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专升本经济管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31 15:13:48

专升本经济管理

专升本经济管理第1篇

考号姓名学院班级成绩录取学校录取专业011104300009段入旖财经商贸学院13级会计3班260红河学院财务管理011104300007戚梦婷财经商贸学院13级会计10班281红河学院财务管理011201060007黄露冰清人文艺术学院11级五年制英语班312昆明学院英语(师范类)011209060034戴立洋人文艺术学院13级学前教育1班284昆明学院学前教育(师范类)011242050006晏俊文人文艺术学院13级环境艺术设计班188昆明学院环境设计011271080013孟子琪工程学院11级五年制造价2班229昆明学院土木工程011204010010熊晋财经商贸学院13级会计14班249昆明学院财务管理011202070025邱艳人文艺术学院13级文秘新闻播音班258昆明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类)010466140011常爱笛康复与护理学院13级药学1班258昆明医科大学药学010304190039姚抒含财经商贸学院13级会计7班307西南林大会计学010342030028李雯人文艺术学院13级室内设计1班189西南林大环境设计011604040046杨智文财经商贸学院13级金融与证券班300玉溪师范学院财务管理011609030026王菲娅人文艺术学院13级学前教育4班276玉溪师范学院学前教育011604040047罗正萍财经商贸学院13级会计2班256玉溪师范学院财务管理011604040051阿雪莲财经商贸学院13级会计1班340玉溪师范学院财务管理011609030023邹文君人文艺术学院13级学前教育4班273玉溪师范学院学前教育011609030021袁鸿玉人文艺术学院13级学前教育4班315玉溪师范学院学前教育011604040048李婷财经商贸学院13级会计11班302玉溪师范学院财务管理011609030020万雪娇人文艺术学院13级学前教育3班269玉溪师范学院学前教育010604110252李晨曦财经商贸学院13级会计2班351云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010604110248刘欢财经商贸学院13级会计3班341云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012504310076可佳财经商贸学院13级会计1班318云南财经大学会计学012504310069杨生鹏财经商贸学院13级会计3班317云南财经大学会计学012504310074陈瑶财经商贸学院2013级会计1班315云南财经大学会计学012504310072王清瑶财经商贸学院2013级会计4班308云南财经大学会计学012504310070蒋若钰财经商贸学院13级会计10班294云南财经大学会计学012504310075陈琳财经商贸学院2013级会计1班285云南财经大学会计学012504310080龚贤俊财经商贸学院13级会计4班281云南财经大学会计学012504310077王雷财经商贸学院13级会计4班275云南财经大学会计学012504310073蔡雨晗财经商贸学院13级会计10班267云南财经大学会计学012504320035孙立财经商贸学院13级财务管理3班249云南财经大学财务管理012504330010李世军财经商贸学院13级会计13班264云南财经大学工程管理012504350017龚垠裴财经商贸学院13级会计5班290云南财经大学市场营销012504340010陈晨财经商贸学院13级会计3班346云南财经大学电子商务011904050014范莹莹财经商贸学院13级会计12班287云南大学滇池学院财务管理011902100015江福昱人文艺术学院13级文秘新闻播音班285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汉语言文学011904210014吴梦圆财经商贸学院13级会计1班293云南大学滇池学院会计学011904210009艾琦钦财经商贸学院13级会计15班279云南大学滇池学院会计学011904120004何智浩财经商贸学院13级经济管理3班258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工商管理011904210010李玥财经商贸学院2013级会计8班295云南大学滇池学院会计学011904210008张蓓财经商贸学院13级会计10班275云南大学滇池学院会计学011904050015王雄峰财经商贸学院13级会计12班251云南大学滇池学院财务管理011902100013刘丽芸人文艺术学院13级文秘新闻播音班245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汉语言文学011904210006魏佳财经商贸学院13级会计14班317云南大学滇池学院会计学011904210012李云霄财经商贸学院13级会计5班

专升本经济管理第2篇

关键词:园林景观工程;成本控制;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TU986.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园林景观工程企业存在成本管理粗放,忽视施工过程成本控制的问题,这使得很多企业蒙受了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也使得园林景观工程的经济效益难以得到提升。对于企业来说,通过科学的成本控制管理,提供高质量、短周期、低造价的园林景观产品能够使企业的信誉得到有效的提升,也能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对于园林景观企业来说,实施成本控制要求企业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工程直接成本、管理成本和其他间接成本进行超前预测、计划、控制、分析以及核算,从而保证成本控制目标得以顺利实现,最终实现项目工程经济效益的提升。综上所述,对园林景观工程经济效益提升的相关策略进行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二、园林景观工程经济效益综述

(一)园林景观工程成本构成

一般来说,园林景观工程的成本主要由直接成本、管理成本和其他间接成本构成。直接成本主要包含施工过程中的材料费、绿化苗木购买费、人工费、机械台班费等;管理成本主要包含施工过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费用、项目行政管理费用、日常办公费用等;间接成本主要包含工程保修费用、排污费用、差旅费用、施工人员培训费用等。

(二)园林景观工程经济效益提升方法概述

对园林景观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提升主要通过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案,以有效控制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各项直接成本费用、管理成本费用和间接成本费用而实现。例如,通过内部招投标模式,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对项目施工现场的各个环节进行标准化监控,堵塞支出浪费环节,加强生产管理,控制人力物力成本等。

三、提升园林景观工程经济效益的具体措施

(一)施工准备阶段

1、构建科学合理的成本管控机制

为了使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在工程项目开工前,制定科学合理的成本管控机制显得十分必要。具体来说,施工企业应根据园林景观工程项目的具体要求,构建起一套切实可行的开源节流的成本管理体制,例如,编制合理的项目成本管理目标表,包含《工程数量复核表》、《工程单价分析表》、《工程两算对比表》、《综合管理费分析表》等,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措施。此外,还可引入信息化的管理手段为工程项目构建专业、合理的成本管控机制。在施工过程中,将相应的机制落实到施工的各个环节中,并对施工人员的成本控制水平、能力进行科学的绩效考核,从而为项目经济效益的提升奠定基础。

2、进行施工图纸会审工作

在工程开始之前,组织专家对设计方提供的施工图纸进行认真的会审能够有效提升施工的经济效益。一方面,设计方人员提供的施工图纸方案与实际的施工要求可能存在偏差,如一味按照施工图纸进行项目施工,有可能会出现实际与图纸不相符的情况,从而提升项目方案反复校验的风险,最终导致工期贻误,带来相应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专家能够为施工图纸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设性意见,而这些意见对工程项目成本的控制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应。因此,在项目施工前组织专家对施工图纸进行优化会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设立专门的项目成本管理部门

在工程项目实施前,施工企业应设立专门的项目成本管理部门,用以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成本进行专业控制。一方面,该部门内应配备专业的预决算管理人员、材料费用分析人员、采购员等专门的成本控制人员,并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权力,使他们在施工过程中发挥各自的成本控制作用。另一方面,项目成本管理部门的工作流程应落实在工程实施的各个环节中,以实现对工程直接成本、管理成本、质量成本、资金成本等的有效控制,从而为整个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提升给予充分保障。

(二)项目实施阶段

1、合理配置施工设备,控制机械台班费支出

目前,机械施工设备已逐渐成为园林景观工程施工中的必备器械。例如,挖掘机、装卸机、吊车、叉车等机械设备在园林景观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合理控制机械设备的支出费用是提升工程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笔者认为可采用以下策略:

第一,根据工程需求,选择合理的机械型号。大多数机械设备进场是按照半个台班的价格起价,因此,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预决算员应计算好相应的工程施工量,选择合理的机械型号,使得项目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第二,选择专业人员负责施工作业。在施工过程中,应保证应用专业人员操作机械设备,保证连续作业,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避免返工、废工导致的成本支出损失。

2、控制施工材料支出,降低材料成本

园林景观工程的施工材料主要包含相应的苗木和植株幼苗。对施工材料进行成本控制也是有效提升工程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一方面,施工方在购买苗木材料前,应根据施工量进行准确计算,防止过剩;另一方面,应指派专业人员购买高质量的植株苗木,保证栽种的一次成活率,避免死株、问题植株给工程项目带来的经济损失。此外,应对苗木进行集中管理,在施工中按需分配,在施工结束后要派专人统一收回保管,避免随意掩埋造成的浪费损失。

3、优化景观栽种工艺,有效提升经济效益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工艺技术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景观栽种工艺,已达到项目栽种最优化的目的。例如,在园林施工路基开挖时,遇到地基状况较好的地段可对挖掘深度进行合理调整,减少边坡开挖量,从而缩减施工时间,降低功耗成本。种植苗木时,应根据当地土质的实际情况对树穴的大小和移土量进行合理调整,以此有效控制成本支出,提升项目的经济效益。

结论

“加强成本控制,提升工程经济效益”已成为现代园林景观工程企业施工中最为关注的焦点和共识,同时也是园林景观环境、审美效应最大化的前提保证。因此,园林景观设计和施工人员应将成本控制的理念落实在工程实施的各个环节,从而保证工程经济效益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专升本经济管理第3篇

关键词:高校教育;经济管理;教学创新;实验教学;网络平台

随着现代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经济管理学科的教学出现了新特征和新问题,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构建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实现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满足现代社会对于经济管理人才的要求重要路径[1]。在经济管理学科教学实践中,由于缺乏正确的理念指引与教学方式,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整改升级。

1.经济管理学科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的特点

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具有诸多特点,是开展创新教学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是开展学科研究、人才培养、教学创新的重要场所。与传统实验教学平台,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具有很多新特点,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经济管理学科与互联网技术出现了深度融合,整个网络社会出现了高度的开放性和融合性特征,基于此,开展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对于提升高校经济管理学科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自身来说,要建设高水准的实验教学平台,必须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入手。在硬件方面,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要具备一般实验室的器材和设备,包括基本的计算机和网络通信等设备[2]。在软件方面,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要整合多种信息系统和计算机运行软件,包括电子商务模拟软件、国际贸易模拟软件、物流管理软件等等。通过整合利用软件和硬件资源,可以有效提升高校经济管理学科教学水平,提升高校经济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进而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

2.经济管理学实验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教学实践来看,高校经济管理学科一般都采取学分制和选课制结合的教学的方式,一方面保证学生学到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同时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让学生自由选取适合自己的专业学科。在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实验平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生提升自身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但是,在实践教学中,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平台利用效率较低,并且利用程度不够灵活,无法满足现代教学需求。在传统的实验平台模式下,为学生所利用的教学资源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方面学生必须要在实验基地内才能进行实验操作,另一方面,学生使用实验室也要受到时间的限制。近年来,我国经济管理专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传统知识开始与网络知识呈现出深度融合的状态,强化提升互联网教学水平,是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是,与现在正在大力建设的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相比,传统教学模式明显缺乏灵活性和科学性。此外,很多高校经济管理学科的实验平台缺乏开放性,无法实现数据和软件的动态更新,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对于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互联网时代,由于知识更新换代速度很快,传统的知识很容易就被现代经济形势所淘汰,因此,构建动态化的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对于提升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构建经济管理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的必要性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现代高校教育体系也在进行深刻改革。毋庸置疑,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构建一个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对于提升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提升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建设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可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瓶颈,实现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突破固有的时间和空间界限,实现教学水平的有效提升[3]。从学科本质来看,经济管理专业具有极强的专业性,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同时对于人才的专业应用能力要求也比较高,构建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刚好可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于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通过运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运用教学资源,提升自身综合水平,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4.经济管理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的建设思路

从平台本身来看,高校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包括服务器、网络系统和应用终端等组成部分,其中服务器是核心部分,应用终端则是学生参与平台运营的重要切口。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方面,要注重创新性和教学性,提升教学软件的使用价值,既要与现代知识对接,同时也要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4]。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构建上,既要考虑教学实际情况,同时也要与现代企业对接,为学生营造真实的职业训练机会,提升教学专业化程度。在平台建设过程中,还要注重与学生端口对接,提升平台的实用性,提高综合教学水平。从目前高校网络建设实际情况来看,现代高校基本都实现了网络全覆盖,这也给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创造了基础性条件。在平台建设上,要坚持“实用为先”的平台建设思路,不管是在基础框架构建还是细节设计上,都要充分考虑实用性,进而提升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综合水平,发挥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的载体作用,让平台成为学生锻炼自身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充分发挥现代科技教学的优势,实现高校经济管理教学目标,适应现代高校专业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5.经济管理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的应用模式探究

5.1凸显平台开放性特征

在高校经济管理学科教学中,构建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要充分突出平台的“开放性”,通过平台的整合作用,将网络资源与学生现实生活进行有效对接。在使用平台的过程中,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进度和学习偏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注重把握教学进度[5]。教师在利用平台开展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实际要素,进行科学安排,合理进行课程规划与设计,安排学习内容,提升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在利用平台开展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导入个人信息,再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动态完成实验学习内容,提升实验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2注重平台利用的多样性

构建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要充分注重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在传统的高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平台中,普遍存在教学模式单一和枯燥的问题,很多学生比较抵触利用实验平台开展学习,缺乏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创设和应用过程中,教师要整合融入多种教学要素,提升实验教学的丰富性和层次性,举例来说,电子沙盘等都是比较常用的经济管理实践演练工具,通过有效整合这些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可以提高高校经济管理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的利用效率,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升教学实际效果。

5.3科学构建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在利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开展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时候,要科学构建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师一般都是通过分数来简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下,教师要改进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提升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科学合理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释放学生学习动力与活力,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参与到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中来,通过学生的参与来推进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实现平台综合建设水平的提升。

5.4注重软件与硬件之间的衔接与搭配

作为一个教学综合体,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具有一定的复合型,体现出软件设施与硬件设备之间的有机融合,通过软件和硬件的搭配,可以有效提升教学实际效果[6]。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与教学实践中,既要投入资金,更新基础设施,提升硬件层次,同时要注重软件开发,提高软件与教学的适配性,提高教学效果。

6.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经济管理学科教学过程当中,创新开展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及实践水平,促进学科整体水平的提升。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实践中,仍存在诸多不足,亟待整改提升,作为高校经济管理教学工作者,要创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充分释放学生发展活力,为学生打造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实现现代高等教育目标,提升经济管理人才综合竞争实力。

作者:姜少慧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冯研,赵芝彬.创建“世界大学城”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平台[J].中国市场,2014(31):187-188.

[2]陈芝旭,陈森,魏婧等.基于网络平台的虚拟购物研究与实践[J].商业经济,2013(11):83-84,118.

[3]于慧静.浅谈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措施[J].现代营销,2015,(1):68-68.

[4]侯赟慧,杨琛珠.网络平台商务生态系统商业模式选择策略研究[J].软科学,2015,29(11):30-34.

专升本经济管理第4篇

一、煤炭地质行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切实有效的经营理念。经营理念是一个行业共同的信念和追求的经营目标,有效的经营理念是增强行业影响力与竞争力的重要保障。煤炭地质行业大多思想不够解放,经营理念较为陈旧,深化改革力度不够,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第二,成本管理意识不强。往往简单地把项目成本管理交给财务部门去完成,没有明确各部门在成本管理中的职责,也未能充分发挥各相关部门之间的配合与联动作用,在成本管理方面没有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第三,资质管理有待于加强。资质作为地勘单位业务开展的敲门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更好地使用与管理资质将有助于地勘单位承揽业务,提高经济运行实力。第四,人力资源管理不足。地勘单位面临着加快转型升级的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十分缺乏,特别是专业领军人才、新兴人才更为缺乏,人才结构比例不够合理,人才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激励机制不够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第五,缺乏对经济管理工作的分析与研究。地勘系统特别是下属的各院、地质队的大多管理岗位都是由专业技术人员兼任的,研究经济管理的时间与精力有限,往往凭经验办事,致使经济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对先进管理经验的学习和对经济管理工作的分析和研究。

二、解决煤炭地质行业经济管理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专升本经济管理第5篇

【关键词】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基地;教学方法

为了丰富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高校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现阶段,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模式已经在各大高校逐渐开展起来。从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上看,大学教育急需打破知识壁垒,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实验基地的创建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如何创建合理、科学的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基地成为高效管理者共同思考的问题。

一、创建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基地的意义

(一)给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机会

经济管理专业是一门交叉性非常强的学科,它涉及的内容非常广。学生不仅要学习基础的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获得更多实践机会。经济与管理专业对实践要求非常高,如果学生仅仅只掌握理论知识,而不懂得如何具体操作,仍然无法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高要求。由于经济管理专业具备一些特殊性质,它对学生实践性的要求与其他专业的实践性要求存在很大差异。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操作过程较为复杂,它并不是固定的操作模式,而是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随机应变。学生长期在学校接受理论知识的学习,无法了解经济管理中的实际操作,且不能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只有通过创建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基地,学生的实践机会才能够得到增加。很多高校将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大大提升了教学质量,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得到有效提升。

(二)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

目前,很多高校都为相关专业设置了专门的实验室,且购买了很多实验仪器,充实了教育内容。通过创建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基地,有利于使各类专业的实践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软、硬件资源也会得到整合,教学方式变得更简单,教师工作量大大降低,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基地是一个十分开放的教学平台,它有利于保护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确保实践组织方式的合理化。

(三)教育手段变得多元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量变大,同时对人才的专业素质也提出了相关要求,通过创建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基地,有利于建立多元化的教育模式,使实验项目、模拟、竞赛集于一体,实现教学手段的多元化,以此达到教学目的。除此之外,还可以使学生的动手能力、业务处理能力、系统操作能力得到提升。未来社会的竞争将会演变得更加激烈,只有通过创建经济管理实验基地,才能够实现教学方式的多元化,促使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提升,让他们能够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二、经济管理实验基地的教学模式构建

(一)强化综合素质教育

实践教学基地的创建不仅仅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多实践机会,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且也需要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创造能力,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学校在教育方面一定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尽早实现这一目的,且可以促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有更多自己思考和自由发挥的空间,在实验设计、实验内容上,老师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尝试设计。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不能单纯听从老师的教学指令,而是需要自己去独立思索,与老师探讨该如何完成整个实验过程。老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他们要学会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拓宽自身的知识面,这样才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加强专业技能教育

经济管理的一门专业涉及内容广,知识组成结构相当复杂的学科,学生除了要学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外,同时还要从实践中获取更多知识,因此,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有效提高他们的专业操作技能,学校可以采用模拟法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购买在教学过程中可能用到的模拟教学数据库,给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通过采用这种教育模式能够实现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一旦得到提高,便能够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压力,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三)强化综合实践能力教育

经济与管理专业对实践性的要求非常高,因此,强化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教育非常有必要。通过创建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基地,学校可以为学生组织和策划寒、暑假的实践活动,还可以通过开展相关的社团竞赛,使学生从中得到实践锻炼,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此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与老师间的交流,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也能够使综合实践能力教育得到强化。

三、经济管理实验基地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实验教学的重点内容就是使学生能够将创新性与专业性融于一体。教学方式可以根据专业性质进行选择。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学生需要更多机会投入于实践中,才能够彻底了解该项专业所需具备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必须具备创新意识,未来社会对创新要求很高,因此,学生要从实践中充分提升自己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自身创造力。

(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学生专业技能得到提升是创建一流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基地的主要目的,学校可以建立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引入新型教学设备,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其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学校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时就应该建立相应的发展计划。要想实现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首先必须高老师的专业技能,可邀请著名的相关教授或专家来学校开展讲座,促进师生间的共同进步。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开展与之相关的竞赛,使学生在竞争中获得自我认可,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通过创建一流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基地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本文首先阐述了创建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基地的意义,分析了实践基地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方法,便于培养出更多创新型人才,使学生尽早适应未来的社会的激烈竞争,并且能够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赢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公广,刘永萍,谢军.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2)

[2]梁,李勇,陆蔚群.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管理与评价体系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8)

专升本经济管理第6篇

关键词:应用型 财务管理 专升本 专业建设

一、引言

专升本是指应届专科毕业生,进人普通高等院校进行两年的全日制脱产学习,达到本科毕业水平并授予学士学位的一种普通高等教育方式。专升本的学生入学后,与原有的全日制本科生相比,主要的差距在于基础课程方面,尽管专升本的学生都是专科学校的优秀学生,但其基础知识有待拓展、深化。而财务管理本科教育强调的是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应用型培养方式。从专业知识的广度来看,财务管理本科与专科的课程设置就有很大的不同,财务管理本科专业除了本身的专业课如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金融等课程以外,还开设了统计学、资产评估、企业管理、计算机等相关课程,而专科院校虽然财务管理类的课程存在,但是缺乏系统性,范围较窄。从专业知识的厚度来看,专科院校和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选用的教材就有较大的差异。本文通过对专升本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分析,针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复合型、应用型经营管理人才的目标,寻求专升本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策略。为地方院校专升本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提供参考略尽绵薄之力。

二、专升本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人才的培养质量,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高校办学中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对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过程的实施具有决定性作用。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进行分层定位与细分。研究企业财务管理岗位设置情况,掌握不同岗位对素质和能力的需求。虽然经过不断建设,但专升本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完善,人才培养的目标与社会要求还有差距,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目标还不协调,教育模式还不能满足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等。专业教育就必须以动态的观点,与社会发展同步,不断修订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专业发展规律和上海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广泛吸收现代教育与人才培养理念,以优化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促进教学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详细分析国内知名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现状,了解新形势下社会对“理财”方面的知识结构、能力与素质要求的变化,明确地区经济的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需要。对专业进行改革,在实践中探索发展,形成具有前瞻性、可行性和动态更新性的改革与建设方案。认真分析我校财务管理专业与其他院校的异同,充分考虑当前上海地区外向型企业人才供需的现状以及本专业面向上海地区外向型企业的特点,围绕培养目标在教学计划中设置若干个课程群。课程群设置的原则是以够用为度、开设时间前后有序、内容衔接有机整合、明确目标、理论与实践合理匹配、学生的素质逐次提高。

(二)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 培养目标由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内涵所组成。培养目标应符合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要求。专升本本科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具有文献检索科研能力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复合型、应用型经营管理人才。本专学生主要学习财务、金融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财务、金融管理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财务、金融问题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财务与金融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财务、金融管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沟通、信息获取以及分析和解决财务、金融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熟悉我国有关财务、金融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专升本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知识与能力的衔接错位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除了本身的专业课如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会计学、金融学等课程以外,还开设了统计学、资产评估、企业管理、计算机等相关课程。专科院校虽然财务管理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不缺,但相关专业课的范围较窄。就专业知识的厚度来看,专科院校和本科院校专业教学单就选用的教材就有较大的差异,财务管理专科的要求较本科低。我们深入上海的企事业单位,研究现实需要及未来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如作为财务管理人员应该具有比较丰富的金融知识,对外向型经济组织还要求掌握国际资本市场运作的知识与能力。我们教学的内容更多是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的培养比较欠缺。要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增强其社会实践经验与能力,可以将教师安排到企业中去,及时掌握最新的理财业务,可以分期分批,联系不同业务类型的企业,接触有代表性的经济事项,通过实践操作,掌握事项的处理程序、方法,搜集实物资料,编制教学案例,总结规律,找到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课程体系设置简单化 普通本科生的培养是以社会的整体需求为目标,强调基础、着眼未来;而专升本教育则希望培养目标与社会现实需求相一致,强调实用、着眼当前,这就意味着培养对象看似学历层次相当,但其培养目标及规格标准有所差别。目前专升本教育基本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大都向普通高等教育看齐,未办出专升本高等教育的特色。根据培养目标,本科生应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尽管专升本的学生在过去专科阶段的学习中也学过类似的基础理论及专业理论课程,但由于要求的广度和深度与本科不一样,基础较为薄弱,基础知识淡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形成主要是由大学课程设置与内容所决定。课程设置主要涉及能力结构与知识结构两个部分。能力结构由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专业能力、社会协调能力等几个部分组成。知识结构由专业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社会交际礼仪程序等知识构成。课程设置由管理学类、经济学类、人文社会科学类、各种知识讲座、课程实验、毕业实习与论文等内容创新与实践知识课程所构成。能力是基础、课程是过程、知识是结果,结果指导实践,能力得到提升,整个过程循环往复。学生培养过程的逻辑起点应该是能力,而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如何将知识转变为能力就需要通过实践程序,而实践这个程序在学校能否得到实现,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瓶颈。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目标正是将知识转变为能力,专升本的学生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但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论知识,我们的课程设置必须将落脚点放在这个节点上。

(三)实践与创新能力脱节 动手能力在专科教育的基础上加以深化,比如课程设置、实验资料、实验过程等论述。创新能力应该立足于大学本科教学的开放性、前瞻性。通过方法论、哲学、逻辑学等方面知识的掌握来实现。实践教学是本科教育的难点,现实情况是企

业很难接受学生实习,尤其是经济管理类的大学生,解决问题的手段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学校内部实验室,实验资料由教师根据授课内容结合学生培养目标编写,将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实在实验内容中。此种方式必然存在难以逾越的问题,那就是教师编制的实验资料和现实财务管理所面对的情况有很大的距离,这个距离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到实践中去搜集、整理、分析、设计实验资料。二是购买实验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三是可以到实践单位完成实践教学,但还是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实践单位的经济事项有些是很简单的、常规的,发生的频率、数量、种类、环境都是不均衡的。当实习单位忙于经济事项时候都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即使接受了学生实习,单位的指导人员也没有时间解决学生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学生根本就没有接触到单位的经济事项处理过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就不能得到落实。四是由学校与企业联合建立实验基地。这种方式的效果比较理想,但是需要企业与学校投入相应的人力、财力和时间,可以通过定时间、定指导教师、定实践岗位等方式,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四、专升本财务管理专业的建设策略

(一)无缝衔接、学分互认 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实现专科与本科无缝衔接,通过灵活选课,实现学分互认等方式,将专科教育与本科教育的知识结构有效结合,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实现财务管理专业的本科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制订要体现适应多样性、层次性、结构性、发展性的要求,教学计划的安排即课程设置要符合能力与知识结构的培养需要;教学内容整合不仅仅是内容的增减、更重要的是新知识、新观点的充实与传授;授课手段与方法的改进主要在于深化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声、光、电、语言、图形、甚至于模拟场景完成理论与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的多样性,主要是体现课程的特征与知识传授和掌握的相适应,可以采用笔试、答辩、实际操作、课程论文、报告等形式完成考核;实践与创新教育主要通过具有培养创新能力的课程、讲座、比赛、调研、科研训练、社会调查等形式完成,上述计划的落实都将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与巩固。

专升本后,学生的学习理念还有专科教育形成的观念,对本科阶段的理论教育存在厌烦或不能很好理解的现象。对待课程中的理论性知识普遍存在不能深入理解与掌握的难题。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合理设计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要包括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毕业时应该具备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框架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操作技能。可以参照本科教学计划的内容,设置专升本的教学计划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可以通过能力结构框架的内涵设置相应的课程,通过教学大纲规范其教学内容,针对不同课程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的门类可以丰富一些,尽量考虑专升本学生的基础知识与能力结构的现状,由此产生的重复设课,内容重叠等问题,可以通过灵活选课,学分互认的方式来解决。二是学分互认。专科阶段的学分通过认证可以作为本科阶段的相同课程的学分。认证的标准由学校根据课程的内容、考核的知识点、学生的学习成绩等因素制定。如课程的名称相同、教学大纲的内容及知识点相同或基本相同、考核方式相同,成绩在一定标准之上、教材内容相同或基本相同等,都可以作为互认学分的标准。这样一方面解决了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又可以解决学生重复学习的问题。但是学分互认还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如果互认的学分过多,是否会给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为了解决该问题可以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可以互认的学分不超过应数额,或者规定学生必须选学其他课程完成相应的学分(比如选修互认学分的1/2)。这就是在前面论述教学计划时,为什么要设置比较丰富的课程体系的原因了。

(二)课程设置优化 专升本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应按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充分考虑学生来源、基础课程的掌握程度、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高能力的培养方式,对其重新设计,不能照搬普通本科课程体系,更不能简单地在本科课程体系上加减,而应针对专升本学生的特点,强化基础理论、深化专业教育、加强实践教育,使每―个财务管理专业专升本学生都能在高等院校得到进一步深造。(1)强化基础理论。基础理论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如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统计学,这些课程有些在专科已经学过,但深度和广度与本科培养目标要求相差甚远。另外,增加金融学、企业经营管理、经济法等专业基础课的选修。增加学生对专业的拓展能力,注重理论的提升。(2)深化专业特色教育。对于专科阶段非财务管理专业的专升本学生要做到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可以实行非专业补课制。凡不是本专业的学生进^本专业后必勿以第一学期开始,补修专科期间两门至五门的专业核心课,补课不全不准毕业。要督促学生尽快掌握专科基础知识,边补课边学习新内容,这便起到很好的衔接作用。(3)加强实践教育。财务管理实践课程内容的设计一定要体现财务管理学科的知识结构,要在确保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使理财实践教学真正起到课堂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深化作用。实践课程体系应包括财务管理案例分析、ERP沙盘模拟对抗、毕业论文等实践课程。

(三)整合内容、模块教学 课程内容合理划分为不同模块,模块的知识点要明确,授课方式方法要符合内容的要求、模块具有内在知识与能力的逻辑统一,知识传授模块与能力培养模块实现有机统一。要求对知识模块的构成做科学的研究,做到数量合理,做到内容与功能同一或相似,如财务管理知识传授与能力结构掌握模块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课程及内容: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跨国公司财务等,该课程群的能力培养目标主要围绕学生理财能力的塑造,但该课程群知识的传授是有其先决条件的,只有在线修课程结束后才能讲授和掌握,关于课程群的设置存在先后问题,教学计划的整体课程设置依然存在这个问题。所以要求在整合教学内容时,主要解决课程内容的重复与顺序倒置,在整合过程中需要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找到该课程对培养目标实现的作用,即课程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功效。在模块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模块的整体功能全面掌握,在知识点与面的传授中,既要做好理论的深化与拓展,又要做好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完备与提高。深化与拓展、完备与提高都要求授课主体与客体在知识的讲授、能力的培养中发挥主动性与能动性,做到知识内容的前瞻性与实践性有机结合,做到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落实。

(四)地方特色、凸现能力 上海是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区域发展的龙头,具有外向型经济的特征。基于这种人才需求的状况,我校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教育院校,确定培养目标是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未来,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及时修订培养目标,制定正确教学计划,科学规划教学内容,凸显实践能力培养,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财务信息处理能力是当今财务人员能力结构中不可或缺的,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目标体系中的一个部分。财政部2006年《企业财务通则》首次引入信息管理概念。指出企业可以结合经营特点,优化业务流程,建立财务和业务一体化的信息处理系统,逐步实现财务、业务

相关信息一次性处理和实时共享。并指出企业应当逐步创造条件,实行统筹企业资源计划,全面整合和规范财务、业务流程,对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一体化管理和集成运作。这一系列有关企业系统和会计系统同步运作的设想,突出了企业财务与业务的一体化,进而强调了企业业务流程与会计业务流程的统一。从技术集成的层面上看,我国财务系统已初步完成信息集成,即实现接口层次的应用和系统间数据的转换与传输,较为成功地实现了数据复制、数据联盟以及接口集成。在此基础上,多数企业进入了过程的集成阶段,即通过企业应用集成技术完成后台理财过程的信息化、自动化。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课程内容应突出金融知识。现代财务管理的发展是以金融学为理论基础的,随着上海经济融入世界一体化经济体系,未来的理财工作将与金融市场密不可分,无论筹资、投资、资本运作都离不开金融市场,所以我们应该在课程设置时,考虑在专业课中设置更多金融学知识与能力的课程。

(五)创新教育、灵活多样 创新教育具有现实性、重要性、可行性。财务管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有知识、有能力、高素质的理财人才。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环境,衡量本科教育质量的水平,并不仅仅局限于学生掌握了多少理财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否在各种情况下随机应变,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是否具有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组织教学中,必须贯彻素质教育原则。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富有创造力地吸收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应当在授课过程中关注社会经济热点,变静止的教育观为动态的教育观,找准所教学科的切入点,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学生的学科入门指导开始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同时紧跟学术和实业前沿来构建动态的专业框架,通过支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资格考试来夯实就业基础,通过竞赛教育,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高校每年举行的“希望杯”、“挑战杯”、“财会信息化”等竞赛,一方面检验各大学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为优秀本科生提供施展才智的舞台。在这些竞赛中,优秀本科生的知识结构得以整合、优化,理论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提升。竞赛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积极组织参赛,精心准备竞赛,已经成为扩充教学内容,培养本科生团队精神的重要教学内容。为本科生指派专业指导教师,建立“零距离育人”的导师制,确立“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的教育教学理念,加强师生交流。促进教学相长,深化教学改革。本科生导师全程负责学生科研、毕业论文、毕业实习、就业,实施零距离指导。

专升本经济管理第7篇

工商管理类专业是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应用性学科专业,结合国家教育部关于应用技术型本科大学转型的要求,该类专业如何由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转变,探索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以楚雄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为例,在深入理解应用型本科人才内涵的基础上,从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入“产教融合”思路强化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工商管理类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

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应用能力培养

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培养对推动一定时期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基于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背景,对高等教育中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研究是一项有应用价值的理论研究。在国家教育部关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战略推动下,楚雄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研究中,经过十多年的实践与探索,通过开展研究提升教师的应用能力,从人才培养方案、教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实习、专业技能训练、参加全国大学生学科竞赛等方面入手,突出问题引入、案例分析的应用型教材的编写和研究、突出应用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突出学生技能的提升,在促进了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同时,完成了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内涵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新常态环境下,概括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三大特点:“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此背景下,劳动者素质优化、岗位创新能量聚集等高端要素成本上升,新常态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以下挑战:如何适应新经济增长方式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学资源如何满足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党的十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等要求。因此,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也就在培养模式、培养方式、培养过程、课程体系、教学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新的内涵定义。新常态经济环境下,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应符合国家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目标要求。坚持以服务地方、满足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强化应用性、地方性、重特色的学生培养内涵。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其办学目标应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中能准确把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能融入地方经济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据统计,目前发达国家人才需求结构情况为:科研人才5%,研究设计人才30%,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人才65%。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对基层应用型人才需求比例增大。地方本科院校应主动适应本地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培养经济管理、经营服务等基层一线工作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为重点,培养出能到基层、企业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人才。同时,新常态下地方院校在专业建设中要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的转型升级需求,积极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科研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中产业升级及经济创新发挥重要作用。另外,地方本科院校应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现状及需求,根据学校实际,深入研究,优化资源配置并创新发展,体现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特色,通过办学特色提升学校及专业办学影响力,同时促进专业建设的发展。

2.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新常态下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既要重基础又要有特长,能与地方社会文化相互融合,要求学生具备一专多能型的专业知识结构、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一定的职业素质与执业能力、切实可行的就业取向及踏实的工作作风。但是由于现行的地方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

2.1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与现实人才需求有差距

许多地方院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人才培养目标基本与教育部颁布的专业介绍中各专业培养目标一致,国家的要求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理论的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工商管理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素质的高级工商管理专门人才。高素质、高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小微企业、公司的现实人才需求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差距。

2.2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不足

地方院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虽然有着高层次学历结构,有较高的专业知识素养及科学研究能力,但是缺乏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发展中所需的工商管理实战经历及经验。国务院关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要求中提出需要地方本科院校建设高素质“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从而明确了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需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并重的教师队伍。

2.3未明确产教融合的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思路

地方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传统教学过程中,大都未能紧密联系企业和生产管理一线进行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没有充分利用好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许多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的专业教育实际上仅停留在行业教育或岗位教育层次,无论在教育基本理念的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设置以及课程结构体系等方面,都未体现出产教融合的培养思路,使得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片面单一,能力不强,素质不高。导致地方经济实体对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满意度普遍偏低,在校学生对学校现状满意度也偏低,随着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对高等教育形成的挑战,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需求趋向多样化。因此,迫切需要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培养应引入产学研一体化培养的思路,尽快为地方经济主体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3.楚雄师范学院经管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楚雄师范学院是云南省的一所地方本科院校,经济与管理学院是该校唯一一个完全非师范性质的学院,拥有5个工商管理类的本科专业。在近20年的发展历程中,随着社会经济运行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经管学院在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特色建设中,适应服务对象的需要,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适应企业内部管理和市场外部特征的变化及其带来的挑战,不断进行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探讨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准确地进行学院的科学定位,让培养的学生能全面深度的融入区域发展、产业升级、城镇建设和社会管理。为工商管理类学生培养的方向和目标提供理论依据,提出工商管理类学生在就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改进对策和建议。

3.1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及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经管学院在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完善中,突出了以学科建设为基础,注重应用性的特点,明确了在专业基本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强化对学生应用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能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懂得经济、法律和管理的基础知识,有较好的外语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力,能在工商企业各职能部门从事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并具有一定实务性研究和创新以及创业能力的应用型经营管理人才。在此定位下,明确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思路是: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导,以实施动态的模块化教学为基本手段,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有效促进了经管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培养质量的提高。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工商管理类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需要与之匹配的师资队伍作为强有力的支撑。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双能型”教师才能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经管学院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充分认识到实践能力培养的地位与作用,不断完善教师培养及培训体系。积极调动全体教师投入实践教学改革,鼓励教师参与工商管理类职业资格培训并获取相关资格证书,并鼓励深入当地各级各类行政管理及企事业单位开展科研立项、管理咨询、挂职锻炼、业务培训服务等各项实践研究活动,以此促进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高,丰富和完善实践教学活动内容,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培养的质量。同时按照教育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改革思路,经管学院也通过“引进来”的方式,聘请校外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一批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际工作经验的经营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通过讲座、培训等方式指导青年教师和学生直接获取专业实践知识,促进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

3.3引入“产教融合”的思路促进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推行“产教融合、产学研一体化”的高校教育改革思路,是地方本科院校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变化的一条重要路径。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思路可以有效地促进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职业、沟通、就业竞争等能力的提升。楚雄师范学院经管学院在学生应用能力培养过程中,积极对接地方行政事业和企业的各种生产经营、管理一线的实践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好学校与行政事业、企业两类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十多年来与地方十多家行政事业、企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了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实习实训基地,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实现三方共赢。一方面为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搭建了很好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课余、假期、实习期都可以直接到实习实训基地参与实践学习,有利于学生理论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知识面的拓展、自身发展潜力的挖掘、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生给实习实训单位带去活力因素和积极的创新创造精神。同时学校与实习实训单位的合作中,可以完成相关科研项目的合作应用,既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也真正实现了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目的。经管学院在此期间,与楚雄州政府、楚雄州供销合作社合作完成了《楚雄州固基发展战略研究》、《楚雄州农村现代商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与研究》等研究项目,项目成果在楚雄州推广应用并取得很好社会和经济效益;通过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经管学院师生还为楚雄市文化系统开发了“楚雄市文化市场管理系统”,使楚雄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文化市场的信息化管理,该系统至今一直在使用并由学院师生进行使用维护;另外还有很多学院师生与实习实训基地间基于产学研合作完成的各级各类教学科研项目,均能有效应用于地方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这些合作成果也能实现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教学的反哺,如丰富了教学案例的撰写和应用,促进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3.4优化课程体系设置促进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按照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应深化体现行业企业发展、管理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经济建设要求的课程体系改革。根据工商管理相关职业资格及学生就业需求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按照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要求结合的原则,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践课,形成突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群或课程模块。经管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中打破了传统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三段式的课程模式,设置了专门培养学生创业、创新实践应用能力的课程模块,该模块以必修课占较大比例的学分,同时强化其实践教学活动,设置时间从第一学期延续至最后一个学期,在充分利用校内外实验、实训、实习平台的基础上,建设和完善课程案例库,形成了“课堂理论教学———课余假期实习基地现场教学———实验实训和案例模拟与分析教学———学生自主性学习”四位一体的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课程教学体系模式。让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能力培养在四年八学期内持续完成,并不断强化实践教学模块。该课程体系的优化使得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在完成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能力掌握的基础上,近几年获得了包括注册会计师、会计师、助理会计师、电子商务师、网络工程师、营销经理人等上千份职业资格证书,并在全国大学生市场与分析大赛、全国高校校园财会知识大赛、全国大学生商务创新应用大赛、全国大学生金融投资模拟交易大赛等部级学科竞赛活动中多次获奖,就业率持续维持在95%以上。通过以上课程体系的优化,经管学院培养出具备一定特色和较强就业、创业竞争力,并具有后继发展能力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

综上所述,在中国经济新常态环境下,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特征,而地方高校在教育部转型发展的改革背景中,如何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提升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了拓宽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有效途径。楚雄师范学院经管学院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和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其他地方高校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张无畏 彭红丽 单位:楚雄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全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中需关注的几个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11(17):62—65.

[2]刘建准,王大海.工商管理类本科生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天中学刊,2010,25(5):139—140.

[3]梁莱歆.新形势下培养工商管理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途径探索[J],高教与经济,2010(2):8—11.

专升本经济管理第8篇

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使得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断激化,这时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也就成了最关键的问题,其间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工作是最重要的一项内容,这对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大现实意义。因此,分析市场经济下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工作,对我国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大促进作用。

关键词:

市场经济;建筑企业;成本管理

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建筑企业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建筑施工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成为建筑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建筑企业应不断改善发展现状,注重经济成本估算及其成本剖析工作,用最小的成本投资来获取更大的经济收益。本文分析了市场经济下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工作,并提出实用性应用策略。

一、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简述

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工作是建筑企业为了降低建筑产品构建成本,从而开展的各项管理工作,其间包括建筑成本的预估、计划、控制、核算、分析、考核等,这些工作的开展可让工作人员更加清晰的掌握施工中的各项工作,从而降低资源浪费以及成本损失。以最少的成本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这也是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建筑成本观管理工作涉及范围很大,其间关系到人、财、物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各项工作的关系也非常复杂,这时就要求建筑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科学有效,以有力可行的方式进行管理。

二、市场经济下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工作所存在的问题

1、建筑经济管理理念落后

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工作中,其相应的管理理念落后,管理缺乏一定的前瞻性,总是出现问题之后才处理,这使得管理工作非常滞后。并且,没有全程动态化管理理念的支撑,许多管理人员基尼注重建筑施工阶段所产生的经济成本控制,缺乏全程成本控制观念,也并未注重建筑施工阶段的经济成本控制在整个施工中的贯彻。管理工作仅是某个现象的分析,并未根据工程进度而施以动态化管理,使得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工作及其工程进度相互脱节。同时也没有全面性成本管理理念,仅注重眼前经济利益,不注重经济管理工作的长远性。也没能真正的落实全面协调以及精细化管理,各个部门间缺乏配合,管理工作也不能真正的切合实际。

2、建筑企业人员建设素质偏低

建筑企业管理人员素质偏低,使得建筑管理工作未能真正落实。同时施工人员素质也偏低,相关工作都未能和施工人员的经济利益联系,这使得施工人员成本意识较弱。并且,相关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有待提升,由于专业素质不高则影响着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许多建筑企业均是片面性的培训,总是大力投资物力及人力,其相应的专业技术培训并未进行更大的投资。投资量少且对培训的要求不高,使得管理工作未能真正落实,这时的培训工作就仅是流于形式,不能真正的为建筑企业创造利益,这也严重制约了培训工作的实际效益。

3、建筑企业经济成本管理体制不健全

建筑企业经济成本管理体制不完善,其间成本管理组织保障未能真正落实,许多建筑企业并未构建专门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部门,大都是财务部门兼职的,也有的建筑企业成本经济管理工作部门多,且其职责不清,职能交叉问题严重。同时其间成本管理奖罚制度不健全,未能真正的提升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及其自觉心,且相应的成本核算监督体系不完善,核算工作很多方式不正确,核算结果也不准确,监督方式也较为单一,没有主动性、机动性、超前性,这时的监督工作则仅流于形式。

三、市场经济下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工作改善策略

1、树立建筑经济管理新理念

应尽早树立前瞻意识,注重各项预防工作,积极做好预算编制,要施以科学有效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预防控制策略,加强漏洞管理工作。同时要树立全程动态管理意识,把经济成本管理工作真正的贯穿于整个施工中,要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各项工作,这样管理人员也能尽早的发现问题且及时处理。要树立全面成本管理理念,加强显性建筑经济成本工作工作,也应更深层的注重隐形建筑成本管理。以统筹协调的理念来有效加强各部门间的配合,把成本管理工作合理分解且严格落实。

2、注重建筑管理及其队伍建设

应积极拓宽人才引进途径,可以高校对口引进,或者是社会招聘,尽量提升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水平。同时要不断加强建筑企业经济成本管理的专业培训,加强培训工作全过程控制,要充分提升培训实效。并且,不断创新人才晋升机制,要择优选拔,创建良好的用人环境,做好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工作,这样也能更好的提升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3、健全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体制

要不断加强成本管理组织保障工作,同时设置专门的成本管理部门,要职责分明且分工合理,这样也能形成良好的协调机制,以形成更全面系统的组织系统。健全和完善成本管理奖惩机制,一定要奖罚分明,这样可充分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及参与性,同时也能充分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并且,要不断健全成本核算监督体系,用正确合理的核算方式进行核算工作,尽量避免出现各种误差问题,积极强化建筑经济成本运行监督机制,从而明确监督执行主体,要使用各种监督方式结合的方式,以便保证监督工作的实效性。

结束语

经济发展与建筑业的发展密不可分,经济成本管理工作又是建筑业的一项重要工作,这些问题均是息息相关的。建筑工作人员应不断学习,于实际工作中积累更多的经验,全面收集各类问题及其处理方式,注重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工作体系的健全与完善,要不断提升全体员工的职业素质,不断提升建筑工程质量,确保建筑工程施工安全。因此,分析市场经济下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工作,对我国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大促进作用。本文分析了市场经济下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工作,并提出实用性应用策略,以提升国内市场经济下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水平。

作者:张峻铭 单位: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李传福.探讨市场经济下建筑经济成本管理[J].新经济,2015(1).

[2]高冠才.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分析[J].中国市场,2015(3).

专升本经济管理第9篇

本科院校如何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现有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的教学内容重复、知识碎片化以及重理论轻实践等现状,建议以提升学生素质和能力为导向,构建精简教学内容、破除学科壁垒、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群,并从组织架构、保障机制、评价和反馈机制、考核机制等方面提出构建课程群的对策。

关键词:

本科教学;应用型人才;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群

1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部明确提出高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抓手和突破口,转变办学思路,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我国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定位在“高级专门人才”之上,强调的是专业设置与工作岗位的一一对应关系,试图把学生培养成从事某一部门工作或完成某一岗位职责的专家[1]。这种培养目标的定位,导致专业设置固化和细化,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学生所能胜任的岗位已按培养目标定格,择业时受到了极大的限制[2]。禹奇才等人(2010)提出了“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主体目标,即以应用为主,兼顾创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人才,基础教育和政府与社会基层组织的业务骨干、管理骨干以及中小企业的创业人才[3]。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了“学以致用,通专兼备”的教育理念,即在本科通识教育背景下,通过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使其具有一技之长。

2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2.1教学内容重复

华东石油大学的赵玺玉在1994年最早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课内容重复的问题,并提出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重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4]。宋淑琴(2015)认为管理类专业基础课容易产生授课内容重复的问题,并以金融学和财务管理为例分析了整合方案[5]。根据统计结果,管理学类课程分为管理原理方面的重复、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重复、市场营销方面的重复、财务管理方面的重复和经济学方面的重复等6方面,共存在30个重复知识点,重复109次,最高重复频率6次,每个知识点平均重复频率3.63次[6]。为了衔接不同课程的知识点,课程之间往往有部分内容是重复的。如金融学和财务管理之间、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之间,关联性越高的课程,重复的知识点越多。如果将关联性高的课程归入同一个课程群,组织教师重新编写大纲和教案并按照课程群的知识体系而不是按照单门课程的知识点授课,则可以有效避免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

2.2学科的细分导致了知识的碎片化

随着学科的细分,国内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点猛增,常见专业包括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企业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20个左右的专业。专业设置过细,大类专业的知识链条被割裂成知识碎片,导致学生的知识面过于狭窄且无法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在这一背景下,经济管理类课程在高校教学中出现了属地主义的倾向。现有课程设置使得教师囿于主讲1~2门专业课程,这使得教学的能动性受到了课程的极大限制,导致经济管理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国外一流大学很早就在课程设置时尝试了不同学科知识点的融合。如在管理学专业讲授实验理论,在金融专业开设心理学课程,将社会学或神经科学知识点融入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应以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课程群建设有利于课程之间知识点的融合。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不同能力提升为导向设置课程群,通过课程群构建,达到学科融合的目的,让学生能够在一个多样化的学术环境下尽量提升自己的综合知识储备,进而激发自己的创造力。

2.3重理论而轻应用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既需要专业理论知识,又需要通过实验、实践和实习等环节进行积累。在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比重偏大,而实验、实践和实习课程所占比重偏小且得不到管理部门的重视。在前期调研中发现,有些学校在计算实践环节教师工作量时,将课时数乘以小于1的系数进行折算,而实习环节的工作量则更低,这降低了教师的积极性,导致实践环节缺少优质师资。实验课程内容陈旧、方法单一、实验手段和设备落后而得不到更新,这些都影响了实验教学效果。另外,调研表明,部分经济管理类专业负责人存在“本科教育就是通识教育”、“本科教育应以提高学生理论水平为主,职业教育应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的心理认知。在这一错误认识的指导下,相关专业很难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3课程群模式构建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打破现有的课程体系,构建新的课程群教学模式。课程群建设不是将内容相近或关联度高的课程简单地归在一起,而应在此基础上重新调配师资力量,围绕精简教学内容、打破专业壁垒来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案,增加实验、实践和实习课程,以提升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有试点的教学实践证明,课程群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总体目标,组织师资力量积极探索课程群理论。在广泛调研社会对毕业生需求和反思课程现状的基础上,我们比较和借鉴了国内外高校在课程群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总结了课程改革的障碍因素,并形成了课程群建设的总体思路。将现有课程归为四大课程群,组织相关师资力量围绕同一课程群中所涉及的知识链改革培养计划、编制教学大纲、撰写新的教案、优化课程设置,并达到了学科融合的目的。在教学层面上,学院积极组建教学团队、推出精品课程并革新教学方法,从而保障课程群教学模式得到了落实。但要达到课程群的建设目标,还需要学校从组织架构、软件与硬件保障、评价与考核等方面出台相应措施。以下分别阐述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群的划分和运行机制。

3.1课程群的划分

按照提高素质和培养能力的要求,学院将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分为“通识教育公共课”“经济管理学科基础课”“学科专业方向课”“实践与创新课”四个课程群,按照四个课程群整合优化现有课程。“通识教育公共课”包括提升学生体育素养的系列体育课程,提升学生政治素养的系列课程,提升学生语言素养的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和系列外语课程,提升计算机素养的计算机基础、以讲解算法为主的编程基础、信息检索、数据库管理等课程。“学科基础课”包括提升学生经济和管理基础知识及自学能力的系列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线性规划、概率论、统计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经济法概论、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金融学和市场营销学。有条件的高校应该将三门数学课程合并成经济数学,然后分为三至四个学期来讲授,并且在讲授过程中重点讲授数学知识点在经济与管理中的应用,从而提升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应用数学模型的能力和专业课自学能力。“学科专业方向课”按照经济管理类专业不同的培养方案确定相应专业核心课程,并根据本校的特色专业和师资情况开设专业选修课程。“实践与创新课”按照不同专业不同的培养方案安排实践与创新环节。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校应适当提高实践与创新课程的比重。这一类课程主要有实验室操作、数学建模和挑战杯等各类技能竞赛、田野或课外调查、专业认知实习和论文写作等。

3.2课程群的运行机制

课程群建设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相应的课程与能力和素质形成映射关系。学院课程群由过程系统和结构系统有机构成。过程系统包括决策、实施、沟通、评价、反馈和重构六大环节,而课程群的结构系统主要包括建设目标、知识结构、培养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另外,还要配套改革教学管理体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保证教学质量;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突出重点,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推动课程群建设。

4对策建议

课程群建设需要学校自上而下创新现有的教学管理体制机制。第一,创新组织架构。学校应设计有利于组织协调跨学科教学和研究,也有利于加强各专业之间的横向联系与合作的组织架构。第二,完善保障机制。学校应加强对课程群建设的组织和服务,重视实习、实践教学,特别是增加对实验、实习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将实习和实践课程提高至与理论课程同等的地位,在人、财、物方面给予倾斜。第三,建立评价和反馈机制。院系应重视学生、教师、管理人员三方的沟通,定期召开课程群教学研讨,在评价与反馈中不断提高课程群建设水平。第四,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将课程群建设工作纳入年终绩效考核,做好课程群建设任务的切分,任务落实到个人,在客观、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下强调权责利对等,发挥制度建设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5结语

总之,课程群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围绕课程群建设,推进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重要环节的改革,才能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没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配套改革,课程群教学模式的改革就会事倍而功半。课程群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如何围绕课程群补充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设计新的教学管理体制,仍有待深入思索。

作者:赵玉 张玉 熊国保 单位: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贺建清,胡林龙.创新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5):140-141.

[2]王艳.中日经济学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现代日本经济,2005(2):57-61.

[3]禹奇才,张俊平,张灵,等.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地方重点建设高校培养目标定位[J].中国高等教育,2010(22):42-43.

[4]赵玺玉.对思想政治教育课内容重复问题的认识与探讨[J].石油教育,1994(1):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