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地域文化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29 16:16:25

地域文化论文

地域文化论文第1篇

摘要:近些年来,民族文学花苑里姚黄魏紫、奇葩斗妍,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春色。藏族诗人格桑多杰的作品,犹如这烂漫春色里一株闪烁民族特色异彩的青藏金莲花,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喜爱。他的诗歌与地域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地理所处的山川河流对诗人来说,不仅仅是物质的、自然的存在,而是可以与之交流,与之呼应,与之相伴的生命存在,在这个开阔、辽远的地理坐标上,诗人自由自在地渲泻着情感,深情率真地表达着思想。从而,在谈论“文化”、“民族性”、“文学的民族特色”这些话题时,我们便不会再迷失在空论的云雾中,因为绚丽多彩的地域文化给了我们无比丰富的启迪。

关键词:地域文学;格桑多杰;诗歌;地域文化;民族性

在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雪域高原上,有一种民族以勤劳与智慧谱写了关于历史的光辉业绩,用热诚和纯朴唱响了一个时代的天籁之音,这便是藏民族。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以顽强不息的生活意志和无以伦比的高尚品格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和灿烂的文明,为世人展示了独特的人文内涵与无穷的精神魅力。正是这些丰富而多样的自然和人力资源滋养了许许多多优秀的藏族诗人,使雪域高原这一片浩繁之地以她神奇与高远成为一个诗性的土地,藏族诗人格桑多杰就是从这片土地走来并全身心感受这片土地的一朵奇葩。

格桑多杰是当代诗坛上成长起来的藏民族优秀的诗人,是青藏高原这片诗性土地上的民族歌者。诗人高平曾在格桑多杰研讨会上提出:藏族第一代四大诗人中,唯有格桑多杰能够高高举起当代藏族热烈、真诚、明朗的现实主义诗歌的旗帜。他以自由体的写作形式用汉语将藏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展示于世人,为世人再现了雪域风貌、藏人的生活和一个时代的社会变迁轨迹,证实了藏族文学用汉语表达本民族诗意的可能。在他的诗歌中,我们时而能够聆听到他高唱生活、高唱社会的一首首充满热情、充盈真情的赞歌,时而能够感受到他对精神家园的无比热爱、民族文化的深情传达。他用个人的民族情感纯真质朴地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民族在时代、环境、种族的环环包围、层层接轨的一座座里程碑,描绘了诗人在藏乡情缘中有着民族特色的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生活画卷。

地域文学是一股独立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诸多“社会问题文学”潮流之外的一大巨潮。它以格外淳厚的文化意蕴,格外动人的审美情致而为人称颂。别林斯基说过:“在任何意义上,文学都是民族意识、民族精神生活的花朵和果实”。随着全球化势力的逼近,当现代化大潮正冲刷着传统文化的记忆时,地域文学以它挺身弘扬民族文化精魂的姿态,捍卫了记忆的尊严。面临当下物欲横流、物质消费膨胀的局势,当种种脱离实际的空论迷惑着人们时,地域文学以它殊异的民族特色显示了理性的力量。它不仅是民族文化丰富性的证明,也是在外来文化思潮冲击下民族文化回归的象征。

从小文化环境的熏陶和对民族文化的用心体会以及广阔的生活实践的锤炼,使得诗人格桑多杰深得藏文化乐天无私、胸襟磊落的精髓,成为情动于衷的生活歌者。诚如作者在诗集《牧笛悠悠》的后记中所说的:“美好的生活就是诗,这种诗在我胸怀里化成了永不枯竭的泉”。于是,他采撷高耸的雪山、辽阔的草原、清澈的湖水、石砌的堡寨、喷香的酥油奶茶、醇厚的青稞酒等作为诗歌的意象,唯美地展示了藏民族地域文化的斑斓景观。藏民族的地域风采在他的笔下妙不可言地得到了很好的显现。我们能够感知到诗歌中天人合一的境界。

格桑多杰的诗歌与地域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地理所外的山川河流如三江源、可可西里、玛积山、昆仑山等对诗人来说,不仅是描绘山川风物、四时风貌的自然景观,更是体现民族化、大众化的如民风民俗、方言土语、传说掌故等的人文景观。地域文化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使他的诗歌具有了藏民族文化的氛围。引领人们到离天最近的地方去解读藏民族的剽悍、朴实、勤劳,去感受藏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地域风情。诚如著名诗人邵燕祥在为格桑多杰的诗集《牧笛悠悠》写的《代序》中说的那样:“我没有到过青海,我也不认识格桑多杰,我读着这本诗稿,正是这位没有见过面但似曾相识的果洛州藏族兄弟,以他时而雄浑、时而幽婉的歌声,引我走到民昆仑山下、江河源头······我相信,我可以不再通过翻译,就能听懂你们的歌,你们的生活,你们的心音,”这就是对格桑多杰的最真率的评价。他为青海作家和诗人提供了重要的文学标本,对青海作家和诗人攀登文学高峰,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在藏民族不断迁徙变化的历史中,地域文化超越时代的局限,经受时间的磨洗,昭示着文化的永恒生命力,这使地域文化显然具有更长久的意义——它是民族性的证明,是文明史的证明。同时,它以斑斓的色调,别致的风韵在藏民族文化的圣殿中占据一个醒目的位置。 因此,我相信,在地域文化的丰富多彩中蕴含着藏族传统文化多元化的基因,在民间文化的生机勃勃中涌动着重铸民族魂的热能。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藏族诗人格桑多杰在历史的前沿中站在雪域高原这片诗性的土地不乏对时代、对民族的一种感召的力量,民族情怀使他在诗歌哄闹的当下,执着地追求生命的源泉。这种力量,这种执着便是民族的精神文化所赋予的切实内涵,这种情怀的涌动,这种源泉的滋生,正是民族魂热能的重铸。无论是讨论民族性问题、文化问题还是文学的民族特色,都无法回避地域文化的课题。当我们习惯用诸如蒙昧、自私或勤劳、智慧之类泛泛之论去批判或是弘扬民族的劣根性或是优秀品质的时候,常常被一些空洞的理念播弄,而当留心于地域文化的丰富灿烂时,便有这样的启迪:无比丰富的地域文化现象拒绝泛泛之论的偏狭判决,以自己无穷的魅力昭示着民族文化的奥秘。

参考文献:

地域文化论文第2篇

地域文化纪录片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的影像呈现方式,将平面表述转变成了一种“视觉文化”。这种视觉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渐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2]。作为表现地域文化的影像,纪录片必须成功提炼地域文化特质,并将这些抽象的、理念性的内涵通过具体生动的视觉形象和符号加以呈现,而这些形象符号的择取必须是具有内涵展示功能的物象、人物及故事,并且这些物象、人物及故事必须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甚至唯一性。不同的土壤孕育不同的文化,因而,在地域文化纪录片中,创作者多选用每个地区最独特的物象来呈现其文化特质。纪录片《南京城》第一个镜头便是厚重的古城墙以及夕阳下城墙厚重的剪影。古城墙在这里转化为一种文化的符号、历史的表征,彰显了南京作为“十朝都会”、“六朝古都”曾经的辉煌和繁盛,也折射出这座城市厚重沉郁的历史文化积淀。创作者有意选取了夕阳下的古城墙,剪影中带有几分日薄西山的苍凉与伤感,从侧面体现出了南京这座城市在历史风云中历尽繁华和落寞的沧桑之感。此外,古都的身份也使南京的许多大型人文景观和人文建筑成为纪录片的主要取材对象,共同烘托出城市的文化历史底蕴。而《苏园六纪》、《苏州水•水天堂》等展示苏州文化风情的纪录片,则注重从细节着手,一湾浅浅的池水、一座精致的园林、一席风雅的昆曲、一面精美的花窗,乃至一方绣帕、一杯清茶、一句吴侬软语,看似琐碎,却将苏州文化的精细雅致和含蓄温婉表现得淋漓尽致。代表性的人物,是凸显城市气质个性和文化特质的重要符号。同为江南古城,南京的沉郁深厚、风云跌宕与杭州温婉安逸、诗意朦胧的个性相去甚远。无论是《南京城》还是《百年南京》,所择取的人物都是在历史长河中掀起过巨浪、带来过重大变革的伟人,符号化地体现了这座古城所经历的风雨沧桑。如大明王朝的开国君王朱元璋、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先驱孙中山,近代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实践者陶行知、郭秉文等。而刻画杭州文化的《风雅钱塘》,则多选取神思飘逸、浪漫多情的历史人物如坡、白居易、苏小小、林和靖、西施乃至白娘子、许仙、法海等神话人物加以展现,突出了杭州这座花园般的城市红伞翠盖、乱花迷眼、多情浪漫的独特风情。高知晓度的故事与传说是呈现地域文化特质不可或缺的内容。纪录片《西湖》中多次提到了《白蛇传》的故事,借着烟雨蒙蒙的西湖风光,展示了传说中的许仙和白娘子邂逅的情景:一位白衣女子,一位青衣姑娘,一位白面书生,一条乌篷船,一把油纸伞,机缘巧合地凑成了一段千古奇缘。无论是西湖初见的心动,还是断桥相别的心伤,都带有浓浓的浪漫与诗情,也体现了这座城市的诗意与多情。

二、解说词:内涵解读与文学升华

地域文化纪录片决不是仅仅对文化符号进行简单的罗列与介绍,而是在地理和人文的双重坐标中还原出该地特有的文化色彩,这其中解说词承担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精彩而隽永的文学性解说,永远是纪录片不可或缺的要素,“解说词失去了它的文学性,也就失去了纪录片本身的艺术效果”[3]。一部优秀的地域文化纪录片必然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这体现在其特有的个性化的内涵解读、画面联想和风格表达等多个方面。解说词并非独立的文体,旨在对内涵特质进行精准表述,并对镜头画面进行个性化解读。地域文化纪录片中的镜头画面是从庞杂的文化元素中提炼出来的,间断与跳脱的蒙太奇剪接,需要解说词将其连缀成生动的文字表述,以强化对主旨内涵的理解。《的诱惑》的解说词这样写道:“凡是到过的人,都会有一种强烈的感触:博大的,你是这样的超拔与旷远,你是这样的骠悍与雄浑!走遍地北天南,只有在这里,才能见到这样鲜明的民族色彩;只有在这里,才能见到那样醒目的塔影佛光。”①创作者用极具文学化的语言描绘了博大、旷远、剽悍、雄浑的地貌特点和文化性格。优秀的纪录片解说词还应与画面相配合,起到引导画面展开、拓展画面内容、烘托画面意境的重要作用,将观众的情绪带入到影片之中,从而产生联想与共鸣。如纪录片《苏园六纪》开篇写道“:雕几块中国的花窗,框起这天人合一的融洽。每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特质都有所不同,这直接决定了地域文化纪录片解说词风格的多样化。如纪录片《江南》中说道:“在这里,流水和流水,不就是江南翻飞的水袖吗?不就是把江南舞得风姿绰绰、灵秀飘逸的水袖吗?在朴实无华中超凡脱俗,在超凡脱俗中返璞归真,这水做的江南,这江南的流水啊。”③创作者巧妙地抓住了“江南水”这一充满地方特色的景象,将其比喻成戏子上下翻飞的水袖,江南水的柔媚、灵动便显现出来。排比、反复等文学手法的运用,使其具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味道,这和江南水乡含蓄浪漫的文化特质相契合。同样是写水,《大河之南》中却这样写道:“河南岸屹立着我们的先祖炎帝和黄帝,他们用深邃而坚毅的目光凝视着东向的黄河,也凝视着中原大地和他们的后人们。在炎黄二帝的时代,甚至在以后的秦汉时期,流淌在中原大地上的河流,曾经密如蛛网,但是只有黄河被称作河,而其他河流则只能叫做水”④。创作者略过了水本身温婉的个性,将重点放在了黄河这一气势浩大、历史厚重的整体水系中,表述方式也较为直接,不见了江南的柔媚婉约,而多了几分中原的雄浑与霸气。

三、诗意渲染:独特审美格调的营造

地域文化论文第3篇

文化是社会历史长期积淀的产物,包括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也是一座城市的根基.城市文化区别的根本所在,具有其地域性与历史性特征,并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发展与变化.城市特色是一座城市区别于其它城市的个性特征,其历史、文化是构成城市特色的重要因素.特定的自然环境与地域风貌孕育了徐州这座拥有两千多年悠久文化的历史文化名城,这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不可复制的资源.在经过了注重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人们关注的重点逐渐转移到了文化带给人们心灵的满足感.汉代是我国民族精神确立的时期,是民族自信力最为强盛的时代,雄浑豪放、民风纯朴、开拓进取、百折不挠是汉文化精髓之所在.汉代也是兼容并蓄的时代,注重文化交流,以开放的态度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使得许多外来文化融入中华文化之中,成为汉文化的一部分.现代社会的开放也需要人们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从传统文化中人们更容易感知自然之统一、阴阳之和谐,理解天人合一的重要性,这也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内心所缺少.“以文化建构城市,让历史服务于现代”[1]把历史文化资源在城市设计中充分加以利用,展现汉文化主题,可以更好地提升城市知名度,进而打造“文化徐州”的品牌.

2徐州汉文化研究与发展现状

四百多年的两汉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无比辉煌的一页.徐州作为两汉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至今保留着很多汉文化的遗迹.除了汉墓、汉兵马俑与汉画像石以外,还有项羽的戏马台、刘邦的拔剑泉、子房山等.其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如石雕、砖雕、玉器、金银器、漆器、陶器、建筑等.其中,很多属于国宝级文物,极具艺术欣赏和考古价值.这些是汉文化研究的物质基础,反映出距离两千多年前的汉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对于汉文化遗迹的保护与开发,是汉文化研究与开发的基础.从汉文化遗迹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浑厚豪放的汉代精神,这也是融入城市文化之中的精神力量之所在[2].对于徐州这座有着悠久历史与独特文化的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的古迹留存是现代城市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发展可供研究与借鉴的实物,是延续城市文脉的源泉.在两汉文化的历史背景下,徐州市近年来加大了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建造了许多仿汉文化景观和以汉文化为主题的城市公园.作为传递汉文化精髓,塑造城市人文精神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树立两汉文化品牌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汉文化景区的建设是徐州汉文化展示的一个亮点.以汉文化为特色的主题公园,集中展示了两汉文化精髓.融历史博览、园林景观、旅游休闲为一体,动漫展示与互动形式的融入增加了趣味性,使游客主动参与其中.建筑设计突出汉文化主题,以仿汉建筑为主,突出汉代建筑雄浑、大气的特点,这也是汉文化精神的一种直观展现.除此之外,徐州博物馆、汉画像石馆、龟山汉墓、汉城等景点分散布局,以点带面,营造出城市的整体文化氛围.公共艺术方面的汉文化展现,主要体现在公共环境中的雕塑与壁画作品.例如,三环路环岛的系列雕塑、云龙山隧道口的浮雕、泉山断崖壁画等.汉文化作为徐州现代城市设计之精髓,在建筑、城市景观、公共艺术等方面都应有整体的规划与设计.要考虑诸多的因素与层面,充分体现城市特色、个性与魅力,并以可持续发展的思维去进行现代城市环境的构建,真正使城市精神与内涵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使人们产生归属感与认同感[3].

3现代设计理念与徐州汉文化的结合策略

如何将现代设计理念、手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设计,是当代设计从业者一直在探讨的课题.文化存在于精神,反映于物质.在现代城市设计中无论是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还是文化媒体的传播,都植根于文化,是文化的一种外化体现.人们置身于城市文化氛围之中,了解城市历史与文化,直观感受到城市文化的底蕴与内涵.汉文化要以现代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容易被理解和接受,现代与传统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展现徐州汉文化,就是要把城市文化的独特内涵用现代设计的视觉语言展现出来.

3.1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建构城市空间

城市空间包括城市规划、建筑、园林与公共艺术等,这是城市的大环境,是城市文化风貌最直观、最生动、最形象的呈现,人们置身于其中就可以得到精神上的体验.汉代距今历史久远,留存下遗迹多为墓葬.所以,在城市空间设计中应注重汉文化精神的融入.例如,简洁方正的整体风格的营造与自然材质、有代表性色彩的运用,都使人们能够感受到汉文化中的古朴与庄重.要使汉文化能够真正融入现代城市空间中,就不能生搬硬套,必须以现代设计理念进行重新规划与整合,经过抽象与重构的过程,古为今用.例如,汉画像石艺术馆新馆的设计,融汉文化内涵与现代设计方法为一体,既注重方正简洁,又不拘泥于讲求对称的汉代建筑形式,依山而建,运用古朴自然的浅色石材融于周围山水之中,建筑周围园林景观的设计洒脱而写意,使得建筑整体丝毫没有突兀之感.在建筑形式上以粗犷的直线条似刀削斧劈般建构出整体形态,体现出雄浑豪放的汉代精神,如图1所示.建图1徐州汉画像艺术馆新馆Fig.1Fig.1XuzhouMuseumofHanDynastyStoneRelief筑中既有代表汉文化特色的汉阙形态作为视觉符号,整体上充满时代感.建筑内部注重自然光线的运用,顶部及墙面大面积采用玻璃,增加透光性,使得内部空间通透而明亮,人们置身其中体验到汉文化与现代科技方法的完美融合.

3.2运用现代设计理念构建城市CIS系统

城市CIS系统全称为“城市形象识别系统”,其基本内涵在于通过挖掘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内涵,给予城市准确定位.通过独具代表性的视觉形象,表达城市的文化内涵,使城市更加具有个性与特色,从而塑造新的城市形象.人们在城市形象的提升中获得生活品质的提升,让更多的人通过城市中实实在在的品质,获得对城市的整体感知[4].城市CIS系统是以创造良好的城市形象为目标,以简练概括的视觉设计语言;突出城市文化的独特性,体现城市整体形象,展示城市品牌,彰显城市魅力.其中,既应包含传统文化内涵,又应反映时代气息与现代城市的精神风貌,又能通过简练而概括的符号语言;使人们获得有效的视觉感应,进而加深记忆效果,最终达到城市文化的传播和促进的目的[5].城市CIS系统的设计过程是城市文化整合的过程.对于徐州这座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在进行城市设计的过程中引入现代设计理念,构建城市标识系统.对于提升城市凝聚力,塑造城市文化精神,树立城市整体形象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其中,应充分体现汉文化的内涵,使传统历史文化真正融入现代设计形式之中.

3.3充分利用现代传媒传播汉文化

汉文化品牌的传播离不开现代文化传媒.首先要以现代设计理念树立汉文化品牌,要依据不同的产品类型选择不同的包装形式和广告载体.徐州的两汉文化品牌必须打好文化牌,注重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具体产品形象包装上去.选择合适的品牌传播时机,采取平面、户外、展览会等形式的广告媒体和互联网、手机APP、数字互动媒体、车载移动媒体等新兴广告媒体,以合理的搭配使徐州两汉文化的品牌形象迅速深入人心.要在管理、销售和服务等环节上增加投入,将无形的文化价值转化为有形的品牌价值.在品牌传播上,要借鉴外来成功品牌的经营理念,系统、科学地调整品牌推广方向和发展目标,让徐州的两汉文化品牌独树一帜,并逐渐成长为国际性文化品牌.为了更好地传播汉文化,树立城市品牌形象,政府应建立有关城市形象及相关内容传播机构,对此进行统一规划、运作.要调动区域内媒体为塑造和传播城市文化服务,尤其是对城市文化的内涵、驱动要素进行统一设计.要充分利用媒体,借助媒体平台推进城市文化的塑造、传播和汉文化的传承.

3.4运用现代设计方法推动周边文化产品的开发

汉文化艺术节作为徐州汉文化宣传的重要平台,应调动各方力量,以汉文化作为载体,展示徐州文化底蕴与发展变化.以歌舞、民俗、餐饮等形式,共同营造文化气氛,成为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运用各种媒体的宣传与推广,弘扬城市文化,打造城市品牌.利用舞台剧形式展现徐州汉文化特色.借鉴平遥古城的《一把酸枣》、云南昆明的《云南印象》、皖南宏村的《宏村•阿菊》等极具地方特色且制作精良的歌舞剧,以直观的展示与极富艺术感的形式,使得人们对于当地的地方特色与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旅游商品开发亦是汉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人们来到徐州不仅要看汉文化的遗迹遗址,领略地域历史特色的人文风俗,感受到独特的城市建筑设施,还应购买到特色旅游商品,感受到徐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徐州现有的旅游商品包括汉画像石拓片、金银箔礼品、线装书籍、兵马俑文物的仿制品等.近年来,不断开发出丝巾、领带、扑克牌、明信片等旅游纪念品,从形式及内容上都过于陈旧与传统,与现代审美需求脱节,需要推陈出新,突破传统,把现代设计形式与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对接与融合[6].

4结语

地域文化论文第4篇

关键词:南北文化;宗经质朴;细腻华美

如果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各有特色,有着较大的差异,那么这种差异在金宋南北对峙期间的表现更为突出。金朝文学和文论表现出了质朴、尚实、宗经致用、豪迈奔放的北方特色;南宋则更为注重形式美,抒情细腻。从文化思想方面说,南方以老庄玄学为主导,重在个性的张扬,注重形式美;北方以儒家思想为主导,重在质实宗经,经世致用;从文学方面讲,南方有尚文的传统,北方有尚质的传统。北方文辞质朴,说理意味重,倾向于传统守旧;南方总的说来,香艳抒情较多,形式发展倾向于创新。

地域的差异深刻影响了文人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同样造成了文艺思想的差异。以下我们以北方金朝王若虚的《滹南诗话》和南方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为例,来论证南北文化的差异。

金代学者王若虚生活于南北对峙的金代,其文艺思想也颇具北方特色。虽然也留意艺术的华美和乖巧,但更强调内容的充实。严羽生活于南宋,与王若虚生活时间相去不远,属于同一时代的文艺理论家,然而《滹南诗话》和《沧浪诗话》所面临的现实却很不同。南北对峙期间,苏黄诗风对南北双方都带来了不良的影响,但是倾向性却不同,所以两部诗话的现实针对性各有侧重。苏黄诗风对北方的不良影响主要体现在文人对尖巧诗风的追求,字句雕琢,求新求奇;而对南方的影响则是诗中极力用典使事,卖弄才学,以议论为诗,倾向于以逻辑理性的思维方式代替形象化的思维方式。在意识形态方面,南方理学逐渐拓展市场,占据意识形态的主流,渗透到文学领域,对文学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也渐露端倪,这也成为严羽的锋芒所向;而北方面临的则是汉化的问题,汉化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儒学的推广。王若虚充当了儒学先锋的角色,他潜心儒家经典的研究,且对南宋理学极力推崇,认为理学解决了儒学的新问题,开创了儒学的新局面。所以严羽提出的是以禅宗为基础的妙悟说,主张的是“别材别趣”、“不涉理路”的兴趣说;而王若虚主张的是传统儒学温柔敦厚的诗教说,重内容轻形式,又杂以本自然,发真情的道家思想。两部诗话都是主情主兴的,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同样是对江西诗派的猛烈抨击,王若虚从内容的充实切入,批评江西诗派在内容上没有自我,使诗歌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严羽则是从艺术形式美上切入,批评江西诗派失去了诗歌审美本质。同样是对杜甫的肯定,王若虚倾向于内容的充实,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而严羽则重在“别材”、“别趣”讲究意境的浑然一体。相形之下,《沧浪诗话》更注重诗歌自身创作规律的探索,强调诗歌自身形式的审美特征。《沧浪诗话》开拓了诗歌构思创作的理论空间,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理论的终结。

对同一问题的切入点不同,源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审美理想。其中南北文化的差异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文学史上多位学者探讨过南北文学思想的差异,如魏徵在《隋书・文学传序》中曾概括论述过南北文学思想鲜明的对立:“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于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辞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斌斌,尽善尽美矣。”[1]文学即人学,人是历史的主体,是文学的主体。南北差异反映到文人中是什么情形呢?在《日知录》卷十三《南北学者之病》中,顾炎武引用《论语》中的话评价了南北文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今北方之学者是也。‘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今南方之学者是也。”在南北地理文化差异的大背景之下,南北方从文学创作到文艺思想都必然带有地域的色彩,如施闰章所言“丘壑之美,江山之助,古之咏歌见志者往往藉是”(《阳坡草堂诗序》)[2]。王若虚《滹南诗话》的“以意为主”的思想亦是如此,可以这样说,北方深远的儒学传统,重质尚实的地域文化背景,是王若虚“以意为主”思想形成的摇篮,这必然使王若虚文艺思想带有浓郁的北方地域色彩。

相书上说:南人北相,北人南相者贵, 鲁迅说,南方人机智而近于狡诈,北方人忠厚而近于愚傻,倘能集南北之长,必为人中之龙凤[3]。王国维《屈子文学之精神》认为,春秋之前,我国的政治道德思想,可以分为帝王派和非帝王派,前者是入世的国家派,后者是遁世的个人派前者大成于孔墨,后者大成于老子;前者是北方派,后者为南方派。北方派的理想,在改造旧社会,南方派的理想在于创造新社会;北方派专有诗歌,南方派仅有散文文学;北人多坚韧之志,强毅之气;南人长于思辩而断于实行,但南人想象力之伟大丰富又胜于北人远甚。王国维说:“大诗歌之出,必须俟北方人之感情,与南方人之想象合而为一,即必通南北之骑驿而后可,斯即屈子其人”王国维又说:“屈子南人而学北方之学者。…虽南方之贵族,亦常奉北方之思想焉。观屈子之文,可以征之。其所称之圣王,皆北方学者之所常称道。”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说:“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民崇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多为言志抒情之体”《文心雕龙・物色》“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屈平所以能洞鉴之请者,抑亦江山之助乎!”

《诗经》和《离骚》代表着北南文学的源头,《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是精华,描写了黄河中下游和汉水流域劳动人们的生活、劳作、婚恋等情况,记录了周代中原人民的风俗习惯和喜怒哀乐,成为北方文明的标志。《离骚》中上天入地、奇绝的楚地山水、离奇的神话传说所表现出来的浪漫主义精神,风格华赡,丰富的想象,这些都使得《离骚》具有了浓郁的楚地地域特色。

注释:

[1]张少康,刘三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鲁迅.《鲁迅全集》第五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版240页

[3]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1996年版26页。

地域文化论文第5篇

关键词:地域性;文化;室内设计

一、 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地域文化体现了地域之间的明显差异性

本质的说,人类文化的土壤是水、空气和阳光,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之间,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经济发展的不同,其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及价值规范等也不同。由于古代交通不便和行政区域的相对独立性,使各地的文化形态也具有了各自不同的风格。因为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稳定性,经历若干年的历史发展,逐渐从生产生活上升到社会意识形态到的各个层面,其生产生活习俗语言呈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地域性是民族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地域性比民族性更具狭隘性或专属性,并具有极强的可识别性。

(二)地域文化具有较强的相互渗透性

任何形态的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地域之间的文化是相互联系和包容的,一个地域文化会辐射影响到周边的地区。各地人群的相互流动,使文化习俗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尤其在几个文化区域交汇的地带,更形成了兼具多种地域文化融合的特色文化。

二、 为什么地域性文化在室内设计中具有重要地位

(一)室内设计的建筑学属性决定了其地域化特色

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通过的《北京》 指出,“建筑学是地区的产物,建筑形式的意义来源于地方文脉,并解释着地方文脉”。同时呼吁 “建筑学问题和发展植根于本国、本区域的土壤,”作为建筑设计的延伸,室内设计的发展道路必然也是在全球(现代)和地域(传统)之间寻找平衡点。广取博收古今中外文化及建筑的精髓,充分挖掘室内设计的地域文化特色,才能使中国室内设计在多元化的世界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消费者的文化属性决定了室内设计的地域化特色

具有浓烈地域特色的室内设计容易受到市场的青睐。作为唯一从未中断的中华传统文化,由此发展起来的文化形态非常稳定,经过通俗化以民俗形式得以广泛传播。我们的血液里、骨子里无不包含着传统文化的基因,对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怀有深厚的感情,天生对传统文化形式具有亲近感。突出室内设计的地区文化,让人们感受到自己特有的文化,容易引起情感的共鸣。因此,只有忠实于本土文化,室内设计才会富有生命力,在市场中才具有竞争力。这就是为什么“中式”楼盘在各个城市里气势夺人,各种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风味酒楼受到热捧的原因。地域文化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是每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

三、 室内设计如何传承地域文化

室内设计的地域文化传承,是指在室内设计创作中,吸收本地区的、民族的、民俗风格的代表性文化符号,通过多样的手法融入到室内环境中。不仅要反复使用代表性符号的造型手法和形式,更要深入挖掘优秀民族文化内涵,从精神、意境层面去营造空间氛围,才能真正引起用户的情感共鸣。

(一)进行地域文化符号的调研

不同的民族、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习俗,它左右着人们的审美情趣。不了解地域文化形成与符号使用情景,只能是传统符号和形式的胡乱堆砌。地域文化传承本身就是对地域文化的重新认识,也是对设计所要展现的文化特色的重新定位。因此,对传统地域文化不能仅从形式去分析,肤浅地去理解文化符号。应该深入地去调研,亲身体验地域文化特色,才能挖掘出深刻的文化符号。贝聿铭在进行香山饭店设计时,亲自进行了大量的实地勘察和调研工作,借鉴了当地的建筑和园林造型。建筑设计师用简洁朴素的、具有亲和力的江南民居为外部造型,将西方现代建筑原则与中国传统的营造手法,巧妙地融合周围的参天古树、水光山色环境,形成具有浓郁中国气质的建筑空间。

(二)概括、提炼、解构代表性文化元素

代表地域文化的素材众多,如何提炼符号和形式特别关键。优先从传统建筑中的形式、布局、结构及材料等中选择典型元素;也可以从绘画、雕刻、民间工艺美术等提炼图案及内容;还可以从当地民俗文化、服饰、民间乐器、民间玩具,以及劳动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用具等反映其风土人情和乡土气息的素材,对这些典型素材进行提炼、打散、变形和重构。香山饭店从中国园林建筑和民居空间中,提炼出大量具有江南特色的传统元素,打破惯性思维,采用解构的思维方法,把原本铺在园林路面的地砖粘贴到墙上,把原来盖在房顶的屋瓦,侧砌到立面墙上,看起来犹如传统纹样里的水波纹一样。

(三)进行典型图形符号的秩序化

众多的视觉符号如何统一在同一空间内,秩序化是特别重要的手段。为使这些元素井然有序,我们必须进行整体的设计规划。伟大的作品都是复杂的,但在复杂之上显示出来的“简约风格”仍然令我们赞叹不已。秩序来源于对整体的把握,造型秩序化的实现,必须遵循一个重要原则――对图形整体影像特征的控制,通过对图形影像的组织和凝练,实现有秩序的变化,从而在和谐中给人以视觉心理。在香山饭店的装修中,反复使用了正方形和圆形这两种最简单的几何图形巧妙地组织在一起。门、窗、图案、壁灯、宫灯等都是正方形,月洞门、灯具、宴会厅前廊墙面装饰、南北立面上的漏窗则是圆形,连房间门上的分区号也用圆套起来,这种多样中的统一,让繁复的内容变得有秩序。

作为人类生活必需的空间,室内空间一直传延续着人类悠久的文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室内空间形式和内容在不断的更新。在营造现代空间、满足现代功能要求的同时,使地方文化特征转化为创新形式,展现独特的乡土地域文化,对促进全球文化多元拓展,互融共生具有特殊的意义。

四、室内设计与施工的联系

1、施工离不开设计

设计与施工是建筑装修装饰的两个阶段,相互联系,缺一不可。施工方与设计方要做好沟通工作,时刻了解工程施工的进度,设计者应及时将大众的想法反映给施工方,施工方也应对设计方案中施工难度很大的地方告与设计方,请求设计师予以修改,确保工程的正常施工。施工方在追求利润的同时还要兼顾工程的质量问题,虽然施工方的决策者对利润的要求都比较高,但是施工人员应严格要求自己,保证施工的质量,恰当的理解设计者的意图,避免反复整修,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与设计者做好协商工作,让设计者更加肯定自己的设计,设计师与施工人员应对整个工程项目的难点共同学习,确保高效的完成项目的设计。

2、设计是施工的第一道程序

在现实生活中,建设方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会存在很多想法,设计师们的想法往往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追求,哪怕在设计完成了以后,甚至在施工过程中,建设方也会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要求设计师重新修改,有的工程甚至是施工收尾了,设计还在改。这样的情形让设计师过于被动,也增加了施工的难度和时间。所以只有当设计师拿出好的设计方案让建设方信服,然后结合使用者的想法综合来稍加点缀,让建设方对所有的设计有高度的认可,才能让设计方处于主动地位,在进入施工阶段后,也就能按图施工,减少反复整改过程,尽早地完成建筑装饰装修工作,并保证设计质量。

四、结语

地域文化在当前现代化的室内设计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室内设计过程之中很好地融入地域文化的相关思想观念,实现对设计质量和设计效益的增强,则是今后工作的重点。本文对在当前室内设计之中如何巧妙融入地域文化的思想观念和基本的工作现状等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从实际的角度着手对今后的工作理念以及核心的思想原则等进行细致的分析,旨在更好地实现相关设计质量的提升,为更好地发扬我国地域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鄢然 ,刘小洋 .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体现 [J].美术大观,2009,(6):112.

[2] 吴德兴 ,杨林林 .浅析室内设计与地域文化的研究 [J].中国科技信息2008,(13):191-192.

地域文化论文第6篇

【论文摘要】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立足之本,但凡是成功的企业,都有属于其自身的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对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企业所属地区都会存在一个地域文化,不同的地域的地域文化也有所不同。企业文化和地域文化存在着差异,也存在着一些共性。如何把企业文化和地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以地域文化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是本文所要论述的主要问题。要使得地域文化如何和企业文化进行融合,企业文化本土化发展是必经之路。本文首先介绍了企业文化本土化的基本概念,其次简要的介绍了企业文化和地域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文化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具体措施,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企业所面临的竞争也越来也激烈了,不但面临着本国企业的竞争,同时还面临着全球各国企业所带来的竞争。我国企业要想在这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优势,就必须有其他企业所不必备的核心资源。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企业文化是其生存和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一种无形资源,因此,企业必须注重其企业文化的构建。然而,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也有较大差别。企业如何使得地域文化为企业文化所用,以该地区的地域文化促进本企业企业文化的发展,是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中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 企业文化本土化的基本内涵

企业文化本土化,是指一些发展较好的跨国或是跨地区的公司、企业,他们为了追求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促进本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使本企业的企业文化适应本地区的地域文化,二者进行有机结合,使得企业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近年来,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企业文化本土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型公司,为了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把本企业扩展到全球各个地区。当他们落户到所选地址之后,这些企业会招收当地的员工,那么企业给当地员工所支付的工资并不是按照该企业在本国所支付的工资标准来进行的,而是按照所迁目的地的工资水平对员工进行工资的发放,这就使[w1]企业文化本土化的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拿我国来说,不同的地区的地域文化也有较大的差异。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吴越文化,其主要特征就是“柔、雅、细”;与之相对应的是东北地区,该地区的人们相对来说就比较豪爽。那么,企业就要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地域文化,使企业文化本土化,而不是采取一刀切的策略。

二、 企业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关系

(一)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企业在一开始建立之初,都是在某一个地域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其企业文化必然会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与其创立者有着巨大的关系,创立者的性格和个性都会影响到该企业的企业文化。然而,创业者又会受其所生存的地域的地域文化的影响,在这一个角度来说,企业文化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地域文化深深的参透到了本土企业文化之中,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该地的企业的企业文化。同时,由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一个不断与外界交流和联系的过程,本土企业文化也会受到外地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影响,这就使得本土企业的企业文化的个性慢慢凸显出来。

(二) 载体和载物的关系

人的生存和发展潜移默化的受着地域文化的影响。当企业的财富和规模增长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寻求一种事业和文化上的关怀,比如说给股东、顾客和员工进行分红与关怀,这是最基础的部分。除此之外,企业必然会回报它生存和发展的故乡,比如说对企业的发源地进行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对该地区的教育和慈善事业做一些贡献等等。因此,从这一角度,企业文化的最终归宿就是地域文化,企业文化的发展壮大必然促进地域文化的发展。

(三) 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地域文化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其往往经过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发展而来。地域文化包含面甚广,在短期内,我们无法发现它的变化,只有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才能发觉其与以往的不同。相比地域文化而言,企业由于员工相对较少,比较容易对企业文化进行创新,企业文化的发展进程也相对较快。一个企业可以从企业形象识别、理念识别和行为制度识别这三个三个层次上去实施企业文化的变革。和地域文化相比,企业文化简单很多,因此,对企业文化的创新也相对容易。企业文化一方面继承了很多地域文化的特征,另一方面也对地域文化进行创新,二者有机结合。

三、 企业文化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具体措施

(一) 人才本土化

一个企业要进行跨地区甚至是跨国的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完全不同。因此,元企业所在地的员工的语言理解能力、文化适应能力等肯定不如本地人,企业招聘一些本地员工就显得尤为必要。人才本地化,是跨地区和跨国公司实行本土化经营中最重要的经营战略。

(二) 产品本土化

由于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地域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条件不同,不同地区的人对商品的需求也不同,因此,公司实行产品研发本土化是十分必要的。只有产品研发本土化,才能迎合当地人民的需求。同时,企业还可以对新产地进行市场需求调查,善于发现本地的商机,开发符合当地特色的新产品,以促进本企业在该地区发展和壮大。

(三) 营销本土化

营销目标顾客本土化和营销体系本土化是营销本土化的两个主要方面。影响目标顾客的本土化就是要开发本地的顾客,提高本地的产品需求,以达到开发本地市场的目的。营销体系本地化就是要制定适合当地地域特色的营销体系,在当地现有的商业网络和当地经销商熟悉的市场环境下进行营销,避免开发新的额营销渠道,规避不必要的营销成本。

(四) 公关本土化

不同地区的公共关系和政治权利不同,因此,公司[w2]要知道当地的公关技能。企业在建立跨国或者是跨地区的公司之前,首先得对该地区的政治状况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时还需要了解该地区民众的基本状况。只有这样,公司才能知道具体该制定什么样的政策,以树立该企业的企业形象,同时,在和政府打交道时,该注意哪些问题。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该地可持续发展。

四、 结语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最重要的软实力,企业只有依赖其企业文化,才能获得发展和繁荣。要发展企业的企业文化,就要注意该企业企业文化该地域的地域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只有二者有机结合,企业才能在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陈兆庆.

文化引领 知行合一 巢湖供电:推动国网公司企业文化落地生根[j]. 中国电力教育. 2010(11)

[2] 于金明.

努力超越 追求卓越——记刘家峡水电厂企业文化建设[j]. 中外企业文化. 2008(04)

[3] 刘丽君.

让企业文化落地有声[j].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10(27)

[4] 尚丽,乔婷.

浅谈地域文化对山东及江浙闽服装企业文化的影响[j]. 山东纺织经济. 2009(03)

地域文化论文第7篇

[关键词]中华文化;阴山地域文化;贡献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立身之本,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是保持其民族内部认同的必要条件,是一个民族保持其凝聚力的重要保证。历史上不同时期各种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对人类文明的进步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绚丽多彩,它就像一面旗帜飘扬在世界的东方,对于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世界文化的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就中华文化整体来讲,中华文化又是以中原地域汉文化为主体,并由许多不同时期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所构成的多元一体的复合型文化。在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史的进程中,在不同的时期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都相继影响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方向乃至存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理解的中华文化是一种以汉文化为主体,其他地域文化为重要补充的,多元一体的文化。在文化蓬勃发展的今天,重视文化的发展已经形成共识,越是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就越具有生命力。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作为中华文化组成部分的地域文化的发展,因为只有各个部分的发展才能推动中华文化整体的发展,才能使中华文化更具有生命力和吸引力。

阴山文化做为北方边疆地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文化的代表,在其发展形成的过程中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从地理环境来看,阴山山脉横亘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东西连绵1200多公里,南北宽50-100公里,是黄河流域的北部界限。阴山山脉西起杭锦后旗的狼山,中段为乌拉山、大青山、灰腾梁山,东段为坝上高原的大马群山。以阴山山脉为准线,其南麓为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其北麓为乌兰察布草原、乌拉特草原和后套平原;东部是乌兰察布草原丘陵地带;西部狼山两侧是乌兰布和宝音温都尔沙漠。阴山地域同时也处于400毫米等水线区域上,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在此处均有发展,两者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在优越的自然条件与独特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下汇于阴山地域,使阴山地域的文化开出了独特的,绚丽多彩的中华北方地域文化之花。

一、阴山地域的地理位置是中国古代不同性质文化交流“汇集地”

阴山地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环境使其成为中国古代不同类型文化彼此交融与汇集之地。因此对于各种文化均兼容并包,无论是典型的草原游牧文化还是代表中原地区主体文化的农耕文化,均在阴山地域的不同时期发展壮大,并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阴山地域独特的文化现象。不同性质与类型的文化在阴山地域彼此交融发展,又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经济、军事、政治以及文化的的多方位立体式交流促成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与壮大,同时也为阴山地域独特的地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阴山地域在古代战乱可隐遁,和平时期可驻牧。因此成为北方重要的战略要地,历来为人所重视。秦统一中原不久就在阴山地域施展其影响,派公子扶苏与大将蒙恬率数十万将士、夫役建筑秦长城,以巩固其在北方的统治与影响。秦始皇时期修筑了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秦直道。秦直道的修建虽然是以军事战略为主要目的,但在客观上也为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相互交流提供了便利。秦朝时将九原郡的郡治所设在九原县,意在持续发挥其在阴山地域的影响力,同时也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入阴山地区,促进了阴山地域的开发。大量的将士戍守阴山地域,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阴山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也影响着中原文化的发展。阴山地域在汉代时具有十分优越的自然环境,“阴山东西千余里,草木茂盛,多禽兽。本冒顿单于依阻其中,治作弓矢,来出为寇,是其苑囿。”[1](3803)西汉时期对于阴山地域的开拓,设置郡县,同样也将五原郡的郡治所设在古九原县,就是因为这里是中原王朝的门户。西汉所实行的移民实边的政策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原汉民族与阴山地域少数民族的交流。西汉卫青北击匈奴,三次都是走阴山古道。所以“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1](3803)。之后的南匈奴呼韩邪单于经固阳、昆都仑沟南下款塞旨阙拜见汉帝,迎娶王昭君北归后留居塞下长期在固阳塞、九原郡居住。陆路丝绸之路经过阴山地域通往西域,西域各民族的优秀的物质与精神文化与中原地区优秀的物质、精神文化形成文化的对流,源源不断的流入各自区域对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使阴山地域的文化兼有各种文化的特质而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包头市达茂期出土了诸如开元通宝、皇宋通宝、丰元通宝、祥符通宝、熙宁通宝、嘉佑通宝等一系列古代货币,说明阴山地域商业活动的繁盛,人员交流的频繁。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商业文化在阴山地域的影响。蒙古帝国时期蒙古族汪古部在今包头达茂旗敖伦苏木古城处修建了著名的赵王城,伴随着商业贸易的交流与发展,逐步发展使其成为了草原丝绸之路交通的交汇点。汪古部早在金代就信仰聂思脱里派基督教(即景教)。公元1293年,罗马尼古拉四世派人到汪古部,汪古部首领阔里吉思改信仰罗马正教。阔里吉思“尤笃儒术,筑万卷堂於私第,日与诸儒讨论经史、性理、阴阳术数”[2](p341)还“在北边为庙,以祀孔子,表贺圣节,独用汉文。”[2](p341)也有许多佛教及回教信徒聚居于此。因此在今敖伦苏木古城仍可见到各式各样体现不同文化的琉璃瓦当。文化的交融与荟萃正说明了在阴山地域自古以来就聚集着各式文化,是各种不同质的文化的汇集地。各种文化荟萃此地,相互融合,绽放出灿烂的文化之花,与此同时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阴山文化。

二、阴山地域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的主体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的农耕文化,但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也吸收了大量周边少数民族地域其它形式的文化精华,丰富了自身的内涵,从而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在与边疆地域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内涵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因而具有了更加强大的生命力。这也是中华文化历经上千年的发展,未曾中断,成为迄今为止唯一延续的古老文化的原因之一。一种文化,想要延续与发展就必须不断的吸收周边地域其他不同类型的先进文化或先进的文化要素来丰富自身,从而使其自身始终处于前进、上升的趋势之中。在保持自身所特有的内核的同时又不间断的吸收不同文化特质的养分。阴山地域文化作为不同于中原地区传统主体文化的少数民族边疆地域文化对于中华文化内涵的丰富就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阴山地域广泛分布着中国历史上早期的少数民族的祖先活动所遗留的痕迹,阴山地域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之地:匈奴先民土方、鬼方、羌方、戎、狄等游牧民族驻牧、生活、繁衍于此。其后在这一地区先后活跃着匈奴、鲜卑、柔然、铁勒、突厥、回鹘、阴山沙陀、契丹、党项、女真、阴山鞑靼、蒙古等众多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不仅吸收了中原地域汉民族农耕文化的先进成果,也同时将本民族优秀的文化品质注入其中,并与其合流,汇入了中华文化的长河之中,从而扩展了中华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例如马文化的发展,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学习匈奴“胡服骑射”,对于骑兵的重视与更广泛的使用促进了中原地区战术思想的转变,丰富了战争中战术战略的形式,对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军队的构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武器的战马从此走上了中原大地的历史舞台;中原地域服饰习惯的变更与改进对于现今我们服饰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赵武灵王吸收了阴山地域少数民族民族的先进的文化,并融入了中原地区的文化,从而在前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汉武帝时期使用匈奴休奢王金日养马,使养马技术广泛在中原地区转播开来,从此养马经验与技术不再是匈奴对中原汉王朝的优势所在。养马技术的广泛推广对于中原地区畜牧业的发展,牲畜品种的改进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鲜卑族民歌《敕勒歌》、《木兰诗》,在其创作与流传的过程中由少数民族语言逐步翻译为汉语,千百年来成为汉族广为流传的民歌,丰富了中原地区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与语言表达形式。用少数民族语言所创作的诗歌在逐步转译、翻译的过程中实现了不同语言系统的初步探索式交流,并最终融入中华文化,成为体现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典型范例。《敕勒歌》、《木兰诗》的例子说明阴山地域的文化与中原地区主流汉文化的交流不断加深,最终汇流于中华文化的长河之中。凡此种种无不体现了阴山地域文化自古以来就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形式促进着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丰富着中华文化的内容,成为中华文化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可以这样说,在中华文化的躯体之中流淌着阴山文化的血液。阴山地域文化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壮大做出了独特的、重要的贡献。

三、结语

“中华文化是由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大传统和多个民族的历史小传统构成的一个动态的复合体系。中华文化体系是动态的,因为历史上曾经有很多少数民族成为这个大传统的主宰者并为它的延续做出了贡献。”[3](p31)阴山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域文化的一支独特的奇葩,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阴山地域因其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具备了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双重属性,成为不同类型的文化交融地。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中独具特色。

阴山地域文化圈的文化以匈奴,拓拔、鲜卑、突厥、蒙古等少数民族的相继兴起为主要特色。汉代之后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两次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民族的激烈的大碰撞、大融合。“第一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居住在中原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匈奴、羯、氐、、鲜卑以及乌桓、丁零等少数民族陆续向内地迁徙,他们和内地汉族居民交错杂居,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均受汉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走上了汉化的道路,其成员后来大都融入了汉族之中。”[4](p30)这就形成了民族双向的融合。“中华民族走到今天,靠的是历史的根,文化的魂。这个文化的魂就是民族凝聚力,它体现在,华夏一统、胡汉一家、和则双利、分则两伤的共同认知和大中华、大历史、大文化的共同铸造上。”[5]

阴山文化作为博大的中华文化组成部分,对中华文化体系的形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人民是中国文化的主体和主人翁。我们必须用这种认识和心态从事民族文化研究和民族文化管理工作”。[3](p35)探讨中华文化在不同时期与阴山文化的融合,不但有利于全面认识中华文化,而且对于正确认识阴山地域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匈奴传(卷94下) [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元史―特薛禅等传(卷118)[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周明甫,金星华.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简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地域文化论文第8篇

地域基础抚州市,古为临川故郡,学术界称之为临川文化区域,是闻名遐迩的“才子之乡”,这里哺育了王安石、曾巩、汤显祖等光耀千古的文化巨擘。在医学领域中,宋明时代的江西十大名医,抚州市就有7位。可见,抚州市历史文化底蕴和中医药文化底蕴都十分深厚。2008年,学校就确定把对临川文化、旴江医学的传承与发展作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大胆地尝试将临川文化、中医药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对临川文化、旴江医学、“建昌帮”炮制工艺技术进行探究,从而形成了人文教育的优势载体,突破了拓展教学的瓶颈。发展基础“临川文化建设”工程已成为抚州市政府全力打造的抚州市十二五规划中文化建设的重点工程。其中,“临川名人园”建设、传承和发展“建昌帮”中药业文化已列入市政府文化产业大发展的重点项目。学校把临川文化、旴江医学“、建昌帮”中药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建设,符合抚州市文化建设战略,充分体现了高职高专院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职能。

地域文化教育的总体构思

2011年学校制订的《意见》提出:把握中医药文化建设规律,创新中医药文化载体,解读中医经典,加强中医药研究,挖掘中医文化特色;与社会媒体合作,开设中医药科普专版、专栏、专题,组织中医药科普讲座,加强对医学生中医药知识、文化的系统化宣传,弘扬中医“仁者爱人”、“大医精诚”的人文传统;传承旴江医学“尚学、著书、尊医”的优良传统;以“建昌帮”中药饮片为主业,加大中药研发力度,把学校打造成为旴江医学的研究基地和中医药文化的产业基地,积极申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划的“全国中医药文化基地”。《意见》提出,要健全学校临川文化研究所职能制度,加强临川文化研究,科学利用临川文化优秀成果对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学校把地域文化引进校园,通过学校教育,让学生认知临川文化,了解民族瑰宝;传承“建昌帮”中药业文化,学会中药工艺技能;弘扬并发展家乡文化,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产生共鸣。课堂教学体系的构建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教学主题是构建和谐课堂,培养人文精神。首先是落实课堂主阵地,狠抓课堂教学,以学生探究、师生互动为主,并辅以交流式、展览式、观摩式、讲座式教学,建立起临川文化、“建昌帮”传统炮制技术的教学平台。其次是整合学科教学、专业教学,将人文素质教育落实于课堂教学之中,制订具体的教学要求和评价方法。充分利用语文、英语、体育、思想政治、心理等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发挥人文素质教育的无痕效应。学校利用临川文化资源,规划开设了医护生人文素质、护患沟通、护士人文修养、医学伦理学课程,以传授人文基础知识,培养人文精神。在中医、中药等专业课程教学中发掘旴江医学、“建昌帮”中药业中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有选择、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探究,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去感受临川文化、中医药文化的魅力。建立“三元学堂”,以精品课堂、专题辩论、名人邀约、时尚播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临川文化、中医药文化、大学文化知识的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实践教育平台的构建学校强调实践课程中人文素质的培养,所以学校与市文化局合作将王安石纪念馆和汤显祖纪念馆设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创建了富中药厂作为学生学习“建昌帮”中药技术基地;创办了江西中医药高等学校附属中医院,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成立了“建昌帮”炮制技术研究所,确定“建昌帮”炮制技术特色项目为重点研究项目,利用地方资源和学校传统优势,使“建昌帮”炮制技艺得以弘扬发展。临川文化知识的探究对临川文化知识的探究,各系部根据现有基础,确立了探究小课题:了解临川文化的发展历史,临川文化名人、临川文化的分类。组织学生实地考查、参观临川名人园、王安石纪念馆、汤显祖纪念馆;开展临川文化知识竞赛,开设临川文化讲座,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将临川文化知识得以内化。“建昌帮”炮制技术的培养为培养学生的中药炮制技术,学校确立了各学年阶段学生操作技能的具体要求,并开展传统“建昌帮”饮片切制技能操作比赛。凭借“建昌帮”传统文化资源的优势,课内课外双管齐下,通过对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展,引导学生学习“建昌帮”传统中药文化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实践和探索中传承家乡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高人文素养。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落实“建昌帮”炮制技术项目和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的有力保证。学校通过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以老带新等形式,全面提升全体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形成教研、科研、德育队伍的合力,形成各有特长和风格的教师骨干群体。在实际工作中,学校鼓励教师取长补短,发展自己,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树立“科研为先”意识。人文科研工作是医药学类高职高专院校的薄弱环节,却又是学校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深入开展以地域文化为目标的教科研活动,可以使教师看到自己的不足,明确人文教育教学是教师发展的共同基础,从而促进自己的发展。教师教科研意识的日益浓厚,能够有效地在教师群体中构筑共同的文化价值观,久而久之,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就会积淀成学校文化。

地域文化论文第9篇

《地域文化(专)》课程论文写作规范

一、选题指南

1.结合自己学习体会和当前社会需求谈谈学习地域文化的收获和意义。

2.选取三秦名山一例,介绍其景点、相关传说,并发掘其文化内涵。

3.介绍一位三秦古代诗人,并以其主要文学作品为例,分析其艺术成就。

4.介绍一下家乡饮食文化,分析其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5.考察你所在的地区历史和现状,谈谈陕西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二、具体要求:

1.从以上选题指南中任选一项进行写作;在选题指南基础上自定论题,不能偏离主题。

2.论文应立论准确,文必对题,有自己的观点和体会,理论应联系实际,有所创新。

3.论文要求规范化,全文包括标题、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五部分。内容摘要字数为100—150字,关键词3—5个,参考文献至少在5篇以上,并在文尾列出。论文字数要求2000字以上。

4.不在选题指南范围内写作,以及复制、抄袭别人论文者,论文内容雷同者均以零分计。

三、论文评价标准

1.选题正确15分

2.论点、论据40分

3.材料、数据20分

4.写作规范性15分

5.字数要求10分

附件:论文格式要求

参考范文:

发挥地域文化优势打造齐齐哈尔旅游文化品牌

[摘要]地域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优势决定旅游竞争力。齐齐哈尔的地形地貌、人文历史独特,构成了古朴、原始、神奇的地域文化资源优势。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其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构建具有传承性、独特性、创新性的旅游文化,全面打造文化鹤城,使地域文化与旅游文化共同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策动力。

[关键词]齐齐哈尔;地域文化;旅游文化[中图分类号]G122/F59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8)04-0012-02

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域的地理、历史、经济、社会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地方特点的文化。齐齐哈尔市建城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在历史长河里形成了多元的地域文化、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催生了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已经成为全国有名的绿色食品之都、装备工业基地、生态旅游之乡和历史文化名城,赢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等称号。当前,如何充分发挥我市地域文化优势,打造齐齐哈尔旅游文化品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地域文化内涵是塑造旅游文化的灵魂

在本地文化资源中,选择那些能吸引人的眼球的要素,开发出有说头、有听头、有看头、有玩头的旅游产品,提供有独特体验、有新鲜感受、有无尽回味的旅游服务,已经成为当今旅游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齐齐哈尔的地形地貌、人文历史独特,构成了古朴、原始、神奇的地域文化资源优势。

一是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我市拥有世界闻名的扎龙部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最大的芦苇湿地。扎龙湿地是首批被国家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的,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数以百万的游客。河流漫溢,苇草丛生,湖泊星罗棋布,是鸟类栖息繁衍的天然乐园。据统计,扎龙自然保护区有各种禽鸟296种。其中尤以鹤类居多而文明于世,世界上现有鹤类15种,在扎龙就可见14种鹤。我国有野生鹤9种,扎龙就有野生鹤6种。世界最珍贵的丹顶鹤不足2000只,扎龙就有400多只。因此,齐齐哈尔成为驰名中外的“鹤乡”。鹤文化已经成为我市的特色品牌,写鹤、画鹤、吟鹤、摄鹤蔚成风气,观鹤成为著名旅游品牌。一曲感人至深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就是歌颂为寻找走失的丹顶鹤而献身的我市姑娘徐秀娟。扎龙驯养的丹顶鹤曾在澳门、黄鹤楼放飞表演,独特、鲜明的鹤文化正在提升我市知名度和竞争力。此外,齐齐哈尔四季分明,沃野千里,空气清新,全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达到326天。境内的“一江九河”未受污染,绿色农业旅游资源丰富。全市有14个中国特产之乡,获得绿色食品标识120个,绿色食品产业快速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特色鲜明。首批部级梅里斯绿色观光农业园等就是生态休闲旅游的代表。风光旖旎的明月岛、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东北最大的城市公园龙沙公园、穿城而过宛若晶莹剔透的城市项链劳动湖等构成了鹤城旅游文化的精彩华章。区位上,齐齐哈尔是我省西部与内蒙古东北部旅游的中心城市,有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观鹤节,鹤翔人舞,共同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齐齐哈尔的大湿地与大庆的大油田、五大连池的大火山、黑河的大界江、呼伦贝尔的大草原共同构成了生态旅游精品线路,成为中国十大完美旅游线路之首。

二是工业文化旅游资源气势恢宏。齐齐哈尔是重要的装备工业基地,为我国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象马恒昌小组那样的产业工人在创造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里有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国宝”的中国一重集团、“掌上明珠”的北满特钢集团。有毛主席亲自选址,为国防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华安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以及和平厂、建华厂等三大军工企业。有亚洲最大的铁路货车生产企业齐车集团,有全国机床行业“十八罗汉”的第一和第二机床厂,已有三家企业已经成为部级工业旅游示范点。

三是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凝重厚远。齐齐哈尔城始建于1125年,1954年前曾作为黑龙江省省城达255年之久,是我省历史文化名城。有曾被写入历史教科书的昂昂溪文化和被学者称之为“北方半坡”的滕家岗文化遗址、有一千多年历史的辽金塔子城遗址、有中国最北的“金长城”遗址、金代蒲峪路遗址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有建于1695年的黑龙江将军府旧址,曾居住过萨布素和寿山等68位将军。有民国黑龙江省最早的行政机构黑龙江督军署旧址,有吕氏旧居等流人故居。有马占山将军打响全国武装抗日第一枪的江桥抗战遗址。可以说,完全可以打造成一条北疆历史文化游的精品线路。

四是民族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异彩纷呈。齐齐哈尔有达斡尔族、鄂温克族、蒙古族等35个少数民族,蕴藏着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多宗教构成了丰富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有我国大陆唯一的五教道德院,有建于1939年东北著名的佛教圣地大乘寺,有建于1684年的全国重要文物保护单位、我省最大规模的卜奎清真寺,有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圣弥勒尔教堂等。这些建筑流光溢彩,无论是在设计、彩绘、建筑、造型和布局等都极具体现其科学、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艺术价值。

五是关东文化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我市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的中国齐齐哈尔关东文化旅游节,紧紧围绕冰雪文化、雪鹤文化、民俗文化等开展旅游文化活动,是东北地区重要的旅游节庆活动之一。挖掘和弘扬生生不息、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闯关东”精神的内涵,为重振齐齐哈尔老工业基地雄风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我市至今尚有山东村、山东屯的文化遗存,全市有七成以上人口是关内移民的后裔,生活和生产方式仍有关内习俗。电视剧《闯关东》就多次提及齐齐哈尔。全国闻名的甘南兴十四村就是典型的山东移民村,它已经成为我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部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村。我市历史悠久的冰雪游园开全国的先河,自1963年首届开办,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二十八届。冰浇艺术在全国更是堪称一绝,冰雕玲珑、雪雕奇伟、冰灯璀璨已成为旅游亮点,深受中外游客的欢迎。

地域文化的优势决定旅游文化的特色,旅游文化的灵魂存于地域文化的内涵。因此,齐齐哈尔要依托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开掘其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建设具有传承性、独特性、创新性的旅游文化,全面打造文化鹤城,让文化发展与旅游发展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策动力。

二、依托地域文化生产力提升旅游文化竞争力

地域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优势决定旅游竞争力的强弱,我们要依托地域文化优势提升旅游文化的竞争力。

一是结合地域文化品位定位旅游文化特色。根据我市地域文化的特点和景观分布及自然资源现状,可以开发建设昂昂溪文化旅游、辽金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民族风情文化旅游、历史建筑文化旅游、工业文化旅游、生态文化旅游、农业观光文化旅游、都市观光旅游九大系列旅游产品。鹤文化研究也要进一步挖掘内涵,以鹤文化与关东文化的表现形式,逐步形成齐齐哈尔的文化品牌。

二是提炼地域文化精髓包装旅游文化形象。要根据齐齐哈尔地域资源特点,挖掘、开发并创造出自己的个性化产品,力求与众不同。目前,我市已经形成夏秋有绿博会、观鹤节、小交会、和平节,冬春有关东文化旅游节、冰雪节等,构成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旅游文化格局。同时,还要充分利用齐齐哈尔文化艺术品广场等作为展示和推介艺术作品和旅游产品的平台。

三是突出地域文化特点塑造旅游文化精品。当前,齐齐哈尔市的旅游业对文化的继承、传播和交流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必须在认真研究、深入探讨的基础上,确立目标、塑造形象,加强旅游文化建设,提升旅游文化内涵,注意研究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体现旅游景区、旅游管理、旅游商品、旅游服务和旅游促销的文化性。

三、以地域文化优势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文化的交流和相融趋势明显。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特性,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化为适应现代经济需求的旅游文化产品,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要促进旅游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大力解决人文资源开发滞后于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旅游业是一项经济、文化兼承的产业,随着经济文化的互动和广泛交流得到快速的发展,加强我市地域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和品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深入挖掘我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按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世界大湿地、中国鹤家乡”的定位,突出生态特色,要大力实施地域文化发展战略,打造我市独特的旅游文化品牌。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和自然、人文、社会环境相适应,开发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新兴旅游文化产业,以特色创名牌,以优势争市场,把特有的地域文化融于旅游产品、旅游管理、旅游服务、旅游营销之中。要依托我市多姿多彩的文化资源,深度开发和挖掘其人文价值、美学价值,加快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同时要注重把发展文化产业和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要确立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形成多元化投入、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坚持用市场的眼光看待地域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方式配置地域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机制开发地域文化资源。我市旅游产品档次低、品种少、地域文化特色不突出,旅游文化企业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考虑发挥地域文化优势,紧紧围绕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的发展思路,制定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其次要注重培养乡土文化人才。牢固树立文化人才资源是第一文化资源的观念。乡土人才是最为宝贵的财富,鼓励和引导他们创作出更多的文化艺术作品,打造出更多的文化艺术精品,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品。要延长旅游文化产业链条。旅游文化产业是综合性产业,市场空间大,社会效益大,最为直接的就是能够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相关产业收入的提高。这就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配合、相互协作,深层次地研究、挖掘、整理、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作为重要内容。比如以达斡尔族为代表的北方少数民族艺术表演、文化展览等,开发各类衍生文化产品,形成高效益的文化产业链。

三要突出文化产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积极培育和提升骨干旅游文化企业的竞争力。现代旅游业要形成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必须在提升旅游形象力、旅游营销力和旅游产品竞争力上做好文章。因此要大力扶持旅游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开发好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要保护好、引导好民营资本投资旅游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培育一批重点民营文化企业,积极促进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步形成文化产业群,以文化发展带动和促进旅游、餐饮等的联动发展,形成新的产业格局。要重视挖掘在我市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及文化名人,创作出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和文化产品,不断扩大我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我市旅游业的加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