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教师的地位与作用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01 15:27:19

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教师的地位与作用第1篇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教师 组织者 促发者 支持者 参与者 评价者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把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作为课程理念,要求每个学生不仅要获得生物科学知识,而且要掌握科学方法和科学技能,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并倡导开展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来实现这一课程理念。然而由于探究教育在我国缺乏系统研究与实践,国内外有关探究教育的专着并不多见,因而广大教育工作者对什么是探究教学、如何开展探究过程问题感到十分困惑与陌生,这种状况对新的课程的实验与推广将产生不利影响。下面就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的地位与作用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而知识与能力的获得主要不是依靠教师进行强制性灌输与培养,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亲身体验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上。有人因此认为,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无足轻重,也起不到主导作用了。其实不然,探究性学习对于已适应、习惯于传统教法的现在的初中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对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变化,绝大多数学生既难以适应,而且难以接受;并且,大部分探究活动都是以小组为单位分散进行,组内成员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基础知识、技能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分散式的小集体的活动更需要教师的指导与组织。所以教师首先应该是探究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的组织主要是进行学生分组、引导组内成员合理分工、组间协调、时间的安排、过程的监控等等。

生物教材中安排的科学探究活动包括观察与思考,实验、调查、探究、资料分析,技能训练等。组织探究活动,要特别重视探究过程,而不是结论。因为提供给初中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题目,其结论是早有的,即科学上已有定论。进行探究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自然所用的方法,同时获得知识。因此,其过程富含教育意义。在进行探究活动时,教师不是告诉、讲解探究的步骤,而是启疑生惑,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索。教师应是学生探究活动的促发者。有人认为探究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模拟性的科研活动,生命科学本身就是在不断摸索、探究中发展起来的,由于其研究客体的极端精巧和复杂性、多样性,研究的方法与物理、数学和化学等学科的高度融合,而学生又处于初中低年级阶段,生物探究活动存在着很大的难度,离不开教师的具体指导。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背景材料、知识准备、方法选择、过程的完善,以及必须的材料设备等支持。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又是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如:经常用到的淀粉遇碘液变蓝色、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有机物一般可以燃烧等这些原理性的知识必须介绍;基本的实验技能、实施计划的设计、变量控制、数据搜集、数据的处理、结论的表达等都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先要训练学生怎样进行科学探究,然后布置探究实验,引导学生独立设计并独立操作。在对学生的指导中要特别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不能将探究活动模式化,即探究一定要按“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的程序进行,应该针对不同的活动确立探究教学的目标,确立探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从目的到内容再到方法、步骤,甚至连表格都画好了的实验活动设计,再由学生去完成,也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指导不应该面面俱到,应该让学生面对一定难度的问题,而又不产生严重的挫折感,允许学生出错。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自觉地把自己当作学习团体中平等的一员,走到学生之中,以知识渴求者的面目和学生一起探索、讨论、交流,以自己的丰富经验影响学生对知识和人生意义的建构,并和学生一起分享探究的成果。作为一名参与者,不仅可以实时监控活动的进展情况、实时指导,而且能充分了解学生个体、小组群体在探究能力上存在的差异,为后续的教学调整做好准备;也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把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教师的地位与作用第2篇

一、女性教师、教育地位、教育作用的概念界定

1.女性教师概念的界定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即是个体的社会化过程。所谓个体社会化,就是一个个体从自然人长成社会人的过程,社会通过各种教育形式使一个自然人逐渐学习社会知识、技能与规范,从而形成自觉遵守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取得社会人的资格。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是社会文化的传播者。

2.教师教育地位概念的界定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实质上是教育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现。教育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有目的地传递、学习人类文化,促使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借助一定的教育手段为实现既定教育目标、共同参与教育活动的过程。

在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人是教育者,也就是教师。教育过程不同于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其他过程,它是教师的有目的的活动过程。所以,离开了教师及其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也就谈不上什么教育。教师是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人的因素,并且是一个基本要素。

3.教师教育作用概念的界定

教育的根本首先在于培养人,培养拥有健康人格的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的师德和教书育人的天职,决定了教育的主导教师必须具有崇高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通常是指教师在思想感情和个人性格方面所具有的非凡的品质和魅力。而在整个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说他是首席,不是以他的地位,而是以“好学”的气质,广博的知识,得体的外表和对学生的真挚的爱。

二、女性教师现实教育地位的分析及反思

1.女性教师在幼儿园的教育地位现状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准确地给自己的角色进行定位,当好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角色,则不仅能促进师生间的关系良性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的提高。作为女性教师在做到这些要求的同时,还要弥补自己的性格缺陷,发挥自己的性格优势,以更好地胜任教师的角色。

2.提高女性教师在幼儿园教育地位的反思

幼儿园教师一直是我国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把她称为“园丁”,培育着幼苗的成长;有人赞她是“绿叶”,扶衬和滋养着祖国花朵的灿烂盛开。如何提高女性教师在幼儿园中的教育地位呢?我认为:首先,政府重视学前教育是解决幼儿园教师问题的根本前提。其次,有关部门要加大力度检查和监督,规范各幼儿园的用工行为,完善幼儿教师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幼儿教师的薪金待遇。最后,加强师资教育,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业务素质,逐步培养出适合幼儿教育的高素质人才,以达到重视和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地位。

三、女性教师发挥教育作用的思考

1.决定女性教师教育作用的相关因素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教师的素质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决定女性教师教育作用的相关因素有哪些呢?一般情况下,人们往往比较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基本功、业务能力和水平等诸多显性因素,但容易忽视一个隐性问题,那就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非智力因素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

2.女性教师的教育作用

在传统社会观念中,仅将幼儿教师视为照料孩子的“保姆”,认为幼儿教师是任何人都能做的职业。其实女性幼儿教师职业的本身有其内在的魅力,有其内在的生命价值。作为一名专业的幼儿教师,不仅要有教育、保育的作用,还需要对幼儿具有一定的支持和引导能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三部分第十条规定了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绝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女性幼儿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发挥出女性教师特有的教育作用,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

学前教育,看似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却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学习基础从这里打好,良好习惯的养成从这里开始,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从这里起步,良好的性格特质在这里酝酿。鉴于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女性教师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不仅要求女性幼儿教师要有专业知识,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还要求女性教师在幼儿的学习中发挥支持、引导的作用,让女性教师成为幼儿学习生活中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要做一个成功的幼教工作者,不能仅仅照顾孩子的生活,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心灵引导孩子心灵健康快乐地成长。让我们带着爱心、童心和真诚去成为孩子的朋友,成为孩子成长的伴侣,让每个孩子都获得最大的快乐和进步。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充分认识女性教师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现状并发挥出女性教师的教育作用,可以让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学习中获得身心发展和为以后的学生时代打好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09.

[2]沈倩.浅谈教师在幼儿自主学习中的作用[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12):172.

[3]季军.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创新与实践[J].幼儿教学研究,2009(8):42-43.

[4]邓益云.幼儿园亲子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与作用平[EB/OL]..

教师的地位与作用第3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指导作用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联系日益密切,英语在世界范围内被普遍使用,它成为国家之间沟通的主要手段和途径。英语教学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学生英语能力对国家和个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因此,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英语能力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在分析英语教学的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来探讨英语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和所处地位。

一、中学英语教学的原则

中学英语教学是一种语言类学习,所以必须具备听、说、读、写的训练。通过教师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运用英语作为交际手段的一种能力,并且能过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

中学英语教学的原则是指导教学的重要依据,内容涉及到英语教学的客观规律,正确理解并且善于运用这些原则,对教师处理教材,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来组织学生活动,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教学效果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正确处理中学英语教学中诸多问题,必须掌握中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原则,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的原则

英语学科是中学基础学科之一,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通过基本的训练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英语的能力,还要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教学内容要健康并且与时俱进,蕴含着思想道德的因素并与学生产生思想的共鸣,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形成稳定健康良好的思想品德。

2.侧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原则

英语作为语言学习,必须从语言学习的规律出发。中学阶段,英语的学习主要侧重听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必须精讲知识,通过语言形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语言的实际交际能力。

3.英语与母语相结合的原则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在教材内容的讲解,听说读写的训练等方面使用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英语,并通过合理的教学的方法促使学生运用英语表达自身观点。值得注意的是,母语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学生难理解的内容或者教师运用英语解释不清的问题,可以利用母语进行适当的讲解。

4.积极性原则

教学活动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指导者,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二者互相作用,相辅相成。从教与学的矛盾出发,英语教学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对学生而言,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营造一种愉快的学习气氛,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英语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地位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指导作用,他们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本文主要从教师在课堂上的指导作用、在课后的指导作用、对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方面的指导作用,对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指导作用和探究性学习的指导作用几个角度进行探讨。

1.教师在课堂上的指导作用

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角色已经从过去的权威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英语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随着新课程的提出,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也都随之出现了变革。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每一节课所处的具体情况和后面的过程都不相同,每一节课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综合。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分析了解学生,精心准备每堂课,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并帮助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教师在课堂上的指导作用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活动方式的指导、学生回答问题的角度的指导等方面。

同时,教师要将英语的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先使他们感到自己是一个具有情感价值的人,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继而又是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发展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2.教师在课后的指导作用

课后的指导作用也是英语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学生的预习指导、复习指导、课后活动指导等方面。

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部分,为课上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英语新课程中模块的出现更要求教师要发挥其正确地指导和帮助作用,帮助学生正确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预习成果的高效化,促进学生发展,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学生的课后复习和学习同样重要,课后复习也是课后反馈的一部分,对于课堂教学中不理解的知识,学生可适当多做题,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教师对学生的课后的复习指导也发挥着教师的指导作用。一方面,教师要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制定好每天、每星期、每月、每学期的复习计划,完成复习目标。

另一方面,指导学生课外学习,教师应采取查缺补漏、对症下药的办法。教师可指导他们查阅语法书,多做练习,阅读英语读物等。

英语课后活动主要包括朗诵、讲故事,词汇比赛、英语话剧等等这些有利于增长学生的知识,促使学主动地学习,是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教师对课后活动的指导,可大大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3.教师对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方面的指导作用

不论课上课后,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贯穿在学习的始终。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中说:“我们认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这要求教师发挥其指导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端正学习态度。学习态度是指对学习的态度,不正确的学习态度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端正学习态度,并用一种发展的眼光正确的看待英语学科,可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4.教师对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指导作用

学生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身心发展时期,他们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思想的影响,他们存在着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程度也不同。人对自身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就是自我监控能力。良好的自我监控能力可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动机和思维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它也是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终身学习能力。所以,根据学生实际和基础发展需要,有目、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行自我监控能力方面的训练,逐步引导、学生学习一些自我监控、自我调整的方法,并能形成一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顾晓云.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J].新课程导学,2011(8):54

[2]袁永芳.英语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54-55

教师的地位与作用第4篇

一、新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师角色转变的要求

数学新课程呼唤数学教师由传统的教师角色向现代教师角色转变。在新课程改革的基础下,数学教师要做到:由单一的数学知识的传授者向数学知识的促进者转变;由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向数学教学的设计者转变;由数学知识的灌输者向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变。因此,作为新世纪课程改革下的教师就必须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一)更新思想观念

教师要真正理解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这个理念正是数学素质教育的体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因而,数学思想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数学素质之一。所以说,作为数学教师要想教好数学,不仅仅要丰富自身的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逐渐形成数学思想!中学数学教师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二)更新心理观念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将扮演着多种角色,从多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教师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递者,他还是学生的榜样、集体的领导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心理治疗工作者学者和学习者,以及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切实转变心理观念。教师是组建者、引导者、解惑者,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合作伙伴的关系。

(三)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人格

首先,课程改革中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把自身知识的更新视为一种责任,使“终身学习”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其次,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型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都会从教师的角色文化中折射出来。数学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要求中学数学教师按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去塑造自我,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为学生竖立良好的学习榜样!

二、数学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地位

(一)数学教师应是一位主动的认识者

任何课程改革运动,都有其产生的缘由,而且这个缘由往往不是由某一单方面的原因促使的。数学教师在一次革新酝酿之前,就应该对即将发生的革新有充分的认识,懂得革新的发生可能是来自哪些方面的原因:社会的原因、数学自身的影响和教育的原因等。如果在革新尚未进行之前,教师已经意识到这些促使数学课程改革发生的原因,那么在这次革新真的来临之时,教师才不至于感到措手不及、迷惑不解或对革新发生的必要性还心存疑虑。总之,数学教师不应是课程改革中被迫去接受和认识革新的被动者,而应是一位心中有数的主动认识者。

(二)教师应是一位积极的学习者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教材开发指导出台后,有关部门就要组织所有参与本次数学课程改革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向他们详细而系统地阐释本次革新的理念、目的,新标准或新方法下的教材处理等。数学教师的培训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传播阶段最为关键的一环,因为同样的新课程在编制者的眼里和教师的眼里是很不一样的。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目标、方法、标准、教学、评价等的理解,将直接关系到他们日后实施中的新课程的质量。因此,在这一阶段,有关部门要对教师的在职培训有足够的重视,进而引起教师自己对在职培训中学习的足够重视。

(三)教师应是一位热心的建议者

在数学课程改革的编制阶段,数学教师应有机会和数学教育专家共同进行数学课程的编制,并在编制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提出革新课程和教材的建议和意见。尤其是针对课程编制组编制出的“征求意见稿”、“试用稿”等书面材料,数学教师应该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和体验,热心参与到课程编制中。只有这样,编制出的课程才能更适合数学教师的实际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对于日后的课程实施才能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教师应是一位务实的实践者

教师的地位与作用第5篇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    学科教育   教师定位  作用

近代科技的发展带来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整个社会出现了“信息化”的潮流。每一次信息技术的大突破,都对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自从人类文明产生以来,教育已经经历了两次革命,目前正在经历着第三次革命,即信息革命。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量越来越大,信息越来越便捷,人们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方式和能力将有极大的改变。这一切对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

目前,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已成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有力工具。现代教育技术正在引起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变革。人类的认识从物质转到能量,曾经引起整个时代观念的变革。当认识再度扩展到能够透彻阐明信息的本质和利用信息产生资源的基本规律的时候,当人类的交往、工作、生活、学习等各领域出现了崭新的数字化生存方式的时候,必将引起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

我们以往的学习,教学关系是固定的。教师就是教师,学生就是学生。一旦为师,终身为师。而现在为师的基础变了。一来社会变化太快,二来科学知识体系变化也太快,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学材料已不再局限于印刷在书本上的文字和图形,出现了融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影像为一体的电子教科书及多媒体软件、网上教学节目、卫星节目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材料。有了这些教学材料,学习者就可以从网络上获取广泛而丰富的教学知识和内容,打破了师生必须在同一教室空间里面对面才能进行教学的状况。教学形式正从教师利用黑板、粉笔,按教科书内容进行单向灌输式课堂教学,向现代网络化、多媒体教学发展;教育模式正从封闭式的校园教育,向开放式的网络教育发展。信息技术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空前地提高了人们学习的兴趣、效率和能动性。多媒体教学、计算机教学软件、远程教育、虚拟大学等应运而生。先进的信息技术使教育资源共享的原则得以贯彻,人们听取世界高水平教授课程的要求已经或正在实现,学习选择的自由度大大提高,因需学习、因材施教真正成为可能;学术交流空前繁荣,合作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信息生产、传播和应用日新月异地高速发展;现代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和信息科学技术的综合和相互渗透,已成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强大动力;传统的教和学的模式正在酝酿重大的突破,教育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新的能力上,特别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基础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

教育,不再只是灌输和传授书本知识与技能,不再只是促进背诵、写作业和考试;教育将深刻改变自己的目标与职能,成为个人全面成长的助手,成为信息社会个人选择和发展的无微不至的“教练”或指导者。在校园里、在教室里进行的,由学校的教学计划、课程表和上下课钟声决定的不再是教育的惟一形式。教育就在人们的生活中,在学习者的成长中。“学校再也不会是一个为学生的一生准备一切的地方”。人们在学校的学习只是人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基础阶段而已,个人出生至临终的全部历程都必须是学习的历程。这是一种全新的、开放式的教育系统,它允许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学习,并使个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和控制权为个性化学习和学习方式多样化提供最大限度的方便,也使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的终身教育成为现实。

在信息社会开放式教育的条件下,由于教育环境的充分敞开,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惟一源泉,教师仅仅充当知识输出者的角色就会禁锢学生的头脑、限制学生的眼界,会妨碍学生运用符合时代特点的先进方法掌握更多、更有效的知识。由此,教师角色必须作出适应开放式教育的转换,既是知识的输出者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在信息社会个性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必须能够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学习类型、学习风格和学习进度等“对症下药”,以促进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特点、类型和风格的最大化和最优化的发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者。

首先,教师应该是能使用信息技术演示教学的表演艺术家。

艺术大师卓别林幽默的表演能深深的扎根于我们的记忆中,深刻的表象能吸引人们去思考,去探索,去挖掘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生动的情景再现、过程经历,能促使学生去思考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计算机演示教学内容。它在提供情景、创设过程、克服某些条件限制、突出事物本质特征方面为学生学习概念规律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等方面具有许多优越性。注重结合新课程的要求,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思想,加强人机对话的交互功能,突出学生的主体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针对难点、重点进行突破。

其次,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导演者、信息的编码者和学生探究学习的指导者。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强调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不是课堂的支配者和知识的传播者。所以建构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如何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通过网络进行学习,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但加强教师的指导,避免导致无效学习。一般的教师先把相关学习内容放到相应的网站(如学校或教师的网站)或服务器上,使学生在特定范围内进行自主学习,既达到学习目的,又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选择合适的软件平台,实施探究教学,开放学习环境,即答应学生自己决定需要什么信息、采取什么方法解决问题,教师作为指导者、促进者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所采用的基本学习方式包括:探究学习、设计与制作、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基本组织形式是合作学习。对于基础学科,进行一些探究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尽可能让学生亲自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对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效的。教师及时正确指导,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少走弯路,发现问题,促进知识的合成及能力的提高。

再者,学科教师应该是学科资源库的建设者和学科教学创新的带头人。

教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的教师素养已经过时,新课标教育目标要求教师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他们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并从中获得科学的方法与精神。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科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去教给学生“一碗水”,还要去打造一个知识的“大海”,让学生能在其中遨游。教师平时要注重积件开发,加大学科资源库的建设。

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提供学习探究知识的大舞台,还要根据自己学科特点、课程要求,去创新教学方法方式,使学生真正能够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收获。例如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由于实验器材及教师实验水平的局限,某些实验(如光的衍射、静电实验等)难于成功;某些实验(如布朗运动)可见度小;某些实验时间短难于观察或无法测量;某些实验的数据处理相当繁杂,难以找到简明的物理规律。而运用计算机辅助科学实验的模式是将现代化手段与传统的科学实验有机整合,形成多媒体实验教学环境,它可以提供学生在现实环境中无法体验的场景,让学生面对问题,自己做实验,发现、总结规律。此外,学生还可以利用仿真物理实验室自己设计实验,通过人机交互对话框调整参数,探究不同状态参数下实验数据的变化,推导物理规律。

最后,学科教师应该是学生永远的良师益友。

教师的地位与作用第6篇

目前,社会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这种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这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对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提出了质疑,对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产生不同的看法。有些理论片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本人就此观点,谈点自己的认识。

我们都知道,所谓的教学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方共同进行的一种双边活动。就是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知识体系,形成技能和促进身心发展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有四个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主要是教材、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知识体系,教学手段主要是教学方法、形式、教学艺术的运用以及一些现代教学设备器材的运用。

教学的这四个基本因素,构成了教育活动纷繁复杂的关系,其中以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最基本、最主要的矛盾。在这一矛盾中,就整个教学活动来看,教师无疑是实践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主导作用。教师是活动的主体,学生是他要改变的对象,要使学生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少到知之多,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进一步发展。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讲,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体,由无知到有知到知之多,关键还是要靠自己,教师只是中介,是传递者,是其认识事物的手段中的主要成分。我认为在教学中师生都是活动的主体、认识的主体,没有师生的参与,就构不成教学,因此,在教学中老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而且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主要方面。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指教师受社会的委托,体现着一定的社会要求,他使学生的身心朝着一定的社会或时代所要求的方向发展;老师是启蒙者、是组织者、是领导者,他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面、学习方法起着决定的作用;教师正确的教育,可以焕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学中,只有通过教师的组织、调节和指导,学生才能迅速地把知识技能掌握,并使身心得到发展,教师只有将所教的内容转换成学生乐意接受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自学性、自主性、能动性,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将教师施加的影响或将认识的事物主动地转化在自己的头脑或认知结构中,形成自己的智慧、才能、品格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还体现在学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只有在他自身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中才能得以发展,学生的学习并非是消极地接受于教师,而是随着教师的教而作出积极的自我调整和控制的过程。因此,他在学习过程中,既有受动的一面,也有主动的一面,而他只有在自觉意识到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时,才能主动将外在的教学内容向自己主体转化,形成某种能力。所以,教师的教对于学生的学习只是一种外力条件,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由此可以说,学生的主体性包括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那么这样一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地位是否就发生矛盾了呢?其实不然,这两种提法,角度不同而已。我们从学生的能动性看,学生的能动性表现为学生的学习不是单纯受制于教师的被动学习,他能在教育过程中自觉地意识到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并积极地配合教师,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教程中,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经有的知识水平(旧知识、旧经验),自觉地去探求外界事物,有时甚至可以跳出教师的引导主动探求学习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不能把学习看成是完全由教师决定的,教师无法超越学生自身的意识而为所欲为。教师主导作用就在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会学生自己学习,自我发展。

从学生中两种因素的关系来看,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说明了教师要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学生自身也要主动地进行学习与思考。《学记》中也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达”的原则,是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而不是牵着他,压抑他或给他现成答案。可以说教是由学而存在的,教的好坏由学来测定,学生主体由依赖性(受动)向独立性(主动)发展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目标。

教师的地位与作用第7篇

关键词:主导;设计;主体;参与

教学是一个复杂、开放、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有了教师和学生而显得灵动多样。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教学过程更加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作为切入点。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为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源的使用、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都离不开教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发挥,无疑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实问题。

一、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靠“设计”

1.对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内容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是教师分析教材、选择内容、整合处理教学资源的过程。教学内容集中体现在教材中,由于教科书的编排受到呈现形式等因素的限制,文本内容和逻辑顺序必须经过教师的再选择、再组织、再加工,才能切合教学的实际需要,才能由“编者的”变为“教师的”,并最终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体现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有没有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调整、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际的教学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2.对教学方法的设计

一节课教什么?怎么教?运用什么方法教?教师必须提前做好构想安排。我们不可能运用一种方法教授所有内容,而是根据具体的内容和学情来“因材施教”,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法。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讨论法等。就这些方法本身来看,它们都有各自的优越性,同时也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在实际教学中,不存在万能的教学方法,因此每一节课前教师都需要把方法与内容对接起来,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

3.对教学程序的设计

一堂课分为几个步骤?通过哪些教学环节完成教学任务?这些都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每一项活动,决定因素都在于教师。虽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但他们始终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各环节的学习任务。因此,教学过程中如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去感知文本、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这些都需要教师去引导、去安排、去组织实施,这就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具体

体现。

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做到心中有学生。教学活动,本身是两方面的,是教和学的关系,而且“教”放在先,可见教师的主导作用尤其重要。没有教师独到的“设计”,哪来学生积极的“参与”?

二、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靠“参与”

1.语言参与

学生回答老师的课堂提问,或在老师引导下进行小组讨论,或以演讲辩论等形式进行学习,这些都是语言参与的具体形式,这些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在课下布置预习提纲,由学生展示预习成果;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课堂小结;讲述听课收获等。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展示的机会,有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及自信心的增强。教师要尽可能把“说”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地表达,做课堂的主人,做学习的主人。

2.行为参与

学生通过设计、制作、实验操作、练习、训练达成学习目标,这是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动手能力的主要形式。比如,让学生动手默写旧知识点,画出知识树,上讲台当小老师等,都是常用的课堂参与方式。中学生喜欢表现,争强好胜,利用他们的这些特点,在课堂上给他们提供机会,你会发现,学生的活动会超出我们的想象,教学效果也会大大提高,“实践出真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情感参与

学生在老师引领下,进入教学内容的情境之中,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充分表露,这是情感参与的主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方式。没有情感参与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至少是学生不愿参与的教学。特别是在文科教学中,教师的情感投入,学生的情感参与,形成师生心灵上的互动,不仅有利于拉近师生间的情感距离,更有利于教学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开展。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学会触景生情,睹物思情,知理明情,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波澜,进而产生向善、向美、向上的美好情感。

4.思维参与

这是学生课堂参与的最高形式,也是最有效的形式。课堂参与不能仅仅停留在表层,学生没有思考,不开展思维活动训练,是肤浅的课堂。因此,老师要突出学生思维活动的问题设计,创设思维情境,在重点、难点问题上,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这样,一堂课才会有底蕴、有深度,才是一堂成功的课。

教师的地位与作用第8篇

一、特岗教师的特殊性

与一般教师相比,特岗教师有其特殊性。这些特殊性与特岗教师的许多法律问题关系密切,是分析特岗教师法律关系的基础。

(一)制度目的的特定性

特岗教师制度有其特定目的。首先,特岗教师制度是为了解决教育均衡问题。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着西部地区与中东部地区及城乡之间的失衡,特岗教师制度正是通过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以下农村学校任教,进一步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其次,特岗教师制度担负着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的重任。代课教师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还很普遍,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还会长期存在。因此,上述教师〔2006〕2号文件强调,要研究制定具体可行的办法,将“计划”的实施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代课人员问题等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后,特岗教师制度还承担着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任。教师〔2009〕1号文件指出: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加大。这就暗含着特岗教师制度还要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从实践看,近些年特岗教师也主要是从应届大学毕业生和尚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招录。

(二)期满就业的不确定性

特岗教师的合同期限只有3年,3年之后怎么办?根据文件规定和操作实践,服务期满后,特岗教师可以有三种选择。一是选择在当地继续任教。教师〔2006〕2号文件规定:鼓励特设岗位教师在3年聘期结束后,继续扎根基层从事农村教育事业。对自愿留在本地学校的,要负责落实工作岗位,将其工资发放纳入当地财政统发范围,保证其享受当地教师同等待遇。二是同等条件下优先受聘于需要补充空岗教师的其他学校。教师〔2009〕1号文件规定:城市、县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空缺需补充人员时,同等条件下应优先聘用服务期满的特岗教师。三是重新择业。3年服务期满,特岗教师解除与地方政府的法律关系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重新择业。

(三)历史性

特岗教师计划的实施有其特殊的目的和历史任务,一旦这个任务完成,特岗教师制度也就会成为历史。从教师〔2006〕2号文件的规定看,“特岗教师计划”自2006年起实施,期限为5年。教师〔2009〕1号文件没有进一步明确实施期限,但义务教育均衡的目标迟早是要实现的,届时特岗教师将会退出历史舞台。

二、特岗教师制度涉及的法律关系

特岗教师制度是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基于义务教育均衡的需要,以中央财政为主承担计划所需资金,招聘符合条件的教师到西部地区工作的制度。因此,特岗教师制度势必涉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和特岗教师、特岗教师和设岗学校三种法律关系。

(一)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

“特岗教师计划”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以中央财政为主。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特设岗位教师的工资性支出,并按人均年收入1.5万元的标准,与地方财政据实结算。从2012年起,中央财政特岗教师工资性补助标准提高为:西部地区人均年收入2.7万元,中部地区人均年收入2.4万元。从职权来说,“特岗教师计划”不改变事权划分。根据这些规定,在特岗教师制度方面,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着财政转移支付的法律关系。

所谓财政转移支付,是指以各级政府之间所存在的财政能力差异为基础、以实现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为主旨而实行的一种财政资金转移或财政平衡制度。财政转移支付可以分为一般性转移支付与专项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重点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支农等公共服务领域。特岗教师计划涉及的资金支付属于专项转移支付。

在“特岗教师计划”所涉及的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关系中,中央政府承担的义务是拨付计划实施所需的主要资金,同时有权对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地方政府具体负责特岗教师计划的实施,省级财政负责统筹落实资金,用于解决特设岗位教师的地方性补贴、必要的交通补助、体检费和按规定纳入当地社会保障体系,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待遇(政府不安排商业保险)应缴纳的相关费用,以及特设岗位教师岗前集中培训和招聘的相关工作等费用。同时,地方政府要承担特岗教师工资年收入水平高于国家规定标准的部分。

(二)特岗教师和地方政府的关系

从中央文件和地方政府的操作实践看,特岗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是通过特岗教师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服务协议书或聘用合同规定的。在各地的操作实践中,与特岗教师签订服务协议的地方政府存在着细微差别。如《山西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方案》(2012年修订)规定,特岗教师与设岗县(市)教育行政部门签订聘用合同。《贵州省2011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方案》规定由县级人事、教育行政部门与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河北省2012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国家特设岗位计划教师聘用协议书》中的签约主体是设岗县人民政府和受聘教师。就协议内容而言,多是对中央文件规定的复制。

那么,特岗教师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法律关系究竟该如何定位呢?对这种法律关系的性质,学界存在不同的看法。不管是从协议的签订方式(公开招聘、自愿报名),还是从协议的内容(权利与义务)分析,这种协议与政府招聘合同制工作人员的劳动合同都极其相似,因此将这种协议定性为民事性质的劳动合同更为合适。

但需要注意的是,根据教师〔2006〕2号文件的规定,地方政府对特岗教师还承担着管理任务:特设岗位教师在聘期内,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其进行跟踪评估。对成绩突出、表现优秀的,给予表彰;对不按合同要求履行义务的,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督促改正;对不适合继续在教师岗位工作的,应及时将其调整出教师队伍,并相应取消其享受的相关政策优惠。在各地具体的协议中,还有对不履行聘用合同或不适合继续在教师岗位工作的,应及时终止合同的规定。从表面上看,这种规定非常类似于单方面终止合同权,但这种合同终止权不符合民法旨趣,实际上更接近行政管理权。这也正是导致学界对该类法律关系性质存在不同认识的重要原因。

(三)特岗教师和设岗学校的关系

特岗教师与设岗学校的法律关系更为复杂。一是设岗学校与特岗教师之间不存在法律方面的协议,二是设岗学校不向特岗教师支付劳动报酬,三是设岗学校无权解聘特岗教师。那么,特岗教师与设岗学校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法律关系?特设岗位教师聘用后的日常管理与考核主要由设岗学校和设岗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每年度结束,各设岗学校要对本校特设岗位教师的政治思想表现和工作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评定考核等次,并报县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存入其工作档案。单从这种管理规定我们还不能明确特岗教师与设岗学校的法律关系。《关于印发河南省2012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设岗位教师招聘办法和岗位设置的通知》规定:特岗教师由设岗县(市)教育行政部门派遣到设岗学校,并由设岗学校安排一线教学工作和进行日常管理。从这个规定可以看出,特岗教师与地方政府签订合同,然后由地方政府派往设岗学校工作,特岗教师与设岗学校之间的关系更接近交流教师与任教学校的法律关系。

特岗教师与交流教师虽然地位相似,但存在许多不同。第一,交流教师与派出学校之间要么是劳动合同关系(未来的趋势),要么是人事关系(传统意义上),但特岗教师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法律关系存在很大争议。第二,交流教师的服务期限与服务内容经协商确定,特岗教师的服务期限与服务内容是法定的。第三,交流教师服务期满后,要回到派出学校工作,特岗教师服务期满后则需要重新择业。

三、特岗教师制度可能存在的法律问题

(一)特岗教师的法律地位模糊

特岗教师的法律地位本身就是模糊的,其在设岗学校工作,但是签订协议的主体却是地方政府。虽然这样可以彰显地方政府对特岗教师的重视,但很容易造成地方政府行政管理角色与民事主体角色的混同。从学校法律地位的发展趋势来看,学校的独立法人地位越来越明确,应当作为劳动合同的主体。但在特岗教师制度中,设岗学校作为独立法人,只能行使对特岗教师的管理与考核,却无权解除聘任关系,自主用人权受到限制,与法人制度的要求不相符合。

(二)同教同酬方面的问题

特岗教师制度还涉及同教同酬方面的问题。特设岗位教师在聘任期间,执行国家统一的工资制度和标准;其他津贴补贴由各地根据当地同等条件公办教师年收入水平和中央补助水平综合确定。在现实操作中,由于特岗教师的服务期较短,与设岗学校的“依附”关系尚未建立,部分设岗学校将特岗教师与其他教师区别对待:福利发放标准不一,“三险”完全由个人交纳,至于住房更是无法保障。另外,地区和学校收入状况不同,不同地区和学校特岗教师的福利待遇也呈现出明显差异。

我们在看到特岗教师不能与设岗学校、设岗地区教师同教同酬的同时,也要注意逆向意义上的同教不同酬。实施特岗教师制度的县多为贫困县,许多地方的教师工资收入低于国家规定标准,特岗教师的工资水平可能会高于比自己工作年限长的老教师,更不用说高于在教育岗位上辛苦工作多年的代课教师了。这种逆向的同教不同酬也容易引起在岗教师的不满。有些地方政府为了规避矛盾,不按国家规定的标准发放特岗教师工资,这又进一步导致特岗教师的不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特岗教师队伍的稳定。

四、提醒与建议

特岗教师是国家为解决教育均衡问题、在中央政府的主导下出现的新生事物。特岗教师受聘于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建立聘用关系,为设岗学校提供教学服务,其权利义务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文件确定,其工资报酬主要由中央财政承担。目前,特岗教师的法律地位还不是很明确。现行制度下,在特岗教师与地方政府就协议的履行发生纠纷时,参照地方政府聘用劳动合同制人员进行处理较为合适;在特岗教师与设岗学校发生纠纷时,参照交流教师的相关制度进行处理能够较好地平衡各方利益。

教师的地位与作用第9篇

关键词:浅谈;主导;主体

中图分类号:G5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3-0250-01

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其实就是教师“教什么”,学生“怎样学”。教师导之以理,授之以法;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这二者的协调同步,就是“主导”“主体”的最佳结合。教主导着学,学离不开教。教是为了学,而且依靠学。学要靠教的指导,而且必须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互统一的规律,体现了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

一、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关键要在“导”字上下工夫。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层次,要针对班级中学生的总体水平和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一些浅显的问题,可让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答对了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答错了不能随意批评斥责,应予以鼓励引导。对一些层次较深、难度较大的题目,可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考虑问题的思路上加以诱导,启发学生思维,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作扼要的分析归纳,给出正确完整的答案。

教师的行为对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也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如:课堂上,让一些数学成绩并不是很好的学生回答一些简单函数的奇偶性的判断问题,教师从旁引导,保证他们回答的正确率,并给予肯定,答错了也不随意批评斥责。同时注意他们上课时的状况,对个别上课注意力分散的学生,应及时地善意地进行提醒,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亲近感和信赖感,进而创造课堂情感氛围中不可缺少的“和谐”环境。

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在备课中更明显地体现出来。教学是十分复杂的工作,一节课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备课。因此,教师在上课前要反复认真地钻研教材,明确教材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在备课时,不仅要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还要准备如何导入课文。

二、学生的主体地位

与传统的“教师中心论”相对的是“学生主体观”。学生主体观就是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的最深层次,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主体性强的人,就是自觉能动性强的人,在客体面前有主动和自由的人。教育教学过程,根本上说是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地去获取知识和能力的过程。满堂灌之所以为素质教育所不取,就在于它取消了学生能动地、自主地思考、探索、参与的资格。

在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的原则主要是:一是“引而不发”原则。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策动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让学生开动脑筋而不替他得出结论。二是总体性原则。要求学生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全方位参与。从参与过程看,由身入,到心入,到神入。引而不发原则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主体观的基础;总体性原则突出了学生主体的地位,是主体观的核心。

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无具体的学习活动。具体的学习活动就是学生的学习实践。实践出真知,活动出成绩。只有具体活动,才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的讲解可多可少,但学生的活动不可或缺。

三、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是相辅相成的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轻重之分。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好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于无形中显现出来,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综合素质都会得到较大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时,绝不能忽视甚至降低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还应该加强。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引导、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

总之,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学到知识,获得能力,发展智力,培养良好的情感。学生的“学”是核心,只有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才能得到提高,也只有保证了教师主导作用,学生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撇开教师主导作用谈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不科学的,也是不负责的,反之亦然。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教学取得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谢文静,彭坚.“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影响因素的分析[J].高教探索,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