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预算绩效分析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02 15:27:53

预算绩效分析

预算绩效分析第1篇

【摘要】预算绩效管理是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解当前财政收支矛盾,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预算制度的必然要求。对中央预算单位开展预算绩效管理是专员办一项重要工作。专员办需要在明确自身定位的基础上,将绩效目标审核、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评价实施三个环节有机结合,并融入预算编制审核和预算执行监管过程中,同时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实现对中央预算单位科学、高效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

【关键词】预算 绩效 专员办

一、中央预算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概述

(一)预算绩效管理主要内容

预算绩效管理是在现有预算管理模式下,将绩效理念和方法贯穿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之中,是一种以支出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包括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评价实施、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四个方面内容。

(二)中央预算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历程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我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正式拉开帷幕。2005年财政部开始组织部分中央预算单位开展绩效评价试点,并出台了《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试行)》。此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不断推进。2011年,财政部分别出台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逐步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2012年,财政部制定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划(2012-2015年)》,确定了2012-2015年预算绩效管理着重围绕“建立机制”、“完善体系”、“健全智臁薄“实施工程”等重点工作推进;2013年,财政部出台了《预算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对全国的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建设进行指导;2014年修改的《预算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预算收支中的绩效管理要求;2015年,财政部制定了《中央部门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办法》,对中央部门绩效目标的设定、审核、批复、调整与应用等做出了明确规定。

(三)中央预算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成效

经过多年试点,中央预算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绩效目标管理得到加强,2016年首次实现中央部门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管理全覆盖,财政部要求中央部门一级、二级项目全部编报绩效目标,实现了绩效目标与预算编制同步申报、同步审核、同步批复。二是绩效运行监控开始实施,2016年财政部选取中组部、水利部、银监会、审计署等15个部门,启动绩效目标执行监控试点,及时发现管理漏洞,纠正执行偏差。三是绩效评价范围不断扩大,2012年中央部门绩效评价全面铺开,实现了“横向到边”,当年共选择165个中央一级预算单位的372个项目开展了绩效评价,涉及资金约140亿元;2016年财政部明确要求中央各部门要对所属预算单位的所有一级项目、二级项目开展绩效自评,实现绩效自评全覆盖。四是绩效评价结果得到初步应用,绩效评价结果和评价中发现的相关问题能够及时反馈到被评价单位,依次进行整改。

二、加强中央预算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必要性

(一)适应当前“财政新常态”,化解财政收支矛盾的需要

当前,我国财政工作面临着财政收入增速降低与财政支出责任增加并存的新常态。从财政收入方面看,伴随着经济增速换挡以及结构性减税政策实施,自2012年起,我国财政收入增速已经连续4年下降。从财政支出方面看,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速和城镇化的推进,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城镇公共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需求不断扩大,财政支出责任不断增加。从以下财政收支增速对比图可见,自2012年起财政支出增速明显高于财政收入增速,2015年二者更是相差7.4个百分点,财政收支矛盾非常突出。

2010――2015年财政收支增速对比图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如何适应“财政新常态”,将是未来一段时期财政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根据财政分配的“三元悖论”理论:减税、增加公共福利支出、控制政府债务与赤字水平三大目标,至多只能同时实现两项。要想解决“财政新常态”的难题,看似只能在增税、减少公共福利支出、增加政府债务中选择一项。

为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和调整经济结构,我国需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营改增为代表的一系列结构性减税措施需要继续推进,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支出需要继续增加。与此同时,还要通过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化解前期刺激政策导致的大量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减税、增加公共福利支出、控制政府债务与赤字水平这“三大阵地”均要坚守。

要走出财政分配“三元悖论”怪圈,适应当前“财政新常态”,只能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将有限的财政资金花在最需要的地方。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可以有效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一方面通过绩效评价结果分析,可以优化下一年度预算资金分配,减少绩效目标未达到或实施效果不佳的项目预算,增加绩效评价结果优良,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的项目预算,从而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分配到更需要的方向。另一方面,通过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可以督促预算单位更合理的申报预算,更规范的执行预算,更高效的使用财政资金。因此,为适应“财政新常态”,加强预算绩效管理非常必要。

(二)适应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加强绩效管理的需要

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侧重资金使用的规范安全,对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关注不够,具有“重分配轻管理、重使用轻绩效”的惯性思维,很多部门也习惯于多要钱、多用钱。这种粗旷的预算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建立现代公共财政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要求。为此,《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要改进预算管理,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健全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决定》明确要求,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强化支出责任和效率意识,逐步将绩效管理范围覆盖各级预算单位和所有财政资金,将绩效评价重点由项目支出拓展到部门整体支出和政策、制度、管理等方面,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将评价结果作为调整支出结构、完善财政政策和科学安排预算的重要依据。

虽然近年来中央预算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与《决定》中关于“将绩效评价重点由项目支出拓展到部门整体支出和政策、制度、管理等方面”、“将评价结果作为调整支出结构、完善财政政策和科学安排预算的重要依据”等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为推动预算体制由传统预算向绩效预算转型,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开展中央预算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具体内容

(一)绩效目标审核

绩效目标既是后期绩效运行监控的主要内容,也是绩效评价实施的重要依据。做好绩效目标审核是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基础。需要审核的绩效目标至少应包含以下四个要素:预期产出,包括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数量目标、质量目标、实效目标、成本目标等;预期效果,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达到预期产出所需的成本资源;衡量预期产出、预期效果的绩效指标。进行绩效目标审核,一是要审核绩效目标是否完整、明确、清晰;二是要审核绩效指标是否细化、量化,是否能够科学衡量绩效目标;三是要审核绩效目标与项目资金规模是否匹配,在既定绩效目标下,资金规模是否过大或过小。

(二)绩效运行监控

绩效运行监控的重点是预算单位绩效目标的预期实现程度,具体包括项目计划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预期完成程度及趋势,项目实施计划带来效果的预期实现程度及趋势,达到计划产出所需要的财力、物力、人力等资源的完成情况。实施绩效运行监控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是通过中央预算单位直接支付审核和授权支付监控,结合预算执行进度,对预算单位绩效运行情况进行全面监控,这种监控虽然全面,但囿于人力和技术手段不足,O控效果不佳;二是通过调查取证、实地核查等方式对预算单位绩效运行情况进行重点监控,发现问题和风险,督促预算单位及时采取措施防止预算绩效运行偏离原定目标。

(三)绩效评价实施

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是绩效评价,只有对预算支出结果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才能为预算绩效管理开展提供基准和依据。根据财政部出台的《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绩效评价内容包含投入、过程、产出、效果四大类共20项。各单位开展绩效评价的具体内容、指标与标准应按照财政部统一要求,或参照《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根据不同项目类型和项目内容,进行细化和调整。具体绩效评价流程可以分为六个阶段:资料收集、资料研究、实地调研、评议打分、征求意见、评价报告编制。

四、专员办开展中央预算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建议

(一)明确定位,发挥桥梁作用和监管作用

在中央预算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中,财政部是组织主体,负责全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制定全国性规划和规章制度,组织、指导中央部门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实施。各中央主管部委是责任主体,负责制定本部门工作规划和规章制度,具体实施本部门及下属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各基层预算单位是实施主体,负责本单位预算管理工作具体实施,包括绩效目标编制与申报、绩效自评等工作。财政部专员办要发挥好桥梁作用和监督作用。桥梁作用是指,成为财政部和基层预算单位之间的桥梁,使财政部不通过主管部委,而通过专员办就能了解掌握基层预算单位绩效管理工作情况。监督作用是指,通过专员办对重点项目开展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督促基层预算单位按照财政部相关要求开展绩效管理工作。

(二)有机结合,将绩效管理嵌入专员办预算监管工作

绩效管理是整个预算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把绩效理念融入预算管理的全过程,才能使绩效管理发挥实效。专员办开展预算绩效管理要将绩效目标审核、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评价实施三个环节有机结合,并融入预算编制审核和预算执行监管过程中。在预算编制审核阶段同步审核预算单位申报的绩效目标,在预算执行监管阶段同步监控其绩效运行情况,项目执行完毕后及时开展绩效评价,并以绩效评价结果指导下一年度预算编制审核。如此真正建立起“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实现预算绩效管理与预算编制、执行、监督有机结合。

(三)强化应用,以评价结果指导预算编制审核

合理应用绩效评价结果,优化财政预算资金分配是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目的所在。专员办开展中央预算单位预算绩效管理要通过以下两方面加大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力度。一是绩效评价结果通报。绩效评价结果除向财政部报告外,还应抄送基层预算单位的主管部委,及时向其反馈评价中发现的问题,督促其改进预算管理、提高公共产品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建议其在部门预算编制中适当参考绩效评价结果。二是对于效益能够快速体现,可以客观评价的项目,以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预算编制审核的重要依据,做到奖优罚劣。在预算编制审核过程中,对上年度绩效评价得分高、资金使用效果好的项目,继续支持或加大支持力度;对上年度绩效评价得分低、资金使用效果较差,且整改不到位的项目,适当调减项目资金。

(四)借助外力,提高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质量

专员办开展预算绩效管理涉及交通、农业、医疗、教育等多个领域,在进行绩效目标审核、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评价实施时不仅需要财务知识,而且需要相关领域专业知识,这些是专员办干部职工所不具备的。为提高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质量,专员办要充分借助外部力量。一是要分不同行业,建立预算绩效管理专家库,并按照其参与绩效管理工作的态度、能力、道德水平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二是要通过政府采购方式,选取部分中介机构协助专员办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尤其是绩效评价工作。

参考资料:

[1]财政部预算司. 中国预算绩效管理探索与实践[M].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贾康、苏京春. 财政分配“三元悖论”制约及其缓解路径分析[J]. 财政研究,2012.

预算绩效分析第2篇

关键词:中小学绩效预算管理经济

一、中小学预算绩效管理的现状

(一)预算绩效评价重视度不足

结合当前中小学预算绩效评价状况,在预算管理中存在着“重投入、轻产出”的问题,这种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相关管理者对预算绩效评价的关注度不足,无法满足中小学绩效管理工作的发展需求。例如,对于中小学学校的上级部门,在中小学预算绩效管理指标确定中,将更多的重点放在教学项目之中,缺少对预算项目内容的评价,当中小学学校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出现问题,由于缺少系统评价,只是对资金违法使用现象进行问责,影响中小学的稳定发展。

(二)预算绩效专业人员相对缺乏

通过对中小学预算绩效管理状况的分析,没有设置专门的预算绩效评价人员,学校中的预算绩效项目只是由财务人员进行数据进行预算,对于一些非财务数据内容,财务人员无法进行系统分析,导致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影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

二、中小学预算绩效管理的优化策略

(一)建立合理的预算管理体系

在中小学预算编制管理工作完善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状况,认识到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限制性问题,并针对学校的发展需求,进行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通常状况下,在预算管理工作构建中应该做到:第一,创设模拟学校预算环境,对于中小学的财务运行以及绩效评价工作而言,其涉及项目相对简单,可以结合学校财务预算以及评价模型,进行预算管理实验的构建,科学确定预算管理体系,满足学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基本需求;第二,在结合学校的实际状况,组建专门的考察团,分析学校的资源管理形式,初步建立预算管理的相关体制,引导学校建立有效性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促进学校的经济发展。

(二)强调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中小学预算编制管理工作中,为了保障预算工作执行的有效性,应该强调专业人才培养的价值性。学校可以引进专业财务管理人员,加强对学校在职人员的培训,提高财务工作者的专业素养。而且,中小学学校也可以联合其他教学机构进行预算绩效管理活动的构建,使财务管理者通过活动交流,提高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认识,实现专业财务能力的稳定提升。

(三)构建完善性的预算绩效管理评价体系

对于中小学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而言,不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会影响财务工作的合理构建,因此,为改善这种状况,在中小学学校预算绩效管理中,应做到:第一,提高中小学日常款项的收支管理水平,对于学校办公用品的购进及损毁的现象进行系统分析,加强设备的更新及管理,使学校资金得到合理运用;第二,明确项目拨款中的专款专用原则。对于国家下拨的资金,学校应该明确资金的使用状况,例如,对于建楼资金,应该在钱款上作出明确标注,该项目资金使用人需要签名印章,明确款项的去处,为预算绩效管理提供参考;第三,在财务预算评价的过程中,应该加强预算绩效管理,设定合理的检查周期,保障预算管理工作的稳步执行。

预算绩效分析第3篇

[关键词]高校目标;财务预算;绩效分析

1 高校财务预算的目的

1.1 优化高校资源配置

高校管理可以整合多种不同的高校资源,优化高校资源结构,提高高校经营效益。高校财务预算能够使高校资源达到最大的利用率,合理整合资源。高校财务管理是高校管理的核心所在,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对推动高校未来快速发展、促进高校转型发展有重要的作用。高校财务预算是对高校未来发展的财务管理,可以根据财务预算合理规划高校发展计划。

1.2 调动全员参与管理

高校财务预算不仅仅是高校财务部门的职责。财务预算工作涉及高校管理的方方面面,与高校的所有员工息息相关,如果将高校财务预算纳入高校财务部门管理是错误的,会影响财务预算工作的正常运行。高校财务预算可以依据高校员工实际情况量身制定各种指标,调动高校员工的积极性,提高高效员工的参与度,共同促进预算管理发展。

1.3 考核高校部门业绩

高校的员工考核内容依据中包括财务预算。高校各部门可以通过财务预算数据合理安排部门工作,组织安排教学活动,通过成果与预算相比,找出问题所在,分析原因,找到解决办法,促进高校各部门任务的完成。

1.4 加强高校财务控制

财务预算管理实际上是一种控制管理,高校预算执行部门明确目标,制订发展计划,努力达到预算标准。财务预算主体部门,可以依据财务预算对执行部门进行考核,保证财务预算目标的实现。

2 高校财务预算的绩效分析

要对高校财务进行绩效分析,预算主体部门应该建立高校财务预算绩效分析体系。高校财务预算的绩效分析体系的建立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根据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目的,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员工积极性、考核部门业绩、加强对财务管理的控制这四方面去考虑建立高校财务预算绩效分析体系。

高校的财务预算绩效分析系统中主要包括6大类分析指标,分别是资源利用率、战略目标实现率、部门贡献率、全员劳动产酬率、部门投入产出率和财务预算执行率。通过这6大类指标数据可以对高校预算进行合理的绩效分析,促进高校财务预算分析管理系统的发展。下面分别介绍高校财务预算的绩效分析体系的6大类指标:

2.1 资源利用率

高校资源利用率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教学资源利用率,另一部分是科研资源利用率。高校教学资源利用率计算是根据高校建筑占地面积、总体建筑面积、高校师生人数、高校各大设备等数据计算出高校应有的学生数量。然后通过学生人数可以对高校进行预算收入,就可以得出高校教学资源利用率的公式:高校教学资源利用率=高校实际预算收入÷高校应有预算收入× 100%;高校科研资源利用率的计算只需要高校师生人数和高校各大设备的能力即可,得出的高校科研资源利用率的公式是:高校科研资源利用率=高校决算科研收入÷高校预算科研收入×100%。

2.2 战略目标实现率

高校的重点收入项目实现率和高校重点支出项目实现率组成高校战略目标实现率。

重点收入项目实现率=重点收入项目实现额÷重点收入项目预算额×100%;

重点支出项目实现率=重点支出项目支出额÷重点支出项目预算额×100%。

2.3 部门贡献率

高校部门贡献率是指高校各部门实现财务预算收入比率,另外根据部门贡献率还可以计算部门贡献差异率。

高校部门贡献率=部门实际预算收入÷部门预计预算收入× 100%;

高校部门贡献差异率=甲部门贡献率.乙部门贡献率。

2.4 全员劳动产酬率

全员劳动产酬率包括预计劳动生产率、实际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报酬率三个指标。

预计劳动生产率=应有预算收入÷全校平均教职工人数×100%

实际劳动生产率=实际预算收入÷全校平均教职工人数×100%

劳动报酬率=实际人员经费支出÷全校平均教职工人数×100%

2.5 部门投入产出率

部门投入产出率是指按部门人员编制或学生数核定的预算支出与实际支出、完成事业的比率,包括部门预算使用率、部门事业完成率和部门投入产出率三个指标。

部门预算使用率=部门实际使用预算÷部门预算支出×100%

部门事业完成率=完成事业项目数÷核定事业项目数×100%

部门投入产出率=部门事业完成率÷部门预算使用率×100%

2.6 财务预算执行率

财务预算执行率包括预算收入执行率、预算支出执行率和生均培养成本率。

预算收入执行率=实际预算收入÷预计预算收入×100%

预算支出执行率=实际预算支出÷预计预算支出×100%

生均培养成本率=实际预算支出÷全校平均学生人数×100%

3 高校财务管理绩效问题及解决措施

3.1 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绩效存在的问题

3.1.1 高校领导缺乏对财务预算管理绩效重要性的认识

目前我国高校的财务绩效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要求,高校的财务管理部门领导没有意识到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绩效对高校发展的影响,认为预算就是控制高校支出,缺乏合理配置高校资源的意识。有些高校虽然很重视其财务管理,但是忽略了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无法对高校各部门经费的使用进行考核,也不能对高校各部门达成预算的结果进行评估,对高校的绩效考评工作产生不利影响,忽视了预算绩效考核的作用。

3.1.2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我国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体制存在很多漏洞,阻碍了高校的进步和发展。第一,高校财务预算编制不完善,财务部门无法了解高校的经费使用情况,对高校的财务部门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第二,高校预算支出体系不科学。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不仅要对预算的收入了如指掌,高校预算的支出也要认真记录在案。建立科学的高校预算支出体系在高校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才能避免遗漏,给财务预算工作造成麻烦。

3.2 有效解决我国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绩效的措施

3.2.1 树立财务预算管理绩效意识

我国高校管理人员应该重视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绩效,通过树立绩效管理意识,促进高校各部门工作,提高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加强对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员工绩效工资挂钩,提升员工的思想意识。

3.2.2 完善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体系

高校应不断完善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体系,加强对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的管理,加强对财务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视,督促高校各部门在完成预算任务的情况下提高工作绩效。为此,高校在每年的工作计划中应该规定,制定年度预算总目标,各部门根据高校预算总目标联系具体情况制订本年度的工作计划,合理使用本部门的资金,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率和工作效率,进一步完善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机制,促进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的发展。

4 结 论

随着高等学校逐步走向市场、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层次的同时,原有的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模式也暴露出一系列新的问题,主要为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缺乏绩效信息,忽视对预算进行业绩考核和激励,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发展需要。高校要在竞争激烈的教育市场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改变财务管理理念,重视绩效管理在财务预算管理中的作用及地位,真正实现财务管理为学校战略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叶燕文.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23).

[2]黄素梅.浅谈高校财务管理的新方法[J].现代经济信息,2012(12).

[3]马元兴,高校财务预算与绩效分析[J].商业时代,2010(23).

预算绩效分析第4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资金

一、事业单位项目预算绩效管理的意义

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手段,而在实际工作中,事业单位往往只关注预算资金的分配,而忽视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项目预算绩效管理是一种较为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能够有效地调配资源,对实施项目支出的全过程进行监管,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纠正,以实现预算目标,对事业单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事业单位项目预算绩效管理是全过程管理,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预算管理主要是对资金的全面管理,事业单位执行项目预算管理并及时对其过程进行分析反馈,能够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采取绩效考核评价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能够有效避免资源的浪费。事业单位只有合理借助预算管理,充分重视预算的绩效考核,才能合理地配置资源,使财政职能充分发挥,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自我约束力。(2)有助于财政资金的有效监管。事业单位实行项目预算绩效管理能够对经费使用情况全程监控,财务部门能够充分发挥其职能,对预算的具体执行进行监管。确保所有经费支出都有理有据,使经费使用和管理变透明、公开。同时,提高事业单位预算编报的科学性、合理性,增强自身责任意识,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二、事业单位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项目预算绩效管理认识不足。我国事业单位长时间以来采用较为传统的管理模式,对项目预算绩效管理还比较陌生,缺少相关理论知识,对绩效管理的重视严重不足,有的单位虽制定了绩效管理制度,但对其认识一直停在表面,流于形式;有的单位片面地看待绩效评价,只考虑自身的利益,不考虑资金的社会效益,认为绩效管理工作量大,在工作中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采取消极态度应对。这些导致预算绩效考核成为一个部门的责任,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配合,无法形成有机的联系。事业单位这种缺乏责任意识和管理意识、不能统筹全局的情况,都不利于开展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工作。(2)项目预算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预算管理主要是对资金的合理配置,绩效管理是考查预算实施效果,这就需要预算编制具备科学性、合理性,预算执行透明化、公开化。一些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上缺少科学性和合理性,编制流程不清晰,分析工作不到位,造成预算总体质量不高,重点工作保障不突出;在预算执行上,执行力度不够,存在着挤占挪用、不按规定使用资金的现象,严重影响了项目预算的严肃性;在预算绩效考核上,考核结果不够透明,不够准确。预算的绩效监管考核体系尚未健全,管理方面缺少必要的监控环节,使得整个监控过程流于形式,未能起到督促作用,造成项目预算支出管理效率低下,难以达到预期目标,致使财政资源的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甚至会滋生腐败及违规现象,给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3)绩效管理制度不健全。绩效评估是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事业单位在绩效管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中缺乏制度依据,一些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业务流程不够规范,在管理上还存在诸多的漏洞。有的绩效考核指标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有的绩效考核指标过于笼统,在实际考核工作中可操作性不强,致使绩效考核没有落实到实处,没能得到严格的执行,导致最终汇总的绩效评价报告质量不高。正是由于绩效考核评价制度的不健全,造成预算绩效在项目预算管理中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没能建立起有效的绩效考核奖惩机制,使评价结果缺乏硬性约束。

三、加强事业单位项目预算绩效管理的建议

(1)加强对项目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视。有效的项目预算绩效管理需要每一位职工的支持,所以实行绩效管首要任务是提高员工的认识。首先,事业单位要加大对绩效管理的宣传工作,强化单位领导和管理人员的预算绩效管理意识,发挥领导的榜样带头作用,加强员工的重视。其次,事业单位要严格规定预算绩效的编制、执行和评价工作,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将预算绩效管理内容细化到可执行的层面。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以制度来约束、规范工作范围和程序,规避风险,保证管理人员在工作时有章可循。最后,事业单位领导要落实细分各项工作目标,使每个岗位明确自己的责任,建立岗位考核标准,根据职工技能进行专业分工,做到分工明确。切实做到强化绩效意识,加强绩效监管,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强预算执行力度,推进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2)健全项目预算绩效管理考核体系。事业单位要建立完善的项目绩效管理考核制度,将资金安排和绩效目标相结合,遵循绩效原则实施管理,以发挥出最大的效益。绩效评价作为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也是预算工作最重要的部分。首先,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制定绩效考核指标,确保预算的可执行性和规范性。事业单位要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建立全面监控机制,做到实时、动态、全方位监管,及时纠正发现的问题,以保证绩效目标的实现。其次,要充分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定期或不定期对绩效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做到实时掌握资金的情况。在考核评价结束后,要及时公开考核评价结果,并依据考核制度对项目责任人进行相应的奖励和处罚,把绩效评价结果、决算、下一年度预算紧密相结合,以实现真正的全过程监控。最后,要将绩效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真正实现绩效管理的公开化、透明化,接受社会和舆论的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从源头上遏制腐败。(3)提高项目预算编制质量。项目预算是预算绩效管理的前提和依据,是预算绩效管理系统的基础,要保证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事业单位就要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要充分了解预算基本信息,留有充分的时间编制预算,根据上级部门要求,科学、合理地分配资金,编制项目预算。在编制预算时,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程序,避免自己的主观想法,明确各项目的绩效目标,加强部门间沟通,使预算内容更加细化,提升预算的准确性和可执行性。绩效目标应与事业单位的最终战略目标息息相关,并且是具体的、细化的、可操作性强的。预算绩效计划要完整、具体,涵盖预算绩效管理的方方面面,包括方法、手段和指标体系等。

作者:秦媛 单位:广西南宁市招生考试院

参考文献

1.张锋.浅析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管理.中国市场,2015(41).

预算绩效分析第5篇

[关键词] 高校预算;评价指标;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 F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10-0178-03

[作者简介]张克友,信阳师范学院高级会计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会计电算化、高校财务管理。(河南 信阳 464000)

一、高校应用预算绩效评价的宏观背景

(一) 西方发达国家已建立了完善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已经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绩效评价制度和体系。1993年美国第103届国会颁布了《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通过设定政府财政支出的绩效目标,比较绩效目标和实施成果,进行年度绩效评价,提高了联邦政府的工作效率和责任心。英国政府也于1997年颁布了《支出综合审查》,要求政府部门每年与财政部签订《公共服务协议》,确定绩效目标,进行年度的绩效评价,向议会提交《秋季绩效评价报告》。澳大利亚于1997~1998财政年度开始推行以公共支出绩效评价为核心的绩效预算改革,将权责发生制引入预算管理,实现了从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制度变革。其后,新西兰、瑞典、瑞士等国仿效澳大利亚政府,纷纷建立起自己的绩效评价体系。西方国家政府对预算绩效的评价遵循如下“3E”原则:

经济性(Economy)――在财政支出管理中建立有效的支出决算机制和支出优先安排机制,克服支出过程中的严重浪费和分配苦乐不均的问题。

效率性(Efficiency)――政府及民众对财政支出在项目决策机制、实施进度、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要求的具体体现。

有效性(Effectiveness)――财政支出所取得的最终成果的具体体现,需要结合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来衡量。

(二)我国已逐步在中央部门推进和规范预算支出的绩效评价工作

根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预算绩效考评体系”的要求和财政部的统一部署,我国从2001年开始在湖北进行了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小规模试点。2002年,国家又在河北、湖南、福建等省进行小规模试点,湖北省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扩大试点。通过这些试点,摸索了一些经验,取得了初步成效。2005年财政部出台了《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试行预算支出的绩效考评。文件中明确规定了绩效考评主体、对象、程序等。2006年教育部在布置“一上”预算时下发了财政部楼继伟副部长的讲话,讲话中说,要逐步推进和规范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的绩效考评工作,切实推进试点工作,要求加大宣传力度,树立“重产出而不是投入”的绩效管理理念,营造“讲绩效、重绩效”的社会风气。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既定性又定量的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是我国预算管理的重要任务。

(三)目前我国高校预算还未建立完善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近年来,高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整体规模逐步扩大,办学实力明显增强,财务收支总量迅速增加,尤其是支出在大幅度增加,对高校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应当看到,经费投入的方向和支出效益并不乐观。由于高校预算支出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尚未建立起来,资金的使用效益缺乏应有的考核、监督和评价,存在着“重投入,轻管理”、“重支出,轻考核”的现象,资金紧张与损失浪费现象并存。国家近些年来对高校加大了财政监管力度和监督检查,也多是在审查支出的合法性和合规性,但在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上缺乏有效的评价。

高校经过这几年的超常规发展,已经完成了量的扩张,今后发展的主要矛盾在于内涵的提升。尽管我国高校还未建立完善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但随着国家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逐步推进,各类评估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视预算绩效的评价考核。

二、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内涵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是以绩效为核心,运用特定的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预算决策、配置、使用等水平所作出的综合评价。其内涵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一)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是以预算绩效为核心的衡量、考核和评价。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所关注的核心因素包括:投入,强调财政支出纵向配置(上下级之间)的经济性和横向配置(同级之间)的经济性;效率,指教育产品和服务的产出率和合格率,强调高校的服务效率、服务供给能力、服务行为表现;成果,指满足公众(家长和学生)需要和宏观战略需求的教育产品及服务,强调高校所提出产生的实际效果;潜力,强调高等学校各层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品质,尤其是财政支出对高校持续发展战略的支撑能力。由于预算绩效评价的重点放在战略、绩效、投入之间的因果关系上,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将更为明确,实现目标的策略和路径更为科学,提供资金支持的依据更为合理,有利于提高高校的整体决策水平和资源配置水平。

(二)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是事前、事中和事后相结合的监督评价。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具体包括预算编制中的决策评价、预算执行中的过程评价、决算中的结果评价,分别为预算编制和审查、预算执行和调整、决算审查提供信息支持和操作平台。绩效评价将贯穿整个支出预算周期始终,使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三个支出管理环节有机地联结起来,综合成为一整套结构严密、整合一致的制度化管理体系,增强了支出管理的完整性、系统性、连续性,有利于全面提高高校的预算资金运行质量。

(三)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主要通过制定一系列关键绩效指标来考察其实际执行情况。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一系列绩效指标是对预算活动进行多种情景演练和模拟的逻辑结果,具体包括:关键绩效指标,用以理性地确定项目计划的优先顺序;业绩表现衡量指标,用以监控优化项目的执行;绩效测评指标,用以综合评判项目完成效果。预算绩效评价能否产生预期效果,关键就是能否根据评价目的和重点,设计科学、适用、可操作和针对性较强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实际上,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高校,可以在规范统一的框架体系基础上,结合单位的具体情况和特性,合理选择、组合不同的指标,并可以由不同的指标权重体现各自的差异性。各高校通过绩效评价指标,可将本单位的绩效目标及责任层层分解、细化、落实到支出分配和执行的各个环节、要素和个人,并及时获得业务执行效果的反馈信息,与预期标准进行比较、分析、评判,有利于强化预算对支出活动的监督控制效力;并且,预算绩效评价在硬化绩效指标考核的同时,也下放了一定管理权限,目的是让执行者拥有一定机动权,能够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作出适度调控,以提高项目执行质量和资源使用效率。

三、高校预算绩效指标评价体系的应用

根据战略绩效评价管理理论,平衡计分卡(BSC,Balanced Score Card)、关键绩效指标(KPI,Key Performance Index)和层次分析法(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是战略绩效评价管理体系得以运作的基本工具。来自管理学领域的这三大工具同样适用于高校预算绩效指标评价体系的制定。由于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表现为“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等多目标的系统,这一系统可以按层次分析法的思想,以动态的管理要求为对象,建立以绩效评价为核心,以财务综合实力为辅助的考核评价系统,全面揭示高校财务运行状况。因此,建立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可以使用平衡计分卡评价体系和关键绩效指标体系相结合的方法,借鉴英、美等发达国家高校预算绩效指标体系的做法,根据层次分析的思想,首先将高校的预算总目标划分为综合实力、运行绩效、偿债能力和发展潜力等4大层次,然后在这些层次中选取若干个关键绩效指标,对预算执行结果加以评价。

(一) 综合实力评价指标

1.财务指标。包括学校经费总收入、国家(含地方)拨款额、学校自筹经费收入、科研活动收入、教学活动收入、校产净收益、捐赠及赞助收入、学校年末资产总额等指标。

2.非财务指标。包括(1)学科建设评价指标。重点学科的数量、重点实验室的数量、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数量、博士学位授予点数量和硕士学位授予点数量。(2)科学研究评价指标。重点学科的科研经费金额,SCI、EI、ISTP的论文数量、获得部级奖励数量。(3)人才培养评价指标。教师占全部教职工比重、专任教师人数占全部教职工比重;本专科生人数、硕士生人数、博士生人数和外国留学生人数。(4)队伍建设评价指标。工程院和科学院院士人数、长江特聘教授人数、获国家杰出人才基金、获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获教育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资助人数。

(二)运行绩效评价指标

1.高校年度收支比,即本年度实际收入与本年度实际总支出的比率。该指标用以说明学校当年预算支出的平衡关系,是反映学校隐性负债状况的重要指标。

2.经费自筹率,即自筹经费收入与学校总经费收入的比率。该指标反映学校对国家的依赖程度、学校自我筹措资金的能力以及努力程度。这一指标越大,说明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越强。

3.教学科研性资产收益率,即教学科研结余与平均收益性资产的比率。该指标的好坏是财务杠杆能否发生效用的先决条件,也是高校资产保值增值目标实现的源泉。

4.校办产业资本增值率。校办产业资本增值率=(年末所有者权益-年初所有者权益)÷年初所有者权益。设置这个指标对于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具有重要作用。

(三)发展潜力评价指标。通过现金净额增长率、校办产业资产负债率和自有资金动用程度等指标从不同方面对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其发展潜力。

1.现金净额增长率。现金净额增长率=(年末现金净额-年初现金净额)÷年初现金净额。现金具有广泛的支付能力,是学校财务活动和各项事业建设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该指标直接体现了学校可支配和周转的财力状况,反映了学校事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该比率越高,说明财务调控能力和对债务的支付能力越强。

2.校办产业资产负债率。校办产业资产负债率=期末负债总额÷期末资产总额。校办企业在利用资产负债率制定借入资本决策时,必须充分估计预期的利润和增加的风险,在二者之间权衡利弊得失,作出正确决策。资产负债率越高,企业的风险越大。由于我国高校校办企业运行体制不规范,学校对其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因此,校办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指标也应纳入学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中。

3.自有资金动用程度。自有资金动用程度=(应收及暂付款中非正常周转垫款+年末对校办产业投资+年末其他对外投资+年末借出款)/(年末事业基金+年末专用基金)

(四)偿债能力评价指标。偿债能力是指高校偿付各种到期债务的能力。通常用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比率三项指标衡量高校短期偿债能力,以资产负债率、净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比率和利息保障倍数4项指标评判高校长期偿债能力。

1.流动比率,即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率,表明每一元流动负债有多少流动资产作为支付保障。这一比率越高,债权人的安全程度就越高,高校的经营风险也越小。但流动比率过高会使高校的流动资金丧失再投资的机会。一般认为,高校的最佳流动比率为200%左右。

2.速动比率,通常以(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表示,代表高校以速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的综合能力。速动资产是指从流动资产中扣除变现速度最慢的存货等资产后,可以直接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那部分流动资产。应该说,速动比率比流动比率更能表现一个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一般认为速动比率为1∶1较合适。

3.资产负债率,即高校负债与总资产的比率。其反映总资产中有多少是借款筹来的,体现高校的长期偿债能力。在投资报酬率大于借款利率时,借款越多获利越多,同时财务风险也越大。而举债比率过小,则不利于高校扩大规模。按通行标准,资产负债率一般为40%~60%,过高或过低都对高校的发展不利。

4.现金负债比,现金负债比=年末累计负债额/年末现金余额(年末现金余额=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短期证券投资+其他货币资金)。现金负债比反映了学校现金储备对外债的承受程度。高校是社会公益事业单位,尽管其在发展过程中为实现办学目的可能要运用举债手段来筹集短期资金,但不能把学校的财务状况长期置于“负债经营”的状态之中。因此,现金负债比应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在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中,有时难以根据计划多重目标界定“成功”标准。如何应用评价结果修订计划,从利益相关者获得准确信息;如何促进评价结果为政策制定者使用;如何确保评价反映了对理论和政策良好的理解、采用更好的评价模型、工具和数据等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采取一定的对策与措施以提高预算绩效指标的评价效果。

总之,与高校办学水平综合评价和教学水平评价相比,预算绩效评价指标在高校的实际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的研究比较少,实际操作中面临的问题还很多,尤其是由于学校类型不同、层次不同,还难以拿出统一的各项指标评价标准。另外,实际开展预算绩效评价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预算绩效目标的确定和分解问题,尤其是已有资产的计价、校内服务项目的收费以及产出的数量化计量问题等,还需要广大财会理论和实际工作者去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高校中运用本评价指标体系将有助于各个部门按照成本效能、效益效能、水平效能原则优化配置资源,大大提高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对于高校合理分配有限的资金、提高资金运行效益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晓岚,吴勋.国外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研究的背景、现状与启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王怡.构建“实效”政府的比较与借鉴[J].当代经济研究,2006,(8).

[3]李有智.中外公共支出绩效评价之比较[J].财贸研究,2005,(5).

预算绩效分析第6篇

一、绩效预算是不断完善和深化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需要

推行绩效预算是遵照按劳分配的原则,实现预算分配的效率性和公平性,硬化财政预算约束,提高工作绩效的一种有效的预算分配方法。在当前经济改革和体制转换过程中,推行绩效预算是十分必要的。

1、绩效预算是完善部门预算管理的重要举措。我国从2000年开始执行的部门预算改革,尽管现行的部门预算方法有效缓解了长期以来部门预算与绩效脱节的矛盾,进一步加强了财政宏观调控。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①部门在编制年度预算时,为了能争取到经费,站在本位的立场上,强调本部门工作的重要性,有的甚至夸大其词,不顾实际的财政能力,而很少考虑到整个政府的可用财力情况和经费的使用效益;②地方政府财政供养能力仍十分有限,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必须对已申报的项目进行合理选择与排序。但目前不同项目之间缺乏可比性,项目的选择与安排易产生随意性,在实际项目排序过程中,真正考虑效率的项目不多,“批条子、拍脑袋”定项目的现象比较普遍;③预算支出中的追踪问效不到位,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是收入按类别,支出按功能汇总和编制的预算,在绩效评价方面的实践较少,对预算资金的绩效评价工作基本没有到位。在这一形势下,绩效预算作为一种改革尝试,既打破了常规性分配框,又引用了零基预算的内容,运用零基预算和绩效评价来确定支出预算,根据工作绩效来执行预算。因此,实行绩效预算是完善部门预算管理的重要举措。2、绩效预算可以有效强化预算约束力。

目前,许多部门年度预算的约束力严重弱化,缺少权威性和严肃性,支出随意现象比较严重。究其原因,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追踪问效手段缺乏。绩效预算的核心,就是建立起一套能够反映政府公共活动绩效的评估体系。在绩效预算制度下,一个单位的预算是根据其所要完成的职能。需要通过一系列客观指标来计算的,而不是由各单位自己说了算。这样既能理顺预算分配关系,又可以规范单位的各项活动行为,使预算从编制到执行,都有一种较强的机制来约束和维持,从而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3、绩效预算可以充分调动各部门工作的积极性。

常规预算是按经验标准进行分配,随着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各部门业务量也随之不断变化,为完成工作任务只好通过预算调整来解决经费的供需矛盾,而资金使用效果的好坏与其单位考评没有直接联系,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部门工作的积极性。绩效预算可以通过将部门经费与工作绩效挂钩来鼓励各部门节省不合理的开支,调动各部门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的积极性。与此同时,现行的预算编制过程实质上是各部门在预算经费指标上的博弈过程,绩效预算可以把预算的执行权还个各部门,在确定各部门的业绩指标和预算指标后,部门可以在保证完成业绩指标的前提下,自行选择实现业绩指标的办法,从而极大地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使他们能更好地进行资源配置。

二、对绩效预算实施的几点思路

1、确定量化指标和定性范围,为绩效预算奠定基础。

绩效预算与传统预算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关注的不是预算的执行过程,而是执行的结果,不是政府的钱够不够花,怎么花,而是政府在这些地方花了钱,老百姓最终得到了什么?因此绩效的衡量是实行绩效预算的基础,而量化指标是绩效衡量的核心。为了建立一套合适的绩效指标,首先,要搜集各单位的有关部门基础信息,包括工作性质、机构职能、财务收支情况,特别是要结合各单位的五年发展规划,以及年度工作计划,在此基础上将年度工作计划进一步细化为年度绩效计划指标,使各单位的具体工作与政府的总体发展规划联系起来。其次,合理选择单位经费预算与工作绩效挂钩的指标,指标的制定宜采取先易后难,逐步完善的办法,从项目预算着手,制定出分项目的绩效指标,并与其预算相对应,对于暂时无法制定具体绩效指标的预算部分,再与经费预算放在一起,与部门的总体绩效目标挂钩。由于各单位的工作性质、任务各不相同,因此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并进行综合评价,寻找出一套既普遍适用又具有考核价值的指标。

2、正确编制部门预算,合理安排各项财政支出计划。

正确编制部门经费年度预算,是预算管理的重要步骤。过去由于预算不考虑绩效,常常是哪里工作问题比较严重,就增加预算拨款。从本质上讲,这不是在鼓励成功,而是在奖励失败,在实际工作中确实是存在着诸如开垦耕地财政拨给一笔投入,退耕还林财政又拨给一笔财政支出的这种现象。实行绩效预算就是要克服这种效率低下的财政管理机制,将各部门的预算与其工作绩效挂起钩来,合理安排各项财政支出计划。同时,由于绩效预算实现了预算拨款与绩效挂钩,这就使那些实际上无所事事的机构和人员暴露出来,为合理削减财政支出和机构的精简提供了依据。这使得各项财政支出计划可以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安排。

在预算编制时,首先根据各单位年度绩效计划指标来确定支出预算的标准和基数;其次将绩效考核指标划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能进行量化考核的与预算单位正常经费挂钩(如:预算外收入执收单位的执收情况等),并确定各考核项目在硬指标中所占的比例。完成任务的,全额按预算拨付经费;超额完成任务的,除全额按预算拨付经费外,还应按比例奖励单位经费;完不成任务的,同幅度扣减其经费。一部分不能进行量化考核但能定性考核的指标(如效能考评等)可通过激励机制,鼓励其更多地完成,即对完成任务较好的,可在单位经费预算外给予奖励。

3、监督预算执行,考核绩效执行情况,掌握绩效预算管理方法。

对于绩效预算单位要建立经常性检查落实制度。绩效考评,不仅要邀请专家进行审议,也要让民众参加评议。所有与绩效相关的项目,一律按量化指标或定性内容予以严格的监督执行。对于定性内容在技术上要按照科学的社会调查方法进行。比如:用于民众评议的调查问卷设计要保持中性,最好请中立的舆论调查机构进行调查,减少评议过程中的误导,提高评议的准确性。通过对大量项目评价和绩效考核结果的分析,依靠技术手段建立起项目专家评价系统,并将系统应用到今后项目筛选和绩效考核中。通过对绩效预算管理规律性的逐步认识,掌握其操作方法,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绩效考核办法。4、用绩效审计推动绩效预算的实施。

目前财政部门虽然还没有实行绩效预算,但不少地方的审计部门已经开始尝试绩效审计,不仅进行资金合规性审计,同时也对支出是否取得应有的效益进行审计,通过绩效审计可以看出该项支出是否完成了预期的目标。与同类支出相比效率如何。绩效审计不仅可以为政府和人大的财政预算和决算审批提供依据,而且也为绩效预算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在推动绩效预算的实施过程中,可以让绩效审计先行一步,以绩效审计推动绩效预算的实施。

三、实施绩效预算的难点分析

根据目前国外绩效预算制度的实践分析和有关研究的成果,绩效预算在实际操作上仍面临着许多难点问题。

1、现行的会计制度不符合绩效预算管理的要求,无法提供具有信度和效度的资料库来支持绩效评估。我国预算会计使用的是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方法,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之间的根本差异在于会计确认的时点不同。收付实现制可以通过提前或延迟现金支付人为地操纵各年度的支出;同时也不能将资本性成本在使用年限内进行摊销,这使得政府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动情况无法被客观、及时地反映出来;另外这种方法也忽略了财政支出的机会成本,不能科学地反映政府的行政成本。而权责发生制可以更准确、全面地反映一定时期内提品和服务所耗费的总资源成本。收付实现制的这些缺点使得作为绩效预算管理核心的绩效评估指标无法获得客观的基础数据,从而影响了绩效预算管理的有效性。

2、绩效评估中的绩效目标确定和绩效衡量仍无法消除财政与预算单位之间的“搏弈”现象。

由于政府部门是社会生活的核心,影响着众多利益相关者,使得政府部门目标的确定需要考虑各方面因素。为平衡各利益阶层要求的财政付出是巨大,这与绩效评估的约束强制力产生了巨大的冲突。与此同时,以绩效为基础的预算主张跳脱以往重视工作量、产出与效率,改为更重视结果的衡量和奖惩,然而许多项目不容易找出一个可为各方接受的测量方法来衡量项目的目标或结果是否完成。例如下岗培训项目是通过改善下岗工人工作技能来减低失业率,但影响失业率变动的因素非常多,即使是采用经培训后的就业率来衡量下岗培训项目绩效,也无法反映这些参训人员通过培训获得的技能是否足以降低其再次失业的风险,这样致使许多项目的绩效测量仍旧着重于工作量或活动的产出,这势必促使各预算单位加大同财政部门在绩效目标确定和绩效衡量方法上的“搏弈”力度。

3、绩效衡量与预算结合中存在着制度与技术限制的瓶颈问题。

预算绩效分析第7篇

关键词:预算绩效审计;绩效目标;绩效监控;绩效评价

一、基层央行财务预算绩效审计的实践探索

自2018年以来,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便开始探索构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机制,强化绩效目标管理,积极开展绩效监控和绩效评价,创新评价方法,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伴随着基层央行财务预算绩效管理的实践探索,绩效审计于2019年启动,从审计情况来看,基层央行虽已具备预算绩效的理念,但对于绩效的认识和习惯还有待加强,绩效管理各环节工作的开展相对粗糙。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顶层设计的缺失,部分行虽起草了相关预算绩效管理办法,但无论从效力上还是从内容上讲,都存在指导性不足、约束力不够、内容不完整、操作性不强等问题,无法满足基层行绩效工作需要。与此同时,在进行绩效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也一度陷入无据可依的尴尬。对此,审计人员在认真梳理财政部关于绩效管理的一系列指导意见基础上,结合上级行下发的相关工作通知,并通过与会计财务部门绩效管理专员的座谈交流,对基层央行绩效管理实际开展情况进行画像。总体来看,在绩效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更多的是侧重合规性评判,如:检查是否按照规定程序开展了绩效监控、绩效评价等工作;是否将绩效评价结果进行了运用等。而对于绩效目标的设定是否科学,绩效监控是否有效,绩效评价结果能否产生约束、激励等深层次绩效审计工作开展的深度不够。

二、基层央行财务预算绩效审计的内容重点

基层央行财务预算绩效审计应突出3方面内容,分别是:对绩效管理机制的审计、对绩效管理链条的审计、对绩效管理效果的审计。

(一)突出对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的审计

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需要完善的绩效管理机制做保障。对绩效管理机制的审计需重点关注被审计单位绩效管理制度情况,是否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完善相关实施细则,能否有效指导本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关注组织管理情况,是否构建了纵向一致和横向协同的组织架构,是否明确相关单位(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相关职能部门能否履行既定职责;关注激励、约束情况,是否夯实主体责任,相关激励、约束措施能否有效推动被审计单位绩效管理工作。

(二)突出对预算绩效管理链条的审计

对预算绩效管理链条的审计,是开展预算绩效审计的重中之重,也最考验审计人员业务能力及专业素养。审计人员除了要关注各环节工作是否按既定程序、流程开展之外,还应重点关注内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预算绩效管理链条审计各环节关注重点、关注内容如表1所示。

(三)突出对预算绩效管理效果的审计

预算绩效管理效果主要是指预算资金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其中,评判配置效率,审计人员除了可以通过对事前绩效评估环节及绩效评价环节的审计,实现对单个项目、政策支出的微观绩效进行关注之外,也应注重从宏观视角分析,对被审计单位整体层面的资金资源配置效率进行关注。在评判使用效益过程中,一方面,遵守国家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等法律法规的资金列支是评判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性基础,即审计人员仍需对被审计单位预算执行真实性、合规性进行重点关注。另一方面,在调查“职工满意不满意,认可不认可”的基础之上,需关注被审计单位效益发挥与行业标准、业内标杆及自身以往年度数据对比情况。

三、基层央行财务预算绩效审计的对策建议

深入基层央行预算绩效管理审计,有效推动人民银行预算绩效管理,审计人员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适时转变绩效管理审计思路

传统的审计思路主要是指“事中、事后审计”,但预算绩效管理是一个涉及事前评估、事中监控、事后评价的闭环系统。因此,审计人员需适时将审计思路调整为“事前、事中、跟踪审计”,在开展基层央行预算绩效管理审计时,可将审计端口前延,在事前绩效评估环节,把关项目立项可行性;在事中绩效监控环节,把关预算执行进度及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在事后评价环节,向后延伸,跟踪项目效果、效益的发挥,把关绩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二)及时调整绩效管理审计方法

传统的审计方法主要包括复核法、核对法、审阅法、盘点法等,而在绩效管理审计过程中,除了运用常规的审计方法之外,需对审计方法及时调整。如:调查法,即借助座谈、问卷等方式,对观察到的现象或事实进行考察,通过对搜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相应结论的方法;目标成果法,即根据实际产出成果,评价被审计单位绩效目标是否实现,将产出成果与事先确定的目标和需求进行对比,确定目标实现程度的方法等等。

(三)有效拓展绩效管理审计成果运用

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审计,既要关注“表”,即绩效管理程序性、流程性的工作,更要关注“里”,即各环节工作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因此,审计条线需有效拓展绩效审计成果的运用,一方面,可将绩效审计报告在适当范围内公开,提醒相关审计人员学习,鼓励审计人员实行“项目+调研”,提升绩效管理审计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可总结、提炼绩效审计方式、方法,梳理、归纳相关预算绩效管理各环节操作规范、标准及依据,形成《预算绩效管理审计小册子》,指导审计人员绩效管理审计工作的开展。

(四)积极开展绩效管理审计培训

开展人民银行预算绩效管理审计,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人民银行的预算绩效管理实践仅2年有余,不少审计人员对其接触有限。另一方面,开展绩效管理审计,除了关注各环节工作的程序合规性之外,更重要的是关注其科学性、合理性,能够在审计过程中,检查发现一些缺陷,提出一些建设性、可操作性的改进意见。因此,需针对事前预算绩效的评估方法、绩效目标的设定、绩效评价体系等方面,通过邀请业内专家开展讲座、与绩效管理相关部门座谈交流、解读绩效考评报告等方式,积极开展审计培训,促进审计人员了解熟悉一系列前沿、通用、可行的绩效审计操作规范,提升实务技能和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徐燕.浅议预算绩效管理审计的关注点[N].中国审计报,2020-02-05(04).

[2]审计署深圳特派办理论研究会课题组,胡尊锴,李忠,刘文杰,李贤飞,胡祥,林浩,何理路,于浩,张心严,李纳.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现状及策略研究[J].审计研究,2020(01):7-15.

预算绩效分析第8篇

关键词:乡镇政府;财政预算管理;优化建议

一、乡镇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当中所存在的问题

乡镇政府在优化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过程当中,在确保制定乡镇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体制,积极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已然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效,然而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乡镇预算编制的测算方法缺乏科学性现如今大部分地方乡镇政府在开展对预算目标、内容以及流程化编制的工作的时候,并不能充分考虑到整个乡镇的新兴经济增长点以及充分重视对于乡镇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估测,仅仅是依靠上级政府所制定的财政收入比例来进行测算。这种不科学的测算方法极大的抑制了乡镇地区的经济发展,仅仅只注重于宏观整体的目标规划,在对于支出和税收内容细化的方面则不够重视。往往许多部门在面对一个新项目的时候,更多的是考虑如何获取更多的财政资金,从而疏于对于项目绩效的预测。除此之外,各部门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的工作范围过于狭窄、单一,急需一套以严谨、准确的数据为基础的科学全面的指标信息化系统。而在开展项目绩效评价工作的时候,首先需要熟悉项目实施的整个流程,并对项目作出全面的绩效以及影响的分析,正确的分析项目目标的可实现度,最后再对整个项目进行总结和反思,并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乡镇政府应当加大对于地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调查,提高财政预算管理的灵活性以及适应性。

(二)缺少专业化管理人才预算绩效管理属于现阶段各级财政机构新生事物,面临短时期发展极端,同时如今乡镇财政机构缺失专业化人才培养,专业化素质欠缺、缺少培训机制,所以,不管是财政部门还是其他相关部门的业务工作人员,包含中介机构,专业度暂时均无法满足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在业务办理同时,无法真正把控时机绩效管理事务重点,则无法达到上层级机构对乡镇提出的明确工作要求。

(三)缺失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乡镇政府的基层部门之间的办事效率以及信息传递效率较差,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不能为乡镇财政资金的预测工作及时提供全面的信息参考,乡镇政府难以对财政预算管理开展有效的评级工作。同时相关的监管机制建立不完善,难以及时发现违规行为并作出有效的处罚,政府财政资金信息的透明化程度较低,无法通过民众监督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性。对此,有三点措施需要乡镇政府积极实行,一是推进财政绩效信息化,二是开展系统操作专题培训,三是健全结果反馈整改机制。

(四)评价结果应用不够目前乡镇做法暂时无法得到整改落实,根据现阶段的预算编制计划,总体来看,由于财政预算的绩效评价制度不够完善,导致了工作人员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对于事件的处理不够尽心尽责,降低了评价结果的质量,从而影响了评价结果的有效应用。

二、提升乡镇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科学的财政预算编制办法乡镇政府应当在全面的了解完当地的财政资金使用情况,以及充分考虑到未来可能发生变化的财政预算情况之后,再对乡镇的财政预算管理目标进行确立。乡镇政府的各部门之间应当简化工作流程,加快办事效率以及信息传递效率,为政府能够更为全面的制定预算管理目标以及内容提供帮助。在关注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时候需要密切关注外部环境变化,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预算管理的目标,形成动态变革,发挥资源配置,促进当地的发展。顺应时代的变革,形成信息化、数据化管理系统,避免因数据传递延误导致的预算管理工作失误,有利于财政人员整合数据,做好有效的信息收集,为此后预算绩效管理提供便利。

(二)提高专业化人员培养充分贯彻预算管理思想,使财政机构相关人员从基层到管理层均对财政预算管理得到充分认识,不断优化提升管理人员自身的管理水平,结合当地的实际经济发展状况开展管理工作,提高专业化人员薪资水平以及福利待遇,引进新时代专业化优秀人才,增加管理机制下的专业化人才,避免由于专业度不足产生的决策失误。

(三)强化财政预算管理中的监督机制依据现阶段的管理监管途径,丰厚监管方式,完善在财政预算管理中的监管机制,若使监管机制发挥最大作用,必须完善责任追究办法,事无巨细,责任到人,才能够充分体现监督机制的有力度和实际意义。政府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要与各部门人员的晋升及待遇挂钩,在使用每笔政府资金的同时,能够考虑到实际影响与自身的关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做到权、责、利三者结合,迫使违背相关制度人员能够得到合理把控。所以,在推进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建立完善的财政预算管理监督机制,最终达成资金使用者在享受使用资金的同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义务。

(四)建立科学的奖惩机制,强化绩效评价结果运用通过建立科学的奖惩机制,不断强化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各部门责任不断划分,坚决实现责任到人,让各部门成员互相监督、互相牵制,避免财政资金被被不合理的使用,不允许有任何的包庇、纵容行为的发生,一经发现要给予严肃的处理。同时对于在项目绩效评估工作当中表现突出的人员,可以从财政预算当中取出一小部分作为奖励,从而达到以最小的代价提高财政资金绩效水平的目的。同时也需要乡镇政府将预算绩效评价结果作为评判规范,对预算绩效评价结果进行有效区分,鼓舞正方向发展战略,调动乡镇政府的积极性。针对偏差较大的发展策略,建立问责机制,强化绩效管理监督意识,增强绩效管理理念,促使政府部门从盲目追求调整为科学性追求绩效。

(五)加强乡镇财政的严谨度,确保公开公正对于预算公开事项,应简历预算公开的工作机制,规范预算公开的流程,对外做到透明化,能够定期对外进行展示,尽量细化到:“科、目、项”上,扩大乡镇群众的知晓权和监督权,从而给乡镇群众一个清楚明白的财政预算数据,提高预算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一步提升乡镇预算的管理水平。

预算绩效分析第9篇

关键词:中小学;预算绩效管理;分析与对策

中小学作为培养祖国未来希望的大花园,作为国家独立的经济,教育体制单位,也需要跟上时展的潮流,顺应时代的发展,将预算绩效管理引入到学校发展当中,更有效的控制和加强学校的管理,为教师营造积极的教学环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长足稳健的发展。

一、中小学进行预算绩效管理的原因

(一)有助于教育经费的合理分配

学校的教育经费的分配是学校发展运行下去的重要基础。学校进行预算绩效管理,通过经费使用前,对经费进行有效的预算,并按照预算的要求执行下去,有效的控制经费的使用。并同时根据预算的不断调整,使教育经费在每个阶段的使用都达到合理分配的效果,有效的加强了学校经费的预算管理。通过进行预算绩效管理,使教育经费的用途进行了合理的划分,将每一步的资金使用落到实处,减少资金的不合理留存和短缺。

(二)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进行预算绩效管理,可以有效的促进学校资源的整合。一方面在学校设施的更新及折旧处理上。首先,学校的学习设施是学生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有具有良好的教学设施才可以使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利用设施学生可以积极获得学习资源,打开学习眼界。同时,教育设施也是保护学生安全的重要部分。都知道,学校的体育课是学校学习必不可少的课程,它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强身健体的意识。体育课的教学器材是学校教学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系学生的身体健康,时刻引起学校的关注。因此,做好设备的预算绩效管理是保证学生安全和有效获取知识的重要工作。另一方面,进行预算绩效管理可以促进老师积极教学,传播知识。通过学生评课及升学率对老师的工作进行综合评价并设置一定的奖励政策是目前大部分学校推动教学的有效手法。对老师进行绩效考核,通过预算有效的控制教师资源的组合,使学校教师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用。

二、中小学预算绩效管理的现状

(一)预算绩效管理不被重视

学校将自己主要工作放在了教育教学事业上,忽视财务方面的工作。在大多数学校,财务的主要工作都是现金钱款收支,基本上没有进行任何的预算管理,以至于学校的财务没有任何可以发展的契机。校领导对预算绩效管理的概念知之甚少,对财务方面的问题更是不以为意,使得财务工作的加强和改革在学校的工作中无从下手,缺乏实践的机会。所以,预算绩效管理在学校内基本上没有任何的实施。

(二)没有针对学校的预算绩效管理体制

我国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绩效管理尚未得到完善的发展。国家绩效管理方面缺乏经验,无法提供经验为预算绩效管理建立机制。由于校园与市场不同,但也依靠市场经验进行发展,因此,学校的预算绩效管理在无法借鉴和自身发展的情况下难以建立起来。

(三)学校没有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人员

大部分学校的财务部门均归属于总务处统御管辖,没有自己独立的组织机构。通常学校的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够强,独立管理能力有限。同时,受学校财会准则制度的限制,学校的财务人员推进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时遇到问题难以解决也导致了财务预算绩效管理无法实施。另外,一些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工作由于受财务人员自身和学校财务岗位缺失的限制,无法取得准确的财务数据而无法进行下去,导致了学校财务工作一直停留在基础收支运算层面上。

(四)教师绩效管理评价不完善

教师的绩效管理通常只有两种途径,第一,是学生评课。处于忙碌学习中的学生们在评课时往往并不会做出真实的评价,只是敷衍了事。第二,是升学率。对于一个老师来说学生的升学率验证三年一次,无法提供准确有效的评价结果。因此,对于教师预算绩效管理方面很难拿出有效的评价方法。

三、解决预算绩效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转变学校领导的管理思想

提高学校领导对财务问题的认识,使学校领导了解到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学校作为教育组织机构,其发展往往由领导者的发展思维方向密切相关。因此,改变以往学校领导对于财务问题的认识是解决学校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方法,也是预算绩效管理能够进入学校,获得发展契机的重要途径。只有取得了有关部门和领导的支持,财务工作才不会因噎废食,停滞不前。

(二)建立合理的预算管理体制

由于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对于学校预算绩效管理体制体制建设充满了阻碍。但是,为满足学校发展要求,预算管理已经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实现问题解决,我建议采取以下方式,第一,模拟学校预算环境。由于学校的财务运行和绩效评价机制相对企业更加简单,所以学校的内部环境也相对更加容易模仿。我们可以建立学校财务核算与评价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预算管理实验。以确立预算管理体制。第二,通过对学校进行实地研究。国家可以组织建立专家考察团进入学校,通过了解学校资金管理,资金流动及设备更新周期建立初步的预算管理体制,并以试点的形式在各个学校进行实施,并且不断改进形成健全的预算管理体制。

(三)重视预算管理人员的培养

学校目前应当设置预算绩效管理岗位以填补空缺。学校缺乏有经验,有能力的预算管理人员进行预算管理。因此,学校应当适当引进有校园管理经验的财务人员对学校的预算管理提出意见,也可以加强学校在职的财务人员参加培训,提高财务知识能力。另外学校应当适当联合其他教学机构进行财务人员间的对话交往,财务人员相互借鉴共同提高。此外,财务人员更应加强自身的财务能力,加强学习以适应学校要求。同时学校也应当建立财务人员绩效考核机制,将能力与切身利益相挂钩,激发财务人员学习热情,促进财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

(四)完善预算绩效管理评价

由于预算管理体制的不健全造成了预算绩效管理评价也难以着手实施。但我们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评价。一,提高日常款项收支的管理水平。学校在日常的办公用品的购进及损毁,以及教育设备的更新和折旧上加强管理。做到每一笔咱都落到实处没有差错。二,项目拨款专款专用。由国家下拨的资金应当做到单笔记录,去向清晰。比如,该资金只用于建楼,就在钱款上做清晰标注,在该资金被提取使用时更要有责任人的签名印章,使钱款去向清晰,资金使用的管理加强。三,在进行财务预算评价时,将责任落实到个人。预算内钱款要有票据证明,凭证清晰可以对票据可靠性进行验证。同时积极进行预算绩效管理,无论是老师等教职员,还是设备都及时进行管理,并设置合适的检查周期,以确保预算绩效管理实时而到位。

四、结束语

中小学教育机构是国家重要发展事业,是祖国培养人才的摇篮。作为公立的事业机构,它不同于企业等纯获利组织,他有自己的会计核算方法级会计制度。但是,虽然如此,中小学以独立的组织出现,说明它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经济体,加强财务预算,整合财务资源是其必不可少的一环。即使现在没有完备的预算绩效管理体制,中小学也应当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和提高,并尽量做到与国际市场相接轨,实现学校资源使用最优化,将学生利益放在首位。同时,学校也应着眼长远,未来是经济的时代,许多非功利的私人学校正一步步被家长所接纳,由于其更高标准的教学设备和良好的教学环境正被大多数家长所追捧。因此,面对竞争,中小学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已经是时代的大势所趋,学校应建立预算管理机制,将一切资金用到实处,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自身竞争力。财

参考文献:

[1]王毓冰.中小学预算绩效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4(23):1000–8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