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老年护理的特点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01 15:26:17

老年护理的特点

老年护理的特点第1篇

当前,世界人口老化以是总的趋势,老龄问题已成为各国重大的社会问题。以我国为列,截至到2008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接近1.6亿占总人开的12%,也就是说全国人口将近4分之一是老年人,老年社会的到来给护理学科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老年患者打交道,

是我们干部病房护士经常要做的工作,在此笔者就老年患者的护理特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1 环境要求

老年病多以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疾病为主,护理人员应把创造和维护病室的优美环境作为已任。首先要考虑病室的布局是否符合老年人的需要,对灯光照明,扶手和斜坡的设置,轮椅的配备换洗设施及床铺褥垫都应考虑到老年人的需要,增加并室的光亮度,把

病室作为是老人的第二个家庭去考虑,在总体布局上趋于家庭化,生活设施要方便老人,而良好的病室管理措施也是必要的。

2 老年患者的宣教特点

患者入院时,由于环境比较佰生和不适应,易产生忧虑,耐心细致的向他们介绍医院和病区的大致情况,告诉他们谁是主管医生,谁是主管护士,并发病的预防措施,告诉他们怎样使用辅助设施,怎样服用各类药物以及药物的副作用,饮食方面应该注意那些事项和发生意外事故时的急救措施。使患者对自己所患的疾病能够做到,心知肚明,尽早熟悉情况,消除紧张,恐惧的心里,同时护士还应规劝其按时服药,服从治理,树立康复的信心。告诫他们住院期间不要乱窜病房,更不要接触传染患者,防止交叉感染。患者出院时,也应告诉他们目前的病情状况,出院后的注意事项:按时服药,定期复查,适当加强锻炼,注意均衡营养摄取,争强自我保健能力,防止复发,以巩固疗效,合理安排日常生活起居,做到生活有规律,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和充足的阳光。因老年人记忆力减退,要反复多次进行宣教,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 做好老年患者的安全护理

有些老年人不服老或不愿意麻烦别人,在病房或家中易发生意外,例如摔跤、误吸、坠床等,常可引起外伤、骨折、窒息,诱发脑血管意外等,甚至可危机生命。护士在护理这部分患者时,要加强主动服务意识,加强观察和护理力度,了解和掌握哪些患者易发生意外,提醒他们注意环境中的危险因素,纠正其错误的生活习惯,防患于未然。在安全护理过程中,应该加强老年病房及老年居室的设施配套,例如浴室、厕所、楼道墙壁上安设扶手,卫生间配备坐式便器,室内外地面保持平坦,铺设防滑地毯或地砖,洗手间及床头配备报警装置,夜间保持地灯照明。提醒患者要着合体的衣服,以穿平底鞋为好。并有一定的防滑功能,穿脱衣服时宜坐位进行,平时动作宜慢,迈步要稳,要小心滑,防,特别是变化时防止伤,不能自理的老年患者要有人协助行走和进食。为我们准备的食物要少而精,软而易消化。不管是在老年病房还是在家里,护士和家人都应该加强巡视,防止发生各种意外,保证老年患者的安全。

4 做好老年人的心里护理

老年人已接近暮年,较多的老年患者会有一定精神情绪至性格,行为的改变。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感到孤独,寂寞,易产生悲观失望,恐惧的心里,在老年患者当中普遍存在着怕衰老、怕疾病不愈、怕死的心理。护理人员要重视老年人的心理问题,从我们的言谈举止和服务质量入手,与老年人做好心理沟通,建立良好的信赖关系,理解老年人的处境,尊重他人的人格。重点是要与患者进行非医疗活动的接触,诚鸷交谈是一个良好,有效的手段。通过交谈,可以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心理态度,因人施呼,护理效果非常显著,交谈中态度要耐心,说话声音要大而慢,让老人有机会说话,在他们叙述过去时,要认真倾听,让他们在回忆过去中产生一种满足感和自豪感,从而保持良好的心境,让患者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用诱导和解释的方法使老年患者从恐惧状危中得到解脱,从而愉快地接受治疗和护理。并适当鼓励家属陪伴患者,临床研究表明: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助于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和生理变化,促进疾病的康复,阻止病变情况的发展变化。日常护理中我们精心的护理,解决患者的实际需求,能够争强他们对护士的信任感。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适当地安排一些适合老年患者的活动,比如散步,下棋,聊天,看电视等,以丰富患者的生活,调整他们的情绪,使其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尽可能早地摆脱疾病的困扰,在出院时,患者的心理护理也不能忽视,要针对老年患者的情况及有关注意的各项问题,确保院内外的心理护理不间断。

5 加强日常护理和适度的运动和锻炼

老年患者因身体上多系统多器官的功能不全,生活难以自理,因此要加强日常生活护理,尤其是卧床的老年患者,除按长规给与注射,治理外,重要的是及时清理分泌物,保持身体清洁。保持肢体的功能位置,预防废用综合征和各种并发症。指导老年人进行适度的 运动,以预防和延缓因年龄增加而出现的逐渐衰退的关节病变、周围循环障碍等。对预防精神颓废、增进食欲等方面都有重大意义。护理人员应视老人的病情、体力、潜在力和兴趣,编排不同的锻炼形式和程序,制定活动计划并给予实施。一般以饭后户外散步为宜。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也要定期搬到轮椅上,由护士或家属陪伴行走。

6 老年患者的临终关怀

老年护理的特点第2篇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特点;心理护理

一、老年人常见的心理状态及心理反应

1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状态

1.1遗产心理

老年人在经历了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之后,总想将自己积累的知识和技能、精神和物质财富等得到保留与传承。老年人往往会因为其子孙后代的成长与自己的期望相符而感到欣慰;为晚辈能聆听他的成功经验而感到快乐;因为自己留下的财富能为社会做贡献而感到满足;还会以为自己的组织或器官能在他人身上得到成功移植,自己的生命能在他人身上延续而感到有所作为。

1.2“年长者”心理

“年长者”心理是指老年人倾向以教育者姿态与年轻人共享积累起来的知识和经历,与遗产心理有一定的关系。老年人有教育青年一代的光荣职责,是社会的宝贵财富,老年人的健在时子孙幸福的象征与团结的纽带。当老年人某一方面的知识被认为是有意义、有价值、能被年轻人或社会所接受和利用时,可以增加他们的自尊心,而当环境不允许或年轻人不理解、不接受时,老年人的这种心理被误解为教训他人、嗦、唠叨等。

1.3恋旧心理

老年人恋旧心理的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有些老年人对自己用过的物品、老书籍、老照片和老信件等物品有一种特别的依恋移情。另一方面是对物品位置摆放的的要求,老年人希望按照他们的熟悉和喜欢的方式摆放物品,会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亲近感,在使用时得心应手。

1.4时间感

在步入老年之初或在这前后的某个时期,老年人会因为觉察到自己的生命有限或非常短暂而对时间的流逝感到害怕的恐惧,经过一段时间适应后,这种恐惧会逐渐消失。老年人会有“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等想法。

2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反应

2.1焦虑

老年人患病后常出现紧张不安和忧虑心境,多伴发心理和躯体症状,如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胸闷、头痛、两手发冷、易激惹等。

2.2否认

是不承认自己疾病的诊断或病情的严重性,对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缺乏思维准备,总希望有与事实不一致的情形出现。表现:(1)否认疾病的存在。(2)否认疾病的严重性。

2.3猜疑

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是一种缺乏依据的猜测,如对疾病诊断、治疗方案、治疗措施、药物疗效等存在疑问。

2.4愤怒

是一种对人或事不满的心理反应,表现为语言行为富于攻击性、过于激动带有偏执狂,甚至无端谩骂等不适当行为。

2.5抑郁

是老年患者最为常见的情绪表现。表现为情绪低落、悲观、失眠、食物不振、批发或者缺乏活力、缺乏兴趣、自责甚至出现绝望、自杀念头等。

2.6自我概念低下

自我概念是指调控个人心理和行为的自我意识,包括对自我的评价、自信、自尊、自控等。

2.7孤独

老年患者过分依赖表现为不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自我生活的照顾活日常事务,而患者角色强化、被动顺从、遇事畏缩不前、犹豫不决等他人出主意或做决定,甚至别人承担或代劳日常生活照顾。

2.8过分依赖

老年患者过分依赖表现为不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自我生活的照顾活日常事务,而患者角色强化、被动顺从、遇事畏缩不前、犹豫不决等他人出主意或做决定,甚至别人承担或代劳日常生活照顾。

2.9退化

主要是行为的退化,表现为与其年龄和社会不称的行为表现。如孩子似的行为。

2.10遵医嘱依从性不良

主要是指患者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治疗、与医嘱一致的行为,如按时、按量、按要求服药、定期检查等。

二、老年人的几种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1自卑心理

当老年人的自尊需要得不到满足,又不能恰如其分,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时,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老年人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通常为老化引起的生活能力下降;疾病引起的部分或全部生活自理和适应环境的能力的丧失;离退休后,角色转换障碍以及家庭矛盾。

1.2失落心理

例如退休与经济状况改变会造成失落的心理,一般来说,退休造成的结果包括经济收入降低、社会主要关系中断、生活作息方式的改变等。有明确任务和较多人际交往的环境,退到比较狭小的家庭圈子,这种过渡,常常给老年人带来许多严重的社会心理问题,如抑郁、自杀等,轻者常表现为“退休综合征”,一般需半年至一年才能逐步适应。退休后带来的收入水平下降、贫困、生活保障上的不安以及在社会和家庭中经济地位的改变,也是老年人面临的重大问题。

1.3孤独心理

老年期由于身体各器官逐渐衰老,心理状态也随之变化,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孤独和寂寞常在失去重要的生活依靠时产生,特别在失去配偶时表现的更加明显,孤独和寂寞的程度受个人性格及过去家庭生活是否和谐幸福等因素的影响。由于老年期生理和病理的变化,使老年人感到空虚和寂寞,烦躁无聊,产生孤独感。

1.4焦虑恐惧心理

大部分老年人患有一种或一种以上慢性疾病,由于长期疾病的困扰,普遍对治疗的长期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或存在较为悲观的心理反应,特别是一些身患绝症的老年人,老年人知道自己患癌后,往往由恐惧,到悲哀,到绝望,再加上部分老年人担心给子女带来经济上的负担,特别是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老年人,有的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1.5记忆力受损、健忘

老年人由于衰老,引起智力水平逐渐下降,近期记忆力减退,常出现健忘。但由于老年人远期记忆衰退不明显,故经常唠叨自己年轻时的事情,留恋过去,对新鲜事物不感兴趣,难以接受。

2.心理护理

2.1评估细致观察了解老年人的性格、爱好,病情变化和家庭环境情况,收集心理信息,掌握其心理活动,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个体化心理护理。收集资料的方法,一是通过直接和患者交谈,二是通过和患者亲人交谈,也可通过心理问卷调查形式,从中收集其心理变化信息。

2.2理诊断分析患者的心理,提出心理护理诊断。针对老年人来说,心理诊断不是一次完成的,而需要不断完善。

2.3对老年患者的心理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措施的实施可采用心理咨询及启发开导法。具体措施如下:

2.3.1家庭的和睦是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基础:老年人常会感到孤独,希望得到家人的关心、爱护和照顾,因此子女应该经常与老人沟通,遇事与老人商量,使老人得到应有的尊重,丧偶的老人独自生活,会感到寂寞,因此子女应理解老年人求偶需求,支持老年人的求偶行为,满足老年人的愿望。

2.3.2尊重、理解、关爱老人从温暖的家庭到陌生的医院,对周围一切环境不适应,再加上疾病的折磨和对疾病认识不足而产生焦虑、恐惧情绪,作为和患者密切接触的护士,首先要尊重、关心他们。讲话礼貌,态度和蔼,耐心听取他们的主诉,对老人的健忘和罗嗦给予谅解,对老人的要求尽量满足。

2.3.3对自尊心强和虚荣心强的老年患者,应以鼓励和赞扬的口气,在充分尊重的基础上,让患者乐于接收你的治疗和护理,适时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

2.3.4加信任度,改善医护患关系对于好猜疑的老年患者,我们必须满足患者了解自身疾病以及有关知识的需要,一味的隐瞒,只能事与愿违,要尽早取得他们的信任,减少猜疑和误会。在交谈中,要讲究方式、程度、对疾病认识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掌握语言、形体和情感传递的技巧。遇问三思、仔细斟酌,该解释的一定解释清楚,需要保密的既不能直言相告,又要给予其一个可以接受的答复。尽量让他们心情放松,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

三、老年痴呆的心理护理

1、老年痴呆病人的心理护理如何进行?

首先,要注意尊重病人,对老年痴呆病人发生的一些精神症状和性格变化,如猜疑、自私、幻觉、妄想,家人应理解是由疾病所致。要理解,宽容,给予爱心。

鼓励病人,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有针对性地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然后有计划,有目的的与病人个别交谈,解决其思想上的问题注意掌握一定的谈话技巧,使其消除不必要的思想顾虑,以促进疾病的稳定与缓解。病情观察与特别护理。

对于意识障碍且处于兴奋状态者,要认真观察其有无发烧、尿潴留等异常,及时予以解除。对病人的某些反应,要给予一定的重视,不要都看成是胡言乱语而不予以理睬。对于有冲动、伤人、自伤、逃跑等病态行为,要提高警惕,注意防范,专人照管,尤其对有自杀或逃跑企图的病人要严加防备,进行精神安慰,不要责备,以免增加对立情绪。家中剪刀、绳子、火柴、灭鼠药等要收藏好,以免发生意外。对有严重特殊行为或病情不稳的病人,尽量避免其外出活动,必要时可住院治疗。

2.1为什么经常醉酒的人容易“痴呆”?

有一种痴呆就叫酒精性痴呆,过量酒精会直接杀伤脑细胞

“酒精能让人产生“短暂记忆缺失”,所以醉酒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大量饮酒时,清醒后会有某一段时间记忆缺损。专家表示,过量的酒精会破坏脑组织中的血脑屏障和神经元细胞膜,直接杀伤脑细胞。因为酒精的神经性毒性作用,会影响维生素B1的吸收,影响到神经系统的正常“运转”,而维生素B1恰恰是脑细胞运动至关重要的元素。“长期酗酒的人,酒精会影响大脑中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出现‘科萨科夫脑病’,主要症状为记忆力下降、躁狂、走路不稳、震颤等。”徐格林告诉记者。伴随着脑细胞死亡速度的加快,脑萎缩也会变严重,脑神经细胞活性均减低,大脑功能随之衰退。而这样的症状便是定义中的“酒精性痴呆”。例如:南京脑科医院精神科谢世平主任医师告诉记者,慢性酒精中毒对大脑损害较重的表现形式就是酒精中毒性痴呆,出现进行性智力减退。首先是人格改变、记忆障碍,逐渐发展成痴呆。部分病人有大脑皮质功能受损的表现,如失语、失认等。严重者生活不能自理,预后极差,一般不可逆,多数因躯体并发症而死亡。

2.2为什么滴酒不沾也容易“痴呆”?

酒精的活血功能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中风发生率。

为什么滴酒不沾的随访结果,反而不如每天“小酌两杯”?徐格林解释说,酒精中含有一种成分名叫黄酮甙,能够保护血管内皮和神经元,而酒精的活血功能又能促进血液循环,不太容易形成血栓,降低中风的发生率,而中风也是痴呆症的诱发因素之一。

国外一项研究也表明,适度饮酒可减少老年性痴呆症的发病率。这项刊登在英国《精神病杂志》上的新发现,是伦敦精神病研究所科学家们对400位年龄介于65岁至74岁老人,进行长达12年之久的跟踪研究后得出的。那些年轻时爱喝三两杯酒的人,年老时患痴呆症的几率较低;反之,在60岁前滴酒不沾的人,年老时患痴呆症的几率则较高。

四、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及心理问题和诱因

1、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和诱因

1.1失落感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失落感,从而表现出两种情绪:有的沉默寡语,情绪低落;有的急躁易怒,对周围的事物看不惯,为一点小事而发脾气。

1.2孤独感老年人由于丧偶、独居、离退休、人及交往减少,社会及家庭地位改变,生活空间增多或身体心理及其它原因导致的行动交往不方便,老年人感到空虚寂寞,心理上往往产生隔绝感或孤独感,进而感到烦躁无聊。

1.3恐惧感老年人由于担心患病,自理能力下降以及给心理加重负担等问题的发生,心理上会产生忧虑感或恐惧感,从而表现出冷漠或急躁的情绪。

1.4抑郁抑郁多由于老年人受到慢性疾病的困扰及死的威胁,从而产生恐惧抑郁心理,有的老年人则因生活单调或失去配偶,家庭不和,内心空虚而产生了焦虑及抑郁,有的老年人由于退休后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交往减少,缺乏归属感,造成心情抑郁,遇事灰心,悲观失望。

1.5经济状况目前我国老年人的经济收入一般都低于在职人员,加上医疗服务费用的逐渐上升,老年人的经济来源缺乏独立可靠的保障。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主要靠自己的劳动和儿女供给,直接影响了老年人的营养、生活条件和医疗卫生服务的享受,从而影响身心的健康。

2、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2.1定期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介绍疾病的基本知识,治疗及康复,帮助老年人正确认知疾病,增强自我保健和照顾的能力,指导老年人树立坚强的信念和正确的生死观。

2.2帮助老年人调整情绪护士要多给老年人特殊的照顾,热情得关怀,减少其精神刺激,帮助老年人积极面对疾病和生活中的问题,树立正确的对待疾病的态度和信心,向老年人讲述和示范各种情绪调节法,如自我教育法,活动转移法,沟通调节法,环境调节法和适当发泄法等。

2.3保持家庭关系和谐老年人身边关心、亲近的人越多,生活就越充实,因此要维持家庭关系和谐。社区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多与老年人的家庭进行联系,教育家属密切配合,多关心体贴老人,特别是一些丧偶及患有身体疾病的老年人,安慰开导家属,使老年人保持心胸开阔乐观向上的态度,减轻其的孤独、恐惧的心理。

2.4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培养适当的兴趣和爱好鼓励老年人参加适当的活动,如唱歌、跳舞、听音乐、打太极拳、练气功,健身活动等。保持机体代谢平衡,促进身心健康,延缓衰老,丰富离退休后的生活,并鼓励老年人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为社会贡献余热。

2.5保持乐观开朗的性格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指导老年人保持乐观的态度,充满好奇心,培养生活情趣,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老年人要学会挖掘自身的快乐豁达,更要会想用自身宝贵的资源,只要每个人都能乐观、豁达,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生活质量和人生价值将具有更大的提高。

2.6强化老年人治理素质鼓励老年人勤于学习,科学用脑,善于用科学的知识养生保健,既锻炼了智力,又学会了自我保健和照顾的技能,有句话叫“活到老,学到老”进入老年学习的东西也很多,如:老年自我保健,老年社会学,老年心理学,家政学等等,同时还可以了解国内外大事,了解社会变更,更新观念,紧跟时代步伐,既丰富了自己的生活,也锻炼了智力

3、老年人心理健康要戒五个过度

一戒“过度关爱”,有些家长对孩子可谓爱到极致,他们的爱呈现一种令人费解的分化状态:在生活上对孩子关心得无微不至、事必躬亲,在精神上却对孩子过于专制、强加于人。不将自己年轻时未能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堆积起的这份“厚爱”,不但给孩子造成过重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不利于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同时也给自己平添了许多不必要的压力和烦恼,有损自身的心理健康。

二戒“高兴过度”,高兴本来是好事,但要防止“乐极生悲”,特别是当生活中有突如其来的好事降临时,例如:“久别亲人团聚”、“摸彩中了大奖”等等。高兴过度会引起大脑中枢兴奋性增强,使交感神经过度亢奋,这对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尤其不利。

三戒“过度焦躁”,有些人脾气很急,做事情总想一步到位、一举成功,有些急功近利的心理趋向。当自己的愿望和目标一下子不能如期实现时,他们便会产生焦躁情绪。其实,这种情绪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适得其反并有损身心健康。

四戒“猜疑过度”,有些人疑心病较重,乃至形成惯性思维,导致心理变态。一个人如果心胸过于狭窄,对同事、朋友乃至家人无端猜疑,不但会影响工作、影响人际关系、影响家庭和睦,还会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

五戒“忧虑过度”,即使生活中确实发生了令人烦恼、焦虑的事情,我们也应振作精神、积极面对,而不该整天闷闷不乐地就此消沉下去。

俗谚:树老根多,人老话多。树老盘根错节,纠纠缠缠;人老哩嗦,喋喋不休。

树老盘根错节是经年累月吸取日月精华,经历风霜雨露的洗礼,才有根深柢固的架势。老树根多,虽然模样沧桑,却老成稳重,禁得起雨打日晒,禁得起狂风摧残。

人老话多是人生历练的结果,经验的结晶,虽不是字字珠玑,却是难得的体验,也充满智慧。老人多话往往是出自对周遭的关心,对人际的关怀,是对下代的放心不下。这种絮絮叨叨,实在是人间的至爱。

科研发现,孤独老人长寿愿望达成很困难。最近我国心理学家进行的研究是对1600名60岁以上老人进行了长达6年的追踪调查,发现经常感到孤独的老人,寿命减少6年。

孤独并不仅仅是“没有伴儿”,主要是对社会生活没有参与意识、没有交流沟通的平台,就像契诃夫笔下的套中人一样,完全与世隔绝,但很多子女并不知晓这点,以为老人衣食无忧就能够生活美满。很多老人吃喝不愁,但孤独却让他们没心情为自己烹饪美食,要么凑合、要么大吃,不均衡的饮食习惯,以及不愿意外出活动,增加了心脑血管的风险。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研究发现,步入老年后心血管功能开始退化,孤独能加速这过程,可增加患心脏病风险。

如果不愿意和外界交流,也会增加罹患老年痴呆的风险,心理医学中心研究人员的发现称,孤独的人患老年痴呆症的几率是正常人的两倍。尽管老年痴呆病因未明,但此病是退行性脑部病变。脑子是越用越灵,用进废退,孤独的老人不愿动脑,不愿动手,就会人为造成认知和记忆功能退化。

丧偶易导致寡居效应,许多年迈老人在失去伴侣后也相继去世,伤心过度也会让身体各个器官遭到重创。一般来说,丧偶一年内是道坎,伤痛最为明显。因此在此阶段,子女家人要帮助老人,故人的东西可以先收藏起来,不要让老人独处,外出散心、去子女处居住都是办法。如老人的悲痛心情无法释怀,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案例资料:一位退休女教师,最近就怕回家,一到家里就发愁,感到空虚、寂寞、难熬,情绪越来越坏,甚至感觉活着没意思。昨天,其子女和老伴陪她来到市德安医院,精神科专家徐主任道出的原因让其家人大吃一惊:原来,子女出于孝心为老人购买的大房子,竟是引起老人抑郁情绪的主要原因。

无独有偶,在奥韵家园一座160多平米新房居住了半年多的老太太,最近也感到孤独、空虚、心情抑郁,活着没劲,常悄悄地抹眼泪。她自己都想不通,过去生活艰苦,忙忙碌碌,却能顽强地活下来,现在生活这么优越、舒服,却反而不想活了呢?她对徐主任说:“子女都很忙,难得回家,这么大的房子,就住两个人,冷冷清清的,实在受不了。”

结束语

总之,老年期是人一生之中最特殊的时期,是身体及心理极易出现问题的时期。因此应充分了解老年人的变化特点,及时发现老年人的变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与家庭、社会的沟通,及时治疗慢性疾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有规律的进行运动,树立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使之愉快地度过晚年。

【参考文献】

[1]黄金,主编《老年护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

[2]刘纯燕,主编.社区护理学[M].湖南:湖南科技出版社,2011:142~149

[3]张小玲,老年痴呆病人的家庭护理及预防保健[J].护士进修杂志,1998,13(5):19

[4]周宗梅.社区护士对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中华护士杂志,2009,156.

[5]颖娜. 浅谈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与护理[J]. 中外医疗, 2009,(12)

[6]廖红.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及自我调适[J]. 基层医学论坛, 2009,(13) .

老年护理的特点第3篇

[关键词] 内科;老年病人;心理特点;护理对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37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06-02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护理管理中应用系统整体护理,转变护理模式,重视心理护理,已成为当今医院现代化护理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我国是世界老龄化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生理机能逐渐衰老,各系统器官功能退化,患病在所难免,老年患病群体在整个医院患者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老年病人由于其特殊的生理变化及社会关系、知识层次的特点,其心理也与其他常规病人有所不同。老年人患病后的护理问题也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掌握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在护理工作中重视对老年病人心理状态的观察,并针对不同的心理状态给予相应的护理对策。从而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环境,使他们处于最佳心理状态,这是护士应尽的职责。

1 内科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

老年人的内科疾病以多系统病、慢性病、肿瘤等多见,且多病情较重、病程较长。而老年人由于自身机体的衰老和家庭、社会环境的变化,心理状态本身不稳定,处于一种适应期。这些因素使得他们患病住院后较其他病人更易出现各种不良心理。概括下来有以下特点。

1.1 猜疑心理 老年病人认为自己阅历广泛,常常对自己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出怀疑[1];常担心自己被误诊或医护人员及家属隐瞒自己的病情;对年轻医护人员缺乏信任感,担心他们对自己的病情不了解而误诊误治,会想办法找年龄较大的医护人员为自己做各种治疗,甚至有时还会担心吃错了药、打错了针;经常会凭着自己对医学知识的一知半解推断疾病的发展、预后以及药物的疗效。这会严重降低病人用药行为的依从性,降低临床疗效。

1.2 自尊心理 老年人随着机体的衰退及认知功能的减退,患病后往往因为丧失部分能力,处于被动地位,表现出更强的“自尊心理”。希望得到他人重视,不服老,不习惯甚至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稍微不如意就发脾气。对护理要求也比其他病人高。总希望医护人员能够像对待自己长辈一样尊重自己,表现为倔强、自以为是、固执己见、独断专行、不讲道理、易激惹、好挑剔、责备他人。

1.3 焦虑、恐惧心理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负性情绪。焦虑过于频繁、强度过高或持续时间过长都会导致心理疾病、身体疾病或加重疾病本身[2],老年病人在患病初期可能对疾病的治疗充满信心,但在治疗过程中当治疗效果不明显或病情发生反复,同时患者对自身疾病的发展及治疗过程缺乏正确认识,便会产生焦虑不安的心理,担心疾病恶化,怕痛苦,更害怕死亡,产生恐惧感[3]。主要表现为愁眉不展,心事重重,沉默少语或多语、多疑等,以至食欲减退、睡眠差。有的病人以致产生了人格心理的变态,不通情理等等。

1.4 孤独、失落心理 老年病人住院后,由于对医院环境不熟悉,生活上感到不方便,觉得自己老而无用,生病后希望有子女、亲人陪伴,但又担心给家庭成员带来麻烦而感到矛盾,尤其是子女不在身边或经济基础较差的老年人生病后,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和护理,常有被遗弃的感觉,孤独、失落感油然而生[4]。

1.5 药物依赖心理 由于一些新药在媒体上的夸大宣传,对老年人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影响,导致不少老年患者迷信某些新药及补药,认为多吃好药、补药对身体总是有利而无害。

1.6 悲观心理 老年病人由于年龄大、病情迁延,并且反复变化,治疗效果不明显,从而产生悲观心理。他们表现为意志消沉、精神忧郁、易伤感、沮丧、绝望、束手无策、情绪极端低落,经常暗自伤心、落泪、不愿与人交往或交谈,对于疾病的治疗和转归表现漠然,不积极配合,甚至拒绝治疗及护理。

2 护理对策

护理人员针对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在护理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行为、语言、态度、表情等,在潜移默化中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创造良好的治疗、康复环境,能对疾病的治疗效果起到促进作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 营造良好的病室氛围,调节老年患者的情绪 住院的老年病人,单调的治疗和病房生活,使他们感到沉闷。老年人的睡眠也常因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的调节功能降低,夜间入睡浅,不能沉睡,易惊醒;白天在安静的环境中常爱睡眠。因此,为了使老年病人尽快适应环境,护理人员必须为他们排除各种干扰,调整病房的环境,完善病房设施,避免噪音刺激,消除不安。

2.2 关心和尊重老年病人 护理中把他们真正当成自己的长辈,平时主动用尊称和他们打招呼,说话时态度和蔼、语言清晰缓慢;耐心听取患者的陈述,不要打断话题,更不能有不耐烦的表现;对老人的健忘和唠叨要给予谅解,避免奚落与讥讽;查房时多问候,常与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饮食及睡眠情况;做每一项治疗前,护士要先把目的如实的告诉患者,取得充分的合作。

2.3 加强与家属的联系,鼓励病人间的交流 老人患病时,家属的配合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护理人员应经常主动与病人的家属联系,指导家属做简单的护理,指导病人合理饮食、科学服药、适当运动,针对病人所患疾病,讲解一些注意事项。鼓励家属多来探望,使病人产生被重视、被关爱的感觉。把同病室的病友介绍给他们,让病人尽快与同室的病友熟悉起来,结交朋友,使其情绪安定,消除其孤独感。

2.4 帮助病人认识疾病,做好病情解释及暗示治疗 对疾病诊断的了解能帮助病人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及可能的对策,提高病人参与诊治过程的能力。这也有利于消除病人焦虑紧张的心理情绪。针对病人不同的知识层次,主动向老年病人介绍疾病的病因、发病规律、治疗方案及预后情况,使他们能对自己的疾病有正确的认识。让疗效明显的病人作亲身经验介绍,包括怎样配合治疗、治疗中注意的问题等,从而大大减轻了抑郁、焦虑的心理,提高了他们治疗疾病的信心,使他们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去接受治疗和护理。

2.5 指导自理 生活自理是保证老人身心健康的重要一环,无法自理而完全依赖他人生活,会导致老人对自身价值的消极评估,长此下去,便会降低其幸福感和对生活的满意度。因此,要注意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对有自理能力的老人,要指导他们搞好生活自理,提高生活质量。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仅靠热情和爱心是不够的,还要求护理人员全面掌握医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内容,有的放矢,因人而异,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老年病人临床护理的要求,创建和谐护患关系,不断提高老年护理质量,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瞿延利.谈老年人心理护理[J].中华医院管理,1999,15(10):554.

[2] 胡佩成.医护心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220-239.

老年护理的特点第4篇

【关键词】 老年; 心理特点; 护理对策

根据最新人口资料,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34亿,占总人口10.2%,并以每年3%的速度在增长,老年慢性病患病率为53.88%[1]。据统计室资料显示:我科住院患者中60岁以上老人占33%。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这对老年患者尤其准确。护士应更多时间在患者床旁进行护理,与患者交流,使患者感到受尊重和重视,消除心理恐惧。笔者在多年的工作中,注意到老年患者和其他患者相比,有许多心里特点上的不同,并针对其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 现报告如下。

1 心理特点[2]

1.1 不服老、自尊的心理 许多老年人事业心较强,有美好的理想和追求,有生活乐趣,虽已年逾花甲,仍勤奋工作,不顾体力和精力的衰退,特别是60~70岁年龄段的老年患者;有些老年人在青壮年时期曾有过辉煌成就,生活道路非常顺利,在离退休后仍希望社会、周围的人们一如既往地尊重自己,不爱听逆耳之言,有些老人平时性格就较固执,一旦生病住进医院,则不能接受,表现为情绪不稳定, 稍不如意, 就会脾气暴躁,固执己见。

1.2 孤独寂寞的心理 老年患者入院后由于社会角色、周围环境、原来生活方式的改变,带来很多的不适应,很希望有人探视,尤其希望配偶及子女能时常陪在自己的身边,但又怕给家人带来太多的麻烦,心理很矛盾,加上疾病的影响,极易产生孤独寂寞的心理,同时由于对自身疾病及治疗缺乏医学知识,往往顾虑重重、心神不安, 情绪极为不稳定,易激动、急躁。

1.3 悲观绝望频死感的心理 对于大多数的老年患者,当住院一段时间后,如果疗效不够显著,另一方面,由于疾病的折磨,身心受损,他们就会对医护人员开始产生不信任,并且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什么重症或绝症,而其他人又有意欺瞒他,所以会急切地想了解事情的真相,因而产生悲观失望、忧郁沮丧的负性情绪, 不配合治疗, 有的老年患者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1.4 凡事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是一种消极心理。老年人出现依赖心理,主要是由于机体衰老、功能减退、活动能力受限、应激反应变差所造成的。有的老年患者认为只有什么事都不做,每天卧床不动才算养病,特别是某些手术患者不注意身体的锻炼和功能的恢复,反而会事与愿违。

1.5 迷信广告心理 现在,很多新药品(包括保健品)都在媒体上大打广告,这对老年人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影响,从而导致不少老年患者指定、自选、滥用新药及补药,认为多吃好药、补药对身体总是有利无害的。

1.6 睡眠障碍的问题[3] 随着社会老龄化,因退休、独居、健康状况下降、丧偶等事件的发生,老年人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不断升高。

2 护理对策

2.1 针对不服老、自尊的心理,学会顺应老人,称呼要有尊敬之意,以拉家常的形式专心听取他们的意见,谈话不要嫌麻烦,听他们说话时要专心,对老人的健忘和反复唠叨要给予谅解,回答咨询要慢而清楚,语调平稳,声音大小要适当,对非原则的要求应尊重和尽量满足。

2.2 针对孤独寂寞的心理,给予鼓励及正确的解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交谈,多巡视病房,特别加强对患者生活上的护理,让患者有家的感觉;在病情及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适当安排娱乐活动,有趣味的活动有助于缓解其紧张心理,减少孤独寂寞感。同时要多与患者家属联系,争取家属的配合,鼓励亲友前来探望及照顾,营造一种家庭化病房气氛,激励患者热爱生活,在条件和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多来探视或接患者回家团聚。

2.3 悲观绝望频死感的心理,使老人对周围人的一言一行会十分敏感。如果在眼神、言词、动作上稍有疏忽,就会引起他们的无端猜测,造成患者情绪出现波动,此时,护理人员要勤巡病房,多和患者交流,善于从患者的言谈、情绪、行为中了解到其心理的变化,并及时对患者作详细的解释,让其相信现代医学科学的新发展和新技术,在任何时候处理问题时都要沉着冷静、忙而不乱、有条不紊地解除顾虑和悲观情绪,化担心、疑心为舒心、安心。对于悲观绝望者,护士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劝慰,鼓励其说出内心感受,让其将内心的压抑发泄出来,并给予同情、理解、安慰,使他们能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保持愉快的心情积极配合各项检查、治疗及护理,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2.4 凡事依赖心理 老年患者对于吃药等日常事情都希望依赖于他人,再加上他们记忆力又差,所以,当患者服药治疗时,一定要及时提醒或按时、按量服,并随时观察药物的疗效及反应;护理人员要积极地、耐心地宣传相关知识,对病情许可的患者要鼓励、动员、指导其进行适当的活动,以增强其体质,更好地促进他们身体的康复。

2.5 迷信广告心理 护理人员应坚持原则,不能随便迁就患者,并有责任宣讲滥用药物不利健康的知识,作好健康教育指导。

2.6 睡眠障碍的问题 为老年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病房光亮度及温湿度应适宜,减少周围环境的噪音,护士避免在患者有限的睡眠时间内实施影响睡眠的治疗及护理操作,必须进行的操作应穿插于患者自然觉醒时进行,以免增加其被动觉醒次数。

3 总结

不良的心理状态,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功能紊乱,并有降低免疫系统的作用,从而引起心身疾病。及时了解患者的各种不良心理状态,针对不同的心理,因人而异地采用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只要对老年患者奉献出自己的一片诚心、一份爱心,很自然地让他们得到心理上的温暖,就能对他们的早日康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良好的心理效应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且只有根据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充分实施体现个性化、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才能提高护理质量[2]。

参考文献

[1] 黄人健. 温故知新-展望2007年的护理事业. 中华护理杂志, 2007,42(1):5.

老年护理的特点第5篇

1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状态

1.1遗产心理

老年人在经历了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之后,总想将自己积累的知识和技能、精神和物质财富等得到保留与传承。老年人往往会因为其子孙后代的成长与自己的期望相符而感到欣慰;为晚辈能聆听他的成功经验而感到快乐;因为自己留下的财富能为社会做贡献而感到满足;还会以为自己的组织或器官能在他人身上得到成功移植,自己的生命能在他人身上延续而感到有所作为。

1.2“年长者”心理

“年长者”心理是指老年人倾向以教育者姿态与年轻人共享积累起来的知识和经历,与遗产心理有一定的关系。老年人有教育青年一代的光荣职责,是社会的宝贵财富,老年人的健在时子孙幸福的象征与团结的纽带。当老年人某一方面的知识被认为是有意义、有价值、能被年轻人或社会所接受和利用时,可以增加他们的自尊心,而当环境不允许或年轻人不理解、不接受时,老年人的这种心理被误解为教训他人、??嗦、唠叨等。

1.3恋旧心理

老年人恋旧心理的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有些老年人对自己用过的物品、老书籍、老照片和老信件等物品有一种特别的依恋移情。另一方面是对物品位置摆放的的要求,老年人希望按照他们的熟悉和喜欢的方式摆放物品,会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亲近感,在使用时得心应手。

1.4时间感

在步入老年之初或在这前后的某个时期,老年人会因为觉察到自己的生命有限或非常短暂而对时间的流逝感到害怕的恐惧,经过一段时间适应后,这种恐惧会逐渐消失。老年人会有“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等想法。

2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反应

2.1焦虑

老年人患病后常出现紧张不安和忧虑心境,多伴发心理和躯体症状,如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胸闷、头痛、两手发冷、易激惹等。

2.2否认

是不承认自己疾病的诊断或病情的严重性,对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缺乏思维准备,总希望有与事实不一致的情形出现。表现:(1)否认疾病的存在。(2)否认疾病的严重性。

2.3猜疑

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是一种缺乏依据的猜测,如对疾病诊断、治疗方案、治疗措施、药物疗效等存在疑问。

2.4愤怒

是一种对人或事不满的心理反应,表现为语言行为富于攻击性、过于激动带有偏执狂,甚至无端谩骂等不适当行为。

2.5抑郁

是老年患者最为常见的情绪表现。表现为情绪低落、悲观、失眠、食物不振、批发或者缺乏活力、缺乏兴趣、自责甚至出现绝望、自杀念头等。

2.6自我概念低下

自我概念是指调控个人心理和行为的自我意识,包括对自我的评价、自信、自尊、自控等。

2.7孤独

老年患者过分依赖表现为不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自我生活的照顾活日常事务,而患者角色强化、被动顺从、遇事畏缩不前、犹豫不决等他人出主意或做决定,甚至别人承担或代劳日常生活照顾。

2.8过分依赖

老年患者过分依赖表现为不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自我生活的照顾活日常事务,而患者角色强化、被动顺从、遇事畏缩不前、犹豫不决等他人出主意或做决定,甚至别人承担或代劳日常生活照顾。

2.9退化

主要是行为的退化,表现为与其年龄和社会不称的行为表现。如孩子似的行为。

2.10遵医嘱依从性不良

主要是指患者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治疗、与医嘱一致的行为,如按时、按量、按要求服药、定期检查等。

二、老年人的几种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1自卑心理

当老年人的自尊需要得不到满足,又不能恰如其分,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时,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老年人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通常为老化引起的生活能力下降;疾病引起的部分或全部生活自理和适应环境的能力的丧失;离退休后,角色转换障碍以及家庭矛盾。

1.2失落心理

例如退休与经济状况改变会造成失落的心理,一般来说,退休造成的结果包括经济收入降低、社会主要关系中断、生活作息方式的改变等。有明确任务和较多人际交往的环境,退到比较狭小的家庭圈子,这种过渡,常常给老年人带来许多严重的社会心理问题,如抑郁、自杀等,轻者常表现为“退休综合征”,一般需半年至一年才能逐步适应。退休后带来的收入水平下降、贫困、生活保障上的不安以及在社会和家庭中经济地位的改变,也是老年人面临的重大问题。

1.3孤独心理

老年期由于身体各器官逐渐衰老,心理状态也随之变化,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孤独和寂寞常在失去重要的生活依靠时产生,特别在失去配偶时表现的更加明显,孤独和寂寞的程度受个人性格及过去家庭生活是否和谐幸福等因素的影响。由于老年期生理和病理的变化,使老年人感到空虚和寂寞,烦躁无聊,产生孤独感。

1.4焦虑恐惧心理

大部分老年人患有一种或一种以上慢性疾病,由于长期疾病的困扰,普遍对治疗的长期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或存在较为悲观的心理反应,特别是一些身患绝症的老年人,老年人知道自己患癌后,往往由恐惧,到悲哀,到绝望,再加上部分老年人担心给子女带来经济上的负担,特别是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老年人,有的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1.5记忆力受损、健忘

老年人由于衰老,引起智力水平逐渐下降,近期记忆力减退,常出现健忘。但由于老年人远期记忆衰退不明显,故经常唠叨自己年轻时的事情,留恋过去,对新鲜事物不感兴趣,难以接受。

2.心理护理

2.1评估细致观察了解老年人的性格、爱好,病情变化和家庭环境情况,收集心理信息,掌握其心理活动,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个体化心理护理。收集资料的方法,一是通过直接和患者交谈,二是通过和患者亲人交谈,也可通过心理问卷调查形式,从中收集其心理变化信息。

2.2理诊断分析患者的心理,提出心理护理诊断。针对老年人来说,心理诊断不是一次完成的,而需要不断完善。

2.3对老年患者的心理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措施的实施可采用心理咨询及启发开导法。具体措施如下:

2.3.1家庭的和睦是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基础:老年人常会感到孤独,希望得到家人的关心、爱护和照顾,因此子女应该经常与老人沟通,遇事与老人商量,使老人得到应有的尊重,丧偶的老人独自生活,会感到寂寞,因此子女应理解老年人求偶需求,支持老年人的求偶行为,满足老年人的愿望。

2.3.2尊重、理解、关爱老人从温暖的家庭到陌生的医院,对周围一切环境不适应,再加上疾病的折磨和对疾病认识不足而产生焦虑、恐惧情绪,作为和患者密切接触的护士,首先要尊重、关心他们。讲话礼貌,态度和蔼,耐心听取他们的主诉,对老人的健忘和罗嗦给予谅解,对老人的要求尽量满足。

2.3.3对自尊心强和虚荣心强的老年患者,应以鼓励和赞扬的口气,在充分尊重的基础上,让患者乐于接收你的治疗和护理,适时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

2.3.4加信任度,改善医护患关系对于好猜疑的老年患者,我们必须满足患者了解自身疾病以及有关知识的需要,一味的隐瞒,只能事与愿违,要尽早取得他们的信任,减少猜疑和误会。在交谈中,要讲究方式、程度、对疾病认识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掌握语言、形体和情感传递的技巧。遇问三思、仔细斟酌,该解释的一定解释清楚,需要保密的既不能直言相告,又要给予其一个可以接受的答复。尽量让他们心情放松,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

三、老年痴呆的心理护理

1、老年痴呆病人的心理护理如何进行?

首先,要注意尊重病人,对老年痴呆病人发生的一些精神症状和性格变化,如猜疑、自私、幻觉、妄想,家人应理解是由疾病所致。要理解,宽容,给予爱心。

鼓励病人,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有针对性地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然后有计划,有目的的与病人个别交谈,解决其思想上的问题注意掌握一定的谈话技巧,使其消除不必要的思想顾虑,以促进疾病的稳定与缓解。病情观察与特别护理。

对于意识障碍且处于兴奋状态者,要认真观察其有无发烧、尿潴留等异常,及时予以解除。对病人的某些反应,要给予一定的重视,不要都看成是胡言乱语而不予以理睬。对于有冲动、伤人、自伤、逃跑等病态行为,要提高警惕,注意防范,专人照管,尤其对有自杀或逃跑企图的病人要严加防备,进行精神安慰,不要责备,以免增加对立情绪。家中剪刀、绳子、火柴、灭鼠药等要收藏好,以免发生意外。对有严重特殊行为或病情不稳的病人,尽量避免其外出活动,必要时可住院治疗。

2.1为什么经常醉酒的人容易“痴呆”?

有一种痴呆就叫酒精性痴呆,过量酒精会直接杀伤脑细胞

“酒精能让人产生“短暂记忆缺失”,所以醉酒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大量饮酒时,清醒后会有某一段时间记忆缺损。专家表示,过量的酒精会破坏脑组织中的血脑屏障和神经元细胞膜,直接杀伤脑细胞。因为酒精的神经性毒性作用,会影响维生素B1的吸收,影响到神经系统的正常“运转”,而维生素B1恰恰是脑细胞运动至关重要的元素。“长期酗酒的人,酒精会影响大脑中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出现‘科萨科夫脑病’,主要症状为记忆力下降、躁狂、走路不稳、震颤等。”徐格林告诉记者。伴随着脑细胞死亡速度的加快,脑萎缩也会变严重,脑神经细胞活性均减低,大脑功能随之衰退。而这样的症状便是定义中的“酒精性痴呆”。例如:南京脑科医院精神科谢世平主任医师告诉记者,慢性酒精中毒对大脑损害较重的表现形式就是酒精中毒性痴呆,出现进行性智力减退。首先是人格改变、记忆障碍,逐渐发展成痴呆。部分病人有大脑皮质功能受损的表现,如失语、失认等。严重者生活不能自理,预后极差,一般不可逆,多数因躯体并发症而死亡。

2.2为什么滴酒不沾也容易“痴呆”?

酒精的活血功能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中风发生率。

为什么滴酒不沾的随访结果,反而不如每天“小酌两杯”?徐格林解释说,酒精中含有一种成分名叫黄酮甙,能够保护血管内皮和神经元,而酒精的活血功能又能促进血液循环,不太容易形成血栓,降低中风的发生率,而中风也是痴呆症的诱发因素之一。

国外一项研究也表明,适度饮酒可减少老年性痴呆症的发病率。这项刊登在英国《精神病杂志》上的新发现,是伦敦精神病研究所科学家们对400位年龄介于65岁至74岁老人,进行长达12年之久的跟踪研究后得出的。那些年轻时爱喝三两杯酒的人,年老时患痴呆症的几率较低;反之,在60岁前滴酒不沾的人,年老时患痴呆症的几率则较高。

四、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及心理问题和诱因

1、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和诱因

1.1失落感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失落感,从而表现出两种情绪:有的沉默寡语,情绪低落;有的急躁易怒,对周围的事物看不惯,为一点小事而发脾气。

1.2孤独感老年人由于丧偶、独居、离退休、人及交往减少,社会及家庭地位改变,生活空间增多或身体心理及其它原因导致的行动交往不方便,老年人感到空虚寂寞,心理上往往产生隔绝感或孤独感,进而感到烦躁无聊。

1.3恐惧感老年人由于担心患病,自理能力下降以及给心理加重负担等问题的发生,心理上会产生忧虑感或恐惧感,从而表现出冷漠或急躁的情绪。

1.4抑郁抑郁多由于老年人受到慢性疾病的困扰及死的威胁,从而产生恐惧抑郁心理,有的老年人则因生活单调或失去配偶,家庭不和,内心空虚而产生了焦虑及抑郁,有的老年人由于退休后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交往减少,缺乏归属感,造成心情抑郁,遇事灰心,悲观失望。

1.5经济状况目前我国老年人的经济收入一般都低于在职人员,加上医疗服务费用的逐渐上升,老年人的经济来源缺乏独立可靠的保障。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主要靠自己的劳动和儿女供给,直接影响了老年人的营养、生活条件和医疗卫生服务的享受,从而影响身心的健康。

2、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2.1定期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介绍疾病的基本知识,治疗及康复,帮助老年人正确认知疾病,增强自我保健和照顾的能力,指导老年人树立坚强的信念和正确的生死观。

2.2帮助老年人调整情绪护士要多给老年人特殊的照顾,热情得关怀,减少其精神刺激,帮助老年人积极面对疾病和生活中的问题,树立正确的对待疾病的态度和信心,向老年人讲述和示范各种情绪调节法,如自我教育法,活动转移法,沟通调节法,环境调节法和适当发泄法等。

2.3保持家庭关系和谐老年人身边关心、亲近的人越多,生活就越充实,因此要维持家庭关系和谐。社区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多与老年人的家庭进行联系,教育家属密切配合,多关心体贴老人,特别是一些丧偶及患有身体疾病的老年人,安慰开导家属,使老年人保持心胸开阔乐观向上的态度,减轻其的孤独、恐惧的心理。

2.4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培养适当的兴趣和爱好鼓励老年人参加适当的活动,如唱歌、跳舞、听音乐、打太极拳、练气功,健身活动等。保持机体代谢平衡,促进身心健康,延缓衰老,丰富离退休后的生活,并鼓励老年人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为社会贡献余热。

2.5保持乐观开朗的性格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指导老年人保持乐观的态度,充满好奇心,培养生活情趣,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老年人要学会挖掘自身的快乐豁达,更要会想用自身宝贵的资源,只要每个人都能乐观、豁达,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生活质量和人生价值将具有更大的提高。

2.6强化老年人治理素质鼓励老年人勤于学习,科学用脑,善于用科学的知识养生保健,既锻炼了智力,又学会了自我保健和照顾的技能,有句话叫“活到老,学到老”进入老年学习的东西也很多,如:老年自我保健,老年社会学,老年心理学,家政学等等,同时还可以了解国内外大事,了解社会变更,更新观念,紧跟时代步伐,既丰富了自己的生活,也锻炼了智力

3、老年人心理健康要戒五个过度

一戒“过度关爱”,有些家长对孩子可谓爱到极致,他们的爱呈现一种令人费解的分化状态:在生活上对孩子关心得无微不至、事必躬亲,在精神上却对孩子过于专制、强加于人。不将自己年轻时未能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堆积起的这份“厚爱”,不但给孩子造成过重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不利于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同时也给自己平添了许多不必要的压力和烦恼,有损自身的心理健康。

二戒“高兴过度”,高兴本来是好事,但要防止“乐极生悲”,特别是当生活中有突如其来的好事降临时,例如:“久别亲人团聚”、“摸彩中了大奖”等等。高兴过度会引起大脑中枢兴奋性增强,使交感神经过度亢奋,这对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尤其不利。

三戒“过度焦躁”,有些人脾气很急,做事情总想一步到位、一举成功,有些急功近利的心理趋向。当自己的愿望和目标一下子不能如期实现时,他们便会产生焦躁情绪。其实,这种情绪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适得其反并有损身心健康。

四戒“猜疑过度”,有些人疑心病较重,乃至形成惯性思维,导致心理变态。一个人如果心胸过于狭窄,对同事、朋友乃至家人无端猜疑,不但会影响工作、影响人际关系、影响家庭和睦,还会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

五戒“忧虑过度”,即使生活中确实发生了令人烦恼、焦虑的事情,我们也应振作精神、积极面对,而不该整天闷闷不乐地就此消沉下去。

俗谚:树老根多,人老话多。树老盘根错节,纠纠缠缠;人老??哩??嗦,喋喋不休。

树老盘根错节是经年累月吸取日月精华,经历风霜雨露的洗礼,才有根深柢固的架势。老树根多,虽然模样沧桑,却老成稳重,禁得起雨打日晒,禁得起狂风摧残。

人老话多是人生历练的结果,经验的结晶,虽不是字字珠玑,却是难得的体验,也充满智慧。老人多话往往是出自对周遭的关心,对人际的关怀,是对下代的放心不下。这种絮絮叨叨,实在是人间的至爱。

科研发现,孤独老人长寿愿望达成很困难。最近我国心理学家进行的研究是对1600名60岁以上老人进行了长达6年的追踪调查,发现经常感到孤独的老人,寿命减少6年。

孤独并不仅仅是“没有伴儿”,主要是对社会生活没有参与意识、没有交流沟通的平台,就像契诃夫笔下的套中人一样,完全与世隔绝,但很多子女并不知晓这点,以为老人衣食无忧就能够生活美满。很多老人吃喝不愁,但孤独却让他们没心情为自己烹饪美食,要么凑合、要么大吃,不均衡的饮食习惯,以及不愿意外出活动,增加了心脑血管的风险。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研究发现,步入老年后心血管功能开始退化,孤独能加速这过程,可增加患心脏病风险。

如果不愿意和外界交流,也会增加罹患老年痴呆的风险,心理医学中心研究人员的发现称,孤独的人患老年痴呆症的几率是正常人的两倍。尽管老年痴呆病因未明,但此病是退行性脑部病变。脑子是越用越灵,用进废退,孤独的老人不愿动脑,不愿动手,就会人为造成认知和记忆功能退化。

丧偶易导致寡居效应,许多年迈老人在失去伴侣后也相继去世,伤心过度也会让身体各个器官遭到重创。一般来说,丧偶一年内是道坎,伤痛最为明显。因此在此阶段,子女家人要帮助老人,故人的东西可以先收藏起来,不要让老人独处,外出散心、去子女处居住都是办法。如老人的悲痛心情无法释怀,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案例资料:一位退休女教师,最近就怕回家,一到家里就发愁,感到空虚、寂寞、难熬,情绪越来越坏,甚至感觉活着没意思。昨天,其子女和老伴陪她来到市德安医院,精神科专家徐主任道出的原因让其家人大吃一惊:原来,子女出于孝心为老人购买的大房子,竟是引起老人抑郁情绪的主要原因。

无独有偶,在奥韵家园一座160多平米新房居住了半年多的老太太,最近也感到孤独、空虚、心情抑郁,活着没劲,常悄悄地抹眼泪。她自己都想不通,过去生活艰苦,忙忙碌碌,却能顽强地活下来,现在生活这么优越、舒服,却反而不想活了呢?她对徐主任说:“子女都很忙,难得回家,这么大的房子,就住两个人,冷冷清清的,实在受不了。”

老年护理的特点第6篇

为探讨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心理护理。选取37例内科老年住院患者,依据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在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临床护理和用药护理。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患者和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率达91%。在临床护理中采用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可产生满意的效果,为治疗工作提供最佳心理状态。

1生理特点

老年患者听力下降既有生理上听觉功能退化原因,也有各种病理原因,如脑梗死、脑萎缩,常常造成老人不能与他人共享各种信息。脑卒中病人有语言、阅读和书写障碍,也可能影响面部表情、肢体等非语言交流,病人讲话含糊,不能选择正确的词及合适的语言,造成对复杂长句的阅读和拼读困难,主要表现在:(1)运动反应时间延长;(2)记忆力减退但下降幅度不大;(3)思维衰退较晚;(4)人格改变是必然的,但是缓慢和微弱的;(5)老年人的情绪特点

2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2.1焦虑不安这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以首次住院的患者入院第一周最为明显。他们对自己所患何病,严重程度,何时才能治好等还不清楚,因此焦虑不安,表现为烦躁,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

2.2孤独寂寞主要出现在住院时间较长缺少亲人陪护的病人。这类病人多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很少言语,其它病人亦不愿同其交往,加之很少有人前来探视,病人感到非常孤独,十分寂寞,表现为无所事是,情绪低沉,常常卧床等。

2.3悲观消极人到老年自然就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这种脆弱的心理在患病后得到负性增强,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认为自己没用了,还要给别人增加负担,所以求治的主动性不强。

2.4恐惧紧张 主要见于病情加重或癌症病人,认为病入膏盲,正向死亡靠近,与求生的本能形成强烈冲突,因此产生恐惧紧张。

2.5疑病在老年病人中较为多见,此类病人多具有固执、吝啬、谨慎小心和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的性格特点。表现为过分关心自己的健康,如有一点不适,就怀疑自己是否患有何种疾病。

2.6情绪不稳多见于具有易激惹,性格急躁,爱挑剔等特点的病人,对自身疾病所致的不适及稍不如意的事情都要发泄出来,对象常常是护士或陪护人员。

2.7过分依赖老年住院病人不同程度存在这一心理,但以依赖性较强和长期有人陪护的病人为明显。他们事事想让别人帮助,即使自己能做的也不想去做,完全适应了在别人的照料下生活,形成了依赖性,对康复十分不利。

3心理护理

3.1解释一支持一放松训练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的解释,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特殊情况除外如癌症患者等),指出焦虑不安产生的原因及不利影响,并进行放松训练(自我按摩,简易保健操等)。患者均能接纳护士的意见,在较短的时间里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睡眠及饮食状况会有明显改善。

3.2建立与病友进行感情交流的渠道这类病人虽表面沉寂,但内心情感丰富。在护理上要主动与病人接触,交流思想,首先成为病人交往的对象,然后帮助病人与其它病友建立交流的通道,还可引导病人参加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如读书、下棋、打太极拳等。

3.3关心一支持一鼓励病人这一心理产生的基础是不敢面对现实,其实是一种逃避行为。针对这种情况要取得家属的配合,主动关心病人,使病人认识到亲人们爱他(她),盼望他(她)能早日康复,讲解主动配合治疗的意义,在精神上要首先战胜自己。对病人每一点认识的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应该指出的是,家属的关心与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3.4给予更多的同情与周到的护理言行要谨慎,不要让病人感觉到病情危重,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同时向病人讲明病情波动是常见的,可以减轻恐惧心理。

3.5有充分依据的适度保证一疏导一解释我们采用疏导的方法,耐心说理开导,达到有效沟通,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威力,诱导鼓励患者,使其提高机体对情感刺激的耐受性,以促使脏腑功能的协调,有利于疾病早日康复。

3.6对病人要理解,宽容和忍让,同时进行开导,给以周到的服务去感动病人,使其改变态度。

3.7向病人讲解活动的重要性,鼓励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减少不必要的帮助,根据病情制定每日活动计划。

老年护理的特点第7篇

关键词:老年病;心理状态;护理特点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212-01

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老年病人的数量急剧上升,对社会和医务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只有充分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并实施不同护理程序,才能收到良好的整体治疗效果。

1 心理状态

1.1 性格开朗,事业型:这些病人性格开朗坚定,事业心重,虽从岗位上离退休,由于工作需要仍担任一些要职,表现为忙碌、紧张。对疾病缺乏应有的警惕性,对自己的疾病认识不足,能积极配合治疗。

1.2 恐惧紧张型:老年病人对疾病有特殊的敏感和恐惧心理。此类病人敏感多疑,易怒不安。表现紧张自制能力差,主诉往往与体征不符合。他们即对自己的检查结果十分关注,有担心病情复杂难于治愈,希望对自己的病情重视,使用最好的药品,疾病已治愈或好转也不愿出院,在家没有安全感。

1.3 抑郁、忧虑型:随着机体的老化,视觉和听觉功能下降。多为忧思多虑,沉默寡言,情绪低落,产生痛苦和希望心理。

1.4 孤独、失落、怀旧型:老年人神经抑制高于兴奋。多表现为孤独,喜欢安静的环境。一些从领导岗位上离休的病人,从重要的岗位下来后,往往不适应,在心理上感到无所适从,有一种失落感。同时,人到老年多有怀旧心理,在感情上沉湎于往事,喜欢谈论过去的事业成就。

1.5 稳定型:大多的老年病人对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能持正确态度,较少出现恐惧、焦虑心理,情绪波动较小。

2 护理特点

2.1 心理护理:老年人自尊心强,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因此在做各项治疗和检查时,先将目的和意义告诉他们并征求他们的意见,不要直呼其名,用亲切、温和的语气,用尊称称呼病人,保护和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对性格开朗的病人坦诚地向本人或家属交代病情和治疗以引起重视。对恐惧紧张的病人,用婉转的方式、温和的语言,通过交流,给予心理上的安慰和病情解释,可通过有说服力的实例来减轻他们的恐惧反应。对抑郁、孤独心理的病人,要根据病人的特点把话说的恰到好处。对有怀旧心理的病人,在交谈中要注意心理共鸣,不能累、冷落或强行制止,更不能激惹而挫伤感情。

2.2 睡眠的护理:老年人易激动或睡前过度思考问题。同时对外界的光、声、冷、热等较敏感,身体的不适亦可影响睡眠,充足的睡眠能增强防御疾病的能力,因此,要为病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保证病人的睡眠。对有睡前服用镇静剂的病人给予镇静药。

2.3 密切观察病人的细微变化:由于老年人大脑反应迟钝,对疾病的体征反应不典型,基础病多,这就需要在巡视病房时,密切注意病人的每一细微变化,做到及时发现病情及时处置,防止病情恶化。

2.4 药疗的护理:老年人吸收、排泄能力差,易发生药物蓄积作用,可发生中毒症状。因此,用药亦小剂量或是成人的半量并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

老年护理的特点第8篇

关键词:老年病人  心理特点  护理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和医学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是目前多数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老年人是健康较脆弱的群体,不仅身体各器官老化、功能衰退,疾病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同时心理因素也是直接影响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老年人在住院期间,护士要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加强其心理护理,对病人恢复健康起着积极促进作用。作者对32例老年住院患者加强心理护理,收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1.1敏感的自尊

    人的价值感和自尊心紧密联系在一起。老年人具有较深的资历和阅历,喜欢周围的人恭顺他。可是一旦住院,处处受约束,当不甘“任人摆布”的心理与现实发生矛盾时,自尊会变得更加敏感和强烈,也极易受到伤害。

    1.2孤独感

    老年人因病住院,对周围的环境感到陌生,家人往往因工作、家庭等事情不能陪护,医护人员又不能时刻照顾在身边,情感脆弱的老年病人极易产生孤独感。

    1.3焦虑、猜疑和恐惧

    病人的焦虑主要来自身体不适、家庭因素、经济压力、医院环境等方面。恐惧主要来自疾病对生命的威胁。病人怕误诊、误治,怕检查、治疗及护理操作带来的不适。猜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影响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判断。老年人若长期处于此种不良的心理状态,会导致心理失衡,直接影响治疗,不利于身体康复。

    1.4退化表象

    (1)自我中心加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以一切事物和人际关系是否有利于自我存在为前提,常被指为自私自利;(2)依赖性加强:老年病人生活自理能力丧失或降低,需要别人的照顾,但过分依赖使老年人对自己能做的事也懒得去做,这种心理不利于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3)兴趣狭窄:只关心自己的身体,不仅对以往兴趣事物表现淡漠,更无增添新兴趣的动机;(4)强化角色:老年人往往在病情好转或接近痊愈时,仍然安于患者角色,小病大养,自信心减弱,不相信疗效,对原来担任的社会角色恐惧,不愿出院。

    2心理护理对策

    2.1创造良好的治疗和休养环境

    环境对老人心理活动的影响十分明显,因此护士要根据现有的住院条件,尽可能地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治疗和休养环境。在病房设置、病员安排、病房周边环境等方面,都要尽可能地使其安静、整洁、舒适、美观,尽量减少不良环境对患者的刺激。

    2.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成功的关键。护患关系建立的基础是护士对患者情况掌握的准确程度,护士在准确掌握患者的心理状况下,可以对症下药。在和患者接触的每一个环节,把握好交往的分寸和技巧,以融洽和患者的关系。患者一旦对护士产生信任感,护士即可通过言语、态度、表情和行为影响和感染患者,以改善患者的不良心态和行为。

    2.3疏导患者负性心理情绪

    (1)维护自尊,消除孤独感:热情接待新人院患者,做好人院介绍。耐心介绍医院、病区环境,介绍同病室病友及医护人员,使其尽快适应陌生环境。医护人员要理解并尊重老年人,称呼恰当,言语礼貌,行为端庄大方。对病人提出的合理要求应妥善解决,对一般无原则性问题尽量迁就,适当照顾他们固有的生活习惯。而对不能解决或违反原则的要求,要耐心地给予解释,说明原因,使其能够接受,避免产生抵触情绪,使其自尊心得到满足。

 为消除病人孤独感,护士应经常深入病房,对病人充分理解和同情,使病人视护士为亲人,宣泄内心的感受。与此同时,重视家庭支持的治疗作用。动员家人经常看望,对危重病人应以疾病康复为目的,留陪护且勿多人探视。护士可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在病区开展趣味不同的活动,分散病人注意力,消除孤独感,保持愉快的心态。

    (2)消除焦虑、恐惧和猜疑的情绪:护士首先要细心观察,了解病人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若因生活、经济上有困难,护士应尽量帮助解决或尽快与病人家属联系,给予妥善处理。若因病人对疾病本身不清楚,护士应进行细致的疾病宣教,讲解有关的科普知识,使其对疾病有所了解。在各种治疗、护理操作及检查前要做好解释工作讲解时应注意声音宏亮,语速宜慢,内容简明扼要,且根据病人的理解水平来讲解,使其尽量清楚。对一些特殊检查、治疗及用药后的反应、副作用,应事先向病人及家属讲清楚,消除其紧张情绪。在医疗保护制度允许的情况下,让病人及时了解检查结果,明确治疗与康复过程及方向。鼓励病人尽可能参与疾病的医疗决策活动。护士在病人面前要表现镇定从容、耐心、处事果断,语言上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也不应随意议论病人,以免病人猜疑。护士应多举一些好转或痊愈的病历,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危重病人及癌症患者需实行保护性医疗,但应与病人家属交代清楚。

老年护理的特点第9篇

【关键词】 老年患者;临床特点;心理护理

1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1 焦虑不安这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以首次住院的患者入院第一周最为明显。他们对自己所患何病,严重程度,何时才能治好等还不清楚,因此焦虑不安,表现为烦躁,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

1.2 孤独寂寞主要出现在住院时间较长缺少亲人陪护的病人。这类病人多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很少言语,其它病人亦不愿同其交往,加之很少有人前来探视,病人感到非常孤独,十分寂寞,表现为无所事是,情绪低沉,常常卧床等。

1.3 悲观消极人到老年自然就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这种脆弱的心理在患病后得到负性增强,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认为自己没用了,还要给别人增加负担,所以求治的主动性不强。

1.4 恐惧紧张 主要见于病情加重或癌症病人,认为病入膏盲,正向死亡靠近,与求生的本能形成强烈冲突,因此产生恐惧紧张。

1.5 疑病在老年病人中较为多见,此类病人多具有固执、吝啬、谨慎小心和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的性格特点。表现为过分关心自己的健康,如有一点不适,就怀疑自己是否患有何种疾病。

1.6 情绪不稳多见于具有易激惹,性格急躁,爱挑剔等特点的病人,对自身疾病所致的不适及稍不如意的事情都要发泄出来,对象常常是护士或陪护人员

1.7 过分依赖老年住院病人不同程度存在这一心理,但以依赖性较强和长期有人陪护的病人为明显。他们事事想让别人帮助,即使自己能做的也不想去做,完全适应了在别人的照料下生活,形成了依赖性,对康复十分不利。

2 心理护理

2.1 解释一支持一放松训练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的解释,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特殊情况除外如癌症患者等),指出焦虑不安产生的原因及不利影响,并进行放松训练(自我按摩,简易保健操等)。患者均能接纳护士的意见,在较短的时间里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睡眠及饮食状况会有明显改善。

2.2 建立与病友进行感情交流的渠道这类病人虽表面沉寂,但内心情感丰富。在护理上要主动与病人接触,交流思想,首先成为病人交往的对象,然后帮助病人与其它病友建立交流的通道,还可引导病人参加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如读书、下棋、打太极拳等。

2.3 关心一支持一鼓励病人这一心理产生的基础是不敢面对现实,其实是一种逃避行为。针对这种情况要取得家属的配合,主动关心病人,使病人认识到亲人们爱他(她),盼望他(她)能早日康复,讲解主动配合治疗的意义,在精神上要首先战胜自己。对病人每一点认识的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应该指出的是,家属的关心与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2.4 给予更多的同情与周到的护理言行要谨慎,不要让病人感觉到病情危重,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同时向病人讲明病情波动是常见的,可以减轻恐惧心理

2.5有充分依据的适度保证一疏导一解释我们采用疏导的方法,耐心说理开导,达到有效沟通,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威力,诱导鼓励患者,使其提高机体对情感刺激的耐受性,以促使脏腑功能的协调,有利于疾病早日康复。

2.6 对病人要理解,宽容和忍让,同时进行开导,给以周到的服务去感动病人,使其改变态度。

2.7 向病人讲解活动的重要性,鼓励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减少不必要的帮助,根据病情制定每日活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