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问题导向教学法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4-14 19:13:49

问题导向教学法论文

问题导向教学法论文第1篇

由表1中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考试成绩有显著性差异(P<0.01)。通过不记名问卷调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实验组学生在学习兴趣、知识理解度、知识记忆力、动手能力、问题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见表2)。

二、比较分析

(一)教学目标传统的讲授教学法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要求学生以掌握书本知识为主,学生难免死记硬背、囫囵吞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问题导向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对知识进行思考与探索,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法是一种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式”教学,学生处于被灌输的学习状态,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作用,无法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问题导向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之中,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查找、去探索。同时课堂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教师对学生的质疑、想法和思维给予肯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别出心裁,让学生在问题—查找—思考—讨论—解决疑难—强化巩固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并灵活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能更好地发现问题,启发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可以说,问题导向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互动、合作、质疑、探索、提高的学习平台。

(三)教师的角色与作用在讲授教学法中,教师扮演的是一个传授者的角色,始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而问题导向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是一个引导者、指导者、推动者和协助者,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质疑,促进学生对事物的发现与探索,“唤醒”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生的角色与任务在讲授教学法中,学生的角色是被动受灌输者,其任务是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内容。而在问题导向教学法中,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其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学生为解决问题主动去学习和查阅相关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体能动性极大地发挥出来。所以,学生不再是机械、教条地接受书本上的知识,而是依靠自己的主动学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结论

问题导向教学法论文第2篇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 毕业论文(设计)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9.015

Applied Undergraduate Thesis (design) Teaching Reform

ZHAO Zhenkuan

(School of Management Science,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Guizhou 550025)

Abstract The writing ability has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ability in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t pres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and reasons of the thesis (design) writing, propose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working ability oriented teaching reform strategy of thesis (design) guidance course.

Key words applied undergraduate; thesis (design); course; teaching reform

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在教师指导下本科毕业生进行四年学习与实践成果的总结,也是对本科毕业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项综合考察,同时又是培养应用型本科毕业生从业能力的一项重要手段。但是,目前各应用型本科院校均出现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严重下滑的客观事实。笔者多年来一直在从事应用型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在论文(设计)指导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提出了以提升学生从业能力为导向的毕业生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策略:一是,强调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二是,明确论文(设计)学生选题的实践价值;三是,设计合理的论文(设计)教学内容;最后,采取适合论文(设计)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市场经济新常态下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需要。

1 目前毕业论文(设计)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学术不端问题。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学术不端问题经常出现,有些学生进行网上抄袭或者使用百度百科等网络文章拼凑成论文;也有的学生找人论文;还有的学生直接改用本专业往届学长的合格毕业论文上交等。这些做法,论文(设计)指导老师都很难左右。有些情况可以通过论文检验出来,有些则很难查出。但是,这些学术不端行为会败坏了学术风气,使得学校安排学生写作毕业论文(设计)的培养计划失去了应该发挥的作用和意义。

二是,选题问题:有些学生所选题目陈旧过时,有些题目范围过大或过小不利于论文写作,或者学生所选题目的写作可行性较差。学生思想惰性强,所选题目陈旧过时,远离时代,缺乏现实应用价值。应用型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要求学生选题新颖,要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尤其是对于以往反复研究过的题目,要从新的视角挖掘出独特的观点和见解。但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重要意义,而是挑选以前学长写过的题目来写,认为可以照着别人的写法来模仿完成。

也有些学生认为,选择较大题目会有的可写,也容易写够字数。实际上,题目过大,在写作过程中难以驾驭和把握。当然,还有些学生认为,选择较小题目会容易写具体,但是所选题目过小,在写作过程中只能写一些具体操作流程,无法形成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选题要确定合理的范围,学生尽量选择与学过的课程相关,写作熟悉一些的内容,能够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再者就是所选题目是否具备写作的可行性问题,由于一些学生缺少写作经验,在选题时没有注意到题目内涵及外延,以及自己是否能够搜集到足够的论据及写作素材,导致学生论文写作过程出现无法继续或中途更换论文题目的问题。

三是,论文(设计)出现逻辑结构不合理及写作不规范问题。从历届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稿件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逻辑上出现前后矛盾、条理不清、缺乏科学的论证方法、研究方法不规范、创新点不明确、语言表达不清楚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甚至于影响学生能否顺利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2 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

一是,学生对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没有正确的认识。一方面,由于教师在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中对学术不端现象的后果强调不足,导致学生对这个问题没有清楚的认识。另一方面,一些学生毕业了忙于找工作或毕业实习,对论文(设计)写作不够重视,应付了事;还有一些学生在网上找几篇文章随便拼凑一下了事,或是请人完成应付交差。这些做法都形成了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出现的学术不端问题,最终影响到学生能否如期毕业。

二是,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不够,学生缺乏有效的写作指导,导致出现选题偏差。教师在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中,由于课时量问题,没有足够强调学生与指导教师对选题沟通的重要性,更没有进行足够的选题指导实践训练;同时,在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指导实践中,指导教师往往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科研和教学上,对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方向重视不够。开题并进入初稿写作过程以后,才发现要么由于指导老师的专业背景和学生论文方向差距较大而无力指导,要么学生选题问题较大而无法继续写作。

三是,由于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导致对学生写作帮助不大。由于学校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不能够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论文与设计的写作区别、论文(设计)的写作要求、写作规范,以及开题报告、文献综述的写作要点以及定量、定性研究方法的使用等内容。最终导致一些学生出现论文逻辑结构问题及写作不规范等问题。

3 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应用型本科学生毕业后大多数要进入各行业从事具体工作岗位的实践活动,因而高校对学生从业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大学生应具备的从业能力应包括: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及责任感;较高水平的分析能力;较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具备一定的创造和学习能力等等。①可以看到,严格的毕业生论文(设计)写作训练能够起到综合训练和提升学生未来从业能力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应建立以提升学生从业能力为导向的毕业生论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策略:一是,强调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二是,明确论文(设计)学生选题的实践价值;三是,设计合理的论文(设计)教学内容;四是,采取适合论文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

首先,强调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教学、科研、服务诸方面都以应用为导向,坚持为地方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面向行业、面向人才市场需求来建设专业。②应用型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过程,既是检验本科生综合运用本学科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同时又是一项培养学生逻辑写作能力的实践教学过程。因此,必须强调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过程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应该让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和自己的实习实践并与指导教师进行充分沟通来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及后续写作。

必须坚决杜绝学生采取的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如在网上找几篇文章随便拼凑一下了事、请人完成应付交差等行为。在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学校处理过的学术不端案例来教育学生,使其对学术不端的后果有清醒的认识,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学术不端做法对学业以及将来职业发展的巨大危害性。

第二,明确论文(设计)学生选题的实践价值导向。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必须首先让学生能够区分论文与设计的不同标准和要求,明确论文(设计)选题的实践价值导向。应按各学院按专业建立各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授课导师组,采用竞争机制选择授课教师,使得论文(设计)课程中师生能够就讲解的案例做到专业上的充分沟通,使学生接受针对性较强的专业写作训练,以保证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具有较强实践性。

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应以知识、能力和技能是否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相适应为评价标准。③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在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方面强调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能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进行系统的写作训练,使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顺利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达到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人才的教学目标。因此,最好强调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反复沟通,结合学生实习实践背景,在老师研究方向范围内进行毕业论文选题。这样,既可以最大限度保证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合理性,又能够使得指导教师能够有效参与到学生的写作过程之中结合学生实习实践经验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第三,设计合理的论文(设计)教学内容。采用专题讲解来讲授撰写论文(设计)过程,要在教学目标中重点讲授如何选题、如何收集资料、如何选用适合的研究方法,如何掌控好写作进度,如何做好写作过程中的师生沟通,怎样避免学术不端的做法等方面。 授课过程中要明确论文(设计)指导授课教师职责,依照学校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手册要求将撰写毕业论文(设计)的每一步骤内容分解到每课时的教学任务中,包括:论文(设计)选题、拟定论文(设计)提纲、开题报告、文献使用、研究方法选用、初稿要求、论文修改、及论文(设计)修改要求、定稿要求及学术写作规范等内容。

授课教师还要向学生强调遵守学校要求的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进度,即从选定导师、确定选题、列出写作提纲、完成开题报告、再到初稿写作、论文修改、定稿等这样一个完整的论文写作过程。授课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指导经验,向学生强调论文(设计)写作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需要与指导老师主动沟通的要点以及没有做好这些沟通工作容易出现的问题,以确保整个论文(设计)的高质量完成。

第四,采取适合论文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通过图片展示、视频讲解,让学生结成小组共同进行案例讨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论文(设计)的综合写作能力,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及创新精神。在授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充分利用中国知网、百度学术等网络资源和图书馆等进行查找和使用期刊等文献,学会文献综述写作,培养学生结合专业实践背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从业能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写作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培养应用型实践人才必须进行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尤其要遵循以提升学生从业能力为导向的毕业生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即强调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明确论文(设计)学生选题的实践价值,设计合理的论文(设计)教学内容,采取适合论文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最终,通过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训练,提高应用型本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级应用型实践人才。

注释

① 王均平.基于用人单位需求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从业能力的选择与设计[J].高等教育研究,2013(5):72-75.

问题导向教学法论文第3篇

的效果。本文尝试分析在该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以期完善这种教学模式,有效推进课堂层面的课程改革。

关键词:问题导向;案例教学法;应用写作;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0

“问题导向式”教学法是基于行动导向并在工作过程导向系统化理论指导下以问题为驱动力和以培养学习者问题意识、批判性的思维技巧以及问题解决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设计和指导下,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学目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使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技能,提高独立工作能力的教学方法。

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各有所长,两者联合在一起,优势叠加,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以问题为引导,用问题来把握案例分析的核心,确实保证了学生对案例内容的探究更集中有效,达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应用写作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实践频率高,案例来源广泛。同时,应用写作有一定的规范和模式,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开放式结论的几率很小,讨论结果相对集中可控,比较适合采用问题导向联合案例教学法。实际教学也验证了这一点,在采用问题导向联合案例教学法的班级,学生的学习热情高,对应用写作的掌握较采取纯讲授式教学的班级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问题导向联合案例教学法应用的有效性问题

课堂教学中采用问题引导、使用案例分析,分小组讨论,是否就可以界定为问题导向联合案例教学法呢?反观传统的课堂教学,即以教师讲授为主导的授课方式,难道就完全不见案例的踪影,没有问题来作为引导吗?在问题导向联合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盲目使用问题与案例的情况,导致两者不能紧密有效地结合。

在某些情况下,教师更多地从形式上去考虑在教学中一定要出现“问题”、“案例”,一堂课,呈现了一两个案例,罗列了若干问题,抛给学生,就是问题导向联合案例教学法了。但是问题是否真正能带动学生全面深入讨论案例,很可能并不是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的重点。笔者认为,在问题导向联合案例教学法的设计上,应该先明确“问题”和“案例”的关系。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问题”和“案例”应分出主次。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在学习理论性概念性的教学内容时,把问题作为核心、案例作为辅助,收到的效果会比较理想。例如在学习礼仪文书写作时,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礼仪文书较少,并且礼仪文书只有在特定的场所才能接触到,不像新闻通讯等应用文体素材众多、获取渠道多样,因而对于学生来说,礼仪文书相当于一个全新的情境,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很难迁移到这一情境中,教师此时设计的“问题”就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思考、讨论活动,再配合案例的探究补充巩固,学生才能得到全面的认识。相应的,在新闻通讯写作的学习中,因为学生对新闻通讯文体的接触有大量的积累,也能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甚至手机等各种方式迅速获取相关信息,在学习时,以案例为主,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讨论的兴趣,围绕案例设计若干指向明确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分析案例,效果也比较突出。

二、问题导向联合案例教学法中学生的适应性问题

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县乡级地区。由于我国教育资源的分配尚不均衡,城市高中毕业生与县乡级地区高中毕业生在高中阶段经历的学习过程、培养起来的学习方式都不尽相同,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较大差别。可以说,大部分的学生在接触到问题导向联合案例教学法的初期,都表现出了无所适从,不明白为什么要分组学习、如何分组学习,面对案例和需要给出解决方案的问题,即便问题的指向、教师的指令足够明确,学生也会出现无从入手的情况。甚至有个别学生提出希望教师回归传统的讲授型方式。同时,在学生的小组学习中,也会出现小组成员学习热情不平衡的情况。有的小组成员较为积极,会根据学习内容和教师的要求实践相应的学习步骤;有的小组成员则较为被动,参与小组讨论的积极性不高,以他人观点为自己观点,只求教师提问时有内容可答。所以很多时候,出现某一人的观点代表整个小组观点时,教师并不能区分是小组达成了共识,还是只有少数人在参与思考讨论。

要解决这类问题,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需要小组讨论的学习内容,可以事先分好小组,确定小组的组织人(非发言人),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课前召集小组组织人,向他们讲解课堂实施的一般步骤,希望他们在小组讨论环节组织本组组员积极参与,并协助教师观察在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的表现。课后教师及时向小组组织者收集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根据这些信息,教师有选择地向不同学习能力和热情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地课堂关注、课后辅导和帮助。这一过程在早期会较为繁琐耗时,教师在课堂以外对学生投入的精力会比较多,一旦学生能明确问题导向联合案例教学法的意图,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到了后期,在教师的教学设计质量能够保证的前提下,课堂活跃程度将可以维持在一个比较理想的位置。

三、问题导向联合案例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问题

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教师是毫无疑义的主导者。而问题导向联合案例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了学习的组织者和协助者。这样一来,容易造成一种误解,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时间少了,课堂上学生讨论的时间多了,教师的工作量可以相应减轻,设计出问题,选择好案例,剩下的就交由学生来完成。实际上在案例分析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生发出来的结论和进一步的疑问是不可控的,教师必须预估出多种可能性,才能在课堂上有所准备,适时引导。从某种程度上看,问题导向联合案例教学法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既不能对课堂的控制过于急进,在学生未能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时拔苗助长,也不能放任学生的讨论偏离既定轨道。在课堂上,既要关注学习小组的群体表现,又要关注特定学生的学习情况。这些新变化检验的是教师的应变能力,对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思考深度,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尊重程度。

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组织协助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提高自身素质,适应课程改革环境。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相对简单,熟悉教材,教学过程熟练,基本就能满足要求。而问题导向联合案例教学法,首先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案例积累,这些积累单靠摸索教材是无法实现的。应用写作的特点,决定了可以从生活中获得充分的、时效性强的案例,这也要求教师在教材之外,要付出时间和精力进行大量阅读,留意生活中与应用写作有关的各种信息,拓宽知识面。应用写作的内容众多,很多文体是与理、礼等价值判断分不开的,教师还要注重道德修养,以期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包括知识、技能、品德在内的全方位的指导。

2.精心设计问题,筛选案例,全面考虑教学法的使用。实际上在应用写作当中,很多跟学生距离较远的内容不一定适合用问题导向联合案例教学法,比如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并未设有政法类专业,只是开设有政法类选修课。那么在系统学习应用写作时,法规文书写作就可以考虑用适当的方式讲授。事务文书、礼仪文书和传播文书写作等内容因为素材众多,与学生的生活较为密切,有些文体是学生每天都会接触的,那么案例的筛选就可以以贴近学生生活或者学生关注度较高为原则。在此基础上设计的问题要适量适度,有针对性,让学生能根据问题,围绕案例,充分参与课堂,有所收获。

3.全面反思教学。问题导向联合案例教学法是比较新颖的学习法,实践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效果与预期差距大的情况,教师要注重课后反思,从组成课堂的各种要素出发,包括学生的参与情况、教师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乃至问题、案例选择的恰当程度,及时总结,并且结合反思对下一步的教学进行完善。

在问题导向联合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我们要直面存在的问题,坚持学生主导,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恰当运用这种教学法,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姜太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问题导向教学法论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 思想政治理论课 行动导向教学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100-02

一、行动导向教学的内涵分析

最早研究行动导向教学的是德国。上个世纪80年代,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已经在德国进行讨论和研究,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代表了当今世界上的一种先进的职业教学理念,是世界职业教育教学论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思潮。行动导向教学的主体是以学生为主,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教师在这过程中起到引导和指导作用。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教师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调动手、心、脑主动学习的教学过程,其要义是使学习、教学与工作相融合。行动导向教学的宗旨是实现教育目标,它注重以职业活动和就业为导向,核心是培养学生能力,通过对教学活动基本规律的理性分析,确定教学方法并制定实施计划,完成教学任务。行动导向教学可以包含多种教学方法、实施途径、实践手段,在实践中可以形成案例讨论法、情景模拟法、项目教学法、主题调研法、网络实践法等多种形式各异的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打破以往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及教师引导性的作用,对于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起着十分重要和有效的作用,极大地提高了高职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近几年,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行动导向教学在各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中有较多的研究和实践。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却并不多见。

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行动导向教学中的必要性

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并不理想,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书本化、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低等现实问题一直存在,再加上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来自网络环境方面的巨大挑战,使教育教学改革遇到越来越多的困境和挑战。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使之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相融合,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使之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亟需解决的问题。

为此,必须改革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式方法,转换教学思路和方法,把改革创新的方向转向学生以及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上,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为目标,探索出一种既能够符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点又具有较强实际指导意义的教学实践方法。在这一点上,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思路与上述行动导向教学所倡导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在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中,经过教师的引导与指导,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主动参与教学,亲自体验教学情境,在参与中不断获得学习的乐趣,充分展示自我价值,进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它打破了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满堂灌”的教学弊端,改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学模式,真正建立起师生之间平等交往的双向互动教学模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主动借鉴行动导向教学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自身规律和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重点关注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情商的健康发展、择业观和创业观的树立、职业道德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增强等等,激活课堂,以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最佳教学效能,从而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高职生成长成才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行动导向教学的具体实施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可采取案例讨论法、情景模拟法、项目教学法、主题实践调研法、网络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一)案例讨论法。案例讨论法是指导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选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或现象进行积极的讨论,并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论证,最终得出结论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着引导和激励的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积极主动地思考案例中呈现的问题,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论证;同时,激发其他学生从别的不同角度去分析、论证;通过学生各自的分析和相互论证,有效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教学中,在讲授“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这个内容时,对于“如何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的时候,先给学生呈现“个人收入差距”的案例,然后提出问题:你是如何看待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邓小平为什么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先富的带动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先富起来的条件是什么?这一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学生可以从个人的能力、知识水平、机遇、家庭背景、家乡环境、地区差距等方面进行思考、比较、分析和讨论。教师最后点评和总结。

(二)情景模拟法。情景模拟法是指导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模拟一个与该教学内容实际情况相似的场景,将学生安排在模拟的、逼真的场景中,要求学生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其目的是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场景氛围中对未来的职业岗位有一个比较具体的、综合性的全面理解,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好基础,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在讲授到法律部分教学内容的时候,在如何树立和增强学生法律意识的问题上,可以在课堂上开展模拟“审理劳动合同纠纷”法庭教学。通过案情介绍、角色划分、法律文书准备、预演、正式开庭等环节模拟审判和仲裁的过程。其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学生法律文书的写作能力,使学生了解基本的诉讼过程,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作风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和综合素质。

(三)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指导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若干项目,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8人,明确组员的分工,每组选定一个项目,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共同实施和完成该项目工作的教学活动。项目教学法以团队工作方式进行,即共同制订项目的实施方案、分工协作完成某个项目;目的是锻炼学生的组织、沟通、团结协作等能力。项目教学法主要体现的是“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比如,在“概论”课教学中,结合生态文明和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的教学内容,可以开展“南宁市相思湖环境保护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的项目教学。

(四)主题实践调研法。主题实践调研法是指导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制定一系列主题,让学生根据自己选定的主题,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实践调研完成主题实践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深入到社会中,认识国情,加深他们对理论的理解与运用;同时锻炼他们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比如,在“概论”课教学中,在讲授到“加强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教学内容的时候,可以开展以关注“两会”、关注“民生”为主题的社会调研活动,即结合每年全国“两会”关注的医疗、教育、就业、房价、物价、反腐、社会保障、“三农”等民生问题,每个小组选择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利用节假日时间到学校、农村、博物馆、社区、企业和街道等实地调研考察。调研结束后要求学生提交和展示调研成果。

(五)网络实践法。网络实践法主要是以信息互联网为媒介,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搭建一个相互交流和实践的平台。网络实践法的关键是构建一个逼真、模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实践平台,在这个平台里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具体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爱国主义、职业道德、法律意识、民主政治、民生等问题,这些内容现实、鲜活、形象逼真,与理论教学相链接,可以不断更新并引起学生共鸣。例如,在“概论”课的网络实践中,可以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教学内容,设计出典型的农村示范村,如南宁市的坛良村坛板坡、大林新村、下渌村等虚拟的新农村;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网络实践中,以爱国主义为主题,在网络平台内设计出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比如广西烈士陵园、桂林兴安烈士陵园、红八军纪念馆、百色起义纪念馆、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等虚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这些虚拟的场景里设有“导游线路”,学生可以根据线路进行模拟参观考察,自主的在虚拟的空间里体验和感受理论教学内容,去探索和印证理论教学内容,以便达到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相融合相贯通,从而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教学目的。同时,在这网络实践平台内里,设有体验区、交流区、互动区等,学生可以一边模拟体验实践,一边将所见所闻及感受心得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和分享,进一步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模拟实践心得体会和实践成果进行考核和评价。

实践证明,依据行动导向教学,可以促进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转变,改革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郎振红.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0 (7)

[2]赵欣.行动导向法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0(1)

[3]杨家余.高校政治理论课实施网络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学理论,2011(25)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JGA330)

问题导向教学法论文第5篇

关键词:翻转教学;网络;论文指导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6)06-0176-02

教学模式可视为教学要素结构和教学流程组合的一种方式,它以特定的教学理念为基础,并服务于特定的教学目的,是一个由教学目的、教学流程、教学功能和教学环境所构成的体系。翻转教学模式颠倒了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顺序以及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重新规划了课堂教学时间的使用。其理论基础是发展区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学生在课堂外通过视频自主学习,将学不懂的地方作为问题记下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集中讲解,这种讲解就讲在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翻转教学模式变得可行和现实。通过互联网,学生很容易得到优质的多媒体学习资源,可以不完全依赖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的作用发生了变化,其更大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

翻转教学把原来的“先教后学、以教为主、以学为辅”的模式转变为“先学后教、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模式,它是一种“从教学到学教”,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颠覆。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1)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2)从知识导向到问题导向。从课后复习消化课堂知识为主到课前自学提出问题为主;(3)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通讯技术;(4)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翻转教学也是一种混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的一部分是通过在线学习接收内容和讲座,且自主控制学习时间、地点、路线和进程;一部分是在教师监督和指导下的实体地点进行。由于学生减少了出席实体学校的面对面课程,这种教学模式非常适合实践环境多变和实习地点分散的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因此,其应用并不只局限于课堂教学的改进,对毕业论文指导这类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环节也有很大的借鉴参考意义。

一、加强问题导向,使论文选题更加贴合实际

毕业论文选题的来源多种多样。依据翻转教学模式的原理,毕业论文的关键是要以问题为导向,把问题摆到前面,让学生带着问题的眼光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才可能确定一个好的选题。具体而言,一个好的选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去发现。(1)实际和实践的途径。通过对现实事物和活动的认真调查、观察或亲身参与,以及凭借以往积累的有关知识和经验,从现象中发现问题所在。(2)大众传媒的途径。关注各种媒体传播的内容,可以找出一些热点问题或社会普遍关切的问题。(3)与人沟通的途径。与教师、领导、同伴、任务委托人等他人的沟通交流也是发现问题和碰撞思想的一个重要途径。(4)阅读文献的途径。这个途径可以说是从问题到问题。通过对别人研究的问题学习和思考,可能会产生新的问题和新的想法。

二、毕业论文指导应更加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

互联网技术和平台多种多样,主要平台说明如下。

第一,短信群、微信圈、QQ群、微博和电子邮件等各种现代即时通讯技术。利用这些通讯工具,可以实现音、像、画、图等各种类型信息实时的双向和多向传递,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学生既可以得到教师的指导意见,也可以看到学生对问题的见解和分析。同时,这种指导与交流方式具有追溯回看功能,有助于更充分、深入地进行总结归纳。此外,利用这些虚拟网络,可以临时组成富有弹性的虚拟攻关小组,集中各方面的知识,通过更好的交流和协作能力去解决问题。

第二,扩大开放式指导。翻转教学的一个重要优势,就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引进更多更广的外部优质教育资源,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特征。对毕业论文指导来说,借鉴这一思路,可以加大引入社会人士、校外专业力量加入指导队伍,参与当面指导或远程网上指导,实现跨学校、跨地区的教学资源整合。甚至可以组建成立毕业论文指导专业协作组,以指导本学校学生为主,兼顾参与有协作关系的外校学生某部分某阶段的论文指导工作,形成交叉与复合的指导格局,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乃至创出特色,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大潮流。

第三,导入不同论文选题涉及专业知识点的信息资源,帮助学生复习、回顾、巩固用到的知识。毕业论文也是大学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全面复习。仿照翻转课堂教学,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可以建立专门网站,上传各种与毕业论文选题紧密相关的微课、慕课视频资源供学生在“干中学”。同时,可以链接一些相关文献、数据、统计资料资源,为毕业论文工作提供大数据支撑。第四,建立毕业论文专题论坛和分论坛。通过网上论坛,可以和展示各自的观点,分享与共享阶段报告、文献综述等,起到互相启发、思想碰撞的作用,实现扩大交流和扩大知识点的效果。

三、进一步增强个性化指导

翻转课堂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组织教学,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发现学生的特征,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毕业论文同样如此,通过利用以上互联网技术和平台,指导教师可以发现学生有创意的、个性化的项目和问题,对其毕业论文进行引导和指导。为此,教师需要在针对学生个性进行指导方面做更多的精心设计。比如,对论文选题和不同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对学生在线情况进行统计跟踪,开发在线测试和评价等自动功能,以满足翻转教学模式下的毕业论文指导需要。总之,翻转教学模式下的毕业论文指导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毕业论文指导,它是综合性、全方位、基于实时信息和多向互动的指导。引入翻转教学模式的概念有助于改进和拓宽现有论文指导方式,缓解传统的全程面对面指导无法应对学生地点分散、师资资源不足等问题,特别是在毕业论文阶段,学生面临实习、应聘、考研等未来去向的重重压力,经常不能集中进行指导的问题。对毕业论文指导教学工作在组织和流程上的改变,既是有形的媒体和硬件的改进,也是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创新。随着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渗透和应用,数字化学习、移动课堂、电子书包、虚拟现实学习及游戏化学习等新的教学形态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毕业论文指导也不例外,必须像翻转教学模式一样,采用与时俱进的新的教学理念进行变革。

参考文献:

[1]何朝阳,欧玉芳,曹祁.美国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

[2]毛姣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与应用挑战[J].时代教育,2014(7).

[3]赵兴龙.翻转教学的先进性与局限性[J].中国教育学刊,2013(4).

[4]刘彬让.研究型农业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09(11).

[5]刘彬让,李论.试论研究型农业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2010(7).

[6]张利荣.我国本科生学习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武汉地区高校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4).

[7]杨俊,王光明,张玘.影响本科研究型教学实施效果的教师因素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9(4).

问题导向教学法论文第6篇

关键词:学位论文;问题导向;定量化;评审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143-02

近几年,我校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为了加强和完善大学生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标准体系,在综合分析所在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审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一系列学位论文指导和评审的实践经验,依次从明确论文评审目的、建立以问题为导向的论文质量评审内容分类与评价指标定量化以及明确评审教师的资格与职责等方面,探索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可执行的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标准体系,有效地提高了我院大学生的学位论文质量水平和毕业论文教学质量水平。

一、学位论文质量评审目的

学位论文是我国高等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中占用学时最长、层次最高、综合性最强、最能衡量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水平的一项科研学术型实践教学环节[1]。根据国家学位条例实施办法的规定,学生要提交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后,才能取得相应的专业学位。然而,近些年来的大学生学位论文质量在受到因大众化教育扩招带来的学生文化素质和教育需求的层次化和多样化、不断变化的就业形势以及学校在毕业论文教学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影响,普遍存在研究水平低、选题陈旧不当、内容抄袭拼凑、写作表达水平低、文本格式不规范等各种问题[2,3]。

论文质量评审标准对于教学管理者、指导教师、评审教师和学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方向指导和约束作用。因此,制定大学生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标准目的,应从与论文质量相关的各责任主体进行统一规定和规范,实现全面论文质量教学管理目的和目标。(1)教学管理者:评价检验高等院校教学管理者在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体系的系统性、有效性、执行性和满意度等方面的教学管理能力水平。(2)指导教师:评价检验导师的论文教学能力水平和责任心,确保严格按照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标准要求进行正确、准确地教授和指导,调动和激励导师的工作热情和高度责任心。(3)评审教师:评价检验论文评审教师在执行论文质量评审标准的能力水平和责任心,确保评审教师严格依照论文质量评审标准及其指标要求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打分,杜绝评审过程中的因人主观偏向性、学术能力偏差、评审流于形式等问题而在学生及其导师中带来不良影响和消极作用。(4)学生:评价检验学生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综合素质能力以及初步掌握基本科研程序和方法的学术科研能力水平,这应该通过纸质版的学位论文质量和学生答辩质量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二、基于问题导向的论文质量评审指标体系

当前我国大学生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标准仍普遍存在着评审目的不清、定位不明、指标分类不当、评价指标过于笼统单一、指标权重分配不当、评审过于主观化和简单化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学位论文质量不断下滑问题的根源性因素。

基于问题导向的论文质量评审指标体系在改善解决当前大学生学位论文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上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更好的实践效果。在本科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指导评审过程中,本文总结本校学位论文中存在的各种不同类型特点质量问题,并结合我国国内教育工作者已发表阐述的相关论文质量问题,提出了如表1所示的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指标体系及其重要性排序,其中非常重要的评价指标是论文关键内容解答、论文仿真实验解答、论文方案技术路线解答、论文内容率、论文写作表达质量、论文文本格式规范共6项。

论文质量评审指标权重的确定应该以大学生学位论文质量评审目的为导向,尤其应重点关注学生的论文答辩质量和书面论文质量两个层面的教育教学目标。其中,论文答辩质量可以通过“论文关键内容解答、论文仿真实验解答和论文方案技术路线解答”三个评价指标来体现学生在论文研究深度、技术难度、内容理解掌握程度等方面的基本科研素质能力,而书面论文质量则可以通过“论文内容率、论文写作表达质量、论文文本格式规范性、文献格式规范性、答辩报告完备度”等6项评价指标来体现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水平和对待论文的认真态度。因此,表1列出的12项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是在综合了本校学位论文教学管理目标和论文质量评审目的的基础上,采用主观赋权法而确定,其具体的指标体系权重确定的运算过程就不在此详细介绍了,因为主观赋权法已是广泛普及的一种通用性方法。

三、论文评审教师的资格与职责

评审教师是大学生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标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标准能否得以正确和准确地进行论文评价的关键环节。在现实中,学位论文评审结果有时会引起学生和指导教师的质疑和不认同问题,甚至还会发生学生申诉的特殊情况。究其根源,评审教师在学术水平和责任态度等方面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偏差,这种不良的论文评审行为和结果会在学校师生中造成非常不好的消极影响和不健康的教学氛围。为了彻底解决和避免此类不公正的论文评审问题,应明确制定以下有效措施:(1)论文评审组的人数原则上为5人,人数过少不利于评审结果的全面性和客观性。(2)论文评审教师应具有思想态度端正、责任心强、良好的科研教学水平或博士学历以上等基本资格条件,但评审组长的资格应在具备基本资格条件的基础上,还应具有副教授以上的职称,且近3年内在学位论文评审中无重大过错等问题的关键条件。(3)评审教师职责要求应正确、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大学生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标准要求与评价指标,做到有理有据、客观公正地给出学生及其导师都能接受或满意的论文评审结果。一旦出现论文评审结果有争议的情况,评审组长担负相应的解答或解释工作,且对错误评审结果应该负较大的教学事故责任。

四、结语

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标准是有效评价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水平的重要技术依据。针对当前学位论文质量评审中常见的评审内容分类简单、评价指标定性化和主观化等问题,文中在结合重庆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的本科生学位论文质量评审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明确论文评审目的和评审教师资格与职责,改革建立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论文质量评审体系分类内容和评价指标定量化,为指导教师和评审教师的教学评审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方向指导,并切实有效地改善了大学生学位论文的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Z].教高厅12004214号.

问题导向教学法论文第7篇

论文摘要 《消费心理学》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主干专业课,是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的重要课程,是一门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发展性特点的学科。如何让学生掌握其原理并加以运用,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种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本文在理解行动导向教学法涵义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教学重点阐述了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在高职《消费心理学》课程的应用,并提出了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什么是行动导向教学法

20世纪90年代,德国著名的职业教育研究专家劳耐尔(raune)教授和他所领导的德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系统的理论研究.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以行动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该理论对德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职业教育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

行动导向是一种以职业行动或工作任务为主导的职业教育思想,它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综合职业行动能力与全面素质。行动导向是以行动为导向,这里的行动本质上是工作,即通过学习情境中的行动(任务)来学习。学生是学习的行动者,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协调者,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通过“行动”来学习,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中实现“心、脑、手”的统一。

行动导向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和体验式的学习方法的结合,行动导向教学法不是一种具体方法,而是由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构成,其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头脑风暴法、引导文教学法、张贴板教学法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消费心理学》中的应用

《消费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基础知识与市场营销理论的有机结合,是心理学一般原理在市场营销活动中的延伸和应用。对于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来说,掌握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和消费行为规律并有效运用于市场营销实践中,是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之一。基于《消费心理学》这种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尝试采用了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三种具体的行动导向教学法。

(一)案例分析教学法。

案例分析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具体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从中学习相应的知识点,它可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可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首先引用相关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思考,教师进行引导、总结,最后把案例中相关理论知识系统梳理;另一种是先讲理论知识,接着引出与之对应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最后对案例总结点评。第一种笔者认为通过案例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不会受先入为主的理论知识的束缚,但要求教师问题设计合理,引导能力强。第二种能使学生更好的把刚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案例分析中,加强了理论知识的掌握,但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差,分析案例时发散思维容易受到束缚。

如果教学时间允许,可以把两种形式结合起来。例如,在教授商店选址的心里分析时,我先让学生看了“家乐福的选址”案例,提出问题“家乐福商场选址有哪些要求?”学生们纷纷说出了一些要求,然后让学生讨论“家乐福这些选址的要求体现的了消费者什么消费心理?除了这些要求,商场的选址还应注意些什么吗?”通过引导、归纳、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商店选址的心里分析的理论知识。最后再展示“万客隆选址策略”案例,让学生分析该案例中选址的优缺点。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定某种情境与题材,让学生扮演在此情景下的不同角色,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充分体会角色的情感变化和行为模式。情景模拟结束以后,请学生对参与演练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价,看他们是否真正参与其中,是否有意识关注消费者的心理和需要,是否有意识塑造自己营销素质。最后,让学生写一份结论分析。

例如在讲解商品定价与消费心理时,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挑选四人参加表演,第一组四人扮演服装商店的店员,第二组扮演四个大学生,第三组扮演四个农民工,第四组扮演一家四口——爸爸、妈妈和两个孩子。每组没有参演的学生负责评价自己组员和别组组员的表现。通过店主和不同的顾客之间议价的过程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商品定价与消费心理的关系。

(三)头脑风暴法。

采用“大脑风暴”教学法时,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课题,自由地发表意见,在发表意见时,教师不对其正确性或准确性进行任何评价。学生不需要为自己的观点陈述原因,其他学生也没有必要立刻对某个学生的观点加以评价、开展讨论或提出批评,最后所有意见均放在一起统一进行整理和评判。通过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促使学生对某一教学课题产生自己的意见,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激励引起连锁反应,从而获得大量的构想,经过组合和改进,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

例如在提出“遗憾消费形成的原因?怎样有效防止遗憾消费?”这个问题时,一边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一边做记录,学生发表完意见,大家一起总结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消费心理学》中的应用注意事项

1、积极引导每个学生参与。刚开始时部分学生参与较少,可能因为性格内向,不善表达;或者觉得自己的想法不好,不敢表达;还有可能是有些学生已经习惯了“填鸭式”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对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法不适应。这时教师要积极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

2.教师需要转变观念。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主导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或咨询者或主持人,以达到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效果。行动导向教学法是用行为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团队中自主地进行学习,达到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目的。然而,目前多数教师由于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思路或做法与教学内容出现偏差时,往往对学生进行单独或团队的暗示、指导,甚至以教师的身份对学生进行强调,严重遏制了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违背了行动导向教学的初衷。

3、行动导向教学法对教师的前期策划与过程调控提出了更高要求。不管是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还是头脑风暴法,一般持续时间长,这对教师如何安排好教学进度要求更高;另外如何使学生在比较自主的状态下保持学习的自律性和主动性,保证教学效果,要求教师对行动导向教学的过程有更强的控制能力。这也是今后教学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改善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壮国桢.高职教育“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1 9.

[2]薄跃萍.德国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研究.天津大学,201 0.37.

[3]尹金金.浅析行动导向教学中激励机制的运用 .当代职业教育,2 011,34.

[4]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01.

问题导向教学法论文第8篇

一、初步认识

自学、质疑、讨论、点拨教学法的实施,真正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该法以指导自学、倡导讨论为主,教师讲授为辅。但自学讨论题是教师设计的,重难点是教师提示的,自学讨论中教师始终进行自学指导,最后由教师检测达标效果和点拨评价,可见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占主导地位的;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讨论,相对独立地获取知识,并回答教师的设疑。学生有了表现自己的机会,竞争意识增强,思维活跃,对知识当堂接受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

自学、讨论、质疑、点拨教学法,正确处理了学练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基本完成自学讨论题答案,这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课堂时间的利用率,又切实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自学、质疑、讨论、点拨教学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由于该教法拟定的自学思考题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复杂性和实用性,学生在自学讨论过程中必定要进行自觉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可行性依据

笔者在进行实践中应用此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挥。学生对语文等学科普遍地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也获得了大面积的丰收。笔者选用这种方法参加各级优质课竞赛,指导学生参加部级作文竞赛曾多次获奖。

三、基本方法和步骤

提示教学目标,出示自学思考题―指导自学―鼓励质疑―启发讨论―相机点拨。

自学讨论题设计得怎样,是自学、质疑、讨论、点拨教学法能否取得成功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必须在深谙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紧扣学习目标、符合教材顺序、富有启发性、突出教材重难点的自学讨论题。从自学讨论题的类型看,既有容易性的更有综合性的。容易的就是能从教材上找到现成答案的,综合性的就是经过比较、分析、抽象、推理、概括后才能答出来的。指导自学和启发讨论是诱导学生理解教材,掌握、运用知识的两个重要步骤。指导自学是该法的核心所在,启发讨论是释疑解难的最佳方法。因此,教师要督促和指导学生按照要求认真自学,并随时了解自学中出现的问题,给予诱导或点拨。自学结束时,老师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讨论时引导学生紧扣重点、难点,并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对讨论中出现的问题,也要给予诱导或点拨,使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释疑、解难。

鼓励质疑是引导学生主动求解的思维阶梯,更是学生融化教材、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一个重要步骤。因此质疑时,既要注意质疑的面,又要倡导学生大胆质疑。质疑时,要注意两个方面:学生方面,不仅要向优等生、中等生质疑,也要向后进生质疑;问题方面,不仅要对简单性的问题质疑,更重要的是对较复杂性问题质疑,尤其要注意诱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教学过程中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这是诱导学生从无疑到有疑。但老师提出的问题,并非真正的疑,这些疑大多是假设性的。只有学生发现的疑,才是真正的疑。因此,教师要启发学生大胆质疑,不要迷信书本、崇拜名家,不要人云亦云,不要盲从,应有自己的想法。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向名家、向书本、向参考资料质疑问难。文中、工具书中不准的字、不恰当的观点,可一一指出,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其谬误,使学生拓宽知识的视野。倡导学生养成主动质疑的习惯,使学生在质疑中增长见识。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通过自学、讨论、质疑解决。质疑固然能获取知识,但点拨更重要。

点拨是启迪思维,达成目标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高明的老师往往擅长相机点拨。在学生失误时“点”,促其准确及时领悟。有时学生对课文词语的理解会产生失误,教师如果将问题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学生则会不加思考,就不能形成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应相机点拨,在学生思虑阻塞,或者困惑时“点”,诱导体会语境;在课文关键处“点”,让学生受到启发。教学时,应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关键处相机点拨,会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在看似浅处“点”,逐层深化认识。语文教学中,必须深文浅解,浅文深教,越是好像浅显其实丰富的地方,越要多“点”,使学生由浅入深,领会真谛。

问题导向教学法论文第9篇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法;物理;效率;磁场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1.采用问题式教学法的依据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现代文化的传播方式呈现出传播渠道多、方法灵活的特点,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容易被新奇、有趣的标题所吸引,喜欢动态视频、图文并茂的传播方式。单纯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很难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致课堂效率低。

物理向来是中职学生比较畏难的课程,因此要提高中职物理课的教学效率,就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本文通过论述问题式教学法在“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课程中的应用,阐述问题式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过程以及所取得的效果。

2.问题式教学法在中职物理课程中的实施过程

(1)引入生活常识设置问题,以疑导读。在课程的导入环节,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常识设计问题,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课程的导入环节利用图片展示多种电动玩具以及生活中的电风扇、洗衣机等电器,引入电动机的概念。教师提出问题1“电动机为什么可以转动?”来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入新课,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探索知识,体现出“物理来自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学科特点。

(2)利用典型物理实验提出问题,层层递进,达成目标。①学生动手实验“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运动”,教师引导学生实验,并总结得出“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安培力的作用的结论”。教师在学生归纳结论的基础上提出问题2“如果想要直导体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应该如何操作?”。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实验现象进行猜测,并根据猜测结果确定实验的探究方向,让学生顺着自己的思路进行实验探究。探究结束以后教师组织学生总结规律,得出“磁场对电流有力的作用,力的方向与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的规律。②观察磁场对通电线圈的作用。在得出上述结论之后,紧接着提出问题3设置悬念:“通电直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时,如果导线是弯曲的,其结果又会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教学过程具有连贯性。学生的注意力在环环相扣的问题中高度集中,开始动手探究,把线圈放在磁场中,观察通电后的运动情况,得到“通电线圈能在磁场中转动,但不能在磁场中持续转动”的结论。这个环节顺延上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主动参与思考和探究,自然而然就会获得知识和方法。得出问题3的结论后接着提出问题4:“为什么通电线圈在磁场中不能持续转动?”通过问题4的提出将本节课程推向一个高潮,也是本节内容的难点:“利用左手定则判断安培力的方向。”学生在顺利解决前面3个问题之后对学习有了信心,就会产生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解决问题4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练习如何使用左手定则。学生通过多媒体视频展示,分析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安培力作用的情况和运动情况,并分析不能持续转动的原因。

问题4的解决回答了通电线圈不能持续转动的原因,教师紧接着提出问题5:“如何让通电线圈在磁场中持续转动?”这个环节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在交流讨论中复习之前的相关结论,让学生回顾“通电直导线在磁场中的受力情况”“安培力的方向与磁场以及电流方向有关”的规律,从而得出解决“如何让通电线圈持续转动”这一问题的答案。

通过对“问题串”结论的归纳总结,可实现“问题意识”向“问题逻辑”的转变以保证学生思维活动的连贯性。

3.问题式教学法在中职物理教学中的实施效果

在问题式教学法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成功解决多个问题会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整合,这种体验对学习的激励和驱动胜过考试分数对学生的影响,它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动力。教师教学在各环节的过渡和衔接上要巧用问题式教学法,适时设置各种生动有趣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物理课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永元.王永元的中学物理教学主张[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