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经济学专题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29 16:16:13

经济学专题

经济学专题第1篇

【关键词】经管专业,经济法,教学探讨

一、经管专业在经济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不统一,学习难度大

经济法一方面涉及到《民商法学》、《行政法学》等方面的法律知识,另一方面包括涉及经济方面的相关法律制度,从法律的视角阐述了相关的经济问题,属于一门交叉学科。其课程内容繁重、体系复杂,综合性较强,不同版本的教材包括的内容不统一,比如有的教材既包括相关企业法律制度、公司法、合同法律制度以及物权法律制度等内容;又包括了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等;有的教材包括了知识产权法和保险法,票据法等,同时经济法课程很少涉及法学的基本理论,其内容基本上是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条文,这样的课程由于未能阐述清楚与法学相关的基本理论,所以对于现象背后的理论的理解难度较大。

(二)教师受专业限制,不能达到培养目的

由于教授经济法的教师要不毕业于法律专业,要不就是经济类专业的老师转过来的,有着法学专业背景的教师,主要还是沿袭了法学专业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以系统讲授为主,他们分析法理很在行,能够从立法的原因方面分析各种法律条文,但是缺乏与现实的经济现象的联系,所以上课会略显枯燥,单调。而经济类专业的老师虽然可以把各种经济现象与法律条文很好的结合起来,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相关法律,但是受限于专业背景,也只能从现象到表象,不能给学生作深入的法理分析,只能让学生知道应该怎么做,而缺乏为什么这么做的探究,所以会略显粗浅,简略,也不能让学生对相关法律有全面而深入的认知,所以很难培养出复合型的人才。

(三)缺乏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的动力不足

经管类的学生一般都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法律,学生在学习经济法的过程中单纯地将经济法理解为各种法规条文,认为经济法的学习仅仅是死记硬背,因此不少学生认为学经济法单调乏味;同时认为这不是专业核心课程,所以很多同学对经济法的学习不予重视。同时在许多经管类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没有提及经济法律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所以导致学生在学习经济法时缺少法律实践活动,对单纯的理论教学兴趣不足。

(四)教学方法较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在经济法教学中, 由于经济法本身内容较庞杂,包含的部门法较多, 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师为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多以传统的讲授为主,偶尔有简单的案例说明,教学中没有顾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 这就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虽然现在的教学手段多采取多媒体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的信息量更大了,但很多教师仅是以文本的形式简单地将教学内容制作成幻灯片, 缺乏相关的技术制作,没有发挥多媒体教学应有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得现代化教学手段没有充分得到运用。

二、经管专业在经济法教学中的改进措施

(一)学内容,服务于执业资格考试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本科教学应当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执业素质,为此在经济法教学中应服务于执业资格考试,其中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是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学生经常参加的考试,通过这个考试意味着将来有从事会计师的可能性。因此,对经管专业学生开设的经济法课程应尽量向会计师资格考试靠拢。会计师资格考试又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注册会计师等,在本科层次的经济法教学中选择中级会计师的经济法教材为宜,因为其难度适中,而注册会计师的经济法内容多,难度大,在有限课时内很难让学生有充分的认识。

(二)引入双专业背景的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引入双专业背景的教师,既有法律背景,又有对经济理论认知的教师,既可以通过有选择、有重点地讲授经济法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阐释隐在各种具体制度背后的立法理念、立法目的和立法价值,又可以帮助学生跳出纷繁复杂的部门法,建立一种宏观经济思维的能力,从经济理论的视角来观察和感受法律的制定、运行。

(三)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理论学习的价值在于解决实际问题,经管类学生对经济法的不感兴趣,源于对所学课程的目的不明确,不知学习了经济法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有哪些借鉴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对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设计,以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除了理论教学外,可通过实务研究、参加司法实践、开展社会调查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强化和提高学生运用经济法基本原理和专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在理论课的教学中,可引入案例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在每一部门法中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组织案例教学。案例要求与经济法原理密切相关,既可以在课堂中讲解,随机要求学生作出分析;也可以要求学生课前自行查找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在课堂上进行比较分析。另外还可引入任务型教学方式,首先选择可布置的任务,可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中选择,比如消费者有哪些基本权利,自己遭遇过哪些侵权行为等,然后学生自由进行分组,每组完成一个任务,通过事前资料收集、课堂分析总结和交叉提问、课后完善,通过这种任务型教学,不但增强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更重要的锻炼了学生处理实务的能力。另外多媒体的课件除了基本的文本信息外,应该增加更多的图像信息,更多的动画插图,便于学生理解。选择播放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或《经济与法》中与经济法理论有关的视频资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点的理解, 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经济学专题第2篇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经济学专业;设问

高等教育的目标在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力以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原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能力,从而使之成为符合现代化社会生产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然而我国高校教育普遍没有摆脱基础教育阶段的传统灌输型教育模式,简单的知识传授造成了学生普遍缺乏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大学生“高分低能”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

经济学专业教学中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无论是培养模式还是课程设置,都远不能适应市场和社会迅速发展和更新的需求。如何帮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关键在于教学方法的改革。作为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模式,问题教学法受到越来越多学者们的关注和推崇。

问题教学法,最初是由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在19世纪提出,他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独立自主发现问题并分析解决的过程。它将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教学法实现了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教师成为引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探索活动的启发者、指导者。

经济学家汉森(Hansen,1986)曾指出,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应该能够获取已存在的知识,显示出对它的需求,吸收它,运用它探讨问题并用它获取新知识。经济学专业无论是理论类还是应用类,都需要学生从掌握最基本的现代经济学原理开始,以“经济人”的思维方式和理念思考经济问题,并能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经济现象和问题,从而为专业阶段的相关课程打好基础。传统经济学专业课堂老师习惯对教学内容全程灌输,学生忙于记录笔记,师生缺乏交流,课堂气氛沉闷单调,由此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并且无法从中获取对未来的职业选择真正有益的知识和技能。那么,问题教学法如何应用于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结合国外相关的教学经验,文章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精心设问,引导学生主动质疑

问题教学法中教师的作用相比传统教育更为关键。在课前教师需要更加用心准备课程,吃透教材内容,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精心设计问题,带动课堂活跃气氛,引导学生思考和质疑。笔者认为经济学专业教学的设问有三个流程:首先,在讲述经济学理论之前,教师应从学生角度创设能够引起学生注意力和兴趣而又与所讲知识点相关的现实经济现象,使学生带着问题和思考迅速进入教学状态;然后,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就一些基本经济学概念对学生加以提问,主要是为提高学生注意力。教师应着重于对课程重点和难点的讲解,并在讲解中就现实的经济案例进行创设问题,比如在讲到垄断与定价理论时,可以提出我国目前存在哪几大垄断行业,市场划分如何?比如电信、交通等这些与日常生活相关,学生可以就生活中垄断带来的问题畅所欲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循序有道,使学生深入思考,在不断剖析和质疑中真正掌握知识的内涵和要领。最后,课程结束时,教师既可以就课程上讨论的热点问题继续延伸,或者布置新的相关经济热点,让学生课后分成小组相互合作通过查阅资料、社会调查等各种方式分析解决问题,待到下节课时小组派代表进行演讲,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评估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问题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更多地与学生交流,富有感染力和启发性的教学才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能从学生的课堂反应中随时掌握教学情况和学生的需求,即使调整课程进度和问题难易度。问题教学法重视教学中的考核,而不仅仅是传统期末考试成绩,课堂考核的内容应包括学生的学习准备、出勤率、参与积极性、演讲表现等,此外课后作业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代表发言也是考核的内容。代表演讲和发言并非解决问题的最终环节,教师和其他学生应对每个小组的发言进行提问和点评,这就需要每个小组成员对所讨论的经济问题有深刻的思考和充足的准备。点评的作用在于启发学生对经济问题的深入探究,同时也使教师及时了解教学效果。

三、因材施教,多种方法和手段灵活运用

“教无定法”,评价教学方法的标准在于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高等教育阶段、教学对象以及教学课程的多样化都要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因此经济学专业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实施也应配合其他多种教学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首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上,应当多借鉴和学习国外大学的先进经验。比如国外经济学教学工作者极为推崇的合作学习法和经验学习法,都是鼓励和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此外,欧美的开放式教学,通过对教材的个性化处理,使教学方法体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通过运用"探索式"、"研究式"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获取知识。

其次,对不同的经济学专业课程因材施教。例如美国对基础性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对专业基础课实行讲授与讨论结合的方式。对我国经济学专业的教学方法选择上,基础性性课程和专业基础课适用于问题教学法、开放式教学,以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经济素养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难以理解的专业阶段课程选择教师讲授和学生课后自学巩固,结合专业特点选择相关课程实践等,从而使学生掌握较强的专业实务知识和技能。

再次,灵活运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例如美国一些大学经济学课程就十分重视网络资源的运用。通过网络,教师可以向学生传达课程内容、大纲、参考书目以及考试相关信息,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安排考试、答疑等,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和沟通更加顺畅。此外,信息网络使问题教学法更加有效,教师可以课后通过群邮件、聊天工具就可以及时答复学生学习中的疑惑,跟进小组研讨的进程,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并收到直接的教学效果的反馈。多媒体教学手段一方面可以适当减轻教师的负担,增加课程的生动性,使教学效果更突出;另一方面,多媒体可以服务于问题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经典的经济热点、案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

参考文献:

[1]Hansen,W.L.1986.What knowledge is most worth knowing for economics major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Papers and Proceedings.76:149- 52.

[2]尚旭峰.问题式教学的特点和实施要求[J].文学教育,2011,2:41.

[3]孙威,刘洋,薛凡,谢忠艳.浅谈问题式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实施[J],2012,(4)

经济学专题第3篇

关键词:会计专业;经济法;教学;问题;对策

经济法课程是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作为不同于会计系列课程的法律课程,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既保留经济法的特色和理论体系,又能与会计学科相互衔接,让学生能够融会贯通,是教学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经济法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培养目标分析

经济法课程一般在会计专业本科低年级开设,目前笔者任教的会计信息化专业学生功课繁杂,教学内容有计算机专业和会计专业课程,对经济法基础知识了解很少甚至完全不清楚。使经济法教学遇到很多困难。如何在经济法教学过程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衔接,培养懂法律、知经济的复合型会计人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教材问题分析

经济法教材欠缺会计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整合。有些教材过于陈旧,无法适应经济法发展。例如2014年公司法、预算法都做了大量修改。笔者使用的2012年版经济法教材无法反映诸多变化。教材内容罗列法条,缺少具体案例,课后缺少习题练习,导致教学陷入单纯讲授法条而缺乏基础知识支撑的困境。

(三)课程内容选择分析

第一,经济法是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国家干预措施,面对日新月益的经济情况,经济法呈现变动性强,数量繁杂状况。多数教材中既包括市场契约法又包括市场主体法,还包括市场规制法律制度,宏观经济调控法律制度等。内容远超法学中经济法界定。经济法教师面临内容选择困境。第二,学生对经济法理论内容理解困境。学生受应试教育影响,习惯标准答案,面对纷繁复杂的理论学说,感觉较难接受。例如会计和审计法律制度,有的教材列入宏观调控法,有的教材列入微观经济规制法。

(四)教学方式困境分析

第一,经济法需要大量法律法规做支撑,内容繁杂,会计类学生对高度概括原则和抽象法律规范难以理解和掌握,感觉十分枯燥。第二,经济法内容多、课时少、任务重,每周3节,整个学期48课时难以深入讲解经济法内容。教师害怕案例占用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把多数课时用于理论教学,案例教学缩短或取消,使得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能力难以提高。

(五)考核方法仍需改进

经济法课程教学时数较少,考核次数也较少,缺少平常考核,以期末闭卷一次考核为主,考试时间为2小时,若内容以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等方式来考核记忆内容,易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缺少理解。难以满足实用性教学目的。若试卷中以过多案例方式考核,2小时内也难以全面考核课程重要知识点。

二、解决会计专业经济法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明确教学目标

第一,会计专业学生主修课程是会计学,经济法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能够正确掌握会计专业有关经济、民商法律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综合实践能力。第二,经济法教学目标应与就业和考证相衔接。用人单位希望会计专业人才具备丰富会计专业知识,掌握相关经济法律知识。在校期间考证主要是会计证或初级会计资格考试。教学目标应明确为培养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从单纯学历教育到学历加素质教育。

(二)经济法教材建设

首先,经济法教材要联系会计专业课程培养目标,与会计资格考试以及注册会计师考试内容衔接,给会计专业学生拿到毕业证同时参加资格考试提供帮助。教材应加大实践能力训练,附有较多实际审判案例题目,并配套大量习题供学生熟悉知识点。其次,会计专业经济法教材适当融入会计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比如会计准则相关知识融合,保证学生具有必要知识结构适应会计专业相关法律事务需要。

(三)课程内容设置的优化

首先,课程内容要考虑学生就业和发展需要。笔者认为内容应包括:(1)法学基本理论,主要涉及法的概念、特征、渊源和体系,经济法基本制度;(2)民法,主要涉及物权法、民法通则、合同法、知识产权法等内容;(3)商法,主要涉及公司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等内容;(4)社会法,主要涉及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内容;(5)经济法,主要涉及宏观经济调控法,如票据法、税法、银行法、证券法等内容;微观经济规制法,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等内容;(6)诉讼法,主要涉及民事诉讼法、仲裁法、行政诉讼法等内容。对与会计工作相关性不大的,如产业调控法律制度,特许经营法律制度,土地法和房地产法、环境保护法等经济法律制度可略去。其次,教学计划要考虑理论与实践教学分配,分清知识点教学效果。让学生掌握专业及就业相关经济法规,能正确分析案例。最后,对会计专业法律知识要求应有别于法学专业,内容要体现会计特色,有针对性联系会计工作中遇到的经济法问题。如票据法内容编排可参考基础会计中原始凭证填写要求。

(四)改善课程教学方式

首先,经济法作为会计专业无先修课程的专业基础课,要求教师以恰当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会学生正确学习方法。如通过合同法学习,使学生学会应用合同法律知识维护合法权益。产生学习欲望和动力。其次,避免授课出现经济法与会计知识脱离现象。着重讲解会计监督经济法规。例如:上市公司做假账的问题源头在大股东、董事长、总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有做假账的强烈动机,会计师事务所如果不粉饰或掩饰财务报告,就难以被大股东控制的董事会聘请。政府(税务局、检察院等)因技术和政治障碍,难以短时间遏制大企业造假,社会投资者、内部职工力量太弱,没能力遏制大企业财务造假,小股东如持股排第三名至第十名的机构持股者,有一定能力,但权利不够。引导学生提出公司法改革建议,拓宽创新思维。最后,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后大多从事会计工作,要重视涉及会计学条款学习。下面以公司法公积金条款(第166、167、168条)为例说明。

第一,法定公积金范围有些学生常将法定积金和资本公积相混淆,第166条第1款规定公司分配当年税后利润时,应提取利润百分之十列入法定公积金。第3款规定公司从税后利润中提取法定公积金后,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还可以从税后利润中提取任意公积金。第167条规定股份有限公司以超过股票票面金额的发行价格发行股份所得的溢价款以及国务院财政部门规定列入资本公积金的其他收入,应当列为公司资本公积金。因此,公积金分为盈余公积金和资本公积金两类。盈余公积金是从税后利润中提取公积金,分为法定公积金和任意公积金两种。法定公积金以公司法为计提依据;任意公积金计提由企业权力机构决定。资本公积金是由资本原因形成的公积金。

第二,盈余公积提取基数很多学生认为盈余公积提取基数是净利润或可供分配的利润。授课要讲清会计公式。例如:可供分配的利润=当年实现的净利润(或净亏损)+年初未分配利润(或-年初未弥补亏损)+其他转入,其他转入是指盈余公积补亏加其他调整因素后的金额。公司法第166条规定:法定公积金不足以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的,在提取法定公积金前,应当先用当年利润弥补亏损。提取法定公积金后,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还可以从税后利润中提取任意公积金。因此,提取盈余公积金基数,不是可供分配的利润,也不一定是当年税后利润。会计处理如下:①如果年初未分配利润为正数,即历年累积盈利提取的盈余公积=净利润×盈余公积提取比例②如果年初未分配利润为负数,即历年累积亏损提取的盈余公积=(净利润-年初未弥补亏损)×盈余公积提取比例

第三,法定公积金与任意公积金转增资本比例限制。公司法第168条第2款规定:法定公积金转为资本时,所留存公积金不得少于转增前公司注册资本百分二十五。学生常混淆盈余公积构成及留存比例计算。可用举例明确。例:某公司注册资本为100万。2014年,该公司提取法定公积金累计为60万,提取任意公积金累计为40万。当年,该公司拟公积金转增公司资本50万。A方案用法定公积金30万、任意公积金20万转增资本,B方案用法定公积金40万、任意公积金10万转增资本。问:应选择何方案?解:转增后至少留存的法定公积金数额=100×25%=25万。任意公积金不受25%限制。应选A方案。

第四,资本公积与盈余公积的用途公司法第168条第1款规定:公司公积金用于弥补公司亏损、扩大公司生产经营或者转增公司资本。但是,资本公积金不得弥补公司亏损。教学发现学生对公积金用途难以分清,可提及公司法条款结合会计处理明确。资本公积有两个明细科目:资本(或股本)溢价;其他资本公积。能够转增资本的是资本公积的资本/股本溢价,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新发生经济业务形成的“其他资本公积”不能转增资本。

(五)考核的方式要围绕会计人员具备的专业技能

第一,课堂测验要改变标准化或记忆性考核方式,注重课堂案例分析和阅读理解等能力培养。例如布置思考题,如何理解公司法第166条规定:公司持有本公司股份不得分配利润。若同学难以解决,可结合库存股会计处理提示。例:甲上市公司于2014年11月1日回购1万股奖励员工,2015年2月1日尚未计入个人账户,若2015年2月1日甲公司分配2014年利润,那么在2015年2月1日甲公司持有本公司的1万股用于奖励职工股份是不参与2014年利润分配的。原因是公司利润归投资人所有,如果公司分配利润,需将公司分得利润分配给股票持有人。导致循环往复。第二,布置课程网站作业与考试,利用课程中心网站开展网络化学习。通过网站论坛及时答疑,加强教学互动。平常可布置对某法律现象提交论文方式,加深法律条款应用能力。第三,做好期末考试题型和内容的设计,要推行教考分离制度,构建经济法试题库,采取随机抽题考试模式,实行教师流水批改试卷方式。

综上所述,经济法教师应该从教学内容、教材选择、教学方法等方面与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考证需要相衔接,以明晰教学目标为前提,不断完善课程内容体系,合理编排教材,分清教育对象,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素质拓展,最终培养出懂法律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倪斐:论经济法教学中的选择困境及其解决原则[J].经济研究导刊,2010(26).

经济学专题第4篇

【摘要】由于独立学院的办学特点和学生特性,其经济管理类专业在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时强调的是实用性,因而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适时的调整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

独立学院是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新型办学形式,它为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提供了新型途径。截止2009年,全国已经有独立学院322所,在校生近190万人,占全国民办高校在校生总数的55%,覆盖了全国的30个省,区,直辖市(西藏和港澳台除外)。现今,独立学院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特点

在十多年的发展中,不少独立学院都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这些院校主要依托于母体学校设立特色专业吸引生源,特别是经济管理类等热门专业;在招生上主要面向的是二本线以下,专科线以上的学生,目标定位在本科教育的末梢和专科教育的前端,培养的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才能的应用性人才。

二、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由于目标定位和普通高校、专科高职学校不同,独立学院的学生体现出自身的特点:首先,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独立学院学生高中基础知识的系统性较差,偏科的现象比较严重,对部分科目有比较明显的抵触情绪;其次,学生的个性比较突出,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但是自我管理能力弱,自我要求较低,这与独立学院学生大多是80年后或者90后的独生子女有关,这些学生在生活和学习方面有较多的自我主张,团队合作意识弱;最后,学生的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综合素质强,独立学院的学费较高,入校学习的学生家庭条件一般较好,物质条件优越,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表现力和交往能力上的优势突出,部分学生还接受过特长教育,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并在文艺表演方面的能力出众。

三、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要求

经济管理类专业是独立学院开设的热门类专业之一。普通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上具有学术性和理论性强的特点,而独立学院的学生由于基础知识薄弱,在教学上则要求具有适用性和实用性,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积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兴趣。西方经济学作为我国经济管理类的核心课程之一,其通过文字理论、图形、数学模型等形式对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进行抽象概括,对于学习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推导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基础。但是这门课程对于学生的抽象思维、数学能力和分析能力要求较高,一直都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科目。

四、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教授西方经济学的要求

经济学专题第5篇

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教育经济学

2.教育的社会需求

3.教育结构

4.教育成本

5.教育个人收益

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题

1.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示的一门边缘学科。(2004、2006年皆考查过,有隔年考查的趋势,是重点题)

2.教育的社会需求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基于国家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要求而产生的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3.教育结构是指教育这个社会现象总系统各种子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组合和结合方式,即教育纵向子系统的级与级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衔接;教育横向子系统的类与类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

经济学专题第6篇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

1.教育经济学萌芽于()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2.确立教育具有社会经济价值的理论基础是()

A.’扩大再生产理论

B.人力资本理论Examda.CoM考试就到考试大

C.社会再生产理论

D.劳动价值学说

3.首先阐释“人力资本”特定含义的是( )

A.舒尔茨

B.贝克尔

C.沃尔什

D.丹尼森来源:考试大

4.教育的个人需求动因不包括()

A.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B.精神生活的需求

C.物质生活需求

D.社会地位需求

5.我国教育供求关系有两个主要矛盾:教育需求无限膨胀与教育资源短缺矛盾和 ( )

A.教育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B.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的矛盾采集者退散

C.劳动力市场需求和供给的矛盾

D.教育供求中的结构性矛盾

6.提出“科学是一种在历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是意义上的革命”这一论断的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托夫勒

D.奈斯比特

7.教育对人才培养和劳动力训练的主要作用是()

A.提高劳动者劳动熟练程度

B.提高人才专业化水平采集者退散

C.提高劳动力报酬

D.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改变劳动力形态

8.教育投资从投资对象来说,构成部分包括用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投资和()

A.国家投资

B.用于成人教育的投资

C.个人教育投资采集者退散

D.集体企事业单位投资

9.义务教育发展规模指标的公式是()

10.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年鉴》(1985)资料分析计量,1983年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世界平均水平为( )

A.5.7% B.6.1010

C.4.0%

D.5.0%

11.下列选项中属于教育财力构成中的公用消费部分的是()

A.职工福利费

B.奖金

C.工资 采集者退散

D.业务费

12.考查教师工作效率的指标不包括()

A.教师利用率

B.教师平均课时数采集者退散

C.教师平均课程门数

D.教师平均班级数

13.某些教育资源的运用至少须采用一个单位,不能因需求不足一个单位而将其分割使用,体现了教育资源的()

A.有限性

B.适当性

C.整体性

D.不可分性

14.沃尔什的教育收益计算法,称为()

A.余数分析方法

B.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法

C.现值折算法

D.“费用——效率”分析计算法

15.师资优化组合的关键在于建立合理的教师劳动定额和()

A.实现教职工编制的合理定员

B.逐步建立起教师劳动力市场

C.建立健全的社会激励机制

D.建立健全的社会竞争机制

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1.A【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育经济学的萌芽。教育经济学首先产生于西方社会,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50年代,形成于60年代。因此答案是A。

2.C【解析】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教育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和功能,论述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关系,确立教育具有社会经济价值的理论基础。

3.A【解析】舒尔茨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者,《人力资本投资》是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作,“人力资本”概念由他首先给予阐释而获得特定含义。沃尔什是最早提出“人力资本”概念的人。正确答案是A。来源:examda.com

4.A【解析】人的需求涉及许多方面,个人对教育的需求,是出于受教育后个人所能够带来的预期收益,包括精神生活的需求、物质生活的需求、社会地位需求。选项A属于影响教育社会需求的因素。

5.D【解析】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呈现出新的矛盾及调节机制。我国教育供求关系中有两个矛盾:教育需求无限膨胀与教育资源短缺矛盾和教育供求中的结构性矛盾。这种结构性矛盾,一方面表现为社会教育需求与个体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表现在教育供给与教育结构需求间的矛盾。因此,正确答案是D。

6.A 【解析】这一论断的提出者是马克思,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的推动力量。选项C托夫勒、D奈斯比特论述的是“知识经济”的概念。

7.D 【解析】教育与人才和劳动力市场的内在联系,表现为教育对专门人才培养和劳动力训练的作用上,教育对人才培养和劳动力训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作用是提高劳动力质量和改变劳动力形态。选项A、B、C过于片面化。来源:examda.com

8.B【解析】教育投资从投资对象来说,由两大部分组成:用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投资、用于成人教育的投资。选项A、C、D是从投资主体角度来说的。

9.A【解析】义务教育年限的长短、普及率高低是发展规模指标,实施义务教育人口总数与人口总数的比值。选项A是正确的。

10.A【解析】世界平均水平为5.7%,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为6.1%,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为4.0%,亚洲各国平均水平为5.0%。正确答案是A。选项C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2004年、2008年的真题中都考查过。

11.D【解析】教育财力构成,一般由个人消费部分和公用消费部分组成。选项A、B、C都属于个人消费,选项D属于公用消费。

12. A考查教师工作效率的指标包括:教师平均课时数、教师平均课程门数、就是平均班级数。选项A教师利用率是教育投资人力资源利用指标的分项指标之一。

13.D【解析】教育资源的运用至少须采用一个单位体现的是教育资源的不可分性。教育规模经济形成的条件是考查热点:2004年、2006年分别以论述题的形式给予考查,2007年以简答题形式给予考查,2008年以选择题的形式给予考查。Examda.CoM考试就到考试大

经济学专题第7篇

1 公共数学在教学过程中例题与经济专业结合的研究

经济类专业上的数学教学培养目标是:为经济类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打好数学基础,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应用能力,如:计算企业年金,以及通过数据分析准确评估经济风险等。那么,在公共数学课程的教育实施中如何达到培养目标?怎样讲能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对专业课程的重要性?其中的一关键环节就是课堂教学中的例题,如果例题选择恰当,就会使抽象的概念生动起来,便于理解、记忆和使用。该文就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例题与专业结合情况进行探讨。

1.1 高等数学课程与经济专业结合的例题研究

现在使用的高等数学教材,在给出导数概念前大部分都用瞬时速度和切线斜率作为实际引例,令初学者容易理解。对于经管类的学生来说,虽理解了概念,但不知导数和自己学的专业有何联系。一章学下来,学生会感到学了没用。那么,教师可在概念讲清楚的基础上,引入一些经济学上的相关例子。如商品生产者最关心的是成本和收益,即增加一单位的产量会增加多少成本,这就是经济学中常说的“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写成公式为:边际成本=,即。从数学角度分析,边际成本会随着产量的变化而变化,以产量为自变量的函数,反映一种变量的分析过程和结果。它通过成本变动的比较,来揭示成本变化率,即,很好地把一个经济概念用数学方式表示,学生自然有了学习兴趣。不过教师在讲解时,要提到产量的单位是一个整数,注意实际模型与定义的区别和联系。

1.2 线性代数课程与经济专业结合的例题研究

一城镇有三个主要企业:煤矿、电厂和地方铁路作为它的经济系统。生产价值1元的煤,需消耗0.25元的电费和0.35元的运输费;生产价值1元的电,需消耗0.40元的煤费、0.05元的电费和0.10元的运输费;而提供价值1元的铁路运输服务,则需消耗0.45元的煤费、0.10元的电费和0.10元的运输费。假设在某个星期内,除了这三个企业间的彼此需求外,煤矿还得到5000元订单,电厂得到了25000元的电量供应要求,而地方铁路得到了价值30000元的运输需求,问这三个企业在这个星期各应生产多少产值才能满足内外需求?

解:依据平衡关系“中间产品(作为系统内各企业的消耗)+最终产品(外部需求)=总产品”而建立的线性方程组称为分配平衡线性方程组。

设煤矿、电厂和地方铁路在这个星期内生产的总产值(单位:元)分别为,,,那么很容易建立它们的分配平衡线性方程组为

(1)

将该线性方程组写成矩阵形式为,再整理成,其中

系数矩阵称为直接消耗矩阵,称为产出产量,

称为最后需求(或最终产品)向量,可得。

此例题可在讲完求逆矩阵解法时引入。先通过读题分析列出一个线性方程组(1),这实质就是一个简单的数学建模过程,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其次求考察学生求逆矩阵的计算能力,最后求向量考察了如何计算矩阵乘法。

1.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与经济专业结合的例题研究

例:某人在保险公司给自己买了重大疾病险,他每年交付保险费200元,若一年内发生重大疾病,保险公司支付3万元赔偿金,已知一年内得重大疾病的概率为0.003,现在投此保险有3000人,那么保险公司盈利的概率是多少?

解:设X为一年内得重大疾病的人数,则~,,,由德莫弗―拉普拉斯中心极限定理,盈利的概率为

从中可看出保险公司几乎是100%盈利,远高于保险费的赔偿金,根本不会亏本。此时可设置如改变投保险人数和保险费,在多大范围内保险公司一定盈利,否则就会亏本等相关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以拓展思维。

2 结语

引入的实际案例要注重质量,遵循“不复杂、易理解、涵盖知识点多”的原则,避免例子多课堂容量大、学生不易消化的问题,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注意挑选,有时可以把相关的案例组合,使知识点丰富;有时需要对案例进行修改,把复杂的地方简单化;有时需要数学教师根据教学情况自己编写案例,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意识到数学与经济类专业的结合。数学教师要把每个例子分析透彻、讲明白,培养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经济学专题第8篇

关键词: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中图书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9-2174-02

伴随着扩招,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数逐年增加,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远高于其他大学生,成为社会关注焦点。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学习成本较高的专业,在高职院校中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前可能还需支出相当一部分培训或实训费用。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对于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造成的压力更大。计算机专业经济困难学生不仅承受着较大的经济压力,还面临着较之其他专业异常激烈的就业竞争,在心理方面普遍存在各种问题。

1 计算机专业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现状

目前,大学生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约占30%,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还略高于这一数字。学校和专业的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习成本比其他专业更高,除了学费、书本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等基本支出外,购置电脑是绝大多数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支出,同时为了适应行业发展和就业要求,网络通信支出、软件书籍购买、考级考证支出和培训实训费用也是很多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经常性支出,这些支出会给家庭带来不小的经济负担,使得学生的心理压力较大,在思想上、心理上存在着很多问题。

1.1 自卑、焦虑、嫉妒等消极心理极易出现

经济困难学生在经济、学业以及就业等方面承受着比其他同学更大的压力,精神紧张和心理紧绷长期存在,极易出现自卑、焦虑、嫉妒等消极心理特征。

自卑是经济困难学生最易产生的消极情绪,他们进入大学后,常因经济上的弱势和教育条件的差距,在成绩优异或者经济条件较好的同学面前自惭形秽,心理感觉不平衡,久而久之就会引起情绪低落、迷茫、看不见希望等问题,产生自卑心理;经济困难学生还易产生焦虑情绪,经济拮据导致他们对物质生活的担忧,加上学业和就业的压力,使得他们长期处于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可能导致出走、旷课乃至退学等问题行为;另外,由于经济条件的弱势带来的自我保护需要,使经济困难学生的内心极其敏感,获得尊重的需求更为迫切,更易产生嫉妒情绪。

1.2 人际交往障碍

生活的拮据、过度的自卑、自身的弱势等原因往往会使经济困难学生因担心被别人看不起而畏惧人际交往。出于对自尊的保护,他们常常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愿他人了解自己的情况,更不会主动向他人袒露心声,往往给人以孤僻、敏感、难以相处等负面印象,慢慢形成自我封闭与排斥交往的恶性循环,脱离集体,出现人际交往障碍。

1.3 “等、靠、要”的依赖心理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例如生源地助学贷款和国家助学金、励志奖学金等,对经济困难学生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和扶持,为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这些政策与措施也使得个别学生产生了“等、靠、要”的过分依赖心理,他们对于接受社会和学校的资助十分坦然,认为因经济困难而受到帮助是理所应当的,有极个别人甚至还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想要获得更多资助,缺乏自立奋斗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如何调动他们对生活和学习的积极性也成为很多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工作难点。

1.4 学业困惑和就业心理误区

据统计,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一部分不喜欢现在的专业,一方面是有些同学因为高考失利错过了理想中的学校和专业,而经济的拮据又无法满足他们复读的愿望,无奈接受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巨大的失落和无奈使得他们对于学业和个人职业发展充满着迷茫与沮丧;另一方面,经济困难使部分同学缺乏计算机专业必需的操作、实训和实习的硬件条件,形成学业进步和能力提升的客观障碍,使经济困难学生对在学业中落后感到自卑和不公。

就业竞争的加剧使得很多高职院校中的经济困难学生在就业中处于弱势地位,而计算机行业的就业压力更大,就业门槛也相对较高,特别是很多单位需要各类证书或者培训经历,而经济困难学生无力承担获得证书或培训的成本,使得很多计算机专业的经济困难学生在就业中既有经济拮据、机会缺乏的客观劣势,也有学习困难、能力不足的主观差距,从而使他们除了具备大学生就业中的普遍心理偏差外,还极易出现孤独、盲从、抑郁和嫉妒等“心理贫困”。

2 解决计算机专业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主要对策

2.1 完善资助体系,缓解经济压力

在生源地助学贷款和国家资助体系已经比较完善的情况下,各高职院校还应结合实际,在不断完善以国家资助为主的“奖贷助补免”助困体系之外提供伙食补贴、意外救助、勤工俭学等助困形式,把助困由“输血”向“造血”引导,既丰富资助形式,扩大资助面,缓解学生经济压力,也能锻炼学生能力,增强自尊自信,更可以培养学生自立自强、克服困难的积极性。

2.2 强化思政教育,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体系

针对经济困难学生表现出的心理问题,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贫困观,帮助他们走出心理误区,正确对待经济问题,既要摆脱物质上的贫困,也要追求精神上的富足,积极面对人生,引导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另一方面要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体系,通过心理健康课、心理咨询、一对一谈心等形式,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辅导,疏导他们的负面情绪,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为经济困难学生缓解心理上的困境;同时要加强诚信和感恩教育,增强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意识和感恩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鼓励他们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回报社会。

2.3 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需要借助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同学之间的家庭经济贫富差距可能会影响到校园文化,造成浪费、攀比、炫富等不良现象出现在校园中,加重经济困难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和压力,引起他们的负面情绪。因此,各高职院校应重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借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相互攀比。倡导守望相助,鼓励经济条件较好的同学积极帮助困难学生,同时尊重经济困难学生的尊严和隐私,给予他们人格尊重和精神平等。

同时,各院校应多开展形式多样的的学术实践活动和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娱活动,积极引导经济困难学生参与各类校园活动,加强他们与他人的接触沟通,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调节他们的负面情绪,舒缓和矫正他们的心理问题,在给予他们经济上的帮扶之外重视给予他们心理和精神上的帮助。

2.4 着力解决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问题

行业就业竞争激烈、个人经济条件限制、学业和职业技能的不足,就业观念的保守和个别心理问题等原因造成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竞争中处于明显弱势。他们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其家庭的经济状况的好转与否,更关系到其本人的人生发展和个人尊严,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问题应成为各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是要开展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引导他们树立就业意识和职业意识,加强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习惯等,使他们能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二是要引导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评价自身条件, 冷静看待自己学历、技能和计算机行业现状等,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形成积极的就业心态和理性的择业动机;三是要加强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技能培养,能力是影响学生就业的最大障碍,各高职院校应大力加强经济困难学生的能力培养,通过组建兴趣小组和提供免费上机机会来确保他们不因经济结局而影响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支持和引导他们参与各类职业技能比赛来增强他们的竞争力,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促进他们学以致用、锻炼技能,加强校企合作利用社会资源把他们的学业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此外,还要开展专门的经济困难学生求职技能培训,尤其要培养他们求职中的自我营销能力。

3 结论

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已经成为摆在各高职院校尤其是计算机专业院校学生管理和资助工作前的一个严峻问题,我们应强化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扶助,运用各种有效措施,引导他们克服心理心理问题,正确理解经济困难与外界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用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参考文献:

[1] 邓素碧.高校贫困生现状分析与资助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9,(10).

[2] 杨晓华.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思考[J].科技资讯,2009,(8).

[3] 李瑞学.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成因及解决对策分析[J].教育探索,2005,(11).

[4] 陈国华.高校贫困生的思想现状及教育对策[J].科教文汇,2008,(08).

经济学专题第9篇

作者简介:苏月霞,女,1980.8,江苏涟水,淮阴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金融。

【摘要】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关系到学校的长期发展,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熟,也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每一专业的培养计划和课程安排都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行及时更新,不可抱残守缺。文章以淮阴师范学院为例,对其经济与管理学院的经济学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修改性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培养计划;经济学;淮阴师范学院

【中图分类号】G629.2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31-02

培养计划,又称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及落实人才培养过程其他环节的基本依据,是指导学校组织教学工作、管理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和进行教育改革的基本文件[1]。经济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比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比较熟悉地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较宽,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2]。市场经济转轨使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客观上也要求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改革。

1.淮阴师范学院经济学专业介绍

淮阴师范学院坐落在风光秀美、人文荟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淮安市,学校有50余年的高等教育办学历史[3]。虽是一所专业的师范类院校,但是很早淮师就把“师范教育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地方综合性大学”作为自己的奋斗改革目标,经济学专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申办的。经济学专业是淮师经济与管理学院成立后的第一个专业,招生始于2001年,经过了10多年的扩张,该专业是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为地方经济培养了一批应用型经济类专门人才。01、02年的两届学生专业都直接为经济学, 03年没有招生, 04年学生规模开始扩大,开设了经济学(市场营销方向)、经济学(电子商务方向)、经济学(国际贸易方向)和经济学(财务管理方向)等4个班; 05年经济学(电子商务方向)专业取消,新开设了经济学(金融与保险方向)专业,经济学(市场营销方向)专业新申报为市场营销专业, 06年经济学(财务管理方向)专业新申报为财务管理专业, 07年经济学(国际贸易方向)专业新申报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2010年,经济学(金融与保险方向)专业中的方向被取消,重新恢复到了不带方向的经济学专业至今[4]。从中我们能看出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是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完善当中,直到最近两年各个专业才算成熟稳定下来。

2.淮阴师范学院经济学专业现行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淮师经济学专业现行的培养方案是10年上半年修订,是在原来07版经济学(金融与保险方向)专业培养计划的基础上修订过来的。虽然制定修订过程中几经修改,但是实施以后仍然发现现行的培养方案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培养方案针对性不强,应用性能力培养不突出。

相对来说,淮师的经济学专业办学时间较短,所以专业培养方案基本上是参考省内兄弟院校的培养计划制定而成,缺乏个性和灵活性。07版的计划因为专业带了方向,所以专业课程设置中基本上都是金融和保险方向的课程,10版计划中方向去了之后只是加了一两门的纯经济学课程进去之外,专业课程没有太大的改变,没有实施因材施教。表现较为突出的是,淮师经济学专业培养计划中的一些课程都是根据现有的老师而开设,有什么样专业的老师就开设哪个方向的课程,学生难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制定选课计划。

2.2实践教学环节限于形式,起不到应该有的效果。

10版培养计划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占比比较大,共有3分,占总学分的23%,形式包括实验课、素质与能力拓展实践、学年论文、专业技能训练、专业见习与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但是在真正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大部分的实践教学都是限于形式,根本没起到该有的效果。实验课是根据具体课程而定,基本上每学期都有,结果是有些课程是计划上有实验课但是学生从没去过实验室,有些课程的实验课是学生就待在实验室上网,因为根本没有实验可做,或者是缺少这方面的试验条件;学年论文开设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锻炼学生搜集资料写小论文的能力,是为毕业论文的写作做准备的,要求较低,开设时间在大三下学期,但是实际操作的时间基本上都是到了大四上学期,很多学生都是下载点资料拼拼就完成了,没起到一点的作用。至于专业见习与实训则是计划年年做,行动年年无。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本上都没有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3部分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因为原来的专业带了保险的方向,所以07版的计划中有很多保险方面的课程,10版的计划中虽然去掉了一些,但是仍有至少3门以上的保险必修课课程,选修部分还设了保险模块。而我们的学生毕业去保险公司工作的人数并不多,所以大家普遍都反映保险方面的课程开设太多,而且不同的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的较多,使得学生上课的时候无心听课,学习效率低下。在专业模块的选修课程中,有个保险的选修模块,因为学生对将来去保险行业就业的兴趣不大,所以基本上都不选这个模块里面的课程,使得该模块形同虚设。素质能力拓展实践中要求学生从大一开始一直大三结束,每个学期都要参加社团活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必须的,但是教学计划的安排也需要考虑学生的时间和承受能力。还有极个别的带有实验实践的课程开设时间有点迟了,不少学生反映到了大四上学期他们都开始出去找工作实习的时候实用的一些课程才开来不及用得上。

2.4教学方法手段简单。

经济学分为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经济学的教育也应该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特别是对于淮阴师范学院这样的应用型地方高校,更应该重视经济学的实践教学。但是从我们经济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实际来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较为简单。教师往往都是采用填鸭式传统讲授方法,探究式、引导式、和关联式等各种先进教学方法采用较少,仅仅是极个别的老师或者教授偶尔会尝试使用。大部分的课程教学都停留在课堂模拟和多媒体的演示层面上。学生只要熟记那些一成不变的逻辑体系和早已确定的结论就可以,没有自己独立思考和见解,考试的时候临时抱佛脚背背课本足以应付,这种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在知识结构思维能力和具体实践操作能力上的缺陷而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淮阴师范学院经济学专业培养方案调整建议

淮阴师范学院新一轮的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即将启动,根据就业形势变化、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和淮阴师范学院经济学专业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当前的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以更加切实落实学院和学校发展定位: