的能力,以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4.当前职业学校的学生、学生的家庭以及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复杂,内部类型多样,主要类型有城市居民家庭、郊区农民家庭、非常态家庭、家长文化程度不同形成的不同类型等。各个类型之间情况差异显著。同时,由于各个职业学校之间有相对特定的生源群体,因而职业学校校际之间的家庭教育情况也相应存在较明显的差异。

(二)职业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以及职业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有必要注意的问题

1.当前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来自我国社会中中下层人群的家庭,学生及其家庭的生存状况处于相对弱势,受教育情况也处于相对弱势。尽管他们也有强烈的发展需求和愿望,但是这些弱势使他们的学习发展造成困难。职业教育责任就是帮助“城乡人民能学到有效就业并从而走上丰衣足食生活道路的本领”{1},因而,我们在研究和工作中应该充分理解当前职业学校学生、家长、家庭的弱势处境,充分体谅这种弱势处境给他们自身发展带来的困难,充分肯定他们给与学生的基本教育,充分尊重他们发展自身的权利和意愿,以为他们提供适合的教育为己任,努力推进研究与工作。

2.虽然家庭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但是,正像学校教育不能替代家庭教育一样,家庭教育也不可能代庖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孩子长大了离开家庭步入社会,逐渐成长为社会的人,其间需要的教育帮助是家长局限在家庭生活中难以提供的。课题研究以及职业学校的家教指导工作应该充分估计家长和家庭在学生的职业学习方面由于无知、无能而导致的家教无力,应该充分认识自己在学生各方面教育上必须承担的主要责任,不对家长提出过高的家庭教育要求,重在帮助家长了解面对社会的孩子和孩子面对的社会,帮助家长与孩子一起学习成长,一起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3.当前社会中十六七岁未成年人的学习发展问题是整个教育都需要研究的难点问题,而不仅仅职业学校学生的家长为之困惑,本课题题目是“家庭教育指导”,但是如果我们对学生教育的问题没有深入调查和研究,没有形成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那么我们拿什么来帮助家长了解孩子,怎么能求得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理解、支持和信任,怎么能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呢?因此,本子课题的研究必须注重全面调查学生学习成长面临的问题,注重研究学生的教育问题。

4.本次调查已经反映出职业学校学生客观存在着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自信、掌握学习方法、养成道德品质、纠正不良习惯、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等等学习需求,但是在职业学校现行的课程教学设计中,这些需求却没有被切实安排落实。由此可见,虽然是“家教指导研究”,发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却首先在课程教学的整体改革。没有职业学校课程教学的整体改革,仅靠家教指导工作,不可能解决学生和家长的教育问题,因而本课题的研究应该尽可能地将自己融入学校整体的课程教学改革之中,与课程教学的其他方面形成协作,共同促成并分享深化改革的成果。

本调查勾勒出了当前职业学校学生家庭及家庭教育的基本轮廓,反映了其中的一些特点和规律,为本子课题后续研究的展开打下了基础;此外,本调查也为职业学校课程教学的相关研究提供了资料。子课题将在这一基础上深入推进自己的研究,取得更多更大的研究成果。

注释: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