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效作业设计策略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30 14:34:45

高效作业设计策略

高效作业设计策略第1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作业设计;有效策略

伴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和教学模式改革的深入,教学创新意识逐渐深入课堂教学。在此大环境中,作业设计应以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和培育学生科学素养为基本宗旨。高中生物作业设计不仅重视作业的一般作用和功能,还应创新作业设计,以达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目的,在学习水平方面也能得到极大的提升。

为了改观高中生物作业设计的现状,确保发挥学生的主动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习惯,教师应按照新课标的具体要求,结合高中生物课程的自身特点和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作业设计和布置,准确把握高中生物课程作业发展的大体方向。新课标下高中生物作业设计应该重点关注作业的功能、形式和要求,将作业设计提高到实践层面,学以致用。笔者认为,新课标下高中生物作业设计具体的策略应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由教材理论转向生活实践

高中生物课程中涉及的诸多现象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不无联系,例如“光合作用”这节内容,秋天树木的叶子会变黄,原因是气温低导致叶绿素受到破坏,而类胡萝卜素的耐低温性能较好,故而叶子变为黄色,这一点学生的意见比较统一。但说到秋天枫树叶子为什么是红色的,部分学生认为枫叶含有特殊的光和色素,而还有部分学生认为液泡含花青素,这两方面意见争议较大。对此,教师可专门布置相关的课外作业,利用显微镜亲身观察和体验。这样的作业形式相对于课堂讲解效果更佳,且能一定程度上萌生学习乐趣。同样的情形和同样的争论,教师都可及时将具体问题布置成实践作业,使得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到知识、掌握知识,并不乏趣味性。

二、由教材理论转向探究性学习

新课标提倡学习模式的转变,主要强调探究性学习,高中生物作业设计与此倡导主题一致。探究性作业可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究性作业设计,教师指导应看做是探究的“源”,学生学习的成果起于“源”,并在学习过程中赋予作业内容创新性。“提出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第一步,学生对于此方面能力的锻炼显然应摆在首位。与此同时,探究性作业设计应适应每位学生的自身情况,不同学生的能力有所不同,探究性作业针对每位学生的难度也应不尽相同。另外,探究性作业也可结合探究过程,结合每位学生的特点,分阶段突出某个环节的内容作为作业。

三、由独立作业转向小组合作

新课标更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关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学以致用,能够切实分析与解决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也是高中生物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作业设计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具有实践性、应用性和团队合作性,也是教材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关键途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与同学讨论与交流,取长补短,互相促进,才能保证作业完成得更为完善。同时,这一学习过程,也有助于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良好建立,充分学习合作交流的技巧,进而可以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

四、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

根据教学进度适时设计和布置一些开放性的作业,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意识。例如,“质壁分离与复原”和“细胞膜”这节内容,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是:请设计实验方案,以验证细胞的死活。要求实验方案完整且可行,要设置对照组,并选定准确的变量。不要求具体的实验材料、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但遵循生物实验的基本原则,即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严谨性、一致性和可重复性等有机结合,按照探究性实验的具体步骤自由选择,从而完成具有多样化特点的实验。由封闭性学习转向开放型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并打破陈规使得学生的学习思维更具开放性和灵活性。

总而言之,高中生物作业设计与每位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甚多,为学生设计和布置作业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掌握的生物理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从完成作业中更关注生活问题和社会问题,深入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培养每位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

参考文献:

[1]杨婷.关于高中生物作业设计有效策略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1.

高效作业设计策略第2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作业设计?策略

作业是教师布置给学生的各种类型的思考和练习,它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有效性的标准之一。有效的作业可以从质量与过程两个基本视角进行考察。从质量视角看,有效作业就是有效果与有效率的作业。从过程视角看,有效作业是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与条件下,教师有效地教,师生共同选择作业任务,学生有效地学,师生之间有效教与有效学的交流与互动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的实践活动。美术作业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作业实践过程对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学习习惯也是最最有效的。但是,在实践教学中,教师由于课业负担重,操作困难等因素,使得很多老师在“如何有效的设计美术作业”这个问题上,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我们需要从问题着手对此作进一步的思考。

一、 美术作业存在的问题

1、单一的作业类型

新课标将美术教学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运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领域,每个领域都有不同的作业内容和要求。在实际教学中,造型·表现领域的作业操作起来最容易。设计·运用、欣赏·评述对于小学阶段学生来讲,要求较高,涉及到的课程较少,即使有一两次出现,也很少去实际操作。综合·探索领域对学生搜集美术材料具有较高的要求,也很少实施。所以,在学生的心目中形成了这样一个思想:美术课不是画画就是做手工。长此以往,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也在一点一点地消失。

2、消极的思想观念

在美术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现象:年级与兴趣成反比。低年级的学生对美术课保持较高的兴趣,年级越高,兴趣越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身心发展的特点所决定,很多学生内心渴望拥有自己的劳动成果。但是教师会搜集一些好的作品用于展览、比赛,学生精心设计的作品拿不到手,脑子中逐渐形成“原来是在为老师画画”的思想。另一方面,教师未能及时对作业进行反馈也是影响学生消极对待的一大成因。

3、相同的作业要求

人是世界上差别最大的动物,因此不能用一把尺子去量人。在美术教学中,我们明知这样的做法欠妥,但是迫于比赛,学校活动,繁重的课程压力,除了上公开课,大部分老师会选择吃大锅饭,很少有老师会花精力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量身定做特色小菜。这样的做法导致了优等生吃不好,中等生吃不饱,差等生吃不消的悲惨结局。

4、单调的作业形式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以个人或集体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体现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合作学习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成就,人际交往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尤其在大班额的教学环境下,教师要保证课堂次序,独立作业成了唯一的作业形式,学生不仅失去了在相互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火花的机会,而且创作激情也在慢慢减退。

二、 提高美术作业有效性的策略

1、作业分层布置

作业层次包含两方面的内容。首先,作业设计要遵循由浅到深,由易到难逐步提升。现在的美术课堂,一次性完成作业的现象越来越少,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讲,两段式教学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重难点的突破,需要通过几次练习慢慢深入。如在宁波市的优质课评比中,有位老师上《卷纸动物》时,第一次练习,教会学生卷的方法。第二次操作时,完成剪、刻、拼等教学目标,再翻、折、拉把平面纸片加工成各种立体形状。最后,才根据动物的特点,把加工好的立体图形加以应用。老师教学思路清晰,学生也学得轻松。其次,应根据学生的差异,精心设计具有差异性的作业,作业过难,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业过易,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没有挑战性。所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把作业设计成不同的要求,让学生自主选择。争取达到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的饱,差等生吃得消”的目标。有些作业虽然要求一样,只要评价时注意分层对待,对基础差的学生不作太高的要求,多鼓励,对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2、媒材整合运用

一般美术作业的主要载体就是纸张,但是单一的媒材无法满足美术的丰富课型,学生长期在画纸上作画,容易产生厌倦心理。因此,在设计作业时,我们应该多动脑筋,采用多种媒材,使作业形式呈现多样化,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浙美版第四册中有一课《美丽的染纸》让学生用折、染、展等方法,在纸巾上染出美丽的图案,纸巾具有吸收水性强的特点,但是太厚了染不透,太薄了,很难展开,在我们生活中,棉布也具有吸水性强的特点,如果让学生从家里带来一件旧的棉白T恤,亲自动手,染上漂亮的图案,做成一件有个性的文化衫,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其实很多作业不一定要在纸上进行,可以指导学生尝试在桌子、椅子、餐具、伞、石头等(见附图1、2、3)上进行,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出现。

3、小组合作作业

一般美术作业都是单独完成,但有时课堂时间紧凑,作业任务繁琐,让学生单独完成作业不现实。因此,在作业设计中可让学生在合作中完成,这样不仅可以提升作业的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一般合作作业的形式根据人数的多寡分为:二人或多人合作小组,这类作业往往可以达到取长补短的作用。其次是分组合作,这一类作品往往被冠以“比赛”的头衔,让小组同学群策群力,在班内搞比赛。还有就是全班合作型。这一类作业比较少,重在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团结合作精神。如长卷的绘制,教室的布置等。

4、作业综合展示

新课标十分强调美术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将美术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运用美术知识美化生活,服务于生活,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如浙美版第一册的《窗花花》内容,可以与节日相结合,用作品来美化教室。如高年级的《板报设计》,《美术字设计》等课,可以结合校园生活,让作品美化校园,教室。让他们大胆地用美术来装饰,美化生活,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会更有兴致。

高效作业设计策略第3篇

高中英语作业是英语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对单位时间内所学英语知识的复习与巩固,是教师用来检查教学效果、指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教学手段。通过作业,教师和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英语教与学的情况,根据作业反馈情况调节教与学的进程和方法,得以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对作业设计的流程产生认知偏差,忽视了学生英语知识与应用能力习得的培养,易使学生被学习,一定程度上致使学生形成对英语作业的厌烦情绪,作业效果低下,不利于学生掌握英语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影响了对英语课堂教学目标落实,高中英语作业环节效率低下,影响了高中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高中英语有效作业设计策略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设计科学合理的作业,难度适中,既体现课本重难点,又能激发学生对作业的兴趣,以保障作业对学生所学知识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以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一)明确英语教学的目的性,根据每课时的重难点与学生的实际,细化教学目标,设计布置针对性强的作业

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英语学习思维与应用能力。作业要强化教学目标,突出重点难点,指导学习方法。因此,教师要根据课时的重难点与学生的实际,细化教学目标,设计布置针对性强的作业,将学生的水平层次与知识层次有机结合起来,避免作业的盲目性与随意性,真正控制学生作业的导向,确保学生作业效率与质量。

如:教学ADVERTISING课文后,可布置作业How can youmake an good advertisement one—dictionary? 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了解广告制作的注意事项,能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应用意识与能力,满足学生的英语学习成就感,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二)把握学生英语学习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根据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实际,就英语学习基础与能力情况,因材施教,设计布置具有层次性的作业,适当控制作业的时间

教师在设计英语作业时,应以学生为中心,根据教材的教学要求,把握学生英语学习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根据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实际,就英语学习基础与能力情况,因材施教,从学生的需求、目的、兴趣出发,可直接将学生分为若干层次或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态动态选择,尽量照顾不同层面的学生,精心设计布置难度不同、具有层次性的作业,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和层次,把握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效提高英语作业质量。

完成单元教学后,给优等生布置综合性强的作业,如写作、翻译、复述课文等;给学困生布置容易点的作业,如单词记忆、补充句子、背诵课文等,同时适当控制作业时间。如教学课文art and architecture时,设计布置作业:A课文阅读理解题、B课文阅读理解题加头脑风暴法收集有关艺术和建筑方面的词汇、C课文阅读理解题加头脑风暴法收集有关艺术和建筑方面的词汇art 和architecture 方面网络资料的查找,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合理安排作业及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三)根据课堂结构组成,精心选择作业内容,设计科学性的英语作业,保证学生英语学习的系统性和渐进性

牛津高中英语教材每单元都围绕热点问题展开话题,让学生了解各个国家及民族不同观点、态度和文化差异,在语言材料、语言项目、语言活动的语言任务的安排上均有合适的难易梯度,保证学生英语学习的系统性和渐进性。各单元均以welcome to the unit,引出话题,开展系列听、说、读、写的活动,并完成相关的任务与要求,最后进入self—assessment,各单元板块间相互关联,体现单元的整体性。教师在处理作业环节的教学时,要根据课堂结构组成,精心选择作业内容,设计布置科学性的英语作业,保证英语作业的系统性和渐进性。

(四)调动学生英语作业的积极性,适时变换作业形式,设计布置多样性以及趣味性的作业

教师要力求作业类型的多样性,适时变换作业形式,用新颖有趣的作业形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语言能力,真正发挥作业的积极作用。要尽量少布置单调重复的单词课文抄写等作业。作业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特点,并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以激发学生英语作业积极性,扩展学生掌握新知的内涵。多样性与趣味性主要表现为题型多样、方式新颖、内容有创造性,可以口头、书面、图表、角色扮演、书面、游戏、网络等形式,并合理设计布置预习与复习作业,引导学生认真把握英语学习的各个环节,以促进学生提高作业效率。

(五)加强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设计布置实践探究性英语作业

贴近学生实际的英语作业能激发学生做作业的热情,更能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的习惯,让学生充分认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感受到知识的价值与学习的乐趣,帮助巩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掌握英语知识并加以应用,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与意志品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多元认知能力,培养学生英语应用意识与能力。学以致用,符合寓教于乐的教育原则,有助于新课标所倡导的学生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如进行一般将来时的被动语态的教学,教师打破常规,从作业下手,采用先做后学,先学后教的程序。设定班级准备开元旦迎新晚会,请同学们为班级布置献力献策,画出草图并附上文字说明,要求在预习的基础上用一般将来时的被动语态,可以按点陈述,也可用段落表达。在培养动手的能力基础上,引导帮助学生加深对语法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六)加强作业方式的改革,设计布置合作性作业

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因此教师要改革作业方式,设计布置合作性研究性作业作业,有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或学生自由结对,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可以寻求同伴、家长、教师的帮助。如以小组为单位布置课前的准备、课后的练习、编辑班级英语墙报和各种英语小报、收集网络学习资料等。学生设计策划、查找资料,能培养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增加主动学习并与同伴合作的机会。还可要求学生模拟英语语境,互相交流,或要求学生合作表演自编自演的英语短剧或唱一首英语歌曲等,使学生进行互相沟通与互动,弥补课堂交流时间的不足。小组成员可相互协调,自由交流,发表见解,将合作、竞争和个人行为融为一体。

三、结束语

有效的英语作业是学生打好英语基础、促进英语水平与能力发展的保障。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作业观,作业的设计与布置应充分根据学生的英语学习实际水平与能力提出不同要求,重视作业的数量与质量,引导学生认真独立作业环节,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及思维品质。同时注意作业的时效性,及时布置、及时批阅、及时反馈、及时辅导,并注意与其他学科协调,合理分配学习与作业时间,认真分析学生作业错误以及原因,并对症下药,以提高作业的有效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促进学生英语的可持续性学习。

参考文献:

1.高学栋.重新思考,设计和评价中学英语家庭作业[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0(05).

2.吴美芳.优化英语课外作业设计[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2005(04).

3.任宗收.浅谈如何优化英语作业设计[EB/OL].

.

高效作业设计策略第4篇

关键词:数学 教育 高校

教育是关于人发展的工作,“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义务教育阶段数学的价值取向应该是现实和多极的,数学教育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能力和素质。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影响的存在,社会、学校、教师、家长片面追求学生量化成绩的结果,导致家庭作业的设计、布置陷入了极端。大量的书面作业使学生的精力、兴趣消耗殆尽,意志被摧垮,个性被磨平,童年不再快乐。对只重视作业结果而忽视过程、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人格塑造,对一味追求巩固知识技能,以达到考试成绩“高效”等违背教育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做法,我们要痛定思痛。

目前学校家庭作业的主要特点:一、内容重复、机械,形式单调,过于书面;二、开放性少,不能体现合作学习,学生在闭门造车;三、无视个体差异,量化成绩乃唯一目标;四、家庭教育缺失,无法保证“作业”质量。针对以上特点,提出四项小学高年级数学有效家庭作业设计的实施策略,就是要通过探索――实践――总结――再实践的过程,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做到“减量”不“减质”的规律、方法和策略,从而真正做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坚持适量,保证质量

大量的题海战术并不能使每一个学生的付出得到相应的回报,且会适得其反。为学生布置的家庭作业坚持数量适合、难易适中、完成优质是提高作业效能和减轻学生负担的重要途径。

(一)抓住教本,落实质量

教材内容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内容,在学生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使用好教材中的习题,对于学生学习、巩固数学知识和技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得到有效的数学学习。

如在高年级的分数应用题部分,教材中的练习题都很典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但是题量较大,若全部集中练习会影响教学进度和学生课业负担。所以,要注意结合学生学习实际对练习题合理划分,少一部分做课堂作业,由教师面批,剩余一部分认真挑选,布置给学生独立练习,也会有个别题目让学生合作交流,共同练习。在家庭作业中对教材中的练习合理计划、增减有度,从而做到以不同的练习形式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二)合理计划配套练习

教材中的习题较简单,如果我们能根据教学内容计划些与教学内容配套的习题,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就会更深入。

配套练习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合理设计、有效练习,这样家庭作业就能具有及时巩固、举一反三的作用,学生对新知领会更深刻,理解更丰富,数学能力培养更高效。

(三)适当改编、拓展作业

教材、配套练习等文本型的练习比较古板,受到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没有部分改编和拓展,就难发挥巩固、提升的作用。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适当改编练习、拓展形式、丰富内容、改变方法,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得到数学的思考与提升。

例如,教学高年级四则混合运算之简便计算,我设计了一些有趣的习题,如:135.64+26.77-35.64=135.64-35.64+26.77(起名叫“打包交换”)。既让学生进行了有价值的思维,又让学生在高昂的兴趣中得到了知识与技能的拓展。

二、形式多样,注重过程

枯燥、单一、缺乏新意的家庭作业是学生厌学、过重课业负担的罪魁祸首。因此,要积极改变学生的数学作业形式,变单一、机械的书面作业为多形式的作业,变重结果为重过程。

(一)坚持常规、强调自主、适当拓展

常规性作业,具有大众化和最基本的学习要求,是要每个人都得到基本的数学发展;自主性作业,强调兴趣发展,是学生自主选择符合自己能力和兴趣的作业或数学游戏;提高作业,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数学发展。

(二)独立完成与合作完成相结合,发展学生能力

过去家庭作业主要是学生在家单打独斗,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因此数学有效家庭作业的布置要将独立完成的作业与合作完成的作业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独立”基础,引进“合作”方式。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数学学习中,增强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分析、思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合作意识、探究能力得到发展。

(三)重视实践作业,丰富数学体验

趣味性是唤起学生求知欲的良药。我们要积极改变以书面作业为主的传统,重视数学实践内容的设计,把“双基”训练与创造性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教师要主动更新教学观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学生提供时代气氛浓、趣味性强、有效发展、富有挑战的数学作业。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作业,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制定目标、自我实现,培养创新意识

给学生一定的家庭作业自。提出家庭作业的学习目标,指明自主作业的方向。学生根据要求,自主设计作业并积极完成。既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又培养了创新意识,锻炼了综合能力。如在单元总结时,学生可以自主地给自己布置作业,并按照自己的形式完成作业,在集中交流反馈时,充分地展现自我,和其他同学共同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分层次布置作业

要做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就要尊重学生的“双基”差异。首先必须正确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其次在作业布置上力求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一)作业量的分层

根据个体差异和不同发展要求对学生布置不同数量的作业,既能保证全体学生的充分练习,又能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更多自主发展空间,后进生得到符合自己能力的发展,使全体学生的都得到数学发展。

(二)作业难易的分层

找准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针对不同能力学生的发展需求,设计难易有别的作业。让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和信心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享受作业过程的快乐。

(三)作业题型的分层

对于后进生的学习,要抓住教材上的基础题,培养计算等基础能力,以达到巩固当天知识的目的;对于中等生,适当布置一些选做题,让其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选择,更好地掌握和巩固知识;给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一些能力提高题,让其自主选择和完成,培养思维、操作、探究等能力。

四、有效批改与评价

(一)家长初批,正确评价

家庭的有效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不可缺少。家长给学生批阅作业,可以督促学生较好地完成家庭作业,对学生的学校学习有所了解,对学生的数学能力有正确的认识,从而给予正确的评价。这样家庭教育也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二)同学间批阅,注重他人评价

学生互批改作业,既减轻了教师的作业批改负担,又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数学能力,促使学生自觉提高对自己作业质量的要求;促进了学生间的有效评价和正确的自我评价;学生在丰富评价的体系中和主动的参与意识里,不断提高作业质量和学习兴趣。

(三)坚持面批,丰富评价方式

高效作业设计策略第5篇

关键词: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

传统教学中课前预习的目的仅仅关注知识点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训练。而新课改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前预习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改革。课前尝试性作业,是教师在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它不等于课前预习,在传统预习的基础上,拓展了内容,更具科学性和趣味性,更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一、“数与代数”的课前尝试性作业设计

在低学段中,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针对这个领域的教学,建议设计课前尝试性作业,引领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发现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尝试用多种算法解答所提数学问题,再对比算式发现数学规律,最后运用规律进行尝试练习。例如:针对“谁的得分高”这一课,我设计的课前尝试性作业是:

(1)说一说,从表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猜一猜,他们谁获胜了,你的理由是什么?写下来。(2)先列出横式再用竖式算一算,他们分别得了多少分?到底谁获胜?(3)你的提醒是什么?你的发现是什么?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活动(套圈比赛)引入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说一说从表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培养了学生读表、了解、收集数学信息的能力。“猜一猜,他们谁获胜了?”意在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激发笔算的欲望。对于100以内3个两位数的连加运算,要求学生有几种方法就写几种,体现算法多样化。再让学生把自己在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写下来,等班级交流时与同学分享,并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100以内数的连加的计算方法。

二、“空间与图形”的课前尝试性作业设计

在低学段中,学生将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布置的课前尝试性作业,通过学生的自主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探索,逐步认识简单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学生只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观察,就能不断地生成新知。例如:教学“折一折,做一做”,我设计的课前尝试性作业是:(1)照样子,做一做。(2)看一看,想一想,你剪出的这件小衣服的左边和右边,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3)在你的生活中,找一找这样的图案。

本次作业设计我先让学生照样子自己剪对称图形,直观感受轴对称现象,再通过观察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最后拓展到课外去寻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

三、“统计与概率”的课前尝试性作业设计

在低学段中,学生将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在设计课前尝试性作业时就要侧重于让学生去收集他感兴趣的数据,在课堂上老师着重教学怎样收集和整理数据。例如:“评选吉祥物”这一课,我设计的课前尝试性作业是:(1)阅读课本“评选吉祥物”,说一说淘气和笑笑是用什么方法记录调查数据的。(2)怎样做才能知道班内同学最喜欢黑板上的什么动物?

(3)你有什么好办法能把喜欢每种动物的人数记录下来呢?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一领域内容,生活中学生缺乏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经验。我设计的课前尝试性作业主要是引导学生先去思考如何收集和整理数据,为课堂上收集和整理数据做好准备。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课前尝试性作业设计

在低学段中,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在布置课前尝试性作业时就要侧重于让学生联系生活动手实践,思考和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班级旧物市场”时,课前尝试性作业是:(1)自己阅读课本86页和87页,说一说你读到了什么。(2)如果我们班也组织一次旧物交换活动,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分组好?组内人员应该怎样分工?废旧物品应该怎样定价?开展旧物市场的场地又应该怎样布置呢?

我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目的是在了解班级旧物交换活动是怎么回事的同时培养学生自学教材的能力,紧接着出示了四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如何搞这个活动的看法。在家里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还可以去市场实地考察,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总之,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只要布置给学生有效的课前尝试性作业,并给予方法的指导、训练,使学生学会预习,并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不仅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有利于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高效作业设计策略第6篇

关键词:新课程 有效作业 政治教学

众所周知,进行政治练习是培养学生政治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课堂中如何设计有效作业进行训练呢?因此,在政治作业的设计上着眼于当前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了针对性、开放性、时政性、研究性、兴趣性、主体性,建构新的政治作业设计模式,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怎样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老师在这一过程该做什么、怎么做?在这方面课题组进行了一些探讨和尝试。

一、依据挑战性学习目标,精选、精编习题

作业对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是衡量作业有效性的重要标准,教师选择、编制的作业必须有助于达成学习目标。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学情并与学生共同制定挑战性学习目标。学情是指学生的起点能力与学习情意,在进入新的学习单元或新的学习课题时,学生原有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相关知识、技能对新学习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必须分析并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即起点能力。学生的学习情意则主要是学生的情感与意志,包括学习兴趣、动机等。挑战性学习目标是,每个学生的学习目标都在自己“最近发展区”内,都是对自己已有水平的挑战与跨越,其着眼点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精选、精编习题时,应根据所拟定的挑战性学习目标,认真分析目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各组成成分,做到紧扣教学内容,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借鉴上述对作业的研究,教师特别要注意精心选择、编制一些能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系统整合和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的习题,并注意作业承载的教育价值和为预设作业准备的素材。

二、作业设计应由教材知识向生活实践的转变,贴近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学片面强调知识传授和简单的灌输,忽视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本身的特点,远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政治课作业的设计无非就是“什么是”、“为什么”、“如何理解”等等。这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纯理论”的作业,使学生感到学政治没用,影响了思想政治课教学功能的发挥。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学向生活回归,为此,在作业布置方面就必须注人生活的内容和时代的活水,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让学生体验到所学的思想政治课是他们人生必不可少的内容,不学习这一内容就无法更好地立足社会,无法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如:在经济常识第一课“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作用”这一内容作业布置中,我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设计如下作业:①查一查:农贸市场青菜价格早晚有差别,为什么?②比一比:一斤青菜与一辆摩托车的价格有差异,为什么?③以前我们这里习惯种植春玉米,近些年来,随着茶叶在我县的广泛推广,许多农户放弃了种植春玉米而积极种植春茶叶,许多外出打工的农民也纷纷回乡种茶叶。试用价值规律有关知识说明这一现象。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这些作业的内容学生熟悉,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能真实地感受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与政治有着密切关系,提高了政治课学习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

三、作业设计和布置要拓展视野,体现时政

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时政素质的培养和训练,适时布置一些时政作业。例如,每年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会议召开期间,高一思想政治课刚好上到“国民收入分配、财政、税收”这一内容,及时给高一学生布置这样的课外作业:①查一查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财政收入、进出口总额、外汇储备、经济增长速度等经济指标。②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货币政策等有哪些调整和新举措。③结合我们学过的经济常识知识,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和评价。而此期间,给高三学生布置的作业是:①查一查我国现时的国家主席、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国务院总理、政协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分别是谁担任?他们是怎样产生的?据此说明我国的政体属于哪一类?为什么?②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分别是哪一天召开?这样安排有何重大意义?③我国的国家机构如何设置?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这样的作业促使学生通过报刊、网络等查阅搜集这些时政资料,了解到我国现时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政策,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进一步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提高了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高效作业设计策略第7篇

战略管理会计是为了弥补传统管理会计的缺陷产生的,是传统管理会计的发展。传统管理会计注重内部管理,并从战术的角度深入到企业内部的作业水平,致力于“知己”。而战略管理会计则站在全球的高度,从战略角度扩展到宏观层面,寻求企业整体竞争优势,致力于“知彼”。两者相辅相成,管理会计作为决策支持系统的性质并未改变。

战略管理会计的分析资料,主要来源于财务会计资料以及从企业内部其他部门或企业外部采集的相关资料。战略管理会计使用计算机,对财务会计资料及供应商、顾客、竞争对手等其他资料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运算、加工,形成对日常控制、预测及决策有用的管理会计信息。其分析技术是随着使用工具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早期使用计算机,需自己编制程序,信息处理能力有限。软件技术的日趋成熟推动了战略管理会计分析技术的提高,如电子表格的使用,虽然数据需要人工输入,但模型、公式1经确定,大量的计算工作便由计算机自动进行。但此时的财务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核算资料并不向电子表格开放,仍需人工逐项录入,再由预先设定的公式自动计算出结果;财务会计资料以外的其他资料更是要人工通过各种方法与手段去采集,资料十分有限,分析工作往往滞后,控制、预测和决策的效果不够明显。

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财务会计电算化系统不管硬件还是软件应用都日趋成熟,战略管理会计加快发展的步伐成为必然。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已进入企业内部网络应用阶段。建立在Internet技术、通信技术广泛应用基础上的企业整体联网已成为现实,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个模块不再分离,实现wu缝连接,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形成统1整体,并且企业实现以会计信息为核心的企业信息资源链,实现各部门资源共享。至此,管理会计被真正纳入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中,发挥其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及考核等优势。

2、战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设计的要求

战略管理会计作为战略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面对的是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大量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战略决策问题,因而它所需要的信息来源、数量、特征和加工处理都与传统管理会计有着明显的不同,需要重新对原有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进行设计和改进。战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SMAIS的设计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1、有肋于战略决策传统决策

大多依靠决策者个人的直觉、判断和经验来进行,深受决策者个人素质的影响。SMAIS的目标是为战略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它要通过模型的运用,使得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决策问题程序化,使得决策客观、及时、准确。SMAIS要能协助企业高层管理者制定战略目标,还要保证所选择的战略目标能够实现,保证事业战略、职能战略与公司战略相适应。战略实施后,它还要协助进行战略控制、绩效评价,及时反馈信息,为高层管理者修订或调整战略提供依据。

2、消除信息沟通隔阂,提高决策用户参与程度

战略决策需要很多人参与,需要参与者的不断交流,才能对某个问题做出完整决策。作为决策支持系统的SMAIS需要其他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作为其输入,也需要决策者首先为其确定决策类型、时间、水平以及可选方案等。同时,它输出的信息又供参与决策的用户使用。因而,它应从信息使用者而不是提供者的角度出发,以容易被相关用户理解的格式提供信息。这样,既节省决策者接受信息的时间,又减少误解信息的风险。只有消除了各方信息沟通间的隔阂,才能使决策者更乐于使用财务信息,甚至主动提出更明确的信息要求,从而提高会计人员所提供信息的相关性,提高决策的有效性。

3、及时提供与特定战略决策相关的信息

战略管理研究的是企业全局的、长远的战略问题,它要求所设计的SMAIS提供某1特定战略决策将带来的长远利益变化的信息,这就意味着它更主要是提供与战略相关的未来增量现金流动,而不仅仅是历史成本资料。另1方面,企业具有不同层次的战略。每1层次都有其特定的信息需求。企业又有不同的战略事业单位,它们各有自身特定的产品和市场。需要进行相应的产品盈利性动态分析和市场盈利性动态分析,需要区分约束性成本和酌量性成本。这种多层次多分部的战略体系要求SMAIS收集更多的数据,进行更多的信息处理,及时提供与特定战略决策相关的信息。

4、应变能力强

战略管理是1种动态的长期性管理,不仅企业所处的环境和自身实力会发生变化,而且决策分析所依赖的收入、成本、业务量间的非线性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因而,设计的SMAIS需要建立预警分析系统,及时发现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战略控制指标的变化,并提供给决策者,帮助决策者采取必要措施或调整战略。1个好的SMAIS既要有足够的弹性以应付可能发生的变化,又要能事先预测这些变化的后果。

5、选择适宜的绩效评价指标

战略管理会计决策效果的衡量往往是多目标的。所以,SMAIS进行绩效评价时,就不能只使用财务效益指标,而要从财务指标扩展到非财务指标,从财务效益指标扩展到全方位经济效益指标。另1方面,战略管理会计要实现对战略控制的有效支持,就应该确保绩效评价指标适合于特定战略,尤其要与竞争战略的关键战略激励动力相1致,这显然要求绩效评价指标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变化。1个好的SMAIS应能及时捕捉信号,事先指出战略激励动力和评价指标应变的时间。

3、加快信息技术在战略管理会计中应用的措施

1、提高对战略管理会计作用的认识

我国管理会计电算化工作开展缓慢,主要原因是会计人员及管理人员对管理会计作用的认识及重视程度还不够。有的人认为只要编制1些财务指标分析、成本费用控制、预算计划等内部报表就是管理会计了,然而管理会计可以完成的工作远非这些。在信息经济时代,战略管理会计从更高的起点,丰富了管理会计的内涵。应更新观念,适应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的变化以及企业管理观念的变动。

高效作业设计策略第8篇

关键词: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策略;构成因素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03-0039-07

职业生涯管理是由组织主导、个体参与、共同实施的,针对职业决策的匹配、职业历程的规划、职业策略的实施、职业发展的促进等一系列活动的总和。Pazy(1988)将职业生涯管理分为3类,即职业生涯开发政策、促进员工进行发展的活动和为员工提供职位空缺信息。Ivancevich和Glueck(1989)将职业生涯管理分为6大类:职业咨询、职业路径、人力资源、管理开发、培训及特殊团队。Pemberton(1994)认为职业生涯管理的内容应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重视培训和发展、为员工提供工作流动的机会、提供广泛的职业发展机会、提供员工较大的职业流动选择度、公平的职业生涯管理。龙立荣(2002)提出我国职业生涯管理的结构主要体现在4个维度:晋升公平、注重培训、职业自我认识和提供职业信息。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组织主导与个体参与作用更为显著,其职业生涯管理策略的内容及构成因素有其自身特点。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根据IT产业与知识型员工特点提出了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策略的组成结构,通过对30家IT企业的366名知识型员工的问卷调查验证了研究假设。

一、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策略分析

在以往的职业生涯管理策略研究中,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职业生涯管理策略进行了维度划分。由于IT产业特点与知识型员工特点,IT产业知识型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既有一般职业生涯管理的共同点,也有自身的特点,其管理策略的构成要素有一定典型性。

(一)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策略集

由于IT产业具有成长速度快、发展周期短、知识技术更新快、转移成本较高、组织结构蜕变、人才消耗率高、并购合作趋势明显等特点,同时,IT产业知识型员工具有职业生涯弹性可变、职业锚典型稳定、职业周期循环重复、突出内职业生涯发展、重视工作一生活平衡等特点,IT企业的组织因素与知识型员工的个体因素在职业生涯管理中的作用更加显著,两者之间是否匹配对于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有效性有着重要影响。而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作为职业生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定成为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基本内容。因此,本研究将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策略分为3个维度,即职业匹配策略集,主要包括招聘与录用中的匹配;职业发展规划策略集,主要包括职业与自我认知及定位、信息与反馈;职业发展辅助策略集,主要包括信息与反馈、发展道路设计与实施、教育与培训、工作一生活平衡计划。其中,职业匹配策略集是确保职业生涯管理有效实施的前提,其作用是实现个体与组织、个体与职位之间的匹配。只有个体与组织的理念相容、目标一致、需求互补,同时使个体与职位间做到职得其人、人适其职,才能在组织与个体之间建立相对稳定、可靠的心理契约,才能使职业生涯管理成为组织与个体实现双赢的手段;职业发展规划策略集是确保职业生涯管理有效实施的基础,其作用是使组织的发展战略、目标与个体的职业发展计划、目标有机结合。只有组织目标与个体目标相互协调、互相促进,才能确保组织根据发展战略制订有效的职业生涯管理措施,也才能使个体的职业发展计划在组织内得以实现;职业发展辅助策略集是确保职业生涯管理有效实施的核心,其作用是实现组织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双赢。只有职业生涯管理措施得到有效落实与执行,才能使组织通过职业生涯管理实现吸引、保留、激励所需人力资源的目的,也才能使个体的职业发展在组织内得以实现。

与传统产业一般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有所不同的是,IT产业知识型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策略,在各类信息的提供与反馈策略中,增加了“提供IT企业联盟间相关职位信息”策略;在发展道路设计与实施策略中,增加了“支持IT企业内部创业、转行安置计划”等策略。在工作一生活平衡策略中,增加了“弹性工作制、目标管理制”等策略。这些都是由IT产业的产业集群效应、并购合作趋势、组织结构蜕变、人才消耗率高等特点以及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弹性与可变性、职业锚典型稳定、职业周期循环重复等特点共同决定的。

(二)研究假设

根据前文分析,本研究假设如下:

假设1: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策略的一阶结构包括6个因子,其分别是:招聘与录用中的匹配、职业与自我认知及定位、信息与反馈、发展道路设计与实施、教育与培训、工作一生活平衡计划。

假设2: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策略的二阶结构包括3个因子,其分别是:职业匹配策略集由招聘与录用中的匹配策略组成;职业发展规划策略集由职业与自我认知及定位策略、信息与反馈策略组成;职业发展辅助策略集由信息与反馈策略、发展道路设计与实施策略、教育与培训策略、工作一生活平衡计划策略组成。

二、实证研究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分预试与正式施测两个步骤,对厦门、深圳、北京、上海、福州、杭州、西安、大连等地30家IT企业的知识型员工实施问卷调查(由于采取电邮转发方式,无法确认具体发放人数),共回收366份,其中有效333份。在此基础上使用SPSS 10.0与AMOS 5.0统计软件对样本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以及二阶因子分析。

(一)问卷设计

本研究的问卷主要用于分析IT企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策略的构成维度以及实施情况。在设计中,笔者首先回顾了Pazy(1988),Ivaneevich和Glueck(1989),Herriot,Gibbons和Pemberton(1994),Crabtree(1999),Baruch和Peioerl(2000),龙立荣、方俐洛和凌文辁(2002)等学者对职业生涯管理策略维度研究时所设计的量表。继而发现上述研究对于职业生涯管理策略的划分维度大都基于职业生涯管理实践方法层面,仅有Pazy与Baruch~1]Peiped从管理职能角度对职业生涯管理策略进行归类。

本研究根据IT产业特点与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特点,首先从职业生涯管理实践方法层面进行归类,提出六类职业生涯管理实践因子,分别是招聘

与录用的匹配、职业与自我认知及定位、信息与反馈、发展道路设计与实施、教育与培训、工作一生活平衡计划等策略因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职业生涯管理职能角度出发,将六类职业生涯管理实践因子进行二次归类为3大类职业生涯管理因子,其分别是职业匹配策略因子(包含招聘与录用的匹配)、职业发展规划策略因子(包含职业与自我认知及定位、信息与反馈)、职业发展辅助策略因子(包含信息与反馈、发展道路设计与实施、教育与培训、工作一生活平衡计划)。因此,在IT企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策略的题项设计中按照3大类、6种因子细分、编制。在这里,笔者主要参考了Williamson(1983,量表的Cronbach α信度系数为0.98)、Pazy(1988,量表的Cronbach α信度系数为0.9)、龙立荣(2002,量表的Cronbach α信度系数为0.95)等设计的职业生涯管理量表,设计了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策略初始量表,共44道题项。尔后,笔者分别与3家属于通信、互联网、软件行业的IT企业人力资源主管就初始量表进行深入探讨,删除、合并了12道题项。在此基础上,请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经济学院的3位管理学、经济学博士对修改后的量表基于信度与效度作了进一步修正,最终得到含35道题项的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策略预测量表。问卷采用第二人称,以被试的客观感受作为衡量指标,使用“请您根据贵单位职业生涯管理策略实施情况的客观感受勾选对应选项”作为导语。问卷采用李克特式量表(IAkert-type Scale)5点计分法,以“很好”到“没有”(分别对应5分~1分)表示。

(二)预试与修正

为提高问卷调查的信度与效度,笔者邀请了厦门大学管理学院38位在职MBA(均为IT企业具有技术背景的管理人员,其中基层人员9名,中层人员2口名,高层人员9名)以及厦门市2家IT企业(1家软件企业,1家通信企业)67名员工(一线技术人员37名,具有技术背景的管理人员30名)对初始问卷实施预试。测试中除要求被试如实、认真填写外,还请被试对疑问之处进行标注并在意见栏中提出修改意见。整个预试共发放问卷105份,回收问卷105份,合格样本105份。

通过预试,笔者发现整体问卷具有一定的信度(Cronbachα为0.68),但仍有改进空间。通过对修改意见分析归类,发现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个别描述用语较专业,不易理解;二是个别职业发展措施与企业实际情况有出入;三是个别题项的内容表述上有重复;四是个别题项的表述上易导致歧意;五是绝大多数知识型员工认为纸笔式的问卷调查耗时、费力,不符合当前IT企业管理的“e化”趋势,建议改用电子问卷形式。据此,笔者又对问卷题项进行增减、修正并最终形成正式问卷,共含31道题项。

(三)正式施测

本研究以厦门、深圳、北京、上海、福州、杭州、西安、大连等地的30家IT企业作为调查对象(见表1),同时又与企业人力资源主管进行沟通,获得了支持。其中电子设备或硬件制造业6家、软件业7家、互联网业8家、通信业4家、信息服务业5家。统一使用电子问卷形式(采用文档保护技术,防止误改题项,造成废卷),以电子邮件发送给被调查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由其按照要求统一发放。问卷中预留了笔者的电子邮箱地址,被试完成后可直接发回,避免了对问卷中敏感问题的回避,提高了回收效率。最终,共回收366份调查问卷,剔除10%以上题项未选(11份)、问卷结果雷同(10份)、题项作答简单集中(尤其是连续20题以上选择同一选项者,12份)等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333份。

(四)信度与效度分析

在信度分析方面,采用内容一致性信度评估;效度分析方面,采取内容效度与结构效度相结合的检验方法。由于在问卷设计时,参考了大量相关研究文献并由多位专家对问卷内容进行审核,具备一定的内容效度。检验主要针对内容一致性信度与结构效度进行。

信度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分半信度如表3所示。

从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结果来看,Cronbach α系数为0.9028,分半信度为0.8833,均达到非常高的水平,说明问卷信度非常好,可用于进一步分析。关于结构效度将结合因素分析检验进行。

(五)探索性因素分析

将333份有效样本中的167个用于探索性因素分析,符合样本数一般不低于测量题项5倍的统计分析要求并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因素分析。首先,对样本进行KMO值与Bartlett's球形检验分析,其中KMO值为0.892(大于0.80),Bartlett's球形检验的X2为38069.513(自由度为465,显著水平0.01),这说明样本适合做因素分析。其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样本特征值大于1的题项提取公共因素。最后,采用正交旋转处理并对所得的公共因素根据理论分析进行辨认与命名。为确保题项区分度,在提取公共因素过程中,仅保留因素负荷量在0.5以上的题项,去除同时在不同公共因素上负荷差异过小的题项。

第一轮公共因素的析出结果包括五个因子,与前文分析的六因子假设有所出入。分析发现前文假设的信息与反馈因子已不存在,其对应的各题项分散到了假设的教育与培训因子、发展道路设计与实施因子以及职业认知与自我定位等因子中。同时,弹性工作时间也由原设计的工作一生活平衡因子转移到教育与培训因子中。针对上述结果与原假设的出入,进一步分析是否存在意义重叠或一题多解(一道题项在不同公共因子上的负荷均较高)的情况。结果发现“帮助员工分析发展瓶颈原因”与“向处于发展瓶颈员工提供转向其他行业发展的建议”以及“鼓励学历再教育”与“为学习或深造提供条件”两组题项存在内部高度相关性。根据问卷设计的简约原则,去除“帮助员工分析发展瓶颈原因”与“鼓励学历再教育”两道题项并对剩余的29道题项进行第二轮公共因素提取分析。结果如表4、表5所示。

从提取结果看,共得5个公共因素,其中因素1包含9道题项,因素2包含7道题项,因素3包含6道题项,因素4包含4道题项,因素5包含3道题项。按各公共因素包含题项的含义分别命名,因素1为教育与培训因子,因素2为发展道路设计与实施因子,因素3为职业与自我认知及定位因子,因素4为工作一生活平衡计划因子,因素5为招聘与录用的匹配因子。对照前文分析,除原假设的信息与反馈因子消失,其所含题项除分别进入教育与培训因子以及职业认知与自我定位因子外,其余题项均与原假设吻合且所有题项在所属因素的负荷量均达到0.5以上。从变异量解释结果看,5个因素的变异解释量分别达到22.46%、20.62%、16.22%、12.58%和10.73%,总变异

解释量高达82.61%,符合因素分析要求。此外,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也表明,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策略集类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符合研究假设要求,问卷调查结果可用于进一步研究分析。

(六)验证性因素分析

将333份有效样本中的另166个用于验证性因素分析,符合统计要求。同时,采用AMOS 5.0软件进行模型拟合。由于SEM只能检验模型是否不被拒绝,因此本研究在探索性因素分析所得的原模型(5因子模型)基础上,同时假设了虚无模型(即所有策略间相关性小,无公共因子)、单因素模型(所有策略负荷于同一因子),再对3个模型的拟合度进行比较分析,以确定探索性因素分析所得的5因子模型是否合理。

1 对原模型进行拟合。发现模型拟合度一般,其中x2/df值为4.08,P值为0.05(P<0.05则模型被拒绝),GFI值为0.86,RMR值为0.06。通过观察模型修正指数(Modification Indices,记为M.I.),发现部分观察变量间存在较高相关度,如一般培训与专用培训、岗位轮换与工作丰富、重点培养与人员储备、指导手册与咨询探讨、能力评估与潜力评估、岗位轮换与通道转换、一般培训与路径设计、专用培训与能力评估、重点培养与能力评估等观察变量之间存在较高相关(M.I.值均大于30,说明增加观测变量间的约束条件对模型的拟合度有较大改进)。进一步分析,发现前5对相关度较高的观察变量分别属于同一因子内的观测变量且在企业调研过程中发现此类观测变量所代表的职业生涯管理策略在实践中基本上都是成对实施,其相关度较高符合理论与实践预期;后4对观测变量属于不同因子,但仔细分析发现相关度高的观测变量组所代表的职业生涯管理策略之间在实际中确实有较高的关联性,如采取岗位轮换实施培训的IT企业大多具有较完善的职业通道转换制度,否则实施岗位轮换既无制度保障,也没有实行的意义;而针对知识型员工制订的专用培训与重点培养计划往往是建立在对其能力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的,因为离开能力评估所制订的专用培训计划将无的放矢,而没有能力评估为依据则无法确定重点培养对象。因此,根据修正指数在这些观测变量间增加相关性约束并再次进行拟合,结果有了较大改进,其中几项关键拟合指标分别为x2/df值3.08,P值0.07,GFI值0.91,RMR值0.04。

2 对参照模型进行拟合。根据参照模型的定义,为确保拟合结果的可比性,参考原模型的修正指标,对单因子模型相应的9组观测变量同样增加了相关性约束。经拟合,两个参照模型的结果都不理想,其中单因子模型的主要拟合指标分别为x2/df值11.6,P值0.01,GFI值0.73,RMR值 0.105;虚无模型的主要拟合指标分别为X2/df值16.9,P值0.00,GFI值0.53,RMR值0.158。从拟合结果看,两个参照模型的主要拟合指标均较差且远不如原模型(5因子模型)。因此,从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看,探索性因素分析所得5因子模型检验通过,说明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策略集的一级结构由五因子构成,分别是招聘与录用的匹配因子、职业与自我认知及定位因子、发展道路设计与实施因子、教育与培训因子、工作一生活平衡计划因子。主要拟合指标结果如表6所示,假设1得到部分验证。

(七)二阶因子分析

通过一阶因素分析发现,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策略的5个因子构成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其中,教育培训因子、发展道路设计与实施因子、工作一生活平衡计划因子间的相关性远大于这3个因子分别与其余2个因子间的相关性。此外,职业与自我认知及定位因子和招聘与录用的匹配因子间的相关性较低。由此,可推断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策略5个一级因子间仍存在进一步的结构关系。为进一步分析、验证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策略的结构维度,假设教育培训因子、发展道路设计与实施因子、工作一生活平衡计划因子3个一阶因子组成职业发展辅助策略集这一二阶因子,职业与自我认知及定位因子、招聘与录用的匹配因子各自构成职业发展规划策略集、职业匹配策略集这2个二阶因子并将此三维二阶模型作为二阶原模型。另设两个备选模型作为参照,分别是二阶虚无模型与二阶二维模型。其中二阶虚无模型假设5个一阶因子间仅存在简单相关关系,不构成二阶结构维度;二阶二维模型假设教育培训因子、发展道路设计与实施因子、工作一生活平衡计划因子3个一阶因子构成一个二阶因子,职业与自我认知及定位因子、招聘与录用的匹配因子构成另1个二阶因子。

同样采用166个样本对二阶结构模型进行验证拟合,结果如表7所示。从拟合结果看,二阶原模型的拟合优度好于二阶虚无模型与二阶二维模型,也就是说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策略由职业匹配策略集、职业发展规划策略集与职业发展辅助策略集三个维度构成,可进一步分解为5个策略因子,分别是教育培训因子、发展道路设计与实施因子,工作一生活平衡计划因子属于职业发展辅助子策略集,职业与自我认知及定位因子属于职业发展规划子策略集,招聘与录用的匹配因子属于职业匹配子策略集。由此,假设2获得部分验证。

四、结果分析

(一)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策略因子构成

从因素结构看,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策略共包含5个一级因子,分别是招聘与录用的匹配因子、职业与自我认知及定位因子、发展道路设计与实施因子、教育与培训因子、工作一生活平衡计划因子。该因子构成与最初设计的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策略一级因子构成相比,除信息与反馈因子消失外,其余因子及其构成基本与初始研究构想相同。进一步分析5个一级因子的内部结构,发现原设想属于信息与反馈因子的“提供内部可能的发展道路信息”、“对如何改进能力、业绩展开探讨并给予建议”、“定期对个人发展情况提供反馈和建议”等题项进入了教育与培训因子,而“提供联盟(关联)企业间职位信息”题项则进入了职业与自我认知及定位因子。对于教育与培训因子,由于IT产业的专用性强以及知识型员工专业度高等特点,IT产业知识型员工的教育与培训效益的高低除了科学制订一般性的计划、内容、方法外,还必须根据每位知识型员工的具体实际设计有针对性的教育与培训内容、措施。这就必须让每位知识型员工了解组织内部的发展路径与组织结构,进而制订相应的职业发展目标,同时,要及时提供岗位对员工素质与能力要求的反馈以及员工职业发展反馈,据此设计培训计划与内容。因此“提供内部可能的发展道路信息”、“对如何改进能力、业绩展开探讨并给予建议”、“定期对个人发展情况提供反馈和建议”等题项进入教育与培训因子就不足为

奇。对于职业与自我认知及定位因子,除了对自我职业特质的认知、职业发展的探讨与指导外,获得与现有职位及专业相关的外部信息,对知识型员工的自我定位有重要参考作用。尤其是IT产业的产业整合度高、集聚效应明显等特点,为知识型员工提供联盟(或关联)企业相关职位的信息不仅有利于员工客观评价自我与正确定位,还能消除知识型员工从非正规渠道获得扭曲的职场信息,从而有利于知识型员工降低不恰当的个人预期,合理制定发展计划并与IT企业建立较稳定的心理契约,提高双方的相互信任。因此“提供联盟(关联)企业间职位信息”题项进入职业与自我认知及定位因子也就非常自然。此外,从最初假设的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策略结构分析,原设计的信息与反馈因子就分别属于职业发展规划策略集与职业发展辅助策略集两个二阶因子维度,这也与因素分析结果相呼应。

(二)各因子所包含题项的负荷量

从题项在对应的因子负荷情况看,大多数题项在其对应因子上的负荷量均达到0.6以上,这表明问卷所涉及的多数职业生涯管理策略在IT企业实际运作中有所使用并被知识型员工所识别。其中,“提供联盟(关联)企业间职位信息”题项在职业与自我认知及定位因子上的负荷量略低,为0.522,这反映了这项措施在当前我国大多数IT企业的实际运用中尚不十分普及。这是因为当前大多数国内IT企业缺乏战略联盟意识,“单打独斗”仍是主要运营模式,加之IT企业与知识型员工间缺乏充分的信任,企业担心提供外部职位信息会加快员工的跳槽与离职,进而提高人力资源成本。

(三)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策略因子模型的非标准回归系数

1 提供针对企业的“专用知识、技术培训”在教育与培训因子上的回归系数最高,达0.86,“安排专人指导或实施师带徒制”和“丰富工作内容、延伸工作范围”紧随其后,回归系数分别为0.83和0.82。这三项措施都与企业的专用知识、隐性知识的传播及培训密切相关,说明IT企业在教育培训投资方面对专用性人力资本的投入较为重视,其中,通过专人指导以及延伸工作内容与深度已逐步成为提升IT企业知识型员工专用性人力资本的重要手段,这与IT产业知识的专用性、隐性化特点相符合。

2 “帮助设计发展路径”与“提供在不同职业通道间转换的机制”在发展道路设计与实施因子上的回归系数最高,均达0.89,“提供多条职业通道(管理、技术及细分)”的回归系数也高达0.87,这说明大多数IT企业在设计组织结构与员工发展空间时,能提供多条发展通道并针对知识型员工特点帮助员工共同设计发展路径、提供灵活的发展路径转换机制。这也同时反映了IT产业专业细分、结构扁平的组织结构特点,要求企业必须在发展道路设计上采用更灵活、弹性、人性化的方法满足知识型员工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3 “提供性格、兴趣、价值观等评估”与“提供计划、协调、沟通、技能等能力的评估”在职业与自我认知及定位因子上的回归系数位居前两位,分别达0.87与0.86,说明大多数IT企业主要通过职业特性与综合能力的评估为知识型员工提供职业与自我认知信息并以此作为职业辅导以及员工制订职业规划的依据,同时也反映了IT企业的职业发展规划已逐步导人科学的方法与理念。

4 “灵活工作时间”在工作一生活平衡计划因子上的回归系数最高,为0.90,这表明大多数IT企业在处理知识型员工工作与生活矛盾问题上,更多地是通过弹性工作时间的运用扩大知识型员工自我管理权限,进而提高员工工作效益、促进工作一生活平衡。这一方面充分反映了IT产业工作过程难以控制、规范的特点,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知识型员工对工作独立性的要求。但在远程办公等灵活工作地点措施的运用则较低,说明我国IT企业在运用信息化办公的深度开发上,尤其是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等方面仍有待提高。

5 “招聘中实施针对职位的能力、素质、兴趣测试”在招聘与录用中的匹配因子上的回归系数最高,达0.90,而“招聘中实施符合企业文化的个性、价值取向、职业目标测试”的回归系数也达到0.85,表明大多数IT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对于人才的全面衡量与匹配较为科学,既注重能岗位匹配也兼顾人组织匹配,但提供真实工作预览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五、结论与建议

职业生涯管理策略涵盖了人员遴选、安置、规划、培训、使用、退出等贯穿职业发展的各环节,具体的措施更是多达几十种(Gutteridge,1986;Gut-teridge,Leibowitz&Shore,1993;Pazy,1988;Barueh&Peiperl,2000;龙立荣等,2002)。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新的职业生涯管理方法与措施必将不断涌现。如何与时俱进,制订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管理策略,其关键是抓住事物的本质。

高效作业设计策略第9篇

[关键词]工业设计;设计策略;商业策略;创新;新经济;企业转型

[Abstract] In western countries, industrial design has deeply involved in strategic areas, and promoted innovative strategies from multiple levels overall strategy, business and products. Design strategy is one of the latest achievemen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design, which deeply combines the advantages of business and design, has a notable feature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strategy, and it can be more adapt to the demands on experience economy and Internet model represented by the new economic situation.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case of personal experience, the author study the basic features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design strategy, and conclude: In China, design strategy has the real meaning and value as well, which can not only support the business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company, but also help them more rationally face the challenge of new economy.

[Key words] Industrial design;Design strategy;Business strategy;Innovation; New economy;Business transformation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欧美的商界和设计院校关注到一个现象:随着竞争的升级与商业模式的演化,企业开始要求设计更多的介入策略层面的工作,但在开始阶段仍只有零星的实践,也没有形成关于设计策略的系统性理论与方法。因此,一些设计与商业类院校率先就此开展研究并设置相关课程。其中伦敦商学院的设计管理中心、德国乌尔姆设计学院、斯坦福联合设计课程、荷兰代尔夫特大学策略设计专业、美国伊利诺伊工学院设计学院等对设计策略的思想,理论和方法的建立与完善做出了重大贡献。

以IDEO为代表的一批世界领先的设计咨询企业,从本世纪初开始,不断把“设计思维”的概念导入商业领域,强调企业在工作中要普遍引入设计的思考方式,其中,设计策略是设计思维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

经过近20年的发展,设计策略在欧美的商业化进程中已经度过了导入期,开始进入发展期。大量的商学院开设设计策略、设计思维或类似课程,企业习惯于雇佣设计咨询企业开展策略层面的合作,或者招募设计背景的人员担任策略岗位。美国加州艺术大学开设了“设计策略方向的MBA”,代表了设计策略商业化进程的最新动向,同时反映了设计策略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关于设计策略

(一)设计策略的含义

设计策略自诞生以来,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和诠释。基于笔者的实践,结合相关的文献,笔者认为设计策略分为三个层面,而本文将着重探讨第一层面的设计策略。

1.借助设计的策略发展(Strategy by Design)

以设计的思维和方法参与制定企业各类策略的行为和产出,为新产品开发和其他经营活动提供策略性输入和指导。这个层面的设计策略已经脱离了传统的设计定义范畴,它深度融合了商业策略并与之高度互动,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学科和能力体系。

在这个层面,设计策略的实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制定未来的业务愿景和商业模式,服务于公司整体业务的构想与展望。

(2)发现既有业务机会以外的新业务机会,从横向扩展的角度探索业务增长的可能。

(3)探索既有业务的下一步发展方向,从纵向挖掘的角度维持或实现增长。

(4)发现和推广新技术的应用前景,把技术转化为真实的商业价值和用户价值。

(5)建立具体业务的开展策略,沟通战略与执行;具体包括产品线的规划(图1),产品定义(图2)和产品发展路线图的制定等。

(6)借助设计的能力推动公司整体战略的实施。

2.设计中的策略(Strategy in Design)

设计过程中的策略性工作和产出,为设计的开展提供原则、指引和灵感启发。这个层面的设计策略依然属于传统设计的范畴,但已具备了策略工作的属性,可以被称之为“执行的策略”。

在这个层面,设计策略的实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将设计融入企业品牌的基石与基因,建立基于品牌的设计原则和设计语言。具体而言,属于同一品牌之下的各种设计行为,都将在设计策略的约束下,遵循一个设计原则和语言,以形成一致和连贯的品牌形象传达。为人所知的企业识别系统(CI/VI)和产品识别系统(PI)都是设计策略的具体产出。

(2)设计项目前期的研究与概念发展,能够指导和启发设计开展的设计输入。在这个阶段,设计师(通常是策略设计师)需要开展设计研究,从竞争和用户等多个角度发现设计和创新的机会,并且与营销、技术、工程等通力协作,以概念的形式为核心手段,建立设计输入文档,确定设计的方向、原则和创新点。

3.设计自身的策略(Strategy on Design)

设计自身的发展策略的探索:把设计本身作为对象,作为学科专业或企业职能,研究其发展的方向、路径和实施方法。在过去的20年中,设计的价值不断的被重新发掘和认识,企业一直在探讨和重新定位设计,探索设计可能的发展方向。

在这个层面,设计策略的实践主要集中在设计管理方向,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探索设计在企业中的应用领域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设计在企业中的应用已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一方面是从单纯的造型设计延展到新产品开发全流程;另一方面是从单纯的产品开发渗透到各个领域,如营销、品牌、技术等,当然还有策略制定。换而言之,第一层面的设计策略,即“借助设计的策略”,是设计不断探索自身发展方向的结果。

(2)探索设计在企业组织内部的角色、作用和地位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设计从边缘化的角色不断迈进企业的核心部位,表现在:设计部门开始成为企业一级机构,设计主管开始冠以“副总”或“副总裁”的头衔,如联想在国内率先设立集团设计副总裁的职位;设计在企业内部的话语权和资源供应不断放大,不少国内企业开始让设计师参与主导新产品开发,设计不再是技术、研发或营销的配角。

(3)探索和发展新的方法、技术手段和能力

随着设计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工业设计需要不断引入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建立新的能力。比如把其他领域(如市场研究、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引入,形成设计研究体系;把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3D打印等技术手段引入,形成快速商业原型的能力。

(二)设计策略的特点

与企业传统的策略制定相比,设计策略具有以下5个主要特点:

1.以用户为中心

传统的策略以业务为中心,注重定量的分析与结果,强调规模与利润,习惯用数字的方式分析和描述业务的前景与价值。设计策略则强化人的因素,把用户作为策略的中心之一,同时引入了相关的因素,如“易用性”,作为策略评价的标准。与此相应,设计策略要求策略制定者要亲自贴近生活。因为研究任何二手数据都无法取代对目标市场和人群的实地观察。只有获得鲜活而印象深刻的洞察,才能有效的激发灵感。设计研究中的很多手段都可以帮助企业的策略制定者和决策者有效地观察和挖掘用户。

2.跨领域的知识与能力合作

公司的传统策略由战略部门或相关职能人员制定,知识和能力聚焦在商业管理、投资、财务等领域。设计策略要求在策略阶段就纳入设计,研究品牌、工程甚至制造等多种知识和能力。IDEO的蒂姆.布朗建议企业招募具有T型知识结构的人员加入策略的制定,这些人拥有一门核心技能,比如设计或营销,就像T字母的腿,同时他们能够迅速地进入其他领域,如人类学,并加以实际应用。他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产生洞察,并且能够有效地识别用户需求的普遍类型。这些是能够导出策略的核心机会所在。

3.边做边想

传统的策略制定会花费大量的精力去表述机会的市场前景和可行性,但却少有把关于机会的核心想法或概念,即产品或服务讲清楚。在决策的时候,决策团队未必真正能够理解机会所在。这不仅会让企业错过一个好的机会,也会错误地进入一个不适合的领域。

设计策略强调策略的构思要与核心想法的发展同步开展。事实上,当策略人员试图把核心想法表现出来的时候,无论绘图、模型或者一段描述产品和服务的影片,已经在发展策略本身。通过把策略的核心想法展示给相关利益者,如公司高层、投资人以及消费者,策略团队可以得到大量的反馈。这些反馈不仅来自人们的经验和知识,更来自于宝贵的商业和生活直觉。

4.借助原型的早期评估

传统的策略的评估依靠企业决策团队的经验和商业直觉,结合定量的分析(如可行性分析)来做出决断。策略的效果往往只有在执行之后才能看到,因此只能在执行的前期进行风险预警和控制。这意味着,当发现策略的问题的时候,损失已经发生了。

设计策略强调发展核心想法的原型,而制作原型的过程就是策略评估的过程,因此企业得以在策略发展阶段就做出早期的评估。因为采用可视化的原型,不仅可以获得企业内部人员的专业评估意见,更可以获得外部专家或者用户的反馈。这使得策略在最终决策时,就已经针对执行时可能遇到的问题或风险做出了相应的调整。这不仅可以降低策略的风险,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还可以缩短执行的时间,加快产品上市的速度。

5.持续的改进

传统的策略制定是一个闭环的过程。策略部门完成策略制定后,交由执行部门实施。只有在一个策略周期完成后,往往才会由策略部门针对实施的结果对策略进行审视。这使得企业难以对策略进行及时的调整与改进。

设计策略强调策略的完成只是开始。市场变化万千,企业的策略也需要随时调整。设计策略的特质使得其非常适合帮助企业不断演化策略。设计策略关注真实的世界,借助跨职能的团队,有效洞察用户和市场的变化,修正原先的核心想法,并以原型的方式加以表现,迅速的获得关键利益者的反馈,最终形成对策略的调整。

二、设计策略实践分享

笔者从1997年开始一直从事与工业设计相关的工作:1997年,进入广东美的集团设计中心,是国内最早一批在企业内部从事工业设计的专业人员;从2002年开始,笔者先后担任GE/FITCH(GE与著名的设计企业FITCH的合资公司,总部位于新加坡)中国区设计经理、GE塑料集团亚太设计主管、GE医疗集团大中国区设计总监和BP新能源新兴市场业务中国区产品策略与发展总监,在工作中开展了大量的设计策略实践,并充分认识到设计策略的作用与价值;2009年,笔者创办了上海本然研创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然研创),专业提供创新顾问咨询服务,其中设计策略是本然研创提供创新服务的核心能力之一。

在创办公司之前的一段时间内,笔者观察到以上海为代表的国内发达经济区域呈现出策略性创新需求的上升态势:跨国企业从06-08年开始加速推动In-China-ForChina的本土化创新策略,在上海、北京甚至成都等内陆城市设立高级别研发中心,并且严肃地针对中国市场和消费者制定差异化策略,且不再把中国仅仅看做廉价制造基地和产品销售地;以江浙沪地区企业为代表的一批先发企业度过了市场化经营的初级阶段,通过模仿与学习,他们成功的解决了“怎么做”的问题。在高阶形态的竞争中,他们意识到“做什么”将是企业发展面临的核心挑战。这不仅意味着要对已有的产品开展创新,还涉及到进入新的业务领域,开拓新的市场甚至新的商业模式等策略性议题。

同时,在策略性创新人才的供应方面,国内市场存在较大的缺口。中国企业向来缺少策略人才,更不用说创新方向的策略人才;产品企划和产品管理类型的策略性岗位一直存在供需脱节的现象;外部资源方面,当时上海及国内的工业设计公司,当时仍然以产品层面的设计与创新服务为主,而且一度向综合性全领域和实业化的方向发展,并没有过多的涉足策略性创新领域。

经过5年多的发展,本然研创初步形成了系统的创新咨询服务体系,建立了融合设计、研究和商业的综合性策略创新能力与方法论体系。本然的客户涵盖国内外领先企业,如三星、广汽、惠而浦、美的、阿克苏诺贝尔、迪卡侬等。本然不仅为企业建立产品创新策略,发现新的业务机会,更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同时还为客户提供协同创新等创新方法的支持,以及创新资讯的数据挖掘服务(图3、4)。

(一)建立ECM中国的业务策略和产品策略

从2006年开始,英国石油BP在印度、中国、南非和越南等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可再生能源消费业务, 称之为ECM业务,旨在为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的消费者提供健康、绿色和安全的生活能源解决方案(图5)。笔者曾担任ECM中国的产品策略与发展总监,期间与同事共同采用设计策略的方式,制定了总体业务策略和产品策略。

1.从零开始

ECM业务首先在印度创立,推出了应用生物质颗粒燃料的烹饪炉具,并创造了颇为有效的商业模式:通过在当地农村建立基于农村妇女个体的分销体系,以及合理的定价,ECM印度的生物质炉具和燃料迅速打开市场(图6)。

ECM中国成立时,没有任何的业务构想,也不打算照搬印度的模式。因此ECM中国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业务策略与愿景。

2.全员参与的策略制定

从第一天开始,ECM中国就由全员共同参与策略制定的工作。ECM中国拥有一支精干的团队,包括管理、产品、营销、市场、制造、供应链到政府关系。不同的职能人员在策略制定的过程中紧密协同,贡献了各自独特的专业视角和观点,有效地探索出最适合中国农村生活能源消费需求的业务机会。

3.走进农村的真实生活

在策略发展初期,ECM中国团队的所有成员(包括行政助理),对中国农村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实地考察与研究。每个人都尝试着使用一定的研究方法(图7),如观察、影像日志、访谈等,获取了对农村生活和生活能源消费的最真切地了解和认知。

4.综合洞察

除去实地研究之外,ECM中国成员开展了背景研究和竞争性分析,收集了大量的定量数据(图8),包括人口、可支配收入、绿色能源发展现状、农村人均生活能源消费、中国政府的新能源政策等。结合两方面的研究数据,ECM中国团队形成了综合性的研究洞察,有效地平衡了用户需求、产品技术和大环境趋势三者之间的关系。

5.产品策略与业务策略同步

经过实地考察与分析洞察之后,ECM中国确认中国具备发展生物质颗粒燃料的市场和原材料基础。但ECM中国通过用户测试的方式评估了包括ECM印度的产品和燃料颗粒技术在内的多种解决方案(图9),否定了直接套用成熟产品和技术的可能性。因此ECM决定把产品策略的工作提前,与业务策略同步开展,以便用清晰的产品概念来构建业务策略的核心。

6.原型的反复验证与调整

产品策略的核心想法是应用印度ECM的成熟技术,快速推出适合中国农村市场的烹饪炉具和配套的生物质颗粒燃料。大量的产品想法被快速制作出原型,并进行了反复验证。笔者亲自使用功能验证原型烧制菜肴,测试原型是否能够满足目标地区家庭的烹饪需求(在一个小时之内完成两菜一汤、一锅饭),包括火力、持续烹饪时间以及每顿的燃料成本(图10)。每一个阶段的原型机都会被投放到目标地区进行实地使用测试,收集用户的反馈意见。

7.策略的快速校正

在原型机的反复验证过程中,ECM发现目标试点市场的情况与全国总体市场状况出入较大。总体业务策略中设定的竞争目标是以价格优势取代蜂窝煤,但是目标市场中蜂窝煤消费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比例,且蜂窝煤价格低于全国平均价格。因此ECM中国迅速把策略调整为“以大火力和方便使用为优势取代蜂窝煤和其他能源,如电力和柴灶”;随后同步调整了产品策略,重新确定了产品的核心价值点,修改了设计,制作了相应的功能原型(图11、12),并且在实地测试中收到了颇为正面的反馈。

2009年,在产品上市的前夕,受到经融危机的冲击,BP砍掉了包括ECM中国在内的全球绝大部分新能源业务。笔者很遗憾地没有看到策略的实际验证,但并不影响其成为设计策略的典型案例。

三、设计策略对中国企业的意义和价值

(一)设计策略有助于中国企业解决“做什么”的难题

中国的企业一贯长于制造,经过多年的发展,研发的短板也在逐渐弥补。研发和制造都侧重于帮助企业解决产品,即“怎么做”的问题;但是在经济的新常态下,无论内销还是出口的制造型企业,在转型时都面临着产品“做什么”的问题。

不同于若干年前企业转型,当前竞争的态势要求企业必须创新,才能够在转型后生存和发展。代工型企业要转型,不再能简单的销售原有的产品,首先要问自己“做什么”;内销企业要转型,不能在简单的地依靠品牌建设、渠道建设或投资并购等途径,也要首先问自己“做什么”。

相对于欧美企业,中国的企业更加依赖于企业家个人的商业直觉和经验制定企业的发展策略,回答“做什么”的问题。但毕竟像乔布斯那样的商业天才不是常态,而且中国传统制造企业以往很少设置类似“产品经理”的职位,也缺乏系统的“产品规划和管理”机制,因此在天才老板的想法和具体执行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断层。除非产品开发出身,决策层的想法往往不能清晰地表达机会概念。但企业又普遍缺乏相应的能力和机制,把顶层的框架性策略转化成具体的产品机会,进而指导具体的执行。

例如,国内某知名家电企业的决策层,很早就预见到智慧家庭将是家电企业在未来的关键发展机遇,并制定了进军智慧家庭的企业总体策略。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却遇到了极大的困扰。首先是该企业不知道该由哪个部门接受,然后习惯性的交由技术中心主导,希望从技术率先突破,两年后却发现依然毫无头绪。当该企业尝试把项目移交给设计部门的时候,情况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设计部门联合外部的咨询公司,首先展望了智慧家庭的策略愿景,并开发出一款产品原型,投放到公司内外接受测试。测试的反馈极大的推动了项目在企业内部的进展,并转换为实际项目继续推进。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到,该企业的设计部门当时并不是有意识地推行设计策略,但实际却按照设计策略的方法行事。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导入设计策略,中国企业可以盘活内部的设计资源和能力,或者借助外部的设计资源,用熟悉的设计方式,快速地建立策略能力,有效地解决“做什么”的难题。

(二)设计策略帮助中国传统企业正确的应对新经济的挑战

当下中国企业的困境在于,不仅要转型,更要应对新经济形态的挑战。

1.互联网经济极大的冲击着固有的商业模式,特别当传统的互联网企业冲入传统实业,而传统的实业企业借助互联网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后,传统企业的观念受到了极大的动摇。例如,在互联网时代,有人提出“产品为王,策略已死”,认为只有好的产品就一定能成功,而策略的发展需要漫长的时间,拖慢了产品的上市速度,已经严重不适应新经济的发展,应当淘汰。

从设计策略的角度思考,我们不难发现,这种论调其实没有否定策略,而是没有看到策略的另一种存在形式:即在持续的原型发展中思考和调整业务和产品策略。因为互联网产品先天具备“快速开发,快速上线,后期试错”的优势,企业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实现策略和产品近乎同步的发展,甚至可以做到“策略即产品”,所以让人们产生了“策略已死”的错觉。

因此,借助设计策略,以实体产品为主的传统企业可以正确的对待类似的做法或观点,从而避免潜在的损失。

2.在新经济的形势下,万众创业和大众创新以及众筹模式的出现,似乎在告诉创业者和企业,“只要有好的产品,就能够创业成功。”但实际上,大量昙花一现的众筹案例告诉我们:“只有好的产品,并不意味着好的业务。”换而言之,成就一个好的业务,只有好的设计和好的产品是远远不够的。不同于传统设计,设计策略的能力体系包含了大量的商业要素,比如系统思考、财务、可持续、企业家精神和领导力等,这些都是有效地建立一个成功业务的必要能力。因此,导入设计策略,或者运用设计策略来辅导或孵化众筹等新商业模式,将可以有效地提升创新或创业的成功率,并放大创新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